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共7篇)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1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内容提要: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和宏观层面的关注。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部分省市在政府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信用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认真研究分析这些地区的做法,对重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保障中小企业融资做法的落实,我们建议强化四个方面:一是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四是建立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宏观背景
自2003年1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诸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企业早已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政策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升值加速、国际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国内实施紧缩的信贷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高度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正在积极探索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式。近日,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对小额担保贷款管理作出调整,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其贷款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贷款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不含东部7省市)。同时,放宽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另外,中央财政还将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层面的关注,我市应紧紧抓住宏观政策调整机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
融资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小企业具有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筹措资金的难度较大。但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却日益突出,因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一)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 1.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小企业管理局(SBA)为中心的小企业服务机构。美国政府对国内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数量很少,政府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基金,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1)商业银行贷款与融资担保
美国建立了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主要由小企业管理局作为担保人,为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担保。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政府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例如针对少数民族和妇女所办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SBA对他们可提供25万美元以下的90%额度比重的担保。针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2)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
美国官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可从联邦政府获得优惠的贷款支持,其融资方式可以是低息贷款,也可以购买和担保购买该公司的证券,投资方向主要是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3)政府资助
一是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向那些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直接贷款,但数量有限;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局向受自然灾害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向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进行资助。
(4)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美国“二板市场“即NASDAQ股票市场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规模资本,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通过二板市场融资而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顶级公司和一流企业。
2.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1)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
在日本,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三家: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国民生活金融公库。这三家机构分工明确: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为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和稳定经营所需的长期资金提供融资;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为小企业的小额事业所需资金提供融资;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则是具有存贷款、债券、外汇经营的综合金融功能的机构。此外,日本还有两家服务于产业性中小企业和区域性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2)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
日本官方设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民间设有52个信贷担保公司,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他们共同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3)制定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体系 主要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安全网贷款制度。主要针对那些受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关联企业破产影响使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但预计其中长期资金周转将得到改善、经营状况稳定的中小企业实施的贷款扶持制度。二是新开办企业支持资金。这是一项对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技术及服务的新开办中小企业实行的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制度。三是具有增长性的新事业培育特别融资制度。这是以从事高增长性新兴事业的中小企业为对象的资金扶持制度。
(4)成立中小企业互助基金
日本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一般采用会员制,带有互助基金的性质。例如,日本的小企业“自有钱柜”,入会企业可以随时从中得到无息贷款,贷款额为入会费的10倍,不需任何抵押和担保。
表1 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政策
专设政府和政策性 金融机构
专设信用担保体系 鼓励创业投资 和直接融资 美国 小企业管理局
实施担保贷款、债券担保计划等
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达900余家,发展二板市场 日本
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 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52个信贷担保公司 发行贴现、带息和利息一次付清的金融债券 德国
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国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向企业往来银行提供贷款,然后由担保银行向企业再贷款。降低证券市场准入门槛,帮助中小企业上市 法国
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会员制式的信贷担保集团
(二)国内省市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 1.上海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1)政府资金支持
上海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成立了多类政策性担保机构,并安排担保机构损账补贴资金、中小企业研发基金、小企业开业贷款担保基金、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等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便利。2008年市财政专门安排5000万元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各区县财政相应安排配套资金。(2)互动担保联盟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联盟重点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和反担保问题,质量和规模相近的企业互保,节约了担保费用,降低了融资成本。目前上海已形成雏形的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信用互助协会。例如以上海大众担保股份公司发起,通过企业互助以及扩大信用融资能力并向社会提供信用咨询服务,为互助协会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主要有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票据贴现担保、开具承兑汇票担保、固定资产贷款担保、国企改制贷款担保、管理者收购贷款担保等。二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联盟。例如以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联合德升资信评估公司牵线,为同样有融资需求的两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互相担保和反担保,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联盟为形式,实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互保。为控制风险,通过互保形式融资的企业必须是信用优良的企业,并须经资信评估公司评定信用,A级以上企业才有资格加盟。
(3)提供绿色高效服务
上海银行推出小企业融资“无忧服务”,降低了小企业融资成本、为小企业提供差异化和高效的服务。“无忧服务”由“省贷无忧、易贷无忧、速贷无忧”三部分内容组成。“省贷无忧”方案针对企业贷款中所需支出的各类费用,如评估费、保险费、公证费等,通过银行与中介机构合作将大幅降低;“易贷无忧”是通过保证信贷额度、搭建担保平台等方式增加小企业在上海银行成功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速贷无忧”则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缩短审批环节。部分老客户和优质小企业客户则更有“绿色通道”。(4)股权出质登记
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一般要求抵押,上海市工商局出台了《股权出质登记办法》,企业如无担保物,可以股权担保,对企业而言是很好的融资渠道。股权出质经过工商部门登记后具有了更高的公示效力,降低了贷款风险,使银行在放贷时更有把握,有力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条件。
2.浙江省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1)开展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浙江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截至目前,列入风险补偿范围的金融机构共计向近20万家(次)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新增小企业贷款累计达258亿元。(2)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随着《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出台,浙江省民间贷款机构首次在制度上获得合法身份,民间贷款力量作为现有信贷制度的重要补充,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浙江计划试点111家小额贷款公司,引导50亿元民资进入正规金融体系。(3)集合债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与省金融办、工行省分行推出集合债的新型融资模式,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和担保,并通过券商进行捆绑式发行债券,将主要解决单个企业申请规模受限制和中长期贷款的问题。
三、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启示
综观国内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鼓励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这些方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为重庆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提供了借鉴。
(一)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我们应借鉴日本等地的做法,成立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借贷资金缺口。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同,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除了他们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外,主要是因为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对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的人品、能力等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比较起来有信息方面的优势,二者长期合作有利于解决金融结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考虑设立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银行。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的职责主要是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主要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改制而来。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发挥担保机构的综合效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监督,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二是成立商业性担保体系。以法人、自然人为主出资,按公司法要求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商业化运作,坚持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三是互助型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的问题,根据自愿的原则,自发组建担保联盟,互相提供担保,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等级,按规定缴纳一定会费,一般可以获得数倍于入会费的担保贷款额度。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风险投资适合中小企业,是由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的:一是风险投资不回避资金的风险性,只要被风险投资家看好的企业,就能获得风险资本的援助;二是风险投资的风险偏好是与其追求高收益相一致的,技术创新的高收益正是风险投资所看好的主要原因;三是风险投资是种股权投资形式,期限长,不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十分适合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因此,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是弥补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较好选择。
(四)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集合发债试点
小额贷款公司是吸收公众存款,经营贷款业务的新型机构,是我国旨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而进行的重要金融体制创新。我市应抓住国家推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有利时机,尽快开展试点工作,为对各类有紧急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安全、规范的贷款。集合债也是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我市应抓住国家逐步开放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机遇,组织选择部分成长性好、管理规范、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以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的方式联合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五)鼓励金融信贷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的信贷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结合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推出方便实用的融资手段,也是一条可行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无形资产融资、票据融资、保险融资、信托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现代支付服务体系,积极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配套服务。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做法。我们应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资金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实施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确保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主要由政府拨款,也可以从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发展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产业升级换代,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新科技事业的发展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将更多资金吸引到风险投资领域。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采取政府支持引导、企业自主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建立一批服务机构,搭建一些必要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要联合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项目推介、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的宣传、咨询、培训等活动, 搭建银企信息交流沟通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引导全社会资金合理配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供更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建设以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工商、金融、统计、质监、海关、税务、财政、劳动保障、司法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形成信息齐全、查阅方便、公开透明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协调联动和信息交流与共享。此外,开展信用培训服务和信用管理服务,指导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搞好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信用管理水平。
(四)建立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注重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政策性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内,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各家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及时完善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各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和发生过,虽然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不同,但都受到国家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所有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要经过“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均衡”的周期性发展过程,区域非均衡给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和制约,因此几乎所有存在区域问题的国家和地区,均对区域共同发展投人了极大的关注,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从而保证各区域之间均衡发展。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前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根据不同时期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又分别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政策是向东南沿海地区倾针,导致人才、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集聚于该地区,其结果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给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和一定的财政收入,但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1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省域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现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两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缓慢,这不仅表现在他与东部地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还表现在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
1.1省内发展不均衡状况 甘肃省内各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这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省内政策倾斜有很大的关系。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具体见下表:
从以下的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各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差距很大。兰州市的GDP总量占甘肃省GDP总量的27%以上且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仍然为省内最大的增长极。酒泉、白银、庆阳市由于丰富的资源储藏和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等,使得其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从而在甘肃省内占有重要地位,但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比较小。与此相反,甘肃其它地区的区域地位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除了天水、武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外,其它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处于较低地位,甚至局部地区如甘南地区、临夏地区在不断拉大与省内其它地区的经济差距,虽然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且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统计年鉴
1.2与其他省市发展差距加大(1)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非凡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2甘肃省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加快自身发展的建议
2.0世纪末,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优化经济格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落目标,加快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甘肃省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瞩目,这对甘肃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和发展机遇,也是甘肃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认清发展差距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
2.1甘肃应划分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分类问题区域,进行区域战略发展规划这是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良策。法国政府于1955年将本土分为22个经济区,以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推动区域发展。英国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制定并实施针对北部旧工业区产业衰退间题的区域经济政策,后来又进行了多次调整,使老工业区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政府则先后颁布法令把全国的贫困地区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开发区,覆盖全美2/3的县。因此,对甘肃省来讲,这种做法能将省内的问题区域进行合理分类,集中治理和开发,从而加速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2.2甘肃省立法和行政机关应密切协调,在甘肃区域规划和政策目标的框架内进行立法规划,开展立法工作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国土区划、政策支持、区域控制和管理的环节上,都会进行立法,从而达到确保区域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区域目标的实现。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有人说美国的西进开发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和帮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早在1784年-1787年,联邦政府连续颁布三个土地法令;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政府给予外国移民以公民权利鼓励移民;政府鼓励发展交通和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以及鼓励工商业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广大的西部土地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来。另外,英国为了防止迅速发展的服务业只局限在少数地区,制定和颁布了“办公楼发展许可(ODPs)”(1965),规定在伦敦、东南部、东安吉利亚与米德兰等区域凡超过平方米的所有办公楼开发都必须获得,可见英国针对区域问题的立法是多么具体(2)。甘肃省要想区域政策顺利实施,应该以法律保证为前提,创造一个稳定权威的法律制度环境。从而确保各项政策严格、规范、公开地实施,进而加快省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甘肃省的发展。
2.3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培育促进甘肃发展的增长极,确定重点开发地带,发展本地特色经济,以极点为基础推动甘肃各城市体系的完善城市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化的标志。美国人的建立促进发展的“极点”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运用,这些极点是由若干边防要塞、河边居民点、拓荒者聚居区发展起来的城市。1965年,美国开发阿巴拉契亚地区时,一开始就从确立125个增长中心着手,这些增长中心履行着城市的基本功能,同时,政府重视其梯度和规模,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中心”。经过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开发,形成了以综合性城市、专业化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网络,使美国很早就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末已成功实现了人口、经济的西移,美国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经济大国(3)。借鉴美国增长极的发展经验,根据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可确定兰州经济区和河西区作为甘肃省重点发展区域。兰州是甘肃省的经济政治核心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资产存量优势及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密集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强化省会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河西地区应以城市经济区为核心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甘肃东部地区,可将天水作为甘肃东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其电子产品和旅游业,使其成为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同时,在发展特色经济上,河西地区的种植业、中部地区的马铃薯、花卉等具有相对优势,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集团;石油、化工、电子等竞争性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与国外及国内其他城市的资本、技术的联合,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4)。
2.4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给全国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日本提出“环境立国”的新战略,认为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近年来相继制定《榕器包装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还积极开发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和能源投人量的技术、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等,力图从技术层面上解决环保问题(5)。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却走了弯路。美国政府于1785年颁布《土地条例》,大量移民定居在田纳西河流域,他们在这里伐树烧草,拓荒垦殖,人为因素和自然灾难使得田纳西河流域内的7个州的人均收入到20世纪30年代,还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后来虽然经过治理,该地区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教训是深刻的(6)。美国的教训是深刻的,甘肃决不能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甘肃经济开发必须把经济开发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5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7) 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大部分都会选择这条道路,这在美国体现的最全面。美国对西部的开发首先是运河的挖掘和汽船的应用,然后是铁路的建设,全国交通网的建成,加强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时,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投资于全国人口不到1/3的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就占到联邦支出总额的45%。政府还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北部的高素质人口向西部和南部流动,使其在南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这极大地推动了南部新兴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在缩小甘肃省经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方面,我们应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改善教育条件的基础上,促进智力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尽快缩小本省在教育发展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使甘肃省的物质文化水平齐发展。
3结语
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及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地处我国西部要道的甘肃省若能抓住机遇,通过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重新定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自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强化其承东启西,东西联动的作用,积极创造竞争优势,推进与其他各地的沟通、互动和融合,从而使本省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其经济社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姬顺玉.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5]郑周胜.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唯实,2000年07月.
[7]李国培,徐建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乡镇企业研究,1996年01期.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3
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国内外典型经验总结
1.以色列孵化器:严格筛选深度孵化
以色列孵化器是政府支持的独立法人实体,属社会公益性非盈利机构,政府通过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来统一管理孵化器的设立、孵化企业筛选和投资等事宜,孵化器管理决策受董事会监督,享有独立财务权,政府仅仅对其投入到项目公司的资金进行监督。以色列政府承担天使投资人的角色,极大激发了创业者、社会投资人、孵化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广东模式:注重从思路、创意到企业的前孵化器建设
为大力推动从思路到专利、人才到团队、技术到产品等的多元培育与转化,广东省非常注重前孵化器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民间组织、新型孵化组织等平台,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前期服务指导,引导和帮助潜在的创业者将构想、思路和项目通过注册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孵化模式。通过建立完善前孵化器服务体系,鼓励人才聘用和培养的改革创新,降低前孵化器创业门槛,探索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创新。
3.杭州模式:重视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
浙江杭州通过新一轮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的实施,积极运用专项资金扶持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周转联动机制、银政企中介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机制,以促进企业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建设初创企业发展良好的融资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4.重庆模式:注重运用创新券激励。
重庆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重庆特别重视科技型企业创新券的设计和激励,对于首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给予2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券;科技型企业在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购买科技服务,每年给予2万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券;科技型企业首次到新三板、重庆科技创新板挂牌上市,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挂牌成长创新券,鼓励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园区管理机构开展创新券试点,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各类科技服务。
构建多级孵化运行新机制,加快河南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的措施
1.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链
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经历“-1~0岁”“0~1岁”和“1~10岁”等多个典型发展阶段。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就需要紧密结合不同阶段特点,构建多级孵化运行机制。
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传播工具和平台,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典型创新人才和领军企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成功、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深入推进以创新人才培育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实践技能培训和独立思考养成,持续推进创新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探索实现全域创新的实施办法。依托创新活动,着力发现和识别人才。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和增值服务,支持高校、企业、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
探索创新人才资金“预支”的新途径,借助于多种层次创新创业大赛资金赞助、担任评委和创业顾问等形式,为创新创业培训和选拔人才,筛选有极强市场化的项目。要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对人才进行“学前”投资,主动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共建,为引智、引资推动国外或省外人员回乡创业创造坚实条件。
要按照发展主体多元化、运作过程企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化、队伍管理职业化和激励机制利益化要求,深入推进多级孵化链的打造和高效运转。
2.要着力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实施办法进行改进,促进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统一的科技成果资源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项目委托和难题招标,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
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行业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
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抓手,提升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利用学会服务站、技术研发基地等柔性创新载体,组织动员学会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
鼓励国内机构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探索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推动行业组织制定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技术转移服务评价与信用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3.要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财务支撑。通过研究开发补助、融资与风险性资金提供来支援科技活动的发展。地方财政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拨款,采用部分拨款、部分有偿使用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专项用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明确规定对技术服务、软件产品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人力支撑。提供技术辅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国家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的功能,协助技术引进与转移。积极推进参与著名大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河南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免费或优惠为国内外著名院校提供科技产业基地。要探索加强干部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
需求支撑。通过提供委托研究、政府采购等来鼓励创新,定期发布近期或未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清单,并制定一些相关标准,引导、推动孵化器健康运营。
环境支撑。通过对知识产权交易、知识或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规范,形成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切实保护技术创新者与风险投资者权益,完善创新创业法制环境。
4.要加强政策法规整合和域内外合作
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有效整合。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方面虽然出台了不少政策,涉及面很广,但从总体上看,政策在整合性、针对性以及集中目标方面还有所欠缺。要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现有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评估,本着突出政策重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高政策法规的效力和效用。
加强域内外各种创新力量的合作。河南正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大开放的发展格局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把所有与科技孵化器发展相关的主体联合起来,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实现服务、信息、知识、资金、空间等资源的共享,积极加强外部关联,勇于与国际接轨,要支持河南中小微企业同国外企业及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谋求竞争发展优势,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注:本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河南省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52400410215)的阶段性成果。
重庆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探析 篇4
摘 要:尽管主要金融机构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创业,但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频频出现“跑路”的现象。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难,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中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探索解决措施,以期为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融资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57-02
小微企业定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有雇员人数少、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小、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重庆市扶持发展的微型企业主要是指雇工(含投资者)20人以下、创业者投资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
发展小微企业重要性:重庆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称,发展微企的四大好处:首先,发展微型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就业40.62万人;鼓励创办微企,点燃创业激情,沿海返乡农民工近2万人,占创业者总数的35.46%,这个群体返乡船业,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下岗工人带头致富,促进了社会和谐的物质保障。虽然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大。小微企业统计网表明,目前重庆小微企业约88万家,占企业总数的 60%以上。已实现产值168亿元,至今年5月末,重庆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到43.7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6万户,个体工商户31.1万户。仅从工业角度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 550户,其中小微企业占88.5%。为社会经济发展添柴加火,创造了40%的GDP。
一、目前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重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采取“1+3”模式予以扶持,即“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解决了小微企业创业困难,创业扶持政策主要是鼓励创业,而已有的微型企业不能享受这些扶持政策。中国小企业信息网显示,从今年1―5月份的统计数据看,重庆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高等导致企业利润增幅呈现下降趋势,重庆市有些小微企业因为资金缺乏举步维艰,其中不少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因此失去订单、失去市场。从数据分析来看,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市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为什么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仍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由于重庆市小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其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融资款难有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企业自身具有缺陷,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小企业具有管理体系不科学、财务制度不规范等;二是银行对小企业的认知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贷款门槛高,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热情和信心。
1.加强企业内部经验管理和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控制公司的资金安全和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包括组织规划、人员管理、授权审批、财务预算等。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拥有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能为公司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发展也要创新。
2.同类企业合并增强竞争力。同类小微企业签订合并协议,在双方相互充分协商基础上达成的自愿联合,合并后小微企业形式上的连锁经营,实际决策与财务上的自主,这样可以扩大公司经营规模、显示企业实力,创造更好的营销平台,在多方面赢得顾客的认可与合作,增强竞争力。
3.小企业经营成本高。从从小微企业网1―5月份的统计数据看,重庆市由于原材料、利率、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导致企业用工、用地困难,使企业销售、利润增幅呈下降趋势,加之货币紧缩政策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小微企业创业和经营成本增加,困难加大。
4.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融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现金流量,对不偿还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选择是偿还贷款还是违约,如果违约成本小于收益,企业就有可能主动选择违约,小微企业负担较低的违约成本,因而其违约概率相对更高,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较高的道德风险,增大了融资难度。
5.财务管理不规范。重庆市小微企业有80%以上财务管理不健全,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资信不透明,难以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信用等级60%以上都在3B以下,常有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损害了自身的信誉,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银行对其贷款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这样,小微企业很难得到信用贷款,不利于企业的融资。
6.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很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缺乏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抵押物资。固定资产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不稳定,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就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7.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不是很高。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管理者缺乏战略思想,中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不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发展观念落后,可能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再加上小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素质不是很高,没有及时与银行沟通,银行无法获取小企业相关的有用信息,特别是企业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
8.小微企业的融资通道少。小微企业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和民间借贷,而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渠道,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审批周期长,审核条件苛刻,对贷款单位的要求和限制较多,能获得贷款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不动产少,或者根本没有,而银行又不接受债务、库存货物、知识产权等资产抵押,使得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做大做强。 9.商业银行戴着有色眼镜看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贷款,对大企业比较睐,而对私营微小企业的贷款仅仅是象征性地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义务而已。一旦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力保大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就限制小微企业贷款,造成小微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稳定的信贷支持。
三、解决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难的建议
1.减轻金融机构税负 。银行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扣除标准低,如银行业的员工工资支出和坏账损失明显高于一般行业,但税前扣除却与其他行业一样,从而加重了银行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可以针对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减免所得税,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间接增加银行收益,从而刺激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构建“一体三层”的担保体系机构。重庆市政府指定专门的担保机构为小微型企业免费担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得到政府信用担保贷款,根据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享受财政贴息。担保机构直接面向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融资担保,同时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向市级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市级担保机构以提供再担保为主要业务,还可以将其承担的担保业务拿到国家再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
3.政府支持创办信用补偿基金。可以由市政府安排财政资金设立信用补偿基金,建立合作风险机制,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部分可由政府支付,每年设定特定的比例提取,市县政府要辅助相应的支持措施。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用于涉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对此进行奖励,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4.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虽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比银行要高一些,但是由于其门槛低于银行贷款,对于小微小企业来说是解决贷款需求的途径,比银行贷款更加灵活、快捷,贷款审批也比银行简单。小额贷款公司正是通过各种灵活的抵(质)押贷款方式,主动承担较高的贷款风险,并通过监管资金流向把控信贷风险,为企业及时“输血”,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5.提升经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内驱力。目前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偏重于开拓大客户业务。然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其只能采取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查等措施,来赢得所谓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限的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的恶化,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促使银行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自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积极采取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6.建立客户信用体系。根据客户资金需求控制授信额度,同时还可根据客户的诚信等级,酌情考虑给予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可一年内按月提取,让借款人逐步归还贷款,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例如发放一笔5万元的贷款,期限一年,年息为15%,按月等额还款。债务人每月偿还贷款4 512.92元,息随本降低,还款积极性高,银行也可以循环进行贷款,可以快速回笼资金,降低违约风险。同时结合的个人征信管理,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
7.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企业联保贷款,发展小微企业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二是根据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出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类金融产品。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按揭房再贷款、提供商品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订单贷款、股权质押等。
让广大小微企业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从而摆脱小微企业“短命”的魔咒,相信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政策的落实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是可以做到的,重庆的小微企业会更加长寿。
参考文献:
[1] 何健聪.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梳理与解读[N].华东科技报,.
[2] 崔燕.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3).
[3]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网.
[4] 温敏,韩双江.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5] 陈金波.微型企业的就业促进作用[J].商业研究,2009,(10).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5
国内外水下隧道修建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经验借鉴
基于对国内外越江、跨海通道的调查分析及对比,论述了国内外水下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其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经验借鉴.从水下隧道的.主要成就、施工方法及断面形式论述了国内外隧道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了各种施工方法的特点及其水下隧道中的应用;从地质勘探、设计及施工三个方面分析了水下隧道的优越性、设计和修建的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最后,就前期准备、工程理念、总体规划、方案及施工等方面,分析了一些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值得考虑和借鉴的经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准备、详细勘探、周密安排,规划、设计应按照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先进的次序进行.
作 者:宋克志 王梦恕 SONG Ke-zhi WANG Meng-shu 作者单位:宋克志,SONG Ke-zhi(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25;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0)王梦恕,WANG Meng-shu(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刊 名: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2) 分类号:U459.5 关键词:水下隧道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修建技术 发展动态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6
一、省外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和特点分析
根据国务院1999年1月转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方针, 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下面主要介绍我国浙江、四川、江苏、广东深圳和顺德、台湾等地区的职业技术经验和特点。
1. 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经验及特点。
浙江省作为我国沿长江主要发达地区之一, 近年来多渠道探索发展之路,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该省积极探索, 创建新的专业, 开发新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主要成功经验有: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设置新专业。浙江省是我国有名的工业基地, 其企业行业涉及建筑房地产、贸易、电气机械、化工、化纤、金属、电子通讯、机械和纺织等多个领域。与此相应, 其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设置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械、电子、营销、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等专业, 培养企业紧缺的专门人才。另外, 根据当地区域产业群, 按职业岗位与技术工种的变化设置专业, 做到“因需而变, 顺需而变, 主动适应, 不断探索”;二是产教结合,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本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提倡企业与学校联合办专业,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正泰集团联办的机电专业、与奥康集团联办的‘市场营销专业’等。此外, 为了突破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限制, 浙江职业技术教育还提出了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 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同工业园等50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三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早在1991年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就颁布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府为了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 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对优秀技术工人的奖励和社会紧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2.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及特点。
江苏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围绕富民一个中心, 突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成人教育两个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大本位, 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崭新的变革。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建设新型就业机制。1999年8月20日, 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 办法提出:“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事一般职业 (工种) 的职工, 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者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 (工种) 的职工, 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者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 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对江苏省就业机制的制度性改革;二是调整层次结构。首先是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在保持职业教育重心放在高中阶段的前提下, 将高校的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同时逐年加大了高校对口招生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 加快建设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次是创办综合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将一批办学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 并成立了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三是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技能紧缺型人才的缺乏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瓶颈。为了解决全省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紧迫的需求, 江苏省政府和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了常州高职城, 该高职城的建成增强了全省紧缺人才培养能力;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江苏像抓外向型经济那样抓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开拓, 这有利于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站在新的基点上, 比较和确立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了更好加强中外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江苏省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出了四个鼓励:鼓励合作创办独立设置的教育机构;鼓励合作开办专业课程;鼓励从国外引进业资金等教育资源开办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
二、省内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和特点分析
1. 顺德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经验。
近年来, 广东省顺德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了格外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顺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成功经验及特点是有:一是以人为本。总体来说, 就是职业技术教育“以生为本、以师为根”。以人为本是深圳、顺德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共同的办学宗旨。都将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作为根本目的。根据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顺德职业技术学校陈智院长认为:“人文是为人之本……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院把“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观结合起来。把培养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与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形成结合起来;二是经济与职业教育教育互动。改革开放以来, 顺德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经济的高速成长拉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反过来, 职业技术教育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腾飞。顺德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主要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办学;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兴教;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育人;地方政府与学院相结合———治校。
2. 深圳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及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模式已基本建立, 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基本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为深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特点有:一是大规模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机构。截至2002年底, 深圳市共有高等职业学校共2所, 在校生11359人;中等职业学校有中专8所、职业高中8所、技校1所, 共17所, 在校生15233人, 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40.06:59.94.同时, 还建有以市职业训练中心、技校为龙头, 行业、企事业单位办学为主体的社会办学机构400余家。2002年, 全市职业培训总量为171万次, 其中, 企业培训量为100万人次同, 占6%;社会机构培训培训量为9.2万人次, 占8%。目前, 全市己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格局, 为深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队伍;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里主要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以市场需为导向, 以能力为培养中心的旨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市场紧缺什么, 就设置什么专业,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能, 就按照此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方面, 坚持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 又具有高级技艺, 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特别是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优良品德与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外地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经验和基本特点的分析, 对比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若能积极借鉴外地区成功经验, 对提高东莞市职业教育, 对培养更多的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对促进东莞市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第一, 职业技术院校定位要准确。职业技术院校应把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职业教育一定要有市场意识, 要努力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 彰显自身的质量、品牌和特色, 提高就业率, 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第二, 重视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十分紧密。2002年12月2日, 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该文第四条规定:加强企校合作是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积极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经费支持, 以及课程设置指导等等方面;第三, 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鼓励学生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如德国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 在毕业时要通过的是一次“三证合一”的考试, 即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职业学校毕业证。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行一书多证, 让每一个毕业生具有多种技能, 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 教育部要联合学校、社会企业各方面的力量, 制定最理想的证书考核方法, 坚持将职业技能放在首位;第四, 突出地方特色。如浙江、江苏根据地域特点设置相关专业, 加强国际化合作;第五, 强化经费投入、劳动准入和法制建设三大保障措施。一是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积极引入民间资金, 鼓励民间投资办职业院校;二是规范劳动准入制度, 市、镇劳动保障、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督办法, 完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三是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监管, 完善有关职业教育法制建设, 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秩序, 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我国浙江、四川、江苏、台湾、深圳、顺德、东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从比较角度透视了其成功经验对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石婷婷.紧密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创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新体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
[2]深圳市劳动课题组.深圳职业培训形势分析与评估.2003.
[3]伏绍宏.四川民办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热点透视, 2009.
[4]朱新生.江苏省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与政策调整[J].教育研究, 2004, (11) .
[5]朱新生.江苏省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与政策调整[J].教育研究, 2004, (11) .
[6]顾坤华.再议江苏“高职强省”的问题[J].教育战略研究, 2007.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 篇7
在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领先地区的山区农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梳理后,笔者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促进山区农业发展上虽然有不同的经验与做法,但仍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内陆贫困地区汲取和借鉴。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与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大型机械耕作的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在发展大宗粮油作物上明显处于劣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粮油供给充足、市场流通便捷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农业发展领先地区,只要是山区,都纷纷压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茶叶、蔬菜、花卉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例如,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人多地少,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80%。过去日本以种植稻米为主,大米自给率曾高达95%。但随着世界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日本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将山区耕地调整改种更具竞争优势、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花卉等。
韩国近年来也逐步扩大粮食进口,在山区致力发展水果、蔬菜、桑蚕、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韩国的高丽参举世闻名。
台湾地区以山地为主,其大宗粮油面积所占比重更小,但其热带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我国部分山区,正是在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先行一步,才使农业保持了领先地位,即使种植大宗粮油作物,也尽量发挥山区环境与小气候优势,改变过去只重视“量”的增加,转而追求“质”的提升,突出“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等卖点,尽量避免与平原地区的大宗粮油产品正面竞争,其目的就是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山区农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设法扬长避短,走与平原地区不同的差异竞争道路。
二、因人而异适度规模经营
山区耕地分布零散、极不规则,而且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因此搞整齐划一的大规模经营缺乏条件,但经营规模太小效益又太低,难以生存发展。因此,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山区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例如,日本虽然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子技术)非常发达,但山区农业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在20亩左右。
韩国也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也在20亩左右。
台湾地区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零散,也是走小型家庭农庄发展道路,每户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仅在15亩左右。
有调查显示,国内山区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种植户或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一般在15~30亩,平时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只在农忙季节根据需要雇请少量劳力。如果经营规模过大,则需要大量请工,不仅管理难度较大,而且生产成本会迅速提高,效益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山区农户要提高种植效益,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实力与经营能力,以及种植的作物种类、机械化采用程度等合理确定。只有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经营者素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追求“精致”提升竞争能力
山区农业不能靠“规模”在竞争中取胜,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另辟蹊径,选择在“精致”上做文章,从“以量求生存”转为“以质求发展”,即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选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采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精致农业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核心是标准化和高质量,特点是“精”和“特”,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精致农业在生产方式上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要求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通过发展“精致农业”,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区农业规模虽小,但效益却令人刮目相看。
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发展“精致农业”的构想,强调产品的品质与效益,与平原地区实现差异化竞争。目前“精致农业”使台湾地区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产值、效益明显提高。台湾地区农民种植的番茄亩纯收入接近2万元(折合人民币,下同),种植的草莓亩收入可达到20万元,兰花种植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注重健康、卓越、乐活的“精致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日本则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从品牌、绿色、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升山区农产品的竞争力与附加值,使其“精致农业”走在世界前列。在日本,品种优良的草莓通过生态种植、精细管理,每千克销售价达到200元(折合人民币,下同);种植的苹果最高亩产达到8000千克,亩纯收入在2.5万元以上。
近年来,“精致农业”在我国不仅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也逐渐得到一些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的认同。福建等沿海地区借助与台湾地区相距较近、来往便利、关系紧密等优势,在引进、探索、实施“精致农业”上先行一步,着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已取得良好的效益。内陆贫困地区也有一些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的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与环境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在发展“精致农业”上积极探索,逐步闯出一条农村致富新路。
四、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山区分散的小农经营,显然难以与市场对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设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国内外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例如,日本成立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民办官助形式发展起来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组织,该组织为参会农民提供了包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甚至生、老、病、死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农民大部分生产贷款、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都通过农协完成,这为减少资本剥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改善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的农协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为加入协会的农户提供生产、流通、加工、技术、信用和保险等系列化服务,在提升韩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贸易,保护韩国农民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农会、合作社和产销班三种形式。其中农会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吸收农民广泛参加,具有社区性和综合性特点;合作社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合作建立的经济组织;产销班则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目的的新型合作组织。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台湾地区农业走出了一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小生产、大市场、高效益之路。
虽然我国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所占比例还很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际上还很低,同时合作社运作、管理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多数合作社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进一步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合作组织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生产高度分散、远离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合作”的山区显得更为迫切。
五、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山区农业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农民素质与农业专业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最新科技成果得到快速推广运用,农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目前,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非常完善,对促进山区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的农业服务体系,除由农协主导的营农指导体系外,还有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普及指导体系,这种“官民结合”的二元协同农业服务体系,为日本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农业与农村发展,为以“小农”为基础的日本农业融入大市场、步入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韩国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民生产农产品,仅是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产中由农业振兴厅和农业技术院等部门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农资等服务,产前和产后则由农协、农机、农水产物流通公社、农业和贸易中心等部门与机构,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机械、收购、储藏、加工、标准化和销售服务,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服务体系做支撑,这对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生产农产品,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委会、大专院校、中央研究院及财团法人、农业产业团体和农民组织等,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农业金融和农民福利等。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统筹结合、一体运作,平台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农民合作、功能多元,基层服务体系执行有力;多方共建、健全体系,公益服务体系蓬勃发展;法律保障、配套协作,生产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特点。台湾地区农业之所以迅速发展,除了政策、自然条件等因素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山区农业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也必须在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上加大投入,多动脑筋、下“真工夫”。
除以上经验外,抓好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推广小型机械,提高劳动效率;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种养结合,促进循环利用;利用环境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展就地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等,都是国内外山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山区农业发展中汲取和借鉴。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推荐阅读:
国内企业海外融资05-31
国内企业投融资趋稳09-28
小企业国内贸易融资09-03
国内呼叫中心企业发展趋势11-16
国内贸易融资08-23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10-08
纵观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研究状况11-04
导电塑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09-12
国内银行贷款融资模式05-20
国内外实训基地经验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