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2024-10-08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精选3篇)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篇1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摘要】:2008年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多个省遭遇严重旱情,不仅给冬麦区抗旱保苗、保夏粮生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粮食价格能否保持稳定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分析认为:尽管这次旱情会影响中国夏粮生产,但是由于粮食最近连续五年的丰收以及储备充足,加之国家一系列抗旱保粮的政策实施,旱情不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国内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另外,中国一直坚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原则,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因此,对国际粮食价格也不会造成冲击。

一、旱情对我国粮食价格走势的短期及中长期影响

(一)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稳中趋强

近期,受国内农作物大面积受旱影响,部分地区粮食价格上涨。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显示,与年前相比,年后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分品种来看,主产区小麦价格略涨,涨幅约0.6%;面粉价格略涨,北京涨20元/吨;销区东北产粳米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福州涨幅最大为5.56%,其次是上海,涨幅为4.21%;菜油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回升,湖北、安徽、四川菜油的涨幅分别为3.90%、1.25%、3.75%。

虽然国内主要粮油品种价格在年后均出现上涨趋势,但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结果显示,这是一种“节后”出现的合理涨价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年后大部分农民工开始返城务工,学校也陆续开学,这些都将带动粮油消费需求的增加。二是目前冬作物干旱比较严重,由此带来的恐慌心理导致粮油市场价格抬升。从近期来看,干旱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仍将推动粮食价格走强。一是,今年的干旱比较严重,当前旱灾对小麦产量将造成威胁,由此带来的减产心理预期比较强,成为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二是,灌溉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增加粮食的种植成本。减产加上种植成本的增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粮食价格走强。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因而粮食价格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力。08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预计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加2690万吨,增长5.4%,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长的好成绩。其中有6个省区粮食总产和单产、9个省区粮食总产、21个省区市粮食单产超过历史水平。据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小麦的库存预测,08年底中国的小麦库存为4499万吨,即使本次国内因旱灾出现5%的减产(也即500万吨左右),中国的库存供应仍无大问题。另外,国际上由于07、08年小麦价格的大幅上涨,各国的种植热情快速恢复,08-09年度的小麦库存量已经从07-08年度的1.19亿吨增加到1.47亿吨,增加了近2800万吨。据此,中华粮网分析师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情况看,只要当前旱情不继续恶化、秋粮不出现大面积绝收的情况,目前的旱情不会对粮

食供给造成太大的冲击。市场价格波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影响,相信随着旱情的缓解,应该会逐渐平静下来。

(二)期货市场冲高

春节过后,国内农产品市场走势明显强于国际市场,尤其是强筋小麦表现更为抢眼,在短短的3个交易日内快速拉升100余点。强麦0905合约三天内累计上涨107元/吨,涨幅高达5.45%,郑州强麦期货近期整体上扬,主力资金逐渐转向0909合约,且近月合约微跌而远月合约上扬,显示市场对当前旱情对小麦中长期影响仍然担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期小麦期货出现暴涨,主要是市场预期小麦会大量减产。受恐慌心理以及干旱天气可能持续的预期因素影响,小麦期价短期或继续上扬。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干旱天气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比重并不会太大,政策则成为影响后市期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家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提高,所有这些再度令投资者信心得到强化,特别是增强投资者对农产品后期走势的信心。

(三)政府收购价格或将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国家逐步提高粮食托市收购价,以此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国家提高了小麦收购价,并把执行时间从之前的6月1日提前到5月21日。收购价的提高以及收购时间的加长,使得2008年的小麦收购量有所增加,主产省收购量达到了5866.66万吨。另外,政府多次增加玉米、稻谷收购量,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文件提到“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由此可见,政府对三农和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显示了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降雨稀少,旱情比较严重,灌溉成为缓解旱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灌溉无疑要增加粮食的种粮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农资、化肥价格飞涨的情况下,种植成本的增加将会导致农民的惜售心理,提高农民的心理价位。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价格收购,收购难度无疑会加大。因此,如果国家托市收购政策考虑到这一因素,而继续上提收购价的话,农民的增收就值得期待。

干旱对粮食产量也将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果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减产,农民的种粮收入也将出现下降。东方艾格预计,旱情将令冬小麦减产5.4%左右,减产560万吨左右。若现有价格不变,农民将会少收入154亿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呢?无疑,合理的粮价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粮价偏低,而农民种粮成本高,因此粮价要逐步

提高,且上涨空间很大。因此,中华粮网分析师认为,为了保证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将会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二、旱情对海外粮食价格走势的短期及中长期影响

面对旱情,国家正在组织各方力量集中精力抗旱保丰收,现在就断言夏季粮食大幅减产还言之过早。退一步来说,即使今年小麦减产,我国小麦库存是充裕的,不存在由于当年歉收而出现市场供求失衡。中国在小麦进出口方面,主要是品种调剂。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再者,夏季粮食占整个中国粮食供应的比例小于秋粮,从以往几次粮食**来看,多是南方稻谷供求变化引起的。由于小麦减产导致的粮食市场大面积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粮食本来出口就少,对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影响不大。中国一直坚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因此,对国际粮食价格不会造成冲击。

三、粮价走势对我国宏观经济、拉动内需的影响

目前仍在持续的旱情很可能造成今年小麦减产,并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但对未来粮价以及CPI的影响程度将很有限,不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及拉动内需产生影响。

这场旱灾具有受灾面积大、区域集中和受旱程度重的特点,加大了夏粮减产风险。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发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很小。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产丰收,目前我国粮食总体上供大于需,储备充足。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约为35%,高于全球20%的库存消费比水平。在库存充足,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我国的粮食价格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从历史情况来看,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小麦减产10%,国家及时抛售库存以稳定粮食价格,当年小麦和稻谷价格均未明显上涨,夏季甚至出现下跌。但玉米、大豆、棉和糖等价格调控能力较弱的产品,则更容易出现价格波动。从长远来看,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上涨往往会波及其他商品,引发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生活和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四、抗旱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支持建议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多年少有。本次干旱呈现以下特点:1.受旱面积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76亿亩,比常年多0.87亿亩,偏多46%。2.受旱区域集中。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3.受旱程度重。作物受旱中,黄苗或死苗的重旱面积达3981万亩,占到受旱面积的29%,这是多年少见的。受旱成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降雨少,温度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

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2.寒旱叠加。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我这次去江苏检查抗旱工作,那里前段时间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导致了许多地区无法进行抗旱浇灌,加重了旱情。3.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从本次干旱呈现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此次抗旱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受旱面积大,旱情严重,造成抗旱水源短缺。二是,在绝大多数的农村,缺少农田水利设施,或者曾经有但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使用。三是,一些地区的农民本身对抗旱的积极性不高,因为粮食的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面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雨水利用率

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充足: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浩大安博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安逢龙认为华北地区出现严重旱情的根本原因是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雨水利用率太低。华北有些地区雨季的降水如果能够储存下来的话,那么就可以解决旱季的用水问题。不过,解决华北地区旱情燃眉之急的应急办法,一是通过人工降雨;二是通过增加钻井取水力度,然后在雨季时积极回补地下水。但华北地区缺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的方式。

二、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农民恢复或重建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甚至重建农田水利设施,并非短期之功。农业,尤其粮食的比较收益极为低下,更加抑制了农民在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积极性。所以,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出资投建,并加强维护和管理,方便干旱之时启动利用。

三、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保证农民种粮和抗旱的积极性: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本身对抗旱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平常打井、修水渠虽然花费不多,但相对于“进城打工”,做这些事似乎“不划算”。一些农民反映,如果不是目前国家补贴,对种田就更不在意。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目前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所以,国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比较收益较低的问题,当前,增大补贴也许是比较快捷的方法之一。

另外,应采取临时玉米收购措施调动农民抗旱积极性。目前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农民普遍面临卖玉米难问题,收获下来的玉米积压在农民手中难以转化成现金,大大挫伤了农民现在的抗旱积极性,为此,国家应该采取临时玉米收购措施,解除农民抗旱的后顾之忧。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篇2

一、主要粮食价格变化及种植结构情况

单位:元/斤

单位:万亩

由上表可知, 2010~2012这三年间, 东宁县三大粮食作物价格和种植面积基本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 我县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小, 粮库不对其进行收购。东宁县非粮食主产区, 现有粮食种植面积77万亩, 其中玉米、水稻、大豆这三大粮食作物占比达99%, 小麦种植面积微乎其微。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明显随价格的上涨在扩大, 主要是2011年较2010年有大幅度的上涨, 除了价格上涨因素外, 玉米的种植面积还受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原粮供应的影响, 根据粮食市场需求和加工转化能力来相应调整, 主要是根据东宁宏达高蛋白饲料加工厂的生产能力而相应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近年来保持在5万亩左右, 变化幅度不大。大豆种植面积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主要是避免因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不稳定现象。

从调查情况看, 当地政府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二、金融支持粮食生产情况

(一) 人民银行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支持粮食生产

一是为支持春耕备耕生产, 加强信贷支农,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今年, 向东宁润生村镇银行投放了9000万元支农再贷款, 保证其满足农民春耕备耕资金需求。二是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组织县内农发行、农行、农商行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了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措施, 为农户开展农田小型节水灌溉、塘渠疏浚、堰坝加固等提供信贷支持。

(二)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粮食生产

目前, 我县已形成了由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组成的多元化的金融支农体系, 各涉农金融机构坚持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 积极加大信贷投入, 满足“三农”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2012年12月末, 全县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6.77亿余元, 其中支持粮食生产贷款占比为1/5。应该说占比不高, 主要原因一是东宁并非粮食主产区, 种植面积有限;二是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满足程度不断提高, 贷款投放基本饱和;三是从近两年情况看, 农民用于地裁木耳的资金需求比较大, 大部分是在资金周转困难时附带着用于种粮。从利率水平来看, 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利率方面采取了优惠于其他贷款的政策。

(三) 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粮食生产

目前, 各涉农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如农商行的“一证通”、农行的“惠农卡”、村镇银行的“农易贷”, 这些产品和服务方式在投放农户贷款方面, 都实现了手续简化、过程缩短, 资金支取方便灵活等优势, 对于农贷满足程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第一, 人民银行应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国家扶持性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作用, 鼓励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园方面的信贷投放, 做好生产资金的调配工作。

第二, 县域内金融机构应健全、完善粮食贷款管理政策措施。一是全力满足农民在粮食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信贷需求, 并在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等方面提供优惠;二是缩短审批流程, 扩大审批权限, 加大对粮食生产、收购和农产品深加工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稳定粮食生产。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篇3

国际粮价上涨始于2002年, 2006年下半年开始加速, 仅2007年即上涨42%, 2008年前两个月更是上涨83%……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粮食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统计, 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 其中被直接用作人类食物的粮食10.1亿吨, 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的粮食缺口是0.5亿吨, 共计10.6亿吨, 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将近一半[1]。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背后动力

(一) 从宏观环境看农产品价格上涨

农产品价格上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之后, 物价水平也随之升高。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以粮食和食品价格 (特别是猪肉) 的上涨, 成为拉动中国CPI上涨的主导因素。这一轮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讲只能算是补涨[2]。

(二) 从需求领域及需求结构上看农产品价格上涨

1. 需求领域的拓宽。

一方面, 由于人们生活消费品结构的改变导致对肉类需求的增加。以2007年为例, 21.3亿吨粮食中有7.6亿吨被用作饲料, 但饲料的投入与肉类的产出并不是1∶1的, 也就是说, 在人们的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却增加了。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涨势迅猛, 许多传统能源企业纷纷向新能源转移, 特别是以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开发尤其受到重视, 另有1亿吨被用作发展生物燃料, 这一粮食需求结构的改变打破了世界粮食市场维持多年的供需平衡关系[3]。

2. 需求层次的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以提升速度较慢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例。人们从致力解决温饱问题到肉、蛋、蔬均衡, 再到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有机食品的问世, 升级版的农产品要求升级版的技术和设施, 其间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上升, 将必然导致升级版的价格。

(三) 从供给方面看农产品价格上涨

1. 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生产对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增强, 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成为农产品成本的主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农民抱怨:“化肥太贵买不起”、“粮价前脚小涨, 农资后脚大涨, 怎么种都是亏。”

2. 农产品供给的地域性失衡。

由于政策上的原因, 中国政府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的面积, 出现了一大批“无粮乡”、“无粮县”, 全局的农产品供应均衡依靠地区间的调配, 一旦调配系统失调, 就会出现生产地区的增产不增收和消费地区价格的居高不下。

3. 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加上农民获取信息的滞后性, 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条件风险的双重压力, 其周期性波动也是在所难免。

4. 农产品生产者总体积极性不高。

农民种地获得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 有些地区种1亩地仅获利100元~200元, 受“比较利益”关系的影响, 部分人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尽管国家有规定要用“保护价”向农民收购粮食, 而提高单产, 需要的是高科技投入的育种和科学施肥这两项投入都会使农民的“边际效益”递减[4], 在粮价过低时, 农民就不会在提高亩产上下工夫了。

5. 投机者炒作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由于全球股市和债市处于低潮, 在次债危机中损失惨重的大批基金从房地产等领域撤出, 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自然转向粮食等大宗商品期货, 导致包括农产品、能源和金属等在内的期货全面涨价。

三、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民增收

(一) 留守务农人员

对于留守务农人员来说, 由于获取信息的滞后性, 加上自然条件和市场价格的双重风险, 农民并未能成为农产品涨价的主要受益者。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 农民利益受到“双重剥夺”——作为生产者, 农民遭遇了农资价格高涨负累, 在去年, 仅化肥的价格就涨了九次;其次, 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利润, 大部分被留在流通环节而非农民手中;再次,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用于农民的自给性消费, 只有剩余的一部分农产品用于出售, 那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收益只是一小部分。

(二) 进城务工人员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 如果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则相关工业产品价格也将上涨, 他们是对物价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以河南省鲁山县来京务工人员李民花和他的丈夫解虎生11月的一份账单为例, 月收入:李民花1 150元 (含双休日加班) 、解虎生1 000元;全家饭费:550元;烟钱:103元;看病:125.8元 (小孩感冒一次) ;房租:450元;坐公交车:30元 (经常走着上班) ;买冬装:80元 (给孩子买) ;买日用品:30元;孩子学习费用:每学期一次性支出, 月均不好计算。

(三) 流通领域的几个利益主体

1. 价值链两端。

农产品的流通以农产品生产者为始端, 以农产品消费者为终端。相对于作为始端的农民来说, 农产品消费者也只是将支出的一部分用于农产品消费, 理论界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

2. 价值链中间环节。

再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利润分配来看。中国8亿农民都是农产品的生产者, 13亿人口都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而对于每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 他们都是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 而并非决定者, 真正有定价话语权的是那些中间流通环节。

四、对策探析

(一) 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 通过科技进步, 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

饥饿是人类最早的敌人。在有限的土地上丰收更多的粮食, 就成为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望。粮食产量最简单的式子:粮食亩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但土地相对于需求来说是稀缺资源, 在耕地面积基本持衡的前提下, 粮食产量还主要仰仗粮食的单产。袁隆平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诠释了科技兴农的神奇力量。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从1976年开始, 袁隆平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2000年, 他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实现;2004年, 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2005年, 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二) 要严格地控制耕地总量, 维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

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自1996—2003年的七年间, 中国耕地面积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 七年减少了1亿亩, 平均每年约减少14 729万亩, 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3亩,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3年, 在全国11个省、区、市中, 人均耕地低于0.8亩警戒线的已有六个。与此并存的另一问题是, 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染等原因, 现有耕地的质量在逐年下降, 耕地后备资源也不足。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 中国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高, 农业地特别是耕地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整治。到2010年,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347.8万公顷以上,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万公顷, 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 200万公顷, 改造坡耕地666.7万公顷, 扣除生态退耕等因素, 中国耕地面积将保持在1.28亿公顷以上。

(三) 国家出台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 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配备。

一是农村经营渠道混乱。一些乡 (镇) 的种子、农技等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无证经营。二是价格不一。利用虚假广告或其他手段对农资产品质量、服务、功效进行虚假宣传, 误导消费者;有的非法提等提价, 造成同一地区同一品种不同价格, 增加农民负担。三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农资生产小厂家, 唯利是图, 生产出不合格化肥、农药流入市场;有的制假者在小作坊中生产假冒伪劣化肥、农药, 严重冲击农资市场, 坑害农民兄弟。

2. 效仿历史上盐的改制历程, 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农产品上涨并不能使农民增收的一大原因就是流通环节太多, 并且在此流通过程中, 农民都是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 而并非决定者, 不具备定价话语权。

(四) 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审慎发展生物能源, 争取化挑战为机遇

首先, 要清楚的看到这一轮全球性粮价上仅仅是短期因素所致, 未来几年国际粮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转, 所以相关的粮食政策要有长远计划;其次, 要牢固树立靠自己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自力更生的粮食政策, 加强粮食应急储备和战略储备, 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 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稳定;第三, 要清醒的认识这样一个矛盾:当前的能源多元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是大势所趋, 但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首要的民生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开展适应国情的非粮食作物生物燃料、核能、太阳能等, 以减少对石油等矿物能源的依赖, 同时致力缓解“乙醇挤占口粮”危机。

参考文献

[1]朱险峰.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2008年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3) .

[2]刘刚, 周锦秀, 许海曦.粮食价格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7) .

[3]万小妹, 罗安军.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1) .

上一篇:村级妇女之家申报材料下一篇:婚礼主持稿(婚礼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