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精选10篇)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1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的梦是中国梦
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
中国的梦是我们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而什么是中国梦?百度百科中指出:中国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的解读,都充满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人民的共同心愿,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有媒体统计,他将近25
分钟的演讲中9次提到“中国梦,40余次提到“人民”,并且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是被掌声打断。为什么“中国梦”会引起所有人强烈的共鸣呢?因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是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的,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
习近平主席用了“三个必须”来明确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但是中国梦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定义、追求我们的梦想呢?
根据许多年前曾经盛行的“美国梦”的说法,“美国梦”表达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努力攀登,最终取得成功,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就很生动地诠释了“美国梦”这一概念。而中国梦还有一种类似“美国梦”的解释,一部名为《出路》的纪录片将中国的教育问题摆在了所有中国人面前。影片介绍了一名学生因为高考成绩原因只能进入三本学校,毕业后就业时面对的困难,以及另一名学生高考失利进入了专科学校的学习很生活。影片以一家职业专科学校的招生老师为主线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现在着的同一个主题:“为什么贫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她的某些方面可以与发达国家比肩,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贫穷仍然是摆在世界眼前的中国的真实写照。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摆脱贫穷应该是他们的“中国梦”。
习主席指出: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中国建国60多年的探索中走出来的,是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走出来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祖先已经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我们才能够继续扩大,并采取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度,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开拓进取。“中国梦”要求所有的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梦想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只有实现了共同的梦想,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来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的的祖国给我了我们共同享受一次梦想成真的机会,一个与我们的国家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一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想。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可持续,全面协调
2008年9月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 从今年9月开始, 用一年半左右时间, 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要将这个新的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人的头脑并真正落到实处, 须对其内涵和价值有广泛的认同和深刻的理解。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 同时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它既是一种价值观, 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性的剖析, 深化对新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可以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从而深刻认识它在新时期突出的实践意义。
1 科学发展就是改革开放
首先,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发展的, 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 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恩格斯曾经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邓小平也多次强调, “改革是一场革命”, “要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3]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是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一般性的调整、细枝末节的修补,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对经济的改革, “就国内政策而言, 最重大的有两条, 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 一条经济上进行改革, 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4]
再次, 改革开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路线。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根本的一条, 在于坚持改革开放。目前, 我国面临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任务还很重,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 但还不完善, 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
最后,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化改革开放, 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就要认真总结30来的改革经验, 掌握改革的规律性, 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畅通民主渠道,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让群众日益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益。
2 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深入洞察我国国情, 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精神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 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可持续发展起源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担忧, 虽然保护自然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人的问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互为目的手段的作用过程中, 使人类得到发展, 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所以, “自然问题”的出现源于“人的问题”, “自然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可见, 关注人、满足人的需要, 而且不只是当代人的需要, 还包括后代人的需要, 是可持续发展观始终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其次,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目标理性化的选择, 体现着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趋向, 它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宽广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经济、人类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 从一个新的视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第一, 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社会转到了人, 强调以人为本, 是“为人”的发展。因此要求人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 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利。第二, 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道德领域, 明确人类对自然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 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力要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力相统一。因此要求人类要善待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 不应为人自身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第三, 可持续发展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把道德和责任关系从可直接接触交往的人群推广到不直接交往的全球和隔代, 即在代内要消除强者对弱者、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在生态资源上掠夺所形成的不平等, 倡导各国、各地区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代际之间, 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浪费人类共享资源, 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3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 我们的考核指标、我们的政绩观, 都没有真正体现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往往一说到发展, 就是简单地看经济数量的增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变成“以GDP为中心”, 因而在国家考核指标和官员的升迁奖罚中, “以GDP论英雄”, 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事业发展的指标, 容易引发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质上“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首先,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新构建。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高度重视社会各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 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质与量的统一。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社会大系统均不可能长期有序发展。过去对发展作片面的理解, 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 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事实证明, 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发展, 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牺牲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 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危机我们必须走出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 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 确立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平等、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等多元的、综合的指标系统, 确保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今世界,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取得经济绩效, 则会丧失其执政的物质基础。同样, 如果仅仅将其执政基础维系在单纯的经济绩效和片面的经济增长上, 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人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就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所以,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一定要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 既要强调发展布局的“五个统筹”, 又要注重在发展进程中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第三,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 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 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一切无从谈起, 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因此,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也是其驾驭执政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 又要善于统观全局, 精心谋划, 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 做到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EB/OL].新华网, 2008-09-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3.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8.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6.
正确理解和把握“稳增长” 篇3
“稳增长”不仅是今年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稳增长,是为了遏制经济继续下滑,为了让经济尽快走出疲软状态,让社会各方面不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需要理解和把握的是,“稳增长”不等于“保增长”。“稳增长”的前提是“稳”,在“稳”的基础上再考虑“快”。也就是说,“稳增长”并不需要过多考虑速度问题。即便强调速度,也是为了不让经济增长跌“破”经济发展以及公众心理可承受的边线范围,不让经济下滑结果给公众带来焦虑和担忧。因此,在“稳增长”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物价上涨、投资过热等。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必须迅速对政策作出调整和完善;相反,“保增长”则主要强调的是速度,即经济增长必须维持在较快的速度平台,而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则往往考虑很少。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增速过快,往往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所以,对“稳增长”,必须与“保增长”有所区别,切不可因为“稳增长”,而采取一些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措施。如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等。這一点,必须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赵哲摘自《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5月31日)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4
一、“三个自信”的提出 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背景之一:
十八大召开正值重要历史节点,对于旗帜和道路问题,要有一个明确判断与宣示。背景之二:
十八大召开时期,正处于国内外高度关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问题的敏感时期。
背景之三: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即将接班主政的大会,也正值世界各主要大国政权轮替换届时期。
3.党的十八大
道路问题关乎命脉,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能否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清醒应对国内外各种声音与思潮,公正评价历史发展进程,客观面对
现实问题,正确把握发展机遇,科学确定未来发展道路与行动纲领,是十八大必然要回应和宣示的重大问题。
4.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宣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奇迹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道路”是实践形态、“理论体系”是理论形态、“制度”是制度形态; “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坚定“三个自信”的依据
(一)坚定“三个自信”的历史依据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取得的成果,为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历次党代会报告主题及目标 1982-2012
(二)“三个自信”的现实依据 十年辉煌 •全球第2大经济体
•第3个载人进入太空的国家 •教育支出占GDP4% •城镇化率超50% •养老金覆盖面60%以上 •
“十一五”单位GDP 能耗降19.1%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 •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21.7% •医保覆盖13亿城乡居民
•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全国2821万学生 •
“十一五”建成铁路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 •“十一五”城镇新就业5771万人人均收入增长9.7%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持续以7%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展超过30年。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且年均增长率有30多年超过9%。据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这种高增长还将持续30年。
国家和地区
2009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世界 579375 4.48 5.08 5.18 3.02-0.60 中国 49090 11.31
12.68 14.16 9.63 9.11 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从经济总量看,1990年中国GDP 在世界GDP 排第10位;2008年超过德国,排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排世界第2位。
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单位:亿美元)名次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 1 美国 98247 美国 144866 美国 145824 美国 150944 美国 150944 2 日本 47661 日本 46638 中国 58786 中国 73011 中国 74841 3 德国 18752 德国 27301 日本 54978 日本 58685 日本 58729 4 英国 14409 英国 22275 德国 33096 德国 35786 德国 35786 5 法国 13133 中国 20548 法国 25600 法国
27781 法国 27781 •2000年中国GDP 总数10801亿,世界第6位
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 ; ; ;
(三)坚定“三个自信”的理论依据 •面对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经济学家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中国推行了市场化取 向的改革;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而是由 资本主义带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我们将其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大抽象成果。那么,三大 理论成果背后的原因和奥妙何在?
1、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它涵盖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 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
3、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 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 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 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坚定“三个自信”应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四大辩证关系
1、坚定“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2、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3、社会主义的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的问题 篇5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政策研究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政策问题的这五对重大关系,才能切实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正确认识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找准政策的“关节点”
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政策范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又要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重视和发挥具体政策的积极作用,切实找准政策“关节点”,做到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关照局部,避免整体政策与具体政策相脱节。
坚持系统研究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方法。系统性是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研究就是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在系统、子系统、单元、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追求整体目标的优化。结构分析就是把系统分解为一组相关联的子系统,并在整体的指导下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通过求局部最优化得到的解而达到整体的最优解。比如,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十一届省委作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科学把握省情特点基础上作出的整体政策安排,涵盖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浙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部署,也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谋划,由此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总抓手。
坚持宏观指导与微观操作相统一,是找准政策“关节点”的基本原则。一项好的政策,应当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能从全局高度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略问题,又能从微观角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这样一个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安排。从宏观指导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微观操作上看,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抓得住、能见效、好推动,便于考核、督促和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而且有利于从长远推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正确认识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系统政策链条是相关政策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政策形态。构成系统政策链条的各个政策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相关性分析,充分注意同在一个范畴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政策的“突破口”。
实现政策突破,须科学设计政策链各政策环节之间的链接方式,找准系统政策链条的“激活码”。政策链条是政策环节相互黏合的有机统一体。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就能形成“1+1>2”的政策累加效应,起到综合治理的效果;政策环节链接松散或脱节,则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难治本。提高政策环节链接紧密度,关键是找准“激活码”,把各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环环相扣,紧密黏合在一起并有效激活起来。
实现政策突破,须把握政策环节内部节点之间的交叉对接点,力求具体政策“无缝焊接”。每一个政策环节都是相关具体政策的集合,而每一项具体政策又是用来规范某些主体行为的准则。这些主体行为之间的利益有时是相悖的,这就需要强化政策内部节点的有效对接,确保政策目标一致、政策措施协调。
正确认识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紧抓政策的“结合部”
政策是由自上而下多个层次组成的宏大体系。政策总体设计既包括政策顶层设计,也包括政策分层对接。其中,政策顶层设计是战略性设计,解决的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政策分层对接是战术性设计,解决的是把顶层设计付诸实践的具体问题。搞政策研究,应善于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政策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将不同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排列,作出不同层次政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根据区域特点抓好政策对接。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是政策设计的重要方法,许多政策出台往往遵循地方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的步骤。各地应当顺应中央的政策意图,积极争取把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取得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为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推动政策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比如,近年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相继得到国务院批复,2013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国家战略举措”不仅引领着各省(区、市)新一轮改革发展,而且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根据职能权限抓好政策对接。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政策权限。政策对接应当按照规定界限进行,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能抢跑,该试点的不能仓促面上推开,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能超前推进。同时,该尽早推进的也不能拖延,该结合实际的也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实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等要求。中央的总体部署明确后,省一级就要抓紧出台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推进各项举措落地。正确认识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寻求政策的“公约数”
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是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因此,政策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政策统一性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还不平衡,必须防止简单的“一刀切”。
坚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寻求政策“公约数”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政策的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分析,确定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作出因时、因地、因人的判断,以便在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做到异中求同。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例。比如,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统一性要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各地在贯彻落实这项政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自的地理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化模式。
正确认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把握政策的“渐进性”
研究政策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续,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发展。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发展没有止境,政策创新永远在路上。搞政策研究,不仅要科学把握当前的情况,而且要预测前瞻发展的趋势,还应该深入分析历史的轨迹,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理清该项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总体脉络,提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做到既不脱离历史,又不落后时代。
把握政策的“渐进性”,就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古人云,政贵为恒,治须有常。一项好的政策制定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原有政策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切实做到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三步走”战略已胜利实现前两步目标的实际,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三步走”战略基础上,郑重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接力奋斗的决心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6
大力推进依法统计,是当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统计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决维护和切实提高政府统计信誉的客观要求,是政府统计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治统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依法统计的基本内涵
依法统计是指有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组织和监督管理统计活动的总称。具体来说,依法统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法做统计,二是依法管统计。
依法做统计,对各级政府来说,就是依法领导、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真实、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实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来说,就是依法组织开展统计调查活动,依法履行对统计调查对象保密的义务,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真实性负责;对统计调查对象来说,就是依法如实、及时提供统计资料。
依法管统计,对各级政府来说,就是依法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行使法定职权,并为开展统计工作及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依法领导和监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对政府统计机构来说,就是依法审批和管理统计调查项目,依法管理和协调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表和统计标准,依法管理和公布统计资料,依法管理民间与涉外统计调查活动,依法组织指导各部门和基层加强统计工作,依法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统计行为,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巡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对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来说,就是管理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的统计工作,监督检查本部门、本系统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对统计调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来说,就是依法检举、揭发统计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一旦统计数据严重失实,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政府信誉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依法统计、搞准搞实统计数据就更为重要和迫切。
3、依法统计是改善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统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对统计信息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相关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统计数据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统计调查对象的利益更加密切;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复杂,变化更加迅猛,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支持度下降,统计体制不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统计法治的理念在全社会还未真正确立,统计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统计改革还不到位。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统计工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种情况,特别需要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通过扎扎实实地推进依法统计,来改善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依法统计的历程及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统计法律体系也初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结合三十年的统计普法和统计执法实践,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提高了全党全社会统计法律意识,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势头受到了遏制。
(一)初步建立了统计法律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正,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并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9年5月1日,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发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从我省来说,《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于2000年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00年5月26日颁布实施;从昆明来看,《昆明统计管理办法》于2005年5月5日正式施行。国家、省和市的统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加快统计法制化进程,保障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充分发挥统计的整体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令第18号发布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下简称《处分规定》),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是查处统计违法违纪案件的重要依据。
1、制定《处分规定》的现实意义。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总体上不断提高,统计数据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在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了解国情国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统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然存在,尤其是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前面已提到,早在1998年,中办、国办就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指出: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腐败行为,必须采取措施,坚决加以纠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严格执行《统计法》,严肃查处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处分规定》的公布实施,开启了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实施行政问责的先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反对和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坚强决心。对于促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促进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具有统计职能的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保障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处分规定》适用对象。
《处分规定》明确规定:有统计违法违纪的单位中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人员,以及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个人,应当承担纪律责任。它适用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类人员:第一类是对统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人员,包括各个地方、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处分规定》依据《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设定了领导人员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及其处分种类和幅度;第二类是负责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关主管部门、经授权或委托行使统计调查职能的单位或组织中的统计人员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是政府统计调查的具体实施者,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如果知法犯法,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弄虚作假,拒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将承担相应的纪律责任;第三类是具有统计资料报送义务的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属于任免机关任命的人员和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对象除依统计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外,对有关责任人员要追究纪律责任。
3、《处分规定》对领导责任的规定。
《处分规定》针对领导人员作出了纪律约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得从事统计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地方、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具有四类违法行为的,要追究纪律责任,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这四类行为是: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强令、授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有关机构、人员拒报、虚报、瞒报或者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对揭发、检举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二是对统计数据不实承担责任。《处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地方、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严重失实的统计数据,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后不予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这一规定,强化了领导人员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所承担的领导责任
(二)开展了多次统计执法大检查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搞了5次统计执法大检查,分别是1984年、1989年、1997年、2001年和2010年,1998年开展了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专项检查。从1988年以来,全省共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统计执法检查。通过国家、省、市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统计违法违纪案件,处理了责任者,震慑了统计违法,净化了统计环境,使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除大规模的开展执法大检查外,还采取多种举措,逐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
(三)统计普法提高了全党全社会依法统计意识
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篇7
中国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它植根于传统文化,成形于近代的峥嵘岁月,熔铸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国梦是民族梦;中国梦是人民梦;中国梦是世界梦。
1;体悟“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对此,作为专职团干,我个人的理解是:首先,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的小康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使人民感到幸福。其次,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的强国梦。我们欣然可见,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这些都是日渐强大的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日渐强盛的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后,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复兴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小康梦”、强国梦“、复兴梦”,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三位一体,构成了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这三个字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2;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工作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梦的实现就失去了的根基。作为团干我们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3;积极投身“中国梦,我的梦”圆梦行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作为一名专职团干,我要做而且能做的就是,在思想上、工作和生活中永葆政治本色,永葆思想活力。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时刻审视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是否纯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的污垢,坚决克服“四风”,在思想上实现自我净化。
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腐败,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坚决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使命、一份职责,始终做到勤奋好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努力成为思想上的标兵和工作中的精英,在学习中实现自我革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坚持深入工作,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提高。第五,作为团干,我们应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充分激发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中走前列、争先锋、作贡献。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8
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方卖弄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剧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考点2 :社会主义本质(简单题)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方,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内在同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它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刘堧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考点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辨析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般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又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简历完善和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
★初级阶段两层基本含义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考点4:改革开放(简单题)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普通革命的区别)
答: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及时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考点5 :市场经济(辨析题)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体制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突破了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又是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只读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礼仪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和长处,使社会主义的又是与市场经济的又是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考点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题)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重要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考点7 党的建设(论述题)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什么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党建是一项伟大工程):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b.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买不,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必须使当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人物,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来进行。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一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诸如新活力。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 篇9
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各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状态。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另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将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而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这就为社会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但同时,在和谐的背后,依然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为了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党必须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
目前,在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这一系列现状,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
如何把握正确把握字母教学 篇10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26个字母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是基础,是通往英语成功学习的金钥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假如我们对26个字母的教学疏忽大意,采用走马观灯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对字母在意识上又不够重视的话,那是不可能搞好英语教学的。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让学生知道字母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所有的英语学习是从26个字母开始的,所有的英语单词也都是由这26个字母组成的。只要能很好的掌握26个字母,可以说你学好了英语的一半。只要学生在意识上树立了这种观念,他们自然而然会重视起来。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字母的兴趣。
在呈现单词环节,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下载了一些字母视频,让孩子们对字母的认识多了一份兴趣和亲切感。还有一些字母动画及拼写软件都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字母学习枯燥单调,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变枯燥为生动,使整个字母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昂然的景象,营造出很好的学习氛围。如:
1、字母与儿歌的结合儿歌的使用往往给人以准确,生动,朗朗上口的感觉,在朗读中配上音乐就更是给人以欣赏的美感,我们可以把简单的字母跟儿歌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感知,记忆和掌握。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在进行字母教学时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在呈现新字母时采用图形或猜谜语的的形式
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能变换一些形式,如简笔画,形象的比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过去,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来说说怎样才能把字母学得又快,记得又牢。
3、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编一些儿歌,如:大写M像高山,两座高山肩并肩;大写N三兄弟,手牵手不分离。弯弯的月亮(C)、零的突破(Q)、盘山公路(S)、三叉路口(T)、半只葫芦(B)、一座宝塔(A)、胜利的象征(V)、大号鱼钩(J)、一张弓(D)、一扇小门(n)、一棵小苗(r)、一把椅子(h)、什么字母是个昆虫?(Bb)、什么字母是我自己?(I)、什么字母既不是我,也不是他,而是你?(U u)另外还要认真对待字母的听,说,读,写技能
在教学之前应要求学生反复静听,通过心里模仿来奠定发音的基础。教师示范发音时要清晰,准确,并且要注意语速,可以这样进行教学:第一步慢速示范,逐个音素进行发音;第二步分解音素进行拼读,让学生在学习字母时就开始进行读音规律的训练,为以后学习单词和音标打下基础;第三步适当讲解个别难读的音。要是要采用一切办法
使学生区分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二者不能混淆,不能摸棱两可,含糊不清,字母的朗读要做到有升调,降调的区别。
字母写的教学。
字母的书写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但小学阶段的书写对学生以后的书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漂亮的书写呢?在英语课上我一定安排写的练习,还要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及时地表扬树立信心并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他们的书写,让学生自然养成很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让他们觉得书写是一件愉快的事。
4、字母格式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相互及集体订正,或给字母在四线格里所占位置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字母格式。开始练习时一定使用四线格,我们学生自制的卡片上都有格,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使学生能在一条线上,甚至是没有任何线的白纸上也能正确地表示出字母的书写格式。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英语。生活中如:CCTV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中国梦”和“我的梦”的关系?09-14
如何认识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07-05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10-2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10-06
如何正确的认识高中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08-03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功过09-06
如何正确对待人才06-14
如何全面正确认识自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