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

2024-10-03

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精选12篇)

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 篇1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

1. 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

育种、栽培、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并广泛应用。

2.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农业生产由手工、畜力、农具转为机器的使用。

如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家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中的各种机器的使用;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惑技术以及人造卫星也开始应用于农业。

3.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的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达到农工商一体化。

4. 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5.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现代农业也毫不例外,现代各国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育种、施肥、耕作上注重生态保护,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二、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粮食作物是中国古代人类最早从野生植物中选育的。可是由于近代工业的落后、科技的落后加之资源的稀缺、人口的众多,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但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从1999—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疏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从1978—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元提高到2 210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 761元。(3)乡镇企业作用显著。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上升到7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业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1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发展迅速,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了联系。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于近代农业阶段,即由手工工具和畜力耕作向机械化转变,由农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由靠天收的农业生产技术向采用现代的农业科技转变阶段,农业生产条件还很落后,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1)农民收入提高滞缓。虽说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较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因为: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负担过于沉重;农民收入渠道少。(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务农手段相对落后,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大于再生能力,农村工作中单纯追求短期产量和收入,竭泽而渔。大量砍伐树木,农药施用过量,一些乡镇企业污染环境,致使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趋势。特别是土地资源锐减,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仅1.43亩,不到世界人均的1/3,是美国的1/8。(3)农村人才的城市化流向和农业人才的非农流向。显著的城乡收入和生活差别,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使农村人才、农业人才外流。农村是弱势区域,农业是弱势产业。(4)政策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不够。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发达国家通过补贴、补助、贸易保护、立法等扶持农业。中国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对农村农业是剥夺的。近几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对农业投入和扶持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5)经济的贫困和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较之城市,贫困的经济和落后的教育是农村的特点,并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三、西方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化基础上率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其一,农业科技是关键。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农业大学,每个大学在县里都有农业科技推广站。其著名的转基因技术已在粮、豆、果、菜中普遍应用,并已经统治了世界大豆市场。以色列缺水缺地、资源极其匮乏,之所以创造了沙漠农业的奇迹,主要也是由于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诸如先进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先进的滴灌技术、先进的种养技术等。其二,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大国美国相当重视农业教育的投入,将教育和科技紧密结合,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户生产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三,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美国的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覆盖面广,将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都纳入推广服务范围,包括教育科研推广、物资购买、产品销售、合作保险、金融信贷、法律咨询、电力信息服务等都由农业合作社来完成。其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美国、法国等农业现代化国家,农业产业和市场销售两个环节紧密相连,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消费手段和经济手段(补贴、保险)。

四、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

在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加快农业现代化,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在现有农村人口中,每100人,有文盲半文盲10人,小学文化34人,初中文化45人。而美国的农场主,学历至少是大学本科,不乏硕士和教授。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核心。国家应该鼓励青年农民通过电大、函大学习提高其科技文化水平和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对农民子女强化义务教育,提供优惠政策让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工业发展现代农业是西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加大农业科技的开发、交流、推广和普及力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农业、集约农业。

3.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制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城乡二元体制,户口分成农与非农,农村与农民是整个社会歧视的对象。时至今日,城乡二元壁垒逐步打破,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惠及广大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长效机制。

4. 改革现有土地制度,尽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市场。

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大机器取代人畜力。必须有适度的规模经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结论:各国农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种植经济作物不低于170亩,种植农作物不低于300亩。可我国目前2.6亿多个小农户分居在380多万个自然村,每家的地分成好几块。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加速城市化。城市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18%达到现在的45%,农村现有的土地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农村现有土地制度的改革。

5.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建立形式多样的现代农业模式。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中国不可能像美国、加拿大、巴西那样发展大农场。新疆、东北地广人稀,可以在国有农场的基础上,完善其大农场的耕作和管理。中东部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有百亩左右的小农场,许多地方则应该像以色列、荷兰那样发展高科技农业。

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 篇2

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关心农民收入增长。经过多方努力,农民平均收入的确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两年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超过城市居民。今后如何保持目前收入增长的势头,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办法,其中包括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办法。提出这个意见的有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也有像袁隆平先生这样的农业科学家。笔者以为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农产品价格当然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农民收入增长需要在价格相对稳定(大体和通货膨胀率接近的价格增长率)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来实现,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要靠农业现代化。

现在统计农民收入主要考虑四个部分,分别是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大略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就可知道,不会发生后两项收入成为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的情形。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一半左右,这种情形与我国经济结构有关,也与统计方法的某种不足有关。如果一户农村人家的主要劳动力用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只用零星时间种了几亩粮食,他们还能算农民?从长期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看,农民收入将只计算以农业为主业的真正农户的收入,脱离农业的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将不会再算成农民收入。按以上分析,考虑农民收入增长这样一个长期问题,应主要分析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而且是与农业有关的家庭经营收入。

如果做一个一般性调查,就会发现农民的单个工作日报酬其实并不低,但因为大部分农户每年的实际工作日很少,他们每年的总收入也就很少。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如果一户农民种8亩大田作物,实际工作日大约是60个,按这几年的各种条件,大约会得到纯收入6000元,折算成日工资是100元。如果家里有4口人,每年人均收入1500元,自然是很穷的。如果两个劳动力在城里总共工作700个标准工作日(考虑加班等因素),每个工作日80元,总收入就可观了。不难理解,如果农户不是种8亩大田,而是100亩(现有技术条件下毫无问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天方夜谭。通过城市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专业农户手里,而专业农户通过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规模经营,这个目标就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就要靠这个办法。

如果不靠上面讲的办法,靠农产品涨价来提高农民收入行不行?我看很有局限性。第一,农产品价格受国际竞争影响很大,我们的价格涨起来了,国际上别人的成本低、价格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不采购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价格也涨不了。第二,财政受不了。现在的支农资金如果算大口径,已经占到农业增加值约25%以上了。第三,从国民福利水平提高来说,一个国家国民的吃饭综合成本应该不断地有所降低才好;价格下不来,吃饭成本就高,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就是空话。创新通常发生在吃饭成本低的国家。第四,如果换个思路,由政府高价购粮,低价补贴消费者者行不行?当然更不行。这样做意味着国家要大规模介入农产品流通,甚至要恢复计划经济体制,后果将不仅导致效率降低,还会带来不公平,因为穷人和富人一起补,穷人相对吃亏。第五,如果一味涨价,农民在其有效工作日低于城里人有效工作日的情况下就富裕起来,其实也是另一种不公平。

沈志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篇3

两会期间,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滨州市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兼书记,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沈志强:总理任期的最后一年,没有半点松懈,没有半点泄劲,而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站好最后一班岗。特别是报告中部署的2012年的九项重点工作,难度极大,标准极高,显示了本届政府一如既往的工作精神。

我感到,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是报告所确定的工作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以前呢,可能是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比如应该由市场做的事情在报告中也涉及到了。而这次报告,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从宏观经济调控,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改善民生、从农业生产,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社保、教育等,这些都是政府该做的事情,而且更加强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依法行政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对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把握越来越成熟了。

二是报告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像我关注比较多的是农业和农业科技。报告所作的部署,让我们感到振奋,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更有目标,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您认为应该怎样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沈志强:我这次带给大会的就有一个加快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议案。《农业技术推广法》这个法律文件出台18年了,现在已经滞后了,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有脱节的地方。应该说,“一号文件”的出台,代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为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农业问题的实质是民生问题。农业是个基础产业,农业在任何国家比较性经济效益都是低的,都不是高利润行业。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在没有完成农业机械化,没有把农民转移出来,主要还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就把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向市场,会极大降低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技术推广能力。

现在我们的农业,包括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差距。根本差距在科技。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社会性、基础性,必须由国家采取相应措施,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

记者:您认为山东省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情况怎么样?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沈志强: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上,山东省毫无疑问在全国是领先的,因为山东省实行了标准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一直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达到51%以上。标准化程度,达到了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的要求。这些农产品能走向世界,说明了山东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另外,就是品牌,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也是在全国领先的。

至于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我所在的畜牧兽医研究院来说,就存在“无钱打仗,缺钱养兵”的困难。我走了一条与厂商结合的路,即把效益性与市场性结合,推广模式就是科研单位加科技公司加推广基地,把成果留在大地上、留在农民家。这种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篇4

一、中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道路

所谓集约化, 简单的讲就是改变过去一家一户, 条块分割的土地分散局面, 打破土地经营的地域限制, 把小而散的有限的土地资源, 通过政府引导, 种粮大户或者集体组织经营, 市场化操作的方式, 集中到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种植公司, 让它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 现代化的机械, 动态的农业市场信息情况, 综合经营自己手中的土地, 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创造出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经营更高的经济效益。原有的农民, 可以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偿, 得到一笔土地出让金, 用于进行其它经营, 以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改善自身的生活, 亦可以以土地作为股金, 以土地入股合作, 从年终的土地收益中获得分红, 并且他们自身也可以从土地种植中解放出来, 可以参与到其它行业的经营工作, 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也可以再次参加到所在农业公司或种植大户的生产活动中, 获得除分红以外的另一笔收入。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走公司化、专业化道路

公司化, 顾名思义, 就是由许多农业公司去经营现有的土地种植, 改变过去分散式的, 一家一户独立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公司化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 进行土地的改造, 平整土地, 使土地大块化、平整化、规模化, 连片集中, 附以配套的水利设施和农药喷淋设施, 便于机械化操作。加之公司经营自身的特点, 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它们更专业, 可以利用国内的、国际的市场需要, 调配种植经营规模和方式,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 公司化以后, 由于规模大了, 可以更好的抵御农业市场的风险, 减小不确定性。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公司化、专业化将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走机械化道路

进入21世纪, 过去那种人种马拉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显得十分落后, 它不仅影响种植效率, 也减少了单位面积上的农业经营产出率, 使得广大农民既费工费时, 又收入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农业生产设备的大量涌现, 使得农业种植变得既简单, 又高效, 而且种植效率高, 农民收益更多, 过去往往需要几天或者十几天的种植和收获, 自从有了机械作业以后, 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轻松完成, 它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土地收益大幅提升。而且也使得广大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可以从事其它生产活动,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见, 机械化生产也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走技术现代化道路

农业要发展, 根本的改变是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技术发展, 也需要机械技术的发展。良种、良肥、优良的种植技术, 加之良好的机械设备都是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载体, 它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成倍提高。可以想见,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现代化, 先进的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在土地资源不能增加的现实情况下, 只有靠科技的发展, 让单位面积上的产出率成倍提高, 才能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 农业科技现代化也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中国农业未来发展需走市场化、信息化道路

农业要发展, 必须面对市场的需要, 市场才是调配种植资源的指挥棒。市场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 种植什么。而了解市场, 我们需要依靠信息, 在现代社会, 掌握农业市场信息的渠道很多, 我们只有掌握了信息, 了解了市场, 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才会有更大的受益。农业市场化、信息化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品牌的根本出路 篇5

中国有企业品牌,但无产品品牌。没有产品品牌的存在,企业品牌只不过是一个空壳。生产加工企业的工业产品出口利润正在不断下降,而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增加。因此,打造中国品牌,以获得在出口和国内市场的溢价能力,也就成为讨论的焦点。

拥有良好品牌的产品,相对于一般品牌和普通产品,确实会获得更高的溢价。大品牌的企业在设计、质量、产品特点、促销和品牌管理上,都会投入巨额资金,以确保在顾客心目中构建相对较高的感知价值,这些投资将会获得高价格和高收益率作为回报。

但是中国企业大多不愿做这些方面的投资,因此它们也就丧失了获得更高利润的机会。这些企业是以新兴的工业为导向,而不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它们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品牌管理经验,去确保高额投资后能够获得回报。于是,它们选择投放广告来代替品牌打造。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好品牌是从大胆的实践中产生的。

品牌就是价值承诺

对于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这两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没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法。在长期的解决方案中,我们必须考虑一些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必须具备该品牌原产国深刻的烙印。恰如法国红酒代表着法国感性的形象,意大利时装代表着意大利的优雅。

品牌是对顾客的价值承诺,只有当品牌承诺是可信的、具有独特价值主张的时候,品牌才会成功。这其中要强调两个条件:价值和价值传递。那么,这些条件对消费者有何意义?

价值承诺是顾客认知品牌、理解品牌和评价品牌的关键,购物者会对他们所购买的品牌考虑很多,他们会去了解产品,了解什么样的人购买这些产品,他们会花时间去研究产品的使用和护理,他们会将所购品牌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品牌的产品和一般产品做比较。他们愿意为品牌支付更多的金钱,是因为品牌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更多,既是情感的、感性的和理性上的意义,也是品牌价值的充分说明。

品牌承诺的传递,取决于企业的诚信。消费者相信企业传递的是一个诚信的承诺。要做到被信任,品牌企业必须规模大而稳定,并长期接受大众的监督,从而获得大家的信任,

这就意味着你的企业要为顾客满意而行动,持续改进顾客不满意的地方,使零售商愿意销售你的品牌,获得公众的尊重,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地获得品牌法律资产保护。

传达一个可信的承诺,并不是靠说就能完成的,还要通过时间的考验、成功的宣传和赢得诉讼的事实。一个全球性的品牌,通常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挑战它的价值承诺,往往在这些法律诉讼中,都是具备价值承诺的品牌获胜。

品牌背后的内涵

品牌并不只代表着它自己。在每个强大的品牌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内涵。一个强而有力的品牌,是由一个强大的企业提供的。如果企业的实力削弱了,那么品牌在它的基础市场上的力量也将变弱。

美国汽车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疲软,反映了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实力正在变弱。顾客之所以相信品牌的价值承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企业的财务实力、能力和文化,相信它的市场愿景和使命。

在这个领域有一个更深入的特点:实力强大的企业需要强大的基础市场。品牌起源于它们主要的国家市场,它们在基础市场残酷的竞争中获胜,然后在其他地方蔓延。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坚信,在竞争激烈的基础市场上成功的品牌,会持续在新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如果它在基础市场上战胜了知识最渊博和经验最丰富的消费者,那么,对于新市场而言,它一定是优秀的。

在每个基础市场的背后,都有一个品牌的原产国。原产国必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力量去支持该国的企业和品牌。国家品牌的力量可能是该国的财务实力、吸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教育、国家修养和历史。

实力雄厚的金融品牌,来自于金融实力强大的国家;知名的奢侈品品牌,来自于先进的国家;精细的机械产品,来自于崇尚高级教育的国家,诸如此类。法国品牌是以法国的修养为基础的,德国品牌有赖于德国的工程文化,美国品牌取决于美国生活方式的诱惑力,日本品牌扎根于日本制造的优良信誉,全球消费者对这些国家的不同特质有着不同的深刻见解。

寻找中国网游的出路 篇6

网游行业的“钱景”有目共睹。来自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网游市场达68.87亿元,环比增长达11.5%。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背后,其存在的研发困境是否已经解决,无序竞争有没有得到遏制,发展方向在何处?它该如何迎接下一个高速增长的十年?

单兵不支

中国游戏公司发展十年来,最成功的模式或者说现象是,某一个公司因为一款产品成就了一次辉煌,比如网易的《梦幻西游》、巨人的《征途》、盛大的《传奇》……这些产品为每个公司最初甚至是一直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目前,随着网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一款产品打遍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比如,巨人已经感受到了在产品上的后继乏力。

财报显示,巨人网络第二季度净收入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7.9%,净利润同比下降33.9%。此外,巨人网络主动调低了第三季的盈利预测。其表现低于华尔街预期。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解释利润下滑的原因是“开箱子”等功能的关闭,但实际上,从去年7月开始,巨人业绩开始下滑,并逐步暴露出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等问题。如今,巨人网络股价跌幅过半,玩家流失众多,市值蒸发60%以上。这个以《征途》为生命的公司,正在寻找新的生命力。10月下旬,《绿色征途》的上市成为巨人挽留非付费玩家的重要措施。于此同时,有消息传出,史玉柱已秘密做好下一代网游项目的研发布局,该项目由史玉柱亲自负责,研发周期为三年,模式的核心是玩家创造玩法。

早在2006年,史玉柱曾经说过,中国网游的出路在于《魔兽》,其意为做精品网游。但事实证明,中国目前为止没有出现类似《魔兽》的产品,在追求精品的路上仍然需要中国网游从业者耕耘。

但是,另一方面,在对精品的心态和意念没有松懈的同时,中国网游公司在省察自身发展时,还需要有足够强大的产品线,以求取得长期发展的潜力。单款产品支撑全局在目前的激烈环境中已经没有办法获胜。

全线出击

在巨人意识到扩大产品线的同时,不少公司也已经开始全线布局,为研发储备足够的后劲。

在产品线上,最全的公司莫过于腾讯。10月17日,腾讯第二届游戏嘉年华在上海举行,展示了腾讯完整的产品线,并发布了其在3D领域的首款游戏。(代号为“X-Game”的3D 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新作《御龙在天》此番首度得以公开。另外,由美国Roit Games开发,腾讯代理运营的3D即时战略网游League Of Legends此次将揭开神秘面纱,进行其在国内的首次大型演示和体验。而由腾讯与美国Take-Two公司合作开发的体育网游NBA Online(暂名),作为久负盛名的NBA2K系列篮球游戏的网络版,也备受关注。

从传统的休闲游戏平台,到中型休闲网游、MMORPG从音乐舞蹈网游、竞速赛车网游、格斗网游、FPS(第一人称视角射击)网游,到更新的细分领域、被全球网络游戏业普遍认为是“下一个机会”的即时战略网游、体育网游,腾讯游戏从2003年开始在网络游戏的各个细分市场不断开拓和耕耘,逐步构建出当前最为全面的产品矩阵。并且,腾讯在不断扩大推出新品的力度,腾讯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任宇昕在未来的18个月中,会有超过6款新品推出。

另外,网易、完美时空等公司也正在不断进入新的产品领域。随着游戏《天下贰》的发布,网易打出3D大旗的同时,又不断在三国题材中发掘新的机会。《易三国》、《三国OL》等产品都为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不久前,国内游戏出口先锋完美时空也首次进入2D回合制领域,发布了《梦幻诛仙》的公测版,并邀请胡歌等艺人打造同名电影,利用营销的方式为其造势。产品线的拉长,也为完美时空增添了更多获胜的可能。于此同时,完美时空不久前在台湾投资建立了一家公司,其总裁竺琦表示,将通过台湾相对优越的人才和技术,壮大完美时空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线。

同时,蓝港在线等第三代网游企业正在积极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如今,它拥有《倚天剑与屠龙刀》、《问鼎》、《神兽》、《西游记》、《佣兵天下》、《夺宝兵团》、《东邪西毒》等多款大型网络游戏,产品涵盖回合制、ARPG以及休闲游戏等多种类型。

虽然不少公司已经意识到了布局产品线的重要,但是有分析认为,第三代游戏公司如麒麟游戏等,还没有找到增加后继力量的新项目,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运营与研发分离

在建立丰富产品线的同时,网游行业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丰富的产品线并不等于研发趋于雷同的游戏,甚至为了丰富而抄袭。易观国际分析师玉轶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网游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网游产品的过剩与趋同,这需要技术的推动、产品开发意识的进步。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对运营利润的追求,而忽视了对研发的重视和长远考虑。那么,如果将产品和运营分开,或许能够促进研发的精品意识,以及提高我国网游的运营能力。

目前,纵观中国网游的发展历史,研发与运营分开的趋势正在逐步显现,开发包括游戏产品的策划能力、技术能力、游戏剧本等,运营包括用户资源、推广资源、渠道资源、客服能力、品牌等。将二者分开或许有助于网游研发和运营商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努力。

盛大的运营平台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网游运营领域发展的先头兵。金山等多家公司都开始尝试建立联合运营平台。不久前,金山宣布与新浪共同运营《剑侠世界》,蓝港在线也联合五家平台联合运营旗下产品。正如同盛大所持观点“‘合’才是中国网游发展的趋势”。易观国际分析师玉轶表示,我国的网游产品和技术正在上台阶,市场上游戏的作品将逐渐与国际产品分庭抗礼,那么“合”可能就是趋势,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方式,也是整合互动娱乐所有领域资源的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在“合”的概念上,还需要有更多的公司来演绎新的概念。在这个层面,目前大多数公司所做的是,将自己打造为平台,并且积极投资其他游戏工作室和游戏公司,如盛大的18计划,巨人的赢在巨人计划,都在招揽好的游戏项目和产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7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 劳动手段机械化, 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 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 对提高粮食产量, 增强抗灾能力, 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 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 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 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 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 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 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 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 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 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 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 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 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 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 农民收入也比较高, 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 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 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 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文明生产, 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 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 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 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 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 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 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 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 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 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 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生产成本, 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 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 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调整战略, 优化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 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 积极引导, 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 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 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 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 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 第一, 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 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 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 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 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 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 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发展出路 篇8

尽管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对于现代化的目标来说, 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以农业为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在过去的50多年中, 它的基础作用是明显的, 但工业对农业的作用却显得疲软无力, 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由于超过60%的人生活在农村, 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来说, 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任何关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都必然要了解和关心农业现代化问题。自从2004年国务院已经连续7年把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问题, 足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是一个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因此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很多研究人员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及我国的国情, 初步探讨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出路。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转变过程, 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认识的进步其内容不断更新。目前农业现代化可定义为: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组织管理农业。简言之, 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不同程度的实现农业现代化, 它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㈠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首先是政府的保护政策, 实行“以工补农”的“反哺”政策, 对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较低农业税政策、农业信贷政策等, 同时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保证了农业的种植面积和市场的稳定。其次, 重视农业领域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不仅重视农业机械、种子、农药等农业物资的研发, 而且还非常重视对相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从而保证了农业的效率。第三, 美国农业现代化采用大规模农场经营模式, 美国人少地多, 实行农场经营模式, 实行机械化大生产, 容易形成规模性经济效益。第四, 美国具有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环节联系起来, 也就是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 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 技术推广体系, 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 这些体系保证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㈡法国农业现代化模式法国是当今世界农业强国, 虽然它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1/7, 但其农产品年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究其原因, 这主要得益于法国农业的现代化。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 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实现了现代化, 其突出成就表现在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组织管理、优化农场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法国农业现代化与其工业现代化是同步实现的, 这对目前中国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㈢韩国农业现代化模式韩国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结合型的发展模式。历史上通常将韩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称为“新村运动”, 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运动, 是国家实现稳定而平衡发展的现代化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国于1970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以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为核心的新村运动, 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突破口, 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 韩国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相差无几, 城乡发展已无太大差别, 成功的促进了韩国农业的转型和农村的现代化。韩国农业现代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新农村现设, 韩国不仅在生活上, 而且在文化上都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 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总结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可以发现政府的支持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重视和保护农业, 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并充分利用和实施科学技术是国外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点。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农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却发展缓慢。机械化、电气化仍然只是广大农民心中的遥远梦想, 他们使用的农具依然是祖辈们常用的, 他们的作息规则仍然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这样的局面肯定需要改变, 否则, 我国就不可能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 可以探索如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㈠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 往往将最尖端的科技首先应用于农业。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发达国家不断增加财政和智力投入, 加强和完善农业科研投入。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 各国激烈争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制高点。我国农业资源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显然, 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 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资金短缺, 土地、水资源紧缺, 因此既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如节水农业新技术、土地替代型技术 (动植物基因研究及品种改良、植物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与动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研究、用于防病害的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与开发) 等应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笔者曾经参观过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 在那里看到了西北地区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连栋温室, 以及展示无土栽培蔬菜、花卉的新天地农业示范园, 并关注了基因工程, 深刻感受到了农业新科技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到目前为之, 我国存在像杨陵那样发达的农科城还很少, 为了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是一条必由之路。

㈡提高农民素质, 保证农业现代化进展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现代化农业要靠现代化农民来实现。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各种投资中效益最好的投资”, 应当用“人力资本”去替代农业的传统稀缺资源—土地、劳动和资金。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本身的要求, 也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民, 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生产技术都较落后。这不仅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也影响了农民自身现代化的实现步伐。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及培训体系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只有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中, 真正的实现农业现代化。

㈢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时, 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现代化建设要符合生态农业的标准, 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的背后隐藏着生态危机, 农业的现代化只会昙花一现。生态农业是农业的未来, 它将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尽管生态农业在我国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 但它所显示出的巨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势充分说明: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体系, 是所有科技兴农措施的基础, 不同形式的生态农业是所有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我国农业必将进入生态农业时代,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有机结合在一起。

㈣改变传统观念, 开展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 还必须突破一些旧的不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改革农产品流通机制, 完善农产品市场;加快涉农法制建设,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近几年来, 国家对农业制度和体制的不断改革,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今后一段时间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为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扫除政策上的障碍。

㈤因地制宜,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呈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带, 又有城郊、农业、牧区等不同的地域类型。因此, 应实施分类型、分区域的梯度推进与多元化格局的农业现代策略, 因势利导, 让各个区域优先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 并不断提高区域农业的竞争力, 以增强我国农业的总体竞争力,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 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 遵循正确的发展规律,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们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 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鉴于农业现代化对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连续七年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为“三农”问题。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 发现政府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特点, 结合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和出路。

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 篇9

1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中面临的困境

1.1 农民无法承担现代农业科技的费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主要将先进科技应用在大规模生产上, 但是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决定了其大部分都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生产, 只是限制在自己承包的有限范围内。尽管我国非常注重农民增收的情况, 采取了一些对策, 比如提升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降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等, 但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依然比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尽管农民希望应用相关的先进科技进行生产, 但是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不允许其承担先进科技的费用, 也就不再热衷农业科技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与农业生产规模有着一定的关系,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1.2 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缺少一定的活力

目前, 根据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规定, 农地均是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的, 将一整块农地分割成众多小块分给相应的农户。因为耕地面积比较小, 使得农民还在延续传统手工劳作, 而机械化生产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并且也比较浪费, 进而也就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仅对分工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会影响农业科技的进步。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 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不具备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效率也比较低。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农业因为自身生产效率底的情况, 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3 农业科技人员有限, 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科技与推广的过程中, 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与技术推广人员是主要组成部分, 其组成数量与素质结构将会直接对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与技术推广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农业科技人员的薪资比较低, 收入比较单一, 无法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员相对比较少, 素质结构不够合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 每10000名的农业人口中就有40名农业科技人才, 而我国大陆只有6人, 并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也比较低, 学士学位的比重占据30%、硕士学位的比重占据3%、博士学位的比重仅占据0.5%, 在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中, 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并且越来越突出。

2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先进科技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 并且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针对三农问题国家也发布了许多相应的一号文件。其中关系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民增收情况。针对这一情况, 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相关措施, 但是农业收入增幅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针对现阶段国家财政收入逐渐增加的情况, 应适当加强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让农民在衣食富足的基础上, 具有足够支撑应用先进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 进而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 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2 设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积极开展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活动, 设立相应的服务平台, 加强网络技术的扩展以及平台服务的延伸, 促进电脑、电话以及电视这三种信息载体的应用与结合, 创建新型服务模式, 增强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信息的发展与推广, 进而加强农业科技生产, 实现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目的。同时, 深入落实金农工程, 创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信息探索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 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的有效途径。

2.3 加强农业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现阶段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而开展农业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使农地使用权逐渐向市场方向发展, 让有实力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并且国家也要颁布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 真正落实农业规模化生产, 进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达到相应的规模效益。

2.4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坚持市场化原则,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目标以及要求就是, 尽快的建立并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机构, 进而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技术人员以及群众性组织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同时, 在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区域, 应用先进科技时一定要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 促进先进科技应用的落实。除此之外, 针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而言, 不仅不可以减少其活动经费, 并且还要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创建相应的奖励基金, 并且对那些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鼓励。

3 结语

总之,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并且在农业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整个经济发展中, 农业依然是比较欠缺的部分。在农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依靠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途径, 也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对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 加强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的研究是一个值得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探讨的事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我国农业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 本文主要对其发展与推广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李荣光, 郑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

[2]张宪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 (三) [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03) .

现代大学精神重构的困境与出路 篇10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价值理性,现代大学制度,去行政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内在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考察我国大学发展历史和现实不难看出,大学精神的传统价值元素正在被市场经济所改变,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大学精神的新理念新价值也在逐渐生成,因此,重构现代大学精神,已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时代性课题。

一、大学精神重构之困境

就目前中国大学发展之现状来看,大学精神重构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价值困境,二是制度困境,三是管理实践困境。所谓“价值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精神陷入了媚俗化泥潭,越来越趋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其最显著表现形式是高校官本位和学术功利性意识的日益膨胀化,对于大学而言,本是研究学问探求真知的场所,教师应以治学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业,可现实并非如此,相当多的大学教师热衷于做“官”,过分追求“名”和“利”。大学里潜心学术者少,把学术当作追逐名利之途径者多,学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其本真意义。这不仅降低了学术的品位,而且更是对大学精神的无情践踏。长期以来,大学精神缺乏正向的价值导引,越来越陷入“价值”的困境。

所谓“制度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的主事者们片面追求规范化管理,针对大学的各种事项,各个环节都设计了详细而全面的规章制度。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此设计无可厚非,但从大学教育独有的运行规律而言,如此缜密的制度设计往往扼杀大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于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成熟而言,自然弊大于利。更为重要的是,过分依赖于制度化管理会造成大学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使大学生活失去浪漫主义色彩。更何况,现实的大学校园深受社会“人情关系”的冲击,往往使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执行的实践中大打折扣,最终陷于形式主义的“桎梏”,为了迎合或无奈遵循形式主义的逻辑,生活在大学里的教师或学生变得如同钟摆一般,每日里只顾按照各种规则摆来摆去,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更谈不上大学精神的弘扬。当前大学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等形式繁杂,名目繁多,很多规定都带有“专制”的色彩,不仅束缚学生个性的培养,更是扼杀着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些弊端无疑是现代大学精神重构的现实困境,要建构现代大学精神,就必须打破这种“制度困境”。

所谓“管理实践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弊端,也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我国大学现行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经三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政府大包大揽高等教育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形成了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正向发展,也干扰和阻碍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更严重损害了大学独立、自由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久而久之,大学逐渐沦为行政机关的附庸和行政指令的执行者,大学师生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和正当的竞争力,如此以来,大学精神已无从谈起。诚如有些学者所言:“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中国大学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事业性单位,大学的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价值理性的缺乏侵蚀着大学精神的内核,大学逐渐失去其批判意识,大学精神也就走向失落的晚秋。”[1]

二、大学精神重构必须重塑人文价值理性

重塑人文价值理性是突破大学精神重构“价值困境”的必然选择。所谓人文价值理性,是指大学应当关注高雅人性的培养,以造就至善的人性为终极目标。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曾经提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绅士的地方,是一个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结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仅仅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2]由此可见,大学是实现人性至善和谐发展的文明场所,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价值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理性精神是消除大学功利主义价值误区的有力武器。通过人文价值理性的熏陶,大学可以营造出求真向善的学习学术氛围,使大学脱离世俗化的困扰,逐步回归其本真状态,形成“修身治学,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人文价值理性也可以强化大学内在的凝聚功能。民族需要民族的哲学,国家需要国家的信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自然承载着对民族和国家传统文明的延续使命,这就需要大学具备人文价值理性。只要在人文价值理性的引领下,大学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师生们才会安定团结,乐业乐学,具有强劲的凝聚力,使整个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文明场所,重视人文价值理性的培养是其基本任务之一,大学只有关注人文价值理性的培育,突破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误区,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完成民族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大学精神重构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是大学人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保障,它规定着大学人所要追求的目标,并规定着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也塑造着大学人的精神面貌。正如罗尔斯所言:“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3]可以认为,大学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性约束,更是一种塑造大学精神的重要力量。就现代意义而言,大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现大学人人性和自由精神的良性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当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制度缺乏对人性的关怀,过于体现的是其工具性价值,在这种制度下,人成了被任意驱使的对象,大学失去了思想的理性和行为的活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奈地遵循着制度的指引,忙于各种琐碎事务。大学制度只有在人本理念的支撑下,才有助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也只有在人本理念的支撑下,大学制度才会成为大学人思想自由的保障,大学人需要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人本理念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灵魂,失去了人本理念,大学制度会沦为大学精神的桎梏,大学人也会失去思想和创造力,大学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人本理念,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重构大学精神,“切实保证大学应有的学术自由空间,使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活动逻辑一致,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活动规律一致。”[4]

四、大学精神重构必须实现去行政化管理

对于大学而言,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地取消其行政级别,而是要立足全局,科学设计,理清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给大学以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优化大学的管理机制。就本质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就是给大学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提升大学管理的自由度,这也正是大学精神重构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而要实现去行政化,需从以下方面推进:

1.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

大学行政化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制性问题。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毋庸置疑,高校去行政化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管理,才能积极稳妥地实现大学的自主管理,依法办学,确保大学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完善大学治理的法律法规。

在大学治理方面,我国应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理的水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法》已经规定大学是独立法人机构,不是行政附属机构。但对于大学的地位和权利尚缺乏权威的规定,存在很多漏洞,这需要通过法制的认可进一步明确和保障大学的法人地位和权利,切实实现大学的社会事业性,消除其行政化色彩,对于大学教职员工也要去除其传统的公务员色彩,强化其大学人身份。

3. 消除权力本位,倡导育人本位。

教育行政化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和干预教育,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具有易于膨胀的特性,当它进入治学育人的领地极易导致教育活动的失真,偏离教育运行的内在规律。大学发展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大学的自由独立、学术自治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升大学的品位。大学要去除行政化,首要解决的是让公权力退出它不该介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与大学的权限与职责,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大学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当然,公权力退出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学校彻底放手,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各级学校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对象,政府更多地扮演着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作为出资者,政府要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作为监管者,政府要防止大学违规违纪,监督大学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吴立保.中国大学模式的现实困境与建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3):5~8.

[2]张雪荣,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30.

[3]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5.

订单农业仍是现代农业发展出路 篇11

1月中旬,武汉广厦润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厦润田”)与绿城物业达成合作意向。今后,广厦润田提供的蔬菜,通过绿城物业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新鲜蔬菜当天可供绿城物业在武汉8个社区的居民挑选。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将是一次难得的创业时机,我不能错过。”广厦润田董事长李邦新告诉《支点》记者,广厦润田主要经营以“菜篮子”工程为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

去年底,记者行走在广厦润田的500亩蔬菜大棚间,松花菜已获丰收,西兰花正在大棚里茁壮成长。整个基地以订单农业为主要运营模式,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武汉市区的团膳机构。

单个菜品亏损300万元

创业道路,从来就不平坦。

3年前,李邦新曾5次到武汉市江夏区考察农业项目。但每次考察后,李邦新却都有些犹豫不决。在他看来,在江夏要想找到一块适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大面积农田,并非易事。

正在李邦新瞻前顾后时,朋友引荐他到汉南区考察,这一看就与汉南区结下了缘分。几经磋商,他将生产基地设在汉南区邓南街窑头村。基地占地面积5017亩,东临长江黄金水道,北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武汉中心城区45公里。目前,广厦润田是武汉市土地流转面积最大的农业企业。

种植区配备了各种绿色防控设施,既环保又无虫害,基地所有产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种植。在蔬菜分拣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将早上采摘的上海青分拣出来,剔除掉少部分不合格青菜后,其它整齐摆放进菜框里。一旁的农残检测员,正抽检已经装框的青菜,做好记录。过磅称重后,成批上海青被抬上前来订货的货车里。

一切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当初刚迈入农业市场的李邦新,种出来的广东菜心让他吃了大亏。

2014年,由于广东菜心行情大好,每件菜心价格涨到160元,种广东菜心让基地及农民尝到甜头。然而,由于对蔬菜行情调研不足,2015年初,基地种植菜心规模扩大到1200亩,“谁知广东菜心一上市,每件价格却跌至80元”。这一次,仅广东菜心让公司亏损300万元。

仅单品就造成如此巨大的亏损,这让李邦新彻夜难眠。对于初创型企业,现代都市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先找订单再种蔬菜

单个菜品巨亏,并未击退李邦新的创业步伐。

李邦新告诉《支点》记者,现代农业要想避开蔬菜行情波动,就要有完善的产业链协同配合,订单农业或是出路。“先找到订单,再生产蔬菜,将极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在这一经营思路转变下,李邦新开始拓展团膳市场。按照团膳客户订单,农业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相应的合格产品,且在签合同时双方就约定成交价格——这种模式将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有了团膳订单后,基地开始生产。目前广厦润田基地分叶菜种植、瓜果种植和有机种植三大板块,当前叶菜种植、瓜果种植采取的都是订单种植模式。以上生产过程,全部采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用手机即可查到所有产品的种植过程。

除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这种订單种植模式还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让团膳企业免遭菜价波动影响。

在李邦新看来,基地与团膳企业合作,可以使基地实现“标准化种植”。这种模式,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小米模式”,即:性价比诱惑;超用户心理预期的体验;通过互联网直销砍掉中间物流环节。

有了标准化种植,企业可将全部精力投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中去。“过硬的产品,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安全保障,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使得农业企业基本掌握了定价权,不再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李邦新说,下一步,公司将与更多小区物业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得小区居民订单,物业公司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将基地农产品直接送上市民餐桌。

订单农业的困境

不过,订单农业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难点。

一份调查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

长期从事农村政策和农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文军认为,违约主要表现为企业违约和农户违约,其违约原因需要引起订单农业企业的高度重视。

“订单农业的低兑现率,主要是农民的问题。”龙文军分析称,农民违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过于分散,个体行为很难确定,企业面对分散的农民,不好管理;其次是农民的逐利心理。到了收获季节,如果市场收购价更高,农民就可能把产品卖给价格高的收购者,进而造成违约。

融资困境,也困扰着订单农业的发展。“80%的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大多都要靠银行贷款来实施订单农业。”龙文军认为,这就涉及国家如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问题。实际上,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对涉足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免税和信贷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地方财力、企业资质信用和银行自身的原因等,在资金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在李邦新看来,订单农业仍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订单农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可小觑,“农业企业集中管理土地,制定种植标准,收集农产品订单,村民获取土地租金,又能在公司打工,收入有较大增长”,这将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共赢模式。(支点杂志2016年2月刊)

儿童观的现代困境与出路 篇12

一、儿童观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 人们对儿童奥秘的探索从未中断, 儿童观也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对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中儿童观演变历史的梳理, 可以了解到西方现代儿童观始于18世纪, 教育家卢梭对西方儿童观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卢梭认为, 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他提倡遵循儿童自然天性进行教育。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 19世纪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 他们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为依据, 由此来科学地认识儿童。随后一些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记录, 并发表关于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方面的著作。19世纪80年代以后, 有关儿童的观察研究大量展开。

进入20世纪, 杜威、蒙台梭利等著名儿童教育家提倡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儿童本位”在实践方面具体体现在新教育运动所确立的宗旨以及“新学校实验”中, 由此推动了儿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上半叶,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引领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传统教育理论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开始对进步主义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尖锐地批评。20世纪50年代后, 西方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 他们的观点都对儿童观及儿童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西方现代儿童观向21世纪演进。20世纪中后期, 学术形态上的儿童观逐渐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国际儿童组织先后通过了《儿童权利法案》和《儿童权利公约》, 而后者确立的“儿童优先”的原则, 是对“儿童本位”的权利宣言。

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则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 有时甚至出现严重倒退。[2]引入与输入的现代儿童观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曲折地变迁着, 出现了“柔弱”“病弱”的状态。[3]改革开放后,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观念变革才有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在中国教育界, 儿童观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儿童观的困境及原因

从儿童观演变的历史中,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不同步, 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 来自理论层面的原因

儿童观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当今围绕思想理论层面的儿童观争论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视角上。研究视角不同, 反映出来的儿童观也相异。现代主义的儿童观认为, 儿童是教育的客体, 是接受概念和知识的容器, 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则认为, 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儿童观也不同, 因此提倡对儿童和儿童期多样化的理解。儿童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对话、协商进行自我建构的, 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因为“现代主义总是从智力和认识活动出发, 而未将注意力放在实在的日常生活上。将他者客观化为公式化的、可操纵的、理论的范畴, 便意味着自我与他人之间任何必要的联系被切断了”。[4]后现代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有些研究者对后现代的儿童观也提出了质疑, 认为它忽视了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 过于神话儿童, “儿童的概念在后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被消解了”。[5]后现代与现代关于儿童观的争论继续存在, 它们共同的困难是理论如何向实践转化。此外,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解释说明、实践范例与指导, 并且多数幼儿教师不是通过自我学习理论, 而且依靠教师培训机构等进行继续教育, 所以会导致教师歪曲理解或片面理解理论。

(二) 来自实践层面的原因

1. 工具理性对儿童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具理性思想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当工具理性被等同于理性本身应用时, 就会出现工具理性的异化, 具体表现为人持有一种独断性、控制性、功利性思维, 失去感情、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受制于科技的程序性、规范性、强制性, 人的能力片面化畸形发展, 人的主体性变得不确切。如今工具理性已经侵入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将会导致儿童观研究上的科学崇拜主义和大众儿童观的功利性。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 科学领域中的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确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但在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过程中, 如果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与认识儿童唯一依赖的手段, 就会陷入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 导致儿童观的研究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 而不注重儿童观已有的研究, 忽视儿童观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重要问题。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 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功利主义儿童观:教育内容上, 盲目灌输儿童成人文化, 追求眼前“效益”;教育目标上, 追求高分数、高智商, 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教育评价上, 片面追求量化的指标, 并且由国家的发展需要来安排、度量儿童的发展。极端化发展的工具理性下错误的儿童观, 从根本上扭曲了儿童的发展, 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背离现代儿童教育宗旨, 造成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

2. 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

大众儿童观念暗中支配人们的行为。教育实践中, 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儿童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共同阻碍了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接轨。

“观念是教师在实际行为时的指导, 观念左右着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6]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不易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教育实践所带来的外在效果, 并不太会关注理论的合理性。二是幼儿教师不敢也不愿意实践先进理论。教育管理部门和家长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要求幼儿园不出事故;幼儿教师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家长的要求, 向儿童灌输小学教学内容等, 这样紧张的氛围迫使教师不自觉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不愿意去进行实践创新, 实践先进理论。

至于家长方面, 即使出于爱孩子的初衷, 家长落后的儿童观也会造成儿童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一些家长“合情”“合理”地安排儿童的生活, 包办一切, 另外一些家长认为只有在训斥、教导孩子的时候才算是教育孩子, 只有通过说教、恐吓、疏远的方式才能获得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而孩子学习方面, 家长的压迫与折磨更是永无止境。

三、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综上所述, 观念提倡主体本身和不同教育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困境, 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从儿童观理论层面来讲

在我国, 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当重视儿童观研究, 加以批判地吸收国外儿童观研究成果, 还要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建立我国的现代化儿童观。同时, 教育理论研究者还应注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切从教育实际出发,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7], 以免陷入儿童观理论与实践层面脱离的困境。此外, 教育理论工作者还应在对西方儿童观的介绍过程中做出清晰的解释说明, 否则就会造成教育实践者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 《儿童权利公约》关系到科学儿童观的阐述, 但其本身对儿童权利的说明就十分模糊, 如果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加以说明与指导, 就会造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知所措。

(二) 从儿童观价值取向来讲

我们无需对工具理性进行彻底地否定, 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片面发展的工具理性对儿童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提倡的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 因此, 在儿童观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中, 我们应以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 克服用工具理性思维来处理问题,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儿童观, 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崇拜的观念误区;才能去儿童观功利化;才能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更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兴趣和需要, 在教育目标上更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评价上听到更多儿童的声音;才能使教育对象面向所有儿童。

(三) 从儿童观实践层面来讲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树立现代化儿童观, 需要更新观念。第一, 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修养。虽然科学的儿童观早已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但是儿童观的发展还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文化水平等的影响, 一些错误的儿童观不会立即消失, 还会占据一部分人的观念与意识。因此, 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向全社会宣传一种通俗易懂、易被认可的现代儿童观, 扬弃根深蒂固的偏见, 正确认识儿童, 对待儿童。第二, 部分幼儿教师持有科学的儿童观, 但这种儿童观也许只停留在表层。关于幼儿教师如何更新儿童观, 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 为幼儿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使得教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园长、教师、家长有了科学、一致的现代儿童观, 就会促使教师之间合作, 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的沟通氛围, 幼儿教师才敢且愿意去实践新理念, 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2. 为教师提供具体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

我们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具体的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 例如瑞吉欧案例, 通过学习他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儿童观, 促使教师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然后在教育实践结果中获得信心,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更新儿童观, 再努力践行新理念,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幼儿教师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 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 幼儿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在树立现代化儿童观的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更新现有的观念、知识技能, 提高文化素养, 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才能发现自身的儿童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摘要:我国现代儿童观中存在着儿童认识理论层面与儿童教育实践层面有较大差距的困境。针对此困境, 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儿童观的研究与阐述;儿童观树立和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修养;促使幼儿教师更新儿童观, 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变。从这些方面入手, 希望能寻求到现代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关键词:儿童观,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

[3]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 2010 (5) .

[4][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马健生, 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 2005 (5) .

[6]高潇怡, 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本质与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 2009 (3) .

上一篇:毛泽东基层党建理论下一篇:专科非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