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间舞蹈

2024-08-27

畲族民间舞蹈(共7篇)

畲族民间舞蹈 篇1

畲族,现有人口8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徒,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畲族自称“山哈”,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兼营林业、荣树栽培和狩猎。他们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双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在祭把、待宾、婚礼、节日或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人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又称“双条落”)等。歌词多衬词与虚字。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饶有风味,极富民族特色。

而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畲族没有舞蹈,其实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在早期为祭祀而舞,表演者为男性。动作大多是坐蹲步、悠荡步、炊步、两步半、左右对称、双膝微曲,与山地农耕附加狩猎的生产生活有关。今天在畲汉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很多新歌和新舞,如《采茶舞》、《畲民欢乐舞》、《姐妹采棉》、《桔子丰收》、《庆丰收》。《醉》、《巧相亲》、《新女亲娘》、《婚礼》等。

山歌是畲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畲族人民长期以来以歌代言,以歌叙是生产劳动、嫁娶喜庆、闲瑕共聊、谈情说爱、丧亡葬事,不管是在山上、田间户,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山歌声。山歌已成为畲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族艺术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歌咏其声,舞动其容。”因此山歌这一丰富文化舞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在自己所创作的畲族舞蹈《跌足娘》就体现出来山歌在舞蹈中的影响。畲族的劳动生活与畲族舞蹈动作也有着深远影响。畲族人民经济比较发达,直到明清时期狩猎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处于重要地位。舞蹈中的“先狩猎对忽快忽慢忽躲闪的情景而形成的动作。”畲族“由来风俗好呼巫”,“俗借师巫驱鬼崇”。畲族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测,对人的祸福生死一无所知,认定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把持一切,故因此,畲族舞蹈的早期形态是一些为祭祀而编排的代代相传的“仪式舞”。这类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和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传说合成一体。

畲族是一个肯人悠久历史的民族,而其独特传说和生活习俗,他为畲舞蹈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创造很好的条件。与畲族相依为命的山歌,与畲族血脉相连的生活风俗。是这一民族的象征,是个标志。将它们溶入舞蹈。必须会强化畲舞的民族性,艺术家们认识到这点后,就及风俗还入舞蹈,不断缩短它们的距离,使其有机地溶为一体,此后便出现了畲族叙事,以舞抒情,不断发展着畲家的生活、劳动、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现今已成形式《凤尾鞋》如《跣足娘》以山歌的动听的声音来表现以脚劳作的场面来倾诉畲族姑娘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憧景。这个舞蹈还多次在全国获大奖,受到专家们的认可。《男织》畲族所独有男人领绣的独特魅力的展示,使让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热爱畲族舞蹈。为畲族舞蹈的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舞蹈、生活、风俗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精湛的艺术魅力。将畲族舞蹈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事物都是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村中求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畲族舞蹈发展到民间艺人和艺术家们不断革新,进化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更需要舞蹈工作者能勇敢地突破自己,解放传统的束缚,发掘舞蹈艺术的“另一个思考。”如在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上所创作的畲族健美操《手铃舞》,将畲族的传统动作与健美操相结合。动作上还是行式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畲族舞蹈要跟上时代步伐,系统地研究畲族的历史、环境、习俗、好恶诸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形成的审美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想象力,扬长避短,以新颖的艺术相象,独特的心理编码去现实题材。去把握新世纪畲族的精神面貌。作为畲族舞蹈编导会更努力去挖掘畲族素材,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畲族舞蹈,为畲族舞蹈艺术做出贡献。

畲族民间舞蹈 篇2

20XX年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走进景宁大型歌舞演出在景宁县体育运动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为进一步宣传、展示畲乡景宁,不断弘扬优秀的畲族文化开拓更大的空间。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型歌舞演出以“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题,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表演。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南投县原住民文化艺术团登台献艺。体现畲族特色文化和畲乡习俗风情的歌舞为《激情广场》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畲族民间舞蹈 篇3

关键词:《千年山哈》生命力量 畲族风情 美学意蕴

畲族自称“山哈”,一个经历千年风雨洗礼的民族,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情感,《千年山哈》由此命名。畲族祖先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等省的交界地,呈现大分散、小群居格局。大约公元6-7世纪,浙江丽水景宁山区就是畲家人生活的地方,在长期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十分丰富的畲族文化。

如果把景宁畲家人的民族发展史搬上舞台、全景式地再现给观众?创编人员选择了大型舞蹈诗的艺术形式,因为舞蹈诗比舞蹈更为写意、更为自由、更能发挥舞者的情感宣泄、更可以发挥表演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舞蹈诗具有信息容量大、审美含量足、表现手法自由、现场效果奇特等审美优势。畲民族发展史是历史长卷,舞蹈诗是最好载体。

浙江丽水大型畲族舞蹈作品:舞蹈诗《千年山哈》。集聚畲族最具有影响力和美丽传说、宗教、祭祀、茶织、耕猎、节庆、婚恋等主题内容。荟萃了畲族山歌、工艺、建筑、服饰、茶艺等艺术精华与山水畲乡、遗梦廊桥的美丽意境融为一体,展示了畲族坚韧不拔、热诚忠厚、和谐向上的民族精神。作品集聚了畲族最具影响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传说,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诗。畲族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艺术之美震撼人的心灵。只有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深入解读舞蹈诗的丰富内涵,才能品味畲民族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生命之美

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着。生命力的旺盛、生命质量的完美,这就是生命之美的最高境界。舞蹈诗《千年山哈》是畲家人传达情感的方式,是彰显生命力量的肢体呐喊,是协调族群的步伐,是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是呼吁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与保护。歌日:据“盘古开天地不平,一个山头一个岭,祖宗落担凤凰山,耕猎茶织传子孙……”,文献记载:畲族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经历了历史的坎坷,原部落分成多条支线,长途跋涉,艰难迁徙,逐渐散居于华南、华东如浙江景宁等地。畲族在不断的迁徙、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大山般的坚韧、包容、热诚、乐观的性格。《千年山哈》从《序》中展示出族群迁徙的情景。在动静交替、错落有致的形象变化中,艺术地再现了他们甩开臂膀、奋力前行、顽强挣扎、艰难跋涉,以粗犷的臂膀舞动,彰显了畲家人的坚毅品格。在坚实的畲舞风格“悠荡步”脚步声中崛起萌生、茁壮成长。在群舞中掀起一层层巨浪般的画面,激荡着我们的心灵;那一阵阵族群的脚步声,犹如追问苍天“日月星辰如何在天空中轮回”?“崇山峻岭如何演变沧海桑田”?期盼上苍风调雨顺!保佑畲家繁衍子孙!

舞蹈诗的“凤凰传说”之篇则表达了山哈对美好生活向往、让人心弦。当山哈又踏上了艰辛的寻家之旅,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其中,男子群舞《迁徙》粗犷剽悍,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女子群舞《谷雨浓情》轻盈曼妙的舞姿,散发出阴柔之美,昭示着生命的希望,呈现出生命的美感,让人们对生命充满期待。因而,当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交相辉映之时,《千年山哈》便必然地奏响它特有的美学意蕴主旋律。所以,纵观全剧,从序幕到尾声的每个篇章,人们感受到的是《传师》勾勒生命的轨迹;《耕山》畅想生命的赞歌;《盘歌》跳跃生命的火花;《礼嫁》繁衍生命的狂欢。《千年山哈》就是歌颂生命的交响诗篇,成为山哈人心中永远的歌。

二、风情之美

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命轨迹的浓缩再现。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会留下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记忆,该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演变;在发展中带着泥土的芳香与民族个性特色,呈现的、区别其它民族的、文化标记。《千年山哈》整台舞蹈诗以民俗民风为主线,从远古走来,脉络清晰、剧情流畅。全剧编排气势恢宏,舞台灯光如梦如幻,道具、服饰民族个性夸张。舞蹈设计古典与现代交替变换,给人全新的审美享受。

1.畲族民族特色之关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畲族是分布最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区的《千年山哈》在地域标志选择上突出“廊桥”、“江南翠竹”、“山间云雾缭绕”个性张扬,舞台背景美轮美奂。编导的背景设计,为舞蹈诗的故事情节作出完美烘托,如第四场“礼嫁”:男方“赤郎”同媒人一道到女方家,经对歌、喝茶,双方斗技戏耍,花轿抬过廊桥,帘起帘落,赤郎谦逊、赤娘刁难、斗智逗趣,诙谐幽默。可见“礼嫁”的背景选择“廊桥”此时廊桥暗示鹊桥之喜,确实独具匠心!如第二场“耕山”,一群泼妮崽从竹林间转出挑起“礁樵舞”;畬山茶园绿,茶歌更比茶飘香,景宁畲乡是盛产毛竹与茶叶的山乡,地域标志再次为舞蹈诗的背景出现满目翠绿的养眼风光,可谓画龙点睛。

文艺创作必须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民族风情。畲族人自称山哈,依山而居,直至清朝狩猎仍是重要的谋生手段,为此畲族舞蹈形成独具个性的体态特征与律动特征。这些基本形态与动作特点都会在《迎客舞》、《敬茶舞》、《劳动舞》等中体现。

《千年山哈》的文艺创作,充分展示作品的风情美,在音乐编排上,突出抒情的主旋律,欢快与缠绵起伏交错,独白与歌声交相辉映,器乐人声相互烘托、跌宕起伏,全剧音乐气势恢宏,强化抒情,有明显的民族风情。畲族民歌特点:基本应运无声音阶;较少用宫调式;音域并不宽、多控制在八度内、结构跳跃铺陈,节拍上有2拍、3拍、4拍之外,较多是自由的律动;双数乐句落点主旨;词曲结合较为工整,这些音乐的编排为舞蹈诗增添民族风情之美。畲族是我们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群体之一,为了逃避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迫,他们长途迁徙到深山老林的浙江景宁县,他们的祖先对自然界有依赖和崇敬的心理,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支撑无一例外的推崇本民族的图腾,畲家人视盘瓠为图腾,最终形成本民族的祭祀仪式。舞蹈诗的第一章《传世》,是原始的宗教仪式:“敲响心中的鼓,唱起颂祖的歌”,展示了畲族人独特的历史轨迹与文化信仰。

2.传承之美

(1)世代传承之美

畲族歌舞世代相传,追寻它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以下特征:一是世代传承;二是歌舞场传承;三是师徒传承;四是手抄歌本以画图的方式传承。尽管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舞蹈可以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在漫长的岁月中,畲族有自己民族个性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而传承之美,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学师传世”。是畲族原始的宗教仪式,也是畲家少年传统的成人礼,传承着畲族许多古老的音乐舞蹈的原生态,传承了畲家人独有的人文风情,“龙杖上的红带子哟,是你成人的标记……”。

(2)歌场传承

畲族的“三月三”是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畲家人沿袭几千年形成的民族风情,也是青年男女追求恋爱的“甜蜜日子”,“三月三的娘崽心事多”、“就是娘妹对山歌”、“唱起郎害羞羞”,可见畲族擅长以歌代言,青年男女赛歌逐爱,让这个民族沉浸在欢乐与陶醉中,畲族“三月三”以群众性、娱乐性、喜庆性为主要特征,为研究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丰富的内涵,为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和睦相处大家庭意义深远。

(3)师承

师承又称“传师学师”,是畲族男子成丁礼仪所有舞蹈的总称。表达男子祭祀祖先,崇拜先祖的民族信仰。民间舞蹈“传师学师”,畲民又称它为“做阳”、“做聚头”。包括“八卦舞”、“狩猎”等,“传师学师”舞蹈诗伴随祖先诞生初期,它与畲民族起源同步。成丁礼在全世界许多民族中广泛流行,要探究“传师学师”的深层社会历史意义,就必须了解该民族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畲族人口少,势单力薄,没有大片居身之地,而选择分散多个小区域,深居大山丛林之间,以避战乱。宗教作为信仰,渗透到畲文化的各个层面,“传师学师”作为宗教仪式,强化血缘亲情与族群的凝聚力,精神得到寄托;伦理道德崇尚尊老爱幼、驱恶扬善。“传师学师”代代相传,师承着本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

(4)祭祀

畲民对生命的渴望,渗透到“祭祀”活动的全过程。《木偶娱神》采用提线木偶形式,传递对先祖的孝顺与敬重。人的生命宏观上追求时间的永恒,微观上企盼快乐与长寿。《千年山哈》的第一场《传师》表演中的“铜鼓刀灵”舞蹈表达对祖先的孝顺与敬重。相传畲族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被畲民敬为始祖,敬祭盘瓠已成为畲民的重要宗教仪式。畲族青年学过师的称为红身,法名可列入宗谱,可见,代代相传的畲族祭祀活动的核心价值:为青年男子传承畲民族的精神动力!

三、艺术之美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千年山哈》,将畲族的民族性格之美与畲族的文化之美,作了诗一般地、内涵饱满全方位地展示。如《序》中表达畲民族的历史沧桑,经岁月的冲洗,留下的唯有挥之不去的民族精神和诗画般的壮美记忆。全剧以一种原生态畲族歌、舞、诗为载体,奉献的是圣洁、美艳、扣人心弦的舞蹈诗。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角度看,特具有畲族风情的“传师学师”、“三月歌会”、“赤郎迎亲”等的展示,极具畲民族个性特征,让观众在美的欣赏中感悟畲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畲文化的多姿多彩。景宁山水秀美,美丽畲乡令人向往。从地缘上讲,印证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2.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全剧的构思技巧上,整体采用舞蹈诗手法,音乐衬托民族个性、舞蹈追求原生态、舞姿夸张,结构跳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时空跨度大,体现史诗般的艺术特征。音乐创作突出抒情的主旋律,优美与辉煌、欢快与缠绵、人声与足声相伴而行,布景色彩对比强烈、扣人心弦。编导对畲族原生态音乐主题元素作了深度挖掘,精心编排衍展,背景伴唱,男女对歌等。如《对山歌》片段中融入6种畲族原生态山歌曲调。畲族传统的舞蹈元素,“座蹲步”、“樵刀步”、“悠荡步”等,通过融入其它舞蹈元素进行解构、整合、变形、夸张等创新,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剧情编排上,设计了明暗二条线,如:相识、相恋、成婚就是明线;而另一条“俗艺线”就是暗线。剧情的跳跃、不连贯,犹如古文学“赋”是剧情的铺垫,使内涵更丰富,剧情跌宕起伏,戏中有戏。

3.艺术表现、多彩多姿

充满乡土气息的原生态舞蹈诗《千年山哈》,强调畲族本土文化,演员选本地演员,绝大多数是畲民,其中还有70多岁国家级畲族山歌“非遗”传承人,84名演员中,除几名专业演员外,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舞蹈训练,可能在演技上稚嫩一点,但本色演员肢体语言上更接地气、更质朴自然、更彰显了原生态。剧情的布景设计上,突出了畲族标志性建筑“廊桥”。服饰中的彩带和风笄,生活场景中“刀樵舞”等,体现了时代性与传统性相融合的风格特征。在舞美设计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灯光音响、舞台美术、情景变换等发挥了现代科技的优势,唯美风格彰显。服饰设计借鉴瑶、苗等民族服饰优点,结合现代畲族服饰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了唯美而不失畲族风格的表演服饰,给人一种精、新、美的视觉享受。总之,全剧音乐气势恢宏,舞蹈个性夸张,结构跳跃变幻,整台戏呈现鲜明的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千年山哈》舞蹈诗的创作颇有新意:全剧没有男女主角;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音乐主题元素,以原生态为主线;剧情展开分“明、暗”二条;情节表述是跳跃式;表演形式呈四大特点:A)、强化乡土本色,除了个别专业演员外,启用大批乡土演员;B)、强化地域元素,剧中多次出现“廊桥”背景;C)、舞美服饰突出畲族的凤笄和彩带等;D)、音乐元素:以畲族原生态为主线。

《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A)、全剧以大场面群舞为主;B)、剧情展开时間跨度大,以畲族起源、迁徙、发展为主线;C)、用画外音独白串联剧情延展;D)、整个剧本分明、暗二条线,给观众留出大范围的想象空间,内涵特别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所以《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极为丰富,使每一位观众享受到舞蹈诗的美。

我们全神贯注地观赏《千年山哈》部舞蹈诗之后,掩卷静思、不由自主地想到作为一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缺少中心人物及贯串人物。而作为表现畲民族发展历史、展示民族风情的舞蹈诗,依托什么使整个作品能够感染着观众?并向人们传递出如此丰厚的美学蕴涵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它的成因。原来,舞蹈诗《千年山哈》的成功全然来自作品主创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首先,我们看到主创人员的构成,既有热心于畲民族历史与现状研究的长者和学者,又有一群艺术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创作理念新颖的艺术家,更有一大批土生土长畲家小伙和姑娘组成主体团队,满怀对畲族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大伙同心同德、边学边改、奉献了最美的舞蹈诗《千年山哈》!理论上讲,《千年山哈》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着眼,一方面深入了解畲民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和内心憧憬等。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畲民族的艺术传统,畲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造型等。全剧精心谋篇布局,整合各类要素,形成看点、亮点。编导者熟练的当代编舞技法、特色鲜明的音乐、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充分发挥与有效烘托,终于将这部畲族舞蹈诗整合为充满艺术观赏效果的史诗般的舞台艺术作品。

从前瞻性的角度看,以畲族原生态舞蹈为元素的《千年山哈》,为当代观众奉献了浙江景宁的山水风情,畲家的人文风情,让观众陶醉在自然美、朦胧美、超越美的艺术享受之中。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时代在发展,各民族的舞蹈也在发展,当下舞蹈界已经进入现代舞和当代舞的高峰期。舞蹈诗《千年山哈》在创编过程中,确实融入许多现代元素,如灯光、布景、配乐等多处呈现。但是,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体现不断的创新精神,才能保护和发展畲族原生态舞蹈艺术,才能不断丰富畲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原生态舞蹈与现代创作思维,存在个性与共性的差异,《千年山哈》是以畲族千年发展脉络为题材的舞蹈诗,是一种反映族群生息繁衍的组舞型结构,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的一般形态,或者说本民族的共性;而现代艺术的创作倾向则往往是主张个性张扬,表现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舞蹈诗可以做到气势恢宏;现代创作思维主题不那么清晰,立意不那么明确,不易让观众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其二,舞蹈诗讲究大场面、大制作,在感官上给观众以较强的震撼力;而现代的创作思维强调舞者的思想引导肢体,一切从内在感受出发。内心感受引导舞步,是一种思维方式,让观众充分想象,读懂肢体语言,渐渐入戏。(参考)其三,原生态舞蹈的优势,从本质上讲,乃是存在于本民族的个性之中。如维吾尔族的奔放、蒙古族舞的彪悍、朝鲜族舞的内敛、藏族舞的松弛等等。畲族舞蹈个性是什么?《千年山哈》没有明确回答。可能的原因是畲族人口少,又多地分散集聚,相关方面对畲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发展起步較晚……因而,畲族舞的“座蹲步”、“樵刀步”、“悠荡步”基本上还处于初始状态,至今未整合成本民族有代表性的舞蹈语言:而如果作为表现手段,它的语素就很难以约定的关系联结,也不易构成具有整体意义的视觉形态。因此,真正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实质,不断发展畲民族文化与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唱山歌的编排上要便于观众理解与听懂,真正让观众“入戏”。服饰、布景也要尽可能地体现民族特色。同时,也要让少数民族舞蹈兼容一些现代舞的创作思路,以便能更广泛的吸引青年人的眼球,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畲族舞蹈文化探究 篇4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 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 只有本民族语言, 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 歌比舞较普及, 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 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 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 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 手舞灵刀, 在锣鼓敲打声中, 边唱 (或念) 边舞, 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 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一、畲族舞蹈的起源

畲族“由来风俗好呼巫”, “俗借师巫驱鬼祟”。畲族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 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 对人的祸福生死一无所知, 认定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把持一切, 故产生了神灵崇拜。因此, 畲族舞蹈的早期形态是一些为祭祀而编排的代代相传的“仪式舞”。这类舞蹈大部分和图腾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和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传说合成一体。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老的宗教性仪式舞蹈“做聚头” (亦称“做阳”、“传师学师”) 这是部印记着畲族始祖业绩, 衍生出原始宗教性礼俗并融进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长舞。此活动在畲族现代生活中已十分鲜见, 如今只在一些与旅游有关的民俗活动中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此舞蹈以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的吹、摇、碰、击声来烘托气氛。舞者刚健有力, 粗犷而朴实。舞蹈的主要动作有软步、硬步、两步半等, 大都以四角队和左右对称的舞姿重复舞蹈。贯穿了“传师学师”、“食神水”、“学真法”、“成大人”等。这已成为畲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素材, 如《铃刀舞》、《木拍舞》、《畲山风》中的《冬祭》等皆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做聚头”在多数畲族地区已失传, 唯有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澄照、郑坑, 云和县梅源, 丽水市山根、富岭, 青田县章坑等地, 现今仍保留古老的“传师学师”民间舞蹈。其次, 是古老的丧葬祭奠习俗“舞祭” (亦称“做功德”) , 畲族没有文字, 山哈们是通过“做功德”来纪念和歌颂自己的祖先盘瓠的丰功伟绩, 并以此达到教育后人, 尊敬祖先, 孝敬父母的作用。关于此舞蹈的由来《盘古歌》中有载:“盘瓠因为游猎跳过大树, 被株类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 男女连声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有成及”。另外在畲族传统“祖图”中也画有多人拿道具, 一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 众人披麻带孝在灵堂守棺, 这也可能就是做功德的原始形态。据渤海区郑坑畲族乡老艺人雷月亮回忆, 民国初期, 做功德还非常盛行, 往往主家比排场, 艺人比技艺。现在在“学师”的山哈死后做, 但规模已远远不如当年。此舞蹈主要以龙角、铃刀为道具, 动作、队形和“做聚头”有些相似。最突出的是身体往下坐, 曲膝, 顿挫而有弹性, 边转身边进行是其特色的队形。畲族祭祀舞蹈根据其内容不同, 有祭祀性的通神驱鬼、祈福式的“巫舞” (如《奶娘行罡》、《拔伤》、《打魁》等) 和一些畲族村落在特定的时间 (农历十月初一) “祭祀”“金贝大王”而“娱神”的“踏瑶舞” (亦称“延生节”, 族人共祭祖聚餐, 舞蹈和“祭祖舞”中一节类同) 等。有人评价畲族“祭祀仪式舞”是始祖神话的颂歌, 民族起源的佐证, 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结晶。我们从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它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遗憾的是, 除此之外, 目前能流传下来的畲族其他民间舞蹈形式还鲜有发现。

二、畲族舞蹈的近期发展

新中国时期, 工艺工作者发掘畲族传统的舞蹈艺术, 同时结合新时期畲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 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舞蹈。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婚礼舞》、《丰收舞》。《婚礼舞》, 它的创作直接素材来自福建建霞浦畲族结婚仪式。表演者共十人。主要新郎与新娘表演拜堂、换灯、献茶、敬酒、送客等礼节, 其他配角也随着新郎新娘的动作陪舞。基本动作是走直蹬和斜蹬的步伐。直蹬步无论左右脚都可以先起步, 斜蹬步只限于横斜走。有音乐伴奏, 节奏平稳, 音调悠扬, 具有浓郁的畲族风格。

三、加强畲族文化建设

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新形势下, 畲族传统文化却不得有效地承传与弘扬, 出现徘徊停滞状况。畲文化所面临的“断层·碎片”现状, 不能不让人担忧。目前, 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 抢救已是刻不容缓。其中畲族舞蹈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面临灭绝的危险。舞蹈是畲族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文艺样式, 也是最普通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由于传统畲歌的舞蹈与当代舞蹈差距较大, 本民族年轻人不愿意跳, 也不合大众的品味。他们表示对本民族舞蹈不太感兴趣, 这样就无法使畲族舞蹈推陈出新, 也就失去发展动力。渐去渐远的舞蹈, 逐渐被人淡忘, 可能成为遥远的绝唱。所以, 我们应该加强畲族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 畲族舞蹈的发展才会一帆风顺。

1. 要做好建设畲族文化的科学规划。

多年来, 我们为发展畲族文化做了不少工作, 但活动比较单一, 一般限于畲族节日活动和对歌, 难以充分发挥畲族特色文化的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畲乡, 对发展畲族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畲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规划, 以开阔的眼光和开拓的精神, 做好科学建设畲族文化的规划, 以充分全面发挥畲族传统优秀文化对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功能。畲族舞蹈属于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只有做好科学规划建设, 才能使畲族舞蹈得以创新和发展。

2.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畲族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畲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载体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品牌的开发, 各种活动的开展等等每一项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 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夯实畲族文化基础。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观念, 树立长远观念, 因为畲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了畲族文化建设, 也就是加强了客家文化建设。除了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外, 政府要在经济发展条件下, 舍得逐年加大对畲族文化事业的投入, 不断加强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做强做大畲族文化夯实基础, 并努力把这种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经济的硬实力, 从而推动我县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加大对畲族舞蹈的推入力度, 才能促进该舞蹈不断发展。

畲族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必将日益走向开放;畲族传统单一小农经济模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也必将日益多元化;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神秘主义,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影响下, 也将向世俗化转变。总之, 畲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必将推陈出新, 形成和谐美好的新型民族文化, 畲族民族经济终将走向繁荣发展。

摘要: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 创造和传承了内容极为丰富, 具有鲜明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中畲族舞蹈更具民族特色。但是, 由于建设畲族文化所需的财力有限, 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有限, 所以, 畲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文通过对畲族舞蹈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进行畲族舞蹈建设的几条措施。

描写畲族风情的诗句 篇5

(一)

浣衣,

戏水,

捉鱼,

还有一递一递,

说着的话,

一来一去,

和着的歌。

或许前世,

我就是这,

溪边的浣衣女,

或许在这溪边,

曾有一场恋爱,

汹涌激越,

把我平淡的人生,

激荡得像急雨后的春溪。

艄公把漂流的皮筏舟,

抬到溪边,

老绿的皮筏舟,

与我以往坐过的都不同,

像两只火箭,

捆绑在一起,

火箭上各有,

五条皮带子,

那就是座位了,

看样子,

我们要过一把,

坐火箭的瘾了。

艄公又拿来雨衣,

一次性的,

薄薄的`袋子装着,

淡淡的蓝叠加在一起,

蓝便深了,

像裁了一块天空来。

这样想着,

抬起头,

绿树上的天,

高山上的天,

春天里的天,

蓝得清婉了,

蓝得透彻了,

像传说中的,

“海洋之心”巨钻。

不,巨钻哪有她,

蓝得如此空阔,

如此高渺,

这样的天,

最难以形容的,

如果一定要形容,

或许可加这样的前缀,

春天的,

深山的,

畲乡的。

舟在溪中漂着,

两岸不断后退的春山,

是华贵的丽人,

那些深深浅浅的绿,

那些层层叠叠的碧,

是华裳;

那些高耸入云的山,

那些千奇百怪的树,

是身段;

那些风带来的袅娜,

那些香带来的迷醉,

是气韵。

看了又看,

叹了又叹,

总是看不够,

叹不尽。

船尾撑杆的艄公,

可算是世上,

最清闲的艄公了,

捆绑成火箭似的舟,

在溪流里,

像自由落体,

顺流而下,

他只指指点点,

对溪畔迎面而来的巨石,

有声有色地解读着,

把所有人的目光,

都牵引到远处。

可我,

只愿与这,

一溪春水纠缠了。

(二)

田园畲乡,

风景奇特:

春来水满梯田,

恰似珍珠,

洒满田间,

偶有鲤鱼游动,

平静水面,

涌起波澜;

夏至嘉禾吐翠,

微风过处,

像层层绿浪,

翩翩起舞;

秋天谷穗,

饱满沉甸,

如金黄的被子,

铺满田野,

老农露出,

灿烂笑脸;

冬之白雪,

覆盖原野,

犹如人间仙境,

雪兆丰年,

浅谈闽东畲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篇6

闽东畲民长期依山而居,山歌是闽东畲民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常用方式。不管是在山野田间,还是深处畲族大院,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山歌。歌会的时候,畲族人民舞动着身姿,用美妙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姑娘小伙在歌声中向心上人投去含情脉脉的目光。虽然这些意识形态很平凡,但其已具备表情和动作的因素,确实已具备了舞蹈的前提。其次,闽东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受劳动生活的深远影响。闽东地区多为丘陵地貌,畲族同胞长期居住在深山,狩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甚至明清时期狩猎在闽东畲民的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闽东畲族舞蹈中的“猎步”就是依照祖先狩猎时时快时慢的躲闪动作而形成的舞步,而基本舞步“悠荡步”和“坐蹲步”则是分别根据居山生活中赶鸟兽和扛木挑担的动作姿态形成的。

二、闽东畲族舞蹈的现存种类

(一)节俗舞蹈。闽东畲民的主要节日有春节、“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农历四月的分龙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等。我们将这些节日中所跳的舞蹈按其内容和形式分为两类,即宗教祭祀性舞蹈和习俗社交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较著名的有《迎祖舞》《铃刀舞》《传师学师舞》习俗社交性舞蹈较著名的有《竹节舞》《迎客舞》。

(二)劳动舞蹈。闽东畲民大都能歌善舞,同时又长期依山而居,在不间断的生产劳作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类型舞蹈,其中较著名的有反应畲族祖先狩猎情景的舞蹈《猎步舞》和反映畲族种竹及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栽竹舞》。

(三)体育舞蹈。闽东畲民长期居住在山林中,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特殊性,需要健壮的体格,在春秋战国时期,闽东畲民就开始学习拳术,并且因地制宜运用劳动生活工具进行娱乐健身,在生产劳动过程逐渐形成从娱乐游戏到竞技比赛。极具闽东畲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舞蹈《打枪担》《打尺寸》《赛海马》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闽东畲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形态及动作特点。闽东畲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它的主要表现动作分为手、脚、身三个主要部分。其中,手是使用手腕和手指,在舞蹈中配合身体表达出富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肢体语言,比如闽东畲族的《手指舞》。脚,主要是以蹬、进、退、蹲位基本步伐,比如《猎步舞》。畲族一直都与汉族杂居,汉化程度深,其舞蹈语汇较少,基本舞步只有“坐蹲步”和“悠荡步”两种。所谓“悠荡步”是根据赶走鸟兽的动作形成的,即一脚稍屈,一脚勾小腿至前,同时双手自然向前摆;所谓“坐蹲步”是根据“山哈”们居山生活中挑担登山或扛木头的姿态形成的,即用一脚着地,双膝向下微微颤动。

(二)与民歌配合紧密。畲族语言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记述体系,“以歌代言”是畲民的主要交流形式,畲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均由畲歌代代相传,民俗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礼仪也均在畲歌中记载流转。闽东地区畲族“三月三”等畲族节日的主要活动形式为对歌,因此它也叫“对歌节”,而许多畲歌都有舞蹈动作相伴,闽东地区畲族“出嫁歌”的“抢亲”、“采茶歌”的“请茶”“泡茶”“端茶”等,都是由歌生舞,因歌而舞,由此可见闽东畲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畲歌而生的。

(三)传承和发展的特殊性。闽东畲族民间舞蹈代代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家庭世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等活动中传承。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在闽东地区,像畲族舞蹈这类以民俗仪式为载体的民间舞蹈,由于仪式活动淡化或不复存在而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其所依附的民俗仪式在减少,规模、范围在缩小甚至停止。另一方面,具备畲族舞蹈这些“活态”的民间传承人越来越少,大多数民间艺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大部分民间艺人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虽然对本民族的舞蹈有着深厚的情感,却对深入的研究工作束手无策,这也是抢救这一文化遗产艺术所急需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闽东地区畲族舞蹈为研究对象,从舞蹈动作起源、现存类型、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闽东地区畲族舞蹈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闽东,畲族舞蹈,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雷弯山.畲族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53-356.

[2]张奇.舞蹈的民族风格[J].舞蹈艺术,1984,(9):24-28.

[3]张俊杰.民族民间舞蹈道具剖析[J].舞蹈艺术,1986,(15):158-164.

[4]格罗塞,蔡慕晖.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0.

畲族民间舞蹈 篇7

《手指舞》是根据畲族传统巫舞“雷决舞”为素材而创作的。“雷决舞”的全部动作均由巫师手上各种独特的造型手势组成, 手指造型多达一百多种, 形象、生动、奇特, 颇具感染力。《手指舞》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十根手指, 而是把它的主题定位在对“手”的赞颂上。整个节目抓住了传统“雷决舞”的典型特征加以发展, 通过手的变化、腰的拧倾、脚的点移, 以及畲族舞蹈蹲踏等动律, 体现了手的灵巧、手的刚毅、手的柔顺、手的力量。带给观众无尽的联想空间。

畲族舞蹈的挖掘与创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文艺工作者就开始对畲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挖掘整理出的祭祀类舞蹈有:《龙头舞》《龙伞舞》《铃刀舞》《猎捕舞》《奶娘行罡》等;仪式舞蹈有:《栽竹舞》《会八仙》《迎亲舞》等, 并据此创作了不少畲族舞蹈节目, 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但是, 这一时期的挖掘与创作乃是浅层次的, 仅是对传统舞蹈节目的还原与复制, “将素材整理整理上台”的初级阶段 (舒巧语) , 而未对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 未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 在创作过程中赋予这些舞蹈强烈的生命意识, 使它缺少更强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近年来, 畲族舞蹈工作者开始注意这个问题, 但仍未跳出原有的藩篱。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以其思想深度来决定其整体艺术价值的, 舞蹈也不例外, 畲族舞蹈当然也不可能特殊。因此, 我以为在挖掘和创作畲族舞蹈作品时必须善于发现其思想意义之所在, 赋予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以期更深刻地反映畲族人民的生活。这样, 才能使无论是挖掘的还是创作的节目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就如《手指舞》用传统巫舞作为素材, 却表现人们对手的崇敬之情, 对理想的追求, 对生命的感悟, 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逐渐与世界根据情绪、人物及剧情选择曲目形式。专业音乐工作者还以安代音乐为素材, 创作了大量的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歌曲、舞曲、器乐曲、蒙古剧音乐。

安代舞有过辉煌的历史, 也必然辉煌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代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潮流, 在保持自己风格特点的前提下, 广采博收,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更好地为当代人服务。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 在经历了群体祭祀、萨满祭祀、民间自娱、舞台表演四个阶段。2005年, 安代舞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头琴拉起来, 歌手唱起来, 安代舞跳起来, 男如雄鹰奔马满场转, 女如紫燕流莺轻歌曼舞。渐渐, 人们手拉手舞成几个圆圈, 忽地圆圈重新组合, 忽而歌声迭起变换舞姿。当夜晚到来, 繁星闪烁, 篝火熊熊, 舞蹈进入狂欢的高潮, 人人大汗淋漓, 有的踏破了鞋底, 舞断了衣衫, 歌手也唱哑了嗓子, 但尽兴的人们仍不愿散去。就让我们一起舞动音声。

接轨,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来的必然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导致人们审美艺术的变化。因此, 所有一切简单的生活再现和无发展的传统继承都不再会受到欢迎。过去我们挖掘整理的一批传统畲族舞蹈, 也包括后来创作的一些舞蹈作品, 保留了传统原生态, 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大多属于“博物馆艺术”, 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 我们在重新创作时就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传统,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加入新的艺术元素, 以新的编舞理念, 融入现代编舞技巧, 如舞台调度、音乐渲染、服装舞美、灯光音响以及强烈的对比、变化、重复、递进等艺术手法, 以强化观众的审美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 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传统好比一条河, 河流的发展要不断有新水流注入, 如此才能源远流长, 直至波澜壮阔。当然, 很重要的是要讲究如何巧妙融合, 不能生硬地加入现代编舞技法, 现代舞蹈语汇, 否则将出现“泾渭分明”的尴尬场面。

畲族舞蹈形象在大多数人们眼里是模糊不清的, 一般人印象中畲族是个有歌无舞或能歌不善舞的民族。不少畲族舞蹈编导在挖掘与创作畲族舞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把握畲族舞蹈的特征?舞蹈语汇具有什么特点?都有哪些常用的基本动作, 和动律特征。他们企望通过这样的探求, 创作出极具畲族特色的舞蹈来。笔者认为学习传统的仪式舞蹈之精髓, 感受畲族山歌 (甚至畲语) 的韵味, 是创作畲族舞蹈必须的, 但我觉得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 而应该透过表象去深入地感悟蕴含其中的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生命意味。深入地了解畲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了解这个民族数千年来虽处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却不断繁衍、发展、延续到今天的支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与创作出最具畲民族本质特色的舞蹈。现在有些编导在畲族舞蹈节目中直白地加入“常用动作”以为这就是畲族舞蹈, 其实不然, 反而给人粗糙与浅薄的感觉。我们在创作《手指舞》时, 没有这样做从而取得了成功。这也算是我们创作《手指舞》的一点收获吧。

任何民族国家、任何时代的任何艺术作品, 决定其艺术价值的决定因素都首先是其思想性, 同时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舞蹈艺术不能例外, 民族舞蹈艺术也是如此。

注释:

(1) 萨满。蒙古博就是传说中的长白山“白衣仙人”, 每年的祭天、祭火、祭湖、祭敖包等祭祀活动大多是由这些蒙古博主祭的.

(2)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 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 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 (今蒙古国克鲁伦河) 流域, 年代大约是十三世纪, 作者佚名.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袁静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杜亚雄.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3]《蒙古族生活影略》.张秀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草原艺坛, 神奇的安代》.巴音.[5]《蒙古秘史》.佚名.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中国古代科学下一篇:乡村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