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精选10篇)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1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学术界普遍认为, 信息不对称将严重影响市场上交易契约的完备性, 进而直接导致市场效率低下, 甚至完全无效率,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开始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信贷市场的研究, 认为在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就技术创新融资中信息不对称而言, 问题更为严重, 其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融资的影响也很大。
一、技术创新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世界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技术转化的主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是主体中的核心,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作为个体, 则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规模小、注册资本小、财务不健全、发展不确定等。中小科技型企业独特的资金需求性, 使其在更大程度上靠外源性融资来解决, 就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而言, 多数需依赖于银行贷款, 而在当前的信贷市场上, 银行与中小科技型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市场主体, 是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 他们均谋求通过融资行为的发生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对项目本身的信息不对称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是代理人, 对其具体项目的真实状况有着非常准确的了解, 掌握完全的信息, 包括当前实际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同时也深知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风险。而银行作为委托人, 由于投资项目本身涉及的技术专业知识复杂, 如果不具备相关的高级专业水平, 一般的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就几乎无法逾越项目本身的技术知识鸿沟, 因而对代理人的真实状况只掌握部分信息, 即不完全信息。
(二) 对企业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
创新型项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能力对项目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就是项目发明者本人, 他们有专业特长和创业热情, 但没有资金, 也没有管理公司的历史和经验, 以至于投资者无法对他们的历史管理能力进行调查。这样, 就给银行的信息调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行为的信息不对称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与大公司和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相比, 在所投入的项目资金中, 企业自身资本数量较少, 在种子期融资的项目中, 创业者则主要以知识产权方式入股, 而项目的资金主要从外部筹集;在起步期和扩展期融资中, 其所融入资金数量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例也相当大。如果项目失败, 亏损的主要是投资者的资金, 所以企业有歪曲信息的动机。
二、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影响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中小科技型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与一般的中小企业相比,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地位不断凸显, 但获得信贷支持不能满足需要
众所周知, 当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 而且还成为国家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中小科技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 而对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从研究阶段开始, 经过产业化阶段, 到达规模化阶段, 都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先导, 三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的特性决定了该类企业在正式投产创造效益之前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而且生产的前期投入也比一般企业大得多, 由于银行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融资行为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投资者得到的信息不完整、不充分、不及时, 市场不能很好地评估企业价值, 致使企业融资陷入了“信用危机”。另外, 银行信贷资金的债权性质使得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足够的技能、精力来评估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 也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培养优秀企业。因此, 银行等信贷机构出于风险规避的需要, 因为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而少贷甚至拒绝投资, 形成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
(二) 增加了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
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一般从技术创新开始, 而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投资的特殊性, 即初始投入并不具有预期收益, 后期继续大量投入才有可能产出, 并且收益过程带有滞后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 使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表现为资金投入的风险性高, 且预期收益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所以, 一方面银行需要以企业发展前景为导向, 重点考察企业的现金流、利润率以及还款计划, 来决定是否对企业予以贷款, 因此需要较多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其付出的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做出决策以及贯彻决策的成本十分昂贵, 这就需要以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作为补偿。另一方面, 如果银行要求抵押担保, 以合适的资产来确保贷款的安全, 这样在一个贷款合同中, 银行相当于转让给股东一份对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 行权价格和行权时间等于债券本身的价值和存续时间, 因为高科技企业从事高风险投资, 所以期权价值非常高, 这也同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 进一步加大了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形成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筹集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大的可能性以及企业所筹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进而无法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依赖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性融资, 而且成本较高, 一旦企业专业管理人才和先进技术缺乏, 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经营利润下降或很少时, 还必须偿还大额的负债利息, 可能导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三、解决措施
(一) 建立有效率的融资机制,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建立有效率的融资机制, 是我国当前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任务, 而当前我国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形式, 事实证明, 紧密型银企信贷关系有利于银行充分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 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避免信贷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保证企业能获得稳定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银行信用服务和信贷支持, 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信息外泄, 一般也希望与少数几家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可见, 基于银企双方稳定发展、规避风险的需要, 它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以具有相当程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佳。基于银企联盟的供应链融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第一, 银行成为信息沟通的途径和决策平台之一。
当前的发展证明, 技术创新过程不光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 也会受到企业所处创新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新型企业比普通企业更依赖集群与产业基础, 但是, 与一般的围绕核心企业构成网链结构的方式不同, 在银企联盟的供应链系统中, 它是一个由构成银企战略联盟的银行与核心企业形成的“双核”结构的供应链,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银行结成银企战略联盟, 然后该联盟参与到原有的供应链中, 组成新的银企联盟供应链。这种方式将银行与供应链的关系内部化, 改变了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中心和物流调度中心的布局, 使银行在成为供应链的资金流中心的同时, 成为供应链的另一个信息沟通途径和决策平台。
第二, 有利于银行进行信息甄别。
在银企联盟供应链机制下, 核心企业在银行为其下达的配额内, 作为供应链中的其他中小企业的担保方, 由银行直接向其他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担保人, 可以将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 分配给相应需要融资的企业, 由于核心企业对于整个供应链的企业都相当了解, 这样, 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中小企业直接的信息通道和通过核心企业的信息通道了解中小企业, 避免单一通道的脆弱性;而且通过信息的相互印证, 避免信息的失真和鉴别“假信息”, 提高获得和利用中小企业信息的效率。
第三, 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
银行通过参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可以发挥银行的中介和金融支持功能, 实现银行有效地监控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促进供应链企业的融资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加强银企之间以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 使银行的监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获得融资的效率提高, 增加核心竞争力;同时, 银行通过参与企业运营, 能有效地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 减少银行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有利于企业关注长远发展的项目, 防止企业舞弊、短视等行为的出现, 提高联盟的效率和稳定性。
另外, 银企联盟供应链融资方式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还存在管理上的规范效应。企业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银行去监管、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对完善其治理结构, 提升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
(二) 中小科技型企业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还需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银行给予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企业的诚信度, 中小科技型企业必须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下, 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规范财务制度, 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准确的向银行传达信息, 使银行对企业的前景有较为确定的预期, 将信息披露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从而获得金融机构充分的信任。
第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 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个人化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约束机制较差, 管理的随意性很大,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是其最为显著的风险特征之一, 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可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三) 完善政府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创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政府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 利用政策、经济、组织、法律等各种手段在疏通技术成果信息传播渠道、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为技术资源和资金的结合提供更好的信息环境方面, 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 建立政府科技创新顾问制度, 加强科技项目的咨询、论证。由科技界、产业界和行业组织等方面人士组成专门的职能机构, 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各种决策咨询和项目评估, 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洽谈搭建平台, 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力度, 减少因项目本身引起的信息不对称。
第二, 由政府出面组织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搭建合作平台。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资、合作平台,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及各类园区的功能, 积极发展园区服务业, 推动创新经济的集聚发展, 减少企业的筹资风险。
第三, 政府应尽快出台新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等, 尽量避免无效率的投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其对融资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金融体系的现状及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实际, 通过建立有效率的融资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创新融资手段等措施, 减少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中的银企信息不对称,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科技型企业,信息不对称,银企联盟供应链,技术创新融资
参考文献
[1]弯红地.银企联盟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 2009 (4) .
[2]弯红地.基于银企联盟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经济问题, 2008 (8) .
[3]李梅, 王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
[4]姜宝山.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5]楼瑜, 李珗, 蒋荣鑫.产业集群与银企融资效率[J].特区经济, 2006 (7) .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2
银企创新(一):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新
核心提示:笔者扫描中国国有及地方银行(包括国际银行),探寻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把脉金融发展脉向,将国内二十余家银行一一扫描。以下是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新产品。
在金融危机中,各商业银行纷纷出招,创新金融服务,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贷款。
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更是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必将因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资产效率的要求而发生转变。笔者扫描中国国有及地方银行(包括国际银行),探寻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把脉金融发展脉向,将国内二十余家银行一一扫描。以下是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新产品。
产品名称:个人投资经营贷款。
产品说明:个人投资经营贷款是指中国银行发放的用于解决借款客户投资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周转的贷款。
一、贷款限额
个人投资经营贷款的金额起点为3万元人民币,最高金额一般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二、贷款期限
个人投资经营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5年)。
三、应提供以下资料
1、资格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户口簿或其他有效居留证件、营业执照等;
2、贷款用途证明文件,如购销合同等;
3、经营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经营收入证明)、税单及其他还款能力证明等;
4、担保所需的证明文件。抵(质)押担保须提供抵(质)押物清单、权属证明、价值证明,以及有处分权人同意抵(质)押证明;信用担保须提供保证人同意履行连带责任保证的文件及有关资信证明材料;
5、具有固定职业和稳定的经济收入证明;
6、借款申请书(内容应包括借款人简历、工作业绩、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申请借款的金额和期限);
7、不低于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的30%的自有资金或付款证明;
8、中国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借款客户所提供文件资料应真实、合法。
四、贷款的担保
您应在签订借款合同之前提供中国银行认可的财产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人必须签订书面担保合同。
(一)以抵押方式申请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以房地产进行抵押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的规定,借款人必须将房产价值全额用于贷款抵押,其抵押率一般不得超过50%,同时,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抵押物登记。
(二)以质押方式申请贷款的,质物仅限于商业银行开立的储蓄存单、国债等价值稳定、且易于变现的有价证券。银行存单和国债质押率不超过90%,其它有价证券质押率须视其价值分别确定。借款客户借款人提供的质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并按有关规定办理有关登记手续。需要公证的,济南rx270 济南rx450h 济南汽车网
借款客户(或质押人)应当办理公证手续。
(三)以第三方保证方式申请贷款的,您应提供中国银行可接受的第三方保证。第三方提供的保证为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全额有效担保。
适用对象:借款客户指中国境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即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中国铁路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铁路;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53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53-02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的铁路总长将从2003年底的7.3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0万公里。这种短期内大幅扩张铁路里程的方法无疑将缓解铁路的运力瓶颈,但巨额的投资需求也随之而来。根据测算,未来十几年铁路建设需要投入资金高达2万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花费1 000亿元,用于扩展铁路基础设施。但目前每年投入到铁路建设的资金只有不到600亿元,可见资金缺口之大。为拓宽铁路融资渠道,铁道部采用了合资铁路模式,即铁道部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投资单位共同投资建设、经营铁路路网干线和重要支线。2005年以来,共组建26个合资铁路公司,投资规模达4 200多亿元,共吸引地方政府、社会投资机构、上市公司、民营资本等权益性投资合同金额560多亿元,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常用的项目融资方式虽已被铁道部列为选项却鲜有用及。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预期经济收益和参与人对项目风险所承担的义务为担保,以项目的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并以项目的运营收益和赢利来偿还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如果运用合理,将促使大量资本进入铁路建设,有效弥补铁路建设资金的不足,进而推进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着重研究中国铁路运用BOT、TOT、ABS等当前主流项目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可行性,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其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一、BOT方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它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投资企业承担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允许项目公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特许期满时,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移交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BOT作为政府吸引民间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在应用到铁路融资上还存在下列有利因素:(1)可以吸引发达国家及国内的民间资金,拓宽铁路的筹资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政府拥有铁路的终极所有权;(3)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融资、建造、运营和维护等商业风险,分散了政府投资风险,而且能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4)外商投资无须国内担保,不增加国债负担。
在铁路BOT项目的实际运作中,铁路部或项目所在地政府先为项目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Concession Agreement)作为项目融资的信用保证基础,再由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筹集资金和建设该项目并承担风险。项目公司在特许期限内可以选择独立拥有、经营和维护这项设施,也可以选择和铁道部共同运用和维护这项设施,项目公司通过收取使用费或者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满后,铁道部按固定价格或无偿收回整个项目。
二、TOT方式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它是指政府将一些已建成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适当条件下(项目具有稳定预期的收益,可以实现盈余),有偿转让给民间资本或外资,政府收回投资后再进行新的项目建设,而受让方则在一定时期内享有专营权,专营期届满后,受让方必须无偿将经营权转移给政府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
实施铁路TOT项目,可以增加铁路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盘活铁路现有资产存量,实现铁路存量资产的再融资。相对BOT方式,铁路融资采用TOT方式存在下列有利因素:(1)可以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风险。由于是“购买现货”,可以消除铁路建设项目的建设期风险;(2)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前期工作费用,不必再面对项目立项及建设过程中各种令人头痛的审批程序;(3)现存铁路设施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产、供、销关系各个方面基本稳定,项目本身的收益状况基本明朗,便于民间资本的投资决策。
在铁路TOT项目的实际运作中,铁路部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已运营的具有一定赢利性的线路(先期考虑支线、尽头线,保持国家对干线的控制)转让给民间经营。凭借线路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现金流量,一次性融入部分资金,用于新铁路建设。经营期满,受让方再无偿将经营权转移给铁道部。
三、ABS方式
ABS(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即“资产支持证券化”。它是集合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产生规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对其组合包装后,以其为标的资产发行证券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ABS只涉及原始权益人、特殊目的公司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投资者、证券承销商等几个主体,无须政府的许可、授权及外汇担保等环节,故既能实现操作的简单化,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酬金、差价等中间费用,进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ABS应用于铁路融资具备很大的现实意义,尤其适用铁路干线的融资项目。因为实施铁路ABS项目,在债券的发行期内项目资产的所有权虽然归SPC所有,但项目资产的运营和决策权仍归铁道部所有;SPC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其拥有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仅为实现“资产隔离”,即以出售为名,行担保之实。另外,当前中国铁路也已具备运用ABS方式融资的一些现实条件:第一,能否采用ABS方式的关键在于投资项目所依附的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否带来现金流量,而铁路建设项目在未来能带来相当多的客货运输收入;第二,中国已发行了铁路建设债券,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虽然这不是依附一个项目发行的融资债券,但毕竟是中国铁路债券融资的良好开端,为铁路运用ABS方式融资打下了基础;第三,1996年,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共筹集资金5.44亿美元,提高了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声誉,有利于铁路项目融资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
在铁路ABS项目的实际运作中,铁道部可先根据铁道部和SPC签订的买卖合同将项目资产(如某一铁路干线)的所有权转移给SPC,SPC通过证券承销商销售资产支持证券,取得发行权后,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以资金形式将发行权的大部分作为出售资产的交换支付给铁道部,铁道部至此达到融资的目的。在债券的发行期内,铁道部负责项目的运营、决策,并把项目的现金收入支付给SPC。待债券到期,SPC用项目资产产生的收入还本付息、支付各项服务费,然后再将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复归铁道部。
上述三种项目融资方式的利用不仅需要一般的法律环境,还需要一些专门的法律规定及制度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加以完善,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投资主体的权责。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税收优惠、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等,以鼓励投资者参与铁路建设;铁道部也应尽早合理确定铁路项目的运价,让运价真正反映运营成本,以增加项目的吸引力。总之,BOT、TOT、ABS这三种项目融资方式在铁路建设融资中各有所长,铁道部不应片面强调某种方式,而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戴大双.项目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游经元.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0).
[3] 卢家仪.项目融资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9(1).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4
关键词:认股权证,融资效应,融资风险,上市公司
一、认股权证融资及其特性
权证融资是上市公司利用权证工具进行的融资活动, 权证的特性使权证融资也独具特色, 通过对权证特征、种类、构成要素、权证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看权证融资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
1. 权证融资的依附性。
权证融资的依附性是指权证融资的实施对基础金融工具的依赖, 权证融资的依附性是由权证的衍生性所决定的。权证是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经济领域中的“衍生金融工具”表示其价值依附于 (取决于) 某种原生资产 (underlying assets) 的金融工具, 通常这种原生资产是指货币、股票和债券等传统的金融产品和实物商品。就权证融资而言, 融资中利用了衍生金融工具———权证, 并且是权证家族中的股本权证。股本权证是上市公司发行的, 派生于股票, 在通常情况下, 股本权证附在债券或股票上一起发行, 发行后, 权证以与所附着的基础金融工具脱离, 单独上市交易。
2. 权证融资的分段性。
在权证融资方式下, 公司的融资过程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 公司面向市场发行权证, 当投资者购买权证时, 发行公司获得权利金收入, 从而融入一笔免费的资金, 当然发行公司也要为此而承担相应的义务, 权利金是权证买方为获得权利而付出的代价, 也是权证卖方为承担义务而要求的补偿。第二阶段, 权证持有人在权证有效期内根据权证价值的大小, 做出是否行权的投资选择。当权证持有人选择行权时, 购入权证所赋予的标的股票, 从而使发行公司完成第二阶段的融资, 直到权证有效期结束, 权证融资活动也结束[2]。
3. 权证融资的期权性。
权证融资的期权 (Option) 性, 是指在权证融资条件下, 投资人或权证持有人拥有是否在未来某一时日或某一时期购买标的股票的选择权利。也就是在股本权证融资条件下, 投资者拥有在未来某一时日 (欧式权证) 或在某一时期 (美式权证) 决定是否对发行公司继续投资的选择权, 而公司作为权证的出售方, 在权证融资中就只有义务而无任何权利, 当权证持有人一旦行权, 公司就必须按约定价出售股票, 若弃权, 公司则不能强迫其购买股票, 或要求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权证融资具有期权性, 并不能说明权证就是期权, 权证与期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 权证融资的风险性。
权证融资风险是指标的资产———股票是否被认购, 融资过程是否顺利完成以及融入资金成本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权证融资的风险性有利于资本市场中有限的资本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或大多数的公司都能抵御权证融资风险, 权证融资方式对公司质量有筛选效应。
权证融资的分段性、期权性可以使公司融资活动分阶段完成, 让公司所需资金分步到位, 从而增强公司融资的外部约束力, 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公司融资中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还有利于管理融资风险。
二、中国上市公司认股权证融资效应案例
随着宝钢权证2005年8月22日正式上市, 阔别市场九年之久的权证市场重新活跃。2005—2008年6月沪深两市共发行各种权证49只, 其中在沪市挂牌交易36只, 在深市挂牌交易13只, 截至2008年6月, 沪深两市共有17只权证在交易。2008年1—6月, 上海市场权证交易额31 231亿元, 深圳市权证交易额5 771亿元, 中国权证交易额已稳居全球第一。可以说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完善, 权证融资成为时下“有实力”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方式之一。本文以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600096) 为例, 分析上市公司发行认股权证的融资效应。
1. 权证概况。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府[1997]36号”文批准, 由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云天化集团) 独家发起, 以募集方式设立的上市公司。公司社会公众股 (A股) 于1997年7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以来, 公司更新发展理念, 创新融资手段, 多渠道开展资本运作, 走出了一条以资本快速扩张推动产业迅猛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之路。2007年1月, 云天化股份发行6年期的10亿元认购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 同时派发权证5 400万份。3月8日云天化权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见表1) 。
2. 权证的融资效应分析。
截至2009年3月6日, 共计53 771 012份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认股权证“云化cwb1”成功行权, 剩余未行权的228 988份“云化cwb1”认股权证将予以注销。行权后, 持有人的新增股份已全部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股份登记手续。本次行权前后, 公司股份变动情况见下表:
单位:股
(1) 低成本融资。从行权结果可知, 云天化的权证行权率达99.58%。以行权价17.83元、行权比例1∶1计, 云天化新增股本5 377.1012万股, 募集资金95 874万元。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财务保障。同时, 云天化通过发行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每手云天化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最终认购人可以同时获得分离出的54份认股权证.由于这种发行方式可以使投资者获得将来赚取股票利差的机会, 所以可分离公司债券利率低于普通公司债, 从而降低了再融资的筹资费用。这也体现了权证融资的价格发现功能。 (2) 增加了融资的灵活性。上市公司发行认股权证后, 如果公司发展顺利, 一方面, 公司股价会随之上升, 促使认股权的行使:另一方面, 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增加, 认股权的行使正好为公司及时注入大量资金。如云天化在认股权证成功行权后就为自己融资达9.58亿元。这对补充云天化集团生产建设资金、调整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反之, 如果公司不景气, 公司不会有新的筹资需求, 股价的呆滞也会使认股权证持有者放弃认股权。 (3) 调整资本结构。认股权证的认股权行使后, 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以约定的认购价格购入了规定比例的股票。对上市公司而言, 股东权益资本随之增加。在认股权行使前后, 一定时期内, 公司债券资本保持不变, 随之股东权益资本增加, 公司资本结构中股权资本与债券资本之比增大, 资产负债率降低。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比例过高时, 可以通过认股权证的行使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从云天化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其资产负债率为66.16%, 相比2008年末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3.08%。 (4) 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每股收益是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公司价值的重要财务指标。公司扩大股权投资的直接影响是发行公司在扩股瞬间每股收益被稀释, 被稀释到一定程度, 股价会调整并引发下跌, 影响公司的业绩表现。投资者行使股权后, 公司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增多, 普通股每股收益因之下降。由云天化第一季度的财务指标可知, 主要是由于认股权证的行权, 新增股份53 771 012份, 使得每股收益被稀释为-0.0948, 给原有股东带来了损失。
三、中国上市公司认股权证的融资风险及其防范
1. 认股权证融资风险分析。
权证融资的风险一是来源于股票市场的价格, 二是来源于投资者行为的选择。权证融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风险。
第一, 融资计划失败的风险。由于权证买方在未来买卖标的股票的价格是事先约定好的, 一般来讲, 约定价 (行权价) 与股票市场上标的股票的市价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 当行权价高于股票市价时, 权证持有人放弃行权 (不认购股票) 导致公司融资计划失败, 当行权价低于股票市场价时, 权证持有人行权, 公司融入资金, 但问题的关键是, 如二者价差较高, 对公司来说也是损失, 有时可能还是较大损失。第二, 权证发行公司违约风险。权证融资中标的物是特定的公司股票, 当权证持有人行权认购公司股票时, 公司需向行权者支付相应的本公司股票, 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公司无法提供相应股份 (或提供后导致股权稀释) 的风险。第三, 投融资双方遭受损失的风险。在权证融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获得权证, 就取得在未来时期 (或时日) 是否投资的选择权, 这一权利是不带任何义务, 投资者有向公司投资的权利, 也有不投资的权利, 不存在违约, 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可以自主选择, 投资者一旦选择不投资行为即会导致公司融资的失败, 而融资失败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由公司承担, 投资者所损失的只不过是相应的权利金支出[4]。
2. 认股权证融资风险防范。
针对以上风险, 为了确保融资计划顺利实现。上市公司可以从融资方式、发行时机、行权方式以及股份来源等方面考虑采取以下风险防范对策。 (1)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 可以采取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目前, “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法律地位已经确立[5]。这种发行方式能为公司带来两方面益处:一是降低了公司债券的融资成本。由于附送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因而利率的下降不会影响债券的融资效果, 债券较易按面值卖出。二是由于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是在分别符合上市条件时分别上市交易的。因而形成了两种分离的交易品种和两个不同的交易市场 (权证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 。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同时投资者可以获得债券利息和股票上涨的双重收益, 进而提高公司债券的吸引力。 (2) 在发行时机的选择上, 应将公司业绩与大盘走势相联系。一般而言, 认股权证的投资价值与公司业绩正相关。未来成长前景较好、业绩较佳的公司, 其认股权证的溢价水平也较高, 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也越大。但是, 认股权证的价值不仅与公司业绩有关, 还受大盘走势的影响。因此, 企业在发行认股权证时, 还应关注未来大盘的走势。如果大盘长期处于调整时期, 公司股价不仅没有高出行权价, 反而跌至行权价之下, 会导致权证持有人放弃认购权利, 公司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筹资目的。 (3) 在行权方式的安排上, 相机推出美式权证或欧式权证。认股权证的行权方式有欧式权证和美式权证两种。欧式权证的行权方式是所有权证在到期日当天行使, 公司可在短期内迅速筹集资金, 满足一次性募足资金的需求。但公司在短时间内送出大量股票, 可能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而美式权证允许权证持有人在到期前的任意时刻行使换购股票的权利, 公司的筹资是逐步进行的。但在行权期较长的情况下, 公司自身业绩和控制权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变动都会增加行权的不确定性。因此, 发行公司需对自身的资金需求、内部业绩和控制权的变化以及未来市场走势做出预先判断, 相机安排合适的行权方式。 (4) 在股份来源的安排上, 考虑对每股收益可能产生的稀释效果。为满足认股权证转股的需求, 在股份来源安排上, 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原股东出让其股权。在中国一般由非流通股股东出让股权;二是由公司增发新股;三是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回购股票来支付认股权证的需求[6]。中国新《公司法》第143条中只允许四种情形下收购本公司的股票。因此, 第三种方式所适用的范围十分有限。第一和第三种方式一般不会导致股本的扩大, 不会对每股收益产生影响。但随着股权分置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由原有股东出让股权的做法将逐渐淡出, 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增发新股来满足大量认股权证的转股需求。而增发新股则会导致股本的扩张, 造成每股收益的稀释。因此, 为了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公司增发新股还应与未来业绩的增长保持同步。否则不仅会削弱股东信心, 影响二级市场的股价, 还会使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受损。
参考文献
[1]张正国.认股权证、杠杆效应与投资收益分析[D].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09, (1) :57-60.
[2]刘静.上市公司权证融资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3]云化CWB1[50082][EB/OL].http://quote.eastmoney.com/580012.html.
[4]刘静.中国公司权证融资发展与权证市场建设[J].财会月刊, 2007, (3) :59-60.
[5]唐欲静, 宋爱萍.认股权证再融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06, (8) :71-72.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5
因为项目的抽象,殷雪冰没少花费力气在解释他的项目和产品上。好在,那些对这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人和机构都听懂了他的解释——2011创新中国比赛的初选评委把他的项目从海选落选的list里重新“捞”了出来;创新中国总决赛把殷雪冰的这家北京忆恒创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Memblaze-忆恒科技)选入“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2011年11月,英飞尼迪股权基金管理集团和中关村创投共同投资了Memblaze-忆恒科技2000万元人民币。
核心技术诞生在9平米的宿舍
Memblaze-忆恒科技的两位创始人——总经理殷雪冰和技术副总路向峰是多年好友,他们都是80后。创业前他们分别在中科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从稳定工作走向创业的路,源自“技术控”殷雪冰的一个偶然发现。
殷雪冰在中科院时,有次院里有个航拍项目,需要一个大容量硬盘,但机械硬盘太重并且容易受震动出现故障。他们不得以买了一个昂贵的进口固态硬盘,容量不大,但是当时价格是5000元。殷雪冰当时觉得很惊讶:硬盘能卖那么贵的价钱?殷雪冰回去以后翻阅了很多国外网站的资料,发现当时全球企业级固态硬盘的生产商寥寥无几。对固态硬盘的性能、技术进一步分析后,殷雪冰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开拓、挖掘的蓝海市场,而自己和好友路向峰就具备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
此后半年的时间,殷雪冰和路向峰下班后都会挤在9平米的宿舍里做实验。2009年,两人索性先后辞掉了工作,专心做研发。实验进行的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两个“技术男”对这一产品的执着始终不曾动摇。2011年,他们攻克了核心技术,积累了很多算法和技术。经过测试,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比最大竞争对手——美国一家全球最大固态硬盘生产商的产品更先进。“我们的性能几乎是我们竞争对手的三倍以上。”殷雪冰和路向峰此后决定成立公司,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借助各种各样的资源推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作出世界级的企业。
融资经验谈:创业公司要学会自我宣传
虽然两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但他们从创业之始就一直在提醒自己创业需要“八面玲珑”地做事,不能被技术捆住了。他们不断地学习怎么去了解市场,怎么和投资人沟通……他们的创业领域相对冷门,不是很容易被了解、认同,刚开始时在融资路上走得很不顺利,他们内心也难免波动。当时的他们也曾经历过上午在咖啡厅见投资人,中午在路边买煎饼果子吃,下午又去客户那里进行测试的窘迫。
怎样让别人认可自己的项目?去哪里找投资?殷雪冰想到了创新中国大赛。早在2009年,殷雪冰还没开始创业的时候,就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观看了创新中国的比赛,也点燃了自己的创业热情。而他彷徨的那段时间,正是2011创新中国大赛报名阶段,殷雪冰马上就提交了报名资料。
“可能因为项目冷,没通过初审。等了很久没等到通知,我就打电话过去多次和组委会沟通,请求评委再审审我们的项目。经审核后,我们终于通过了初选,并走到比赛的最后拿到了名次拿到了奖金。在比赛中,我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还认识了众多的创业者、投资人,在和他们的沟通中学到了很多,对我们自己的项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英飞尼迪和其他一些投资机构就是在这次比赛之后找上门来的。”
引进投资人后有什么感受,投资人会对公司的运作有过多的干涉吗?“不会!”殷雪冰认为自己选择了一家非常满意的投资机构,“英飞尼迪股权基金管理集团是家以色列的投资公司,以色列整个国家的创业氛围很浓,是全球创业率最高的国家。英飞尼迪和创业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丰富,也给了Memblaze-忆恒科技很多帮助和指导。”
创业公司要加长“长板” 重视专利
上个月,殷雪冰、路向峰和他们的团队刚刚搬入北京上地创业园。走进他们的公司,一开始会觉得他们似乎还没有步入正轨——logo还没有设计,名片还没有印,公司网站也只是注册了域名;可是和两位创始人聊上一会,又会觉得这个公司的战略成熟而有体系。
初创企业的“反木桶理论”: 创业不易,创业企业很弱小,多方面占劣势。怎么办?“不要老想着自己的不足,要多想想自己的优势,要多学‘反木桶理论’,多研究自己企业哪方面能做的特别突出,让市场、让投资人注意到你,这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木桶理论’。”殷雪冰对起步阶段的企业运作是这样看的,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激烈市场竞争下的生存之道。
而Memblaze-忆恒科技最长的那块板无疑是技术,所以在两位创始人的基础上,他们首先扩充的是技术团队。目前5人的团队中,4人是做技术的,且个个是行业高手,都能独当一面。
做专利的战略规划:技术副总路向峰向创业邦记者介绍说,硬盘的硬件很多工厂都可以生产,但算法才是固态硬盘的核心技术,忆恒创源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核心技术的保护非常重要,关乎企业的生存,所以忆恒创源把专利的申请、保护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殷雪冰说,专利保护是为了建立竞争壁垒,建立有利于自己的竞争格局,绝不仅仅局限在专利申请上,要理清专利质量、数量上的关系。从专利的申请到审批、授权有很长的一个周期,在这段时间中产品怎么规划、市场如何做这些都是要深思熟虑的。所以,忆恒创源做的,不是单纯的申请专利,而且制定了一个专利的战略规划,有步骤的进行。
未来:获取客户信任是关键
目前,Memblaze-忆恒科技整个的产品研发已经完成,到了推出产品的阶段。产品推向市场,忆恒创源必须出奇制胜:目前他们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且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客户使用固态硬盘主要用来处理、存储海量数据,非常看重固态硬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忆恒创源靠什么替代客户已经验证过的其他品牌产品?
殷雪冰说他们目前找到了一位比较适合的市场总监,但是具体的推广策略还处于保密阶段。然而不管具体策略是怎样的,殷雪冰强调: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算法,以及立足本土的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存储服务和反应更加迅速和便捷的售后服务。
中国城镇化融资的现状与政策创新 篇6
城镇化融资项目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融资三类, 本文所指的城镇化融资, 包括所有这三类项目,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
一、中国城镇化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城镇化融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 融资来源开始多元化, 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强化了这一趋势, 使得土地出让金、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债逐渐成为融资的主力。与此同时, 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开始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的城镇化投融资已由早期的政府计划控制、财政预算支付, 逐步转型为财政资金引导、市场资金介入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并且政府的投资唯一主体地位形势有所改观, 由社会各方资金共同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以2010年为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7.8万亿元, 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比约为33.57%, 个体、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占比为27.96%, 港澳台及外资投资占比为6.19%。
(一) 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
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是城镇化融资模式变迁的主要动力。过去的分税制改革、省直管县、取消农业税等, 现在的试点房产税、增值税扩围等, 都是影响城镇化财政融资的重要因素。1994年中央地方财政包干, 按照税种划分税权, 分级管理, 使得地方事权过多、财权不足, 同时, 受到预算法的约束, 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 目前仅仅在一些地方有试点, 但是规模和范围明显与现实需求之间有缺口。因此, 地方政府不得不片面追求“预算外收入”,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此外, 省直管县和取消农业税也极大影响了地方政府城镇化的财政融资。省直管县, 财权进一步下放, 县域经济发达, 县城发展迅猛, 例如浙江省从2000年省直管县试点起, 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 到2003年已有30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从2006年起, 我国陆续在所有省份取消了农业税, 导致了很多乡级财政十分匮乏,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无法正常供给。在此背景下, 国债转贷、中央代发债、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土地财政等方式成为重要的补充形式, 甚至土地财政一度成为融资主体。
(二) 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城镇化融资的主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广, 各地逐渐步入“土地财政”型经济发展模式, 即通过土地开发与市政建设带动土地升值, 再通过土地转让或拍卖, 获得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统计显示, 2010年,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财政预算收入占38%,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占31%, 土地出让金占28%。土地出让金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 土地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 这就诱发了地方政府的过度透支土地出让的“地根”现象。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 2010年底,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 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 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研究表明, 政府控制下的资源常常被视为是无成本的。在土地征收中, 如果不对土地所有者给予任何补偿或补偿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政府就会无节制地扩大征地规模, 直到官员对公共物品的边际主观价值等于零, 形成所谓的“财政幻觉”。
(三) 地方投融资平台是城镇化融资的重要形式, 但具有潜在债务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设立, 可以把债券发行主体由地方政府转换为政府授权代理的企业, 债券由地方债转换为企业债, 地方政府规避了现实预算法的限制。同时, 可以通过将土地、国有公司股权、国债收入等资产划拨注入的方式, 仍然掌握着对融资平台的控制, 并可以对发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隐性担保, 从而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贷款、发债等活动, 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9年国务院曾同意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列入省级预算, 可直接使用, 也可以作为融资平台资本金。2010年继续代地方财政发行2000亿元, 但明确了每个省、市的具体额度,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各地方政府的偿还责任和偿还机制。2011年10月20日, 财政部发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2011年试点省 (市) 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未来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 城市发展基金是开发性金融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金融工具, 虽然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但随着该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也可能会逐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之一。地方投融资平台在4万亿刺激计划、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各种新的渠道等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大规模增长, 导致地方政府信用膨胀、政府债务增长速度过快。国家审计署《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指出,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10.7万亿元, 占GDP的26.9%, 这些债务中62%是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 22%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偿还债务。其中, 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高于100%, 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并且由于偿债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借新债偿还旧债, 还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逾期债务。
二、城镇化融资模式及局限性
综上所述, 我国城镇化融资模式主要有五种形式: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地方税收和中央转移支付,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控制经营的投融资平台, 中央代发地方债, 公私合营的民间资本。
(一) 地方税收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税收是城镇化融资的基本形式, 分为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两部分。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 都有很强的外部性、低收益性, 仅靠市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融资任务的。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但比例下降, 城镇化融资依赖中央转移支付。1994年分税制改革, 经过近20年的平稳发展,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经济年均增长9%, 财政税收年均增长21.3%, 税收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的1倍以上。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最低的12.3%上升到2010年的20.9%。但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财权上收和责任下移导致了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严重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中央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由1993年的22%增加到2010年的51.1%。2010年,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2341.09亿元,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相当于中央财政收入的76.1%、中央财政支出的66.9%, 相当于地方财政支出的43.8%, 也就是说, 43.8%的地方财政支出是来源于中央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当前税制改革效果不明显, 房产税、营业税改革难以解决地方城镇化融资困境。我国房产税的规模很小, 还难以对城镇化融资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2010年, 全国房产税收入894.06亿元, 仅占全国税收收入7.32万亿元的1.22%。2011年1月28日, 重庆市和上海市对居民个人自用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 但是, 由试点方案所决定, 这样的房产税只是针对极少数自用住房课征, 不太可能提供太多的税收收入。营业税是地方税中最大的一个税种, 自1995年起, 营业税基本上都占地方税收的四成以上。2012年1月1日起, 上海开展营业税改革, 虽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所得仍归地方所有, 但并没有增大地方税源和比重。而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属于国税, 虽然中央每年返还25%给地方, 但比重过低, 无法支撑方政府税收融资。提高中央返还比例, 或者直接把增值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才是增强地方政府税收融资的有效之举。
(二) 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土地财政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融资的重要形式, 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它适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三类项目, 尤其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30年以来, 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土地融资在城镇化融资中的地位不容忽视。2010年,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收入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8197.70亿元。土地融资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融资形式。
土地融资也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 (1) 城市拆迁与农村征地过程中暴力冲突、官员腐败现象。城市拆迁与农村征地中较大的利益空间滋生了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 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 (2) 土地财政模式不可持续。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政府掌握的可卖地就更有限;同时还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 粗放式的买地卖地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地方政府通过推高地价获得建设资金进行城镇化建设, 但推高地价的同时也推高了房价, 反而导致居民买不起城镇的房子, 本末倒置; (3) 当前中央政府打压房地产行业, 严控地根银根, 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缩减;同时, 保障房建设又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大量资金, 导致地方城镇化资金严重不足。由此, 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财权和财力格局已经势在必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才有可能给土地融资以合理的生存空间。
(三) 地方投融资平台
财政税收和土地出让金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地方政府为解决城镇化融资难题, 通过建立地方商业银行、城建公司、城投公司等调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 形成地方投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市场主体, 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 盘活土地资源、国企资源和城市无形资产, 通过土地招拍挂、国企改革、城建开发权出让、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 既筹集了大量城建资金, 又作为第一行动集团领导和组织了城镇化的历程。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共有6576个地方融资平台, 平均每个县2.3个, 平均每个融资平台举债7.6亿元。
但是, 无论是从微观的风险管理角度还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 风险高;二是融资状况不透明、责任主体模糊, 一旦破产, 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将成为最终买单人;三是在具体的项目选择和决策上地方政府替代企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 项目经济效益往往不高。
(四) 发行地方债
就在全球多国忙于应对后金融危机和潜在的主权债务危机之际, 中国正面临相近的潜在危机:地方政府问题贷款增多, 我国面临地方政府破产风险。自2011年开始,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受到普遍担忧, 因此试点地方债短期内难以推广。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而未来两年将迎来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 两年债务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与此同时, 2011年10月20日, 财政部发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2011年试点省 (市) 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
试点范围有限, 短期内不宜推广。先行试点的四个省市的地方政府治理相对来说是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 无论是政府透明度还是效率方面都领先于其他省市。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具备较完善的发债条件, 因此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推广到全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五) 利用民间资本、公私合营
虽然公共服务的费用必须由公共财政提供, 但公用事业的使用却具有排他性, 可以在政府管制下部分私有化;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巨大资金链, 也不得不让渡部分收益权给私有部门用以吸引民间资本, 因此可以采用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就是政府通过与民营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建设和经营项目或提供服务。公私合营主要包括以下形式:LBO (租赁-建设-经营) , 即民营企业被授予一个长期合同, 利用自己的资金扩展并经营现有的基础设施;BBO (购买-建设-经营) , 即现有基础设施被出售给那些有能力改造和扩建这些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BTO (建设-转让-经营) , 即民营企业负责建设, 然后所有权转移给政府部门, 经营上以长期合约形式外包给发展商;BOT (建设-经营-转让) , 即民营企业负责建设, 并在特定的经营期限内, 有权向用户收取费用, 期限结束, 所有权转让给有关政府部门;BOO (建设-拥有-经营) , 即民营企业在永久特许权下负责建设, 拥有产权并负责经营, 但必须接受政府在定价和运营方面的限制。
民间资本进入壁垒高、收益预期低, 公私合营仍处于低级阶段。公私合营模式是基于地方政府掌控大量公共资源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 公私合营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 政府部门为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和引入企业管理方式与盈利模式鼓励民营资本的注入, 但由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 政府为维护社会公益坚持控制产权, 设置进入壁垒;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它希望进入公共领域, 却因为无法获得产权, 即便获得了部分收益权也会受到政府的严加管制, 它们只能望而却步。同时除了城镇化建设公益和盈利的固有矛盾之外, 当前公私合营难以吸引民间资本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出于利益集团的压力人为设置垄断行业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平台等机构具有政治关联, 在土地、环保和户籍等方面享有优惠, 导致民间资本成本高企;公共部门投资具有挤出效应, 公共部门融资占用了大量资金, 可能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民间借贷利率上升。
三、城镇化融资的典型模式与启示
(一) 财政信用为主的日本模式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 日本以财政投融资支持城镇化建设。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 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 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 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以出资 (入股) 或融资 (贷款方式) , 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也称为政策性金融。经过长期积累, 目前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规模已达到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规模的41%, 被称为日本的第二预算。
日本财政投融资资金的运用实行政策性和有偿性兼顾的原则, 通常不是由政府直接进行投资, 而是向若干中介机构——财政投融资机构提供融资, 由它们进行特定项目的投资。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有权以债务形式举借资金, 并且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实行计划管理和协议审批制度。
(二) 区域金融协调为主的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通过设置财政委员会, 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多样化融资的担保和使用。加拿大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有市政府、省级国有企业、有特许执照的私人公司、公私合营公司以及社区集体。这五类投资主体的融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政府财政投资;政府通过向银行贷款融资;通过独立的国营公司贷款融资;通过获得土地开发建设费、土地出让费来融资;社区集体投资等。在城镇建设的政府管理方面, 加拿大政府在省一级设立了“区域城市财政委员会”, 代表一定区域内几个城市的区域利益。“委员会”对区域内各个市政府的资信能力进行评估, 市级政府的融资项目也必须经“委员会”通过。各个城市必须向“委员会”缴纳一定数额的抵押金, 融资项目一旦通过, “委员会”就要对其负责, 如果区域内城市不能按期偿付到期资金, “委员会”管辖区域内的城市均要分摊损失。
财政委员会在城建资金的融资和使用上的独特协调地位, 既保证了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城建投资的多样化、资金使用的透明公开和市场化, 也制衡了政府财政支出中的腐败, 体现了经济社会的民主。
(三) 市政债券融资为主的美国模式
在美国, 市政债券是指州和地方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 目的是一般支出或特定项目融资。市政债券是美国地方城镇化融资的主要工具。按照建设项目有无固定收益, 美国的市政债券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责任债券或税收支持债券, 该类债券用于没有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由州、市、县或镇政府发行, 并以发行者的税收作为偿债的保证;另一类是收益债券, 主要用于建设机场、收费公路、区域电网、港口等有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其偿债资金则主要来源于这些设施有偿使用所带来的收益。
从发行者来看, 在美国, 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代理机构都将市政债券作为其融资工具。全美共有约55, 000个市政债券发行者, 且大部分是小规模发债者。从投资者来看, 美国市政债券的投资群体多元化, 包括个人、保险公司、银行、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封闭式基金、公司、对冲基金等。美国市政债券的成功运作是靠一整套成熟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的。为此, 美国设立了管理市政债券的专门机构——市政债券法规制定委员会 (MSRB) 来专门监管市政债券市场, 规范券商、银行、经纪人和交易商的行为。
(四) 公私合营为主的英国模式
公私合作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模式是指在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 让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合作和管理, 可以在不排除并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投资盈利目标的同时, 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种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源自于限缩政府职能的现代行政理念, 其真正作为一个施政概念提出并从国家层面予以推行则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
自1992年以来, 英国一直积极推进鼓励私人财力参与甚至主导公共投资计划的公共管理理念, 其核心是私人融资优先权。之后, 无论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均一直致力于推动私人部门采用PPP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又围绕着私人融资优先权创新发展出公私合伙制操作方式, 提出了构建“合伙制的英国”政府工作目标。自1992年正式实施PPP以来至2010年2月, 英国共完成667个项目的签约, 共涉及金额560余亿英镑。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已经完成融资封闭并进入实施运营阶段。英国的PPP项目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交通和建筑领域, 更广泛扩展至医疗、教育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
(五) 过度透支未来的希腊模式
2001年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时, 由于预算赤字高于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 高盛公司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 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 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除了这笔借贷, 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 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 却变成了出售, 即银行债权证券化。2009年这笔货币掉期交易到期的日子, 正是国际金融危机肆意蔓延的时刻, 加之高盛等金融机构对希腊和欧元进行了一系列有预谋的金融攻击, 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国家或地方发行债务必须量力而为, 必须有足够的财政保证和经济支撑。应该说, 今天的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更多的是因为这种以透支未来作为维持当前高福利的模式的内在弊病。
(六) “八大投”为主的重庆模式
2002年开始, 重庆市通过重组和新建等方式, 成立了八大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 包括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地产集团、市水务集团、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等 (以下简称“八大投”) 。“八大投”由政府拥有、授权经营、市场化方式运作, 为重庆市政府提供了向市场借贷并快速实施项目的公司化政府结构, 成为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的重要投融资平台。据了解, 在重庆市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中, 75%是由八大投资集团建设的。为控制风险, “八大投”的投资运营必须做到“三个平衡” (净资产与负债的平衡, 现金流要平衡, 投入与产出或投入与资金来源要平衡) 和“三个不” (重庆市财政不直接为八大投资集团融资担保, 八大投资集团之间互相不能担保, 不能交叉混用中央专项资金) 。经过近10年的良好快速发展, “八大投”已成为重庆市除预算内、预算外之外的“第三财政”, “十一五”累计投入2641亿元, 年均投入约为以前年度的50倍。“八大投”超前实现了靠财政投入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政策建议
(一) 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尽快建立财政引导的融资方式, 探索民营资金和外资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创新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势在必行。财政在融资过程中应强调杠杆和引导作为, 起到“四量拨千斤”的作用。
民营资金应成为基础设施, 尤其是营利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美国的铁路、能源、交通运输、电信等均由民间投资建设, 甚至许多学校、医院也是私立或私人捐赠的。日本的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有多方参与, 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方代理机构和私营公司。中央政府负责基本的、跨区域的基础项目;地方政府负责与本区域居民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官方代理机构和私营公司则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基础项目。法国、德国则是将基础设施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经营性但有较大社会效益的项目, 由政府财政预算和纳入政府财政长期可偿还预算范围的政府贷款, 如城市道路、地铁等项目;另一类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项目。
另外, 在一定的时期里, 外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美国19世纪正是依靠欧洲资本市场融资建立起了铁路系统。中国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 一方面可借助境外贷款或发行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可以项目融资的形式在城镇化和经济园区建设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这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引进国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
(二) 城镇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积极引入项目融资方式, 盘活民间资本。实践显示, 融资方式的设计需要依据融资对象的特点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 前者投资主体为政府, 应以政府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后者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企业, 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项目融资区别于传统的公司融资, 它是以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自身的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 以项目导向、有限追索和风险共担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现代融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英等发达国家对电信、电力、交通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广泛采用了项目融资模式, 该模式也在国内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得到了初步运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国内外已经在项目融资上形成了多种融资方式, 比较成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大致有BOT、TOT、资产证券化、公私合作和英国的PPP模式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私人主动融资) 五种。这些融资方式的运用, 能够有效引导民营资金、外资和各种贷款进入城镇化建设项目。
城镇化融资基金化是一个重要的取向。建立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城镇化基金, 可以破解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收益低等难题, 同时可以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分享中国城镇化的红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三方力量组合起来, 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发起, 投入适当资金作种子基金, 吸引金融机构等投资者参加, 还可以发行债券募集民间资金。通过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城市维护建设税、市民公积金、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除了对参与主体提供利益分享外, 还可以提供道德奖章、税收优惠、商业推介等配套待遇。综合运用长期债券、信托、股票等市场化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难题。比如, 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将政府融资进行打包, 以债券化的形式出售给相关金融机构, 从而达到融资和避险双重目的。
(三) 试点发行债务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
2009年以来, 国务院同意地方发债, 由中央代理发行, 列入省级预算管理。这一机制无论是在满足地方需求, 还是在规避风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债务的终极担保人是中央财政, 地方债务危机最终由中央财政买单。因此, 中央政府必须通过综合分析地方的财力状况、承受能力来决定地方债务发行的试点权的配置和推广, 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机制, 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同时, 在地方政府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有效清偿的情况下, 适时探索实施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2011年, 国务院同意, 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地方融资的需求, 也在试图建立更为合理的“责权一致”的方式。
有学者认为, 应该对投融资平台的准市政债进行适度放松。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 其实质为代理政府发行的准市政债, 城投债除没有免税待遇外, 具备市政债券的其他一般特征。因此, 发行地方债可以从适度放松城投债做起, 强化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契约型政府, 放松政府不能对其债务担保的法律规定, 允许地方政府对其下属城投公司因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而产生的债务进行担保。
(四) 完善分税制体制, 充实地方财政
目前, 中央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均划归本级或作为共享税, 而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 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中有大量来自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形式, 这既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 又增加了资源转移过程的成本。当前税收改革的热点主要有资源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物业税, 在这些改革中务必做到适度向地方政府倾斜。房产税改革试点已于2011年初在上海和重庆试点, 用长期收益的物业税取代一次性收益的土地出让金, 是税制的一种根本性转换和实质性改良, 其着眼点不仅仅是扩大税源或抑制房价这种短期性目标。同时, 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同时改善土地管理方式, 改善土地征用中的部分不合理做法, 以保证土地融资的顺利进行。
(五) 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 服务于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设施
首先, 土地出让金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规范征收与使用。其次, 征收方式应进行改革, 由原来的一次性征收转变为分期征收, 促进政府代际公平。再次, 土地增值收益使用的用途应予以严格管制, 应按照“涨价归公”的原理, 投入到公共事业建设之中, 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迈进。如大连采取了限量批租土地的办法, 比1992年前平均减少了50%, 而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又高度集中, 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 用于土地的再生和增值。
(六) 城市投融资平台规范化
应当着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改革。首先, 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 推动投融资平台及时公开披露其信贷债务和资金使用。其次, 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的市场化。鼓励PPP方式融资和运营, 这样既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又可以提高决策民主性, 使城镇融资高效运行。同时, 鼓励投资银行和会计师、律师、评级机构的参与。再次, 对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限制, 严控平台公司贷款的投向。将融资平台的项目需求限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上, 严禁参与竞争性商业项目, 防止政府与民争利。同时, 资金使用必须明确, 严禁随意更改项目资金用途, 使项目风险可控并预防官员腐败。最后, 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行为, 应要求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必须与财力相匹配, 期限必须尽可能与政府任期相一致。同时, 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外部监督, 且严格管理地方政府担保行为, 严禁将政府办公场所、学校和医院等公益性机构所属设施纳入抵押范围。
摘要:创新城镇化融资模式, 对于化解流动性过剩与城镇化资本瓶颈并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融资模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主要体现在:我国城镇化融资缺口较大, 财政税收难以满足,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地方投融资平台不规范且债务风险较大, 地方债试点不具备快速推广的条件。本文梳理了我国城镇化融资传统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认为需要尽快建立推行公私合营、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进入等融资新模式。新时期我国城镇化融资必须在切实做好税收、土地和投融资平台等传统模式的同时, 稳妥扩大地方债, 加快构建公私合营等新模式, 做到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样化。
关键词:城镇化融资,土地财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私合营,城镇化建设基金
参考文献
[1]朱维平, 周国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探索[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3) :55-56.
[2]王元京, 高振华, 何寅子.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4) :53-60.
[3]高立, 张令奇.采取综合措施,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10) :27-28.
[4]陈淮.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11) :11-11.
[5]刘国艳.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12) :22-23.
[6]张丽阳, 张征.扩大权限对县级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基于河南省W县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 4) :50-51.
[7]邹慧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4) :40-42.
[8]郭兴平, 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示[J].上海金融, 2011, (5) :22-27.
[9]巴曙松, 王劲松, 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J].中国金融, 2011, (19) :20-22.
[10]巴曙松.地方债务问题评估及避险之道[J].人民论坛, 2011, (26) :18-20.
[1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2011-2012) [R].2011.11.19.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7
一、债券市场及境外债券与股权融资选择及监督
(一) 国内公司债券市场分析
我国境内公司债券的发行, 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管的称为企业债券, 主要以中央国企、地方重点企业为发债主体, 发债募资的用途几乎全部投入于政府部门已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称为“公司债券”, 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发债主体, 所募集的资金由公司自主决定使用。公司债券包括公司债、不可分离和可分离可转换公司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监管的称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包括短期融资券 (一年内到期) 和中期票据 (一年以上到期) , 主要以非金融企业为发债主体, 所募集的资金由公司自主决定使用。近年来, 我国公司债券受国家政策支持得到迅猛发展, 在2000年至2009年之间共累计发行债券26007.53亿元。但这一数字, 不仅与同期银行贷款的累计新增额不可相比, 而且与同期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和股票中的任一品种累计发行数额都相距甚远。表 (1) 根据发债企业所有制类型分类, 比较三类公司债券的规模, 呈现企业债券独占鳌头, 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异军突起, “公司债券”有待发展的局面。表 (2) 说明2000年至2009年间在境内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559家, 非国有企业 (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 有54家, 其中民营企业仅有31家。因此, 民营企业几乎很难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获得资金, 仍然无法充分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在发达国家中, 公司债券是各类公司获得中长期债务性资金的一个主要方式, 由于公司数量众多, 因此, 其每年发行量既高于股票的融资额, 也高于政府债券。
(二) 境外债券与股权融资比较
由于民营企业境内融资存在制度障碍, 采用境外股票发行上市或公司债券融资的方式, 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正面来看, 由于境外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完善, 企业在境外融资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资本流动性。但由于境外严格规范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这种要求有利于企业改善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因而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同时, 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境外融资市场主要包括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新加坡SESDAQ等等, 包括海外股权融资和公司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以国有企业境外上市为研究对象。对民营企业境外融资, 尤其是债券融资的研究, 由于数据收集的难度, 目前还基本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 缺乏数据和实证结果对观点和结论提供支持。公司债券融资, 相比股票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公司债券融资的筹资费用和筹资风险都相对较小;其次, 利息在税前扣除, 具有节税效应;同时公司债券的预期收益通常比股票稳定, 特别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或企业风险较高的情况下, 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能更有效的融通资金;此外, 对于股东来讲, 发行公司债券也不会稀释其股权, 有利于保持其对公司的控制力。但为了保证债券发行人对利息的支付和债券到期时的兑付, 债券契约中往往对企业的投资、财务状况、股利发放、未来的融资计划等, 有着严格且苛刻的规定, 以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另外, 由于债券通常对利息的支付和债券到期有着明确的时间表, 因此企业在特定时刻需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当然只要公司的股东投资收益高于公司债券的利息率, 就可以发行公司债券, 发挥其财务杠杆效应, 即通过发行债券扩大负债规模, 可以提高普通股每股收益水平, 并增加权益资本的投资报酬率。
(三) 海外债券发行相关法规与监管
相对股票市场,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是一个计划性、管制性很强的市场, 基本上还实行着市场规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以主体性质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6日发布, 1998年1月实施的《关于中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管理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 (以下简称境内机构) 在境外发行债券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管理规定》指出, 中国人民银行是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审批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 (以下简称外汇局) 具体负责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审批、监督和管理。《管理规定》还指出, 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 擅自签订的发债协议无效。外汇局不予办理外债登记, 银行不得为其开立外债专用帐户, 本息不得擅自汇出。对于中资机构在境外发行短期外币债券, 应当占用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中资机构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外币债券应当占用中长期利用外资计划指标。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应当占用中长期利用外资指导性计划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外的外币债券, 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二、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及债券融资案例
(一) “绿城中国”香港上市
“绿城中国”1995年1月成立于杭州, 主要从事在内地的住宅物业开发, 开发项目包括别墅、低层公寓、高层公寓, 开发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在2006年7月13日, “绿城中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摩根大通和瑞士银行是发行上市的联席全球协调人、主承销商、保荐人和簿记管理人。“绿城中国”全球发售部分超额认购逾10倍, 国际配售也获温和超额认购, 集资总额为24.5亿港元。“绿城中国”香港上市采用了“红筹股”方式, 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 香港上市。公司创办人宋卫平及其配偶夏一波透过注册地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全资子公司Delta House Limited和Wisearn Limited实现对“绿城中国”的绝对控股。“绿城中国”的股权结构如图 (1) 所示。表 (3) 汇报了2003年至2009年期间的“绿城中国”的盈利状况和财务指标。在2003年至2009年间公司收入和总资产逐年Á提高, 同时银行及其他借款、债券也逐年增长。在上市年度2006年, 所有者权益增加幅度最大, 2007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增Á发和可转换债券转换股本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上市前后, “绿城中国”负债率基本维持在35%以上。事实上在2006年上市之前, “绿城中国”使终处于“资金紧缺”的状态。为筹集资金, 公司在IPO年度2006年还同时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高息债券。
(二) “绿城中国”境外发行债券
在公开发行上市之前, 2006年1月10日, “绿城中国”发行本金总额1.3亿美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是首次公开发售前可转换债券结构融资 (pre-IPO CB structure) 在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首次运用。1.3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包括有抵押2011年到期的6500万美元强制性可转换债券及6500万美元非强制性可转换债券。6500万美元的强制性债券也分为两部分, 其中4000万美元债券必须转换成股份, 而2500万美元债券则可以灵活选择, 可以转换, 也可以持有股份或让公司回购。6500万美元的非强制性债券将享有10%的年利息直到股票上市, 上市之后的年利息为6%。投资者可在股票发行6个月后进行转换, 或相当于IPO后涨价104%后再转股。如果没有转股, 5年到期后将由绿城兑现。1.3亿美元可转债背后的抵押资产, 是“绿城中国”51%的股份及另一家“绿城中国”全资子公司51%的股份。合同还设有专门的附件约定, “绿城中国”最迟必须于2006年下半年在海外上市。如果没有如期上市, 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在未来18个月内兑现可转债并补偿三年的债券利息。2006年11月公司发行本金总额4亿美元7年到期的高息债券 (票据) 见表 (4) 。高息债券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 Inc.的PORTAL市场进行交易并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高息债券年息率9%, 须每半年于期末支付, 并需要在2013年11月8日前赎回, 否则将于该日届满, 公司可以按照赎回时间按表 (3) 表述本金百分比的赎回价赎回全部或部分债券。高息债券相比增发股票或可转换债券, 不会稀释公司股权, 也不会摊薄现有股东的回报。但是每隔半年, “绿城中国”都要为此支付金额为1800万美元的高额利息。和大多数高息债券一样, 债券合约中, 设立了多项苛刻的排他性条款, 对项目公司债务比例, “绿城中国”此后出售资产等事宜做出了多项限制内容。按照高息债券合约, 在违约的情况下, 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均可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由于“绿城中国”采用红筹上市方式, 境外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高息债券的发行需要参照《关于中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管理规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模式。由于我国对于外汇的管制, “绿城中国”首先需要按照规定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外币债券的发行计划, 并获得批准。然后根据要求, 在银行开立外债专用帐户。发债所筹集的资金无论是存放境外或者在境外直接支付, 还是转换为人民币使用都必须通过外汇局的批准。另外, 对于可转换债券来说, 还需要提交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进行审批。由于涉及换汇问题, 境外债券融资,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麻烦, 而且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三) “绿城中国”债券危机
2009年4月“绿城中国”的全资附属公司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绿城房地产) 与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信托协议。根据信托协议, 初始信托资本最高为19.83亿元人民币, 其中工商银行已认购其中85%的信托单位, 资金是人民币16.83亿元。信托将于出售完成时向“绿城中国”下属项目公司“海企绿城”及“无锡绿城”分别提供12.5亿元及4.37亿元贷款。该信托贷款年利率高达14%, 并规定:若“绿城中国”各方发生重大不利事件, 将以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剩余权益。这一信托计划的履行, 导致“绿城中国”违背2006年高息债券合约中, 项目公司债务不得超过总负债15%等多项内容。2009年4月21日, “绿城中国”发布公告, 称其拟以85%的价格, 提前赎回2006年发行本应于2013年到期的4亿美元的高息债券。绿城中国提前赎回该批票据的目的, 是要对票据契约进行修改, 以大幅消除或修订限制性承诺以及违约事项等条款, 避免自身违约而带来的风险。根据高息债券发行时的契约规定, 在2009年11月8日前, “绿城中国”许诺的赎回价格为债券总金额的109%。“绿城中国”在2009年4月发布的公告中称, 将从当日起提前对该批票据发出收购要约。票据持有人可在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5月19日下午5点 (要约到期日) 之前, 收取每1000美元本金支付850美元的全部对价。如果“绿城中国”债券回购计划无法获得债权人的支持, 持有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券人便有权要求对其资产进行清算, “绿城中国”将进入破产程序。如果“绿城中国”进行破产清算, 高息债券往往列在银行贷款等各项债务之后, 难以获得清偿。即使债券持有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清算程序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最终“绿城中国”的破产风险促使债券持有人接受提前赎回的方案。“绿城中国”在2009年还提前赎回了其在2006年发行2011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12, 360, 000美元 (相等于人民币84, 497, 000元) , 2010年提前赎回2007年发行2012年到期的人民币金额21.28亿元的可换股债券。以上债券的赎回, 意味着“绿城中国”海外融资暂时告一段落。2009年以后, “绿城中国”开始较多的使用国内信托融资的方式。信托虽然意味着较高利率的融资成本, 但它没有高息债券违约可能带来的公司清算风险。另外, 由于信托资金的募集在境内完成, 募集时间短, 也就不存在境外融资中涉及的外汇管制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公司海外债券融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资本市场情况来确定的, 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由于境内资本市场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资金供给, 所以境外融资成为企业在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境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 审核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健全, 对债券契约履行情况的监察也较为严格。另外, 由于国际投资者通常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行的债券风险较高, 因此需要更高的溢价, 要求企业在债券合约中包括严格的排他性条款, 并提供资产抵押, 以降低了购买债券者的投资风险。一旦企业违背债券契约, 将会面临很高的债券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卢婷:《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2]洪艳蓉《: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路径依赖与未来发展框架》, 《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4期。
[3]魏玺:《境外主要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8期。
[4]欧阳令南:《对我国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比较研究》, 《上海金融》2001年第10期。
[5]易宪容、黄瑜琴:《中国机构海外债券融资研究》, 《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6]Ke B, Rui O, Yu W.The Effect of Cross Listing on the Sensitiv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 Penn State University, 2006.
[7]Hung M, Wong T J, Zhang T.Political Relations and Overseas Stock Exchange Listing:Evidence from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08.
[8]Leuz C, Oberholzer-Gee F.Political Relationships, Global Financing,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9]Broner F, Lorenzoni G, Schmukler S.Why do Emerging Economies Borrow Short Term, Working Paper, World Bank, 2004.
[10]Schmukler S, Vesperoni E.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Debt Maturity in Emerg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2006.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内需,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资金需求量大, 目前中国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已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仍比较单一, 资金缺口大, 融资困难, 如何创新中小城市的融资模式, 使之有充裕的资金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小城市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渠道单一
在中小城市, 政府的财政资金仍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 政府承担着大部分投资任务, 是主要的投资者, 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的责任和义务。而非财政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少, 像国内外银行贷款, 开发企业发行债券、发行股票, 引入社保基金、产业基金, 引进外资战略合作等融资方式中小城市几乎没有采用, 这与大城市基础设施融资50%以上通过自筹获得差距明显。
2.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目前,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预算的出来来源, 也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土地财政的来源不稳定, 可持续性很差, 其作为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弊端很多。土地是稀缺资源, 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可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 随着房屋回归住宅属性, 中小城市的房产过程, 土地出让持续低迷, 这部分财政来源不足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政府定位模糊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模糊, 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 中央政府权利下放很少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很难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 这主要反应投资资金不足,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降低, 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土地财政或举债建设, 这将影响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决策能力;第二, 地方政府职能模糊, 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过程中分饰投资者、管理者、监督者三个角色, 定位不清晰, 且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市场上介入太深, 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不能按市场规律办事。
4.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建立, 在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下, 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和相应的权利部门占绝对优势地位, 与之合作的企业往往处于弱势、承担绝大部分风险, 这样的合作关系很难维持。再有, 中国在法律法规上对民间资本的限制仍然存在, 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也没有建立, 这使作为最活跃的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并且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相关法律支撑。
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型创新的对策建议
1. 融资方式多元化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 遵循市场规律拓展新的融资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 财政性资金, 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的资金来源; (2) 债务性融资, 如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贷款等; (3) 企业债券融资, 根据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企业可以依法发行债券融资; (4) 权益性融资, 如股票市场融资、股权融资和公私合营 (PPP) 等; (5) 资产证券化融资; (6) 信托方式融资; (7) 租赁方式融资。
2. 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应该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主导方和监管方, 并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亲自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会越来越少, 政府更多地扮演着主导和引导的角色, 其应该加强社会管理, 宏观控制投融资活动。对涉及到城市人民的公共利益和安全的项目, 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职能体现在监管上, 实施严格、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
3.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有力保障。目前中国仍没有融资方面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只有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提出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是仅有的融资方面的法规依据, 但由于令出多门, 十分复杂, 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这导致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没有系统的法律保障, 使民营资本进入顾虑重重, 举步维艰。
结束语
随着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展开, 融资困难的问题进一步突出, 开拓新型的融资模式是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政府明确职能,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制度, 为融资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才能彻底解决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主题定位模糊、投资不足的困境。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物质基础, 资金需求量大。针对目前中国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 效率低等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给出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型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政府职能,中小城市
参考文献
[1]黄如宝, 王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 2006, (10) .
[2]尚永珍.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4) .
[3]张旭.郑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 .
[4]李久霞.中国城镇化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 2014, (2) .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 篇9
一、创新与拓展投融资服务平台的目的, 是既要解决建材产业发展往往与金融资本市场相脱节的问题, 又要为金融资本找到适宜的投资领域与空间
建材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是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四大要素。金融资本在中国建材工业发展史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整体分析, 建材行业在运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金融资本加快结构调整与提高经济效益, 既缺认识又缺平台, 更缺行业在其中的作为。表现为:企业自发行为多, 行业统一服务少;央企大型企业优势多并主动, 民营中小企业门路少;行业外向行业内间接渗透多, 行业内向行业外主动出击少;自找门路各显神通多, 行业服务平台渠道缺等, 使建材行业的投融资渠道窄, 进而造成融资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1.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 由于信息不灵, 渠道不通, 靠自身发展实力不强, 靠银行贷款银行也要承担风险, 处于对中小企业不了解而关其门外。所以在有了发展的计划和发展的具体项目之后, 多数由于资金来源卡壳欲上又不得不罢手。
2.建材行业经营规模大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 多数都在传统产业领域发展, 要实现转型升级, 光靠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要迈进新兴产业领域, 缺投资方向指引, 缺乏对新兴产业的了解, 因此即使有资本也难以适时跨进新兴产业。如果不能投资到高新技术产业, 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过剩的产能上发展, 既不合时宜又有极大风险。
3.一些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由于面对着资金的困惑, 想“腾笼换鸟”, 但往往要么是笼子换了鸟没变, 要么是鸟来了没笼子。使一些传统产业集中地转向新兴的、转向节能环保绿色的产业存在困难, 一些建材产业园区的转型与一些示范地的绿色产业园区建设, 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被搁浅。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在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鼓舞下, 中国建材联合会意在全面推进与深化各项改革的同时, 进一步创新与拓展投融资渠道的改革, 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 更好地为广大的建材企业服务。为此, 在全行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 适时设立重点服务于建材新兴产业和建材节能减排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并赋予联合会旗下且控股的国建投资公司作为建材行业投融资创新服务平台, 就是要解决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本市场机制脱节的问题, 帮助投融资机构提供建材行业优秀的投资领域和项目, 搭起双方合作与融合的桥梁, 变建材行业自发的、分散的、零碎的、独立的自找门路式的投融资行为为专设的、集中的、专门为其服务的平台。
二、充分吸引与利用市场资本, 重点加快建材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产业发展, 促进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从世界范围来看, 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产业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就业结构总体上都处于较低水平。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依托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支撑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兴产业等主要领域的发展已成为共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 走向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产业结构, 再走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后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朝着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的方向进行,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从资金的角度来说, 不论是以投资倾斜型的增量调整还是以资源再配置型的存量调整, 无论是物质资本形成还是人力资本的形成, 都离不开资金的运动和资本的支撑。
当前, 我国建材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进入到由建材大国向建材强国迈进、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机遇期。建材工业的发展面对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且转型升级慢, 新兴产业发展缺技术、规模小不能实现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行业内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此, 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全行业经过一年多的大讨论之后, 形成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 之后又明确了重点攻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选择突破点并与大企业联手攻关的举措。这次搭建投融资平台, 核心在于加快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两大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建材集聚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就是建材行业拓展投融资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目的。无数的事实证明, 企业发展需要资本和与资本有机融合的、配置合理的有诚信的中介平台。
目前我国建材工业共有32个分行业, 产品有80余类1400多个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 其中建材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3大类12个行业小类, 和废气综合利用一个行业大类约150个品种, 2013年产值约4300亿元, 占建材行业总量的10%。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中, 把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非金属矿及制品新兴产业、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及与墙体材料配套的绿色装饰装修材料产业、传统建材提升性能和功能后延伸至其他工业领域的新兴产业, 一共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虽然目前建材新兴产业产值在建材工业的总量占有很低, 但从发展眼光看, 无论是其基数小改变其体量的紧迫性, 还是最终要实现新兴产业和新材料占到建材总量的50%, 实现两翼齐飞的目标, 无论其自身的功能性能决定了应用领域能够跨出建材行业, 还是其自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征, 无论是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 还是未来新的市场需求, 都决定了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产业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节能减排产业既是一个尚未发展起来的产业, 又是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 更是建材工业窑炉为特征的产业必须倍加重视并必须下力气开发的产业。是建材行业履行社会责任, 提升依法治国能力的标志工程, 不仅要加快开发先进的、绿色的节能环保装备, 替代能耗高、排放效率低的落后装备, 而且要建立服务于节能减排的服务产业链, 从规划制定、标准创新、检测认证、达标评估、咨询服务等, 全方位的形成与行业的产业规模相匹配的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链。
可以说, 建材新兴产业和建材节能减排产业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极具爆炸力的隐形矿藏, 目前许多不为人知的独特的建材领域, 已经是金融投资行业渴求和追求的稀缺领域。事实上目前在证券市场建材板块所占有的体量中, 已经有不少资本进入了建材新兴产业, 在沪深股市2000多只股票中, 整个建材板块超过了20%, 据不完全统计达到了400多只建材股票, 从非金属矿产资源类股票, 到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 到新型的复合材料、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等, 建材产业链的股票规模也是比较庞大的产业之一, 其中不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事实证明, 我国建材行业无论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已经是也必将是吸引金融资本的重要阵地, 是资本市场未来的金矿之一, 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
三、强化管理、规范运营, 打造行业信得过、企业靠得住的投融资创新服务平台
中国建材联合会所属的国建易创投资公司, 是由中材集团等多家国企和民营企业组成的股份投资公司, 其宗旨是为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服务, 其自身承担着支持、扶持与投资新兴产业的重任, 同时以吸引社会资金提供建材企业选择, 以发展建材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条件与翔实的背景分析, 向资本市场、金融资本提供投资选择的身兼自身投资和中介融资两种职能的公司。这个平台联合了有关政府部门、银行证券、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法律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地方产业集聚区、建材新兴产业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种资源, 其中重点工作之一, 就是专门设立“中国建材新兴产业优秀项目库”。加入项目库的企业, 能够获得国建投资公司以及其联合的各方金融资源, 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财务辅导、市场渠道、人才培训、非财务绩效评估等各个方面的优先服务。
这个平台的最主要功能与宗旨, 是既要帮助解决资本市场进入建材新兴产业投资缺乏行业指向和产业项目选择的背景参考的苦衷, 又要帮助建材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缺资本融资难的苦衷。解决投融资机构对建材新兴产业不了解, 找不到未来爆发力强的好项目;建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 找不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融资途径和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 国建易创投资公司的平台就是为了在两者中间发挥作用而产生的。
这个投融资平台, 就是将建材新兴产业中的企业细分为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或具有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的中小企业, 将其分别进入一个数据库, 为企业寻找投融资机构和为投融资机构寻找企业创造条件、结成对子。
这个平台的主要运营方式, 是通过市场化的产业基金的方式来解决投融资渠道。光靠国建易创投资公司的资本的直接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诚信服务, 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向建材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行业, 通过在这个平台上设立各种门类的产业投资基金, 切实降低建材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采用多个层面、多种模式设立基金:一是规模较大的、针对中国建材新兴产业整体的投资基金, 直接推动一个产业的升级或兼并重组;二是中等额度型的, 专门服务于建材上市公司板块和大型企业的并购类基金, 实施并购, 优化组合、完成升级;三是中小额度型的, 专门服务于某个重大项目或特定企业的股债合一型的基金, 解决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或进行重大技改融资难的问题。不管何种运作方式, 都要根据市场化、规范化, 公平诚信, 公开公正的规则开展经营与服务, 要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围绕平台功能和主要运作方式,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建易创投资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确保平台发挥作用, 确保国建易创投资公司持久发展。为此, 要求国建易创投资公司必须承诺并做到:一要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沟通平台, 定期向各类投融资机构通报建材行业的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动态, 推介重点企业及项目具备的条件, 促进资本与项目的对接。邀请投融资机构参加建材行业的有关会议与活动, 提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信息等, 加强信息交流。二要建立清晰的产业引导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基金投向目录等方式, 引导资本流向建材新兴产业和建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资本流向带动性强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引导资本流向传统建材集聚区的腾笼换鸟和新兴建材集聚区的绿色发展。三要创新典型示范机制。从建材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创新型企业中, 遴选一批发展快、转型升级步子大的典型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在全行业起到借鉴与示范导向作用。四要在上市板块中建立择优机制。从沪深股市的建材上市公司中间, 发掘、推荐一批转型意愿强、资本运作擅长的企业, 引入跨界整合、并购重组, 形成独特的建材领先板块, 拉动资本市场对建材产业的关注度, 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激情, 增加转型动力。五要建立跨界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投融资高端论坛、人才与职业教育培训、投融资专项业务培训与演讲等多种方式, 着力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建材行业投融资和资本运作的顶尖人才。六要建立社会责任和非财务绩效考核机制。为了真正推动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 真正实现为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服务, 既要考量经营业绩, 更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 要把平台产生的社会效应、对行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发挥的间接作用和效果, 与经营业绩考核捆绑进行, 以提升行业形象, 保证中国建材联合会在社会在行业中的声誉。
中国传统创新思想及其方法简述 篇10
1 创新方法在国内发展的概况
近代社会, 中国学者对于创新技法的认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体现。早在1921年, 我国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文中, 就提出过:“天下古今, 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 读史者与同中观异, 异中观同, 则往往得新理解蔫。”这里讲的“同中观异, 异中观同”正是美国学者康顿提出的综摄法的精髓, 但它要比其相似的思想早三十年。
现代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2 0余种创新方法首次引入国内。1983年6月28日,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 是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国创造学发展的里程碑。1986年, 我国创造学者许国泰经过8年的摸索与尝试, 首创“信息交合法”, 又称“魔球”理论。
甘自恒在1986年和1993年分别提出“系统综合法”和“交流激励创新法”;1988年赵惠田提出“集思广益法”;1989年刘仲林提出“臻美技法”;1990年10月, 宋文奎发表“扩、缩笔记目录分类法” (SON方法) 和“可变多维形态属性列举法”。1991年, 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创造发明、特别是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 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了“和田十二法”;1996年彭建伯提出“技术反转法”等。
2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创新方法简析
2.1 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是诠释:“故者, 旧所闻。新者, 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 而每有新得。”它强调“温故”在于“知新”, 温习旧知识, 重在获取新知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 “旧”中藏“新”, 通过挖掘和领悟, 可以获得新知识; (2) 新旧之间存在联系, 人们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可以深化知识, 发现和克服旧知识的局限, 从已知走向未知, 得到新知识。即“知新”是“温故”的重要目的。另外, 很多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创新方法与温故知新所体现的思想也十分相似。
专利文献利用法:该方法可以说是典型的以“旧”换“新”的基础。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即是通过广泛查阅专利文献, 在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已有专利情况的基础上, 学习别人如何实现创新, 激发自身的思考。
笔记收集法:即通过参与者每天围绕研究主题记录笔记, 并对其汇总归纳而得到创造性的设想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整理好的信息反馈给参与者, 从而诱导每个人对“旧”潜在的思考能力、洞察力, 进而创造出“新”。
除此之外, 诸如从创造的出发点考察和重新思考事物的还原法、通过查阅相关索引以寻求和解决问题相关性的目录法等, 也都是温“旧”出“新”的方法。
2.2 举一反三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物有四个角, 已经指出了一个角的样子, 如果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 那么这个学生就不必再教了。其中所表达的思想重点就在一个“反”字, 即类推, 人们积极开动脑筋, 广泛联想和推理, 由此及彼,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事情。举一反三首先是作为一种学习和认识的方法而受到推崇, 但也具有创新的价值, 而其中的“一”就是激发创新的原型和兴奋点。《淮南子》“见寂木浮而知为舟, 见飞蓬转而知为车”的说法, 正是对举一反三方法具有发明创新价值的确认。当今社会, 与其思想有相似之处的创新方法及其成功应用的案例也有很多。
综摄法:该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 (W.J.Gordon) 于1944年提出, 是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它包括有拟人类比、直接类比、象征类比等类比思想, 都是由“一”类比的典型方法。
原型启发法:“原型”即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问题解决者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 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 形成解决方案, 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 设计飞机机翼;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 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 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等创新的例子, 均体现了这一思想。
移植法:该方法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 引用或渗透到其它领域, 用以变革和创新。
除上述方法以外, 将生物界的原理和系统中获得的灵感应用于人造产品中的仿生学法、在接近或相似的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相似联想法、从一种事物的对立面获得启发的对比联想法等与举一反三方法所体现的思想都是相似的。
2.3 怀疑
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和“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等言论是对当时鬼神论的大胆怀疑, 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对前任已有知识的怀疑, 张载的“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则明确将怀疑与创新结合起来加以论述, 更有“义理有疑, 则濯去旧见, 以来新意”。
与这些思想有相似之处的创新方法有检核表法。该方法是一个改进型的创意产生方法, 主要用于对原有产品的改进, 要结合改进对象 (方案或产品) 来进行思考。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列出有关问题, 形成检核表, 然后逐一进行核对讨论, 从中获得解决方案和创造性设想的方法。另外, 5W2H法、专项问题检核表法等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2.4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规思维不同, 从反方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老子作为中国智慧的重要象征, 就精于逆向思维, 如“柔弱胜刚强”、“谦下不先”的观点。如今, 从逆向思维出发而衍生的创新方法也有很多并且都得到成功应用。
反求工程:也称逆向工程、反向工程, 是指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 根据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重构实物的CAD模型的过程, 是一个从样品生成产品数字化信息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的全过程。在对国际上一些先进产品“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再创新过程, 较多应用到该方法。
方向逆向法:又叫程序逆向法, 它是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或者方向而进行思考的创新思维方法。
属性逆向法:这是一种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的方法。在属性逆向思维中, 进与退、出与入、有与无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统一和转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正向思维难以得出解决方案的创新问题。
逆向思考, 将平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 思考其相反方面, 从不易被人想到的地方进行探索, 创造性的火花常常会出人意料的闪现。中国古人非常擅长于这一思维方法。我们现在应该继承它, 将它广泛地应用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项创新活动中。从反面入手, 以反求正, 运用与常人、常规相反的方法, 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以上四种创新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部分创新方法原型的探讨。但是古人所提出的思想及其所蕴含的创新方法远不止于此。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发展情况的概述发现, 很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构造和研究出了适用于本国的创新方法。中国近代社会以来, 也有不少学者在国外创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些新的方法, 但是结合中国文化蕴含的方法则少见。在我国自主创新的过程中, 所参与的创新主体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思想主体, 所参与的创新客体也有着中国特色。因此, 我们需要倍加挖掘和珍视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资源。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创新实践中, 提出并使用的一些极富创新意蕴的方法, 诸如上述思维方法不仅符合我们的思维惯性, 也与现在学者们研究的国外创新方法有相交之处, 有的甚至很独特, 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很有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今天, 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法, 继承和应用传统的创新思想, 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因此, 在以后的研究中, 要大力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应用我国的传统创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广福.中国传统创新方法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钟惠英.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特质 (之一) [J].长沙大学学报, 2001.
[3]邓厚平.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含[J].理论学刊, 2006.
[5]陈放.创新视野中的“温故”与“知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3.
[6]崔秀芬, 付金凤.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北方丛林, 2003.
[7]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
[8]颜平建, 张秀荷, 杨英法.中国教育创新文化溯源[J].2007.
[9]杜永.中国创新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2007.
[10]李俊卿.基于案例推理的创新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0.
【中国融资租赁及其创新】推荐阅读:
城投公司的融资模式及其创新10-19
中国融资租赁08-21
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12-03
中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01-21
中国式融资困局06-17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研究06-03
中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07-11
中国企业债权融资策略10-03
对企业融资方式及其融资成本的分析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