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2024-08-09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共12篇)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1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了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政策, 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环境现状, 对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开发,政府信息管理

一、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要充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 在确保国家秘密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在国外, 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政府开发信息资源的政策和战略。 (1) 美国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美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早在1985年12月, 美国颁布了《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 即A130号文件。 (2) 法国政府一直奉行信息自主的独立政策, 重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避免过分依赖别国的信息资源, 同时注意保护本国文化和国家主权。在方针政策上, 20世纪80年代初, 法国政府就提出了《电子技术5年计划》和《全民信息计划》。 (3) 德国早在1974年就批准了第一个“四年发展计划”, 是联邦政府促进信息与文献工作计划。1996年2月, 德国政府通过了《信息2000年》, 为信息社会制定了新的法律框架, 德国的信息与服务规范化随之出台。这个法案具体规定了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责任, 定向服务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传播有害信息的法律责任, 数据库著作权保护, 信息服务的界定等。 (4) 英国的国家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其国家图书馆为此起了一定的作用。英国国家图书馆研究与发展部主持了一个大的项目———“英国信息2000年预测与政策研究”, 英国政府还提出了电子政府的计划。 (5) 日本信息资源开发战略主要体现在数据库产业方面。日本的数据库服务业开始于70年代初期, 大约比美国晚十年左右。70年代中期, 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 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深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行, 如何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 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对于实现政府信息化, 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满足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信息公开环境

近年来, 随着政务公开举措的不断增加, 我国政府正加快脚步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能力。2007年4月,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和委托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制度。《条例》的出台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对规范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 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为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它“使公民有机会充分获取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各种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其他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基础”。随着政府网络工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设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丰富多彩,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随着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 社会公众的信息能力日渐提高, 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设已经落后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从本质上说, 政府信息是一种信息产品, 它是“反映政府工作运转情况的信息以及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所需要的信息”。简单来说, 就是与政府管理活动相关的信息。不少文献已经探讨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文献却不多, 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1. 转变观念, 积极引入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是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深层次的编辑、加工、整合、索引、建立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也是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而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在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 转变观念, 增强信息公开意识。观念是制约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瓶颈。政府信息公开是一种观念的革命, 需要我们提高认识, 强化意识, 积极树立现代公开行政、阳光行政的理念, 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一方面, 政府要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工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树立服务的意识, 把公开政府信息作为自己的义务和社会公众应享有的权利来对待, 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工作的重点内容, 提高信息公开效率和水平, 充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政府信息公开, 便于公开, 便于公众利用。唤起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意义的认识, 明确信息公开是政府对公众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2.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公开———保密性原则。《条例》的立法思路之一就是赋予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和改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但在实施信息公开的同时, 还要保障政府信息安全, 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问题。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问题是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当前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难以合理地确定公开与不公开的界限或范围, 在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政府工作秘密、个人隐私和司法例外不受侵犯之间寻求平衡。政府信息中哪些应当公开, 哪些必须保密, 这些问题只有量化解决, 政府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实施。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 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却难以把握。目前存在着保密范围过宽, 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散见于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例如, 《档案法》所调整的“档案”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档案管理与公开;《保守国家秘密法》所规定的国家秘密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定密、保密与解密等。一些重要的制度设置已远远不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某些规定既不利于信息公开, 也不利于保守国家秘密。这就产生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冲突。造成国家机关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由而拒绝公开政府信息, 使保密文件与非保密文件一样, 完全对公众封锁和保密, 妨碍公民知情权的正常行使。

政府信息资源作为人民所有的公共信息资源, 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使人民实现其收益权, 这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性特点。然而, 政府信息并不是只要公开就能带来利益, 有时政府信息的不当公开会给国家和公众带来不利甚至严重不利的后果。这种不利后果要么表现为对公民知情权之外的其他权利的侵犯, 要么表现为对国家或个人安全的严重破坏。对于具有这两类不利后果性质的信息, 政府有责任加以保密。这就是对政府信息的保密性要求。所以, 在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时, 必须严格区分公开与保密的界限———该公开的必须公开, 该保密的必须保密, 以此保证不给国家和公民带来不利后果。“该保密的必须保密”并不意味着保密性政府信息资源就不能加以开发利用, 而是要求保密性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必须在保密的环境中进行。

3. 借鉴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文献信息中心, 其在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共享可借鉴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可利用图书馆专业优势辅助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指定或者委托公共图书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 进行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在地方法规实施的实践过程中, 曾经反复出现过政府表示信息不存在或信息遗失的情况, 如果说信息目录编制、索引管理工作比较完善, 就有可能将这种政府推托或者是滥用职权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使公众的信息获得权最大化。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 今天可能是公安部门的行政管理者, 明天也有可能成为税务部门的行政人员, 如果你需要获取的信息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均衡的话, 谁都有可能处于信息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黄璜.从信息产品特性论政府信息公开[J].情报杂志, 2007 (9) .

[2]蒋永福.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8 (2) .

[3]程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公共图书馆的实践[J].情报资料工作, 2008 (4) .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2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相继得到开发,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些民族地区更是凭借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各个民族地区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持不同的态度,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种常见的倾向:一是强调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活水平;二是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过于强调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甚至不主张开发;三是主张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强调开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可以调控。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沉积深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随着西部开发和中部战略的推进,为恩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模式,曾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关注,如胡攀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2009)中分析指出:世界上主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以韩国与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确定“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再由国家组织、发动和协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方社会力量;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发展模式,即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按照产业规律经营文化产业;第三种是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资源依托模式,即依托一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①。

(二)文化保护。在国内学者中阮仪三较早的涉足了文化资源保护研究领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主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以及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②。张晓宇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1)明确指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所依赖的资源具有特殊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业开发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注重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推动少數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③。

三、恩施民族文化旅游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恩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交通改善,发展较为迅速。从表一旅游综合收入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恩施的一个重要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四、恩施民族文化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被过度商业开发。在引入旅游业后,恩施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出现了汉化和洋化现象,在市区尤为明显。另外土家族民俗本身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令性,为了迎合旅客,将民俗文化开发成特色产品搬上了舞台,抛弃了文化自身的意义,将民族文化变的低级化和庸俗化。

(二)土家族民族价值观被侵蚀。少数民族价值观就好比少数民族文化的灵魂。随着商业化演变,恩施当地土家族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来客的商业文化和金钱利润的习染。在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影响下,在土家族内沿袭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破坏严重。许多土家族文化遗址、建筑物等长期曝露在外,缺乏相应的保护,磨损较为严重。地方政府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足,在文化区进行施工建设时,毁坏了民族文化遗址和建筑物。

五、恩施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一)政府应该起保护民族文化的主导作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是恩施地区旅游业的灵魂。通过健全有关制度条文,完善监督机制,并由政府引导和大力宣传,号召本地人都能投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来。

(二)保持土家族文化特色,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土家族民族文化特色是恩施与其他旅游地区的本质差别,也是在吸引游客的竞争优势,是实现恩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开发土家族民族文化时,应该持发展的眼光认识民族文化,透过表象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拒绝对民族文化的过度“包装”。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局部开发,限制游客”的旅游区开发模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实行分类管理,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释

①胡攀.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J]. 改革,2009,06:145-147.

②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③张晓宇.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前沿,2011,09:118-120.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4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激发了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成败直接影响旅游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凤凰古城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风情浓郁, 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其旅游资源囊括了以下三类:一是自然旅游资源, 如岩溶峡谷、峰林、溶洞、瀑布构造形成的综合地质遗迹景观, 如沱江、南华山森林公园、腊尔山、奇梁洞、苗岭自然生态保护区大峡谷群等。二是人文旅游资源, 如古建筑、南方苗疆长城。三是社会旅游资源, 如少数民族风俗、传统节庆、服饰、苗银、悬葬等。

凤凰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原生态和神秘性三大主要特点。

2. 凤凰县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2000年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之后, 凤凰古城旅游出现了飞跃式发展, 但由于其发展迅猛和先天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破坏严重, 保护不力

凤凰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保护明显不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严重, 沱江水质越来越差, 交通娱乐噪声日益加剧;风俗名俗日渐同化, 红事白事新事新办, 土、石、木房改建为“洋楼”;商业化气息太浓, 旅游商品无特色, 非法拉客、宰客、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1) 保护意识淡薄, 政府对古城的价值认识不足, 只对一些零散的景点进行修复, 没有当成一个系统工程。而当地居民对保护一些老房子很不理解, 对改造受到限制表示不满。 (2) 政府立法不严, 监督不力, 导致古城规划与保护的规章规范缺失或无法落实。 (3) 保护资金短缺, 凤凰是湖南省有名的贫困县, 资金的缺乏导致保护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4) 游客的介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旅游发展带来的过量游客和大量旅游设施建设给古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独特的生活观念造成了很大冲击。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 居民的传统民风民俗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

调查发现, 很多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管理机制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各乡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导致区域间的雷同, 加剧了区域间不合理和低层次的竞争; (2) 苗寨等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上, 缺乏吸引力和消费潜力; (3) 景区景点开发缺乏强有力的规划, 出现开发超前于规划; (4) 行业管理不到位, 旅游市场混乱。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 旅游主管部门没有真正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少, 素质低。 (2) 景点产权不清, 有些景点属于个体私营, 统一规划和管理较难。 (3) 利益的驱动导致各乡镇之间近距离的低水平重复开发, 造成恶性竞争。 (4) 追求经济利益时过于急切, 使规划流于形式。

2.3 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凤凰县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其未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实现优化的整合, 具体表现在: (1) 整体宣传推介不够; (2) 民族特色商品开发不够,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农副特产品停留在表层开发, 名俗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 接待设施落后; (4) 潜在资源未能有效开发, 目前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停留在古城、南方长城和苗寨上等历史文化旅游与名俗旅游上, 忽略了其在生态休闲度假方面的优势。

分析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发现主要还是意识、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1) 目光短视, 缺乏战略眼光。在产品导向上, 容易投向低投入的无特色产品, 开发流于表面。 (2) 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3. 凤凰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3.1 良好的政策导向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应有相关的政策导向, 形成规划和制度,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 招商扶持, 合理分配利益, 培养旅游业高级人才, 使其旅游业良性发展。

(1) 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一要迅速完成旅游规划, 同时严格执行规划, 避免县域内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布局。二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 加强县内旅游资源的保护, 防止继续破坏。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基础性引导性投入。政府投入要抓住重点, 着力造环境、造声势, 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 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旅游投资机制。四是加强特许经营权的管理。要提高特许经营权准入门槛。核心景区的所有经营项目和建设必须实行准入制, 由旅游部门根据规划先行审批, 然后由有关部门办手续。

(2) 提高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凤凰旅游资源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 有效抑制现有资源的不断破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该注重当地人民的参与, 做到利益共享, 宣传好他们的传统禁忌, 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以避免当地人民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反感甚至破坏。

(3) 保护优先, 开发跟进。首先要做好县内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的保护, 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 具体可学习九寨沟和西藏布达拉宫的成功经验。注意要保护的并不是凤凰古城的外壳, 而是古城原有的社会形态, 保留原住民。对沱江水质进行长时间分析和监测,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退耕还林。其次要注意开发建设配套的交通设施、景区绿化等, 尝试开发潜在旅游资源项目。

(4) 招商引资, 政府扶持。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供政策优惠。加快高星级宾馆的建设, 解决旅游住宿档次低的问题;加快旅游车队和停车场的建设, 解决承载不足的问题, 提高车船档次;对加工凤凰特色旅游产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和鼓励, 激励特色加工和深层次加工。

(5) 行政执法, 规范市场。积极探索解决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依法规范旅游市场。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从工商、交通、公安、卫生、物价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 成立旅游综合治理办公室, 进行综合执法。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成立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行业协会, 把职能部门不该管和管不到的事交给行业协会去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6) 居民参与, 利益共享。政府要适当引导, 使当地居民参与开发, 以建筑物、土地附着物、传统名俗等参股, 共享分配利益, 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拦道、强卖等不和谐的音符。

(7) 人才培养, 提高素质。县内应该对旅游职能管理部门人员、旅游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养, 可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其专业技能与素质。

3.2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对资源进行具体的归类, 发掘其特色和卖点, 对几者进行有效整合, 找到之间的接入点,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1) 宣传整合。借助湘西旅游圈, 整合旅游路线。加紧制作民俗风情晚会《烟雨凤凰》, 继续举办“棋行天下”, 每年例行举办苗族银饰文化节、民族饮食文化节, 利用事件宣传。加强县内景点之间的对接, 借助张家界、常德、铜仁形成的旅游辐射圈, 主动与周边城市景点联系宣传, 促成大湘西“一票制”。善于利用景点之间的相互宣传和知名景点的拉动宣传。

(2) 设施建设。旅游囊括吃、住、行、游、购、娱, 着手计划成立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旅游服务公司。加快招商引资力度, 对旅游交通、住宿等进行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目前主要的逗留一夜的浏览方式, 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3) 保留特色。凤凰的特色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山水风光。以此作为基本定位, 各乡镇都要围绕这一定位, 按照州县的旅游发展规划, 突出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4) 资源挖新。利用凤凰丰富的农林牧资源, 有效整合, 尝试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中心, 观光农业, 形成区别于历史文化名俗游的另一大旅游亮点。

3.3 创新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开始偏向于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与原真性。所以, 凤凰在设计旅游产品时, 应注重两点:一是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二是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1) 吃。凤凰饮食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土”, 原料土, 吃法土, 环境土。要保持吸引力, 具有其特质, 凤凰旅游应吃出土味。除此之外, 凤凰饮食还极具保健性, 饮食方式也有亲和、温馨、热情、豪放的人文精神。在提供凤凰旅游饮食服务时, 应以“土”为基础, 打造现代的、科学的、创新的能被五湖四海游客接受的新产品。要保证原料的供应、处理过程中的卫生, 要调和好不同游客的不同口味, 注意辣的程度。除了重视吃的外在形式和顾客口感外, 还要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 比如盛装器皿的讲究等等。

(2) 住。提供多层次的住宿服务, 可选星级酒店、宾馆、吊脚楼旅社, 各具风情。游客在旅游中既希望获得新奇感受, 又不愿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背景。这就要求开发时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至少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3) 行。古城内, 环保行, 继续保持无烟通行;古城外, 注意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 给予出游方便。

(4) 游。以凤凰旅游资源的差异确定主题, 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 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注意保留一些原生态 (如服饰、建筑) ,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初步可包括凤凰探秘游、生态游、访古游和民间艺术游。

(5) 购。在调查中, 80%的游客选择了购买食品、烟酒和服饰, 购买工艺品的较少。不买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旅游商品无特色, 而事实上, 当地可以开发的旅游商品有很多。如:湘西黄牛肉、山野菜、猴桃系列产品、湘西麻鸭、凤凰桃李、蜡染画等等。在制作旅游商品的时候要考虑到易携带外, 凤凰还应形成较成熟有序的物流市场。注意产品线的深入, 有些可以深加工, 有些可以高档包装, 以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需求。可采取店坊合一的产销方式, 集观赏、学习、劳作与消费于一体, 使游客既能参观学习, 又能刺激购买欲望。

(6) 娱。在调查中发现, 游客的娱乐主要体现在酒吧文化的体验。游客希望凤凰之行能享受到一些奇异的娱乐项目, 比如说探险探秘类娱乐活动, 民俗文娱参与活动。所以, 对探险探秘娱乐活动的开发以及保留当地居民原生态的喜庆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思翔.论湘西旅游餐饮资源的开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篇5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篇6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长城情缘

走进罗老的家,敬意油然而生,房间的每个角落里都摆满了书籍,在这里能找到一切关于古建筑方面的书。而眼前这位头发已花白的老人为了中国的文物事业在这里奋斗了一辈子,今天虽已年过八旬,但他还时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专研奋斗着。采访罗老,第一个话题自然也离不开长城。罗老谈起长城,津津有道、侃侃而谈,一股学者大家风范。他坦言“从小就知道长城,可真正了解长城是从修长城开始的”,从罗老的言语中我能感到他对长城的那份特殊情感,也能真正感觉到他将保护古建筑工作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向民众开放,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而八达岭则成为罗哲文修复长城的第一站,就这样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长城八达岭段就修复竣工,这次修复,使罗哲文对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古建保护专家,他对中国最大的古建筑——长城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研究长城成为他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一项事业。通过实地研究,罗老对长城提出了新的观点:过去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他和专家考证后认为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新疆。过去认为长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的,罗老则指出,长城的修建始于楚国。后来,罗老的保护领域从最初的保护古长城扩大到各类的建筑,他意味深长得说“这也是恩师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文物包括的范围很广”。谈起自己一辈子的工作,罗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当前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现代文物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因为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文物古迹遗产的保护是不能断代的。”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辅相成

中国是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现在又面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又面临着新阶段的困难。研究了一辈子文物的罗老对待这样的问题自有独到的见解。“旅游和文化不可分,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旅游发展要依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作为资源;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依靠旅游发挥其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失去了文化的旅游就像一个空壳,华而不实。”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的旅游家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珍贵文物资料,他们把祖国的文物与名川大山、地貌特征都一一记载下来,如《水经注》、《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因此,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绝对不是矛盾的。在过去,一提文物就只是保护,但是保护后的文物发挥出作用才是文物保护的目的。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旅游”才能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反过来用“旅游”来体现其文物的价值。中国的长城,既是中国文物,又是世界遗产,运用毛主席的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就充分揭示了旅游与文物的内在关系。美国总统里根先生站在长城上无不感慨道:到了长城才体会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创造不出这样伟大的奇迹。由此可见,旅游行为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了它的价值。同时,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文物的保护。文物古迹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了文物古迹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古迹风景。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从长远看,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在一定时期也会存在矛盾。从旅游部门角度入手,发展旅游就势必进行旅游区的开发,比如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宾馆、饭店等,这样破坏了原有的保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或是一些旅游部门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诸如此类的问题屡屡发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困难。

罗老认为:虽然两者之间有矛盾,最根本的问题是旅游部门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部门没有协调好,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罗老意味深长地说:“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去支持、维护。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不利于旅游发展;对文物只保不用,即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那么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怎么做到两全其美。罗老总结到“要做到两全齐美,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后的防线就是把它们规划好,一个规划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完成与实施,这样一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规划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搞好规划就是对文物、风景最好的保护。”

首先,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再次,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四、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五、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7

关键词:桂西,红色旅游,开发保护

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

1.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通过对桂西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个主类、7个亚类共9个基本类型, 3个主类分别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三类;7个亚类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居住地与社区、交通建筑、人事记录、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桂西共拥有红色旅游单体景点143个, 其中百色62个, 河池81个, 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价值较大。

1.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几乎每个县都有单体红色旅游景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广泛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 (区) , 百色境内各类重要旧址、遗址、陵园、纪念碑有近百处, 与百色起义有关的历史遗存有40多处。在空间上以百色市区为中心, 以右江区为起点, 向北延伸到凌云和乐业, 往东南延伸到田阳、田东和平果, 往西南经德保延伸到靖西, 大部分资源点集中在城镇内或城镇附近。因此,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形成了以右江区为核心, 以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为轴线, 以乐业县、凌云县和靖西县、德保县为两翼的合理分布格局。河池市在空间上则以东兰、巴马、凤山及金城江为中心, 向北延伸到天峨、南丹, 向东延伸到环江、宜州, 向东南延伸到都安及大化。因此桂西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色市右江区及东、巴、凤为核心, 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格局。

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1 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指政府正确发挥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 以政策措施、投资导向和强大的规划、协调能力,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广, 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如果政府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将很难做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导致区域分割、各自为营, 就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和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第二, 根据红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宣传和促销工作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以政府的力量组织旅游企业促销, 形成联合促销的局面, 并且要加大促销宣传的力度才可以提高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2.2 分期分批重点开发战略

桂西是革命老区, 山区面积大、耕地所占比重少、区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应分期分批有重点地开发, 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 对条件允许的重点旅游项目、见效快的旅游项目先行开发, 如先开发百色市及东、巴、凤和金城江区已经有些知名度的景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 再对其他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2.3 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开发战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应先对已经有知名度的景点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如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 模拟战争场面, 并且通过一定的音效、施放烟雾、场面再现让游客有如身临其境;在东、巴、凤或金城江区可开辟一块模拟战场, 让游客穿上“红军服”套上粗布鞋、手持五星红旗、高唱红色歌曲、玩战斗游戏、军事迷宫等;还可在面积比较大的红色景区开展拓展训练场, 以提高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及团队精神。

2.4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桂西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 一些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之间, 也常常夹杂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 如澄碧湖、珍珠岩至金城江、古龙河至白龙洞三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因而需要把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 把桂西建设成为以百色起义为红色旅游品牌,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 包括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的重点红色旅游区, 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百色是中国红色旅游12大景区中心之一, 与其他红色景区进行了“合纵连横”, 准备将“红色之旅”做大、延伸。

2.5 区域合作开发战略

桂西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是只靠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显然吸引力不足, 就要在区域联合上下功夫。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进行宏观调控, 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联合营销和宣传, 旅游营销人员要经常培训交流、进行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等。如广西和广东签署了《两广红色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提出, 两省 (区) 将组织媒体及旅行社互相推介对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区域合作首先应考虑桂西境内各县区的合作, 在广西境内, 桂南、桂北、桂东也都有自己的红色旅游路线, 应先搞好这些区域的合作;其次是与临近省份的合作, 通过区域联动, 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共谋, 使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带动交通、商业、农产品和地方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护桂西红色旅游资源,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应做到桂西旅游资源开发一项, 保护一项, 使桂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为桂西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为到桂西的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空间。游客前来红色景点就是来感受革命精神, 了解革命历史的, 如果人满为患不仅对景区造成破坏, 游客也达不到学习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2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就先后通过并发布实施了多种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如人意。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 也是一种行为约束。桂西地区旅游局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法规, 可以让想破坏环境和旅游资源者在做出决定前有所顾虑。如乱扔垃圾、乱刻画罚款100元, 或留其在景区义务劳动或宣传保护环境一天, 对不同的破坏程度要做不同的处罚, 破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旦开发不当遭受破坏, 轻则造成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削弱和影响红色旅游点对游客的吸引力;重则导致红色旅游资源遭受巨大损坏, 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即使能进行恢复, 也无法再恢复到原有状态下的价值, 使红色旅游失去发展的基础与机会。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仅仅只靠政府、开发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3.4 搞好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在以往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 桂西缺乏全局性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 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把目光只放在本地, 强调本地的资源优势, 盲目开发, 很少从全局、全自治区甚至全国考虑, 各地资源重复开发、低档次开发等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 发挥各地优势,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桂西应该主动和区旅游局及当地各市县旅游局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规划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开发方向, 又要从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如不要在红色景区内建设索道及现代化的建筑等, 以免影响整个景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雯雯, 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0 (1) :78~83.

[2]张先智, 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 (5) :125~127.

开发观鸟旅游,保护鸟类资源 篇8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 旅游者观鸟, 欣赏鸟类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 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境界。从旅游美学的角度上看, 爱鸟、爱自然的本身, 就是人类拯救自己、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构筑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祥和图景。同时观鸟使人获得知识, 增长见闻。因此, 到大自然中去观鸟是集健身、休闲和学习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项目, 体现了亲近自然的现代观念。

1 鸟类资源的旅游观赏价值

1.1 鸟类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同, 各门类动物在漫长的地球历史演化过程中, 为自己编织了一套适应环境生存的保护色。鸟类羽毛的色彩在动物世界中独领风骚, 有红色、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褐色及棕色等各种颜色, 在视觉上给旅游者以极大的享受。

1.2 鸟鸣声在听觉上带来乐趣

大多数鸟类以各自不同的鸣叫方式表达其意, 其此起彼伏的鸣声构成了优美的交响曲。鸟语对人类的音乐创作也有很大的启迪。我国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就是以模仿性的鸟鸣声开头, 意味着吉祥之鸟的歌声, 将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一些地方的民间婚嫁庆典总少不了演奏这只曲子。我们可以通过鸣声认鸟, 同时在鸟鸣声中享受到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1.3 鸟类的体态变化多端, 其形体和活动引人注目

鸟类由于生活的地域或地理位置、气候带不同, 其形体也各有所别。就是在一个地区也因生活栖息环境、觅食结构和方式习惯不同, 以及个性的不同, 差别也极大。如非洲的鸵鸟, 个体大, 腿粗壮, 善跑;而美洲的蜂鸟, 体形小如蜂, 最大者也只有雀的大小, 小巧玲珑。如雄鹰、猫头鹰和鹦鹉, 尽管都有钩状的喙, 因其食性不同, 形体差异也很大。

1.4 鸟类资源为科学家研究鸟类提供了素材

鸟类的种类、外形、羽毛色彩、鸣声、各种奇特的生物学习性、各种鸟类的形状及色彩、鸟类的栖息及迁徙规律、鸟巢的形状及构建巢材、鸟类活动的痕迹都是专家们研究的对象。通过这些研究, 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鸟类、了解鸟类, 为保护鸟类资源做出贡献。有些鸟类吸引专家们研究的原因在于它的珍与稀, 这些研究对于保护珍稀鸟类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5 鸟类资源构成独特的民间文化

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人们本着对大自然朴素唯物的认识, 形成了许多自然崇拜与禁忌和民间传说。这些有关鸟类的自然崇拜与禁忌和传说生动有趣, 对观鸟旅游者来说更具有特殊价值。这些包含着生态地理雏形的传说、崇拜与禁忌将会加深观鸟者对鸟类的认识。

2 观鸟旅游的意义

2.1 怡情养性、放松身心、增长知识

现代生活步伐加快, 工作压力加大, 更容易造成精神紧张, 所以人们需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缓解, 观鸟活动反映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需求。近年来中国各地观鸟活动蓬勃发展, 观鸟人数不断增加, 也是因为观鸟是一种充满乐趣、有益健康、怡情养性的知识性活动。如城市广场的信鸽是最容易接近的鸟类。现在, 许多广场、公园都推出了广场鸽游览项目, 鸽与人和谐相处, 停在游客手上吃食, 陪客人摄影玩耍, 在客人身边飞来蹦去, 一幅人鸟共乐的情景。

2.2 有效的人格教育方式

观鸟是培养人类热爱自然的最好方式之一。欧美国家把观察自然界的野生鸟类列为重要的人格基础教育。青少年、儿童一旦懂得爱护鸟类, 就很少再有鸟掏窝的不当行为, 这是一种很好的颇具成效的及时教育方式。当这些人长大后, 也仍会保持爱心, 善待自然。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保护鸟类资源有很强的借鉴性。

2.3 为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人类开始把观鸟作为爱好始于16世纪。业余观鸟者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个人对自然的情感和当时观鸟的回忆, 而且为鸟类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学术研究参考资料。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鸟类控制昆虫密度, 抑制鼠害避免人类使用更多的农药毒害大地。鸟类是很好的环境指标, 通过观鸟方式, 我们可以观察环境变化, 及时采取措施。

3 开发观鸟旅游, 保护鸟类资源的建议

3.1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旅游是以风景资源为基础的, 对生态环境依赖性极强, 而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由极为脆弱, 一旦破坏, 很难恢复。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前提。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巩固与发展自然保护区, 严格管理, 发展野生动物产业, 为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提供保障。特别是对于濒临灭绝的鸟类, 更要千方百计地予以保护和进行人工饲养与繁殖。

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野生鸟类自然保护区, 大大加强了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比较著名的观赏野生鸟类旅游地有: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青海省青海湖鸟岛、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广东新会小鸟天堂、上海崇明岛东滩候鸟保护区等等, 吸引了大批前来观鸟的旅游者和爱鸟志愿者。

3.2 加强法规建设, 严格执法, 严厉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 积极驯养繁殖, 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要求对野生动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使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增长。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要对无证从事猎捕、收购、加工、运输和驯养繁殖鸟类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 对以鸟类为原料招徕顾客的宾馆、饭店、餐厅要给予清理。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 公开暴光典型事件, 以震慑犯罪教育群众。

3.3 加大宣传力度, 全面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在过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开展鸟类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形成全民关心保护的氛围。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图画、报刊、杂志、电视专题报道等形式宣传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保护鸟类资源的重要性。现在有些城市专门设立了“爱鸟宣传周”, 大力呼吁市民去保护鸟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也增加了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许多热心的人们已经开始主动地承担起保护候鸟的义务。旅行社也可以将观鸟旅游纳入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当中去, 做好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旅游者关心鸟类, 爱护鸟类。

3.4 鸟类资源保护资金投入, 建立生态型动物园

政府部门要把鸟类资源保护当成一件公益性大事, 增加投入建立符合鸟类栖息的环境, 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政府可以发展以野生动物为主体, 配以植物造景的模拟栖息地, 建立生态型动物园。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与野生动物共享大自然, 是未来动物园研究的主要内容。

野外观鸟已从科学考察变成部分公民热爱自然、爱护生态的一种高素质休闲旅游活动。按野外观鸟者的理念, 观鸟与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是相一致的。保护鸟类环境, 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高呼“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旅游浪潮中, 观鸟旅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发展观鸟旅游, 保护生态环境, 前景广阔。

摘要:观鸟是现在十分流行的休闲旅游活动, 体现了一种亲近自然的现代观念。分析了鸟类资源的观赏价值及观鸟旅游的意义, 提出对鸟类资源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旨在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 把开展观鸟旅游和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篇9

关键词:鲁迅故居,存在问题,开发与保护,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也快速发展, 迅速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85亿人次, 与同期基本持平;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69.13亿美元, 比2013年增长了10.16%。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惊人。旅游业的大发展, 使游客的品味日益提高, 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游客不再满足于观光旅游或者购物旅游, 开始追求文化旅游。

名人故居是名人历史的再现,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名人故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名人故居, 即历史名人生前生活居住过的地方, 因为其德、其行、其事、其言等曾影响过一代人或几代人,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 更为了学习和继承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人文精神”, 便将其具有典型和象征意义的生前居所辟出, 内置与其人有关的物事, 供人们缅怀、观瞻与凭吊。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9份, 其中有效问卷354份, 有效率88.5%。在此次问卷调查中, 问卷设计主要利用李克特量表法, 指标包括名人故居的建筑风格、修缮情况、对名人的了解情况、餐饮服务、文艺表演、可参与活动等方面, 分值设置在1~5分, 其中:1-很不满意;2-不满意;3-基本满意;4-很满意;5-非常满意。

三、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基础设施陈旧, 部分故居修缮情况差。

消费者对鲁迅故居的修缮情况较为满意, 如图1所示, 打分主要集中在3~5分之间。鲁迅故居在战争中遭到破坏, 2002年开始绍兴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按照历史原貌对其进行修缮, 修整后的情况较好, 与历史原貌没有太大出入。但是,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游客反映故居内的公共设施陈旧, 且分布不合理。例如, 公共厕所在故居内较少, 在人流量大的时候拥挤情况严重。且绝大多数的名人故居依旧面临着长年资金匮乏, 导致修缮情况较差的问题, 例如绍兴秋瑾故居。 (图1)

(二) 故居内关于名人的介绍不够具体直观。

由表1和图2可知, 游客在参观完名人故居之后对该名人依旧不了解的占20.7%, 说明名人故居给游客展示的名人信息不够或者是展示的信息游客接受度低。据调查, 鲁迅故居内史料展览馆中多数为文字介绍, 缺乏更加直观的讲解方式, 例如, 语音讲解、录像讲解等, 游客在参观完后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 (表1、图2)

(三) 故居内餐饮业缺乏特色, 商业化气息严重。

从表2和图3可知, 游客对鲁迅故居的餐饮服务总体评价一般, 其中有6%的游客对餐饮服务很不满意和有待改进, 33%的游客故居内的餐饮服务一般。由问卷数据反映所知, 鲁迅故居的餐饮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鲁迅故居内餐饮业主要有咸亨酒店以及一条小吃街, 在调查过程中游客普遍反映故居内的餐饮业没有自己的特色, 商业气息过于浓重。 (表2、图3)

(四) 故居内文艺表演形式单一。

由图4可知, 游客对鲁迅故居内的文艺表演较为满意, 评分主要集中在3~5分之间, 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文艺表演有待提高。据调查, 鲁迅故居中有早读、阿Q、越剧等表演, 但是表演时间较短, 形式也比较单一, 游客的兴趣普遍不高。 (图4)

(五) 没有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资源组合状况较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鲁迅故居周边有秋瑾故居、徐文长故居、蔡元培故居、沈园等, 但是这些故居之间相互独立, 并没有将资源整合起来。每一个故居周边的旅游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 如果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条名人故居游的特色线路, 将能带动其他景区发展。

四、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几点建议

名人故居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 来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通过本次研究, 现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完善故居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些名人故居的基础设施陈旧, 破损较为严重, 缺乏休息区, 并且在一个偌大的故居内仅有三四个公厕, 导致旅游旺季的时候厕所内相当拥挤。名人故居应该配备与人流量相匹配的基础公共设施, 例如公共厕所、休息区、路灯、指示牌。增加故居内的语音讲解等设施, 并将名人的事迹拍成资料片, 让游客对名人有更直观、清晰的了解。

(二) 组合旅游资源, 点面结合地发展名人故居游。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名人, 在发展一个名人故居的同时可以将周边的故居串联起来, 形成一片名人故居群落, 发挥1+1>2的效应。例如, 绍兴名人故居众多, 应当成立一个机构专门来整合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可以按照故居位置、名人类型方面来策划故居游路线, 绘制旅游路线, 向全国发行绍兴故居游地图、攻略等。根据故居当地的饮食习惯, 设立特色餐饮, 严格控制餐饮、店铺数量。例如绍兴鲁迅故居内开设臭豆腐店、黄酒馆、绍兴菜馆、绍兴糕点铺、绍兴手工艺馆这些与绍兴当地文化密切相关的店铺, 数量控制在30家以内。

(三) 政府要树立对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完善保护名人故居的法律制度。

名人故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恢复。只有通过法治的保护, 才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不破坏名人故居。国家应该颁布针对名人故居保护的法律条文, 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名人故居的情况设置保护法规, 给名人故居全方面的法律保护。据了解, 在参观名人故居的过程中, 存在不少对一些宝贵文物破坏的现象, 例如在墙壁上乱写乱画等。可以通过宣传保护意识, 并对违规现象进行罚款, 要求中小学生定期进行名人故居游、名人故居志愿者等活动来改善这类问题。

(四) 当地政府应大力宣传名人故居旅游资源, 投入资金充分挖掘名人故居的价值。

政府宣传是现今最有影响力的宣传方式,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宣传, 才能将当地的名人故居推广出去。政府可以拍摄名人故居的宣传片, 通过网络渠道来扩大当地旅游的知名度。例如绍兴宛委山为樱花节拍摄的微电影《樱为爱情》受热捧, 使得宛委山从一个不知名的山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国内赏花胜地;另外, 据调查得, 国内拥有丰富的名人故居旅游资源, 但是真正利用起来的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名人故居必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如果因为缺乏资金, 长年未修缮, 破坏程度大, 那么政府可以投入资金, 并再次开放。

(五) 在名人故居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 政府可以适当开放名人故居, 招商引资。

民间资本是最具有活力的资金, 引进政府以外的资金既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又可以使故居发展得更具活力, 过度国有化只会让名人故居发展停滞不前。例如, 绍兴秋瑾故居可以成立管理委员会, 对秋瑾故居公开招标, 吸引中外企业的加盟, 引进资金的同时, 共同管理故居。

(六) 结合名人故居真实情况, 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名人故居的发展模式单一, 或者完全照搬照抄其他景区的发展。名人故居本该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 但现在很多名人故居为了牟取更多利益, 增设大量店铺, 导致商业气息过重。例如, 鲁迅故居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可以参考鲁迅的作品中描述的场景, 场景还原式的发展方式。故居内所有的店员都穿鲁迅生活年代时期的衣服, 故居内的商店布置也按照那个时期的风格来建造, 给游客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成志芬, 张宝秀.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比较研究[N].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6.12.

[2]陶东风.多维度解读名人[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3.

[3]魏明.浅谈名人故居的开发[N].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9.

[4]方磊, 唐德彪.名人故居的界定困境及发展转向[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30.8.

[5]王心邑, 赵若焱.对鲁迅故里保护规划的思索[J].华中建筑, 2004.22.

浅析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 篇10

1.1 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

在我国总资源开发当中, 煤炭资源占了绝大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供热度, 煤炭资源占有量为87.4%, 石油主要用于机动车, 占2.8%, 天然气用于做饭等家庭用途, 占0.3%, 水能主要用于发电站等, 占9.5%。

1.2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煤炭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而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内国外市场支持下, 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买卖也是比较平稳的, 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自从2005年之后, 我国煤炭销量超过了22亿t, 大型煤矿、中型煤矿产量为54%。小型煤矿产量较小, 但是数量巨多, 装备较差, 采矿水平一直处于手工回收的水平, 资源回收程度只占了35%。

1.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较多。因为国家企业多, 人口多, 所以要用到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挖掘, 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煤炭的开采, 可是开采后资源回采率、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有时候资源会浪费掉。美洲、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资源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但是煤炭的回收率却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发现,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煤炭浪费量就已经达到了300亿t。我国采煤的手段不是最先进的,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国内采煤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土采法, 这样会直接让资源回收率降低, 也会出现一些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强度大, 缺乏制度。最近这几年煤炭价格越来越贵, 这跟国内国外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地方煤炭生产的量, 已经产出了他们本地资源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 不顾资源情况, 胡乱的开采煤矿, 这导致煤矿安全日益严峻, 事故频频发生, 过度的开采, 还会造成资源短缺, 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 煤炭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问题

对植被和土地资源有着破坏影响。井工开采土地、已经破坏了植被, 更影响到了土地和植被的生长状况, 这对煤炭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大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让土地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塌陷也会引起山丘、山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的更会破坏矿物等资源。经过专家分析, 井工开采量达到上万t, 煤炭会随着土地进行塌陷, 如果有0.1hm2煤炭塌陷, 那么就会有0.2hm2的土地塌陷;其次, 露天开采方法会对植被、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属于挖掘性的毁灭方法。根据统计, 运用露天开采上万t煤炭的同时, 就会有0.08hm2土地会被破坏挖掘。

3 煤炭开采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科学来规划开采的资源, 建立开采环境指标制度, 要有至于的开发煤炭

煤炭资源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它不同于其他资源, 运用广泛, 我们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 合理的开发, 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 节约煤炭资源, 改变传统思想, 将“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一并抛弃, 建立开采煤炭相应的环境指标, 如果在检测中, 指标不合格, 就算有再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3.2 建立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

我国颁发了很多关于资源保护法的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 用来对那些所谓打着开采资源, 胡乱开采的大中型开采企业进行限制。让资源合理化的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 法规当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在资源合理利用上还是很难实施这样的法规, 成效较低。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煤炭开发的发展, 更希望我国在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上能够加强管理力度。

4 结论

煤炭开发中存在着回采率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矿区的环境加强管理, 合理开发。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是供热的主要手段, 由于国内人口较多, 冬季到来, 尤其是北方城市, 煤炭是主要的取暖来源, 因此, 北方城市污染比南方城市煤炭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会破坏到生态环境, 煤炭资源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11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扩容;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知名景区通常启动大规模扩容与提至项目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进一步增加当地旅游资源收入;此外,近距离、快餐式的城市周边主题旅游方式变得日益活跃,各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都在加快推出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旅游发展项目。然而,由于经济利益驱动,近年许多旅游地开发项目缺乏整体规划、趋于无序性;尽管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但是由于之前景区规划如交通、食宿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景区的高速发展,以至景区决策者不顾当地生态环境,匆忙上马景区附加项目建设;不但未起到应有的景区提质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污染、破坏了环境,阻碍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这种情况在景区接待与食宿方面尤为突出,如在知名风景地周围兴起一些小型餐馆和旅店,这些往往由当地居民住所改造而成;在垃圾处理、油烟排放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设施,往往直接排放油烟、垃圾就直接堆放焚烧,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损害。最为典型的是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世界级旅游地——张家界,由于当地政府对于对张家界景区扩容和提质缺乏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管理,导致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的高速发展,使得其在列入名录仅仅六年后的1998年,张家界因景区山上修建酒店和餐馆破坏自然景观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至此,当地政府才如梦初醒,加大了景区扩容控制,景区的过度开发才得到一定程度上控制。

目前,国内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已普遍超载,景区扩容建设通常面临投资越大破坏越大,很多风景名胜区内通常是“屋满为患”,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和景观。旅游风景区开发的有序规划、破坏性开发亟需严格整治均已到刻不容缓的时候,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环境保护为先导。

二、旅游地环境保护和有序开发

1.旅游地环境保护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生活在钢筋水泥打造的大都市里人们往往希望能够享受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美好事物和美丽的风景是人类对生活的共同追求。风景宜人的景色能让心情放松陶冶情操。沉浸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人们往往感觉心情愉悦、充满活力。所以宜人的环境、美丽的景色往往能起到陶冶情操、释放压力的作用。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源,名山大川、田园风光、海滨的阳光沙滩这些都是美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往往是人们出外旅游目的地。近年,旅游热潮不断涌现,尤其是当下正倡导的生态旅游,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因为只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旅游目的地的长盛不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旅游地景区有序开发

加快发展旅游业,务必做到有序开发。一方面应该修旧辟新,即在修缮原有但遭到破坏景点的同时,合理规划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当地民众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坚决杜绝旅游地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上马。目前,许多景点的开发往往集中在一些娱乐项目,及一些诸如索道、人工天梯等减轻旅游者为体验山水风光付出体力的设施上。这些项目的设立短时期内看似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长远来看,对当地植被、原生地形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因此,旅游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必须并重,才能确保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所欣赏与享用。

首先,要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框架来指导环境保护。对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遵守现行的法规条例,并利用现行法规保护当地的自然风光和良好自然环境,从而使得旅游区免受污染破坏。在加强法制化管理同时,需要向当地民众和旅游者普及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防重于治”的新生态环保观念。使人们切实意识到只有保护好当地环境才是景区长久发展之道,也只有这样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其次,加强治理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国内的许多名山大川大多具有独特的独特地貌特征,青松翠柏自古以来都是气节和不逐名利的象征。陈毅将军的诗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充分说明了松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品格高尚象征。所以,松柏自古以来广泛种植与青山绿水之间,许多的山川也因奇松、怪石、云海等而闻名中文。然而,由前几年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使得许多名山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严重威胁到当地的旅游景观价值。可见,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接纳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推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环境保护先行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我国优质的旅游资源能够与世长存让我们子孙后代都能享有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我国旅游事业长期健康的发展目标。在从事旅游景区开发和发展工作中,一定要切实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的风景旅游地往往是位于一些边远农村,其经济不发达,人们温饱问题尚且得不到解决,因而许多当地民众乃至一些政府管理工作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导致许多景区旅游项目在考察不足,规划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要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从当地居民和基层干部思想上着手,让人们意识到优美环境对风景区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让人们意识到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能吸引到中外游客,从而更好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才能让环保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nlc202309021148

首先,景区开发要从美学观点出发,做好景区的环境规划。而只有环境未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旅游地才能拥有宜人风景。而人们选择自然风景地旅游往往向往宜人的风景和自然风光让人心情舒畅、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因此,在规划新的旅游景点时,务必运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同时,需要做好相应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避免高峰时段旅游升温而造成对当地交通、通讯等造成过重负担,以及景区扩容和提质改造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的重复性建设。

其次,要合理运用宣传手段和渠道,提高游客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会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实际生活的改善,也会给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实际利益;同时也带来了喧哗、垃圾污染和景区破坏等等不利因素。比如有些游客一到景区,便对那些玲珑剔透,精妙绝伦的景区观赏物品、器具产生兴趣;完全不顾“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提示,喜欢用手抚弄、拍打,从而导致损伤珍贵的文物和美景。此外,还有些游客在景区名胜之地,效仿古代文人骚客,随意在景区景物上留下自己的“墨宝”,以期能“留芳百世”。这些被人为破坏的景物、植被和环境等,通常大大地降低了风景区物件的价值,也容易消减其他游客前来的游玩的热情,从而游客对景区的接纳度将逐步降低,对景区的长远发展来看,极其不利。从这方面而言,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不仅需要开发方加强规划设计,治理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一方面还需要当地居民和游客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入画江山。一方面我们要强化环保的教育和宣传,改善游客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使其意识到保护景区环境和资源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另一方面管理机构要制定可行得当的景区环保措施,如为了减少游客乱扔垃圾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应在景区内设立相应的卫生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公厕等。其次,对于一些已发生的不文明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和教育,比如相应的惩罚和批评教育等。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交规中的一些做法,如针对不文明行为的人就地执勤半天等惩罚措施,从而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在后期的游玩过程中改正。

第三,要研究环境容量并根据客容量的要求对某段时间内游客人数加以限制,从而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得旅游地得以永续利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人口承载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华山、九寨沟等多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就曾发生因景区超容量而导致的游客滞留或被困山顶的事件。事件发生不仅对于游客来说是一次噩梦般的旅游经历,对于旅游地更是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为了顺利地推进景区扩容、提质开发,我们应该专门针对景区环境容量展开研究,依据旅游地景区的实际容量,设计出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可容纳游客的峰值人数,控制当天或者某一时段的游客人数。在这点上可以部分借鉴国外控制客容量的做法,国外对于旅游景区尤其是小孩玩的游乐园,其客容量的控制相当严格;游览人数到了一定规模游客就必须在门外等候,待出来一定数量游客再放行一批进入,以防发生一些危险事故。同时也有关部门在做好实时人数监控得同时,应保持信息畅通,以便及时引导游客前往景区中不那么火爆的景点游玩。这样也能分散疏导游客,使得景区管理更加有序、科学。

四、总结

总的来说,要促进旅游景区开发能可持续发展,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到中国大好河山,我们必须以景区的环境保护为先决条件,切实做好景区开发规划,切实保护好景区内的自然环境,这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得景区的怡人景色,为我们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联系[J].民营科技,2011年2期.

[2]宋丽霞,王升武.谈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15期.

[3]伏六明.基于生态安全的旅游发展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3期.

[4]李梅.浅谈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8期.

[5]李士超.森林旅游开发环境保护优先[J].知识经济,2010年11期.

[6]阎宏毅.试析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期.

[7]李晓群.谈如何发展旅游与地理环境保护有机结合[J].才智,2011年17期.

[8]李妍,张新宇.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6期.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 篇12

一、玉林溶洞旅游资源概述

玉林地处广西东南地区桂东南丘陵台地,境内山地、丘陵、谷地、台地、平原相交错,分布较为广泛的是丘陵台地。丘陵台占全市面积49.4%,山地占33%,平原盆地占17.4%。玉林市岩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是广西具有丰富地貌资源优势的旅游城市之一。玉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第四系厚度薄、透水条件较好,地质构造发育,对地下岩溶发育极有利。玉林洞穴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玉州区、兴业县、陆川县、北流市等县市区。部分洞穴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气势恢宏;有的陡峭秀丽,洞中溪流弯弯曲曲、有潺潺流水;部分洞穴中还保存有大量著名的石刻文化遗迹,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宗教文化价值。玉林现已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溶洞主要有:勾漏洞、龙泉洞、水月岩。且景观各异,各具特色。以下就对三大溶洞进行概述。

(一)勾漏洞概述

勾漏洞位于玉林北流市城区东面3公里处,位处勾漏山主峰下,南靠圭江,占地总面积达204公顷,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1996年重建,属广西省级风景名胜区。勾漏洞是道书称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的“二十二洞天”,由宝圭、玉阙、白沙、桃源、玉金五个岩洞组成。二座大山把五洞连通一线,全长1500多米,经亿万年的熔解变化,构成勾、曲、穿、漏的特点,洞内石柱、石笋以及各类天然奇特的钟乳石纵横交错,千姿百态,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映下,更显扑朔迷离,瑰丽妖娆。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洞中石壁上有各类石刻遗迹,例如:有唐代名将李靖的《上西岳书》碑,南宋宰相李纲入洞题诗碑,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寄题广西勾漏洞》诗摩崖等人的真迹120多幅,给勾漏洞倍添文化艺术魅力。

(二)龙泉洞概述

鹿峰山龙泉洞位于兴业县城隍圩东面1.5公里处。1987年3月,开发建设为旅游胜景,11月31日正式开放游览,被称为“地球心脏”。属广西省级风景名胜区。该洞由众多的喀斯溶洞及地下河构成,长一千二百多米,洞中五大厅连串而成,每个大厅景点集中,可容纳游客万余人,由众多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组成维妙维肖、千姿百态的景象。洞壁不少石钟乳(钟乳石),像瀑布、像树林、像蜡烛。洞中弯弯曲曲的溪流,约一千米长,可淌水游览。水深不过膝,游鱼可数,水底为沙石。沿溪而行,景色万千,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具有吸引力的不止是迷人的溶洞景观,还包括鹿峰山龙泉洞见证了一段桂系崛起的历史故事。近代风云人物李宗仁早期军旅生涯中,曾因败仗落难,回到城隍镇鹿峰山屯兵。仅过半年,从少校营长,连升三级,成了广西区防军司令。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现在的鹿峰山仍保存着当年的防御工事。

(三)水月岩概述

水月岩位于广西玉林市东南部。距玉林市区约11公里,地处玉林与北流、陆川县交界处。整个岩区呈椭圆形,长5公里,宽1公里多,面积7平方公里,加上四周的保护地带,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属石灰岩岩溶地貌。峰林挺拔,风景优美。1988年,水月岩--龙珠湖风景名胜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定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水月岩,曾在清代就列为“鬱林八景”之一。其历史悠久,又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里对其景色做了详细描述及地方官员、文人墨客题记和民间有关明朝建文帝传说而闻名。其中有一个暗洞,名叫“藏过朝”。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洞道呈“上”字形,洞长1公里,分明洞与暗洞两段,洞口石壁上有明代石刻“水月岩”3字。据说建文帝遭遇“靖难之变”后曾避难于,躲过了几朝皇帝,至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方率尚存的二十余名随从离洞而去。水月岩这个洞就成了历史闻名的“藏过朝”。

二、玉林溶洞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因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经过千万年的侵蚀,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钟乳石和奇异的洞穴景观。形成时间久远,一般都是几十万年甚至以上。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被人为的破坏或者是盲目的开发很难恢复原状。因此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既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也要在开发利用中做好保护,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总体规划

玉林市政府要对溶洞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通过评估和规划等措施的实施,对溶洞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科学的开发。出台关于溶洞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玉林市溶洞旅游资源保护条例》,通过法律和产业政策引导调控溶洞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坚决制止非法采掘和买卖钟乳石的行为。确保开发有序、科学、合理,杜绝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开发行为。同时对各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协调,促成沟通与合作,有效监督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二)生态保护,持续发展

漫长的地质运动是形成溶洞景观的关键,溶洞旅游资源具有生态脆敏感度高、环境承载容量低等特点,一旦遭到破坏溶洞景观旅游的吸引力必会大打折扣。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开发。因此要把洞内景观保护和洞外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即将溶洞所在的区域进行保护,将洞穴所关联的地貌单元和水文系统划为保护区。开展相关的保护措施,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要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的理念,打造文明和谐的溶洞景观旅游区,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适度开发,科学管理

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溶洞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溶洞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为依据。遵循保护为主,应采取有限度地开发,防止过度开发。重点景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全封闭式的玻璃观光通道,防止游客破坏;依据洞内的环境承载容量,合理控制客流量,以避免二氧化碳总量超标对洞穴环境造成破坏等。同时也要提高溶洞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在溶洞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保护与科学的管理。在洞穴知识、保护方法、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指导培训。只有在溶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不断规范,才能实现溶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玉林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一)依托品牌优势,政府决策定位

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把玉林的溶洞旅游资源发展与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溶洞旅游资源开发中主导和决策作用。

1、统一规划建设。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挖掘溶洞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准确定位市场及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和培育溶洞旅游产业。

2、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如政府可在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出台关于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特别是对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加强对风景区交通道路、水电供应和通讯信息服务等方面配套建设。如规范小商店经营、酒店旅馆标准化建设等。

4、不断拓宽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推介宣传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信息资源。提高玉林溶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打造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溶洞旅游品牌。

(二)采用主题开发,丰富文化内涵

溶洞是地下水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基本相同,但内部景观形态及其组合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洞穴各有所长,在开发利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突出每个溶洞景区的个性及景点的组合特点。中国洞穴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多样化,洞穴旅游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追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差异强烈的洞穴旅游新境界。可将玉林开发或者规划开发的溶洞打造成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采用主题式开发,把自然观光景点和石刻文化(勾漏洞、水月岩)、宗教文化(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二十一、二十二洞天均在玉林)、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岭南区域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导向。即对现有的溶洞景观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富有鲜明特色的开发主题;树立溶洞旅游资源的新特色新形象,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溶洞旅游景观。

(三)科学规划景观,结合科技开发

溶洞旅游资源开发获得成功,景点的科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保护溶洞原有的自然地质景观,以现有的自然地质景观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神秘化等特色特点的旅游景点。

2、通过游览路线的设计将各具特色的景观串联起来,让洞内景观以系统化、层次化、全面化的特点展示在游客面前。也可适当设计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点的人文景观。如岭南原始人表演,复原岭南原始人在溶洞中的生活状态,让游客在游览神秘气息的溶洞景观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岭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洞内的基础设施材料尽量使用科技含量高的复合材料。如,栏尽量不要使用木头等易腐烂的材料,以防止洞内生态环境遭到二次污染。同时为了提高景点的观赏性,洞内灯光设计和布置应该使用现代微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洞内的景观更具神秘特色,打造神奇科幻洞穴。

(四)开发旅游产品,推动产品升级

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及旅游景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玉林溶洞旅游资源丰富,但溶洞旅游产品普遍的形式是以洞内观光游览为主。因此应对当前的旅游产品进行纵向开发。

1、开发出探险溶洞旅游产品,即开发出满足游客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的探险产品,游客通过溶洞探险达到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和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

2、开发出保健溶洞旅游产品,溶洞的空气中有一种离子对人体有益,对人的精神、心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因此在通过权威的测定后开展保健旅游。三是开发科考溶洞旅游产品,溶洞内存在生物,如盲鱼,及大量的钟乳石等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一个纯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可在溶洞中开展关于地质学、环境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拓宽溶洞旅游市场。

四、结语

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在分析玉林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经验教训,对溶洞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探究。以促进玉林溶洞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实现玉林溶洞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英语口语的表达特点下一篇:调整心态 战胜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