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旅游资源开发

2024-06-20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通用5篇)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 篇1

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腾飞阶段, 近年旅游人数和创汇都呈现较大程度的增长, 但畲族旅游资源是尚存的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 奇特风光, 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的资源。因此畲族旅游资源也是极富品位的旅游资源之一。

1 畲族旅游资源特点

1.1 风景优美, 野趣横生, 适应广大青少年回归大自然的心理要求

畲族大多居住偏僻山区境内, 境内峰峦叠嶂, 深谷曲流, 蕴藏着很多奇险、壮观的风光美景。对那些活泼爱动、思想开放、求奇野、渴求知而久居城市的广大青年,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例如:畲族入迁伊始, 多“结庐山谷, 株茅为瓦, 编竹为篱”, 散处偏远山区, 游移不定, 房屋简陋, “大多利用植物为掩蔽”, 汉族称之“山哈”。这些都是青少年探幽猎奇, 锻炼身体, 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和启迪思想的极好场所。

1.2 气候条件较好, 环境质量高, 是众多城市居民渴望的消夏度假的乐园

畲族居住地, 地形复杂, 地势起伏变化很大, 地方性气候变化莫测。居住地没有工业污染, 没有城市噪音, 山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一级标准, 环境质量相当高。畲族主要种植水稻, 甘薯, 兼种少量大豆, 油菜, 马铃薯, 南瓜, 丝瓜等。以米及甘薯为主食, 蔬菜多自给, 山区多开辟茶园等。人们在这里可进行水浴, 日光浴, 垂钓, 还可以品味畲族独特“乌米饭”风味,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爱抚。这正是长期生活在喧闹、嘈杂、紧张、快节奏的大城市居民前往消夏度假的理想之地。

1.3 独特的畲族风情, 会给广大旅游者留下新奇、深刻的印象

畲族历史上曾多次迁徙,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畲族语言, 同时, 畲族在物质生活,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风格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都是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特殊的衣着装饰、婚丧、礼仪、岁时节日、歌舞艺术, 地方的传统佳肴及很多土特产品, 对旅游者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对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抓住旅游者 求新鲜、轻松、舒畅的愉悦心理, 建成以“野”为特色的风景区, 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放松, 在物质上得到异样的享受, 在心灵上留下美好的怀恋。

1.4 优越的资源是旅游永续开发的基础

畲族独特的资源是长期以来演变进程的结果, 尽管现在有些资源遇到破坏如“汉化现象”严重, 但只要不断保护, 改善, 提高旅游环境的条件, 进行合理开发与规划, 畲族旅游资源可以长期利用下去。

1.5 畲族旅游资源存在不利的因素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有其奇特的一面, 但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有待于改善。譬如:基础设施, 接待设施相对薄弱, 景观较为单一, 缺乏文化底蕴, 精品文化尚未形成等。但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扬长避短使畲族旅游资源项目成为拳头产品。

2 畲族旅游区的性质与功能

畲族旅游资源的特征决定了旅游区的性质, 是以幽、深、奇、险的山谷和清澈明快的曲流, 以及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一定历史文化内涵为主题的畲族旅游区。因其资源种类较多, 气候条件较好, 居民淳朴, 土特产品丰富而具备了观光旅游, 消夏度假, 科学考察, 登山访古, 品位地方风味, 了解民俗风情, 购买土特产品等多种功能, 是民族旅游难得的好地方。

3 畲族旅游资源的总体构想和战略目标

3.1 战略方针

以畲族文化为载体, 以民俗风情为内涵, 以景观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效益为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创建中国的旅游精品——畲族旅游区。

高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准看齐,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办事, 尽最大努力, 争取在开发规划意识, 设计水平和经营策划方面一步到位, 与国际标准接轨, 与市场经济接轨。尤其在价格、产品、服务质量、图形符号、环境保护、产权制度, 市场秩序, 引资合作等方面都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这也是畲族旅游资源发展的最根本“软件环境”基础。

高起点:从一开始就把战略目标定得很高, 这既不是好高骛远, 也不是盲目攀高。这是从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1) 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 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大产业。一方面, 从全球排名41位升到第5位;另一方面, 旅游收入平均每年以21%以上的比例高速增长, 这还不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在内。全国各地都在发展旅游业, 畲族旅游区仍从“零起点”出发, 那只能跟在人家后面, 无法竞争。 (2) 畲族文化是中国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畲族文化像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那样进行开发, 依样画葫芦地照搬照抄, 就无法脱颖而出。 (3) 开发畲族旅游资源面临其他少数民族资源开发的竞争压力。它必须独辟蹊径, 扬长避短, 选择与本省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方式, 从高起点创新, 才可能变劣势为优势, 转为强势。 (4) 畲族旅游开发是独特的, 有条件高起点地创出人无我有的品牌。

高品位:对高品位的认识, 从理论上讲, 是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畲族旅游资源得到最佳的结合。从建设畲族区的实际而言, 则是展现畲族独特文化。旅游者在求知、观光、休闲、娱乐等综合文化享受中得高度满意的体验。

3.2 战略目标

第一, 通过发展旅游事业, 带动地方多种经济的发展, 使畲族文化区摆脱贫穷落后, 交通不便, 文化教育较差等的局面。把畲族旅游区建成具有民族特色, 引进先进科学文化, 技术信息, 资金和推出地方产品的窗口。

第二, 首先建成畲族居住地, 文化村游览度假地, 进而扩大引力半径, 吸引国内其他民族甚至国外游客。

第三, 通过旅游开发,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把畲族居住地, 文化村建成其他少数民族资源开发的典范。

3.3 战略指导思想

根据畲族旅游区的资源、性质、功能和战略目标, 确定畲族旅游区及分区规模, 进行全面规划, 有序开发。要尽快做出总体规划, 以指导全面开发。确定重点开发地区, 从而首先把畲族某些地区建设好, 例如宁德设立的畲族文化村, 更好地保护畲族资源。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扩大和开发其他尚未开发的畲族资源区。暂时不能开发的畲族资源区, 要加以保护, 比如福安的某些畲族村, 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 给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村落先应保护起来, 防止“汉化”现象进一步蔓延, 在这点上得到当地政府, 当地旅游局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4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 生态, 科技最优发展, 资源最优配置。在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需要, 并使自然保护区, 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开发地及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地方风情民俗得以发展, 民众的素质得到提高。为了在开发畲族旅游资源中这一目标能够最佳实现, 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若干原则:

4.1 特色鲜明, 主题形象突出的原则

特色和主题形象, 是畲族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对畲族旅游资源, 无论是自然风光, 还是人类历史遗留物, 或是人为创造的资源, 只有突出其主题形象, 形成特色, 才能增强吸引力, 具有竞争优势, 从而吸引旅游者的来访。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

(1) 原始性。对于畲族自然风光背景和历史遗留物, 要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 体现其原始特色。特别是畲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的人文资源, 不能过分修饰, 更不能毁旧翻新。对畲族那些有传载或传说, 但实物遗迹全不存在的人文资源, 据史料复原重建的要尽量体现原汁原味。

(2) 民族性。旅游者来访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观新赏异, 体验异地风情, 因此在畲族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例如:畲族的婚姻, 岁时节日, 服饰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活动项目可汇聚在一起, 建设在畲族文化村, 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 体验气氛, 使他们乐在其中。

(3) 创意性。在旅游景点的构建中, 建筑特色是极为重要的。富有独创性和艺术性的建筑, 其本身就可作为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畲族独具特色的草房, 以茅草编扎而成;瓦房以瓦为披盖, 多土木或木结构, 这都是独具特色的资源。

4.2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

(1) 经济的影响: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 包括外汇收入, 就业, 区域发展, 税收, 连动效益等;二是成本, 包括进口、国产商品与服务, 引进技术, 工资支出, 宣传促销, 部门竞争与通货膨胀等。在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收入, 降低成本, 以此提高经济效益。例如, 可以首先对畲族投资效益进行预测, 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 分期分批, 主次有序地进行开发,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利用本地资源和原料, 尽量使用本国或本地的技术力量和人员, 以减少资金流失。

(2) 社会效益: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体现在人口结构, 就业, 价值观, 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表现有:促进畲族地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 提高畲族地区的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促进畲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等。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削弱, 商业化气氛加重导致基于传统道德的人际关系被破坏, 畲族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能力低下得不偿失冲突, 社会气氛下降等。因此在畲族资源开发时, 要力求维护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协调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减小旅游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4.3 注意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保护重要的自然风景区, 保存珍稀物种和野生动物, 保护历史, 考古与文化遗迹, 提高环境质量, 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等。但是过度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又有很大的危害:如各种污染, 噪音, 废物的排放, 动物自然属性的退化等。因此, 在畲族旅游资源开发时, 应确定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预测开发后的旅游环境容量, 控制开发密度和开发程度。

4.4 综合开发的原则

畲族旅游地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岁时节日, 婚姻丧葬, 歌舞艺术, 民族风情等, 在突出重点旅游资源标志形象的同时, 对其他各类旅游资源适当进行必要的开发, 以核心景区, 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多功能纵深开发, 形成综合结构和资源的规模效益。在开发手段上, 促进多学科、多部门相互渗透与融合和高新技术参与。内容上, 综合考虑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和物资供应工作。此外在开发过程中, 要注意发挥旅游的连动作用, 为进行多元化经营做好铺垫, 充分体现“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的思想, 注重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使开发目的地形成“一业兴, 百业兴”的局面。

5 战略措施

不管是对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还是对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 实际上, 都不是局限在对资源本身的开发上。而是在考虑旅游资源是否能协调发挥的基础上, 对旅游点或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进行开发和建设。开发的首要目的, 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对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也不例外应采取以下各方面措施。

5.1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所谓基础设施, 是指旅游者在逗留期间必须依赖和利用的, 旅游接待地不可缺少的设施, 包括供水, 供电, 通讯交通, 医疗保健及排污系统等设施。 (1) 供水供电系统, 畲族旅游地地处山区, 供水系统较方便, 充足, 质地好, 必要时可在畲族开发区內修建水坝, 大水池并铺设广泛性的输水管理系统, 这些有利于游客用水, 畲族地处偏僻山区, 供电系统是个主要问题, 因此要在电力部门和有关政府的资助下建立高压供电系统, 预备发电设备也是相当必要的 (2) 在交通, 通讯系统方面, 畲族是个同外界联系较少的民族, 因此在资源开发时要重视内部通讯网络, 电话等架起游客同外界联络的桥梁, 交通是旅游关键所在, 在畲族地区要花大力气开发交通, 把交通放在首要地位加以解决, 同时, 也要注重保健, 医疗设施和排污系统, 使游客健康游览的同时, 注意环境的保护。

5.2 旅游上层设施的建设

上层设施主要是指满足旅游者娱乐, 休闲需要的设施。

住宿设施:畲族旅游区, 根据特有的草房、瓦房进行设立住宿, 同时根据游客需求量, 从承载力的角度来分析确定居住设施的规模大小和床位数的多少。

饮食设施:饮食是旅游者主要的消费项目, 根据畲族饮食的三月三“乌米饭”, 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黄咸”, 以及甘薯等设立相应畲族特色饮食设施, 饮食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开发, 充分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娱乐, 体育及辅助设施:根据畲族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婚姻, 歌舞艺术等设立相应的设施, 同时也可设立必要辅助设施如:购物商店 (畲族衣饰等) , 展览馆 (展示畲族历史文物) 等。

通过猛抓畲族旅游区设施建设, 尽快修建各个游路和必要的景点标志牌。把旅游者引领到可以自我发现, 自我体验美感, 实践感, 成就感等心理感受的境界, 使其能够产生铭记终生的激动情绪, 达到旅游心理的满足。

5.3 重视宣传作用, 扩大影响范围, 提出旅游口号

畲族旅游的风俗情况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册、幻灯、录像形式向其他地区、国家提供旅游资料与其他民族合作促销;积极参与各种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各种旅游公共关系和其他主题活动, 例如“认识畲族竞赛”活动, 通过这些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扩大畲族旅游的影响。

5.4 加强资源, 安全, 环境, 卫生, 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提高村民素质

(1) 教育事业推陈出新, 走出一条适应于畲族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 通过发展教育提高群众素质水平, 从而更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2) 积极发挥人才作用。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 可以就地培养, 挖掘潜力, 引进等方式, 放活用人制度, 大胆聘任人才, 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 同样要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效益, 同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 主要包括技能培训, 熟悉工作任务, 工作性质的培训, 提高服务档次, 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

5.5 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加以扶持。要加大对发展畲族旅游资源的投入力度, 把畲族旅游文化产品, 项目列入地方的重点发展项目, 加以扶持。要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积极引导, 制定优惠政策和规范, 在当地形成上下想旅游, 抓旅游, 办旅游, 服务旅游的良好气氛。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开发, 允许外商承包或租赁、参股, 控股开发畲族旅游项目。要做好旅游要素综合文章, 实现旅游业从单一型向综合型, 复合型转变, 延伸旅游产业链, 充分发挥畲族旅游的关联带动功能, 提高畲族旅游的综合效益。要加大依法治旅的力度, 建立一套地方性的旅游业管理法规, 完善监督机制, 使畲族旅游资源保护, 开发和旅游市场的管理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施耿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

[2]宁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德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3]陈国强.畲族民俗风情[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7.

[4]谢学钦.畲族应该怎样走向世界[N].闽东日报, 1997-11-08.

[5]吴志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 篇2

大洲镇外焦村大路自然村位于我区东南部,距市区28里,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48户,201人,其中雷姓畲族19户、71人,林地2000余亩,毛竹900余亩,去年人均收入3400元。

大路自然村雷姓畲族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有着深厚的畲文化底蕴。是我区畲族的主要聚集地,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质素,有自己的语言,有古遗的独特的风情。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是我市首家以群众自发,公司模式运行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展示、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目前有100%村民已入股参与开发“农家乐”。原造纸厂拆除后的场地已建起“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主要开发项目有:

1、畲族风情旅游文化娱乐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博物馆一座,内设立畲族服饰展示区、图腾文化文物展示区、诗词书画摄影根艺展示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对歌台,利用三月三,七月七等畲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的歌舞节,进行畲族文艺专场演出。

2、畲族饮食文化区:新建畲族土特产购物店、“畲家菜”餐饮服务摊档、畲族饮食街、畲家茶艺馆、畲家客栈等。

赣畲族服饰旅游产品开发 篇3

一、赣畲族服饰文化的价值

赣畲族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女性服装上,男性的服装与汉族非常相近。畲族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丰富多彩,斑斓绚丽。畲族的服装多用青蓝色,衣料多为苎麻或棉所织。畲族服饰的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畲族人民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畲族的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根据女性不同的年龄,发间环束的绒线颜色也不一样。老年的畲族妇女多环束黑色,而中青年女性会环束蓝色和红色。畲族的银饰穿戴也是非常有讲究的,畲族服饰文化中非常崇拜凤凰。

二、赣畲族服饰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赣畲族位于江西上饶铅山县,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红色旅游资源。将赣畲族的民族文化开发出来,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畲族经济发展的规划中,都可以看出上饶市将打造以畲族文化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旅游产品。不同于畲族民族文化中的畲族歌舞,畲族服饰更加的具象,更加具有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更适于制作成旅游产品。

三、当前赣畲族服饰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

1、赣畲族服饰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赣畲族服饰文化是伴随着整个畲族逐步发展形成的,服饰中的每一个细节深有含义。但在将畲族服饰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行业相结合,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明显显示了开发者对畲族服饰文化的了解过于肤浅。没有充分认识到畲族服饰文化背后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如此在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上也会定位比较低,产品的形式就会雷同、相似,没有新意。

2、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作为赣畲族民族文化最直观的展现形式之一,其能够被挖掘的旅游价值是非常可观的。但由于当地人民对于畲族民族服饰的文化品位不够,导致赣畲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形式单一。大多数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试穿拍照和仿制品的销售。现代人们走马观花似的旅游方式,根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好好领略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而真正具有艺术研究价值的服饰,也只能被放在博物馆或给相关的民族学家用来研究。这样低层的,不能体现畲族独有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旅游产品,是无法长期吸引大量的游客购买的。

3、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创新力不够

但在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开发者过于依赖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将民族服饰作为一个背景或一个概念呈现在旅游产品中,而完全忽略了其应该在整个旅游产品中占据的主要和主导的地位。比如,凤凰和彩带是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部分。在介绍或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时,若只是局限在“凤凰装”和彩带本身,就显得太过于肤浅。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与人们的生活、精神、物质和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不应该局限在赣畲族民族服饰的本身,而应该去关注其代表着丰富多样的畲族文化,并将其设计到旅游产品中。

四、有效促进赣畲族服饰旅游产品开发的措施

1、建立指导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思想

只有对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一个良好的指导思想,才能帮助其逐步实现并开发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开发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时,要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保持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力,将赣畲族民族服饰的审美、款式和材料都融合进旅游产品中。在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意始终与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属于当地的品牌和旅游文化。

2、建设健全赣畲族服饰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

在开发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时,一定要先建立好外在环境,才能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中包括交通条件、物流条件、生产能力和投资规模等,然后就是建立地区品牌,提升知名度。建设健全外在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当地的政府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合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逐步设计出一条完善的建设发展计划。加大对外的旅游宣传,并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工作。在建设健全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开发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的旅游部门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去看待、去设计整个建设计划。注意千万不要以牺牲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为代价,去提升当地的经济增长。

3、注重增加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创造力

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的创造力主要体现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在设计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时,开发者不要局限在对形式、样式和款式的开发,还能够从其他形式或方式去展现的赣畲族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比如,可以将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开发成一条民俗旅游线路,而不是仅仅将之当做是旅游的附属品。这条民俗旅游线路主要展现一套完整的赣畲族民族服饰“凤凰装”为主题。将整个路线分为游览当地种植棉花和苎麻为主,了解这些植物的成长过程,及成为服饰的原因;第二部分为了解布匹的织就过程,了解赣畲族服饰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在这部分可以加入游客亲身体验的环节;第三部分为布匹浸染,了展示染色的原料和浸染过程,加深人们对赣畲族崇尚青蓝色的理解;第四部分为成衣阶段,衣服如何剪裁,如何缝纫。让人们了解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背后所蕴藏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当地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五、结论

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当地民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和向往。在开发赣畲族民族服饰旅游产品时,开发者不要局限在产品形式的挖掘,更应该注重对产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展现。当地政府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住,共同独具特色的赣畲族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产品,注重营销策略和建立品牌以开拓市场。只有集结所有立足在于发展赣畲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才能保证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才能利用其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当地经济,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龚任界.畲族服饰的现实困境与传承保护——以福建霞浦畲族服饰保护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04:19-22.

[2]刘卓群,兰菊萍.景宁旅游产业与畲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6,01:29-34.

试论畲族文化保护和开发 篇4

关键词:畲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畲民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创造和传承具有本民特色的传统文化。畲族传统文化对于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 扬弃发展中的畲族民俗文化, 充分发挥畲族传统文化的优势, 把具有特色的种种不同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挖掘整理出来, 让其更好地为畲乡经济建设服务,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畲族文化的内涵与构筑

古老的民族, 悠久的历史, 畲族自称“山哈”, 意为住在山上的、来开荒的人。畲族人民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为己用, 又保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语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习俗、服饰、宗教信仰及传统体育和医药观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以她的悠久传留和丰富灿烂而受到人们重视。

影响广泛的畲族民歌。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 以歌为乐, 以歌代言, 以歌叙事, 以歌叙情, 甚至以歌代哭, 以歌教化。畲族人民的整个生活内容与民歌都有关联。畲族村素有“歌的海洋”之称。畲族民歌数量浩瀚, 类型齐全, 有神话传说歌、史事歌、小说歌、时政歌、时令歌、风俗仪式歌、情歌、儿歌和杂歌等。

粗犷刚健的畲族民间舞蹈。以“悠久荡步”、“坐蹲步”等猎步舞为基本动作的畲族民间舞蹈, 传留已久, 姿态奔放, 刚健自然, 节奏明快, 有相当的演示性, 显示了畲族古代狩猎文化的遗风。传世的主要有《做功德》《祈福》等畲族民间祭祀仪式舞蹈的精粹。

特色鲜明的畲族民间工艺。主要有畲族编织、刺绣和雕刻等, 编织有手织麻布、生蚕丝巾围腰、大带等物品。畲族刺绣大都是鞋面、襟边、肚兜、围涎、童帽等衣物, 尤其是作为嫁妆的精品, 工艺精细, 坚固美观。

独特的畲族服饰文化。畲族妇女有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等物色服饰。头笄, 畲族妇女结婚、节日或外出时戴, 死后入棺。彩带, 作腰带第在上衣外面。鞋面四周绣花纹, 前钉鞋鼻扎红缨。

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畲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畲族婚姻属一夫一妻制, 再姓远房可嫁娶。畲族节庆民俗, 大致已趋与当地汉族相同, 内容上仍保留一些民族特色, 如:“祭祖”、“三月三”吃“乌饭”、除夕“喂年猪”、正月客来兴对歌等。

畲族文化是畲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磨练加工光彩照人, 是民族文化荟萃, 最具艺术魅力, 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最有强大的生命力。保护好畲族文化是具有她的特殊意义。

二、畲族文化传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艺术上, 畲族歌舞新作叠出, 造就了一批畲族文艺才人, 浙江在早年就整理创作了畲族舞蹈《采油茶舞》, 赴京演出获奖。但不可否认广大畲族民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 畲族传统文化观念也在逐渐淡薄之中, 他们不仅仅演化, 而且还在洋化。

(一) 服饰习俗的改变。

畲族男子早就在当地与汉族同样穿戴, 妇女的“凤冠”“花边衫”“花鞋”, 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穿戴, 在喜庆活动也大部分穿汉装, 一些年轻人则穿新潮时装, 只有少数老年妇女依然穿戴民俗服饰。

(二) 对歌不再时兴。

畲族是个善歌著称的民族, 唱山歌是畲民文化生活中主要活动形式, 畲民人人爱唱, 个个喜唱山歌, 但畲族民歌的变异, 生活中唱畲歌已成为往昔的盛事, 一些有意义的民歌失传。

(三) 畲族民间工艺失传。

畲族的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尤其以服饰的刺绣与编织、竹编、雕刻和剪扎纸等, 因实用性强, 在各种展出中, 受到有关专家和观众的赞赏。然而, 能编能织的年轻人已很少, 何况这类手工艺品也很费时, 传统意识是上作为自用或赠礼, 很少用为商品。

三、加强形成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一) 要形成重视保护畲族特色文化的环境

畲族特色文化代代相传, 到了我们这一代该如何继承发扬,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畲族文化特色中的语言、姓氏、民歌、服饰、风俗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等, 视其传留程度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 保留基本完整;第二种, 保留语言、姓氏、部分特色风俗和心理素质;第三种仅存姓氏和心理素质, 不会讲畲语, 不能唱畲歌, 没有畲服, 风俗与当地汉族完同。因此,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形成一个尊重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社会风尚。

(二) 要有畲族特色文化新模式的总体规划

新时期以弘扬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求我们必须开拓思想通盘考虑, 要有总体上体现建设畲族特色模式的规划。特别是畲族聚集分布的县、乡镇, 在制订地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时, 一定要把建设畲族特色文化摆上位置,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多方位功能。

(三) 投入上要有相应的支持

畲族特色文化作为民族民俗文化, 其主体是不直接进入市场的, 属非经营文化。因此, 要积极支持和引导, 投入一定的经费, 如畲乡文化节, 三月三歌会等, 应该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建设和改善畲族特色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四) 要促进畲族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 文化艺术的进步又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促进社会交流, 推动经济发展。一是以畲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离不开一个民族精神, 脱不开传统的思想文化。雾溪畲族乡在坪阳岗江南畲族风情文化村举办的“三月三”畲族风情文化节, 引来四方来客, 通过办节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 成为有特色族游景点。二是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畲族文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畲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建一支素质高、精通民族文化的队伍, 特别是发挥新一代畲族知识分子在研究、挖掘和开发畲族文化及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骨干作用。总之要挖掘使畲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少数民族志》方志出版社出版.

[2].《畲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3].《浙江民族与宗教》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 篇5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既包括了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让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当中,去体验城市嘈杂环境中所没有的生活。“返璞归真,怡然自得”是现在都市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生活,乡村旅游恰以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扶持新农村政策的出台,乡村旅游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与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乡村旅游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城乡交流,扩大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景宁畲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曾荣获“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等称号。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一张“畲乡文化”的金名片,民族风情独特。

景宁县地处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素有“浙西的西双版纳,华东香格里拉”之誉。再者,景宁县靠近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旅游区位半径小,交通易达性良好。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本,旅游业已成为景宁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渐成规模。

近几年来,景宁县少数民族古老的村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由欢快的民俗节日等乡村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仅2011年景宁全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1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标志着景宁旅游业进入大产业行列。全县有星级农家乐104户,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27家,三星级旅游餐馆5家、旅游商品购物商店5家、旅游特色商品6个和特色旅游演出产品4个,娱乐旅游活动全面繁荣,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度递增均在30%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提升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旅游在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景宁县来说意义重大。

3 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

景宁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旅游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业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政府投入较少。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全,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如道路路况差,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简陋,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卫生状况差,旅游旺季住宿床位紧张等。同时,农村的电路较为老化,随着“农家乐”规模的逐步扩大,用电量逐步增加;一些景点尚未开发就对游客开放,如炉西峡等,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2 高品位品牌资源缺乏,旅游产品功能单一

景宁县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优越,兼之少数民族的神秘色彩,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品牌产品严重缺乏。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水域类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如炉西峡、大均漂流等。县域内景点虽然数量众多,但过于分散且单一规模小,未形成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景点和旅游产品。同时,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单品单一化同质化严重,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还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畴,停留在满足旅游者观光、“居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等传统旅游项目上,没有将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效整合。

3.3 缺乏系统的营销管理

201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风景旅游局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策划了一系列的媒体形象宣传活动,开展了十大媒体宣传,有效提升了畲乡旅游形象和影响力。但是,这种单一的媒体投放模式并未形成立体的宣传推广体系,销售网络欠健全,宣传力度不足。当今社会一种流行的营销手段是网络营销,但这一营销手段并未普及到乡村旅游业当中。

同时,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在家坐等顾客上门,缺乏主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且“农家乐”的销售网络较为松散,缺乏一定的正规性与模式性,很多发展思路来源于当地村民的主观意识而缺乏一些科学的研究理论。

3.4 经营理念与意识存在偏差

经营者与管理者往往十分愿意在旅游硬件设施上(比如场地等)进行投入,却对吸引客源的一些至关重要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重视不够。此外,乡村旅游的经营及管理者大多依赖经验经营,而对学习他人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积极性不高;在开展乡村旅游方面单兵作战的多,团结协作的少,总体上看,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者致力于树立景区品牌形象的意识不强。

3.5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

乡村旅游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的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乡村旅游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由于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对从业人员也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另外,由于现阶段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探索较少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乡村旅游管理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4.1 因势利导,明确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

按照“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立足独特的民族和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基地,进一步开阔思路,建设一系列旅游经典产品,把旅游和文化充分融合起来,做好做足整合大文章。

注重规划引导,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乡村旅游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观光休闲的,其卖点就是与“农”相关的人文、生态、自然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切忌弃“农”造景,应以“农”设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山水、湖泊、林木、物种等生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坚持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再次要优化整合利用自然生态、民俗风情资源,全面构建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独具特色,以山水资源、田园风光、生态文化为主,寓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模式、多层次、多方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4.2 强调唯一性,做大做强“中国畲乡”旅游品牌

特色化、差异化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生命线,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深刻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求提高,以品牌促发展。

把“美丽乡村·魅力畲寨”作为景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以沿路、沿溪、沿景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重点民族村、特色文化村、大型下山移民安置点的村庄为重点,按照“提升一批、打造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整治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明显、乡土文化浓郁”的“美丽乡村·魅力畲寨”。

同时,景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丰富,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的地区,地域特色彰显。原始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重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景宁旅游资源的独特韵味,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打造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名片。因此,要加快畲族文化挖掘,加强创新,形成畲族特色的旅游观光、视听体验和工艺产品为一体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中国畲乡”旅游品牌。

4.3 创新营销策略,利用网络推介

目前,乡村旅游地区的经营者在实施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上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如促销手段仍采取媒介广告方式,营销渠道仍以旅行社宣传为主。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拓宽营销渠道,创新营销策略,塑造个性化的旅游形象,提升旅游市场营销效率。

(1)乡村旅游景区应在营销策略创新上下工夫,不断优化旅游营销策略组合,营销活动要灵活多样、不断翻新,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2)打造旅游名牌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利用媒体广告进行宣传的做法,利用多维视角对旅游景区进行立体式宣传。如发放宣传册、自建网站,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旅游展销会,利用当地的各种媒体有计划地举办一些节庆活动,与携程、酷讯、乐途等大型旅游类网站合作等。

(3)结合景宁人在杭州、宁波等地大量开宾馆酒店创业的实际,可策划制作景宁旅游形象碟片、旅游宣传册、宣传单等,通过景宁人自己的渠道,推介景宁的好山好水。

(4)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营销,可以通过景宁籍学子和在外经商从政人士的渠道向外界进行推销传播。

(5)通过举行作家或摄影采风等活动对景宁的秀美风光进行创作包装,包括照片、旅游心得体会等,在各种论坛上发表,增强景宁风光的可触感,提高景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4 改善设施,营造环境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收入,关键是要树立“经营旅游”的理念。经营旅游,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发展道路。政府主导,就是要把旅游业当作“大战略、大经济、大事情”来抓,而不是由政府包办旅游建设的投资。市场运作,就是要用市场联系产销,让旅游业全面走入市场。如在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上,可以采取土地转让(出租)、旅游服务、农家乐和旅游小商品销售等形式,使当地农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充分调动景区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旅游发展活力。企业经营,通过采取经营权的转让、旅游企业参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路子等形式,通过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纪念品、传统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注重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休闲舒心。

4.5 提高一线从业人员素质,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多方面、多层次援助与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重点培养农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意识、保护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服务意识等等,就是要把文化素养低下的农民培养成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同时,用优厚的待遇聘任旅游界精英参与乡村旅游管理,着力培养4种人才:一是开拓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乡村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速度,挖掘资源潜力;二是具有新思维的创意策划营销人才,通过建设旅游网站等现代传媒搞促销,走出去开拓市场,扩大营销覆盖面和营销力度;三是能编会演的文艺人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包装民俗文化产品,改变为游客演出的节目形式等;四是熟悉特色种植、养殖的高科技人才。

摘要:对景宁县乡村旅游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然生态资源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底蕴为吸引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景宁县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宁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乔芳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策[J].经营与管理,2011(6):29~31.

[3]盛祥文.发展池州市乡村旅游业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9):16~17.

[4]吴虹.黄山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1(9):3~5.

[5]黄华.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5.

上一篇:煤矿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下一篇:表面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