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精选12篇)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1
一、廉政内涵溯源
(一)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的构建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腐败文化的基因, 也包含了廉政文化的元素,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资源。比如“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等等, 都值得后人借鉴。
1、以民为本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必然规律。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 其“仁学”的核心宗旨便是“爱人”, 孔子认为“民以食为天”, 如果百姓食不果腹, 时处饥馑之中, 还去奢谈什么社会安定。
到了孟子演化为民贵君轻论。他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认为, 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 事关国家的兴亡。因此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并告诫统治者要“重民”、“保民”。
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要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方式为政治民, 不过多地干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老子用“治大国, 若烹小鲜”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 应小心以不扰民为主。
2、为官清廉的思想
既为官, 就必须做到清正廉洁, 这是古代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的一贯主张。战国晚期的杂家主张“贵公去私”。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利民而不是自利。
西汉时董仲舒有“至廉而威”的名言, 意即官员能够做到廉洁才会有权威。
康熙曾说:“治国莫大于惩贪”, 雍正也说:“治天下, 首在惩贪治吏”, 康熙四十二年曾经下谕说:“大吏廉洁, 则小吏自然效法。苟不能勤慎, 致误公事, 岂可因保全一人而废国法乎”。言外之意就是不可为保全一位贪污的大臣而贻废国法。
3、重义轻利思想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 或者自己取多少才合适, 这就叫“见利思义”;如果是合理的, 那就可以收下, 这叫“义然后取”;如果不合理, 即使是人人追求的富贵, 也不应该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荀子提倡“重义轻利”。强调统治者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羞利”, 以贪利为羞耻, 以好义为光荣。他认为所有的官吏都不要与人民争利, 要乐于施舍, 耻于积存。
西汉董仲舒认为, 人天生就有好义和欲利两种心理, 因为义和利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义可以养心, 利可以养身。身跟心比较, 心比身重要, 所以养心的义也比养身的利重要。历史上像孔子的学生原宪、曾参等人, 都是有大义的人, 他们虽然很穷, 但别人羡慕他们的行为, 他们也感到很快乐, 精神上很充实。相反, 有一些人虽高官厚禄, 荣华富贵, 却不实行义, 甚至大行不义, 他们虽然物质上很丰富, 但精神上却是空虚的。
4、重视法治的思想
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模式。在古代社会, 重视法治尤为法家为著。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战国初期的李悝、商鞅, 还有战国晚期的韩非等, 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不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为转移, “刑无等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家看来, 好利和私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面对丑恶的人性, 仁义说教是毫无效果的, 奢望官吏们自觉做到廉洁奉公, 不去追逐私利是很难的, 只有以强大的外力才能迫使人们克制自己的作恶动机, 按照统治者规定的秩序老老实实地生活。
(二) 吴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 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这些年无锡城市文化景观不断增多, 文化味越来越浓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重视文化事业硬件建设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文化的深入研究, 我们完全可以挖掘无锡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元素, 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重新找到文化归属感。
1、“以民为本”思想。
吴文化是以民为本的文化。与秦文化、齐文化等相比, 吴文化不谋王霸之道, 不务礼乐之虚, 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民本、民生。泰伯奔吴, 带来了中原社会化的生产技术, 开伯渎、兴水利, “数年之间, 民人殷富”。孔孟之道中有关民生、民本思想也在无锡籍官员身上得到发挥, “民唯邦本、本固邦兴”, 恤民德政成了这些人士的施政思想。历史上无锡出过四个宰相, 皆以民生为本。“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悯农》诗的作者李绅是无锡人, 唐开成年间入京为相。宋高宗时“南渡第一名相”李纲出将入相, 数度起用又数度被黜, 他对宗族的遗训第一条是“民持财以生, 犹鱼持水以活”。“民本”思想还激励无锡人士挑战皇权, “锡谷四谏”顾可久等抱着“无惮杀身”之志为民请命, 东林志士以“忠臣死社稷”的理念杀身求仁, 士大夫气节令人钦佩。
2、爱国爱乡思想
自有国家以来, 吴地就有爱国的优良传统, 涌现出许多爱国名人, 并有许多阐述爱国思想的至理名言, 东林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是中国旧时士大夫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无锡工商文化也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印记。无锡早期的企业家, 虽然不是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商”, 但却是信守传统道德、讲究操行气节的“绅商”。他们讲究乡谊和仁义, 有强烈的仁义贤良的传统道义和积德行善、造福桑梓的观念, 一般都关心乡里建设, 捐资办学, 造桥修路, 义办社会公益福利, 支持慈善事业。国学大师、史学家无锡人钱穆曾这样描述:“凡属无锡人, 在上海设厂, 经营获利, 必在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 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今天在无锡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工商业巨子们造福桑梓的影子。
3、仁以待人思想
锡商与晋商、徽商不同, 无锡工商业者把儒家"仁爱"、"德治"的原则创造性地应用到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采取各种"惠工"福利措施, 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无锡近代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恩威并施”、“宽猛相济”, 普遍实行了“惠工”措施, 无锡企业30年代所办劳工福利事业主要包括:设立福利性质的各级各类工人子弟学校和职业学校;为工人提供免费或低租金住房;举办各类合作社以及劳动保险和劳工储蓄等;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建立体育和娱乐文化设施;编印企业刊物为劳资双方提供交流窗口, 等等。这较多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 重视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 通过凝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向心力, 达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 又减少可能发生的因人际矛盾而出现的风险。与全国其它工业城市相比, 无锡这一时期的工人罢工次数较少, 规模较小, 不能不归结为企业家们所实施的劳工福利措施。
二、创新反腐新途径——文化反腐
(一) 腐败的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积极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肯定。同时, 一些消极现象也沉渣泛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 总体来看, 关于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人们基本形成了两大共识。
第一, 腐败的产生与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关。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 由于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充分到位, 权力的制衡机制仍未及时建立起来, 导致官界和商界的划线十分模糊, 某些握有资源分配行政权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特殊的权力, 从行政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从而实现以权谋私。
第二, 腐败的产生与意识形态的松动和价值体系的错位相关。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 中国由一个世界强国变得不堪一击, 引起了国人的反思, 最后找到了“真凶”——传统文化, 而“罪魁祸首”则是儒家思想, 原因是儒家思想延长了中国腐朽的封建统治。于是, 批判传统文化, 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 中国人的价值信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拜金主义、物质崇拜等观念普遍蔓延, 人们的行为规范既没有来自道德上的隐性约束, 也没有来自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在“价值真空”的情况下, 人们的是非观出现错位, 为腐败行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二) 文化反腐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 要想有效地实施下去, 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必不可少的。反腐败工作也不例外, 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反腐是根本, 如果没有制度, 一切惩防措施都会失去根基, 最终留于形式。但制度反腐本身也存在很多的缺陷, 文化反腐可以说就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是制度建设虽然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但制度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 也不可能孤立地起作用。制度是人指定的也要靠人去执行, 如果人的文化素质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 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执行制度, 都将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制度反腐主要是使人“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采取的被动行为, 而文化反腐是使人“不想腐败”, 是出于内部自觉的主观行为。
三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的作用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亲切温和的, 不像刚性的制度那样冰冷和教条, 因而更容易为人和社会接受。而且作为文化一旦被人们接受, 其影响也是根本的、长远的和广泛的。有文化的社会则有理想, 百姓不为五斗米折腰, 官员知道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有反腐倡廉的基础。
(三) 创新反腐新途径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有关“立志”、“知畏”、“知耻”的思想, 对当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1、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 应该提倡“立志”。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 就是清简素朴, 少一点私欲。这样, 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 酒醉一样躁热, 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 像池水被沉淀透明, 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 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
2、知畏
行廉政, 拒腐败, 心中应该有个“畏”字。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 胆子太大也不好, 做事要有所畏, 有所怕, 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 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 许多事情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 大胆实践, 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 是对于法律和道德准则的敬畏, 立身行事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 遇到各种诱惑的时候, 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 时刻记住, 一失足将酿成千古恨。
3、知耻
自我修养, 应该从知耻开始, 一旦有了羞耻之心, 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康有为讲过, “人之有所不为, 皆赖有耻心”, “风俗之美, 在养民知耻”。现在贪官贪赃, 怕的是刑法, 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 道德自省无处不在, 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 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要让民众, 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 什么是光荣。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 更新再造, 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 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 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教育有所帮助, 那么相信中国廉政建设将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摘要:腐败问题, 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 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认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仅可以让自己清醒明智, 提升个人修养和内在气质, 还可以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制, 也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行政之风。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个故事说起,十个视角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介绍用“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的技巧与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传承与持续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他谈到:“易〃像—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用图〃像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由此,人们可以在物质、心灵与理性等多个层面沟通和交融。回顾过去几十年,我有幸透过殷墟的甲骨文字,感受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子仰观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与博大;在修读《易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日日夜夜,东方先知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的悟性;华夏大地浑厚奇绝、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涵养孕育心物交融、凝炼积淀聚合升华,进而生成108个图〃像。图〃像可使过去、现在、将来融会,可将心灵与历史、文化贯通,把宇宙与心聚合在同一个时空下,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
简而言之,易者,变化也;易学者,变化及其规律之学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对“易”的研究,就象“易”本身一样,生生不息,随研究层次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者境界不同、心量不同而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易学之一吧。事实上,就像仓颉造字一样,图〃像思维不过是把存形于天地之间的万有,回归到肇始一念间。在今天看来,图〃像思维既是思维的觉醒,又是思维的回归。以图〃像思维看,中国传统造字思维的本质特征,乃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由此,知识时代“图〃像思维”学汉字,必然会融会贯通,势如破竹。
北京灯彩:古老传统的创新传承 篇3
旧时京城的灯市口大街,自明代始就以灯市闻名,入夜时分,灯彩连片构成辉煌之景。北京灯彩在精神上突出了北方的豪迈,技艺上拥有南方的细致。
如今的灯市口留下的只是一个地名,“北京灯彩”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剩无几的灯彩老艺人呼吁关注手工灯彩艺术保护、传承。而今的北京灯彩,在平谷区西古村开花、结果,得到了传承,也得到了创新。
独一无二的新技艺
灯彩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字画凝聚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尽管手工制作的灯彩制品费工费时,北京灯彩传承人李邦华、工艺美术大师乐平秉承传统,带领学员制作的灯彩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与其他灯彩作品不同的是,乐平在继承原有的传统表达技艺的同时,独立开创了一条以不同人物、动物的骨骼,以及不同质感的肌肉、肌理,进行创作的新技法。以铁线创造雕塑,从而制成立体灯彩的一条路,这绝对是灯彩界独一无二的创新技法。
乐平说,“这种技法使我们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比如骨骼结构,画虎难画骨,你只有了解了老虎的骨骼结构,你才能画出真正的老虎。”
这种独特的技法使得工艺过程复杂细腻,首先要确定作品形象,然后用铅笔画,初步素描出它的形态。最难的就是动用思路完成它的立体造型,制作作品框架的材料全部为铁丝,灯彩的裱糊用布代替了绘画,不仅节约成本,还使得灯彩不易褪色,易保存。
由于灯彩耗电量大,知名的自贡灯会曾采取限电措施,而西古的灯彩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内置灯全部采用LED冷光灯,环保、安全、节能,据乐平介绍,这种灯一串的功率才三瓦,一百串才三百瓦。
紧随时代的艺术思想
任何艺术都有思想,没有思想,是不行的。“不能总是咀嚼别人的东西,当你知道这些东西以后,你的第一意识就是没有完整的艺术,你的技术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创新”,乐平说,做真正的艺术,就必须创新思想。
现在的灯彩和过去的灯彩大不一样了,因为人的需求不一样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乐平团队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也在不断创新。虎年做老虎,兔年做白兔,龙年做巨龙。最近提倡学雷锋,乐平计划将雷锋形象制作成三米高的灯彩。
北京灯彩所展现的早已不是传统的狮虎走兽,而是紧跟时代的作品。不创新就不能得到时代青年的认可,不能得到认可,那肯定要失传。赋予精气神儿到作品中,赋予它时代的风采,时代的思想。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迫切需要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术工作者的思想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老一辈的灯彩艺人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知难而进,才使艺术有它的发展生命。李邦华和乐平真正把技艺的传承作为了一种使命和责任感。
商业模式下的传承
2009年,响应北京市“送艺下乡”的号召,李邦华及乐平来到平谷区西古村传授技艺。同年,美术教师张学军想将灯彩作为教学项目,然而这一项目难以实施,未得到学校批准。在弟弟张学文的支持下,张学军成立了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并聘请乐平为公司艺术总监。经过三年的经营,公司收入已达到百万元以上,先后招收50多名学员,促进了西古村的就业。
自第一次在平谷大集亮相,到应邀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地坛广场展示活动,再到武博会、玩博会,紧接着又在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晚会展出,甚至走出国门,到韩国展出。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灯彩获得了多项奖励和好评,订单逐渐增多。公司的灯彩将赴芬兰冰雪节展览,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了,北京灯彩还会参展明年夏季的加拿大多伦多东方文化灯会。
眼下,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正在筹备发展规划。跟随企业化经营发展的路子,规划涉及文化产业园、灯彩博物馆、室内灯展、生产车间,甚至农耕文化风情园。而现在急需的,就是灯彩生产车间。
北京灯彩的传承得益于李邦华和乐平两位大师的支持,年过60岁的李邦华老师虽然身体不好,还是时常来西古村指导。作为艺术总监的乐平长期居住在西古村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忙的时候几个月不能回家。张学军告诉《经济》记者,乐平刚去到西古村的时候,公司条件特别艰苦。房子没暖气,正值寒冬,给文化部制作老虎形态的灯彩时,由于厂房不够高,作品只能在室外做。经过加班加点一个月才完成作品,乐平的工资却到现在才补齐。
不管未来的产业经营之路如何走,乐平老师说,最重要的还是北京灯彩的传承,这才是他来到农村的目的。乐平认为,关于北京灯彩的定义有待研究。他个人认为:花灯、宫灯等项目统称为灯。随着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种大型的、立体的人体及走兽和花卉等这些堆积的灯,这种艺术形式应该区别于花灯和宫灯叫做灯彩。
苗族传统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篇4
苗族人自古至今酷爱银饰, 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 服饰和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如今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 更是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密切结合的奇特文化现象。苗族银饰种类繁多, 花样繁复, 多以花丝工艺表现。在造型上苗银花丝直接体现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运用, 即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图案纹饰上, 使用蕴含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几何图案等。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 在文化椽笔中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形式来表现, 虽然没有设计师理性的创作过程, 但工匠们在长期创作加工过程中不断完善, 形成了符合本民族审美趣味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优秀作品。
二、苗银花丝的市场现状
贵州、云南当地的苗银花丝作品, 大都是手工完成的, 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 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形式分散;花丝艺人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手艺, 文化水平较低, 不具备设计知识, 经验多来源于祖辈的积累以及后天的实践;作品款式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因为苗银花丝制作考究, 主要靠手工完成, 所以耗时耗力且制作费用高昂也成为了花丝批量化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有利用模具一次性整体浇铸的制作方法, 但这种方法制作出的作品只是对花丝纹理进行简单的机械化复制, 没有设计感, 空乏无味。
但总体而言, 花丝首饰的优势显而易见。花丝首饰独特工艺性使它具有节省用料的优点, 在相同的重量下可以打造更大面积的首饰作品, 与普通工艺的银和黄, 铂金等其他贵金属相比, 即轻盈又扩展了面积;其次, 花丝工艺作品不易受造型限制, 散发出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的独特气质, 很容易与现代首饰结合;最后, 花丝工艺作品精致含蓄的造型特征与西方首饰截然不同, 更能彰显东方艺术之美。
三、苗银花丝的创新
结合以上分析, 苗族银饰中的传统元素来自于民间, 与当下首饰流行趋势有着相通之处。要想改变苗银花丝只能作为民族工艺, 停留在纪念品市场这种尴尬的局面, 就需要在生产加工和设计方面转变思路, 使手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1. 苗银花丝批量生产的创新思考
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和适应花丝首饰商业化的需求, 机械化代替手工生产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尝试在花丝工艺“掐丝”步骤的处理上引入机械化, 使花丝工艺整体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又不失手工工艺的本来面目。
在实验的初级阶段, 考虑在掐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花丝时设定出固定的掐丝路径, 不同的路径可以产生不同的纹理 (图3-1) , 在批量生产时, 相同的纹理可以直接套用路径制作, 整体操作重复、快捷、简单, 这是提高花丝工艺机械化比例的初期设想。
2. 苗银花丝设计走向上的新思路
(1) 苗银花丝的纹样创新
花丝工艺擅于运用点线面对比, 其工艺特殊性可以打造出灵动逼真的效果, 更具层次感和自然写实风格。在花丝工艺中, 掐和填是花丝作品最终形貌特征的决定因素。传统的掐和填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 工艺制作师往往遵循着旧的模式, 照此制作成的作品自然难以走出古时候的影子。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掐丝和填丝的形貌, 由动感的、搭配得当的几何线条;自由随意的填丝样式代替规矩对称的传统填丝, 简单直接有效的增强了花丝的时代感。
(2) 苗银花丝首饰的结构创新
在传统的苗银花丝首饰中, 作品多层次单一, 观赏效果局限, 装饰效果不新颖、造型死板。因此在花丝首饰的创新设计中, 尝试打造多方位立体效果的的花丝首饰作品及加入活动结构, 以此增强首饰的观赏效果和趣味性。
如创作作品《孕》 (图3-2) , 在设计上运用了动感的抽象几何线条和不规则的曲线造型, 在造型结构上运用多层次的搭配, 最终打造出多视角的观赏效果。
作品《金鱼吊坠》, 在金鱼尾部做了一个动态结构, 使鱼尾可以自由摆动 (图3-2) , 打造出首饰的趣味性。
结论
随着现代首饰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新材料与新形式被运用到首饰设计当中, 传统的文化艺术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花丝工艺与首饰业会有更多形式的融合, 在此研究的, 相对浅显, 需要发展完善的还有很多。
传统工艺和文化是我们独有的灿烂遗产, 不仅需要我们在制作技法上去继承延续, 更加需要我们将其创新改良、坚持下去走出一条新路。选择苗银花丝作为研究对象, 也是希望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当花丝与首饰这两种历史久远的美好事物在现代设计的催化下焕发出新生时, 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创作的冲动。
摘要:在首饰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 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精华的吸取和再创造, 对现代首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苗银花丝工艺作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目前市场上的存在花丝首饰数量不多, 款式有限, 且多为小作坊式加工, 难以批量生产。文章从苗银花丝的生产加工和设计走向为切入口, 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将苗银花丝这一传统工艺很好的结合运用在首饰设计中。
关键词:苗族银饰,花丝工艺,现代首饰
参考文献
[1]张荣红, 林斌, 周汉利.《中国首饰设计现状及发展对策》[J]
[2]任进.首饰的个性化设计[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0, 2)
[3]主编:唐千武副主编:李正贵李东君李正云.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雷山县银饰加工示范基地银饰加工技能培训教材.
[4]金克斯·麦克格兰斯.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J].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5
摘要: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乡村小学,我们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更深的见解。
关键词:传统节日、乡村学校、传承、创新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还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氛围日渐淡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西方节日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开始习惯西方的节日。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青年人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是不端正的,只是盲目地追随跟风。例如,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节日莫过于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有些学生利用愚人节把老师作为捉弄的对象,目无尊长,破坏课堂纪律等。现代时尚对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少年教育中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的忽视,种种迹象表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了能进一步做好乡村学校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唤醒乡村中小学生的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家庭,村校以及社会都要采取措施去破解这个难题。
一、我镇传统节日文化渊源及现状
太和镇在广州市白云区中北部。清道光元年(1821),由谢家庄、营溪等8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祈“太平和睦”之意。近年来,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太和镇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提高,地方政府就加大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太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每逢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中秋等,文化广场都有大型文艺晚会。各乡村学校均派出队伍同场竞技、表演切磋,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广场还会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元宵节,我们太和镇各村都有舞狮习俗。其中谢家庄小学,作为一间乡村学校,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背景,自发开展一系列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精彩,表现突出。
二、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大多数选择弃农外出打工,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大多是来源于传统农业的。农田的荒废,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农田消失了,用于灌溉之便的水道也因工厂排入废料而变得污浊甚至干涸。以往一到端午节,乡村各生产队都会积极准备龙舟赛,节日气氛浓烈。反观近几年的赛龙舟,在小朋友的眼里,他们对龙舟的印象只限于远远地站在珠江边观看,不像以往那样能近距离接触。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受西洋文化的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主题差不多,但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但过西方节日不代表崇洋媚外,而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传承本土文化之余,还要尊重外部世界的文化。外来传统文化节日有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缩影和写照。虽然母亲节是西方引入的,但我们同样也可以以之为契机,加上一些流行元素,例如有些学校在教学生学唱《听妈妈的话》。可见乡村小学也有现代化的新面貌。
(三)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太和镇交通路网纵横,105国道、京珠高速路贯穿其中,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仅谢家庄全村总人口5138人,其中外来人口就有3000人。在谢家庄小学就读的学生中大部分为外地人员子女,这些外来学生在过节的时候,跟谢家庄本地学生的方式也不一样,甚至影响了本地学生的过节习惯。例如端午节传统食物粽子在各地就不尽相同。潮州粽子馅多料足,客家粽子显得质朴。小朋友们偏好吃潮州粽子,市场上也是充斥了外地特色粽子。强烈的对比之下,当地的客家粽子逐渐退出了市场。外地文化元素的融入,对当地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另一大冲击。
(四)乡村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
特色,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灵魂。目前,传统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而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南北差异大,有些节日在北方盛行,在南方却闻所未闻,如腊八节。太和镇缺乏过腊八节的传统,但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所以当老师在教学课程中,可以渗透这方面知识。如数学课学31天的月份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忘”,在讲到腊这个月,可以传授腊八节方面的知识。
三、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创新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生命力,才能向高层次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时代性,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情趣。
(一)创新组织结构,要建立学生自行自愿参与的组织机制。谢家庄村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狮、闹元宵等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从90年代起,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舞狮队只见旧人,不见新人。学校协助村委对此现象设计了 “谢家庄小学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知晓情况访谈方案”,让小学生了解谢家庄村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情况。运用了假期培训、培育传人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学生团体。所以现在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谢家庄谢氏宗祠前会有由谢家庄村委会主办,谢家庄小学协办的一年一度狮子闹元宵活动。
现在谢家庄村的春节和元宵舞狮习俗非常浓郁,几乎每条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狮子队。舞狮活动中,谢家庄9社的东海堂狮子队中就有4名谢家庄小学女子舞狮队员,这在整个太和镇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舞狮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希望。乡村闹元宵的文化中除了舞狮,还会大排宴席邀请父老乡亲,谢家庄小学仪仗队也会参与助兴。谢家庄村与谢家庄小学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力可见一斑。
(二)要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客家山歌是本镇的特色,在过去重大节日,当地人都喜欢用客家山歌对唱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但现在客家山歌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谢家庄小学在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中期汇报中,给专家们展示了音乐科的客家山歌拉歌活动,其场面与氛围受到了专家们一致的肯定。于是,镇上的其它村校也开始效仿我校,在音乐课上开设客家山歌的课程,依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主题,音乐科每月组织客家山歌拉歌比赛,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乡村地区的文化,体现乡村特色教育。
(三)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鸣锣开道,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财力、物力支持。
比如,我们学校已经借助太和镇铜锣湾森林公园这一旅游景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端午龙舟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生们通过参观学习、自主访问等形式获取了更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的学生还在重阳节那天,“兵分两路”,一路去太和镇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另一路到帽峰山举行登高比赛,锻炼身体;我们还能利用乡村家庭资源在春节期间开展“抄写春联”等有益的实践活动。
通过龙舟赛、爬山、写春联等比赛的举办,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地提升我们学校的品位。
(四)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和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学校文化形式。
谢家庄村以客家文化为主,在综合性学习课题《家乡的特产》中,学生们提到许多客家特产,有烧鸡、烧鹅、梅菜扣肉等等,这些就是客家文化食品中的特色。学生们还会提到,逢年过节,客家人还会“制年糕,打米饼”。
学校举行大课间活动的背景音乐中,我们都以客家山歌为主,如:《客家山歌唱天下》、《客家人系有料》等,创设客家氛围,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还有我们学校出版的《游戏集》更以客家文化为底蕴,充满了鲜明的乡村特色文化,如:客家儿歌“谢家庄,禾镰割草粪箕装,黄肉番薯话春黄,半夜鸡啼喊天光”;让学生自编乡村儿歌,并收录于《游戏集》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身边的客家特色节日文化。
试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篇6
摘 要: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振兴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传承; 传统文化; 创新 ; 发展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血脉一样浇灌着这片神奇的大地,哺育着这片地土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
曾荣获杭州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金奖的《汾口草龙》,《里商仁灯》、荣获中国杭州西湖狂欢节最佳表演奖和最佳道具奖的《瑶山秋千》等一批独具淳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大都来源于当地流传甚广的的民间传说,来源于这块积淀深厚的文化土壤。《汾口草龙》一经亮相就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来,挖掘、创新比较成功的一个民间文艺作品。《汾口草龙》传相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源自汾口镇的赤川口村的一个民间传说。赤川口村曾经有过””祖孙进士、兄弟登科””的荣耀与辉煌。据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农历八月一个雷雨交加,洪水暴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原来赤川村来龙山下,孕育千年的老龙要出山,可是一旦出山,肯定要伤及无辜百姓,甚至会造成村毁人亡的惨剧,这条善龙于心不忍,于是当晚托梦给本村乡贤余四山(后任官主:明。河南道御史),说是要急于出山,望他组织村民从屋顶搭好水笕,直与来龙山相接,准备变成一条小龙从水笕里出来,游至小溪然后回归大海。第二天,余四山组织村民按照托梦的要求办理,中午时分,雨停下,水退了,天晴了,所有村民平安无事,当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了纪念这条善龙,村民利用土材料扎成一条很长的草龙,并在龙身上插满香火,舞遍全村,以保佑全村平安无事。
《里商仁灯》也颇具地方特色和看点:六条八米长的虾灯先行出场等候,随着炮鸣鼓响,一条巨龙随后舞动而来,在六条虾灯的引动下,翩翩起舞,几百盏“梅兰菊灯”、“寒鹊争梅”、“荷映红日”、“风采牡丹”、“玲珑古塔”等各式奇特灯盏紧随其后,组成十条长达数里的游灯队伍。里商的游灯活动也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距上届秀水节开放后现已成为当地年年搞的颇具当地特色与规模的一项大型活动。除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外,深受当地百姓及群众的喜爱,成为继《汾口草龙》之外,当地对外宣传的一个品牌。它的起源相传与商辂有关。里商乡曾是明朝宰商辂的故乡。商辂(公元1414—1486年),安弘载,号素庵。曾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成化十三年辞归故里,居家十年而卒。他一生功绩卓著,人称“一代贤相”,颇得皇上赏识,七十寿辰,故赐礼灯百只贺之,后人为敬崇商辂仁德,特造商辂庙一座,并由皇上赐给的礼灯汇集成龙灯一条,年年春节、元宵舞之,以表对故人祭祀、祈祷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舞灯活动。另外像姜家旱船也是因民间传说而颇有地方特色。瑶山秋千、汪宅花轿也都来自当地人们祖辈一直生活着的土壤和与之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新时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滋养哺育大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融有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还有各地流传在世代传承的风俗、绝技绝活、德行礼仪,还有精神与物质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传统文化中有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振兴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淳安是个文明古县,但在部分的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淳安的文化品牌及广场文艺活动及两年一届的秀水节就是一个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契机,在各乡镇和社区在广泛发动群众中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新时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在挖掘地方的传统文化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智慧, 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体会文化的神奇与魅力,让先进文化在发动、组织、参与中血脉样渗透融入。
三、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在创新中得到更大的提升与丰富
一直保留和传承着的秀水节文化展示是一个为新农村和社区文化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平台,在这里各乡镇较为出色的品牌都已得到创新式的亮相,为新农村和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打磨提练和节假日的演出,各乡镇与社区的已打造成功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汾口草龙、瑶山秋千、姜家旱船、文昌彩龙、威坪狮子、江宅花轿、唐村威风锣鼓、临岐露台、里商仁灯: 望湖社区的戏媒婆、施家塘社区的军乐鼓、西园社区的手狮、新北社区的巾帼彩龙、李家坞和火炉尖社区的竹马、南苑社区的红毛狮、江滨社区的手鼓……等都已成了对各乡镇和社区对外推介的品牌, 这些来自民间融入广大群众集体智慧和创新的作品,对提高新时期新农村和社区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对市民的素质方面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會越来越高,在节庆搭台文化唱戏中, 传承传统文化也应该在创新中得到继承,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与丰富,而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及市民的素质也会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李响,男,浙江省杭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联谊报》《未来作家》《阅读与写作》《西湖》《散文精选三百篇》。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7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人文情结。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文化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1 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1.1 大学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西方文化的过度推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热情,让他们接受地方传统文化必然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也逐步培养起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承者,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学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层次文化主体,他们生产方式和劳动成果就是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决定了大学具有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的足够资源和实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学本身就是社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集中、技术和科学密集度最高、文化主体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强的重大文化平台之一。高校既是培养高级文化管理及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资源聚集地,也天然决定了高校具有发展文化事业的直接关联和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导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领者,所以他们具有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优越的条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1.3 校园文化环境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场所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同时具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学生地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校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场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经过提炼,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宏扬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发创新,让地方传统文化在的校园特色文化中体现新的时代气息。
2 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要使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里得以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有效利用校内和本地资、积极引导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各地的实际,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1 开发创新校本课程,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渠道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高校教育课程的必要补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是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要渠。大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获得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同时,也迫切要求具有文化层次上的鉴赏能力。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欣赏蕴涵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讲解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介绍地方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民族风情、影响深远的民族人物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内涵等。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在当地特色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艺术特点中发掘出民族认同、生命教育、环境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丰富的教育主题,从而培养起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其心灵深处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普遍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2 建立特色文化的实践基地,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在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当地的熟悉地方传统文化的文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学。配合校内的课堂教学,定期或不定期带领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让学生了解基层文化建设状况,近距离接触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感受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和思想理念。
2.3 理论研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科研人才集中的地方,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与地方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高校进行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多方面的拓展高校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在地方高校建立集保护、研究的地方传统文化专门机构,进行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这样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中来,也使得一批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创作人员可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从事研究和创作。同时,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理论研究。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改变地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方式。比如在高校校成立了专门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理论讲座,再由这支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辐射式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这有利于高校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4 校园文化建设,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最优秀的隐形课程,是巨大的无声的力量,能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而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与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善于抓住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活动和事件,以此为契机形成亲近地方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成立学校体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团队、民间艺学术学习活动组织等,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的采风和表演活动,也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和展览场所,举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展览,扩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形成了解、熟悉、亲近地方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其独具的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承担起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历史重任。各地高校如果能有效利用资源、积极发挥其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一定能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繁荣发展。
摘要: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各民族各区域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地方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校以其独具的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承功能,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效利用高校资源、积极引导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当前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地方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存生主编.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王学慧.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8
一、传统图形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形是经过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族文化积淀,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的民族造型特色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视觉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具有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它反映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内容,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各个朝代的建筑、水墨书画艺术,以及明清鼎盛时期的吉祥图案等,这些艺术造型依靠独特的造型、色彩、空间,形成具有东方气韵的视觉效果,给予人美的享受。
(一)传统图形的造型特点
1.原始社会时期的表号性符号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技术不高,传统图形是适应实用的需要产生的,将图案彩绘和刻画到器皿上,多数具有表号功能,认识的意义大于审美的意义。这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图案为代表,装饰题材基本上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有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螺旋纹、回纹、网格纹、锯齿纹等纹饰,也有鱼纹、鸟纹、花瓣纹等动植物纹饰,这些纹饰是原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生活有直接联系和深刻影响的事物进行高度概括,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造型拙稚,线条粗犷,风格质朴生动,具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感。在形式法则的应用上,主要采用对比、分割、双关、组合等方法。如半坡型彩陶盆里的人面鱼纹最具代表性,反映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
2.奴隶社会时期的宗教礼制符号
商代统治阶级信奉宗教迷信思想,崇尚武力,其装饰纹样特点往往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和反映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而周代强调“礼制”,所有工艺美术设计都服从礼的需要,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藏礼于器”,其装饰图形带有显著的秩序感。因而,商周时期以狞厉威严的兽面纹和圆方结合的窃曲纹,来象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宗教迷信的思想,多用于宗教祭祀器皿和礼器中。在图案格式上,运用单独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采用对称和连续反复的格式,衬托出庄严、肃穆、秩序、质朴的时代气氛。如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是一种具有牛、羊、猪等动物形象的怪兽纹,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等古书的解释,“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贪于饮食……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其中饕餮是一种凶贪的怪物。这种神秘、威严、慑服的审美要求,充分反映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利用象征化、抽象化的装饰图案来统治人民和显示等级地位的精神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图形在这个时期是服从宗教礼制的一种符号。
3.封建社会时期的吉祥符号
这个时期的传统图形逐渐摆脱神秘的气氛,图案更加概括、精美、富有韵味,形式逐渐成熟,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战国时期青铜图案采用活泼优美的几何形与动物变形穿插组合的四方连续图案,表现宴乐、射猎、战争等题材,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汉时期由于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羽化神仙、祥瑞迷信等装饰题材居多,如画像砖、瓦当等工艺美术品类中图案应用辟邪求福的四神纹,体现“长乐富贵”“飞鸿延年”等吉祥文字装饰。六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人们四处迁徙,相互交融,图案多体现清秀、空疏的佛教题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一、上升、自信、开放”是其社会特点,图形以象征人间温暖幸福为题材,如卷曲丰满的卷草、自由飞翔的禽鸟、翩翩起舞的蜂蝶等,造型丰满,线条洗练,色彩富丽。宋代“重文抑武”,图案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元代图案“以金彩相尚”,具有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尤以陶瓷的青花、釉里红里的装饰为代表。明清时期的图案发展基本成熟,在题材上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与图案形象结合起来,以象征、谐音等手法,表现吉祥如意的装饰纹样。如龙、凤图案,是人们按照传统美学观念和自我愿望,将多种动物局部形象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视觉符号,龙兼有牛头、鹿角、蟒身、虎齿、鱼鳞、鹰爪等动物最雄美的部分,象征尊贵、权威;凤兼有孔雀、锦鸡、大鹏、仙鹤等鸟类的局部特征,象征喜庆、和平。
(二)传统图形中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由最初的崇拜到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认识过程,即达到《庄子·齐物论》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个认识过程也正是吉祥图案、中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最初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案,到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象征美好意义的吉祥图案。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渗透着这一哲学思维,显示出传统图形本身的题材美和形式美。
1.在内容题材中体现
传统图案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表现风土人情的山水、花鸟、人物,也有表现美好理想的传说故事,运用象征、表号、文字、谐音等艺术表现手法,将人们的抽象意念具体化,具体的事物人格化,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题材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例如:“喜上梅梢”,以喜鹊之喜同音,以梅与眉近音,亦作喜上眉梢,寓意给人们带来欢喜、吉祥。再如表现丰足的“年年有余”、表现平安的“一帆风顺”、表现长寿的“延年益寿”等图案,借用事物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含义,传达人们美好的心理愿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种从内容题材上借物托意、寓情于物的表现形式正是“天人合一”审美思维的具体表现。
2.在表现形式中体现
传统图形从构图、造型、色彩上强调和谐统一,造型注重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上强调主客体完美统一的整体意识,运用意境、气韵生动、应物象形等传统美学法则,在二维的空间中寻求视觉上的真善美,使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创造出造型与寓意完美结合的图案形式,使其在形式上体现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以形写神的“天人合一”思维。如太极图的构图形式,在圆形内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S型”图案,展现了一种相互转化、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在人们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类似的民族图案,如“龙凤呈祥”“喜相逢”“鸾凤和鸣”等图案,就是以太极图的构成形式为原型进行设计而成的吉祥图案,生动优美,极受民间喜爱。又如吉祥图案梅、兰、竹、菊“四君子”就经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图形的传承
对传统图形而言,它所代表的文化和造型是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传承性的更迭,不是推翻原型的完全抛弃,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原型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图形的文化内涵和构成形式,来适应大众审美的心理需求,使人们更好地、更容易地辨识和接受图形的变化与特征。正如传统鱼纹的造型由原始社会的简单朴素,逐渐变成明清时期的完美逼真,其寓意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生命的永生与子孙繁衍”,变为明清时期的“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
(一)以现代设计理念挖掘本土文化
图形语言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功能,能使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所传达的内涵。但设计本土化不是对传统图形的照搬或者简单借用,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去,这样才能使平面设计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实现设计的本土化。如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中国结”,采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再如北京2008奥运标志是巧妙地运用汉字“京”与传统印章的形式来设计的(如图1)。
(二)要用先进科技丰富传统图形
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手段不断出现,为传统图形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设计理念,研究科学技术对环境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从而使传统图形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如借助电子扫描技术和电脑软件特效处理,来继承和表现传统图形的新形式,进一步拓宽传统图形的构成方式。例如美国大片的一些精彩画面都是通过现代电脑科技手段来实现的。
(三)要使传统图形富有时代感
当前是一个快速读图时代,平面设计通过对图形的精心设计向大众快速传达各种信息,人们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审美选择是否接受。因此,平面设计要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设计简单、易读、精美的图形来传达信息。虽然传统图形是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而来,以及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要不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就需要在设计应用时注入现代气息,才能符合现代人的视觉需求。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中文标志,是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在2003年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为其重新设计的一款结合英文商标的流线特点、更具现代感的标志,取代了可口可乐公司自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后一直使用的中文字体。
(四)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图形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传统图形中有很多受封建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宗教道德伦理和封建礼制的功能。如在古代建筑设计方面,传统礼制思想就严格规范和限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等级规模和装饰纹样等诸多方面,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彻底抛弃传统图形中那些凝固化、绝对化的封建伦理思维,要用开放性思维使传统图形“返璞归真”,传承积极、正向的文化意蕴。
三、传统图形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使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加海量化、碎片化、虚拟化,尤其在商业经济意识的影响下,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在短时间内让人们对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图形留下清晰、明确的印象,设计就须结合当今社会简约、时尚的流行元素,使其更加简洁、凝练。
(一)要将传统元素进行凝练处理
在传统图形中,不乏繁缛的图形,它们的缺点是不能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根据时代要求,设计者可将一个或多个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图形进行凝练简化,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炼、整合传统图形中的中心元素,去粗取精,塑造更加直观、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如图2),采用了中国古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精确概括了古钱币图形的圆与方,巧妙地将“中”字融入到圆方之中,整个标志简洁、易识,寓意深刻,具有中国风格。
(二)将传统元素进行形式转借
对于高度概括、艺术性强的中国传统图形,可以利用形式转借的方式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使图形的构成形式和文化内涵得到延伸和发展。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标志(如图3)就是在构图上借鉴太极图“S型”的骨式,将传统凤纹设计成飘动流畅的图形,构成对立统一的形式美。造型在传统凤纹的基础上,图形更加抽象、凝练,两只凤凰构成一个圆,中间是一只注视着世界的眼睛,形成旋转交融的形象,寓意着融合、开放和沟通。又如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设计师吸收中国宝塔的原形设计的,上海大剧院是法国设计师从中国的宫廷建筑中得到的灵感。
(三)将传统图形进行意象重构
对于国画、书法等具有意境之美的传统图形,需要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借用笔墨的形式之美,重构文化的意境之美,即以“形”延“意”,以“意”传“神”,从而达到“神”的传承和“意”的延伸。在平面设计中,可借用国画“寓繁于简”的视觉思维,对设计元素进行归纳整理,精确提炼主题,增强设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感染力,传承其“神”;也可借用笔墨元素的浓淡变化表现设计主体,增加画面的灵性与气韵,传达信息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的意蕴之美,达到“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效果。如北京奥运会系列主题海报,以水墨画呈现中国韵味,展现中国画意境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用彩墨描绘云纹、山水作为背景,来衬托运动型体,画面和谐生动,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式绘画方式展现、创新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效地融合了中国水墨韵味,展现淡雅、悠远的传统意境。
因此,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审美需求,遵循原有造型规律,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形式,去粗取精,把繁缛凝练成简约,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努力用民族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去营造时代美的意境,汲取传统图形的“神”,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形”,使中国平面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
摘要: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应按照时代的审美需求,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形式,汲取传统图形的“神”,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形”,使中国平面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9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 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考量, 在现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发展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我们应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 来促进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资源价值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和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有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 注重道德教化, 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的”、以伦理为特色的“德性文化”。这种伦理型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 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 并相应地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价值与伦理价值。
1. 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已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丰厚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的人生目标是治国平天下,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最终目标, 始终放在首位。只有以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为己任, 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才能以其信念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提高自己的学习文化水平, 报效祖国。
2.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可贵的精神动力。“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 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易经》对这一精神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提出“天地之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即人们应该效法天体之意志, 刚健有为、生生不息、不断奋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挫折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奋进。
3.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和谐仁爱思想价值。“
“以和为贵、推己及人”的精神, 为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和谐统一, 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当代时期, 人际关系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地变化, 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团结关系仍是我们在交往中的重要行为准则和重要前提, 是和谐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4.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开拓创新、勤俭节约的思想价值。
“穷则思变、革故鼎新”的精神, 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财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为开展艰苦创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从本质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在于为整个民族和国家构筑一个思想的支点和灵魂的休养生息之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 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 作为一种产生于欧洲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但它不是直接为我们提供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需要的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 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成为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还必须符合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历史传统和思维习惯。因此,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只有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去诠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带上浓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它才有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从而真正地深入人心。客观地说, 从1938年10月14日,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号召以来, 我们党已经开始确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那就是由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基本内容的“批判继承”。并且, 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上升到党的决议和国家文化艺术、思想教育之基本政策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界开始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问题, 并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方针、政策, 以期在分析、批判和抛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成份的基础上, 识别、汲取并消化其精华来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服务。
三、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使命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缜密, 而逻辑则使人善辩。一部《中华上下五千年》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文明的浩瀚与悠远, 更告诉我们五千年生息不止、光照千秋的中华文脉的强劲与坚韧。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的历史在深沉的反思中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五十多年艰辛探索, 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起点;五十多年来, 我们还始终在探索中取得进步, 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之重要, 为实实在在地将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推向新高峰夯实了基础。
1. 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的复归。
从根本上说, 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较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建立起来的、与计划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来说, 在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结合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来说, 只有坚持民族的尺度, 以传统道德文化发展为主线,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为社会成员所广泛接受和遵循, 并进而形成体现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整合的“文化化人”和“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 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的复归。
2. 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我国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文化选择的体现, 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因为, 民族精神是贯穿于特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和完善全过程的基本线索, 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知、无情的人, 不可能承担起接续并光大民族基本精神的神圣职责, 也就不可能形成表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楼宇烈先生所说:“我们要做到我有一颗中国心,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的……一个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人, 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和尊重的人, 是很难让他生起爱国心的。”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强调,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都极为重视并时时加以关注和指导的核心问题。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人物,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民族精神”的概念, 但在他的许多著作或讲话中, 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述。他的基本观点, 根据有关学者的归纳, 可以概括为“革命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造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基本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 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进行了更为细致而周详的论述, 并展开了一系列富于时代特色的新探索。当前,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 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4.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10
在采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纺织品设计时, 为了防止对传统造型元素进行简单叠加, 对传统的认识流于形式和表面, 就要对时尚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在现代观念意识之上进行纺织品图案设计, 设计师要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视角等多种途径, 接收纺织品纹样设计的最新信息, 同时增加有关国际染织、时尚流行趋势的讲座, 并从网上、杂志上多渠道搜集相关资料, 进行整理分析, 以便把握时尚的潮流。
1 现代纺织品纹样设计中对传统元素内涵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现代纺织品纹样设计要立足民族, 面向未来, 就要承传中国悠久的历代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约定俗成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地域性, 具有凝聚力的特定审美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应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纺织品纹样中给予升华, 形成现代中华民族特色的纺织品纹样设计作品。这种纹样设计作品强调以中国历代经典的装饰风格为承传的内容, 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中融合, 在交流中形成一种强烈而独具特征的纹样作品, 使其呈现出多层次的碰撞、演变与组合的设计特点, 营造出别有情趣的氛围, 以符合当今我国人民的需求。
中国现代家纺纹样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承传与创新, 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纹样造型、色彩及组织方式来体现, 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今的纹样设计师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传统装饰造型、色彩及工艺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家纺纹样设计的作品之中, 使其具有一定的时尚气息, 创造出典雅、前卫而独具特色的家纺纹样作品, 使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纺织品纹样向当今的消费者传达着传统的吉祥寓意。传统文化内涵中的“意”一直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今的人们都对美好未来心存向往, 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富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是现代人所喜好的, 使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如现代纺织品纹样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汉代瓦当的承传。在对汉代瓦当图形的形、神、意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对其形加以消化、吸收, 取其精华和内涵, 再运用现代构成的方式进行分解、切割、错位、叠加等方式进行组合, 而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不能被传统所禁锢。最后立足瓦当原形的基础上, 赋予原形新的内涵。抓住原型的气势特别是瓦当四神, 青龙平展利爪, 似腾空飞舞;白虎姿态凶猛, 活灵活现;朱雀鹰嘴凤头, 英姿飒爽;玄武蛇绕龟身, 静中有动, 将这些气势融入到现代纺织品纹样之中。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既包含了瓦当图形背后的吉祥意义, 同样也适宜在现代家纺纹样设计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2 现代纺织品纹样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装饰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传承与积淀成各种风格的式样, 以适应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自原始社会并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随着社会审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 这些形态更是面临着现代审美的突破和超越, 已逐渐打破传统的审美形态。但这些传统的审美形态又不会彻底的消亡, 它总是或多或少地积淀在现代的审美形态之中。时过境迁, 现代审美是在传统文化审美的平台上发展演化而来, 其中的某些神韵与内涵还存在着共同之处, 只是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 承载装饰载体的纺织品的装饰形态得到了拓展而已。这些形态或以点排列, 或连续成线, 或聚集成面, 并随着现代纺织品装饰风格的变化而变化, 以适应当今潮流发展的需要。
诸如牡丹、荷花、缠枝花、宝相花等是中国传统纹样常用的造型元素, 至今常被运用在纺织品面料设计之中。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纹样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唐代纹样设计以艳丽、豪华、丰满为其特色;宋代纹样设计则以清淡自然与端重庄严为其时代风格;元代又以凝重、朴素、典雅著称;明清则细致富丽。花卉作为装饰形态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之上。现代人崇尚简洁单纯的美, 对这些花卉变形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设计时提取了传统花卉的内质美, 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演变着时尚新意的花卉纹样, 应用于时下的纺织品图案设计之中, 并根据不同的装饰要求演变着时尚富有新意的牡丹、荷花、缠枝花、宝相花等。
例如中国的云纹象征着高升如意, 有着流畅、卷曲、起伏的线条。它已不是天上云彩的客观写照, 而是一种思想的寄托形式。将其用于纺织品纹样设计之中形成了一种圆润饱满、生动飘逸的审美形式, 符合着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现代纺织品纹样设计中对传统装饰色彩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色彩是特定民族地域的习惯用色, 经过世世代代的承传变化已成为我国特定的风情民俗, 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约定成俗。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 我国现代的纺织品纹样用色也将传统用色习惯逐步与时尚流行色交相融合。在当前纺织面料的流行色组合中含有地域色彩则更显示出丰富的审美内涵。这种传统与流行色的有机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纺织品设计的一种风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龙凤呈祥、富贵牡丹、荷花清香等富丽喜庆的大红印花, 给人一种喜气洋洋、吉祥如意的感觉。在现代家用纺织品面料中承传这种大红大绿的装饰色彩与当今的流行色相结合, 即能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又能使传统的色彩富有新的魅力, 传达出永远不会磨灭的特有民族精神。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往日的温馨, 又能体会到现代简洁明快的时尚感。
在纺织品面料设计趋向多元化的今天, 世界纺织品面料流行返朴归真的民俗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我们的纺织品纹样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那些经过数千年承传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我国的纺织品纹样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是我国纺织品纹样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纺织品设计艺术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夫也, 孙建军.传统工艺之旅[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11
摘 要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武术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规范动作要领,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能切实满足现阶段对高中生“健康教育”的需求,并且对我国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传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传统武术 传承 创新
一、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引入传统武术教学具有以下作用:(一)能切实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高中体育的体能训练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学生对于武术的接触与认识相对较少,多是通过仅有的影视资料来获取,而倘若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插入传统武术,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二)能提升学生动作协调一致性。学生动作协调度一致性是学生身体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学生在一些武术动作及套路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强身健体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性。(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学生在练习武术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意志与宽容待人的良好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修养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能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武术动作的学习与练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尤其对女生而言,能提升她们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她们的自我保护,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体育传统武术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现阶高中体育传统武术教学而言,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传统观念存在偏差。部分学校混淆了传统武术与“打斗”的概念,无意识中对传统武术有着一种野蛮的印象。部分学校认为在学校开展武术活动,会扰乱学校正常运营秩序,给学生以及学校公共财物造成了安全隐患,这是学校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武术科目没有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二)师资力量不足。对于高中体育教师的专项而言,多集中在球类与田径体育项目上。然而从事体育专业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教师教学方法有待完善。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长拳、五步拳以及太极拳等套路,不注重针对学生自身需求,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以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停滞不前。(四)教师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多数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多将精力集中于武术套路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武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没有领会到学习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精髓。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加强宣传,提升对传统武术队认识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博大而精深。为此,我们应在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同时,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在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对于武术文化的认知,提升自身素养。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增强领导、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只有在人们对武术文化认识有所提升到前提下,才能切实在高中校园中开展武术教学工作。
(二)抓住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武术教学内容而言,不仅有形式多样的拳法套路,还有枪、剑、刀、棍的器械练习,并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爆发力、身体柔韧性、灵活性,能切实满足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于探索、好胜、防身等心理需求。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挑战为机遇,强化武术教学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而言,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对于教师而言,应转挑战为机遇,充分利用武术教学不受场地限制、受天气影响因素小等特点,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武术教学对器材的需求相对比较简单,而拳术类几乎用不到器材,部分学校就可克服学校条件较差特点,开展武术教学工作,能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方法,强化传统武术创新
1.直观表象性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能通过教师标准的示范动作,给学生以最为直观的技术动作印象,并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动作的含义。然而当一些示范动作不能够充分显示出动作的过程、结构以及关键细节时,应充分借助图像、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具有较强直观性与形象性的材料,再借助外力的帮助,使他们通过触觉与肌肉的感觉明确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精心设计,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完整与分解教学方法的使用。在具体点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入完整与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初期,通过完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动作表象与生动的技术印象。在学习结束之后,为了方便学生切实掌握动作要领,增强教学效果,可引入分解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如对于结构与方向较为复杂、攻防因素较多、富于顿挫的动作而言,引入分解教学方法能使全学生切实感受到武术动作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3.合理开展武术比赛,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在高中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武术比赛一方面能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面对强敌勇于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不断向新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鹏.新课改下的“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太极拳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09(8):85.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 篇12
关键词:戏曲,传承,经典,京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迅猛飞速的发展, 影视等多媒体作品的大量涌现, 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面对这些现代多元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衰落, 较文学、音乐、美术来说, 戏曲是相对退后了, 这是有目共睹的。加之社会竞争激烈, 当代青年人难免会把重心放在西方的实用物质文明的汪洋之中, 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国偏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戏曲演出场次的减少致使许多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次数减少, 甚至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接触过戏曲, 使他们对戏曲艺术缺乏真切的了解, 存在不少的误解, 喜欢戏曲的青少年几乎是凤毛麟角。中国戏曲确实真正到了新的危险时刻。
中国戏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和传承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界大会中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该宣言成分肯定了文化多元化的宏大气势。然而,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就必须依靠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下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即就各缔约国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与发扬以及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同时必须向青少年一代进行其知识的传播与宣传的教育活动。而今年十一月京剧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何等的可喜可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 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别具声色的民族风格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它把音乐、美术、曲词、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美融为一体, 在特有节奏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戏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这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 还存活在世界上并且还在发展的只有中国的戏曲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其根底就是文化的存在, 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堪称国粹是因为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自它的发源就结合了地方的戏种, 京剧曾以“皮黄”来代称, 皮是西皮调, 出于秦腔, 又名汉调, 黄就是二黄, 徽调的演唱, 艺人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 称为皮黄调, 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徽班进京决定了京剧的最后形成。而徽班的流动性强, 使其与其他戏种接触频繁, 进京前在声腔上就与许多戏种互有交流渗透。
由此可见, 京剧是我国各地三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更是中国民族戏剧, 文化的集大成者。北京京剧院的《三打陶三春》在英国皇家剧院没有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的前提下, 引起强烈共鸣的事实可以说明, 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教育部把京剧定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 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树立名族自信心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精神文明家园都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在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过程中, 接受传统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少年如果没有学习接受民族传统艺术, 那么民族文化就会从此衰落甚至断裂。青少年是发展的一代, 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更是未来文化的主人翁, 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戏曲中那些不同种类的艺术丰富多彩, 戏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 启发孩子们的思想, 让孩子们及早地汲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养分, 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许多兴奋点。除此之外, 戏曲中舞蹈和武术对青少年的肢体训练有直接的帮助。服饰、化妆、脸谱的层面又可提高青少年的美育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会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选唱段全部是经典, 而且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接纳程度, 所选曲目及难度也是由浅入深。革命传统曲目较多, 这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低年级以现代剧为主, 且朗朗上口, 不难学习, 如《报灯名》对低年级学生有亲切感, 传统和较复杂的曲目安排在高年级很适当, 对于有些复杂的, 学生们不论在相声或晚会上也是经常能听到的一些唱段, 学生并不很陌生。尤其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历史知识, 对于唱段中的一些深刻内涵也能有所理解。
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认真努力地补上这一课, 不仅是十五个唱段, 还要懂得戏曲的一些尝识, 培训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教师在教学当中还要学会自学, 京剧的灵魂体现不只是唱, 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那麽学校的京剧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曲目, 唱段及人物配备相应的戏服脸谱伴奏带,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京剧教材是一个大问题, 需要教育部组织京剧专业人士, 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 共同组成专家组, 再来审核这项工作。只要大家一起群策群力, 这项政策一定能落实好。戏曲进校园必将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领路先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C].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传承传统 创造创新】推荐阅读:
传统艺术的传承11-17
传承孝亲敬老传统美德05-13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05-14
传承传统礼仪的使命07-24
传承传统作文600字11-26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11-10
传承传统文化孝亲敬老10-06
传承传统文化-随笔写作11-1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05-18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