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2024-12-02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通用12篇)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1

回族舞蹈不仅展现了回族人民能歌善舞的一面, 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 提高回族舞蹈教学质量是不仅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我们的义务。回族舞蹈教学意义重大, 它关系到培养回族舞蹈人才的质量, 它关系到回族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 它更关系到回族文化的传承。因此, 高校一定要重视回族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 对回族舞蹈教学进行改革, 构建回族舞蹈教学体系, 提高回族舞蹈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高能力的回族舞蹈人才。下面, 我具体介绍一下提高回族舞蹈教学质量的有些办法。

一、吸取有价值的素材, 丰富回族舞蹈的教材内容, 让回族舞蹈更具民族特色

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有《阿色俩目》和《花儿与少年随想》这两个舞蹈作品, 其中, 只有《花儿与少年随想》被应邀参与到我要上春晚节目。因此, 回族舞蹈发展缓慢是现状, 但是这也让回族舞蹈有可创新的空间。

回族舞蹈教学要想创新发展, 只是分析本族的传统文化和舞蹈特点是不够的, 还要多分析其他民族的舞蹈特点, 多学习其他民族舞蹈学科的教学经验, 从而让回族舞蹈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让回族舞蹈不仅有本民族的舞蹈特色, 也有其他民族舞蹈的魅力, 这样才是真正的实现了回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1. 对回族人民的典型动作进行归类整理。

由于回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分散, 所传承下来的舞蹈形式也就多样, 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可以把各区域有特色的舞蹈动作进行归类整理, 整合成一本有教学价值的舞蹈书籍, 它可以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舞蹈更加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把花儿手、屈伸步、碎摇头等动作进行整理, 然后从新分析进行编排, 让这种动作更有节奏, 从而提高舞蹈动作的观赏性。

2. 把回族风俗习惯中的重要动作融入舞蹈艺术中。

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很有特点, 在生活中的许多动作很有代表性, 有些动作很能体现出人的情感, 这些动作如果能够融入到舞蹈教学中, 不仅会让舞蹈艺术更具魅力, 还会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托耳手势就是做礼拜的基本动作;还有回族舞蹈服装可以选择盖头, 这个服装不仅可以反映出回族人民的服装特点, 还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一定会让回族舞蹈得以创新发展。

3. 在民间艺术中提取有价值的舞蹈动作。

回族地区的民间到处都有艺术表演, 有些表演很有特色, 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因此, 我们如果把这些民间艺术融入到教学中, 也会让回族舞蹈表演更有表现力。例如:“蛙鸣”“贤孝”“踏脚”等民间艺术可以和回族舞蹈结合, 让回族舞蹈更具魅力, 更有民族特色。

二、把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编排到舞蹈中来, 实现回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把原生态元素合理的融入到舞蹈中, 在经过加工处理, 才能让这些素材具有艺术表现力, 让人们体验到艺术的美感, 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而且, 创作者在对素材加工过程中, 也是一种情感历练, 他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对宗教的虔诚, 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创作者会体会到回族人民内心的情感。

在回族舞蹈语言创编中, 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如:回族人民做礼拜的叩首动作、女子怀抱汤瓶的姿态等都是非常好的舞蹈素材, 在《心泉》作品中, 回族女子怀抱汤瓶身体前倾, 塌腰昂首, 半脚尖碎步曲线流动, 形成了曲线美, 女子时而梳理盖头, 时而移动汤瓶, 更有一种含羞的气质美, 该舞蹈的基本动作都是来自宗教生活“净洗”中的, 通过提炼女子的体态来表达女性的宗教情怀。《洗礼》中回族姑娘痛快淋漓的净洗, 不仅表现了今天的回族妇女充分享受水带给她们的无限欢乐与幸福的同时, 也暗含着回族人民严格信奉伊斯兰教的品格, 生动的揭示出回族妇女心灵深处的纯洁和美好, 展现出她们含蓄与开朗、纯真与热情的双重性格特征。该舞蹈中还融入了阿拉伯音乐元素, 利用交响乐器和管弦乐器来演奏, 给人带来更加流畅的意境, 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和平的画面。

在舞蹈题材创作中, 民间剪纸也能发挥作用。《剪花花》作品的成功就说明了民间工艺也能成为舞蹈创作的主题。在宁夏的南部,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当地人民一直生活贫穷, 但是, 当地的少女却没有受生活的影响, 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 而是揣着生活的梦想, 她们心地善良、热爱生活, 她们最擅长的剪纸就是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 可见, 生活上的贫穷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压力, 她们生活的还是那样幸福。该舞蹈在创作中就是以回族女人剪花花为题材, 通过把她们生活中的态度利用舞蹈来反映出来, 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该舞蹈的成功之处就是创意非常新颖, 动作非常细腻, 让整个舞蹈充满艺术性, 让人们感受到人物渴望幸福的内心情感。

回族武术也是舞蹈创作中可利用的重要元素。“踏脚”本是一种回族武术, 而且是武术中的打斗动作, 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 在舞蹈《啊吆喂》中, 创作者却是把“踏脚”中的一些武术动作编排到舞蹈中, 从而让男子的舞蹈动作更有霸气, 能体现出男人的那种气魄。而哎呦喂又是一句地方语言, 是女人对男人欣赏时所说的叹语, 在舞蹈编排中, 女子的舞蹈动作多是回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创作者这样编排可以反映当地女子对哥哥的爱慕之情, 让人通过观看舞蹈就能看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个舞蹈中的动作尽管是经过重组改编而成, 但是却很能体现民族特色, 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结语

回族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 回族舞蹈一定要尽快创新发展。在创新过程中, 我们要在舞蹈构思、音乐搭配、情感表达上下功夫, 多吸取其他民族舞蹈艺术的创作经验, 从而提高回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而且作为从事该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 做好回族舞蹈教材的选编工作, 尽量多的搜集回族舞蹈素材来丰富回族舞蹈教材的教学内容, 完善回族舞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回族舞蹈的教学水平, 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回族舞蹈人才。

摘要:多年来, 回族舞蹈艺术发展较慢, 一直没有太多优秀作品面世, 这不仅是影响了回族舞蹈教学的发展, 也影响了回族文化的传承。因此, 本文重在研究对回族舞蹈教学进行创新发展, 从而提高回族舞蹈的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 以保证回族舞蹈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回族舞蹈,创新发展,教学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欣代, 彭朝阳.回族舞蹈发展路向探析与实施设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2) .

[2]余媛媛.浅析伊斯兰教在回族舞蹈及维族舞蹈中的渗透[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5) .

[3]王英楣.宁夏泾源回族“踏脚”的考察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冯雅丽.回族舞蹈个性化艺术创作谈[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2

但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 篇3

关键字: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4-01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特征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在最初舞蹈是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意或者进行巫术活动而产生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已已被赋予特定为文化内涵,开始作为文化传承的积淀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存在。因此,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手段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在自己特色民族文化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延伸,是各民族人民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各民族在闲时打发时间的重要途径,是各民族集体创作的艺术成果,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各族人民情感的深化,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和劳动中延伸出来的一种动态的艺术,是对自己感情世界的一种深入投入,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民族氛围和理想追求。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是人们情感世界的一种体现,是在每个民族独特的、内在的精神、信仰和审美基础上创造的娱乐活动,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表达了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更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在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的舞蹈文化。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界舞蹈文化的侵蚀和挑战,需要民族民间舞顺行时代潮流而发展创新。由于世界舞蹈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许多优秀的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加以借鉴和创新的。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不同舞蹈文化的优秀之处,将各种不同的舞蹈文化融入自身舞蹈文化,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能够符合时代潮流,在世界舞蹈文化中不断发展,脱颖而出。

二、怎样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的文化之一,不能固步不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在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时,要巩固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然后再立足于世界优秀舞蹈文化和时代要求来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提高。

(一)坚持用传统的方式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创痛的传承方式就是指由上一代的舞蹈艺人向下一代信任传授自己的舞蹈技巧,通过自己演示舞蹈动作来教授他们的传人,让新人在观看舞蹈动作并在熟练艺人的指导下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需要老一代舞蹈工作艺人倾尽自己所学,将优秀的舞蹈文化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历史中不断地发展下去。

(二)引导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的娱乐性活动中进行传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蹈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活动之一,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主要是以自娱自乐为主,这种类型的舞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创造性,不同的人在进行同一舞蹈时,会有自己的动作和理解。他们会将自己在外面世界学习和了解的舞蹈动作融入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因此,引导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的娱乐性活动中进行传承,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吸收外来优秀舞蹈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课堂教学。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学生的课堂之中,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分类,并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将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内容进行细化,最后再由专业的教学机构对学生施加教学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来达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已学习的舞蹈动作加以改革创新,或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合作来创新舞蹈动作,师生共同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学生的创作行为和师生合作来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和内容给,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四)通过舞台表演传播民族民间舞蹈。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具体的编排设计,以更精美的状态让它呈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吸引力。因此,舞蹈艺术者可通过与同行共同设计并创设舞台表演,通过美丽的服装、优美的舞姿、精致的妆容为民众呈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优美之处,让民众在欣赏舞台表演的同时接受并认同民族民间舞蹈,让民族民间舞蹈得以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

(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在我国范围内相互交融。如何向各国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其发展影响着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因此,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创新时,应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建设时,首先应该为自己树立高标准的目标,其次,应该增加我国民族舞蹈的传播途径,例如通过电影、书籍的输出来增加世界人民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印象和了解,让我过民族民间舞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何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舞蹈艺术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和重要的工作。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和创新时,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对待,要勇于吸收优秀的世界舞蹈文化,同时在吸收时,也要谨慎对待,要在坚持本民族民间舞蹈精髓的基础上去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根本传统。

参考文献:

[1]尹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黄河之声编辑部邮箱,2014年20期。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4

一、创新游戏材料, 体现游戏层次

因民间游戏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的特点, 在游戏材料选择上注重当地自然乡土、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 努力做到“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如在游戏“挑棍儿”中, 利用吸管、笔芯、一次性筷子等废旧物品, 让幼儿自由选择, 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材料, 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而且使游戏有了不同的难度, 增强了游戏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又如在游戏“玩沙包”中, 我们在沙包的大小、质地、样式上进行了创新, 利用大沙包孩子们玩蚂蚁搬豆豆、滚沙包、跳沙包等游戏;小沙包在孩子们手里花样迭出, 他们可以将沙包藏在隐蔽处让伙伴猜谜, 也可以将沙包抛向空中玩抛接球。另外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孩子, 我们在不同的沙包内装不同质地、重量的内置物, 各种不同的沙包就能创生出不同的游戏玩法。有的沙包缝制上绳线, 孩子们便可做踢沙包、抡沙包的游戏, 有的沙包扎上长尾巴变成流星球, 供孩子们练习投掷。材料的创新丰富了游戏的层次性, 也开启了教师和幼儿的智慧之门, 使得民间游戏更具生命力。

二、创新游戏玩法, 扩展游戏价值

可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跳格子”这两个游戏组合在一起, 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 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 对其游戏的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木头人”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 就需要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 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听说游戏“捉蜻蜓”, 在孩子们熟练掌握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教师启发孩子创编出很多会飞的昆虫, 孩子们学习达到最高点。为了能让孩子对这一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 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师还对游戏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散引导, 启发孩子想象:在游戏中小手除了作网还可以看做是什么?经过老师的适时提示, 让孩子把手看做是一把伞, 把最近认识的各种水果的特征整合到游戏中, 改编游戏儿歌:“轰隆隆打雷了, 哗啦啦下雨了, 伞儿伞儿撑起来, 圆圆 (长长的、红红的等) 的朋友请进来。”孩子们便会一边拿着区角中的塑料水果, 一边跑来放到“伞”下。不过在玩新游戏前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样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才会使游戏活动永远保持新鲜感!

三、创新游戏角色, 增加游戏趣味

角色扮演是幼儿游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的情境中, 获得愉悦感,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民间游戏的组织过程中, 我们发现, 有些游戏角色的设置过于呆板, 而有些游戏又缺乏情境与角色, 比较沉闷, 阻碍了游戏的发展, 削弱了幼儿的游戏欲望。于是, 我们在角色创新上下工夫, 增加了传统民间游戏的趣味性, 让幼儿乐此不疲。

例如, “熊和石头人”游戏中, “石头人”一直是走和保持身体的某一姿势为动作, 反复进行, 时间久了, 孩子便会失去兴趣。此时, 教师把石头人走变为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路。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扮演各种小动物, 当熊回头时假装变成了石头, 保持各种姿态不动。于是, 把走、跑、跳、爬、滚等各种基本动作有机地融于游戏之中, 不仅激发了游戏的兴趣, 更让孩子充分地活动了身体。又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 通常都是由老师扮演鸡妈妈, 在鸡妈妈的有力保护下, 由幼儿扮演的老鹰常常毫无收获, 导致好多孩子都不乐意当老鹰。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调整策略, 让小班幼儿扮演小鸡, 请中大班的幼儿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 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同一个游戏中均能获得发展。再如游戏“拍山墙”, 一名幼儿在前面拍墙, 其他幼儿偷偷往前走, 当拍墙人回头时, 就保持不动。整个游戏既没儿歌也没情节, 规则也比较难掌握。教师就把它设计成“狼和小鸡”的情境游戏, 并配以生动的狼走路的音乐。音乐响时, 狼就出来巡视, 小鸡要赶快做“金鸡独立”的动作, 假装变成了一棵树。同样是根据信号控制身体不动, 但增加了游戏情境和角色, 效果大大不同, 幼儿在游戏时个个全身心投入。值得一提的是, 老师还巧妙地把“单脚站立”这一动作整合其中,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动作技能。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5

一、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的内涵

文化是课程的母体,文化不断构建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也在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化的概念,是一种复合体的存在。当中包含知识、信仰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合,同时是人在社会中发展所形成的一种非物质的成果。民俗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域内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当中包含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是当地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质。将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师课堂当中,一方面能够促使幼师在民俗文化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的民族情感得到提升,这对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多元文化

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通过相互渗透和交融才得以更好地发展。虽然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之间都有着不同,在民间游戏上也各具特点,但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吸收,能够促使本土文化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将民俗文化内容和民间游戏内容融入幼师的课堂中进行传承和创新,一方面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碰撞和交流,另一方面能促使幼师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开阔视野,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促进教育顺利发展

我国有很多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严重缺少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缺失好的条件情况下将难以得到普及。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游戏方式,例如过家家、放风筝和抽陀螺等游戏,都是各族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方式。在这些游戏当中,幼儿能够主动进行参与和学习,并体验失败和成功,这对他们的身体发展和心灵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将这些内容融入幼师课堂中,幼师将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民俗等所起到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2]。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汲取不同的营养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而封闭的文化将逐渐遭到灭亡。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促使民族文化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中蕴含了大量的和谐因素。因此,继承和创新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技能保持文化多样性,同时能有效促使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

三、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传承和创新

(一)遵循开放原则

幼师课堂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传承和发展,首先,应当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当明确幼师未来的工作岗位和责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计,并遵循民族文化的教学开放性。尽量开发一些有利于教学活动发展的民俗资源,将民俗资源融入课程活动中。同时,应当保证对课程资源不断地创新和拓展,从而真正展现出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科学管理资源

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应用和创新发展,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数据库作为主要的资源库进行管理[3]。将课程资源的类型和所有者等采取动态登记的方式女性分类,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能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民俗资源,实现对幼师的知识拓展。

(三)养成好的习惯

在幼师的课堂教育中,应当帮助幼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举止得体和谈吐上的文明是一个人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培养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将自身的素养传递到幼儿身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社会发展中幼儿的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幼师来说,一定要重视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根本的素质提升,将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融入课堂中,从而实现未来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莉.守望民间游戏打造快乐童年[J].江苏教育研究,,(11):410-45.

[2]杨智慧.民间游戏与自制玩教具园本课程活动探究[J].科技风,2016,(08):66-63.

我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 舞蹈文化 传承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它的内涵和形象,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反应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不断深化的中国文化,是对民族精神的艺术化体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是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对弘扬这一民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起源

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形成是以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为依据,通过在日常劳动中自编的一种活动形式,并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活动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肢体表达,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情感和喜好,甚至还成为与人交流的形式。由于各种因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在舞蹈动作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每个民族的痕迹。所以说,人类劳动是我国民间舞蹈形成的根源,并通过劳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通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娱乐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二、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课堂教育促进民间舞蹈的推广。民间舞蹈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实现民间舞蹈教育是必须的。在我国不同的课堂适时、适当、适量地引入民间舞蹈,使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民间舞蹈教育机制。此外,也要不断完善民间舞蹈的教程以便更好地实施课堂讲解。在民间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及时的发现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从而得到系统和正规的培养,为我国民间舞蹈培养接班人。

(二)通过寻找和培养民间艺人实现民间舞蹈的传承。我国目前的民间舞蹈文化往往只散落在少部分的民间艺人身上,尤其是比较落后地区的民间舞蹈,针对这些艺人他们没有得以展现的舞台,也没有规范系统的组织,如此舞蹈文化得不到保护和支持,更谈不上发展和传承了。还有就是接班人的问题,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此缺乏兴趣,认为只有街舞、爵士等新潮的舞蹈才能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节奏,民间文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失去了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群体。所以,应提高民间舞蹈文化在年轻群体里的宣传力度,引起他们的重视,为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培养接班人而努力,让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通过这些接班人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如今的世界已经是科技时代,现代传媒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好现代传媒可以帮助拓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路径,使民间舞蹈文化的表现力更加突出。此外,在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丰富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更具有审美性。

(四)坚持以民族性为本,减少市场泡沫经济的冲击。可以适当地采取那些对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播能走向更好舞台的市场化包装,但对于某些市场化过度的操作,必须严厉拒绝和抵制。这些市场操作背离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宗旨,将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特色彻底破坏,让民间舞蹈文化沦落为市场泡沫经济下的附庸。同时,对于现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也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利和金钱的双重诱惑要坚决拒绝,用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投入民间舞蹈文化的编排及演绎等相关工作。

(五)建立完整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源自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继承,体现着重要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因此,需要舞蹈工作者、民俗文化工作者以及个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保护民俗文化,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共同建立完整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作为舞蹈工作者不仅要真诚地演绎舞蹈,还要进一步研究舞蹈文化,以遵守民间文化为前提,更加优化舞蹈动作的协调感和美感;对于民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民族民间舞蹈中文化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加快各种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使之形成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产业;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应该要发挥政府保护文化的职能,要形成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力量,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倡导,把当地的舞蹈文化发展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有力的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应当将舞蹈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2]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3]彭秋萍.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7

关键词:剪纸,窗花,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承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文化历史悠久,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在农耕社会里的农业祭祀、传统节日、农耕闲暇等, 通过剪纸艺术在民俗活动中创造、演绎、流传着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剪纸艺术的技法、图案内容、表现形式也传递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剪纸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范畴, 区别于社会分化后的宗教艺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 其涵盖了人们生活众多方面, 剪纸的纹饰和造型样式体现了中国普通民众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内心情感;折射出一个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如以阳刻为主, 阴刻为辅, 的丰宁满族剪纸;展现当地民俗信仰、人生礼仪的中阳剪纸;既有北方豪迈质朴、又有南方细腻秀丽的蔚县剪纸。剪纸载体材料虽轻, 承载却重。

一、剪纸的发展历程

剪纸, 又叫刻纸, 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载体可以是树叶、纸张、金银箔、布、皮革;其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 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 线条与装饰, 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在还没有纸的远古时代, 人们已经发现并运用镂刻、透空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彩陶到岩画, 青铜器到画像石, 使其表现手法得到延续和发展。剪纸艺术雏形最早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西周,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一则有关“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周成王姬诵在花园剪梧桐叶成玉圭形, 赐予即将去唐国担任诸侯的弟弟姬虞的故事, 这是剪纸艺术见于史书最早的记载。南北朝沈约《咏梧桐诗》中的“微叶虽可贱, 一剪或成圭”也间接的表明当时的剪裁材料为梧桐叶。

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 纸便于剪裁镂空的特点符合民间艺术的需要, 使得剪纸真正的确定;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59年出土的古代吐鲁番的一幅团花剪纸, 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剪纸交叉错落, 排列有序, 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格。

唐代时期剪纸装饰实物逐渐被金银箔、皮革类刻花冠饰等代替。“暖汤翟我足, 剪纸找我魂。”诗句中可见当时以剪纸招魂的风俗习惯流传民间。

宋代时期造纸业日益完善, 纸品种类繁多, 为剪纸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出现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用于手工艺装饰的剪纸, 如将剪纸的样式用于陶瓷品, 通过上釉, 使陶瓷品更加精美;剪纸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并丰富其他艺术作品的发展, 宋代盛行的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有一些也是用剪纸制作而成, 两种近似的艺术作品相互借鉴, 相互影响。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日趋完善, 民间应用范围持续不断扩大, 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家具的装饰多以剪纸手工样式为基础, 佳作大多构图饱满, 线条连贯;这时期地方戏曲艺术也十分兴盛, 剪纸也以地方戏为题材, 曾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古蒲州, 地方戏融合皮影戏剪纸技术, 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 例如《西厢记》《三进士》。

二、剪纸艺术的重要性

1. 剪纸的经典形式——窗花

窗花是传统民间节庆或活动的剪贴画, 用于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地方的建筑形式和窗户的结构大小都拥有各自的特色, 其窗花也风格迥异。

2. 各地区的剪纸文化

(1) 陕北民间剪纸

剪纸, 在陕北民间又被称为“窗花”, 窗花除剪纸外还包括帘花、墙花、灯花等, 题材丰富, 上至飞禽走兽, 下至花卉鱼虫, 远至古老的神话传说, 近至普通的农耕记事。陕北地处黄河流域, 历史悠久, 拥有大量的名人墓葬和文化遗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曾在此繁荣过, 对陕北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元朝之后, 天灾人祸的发生, 地理位置带来的交通闭塞, 使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影响甚微, 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民间风俗得到很好的保存, 且世代传承。

在陕北地区, 一般节日里很少能看到窗花, 除了最为隆重的春节。在陕北农村, 每逢过年, 家家户户都要贴上花花绿绿, 形状各异的窗花, 几乎囊括了当地所有的剪纸题材;美化窑洞的同时又能启蒙孩子的教育。戏曲人物也是陕北剪纸的一大特色。《戏人》作品就吸收了皮影戏的造型特征, 戏人又是剪纸化的皮影;两种艺术相互渗透。戏人剪纸刀功深厚, 纹理细腻;颠覆了我们对陕北粗犷型民间剪纸的观念, 不一样的印象使我们对陕北剪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陕北剪纸以其材料轻便, 易于剪刻, 美观实用的特点, 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并得到发展。

(2) 陇中民俗剪纸

陇中地处黄土高原中央, 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为防风寒, 窗户一般是两层结构。里层是可关闭的实木镶板窗扇, 外面是由小方格组成, 也称为“棋窗”。陇中属于周秦故地, 关陇咽喉, 历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由于陇中地区自然环境的严苛, 文化变迁的速度缓慢, 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当地的窗花积极吸收了古建筑雕花的结构, 陇中窗花多为套色, 注重整体布局;强调色彩搭配。

(3) 风格独特的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又称蔚县窗花,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个独特的派别, 源于乡间农村, 扎根于乡土发展, 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它和中国其他剪纸不同, 民间剪纸多以剪刀裁剪, 而蔚县剪纸是用刻刀刻制, 唯一的以阴刻为主的剪纸。蔚县位于河北省, 作为古代内地与边塞的交通要道, 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发祥地, 也是当时的经济文化枢纽。蔚县窗花是直接从窗户发展下来, 最早的窗花为当地的“天皮亮”。蔚县窗花发展至今, 小说戏曲的传播, 外地木版画、江南刺绣的影响, 蔚县窗花结合本土优秀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形成兼具北方和南方特点的剪纸艺术。

三、剪纸文化传承应做的措施

中国古老的剪纸民俗文化是由千百年的地理环境、民众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等诸多原因形成的文化精髓,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更,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现代化科技向农村的渗透, 使人们闲暇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民间剪纸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载体发生了改变, 使剪纸艺术逐渐的退出村民日常的闲暇生活。

剪纸不受生活习惯和题材的约束, 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有利于剪纸和多种物象组合, 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达到“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效果, 传达人们希望身体健康、丰衣足食, 这种朴素的愿望。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 如此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珍贵的, 那种返朴归真的魅力是需要得到传承的。

1. 口传心授, 世代延续

剪纸民俗文化的传承, 是将传统剪纸文化的风俗习惯得以传达和继承。传承的方式大略是通过目、耳、心, 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 由继承者与传达者对剪纸文化有着共同的情感, 通过对形态的观察、口头语言的传授、制作技能的行为指导, 将剪纸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

民间剪纸的实际途径主要包括三种, 分别是亲缘传承、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中国数千年封建的自然经济, 形成了以血缘为根本的传承观念, 许多剪纸口诀和花样本都是由有亲缘的家庭成员世代传承。唐宋之后经济高度繁荣, 商品经济的产生, 剪纸的传承方式逐渐以行业传承为中心, 主要通过拜师学艺。明清时期中国大门的打开, 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在一些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出现以贩卖剪纸为生的剪纸艺人, 使剪纸横向拓展。

2. 扩大剪纸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剪纸艺术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一种, 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剪纸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形式多样, 适合在小学和初中的手工课程中, 通过剪纸方面的手工课程, 让优秀的剪纸文化融入孩子的学习中, 增强文化的教育效果, 为文化的传承提供生长的“土壤”。

早期剪纸文化的传承, 大多通过心口相传的言语来传达。20世纪的上半叶, 传统民俗的剪纸文化得以被人们研究和记录。随之出版了大量的剪纸文化的书籍及理论研究文章逐渐通过文字和书籍来记载。现代, 则有了录音笔、影像记录等更多的数码方式来记录, 将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

3.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中的运用与创新

原本被贴在家里作为装饰性的剪纸, 随着居住方式的改变, 逐渐走下窗户消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如今, 剪纸艺术的作品大多会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在市场上售卖。或通过一定的载体, 例如挂历、明信片、画册等形式进行发行, 其市场的销售量并不高。在科技发达, 产品琳琅满目的今天, 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 才是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剪纸文化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精巧的图案纹样, 丰富的色彩搭配, 独特的加工方法, 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有现代设计感的艺术形式, 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广告、插画、动画等平面设计中。剪纸的阴阳结合的艺术特色, 可以运用在灯具、家具等家居产品中, 通过镂空的艺术手法, 构成产品的虚实关系。对于剪纸的材料, 可利用现代科技制造出保存寿命长的特殊艺术纸, 甚至于打破纸的局限, 用有机玻璃等材料表现剪纸的效果;对于剪纸的服饰应用方向, 可采取现代服饰与剪纸艺术的结合等措施, 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 扩大剪纸艺术传播的同时更有利于剪纸文化的传承。

将传统的剪纸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使用方式, 将科学、文化、艺术、技术、材料、经济融入到剪纸艺术的创新设计中, 将传统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得以创新延续。党在十七大报告中, 曾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泊, 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迁移, 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而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 主要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剪纸寄托情感。剪纸作为民间艺术中的一种, 受到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的影响, 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但都是通过剪纸表达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借物抒情, 是因为创作者们为剪纸不断注入鲜活的血液和旺盛的活力。剪纸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自身, 它向世人展示了纳福迎祥、生命长存、祈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文化, 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剪纸艺术也起到了沟通群众情感、教化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 (上)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2]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

[3]左汉中.中国民间剪纸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8

内蒙古的民间美术创作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地域性风格比较明显,大气自然,清新淳朴。内蒙古人民热爱自由,游牧民族生活的空间很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造就了蒙古人豪放的性格,自由的内在精神。美术作品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充分反映了蒙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多数是牧民或民间的匠人,所以创作者非常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注重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比如剪纸、蒙古族图案、刺绣、壁画等作品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实用性很强。在蒙古包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跟随奶奶、姥姥学习剪纸和刺绣。闲下来的时候,聚在一起拿起剪子、针线,创作刺绣。蒙古族服饰、马具等上面的图案,以及手绢、鞋垫、鞋帽上的图案多以刺绣为主,图案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传统的民间美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使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间美术传承的多数方式都是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不传给外人,但很多艺人的子孙们不愿意学习,不愿继承,而老艺人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或已经失传。

二、内蒙古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

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作用。现代的很多民间美术慢慢向价值型转换,如蒙古刺绣批量的复制品,放弃了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包括现在的很多旅游业,国内外游客都想买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品或纪念品,很多商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很多作品雷同,档次比较低,没有创意,并没有将传统民间美术的手工制作工艺反映在作品里,作品缺少灵活性,缺乏审美。作品没有创新,批量生产的作品严谨、构图与创意规范统一,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民间美术没有得到根本的实质性的重视与传承。

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达不到原生态的传承,应该是民间美术的技法元素、文化元素的传承。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地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民间的美术制作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技法非常独特,有固定的口诀和系统化的步骤与方法。如果技艺上没有掌握方法,也就达不到民间美术的传承。所以对于民间的艺人要积极地争取,聘请他们为高校的客座教授,给大学生们传授一些民间美术的技法、口诀,比如蒙古族图案、蒙古族服饰设计,刺绣、马鞍图案设计等。这些课程如果将民间美术的元素加入进去,并现场做示范,手把手教,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了解与学习民间美术技艺。同时,建议探索内蒙古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比如内蒙古的文化、内蒙古的历史、民风民俗、宗教、审美等,深度研究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这样传播范围的扩展,能够使内蒙古民间美术很好地继承与传播。

其次,国家增加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资金的注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与计划,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前民间艺人付出了很多辛苦创作,但不受重视,收入很微薄。现今国家对民间美术慢慢地重视起来,政府部门、博物馆、高校、热爱收藏的爱好者可以出资收藏,增加民间艺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民间美术的地位,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创新

传承与保护传统的技艺方式,并能与时俱进,将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的艺术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很重要。如果对传统的民间美术完全地照搬照抄,那就失去了民间美术存在的意义。

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培养大量的人才,从幼儿园到大学,如果将民间美术变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那么民间美术的传承就会后继有人。现在有很多高校,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已经将民间美术的部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现代设计的艺术思路、设计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加入民间美术的诸多因素,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力量非常强大,意义深远。

摘要: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给传统的民间美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民间美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使内蒙古民间美术能够与时俱进,延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内蒙古,民间美术,现状,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9

一、地方戏曲的尴尬处境

民间音乐形式中最难于传承的当属戏曲艺术。它是广集各门艺术 (包括舞蹈、武术、雕塑、杂技) 于一体的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类别。戏曲中的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又有其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据198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载, 全国共有剧种317个 (剧团2000多个) , 其中, 类似昆剧、京剧这类全国性剧种及地方性大剧种, 如川剧、秦腔、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借助媒体、影视等传播手段, 发展态势比较乐观。而其他较小的地方性剧种如眉户、蹦蹦、白剧、侗戏、壮戏等等, 因其方言局限性、传播小众性, 发展前景呈江河日下之势, 不容乐观。

本文所称平调戏, 系河北南部邯郸地区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 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我国, (民族音乐存储区) 的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大都为三省、四省的交汇地带。这些地方离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都比较远。这样就使他们避免了不断改变的新的生活潮流对传统风格的冲击。反过来说, 一些比较古老的、较有个性的风格及某种文化早期状态, 易于在这些地区保存下来。”[2]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 地处河北南部的县级市———武安, 方圆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平调、落子两个地方戏种。这两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家乡戏”的地方剧种在现代媒体的冲击下没有被强势文化所覆盖, 也没有表现为被动的盲从状态, 在全国地方戏曲如此萧条现状的今天, 实属不易。

武安平调属于梆子系统, 板腔体。行当齐全、唱腔丰富, 善演朝代戏, 有传统剧目二百多部。平调行当旧存“四梁八柱”之说, 四梁为:红脸、黑脸、旦角和小生, 各有自己的一套唱腔, 风格各异。平调戏板式齐全, 主要板头有二十多种, 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和散板三大类。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 文场常用的曲牌分为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种。

我曾多次走访邯郸、武安、涉县、大名一带, 对当地风土人情, 社会发展、百姓生活状况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地方音乐教授课堂中, 选定平调为特殊剧种进行课堂研讨、教学延展, 试图探索高师院校地方民间音乐课堂的教育创新方式, 尝试转变以传统讲解、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期为我省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教学、传承方式。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在经济发达的今日社会, 各种混合型新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音乐课堂。这种新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冲击, 使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它既能体现各时代、各区域的文化、民俗、美学观念, 又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载体, 体现了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新课程改革体系中, 加入了很多民族音乐的探索及教学, 引导学生在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 加深对本民族音乐的认知、鉴赏及审美能力。打开知网搜索引擎, 输入“乡土音乐进课堂”关键字样, 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章, 以民歌居多。民歌因其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而易于传播, 朗朗上口。但各地区蕴藏的丰富民间特色绝不仅仅是民歌。或者说, 民歌不能作为唯一的区域音乐文化代表特色。地方戏曲, 尤其那些历史悠久、有一定传播范围的特色戏曲形式, 因其产生于特定时期、扎根于特定民族土壤, 表演手段程式性、舞台变换灵活性、构成元素综合性, 而难于传承。下文, 我将探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 依靠本民族、本区域的母语音乐文化传播民族音乐

在中国, 汉民族的语言发音声调具有明确的语义作用, 所以, 与此相吻合的乐音也往往在其运动过程中发生有意识的音高、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我国音乐理论家沈洽先生的《音腔论》中, 称之为“带腔的乐音”。各地区的方言, 会对当地音乐旋法、音色产生诸多影响, 尤其表现在戏曲、曲艺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武安地处河北省南部邯郸地区, 方言很有特色, 所有句尾音皆会向下滑落。武安平调在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之前, 所有行当唱腔的旋法模式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行, 例如sol-mi-re-dol-la-sol或re-sol-mi-la-sol等, 无论哪种进行, 大体方向都是下行, 这和当地方言有着密切联系。而50年代后, 由于中央派来很多戏曲专家对地方戏进行改革, 专家们认为地方戏曲的推广必须突破方言的障碍, 主张用普通话来演唱平调戏。但当地艺人不赞同, 他们认为离开了方言, 平调戏则不能称之为平调戏了。最后, 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 即用“普通字、武安韵”来调整戏曲。所以, 若要学唱地道的平调戏, 首先要学会当地方言, 从而了解唱腔如何发音。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武安地区的学生做组长, 先教会学生诵读戏文, 之后再讲述唱腔、板式, 学唱戏曲。

(二) 为准备考取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科阶段的民间音乐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很多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对民间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调研采风知识一无所知, 入学之后“白手起家”, 耽误求学进度。我尝试在本科教学中适当填充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及调研采风的相关知识, 以期对准备考研的学生有所帮助。建国后, 武安县 (现为“市”) 的平调剧团历经三次革新, 在改革开放时期, 平调戏呈现出国家剧团为主, 民间剧团为辅, 茶座为时尚的三足鼎立之势。戏曲茶座至今仍在武安盛行, 拥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曾多次现场采访, 对现状比较熟悉。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当年对金都茶艺村的采访录像播放给学生, 让他们感受茶座平调的魅力。曾有学生提问:“演员十人加上乐队六人, 总共十六人如何能表演平调、落子、豫剧、评剧、京剧、河北梆子等众多剧种?难道每个人都是全才吗?他们为何有一专多能的表演功底, 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这里演出的收入如何?伴奏乐器为何没有之前介绍的轧筝和二弦?”这些都成为了学生急于求解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 我请学生拟定调研大纲, 从而教会学生如何着手民族音乐学的采风工作。

2013年我担任顶岗实习巡回指导教师, 指导过程中我发现, 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结合本专业进行教学, 即能够讲授所谓的“专业课”。大部分学生的实习过程要进行基础教学, 他们的课堂内容大多侧重影视音乐、流行音乐、大众音乐的范畴, 偶有结合民间音乐教学的, 所涉猎的也只是京剧、黄梅戏、各地特色民歌等在全国范围内较“流行”的民间乐种, 而对于我们河北省地方音乐触及很少。我想, 如果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加入必要的河北地方音乐知识, 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 能够结合当地的地方民间音乐开展教学, 组织音乐活动, 能够带领当地学生结合当地民俗展开必要的田野调查工作, 亦可为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作增添一份特色, 也为华夏民间音乐调研贡献一己之力。

三、结语

2006年6月, 武安平调、落子入选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重视,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河北省音乐教育专业的骨干教研中心, 毕业生遍布于河北省各个地市, 对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肩负不可推卸的重任。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在提高全社会对传统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中, 培养尊重传统的意识与观念是重中之重, 而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最好的教育平台。2012年, 音乐学院理论系已经成功举办非遗知识的普及活动, 不仅对河北省非遗文化进行传播, 还涉及全国非遗文化及世界非遗文化的知识讲授。我相信这个传统会被继续传承下去, 使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深层次把握能力逐渐提高, 从而扩大我省非遗文化的传承面。高师院校的传承方式,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民族艺术, 更容易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和认同感, 从而培养专业人才, 使他们主动承担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

摘要:当今社会, 各级教育部门越发重视地方音乐如何走进高校课堂, 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也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冀南地方戏曲“平调”为例, 尝试突破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也为我省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间音乐,平调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 2000。

[2]乔建中.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讨论.土地与歌.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8 (2) .

[3]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10

老鼠其貌不扬、生性可厌、偷吃食物、破坏财物, 被列为“四害”之一。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谚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老鼠留不住隔夜粮”等, 而我们也常用这样一些成语形容一些胆小怕事和目光短浅的人, 如“鼠目寸光”“胆小如鼠”“抱头鼠窜”等。可见, 现实中的老鼠在人们心中是何等不招人待见的动物。

然而, 老鼠在十二生肖中却居于首位, 又与十二地支中的“子”相配属。关于老鼠为何能居于十二生肖之首, 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有一个版本说, 自玉帝命“四大天王”驻守南天门后, 便决定选择十二个动物代替“四大天王”轮值成为一年的守护神, 而顺序由动物们到达天宫的次序排列。动物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跃跃欲试, 想成为十二生肖之一。那时猫和老鼠还是朋友, 它们约定在规定的日子一同出发去天宫。但狡猾的老鼠一想, 如果猫去参加比赛对自己是很大的威胁, 于是心生一计, 先和猫约定天亮之时叫猫起床, 猫一听便放心地去睡了。可谁知老鼠天未亮便早早出发了, 却没有叫醒猫, 还悄悄地藏在了牛角上。果然, 勤劳的牛第一个赶到了天宫门前, 而就在宫门打开的那一刹那, 小老鼠从牛角上跃下, 跑在了牛的前面, 成为了第一名, 而猫自然落选了。从此, 猫和老鼠便成为一对冤家, 猫一见老鼠就捉, 一定是为了报落选之仇。

民间也又有“鼠咬天开”的传说:“自混沌初分时, 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天地再交合, 万物尽皆生。”这就是说当天地浑沌未开之时, 老鼠率先把天咬破了个洞, 使得光芒出现, 阴阳分开。可见老鼠有开天辟地之功, 其地位几乎与盘古相当。也有学者认为:“老鼠的图腾, 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说:“子神鼠破混玄, 天开;从警, 戒身以平安;从捷, 迅足以登先;应万物之灵, 吐物华天宝之兽。[”1]寥寥数字便生动地概括了老鼠的灵性。中国自古以干支纪年, 十二生肖便成为依附在年节民俗的民间美术中常常表现的主题, 而居十二生肖之首的鼠的形象自然成为民间艺人们喜闻乐见的创作对象。

二、民间美术中常见的生肖鼠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方式

民间美术中表现鼠的作品十分丰富, 广泛存在于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纹样之中。这里选择剪纸和年画中有关老鼠的题材来具体分析其在民间美术中的艺术表现方式及含义。

(一) 民间剪纸中的鼠

剪纸是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形式, 它以剪“纸形”技法来传达民俗生活信息, 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民间剪纸中以老鼠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传统题材有《老鼠偷葡萄 (》如图1) 、《老鼠上灯台》 (如图2) 、《老鼠偷白菜》 (如图3) 等。人们将繁殖能力极强的鼠与渴望子孙绵延的美好愿望联系起来, 而子鼠的“子”又与多子的“子”同字同音, 使之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剪纸中多以谐音寓意, 将老鼠与葡萄、西瓜、葫芦等多籽的瓜果结合, 表现老鼠偷葡萄、吃西瓜、拖葫芦 (如图4) 等场景。此外, 还有老鼠上灯台, 因“灯”与 “丁”发音相似, 表达了人们对人丁兴旺的渴望。还有表现老鼠偷白菜的主题, 因“白菜”与“百财”谐音, 也表达了添丁聚财、人财两旺的意愿。从造型上看, 剪纸中的老鼠眼睛亮、尾巴长、爪子小, 突出了小老鼠机灵、活泼的形象。从装饰上看, 因老鼠身体较小, 一般少装饰花纹, 大多是表现身体毛发的锯齿纹样。

(二) 民间年画中的鼠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便是农历新年。在寒冬过去、旧岁终结、新春来临之际, 人民对未来、对生活会充满了希望和期盼, 从而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 形成了多彩多姿、富有魅力的新年民俗活动, 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年俗”艺术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贴年画[2]1。而民间又流传着老鼠在新年前后娶亲的传说, 于是“老鼠嫁女”便成为了年画中常见的表现题材, 适应了年节民俗活动的喜庆氛围。虽然老鼠嫁女的情节也流行于剪纸和刺绣中, 但年画在刻画细节以及表现复杂的情节上具有极大优势。因此, 家喻户晓的老鼠嫁女题材年画几乎见于全国各地。民间流传的关于老鼠嫁女的传说虽有许多种版本, 但它的形成与我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其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敬鼠, 一种是逐鼠。无论是以敬鼠为主, 还是以逐鼠为主, 都是对人鼠关系的反映和表现[3]。年画中大多把老鼠拟人化以表现老鼠嫁女吹吹打打的热闹场景。例如安徽临泉万顺隆画店印制的《老鼠嫁女图》上画四只老鼠抬一花轿, 前有吹鼓手开路, 后有老鼠提灯照明, 轿中之新娘则是一美女;轿顶上飞出一蝙蝠, 暗示新娘为老鼠所变[2]111 (如图5) 。又如湖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年画表现了老鼠吹吹打打的娶亲场面;路上有猫儿当道, 显露出一副暧昧不清的神态, 其结果让观者去细细琢磨。这种喜剧性的效果便是滩头年画的风格独特之处[2]35 (如图6) 。

从对上述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描述可知, 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对老鼠抱排斥态度, 由希望它欢欢乐乐地嫁出去, 还设计出狸猫捕鼠的情节, 以灭鼠患;但有些地区的人们却认为, 家中有鼠是财多粮足、生活富裕的表现, 如果家徒四壁、空锅冷灶老鼠势必难以自存, 自然也不会光顾, 因而对老鼠喜期采取庆贺的态度。显然, 有了不同的心态自然在创作上就有不同的构思, 这些作品对迎亲的描写无疑也是各地世态风俗的反映[4]。

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的民间美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其作为家居器物装饰品的雕塑, 还是造纸术发明后以绘画或剪纸的方式来烘托年俗喜庆场面的平面艺术形象, 十二生肖中鼠的吉祥寓意却是民族文化的根, 也是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国文化要不断传承创新, 中国民间美术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在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中找到契合点。自晚清以降, 邮票画面就是中国民间美术走向世界, 并不断传承创新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之一。

(一) 十二生肖邮票中的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十二生肖为题材, 以中国民间美术为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邮票发行事业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仅从1980年至2015年的35年间, 中国邮政共发行了三套计48枚十二生肖邮票。这些邮票均由知名艺术家, 如张仃、黄永玉、韩美林、陈绍华等人设计绘制。1980-1991年为第一轮, 1992-2003年为第二轮, 2004-2015年为第三轮, 至此三轮发行完毕。其中, 鼠年邮票四枚, 1984年由李印清设计、詹同原画、呼振源和周哲文雕刻的《甲子年》鼠票图案 (如图7) , 以装饰性的线条在淡黄色底色上呈现了一只蹲立着的亮眼睛、长尾巴、灰白相间的活泼灵动的老鼠形象, 构图饱满, 画面明快;1996年, 《丙子年》发行了两枚鼠票 (如图8) , 由吕胜中设计, 李庆发和姜伟杰雕刻。第一枚“万家灯火光明前景”, 在造型上用拟人化手法展现一只站立的老鼠, 左手持一燃烧着红色火苗的“寿”字型灯台, 尾巴上有一写着“丙子”字样的宝葫芦。葫芦谐音“福禄”, 有多子多孙的寓意, 是吉祥的象征,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平安、多子多福、财源滚滚的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在装饰上, 老鼠衣服上绘有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纹样, 也是整张邮票的亮点。第二枚“鼠咬天开普天同庆”, 在造型上以书法“鼠”字为主体, 以云纹和六只老鼠围绕其间, 表现民间神话“鼠咬天开”的场面, 装饰性极强。设计者吕胜中以年画的风格表现, 用色大胆, 以粉、绿、黄三色为主, 使整个画面喜庆而跳跃, 散发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 传达出强烈的喜庆气氛。2008年由于平和任凭夫妇设计的《戊子年》鼠票图案的风格来源于剪纸 (如图9) 。设计者采用漏印版画的表现方式, 刻画出一只充满稚气和童趣的小老鼠, 蓝绿色调充满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传统。这些设计精美、画面灵动、寓意吉祥的鼠票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也深受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人们的欢迎。

(二) 东巴文字生肖鼠在雕刻艺术形式中的应用与创新

笔者曾以自身实践, 创作了由东巴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十二生肖作品木雕鼠。东巴象形文字是表音和表意兼备的图画象形文字, 它源于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文字。东巴文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经文而使用, 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是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笔者木雕鼠作品的创意, 是在东巴象形文字“鼠”的基础上, 再进行艺术变形和创新, 并以木雕的表现方式来呈现。之所以选择木雕是因为它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民间艺术形式,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巴象形生肖鼠作品的创作过程如下:1.绘制草稿。在东巴文字“鼠” (如图10) 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变形和创新, 做到大体造型上的简练后再进行局部夸张, 如耳朵和尾巴, 使其形象生动的同时又具有符号性。确定主体形象后, 再用波浪纹将画面进行装饰, 从而使老鼠的造型与波浪纹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 进而丰富画面。2.把稿子画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 然后大致确定一下哪些地方凹凸, 做到心中有数。3.开始雕刻, 把握整个画面的深浅、起伏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地刻, 从外向里, 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让形显现出来。处理大面积的部分, 可以用大一点的刻刀大刀阔斧地刻, 在处理细节的部分要十分小心, 以免刻掉不该刻掉的地方。4.上色。笔者选择用丙烯颜料上色:先整体铺一遍底色, 待半干后对老鼠整体进行上色。然后用小号勾线笔进行细节的刻画 (如图11) 。最后, 完成东巴生肖鼠木雕作品, 让木材的质感与颜料相交融传达出古朴自然的艺术气息。

四、结语

十二生肖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 但是通过民间艺人之手可以演绎出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如老鼠嫁女, 同样的题材换一种表现方式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 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不是单纯地复古, 因为我们不是古人, 而是要学习其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创作指导思想、创作方法以及表现形式, 并把这些运用在当代艺术中, 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大众审美情趣的, 既有现代感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诚如薄松年先生所说:“民间美术正是因为它以优美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过去时代民间的风情, 凝聚着民众的智慧, 反映着人们的愿望, 所以值得重视。它是民族宝贵文化财富的一部分。”[4]

毫无疑问,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穷尽的。美术之最高境界在于“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5], 而得自由之乐。今天我们适逢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中国的民间美术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并在传承中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精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 只有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在创作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努力创新, 才能在民间美术的创作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木雕生肖鼠的创作过程, 充分验证了李绵璐先生艺术创作思想的正确性。李先生说:“任何时代的优秀作品, 总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 作者思想感情、想象、联想的以至创作灵感也来自生活, 创作离开社会生活,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诚哉斯言。这也是笔者日后学习和创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郑先兴.论汉代民间的鼠信仰——兼谈“老鼠嫁女”的原型及其旨趣[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60-65.

[2]冯敏.新春吉祥年画:中国木版年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3]赵峰.中国老鼠嫁女传说的农耕文化性[J].装饰, 2013, (11) :123-124.

[4]薄松年.耗子偷油与老鼠嫁女——民间美术收藏趣话[J].收藏家, 1996, (01) :28-30.

[5]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增订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402.

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篇11

关键词:民间文化;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05-02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融合当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就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一部分。然而,由于近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民间舞蹈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因,是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再现。无论是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影响下,民间舞蹈文化在西方舞蹈激进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民族本性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获得一系列的传承则是当下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摸清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传承的规律,并且使民间舞蹈文化获得传承以及再生,以此保持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生命力。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当下历史发展的背景是直接相关的,民族文化复兴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宏大背景,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由于现代商业社会以及现代文明的影响,作为一种弱势文化,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也有非常多的民间艺术家加入到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当中,但是在当前,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认知的不准确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时,常常会偏离原本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轨道,陷入极端的泥潭,把民间舞蹈文化当作迷信活动不予以尊重,看不到民间舞蹈文化的巨大价值。还有许多人一味地崇拜、追求西方现代文化,认为民间舞蹈文化早应埋入历史的尘埃,无法存活在新的时代。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非常多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局面。

二、民间舞蹈文化相关问题分析

(一)盲目的创新反而使民间舞蹈文化受到破坏

传承民间舞蹈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其原来的封闭性,造成了民间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在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创新时,很容易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造成破坏。有许多艺术家由于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或走访,造成艺术家们对民间舞蹈文化了解不够就进行创新,这反而会导致民间舞蹈文化遭到扭曲甚至异化,严重的破坏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也冲淡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降低了民间舞蹈文化的自由度,限制了民间舞蹈文化的活力。这种创新违背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无法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任何贡献,可能反而会使民间舞蹈文化受到破坏与消解。

(二)第三产业的兴起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也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攀升,最明显的例子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常常会被选为当地旅游的重要项目。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让民间舞蹈文化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了解,在扩大民间舞蹈文化知名度的同时,也将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但是,民间舞蹈文化在长时间的商业表演当中,常常会受到旅游风气以及现代商业文明的影响,民间舞蹈文化不得不受游客的品味以及观念的影响,做一些不合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改变,造成民间舞蹈文化因迎合而导致扭曲,甚至慢慢变得肤浅和低俗,从而丧失民间舞蹈文化本身的特色,丧失其地域性。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传承与发展商业文明包围下的民间舞蹈文化,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三、对于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认识到原生态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凸显出来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而民间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以及创新时,必须要根据历史经验,总结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规律。在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继承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民间舞蹈文化本身的特点,比如群众性、自由性等,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就是指特定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或者仪式中,单纯由群众所承载的舞蹈文化,这种舞蹈文化就是原生态舞蹈。民间舞蹈是由民间发展出来的,具有民间特色的一种舞蹈,民间舞蹈文化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群众是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土壤。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种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越强,就越有价值,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原生态在继承民间舞蹈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原生态,必须以民间舞蹈文化的原生态为继承的根本。

(二)对于民间舞蹈文化需要深层挖掘其价值

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继承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深度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使民间舞蹈文化获得传承和发展,以此保持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生命力。民间舞蹈文化存在的政治价值:由于民间舞蹈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因此,利用民间舞蹈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在现代社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促进民族交流与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舞蹈文化存在的文化价值:民间舞蹈文化作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制度、习俗等等的集中表现。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中,需要特别关注对于民间舞蹈文化价值上的挖掘。对于那些陷入绝境的民间舞蹈文化,需要进行急救式的保护,让民间舞蹈文化能得以传承,并留之于后世。

(三)完善民间舞蹈的发展机构

对于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以及个人的力量,单纯依赖个人的力量是完全难以担起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重任的。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以及资金优势,大力支持艺术高校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构建,建立完善民间舞蹈培训的专业机构,统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工作。组织艺术专家进入民间舞蹈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当地的民间舞蹈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做好文字或视频的记录工作。加大对民间舞蹈艺术家的扶持力度,为民间舞蹈艺术家创造一定的自由空间,使民间舞蹈艺术家可以最大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四)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与创新中的不断接力

民间舞蹈文化之所以能历经上千年而存活于现今,是由于民间舞蹈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在不断地发展中创新,创新是民间舞蹈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要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发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新时代元素的补充,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找到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今时代的落脚点,通过创新,使民间舞蹈文化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并且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民间舞蹈文化存在的教育价值: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借用现代教育教学体制,同时使民间舞蹈文化发挥其教育价值。建设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合理的设置规范的教育教学课程,在舞蹈课堂中加入民间舞蹈,使民间舞蹈成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教学项目。利用教育去传承民间舞蹈,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上民间舞蹈。同时,使得艺术课堂里的课程更加丰富。

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多姿多彩,并且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摸清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传承的规律,并且使民间舞蹈文化获得传承以及再生,以此保持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生命力。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认知不准确,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时,常常会偏离原本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轨道;盲目的创新反而使民间舞蹈文化受到破坏,对民间舞蹈文化了解不够就进行创新,这反而会导致民间舞蹈文化遭到扭曲甚至异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民间舞蹈文化受游客的品味以及观念的影响,做一些不合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改变,造成民间舞蹈文化因迎合而导致扭曲。因此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认识到原生态的重要性,对于民间舞蹈文化需要深层挖掘其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的价值,政府应该完善民间舞蹈的发展机构,加大对民间舞蹈艺术家的扶持力度,为民间舞蹈艺术家创造一定的自由空间,重视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尹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4,(10):116-117.

〔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64-69.

〔3〕刘萌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北方音乐,2015,(12):212.

〔4〕张憬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方向[J].大众文艺,2016,(09):170.

〔5〕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2):54-6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篇12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所谓民族民间舞蹈, 指的是世代在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具体来说, 它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民族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其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中, 从远古流传到现在的整个演变的形象, 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承载着慰藉心灵、愉悦精神、传导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当前, 民族民间舞蹈在其活动中, 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原生态, 二是变异态, 三是再生态。

1. 原生态。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 在中国各民族的原始舞蹈的发生、发展中, 从古流传至今, 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表现, 较多的保留或遗存着原发生态的舞蹈形象。如鄂温克族的“跳虎”“篝火舞”、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战争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属于此类舞蹈。

2. 变异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变异态指的是, 在尽可能多的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 基本保持原有舞蹈的表现风貌、风俗习惯, 原有的表演形式、结构、人物, 原有的服饰、道具、乐器等的表现形态。所谓的“变异态”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 依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族民间舞蹈自身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结合的一种形态。

3. 再生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再生态”是以“原生态”中的风格、素材、基本动律为依据, 进行创新、再造的一种新型的舞蹈形态, 这种创新的基础是现实生活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 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推进, 以满足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更新更美的审美要求。如刀美兰创作的傣族舞《水》、杨丽萍创作的傣族舞蹈《孔雀舞》、马跃创作的蒙古族舞蹈《万马奔腾》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舞蹈市场呈现出了一片繁荣, 但受近年来娱乐文化多样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过于追求新奇而过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的一些内容, 导致了民族性和民间性的流失。

1. 民族性流失。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而形成的,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然而, 目前, 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这一特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 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已在逐渐减弱。现在很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 却完全没有民族民间舞的内涵, 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 民间性流失。

现今, 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 受此影响,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偏离了轨道, 不再保留其民间本色, 即使宣称民族民间舞蹈都还有民间性, 也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宣传口号, 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 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 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法规, 这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政策仅停留在口头上, 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为此,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将其纳入会议讨论, 并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经费保障,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为广大学者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保证。

2. 做好保护传承人的工作,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 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 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因为它的承载方式是人体自身, 所以, 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 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而有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 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 发展好传承人。一方面, 要从娃娃抓起, 让传承者从小就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学习技艺, 从而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 并将其传承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 需要正确引导, 在物质上予以支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 以切实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 带领更多的人进入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行列。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记录与宣传民族民间舞蹈。

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猛, 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已经普及百姓家庭。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我们既要做好记录和整理, 运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 把民间舞蹈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 又要加强宣传, 通过专题汇报、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宣传手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 , 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吸引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 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4. 将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学校教育, 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最好阵地, 为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良好环境。一方面, 学校要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成立各类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兴趣班, 并建立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骨干队伍, 从而逐步使民族民间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使更多的人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另一方面, 学校要将民间艺人引入课堂, 让其带班授课, 以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从而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提供资助,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总之, 做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舞蹈工作者, 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 以有效的方式传承舞蹈, , 并创新舞蹈表演, 追求民族民间舞蹈特色的呈现, 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它的有效保存、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做了一整体概述, 并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 主要从四方面就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具体探究,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现状,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 2010 (15) .

上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提升策略下一篇:高师院校师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