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2024-06-07

理解中国及其现代(共6篇)

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篇1

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 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 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 也为国际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形”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 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 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会导致设计领域发展的停滞。因此, 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 使设计更加完美是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设计发展中的误区

评价设计的标准在其自然状态下, 随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化着。我们的设计必须发展, 不断地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形式, 决不只是表面地追求“风格”、“个性”。历史表明,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 他就会陷入模仿因袭而停止不前,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但是, 在现代设计中存在着太多的模仿和单一性, 并且一味的追求视觉的美观, 而忽略了内在的含义。总结当今的一些设计可以归纳这样两点:

(一) 拿西化当国际化

中国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 当一些西方的设计作品走进中国后, 设计师们就不断的朝西方设计靠拢, 虽然当今社会什么都追求国际化, 但并不是说“照本宣科”, 追求国际化也是要讲求方法和意义的, 简单的把西文的编排方式用在中文的编排设计中, 并不是真的“国际化”设计。中国设计还是要有中国的韵味, 日本的设计有他们的方式、方法, 法国的设计有他们的个性, 中国的设计如果缺少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 那就少了本身的神韵。2008年奥运会平面设计的部分也“传统化”也“国际化”。从形从神上看都有着其独特“中国化”的韵味。

(二) 拿了躯壳丢了灵魂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有着几千年的沉淀。中国的艺术形成了本身的“韵味”所在。古人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有了诗人李白、画师郑板桥等名人名家, 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大量把古人的作品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但是却少了自身的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蕴涵着宗教、哲学、美学、文学、风俗、礼仪等多方面因素, 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时体现出来。但要使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获得再生, 不是原封不动搬用就能办到的。

总之, 现代设计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 而是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幼株。在现代设计中, 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 多不重“写实”重“传神”, 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 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 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 又是未定的。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合理运用

(一) 从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 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 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 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 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 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 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 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 或简约或精致, 或工整或粗放, 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潇洒随意的国画笔墨还是循规简洁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 这一切无不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对于今天机械工具, 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的理性倾向, 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对现代设计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二) 从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 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 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 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 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 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 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设计中, 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三) 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 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 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 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 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 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 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 国画中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视觉设计上, 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 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 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 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 它是使“中国视觉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融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总之, 运用传统元素并不是把符号重新拼装, 这需要设计师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了解。没有不变的传统, 也没有崭新的现代, 现在提倡运用传统符号, 是为了设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底蕴, 为现代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空。德国的、日本的、法国的设计我们认为很好,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得运用本国的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师, 我们要运用好传统文化, 就必须先学习传统文化。北京申奥标志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五种颜色组成在一起, 又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国节”的盘绕方式组合在一起, 象征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的精神。整体图形有形成一个打太极拳的人性, 鲜明生动, 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设计理念及感想

设计要有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 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而是要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 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 根植于心中, 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 设计师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 更重要的是抓住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 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视觉设计之中, 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

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 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 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将会导致民族艺术发展的停滞, 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我们的设计师要“善学邯郸, 不失故步。中西结合, 以中为主, 源流结合。以源为主, 形成民族个性”, 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 我们的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M]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5]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出版社:北京大学

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篇2

根据英国皇家物流协会的定义,所谓的物流就是对从资源供应开始到消费点结束的货物实际流动的管理。而在中国,目前各地都纷纷兴起“物流热”,为了更进一步阐述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起源,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所有制造企业都把经营的重心放在了生产领域,不断地扩大产能,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就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每一样产品的推出都能够马上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时,民用商品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和成长阶段,在高额毛利的基础上,销售量的上升意味着利润大幅度增加,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当时有人提出物流整合的观点,其观点被接受的程度一定非常的低,这主要是基于整个市场利润和销售额的高增长,总额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与之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在当时,要求??甙巡糠值木?Ψ旁谖锪鞴芾砩鲜遣幌质档模辉?/SPAN>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个别大众化的商品已经开始步入成熟期,在当时,自行车、缝纫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低谷,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电产品则受到消费群体的追捧,同时,中外合资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国内多个民用领域的空白,整个消费市场依然呈现出向上的趋势,那个时候的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精力均放在产品销售、市场开拓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了货运车场,而大部分新兴制造业的产成品物流开始采取从以往的自行经营转向粗放型的外包;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价格战成为了几乎所有制造企业主流的竞争策略,为此,降低成本逐渐受到了重视,但是,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关注点集中在生产和采购领域,毕竟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头,并且,企业对市场的掌控力度不断加强,销售渠道呈现出向终端覆盖的趋势,与此同时,学术界和企业界掀起了“集中资源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企业界逐步形成非主营业务外包的经营思路,物流业务外包成为一种潮流,但依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经营;90年代末期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营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实现的载体受到极大的重视,现代物流理论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整合所创造的竞争力和价值,具备领先物流理念和卓越运作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了制造企业的青睐……

从上述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物流在制造企业中兴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根据国外的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物流的整合,可以使物流总成本降低23%,供货时间缩短75%,产品的可获得性提升9%,库存水平下降23%......种种的因素标明,中国“物流热”的.兴起并不是偶然性的结果,是当整体经济迈向买方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阶段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就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物流也就成为了外界所说的“第三方利润源”了。

当然,如果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得不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随着著名战略家Michael Poter的价值链理论进入中国时,首次提到的“原材料-进货物流”和“产成品-物流”,这使学术界和理论界开始关注物流在中国经济中所取得的作用,但是,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维影响,在当时,物流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业务,并没有为众多企业所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经营者把视角放到物流管理的时候,却由于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足够的认识而显得事倍功半,在他们理解中的物流依然停留在传统物流的范畴,仅仅以为物流就是运输和仓储两个环节。在与一些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压缩物流成本的策略,每年给物流部门下达物流成本的压缩指标,让物流部门与供应商进行交涉,寻求最低价位的服务提供商。然而,随着该种策略的实施,有关的服务水平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市场缺货率上升、甚至工厂停工待料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大存货成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但因此换来的却是巨额的存货资金投入,使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危机。

上述的现象表明了,传统物流的观念只能在具体业务成本过高的时候起到相应的作用,当其成本压缩接近极限时(也就是与物流供应商的成本相当接近),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将抵消具体业务成本下降所取得的优势,为此,在企业进行物流整合的时候,必须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视点进行,从总成本的概念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变革,才能通过物流管理的提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①流程的一部分,它对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货物流和货物储存、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美国物流采购协会对物流管理的最新定义,该定义界定了物流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并且,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据此,现代物流管理的服务功能也有了新的延伸,除了原有的运输和仓储职能以外,还延伸到了国际货代、搬运、增值服务(包装、再包装、打码、二次打码、分捡、加工、贴标签、回收)、物流信息服务(订单传输、订单处理、货物跟踪、数据分析、报表生成、库存警报)、物流规划(仓库布局及功能设计、运输方式规划、工厂布局、物流流程设计)等方面,而物流规划则是目前物流管理中的制高点,也是众多制造企业成功进行物流变革的必经之路。

虽然,“物流热”遍卷全国,然而,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的是,物流管理毕竟这是一个企业的后勤支持职能,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但是,却并不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则主要是基于提升并满足客户服务水平和总成本控制的角度进行。

首先,企业实施现代物流管理的第一个前提是在管理上把商流和物流进行分离

目前,很多的制造企业,尤其是国有的制造企业均把物流纳入销售部门或者采购部门的管理范畴,并且,往往原材料物流和产成品物流是割裂进行处理的,这样所导致的问题是,为了满足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或者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及时,在销售和采购职能领导的要求下,不得不常常不顾成本的上升来满足(内部)客户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整体物流成本的上升;另外,分散的物流运作体系也不利于企业进行物流的整合。而纵观外资企业的物流职能设定往往具有物流和商流分离的特点,如国际知名的P&G公司,其物流管理纳入客户服务职能中,由客户服务人员进行综合统筹管理,而生产和销售部门只需向客户服务部提出相关的服务水平,客户服务人员就会以此为依据,有效地进行物流规划,并对物流供应商进行整合。

而著名的跨国企业M公司则把物流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了物流部门,并通过物流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在,M公司在全国设有三个工厂和三个配送中心,为了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还另设有54个小规模的区域配送中心,当时的供应商有30多家,但是,这些供应商主要都是向M公司提供干线运输的服务,而短途配送业务只 有30%由供应商负责配送,70%则是客户自提,当时的策略使M公司由于物流采购过于分散,造成相关业务成本

偏高的现象,同时,由于仓库过多,库存投资非常高,并且,客户自提的做法也不利于M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市场缺货的现象频繁,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跨区销售的现象。当时的物流部门负责人为了改善上述的现象,邀请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参与了企业的物流变革项目,成立了由双方各相关职能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项目小组,在对相关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策略,通过选择少数专业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商以集中采购、运作网络整合(仓储布点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定单管理流程、运输管理流程、仓库管理流程)、物流职能内部架构重组、构筑物流信息网络等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了物流管理的劣势,在现有工厂和配送中心设置不变的情况下,把原有的54个小规模的区域配送中心减少到20个,物流供应商从原有的30多个缩减到3个,并且,短途配送业务主要由3家供应商提供相关的服务,客户自提的份额由原来的70%下降到20%......物流变革的成功,使M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原来的85%上升到98%,物流业务成本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库存也大幅度得到压缩。在实施物流变革的过程中,M公司的物流负责人的观点是,在物流职能管理方面,销售和采购部门只需提出有关的服务水平需求,而无须过多介入物流职能的管理过程,物流部门所进行的相关规划将是基于有关的服务水平基础上进行,这将使物流职能在行驶其业务控制的权力时,少了很多的制肘,其主要的业务就会在服务基准上寻找突破口,例如通过相关的规划,有效地进行成本的控制,降低库存等等。

其次,在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上应着重于软性管理方面的角度出发,而不盲目先进设施的巨资投入。

随着“物流热”的升温,有相当部分的管理者对现代物流管理片面理解成只要加大物流方面的投入,就等于在企业内部推行了现代物流管理。例如,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物流投资热,在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大型国有企业都纷纷把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地作为其物流改革的特征,甚至不惜巨资引进世界上的先进物流的设备。但遗憾的是,盲目的投入往往换来的是巨额的亏损。造成该种误区的主要是因为国情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相当昂贵,为了有效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购置先进的物流设备以及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基地就成为必要,而在中国则刚刚相反,人力资源成本低廉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引进一套先进的物流设备或者巨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地,往往其投入资金的利息往往已经超过聘请足够的工人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了,并且,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而言,高额的投入也意味着高额的回报,只考虑投入而忽略回报的行为是与财务投资的原则相悖的。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物流管理的范畴,但是,在如上文M公司的案例中可见,现代物流管理首先是通过相关的整合保障物流服务水平能够满足(内部)客户的需求,而上述的整合除了高端的物流规划以外,建立高效的信息查询和传递系统尤为重要,不得不提的是,所有信息系统的构筑必须基于流程再造的基础之上,信息系统只是能够提高效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来确保物流整体运作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物流管理也包含了传统物流管理的内容,并且,就中国目前的物流现状而言,传统物流业务往往占企业整体物流成本的90%左右,换句话说,现代物流管理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传统物流业务方面,因此,要提升现代物流管理就必须基于(内部)客户对传统物流业务的需求指标(KPI),并结合传统业务的成本构成因素,构筑相应的运作规范体系(SOP),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物流职能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但是,目前的难点是,国内企业尚未能有效地对物流成本的各项细节进行界定,如车辆的使用成本、仓储成本、装卸成本的构成依然没有得到统一,基本上是每个企业都根据各自的理解设定成本的分析系统,甚至,绝大多数企业只是粗略计算由此而付出的费用,并据此制订下年度的物流成本节省目标。因此,欠缺对细节的管理也使企业难以进行物流策略的制订,也就更谈不上实施了。

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篇3

一、崇拜偶像是一种麻木性自恋, 是粉丝精神和理想的延伸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这个标题已经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他用古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的故事进行说明, 认为这是一种“麻木性自恋”。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产生麻木, 由麻木到适应直至迷恋。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 如电子媒介是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就是通过不断创造或发现新技术和新媒介扩展了自己的身体与能力, 也让我们在媒介影像中看见自己, 陶醉不已。

这与心理学高度契合。“自恋”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 在现代社会中, 人人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我们不断地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表演自我, 留恋自我的影像。而明星, 尤其是选秀出身的“草根明星”作为一种沟通平民大众和媒体的媒介, 正成为我们某些想象的延伸。在明星身上, 受众通过与自己的精神理想相契合的明星的共鸣而成为这一明星的粉丝, 并在持续的迷恋中成为明星这一媒介符号的“伺服机制”, 极度地暗合了大众心理的自我表现欲和成名瘾。

二、粉丝与媒体的互动显现的“讯息论”和“冷热论”

在传统媒介领域, 人们把媒介仅仅看做是纯粹的工具或载体, 认为它无关紧要。而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讯息, 人类每发明或更新一种媒介就是对人自有器官的延伸, 也是对人类本身的生活方式的更新, 是媒介本身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相关的生活方式和标准。

在此基础上,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的“冷热论”, 冷媒介指的是清晰度低、提供的信息少、参与程度高的媒介;热媒介指的是清晰度高、充满数据、要求受众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冷热只是相对的概念, 可以逆转。媒介“冷热论”的价值, 在于它表现了麦克卢汉对于人媒互动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内地粉丝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理论。

1.“粉丝”的潜伏: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众偶像的关注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始, 第一批来自港台的明星大量涌入内地, 成为这个时代的另类偶像。邓丽君带来的流行音乐让已经厌倦了集体主义的人们耳目一新, 这些含义有些模糊朦胧的歌曲便相对来说成为“冷媒介”, 让大众深深卷入其中。这标志着受众对偶像主动选择的开始。

2.“粉丝”的起始:追星族的产生

90年代开始, 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全面普及, 人们越来越希望与偶像拉近距离,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追星族”, 最早出现的要算是来自香港的“四大天王”的忠实拥趸。“四大天王”的定位是模糊的, 他们影视歌多栖, 这种模糊的身份特征正是一种“冷”形象。对于“天王”, 人们要求深深卷入。

此时的“追星族”, 虽已深深“卷入”, 但依然是议程设置式的媒体操控机制, 人媒互动并没有完全实现。新晋偶像们被大批量包装出来贩卖给受众, 又被受众迅速消费。如此循环往复传统, 电视明星由原先的“冷媒介”逆转为“热媒介”, 他们的魅力渐渐消解殆尽。

3. 粉丝的崛起:平民偶像、草根偶像的诞生

进入21世纪, 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更加开放多元时代。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 贴吧微博等新兴媒介大行其道。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 人们对于偶像的认识不断深入, 新兴的“平民偶像”正在崛起。

2005年, 湖南卫视举办音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吸引了大批女性参与。大众被极大程度的集结起来, 通过短信投票等方式参与选手的评选。这是受众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粉丝”走向舞台, 缔造自己的明星梦。这档选秀节目通过种种媒介的杂交产生了惊人的能量 (短信平台的开启、电视的滚动播放等) , 调动了全民的热情。由于其呈现的元素众多、形式新颖、面孔生疏而形成了不断翻新出奇的“冷媒介”, 吸引着全民的参与。

自此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不断创造收视奇迹, 确立了选秀节目的经典范式;但也由于过度消费这种经典范式而逐渐走向了没落。这鲜明地体现了麦克卢汉所论证的媒介杂交的结果——任何一种媒介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没有一种媒介会单独存在。由此, “冷媒介”真正变成了“热媒介”, 大众也由原先的好奇参与到食之无味。在微博的话题讨论中, 七成以上的人认为确实不该再办, 宣告着湖卫超快系列选拔模式的末路。

我们可以断言, 任何选秀的过分僵化和媒介化都会使人们放弃卷入和参与, 这让所有的媒体策划人都苦心孤诣、挖空心思地制作“冷”媒介、“冷”节目, 加入“冷”因素, 这真正验证了麦克卢汉在几十年前对人媒互动问题的深深思考。

注释

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篇4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十二-----简答)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简答)

4.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九----简答

5.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征(九------简答

6. 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八-----简答)

7. 论述1.中国在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2.什么事治国方略,内含?3.意义?

论中国剑文化及其现代功用 篇5

1 中国剑文化的历史形成和主要内涵

1.1 剑器的产生和演变

剑作为我国古代短兵之一种,发展至今成为现代武术运动短器械之一。剑在历史上被称为“宝剑”和“三尺”。《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1]”故曰宝剑。关汉卿戏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一语,其中“三尺”指的就是剑器,因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其代称。三尺龙泉指龙泉剑,产于江西龙泉,此地以生产剑器闻名于世。

剑的产生、演变至近代,外形和内质趋于定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剑的萌芽和雏形当推出土实物中的“石刃骨剑”。据考古界认定,它是四千多年前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其构成是将细长石薄片嵌入兽骨两侧,成匕首状,体积小,仅有2至3寸长。远古人类主要把它做为生活和御兽的工具。

殷商时期冶铜术产生,使剑成为铜制。西周时,铜兵器盛行,始有不完备的青铜短剑,茎短无剑格,剑身呈扁平双刃或矛头形,且短小,全长28至40厘米,后剑身有所延长,加剑格。当时剑在车战中还不占重要位置,只作为短兵相接时的防身用具,正如《释名》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全国各地战国遗址,如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河南陕县、四川成都等地都有铜剑出土。青铜剑不仅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而且在合金冶铸、淬炼、外镀花纹、形制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剑身上一般都刻有星宿、真人、姓名、符箓、吉祥图案和留念字样,装饰华丽美观,故有“百兵之帅”之美称,被人们视为珍品和佳器。以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著名越王勾践剑为最,其剑锋利无比。出土后做了试验,十九层迭成一扎的白纸置剑之下不加力可一拖而断。此剑脊含锡量低,刃部含锡量大,所以剑身柔而韧性大,格斗时不易折断,刃部则硬度大而锋利。勾践剑不仅铸造合理,且非常精美,剑格两面用兰色琉璃镶嵌,剑身暗呈菱形花纹。此剑制于公元前500年春秋吴越之争时期,埋在地下两千多年重见天日,却依然光洁如新,可见2500年前铸剑技术和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刻有八个字,为“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现代著名书家费声骞评越王勾践剑铭文:“笔画采取鸟形,富装饰美。章法行气疏落有致,端庄凝静”。

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擅铸剑,铸有雄雌二剑,锋力无比,一名干将,一名莫邪,干将只将雌剑献楚王阖庐,王怒而杀之,后干将之子为父报仇,故事情节极为悲壮,表现了草野之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2]。剑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铸剑工匠。他们铸造了许多名剑,他们的名字和名剑一同标炳于世,为人们所传诵,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名剑的记载,如《吴越春秋》载,赵王允常曾聘欧冶子“做名剑五杖,大三小二,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毫曹(或盘成)、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泻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古代文献记载的名剑还有大夏、龙雀、辟闾、步光、扁诸、龙泉等剑。

春秋时,冶铁术产生,楚国首先出现铁剑,剑身得以加长。剑身加长为发挥两刃劈、砍等击法创造了条件。由于铁剑的出现,剑刃不仅更加锋利,工艺也更加先进。湖南长沙、衡阳多有出土为证。

剑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材质和外形发生变化外,其长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商代匕首式青铜短剑通常为25.3厘米,西周青铜短剑最长已达41.7厘米,越王勾践剑长达55.7厘米。战国时期,有的铁剑剑身竟达140厘米,后在发展中有所缩短。1956年长沙衡阳出土的铁剑为1米左右。剑至明清趋于定型,总长度保持在1米左右,其形制和各部结构与现代基本无异。现代武术所用之剑为钢制,其长度:1991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剑的长度为运动员直臂垂肘反手持剑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端[6]。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将剑分为8个型号,长度、重量均有规定,运动员可以根据本人身高确定使用相应长度、重量的剑。如1.70至1.75米的男子运动员用剑,剑身长为82厘米,重量为0.633千克;女子降一格为80厘米,重量为0.625千克[6]。

剑不仅用于战场征杀,还有多种用途,如在封建社会里剑器还被做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给钦差大臣的“上方宝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汉代有配剑制度,根据官位高低佩带不同装饰的剑器,以此作为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剑还是人们精神世界里所崇尚的神器;如可辟邪降妖,还把剑器做为镇宅宝物。人们更把剑器做为正义的化身;如宋朝诗人陆游所作《长歌行》中有“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之句[5]。《天安门诗抄》中有“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之句,反映了人民群众痛悼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心声[6]。

1.2 不同剑术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因骑兵需要,剑逐渐被刀所代替,剑术在民间倍受喜爱并得以发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剑术:相击格斗的击剑(也称斗剑)和舞练形式的舞剑。二人持剑相搏互较胜负称为击剑或斗剑,属古代竞技体育。尚剑之风尤以春秋战国为盛,当时把善于击剑和精于剑论的人称为剑士或剑客。《庄子·说剑》中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管子》中也载“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由此可见当时击剑的盛况,也足见其残酷性。后来有“折竹代剑”论剑较技的历史记载,以保证其安全性,体现了以武会友的发展方向,注重了体育性和娱乐性,这是剑术发展的进步象征。当时斗剑技术得到发展和总结,如《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其时,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剑术家,《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勾践向“越女”询问剑术之道,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并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覆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语出惊人,寥寥数语,深得剑术之要。

以健身、娱乐、观赏为目的,把实战剑法加以提炼给与艺术加工的剑术演练称为舞剑。汉时已有舞练套路形式。在击剑盛行的同时,舞剑逐渐分化出来并得以发展。《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就是为了观赏和娱乐。文曰“……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当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唐代舞剑技艺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杜甫所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略见一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7]”。充分展现了公孙氏高超的剑技艺术魅力。古代许多文人、学士、妇女都擅长舞剑,以此健身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如《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唐朝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之句。经常酒酣舞长剑,而且舞技颇精,有“起舞拂长袖,四座皆扬眉。”的赞扬。还有许多诗人如王昌龄、白居易等也非常喜剑。汉代剑逐渐远离战场,但在民间被人们所喜爱,对剑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明清,剑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自卫、强身、娱乐的手段。

1.3 近代剑术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相击格斗的剑术发展至今称为短兵运动。它是运用刀、剑的攻防方法应用于实战对打。该项目曾在1928年的中国首届国术国考中作为比赛项目出现。使用的短兵是用半寸直径粗细的藤条裹以棉絮外面包上皮革而制成,并有圆形护手、总长为3尺、直径1寸的棒形器械。这种器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刀剑劈、砍之法,也保证了竞赛的安全性。

舞练形式的剑术运动经过不断继承和发展,至近代逐渐形成具有程式化的“套路运动”。其内容极为丰富,有八仙剑、八卦剑、达摩剑、青萍剑、峨嵋剑、昆仑剑、太乙剑、太极剑、武当剑、通臂剑、螳螂剑、三才剑、七星剑、双手剑等等。多以名山、拳种、人物命名,从属于某一拳种,是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套路,非剑器之称谓。运动形式有单练、对练以及集体演练。按体式分为工、行、绵、醉四种[8],其中工体也称为势体或站剑。按握剑方法可分为正手握、反手握和双手握剑柄三种。按所配剑穗可分为长穗剑、短穗剑、无穗剑三种。长穗剑和短穗剑中又分别有单剑和双剑。下面以握法提纲挈领进行分类,阐述其主要方法和运动特点。

(1)正手握剑的剑术。长穗剑:剑首配以长穗的剑术演练称为长穗剑,内含长穗单剑和长穗双剑。单剑右手持剑,双剑左右手各持一剑。其剑穗绳长60厘米,穗长50厘米,总长为110厘米。绳的中部有编织的饰物,称为牌子和葫芦,穗及相连的绳均为丝质。此剑以穿、挂、云、撩等剑法为主,在完成诸剑法之前或同时先有剑穗之舞动,称为穗法。已故武术家成传锐先生把穗法概括为抖、悠、甩、摆、晃五法。其运动特点是:以动为主,各种剑法藏有形于无形之中,身随步动,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豪放。其体式属行剑体。短穗剑:剑首配以短穗的剑术演练称为短穗剑。穗全长为30厘米,内含绳长10厘米。拳谚中有“枪剳一线,剑走一偏”之说,多指“短穗快剑”,剑法有点、崩、刺、撩、穿、挂、云、抹、绞、带、腕花等。其技法讲究抢外门移步换形,奇进奇出,避免与敌正面相持。其特点表现为:反手反肘拗劲为上,攻防在于腕部的灵活,悠忽纵横,以短乘长。短穗剑也包括单剑和双剑两种。短穗单剑多工、行、醉剑体,以及绵剑体(太极剑)。双剑无醉剑体,以行剑体为主。

(2)反手握剑的剑术。反手剑:反手握剑(握剑柄时小指外侧贴近剑格)的剑术演练称为反手剑,也称反把剑。此剑为单剑,主要剑法有抡、穿、云、挂、扫等,多在行步走转中变化剑法,并且左右手交替反握剑把进行演练。

(3)双手握剑的剑术。双手剑:双手同时握剑柄进行演练之剑术称为双手剑。其剑身和剑柄都较长,不配剑穗。其特点为动势较多,劲力饱满,气势浑厚,身械协调。

“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9]”。“剑走美式”,“剑如飞凤”。所以剑术总的运动特点是:姿势优美,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于韵律,但不同的剑术又都风格特点各异。

综上,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代、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中可见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2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是时代的需要,积极践行,使其为现代服务。其内涵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竞技比赛,观赏娱乐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其主要目的。当今竞技场上,技术发展最快的当属长拳类自选剑术。在继承发展传统剑术的基础上,“突出攻防特点,讲究动作高、难、美、新”的长拳类自选剑术层出不穷,成为了竞技武术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项目。近年来,该项目在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运会中更表现出独特、新颖、高难度的创新趋势。其鲜明的攻防特点,优美的姿势动作,多变的剑法,灵活的身法,雄健的凌空造型以及高超的演练技巧,体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加之靓丽的民族服装,精美的剑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强烈的竞技性与观赏性给观者以美的感受和熏陶。它曾是“北京2008武术比赛”武术短器械项目之一。今后仍应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中国武术短器械项目,终有一日在奥运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的魅力。

2.2 剑技教育,健体强身

学校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剑技教育应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在普通大中小学校中开展剑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通过剑技的学练和剑文化的熏陶,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这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大中小学生适宜选练长拳类剑术,通过剑术的学练,不仅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机能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武术和健身运动。通过短兵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攻防格斗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增长了阳刚之气。

2.3 习武练剑,修身养性

当今,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的普及造成了人们体力劳动下降,脑力劳动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一系列“文明病”出现。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达此目的,运用武术的健身养生之法是其重要途径,其效果是现代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在武协、社区组织下进行,形成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和爱好的不同,选练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特别是绵剑体的太极剑术,属有氧运动,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和体弱病患者所喜爱,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太极剑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医疗康复功能。由于它的柔和徐缓,连绵不断,以意导动,呼吸有致,剑身合一的运动特点,加之悠扬古朴的音乐伴随,可大大提高强筋骨、理脏腑、调感情、增意志的锻炼效果。通过剑术锻炼,还能够使人们了解剑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更能够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技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3 结语

(1)中国剑文化形成历史悠久,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内涵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以剑为载体,以剑术为主体,涉及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体系。

(2)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中可见我国古、近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3)竞技比赛,观赏娱乐;剑技教育,健体强身;习武练剑,修身养性是剑文化的现代功用。践行其现代功用,使其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在奥运赛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魅力,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4)在传承各种剑术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创编出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剑术套路,完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格斗武术和健身运动,应予以足够重视,进而普及到学校和社会,使其发挥人文价值和健身防身功能,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和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晋,干宝.鲁迅编录.唐宋传奇集.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6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江守义.陆游诗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7.

[6]童怀周.天安门诗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上海:中华书局,1959.

[8]蔡龙云.剑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与现代,分类,整体

传统建筑, 是先辈们积累下来的建筑, 在当时虽然没有把建筑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但几千年的历史总不会白白地浪费掉。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成功地创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

1. 传统建筑中的上位建筑

上位建筑即建筑生成的基础。路易·康曾说:“一朵玫瑰成为玫瑰的愿望存在于种子存在之先。”在建筑中是说建筑先有存在的愿望, 然后存在。这个愿望就是上位建筑很生动的说明。

传统的上位建筑主要是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指导建筑生成。当然, 这些是自发的, 也就是说是很朴素的理论。从人的需求出发, 当建筑作为建筑第一次生成的时候, 它的形态是最自然的, 也最能反映人真正的需求。

传统的住宅形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古代, 不论是官宅还是民宅, 都是以屋和院的形式存在的。在屋里, 人完成吃喝拉撒睡等最基本的行为。其余的多数行为, 如聊天、晒太阳、溜达等都在院中完成。这样的分法完全是从需求出发。因为人们需要抵御风寒, 也需要阳光、空气。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宅的定位。

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意与环境的关系。首先, 是建筑适应环境。这在建筑选址上有很好的表达:“最好北面有山岭屏障阻挡寒风, 最好门前南面平原、耕作招凉, 最好水源顺驻, 最好远景悦目, 最好农地方屋终年都可以见到太阳。”当然, 最初纯朴的愿望最终被扭曲为风水。但这种对自然选择的重视在现今也很有指导意义。其次, 是建筑反映环境。在园林里, 任何一个亭台楼阁都不是随便放置的, 任何一个建筑都是为了使整体的环境增色, 这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从自然出发, 然后又回到自然, 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观。

2. 传统建筑中的空间

空间是建筑活动的最终目的, 也即建筑的本质。也就是说, 我们做建筑就是做空间。中国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有二:第一是空间的不定义性, 第二就是空间的历时性。

2.1 混沌空间

说中国古建的空间是混沌空间很有道理, 但混沌的不是空间的品质, 是空间的定义。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

从大的类型上说无论是小到家宅、店铺, 还是大到寺庙、宫殿, 它们的单体建筑都是一种模式。矩形的平面, 柱网的建构, 空间类型也都是一样。再细到一个家庭的空间里, 这里只有按等级分的正房、厢房、耳房、罩房, 而不是按功能分的厨房、卧室。正房、厢房都有着一样的空间品质, 也都可以睡人或是用作书房等。这就是说, 中国的传统空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一间房, 可以是住宅里的, 也可以是寺庙里的;一间房, 可以做仓库, 可睡人, 也可以做书房;还是一间房, 儿童可以在这里做各种游戏, 可以引发出各种想象。一间房, 一间不定义功能的房, 反而我们会给它更多的功能, 把空间利用得更充分更丰富, 更有创造力。所以,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混沌空间, 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与创造性, 又很方便建造, 是一种很成功的空间形态。

2.2 四维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另一个空间特点就是线性与四维性。

一本书上讲空间分为硬空间与软空间, 所谓硬空间就是一个几何意义上的空间, 而软空间就是一种经历, 一种空间经历。也可以这样说, 硬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而软空间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人的存在方式不是静止的, 所以软空间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空间。它是一种经历, 一个序列空间, 在纯粹的空间中加入了时间的部分, 这就是四维空间。

园林空间就是典型的四维空间。在中国的园林里, 空间的布置不是随意的, 任何一个景观不是单纯的景观, 它是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好的园林, 你就走进了一个匠师为你安排好的流线中。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 让你在行进中不断地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你会发现每一景观在不同的时间会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样, 对宫殿、四合院, 你细心地体会也会发现, 空间都是作为一种序列而存在的。人所留意到的不会是空间本身的界面, 而是一种感受。

总之,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 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 因为做建筑的人知道空间本身不是最神圣的, 而是为人服务的;建筑不是目的, 人的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3. 传统建筑中的建构

建构是建筑的表现形式, 是空间的载体。每一座建筑最终多是以建构作为表达的。

建构是现在的中国建筑与世界差距最大的部分, 然而, 在封建社会, 中国的建构是很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建构的标准化和对材料性质的掌握, 而这恰恰又是现代中国建筑最薄弱的地方。

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它已实现在各个领域上。然而传统建筑的标准化只有中国真正地实现了。首先是构件的标准化。远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 就有“材”的概念提出。材是构件的标准, 构件的基本尺度。当一个构件的数据被准确地标出时, 那么, 这个构件的大小形态就定型了, 于是, 全国上下都可按照这个规范来营造。这样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营造速度的提高, 也就是说, 在同一时期, 中国要建造同西方一样等级的建筑要省去很多的时间。同时, 构件的标准化, 也节省了人力物力, 也就是建筑成本。人们有了分工, 首先提高了效率, 然后就是空间的标准化, 空间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一个“间”字上。所有的平面都是由间来组成, 帝王的房子有九间大, 我们的房子只能有三间大。于是, 在中国, 帝王、将相、诸侯的建筑都就有明确的标准。这样, 在诺大的中国, 所有的建筑都有了规范。这是很难得的奇迹。标准化, 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建构方面一个很大的进步, 当时乃至拿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

诚然, 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处, 并想发扬下去。但如何继承, 是滥用大屋顶还是把古建的形态用现代的材料、技术表现出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以, 中国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的建筑。如今社会形态变了, 所以, 建筑也应该变了。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直是建筑界重要的课题, 关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有很多, 其中不乏对二者关系处理及如何把握的深层思考。我们也从不同角度领悟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4. 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有文章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有关创作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形制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运用。但是我们认为, 在传统文化的借鉴上, 并不是单纯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 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 整体权衡, 把握适度, 才能产生出更好的设计思路。现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创作手法作简练理性的分析, 力求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有所启迪。

4.1 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 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 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 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 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4.2 传统形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形制, 常指器物或建筑物的构造和形状, 即形式上的模式。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要从整体上体现民族特性, 就需将传统形制通过各种原型进行演化、拼贴, 从而叠合成既具有时代精神, 又兼顾传统形制的新建筑。对传统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结构上, 而要通过多方面感悟, 从深层结构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从而构建新的建筑形式。

4.3 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一种, 便是材料上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种新的高科技材料不断地呈现出来。新材料在新技术的配合下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否认的优越性。诚然, 现代材料取代传统材料的确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也不失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历史的成功实例。但真正能够唤起人们历史情怀的, 不是简单样式上的模仿, 人们更愿追求其历史的真实质感, 来引起对传统的共鸣, 因此我们更愿意去运用传统材料来表达今天的东西, 同时也就建筑的出处提出一种暗示。在现代建筑中, 人们在材料的运用上, 不再片面地追寻新材料的时髦, 而是更加尊重其地域性和传统文化渊源。

结语

传统的简单“复制”并不难, 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陈规, 更不是盲目模仿。从某种意义上说, 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种人文因素, 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向。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 而是化合, 应把握传统的优势, 并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综合, 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产出新的东西, 这就是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 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 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其实探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为了区别新与旧、是与非, 我们珍视历史遗产是为了探索明天, 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宋照青.昨天, 明天, 相会于今天.建筑学报, 2001, 8.

[2]周柏华.发扬传统开创未来.建筑学报, 2001, 9.

[3]聂兰生.旧街中的新建筑.建筑学报, 2003, 7.

[4]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

[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1.

[7]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8]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9]张锦秋.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及今用[J].城市发展研究, 1997, (04) .

上一篇:高清电视标准下一篇:围岩分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