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模式创新(共12篇)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1
陕西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 拥有全国排名第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同时拥有含民办高校在内的100多所高校, 各类技术创新和科研机构4 000余个, 现代文化实力突出,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然而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排名靠后, 与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要把陕西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关键在于突破资金瓶颈的约束。
一、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一)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
陕西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产业增势强劲, 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201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4.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 占GDP比重达3.03%, 较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 按可比价格计算, 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8%, 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6.9个百分点, 再次刷新纪录。“十一五”时期,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7.7%左右, 文化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70.192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92.6779亿元, 年均增长5.5亿元。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92.6779亿元 (见表1) 。在投资构成中, 艺术业、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博物馆投资仍然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重点。由表2可知, 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娱乐业比重较小, 表明陕西文化产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弱势地位。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来源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累计总额为135.36亿元, 自筹及其他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249.07亿元, 国内贷款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43.96亿元, 利用外资投资累计总额为0.0092亿元。2010年, 陕西省预算内投资资金55.32亿元, 占投资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为59.69%, 国内贷款5.97亿元, 比重为6.44%, 利用外资0.0092亿元, 比重为0.01%, 自筹及其他投资31.38亿元, 比重为33.86%。
(二)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但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的“软实力”, 因此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长期以来, 陕西作为欠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偏小, 地方财政支持有限,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民营投资成本较高, 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也较难进入[1], 致使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2.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
陕西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社会化融资渠道不畅。从直接融资来看, 现阶段陕西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 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仍处于空白状态, 陕西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间接融资来看, 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小, 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 对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担保、评估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其价值很难确定, 因而银行不敢轻易放贷。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 明显存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进行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 致使实际融资规模较小。因此, 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 陕西文化产业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融资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2]。
3. 文化产业政策尚不完善。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加之陕西地处内陆地区, 国家又对外资进入国内文化产业做了种种规定, 在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方面, 陕西仍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和现实困难。尽管十六大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直至2009年才出台专门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文件, 政策措施不完善, 导致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政策环境支撑和保障。
4. 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
陕西大多数文化企业都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 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不甚了解, 且陕西长期缺乏文化产业的主要统计数据, 从2009年起才正式开始对跨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统计监测, 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致使陕西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明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金融业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由于双方长期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利于陕西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展开广泛的合作。
二、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经验分析
(一) 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拥有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实行商业运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 设有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和博物馆图书馆基金会, 政府主要通过这些基金会来支持非营利的文化艺术产业。同时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 政府投资一般不超过文化组织所得的20%[3]。此外, 美国的文化产业还得益于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波士顿财团等金融大财团的资助。同时, 美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限制不多, 文化产业依靠其强大的实力, 吸引了诸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大笔资金通过文化产业的跨国公司进入美国。
(二) 日韩的政府主导模式
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完成, 但政府主导也是其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政府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提供包括活动用财政资金在内的综合援助。此外, 日本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实施了《研究交流促进法》, 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4]。日本政府通过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 在技术开发的“行政指导”方面, 促进“创新型文化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韩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产业优惠政策, 集全国之力以财政资金为主, 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重点地扶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优化国内文化产业结构;政府先后设立诸如文艺振兴基金等若干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还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体系;韩国还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 并专门制定《文化财产保护法》, 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 英国的政府引导模式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拥有多层次的政府资助, 通过各类非政府公共中介机构向能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事业进行赞助, 但资助额一般也只能占其收入的30%左右, 其余资金需自筹[5];另外, 政府还实行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英国通过发行国家彩票来筹集文化基金, 补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鼓励全体公民自愿支持文化事业[6]。
对于能够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部分, 政府则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引导投资, 英国的财税政策几乎覆盖了整个文化产业领域。如英国政府不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增值税, 对一些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全部免税;从1950年开始, 对电影没票根据价格向影院征收伊迪税, 通过财税政策, 支持各大文化产业。英国政府还对游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 支持游戏产业的海外发展。
(四) 法国的政府资助模式
法国拥有全方位的国家资助方式, 法国文化预算的重要性世界公认。从1959年起, 文化部的预算比重逐年增大, 文化投资的绝对数额在逐年增加。除文化部外, 外交部和国家教育部等其他国家部门也有相关的文化预算。在法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都参与文化建设, 通过拨款、订货及直接组织文化活动来扶持地方文化事业, 市级政府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资助力量。法国各大公司主要通过公司委员会购买文化产品和在电影、电视剧节目及报刊、图书上做广告的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资助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实践表明,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既不符合陕西的省情, 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 破解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 需政府、民间、金融资本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积极创新, 形成陕西特色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一) 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陕西文化产业要蓬勃发展, 必须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扶持文化企业发展, 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多种途径,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 为信贷资金介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 创新融资模式
一是产业链融资。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 科技和文化创新为前端, 引导大型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 将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 从而间接支持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信托融资模式。三是文化企业将版权信托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再以该信托资产作为抵押物协助文化企业申请贷款。四是构建多业互动的投融资模式。陕西省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那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请上市, 化解融资难题。对于那些上市有难度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 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并通过与一些大型上市企业的整合, 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水平。五是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资产证券化筹集到的资金能达到知识产权价值的75%, 而一般的抵押贷款却普遍低于65%。
(三) 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开发适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尽快建立融资担保保险制度, 将中小企业纳入到金融机构信贷的范围, 同时鼓励陕西中小文化企业和银行进入投融资交易平台直接进行沟通。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 使之能够承担有市场化带来的投融资风险,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市场运营主体, 让市场在陕西文化资源和资本的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由政府、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出资, 设立可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如图1所示) , 创新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能够将政府、中介机构、银行和文化企业融为一体, 既降低了银行抵押贷款的风险, 又给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杨尚勤, 石英, 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82-83.
[2]余秀丽, 陈爱玲.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11) :1-2.
[3]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8, (12) :153-155.
[4]刘二妹.日韩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 (11) :36-37.
[5]杨阳腾.美国英国日本怎样构筑文化产业融资体系[N].经济日报, 2010-05-26 (6) .
[6]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4) :107-112.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2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重点任务与重要作用
(一)重点任务
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六大重点任务:1、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2、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3、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4、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城市电网建设。6、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
(二)重要作用
创新P2P模式 解投融资难题 篇3
民间资金蠢蠢欲动,可不论是借款人还是出借人都心存顾虑。出借人怕的是企业发展不佳,难以获得足够盈利,钱款一去不复返,而借款人也因为较高的融资门槛及成本望而却步。如何才能让两者之间合理匹配起来,各取所需呢?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仟邦资都董事长叶巍先生,作为全国首批获得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金融中介公司,仟邦资都在传统的P2P模式上进行了创新,秉持着服务理念,仟邦为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投资架起了桥梁。
资金安全第一,收益性流动性兼备
叶巍首先提到的就是安全性。他认为,当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资金安全,只有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收益性、流动性等其他问题。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你的账户中有300万元资金可用于投资,这时候,有企业主突然向你借款,他的公司注册资本金是1000万元,你敢借款给他吗?你肯定不敢,因为素昧平生,毫无保障。这时候,你有个好朋友说缺钱,需要300万元,你会给他吗?你也不敢,因为朋友关系好坏并不代表还款能力的高低。但如果这时候有企业主愿意通过可被处置的房产抵押向你借款,你是不是就会有些心动了呢?如果再加上担保公司的担保,那你肯定就更加放心了。我想这是所有人在思考一笔投资的风险性时会做出的判断,而仟邦要做的,是为投资者增添信心,保障他们的资金安全。”叶巍介绍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仟邦资都在设计“智盈宝”产品时,引入了四大风控手段。
首先是上海地区房产抵押担保。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都会签订《抵押借款合同》,在公证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之后在上海市区域内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获得确认抵押权的抵押证明(也可称为他项权证)。如果到期时借款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那么出借人会获得该抵押房产折价或拍卖价格的优先受偿权。
其次是全额本息担保。在房产抵押担保基础上,“智盈宝”的所有投资者都会获得第三方融资性担保公司或者仟邦“风险金”提供的连带责任担保。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还款责任,那么担保公司或仟邦“风险金”将对未被偿还的剩余本金和截止到代偿日的全部应还未还利息与罚息进行全额赔偿。
第三是资金安全。投资者对于借款环节的担忧还来自P2P平台本身,“如果你的钱要通过P2P 平台这个‘二传手’再到达借款人账户,那么就存在平台直接卷款走人的风险。”叶巍说,基于这点考虑仟邦不会经手任何投资者的资金,并且委托上海知名律师事务所全程提供第三方律师见证,以确保业务流程的透明性、严谨性和公正性。
第四是交易安全。“我们承诺不会透露交易双方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如果借款人违约,我们会将他的一切必要资料提交给相关机构,并对其抵押房产进行处理。”叶巍说。
在保障资金安全性的基础上,投资者会接着考虑收益性、流动性。在这两方面,“智盈宝”也具有不错的吸引力。“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4.2%~5%,而智盈宝可以做到8%~11%的年化收益率,而且投资的门槛较低,10万元即可。”叶巍说,如果投资者想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那流动性势必受到影响,投资期限可能需要1~3年,这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而“智盈宝”的期限可短至3个月。
房产抵押为基础,最快当天放款
一边是为投资者设计的“智盈宝”产品,一边自然是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主。企业规模较小、资金需求旺盛、财务管理能力一般、数据报表不规范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叶巍说,正是因为众多小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比如企业主个人资信报告不佳,曾发生过信用卡逾期欠款的情况;或是企业税收缴纳不规范、流水不清晰等等,才会导致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的结果。而仟邦要做的,是让那些无法跨过银行甚至小贷公司门槛的小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
据了解,房产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是仟邦的两项服务。其中房产抵押贷款是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以房产作为抵押担保物向仟邦平台上的出借人或与仟邦合作的第三方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在仟邦平台上发标借款的融资方式。即以个人名义借款,配合房产抵押借款。上海地区(除崇明外)的普通住房、别墅、商铺、办公楼、厂房等都可作为抵押物。出于对投资者安全性的保护,这类抵押融资的贷款比例不会很高,一般在50%以下。
而如果以企业名义贷款,即选择小微企业贷,最高借款额度甚至能与房产价格100%持平。据了解,在上海市外环以内的商品房,且面积在100平米以上或价值在300万元以上的都可作为抵押物。
“因为是以企业名义贷款,自然需要更多审核,但考虑到借款人的需求通常较为迫切,所以我们会在当天先按一个较低的抵押贷款比例比如50%给出第一笔资金,再经过有关部门(包括担保公司)实地走访、考察后,再提供安全范围内的剩余资金。”叶巍说,为了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他们会要求企业留存实际融资金额5%左右的保证金,当企业到期无法及时偿还本息时,可先由保证金予以垫付,这对投资者来说更有保障。
配套服务助力企业成长
如果说为投资者与小企业搭建资金桥梁是仟邦的基本服务内容,那么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创业培训、财务诊断及托管、电商平台推广等在内的一系列免费指导则是仟邦特有的增值服务。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4
据国务院2011 年12 月31 日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最近报道,“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 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又根据工信部2010 年测算表明,“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看法”。可见,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持续走低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5 月末,全国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28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4.9%,其中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19 万亿元(含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主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另外,中央财政近6 年累计安排担保专项资金45.38 亿元,已累计为28.7 万户/ 次中小企业提供1.24 万亿贷款担保服务。14 个省建立了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中小微企业的整个融资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2011 年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总体走低,呈现下行曲线走势,高点出现在一季度。持续走低的指数说明2011 年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国内外环境复杂。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持续走低,除一、二季度指数分别达104.1 和100.2 外,三四季度的指数均未破百,说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较难
由于中小微企业数量大、覆盖面广、情况又复杂,再加上我国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长期困难,具体成因分析如下:一是信贷融资方式不健全。为了防范金融危机,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控机制,采取以抵押为主的信贷策略以保证稳健经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中小微企业往往达不到银行的授信准入标准,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与此同时,贷款担保体系也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另外,中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多体现为单户贷款金额小、频率高,期限短,单户贷款收益低,业务风险大,故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客户,造成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慎贷”。二是我国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阶段相差甚远,融资难问题解决更是难以离开资本市场的发展。三是金融监管不到位。2011年以来,由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小微企业借贷渠道减少,高利贷成为救命稻草,加之地方政府不能很好地的监督民间借贷,高利贷泛滥,企业资金链断裂,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跑路”、跳楼状况频繁见诸报端。这些“温州现象”折射出中国金融改革不到位,钱进入实体企业的力度还不够。四是信用体系不健全。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自身财务不规范,信用记录缺失,银行通过第三方获得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周期长且成本高。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
目前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针对当前融资模式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对于专精特新、成长型、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模式是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渠道;而对于发展平稳、承担众多就业岗位的制造型中小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应重在提高其贷款覆盖率和满足率,通过培养相应的区域中小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改善他们的融资环境;对于大量个体小微企业,重在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典当等各类机构的作用,探索担保等增信方式,拓宽质押范围,创新信用贷款手段。
(一)完善“新三板”市场发展机制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项目风险高等因素,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现有的中小板、创业板和集合债等融资方式由于门槛高、覆盖面小等因素,难以满足数百万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新三板”市场是指产业园区类非上市企业的融资市场,服务于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定位于“高科技”、“创新型”企业。2006 年1 月,我国首先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新三板”市场。“新三板”作为融资创新模式,宽松的市场条件、挂牌时间段、融资效率高,这与创业板差别显著,详见表1。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新三板”市场经过六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八十多家挂牌公司,总股本约30亿股,融资规模达11亿元。调查显示,“新三板”市场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如何扩大覆盖范围。目前国家级高新区正在向着100家发展,再加上几百家的省级高新区,“新三板”的扩容名额还远远满足不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巨大的资金需求,发展相对较慢。二是如何促进“新三板”市场企业转板。要维持“新三板”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目前阶段建立“新三板”与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板机制非常必要,这样既增加了A股市场的新鲜血液供给,也加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联系;三是如何完善管理体系。现有“新三板”市场的进入、管理和退出机制还不健全,随着“新三板”市场在国内各高新开发区的推广应用,在监管手段、运营效率等方面将面临新挑战。
为了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内推广与发展“新三板”市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定位明确,突出优势。首先应明确“新三板”市场的定位———广大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扎实推进注册制、发挥挂牌程序简洁和挂牌时间段的优势,突出融资功能强的特点,促进其迅速发展,形成与中小板、创业板、中小企业集合债相互补充的融资体系。(2)推行做市商制度,活跃市场。我国可以借鉴NASDQ市场的交易机制做市商制度,利用该制度的核心功能———估值,通过对“新三板”市场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进行专业评估和报价,既能避免股价的非理性波动,也能保护挂牌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发展做市商制度也能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使交易更加活跃,强化“新三板”的融资能力。(3)完善配套政策,逐步解决扩容问题。细化“新三板”市场的发行、持有、交易、转板等环节的配套政策。完善“新三板”市场中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转板机制、退出机制等,才能为“新三板”扩大容量提供制度保障。(4)完善转板机制,支持“新三板”挂牌公司做大做强。在“新三板”和创业板、中小板及主板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转板渠道。通过“新三板”和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挂牌公司的发展。如果挂牌企业满足挂牌交易时间要求并且达到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可优先考虑其上市。这将大大促进“新三板”的快速发展。(5)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上市后服务。提升监督管理方法的灵活性,引导广大高新科技企业逐步适应资本市场的环境。提高公司上市后服务,围绕企业上市后的发展需要,帮助解决高新科技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研发、用地、后续融资等问题,提升其持续创新能力。
(二)发展“市场推动型”中小企业集合债
中小企业集合债是企业信用联合的典型应用,通过“捆绑发债”的运营模式,使用共同的债券名称和统一的发行额度而发行的企业债券。它是一种新型债券融资,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状况和自身经营、财务情况等因素协商确定在集合债中的份额,它是由银行或者证券机构承销,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会计事务所和评级机构的共同参与的新融资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运行机制如图1 所示。
(1)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功能。中小企业集合发行企业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探索了新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是对已有存量信用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了原有宝贵的信用资原,实现了信用聚集效应;中小企业集合债为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大量的民间资本提供了新的对接渠道;中小企业集合债增加了发债谈判中的信息对称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成本和风险,优化了整体利益。
(2)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开始于2007 年,运行时间短,规模相对有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集合债的发行门槛还是较高,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展;融资担保体系仍不健全且担保难和费用高;融资成本较高。短期内,通过各种政策的协调,发挥出其在集合债初期阶段的促进作用。从长期发展来看,应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解决中小企业集合债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构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其深入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合理扩大发债主体。中小企业集合债的门槛过高很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门槛过低又会使中小企业集群承担高风险。因此应在适当弱化量化指标的同时强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因素。在中小企业集合债主体选择时要坚持集群内的企业的行业联系性、地域协作性、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共性,这样既方便资信评级,也提高了发行的针对性。二是构建创新激励体系。实施针对发债企业和担保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带有创新激励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各方对中小企业结合债融资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建议包括:在集合债发行有效期内,允许发债企业扩大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允许不违反现行法规的其他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发债企业产生的亏损在冲减当年利润后的剩余部分,允许其在结合债发行有效期内进行分批结转,提高发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建议降低集合债发行期内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率;建立“创新基金”,给中小企业集合债运营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提供支持。三是建立对集合债中的中小企业的动态管理体系。动态管理体系是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期内,把经营状况欠佳或者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从集合债中剥离出去,是一套能进能出的体系,这样能够及时化解潜在风险,提高集合债的安全性。四是完善信用增级制度。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首先要完善政府牵头由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担保机制和中小企业再次担保的再担保机制。其次对于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向给中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的企业给予担保费补助和风险准备金补助,或者直接进行奖励。同时,要重视担保风险的控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核销制度,防止某些企业借担保之名套取信贷资金,向财政转嫁风险。最后对于费用高的问题,建议把一段时期内的一个区域内的集合债的中间费用整体打包,通过专项“中小企业集合债发展基金”直接支付,简化程序,降低协调成本。
(三)创新与完善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2008 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迅速发展,截至2012 年1 月初,我国已有4282 家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具有组织发展快、吸引民间资本效率高、贷款时间短周转快、小微企业融资比例高等优势,因此应继续创新完善机制,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破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力军。
(1)小额贷款公司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专门立法只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定位模糊。二是后续资金短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另外受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最高限额的限制和银行贷款利率过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已出现了资金短缺的窘境。三是风险控制力弱。由于小额贷款机构刚刚建立,其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风险的防范。四是税收负担过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工商企业来纳税,缴纳5.56%的营业税及附加和25%的企业所得税,而财政部门给予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奖励和金融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均无法获得,这加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负担。
招行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篇5
近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成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创始合作伙伴,并成功为该文化中心所有方东方明珠安舒茨文化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办理了贷款。招商银行该笔贷款也是我国首笔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权贷款。
文化产业鲜有大额银行贷款发放,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文化融资信息渠道不畅,文化企业的资本来源多以权益资本为主,少有银行融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诸如:未来收益不确定、知识产权难评估、难交易、企业管理风险难控制等,导致银行知难而退。“要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以创新的思路看待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剖析文化产业现在的风险。”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探索地方政府融资模式 篇6
2014年11月2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减免或缓征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允许企业低于统一规定费率缴费。该规定等同于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丧失了土地、税收两大“法宝”。
因此,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也要适应当前发展形势,转变传统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思路。首先是树立“战略招商”的思维。传统的人脉、感情、短利等方面的招商模式正走向末路,依靠战略布局、战略投资、战略收益的“战略式招商引资模式”才能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是运用“规划招商”的手段。规划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构建、未来发展前景、长短期收益分析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注重投资项目与一个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再次是依靠“产业优势招商”方式。对众多的投资者而言,投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是生产经营、市场消费、人才等要素的配套供应,因此,要多利用地方现有的产业供应、配套优势来招商引资。此外,“软实力”包括当地的发展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等因素也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集群化招商”也正成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方式,其不仅指上面提到的产业供应和配套条件,也包括生产供应链配套、生活环境及条件的配套、消费市场的配套等方面。
在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中,除了需要转变思想和方式外,在具体工作实践上还需实现几个转变。一是由依靠“硬资源招商”向“软资源吸引”转变。地方政府应该切实打造好包括个体规划、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软资源优势”。二是由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过去针对单一项目招商或者依靠个人“偶然式”、“随机性”的招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经济形势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当前应该打造好自身的产业链,依靠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三是由“小招商”向“大招商”转变。“大”不仅是项目投资大、企业规模大、项目人员多,而且是带动作用大、战略发展大、市场需求大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招商的审批、跟踪服务等方面还要体现“大服务”的“大”,切实为投资者提供多层面服务的经营环境。四是由“直接招商”转向“曲线招商”。转变过去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明确、目的明显、方向确定的做法,应采取发展环境推介、优势宣传、研究报告发布、论坛研讨活动、展览展示等“曲线迂回”方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五是由“本地招商”转向“布局招商”。目前,经济及产业发展进入到资源整合和重新分配的新阶段,而资源的整合和分配越来越呈现出跨区域、跨产业等趋势,因此,某一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应树立跨区域、跨边界的“大布局”。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7
一、太仓港经营性基础项目引入民营资本的方式
(一)民营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项目的方式分析
民营资本的引入可分为两种:一是由民营企业将民营资金以借贷的方式投入到经营性基础项目中;二是由民营企业通过组建公司将民营资本以权益投资的方式投入。港口吞吐量作为港口发展最重要的指标,其增长曲线的拐点也就是港口生命周期阶段的标志。1998~2008年太仓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年增长率都大于零,尤其是1999年集装箱吞吐量年增长量为1998年的61倍,2000、2005、2006年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因此,可以判定太仓港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成长阶段的港口,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即争取最多的货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太仓港吞吐量年增长率略有下降,但是仍属于长期性高速增长期。因此,港口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主要有:提高吞吐量年增长率与增加权益投资。提高吞吐量年增长率最终要靠加强经营性基础项目的建设,而经营性基础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民营资本投入缓解,因此,民营资本进入的最佳途径为权益投资,即成为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的投资人而非债权人。太仓港目前所具备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等都为民营资本的引入开拓了道路,民营企业可以采用把民营资本以借贷形式投入到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中来,成为类似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以获取利息的方式取得收益,但通常来说债务投资回报率不高,民营企业相对于银行等专业贷款机构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债权人对于港口不具有经营管理权,不利于推动港口民营化发展。因此,民营资本进入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的双赢做法可以是投资建立港口企业,以参股、合资、联营的方式进入到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的经营管理行列中来。
(二)民营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项目的方式选择
目前,太仓港港口经营性基础设施普遍采用BT方式建设,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即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营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太仓港9#、10#、13#及14#泊位的工程招标项目采用的就是这种建设模式,招标工程内容均包括码头、平台、引桥、道路堆场、供电、通信、给排水、消防、环保等全部施工图设计内容。此外,引入民营资本的方式还有BOT、TOT、ABS、融资租赁及地主港模式等。其中,由于BOT方式在我国公路、发电厂、铁路、废水处理设施和城市地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中有过类似成功的运用,目前各学者正考虑将其运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中。BOT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实质上是由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照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采用BOT模式可以为政府省下巨额投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TOT在我国桥梁方面运用较多,ABS尚处于研究阶段,融资租赁主要用于大型固定资产融资方面,像港口等基础设施等投资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则不适用。
根据太仓港实际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既要快速解决太仓港目前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又要避免产生较大的风险,适合采用地主港模式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的投资。地主港模式在我国沿海大型港口中已经有所应用,同时在内河中小型港口中也不乏成功案例,可行性程度高。
二、太仓港经营性基础项目采用地主港模式的策略
(一)地主港模式运作流程
地主港模式运作流程首先通过太仓市根据现有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界定港口的区域范围。其次由港口管理部门或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通过老港区土地置换港口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或者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解决土地资金投入问题,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等从事经营,收取岸线或土地出租费用;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门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人从事经营,收取码头或库场租用费。具体见图1:
(二)地主港模式的特点
地主港模式适用于把港口既看作国民基础设施又具有赢利性特点商品的国家,具有既保证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又具有为政府间接省钱的作用,因此是目前各国家港口运用较多的模式。同时,地主港模式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确立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长远投融资渠道,不需要政府的直接投入,实现滚动开发,为港口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次,港口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分开管理,适用于新开发港口的建设,这是因为在政企合一情况下建设的老港口经营权与管理权关系复杂,难以厘清。
(三)地主港模式运用实例
目前我国实行类似于地主港模式进行融资的港口主要有:上海洋山深水港、嘉兴港乍浦港区、广西钦州港、南通洋口港及通吕河口码头、大连北窟湾北岸港区等。南通港的规模与地理位置都与太仓港比较接近,也是江苏省最早运用“地主港”投融资模式筹集资金建造的港口。可以通过借鉴南通通吕码头的建设采用的地主港模式来寻找太仓港实行地主港模式的借鉴作用。南通港通吕码头的具体运作流程是:由南通港务局带头,市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水利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共同对工程建设进行协调工作。南通港口集团作为码头建设主体,具体负责码头建设的组织工作。建成后,南通市政府经过多方比较、筛选,决定由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通吕码头。与此同时,南通市同时成立了资产评估和工程衔接两个工作小组,主要对工程建设后的评估和接手工作进行操作。通吕码头采用地主港模式建设的原因是码头设施陈旧,运力不足,需要搬迁置换但缺乏过渡码头,市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新建码头,因此采取地主港模式利用闲置的深水岸线对码头土地进行滚动式开发,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建设完成后,政府通过出租方式回收初始投资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使政府获得了港口开发资金,又有效地调节稀缺岸线资源,加快了港口开发建设。
(四)太仓港实行地主港模式具体做法
太仓港港口管理委员会是苏州港务管理局的分支机构,负责太仓港口划,而全资公司太仓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担当的则是港务集团的功能,负责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同时经营投资港口的其他项目。太仓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港口管理委员会规划的执行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建设经营港口:一种是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堆场、机械设施等配套港口经营设施,然后把码头出租给私人经营公司,收取库场租赁费用。这种做法属于地主港模式的一种,但通过收取租赁费用回收港口固定资产成本的速度较慢。另一种是负责港口公益性设施建设,以及部分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划拨土地岸线,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民营资本,采用民营企业参股、控股的方式,或与国有资本组建联营、合营公司负责港口码头的开发建设,收取相应的岸线或土地租金费用用于港口基础建设与维护或进行再开发。而新组建的公司取得码头开发建设与经营权后可以按照5‰收取建设费作为手续费。
三、太仓港实行地主港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港口规划与开发涉及的行政部门多,审批程序也多。太仓港港口管理委员会只负责港口规划管理,土地使用权分配需要土地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管理,港口委员会放手经营管理权还需要协调外经贸局的关系,使得港口行政审批程序复杂。另外,“一城一政”的港口行政管理制度增加了审批程序,太仓港港口管理委员会作为苏州港务局的行政分支机构,项目审批还需要通过苏州港务局等各市相关部门的审批。
(2)港口开发涉及到的利益方多,利益平衡的问题。太仓港作为目前苏州市发展规划重点,其发展前景与投资收益等特点成为吸引各投资者的有利条件,包括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而民营成分的企业则可能处于劣势地位。通过成立联营或合营企业开发建设港口码头,国有股份与民营股份在企业股权比例的份配、企业经营主导地位、社会责任上也会存在分歧。
(3)港口开发建设完毕后工程衔接问题。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到移交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仍需港口行政管理方面的配合,尤其对于如何挑选符合港口建设经营管理资质的民营企业,需要多方评估,挑选中民营企业后,还需要对其收取港口建设费等行政规费,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是否与港口管理规划相一致等问题进行控制管理。
(4)民营资本退出约束机制问题。民营资本进入门槛放低了,港口经营建设风险加大了。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世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为30-50年,年平均收益率约为2%-3%,民营资本具有追求高投资回报、社会责任感弱、行业进入退出流动性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特点,目前对于民营资本退出约束方面仍无有效机制。
(二)对策
(1)太仓港港口管理委员会要发挥规划、监督和协调职能,对于将民营资本引入港口哪一类项目投资做出明确规定,对于民营资本是以参股、合资或是联营的方式参与要制定出详细流程规范,以便对民营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于民营企业的资质评审也应作出相关规定,也减小企业日后的经营风险。
(2)太仓市政府应出台投资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企业税收费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政策和部分政府投资的配合扶持措施,消除民营资本的经营风险问题。尤其在港口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中,会有部分盈利小或无盈利但又急需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对于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组建的公司,政府可以通过国有资本运作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等手段,带动民营资本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3)太仓市政府可以将港口规划内的陆域土地确立为港口建设专项用地,既可以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益,还能防止港口所处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港口周边土地增值收益的外溢,从而确保土地外部效益继续转化为港口建设资金。
(4)目前我国对于港口资源的管理使得民营资本在只能采取与国有资本合资的方式进入港口经营性基础项目投资建设,对于对民营资本参股的投资建设企业,国有股份应该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尽量引导帮助民营企业超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增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为当地民营资本发展树立典型。
(5)完善民营资本退出港口基础建设机制,民营资本进入港口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比国有企业及国外大型航运公司高的经营风险,其在税收及政策扶持上受到的限制目前也最多,一旦港口投资建设经营受阻,除实在无法解决,建议对民营企业实行保护退出政策,以消除民营企业在进入之前的后顾之忧。
摘要:中小港口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但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为摆脱此困境有必要引入民营资本。本文以太仓港为例,分析新形势下现有投融资模式的局限性,阐述以地主港模式为框架的投融资模式创新策略,并针对这一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投融资模式创新,中小港口,地主港模式
参考文献
[1]田建芳、邵瑞庆:《对我国水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的分析与调整》,《中国航海》2007年第4期。
[2]苏春华、金雷:《港口企业投融资问题研究》,《中国港口》2006年第12期。
[3]梁佩珩:《港口融资体制现状及多元化融资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8
一、铁路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模式落后,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铁路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建设资金以及财政预算内的专项资金。铁路局作为铁路总公司出资代表人,对铁路总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般是利用统一调度或者安全监管等模式进行。铁路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对资金的需求,需要非公资本投入,但是非公资本的投入将会打破铁道系统当下的运作模式。因此,需要对铁路投资体制进行改革,投资模式需要转变。
(二)观念、政策滞后,铁路企业直接融资、再融资能力有限
部分铁路运输合资企业虽然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相对完善,但是铁路企业的产权一般是国家高度控股,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所有者缺位,或者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日常运行过程中,铁路由铁路总公司统一调度,运输所带来的收入一般是铁路总公司统一清算,铁路收入清单很难看清,这些因素的存在均是导致铁路运输企业改革困难的原因,从而使融资困难。
(三)投资壁垒过高,管理体制呆板使得非公资本难以进入
铁路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同时也是关乎国家安全以及领土完整的战略性行业。当今世界各国对铁路均有相应的管制措施。在我国,对铁路系统进行管制的过程中,其制度过于严格,这也是造成我国铁路投资改革缓慢的原因。伴随着我国在投资和融资方面政策的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具备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其有能力参与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大项目的投资。当下,我国铁路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地域差距较大,铁路投融资改革不宜“一刀切”
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铁路网十分发达,并且有能力实施市场化改造;处于经济起步阶段的地区,需要逐渐的向着市场化方向推进;一些人烟稀少的欠发达地区,还没有改革的条件,这些地区的铁路建设应维持现状。
(五)融资观念不新,市场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供给体系不完善
当今我国相关政府认为,“应当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的公益性设施”因为铁路领域受到国家的监管,除了我国财政拨款等,还需要对铁路系统金融供给产品进行开发。相关政策鼓励民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单位进行铁路建设,因为这种导向属于纯政策性质的,缺乏相应的经济效益导向,操作起来相对困难。
二、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创新的措施
(一)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1. 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作用。当下,将铁路总公司作为主导的负债融资模式并不能作为市场行为或者企业行为,但在运行过程中,还本付息需要铁路运输企业承担,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清的情况。对国外的一些经验进行分析,铁路发展和改革复苏阶段,不能缺乏政府的扶持以及公共财政的相关投入。以德国改革为例,被列入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无息拨款。因此,要想使我国铁路得到快速发展,应当在扩大民营经济投资的基础上,将政府投入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因为:(1)当下,我国还没有形成民间资本向铁路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趋势,如果让民营企业向铁路进行大规模投资还面临着一定的阻力。(2)铁路属于国家的动脉,对于公益性铁路项目,需要政府主导投资,一些相对较好的项目也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投资,从而使国家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以及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铁路独有的性质和体制等,需要国家主导投资,在此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展。
从以上内容得出,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法律以及制度层面的保障制度,国家应当对铁路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我国铁路总公司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时,应当在税务上保持平等,还要保障在市场准入上相对平等,从而使铁路投资市场向着相对规范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将在建设的铁路项目或者已经投入运营的铁路,在投资上应当结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划分,将其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别,通常情况下,政府利用的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从而对债务问题进行解决,或者为运输提供相应的补贴,使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当下,铁路融资一般是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的方式,在融资渠道上相对单一,这就导致铁路建设需求难得到满足。要保障铁路建设资金充足,就要对当下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进行市场渠道的开发,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此外,国家发改委对地方政府和城际铁路开发模式高度重视,并鼓励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投资,倡导企业参与到控股城际铁路建设当中。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国家对地方政府搭建铁路建设投融资平台,是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的重要措施。对民营企业向铁路建设进行投资,需要实施以下措施:
(1)遵循平等准入和公平待遇原则,从而营造出相对平等的市场,明确企业投资过程中不允许的部分,同时保障投资过程中放宽部分。还需要完善关于铁道民间融资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并针对运输资源分配以及收入的清算等方面,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为投资建立相应的通道和平台,以方便各个企业对铁路建设的投资。此外,还需要对铁路运营投融资分配方式进行科学完善,对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控制,针对重大事项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在铁路运营过程中,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审查,并做出有力监督,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铁路价格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并且完善特殊运价(下转第287页)(上接第285页)政策。提高运行成本核算的透明度,将成本作为依据,结合行业的特点,进行运价的设置。
(2)对民间资本进行鼓励,需要设立相应的铁路产业投资基金,或者发行股票债券等,并且与土地和物业等进行联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民间企业进行吸引。其中的产业投资基金属于一种按照相关规定和投资方向进行投资的利益共享,并且对风险共同承担,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为投资者提供基金,委托专业人员对基金进行管理。为铁路产业设立相应的基金,可以将各方投资进行汇聚,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权益性投资资金。
(二)明确铁路建设的投资主体
对铁路投融资进行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政府担保,应当将这一局面逐渐向着政府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和境内外企业法人多元化投资形式,对支撑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来源进行大力开发。这首先要对政企所担任的全责做出明确,保障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而政府在铁路中的地位应当是为新建的普遍服务提供相应的补偿,对公益铁路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采用注入资本金以及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社会资本作出大力吸引,使其积极参与到铁路项目建设中去,从而使铁路投融资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渠道。
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铁路融资分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对投资的主体区分开来。第一种是将国家利益作为主要目的,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国防服务所需要的铁路,这一类型的铁路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并不是将盈利作为主要目的,例如国土开发铁路、国际通道铁路等等,对于这类型的铁路主要由政府铁路公司进行投资,其中包括青藏铁路等。另外一种是主要将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的,这种类型的铁路主要是以盈利为准,但也兼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在运行过程中将铁路公司作为主体,例如苏黄模式等。
(三)规范市场化运营
以某铁路为例,其从成立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并且组建了合资铁路公司,还确立了公司制铁路投融资形式。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组建公司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公司制治理结构,从而使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形成科学合理股权结构。形成良好的控股结构,可以改变政府在铁路投融资的主导地位,对于公司实施重大决策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今后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用这种方式,进一步使我国铁路投融资改革的方向得到明确。在运行过程中,将政府单一投融资的局面进行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坚持政企分开,使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职能做出改变。
结束语
总之,进行铁路投融资制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保障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主要措施为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深化铁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为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且使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圣平.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交易:现实与法律困境.从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视角[J].中外法学,2014(3)763-776
[2]殷红军,周国光.我国铁路实施BOT利益共享机制探析---以CRBOT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4
[3]郑会,胡列曲.泛亚铁路融资模式研究[J].亚太经济,2013(2)109-113+108
[4]戚学军.兵团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融资模式创新路径[J].新疆农垦经济,2013(4)82-85
[5]郭跃显,侯维磊,夏璐鹭.京津冀铁路一体化协调投融资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3):62-64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9
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投资大、带动效应强, 具有乘数效应, 因而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多, 学术观点不尽一致, 主流观点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贡献度和拉动作用[1,2]。
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镇化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 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载体, 对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基础设施与城镇化存在超前、滞后与同步三种关系, 鉴于基础设施的时滞性, 一般认为基础设施应当适度超前才是合理的[4,5],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验证了适度超前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有较大的推动作用[6,7,8]。
本文通过对投融资模式的系统梳理和回顾, 对其成因、演化和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 进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政策发展走势, 针对性提出了创新方向展望, 为下一步的模式创新研究提供基础。
2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概述及成因
2.1 投融资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发行市政债券和银行贷款。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 (图1)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 财政资金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扮演了主导的角色。以2010年为例, 政府支出中只有54%来自财政收入, 其余靠土地出让为主的基金收入和融资平台提供的银行信贷解决[9]。尤其是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较为普遍使用的市政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受到严格限制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政府融资渠道和能力[10]。
2.2 投融资模式成因分析
我国独特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有其历史和机制背景, 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非对称型财政分权模式和GDP导向的地方官员激励机制。
2.2.1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入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 其主要动力可以归结为“三驾马车”, 即投资、需求和进出口, 但近些年进出口下滑, 需求疲软, 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就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 政府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 土地资源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抓手[11]。政府以融资平台为代理, 通过土地批租, 一方面直接获取土地收入作为投资资金, 另外一方面以土地为手段, 直接或间接吸引外资进入,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2.2.2 非对称型财政分权模式
中国自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 现行的财政体制是典型的非对称型财政分权模式[9], 行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导致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移, 同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稳定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中央政府占有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 但不负担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资;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偏少, 且越是基层越少, 却主要承担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从2000到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中, 中央财政收入略超于地方财政收入, 但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却远小于地方政府, 且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139744亿元, 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472亿元, 地方本级支出119272亿元, 地方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5.3%, 而地方本级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3.4%, 出现了严重的“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虽然近些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长率, 但总量上仍难以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12]。因而, 地方政府通过银行信贷等负债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13], 但又由于预算法的限制, 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负债, 在实践摸索中, 便形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运作模式 (图2) , 而且二者是密切关联的。
2.2.3 GDP导向的地方官员激励机制
我国多年实行的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激励机制促生了地方政府竞争模式[14]。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官员的考核晋升取决于本地GDP发展和财政收入, 因此具有强烈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冲动, 地方政府不仅是服务型政府, 还是生产型政府。而经济发展正是依靠前述的投资驱动, 尤其是借助融资平台等渠道通过大规模的新区新城开发招商引资, 从而实现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 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政绩[15]。
3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演化及评价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及评价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中被定义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 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 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融资平台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区域差异演化出了“上海模式”、“重庆模式”、“昆明模式”等特色融资平台模式[16]。总体而言, 在起步阶段, 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不是融资主体, 更多的是建设主体。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两次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是融资平台大发展的阶段, 为了应对危机, 政府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过扩大财政投入的方式来刺激经济, 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点领域, 融资平台是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的主体。2008年金融危机中, 融资平台从2008年的3000家, 贷款余额1.7万亿元, 迅速扩张至2009年末的8221家, 贷款余额7.38万亿元。截至2010年末, 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 其中县级 (含县级市) 约占70%, 但其贷款余额仅占25%左右[17]。
地方政府以融资平台为载体, 整合和集中资源, 借助地方政府信用, 间接向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初做法是“银政合作”, 即地方政府和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将分散的建设项目, 包括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捆绑打包, 由平台公司统一履行借款和还款的责任, 地方政府出具承诺书或担保函, 以财政收入或土地出让收入提供担保, 承诺在融资平台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统筹安排。随着信贷规模的膨胀, 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过高, 银行继续放贷困难,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 又出现了“政信合作”, 地方政府同信托公司合作开展融资活动, 包括信托公司向融资平台发放信托贷款和信托公司受让融资平台的地方政府应收账款债权等形式。政信合作回避了向银行贷款的繁琐程序和严格监管, 因而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欢迎, 仅2008年信托公司发行的近700款集合类信托产品中, 政信合作的数量占30%、规模占3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效地缓解了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为地方政府加快建设和提供公共品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 融资平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也不断的演进, 原来分散的土地、市政、公用事业及部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集中整合, 有效解决了开发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部门多、审批程序繁琐、运转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 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大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速度和力度。
地方融资平台的恶性膨胀和无序监管导致了负债规模急剧扩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18]。这种情况下, 国家高度重视, 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一再发文严格规划城投债、私募债等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在国家严格的监管和调控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规模和融资渠道等遭到了压缩和限制, 融资平台的功能逐渐弱化。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特征有: (1) 行政色彩浓厚, 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发起成立, 资本金靠地方政府注入资金或土地等资产, 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担保和承担间接偿债责任[19]。 (2) 融资渠道多元化, 资金来源以银行信贷为主, 以企业债券、票据、信托、IPO等市场化融资手段为辅。融资平台成立初期, 地方政府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作为融资平台的自有资本金,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融资, 财政资金仅起到导向和杠杆作用, 因此融资平台的杠杆率和负债率相对较高[20]。 (3) 融资平台的资金主要投向公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17,21]。 (4) 融资平台个数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地方经济越发达, 融资平台数量越多, 东部地区平台数较多, 约占全国的一半, 贷款余额约占全国的60%, 但中西部地区县级平台占比较高[17,22]。
总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融资平台通过规避预算法限制, 运用多元化融资渠道, 扩大政府资金来源, 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资金缺口, 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宏观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缺陷, 如行政主导、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监管约束体系不完善、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风险管理薄弱等, 导致地方政府负债严重, 影响了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大局。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推进的形势下, 一方面需要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市场化透明化改革[23],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 通过PPP等模式,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24]。
3.2 土地财政发展及评价
“土地财政”并没有一种严格的定义, 一般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推广, 地方政府利用中国土地二元体制和行政垄断权力, 通过将土地低价收储高价出让从而获取了大量资金用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开发的一种模式[11]。地方政府土地相关的收入大致有三块: (1) 土地出让收入, 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 (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国有建设土地的收入。 (2) 土地税费收入,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开发获得的税费收入, 这又可分为直接 (土地一级开发) 和间接 (土地二级开发即房地产开发) 税费收入, 近期 (一级开发及出让) 和远期 (土地开发带来的产业开发) 税费收入。 (3) 土地投融资收入, 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以土地为抵押或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从银行、信托、基金、债券市场等获取的资金[25]。土地相关收入中, 土地出让收入的比重是最高的, 以西部某城市为例, 土地收入总量中, 土地出让收入、土地税费收入、房地产业税收收入 (地方分成部分) 的占比大致为7∶1∶2[26], 因此一般而言, 土地财政主要是指土地出让收入。
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政府投融资的载体和代理人, 通常也被赋予了在对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的垄断权力, 许多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土地储备制度, 利用土地的出让和抵押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了巨额的资金[27]。2013年土地出让收入41250亿元, 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9.8%,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4.6%。土地收入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收入的支柱和主要渠道。
土地财政在空间格局上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 以2010年为例, 京津沪等相对发达9省市的土地出让收入约占全国2/3, 而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却仅约占全国1/3[9]。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 城镇化成都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更大, 对土地收入的需求更为旺盛, 但土地收入却偏低, 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城市密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地价高, 土地单位收入高, 因而总体土地收入高。
土地的开发和性质转换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一种正常现象和演进过程, 但异化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渠道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体制决定的, 即前述的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28]。虽然土地财政模式存在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暗箱操作及贪污腐败等缺点, 但在特定时期为支撑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城镇化发展做出来巨大贡献,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受市场刺激自发形成但受体制机制扭曲的一种变通模式, 具有其阶段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29,30]。
但是随着宏观政策的紧缩、土地出让的规范化和土地开发成本的推升, 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逐渐降低。2007年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纳入基金预算, 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 需扣除各项开发成本, 剩余部分为土地出让净收益。2011年以后规定土地净收益中安排三个10% (或不低于10%) 分别用于计提教育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因此全部核算下来, 土地出让收入中大约不到20%是地方政府真正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9]。
4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展望
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 人口转移引致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快速城镇化时期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为支撑的投融资模式的痼疾不可持续, 亟需进行创新。
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国家不断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国发〔2014〕43号文) 具有里程碑意义, 43号文一方面严格限制了传统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 剥离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另一方面明确了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权限, 规定地方政府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包括政府举债 (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和PPP模式。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依旧是地方政府的现实选择。融资平台渠道受限, 房地产下滑带来土地出让需求不足, 但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的责任使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需求依然旺盛, 在这种背景下, 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成为取代融资平台拉动投资的关键举措。
更重要的是, 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扭转过度依赖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区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 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PPP一般通称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指企业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权, 并通过在特许经营期内运营收回投资和获得合理收益, 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政府[31]。PPP是一系列模式的总称, 包括BOTPFI等模式[32]。PPP具有缓解政府资金紧张、提高效率和质量、合理分担风险、利益共享等优点, 通过PPP可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深化市场经济, 所以在国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3]。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引入BOT, 沙角B电厂被认为是第一个BOT项目。其后历经波折, 截至目前已经在水务、道路、能源、垃圾处理、地铁、体育等领域应用了近千个PPP项目,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值得总结完善和借鉴推广[34]。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以新城新区为载体的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 PPP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应用空间, 尤其是新城新区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量采用了PPP中的BOT和BT模式。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PPP应用侧重于单个项目和小项目, 投资较小, 所起的作用也较小, 政府仍然是投资建设的主体。类似于北京地铁四号线和鸟巢这样的大项目, 由于投资大风险高, 一般的民营企业缺乏资金、经验和技术人员储备, 难以承担, 在投资人的选择上范围有限, 导致了国企成为PPP投资人的主体[35]。
2014年初以来, 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力推PPP模式, PPP的又一个高峰期已经到来。目前来看, PPP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重点在: (1) 增量项目大量推广应用PPP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 减少政府财政投入; (2) 存量项目通过TOT、ROT等具体模式转型为PPP项目, 政府性债务转换为非政府性债务, 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3) 融资平台公司与政府脱钩, 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通过上述途径, PPP在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PPP项目库就包括了1043个PPP项目, 总投资1.97万亿元, 涵盖市政、交通、公共服务、水利、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但必须清醒的看到, PPP模式不是万能的[36],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PPP, 中国PPP模式受到国家法制、政企信用、金融市场、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等诸多环境要素的制约,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目前的PPP热, 一些地方政府在认识存在着严重偏重, 将PPP仅仅作为代替融资平台的融资工具, 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手段实施了一些伪PPP项目, 导致了严重的风险隐患。因此, 如何规范、透明、平等的推广应用PPP模式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重要议题。
5 结语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基础设施提出了多方面高标准的指标要求, 加上政府提出的“三个一亿人” (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的建设任务, 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 最合理的模式就是由政府提供, 但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生产, 也可以由企业生产, 政府采购。政府的角色应当是舵手, 而不是划桨[37]。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10
困局:投资主体单一管理难题众多
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包括:
1.投融资的决策方式不够规范。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 一般采取一对一谈判方式, 要么一个项目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要么匆忙上阵, 没解决回报率等关键问题。
2.投融资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政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 投资范围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 而且涉及部分竞争性领域。招商引资运作方式大多数停留在以土地作回报的低级模式上, 国际上流行的BOT、TOT或其衍生模式等先进融资方式近几年才在部分项目建设中出现。
3.投融资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投融资缺乏前瞻性、超前性, 往往忽略投融资的成本控制, 造成筹融资的成本过高。地方政府的变相举债是一种制度外融资, 预算无法对其形成强制的约束, 很多城建工程财政监督不到位。
4.政府投融资的决策主体不明确。政府财政部门只是地方政府的“出纳”, 很多其他职能部门也具有投融资的权力, 但最终的投融资成本仍然由财政部门承担。
5.缺乏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 通过各类投资公司进行投融资, 并由政府进行担保。实际是运用财政信用借贷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责权利不对称, 还款措施和制度保证不健全, 造成债务约束机制软化, 加大了城市投融资的债务风险。
析局:多主体投融资尚在发育现代化项目管理初露头角
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直接投资。财政预算资金是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编制综合预算, 将预算外资金调入预算内, 与预算内资金统一安排, 捆绑使用, 主要投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2.利用城建投资公司和土地收益。成立以城市建设投融资为主体的城建投资公司, 作为政府授权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经营机构, 代替政府行使投融资职能。
3.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引民间投资。发行城市建设债券是利用财政信用直接向社会融资的一种方式。
4.盘活存量资产, 带动增量资产。对原来国有投资形成的存量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后, 实施资本运营, 存量折股, 增量参股。将一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存量资产通过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出让、拍卖经营特许权, 合作、合资等各种方式,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5.经营权特许融资方式。直接或间接从国外银行、国外政府、国外资本市场筹集国内城市建设资金。其主要方式有项目融资、BOT方式、TOT方式等。
6.利用财政信用筹措资金。包括实施财政担保融资、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和利用财政资金贴息。
7.其他筹资方式。政府投融资筹集资金的方式还有资源补偿筹集、政策性筹集、国外政府捐赠、民间捐赠等方式。
在投融资项目的回收和管理上, 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资产变现。针对价值相对较小, 产权关系清晰, 服务网络性要求较低, 便于社会化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如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自来水生产设施、燃气生产设施、污水处理装置和公交客运场站等。通过招投标方式, 以现时的市场价格出售给社会经营者。
(2) 指定专营权。一次性投资较大, 服务网络性要求较高的新建项目资产, 如高速公路、地铁隧道和高架大桥。这类资产具有自然垄断经营的特点, 通过城建投资公司面向社会的有限招标, 选定一家企业给予专营权, 或由将专营权授予给城建投资公司进行经营。在一定的时限内按照双方就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达成一致, 由企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3) 权益转让。资产不宜分割, 服务系统性很强, 对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类项目资产, 如上下水管网、燃气管道、电力输配线路等。这类项目由政府财政投入予以建成, 然后将项目资产的权益分割为一定标准的金融单位, 采取国有股转让、法人股转让、收益权抵押等多种方式, 将其中部分资产向社会投资者进行权益转让。
(4) 合同承包。所有权属于政府, 由政府投资完成的项目, 其管理和经营以合同的方式交由社会经营者负责, 政府负责监督。如道路绿地养护、区域道路清扫、河道涵洞维修等。
(5) 土地经营开发。政府性的投资公司储备土地并按照政府的规划、计划进行初级开发, 发挥城建投资公司基础设施投资功能, 顺利实施成片土地或区域性基础设施配套, 并从土地交易收益中收回配套资金, 实现土地升值。
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投融资方式和项目管理上, 已经在不同的实践中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有些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仍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体系, 政府主导的痕迹依然很重, 但众多的实践提示我们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扩局:成立投融资企业实体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
目前, 国内城市的投融资载体有两种模式:一是在一个城市设立一家投资公司, 全面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与经营, 如重庆、武汉、呼和浩特等城市。二是按行业设立几家投资公司, 如上海成立了水务公司、长沙成立了交通投资公司等。
成立于1997年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是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主体。
2002年—2010年, 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融资实际到位1025亿元, 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900亿元, 先后实施了14大类42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止2010年底, 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总资产达到1200亿元, 净资产252亿元, 成为武汉市首个千亿元融资平台。其多年的运作实践表明, 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 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司制的投融资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城建资金, 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盘活长年固化的城市资产, 使其转化为经营城市的资本, 进而发挥财政资金“投少引多, 四两拨千斤”的倍增效益, 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护局:平台保障金融保障人才保障机制保障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是一个大局, 需要多方位, 全视角地进行各项局部保障工作, 以促进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
1. 建立城市资产与资源注入机制。
建立政府对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资本金注入制度, 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要统一划归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使用。
2. 建立城建投资主体偿债保障机制。
采取第三方担保、资产抵押、应收账款或股权质押担保、财政专项收费受益权和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承诺等多种方式为城建投融资主体融资担保。
3. 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人才激励机制。
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实行国有独资公司或法人独资公司管理体制, 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提名。
(二) 创造性地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
1. 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
灵活运用企业债券、股票上市、信托计划、保险资金等融资渠道, 创新直接融资方式,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逐步提高直接融资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
2. 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不断完善土地收储和开发制度, 尽快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土地增值收益应尽快转入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
3. 大力开展项目融资创新。
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资产的力度。对经营性的城市建设项目, 鼓励采取转让产权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回收资金。对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城市建设项目, 鼓励采取政府回购、财政补贴、收费收入支持、特许经营授予等方式, 公平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对涉及大量机器、设备采购的城市建设项目, 鼓励采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的方式, 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积极采用BT、BOT、TOT和PPP等多种方式, 进行城建项目的融资创新。
4. 加快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业务。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 提升地区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保险、信托、担保、咨询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中的作用。
5. 继续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进一步加快建立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特许经营制度。进一步放开城建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 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6. 完善市政公用产品定价机制。
进一步调整公共产品的收费标准。按照“成本+税费+合理利润”和“保本微利”原则, 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合理补偿机制。
(三) 改善和优化投融资环境
1. 理顺投融资各方面关系。
各级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城市建设项目的具体融资、建设和运营。
2. 有效防范投融资风险。
关于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意义;现状;创新策略
1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意义
1.1 有利于中小企业高效发展 相对于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许多时候中小企业为了能够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则会采用资金重新组织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也能够达到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效果,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发挥出企业的优势,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有利于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构架进行改革 目前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权利过度集中的问题,这就以导致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资金进行完全控制,不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通过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可以将大的投资者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来,削弱企业管理层的控制权,这对于企业战略化经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有利于强化对中小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与控制 在当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失败现象较为常见。通过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可以进一步对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方式和策略进行优化,确保中小企业项目评价能力、财务预算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小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完善,提升融资 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2.1 中小企业过于依赖内源融资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自筹的资金即为企业的内源融资,这也是当前中小企业项目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内源资金主要以中小企业投入的自有资金和对产品进行预售取得的收入两部分构成。中小企业投入的自有资金由注册资本及收益结存的权益资本组成;而产品预售取得的收入目前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融资的风险,而且有利于企业资金总需求量的减少。
2.2 外源融资的扩充导致中小企业处于高负债的经营状况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内源融资是无法满足其发展过程中对资金需求量要求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需要不断的扩大自身的规模,在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得瞬移外源融资的方式来对资金不足情况进行弥补,但由于在巨大利益诱惑下,部分中小企业盲目的扩充外源融资,从而导致高负债经营的现象发生。
2.3 缺乏明确的使用目标 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较大,同时业务具有多样性,这就导致对于流动资金并没有明确进行记录,再加之企业各项业务之间存在交叉的情况,这就导致无法对流动的资金进行归类。由于资金流动缺乏明确性,这也给企业融资目标的确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不仅无法实现对融资数量的有效,而且存在着资金闲置或短缺的现象。
2.4 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所获取的资金在分配上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多的业务种类,资金分配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资金利用率较低,对企业融资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
3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策略
3.1 加强融资策略与自身的资金结构的融合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无法确保其具有完全的优越性。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分析自身的资本结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确保企业资本结构的科学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2 合理选择融资方式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其在每一次融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了能够确保自身的正常经营和更好发展,但在资金运用上却会表现出来多种特性,对融资时间及数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需要具有明确的融资动机,确保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能够更好的与其经营需要相符合。
3.3 确保融资活动的高效性 中小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需要确保融资数量的合理性,这样可以满足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确保融资数量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最大限度的利用,避免出现资金闲置的现象。
3.4 建立有利的内部融资的制度 中小企业在努力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利润收入的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我国政府应建立合理财政和税收政策,并规范中小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引导中小企业进行内部积累。同时,中小上市公司本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扩张内部资本,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扩大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优化公司融资结构。
3.5 改进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 在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中, 固定资产折旧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固定资产折旧不是资金的来源,但会对企业的所得税及现金流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创新企业融资模式过程中,需要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进行完善,企业通过自主选择折旧方法,加快折旧,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折旧率,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从而使企业内源融资数额得以增加。
4 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为了中小企业能够正常的经营,则需要利用融资来为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加快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加快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方式——项目融资[J].企业经济,2012-08-25.
[2]王洋,黄东石,秦艳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创新基点[J].北京工商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18.
投融资模式创新 篇12
在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饭店的投资态势正在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如何加强并优化饭店投资的融资结构,对提升饭店建设的水平以及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饭店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创新的融资过程,也是加快旅游饭店经营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向满足多种需求的主题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转变的重要推手,提高饭店创新的集成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供给量,从而释放消费潜能;提高旅游业的配套水平及产业要素的品质;增加旅游企业的盈余。因此,如何加强并优化饭店投资的融资结构,对提升饭店建设的水平以及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国内饭店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投资模式
2005年到2012年之间不同星级饭店的固定资产主体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较高的是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投资主体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局面,也说明投资资金的结构在改变,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细分业态的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就经济型饭店而言,从2003年到2010年增长了66倍,年度复合增长率高达78%。
(一)国内饭店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饭店业投资中具有:投资主体更为多元化、投资规模加速扩大化、投资业态相对集中化、投资区域日益扩散化和投资的非理性化等特征。这一结果导致的饭店投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投资总量与需求总量严重失衡,造成行业总体利润下降。饭店供给与需求的不同步,供给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增长速度。2、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饭店总量增长过快,结构不能优化,竞争力没有同步提高。3、投资区位不均衡。我国饭店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特别是高档饭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这造成了部分区域出现结构过剩的局面。中国饭店业投资的目的基于非经济因素中,主要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密切相关,与政府角色错位密切相关。
(二)国内饭店投资的主要模式
实践中,投资方式进入饭店有两种具体方式,即并购和新建投资。新建是所有饭店集团在发展初期必然选择的进入模式。由于所处项目建设背景、发展目标、影响因素的不同,促使新建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选择进入式,构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其中有三种模式最为普遍:房地产+饭店进入模式、旅游项目+饭店进入模式和城市综合体+饭店进入模式。无论哪种投资模式,都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
二、饭店盈利模式与投资决策
在饭店投资活动中,饭店投资的价值诉求以其取向功能决定着主体的价值取向。我国饭店投资的进入渠道主要有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形式直接投资、通过股权融资对某些饭店上市公司进行控股管理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投资参与方式决定了其不同的利益侧重点,反映了饭店业主的不同价值诉求,并影响到饭店的经营方向。在当前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饭店业投资成为热点,不仅国内各大投资主体关注这一领域,而且海外的热钱和有实力的专业投资商纷纷涌入大陆,在饭店投资决策中,选择合理的投资盈利模式.实施理性化的战略措施,才能使得我国饭店业能够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
目前国内的饭店盈利模式有如下几种:经营增长盈利模式、物业增值盈利模式、资本营运盈利模式、品牌创新盈利模式和集团建设盈利模式。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旅游业的发展,为新饭店业态的经济型饭店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型饭店的诱人投资回报、优异的市场表现都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经济型饭店在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一股热潮,大批经济型饭店在全国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经济型饭店。但是投资过程中必须权衡好竞争压力和投资风险,当前中国经济型饭店的投资是否真是富庶领域应保持一份清醒,投资决策中应关注隐含的危机,通过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饭店投资过程中的有效内部控制机制,在资本预算的整体框架下,定期对饭店投资和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管控。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必须对投资的饭店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包括市场定位分析、可行性研究、经营管理策略策划、风险分析以及必要的防范措施等,把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诚信风险等特殊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避免因逐利而冲动和盲目进行饭店投资决策。
三、饭店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分析
目前,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饭店业,正在成为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与信息技术结合正日趋紧密。自1997年以来,我国饭店行业的发展情况参见下图:
从行业的发展规模看,收入从812.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30.22亿元,增加了3倍左右,年度复合增长率达7.1%。固定资产的规模从1851.61亿元增加到4767.54亿元,从业人员从103.77万人增加到159.06万人。从上述数据的结构可看出,饭店行业的收入增加,固定资产的作用更加显著,资本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利用1997年到2012年的数据,计算收入(R)、固定资产(G)和从业人数(P)的相关系数如下表:
从表格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关系数接近1,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的回归方程为:R=0.963G-19.921P+884.902
通过计算可看出,我国饭店行业通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实现持续发展是主要渠道,其中重点应该是体现技术进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为代表的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计量结果表明人员的增加可能是负面的影响,其原因在于过多的服务人员一方面降低了单位产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增加相关成本,容易产生管理中的成本冗余和各种耗费。因此,提升饭店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控制就业总量,对提升饭店业的经营活动更有意义,并加大各种创新管理的力度。
四、资产证券化角度的融资模式创新对饭店投资的影响
对于饭店投资中的融资分析,饭店传统融资方式与企业一般融资方式都大同小异,包括:银行信贷、项目融资、股份融资、关系融资、租赁融资(出租回收)等方式。饭店现代融资方式融合了现代金融市场,包括国内上市融资、海外上市融资等;同时由于饭店投资具有独特的特征,出现了新兴融资方式,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私募基金与风险资金融资、与产权式饭店相联系的产权融资等。总之,酒店融资方式多样化出现与我国饭店投资发展阶段相联系,也就是与饭店投资主体相联系,不同的饭店投资主体选择饭店融资方式是不一样的,饭店无论选择哪种融资方式都须遵循成本与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投融资模式创新】推荐阅读:
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06-22
城投公司的融资模式及其创新10-19
投融资模式08-09
投融资管理模式论文11-03
云融资模式06-11
融资模式选择08-19
国际融资模式08-21
融资管控模式09-01
贸易融资模式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