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共8篇)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1
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衡水当地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衡水当地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报 告【篇一】题目: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有利于扭转不良 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用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 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调查
数量:90 份
3、调查时间:XX 年寒假期间
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 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1、有 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 日
2、有 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有 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2% 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1%的人认为占卜 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有 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 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 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 什么
4、有 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有 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 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 什么
6、有 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
7、有 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 50%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有 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 25%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 35%的人一部都不知
道
9、有 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 35%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 35%的人一部都不 知道 调查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 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
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 XX 年 11 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XX 年韩国拟将“韩医”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XX 年 10 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 印刷术的起源过”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 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 明的…….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 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 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
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 人也开始在接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国的行 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始思考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 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
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 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 化内涵,然而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 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 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 “圣 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
我并不排斥 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 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
中国有一个非常 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
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
清 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 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 “上上台面” 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
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 文化的怪圈。
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 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
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
陈词也 已经无济于事。
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 了一锅粥”。
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 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 “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 人带来的悲哀,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
我们的语文和历 史是国之瑰宝。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 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始,我们的历史就开始辉煌演 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 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
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凡是涉及语文和 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哀。
随便抓一个在 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鸦片战 争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回答,这难 道不是悲哀吗?【篇二】20xx 年 8、9 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的国学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
总 的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 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 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 60 多个。
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 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 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
这些 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
这些民办幼儿 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 《孝经》 《弟子规》 《三字经》 《百 家姓》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唐诗三百首》等。
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 前已复制了 20 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 XX 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 1 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 1 千 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 20xx 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 弘扬国学。
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 各界代表 1300 多人参加。
当年 9 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 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
在河南的 18 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 3 天以上;还有国
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 政商学结合。
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 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 “大爱 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 有礼道德城市”目标。
全市已建成 675 所“人人彬彬有礼”教 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 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
已举办各类 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 50 万人。
市政府从财政列支 500 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 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
曲阜最近出台《关于 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
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 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 XX 年在家乡佳县 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 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 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
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 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 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
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 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 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
青 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 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
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 “为 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 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
不息、发展壮大的丰 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 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 的肥壤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 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
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 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 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调查情况 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
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 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 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 规律和成长规律。
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
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 “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 子规》 《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
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 太妥当。
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 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
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 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 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些都需要有关 部门加强指导。
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 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
还有极少数学堂 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
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 “ 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 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 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习近平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 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 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
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 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 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 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 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 走邪路,理政全无方。
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 的革故鼎新思想。
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 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
各级领 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 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 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
学内 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 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 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
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 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
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
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加强分类指导。
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 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
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 解和担心。
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 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 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 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 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 “小聪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 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 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
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 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 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
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
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 “ 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 ”.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 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 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 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 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
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 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
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 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 机构、有人员。
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 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
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 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习总书记“让 13 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
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 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
要使 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 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
帮 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
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 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 题。
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 争。
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 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
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 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
已办学校尚 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
废除个别地 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 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
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 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
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 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
内容和方式。
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 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 ”,改“
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国学有不同 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主权。
3、给场地。
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 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 们使用。
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 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
从公 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 设备投入。
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
除工作补贴 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 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
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 和纽带。
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 国
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
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
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篇三】
一、实践主题: 走进公司,参观厂房,了解节能产品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 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 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 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 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6.环保游戏: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 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 程度和环保观念;8.邀请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 xx 年 7 月 11 日到 xx 年 7 月 20 日
五、实践地址: 南京市 ** 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校本部鼓楼 市民广场绣球公园
六、实践人: 河海大学赴南京***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暑期社会实践 小组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 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
们人类的存亡。
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 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低碳研究社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 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 7 月 11 号,社长和我 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分成两组,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 目标。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5.设
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7.赶赴南京联系中电公司 , 与其谈判 , 商量食宿等问题 a 组五人先行赶往南京,与中电公司谈判,解决团队在南京 食宿交通问题。
b 组五人先留校制作展板,调查问卷,横幅 及宣传单。
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紧锣密鼓,一丝不紊地准备 着活动。
随着与公司谈判的顺利完成及展板等宣传工具制作完 工,所有团队成员都按计划抵达南京,正式开始低碳宣传之 旅。
我们的第一站,南京中电公司。
在那里,公司专门派工
作人员向我们悉数介绍公司节能产品-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干 式变压器,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南京中电公司成长的风雨 历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公司宿舍休整一天并完善宣传计划后,我们来到了第 二站,河海大学校本部。
第一次来到校本部,印象最深的就 是那些古老的树木,漫步曲径幽深的小路,耳边缠绕鸟语蝉 鸣,尽情感受这座老校的沧桑。
在这里,我们向河海学长学 姐介绍低碳知识,宣传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2
一、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的现状
(一) 保护机制的定义
“保护”一词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领域对保护的认识也不相同。在文化遗产领域, “‘保护’是‘遗产’价值体系和对象体系的核心与根源, 也是‘遗产’研究的特征之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的专家格尚 (Gael De Guichen) 指出:保护是任何旨在提高那些完好如初的或遭受损害的藏品的预期寿命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人类活动。谢凝高提出“遗产保护的含义就是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 保证其价值免遭突发的或者累进的破坏因素威胁, 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传留后世永续利用。”
虽然以上的学者对于保护的定义和认识有所差异, 但就本质上而言,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 更好地、可持续地利用。
机制是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 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对一切文化遗产而言, “保护机制”是首先能将其保存下来,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其寿命得以延长。然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自有其特性,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 需要一定的载体, 诸如个人、群体、特定空间。因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 “保护机制”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机制”, 它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对其的相应载体进行保护, 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当今社会延续。
基于以上对保护和机制的认识, 本研究认为:保护机制是一种将延长非遗生命作为最终目的的持续、稳定、系统的运作模式。
(二) 保护机制的现状
1. 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制度
文化部在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称《暂行办法》) , 并已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级市、县共四级传承人申报和认定制度, 也使传承人保护工作重点。各级传承的申报和认定工作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有效遏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消亡的态势, 其意义重大。除此之外,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申报和认定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尽可能全面了解项目传承人的状况, 从而为整个非遗项目的良好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2. 传承人的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自身掌握着精湛技艺, 对传承非遗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保护工作, 《非遗法》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及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并未体现针对于不同项目传承人特殊性的法律待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管理, 对那些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 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核实后, 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 《非遗法》也只是在附则第四十四条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留下了空间, 但并不具体。对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利益划分等问题均无涉及, 这一问题也备受争论。
仙居花灯传承人李湘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着民间美术的高超技艺, 但在其自身与非遗共同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多障碍, 只有解决了传承人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 才能使非遗项目更好的完成接力任务。
二、仙居花灯传承人概况及困境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其起源于唐朝, 因工艺独特、造型精美而深受人们喜爱, 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湘满作为仙居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也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其对仙居花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传承人李湘满概况
李湘满, 浙江仙居人, 69岁, 原皤滩乡文化站站长, 现仙居花灯研究所所长。自从1983年起挖掘、抢救失传五十多年的“唐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至今已有30个年头。在1983年元宵节第一次了解到仙居花灯的存在并下定决心进行抢救工作, 自此开始一一走访村里保有该技艺的十二位老人, 与十二位老人一起进行仙居花灯的复原抢救。目前, 已经有27个品种 (又分52个分支品种) 的花灯被挖掘和恢复。
(二) 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仙居花灯虽然得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国家针对非遗传承人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 但传承人李湘满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1. 潜力后辈难寻得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到, 目前李湘满共有徒弟六人, 大徒弟从师十七年, 最小的徒弟从师一年有余。但目前所有的徒弟均只通习针刺技术, 对仙居花灯的构图、画工难以掌握, 因此便不能够进行独立完整的花灯制作。
徒弟六人均为女性, 据李湘满口述, 选择女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仙居花灯技艺的习得所需时间较为长久, 少则几年, 多则数十年, 很多学习者抱着一腔热忱最终也是半途而废。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为细心、耐心, 在学习花灯制作的过程中更为稳定。二是在传统观念中男性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承担家庭开销, 而学习仙居花灯收入微薄, 当自身及家庭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危机时, 学习者也不得不选择放弃。而普通的家庭妇女除平日打理家事外, 可以将其作为爱好。当学习花灯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时, 此项“爱好”也就随之变成了“职业”。
仙居花灯除针刺技术外, 还需具有几何构图、美术等相关技能, 这就对传承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李湘满为本科学历, 在构图、美术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徒弟六人最高学历为高中, 低至小学, 很多知识技能对她们来说十分晦涩难懂。李湘满曾经在仙居当地小学开展过花灯培训班, 收效甚微。也在北京、香港、浙江的数所大学开展过主题讲座, 招致学生无数, 但能够坚持学习的寥寥无几。
根据调查了解到, 李湘满经常去全国多处进行花灯展览及开展主题讲座, 在国内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国外也远负盛名。但当笔者走访仙居当地时, 却很少有人知道李湘满其人, 可见传承人李湘满名声在外而不在内。笔者认为, 要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一项非遗, 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是不可或缺的, 毕竟远赴千里拜师学艺的少之又少。目前, 李湘满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传承人接手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是诸多非遗传承人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
2. 项目开销难保障
2008年, 仙居县皤滩乡为仙居花灯传承人李湘满成立了仙居花灯研究所, 便于李湘满挖掘、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所成立开始, 师从李湘满的弟子便实行工资制, 每月700元的收入, 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更不用说补贴家用。至今, 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这也是李湘满弟子很少的原因之一。
国务院规定,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有30000元的经费支持, 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李湘满表示自从仙居花灯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之时至今, 从未见过当地政府下发过该项非遗的项目资金, 也未见过对项目资金有任何相关用处, 曾经对媒体的坦率直言也招致最后的息事宁人。
据实地调查走访得知, 目前仙居花灯的制作开销主要由李湘满负责, 最小徒弟余敏的居住场所也由李湘满提供。不得不说, 当政府扮演的角色为规则的制定者, 但在实施过程中又产生破坏规则的行为, 实属不当。
3. 时代习俗均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乡村农民开始外出寻找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许多人也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利益。李湘满表示, 曾经很多人师从其学习仙居花灯, 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遗产, 而是在短暂时间内学得皮毛后进行批量生产、市场营销, 这一度败坏了仙居花灯的名声, 但他也无法解决。物质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很多传统观念都渐渐化为泡影。“灯会”“庙会”等民间习俗的延续受到了价值观念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李湘满抢救仙居花灯的行为一直遭到普通民众质疑和费解。
灯会一直是仙居花灯延续的强有力支撑, 但由于许多农村人外出打工, 能够组织起来的灯会也越来越少了。即使组织起来, 参与者也以老年人为主, 青年人参与度极低。民间习俗的延续受到强烈冲击。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二者都要依靠民间习俗的延续得以生存、发展, 远离于此、束之高阁, 只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
4. 花灯局限难克服
仙居花灯以纸张为原料, 通身无一根骨架, 虽然技艺精巧, 深受人们喜爱, 但因为材质原因又有着容易受潮、褪色、易损坏等局限。此外, 仙居花灯的用途较为狭隘, 仙居花灯典雅、古朴的造型难以与现代装潢想融合, 而且由于其材质原因难以用于外部装饰, 这也是其一大遗憾之处。
仙居花灯作为工艺品之一, 定价少则几百, 多至几千甚至上万, 普通民众难以承受如此高价格的商品。据李湘满口述:在自己这一代争取将仙居花灯打造成高端工艺品。高价格定位与低实用价值、花灯自身的脆弱性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 也是李湘满无法将仙居花灯进行市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针对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建议
目前我国虽有一套完整的传承人保护机制, 但其中不乏缺漏之处。可喜的是我国的传承人认定机制较为完善。但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待改进之处。想要更好的促进传承人的传承事业, 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首要问题。
(一) 资金投入机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金投入机制是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前提。因此, 需要由国务院联合文化行政部门建立起稳定可靠、相互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 国务院主导作用, 建立起明确的、量化的从国家到地方经费投入配套机制, 形成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 这是解决非遗传承人保护投入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其次, 文化部门可以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基金, 争取更大范围、更多资金投入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第三, 引入市场机制, 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比如:仙居花灯的“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庙会、灯会、节庆活动等民俗文化活动, 可尝试突破区域局限, 在商品形态的交换中实现其应有的物质形态价值。
(二) 激励机制
对于非遗传承人, 我们应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认识他们的文化贡献, 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关注传承人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一些年事已高的非遗传承人的身体状况更要关注。此外, 对于那些传承情况良好, 为非遗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要做好奖励, 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非遗传承。
对于传承人的弟子, 也要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障, 鼓励学习非遗项目, 对拜师多年且掌握技能的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允许徒弟再收学徒, 完成项目的代代相传。比如李湘满的弟子从师五年以上可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对花灯制作有独创性的弟子给予物质奖励, 以激励其继续研究创新。
(三) 培养机制
在非遗传承人保护中, 要注重对新一代的传承的的培养, 这也是解决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法》第7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部门应与相关高校合作, 建立教育培养制度, 由各高校实施培养制度, 提升大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 带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在大学生中开展, 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性并勇于肩负传承任务, 解决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利用民间协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进行社会传承, 在民众自发传习的过程中对非遗项目进行了无形的宣传, 两方面培养接班人, 实行高校与民间培养模式的双轨制, 争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承断代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监督机制
1. 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在传承人的保护过程中, 政府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保护行为的引领者, 更是保护政策的实施者, 所以对政府实行一定的监督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以通过非遗保护相关工作定期公开的形式增加民众对其的信任度。尤其是传承经费使用的透明化, 以此来保证经费的合理利用。同时, 政府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也需要进行监督, 可以通过定期 (每年至少两次) 上报各县市非遗保护计划与实施情况的方式, 定期 (每年至少两次) 针对保护内容进行抽样调查, 以鉴定政府汇报内容的真实性, 以此来谨防政府部门受到重申报轻保护观念的腐蚀。
2. 对传承人的监督
对传承人的监督, 包括传承人的收徒授徒情况、社会活动情况、项目传承情况等, 通过定期的检查, 强化传承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避免传承人以非遗项目为资本进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 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传承人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使濒危的非遗项目能够开辟出一条适应当下文化环境的生存之路。
现行的非遗传承人制度实际上是“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是针对所有非遗项目制定的一套共同的制度, 但由于每项非遗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 该制度还难以从根本上阻止非遗传承人断层的趋势。仙居花灯传承人在“求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非遗项目中所共有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进行完善。但进行机制的改善并非朝夕之事, 相信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 民众自觉意识的不断提高, 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也将指日可待。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活态文化, 其传承人作为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民间文化的地位愈显衰弱, 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本文以仙居花灯传承人李湘满为例, 探究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李湘满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5) :30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 2007.7
[3]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J].民族与法制, 2008.1
[4]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 2008.1
国内外知名学者纵论文化传承 篇3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楼宇烈指出:中国是一个以文化来立国的国家,是一个文化浓厚的国家,要想恢复我们文化的自信,首先要检讨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对文化的多样性的认识。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如果我们不能传承国学,我们就无法再造一个文明兴盛的大国。”
北京国际图书节是京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性的文化品牌活动,是广大读书人、爱书人的节日。为打造2014北京国际图书节的国际风范,图书节组委会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引进高端文化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促成了以世界知名汉学家、国内著名学者结合当下文化特色而举办的国学高峰论坛。 (小 甄)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4
题目: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
摘要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名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洋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收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快餐文化在现今社会以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并成为了一种文化解读的方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势必造成在传播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扭曲解读,甚至在一些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造成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本质性改变。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毅然挺拔,社会还需要哪些传统的文化,国家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做出了哪些努力,大学生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流失 社会 大学生
一、本次报告的研究方法
1.调查背景
随着洋文化的入侵,普遍群众都接受了西方的很多节日和文化,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改编得遍体鳞伤,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古街道越来越少,为着各种利益被无情的拆毁,欣赏国粹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民间技艺失传„„种种现象让人扼首惋惜。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2.数据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报告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大部分问卷是大学生填写,在分析结果时要考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概念的定位及认知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深度及广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态度及看法;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看法。因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问题的看法,并且在得出结论前适当搜查网上资料,看看不同年龄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确定样量时,采取保守估计法。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回收率占89%,其余11份未填写完整。其中大学生填写分数为77份,占填写完整问卷的86.5%。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到27日。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了解群众的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在近年来一直处于没落的状态,找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办法,与外来文化相比较,得出接受中国或外来文化最应该采取的态度,以及鼓励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力量。在面对洋文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强调“软实力”的形势下,必须给与
更高度的重视。
而近年来,对待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同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家增设了很多传统节日的假期,免费开放博物馆,政府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国学热”的掀起等。
三、调查情况分析
1.人们对各类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学大都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因此对传统文学的了解最多为62.07%,相比较,中华武术、农业文化了解的人相对甚少,分别为10.34%和6.9%。在现代这个快餐时代,大多人都忙于自己的学习或者事业,像武术这类要求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确实越来越被人遗忘,只有很少的人还在坚持了每天的练习,不过据观察也只是很多的老年人了。中国的农业文化相对国外的高技术而言确实比较落后,但其中很多知识对现代还是有益的,大概了解它的人也是专门学这方面的了。
但说到精通或者深入了解的人就相对很少了。就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通过调查,大约只有5.62%的人对传统文化某一方面有过突出的成就或者了解,相信这也跟在校期间的学习有关,一般的人占大多数为69.66%,较少的为24.72%,一点都不了解的为0。可以看出人们还是比较关注传统文化,即便是耳濡目染,人们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
如果说清朝的闭关锁国让中国的未来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强烈的吸收外来文化,让大众接受外来文化甚至过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这会不会又让中国的历史渐渐衰退呢?
根据调查,只有22.21%的人相比外来文化而言更喜欢中国文化,而更喜欢外来文化的则有54.37%,远远大于前者,两者都喜欢的为23.42%。或许这个数据在青年人中算是理想的数字了,在问到很多小学生更喜欢什么节日时,他们大多会选择春节和圣诞节,因为春节可以拿压岁钱,圣诞节时有人会请客吃洋快餐。他们不知道中秋节是为何而设,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祭奠谁,更别说在重阳节孝敬老人了。说到饮食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快餐;说到宗教,很多人都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并毫无心眼的说自己相信它们;中国的很多文学著作被外国的传播媒体改得体无完肤,而中国观众也悻悻的接受着„„
外来文化自然有其精华之处。对国人来说,外来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开放,有67.69%的人选择此项。思想的开放能够使思维更加的拓宽,比常人想得更多,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就。
而被问到对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时,多数人持中立意见。
可以看出人们愿意理性的看待外来文化,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有74.16%持中立态度,看到外来文化带来的益处,也看到洋文化带来的弊处。外来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这是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坚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的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有13.48%的人偏向于支持外来文化,有12.36%的人倾向于反对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或许应该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阻碍传统文化的因素
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时,91.01%的认为外来文化侵略是最大的原因,民间流传的局限性和国家保护措施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相对较少26.97%的人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也有12.36%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宣传外来文化有关。近年来,好莱坞电影、韩流等强烈影响着中国民众,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今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的引入,在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韩国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占领着中国市场的75%,在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背后还隐藏着文化侵略。不难发现,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有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拿最受人关注的80、90后性格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更有甚者,外来文化改编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也不少。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取得高利润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是来自中国历史。而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同样获得了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的道教精神。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得淋漓尽致。4.怎样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近年来政府、大众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其方
法各种各样,根据调查,91.01%的人认为应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95.51%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让传统文化从教育开始,从青年一代开始,使文化内容深刻的融入学生的内心;有84.27%的认为应该成立相应的组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保护,并在社会上传播;有75.28%的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国家的力量毕竟比个人的力量大,召唤力也大,也少数人认为民间流传,代代相传也能起到传统文化流传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还在坚持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等。
而在大学生的选择中,也都愿意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力量,51.72%的人认为应该在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有44.83%的人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使其体现出价值。然而,值得可惜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日后事业投身到传统文化事业中,其中的原因可能多钟多样。首先是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能得到大利益的回报。
5.对快餐文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以及政府所做努力的看法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现有的假日制度安排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日渐被淡忘。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听取相关意见,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理应如此,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习惯,不赞成。而令我们担忧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理解甚至对此事漠不关心,而且令人担心的,赞成调整节日的人主要关心的是放假能放松自己而不知道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开始寻求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开设为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同时也捧红了许多讲书的人。利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在电视等媒体上传播,确实利于大众的吸取。然后在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其利弊想想便知。他们讲的都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对错还需定断,而且这种快节奏的输入方式是否正确得当,也需时日来定夺。
6.大众对参加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数据现实有67.2%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并愿意亲自参与到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9.9%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但没有亲身参与的打算;2.9%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支持并参与支持但不参与无所谓不很赞同
四、调查后的意见及建议
1.传统文化的益处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原法轮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弟子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法轮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法轮功练习者转化,与法轮功永远决裂。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黑社会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国家提倡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22岁,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意见和建议
(1)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应该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多学校,家长难以分辨所谓的“糟粕”是哪些。我认为要分辨出“糟粕”,仅仅诵读几篇文章,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同当前社会形势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思想便是精华,在当前部分年青人追求享乐、崇尚拜金的情况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这本身就是道德的缺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汲取传统文化中那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优秀的部分。然而那些维护封建统治,束缚我们思想的部分便是我们要舍弃的部分。但是即便是要舍弃一些不适合当代社会的思想,我们也不可肆意删减文章,这是对文化的破坏,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辨别那些是该舍弃的,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首先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
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议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3)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应多管齐下,集思广益。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以及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政府部门也加强宣传力度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开展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等。
(4)正视儒家,解放思想,重视百家争鸣。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要解放思想,用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做到理性分析、理性研判、理性批判、理性接受。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或许可以创造一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文化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
五、总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需提高,他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虽然大力支持,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上的力量还不够。在大多数大学生的观念中,缺乏危机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往往在于外在形式的娱乐性,并没有真正的解读其内在的精髓。
针对调查,提出一下建议:
1.政府除了加强宣传外,同时要在物质上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力的支撑,完善政府体制,以更好的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院校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各种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社会也要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有意识的弘扬传统文化。
4.大学生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有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希望通过当代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创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附录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流失问题的调查问卷
您好,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并很快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为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失,更好的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这项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不公开的方式,希望大家如实的给出你们的想法!我在这里衷心的感谢各位。
一、基本情况
您的性别:_______(男/女)年 龄:_________ 您的职业:_______(如为学生请,填写受教育程度)
二、调查内容
(一)选择
1.您平时都关注或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多选)
A农业文化 B传统文学 C传统节日 D传统中医 E中国戏剧 F中国建筑 G中华武术 H国画书法 I民间工艺 J民风民俗 K饮食厨艺 L宗教哲学 M神话传说 N其他_____________ 2.您对以上的传统文化就某一个方面而言了解得多少? A较多 B一般 C较少 D毫无兴趣 3.(1)您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
A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B外来文化更吸引人 C都喜欢 D都没有兴趣
(2)如果您更偏向于外来文化,那您觉得外来文化的优越性是什么? A更加先进 B更加开放 C更具有吸引力 D其他_____________
4.您对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 B反对,那是文化入侵,影响国人的思想,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 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D没什么看法
5.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有 A具有重大作用 B具有一定影响
C有一点影响,但关系不大 D没影响,两者毫无关系 6.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多选)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7.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
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宣传了一些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 D传统文化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 E不知道,不在意
F其他
8.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A 没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B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落后,更不上潮流 C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实际利益 D生活工作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去了解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上应该怎样做?(多选)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 B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 C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 D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10.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多选)A促使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E民间流传 F 其他 11.如果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你是否愿意参加? A会 B不会 C不一定
(二)简答
12.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法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于丹论语等)
13.对于增设传统节日的假期有何看法?
14.对改编我国名著及各种不同版本史剧的上演有什么看法?(如“功夫之王”、“三国之见龙卸甲”、韩日版“西游记”等)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5
关键字:网络营销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调查目的: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意义以及对策,调查人们对网络营销的作用的认识 调查对象:市民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网上资料。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含有各个年龄阶层的市民,18岁以下占29%,18-35岁有27%,35-60岁占29.5%,60岁以上的就有28.5%。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市民学历也是各个层次都有包含,高中以下有33%,高中学历有23%,大专及本科也有32%,硕士及以上占10%。
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关注的人占19%,偶尔看新闻关注一下的占51%,不太关注的占29%,由此可见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市民对当地是否有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统计结果显示:有出台的人占43%,没有的占11%,不太清楚的占46%,可见我国出台的保护政策并没有切实走入群众。
是否了解《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有13%的市民了解,但也有87%的人不太了解,所以我国对市民的宣传力度有加强的必要。
有16%的市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显著,但是更有65%的市民认为效果一般,19%认为基本没什么成效。说明我国不仅要在政策上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有86%的市民认为让青少年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其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来很有必要,12%的人认为无所谓,仅有15%的人觉得没必要,由此可见市民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本题对民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进行了相关的了解,210份有效填写的问卷中,79%的人选择了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大众媒体了解,41%的人选择了通过浏览书籍这一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说明大部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多的仍倾向于传统的大众传媒和自身相关的了解。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博物馆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占到了35%。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在宣传方面的优越性,增加网络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到现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及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所以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具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根据调查,我们把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群众型的积极广泛宣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公众的整体保护意识和认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广泛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今的媒体技术,比如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专题采访、报道;还可以积极发动和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机构及文艺表演;举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由此可以租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人人积极申报登记
为了积极传承与保护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都应该选取较高文化价值,处于濒临状态的项目进行挖掘,并积极向上级等有关部门申报登记。在申报登记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所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分布区域、实物资以及保护情况等。
(三)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保护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和特殊性,过去的文档技术等保护措施,并不能进行全面保护。可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便有了多种技术可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可以运用录像和互联网等数字化、软件化的方法加以保护。
(四)对传承人的引导和培训
支持、引导、培训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不仅仅赋予传承人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使传承人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去。赋予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便可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技艺永传。
(五)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培训
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公民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或是有些公民只追求片面的利益,导致不能正确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正确的得到传承。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公民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明确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正确引导他们向着正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向发展。
(六)利用网络营销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针对一些地区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在深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保护性开发,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发展文化遗产产业,扶持网络营销项目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网络营销相结合
现今,网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旅游发展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漫长的文化历史,还有56个民族的多元化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更好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一现代产物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努力,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篇6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古诗词闯关测试游戏。游戏过程犹如一场诗词联句擂台赛,还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给出结果评价,如“明天让家长来一趟”“语文老师已在厕所哭晕”等等。在省直机关上班的诗词爱好者林先生说:“这种测试游戏很有趣,不仅能让人感受诗词之美,还带动大家学诗词,挺好的。”
诗词类图书销售火爆。2月14日,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松社书店、阅开心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多家书店后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销售量大幅增长。新乡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杜宏甫说,新乡市新华书店仅一家门店诗词类销售品种就由26类增加到76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2%,销售册数增长252%。
【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公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
中公教育
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
中公教育
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7
关键词:南京秦淮风味小吃城,老字号,发展
创新是对历史文化的改进, 去除不适合现代人的方面而以另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和生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小吃城就是一种创新之举, 秦淮老字号小吃城召集了几家正宗的老字号传人, 将各店的名小吃、精品小吃汇聚在秦淮“游船上”, 给老字号脱去了繁琐的外衣, 更好地展示了南京夫子庙小吃的魅力。
1 夫子庙美食老字号的实际现状和问题
1.1 内在原因
对于第一方面的资金来说, 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字号”, 为何陷入沉沦甚至被淘汰?老字号店本身盈利的有限让其在打造创新品牌上有所局限, 再加上政府对其的拨款资助也是很少的, 让本来就雪上加霜的情况更加严重。举北京西城区的例子, 未来五年, 西城区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 预计到2015年将投入8000万元, 促进老字号企业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 引导企业开拓市场, 在国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老字号商标的保护性注册和维护。即使是这样成功的地区, 这些资助也是杯水车薪。
对于第二方面的老字号管理来说, 顽固守旧, 企业组织形式老化, 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些老字号要么是国企, 机构臃肿, 要么是家族企业, 规模小、效率低, 即使有国企改成民企的情况也是空有其表。最后还不注重法律保护, 创名牌难, 保名牌更难。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 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对于第三方面的老字号未按传统的工艺流程来说, 很多老字号企业为了扩大盈利而省去了好多必要的步骤, 这样的缺省使老字号的口味也不再纯正, 所以很多顾客对于老字号的评价越来越低, 回头客越来越少, 更不用提吸引新的消费人群。
1.2 外在问题
对于第一方面的政府重视程度来说, 在这次调研中很多商家指出了政府在老字号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政府是否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字号的发展甚至去留。从“南京夫子庙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的理事长那里得知, 南京对于夫子庙老字号这边的保护力度不够强, 老字号像散沙分布在夫子庙不同的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 使得很多老字号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难以生存下去而渐渐消失了。
对于第二方面外来商品的冲击, 这主要体现在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快餐店”, 它们简单快捷, 适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而且这些“快餐店”都有着高收益, 这都对美食方面老字号的发展造成了威胁, 老子号因为店面限制等原因没有很高的收益, 这就使得一些老字号不得不退出市场而腾出地方来“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第三方面的大众对美食老字号认识不够, 其实是指一些机构比如“南京老字号协会”没有通过一些活动很好地宣传美食老字号, 很多人不知道夫子庙景区有哪些老字号, 不知道其具体位置。也有些人对老字号认识不够, 以为老字号是过时的, 没有市场的, 不喜欢老字号, 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食方面老字号的发展。
2 小吃城——现代时尚与老文化的邂逅
上海、杭州等地所做的打造“老字号”特色商业街, 是让“老字号”重振辉煌的最佳办法, 南京政府也欲以秦淮风味小吃城为试点, 逐步实现老字号企业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 引导企业开拓市场, 在国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老字号商标的保护性注册和维护, 也希望借此提高南京老字号的形象。
秦淮风味小吃城位于夫子庙西广场, 紧邻来燕路旁、秦淮河边, 装饰古典, 整体造型呈游船状, 古色古香, 内部采取明炉明档的经营形式, 与现代紧密结合, 甚为吸引人。内部呈现吃好吃小、儿时回忆等多个主题, 汇集了南京本土面食类、甜点类、凉菜类、营养粥、传统小吃等20多家企业的约60种老字号名小吃, 消费者可以一站式尝遍南京知名老字号小吃。
秦淮风味小吃城经营套餐, 规划为包间形式, 也有自助, 类似于点餐。整体走西方“快餐”路线, 又因内部装饰古色古香, 有古时酒楼风韵。与现今点餐不同, 秦淮风味小吃城采用磁卡管理, 限额起售, 用不完可退还, 磁片较为独特, 乌衣巷的美景图画配上南京小吃的简介, 极具美感, 有收藏价值。内部服务人员服饰统一, 着精美旗袍的服务小姐, 白色大厨服饰的老师傅也成为小吃城的一道风景线, 整体古朴而不失现代风韵。
传统老字号大多是民营企业, 规模小, 效率低, 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而秦淮风味小吃城是由专业管理团队管理的国有企业, 能更好地保护老字号。秦淮风味小吃城属于市政府重点打造项目, 有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严格检查, 他们精选食材, 细致烹饪, 使得秦淮风味小吃城象征了南京纯正老味道。并且秦淮风味老字号不仅通过线下利用口碑营销, 还进行线上营销, 通过网络的快速转播, 包括百度营销、微博营销等模式, 把企业品牌信息传播效果做到最大化、精准化。
3 小吃城——在比较中出新路
北京老字号是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它与城市的发展交融在一起, 形成了代表这座城市甚至代表中华文化的诱人魅力。通过与北京老字号发展的比较可以得出秦淮小吃城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3.1 加快建立良好的商誉和深入人心的商标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吃烤鸭真遗憾”, 全聚德的烤鸭已同长城齐名, 成为北京的象征;“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等也生动表述了老字号的品牌特色。身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老字号企业强调“仁”、“和”等儒家思想, 这本身也是文化的传承, 南京的老字号恰恰缺少这点, 很多人知道南京老字号, 但其中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南京是六朝古都, 尤其是战国时期文化的交融, 那么南京的老字号需要怎么样的文化思想呢?开放, 与时俱进?这都是将来需要探索的。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秦淮八绝, 什么是新秦淮八绝, 这其中的改变又是什么。想要去增加它的历史韵味, 那么可以在小吃城的老字号美食去扩充它的内涵。
北京老字号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企业产品质量高、服务环境好, 形成了良好商誉, 产生的是一种整体能力, 而秦淮风味小吃城虽然聚集了秦淮小吃, 但是因为它的“新”引来了很多质疑, 它的品质是否正宗等等, 对于一个年轻的形式, 秦淮风味小吃城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商誉。
再者“北京老字号”是享有百年美誉的金字招牌, 凭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创建了顾客心中的著名商号, 在同质产品中更具有竞争优势。南京秦淮小吃城的整体商标都在申请过程中, 更不要说商号了, 这必定会影响它的发展, 更加大了推广文化的难度。
3.2 改变“小作坊”经营模式, 走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北京老字号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北京特色的管理模式, 是北京老字号企业独特的资源, 具有不可复制性。很多北京老字号也走上了改革之路, 比如“全聚德”采取了连锁经营的模式, 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提高了品牌知名度。相比于南京秦淮小吃城, 目前只有一家, 且管理方式介于传统与现代方式之间, 区分度不高, 简单的几家老字号的合体是没有长足发展的动力的。小吃城点餐形式模仿的是快餐文化, 但是它又不像肯德基的快餐经营方式, 除去价格不说, 小吃城内部设置也不近合理, 座位极少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客流量。所以, 小吃城必须改变它的“小作坊”模式, 加大自由点餐区保留一部分的包厢, 注意内部文化氛围。小吃城的管理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 人员制度建立奖惩政策, 从员工到管理层学习渗透秦淮小吃的文化, 在目前基础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管理经营之道。
3.3 搭上电商的“顺风车”, 加大网络宣传
老字号的电商服务是与市场最紧密结合的一点。目前, 北京“老字号”网店共有近百个老字号品牌的3000余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购买, 产品覆盖食品、茶叶饮料、日用品、服装配饰、工艺品、保健品、酒类七大行业。“老字号”网店拥有成熟的电子支付系统, 提供多种支付手段。再来看看南京秦淮小吃城, 网店似乎还没有起步与规划, 更不用提用这种先进的方式来发展老字号。管理模式是一环扣一环的, 网站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秦淮小吃城建立起成熟的电商网络, 那么它的影响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
而且目前秦淮风味小吃城的营销局限于线下, 主要是通过口碑互动营销, 正式营业前的试营业十足吊起了消费者的口味, 也使得秦淮风味小吃城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新星, 其中秦淮花灯展也使得更多人认识了秦淮小吃城;但秦淮风味小吃城的营销缺乏策划活动营销, 如老师傅厨艺大比拼等, 实例证明活动策划营销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新媒体这种线上营销也是秦淮风味小吃城所缺乏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好于便捷、高效的营销方式。
4 小吃城——文化衍生品的新生命
时代在变, 人们的需求也在变, 老字号如何变, 如何适应老百姓的需求, 开发衍生品是一条新路, 是老字号的新生命。文化衍生品是文化艺术市场重要的一部分, 它在西方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在国内却刚刚起步, 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随着文化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 大家对衍生品的文化概念认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潜力越来越大。
其中, 产业的衍生品目前在中国做的屈指可数的是杭州的茶。事实上, 茶除了能喝, 还有多种多样的用途, 茶树的根、茎、叶、花、果, 全都是宝贝。有专门磨制的茶粉, 倒进纯净水里就是一杯茶了;有茶成分的保健品、减肥品、袜子、毛巾、儿童茶叶纸尿裤, 甚至茶叶卫生巾;有茶食品, 包括茶饮料、茶籽油、茶酒、茶糕点等;有茶日用品, 包括茶纺织品、含茶护肤品;茶的文化艺术品、旅游产品等等。老字号也有一些文化衍生品, 但是大都不太成熟。在这里本文想强调的是, 衍生品主要指文化方面的产品, 不是卖烤鸭腿的再卖个烤鸡腿的就是衍生品, 衍生品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本文认为小吃城本身作为一个新颖的经营模式可以向杭州茶叶学习, 进行产品的文化拓展。
作为优秀品牌, 其在推广产品的同时, 实质是在推广一种生活方式, 推广一种文化。首先, 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关于秦淮小吃城的文化册子和明信片, 文化册子每一页都是以美食为背景的, 再介绍它的历史, 相信制作精良的文化册子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明信片, 几乎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 作为文化传承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一个旅游参观的地方。不管是游客还是来消费的, 都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在店里购买具有小吃城美食的明信片, 写完后还可以盖上风情邮戳, 贴上邮票, 完整的明信片就可以寄出去了。与明信片相类似的还有笔记本、便贴纸、海报等。在接下来更深一层就是关于生活用品方面的杯子、餐具、手表等。杯子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普通的瓷杯, 杯身上印上秦淮小吃城有名的小吃或者是历史背景;还有一种是做成特色形状的杯子, 比如饺子型、汤圆型等。餐具手表也可以参照杯子的思路, 制作出有特色的、不平庸的纪念品。最后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也是更加升华的文化推广, 文化衫、手帕、环保袋等。文化衫, 很简单就是效仿, 比如一个学校校庆推出的纪念衫, 文化衫上印有特色的秦淮小吃图案, 可以是卡通的那种可爱的吸引人的图案。如今, 社会十分提倡环保, 那把文化与环保相结合的环保袋也能发挥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优势。
南京秦淮小吃城为老字号传承和发展的起点, 要做的还太多太多, 再多一些摸索。小吃城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 既是地方形象硬件,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为人们提供服务, 更是形象软件, 反映着当地服务行业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它更作为悠久文化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化源远流长, 它是历史的产物, 是日常生活的必需, 是社会交往的媒介。不管在任何层次来看, 小吃城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责任与任务, 也一定会是南京老字号发展的一条转折且曲折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夫子庙秦淮小吃城试营业[N].南京日报, 2012-11-1.
[2]郭宇, 王锡秋.浅谈地方小吃规范化发展——以潍坊城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0 (21) .
[3]陆洋.开发中央小吃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08 (17) .
[4]童世璋.小吃的艺术与文化[M].台北, 1986.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篇8
【關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医学院校 中医药文化传承情况 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64-04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学内在的整体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以及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国粹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相融、休戚相关。然而,受现代医学技术的冲击,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降价,缺乏学习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热情。虽然目前“中医药存废之争”的硝烟渐散,却仍然充分暴露出中医药文化发展堪忧的现状,当代医学生在大学五年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学习并弘扬中医药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年轻一代的深思。为此,本文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在前期的摸底调查等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不同专业所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宣传及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一、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情况调查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桂、滇、黔三省交界地区最大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是区域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坐落在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七个民族的广西西部桂西革命老区百色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该校各专业同学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普遍地缺乏整体性认识,相关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另外,现代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与探索浅尝辄止;学校面对全国20余个省市招生,学生在民族组成上的多样性和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本校同学中医药文化认识局面的复杂性。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情况以及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宣传及传承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前期的摸底调查等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不同专业的所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0份。本次调查中,不同专业学生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情况如下。
(一)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如图1所示,关于各专业同学对于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的看法、态度,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52%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上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魅力之所在;29%、14%的学生认为其两者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被历史所传承信赖的文化产物;还有5%的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没有联系,两者都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存在而已。
(二)对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看法、态度
如图2所示,关于学校各专业同学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看法、态度,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19%的学生认为了解学习中医药完全是为了学业要求、考试需要;3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履行肩上负起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历史重任的义务;还有48%的同学学习中医中药完全出于兴趣、个人爱好。在回收的问卷调查中,有2%的同学对中医、中药是不想了解的,这部分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低认程度可折射出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形势较为严峻。
(三)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积累薄弱
如图3所示,针对回收的各专业同学对中医药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比例显示中得知,对中医药文化知识不了解的学生的占23%,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简单了解一些的占67%,非常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且仅有6%的学生,从小对中药耳濡目染、是医药世家的学生有4%;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数据可知,同样地和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一样,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情况不均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医学生不愿相信中医药文化,于他们而言中医药文化形式陈旧,已经过气,比不上西方技术等外来文化的与时俱进。
面对一个多项选择题,学生在回答“你了解的中医药名著有哪些”时,34%的学生回答《黄帝内经》,有31%的学生对《伤寒杂病论》有了解,28%的学生对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简单了解,有且仅有7%的学生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有了解。《新修本草》不仅开创了世界中医药学著作的先例,还反映了唐代的中医药学的高度成就,对此知晓的医学生却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是,还有49%的同学知晓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从数据中可反映出即使是中药学专业在内的学生,对中医药名著等传统文化学习了解甚少,有而不全,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忽略其德术并重的人文魅力。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类医学院校的课程中融入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不够,资源的局限性也使得大多数医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医药名著的研读或囫囵吞枣,或狼吞虎咽,以致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内涵。
(四)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低
如图4所示,各专业同学如何看待学习中医药文化对自身的影响的问卷调查比例显示,62%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底蕴;3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4%的学生学习中医药完全是为了学业要求、考试需要;還有3%的学生不明确学习中医药文化对自身的影响,由调查数据可见这一部分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并不浓厚,对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在空余时间参加中医药学习班,对中医药多些了解”时,1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没有丝毫的意义;仅有42%学生表示只要花时间不多,还是愿意参加学习班的;7%的学生表示对此很感兴趣,愿意参与,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信念不够坚定,从而导致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还有17%的学生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是否愿意参加学习班还要视情况而定。
另外,在当前中医药专业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学分与成绩有较强的功利心,对专业基础的学习投入精力不够,学风浮躁;学生渐渐地对中医药失去信心,缺少对中医药文化医学经典的兴趣因而频频缺席专业课。也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涌入,一些医学生“废中学西”,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外来快餐文化时,大多数人缺乏理性的选择而放弃中医药文化,从而逐渐荒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和学习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医学生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在民族组成上的多样性以及大部分医学生入学前的理科教育背景,缺乏坚实的文史基础,对人文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基本但不全面的了解,思维上的局限性、束缚性,很难从全学科方面融会贯通。熟知运算公式运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积累,缺乏自我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意识,忽略了中国历经千年传承的特有思维模式,最后真正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医学生寥寥无几,以致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
问卷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目前的学习情况作调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中医药文化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即使对中医药文化学习感兴趣的同学,也仅仅是通过中医药类电视节目作蜻蜓点水地了解而已,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低;与此同时,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对中医药经典、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未予以重视,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医学生普遍地缺乏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稍低、中医药相关人才的欠缺,都是导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中医药文化学习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因素。
(三)外来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融入,“中西医结合”之风日益盛行,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医药甚至纯粹西化,一部分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愿意相信西方医学技术,于他们而言中医药文化已经过时,没有创意可言,形式不够新颖,而西医文化与时俱进,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大的发展前景,片面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致让他们认为所谓的中医药文化无非简单的把脉、看病、喝中药,而忽略了中医药文化有将治病与治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医为人学,医乃仁术,普救含灵”的人文精神。
三、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模式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对支持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从医学生层面来说参考的学习模式有:
(一)利用多媒体学习中医药文化
在科技文化、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伴随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手段的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医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中医药文化,必须要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紧跟世界步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媒体网络共享资源汲取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不是局限地从课本汲取。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课件上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特有的直观性、交互性的各种形式在计算机上交替演示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上下五千多年历史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中医药文化
1.紧抓微信客户端新途径,开拓学习的新渠道。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名医大家留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还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力创新。在网络日益发展的年代,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中医药文化。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使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而微信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它使得社交不再局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丰富媒体传播形式。微信新媒体公众平台为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开辟了新的渠道,对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起推动作用。医学生利用微信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丰富性、多艺术性、时效性、先进性、交互性等特点,关注与中医药文化知识相关的知名的中医药大家、中医药院校、名医讲坛等的微信公众号,实时地了解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等资讯并加以学习。与此同时医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内容分享给志趣相投的好友,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互动交流。
除此之外,医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之外的微博、易班等公众学习平台大量的视频、图片、声音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使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显得时尚、动感、异彩纷呈,亦不枯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学习中医药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了医学生自身对中医药文化学习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传承发扬。
2.参与网络课堂学习,拓宽自身中医药文化知识面。网络课程是现在课程的网络化,是把课本、课堂练习、课堂辅助资料迁移到网络上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网络课程具有学习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多媒体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思维的跨时代性等特点,是对以往单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革新,是对新型以学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为主的拓展的有力工具。医学生可利用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了解前期的预习指导工作。在学习之前,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并通过留言或其他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教学建议,使相应的网络学习更加有效率。利用网络课程广泛互动,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学习的同时,也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与中医药学者或者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三)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校园生活
1.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技能竞赛,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余,为进一步发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医学生可以发挥自身学生社团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并以此为契机筹备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相较社会人员对于公共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从本次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于调查的参与度、接受度较高。中医药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既能扩大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间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对其传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举办此类比赛还能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从学校层面来说,能搭建中医中药技能经验交流平台;从教学层面来说,在校园里营造不断学习中医中药技能、钻研中医药知识的良好氛围;从学生层面来说,还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2.深入挖掘馆藏图书资源,拓宽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储备。作为高等院校的知识宝库,图书馆集中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诵读经典,对于中医药科学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查阅中医药文化经典名著既能了解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等中医理论思想体系,亦能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遗留下了无数篇经典著作,比如最早的中医论著《黄帝内经》,医圣张仲景的被誉为中国医学方书鼻祖的《伤寒杂病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诸如此类的经典名著还有很多很多,富含最有价值的中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诵读经典,对于建立中医药思维、了解中医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领悟和模仿前人优秀的辩证思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3.参加以自身文化学习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外讲堂,多方位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讲座,集学者对中医药文化的专业解读精华,领略中医药文化风采。班级定期地组织学习及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高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参观民族医药展览馆、各专业之间中医药文化相互交流的活动,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尽可能多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投身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去。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耳濡目染中医药文化的成果,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在良好的校园环境里进一步培养中医药人文精神。
(四)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氛围
目前,中医药文化建设已成为热门课题。作为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通过筹备开展主题活动、图文实物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入手,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采取各专业同学们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在自身受益于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以自身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信任程度来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开展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四、结语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了,但乍暖还寒。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乍暖还寒状态,在发展中医药学时树立文化自觉,坚持与时俱进。医学院校是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承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承主力军的医学生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传承就离不开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受教育程度及自身文化学习探讨。“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要求医学生培养和强化自身的专業综合意识和多维化、整体化的思考理念,增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王永炎院士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的国粹文化,有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特征,当代医学生应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个国粹资源,围绕中医药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继而肩负起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学校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230多名留学生,可以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优势外,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拥有丰富的区域民族医药、中草药的资源优势,初步建立了与民族医药和中医药知识文化相关的社团,壮语与泰语同宗同源的语言优势以及桂滇黔三省交界的地缘优势所产生的文化硕果交汇对于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总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意识,既是掌握中医药学科知识、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需要,既优于医学人才道德修养的培养,增强医学生对经典理论学习的兴趣,也利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15-06-03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
[3]徐海利,齐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J].电子制作,2015(8)
【基金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药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实践研究”(14YJZ003);2013年度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教改工程立项项目“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艺术类公共课实践研究”(2013JGB203)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推荐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国内传统文化形象11-20
国内文化移情01-09
国内视觉文化传播12-15
2019年国内地板市场消费调查报告06-08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06-28
国内的再就业问题暑期调查报告05-20
国内背景调查之面面观与问题探讨11-06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保护01-09
国内地板砖行业市场情况调查报告07-23
大学生对国内男休闲服饰消费调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