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2024-05-20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共9篇)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1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新闻发布时间:2007-7-27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作者: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房地产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贷款。它包括住房开发贷款、经济适用房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以及其他用于房地产开发所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贷款。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的种类:

1.信用贷款,它又可分为以下五种内型:

A普通限额贷款;

B透支贷款;

C备用贷款承诺;

D消费者贷款;

E票据贴现贷款;

2.担保贷款

根据充当担保物的不同,担保贷款可分为两种:

A担保品贷款;

B保证书担保贷款。

国内商业银行担保贷款操作流程

房地产企业法人向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

受理阶段(递交申请→受理调查)→调查评价阶段(项目评估)→审批阶段(核查审批)→发放阶段(办理手续→资料归档)→贷后管理阶段(贷后管理→收贷撤保)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一、贷款申请

1.借款人资格要求。

2.申请贷款资料准备,包括:

A单位资料准备

B项目资料准备

二、商业银行贷款调查

1.借款人资格的核查

2.调查核实项目情况,包括:

A项目建设条件评价

B市场评估

C投资估算和筹资评估

D偿债能力评估

E贷款风险评估

3.核实确定担保方式

三、核定信用等级,提出审查结论

四、房地产开发贷款审查与审批

五、贷款发放

(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融资通道》,决策资源房地产研究中心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贷款

项目融资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 已成为各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模式。银行作为项目融资的重要参与者, 为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项目融资总额大、投资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 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 银行在其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而现阶段银行业普遍采用的贷款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项目融资应有的风险控制要求。因此, 如何做好项目融资类贷款资金的风险分析及防范, 进而推进项目融资在我国更好地应用与发展, 是学术界与金融界急需探索的共同课题。

一、项目融资的特殊性

项目融资是以特定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为抵押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根据这一定义, 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被限制在被融资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之中。项目融资分为无追索权和有限追索权两种类型。鉴于实务中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方式采用较多, 本文主要讨论此类项目融资。

与传统的公司融资相比, 项目融资具有较大的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贷款对象不同。

项目融资所依赖的基础是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项目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信, 因此借款主体一般是项目公司。而在传统的公司融资中, 贷款人的对象是项目发起人。

2. 贷款追索性质不同。

项目融资突出的特点就是融资的无追索权和有限追索权。例如, 经营性高速公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竣工, 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收费, 项目公司就无法取得预期收入, 也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只能追索到项目已形成的相关资产及项目发起人的有限担保, 不能追索到项目发起人的其他资产。在传统公司融资中, 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银行将对借款人资产进行处置以弥补其贷款本息的损失。

3. 还款来源不同。

项目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项目投产后的收益及项目本身的资产。而在传统公司融资中, 还款来源是项目发起人的所有资产及其收益。

4. 担保结构不同。

项目融资一般需要有严谨而复杂的担保结构, 通常要求与工程项目利益相关的众多当事人对债务资金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担保, 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营运。而传统公司融资的担保结构相对单一。

基于项目融资的以上特性, 银行作为项目融资的重要参与者, 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银行必须认真分析融资项目的潜在风险, 并设计出合理的有限追索融资结构。

二、项目融资中银行贷款的风险分析

银行贷款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本文探讨由于被融资项目资产或现金流的变化而引起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 即信用风险。一般而言, 项目融资过程中将面临以下风险:

1. 政治风险。

一是国家风险, 如借款人所在国面临政治体制的崩溃;二是政策风险, 如税收制度的变更、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调整、外汇管理法规的变化等。此外, 某些公用市政设施项目对当地政府的政策依赖性较强, 如果政策变化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和营运, 那么也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还款来源。

2. 法律风险。

一是指国家法律的变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如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尽相同, 经济体制也各具特色, 跨国借贷可能因法律依据或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引发争议。二是在项目各种协议安排中由于合同制定得不完善给项目贷款带来的风险。如合同中存在瑕疵或未尽事宜, 可能因双方权利、义务界定不清而引起法律纠纷, 从而影响项目的现金流量, 由此产生贷款风险。

3. 完工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风险。它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 也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

4.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 也是项目经营方转移到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5. 环境保护风险。

环境保护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随着公众愈来愈关注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许多国家颁布了日益严格的法令来控制辐射源、废弃物、有害物质的运输及低效使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如项目的环保要求不达标, 可能导致项目停产或追加新的投资额, 必将影响项目的预期收益率, 进而影响到项目的还款能力。

三、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项目融资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 国内银行对项目融资的贷款管理都是参照传统固定资产贷款业务进行, 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认识不够。如贷前调查评估工作过于依赖项目客户的自我情况介绍、可行性研究报告, 忽视了对项目客户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贷时审查对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安全防护、项目资本金等必备手续未能认真核实;贷后监督管理走过场, 缺乏对贷款用途的跟踪监管和项目经营活动的深入了解, 风险预警不及时, 只有当贷款出现了风险甚至发生了损失时才给予重视。这种风险控制方式显然不能适应项目融资的风险控制要求。

2. 项目融资的借款、用款和还款主体不一致。

现阶段, 许多基础设施项目贷款都没有严格按照项目融资的要求进行, 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公司融资甚至政府融资, 这不利于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如项目发起人以项目公司作为融资平台, 使得项目公司成为名义上的借款人, 而实际用款主体是项目发起人, 从而使得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3. 项目融资的信用结构安排存在风险隐患。

基础设施项目一般由政府组织实施, 因此银行的贷款管理一般存在三层信用结构。第一层是建成后项目的预期收益, 这是银行贷款最主要的还款来源。由于贷款资金借、用、还的主体可能不一致, 使得项目公司成为向银行借款的空壳公司, 项目的预期收益可能很低甚至为零, 从而使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第二层是多种收费权或经营权的质押, 如土地出让收益、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等。大部分项目的收费权都为政府所垄断, 这些收费权在现实市场中很难转让和变现, 从而导致收费权质押的真空。对于政府行为导向的项目, 一般要由政府出具政府补贴还款的承诺函, 这是第三层信用结构。按照法律规定, 政府部门不能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政府补贴还款的承诺函只能起到道义上的作用, 补贴还款能否兑现完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项目融资期限很长, 贷款期限一般在10~25年, 此间如政府换届或政策不连续, 可能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政府信用风险。

4. 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对项目融资缺乏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项目融资的核心是融资, 而银行贷款是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按理银行应尽早参与项目融资决策, 既要充当财务顾问, 又要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设计。目前, 我国银行在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角色只是一般的资金提供者, 满足于在项目实施工程各项条件具备且自有资金落实的情况下被动地发放贷款, 不能更好地参与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从而失去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另外, 银行项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侧重于事后管理, 而事后管理又侧重于风险损失的管理和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和处置, 缺乏贯穿项目融资全过程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

四、项目融资模式下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防范

1. 银行应充分认识到项目融资的特殊性, 加强项目融资全过程风险管理。

其一, 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 尽可能早地参与项目融资过程, 为有效、合理地分担风险做好基础工作。其二, 及时了解和跟踪分析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经营情况、财务报告等信息, 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分析。其三, 规范项目融资主体行为, 建立借款、用款、还款主体一体化机制。银行应督促和引导政府部门规范项目融资程序, 依法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项目建设单位, 保证项目公司借款、用款、还款的主体资格, 使项目借款人真正成为项目建成后的受益人, 并建立真正以项目预期现金流及资产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其四, 加强贷款资金的监督管理, 设置账户系统, 对账户现金流向进行连续监控, 做到专款专户专用, 使贷款资金流向与项目工程进度严格匹配, 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其五, 银行应积极转变角色, 充当财务顾问和管理顾问, 对项目的实际运作提出建议。

2. 科学评估和筛选项目, 优化信用结构。

根据投资项目评估理论, 银行应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不仅要重视科研报告, 还要重视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 加大评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要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增加风险研究的相关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或外聘专家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审查。在此基础上, 通过重新测算NPV、内部收益率 (IRR) 等指标充分揭示项目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科学评价项目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 为贷款项目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建立真正以项目和收益为基础的信用结构。

3. 合理设计风险分担机制, 保证最佳融资结构。

项目融资的关键是识别风险并将风险在项目参与主体中进行合理的分配。而项目的风险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银行必须将项目风险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最佳融资结构, 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 把风险成本降至最低 (具体措施见下表) 。

4. 有效控制融资要素。

融资要素主要包括融资金额、期限、利率和还款安排等四个。银行需要在借款合同中明确如下条款: (1) 金额。根据项目的财务能力、同业竞争状况和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限额等因素综合确定。 (2) 期限。项目贷款期限可分为宽限期和还款期两部分, 宽限期内借款人只提款, 不还款, 一般根据项目建设期来设定;还款期内由借款人根据还款能力进行分期还款。在设定还款期限时, 一般根据项目预期现金流情况, 在最大还款能力估算法的基础上确定。 (3) 利率和费率。利率是银行承担信用风险获得的收益, 费率是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费用。国外银行融资除向客户收取利息外, 还针对不同的借款人及融资种类收取多种费用, 提前还款或部分提前还款还要收取提前还款费。目前国内银行融资除利息外难以收取其他费用。 (4) 偿还方式。项目融资通常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 具体可分为等额还贷、递减还贷 (加速还贷) 和递增还贷三种。从银行角度看, 前两种方式更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 (5) 项目发起人的有限担保。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通常需要由发起人提供时间上有限或金额上有限的担保, 如要求项目发起人或工程承包公司在贷款项目建设期提供完工担保, 为防止项目完工后收益不足而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供缺额担保等。

5. 实施必要的财务限制。

银行设定财务限制条款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 新增融资的控制。借款人增加债务总量将直接影响原债权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应限制借款人举新债, 如未经债权银行同意不得新增融资, 限制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等。 (2) 对外投资的控制。对外投资将直接减少借款人的实物资产或现金, 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银行应限制借款人的对外投资活动, 如不得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未经债权银行同意不得进行并购活动等。 (3) 利润分配的控制。借款人实现的利润是项目融资最主要的还款来源, 利润分配直接减少了还款来源, 也影响了企业的积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能力, 银行应对借款人的利润分配进行限制, 如按约定的还款计划先还贷后分红, 约定利润分配需经银行同意, 规定最高股利支付比率等。 (4) 资产出售的控制。借款人出售运营资产将直接影响其持续创造收益的能力及现金流的稳定性, 因此银行应严格限制借款人出售资产, 如要求借款人不得出售运营资产, 有形净资产不得低于一定额度等。

6. 其他保护性条款控制。

银行还可进行其他的保护性条款控制。如约定项目自有资金必须按进度落实后方可发放贷款;约定重大关联交易影响债权安全时应取得债权银行同意;未经银行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人提供担保等。

参考文献

[1].蒋先玲.项目融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潘群峰, 张小放.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信用结构及其风险防范.价值工程, 2007;12

[3].张朝兵.项目融资理论构成与分析.求索, 2006;1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关系型 融资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及小银行优势论简述

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言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在我国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也是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首先我先在这里简述一下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Berger&Udell(2002)认为关系型贷款的实施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软信息的长期收集和积累,而软信息的获取则依赖于银行基层经理,由于软信息的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难以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关系型贷款的决策权必须下放给掌握着这些软信息的基层经理,这不可避免地出现代理问题。Brickey等 (2003)则强调了所有权激励效应,但无论强调哪一方面,我们都发现小银行具有优势。Brickey等人认为,社区银行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上的比较优势源自于所有权激励。“小银行优势”与关系型贷款经常隐含着这样一种关系:即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优势,而关系型贷款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因此中小银行与关系型贷款有着密切联系或具有比较优势。

二、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的银行体系是单一银行制,存在大量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中小型银行以42.09%的银行总量,仅分享到1.65%的市场份额(FDIC,2008),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加之其浓厚的自由市场交易色彩 Berger & Udell,2002)。日本关系型融资是以主银行制度为基础,以稳定的银企关系为前提发展起来的(JASME,2008)。德国关系型融资以独特的全能银行制度为基础,不仅保持了日本主银行制中密切的银企关系,银行还提供包括证券投资与信托、不动产交易、兼并与收购等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业务,真正成为“全能银行(Steve Mercieca,2007)。

从这几个发达国家的关系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1)全面而系统的中小金融服务;(2)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包括信贷担保和信用评级体系;(3)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融资支持。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关系型银行在我国的应用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经验及相关学者实证分析知道,有中小型银行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有相对优势的。我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即关系社会,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又为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背景。如我国在浙江等省成立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当地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如温州各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连续7年实现“双降”;泰隆银行贷款收回率达99%。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占我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然而,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不仅是贷款规模与贷款成本存在负相关,其贷款流程(贷款效率)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短、频、急)。再者有我国现在政策性要求大银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小贷中心),以求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但从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时间没找到数据无法实证),简单的原因可能是他仍隶属分支行的管理模式还是原有的管理体制,以及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较多,在小企业信贷营销的支行层级基本没有审批权限,多数小企业贷款仍需经过多级审批,管理环节多、决策时间长、审批效率低等情况依然存在,与部门间的不协调原因等。未来的小贷中心是否会得到改善,能否成为关系银行贷款机构的一员为中小企业服务还是需要时间进行验证。

现在还有一个争论的热点“泰隆模式”的关系型贷款能否复制?已成立三年的招商银行小贷中心,小贷业务模式实行“事业部制”是把营销推动、产品开发、贷款审批、风险管控、中后台支持保障等职能集中在一个体系内,总行对小贷中心在薪酬激励、产品创新和授信审批等方面充分授权。在风险管理上,主要采取‘老相识+新技术’的做法。老相识就是市场营销人员来自当地、熟悉市场、具备“熟人文化”。新技术就是进行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多岗分离流程設计和信贷手段。针对小企业信贷调查时,强调对企业“三品”(人品、产品、押品)的调查、“三表”(水表、电表、纳税表)的核查和交叉验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12,该中心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6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80亿元,支持小企业超过3500家,平均利率6.45%,高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平均贷款收益。

从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只能通过关系型贷款模式,同时我国的关系型贷款模式发展并没有像美国、德国等国家那样更加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四大国有商行在贷款市场上的高度垄断,而他们又无法通过“软信息”有效的发展关系型贷款,另一个就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经常受政策的限制,无法很好的开展关系型贷款。

四、结合我国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一些建议

1.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制度、监督制度,以缓解贷款市场的垄断,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2.促进大银行与小额信贷机构的合作,一方可以提供资金另一方可以降低风险,能够很好的促进关系向贷款模式的发展。3.在金融机构不发达的地区,可通过政策型银行和商业型中小银行共同成立一个小额信贷机构。4.,积极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林毅夫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4

一、产品释义

借款人以其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质押,由银行提供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不包括期交所标准仓单质押融资)。

二、产品功能

基于商品信用提供融资,突破依赖客户综合资信办理融资的瓶颈。商品范围广,种类多,适用群体广泛。所有权不转移,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种办理模式,为企业备货或销售提供便利。

三、办理条件

客户——

(一)无信用等级限制;

(二)以商品为主要原材料或主营货物;

(三)对商品享有合法、完整的所有权;

(四)具有偿还本息的能力。

商品——大宗商品原材料。

四、申请条件

(一)依法核准登记,具有经年检的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足以证明其经营合法性和经营范围的有效证明文件;

(二)拥有贷款卡;

(三)拥有开户许可证,并在我行开立结算账户;

(四)拥有商品的合法权属证明。

五、担保要求

以借款人所有的大宗商品进行质押担保。

六、业务流程

(一)借款人申请办理商品融资;

(二)我行进行调查并核押定植;

(三)双方签订《商品融资合同》;

(四)银行、借款人与物流监管企业签署《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

(五)银行通知物流企业办理质物入库手续;

(六)物流企业向银行签发回执;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浅析 篇5

【摘要】: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小额贷款业务的不断深入,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途径,创新融资模式也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存续发展下去的关键。文章从资金的类别不同,分别对债务性和权益性资金的融通模式进行分析评论,探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的创新与改进。

关键字:小额贷款;融资模式;权益性资本;债务性资本

一、债务融资模式

(一)向商业银行借款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公司所在地当地的商业银行或是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申请不超过其自身资本净额百分之五十的借款。然而,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公司向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额所占比例较低,都远远没有达到50%的界限。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借款申请做出了严格地限制。一是,商业银行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对所借款项进行资产抵押或者质押;二是,商业银行在选择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信贷业务时,定制了较高的限制,只与那些曾与商业银行保持良好关系的公司提供贷款服务;三是,宏观经济大形势驱使商业银行缩紧了信贷额度和比例,小额贷款公司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向商业银行借款这一融资模式是目前我国采用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特殊信贷义务设立多层次的融资方案。对于那些信用水平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适当放宽融资比例。同时,商业银行不能一味盲目地向小额贷款公司转嫁不良的风险,对于应该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适当加以承担,减少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过度干预。

(二)私募债券

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或转让约定在固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被称为私募债券。私募债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应用范围也仅仅集中在江浙一带、四川、山东等地。私募债券在我国尚不具规模。私募债券在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对于主体、规模、定价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然而,私募债券是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在社会上吸纳资金的一种方式,更具灵活性。通过私募债券来融通资金必将在未来成为小额贷款公司最重要的融资模式

我国的相关机构应该大力支持私募债券这种融资模式,在政策上,应该制定一些列促进和保障私募债券实施的相关政策;在实践中,允许地方性的交易市场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债券的发行和融通。为私募债券这种融资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操作平台。

(三)同业资金拆借

同业资金拆借方式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与其同处一个地区或系统的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金间的调配,促进资金短期内的额融通。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额贷款融资途径,然而如果该地区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处于同一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将同时面临不可避免的系统风险,将会造成整个一个大的经济区域的小额贷款都出现资金问题。为了避免同一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同时面临严重的融资风险,国家应该逐渐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同业资金拆借的区域限制,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畅地融通。

(四)委托信托机构代为融资

信托公司在整个委托融资中起到一个“中间人”的作用。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获得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资产,在期限结束后收回投资并获得回报的一种融资模式。信托融资是一种在小额贷款公司与信托公司之间转移信用资本的过程。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一般较高,但相对应的风险也比较高。为了防控信托融资带来的风险,银监会已经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信托机构进行融资,然而,如能有效地控制并降低委托信托机构融资模式的风险,采用这种模式将一方面使得信托机构获得丰盈的收益,同时也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短缺的难题,实现双赢。

二、权益融资模式

(一)增资扩股

对于一些经营效益稳定的小额贷款公司,国家允许其通过吸收新的股东或新的资金来源来追加自由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也称为增资扩股。这种融资模式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中被广泛采用,是目前小额贷款行业最主要的融资模式之一。

随着近几年资金缺乏的现象在小额贷款公司中十分普遍,资金已经成为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也渐渐放宽了对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的条件。从时间上来看,将原有规定的开业满两年改为开业满一年,这意味着,只要是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只要经营周期满一年,即可获得增资或扩股的机会[2]。从标准上来看,新的标准规定申请增资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其公司在上一经营周期内的利润为正,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低于百分之七十等等。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增资扩股方式较为灵活的特点,降低财务风险水平,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纳入更多的民间资本,可以有效地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会结构,提升公司的监督管理水平。然而,这种模式也不是完美的,由于民间资本融入企业,控制权严重的分散,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决策的执行能力。

(二)境外上市融资模式

由于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严格,小额贷款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发展方式大多不符合境内新三板的上市条件,它们往往会选择在海外上市以获取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相较于我国,能够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更为规范、和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使其能够获得更为充足的后源资金。另外,在海外市场上市也将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提高其公司治理结构,吸收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其自身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虽然海外上市给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制度差异等原因也同时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3]。一方面,海外上市审批时间较长。一些公司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准备海外金融市场所需的各类条件,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将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海外上市审查环节十分繁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在海外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而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定。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知识的相对匮乏,使得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过程比较困难。小贷公司必须按照海外上市的内控披露制度进行调整,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我国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海外筹集资金的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批。按照国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如想要在国外融资,必须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回流资金进行审批。这就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在海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要承担一定的审批风险。

三、融资模式的创新

通过上面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可见,由于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先天不足”,合作商业银行毫无限制的转嫁风险加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后天限制”,使得我国小贷发展举步维艰。为了解决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等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小贷公司制度和政策上的保护,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也应加强融资模式上的创新,寻找多元化、充足化的后续资金来源,以适应其自身经营业务的扩张发展。

(一)建立小额再贷款公司

应该鼓励当地政府或者有资金实力的公司成立小额再贷款公司,使之成为小额贷款公司中的“中央银行”,以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来源的稳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定期向小额再贷款公司交定一定的“准备金”,作为小额再贷款公司的存款,来应对未来信贷资金缺乏的危险。小额再贷款公司作为小额贷款与社会资金的一座桥梁,使得社会资金与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小额贷款公司更加迅速、流畅,保障了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这种“中介”作用的小额贷款中的“银行”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本在信息获取方面上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严重矛盾,分散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将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作为一项公司的资产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出现,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化“被动”为“主动”,将已贷出的资产所有权作为一项新的形式的证券资产,在证券市场是获得融资,这样一来,既盘活了信贷资产,又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建立P2P小额贷款业务

所谓P2P小额贷款主要指的是为个人向个人提供信贷的平台,依托网络,发挥中介的作用,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贷款业务。这种融资模式有利于吸取大量社会上的闲置资金,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提供了十分多元化的渠道,同时P2P小额贷款模式额度较小,形式十分灵活,能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运行模式 篇6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运行模式中外比较分析[金融领域]

陈端能 董时珊 约4072 字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为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发展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产业务(简称“个 贷业务”),应该如何进行模式创新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国外商业银行的不同做法,找出 改革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并探求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个贷业务管理运行模式。

关键词:“扁平化结构”;SBU 模式;个人信贷运行模式

随着资产市场的发达,直接融资变得更加高效和低成本,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个贷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个贷业务能否快速、健康地发 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运行模式。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革新之路

1.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扁平化结构” 在银行的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管理理论中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斯科特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扁平化结构理论[1]。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减少管理层次,形成 一条最短的管理指挥链。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减少分支行的层次,减少信息 传递和决策链条中的中间分支行,将待处理信息直接由基层行传递到决策行,迅速做出决策。其实质是缩短委托代理链条、降低信息耗散、缩减成本,有利于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高 效决策的经营战略。

2.荷兰银行的SBU 创新 荷兰银行应用扁平化思想,于 2001 年率先推出 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模式 [2]。该模式由三个平行的SBU 模块构成,即批发客户SBU(按产品细分为更小的SBU)、私人 客户资产管理SBU(按地域细分为更小的SBU)和个人消费者SBU(按地域细分为更小的SBU),其中心思想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荷兰银行的客户SBU 结构强化了各SBU 的自主权,能对客户 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并恰当地设置产品子SBU 以及地域子SBU,以便最大限度地贴近客户,并兼顾产品营销的需要和各地域市场的差异性。

3.业务流程再造---前后台的协作与分离 国际商业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创新和再造。当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前台和中后台工作分离的模式。前台的工作主要是直接和顾客打交道的 SBU;中线的工作包括风险管理、集团的资产负债管理;后台的工作主要包括客户数据管理、集团稽核、财务、人力资源、法律合规性以及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支持工作。前台和中线是 独立的,通常他们共同拥有决策权,以控制贷款的风险[3]。综观国外商业银行的革新之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实施高效和 安全经营管理战略。扁平化结构是为了降低信息耗散、缩减成本、加快决策速度,从而提高 服务的效率。SBU 是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置,以尽可能方便、快速和高质量地完成客户的要求为目标;而业务流程再造中前后台的分工和协同决策,则有 利于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贷业务运行模式的变革之路

国内商业银行个贷业务的组织和管理,通常是总行层面负责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战略的制 定,各分行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贯彻落实总行的产品战略和政策,组织搭建个贷业务的管 理运行框架模式。纵观国内商业银行个贷业管理运行模式的演变历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分散型”运行模式

“分散型”运行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个贷业务最初采用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基层行既 作为个贷产品的营销前台,又承担贷后管理的责任,而贷中管理,如审批权则集中于一级分 行或二级分行(或综合性支行),营销和贷后管理分散在各基层支行,可形象地称之为“分散 型”运行模式(图1)。

优势:一是有利于调动所有基层行和客户经理开展对合作单位(如开发商、二手房经纪 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等)和个贷业务营销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挖掘商业银行网点 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客户资源的优势。二是在营销和服务过程中,不局限于某一网点,便于 客户就近办理业务。三是有利于实现公、私业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双赢。如房贷业务,由于 绝大多数基层行是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经办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个人房贷开办的上游产 品,而作为下游产品的个人房贷所形成的资金回流,又为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归还提供了资金 保障。这种良性互动,实现了公、私业务信贷产品的有机结合。

缺点:一是不利于集约化经营,不利于降低运行成本。这种模式贷后管理专业化、规模 化程度低,每个基层行都需要配备开展营销和进行贷后管理的全套人员和设施。尤其是在个 贷抵押登记的办理、不良个贷的化解和处置、贷款档案的管理方面,分散管理将产生较大的 成本和浪费,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二是由于考核机制的引导作用,容易导致基层行偏重于营 销业绩,弱化贷后管理工作,形成重贷轻管的问题,进而影响个贷资产质量。三是个贷产品 在流程上呈现出双向传递性,加之内部管理层级较多,对于大额个贷还需要经过基层行、二 级分行(或综合性支行)、分行三个层级的往返处理才能完成,管理运行效率低下。总之,“分散型”模式做到了以顾客为中心,方便了客户,但是运行效率低,安全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银行纷纷改革运行模式作为回应,进而转向一种新的模式---“集中型” 模式。

[图片] 2.“集中型”运行模式

“集中型”运行模式的特点是由一级或二级分行(或综合性支行)成立“个贷中心”,在 中心设置:营销受理岗、签约岗、信息录入岗、贷款放行岗、贷后管理岗、抵押登记岗、档案管理岗等岗位,全面负责个贷业务的营销及贷后管理工作,而审批岗、风险监控岗、产品 制度岗则设在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的中后台管理部门,基层行仅负责向个贷中心推荐合作机 构或项目,业绩由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来协调分配。由于个贷业务的主要流程集中在一、二 级分行的个贷中心,因而可形象地称之为“集中型”模式(图2)。

优点:一是有利于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和管理,也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管 理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二是有利于夯实贷后管理工作,加强了贷后监控力度,提高了贷 款质量的安全性。

不足:一是经办网点相对较少,市场面窄,不便于合作机构和客户办理业务,没能充分 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在业务营销上不利于充分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基层行 的间接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个贷业务的发展;三是 “集中型”运行模式容易导致公、私业务产品在捆绑营销上的脱节,不便于实现公私业 务信贷产品的联动营销;四是仍未完全摆脱业务流程的双向传递,使管理层级和环节没能得 到根本性的改善。“集中型”运行模式由于进行了机构设置的“扁平化”处理,在效率方面有一定提高,由于由一、二级分行集中进行贷后管理工作,因而贷款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加强。但与“分散 型”运行模式相比,“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图片] 3.“伞状型”运行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经过探索,在充分吸收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和摒弃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类模 式进行整合,再造出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由分散型模式的前半部模块与集中型模式的后半部 模块整合而成,即“前分后集型”,又可形象地称为“伞状型”运行模式(图3)。

这种模式由各基层行负责贷款的营销、调查、受理和审核等工作,一级分行按区域成立个贷中心集中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包括集中审批、信息录入、抵押登记、账务处理、不良催收,资产保全、贷款监控、档案管理等工作。这样,可充分发挥网点和人员点多面广、全 方位面向市场的优势,保证客户得到更及时、周到的服务。同时各基层行的积极性得到充分 调动和发挥,有利于个贷客户经理轻装上阵,专心于市场营销。个贷中心作为保障支持部门,集中实施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操作与处理,达到了提高运作效率,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减少管理层级和环节的目的。

这种以基层支行为营销前台,而中后台设立个贷中心为其提供服务与保障的模式,实现 了个贷业务营销工作重心的前移,同时将中后台保障和管理的职能向上集中。即前台尽可能 散开,而后台全面集中的模式,不仅大大缩短了管理层级,而且在业务流程上实现了单向操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显然,这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管理变革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图片]

四、讨论和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为了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发展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产业务,应该如何 进行模式创新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国外商业银行在发展个贷业务的进程中,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方面所做的改进包括“扁平化”结构、SBU 模式、业务流程再造等。他们改革的目标可归纳为:“以顾客为中心” 实现高效率和低风险的目标。国外银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

2.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在个贷业务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的回顾,我们惊奇地发现:从“分 散型”模式,到“集中型”模式,再到“伞状型”模式,国内银行改进和创新的最终目标竟 与国外同行们不谋而合,那就是寻求“以顾客为中心”、高效率和低风险的个贷管理模式,这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国际化的一个佐证。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7

小微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活跃市场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就业岗位并促进社会分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小微企业所具有的数量及类型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灵活性较强的特点,使之扮演了群众生活的基础平台和社会经济的基础脉络的角色。无论是在小微企业发展的飞速前进时期还是普遍低迷的危机时期,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小微企业。即使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依然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必选。据统计,通过债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获得融资的数额仅占融资总量的1.8%,银行贷款融资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匮乏问题的最主要方式。然而,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有限,愈发显得小微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步履维艰。研究小微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困境有利于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来逐步消除这一发展障碍,促进其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高速平稳的发展。

二、小微企业出现银行贷款融资困境的原因

(一)从小微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

1. 企业内部制度安排不合理。

通常,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在自身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公司治理制度方面,多数小微企业采用的家族式管理方法,管理透明度较低,具体表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产权界定不清晰、管理能力存在不足,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在公司财务制度方面,小微企业没有明晰的财务制度和企业预算决算体系,没有定时披露财务报告的安排,使得银行很难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对其进行正确评估从而做出融资决策。

2. 企业信用度较低,信用意识较弱。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加之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其履约能力低,从而影响了其信用度的提升。小微企业信用度不仅先天不足,信用观念也较弱,提高信誉的积极性与信誉良好的大中型企业相比相差甚远,树立自身信誉的动力也远不及追逐盈利的动力。同时,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的素质及声誉也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依然存在着大量小微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甚至躲避债务的现象,导致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誉遭受损失。

3. 缺乏可行的融资渠道,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内部积累不足以满足其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小微企业转而求助于外部融资,但是,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较高,小微企业不具备相应资格,并且,小微企业的数量已达4000万,融资总需求巨大,使其也无法依赖发行小微企业私募债券来解决资金问题。常规渠道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融资便成为部分企业所采取的融资方式,然而民间融资的利率远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融资成本高,以及通常伴随着附加条件,而且私人放贷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除此之外,小微企业的商业信用市场与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缓慢,金融租赁等方式在中国的发展也尚不成熟,这一系列综合因素迫使小微企业对贷款寄予厚望。在获得贷款来源方面,相比较于小微企业整体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小额贷款和资金信托机构数量较少,而且存在着资金规模限制,因此银行成了债务融资最重要的来源。

(二)从银行的角度出发

1. 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

2012年两会期间的数据显示,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仅占总体数量的1%,小微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从银行角度来看,银行频频拒绝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的原因有:其一,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多,且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较少,因此,银行追求规模效益得经营策略使得其更青睐大中型企业;其二,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很有可能存在财务数据造假问题,而且银行与之不存在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对其信用度和资金动向并不了解,在对其诚信度调查过程中也存在着较高的费用成本和机会成本;其三,银行出于对自身安全性和风险性的考虑,对贷款的抵押品的要求较高,而小微企业通常不能满足该方面的要求。银行“取大舍小,零风险责任”的经营策略,使得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额度存在很大的困难。

2. 银行数量少,覆盖面狭窄。

在银行数量方面,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设立门槛较高,数量有限,且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及大中型企业,数据显示,其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额不超过其贷款总额的10%;政策性银行、地方的城商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也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并且受自身实力和业务规模的限制,对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数额也是相当少;而且,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处于缺位状态,许多最初定位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中,已经改变了最初的经营战略,如民生银行,已逐渐与其他偏重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无异。在银行地域分布方面,银行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大多数银行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与此相对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数量明显偏少,而小微企业的地域分布差异与之相较不甚明显,这就使得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在无形中丧失了机会,无法快速发展壮大,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从外部环境角度出发

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近几年来, 政府虽然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 但主要的信贷政策依然倾斜于国有及民营大型企业, 挂账停息, 呆账准备的优惠政策依然仅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缺乏相关法律条款的硬性规定, 使得政策不能够深入彻底的贯彻执行。在对小微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 工信部中小企业管理司、工商管理局、农业部中小企业局等各自仅负责其自身业务范围内的事宜, 这种缺乏统一性的管理模式也降低了对小微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此外, 政府在基金扶持、2013年第5期中旬刊财政补贴等方面发展缓慢, 扶持方式单一, 多样化有待提升。

2.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

在征信体系方面, 小微企业先天缺失, 信用度低, 并且对其进行信用增级的可选方法较少, 无法使之摆脱“小企业, 低信用”的“出身”背景;同时, 对小微企业征信采集数量少, 信息共享性较差, 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极大的影响了银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在担保体系方面, 我国的小微企业担保市场发展缓慢, 不仅立法落后, 而且市场中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机构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数量和资金规模均明显不足;融资性担保公司收费较高, 在帮助小微企业融资的同时也使融资成本大幅增加;通过专业市场协会实行联户担保虽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但其程序复杂, 并且会变相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除此之外, 由于担保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 大部分担保机构以房产证与土地证明作为抵押品, 担保要求较为严格, 因此许多土地和厂房属于租用来的小微企业就不能满足被担保的条件, 使其获取银行贷款额度变得更为艰难。

三、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境的建议

(一)完善自身结构,提升信用水平

首先,小微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调整产权结构,建立清晰透明的企业法人结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并且要通过加强业务创新,增强经济实力来积累内部收益;其次,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提升其信誉观念,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此外,企业要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积极参加银行的信用评级,使银行明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状况;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小微企业应积极拓展自身融资渠道,推动集合企业债券的发展、尝试进行商业票据贴现、合理利用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避免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二)推动银行业改革,增加专门服务机构

对于大型的股份制商业制银行, 要加强市场化改革, 打破其现有的业务结构, 在内部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部门, 适时地下放授信权限, 并且制定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条件, 开发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产品。在银行对自身进行业务改革的同时, 也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连续、准确的掌握企业信息, 为再次放金融inance NO.5, 2013 (CumulativetyNO.516) 贷时节约调查和审核的时间以及简化相关手续做好准备工作, 以提高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方面的效率。为了增加对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 相关部门应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 加快建立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及政策性金融机构, 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除此之外, 还应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非金融法人机构以及自然人设立村镇银行, 培育农村金融主体, 以弥补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空位, 逐步消除银行的地域分布差异给小微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创造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在现有对小微企业实施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其发展,具体而言,政府的扶持方式应多样化,除提供税收优惠,进行财政补贴之外,还可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扶持基金,以解决目前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困境。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专门法律的出台,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小微企业实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管理与监督中的重叠和盲区,提升监督管理效率。在征信方面,要完善征信系统,制定符合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信用评价制度,并建立信息数据库以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应鼓励各类征信评级机构进入该业务市场,以促进征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在完善市场担保体系方面,小微企业的高担保风险是担保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极为必要,此外,在整个担保体系中,要加强各担保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联合担保制度的发展以提高整个市场的担保水平,使担保机构能够在银企合作以共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其作用。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基本的组织形式, 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了其发挥国民经济新鲜血液的作用。由于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本文将针对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信用

参考文献

[1]吴建刚, 梁辰希.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3年 (1) 下.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8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招行本次RMBS发行既是对此的积极回应,也是盘活信贷存量、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实际行动,为国内RMBS市场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特色资产证券化,助力“轻型银行”

零售业务是招行的传统特色与优势,招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超过3200亿,因而有着疏导需求和必要性。应监管要求,招行本次RMBS项目选取的资产较为优良,分散度高,剩余期限较短,以客户自住用途的一手房贷款为主,且初始抵押率只有56%。同时,本期项目优先A1档、A2档证券评级AAA,优先B档证券评级AA-,外部评级较高,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入池资产质量较高。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投资AAA到AA-评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均适用20%的风险权重,招行本次发行的优先级证券全部为低风险品种,可以节约银行投资者的资本占用。

同时,资产证券化也是招行打造“轻型银行”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招行已经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4期共277亿元,规模居前,品种多元化,已覆蓋对公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三类资产。

创新结构设计。推进本土化实践

尽管RMBS是国外主流的证券化产品之一,但由于RMBS不能“长拆短”,期限较长,基础资产收益难以与债券期限相匹配,存在抵押权变更等技术难点,所以RMBS的产品设计和发行难度颇大。针对此类问题,招行本次RMBS为浮动利率定价,与以往市场惯例挂钩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所不同,招行选择挂钩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罕见的采用负点差招标,将债券定价基准挂钩基础资产定价基准,从而帮助投资者对冲掉基差风险。同时,入池贷款的抵押房产可暂不办理抵押变更手续,而是通过权利完善事件约定,理顺抵押权法律关系,避免了逐笔变更抵押登记,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扫除了RMBS的程序障碍。

——招商银行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 篇9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外部压力的倒逼下,我国商业银行正积极拓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等新兴中间业务,试图以此提升竞争力和非利息收入比重,进而推动银行的整体战略转型。其中,围绕投行业务发展,国内外不少先进银行已形成或正在摸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本文拟从战略定位、业务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模式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战略定位比较

国内商业银行多数是在2005年之后才正式成立投行部,投行业务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尽管各家银行都对这一轻资本、综合贡献度较高的新兴业务较为重视,但对于未来究竟要将其发展到何种程度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同银行对投行业务的定位也有很大差别,导致投行收入在集团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去甚远。对于一些银行而言,投行业务是其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可以称得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另一些银行自始至终都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将投行业务视为有益补充,其发展也被局限于适度范围之内。

高比重模式的代表:瑞信集团

自1856年成立以来,瑞信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财团,成为了一家经营个人金融、对公金融、退休金、保险等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近年来,瑞信不遗余力地推动“聚焦客户”(client-focused)和“资本效率型”(capital efficient)的发展战略,强调“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以及在新的监管环境下能够获得可观资本回报的领域”,将业务重心逐步聚焦于“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领域。其结果是,投行业务收入占整个集团收入比重日益提升。

2006?2011年期间,瑞信集团将旗下所有业务整合到三大业务部门,分别为私人银行部、资产管理部和投资银行部。其中,投资银行部在整个集团中所处的地位极为突出。2009年之前,投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三个部门对集团收入的贡献比通常为40∶40∶20;而到了2009年,三个部门的贡献比变为50∶40∶10。

2012年10月,为强化业务聚焦,瑞信将原有的三个主要业务部门(“私人银行部”、“资产管理部”和“投资银行部”)进一步合并为两大业务部门(“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部”和“投资银行部”),投行部的重要性和架构基本上未受影响。2012年,投行部对集团收入的贡献比进一步升至53.2%。2013年,受欧美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瑞信投行业务收入贡献比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49.8%的较高水平。

有限比重模式的代表:富国银行

2013年7月,富国银行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不仅如此,富国银行的赢利能力也长期处于美国行业领先水平。根据瑞银证券的统计,除金融危机和兼并收购时期,富国银行历年ROA(总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均保持在1%和15%以上,而5年、10年和20年均值更是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富国银行业绩表现稳健的重要原因在于,与瑞信、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银行纷纷将投行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拓展证券经纪和并购业务的战略不同,富国银行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坚守传统商业银行核心阵地不动摇,坚持以“社区银行+小微贷款+交叉销售”作为最根本的业务和盈利模式。2000年以来,通过渠道下沉和成本控制,主营零售业务的社区银行收入在整个集团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高达70%。

这样,在“零售银行”为主体的战略定位下,富国银行的投行业务所占比重较为有限。2013年,在富国银行的三大业务条线中,社区银行净收入为127亿美元,对集团贡献比2012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批发银行业务净收入为81亿美元(其中,投行净收入为17.5亿美元,对集团收入的贡献占比为8.0%);财富管理业务净收入为17亿美元(见图1)。

由此充分体现出富国银行对投行业务的基本态度:不以投行而投行,投行的目标是服务现有客户。目前,富国银行是全美六大银行中对交易收入依赖度最低的银行,其投行收入主要来自债券和股票承销、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相对传统和稳健的投行业务,尽量避免提供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不参与CDO(担保债务凭证)市场,不参与处于表外的SIVs(结构性投资工具)市场,保持了较为谨慎的风险控制意识。业务经营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多数银行相对重视单个投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产品和服务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从国内外先进银行发展经验来看,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分析客户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或对投行业务进行适当分层,或重点打造品牌业务,或为客户量身定制一站式、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案,不仅可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同时还可借此整合银行的业务资源,全方位开拓增收渠道。

业务分层模式的代表:瑞信集团

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瑞信不断地对投行业务进行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见表1),将其区分为若干个层次:一部分业务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被视为“关键业务”;而另一些业务则被瑞信归为“退出业务”;处于两者中间的属于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定位的业务。基本的定位原则包括:(1)降低风险资本的使用频率;(2)减少波动,提高资本效率;(3)强调客户和流量,如现金股票、电子交易、大宗经纪服务等都属于现金流、指令流密集型的业务。

2011年,为应对“巴塞尔资本协议III”资本监管标准带来的挑战,瑞信集团再次提炼了其投行业务组合策略,引入了两个新的原则:一是约束风险加权资产(RWA),瑞信选择从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远期无担保交易等风险权重较高的业务中退出,预计到2014年年底,瑞信固定收益类业务的RWA可从55%降至39%;二是控制经营成本,瑞信希望通过鼓励发展成本效率型业务(如大宗经纪业务),到2013年年底节约8亿瑞士法郎(见表2)。

品牌业务模式的代表:中国工商银行

与国内外许多银行类似,工行一度也追求大而全的投行业务体系。2002年设立投行部之初,工行为其设定的战略目标是“由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经营结构,向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的经营结构转变,尽快使投行业务成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工行不断拓展投行业务边界,建立了由并购重组、股权融资、债券承销、顾问咨询四大类、十几项产品组成的投行产品体系,并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参照系。

但自2012年开始,工行转换思路,提出“打造与工行全球地位与影响力相匹配的投行业务”这一着眼于未来的新战略目标,推动投行经营体系改革,全面转向“投行利润中心+品牌类投行业务”的新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将投行业务体系区分为基础类和品牌类。基础类业务包括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企业信息服务;而品牌类业务包括并购重组、股权融资、高端财务顾问、资产交易与资产证券化、银团安排承销与管理、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发行、资产管理等。其中,工行总行投行部主要开展重组并购、股权融资、高端财务顾问三项品牌类业务。

解决方案模式的代表:民生银行

对于国内投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并购、重组、整合商机。为此,民生银行不应满足于仅提供并购贷款等传统被动式投行服务,而应积极实施“民企战略”,以区域龙头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地方品牌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以及特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地方政府等为目标客户,主动介入甚至推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整合,优化提升企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配置,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或产业集群。

在战略规划方面,民生银行将投行业务的功能定位于“带动公司业务实现战略转型”,打造“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集成商”地位。通过提供包括战略规划、交易结构设计、综合融资安排和协助实施在内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金融管家”模式服务于战略客户,进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极。

在战略执行方面,2013年以来,民生银行围绕并购、基金管理、上市、结构金融、机构财富管理等五大投行产品线,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主推 “上市直通车”、“并购翼”、“保腾金融超市”三大投行金融解决方案。

“大综拓”平台模式的代表:平安银行

传统上,国内商业银行业务通常以对公、零售和同业三大条线为核心。2013年初,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效仿瑞信等国外先进银行,在国内同业间率先将投行业务线提升至与三大业务条线并驾齐驱的“第四极”地位,将其定位为“战略性业务条线”。

从平安银行的视角来看,解决方案模式尽管较好地动员了整个集团的金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团内部投行业务与其他业务的交叉销售和业务协同,但本质上只能算是“小综拓”,其服务客户的能力较为有限;要想真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真正做大投行业务,就必须引入“大综拓”理念,即资源动员、业务协同不再局限于银行内部,而是拓展到集团之外,将各类外部金融机构也纳入到这一综合服务体系中来。

“金橙俱乐部”的搭建即为平安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大综拓”平台。其目的是突破原有的“团E通”小综拓平台格局,在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基金业务、期货业务、资金结算与融通业务、经纪业务等方面与银行、券商、基金、信托、保险等外部金融机构开展银银、银证、银基、银信、银保等全方位的金融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综合(混业)服务,并使之成为高净值投资人、优质融资人、投行业务中间人和投行人的高端交流平台。

以俱乐部旗下的“行E通”银银平台为例,除平安银行自身可借此向平台上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其他中小银行推送投行产品和项目外,平台上的所有会员银行也均可向上推送产品和项目,彼此间实现撮合交易。这样,平安银行与其他会员银行在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上将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与以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条线侧重于银行间资金往来和通过标准化工具实现不同,投行条线下的银银平台更侧重于对非标准化产品的设计,为不同的客户度身定制专属融资方案,其难度和技巧性更高,但收益和风险也相应更高。

截至2013年11月,“金橙俱乐部”会员已包括了11家券商、26家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50多家中小银行、33家基金公司、39家信托公司及一些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今后还将进一步吸纳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银行在投行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大多采用“总行集中管理”与“分行全面参与”的“双线汇报”模式,即分行投行部在向分行领导上报业务情况的同时,也要向总行投行部进行上报。这种集中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自下而上设置了较多的风险管理环节。但弊端在于不够精细化,责任分工不明确,特别是总行事实上无法充分有效地监控并发现投行业务中隐藏的风险。这样一来,风险管理更多地要依靠分行投行部自身把关。在当前的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下,很有可能助长分行投行团队为追求业绩而故意忽视风险、隐瞒风险的道德风险。从欧美先进银行的经验来看,风险管理应主动嵌入投行产品和投行业务基层。

风险官主导模式的代表: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

在国际银行界,花旗银行一直是风险管理的典范。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由集团首席风险官(CRO)领衔,并由业务风险主管(BCRO)、区域风险主管(RCRO)和产品风险官(PCRO)等构成。其中,业务风险主管对相应业务条线的风险决策负责,其权限包括设置风险上限、核准业务交易等;区域风险主管对辖区内的风险问题负责。处于基层的产品风险官则对具体产品领域的风险问题负直接责任,这些产品主要是对集团有着特殊重要性的产品,如与房地产、结构市场相关的金融产品,以及基础信贷产品等。对于首席风险官、业务风险主管和区域风险主管而言,产品风险官提供了风险信息的来源,尤其是对业务和区域风险主管的日常风险及业务流程管理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这样,通过风险官有序分工、相互分离,花旗风险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特别是产品首席风险官深入到业务一线,保证了整个风险管理流程有序、高效运行。

与花旗银行类似,德意志银行也是“风险官主导”模式的积极推动者,但形式上略有不同。一是德意志银行没有针对具体的投行产品设置风险官,只包含了总行和区域(部门)两级风险官体系;二是德意志银行在总行首席风险官(CRO)和副首席风险官(DCRO)之下还设有首席信用风险官、首席市场风险官和首席操作风险官,同时,在各区域和各业务部门也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信用风险官、市场风险官和操作风险官。

对于投行业务而言,这种专业化设置是很有必要性的。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例。在信用风险环节,包括了债务人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早偿风险等)、发起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等)和第三方信用风险(受托代理人风险、服务商风险和信用增级机构风险等);在市场风险环节,包括了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利率变动的风险;在操作风险环节,则包括了资产重组风险、破产隔离风险和产品定价风险等。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可能涉及经济和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风险隐患,风险官在配置上显然也应更专业化。

全员参与模式的代表:高盛集团

次贷危机结束后,为更好地适应美国新的金融监管环境,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投行宣布转型为商业银行,吸纳储蓄存款,涉足零售业务,并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护。作为曾经的国际五大投行之一,高盛集团不仅在证券交易、并购重组等投行业务上仍然保留了强大实力,而且在风险管理领域也久负盛名。

尽管与许多银行类似,高盛也自上而下设立了不少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全球主要业务中心配备了超过1000名风险管理官。不过,风险管理官人数再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关注到每一个业务细节。高盛在风险管理方面最具特色的做法是“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风险管理官”,这才是其真正核心竞争力所在。

建立全覆盖、交叉制衡的风险管理制度。高盛的风险管理制度涉及业务运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随业务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高盛根据不同投行业务的交易及风险特征构建了跨部门、交叉制衡的风险管理系统,这样,任何一个部门的风险问题都很容易被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及时发现。以证券交易业务为例,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分别为:(1)全球证券交易部采用统一的交易系统进行交易簿记、定价分析等,每个交易员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时掌握其交易仓位及相关风险指标。(2)市场风险部和信用风险部的风控系统与上述交易系统相连接,每日抓取有关数据并独立计算各种风险指标。(3)财务部金融产品控制组利用该交易系统的相关数据独立计算当日交易损益。(4)市场风险部独立评估并认可该交易系统中的所有定价模型。(5)操作风险部采用独立的系统采集和汇总风险事件并适当利用该交易系统进行有关风险资本的匡算。(6)资金部利用该交易系统记录有关融资产品并抓取相关数据进行独立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全面推广风险管理文化,从员工的思想源头上抓好风险管理。高盛将打造一支优秀、守法的人才队伍视为业务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企业防范风险的根本保证。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在招聘环节就将应聘者是否具有诚信守法、团队精神和风险防范意识等品质纳入考察指标。第二,高盛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员工进行合规教育、培训并反复宣传,是各项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有助于强化员工在日常业务中的合法合规意识,任何级别的员工都有权利并且被鼓励随时质疑有关做法是否符合风险管理政策。第三,将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员工360度评估的重要内容,并直接与薪酬及职业发展挂钩。启示

上述投行模式不尽相同,甚至有的看似截然相反。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同的投行业务发展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因此,我国银行应善于审时度势,从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市场规模等内外约束出发,规划符合自身实际的投行业务路径,并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

投行业务的发展定位应与银行总体战略目标相结合。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也开始分化。例如,一些国有银行坚持以服务大型企业的对公业务为重心,但也有一些股份制银行选择以“零售银行”、“社区银行”作为转型目标。从投行业务的发展定位来看,前者可采取瑞信的高比重模式,后者则可效仿富国银行的有限比重模式。

投行业务的经营模式应以客户为中心,并充分考虑可支配资源。无论是瑞信的分层模式,还是工行的品牌业务模式,或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的综合解决模式,本质上都是围绕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一核心目标,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投行业务资源。对于国内大型银行而言,由于综合化经营牌照较为齐全,可在集团内部对投行资源进行优化;而对于国内中小银行,受综合化程度不高的制约,更现实的做法是,引入各种外部资源来丰富投行产品和服务,延长投行业务链。

上一篇:2024新增背诵篇目(含翻译)下一篇:送?县刘主簿楚,送?县刘主簿楚韩?,送?县刘主簿楚的意思,送?县刘主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