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2024-11-16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通用9篇)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篇1

题记:擦肩而过,我看见了你文中,我遗失的风,那心动的痕迹,却如此的轻。

有语言伴奏,你可听得清

每一个新的文字

只是把叹息,拨弄成空白的忆

我说,我只是一身羽翼从你文中经过

似忽闪的风

遗落了一纸的轻

用波光跳舞,你可看得清

阖目瞬间的莹

只是云中幽幽欲睡的雨

我看,我长袖弄不翻思海那一叶孤舟

如顺势而来的迷

潸然成那,那一地的曦

用诗歌牵引,你可读得清

满目星光抖落的黑

汇成了两片天宇里,

渐行渐远的影

多涂一点都是多余

少抹一点不过花絮

还是掩卷

摇轻

......

现代古诗歌推荐:今晚不再远航

庭院上空泊着神秘霞彩

那片游云也听懂我内心的挽留

今晚不再远航

诗歌的码头卸下我的梦

紧锁暮色和墨香整理人生妄语

子夜霜冷淡褪了千里巅簸的疲惫

与辛酸灵魂交换低低的鞠躬

一些眷念如碎雪撒落高高翘起房檐

远方期望在淘洗的`思想里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篇2

关键词:现代小诗,短信诗歌,承继,变异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小诗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变体于40年代并绵延至今。在世纪之交,诗坛曾出现了沉寂的局面,时至今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手机大国,现代小诗本身固有的言简意赅飞身变为短信,“指”上谈兵的时代迅速来临,小诗也因为短信的风靡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手机短信文学的繁荣,更是得益于对现代小诗优良传统的回归。

一、简约小巧、自然玲珑的外形

中国现代小诗最为显著的外在审美特征是短小、玲珑。综观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诗,以一二行或三五行者居多,字数则从十几字到二三十字不等,最长的也不过六七行四五十字。像冰心的《春水》三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三行15字;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两行18字;北岛的《太阳城札记》中的《生活》,全诗仅一“网”字。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手机短信的字符数被框限在70个汉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著名学者周国平表示:“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是短信文学的基本要求。”这一篇幅的限制使它专注于短小精致的文体创作。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短信中品味精美的诗作倒是让文学进入短信的佳境,诗歌的短小精练适宜于作为短信发送。”[1]这样,手机短信的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向小诗体式靠拢。如:“生命中有你感觉精彩,回忆中有你感觉温馨,旅程中有你感觉骄傲,失落中有你感觉坚毅,沉默中有你感觉灿烂,朋友中有你,我不再感到寂寞。”短短的几十个字符,就传达出发信人对朋友的无限情意。“一个扛梯子的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他在寻找从哪里/可以登上青天”(《扛梯子的人》)只用短短的四句写了一个扛着梯子在街上徘徊的人,思想丰富意境深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是你今生无悔的末班车。”这个短信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有人物、有比喻,还留下想象的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短含蓄和分行排列特征,决定了它能在短信文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故而成为最受手机读者欢迎的一种文体。有人甚至预言,随着纸质媒介诗歌作品的日趋式微,“手机诗歌”将迎来空前的繁荣时期。而大量的短信诗歌作品统计结果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短信诗歌是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一种继承,其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正是对中国现代小诗的回溯。

二、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主题意蕴

中国现代小诗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折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广阔的表现空间。在小诗中有“湖畔诗人”对爱情的咏赞,有冰心对母爱和童贞的讴歌,也有何植三、宗白华对自然的崇尚、对生命的思索,更有朱自清、艾青、顾城等人对时政的感叹,对忧国伤时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抒发及对深邃哲理的表达。借用郑振铎赞美泰戈尔小诗的话来说,中国现代小诗“像山坡上的一丝丝的野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随你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2]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短信诗歌的创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大空间,短信诗歌也因此承载了更为深邃与广阔的精神意蕴。现代小诗中常用的爱情、母爱、自然、哲理等主题在手机短信中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如“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那么说我枕边的眼泪就是躺在你心间的一面湖水”是对爱情的直白。“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有我快乐的童年;斑白的双鬓有我成长的足迹!远方的母亲,你是我唯一的牵挂!祝您永远幸福”是对母亲的歌颂,“多想匍匐在你的身旁/再撒一次娇/掬一捧黄河水/淋漓的喝个痛快/那是你甜蜜的乳汁啊/壮我筋骨慧我心智/然后一直向前/去闯荡世界/去浪迹天涯”是对黄河的热爱。“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是简短深邃的哲理。……除此之外,在短信诗歌中祝福、感谢、道歉、离别、励志、社会批评、日常生活等主题应有尽有。可以说在内容上短信诗歌能紧扣时代,贴近现实生活,给忙碌紧张的人们带来有益的享受和思考。这是对现代小诗过于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忽略了文学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的一种纠正,也是诗性向日常生活的一种回归。

三、善用修辞,语言生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现代小诗与短信诗歌都是篇幅极短的文学样式,以自己的一寸见方达成“温柔敦厚”、“喻蕴深远”的美学韵文艺术,就必须尽可能地运用修辞,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到极致。中国现代小诗总体上还是比较注重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传统常用辞格的选取,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明喻与拟人的融合用法;潘漠华的小诗之二:“七叶树呵你穿了红的衣裳嫁与谁呢?”是暗喻与拟人的融合用法;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是排比的用法。对传统不常用辞格的开拓则主要表现在对通感及象征辞格的广泛应用上。如:“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的香味”(戴望舒《夜》20页),是嗅觉与心态的超越或贯通。顾城的《一代人》(96页):“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以巨大的涵概力,展示了象征辞格的惊人魅力。

修辞格的大量运用也是短信诗歌的一道优雅风景,从传统的到新开发的,从单一型到综合型,可谓品种繁多。段曹林在《手机短信与短信修辞》一文中也曾指出:“短信修辞是手机短信的魅力之源。”[3]除传统修辞手法外,夸张、借代、拈连、顶真、双关、讽刺、谐音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短信诗歌充满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文采飞扬的精辞妙语。如:1.你的生日快到了,送你一个红包!我已派了一只母蚊子去了,你不要杀它,很快你就会得到“红包”了,不要客气啊,收着吧!(拈联)2.这个节日我不想送你太多,我只送你五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知足!千万要快乐!千万不要忘记我!(双关)3.从未做过贼,却想偷个幸福给你!从没坑过人,却想骗个快乐给你!从未害过谁,却想拐个开心给你!从没赖过谁,却想抢个平安给你!衷心祝愿你端午节快乐!(对比、反复)4.“你的抽象画怎么不像呢?”“当然,像的都抽去了,剩下的都是不像的。”(曲解)5、你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你头顶锅盖手拎白菜!总以为自己是东方不败!其实你是“傻瓜二代”。(反讽)可以肯定地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也为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短信诗歌与中国现代小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小诗对短信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短信文学的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现代小诗的变异。其主要表现就在于手机短信的民间性与大众化。与中国现代小诗的创作视野内倾不同的是短信诗歌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紧跟潮流,在细小琐碎的平凡小事中折射出人生社会的意义。另外,区别于传统诗歌的经国载道,作为消费时代的产物,短信诗歌的本质在于轻松快乐,幽默风趣,所以在形式上,短信文学也表现了市井和草根文学的特征,各种通俗的乡间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甚至黄色词语都出现在这类短信中。作为来自民间的自由声音,短信文学借助大众化强有力的翅膀,轻轻松松飞进平常百姓家,抚慰人们的疲惫身心,展示着文学的独特魅力。

短信诗歌作为现代小诗的变异性格式,“它与传统背离中有承续,与现代追寻中有磨合”[4]仍然还有许多弱点需要克服,比如,手机短信的通俗化与大众化使它有时难免流于粗俗、下流,在对传统写法的逃逸中,短信写作也流露出新的模式化的倾向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手法技巧上、意境创新上、格调提高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提高,这样,短信诗歌才能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承担起诗体重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剑龙.新兴的文学式样—短信文学[N].文艺报, 2002.01.12.

[2]郑振铎.飞鸟集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3]段曹林.手机短信与短信修辞[J].修辞学习, 2005, (5) .

浅谈古诗歌的现代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让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师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对“如何形成高效的课堂”进行了探索,同时也取得一些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学生兴趣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前进的动力。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应该把兴趣培养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正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快乐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学生学到新知识会感觉很快乐。而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这种情况下,高效学习只能是奢望。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就是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游戏教学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此外,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小辩论赛、竞背比赛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思维也运转起来,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总之,各种教学策划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构建优质的教学课堂。

二、合理规划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优质的教学课堂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习惯,从而综合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教师作适当点拨和补充。同时注重教学互动,打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高效课堂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作风要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久而久之,课堂中学生爱发言的多了,参与活动、讨论问题的人多了,学习劲头足了,实现了课堂上互动共鸣,课堂氛围真正达到了愉悦和谐。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新模式。”学生眼中的世界是新奇的、充满神秘和乐趣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会生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火花,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当他们把思维完全打开,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要实现语文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向知识来源和应用方向拓展,就必须从教材之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获取信息,教会他们自主探究。

三、学习注重方法,听课同样也要注重方法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一直困扰着广大的师生。其实,只要注重方法,特别是听课的方法,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要预习,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必要花大力气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让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合理分配时间,这是必要的。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需的,但科学推测,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课堂笔记,要有的放矢。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教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学生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总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合理规划课堂时间;以及听课方法的合理指导,从而真正的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中国现代诗歌 篇4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刘大白的《卖布谣》;郭沫若《女神》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蒋光慈,冯至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进步青年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瞿秋白、蒋光慈等还写了一些政治抒情诗。

闻一多《红烛》、《死水》徐志摩《志摩的诗》;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穆木天、冯乃超等,诗风与李金发相近;戴望舒《雨巷》;冯乃超、蒋光慈、钱杏邨、胡也频、洪灵菲、殷夫、蒲风等作家,热情讴歌无产者及其斗争;臧克家《烙臃》;田间《给战斗者》;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卞之琳、柯仲平、袁水拍、光未然等人的诗作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着》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生命幻想曲】

顾城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篇5

一、中学古诗歌教学的现状

伴随新课改的脚步,中学的古诗歌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现阶段中学古诗歌教学的现状不断地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古诗歌教学定位困难。选入课本的古诗歌,虽说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由于大多数文章没有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现实的历史年代的统一性,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得古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教学定位困难以及会产生教育误区的情况。例如,在八年级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时,只是在课堂上对文章的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了翻译,但却很少对其中的背景资料等进行详细地介绍,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地进行背诵默写,这种教学不仅简化了学习的目标,更使学生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就是背诵,在提升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方面效果不显著。在教学中更多的只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完全没有把诗歌的意境渗透到教学中。

(2)教学缺乏创新,方法单一。古诗歌时代久远,所反映思想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理解难度很大。可是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整体美、意境美。同时,大多数的教学以教为主,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参与少,课堂的互动少,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学古诗歌的教学策略

古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深厚而又含蓄。诗人们在创作中极其重视诗歌的形象性,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调动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注重场景的营造铺设,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歌之美。

(1)注重积累,注重精神内涵的拓展和对诗人的纵向介绍。课本在选编课文时,大多选取了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但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由于是节选了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对“书”这种体裁不能理解。在这样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更为悠远的意境。在课本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些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中学阶段学生在课本上可以学习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多篇作品,这些作品随着历史的变迁,风格反差很大,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可以对相关历史的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学生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归纳总结,形成主题教学。在古诗歌中,很多的意象已经具有了约定俗成的特定的文化意味。例如,杨柳表达离别、思乡之情;菊花表达宁死不屈的气节;梅花、兰花、竹子表达君子之风;梧桐是悲伤凄凉的象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等等。教师在古诗歌的教学中,如能将这些渗透教学中,势必会让古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对古诗歌进行分类。如分为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对这些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找出它们的异同,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今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对于相对比较沉闷比较难理解的古诗歌来说,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应鼓励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巧设情境,增加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类比较,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适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比较,找寻异同,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立足当代,注重迁移,通过古今的联系,体会诗歌内涵的现实意义,拉近学生与古诗歌的距离。

古诗歌中“一”字的妙用 篇6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通过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出人生虚幻的凄苦。其写法奇特,而以通俗的口头词语取胜。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把一个个洒脱的渔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渔父也许有生活上的压力,但他在心灵上是自由的、孤傲的。只要有一壶酒、一叶舟、一帆春风、一竿轻丝、一弯钩,就能够拥有全部的自己!这种境界,是身为帝王的后主所向往的。

清初诗人王士禃的《题秋江独钓图》,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少少四句二十八字,连用了九个“一”字,一气呵成。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而是“独钓一江秋”,有歌有酒,很是潇洒。

清代诗人陈秋舫也写过一首以《题秋江独钓图》为题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诗情画意尽在“一”字中。

现代诗人流沙河也曾作过一首以“一”字贯穿全篇的诗《重逢》:“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一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诗中巧妙而传神地描绘出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古诗歌鉴赏例析 篇7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

邯郸冬至夜思家

自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

1.以上两首诗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地方。如,从时间看,都写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从空间看,都写于远离亲人的异地他乡;从选材和主题看,抒写的都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抒发情感的方法也相似,有别于同类诗作,试就此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2.《除夜作》中的第一句和《邯郸冬至夜思家》 中的第二句都写到了“灯”,在表达人物的心情上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3.两首诗都以简约的文字刻画了游子和家中亲人这两组人物形象。试就人物形象性作简要分析,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

思路点拨及参考答案:

1.思路点拨:大致说来,本题所考查的内容当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是答题的基础。“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不容易理解,要利用注释。只要用“故乡的亲人”和“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分别替换原诗中的“故乡”和“千里”,就可能触及本诗句的基本意义;故乡的亲人在今夜思念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以己推人,直自如话“想得”是关键,“说着”是落脚点,谁想着?答案不言而喻。其次,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墓础之上对诗句的比较概括能力。两首诗中相关的句子都写到了诗人相同的心境,即明明是自己想家,却说家里的亲人在想自己。再次,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趣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是诚挚而深刻的。如何将这种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切,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其效果自然远远胜过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两位诗人都明明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却想象着远方的亲人在想念自己。这样就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更为深刻而富有情趣。

2.思路点拨:不要离开诗句孤立地分析,要联系上下文。“旅馆寒灯独不眠”一句中的“灯”在诗人的眼里是一盏“寒灯”。“灯”给人的感觉本是温暖的,尤其是节日中的灯,更能营造出温馨的气氛。“寒”的不是灯,而是作者的心理感觉。一盏“寒灯”照出诗人内心的凄然。“抱膝灯前影伴身”中的“灯”要和“影伴身”联系起来。没有“灯”就没有影,一盏孤灯把诗人的影子投到了墙上,让诗人形影相伴,倍感凄凉。

参考答案:《除夜作》中的“灯”在诗人的眼里是一盏寒灯,“灯”下的诗人又“不眠”、“灯”自然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灯”与诗人形影相伴,“灯”形象地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作不同的分析说明。相比之下,白诗中的人物更为形象。高诗中游子的“独不眠”虽然也用了“寒灯”来渲染孤独的气氛,但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写得较为概括,缺少形象性。而白诗中“抱膝”和“影伴身”等,则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把“独不眠”具体化了,因而更具生动性。同样,白诗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从时间上强调了“夜深”;从动态上刻画了“坐着”、“说着”;从事件上突出了“说着远行人”,也暗示出相思者不止一个。而高诗中的“故乡今夜思千里”,则写得概括而略缺形象性。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篇8

一、自主预习是保证

自主预习是学习文本的必要工作,许多学生的预习习惯不好,把文章读读,生字搞清楚就万事大吉,这种习惯要不得。我们的古诗歌学习更不能这样做。因为小学古诗这么短,这样的预习跟没预习有什么区别,学生的自主预习要有教师的放手,但更需他们的引导,布置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主预习。像古代诗歌的预习,我们教师就可以在生字、朗诵文本、搜集文学常识材料、领悟大意、理解主旨等这些范围方面布置任务,学生有了预习的范围,不会无所事事,而会按照要求查字典,查资料,扫除障碍,翻译诗歌,了解诗歌意义,为下面课堂的鉴赏做出了保证。

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诗,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熟读诗歌,查字典把重要的词语如“媚、翁媪、锄莲蓬、无赖、吴音”等的字音、词义等搞清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歌的大体意思翻译一下,并把自己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写下来,为课堂上的文本的继续学习做出重要的保证。

二、知人论世是辅助

小学生在低年级就背诵很多诗人的诗歌,最多的可能就是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的篇章,但很少有学生知道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写了那些诗歌,好像他们都是为背诵这一个任务而学,这不是好的习惯,尤其在高年级,我们要注意给学生在学习古诗歌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要在预习时搜集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介绍,这对于了解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知道当时的情绪,为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当然如果有些学生有心的话,还可以从诗人的诗歌中找到他的诗歌特点,像杜甫,他所处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而他的诗歌中正好写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所以他的诗歌内容和国家破碎、和民生有关,情感忧国忧民。

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诗,我们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搜集李清照写作此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一些经历及诗歌特色,以便于再读到作者的诗歌,能够轻松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取向及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李清照写作有两个重要的阶段,它是以宋朝南渡为分割线,前期生活安定幸福,夫妻生活甜蜜;后期颠沛流离,到处漂泊,无依无靠,所以她的诗歌的情感前期是快乐、清新的调子,而后期国破家亡,情感深沉伤怀。这首诗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可以在了解这个背景后,帮助理解诗歌的主旨趋向,它是愉悦的,就是后来心情急切,也是有趣的。

三、涵咏美读是关键

学习古诗歌最重要的是理解它的意义,学会鉴赏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诵下来,这对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有人认为诗歌的学习朗诵最重要,这样说也对也不对,对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应该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东西,尤其是诗歌类的,以备以后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加深他的体会,增加自己的鉴赏能力;说不对是因为小学生处于高年级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背诵这一单一的任务,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涵咏美读就是一个提高他们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年级学生学会古诗歌鉴赏的关键。

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这是一首描写浓郁的江南风味的诗歌,意象丰富,有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再加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这是一幅充满诗意和禅意的画面,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诗歌的美丽景象,在想象中体会诗中的渔翁的闲适,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后,再加上有感情的美读,诗歌中对江南春景的热爱和淡泊情怀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四、拓展阅读是提升

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把仅仅学会了文本就认为完成任务了,每册课本中的古诗歌数量毕竟有限,我们要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增加课堂上拓展训练和课外阅读数量,在拓展训练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多读多练,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诗,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把他的写景的词作展示给学生,像《西江月》中写了夏夜的清新自然的农村景观,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诗歌不一样的写作特色。当然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其他类型的诗歌,像他的爱国诗篇,如《永遇乐》《水龙吟》《破阵子》等名篇,体会一个诗人满腔热血为国家,却不被朝廷任用的痛苦无奈的心情。在课内外拓展阅读,如果能做到背诵下来并加以鉴赏,这对学生的能力绝对是一个提升。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习古诗歌鉴赏的最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这是训练学生增加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时期,我们要好好利用好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把学生的古诗歌鉴赏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一个提高,为下面的中学阶段古代诗歌和文言文本的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诗歌词语的文言性、意义的跳跃性、主旨的含蓄性等特点。文章以小学诗歌为例,从自主预习、知人论世、涵咏美读、拓展阅读等四个方面展开探索,探寻古代诗歌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9

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

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等,好像非常分散,但这些内容又共同地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大气、舒适、随和,体现了北平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城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喜爱。又如《汉家寨》,在作者笔下,“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同时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使“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苍凉”的描写烘托出“坚守”的主题。《特利尔的幽灵》也是这样,这篇散文从马克思在德国小城特利尔的故居写起,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里由被惧怕到被默认的过程,和它在中国从被机械照搬到被科学运用的经历,从中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叙与议,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又如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做到了抒情中富有哲理,析理中带有感情。如《新纪元》一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李大钊对1919年元旦这一“新纪元”到来的“欢欣庆祝”之情,同时又指出:那种“陈陈相因”的“送旧迎新”,不配称“新纪元”,只有为“别开一种新局面”而“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作者对“新纪元”的期望就很明了了。又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作者主要阐述时间的难以捕捉,难以掌控,阐述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章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把时间比做“神”“奴隶”“鼬鼠”“剑客”“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等等,这就表现了对时间不同意义的不同态度和丰富情感。《美》以抒情为主,赞颂生活中那些“爱美”也“懂得美”的年轻女子们。这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叙述和赞颂中,文章又显示了美本身的一些特点,告诉我们美是怎样产生的。情与理的结合同样紧密。

第三单元三篇课文以小中见大为明显特点,它们或者以小事例表深意蕴,或者小处落笔而大处着眼,都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合欢树》,写母亲只是出于天性而偶然地种下了一棵树,可等到它”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时,作者想看却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了。——母亲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真正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便告诉我们,母爱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最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懊悔。《都江堰》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写起,着眼点却在讨论如何看待前人的业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开掘得深入,透过“都江堰”这个话题,读者就能初步认知古代的两种文明(一以长城为代表,一以都江堰为代表),以及这两种文明所滋育着的不同的人生追求。这样写,文章显得既实在,又开展;既亲切,又深刻,经得起反复的咀嚼。

第四单元三篇课文都以“虚实相生”而见长。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内容与整体感觉;“实”则指文章所具体记叙的人物、事件、景致,等等。行文倘能做到虚实相倚,彼此转化,文章就会显得言近意远,很有灵气了。如《森林中的绅士》,从头到尾都在写“北美洲”“森林”中的豪猪,写得具体而详实;但透过这一形象,读者感觉到的,却是身边生活中某些特定人群所独有的生活习性、处世方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不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读者也会感觉格外有趣。又如《云霓》,作者写的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这样写,文字不长,却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

第五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文章的“疏”指的是行文从容,简约自如,它表现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行文气度;“密”则是指表意精细,包括构思周密,层次清晰,结构严整,等等。例如《葡萄月令》一文,作者在写葡萄栽培时,一个月一个月的交待,看似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但表意周到,不但写清了葡萄的生长特点,人的栽培乐趣与感悟也流露得自然而且充分。在叙写某种植物的过程中,洋溢着生之趣味,并显示出文人的雅趣和逸兴,这是疏密有致的一个突出效果。又如林燿德的《树(节选)》一文,写菩提树、圣诞树时,叙写周到,可谓不厌其繁;写桑树时却又略略数语,随即带过。这种变化显然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的,因为要以前两种树来表现它们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所以从密,需细致勾勒;因为要以桑而形成对映,同时也关照世俗生活,所以从疏,只约略数笔。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赞扬一下这本教材在选用作者方面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它不但选了一批知名的主流作家的作品,还选了痖弦、纪弦、洛夫、林耀德等一批台湾诗人的作品,选了昌耀、牛汉、艾青等曾为“右派”的一批不幸诗人的作品,同时也送了舒婷、食指、梁小斌等八十年代后活跃于诗坛的“新锐”诗人的作品,选了曹明华等62年以后出生的“新人”作品,选了“文革”中猝然弃世的杨必的作品。(对于杨必的死,她姐姐扬绛说是死于急性心脏衰竭,可更多的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当时复旦造反派说她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她倔强而又自尊,视辩白为畏途,似乎也难有其他的迭择。——但不管怎么着,她的作品是终于选入中学教材了。)整本教材四十篇诗文,出自四十位作家之手,没有重复。其间希望中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创作及作者群的用意,也很明显。

老师们,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教材特点呢?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这部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尽心尽力地帮他们看懂教材。我想,学生真能把那17万4千字看一遍,就是咱们初步的成功。能认真地看,并且大体看懂,那就称得上是“善莫大焉”。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不看书。不看,再好的诗文也是废纸,再好的讲授也是白搭!

现在说说教法建议。我建议老师们教这本教材时,形式上应以学生的读和议为主,辅以必要的练习和测试,效果上则追求大信息量,追求学生的“确有所得”和“多有所得”。当然,这种大信息量的获得,还应是以教师的“启发式”和学生的“悟得”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我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讲授诗歌的重要信息,二是一些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是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而学生的学也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多读,放声读;二是议,大胆质疑,深入理解;三是练,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书面练习,包括做一些仿写与创作。

这里教师所讲授的诗歌当然要以“精读”篇目为主,但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篇目也应进入讲授的范围。因为学生有需要,——这种需要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对于教师来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重要信息”呢?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主观色彩特别浓郁的文学样式,因此,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重要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内涵,一些关键语词的言外之意,以及诗歌重要的象征意义等等。

举个例子吧。舒婷的《神女峰》很有名,学生也知道,但真让他们读起来,又感觉有点儿困难,倘能指点他们走过那几个“坎”,兴致才会真正地高起来: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客在经过神女峰而向她“挥舞”“各色花帕”的时候,有人把手“突然收回”,有人“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对诗中的这一描写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指点。又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都是什么意思?“新的背叛”又指的是什么?——这在像我们这样比较一般的学校里,也许都还需要点拨。

(“神女峰”被赋予“神女”之名,无疑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相关,而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一种无视女性尊严、人格与生命要求的观念,其核心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节烈”。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诗人本人)才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把手收回;而捂住“自己的眼睛”则是不忍看到有许多人仍漠然地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更使独醒的人感到心痛。

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明她只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活着,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虚耗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以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诗句中既有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句以形象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表现了神女情感上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新的背叛”指背叛那种漠视女性生命的伦理道德,提倡一种新的爱情观念。这是一种爱情宣言,从中我们可从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至于“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按单元来讲授。首先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已有的各单元知识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例诗歌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选择和补充:

一、诗的节奏与重音,二、诗的韵律,三,诗歌的常见写法与修辞,四、中国现代诗歌的出现、发展、流派,及朦胧诗,五、微型诗的形成与特点。补充一二两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补充第四点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补充三五两点是为了应对可能的考试,因为近年一些省市喜欢用仿写微型诗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这门选修把它说得透彻些。散文部分也是这样,教材上已有的内容首先要吃透。但作为选修课,如果还要补充的话,我建议补充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三、散文的鉴赏,四、散文的写法。也是按单元来讲授。因为散文的写法这一项内容比较多,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讲授。

说到“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我想老师们肯定要针对着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这里,我一是希望大家找一本比较好的练习册,二是建议大家手中要有一两套比较有效的测试题目。试题对于落实选修课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同时也解放教师本身,都十分重要。教之前就要明确考什么。至于练习,我个人认为我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的一本是经得住检验的。老师们,如何把选修课上出“选修”的特色呢?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授课时只说该说的有意思的话,珍惜学生的选择,不浪费课堂时间。选修的最大特点应是学生感兴趣,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更多的“老师”,是咱们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此“老师”非彼“老师”,这两种老师是难以互相代替的。我想,学生是“选修”,我们老师自然也是“选教”。咱们干吗“选教”这一门?因为有兴趣,有积累,同时也喜欢谈论和思考与此有关的话题。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毕竟咱们所知有限,因此要借助于专家和作家。能当好介绍人和评论者,对咱们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有所发挥,并得到提高。

三是尽量让我们的课程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中如能有一批骨干,一些话跃分子,学生群体的优势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那么上这种课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为一件乐事。

谢谢大家听我发言!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上一篇:母校高三作文900字下一篇:名片常用的100个职称、职务、头衔名称的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