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开发

2024-10-16

煤炭资源开发(共12篇)

煤炭资源开发 篇1

1 现今煤炭资源发展状况

1.1 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

在我国总资源开发当中, 煤炭资源占了绝大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供热度, 煤炭资源占有量为87.4%, 石油主要用于机动车, 占2.8%, 天然气用于做饭等家庭用途, 占0.3%, 水能主要用于发电站等, 占9.5%。

1.2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煤炭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而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内国外市场支持下, 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买卖也是比较平稳的, 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自从2005年之后, 我国煤炭销量超过了22亿t, 大型煤矿、中型煤矿产量为54%。小型煤矿产量较小, 但是数量巨多, 装备较差, 采矿水平一直处于手工回收的水平, 资源回收程度只占了35%。

1.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较多。因为国家企业多, 人口多, 所以要用到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挖掘, 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煤炭的开采, 可是开采后资源回采率、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有时候资源会浪费掉。美洲、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资源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但是煤炭的回收率却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发现,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煤炭浪费量就已经达到了300亿t。我国采煤的手段不是最先进的,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国内采煤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土采法, 这样会直接让资源回收率降低, 也会出现一些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强度大, 缺乏制度。最近这几年煤炭价格越来越贵, 这跟国内国外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地方煤炭生产的量, 已经产出了他们本地资源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 不顾资源情况, 胡乱的开采煤矿, 这导致煤矿安全日益严峻, 事故频频发生, 过度的开采, 还会造成资源短缺, 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 煤炭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问题

对植被和土地资源有着破坏影响。井工开采土地、已经破坏了植被, 更影响到了土地和植被的生长状况, 这对煤炭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大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让土地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塌陷也会引起山丘、山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的更会破坏矿物等资源。经过专家分析, 井工开采量达到上万t, 煤炭会随着土地进行塌陷, 如果有0.1hm2煤炭塌陷, 那么就会有0.2hm2的土地塌陷;其次, 露天开采方法会对植被、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属于挖掘性的毁灭方法。根据统计, 运用露天开采上万t煤炭的同时, 就会有0.08hm2土地会被破坏挖掘。

3 煤炭开采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科学来规划开采的资源, 建立开采环境指标制度, 要有至于的开发煤炭

煤炭资源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它不同于其他资源, 运用广泛, 我们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 合理的开发, 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 节约煤炭资源, 改变传统思想, 将“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一并抛弃, 建立开采煤炭相应的环境指标, 如果在检测中, 指标不合格, 就算有再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3.2 建立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

我国颁发了很多关于资源保护法的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 用来对那些所谓打着开采资源, 胡乱开采的大中型开采企业进行限制。让资源合理化的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 法规当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在资源合理利用上还是很难实施这样的法规, 成效较低。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煤炭开发的发展, 更希望我国在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上能够加强管理力度。

4 结论

煤炭开发中存在着回采率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矿区的环境加强管理, 合理开发。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是供热的主要手段, 由于国内人口较多, 冬季到来, 尤其是北方城市, 煤炭是主要的取暖来源, 因此, 北方城市污染比南方城市煤炭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会破坏到生态环境, 煤炭资源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煤炭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御措施

煤炭资源开发 篇2

兴文县课题组

近期,兴文县政府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和煤炭企业,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对兴文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建立资源区补偿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煤炭资源储量及生产规模情况。兴文县地处川南矿源富集区,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经济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县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约5亿吨,估计远景储量在10亿吨以上。全县现有在籍煤矿52个(含富安煤矿、金鹅池煤矿),年产239万吨。2008年产煤127万吨,对外销售征收矿产品税费118.9万吨。

(二)煤硫矿分布及影响人口面积情况。我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周家镇、仙峰苗族乡、石海镇、大河苗族乡、古宋镇、僰王山镇等12个乡镇,涉煤地面约343.8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6.75万人,涉及行政村49个,148个小组。值得注意的是,兴文县属于煤炭与硫铁矿共生,硫铁矿资源储量为14亿吨,属于硫铁矿富集区,开采硫铁矿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更严重,目前,兴文县共有硫铁矿29个,年产130万吨,影响面积约48平方公里,人口约1.29万人。

(三)煤炭销售收益及经济补偿情况。我县煤炭对外销售交纳税费由县统征办统一征收。2008年煤炭征收标准为每吨62.3元,其中国税20元,地税20.1元,其他规费22.2元。2008年煤炭行业提供的财政收入约3700万元,其中属于县级地方收入约1300万元,规费收入约2400万元。规费收入中按县人大决议,每吨煤提取10元作为交通建设基金,2008年从规费中提取公路交通建设基金1176万元,已安排75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煤矿企业因占用农户土地、青苗补偿、人畜饮水、房屋拉裂修补、农民生活用煤等赔偿费用共692.8万元。

(四)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情况。近年来,煤炭开采给矿区周边农户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是开采引发的水均衡破坏及污染。煤炭开采伴生的地面沉降、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当地农民人畜饮水困难,农田减少,农作物干枯,粮食减产;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再则,任意排放,对地下水、当地河流、水沟、农田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煤矿扩能改造,煤矸石堆放场地扩大,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矿区矸石山堆积引发的污染主要是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经风化和瓦解,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有毒、有害物质入渗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土壤贫瘠化、植被破坏,且复耕较为困难。三是煤矿开采量逐渐加大,采空区增多,造成地表裂缝下陷、山体滑坡、危岩增多,使农民房屋拉裂,耕地受损;矿山遇浅层开采,井下放炮时带来地面震动及噪声,影响地面房屋及房屋内人、畜安全;井下抽风排放废气对周边农户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矸石山流动、煤矸石放热、尾矿堆积、滑坡等其他矿山地质灾害。

(五)煤矿开采涉及安全生产情况。目前,我县煤矿企业经前几年矿业秩序整顿和近些年煤炭资源整合关闭后,煤矿数量虽然减少,但涉及安全生产的灾害仍很严重,全县52个煤矿中除2个新建外,其余煤矿瓦斯突出矿井就占31个,高瓦斯矿井占11个,低瓦斯矿井8个。煤矿涉及瓦斯、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危险,给煤矿财产和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每年因煤矿开采造成的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较大,给家庭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因此事故影响带来的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煤矿安全治理任务仍很艰巨。以上问题不仅造成厂社矛盾逐渐加剧,而且因矿山开采引发的信访、上访事件也在逐渐增多,煤矿企业对农民的补偿金额也在逐渐加大,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使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厂社关系方面压力加大。总之,长期的矿业开发使矿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及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建立区域性一体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从兴文县实际出发,提出以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一)加快整合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兴文县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现有煤矿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部分煤矿井田采区走向短,资源配置不合理。按照(川办函〔2007〕16号)文件对兴文县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后,关闭淘汰了一批资源不足、规模小、开采条件差的矿井,促进兴文县煤矿规模提升,结构得到一定改善,部分煤矿正朝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矿整合扩能后,兴文县煤矿企业将减少到45个,生产规模将达681万吨。目前煤矿企业正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加紧技术改造,增强管理素质,提高办矿水平,抓紧整合扩能工作,优化煤矿产业。

(二)依托煤炭资源,打造煤化工基地。从兴文县煤炭产业发展看,在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后,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优势,应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或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依托资源优势进行煤炭深加工。就目前成都地奥集团投资建设地奥金鹅池和地奥大旗两个煤矿后,拟准备投资年产12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对我县煤炭资源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煤化工基地都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综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程度。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井煤层气排放和煤矸石堆放将带来大量空气环境及地面环境的污染。为加强办矿“三废”治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对生产扩能的煤矿企业建立瓦斯抽放发电规划。目前,全县煤矿企业已建立验收瓦斯抽放站13个,已建成瓦斯抽放发电站1个,2009年五星煤矿、环远煤矿等将启动建设4个瓦斯发电站。随着煤矿企业技改扩能的推进,按规划煤矿利用瓦斯发电将逐一得到落实,以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对煤矸石的利用,在省专家组2009年2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将2×1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列入规划后对外招商引资实施,煤矸石发电厂建立后将对现有300万吨的煤矸石和每年新增加的40万吨煤矸石得到有效利用和处理,以降低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对矿井废水排放,县环保局正按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对煤矿企业废水排放要求必须建立废水处理系统,使废水达标排放,对新建或扩能的企业必须按“三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废水排放设施。

三、关于建立资源区补偿机制的建议

建立煤炭资源区补偿机制应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产煤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建立健全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煤炭开发的“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做到“渐还旧帐,不欠新帐”,用一定的时间使煤炭资源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一)构建煤炭开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机制。煤炭资源开采区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强化煤炭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体制定煤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标准和规范。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角度出发,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布局、开采时段,划定禁采、限采区。要严格禁止有可能诱发严重生态衰退和环境灾难的采矿活动,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防范和规避机制。

(二)实行矿区生态质量报告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审核制度。建立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对煤炭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理,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新建和已投产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提交规范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条件。新建和已投产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要求,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经环保部门审批后实施。煤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煤矿关闭时,必须提交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评估报告书,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三)编制煤炭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在详细调查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基础上,环保部门牵头组织编制煤炭资源区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和方案,强化规划管理,所有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环境治理规划。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法制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法制化水平,统筹协调矿区生态建设与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生态移民等。

煤炭资源开发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管理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因此,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煤炭企业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来保障我国各企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就当前来看,我国煤炭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炭企业的顺利发展。下面本文主要阐述一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一、重要性

一个煤炭企业是由无数的企业职工组成的,其中包括各个层次的企业职工,关键层次的企业职工还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通过企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因此实现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煤炭企业是由无数的企业员工组成的,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理应占有主体性的地位。煤炭企业通过对企业员工的鼓励、各种奖励、人文关怀等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兴致,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为煤炭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能够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一个企业的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保证企业正常顺利运营的关键。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管理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出优秀的企业人才,为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二、问题分析

(一)煤炭企业员工综合素质较低

众所周知,煤炭企业也是一个大型的企业,部门比较齐全,就目前来看,我国煤炭企业所需的人员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当然要保证具有较高的办公水平,对于煤炭开采操作人员,同时更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为煤炭开采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大的灾难事故。然而在煤炭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比较零散,企业员工技术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

(二)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们都知道煤炭企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不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认识不清,不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主要是受到传统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影响。煤炭企业领导受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陈旧观念的影响,忽略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往往只为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不少企业只是稍微的加强一点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甚至部分煤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措施浅议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矿产资源,不管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人们日常生活,都少不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煤炭企业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为国家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动力需求,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保持煤炭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一)加强煤炭企业的重视

从根本上转变煤炭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陈旧认知观念,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用现代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煤炭企业要时刻铭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努力促进并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并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人员培训渠道,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煤炭企业人才队伍。

(二)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在开发上充分挖掘有技能、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好管理,既要做好企业现有人才的管理,包括定期的培训、教育、考核等工作;还要做好未来预期煤炭企业人才的招聘工作,未雨绸缪,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三)完善煤炭企业文化建设

煤炭企业良好的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煤炭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长期接触的工作环境,对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良好的煤炭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提升自己,同时也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煤炭企业要大力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展现企业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象,使企业员工树立起企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培养煤炭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煤炭企业只有把握了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掌握企业发展制胜的先机,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煤炭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努力做好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与指导,未雨绸缪,为其实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宫孙胜.山西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09)

[2]王兴华.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3]张洪志.冯建华.刘宪国.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探讨[J].煤炭工程2008(08)

[4]张俊华.刘典河.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篇4

一、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1. 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 煤炭企业无论是自身体制的转轨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都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煤炭企业大多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性、作用和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不足, 尚未树立“人力资本”意识,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

2. 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人力资源开发成当务之急。

据统计, 国有煤炭企业职工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l8.6%,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4%。另外, 目前, 我国生产能力在30万t/a以上的大中型煤矿从业人员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2.7%, 大专以上的仅占5.4%, 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足3‰;生产能力在30万t/a以下的小型煤矿从业人员中, 中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每矿不到3人。

3. 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少。

目前, 多数煤炭企业管理者仍单纯地把人才看做成本和劳力, 而非资源和智力, 对人才只使用不培训, 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 使得企业的人才开发能力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 不能挖掘人才的潜能, 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 冗员问题突出,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 煤炭企业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冗员问题仍十分突出, 企业负担较为严重。另外, 近年来, 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竞争加剧, 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流失的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管理、技术和技工等骨干人才, 这些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

5.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 煤炭企业井上井下人力资源不平衡。井上人力资源过剩, 而井下人力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缺乏。其次, 井下辅助生产工人与直接生产工人不平衡。辅助生产工人超员, 直接生产工人不足。再次, 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不平衡。技术工人短缺, 普通工人富余。

6. 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 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留下了深刻的行政管理的烙印, 在煤炭企业内部, 工人和干部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在管理人员中实行比照政府机关的级别制, 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待遇与管理人员相差甚远。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强化了技术人员的“仕途”观念, 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沉浸于追求管理职位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就使煤炭企业的大部分技术人员失去了发展空间,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 部分煤炭企业改革了单一制的职务结构, 实行职务双轨制, 即将职务分为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两个系列, 给专业技术人员以发展的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

二、开发与管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对策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打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的管理理念;树立起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理念, 以爱才求才为共识, 用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辩证的观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和工作水平, 制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确保煤炭企业人才强企策略的顺利实施。

2. 强化煤炭企业岗位管理, 建立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

“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是企业设计组织结构和工作系统的基本原则。煤炭企业的岗位设置必须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煤炭企业的重点是对岗位的动态与制度化管理, 及时更新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 使之与煤炭企业的战略相匹配。这样, 通过工作再设计适应劳动力的多元化,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的内在激励性。

3.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由于煤炭企业难以吸引外部人才, 只有依靠自主培养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培训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煤炭企业应认识到人员培训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对员工培训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严重缺乏人才的煤炭企业, 在保证培训资金充足和按时到位的前提下, 应建立有企业特色的培训计划, 培养对企业有认同感的员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可以减少学历学习, 而向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倾斜, 尤其应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进修、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必须有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和培训考核指标, 尽量避免走过场和混文凭的现象发生。

4. 探索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企业收入、生活福利状况, 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思想稳定性。可以说, 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煤炭企业应制定顺应时代发展的工资方案和奖励机制, 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将员工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企业绩效结合;坚持工资分配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 向技术岗位倾斜,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案, 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考核评价内容可以分为量化指标、评议指标、综合指标, 考核方式可以分为操作岗位考核和管技岗位考核;把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兑现的依据, 与其薪酬直接挂钩;对一般员工则与个人工作量大小, 操作失误率等指标挂钩, 从而突破煤炭企业原来重定性、轻定量, 指标、权重体系设计不科学等的局限,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把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目标。

5. 建立培训开发制度,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机制, 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力度。

针对目前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要想整体提高员工素质, 首先, 必须根据企业发展规划, 对职工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专门性培训开发。其次, 要加强战略性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具体来说, 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员工素质。对素质较低的员工要进行文化补课, 使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初中及以上学历, 以便更好地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及自我保安常识等。

(2) 加大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形成阶梯式的长期培训规划和体系, 注重把培训学习和实际业务活动结合起来, 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从而不断增加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 增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后劲。

6. 实行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

在人才方面, 煤炭企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煤炭企业人才短缺, 外面的人才不愿到煤炭企业来工作。二是煤炭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满现状, 纷纷跳槽。因此, 煤炭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除了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分析与设计, 做到责任和权力统一外, 还要改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薪酬分配制度, 实行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可以实行科研成果利润比例提成、节约成本奖励等多种薪酬分配制度。

煤炭资源开发 篇5

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及补偿情况调研报告(节选)

一、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榆林是煤炭资源富集区,全市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为2714亿吨,探明储量为1447.74亿吨,分别占全省的70%和86%,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

我市煤炭工业从“七五”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煤炭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已形成了以大柳塔、榆家梁和榆树湾煤矿为代表,大中小矿井齐全,国家、地方、个人联合开发的格局。2009年,全市煤炭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亿吨,同比增长35%,成为全国第二产煤大市。2010煤炭产量达2.57亿吨,同比增长22.9%,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值888.46亿元,实现税费150.3亿元,利润369.9亿元,税费占财政收入的37.5%。煤炭工业已成为全市的龙头骨干财源。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开发带动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建筑、建材、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使榆林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市煤炭资源拥有量却明显不足

目前,国家已明确的煤炭资源分配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神华集团占有资源106.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21.58%,陕煤集团占有资源60.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2.38%,其他外省企业占有资源311.15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48.81%,榆林地方企业占有资源84.73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7.23%。目前,全市矿区已进行探矿权登记的井田项目有55个,勘探面积7039平方公里,其中我市地方企业登记探矿权的井田有22个,勘探面积1450平方公里,勘探项目、勘探面积分别占40 %、17%,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

(二)资源浪费严重,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

一是资源消耗高,煤炭回采率低。二是弃贫采富,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三是浅层煤没有得到合理释放。四是规划不合理。对煤炭资源开发没有长远规划,开发力度大,几乎形成“遍地开花”的全面开采局面,按照目前这种形势,资源开发远景不容乐观。

(三)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量存在,使矿区环境日益恶化

1、采空区塌陷问题令人担忧。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2、“三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工业“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地表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3、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地下资源的大量开采,地表水、地下水大面积渗漏,导致不少井泉下漏、淤坝干涸、树林枯死、矿区不少地方发生水荒。

4、安全隐患增多。首先,受采煤方法限制,房柱式硐室开采导致工作面无法实现全负压通风,工作面空顶作业,顶板事故频发。其次,煤层自燃倾向严重,矿井防治水任务艰巨。

再次,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榆林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矿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开始显现,其累积效应一定程度上将形成代际转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隐患。

(四)中省企业、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矛盾日益突出

1、在资源占有上,中省企业有明显优势,地方企业无法与之竞争。我市有不少煤、油、气、盐资源重叠共存的地区,长庆已登记了油气探矿权,地方企业要开采煤、盐,必须经其签字同意。神华弃而不采的煤炭资源,地方企业要开采,也必须经神华同意。地方政府对类似问题毫无办法。地方对央企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则以“你们找中央去说”的理由进行搪塞。

2、地企矛盾突出。地方煤矿对解决环境、学校建设、学生上学、群众用煤、贫困户的生活、就业等问题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企业和群众矛盾较少。中央企业基本不考虑此类问题,地企关系紧张,纠纷不断。

3、对于塌陷区的治理不重视。部分煤炭企业只重视开采和经济效益,对开采造成的塌陷问题不够重视,有的只是给村民一定补偿,造成了“重补偿,轻治理”现象,长此以往,将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为该地区以后的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五)财税分配不合理,利益均衡机制缺失,引发各方利益冲突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1、税收的纵向分配不尽合理。现行税制把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值潜力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税或共享税。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直接导致中、省、市县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2005年至2010年,榆林市上划中央和省上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64.4%上升到68.7%,而留市县收入比重由35.6%下降到31.3%。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00.8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收入仅为125.5亿元。市县财政基本上仍属于“吃饭型”财政,造成媒体所说的“富资源,穷财政”现象。

2、税收与税源背离,造成区域间不合理的税收转移。现行税制造成的税收与税源背离。总公司统一汇总纳税,使分、子公司所在地榆林的税收转移到总公司所在地;跨区经营造成生产、经营地榆林的税收向注册地的转移。本应体现为资源输出地的税收,反而流到了资源输入地。这种税收收入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移,既影响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又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致使“贫者愈贫,富有愈富,恶性循环,周而复始”。2010年神东煤炭分公司东胜结算部、神朔铁路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实行北京神化股份有限公司总机构汇缴后分配各分支机构,致使应缴企业所得税从榆林被转移1.77亿元。

3、税费政策不合理,资源税制度不合理造成的背离,地方损失太大。近年来,煤炭资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由于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并且税额偏低,使榆林无法得到这些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税收利益。2010仅煤炭产量2.57亿吨,完成产值888.46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25.5亿元,反差太大。企业所得税中、省、市、县分配比例为60%、20%、10%、10%,市县分配比例仅占20%,财政增收的大部分被中省集中,2010年两税收入225.9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5倍,而返还却没有明显增长。资源税的计征依据是按销售量或自用量确定的,而不是按储量来确定,既流失了税源,又助长了掠夺式开采。中央企业不执行省以下政府的收费项目,导致了现代化大型煤矿的贡献还比不上装备落后的小煤矿的贡献。如神华能源股份公司拒缴地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问题。若按2008-2010年的煤炭产量测算,该公司3年共少缴煤炭价格调节基金38.4亿元,其中按2010年煤炭产量6680.7万吨计算少缴13.4亿元。

三、建议与意见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资源开发思路

按照中央的要求,彻底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

展观念,更好的满足民生需求,着眼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仅要考虑中央的利益,也要照顾好地方的利益,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要切实认识到中省企业并不代表中省政府,也不代表全局和整体利益。没有地方利益就谈不上整体利益,只有承认地方利益,放手发展地方经济,才能找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榆林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才能对中央对整体贡献更大。一个地方和群众正当利益不能保证的榆林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榆林,最终只能危害国家能源基地这样一个整体利益。因此,要敢于为发展地方经济去争取资源配置权、规划权、经济宏观调控权和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办事权。

(二)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建立有利于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

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当停止对各类资源的行政划拨,停止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国家应尽快制定资源价格体系,为开发企业配置资源,应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行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要规范采矿权价款评估办法,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对已开采和决定开采的矿区,要按“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公开拍卖采矿权。对已取得采矿权的企业,我们应争取以地上资源如土地、水等资源换取股份,合作开采。

2、创新制度设计,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应深化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由政府做好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挂的方式选择投资者,为各类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创造平等的准入和竞争机制;外来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应当吸收当地企业以资本入股,保障开发地有一定的投资权。如神木县红柳林煤矿,是省、市、县合作的典型代表,该矿神南公司(省属企业)占51%的股份,市上占24%的股份,县上占25%的股份,并由县上派四名人员进驻该矿,任副总等职,协调企业与地方的关系。

3、制定资源综合开发的详细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国家规划、法律和法规的权威性,解决煤、气、油、盐等资源重叠的开发和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问题,解决超计划、超设计能力开采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努力争取中省政府赋予市县政府一定的资源处置权和知情权。在规划区内的资源处置也应征求市县政府的意见。边角矿区由县级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开采,可以参照鄂尔多斯市的做法,将边角资源配置给实施技术改造和进行资源整合的煤炭企业。尽快释放浅层煤,《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煤矿企业进行复采或者开采边角残煤和极薄煤”,这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法乱采。

5、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对煤炭资源开发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分布,统筹开发,改变煤炭资源全面开采局面,实现长久可持续开发。

(三)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1、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榆林采煤塌陷区进行权威性鉴定、评估,研究恢复方案。对因采煤导致的地面塌陷和裂缝,利用高科技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对已经造成破坏的予以及时修复;对可能发生的地区进行预防和补救。要遵照《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产环境保护规定》制定矿区开采沉陷治理补偿办法及实施细则。

2、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注意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漏失,大力推广保水采煤法。煤炭和水资源相互交错存在的地区,必须以保护水资源为原则。在水源地不提倡大规模植树,以减少水资源的蒸腾损失。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当地地下水的储量、质量、分布、补排等条件作系统勘察和了解,并划定水源保护区加以保护。

3、要适当提高和调整收费标准,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强化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环境破坏赔偿意识,落实企业的出资义务和治理责任,提高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标准。要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为治理环境筹集足够的资金。

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直接存入财政部门指定银行开设的保证金专户。本金及利息属采矿人所有,在其履行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后,经验收合格,保证金及利息返还采矿人,否则不予返还。二是加大西部矿业大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地方分成比例,即由现行的中省各半改为中央、地方各占40%、60%。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公开拍卖采矿权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加上增加的资源补偿费,一并用于解决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

(四)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建设,切实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1、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在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持、群众生活生产等领域的转移支付,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作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投资主体的中央企业、省级企业及外资企业,应当做负责任的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业反哺农业、安排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地方政府共同为榆林的科学发展、共富共赢、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3、针对具体情况,应借鉴府谷县新民镇的做法,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村干部到企业任民调副矿长或副经理,具体协调村企之间的矛盾和争议。鼓励村民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经营,鼓励企业优先吸收本地村民入股,不愿入股者给予一定补偿。在用工上,优先本地群众,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包给本地群众,切实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4、要密切关注采空区、塌陷区的群众生活状况。针对资源开发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帮扶措施,协调煤炭开采企业按照吨煤利润一定比例,确定合理的帮扶资助额度,在村民吃水、行路、上学、就医、培训、农资、养老等方面积极扶持资助,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五)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促进地方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1、调整原煤资源税政策。将计征依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应按资源消耗量,而不应只按产量计征。在计征依据未改之前,建议调整资源税税额,以此调节级差收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建议中央对总部设在西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而总部不在西部、仅在西部设立生产经营机构的企业不实行税收优惠,以此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

煤炭资源开发 篇6

关键词:煤炭;地质预测;资源规划;应用;探讨

随着社会步伐不断加快,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对于煤炭资源来说,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还能使它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同时,在对煤炭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煤炭地质预测被应用到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从煤炭资源规划的角度,对煤炭地质预测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对应的分析。

一、煤炭地质预测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地质预测就是指以已有的地质资料为媒介,对地质理论加以合理的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煤田予以合理的扩大,推断新的煤田以及矿区远景加以预测。相应地,煤炭地质预测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存储量,含煤地区具有的地质特征。同时,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三种方法加以利用,来对煤炭地质进行预测。一是:以该地区呈现的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简单的类比方法对煤炭地质进行预测。二是:把有关物探资料作为关键线索,来进行煤炭地质的预测。三是:对煤田形成的条件以及煤炭资源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具体来说,从理论的角度对新的含煤地区进行分析,并加以说明。此外,对于煤炭地质预测的结果,需要用对应的煤炭地质预测图来表示。相应地,在预测图上,可以附加一些表格或文字,对相关信息进行说明。

二、在煤炭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煤炭资源得到更好地规划利用,需要对煤炭资源勘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全面的分析。进而,为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做好铺垫。

1、关于煤炭资源勘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新建的煤炭开采矿井都比较大型,需要采用综合型的设备。相应地,在对煤炭矿井进行勘查的时候,相应的勘查报告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即使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也只能勘查出矿井中局部的情况。其次,在进行煤炭资源勘查的时候,一些规划矿区地质勘查人员没有对煤炭资源组织的情况予以全面的勘查。最后,就含煤地区勘查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已经很久没有进行勘查工作。同时,在煤炭资源勘查方面,也没有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

2、关于在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对于煤炭资源开发来说,煤层一般都比较厚。而那些小型的煤矿区并没有相应的地质资料。因而,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并不能对煤炭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同时,煤炭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在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一些煤炭资源开发区的规模比较少,布局也很不合理。相应地,设备落以及资金不足对煤炭资源的开发都造成了阻碍。第三、在对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比如,在煤炭开采中,经常出现泥石流、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又比如,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使地表水出现干枯的情况,造成水资源缺乏。第四、在采煤与采气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协调。进而,成为了煤炭资源开发道路上的障碍物。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采气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登记开采,造成投入的资金不够,煤气层的开采工作进行地很缓慢。又比如,在煤炭资源与煤层气资源开采方面,出现重复进行登记的情况。进而,造成一些方面出现脱节的现象。这样不利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也说明对煤炭资源进行规划的重要性。

三、在煤炭资源规划方面,煤炭地质预测的运用。

想要对煤炭资源予以科学的规划,离不开煤炭地质预测的作用。当然,在新时代下,这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对于煤炭地质预测来说,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在煤炭资源规划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在煤炭地质预测方面,预测方法以及潜在资源含量的估算方法。相应地,对于这两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首先,关于煤炭地质预测方法。一是:煤炭地质预测人员需要对相关的资源加以收集以及恰当地利用。比如,对应煤炭资源生产矿井的信息。二是:预测人员需要对煤炭地质预测的相关专著予以仔细的查阅以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煤炭资源的分布以及存储规律进行规划,建立适宜的地质预测模型。三是:在前面两方面的基础上,对煤炭资源的潜在存储地方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四是:地质勘测人员需要对这些潜在的煤炭资源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估算。同时,根据估算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分类。五是:需要对煤炭资源预测区域的地质构造加以分析。比如,在地质层中,含煤层是否具有其稳定性,在对该地区煤炭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需要具备怎样的开采条件。其次,关于潜在资源量的估算方法。对于这方面,煤炭资源含量估算要在对应的资源评价图上面才能进行。同时,对于各个含煤段落潜在的煤炭资源,需要以煤炭资源所处块段面积以及含有煤炭资源的多少为基础,运用具体的公式来进行估算。第二、在煤炭资源规划方面,以煤炭地质预测的可信度基础,是否具有煤炭资源进行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划分。即可靠等级、可能含有煤炭资源的等级以及只属于推断的含煤等级。第三、对于煤炭地质预测来说,它可以对煤炭资源潜在的含有量予以概略技术经济方面的评价。在这方面,需要对潜在煤炭资源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潜在煤炭资源地区需要具备怎样的开采技术条件。在再此基础上,对预测含煤区进行概略技术经济评价。同时,它主要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的评价。首先,是那些潜在经济的资源量。在这方面,不仅预测地区的含煤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煤炭资源的质量也很不错。其次,关于边界地方经济的资源量。含煤的等级主要在可靠与推断方面。在煤炭资源开采方面,依然具有相应的优势。最后,关于潜在次边界经济的资源量。对于这方面,不仅煤炭资源的含量比较少,也不具有一定的开采条件。除了上面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运用。比如,煤炭地质勘测人员需要对那些预测的潜在煤炭资源含量进行相应的统计,做好煤炭资源的规划工作,为接下来的开采做好铺垫。

总之,在煤炭资源规划方面,煤炭地质预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方面,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就煤炭地质预测的现状来看,它依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相应地,煤炭地质预测能够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它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此外,它能够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更加规范化,减少开采过程中对煤炭资源造成的浪费。进而,使煤炭开采企业减少成本的支出,提高经济效益。最后,作者希望本文在丰富广大读者朋友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此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1]王爱.煤田地质预测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1:40-41.

[2]郭俊华.煤田地质预测与存在问题的浅析[J].四川建材,2010,04:276+278.

[3]王国柱.做好煤炭地质工作,加快煤炭工业健康发展[J].陕西煤炭,2008,02:1-3+13.

[4]柴茂.煤田地质预测在煤炭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141-142.

[5]胥哲,张艳秋.我国煤炭资源勘查新进展与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33-34.

煤炭资源开发 篇7

近年来, 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石油代替产品的积极性很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新疆煤炭资源拥有发展煤化工的资源条件, 当前新疆对准东、吐哈 (吐鲁番-哈密) 、伊犁、库拜 (库车-拜城) 等四大煤田开展了相关工作, 逐步完成的煤矿整合、改造项目大大提升了煤炭产量, 这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伊犁作为新疆发展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主要发展煤化工的方向为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产业。

(一) 伊犁煤炭的开发条件。伊犁作为新疆四大煤田 (准东、吐哈、伊犁、库拜等) 之一, 以其煤种、灰分、挥发份、成煤期、赋存条件等煤炭评价指标适度发展不同种类的煤化工产业。伊犁河谷煤炭资源具备建设煤炭基地的条件, 同时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经伊犁州直, 具备发展煤化工的条件, 适合开发煤电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化工项目, 实施煤炭的就地转化。通过对煤炭加工转化技术的集成和联合, 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材料以及热能等产品, 是实现伊犁地区煤炭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伊犁煤炭的开发前景。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17个国家一类口岸以及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伊犁具有向西开放的独特优势, 建设伊犁州直油气管道、煤炭深加工、跨界桥梁、光缆传输系统等建设, 既可以服务周边国家, 又可以服务沿线各县市, 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 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 (中哈合作中心) 是霍尔果斯的核心, 是伊犁乃至新疆“一带一路”建设核心中的核心。形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煤化工企业协同发展集群, 助力建设新疆成为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的重要基地。这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互联互通, 发掘区域内市场, 促进投资和消费, 创造需求和就业提供保障和推动力。

二、煤炭开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需求市场和价格影响煤炭价格。煤炭需求市场和价格是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新疆煤炭资源的产能规模不断增加, 新疆区域内市场处于过剩状态。加之, 煤炭价格接连走低, 原煤平均出厂价格回落, 运输成本的一再攀升, 原煤市场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另外, 新疆煤炭需求规模, 优化供给和煤炭深加工产业结构, 达到煤炭供需平衡的高效化利用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重要瓶颈。

(二) 煤化工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一是煤炭深加工产业资源低利用率, 以传统煤化工为主, 工艺技术需加强安全排查。能源转换效率和单炉生产能力较低, 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 现代煤化工刚刚起步, 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条尚需提高和完善。二是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滞后。三是煤炭产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产业技术落后, 产业技术和高端的管理人才匮乏, 全疆煤炭开发技术水平落后全国水平。四是煤炭深加工产业链短, 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很多项目处于开采、洗选初级阶段;主要煤化工产品多为单一初级产品, 开发模式在资源、环境、社会方面协调性差。

三、煤炭开发发展的思路

(一) 煤炭、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围绕“煤炭、环境、经济、社会”, 以产业技术为支点, 大力促进新疆煤炭深加工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建设亚欧“一带一路”为契机, 构建高效的新疆煤炭及煤化工产品供给大通道。优先发展电网、管道物流通道为主体、铁路和公路为辅助的能源物流格局, 以提高能效和环保物流的水平。

(二) 煤炭产业技术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内石油和化工产品市场稳步增长的机遇, 充分依托本地煤等各种矿产资源优势, 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为重点, 推进煤化工产业的起步和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优化整合各类要素条件, 按照集聚、集中和一体化发展模式, 通过资源与能源的有机组合和废副产品与联产品的综合利用, 实现产品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 建设成为规模经济, 技术先进、清洁生产的大型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提高大中型煤矿的开采机械化程度、煤矿单井建设能力, 逐步形成安全集约化的发展模式;煤炭开采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部分矿区进行试点应用;煤化工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四、当前伊犁煤炭开发发展的对策

(一) 矿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区社会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煤炭开采利用收益和代价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木”, 区域煤矿发展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协调、区域社会发展与企业集团发展相匹配、企业集团内部协调发展是保证公正、平等、合理分配的前提。煤矿生产工作具有开采场地复杂艰苦、危险情况易发生、工作环境差等特点, 一旦开发, 煤炭下游工业没有及时完成生态环境发展的保护和补偿, 就会加剧煤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这就离不开相关部门政策的指引和实施, 实现煤炭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进一步要求煤矿企业需要做好员工福利、安全监督、安全生产、安全投入、为职工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开发的利润率和煤炭产量的持续性作为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标志, 要求做好矿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同时, 注重煤炭开发过程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途径完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长期稳定、清洁、优质、大量煤制品、电力以及煤化工产品的供给, 保证煤炭产业的可获利持续性同煤炭产量的持续性两者协同良性发展。

(三)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 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的过度依赖和使用, 寻找和加快发展可替代新能源和其他形式的资源, 以便为更好地利用煤炭资源新技术的发展, 更多新能源产品、技术的开发、研制留有足够的时间。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有目共睹, 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做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和清洁消费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利用先进技术生产、清洁技术利用的改进十分必要。

五、结语

立足创新,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新疆煤炭行业整体运营效率, 扩大资源利用潜力, 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严控新疆煤炭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以及掠夺性开发, 培育能源与环境保护的主体思想。

参考文献

[1]马晓妍.“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5, 5:270~271

[2]张磊, 吴红梅.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0, 1 (26) :129~131

[3]陈亚飞.煤化工产业发展与矿区循环经济战略[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5:25~27

[4]韦晓柏.用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J].新疆金融, 2007, 4:1~3

煤炭伴生资源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篇8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煤系地层中以腐植质为主的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形成,并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气源岩(煤层、炭质页岩、泥岩等)中的自储式天然可燃气体,是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主要成分为甲烷(CH4),还有少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氧化氮等气体,发热量为30~40MJ/m3,与油田伴生气和气田天然气一样均属高热值的可燃气体,在燃烧中基本上不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比煤炭燃烧低得多,可以说是一种洁净、优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新能源。煤层气作为气体能源家族三大成员之一,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一样,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高效洁净的替代能源。现在,我国每年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型能源的使用量已相当于300万吨煤炭的能量,但这仅仅占中国整个能源消费量很小的份额。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而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同时,我国将加大力度改善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将产生多重效应,即具有降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瓦斯爆炸事故的安全效应、减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环保效应、具有商业价值,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 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煤层气储藏国。据煤层气资源评估,我国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36万亿立方米,并且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赋存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的56.3%、28.1%、14.3%、1.3%。1000m以浅、1000~1500m和1500~20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煤层气资源地质总量的38.8%、28.8%和32.4%。全国大于5000亿立方米的含煤层气盆地(群)共有14个,其中含气量在5000~10000亿立方米之间的有川南黔北、豫西、川渝、三塘湖、徐淮等盆地,含气量大于10000亿立方米的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盆地、准噶尔盆地、滇东黔西盆地群、二连盆地、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盆地群、海拉尔盆地。

2 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将作为主体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与煤伴生的煤层气资源也将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及清洁高效的特点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煤层气的释放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煤炭井下开采过程中的释放;二是露天开采过程中的释放;三是煤炭的洗选、储存、运输及燃烧前粉碎等过程中的释放。据测算,我国煤炭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每年释放瓦斯约150亿立方米,每年在采煤的同时排放的煤层气在130亿立方米以上,合理抽放的量应可达到35亿立方米左右,除去现已利用部分,每年仍有30亿立方米左右的剩余量,加上地面钻井开采的煤层气5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总量达80亿立方米,约折合标煤1000万吨,如果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近300亿千瓦时。煤层气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地面钻井开采;二是井下瓦斯抽放系统抽出。通过地面开采和抽放后可以大大减少风排瓦斯的数量,从而降低煤矿对通风的要求,改善了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地面钻井开采方式,国外已经使用,我国有些煤层透气性较差,地面开采有一定困难,由于过去除了供暖外没有找到合理的利用手段,所以未能充分利用,而使抽放瓦斯绝大部分被排入到大气中,将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

目前,我国加大了对煤层气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我国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00亿立方米;建设煤层气输气管道10条,设计总输气能力65亿立方米;重点建设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源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我国的煤层气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利用率并不高,主要用于民用和工业用燃料、发电、汽车燃料、生产炭黑等,化工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中部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是煤层气的主要消费市场。“十一五”期间,煤层气的首选市场主要在山西、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省市。在满足中部地区煤层气资源需求的前提下,富余的煤层气还可并入西气东输管网,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另外,井下煤矿瓦斯利用市场潜力也很大。我国煤矿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广泛采用煤矿瓦斯作为居民生活燃料、发电和工业锅炉燃料,对保障矿区和周边地区的能源供给,改善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目前,煤层气可以与天然气同输同用,这为煤层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结构,也可以从根本上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及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开发利用煤层气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为我国是世界采煤大国,煤层气如不及时开发利用,将伴随着采煤过程继续大量排入大气,既浪费了宝贵资源又造成温室效应。虽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还有种种困难,但因其产业的良好前景,同时又是天然气的有效补充,从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及利用的专业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壮大,沁水南部已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煤层气发展基地,这些都为煤层气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了煤炭共生资源煤层气在我国的分布概况及其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并对这一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煤炭资源开发 篇9

关键词:南川矿区,煤炭资源,可行性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 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是重庆市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东与武隆、贵州道真接壤, 南与贵州正安、桐梓为邻, 西连巴南、綦江、万盛, 北接涪陵, 全区南北长80.25km, 东西宽52.5km, 面积2602km2, 是重庆市规划的渝西南地区中心城市, 属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 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

南川矿区已有几十年的煤炭开发历史, 由于该区煤炭资源丰富, 煤层出露比较好, 煤层露头分布有58个小型煤矿, 为确保煤炭资源长期、稳定的供应, 需对南川区全境内的煤炭资源进行调查, 在初步查明境内煤炭资源赋存状况, 资源量多少的情况下, 做到合理、有序的开发。

1 南川矿区煤炭资源分析

1.1 地理概况

南川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 处于四川盆地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 在构造上属于龙骨溪大背斜之西北翼, 矿区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 标高由548m升至1300余米。地势起伏较大, 分区而论, 水江以南横向沟谷切割较深, 东南、西北两面为高山, 苏家湾至水江镇一带地势较平坦, 标高500~600m, 与两侧高山相差200~400m, 属浅切割区;水江以北地势陡峻, 山脉呈山脊状, 标高900~1300余米。

南川区地质构造从东至西主要有12条构造形迹线, 它们可分为两种地质构造类型:其中丛林~南川~水江一线以西属重庆台坳重庆坳陷-万州凹褶束, 为典型隔挡式褶皱;以东属上扬子台坳渝东南坳陷-金佛山穹褶束, 为典型的箱状褶皱。

主要煤矿区处于龙骨溪大背斜西翼及其次级褶皱中, 见矿区构造示意图1。在不同地段发育不同的次级构造, 南坪至水江一带主要表现为龙骨溪大背斜西翼, 以单斜形式为主, 沿走向局部发育次级褶皱, 如苏家湾褶曲、南川褶曲、金家坝褶曲、帽子山褶曲等;水溪以北岩层倾角陡立, 甚至倒转, 断层较少;水江以北, 以褶曲为主, 如长坝向斜、九井向斜等。

1.2 经济概况

南川区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重庆地区与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和黔北地区的过渡带, 是重庆市规划的渝南地区中心城市。全区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5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5亿元, 人均GDP达到12800元。财政总收入4.78亿元,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4亿元。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5.2%, 森林覆盖率达4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66元。矿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矿业产值达到9.85亿元, 占工业产值的13.7%。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和博赛公司、双赢公司、宏源化工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博赛公司已成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之一, 双赢公司成为重庆市“小巨人”企业。

1.3 资源储量

2005年10月~2007年11月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对南川区北固乡黄淦村煤炭资源进行了商业性普查, 普查区面积8.92Km2, 2008年4月普查报告经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渝国土储审字[2008]认定 (333+ (334) ?) 95万吨, 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28万吨, 预测的资源量 (334) ?67万吨。

2 南川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2.1 煤炭资源与有益矿产的利用

2.1.1 煤的工业用途。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K1、K3煤层为中灰、高硫煤、全硫含量以有机硫为主, 用物理方法很难达到减灰脱硫目的, 属难选一极难选煤。可作炼焦配煤和动力用煤。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j) K1煤层属高硫中灰中磷分中热值气肥煤 (QF) , 可用于工业发电及农村生产生活用煤。

2.1.2 其它有益矿产。

南川矿区与煤系共生的矿产有硫铁矿、耐火粘土矿、建筑用砂石等。 (1) 硫铁矿位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K1煤层顶板砂质泥岩、粉砂岩中。K1煤层底板铝质泥岩中, 仅少数钻孔资料 (南坪~水江地段) 黄铁矿含硫量达到临界品位。 (2) 耐火粘土矿位于南坪~水江一带龙潭组 (P3l) 底部, 为灰白色铝质泥岩, 个别钻孔资料达到III级耐火粘土矿要求。 (3) 砂岩矿位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二段 (T3xj2) 的砂岩矿。矿层厚度为185m、中至粗粒结构, 由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组成, 可用于建筑材料。

2.2 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评价

经过估算南川区全境内共获得资源/储量54822万吨。其中:各矿井保有资源/储量 (111b+122b+333) 6800万吨;新增资源量48022万吨。其中 (332+333) 33625万吨, (334) ?14397万吨。只要充分利用境内整合后的48对矿井, 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向深部延深开拓, 分水平布置运输大巷及采区进行开采, 无需重新建井, 争取早日达到全区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91万吨/年, 所产原煤经过洗选后作炼焦用煤或直接用于动力用煤。经估算全境共有资源/储量54822万吨, 其中可采资源量[ (资源量-矿井设计损失) ×矿井多年平均回采率85%/]41939万吨。按目前市场价500元/吨计算, 可获产值2097亿元。按税后利润10%计算, 可盈利210亿元。按全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91万吨/年计算, 可延长服务年限72年, 安置就业人员10000余人, 并提供相关从业机会。

3 合理开采南川矿区资源措施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全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有偿开采、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产业良性发展。重点加强南川中部龙潭煤组深部资源、三叠系煤炭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调查;合理开发低硫优质煤;加强全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3.1 生产矿井及资源整合

矿区内共有合法矿井58对, 其中1对在建矿井, 5对技术改造矿井, 52对生产矿井。生产能力15万t/a及以上骨干矿井有大兴、宏能、新世纪、东胜、水江等5对矿井, 生产能力为6万t/a的矿井有国华、龙腾、先创3对矿井, 生产能力为3~5万t/a的矿井共有44对矿井, 生产能力小于3万t/a的矿井5对, 在建的1对金山煤矿12万t/a。区内矿井2006年末共计保有资源量为6800万t, 2006年末核定生产能力为252万t/a, 实际生产能力为151万t/a (按2006年实际税费统计) 。主要整合要求有以下几点。

(1) 具备与相邻矿井实施资源整合的矿井, 实施资源整合, 整合后只保留一套生产系统, 整合后设计生产规模不低于9万t/a, 开采极薄煤层的, 不低于4万t/a。

(2) 资源储量较大或具备增扩资源条件的矿井, 实施改扩建, 设计生产规模不低于4万t/a。

(3) 现有生产能力3万t/a及以下矿井, 存在煤 (岩) 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水害等重大安全生产威胁, 能够通过资源整合或改扩建使生产规模达到6万t/a及以上的矿井, 予以保留。

(4) 地质构造复杂块段、相对集中的残余或零星资源, 可规划到一个采矿权属范围内, 实行分区布置, 分期开采, 设计生产规模不低于4万t/a。

(5) 经市级相关部门审批, 对设计规模在6万t/a及以上、正在建设或已作部分前期工作的设计生产规模6万t/a以下、4万t/a及以上的煤矿建设项目, 实行保留;正在建设或已作部分前期工作的设计生产规模3万t/a及以下的新建、改扩建, 纳入资源整合范围, 整合后生产规模达到4万t/a以上;不具备资源整合条件, 但具备扩大生产规模资源条件的, 改扩建到4万t/a及以上;不具备资源整合、又不具备改扩建条件的, 关闭。

(6) 对资源已经枯竭, 且周边无资源增划的, 实行关闭。

(7) 对已关闭矿井的具有开采价值的残余资源, 纳入整合范围。

3.2 加强环境保护

南川矿区北西部份属浅丘地形, 多为耕地、人口密集, 北东部地形起伏较大, 居住人口较少。地表可溶性岩石大面积出露。已建成的渝沙高速公路穿越矿区。矿区内虽经多年采矿, 未诱发不良地质现象, 地质环境条件比较简单。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1)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严格执行矿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新建矿井审批管理。对不符合建矿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又无条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拟建矿井, 坚决不予审批。经批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同时使用。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或矿山开发过程中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矿山, 必须制定相应的监测预报和减灾防灾措施。

(2) 加强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对采矿引起的地表建 (构) 筑物变形破坏加强观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浅部开采时, 煤矸石尽量回填采空区:增设挡矸墙和排水沟, 确保矸石场地和矸石堆自身稳定, 且高硫含量矸石堆前缘修集水池, 集中收集高硫废水并定期用石灰处理;矿井水应经沉淀处理后排放。

(3)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改善和保护环境, 降低煤炭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危害。煤矿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采空区的塌陷治理、土地复垦和环境恢复。

(4) 矿井水应经地面预沉也沉淀后排放。如供作生活及生产用水, 必须进行达标净化处理。具有酸性或含有害元素的矿井水和矿灯房废水, 必须进行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可利用沟、塘进行生物氧化处理, 之后用于农田灌溉。

(5) 井下和地面工业广场应采用以洒水除尘为主的综合防尘措施。选择有除尘设备的工业锅炉。现有不符合要求的锅炉应限期改造, 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经常性做好矿区及矿区公路的养路、洒水除尘。新建矿井必须选用噪音小于85dB的扇风机、压风机等产品。对噪音超标的现有设备, 应逐步限期更换, 或增设消音装备, 达标运行。

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论证工作虽然对南川区煤炭资源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但毕竟受工作程度限制, 各含煤区域深部情况难以查清, 建议当地政府加快对预设七个勘查区块的勘查进度, 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可靠地质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春江, 薛惠锋, 陶冶, 陶建格.矿产资源保障与稳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 2008, 17 (1) :6-8.

[2]贾风珍, 杨刚强, 孟霞.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J].北方经济, 2005 (12) :25-27.

[3]吴景龙.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 2008 (2) :101-102.

关于环县煤炭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环县煤炭资源概况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 地处陕甘宁地台主体腹部西侧, 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县内煤矿 (田) 有甜水堡小型煤矿、甜水堡南部中型煤矿、刘园子大型煤田共3处, 含煤面积广, 地质储量大。现预测, 全县境内煤炭资源储量达684亿吨, 占庆阳市预测储量的52%, 其中千米以上煤炭资源储量达51亿吨, 其类型属低灰、低硫、中磷的不粘煤, 煤层厚、煤质好、贮存稳定、结构简单、埋藏较浅, 现已探明。但是因为环县地质勘探工作程度较低, 加之邻区平凉市华亭等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开采, 致使环县的煤炭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二、环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与有利因素

(一) 制约因素

1. 水资源匮乏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多风干燥, 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 且由南向北递减, 是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

2. 交通落后, 运力不足, 供电网络不发达

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山大沟深, 地形复杂, 山、川、原兼有, 梁、峁、谷相间。交通设施发展缓慢, 缺少通往内地及周边地区的通道, 供电网络也不发达, 电力输送困难, 环县电力向外部输送将会受到电网输送能力的严重制约。

(二) 有利条件

1. 资源优势

环县沙井子煤田总面积119平方公里, 煤炭资源总量16.48亿吨, 是甘肃省目前发现的惟一没有开发的整状煤田。

2. 政策优势

2009年, 县委县政府为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开发, 又连续出台了四项措施:一是改造扩建二十里沟口至井台子柏油路, 开通环县—刘园子公交专线;二是在环江工业园区征地200亩, 为全面启动集体办公、信息、仓储、生活为一体的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在刘园子村征地15.7860公顷, 启动刘园子煤矿矿井和工业广场建设, 完成了办公楼、宿舍楼、食堂和锅炉房等工程建设任务, 大大改善了矿区办公生活条件;四是启动实施了二十里沟15万立方米水库建设项目和前期工程, 积极配合平凉146队完成刘园子煤矿地下找水工程, 加快扬黄人饮续建水利项目建设进度, 为煤炭开发提供充足的用水支撑。

3. 资金优势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引进外资。2006年初, 省国土资源厅对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普查探矿权进行了公开拍卖, 西安天竣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2900万元竞得;2007年, 在第十四届兰洽会上, 庆阳市政府又与西安天竣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中国华能集团能源交通产业控股公司和西安天竣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环县沙井子大型煤炭基地项目”的合同, 项目总投资103亿元人民币;为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三、煤炭资源开发现存问题

(一) 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 缺乏长远规划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煤炭资源保护和战略储存的重要意义。在山西煤矿和神东煤矿开采过程中均出现了采富弃贫、采主弃副的现象, 再加上小煤窑私挖滥采屡禁不止, 给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 由于采矿方法落后, 机械化程度不高, 科技含量低, 管理跟不上, 造成厚煤层采不全, 中厚煤层回采率低, 薄煤层 (0.7m~1.4m占全省煤炭总量的12%~18%) 弃采, 每采1吨煤, 就要付出6吨~8吨煤储量的代价。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我国能源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1]

(二) 不注重矿区环境保护,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尽管在《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对矿山环境保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煤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开采过程中, 地表出现的裂缝没有及时填堵, 造成地表塌陷, 严重损伤土地;二是井下开采会引起地表产生移动变形, 使地表土层变松、产生裂缝、地表坡度增加, 造成水资源的流失;三是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含有硫, 煤矸石中的硫被雨水侵蚀化过程中能引起煤矸石山的燃烧, 生成SO2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 对周围的环境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 严重危害自然环境。[2]

四、环县煤矿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环县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划的同时, 始终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煤炭经济为指导,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煤炭开发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 树立绿色开发理念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手抓支柱产业富民, 一手抓资源开发富县。环县是个农业大县, 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科学利用国土资源对于环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开采, 生产消费, 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 紧接着又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进一步强调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在煤炭企业中提高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仅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而且要将其融入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之中, 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 定期分层次开展研讨活动, 结合企业经营发展, 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把实施循环经济作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 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

(二) 建立完善行业政策和法规体系, 完善监督机制

环县沙井子煤矿处于开发初期, 因此, 一定要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 强化整体规划, 合理配置资源;在开采环节上, 要通过优化开采设计, 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 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 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 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三) 制定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加强对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和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通过提高煤炭企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来推动企业成长, 使煤炭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得以降低, 或单位资源产出得以提高。集约化资源管理以节能、降耗为宗旨, 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能有效控制煤炭企业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 减少环境负荷, 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四) 加强政府主导, 建立激励机制

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在落实相关法规、规划基础上, 从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建立有利于煤炭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鼓励扶持煤炭企业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主要包括政府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优先采购以及原料、废弃物的税收和收费政策等。鼓励煤炭企业和煤炭产业链相关的产业部门相互渗透,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促进煤炭产业链式发展, 给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足够的系统空间。对于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煤炭企业内部应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五) 制定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借鉴先进产煤国和城市的经验, 通过发展大公司、大集团, 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对环县煤炭资源走循环经济道路进行统一规划, 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企业纳入典型培养范围, 重点扶持, 以点带面, 推动环县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

总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环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伟大工程实践中, 煤炭资源对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仅表现为提供的物质条件, 而是煤炭资源产业要始终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 通过其加工链条的延伸,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将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确保煤炭资源安全, 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环县是甘肃省庆阳市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含煤面积广, 地质储量大, 煤层厚, 煤质好, 贮存稳定, 结构简单, 埋藏较浅, 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已开发煤炭资源城市遇到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认知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 从根本上理解煤炭循环经济概念、内涵、作用等问题。从环县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煤炭资源对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提出煤炭资源开发和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依托富县强县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富县强县

参考文献

[1]刘凯.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1年, 第3期, 10页-14页.

[2]魏振宽, 荆全忠, 朱超.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我国的煤炭资源政策.煤炭经济研究, 2003年, 第7期, 19页-22页.

煤炭资源开发 篇11

关键词:淮北市;煤矿塌陷;经济开发

引言:淮北矿区一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多年以来其煤田被大规模开采,由于煤田内可采煤层多而厚,加之大多采用走向长壁冒落法采煤,致使地表大规模移动变形,形成了约30多处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封闭式湖泊。采煤塌陷地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由陆地生态环境蜕变为水生生态环境,人均耕地锐减,工农业生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塌陷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淮北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给淮北农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淮北煤矿塌陷区面积及生态环境特征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在平面分布形成了东(东湖片)、南(南湖片)、西(西湖片)、北(朔里片)和西南(临海童片)五大片区,涉及十四个矿区。为了恢复采煤塌陷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淮北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采煤塌陷地的土地复垦方法,进行不同规模的土地复垦整治工作。近年来,虽然塌陷区的第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农业相比,则相对薄弱。仍未被利用的塌陷区内原有水域主要是河流,区域内基本无人工养殖,着地表下沉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多处封闭湖泊,已杂草丛生,形成了小型生态系统。另有部分被用来排放污水、堆积居民生活垃圾。致使水体污染,夏天水藻爆发,恶臭难闻,污染严重,环境极其恶劣。开发农业虽然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得到了发展,要想更好地修复塌陷区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还应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塌陷地的复垦利用档次,促进复垦后土地的有效利用,目标是把淮北建设成集现代化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二、淮北煤矿塌陷区经济开发方向

(一)开发旅游。水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的杨庄煤矿塌陷区的南湖湿地和位于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镇的塌陷东湖湿地占地面积广大,水质优良,水体深,土壤盐渍较轻,污染情况较轻,风景优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居住人员较多,适宜开发旅游。当前南湖已预备建设南湖湿地公园但因种种原因还未全面动工,被搁置已久。若是能充分利用其环境优势,大力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业,则能为淮北市带来不小的经济收入。

(二)开挖鱼塘。适宜烈山区、朔里镇等塌陷区。以洪山村、烈山镇塌陷区为代表。该地区的深层塌陷区域面积大,体深,也有一定的荒洼滩涂。改造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配套发展畜养殖业,树蔬菜等种植业。对大面积水域采取围网、拉网、网箱等多种方式分割养鱼,荒洼滩涂地开挖高标准精度鱼塘,行立体养殖,塘抬田建造的耕地用于果树、蔬菜种植,展禽畜养殖等。对于水面大,水源充足的地方,以挖塘为主,造地为辅。浅层塌陷区域、水源不太充足的地方,以造地为主,挖塘为辅。

对于水深在0.5~1.5米的浅水域,主要进行围、拦网养殖大规格鱼种,为大水面服务。深水域可以根据水面的水质及地理特点投放不同的鱼种搞增殖。

(三)复土造田。适宜于段园镇塌陷区。段园镇塌陷后的土地地貌条件较差,时锅底朝天,期往往汪洋一片,既不能种庄稼,无法发展养殖业。在采用“挖塘造地,多种经营”的塌陷土地复垦利用实施方案后造地,鱼塘之间和新造地边缘,以大力发展林业。此外还可以在治理后的塌陷地上建立养鸭场和蔬菜基地。 段园镇昔日废弃的塌陷土地将会成为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

(四)填充造林。适宜于任圩林场塌陷区。该区地下水硬度大,水浅,壤盐渍重,适于农业种植。煤矿区一般都配套建有大型坑口电厂,电厂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自1986年开始,任圩林场在粉煤灰上覆盖一层黄土,然后植树造林。经过试验,粉煤灰充填塌陷区,复土造林,点发展林业生产效果良好。目前栽植的杨树、刺槐、水杉、雪松、龙柏等长势良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森林”环境。林场在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综合养殖。根据实地考察研究,有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宜农、宜牧、宜林、宜渔,适于开发农、林、渔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综合利用塌陷区水域及其周围的荒滩地,积极发展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牧结合和养殖与种植结合,种、养相结合的高效生物体系,向生态渔业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塌陷区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爱武.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25卷3期2002(9)286—289.

煤炭资源开发 篇12

一、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 配置不合理, 员工整体素质偏低

据了解, 煤炭企业职工大大低于全国职工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 这使得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 经营效果普遍难称人意, 而且这也是直接造成大多数煤炭企业无法真正应对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特别是井下员工大多数年龄偏高、文化素质较低,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另外, 由于煤炭企业的工作特性, 与其他行业在人力资源竞争上缺乏优势, 如今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富余劳动力, 不可能以苛刻的条件招录员工, 因此所招收员工的质量满足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随着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的进程不断推进, 人员流动的频率和数量显著增加。人才流失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后继乏人。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和高风险性, 导致人才流失较多;高校人才招生规模的大幅降低, 致使大部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数量不足实际需求的一半, 甚至面临工程技术人才断档的危险。

(三) 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受到挑战

在煤炭企业员工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工资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和员工队伍稳定均受到无形的挑战。员工在工资、奖金、福利、居住环境都不如其他近邻行业的情况下, 难以长期安心煤矿工作, 难以调动其潜在的工作积极性, 难以树立忠诚企业、扎根煤矿的思想。近两年来, 大部分煤矿出现了“招工荒”或“招工容易, 留人困难”的局面。技术人员的“断层”更是越来越大。

以上种种现状, 对煤炭企业实现远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威胁是不可低估的,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已迫在眉睫。

二、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投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主要原因为:管理者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的流动性高, 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煤炭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 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

(二) 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度不够

一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往往注重物力资源的投入和管理, 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训和利用;二是企业主观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力管理, 没有形成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三是只重视对干部、大中专生的开发与利用, 而忽视对普通员工的技能管理与开发, 特别是对工人技师的开发培养少之又少。

(三) 培训机制不完善

第一, 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 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 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 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第二, 考评方法较为单一, 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 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做跟踪调查, 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 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 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 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 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四) 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

新进员工培训一般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 这属于员工共性教育。岗位实践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岗位安排, 培训时间有长有短。在职培训内容与员工自身所需要的培训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做培训计划时没有考虑自身的长远规划, 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了解, 对培训讲师的培训内容及效果不进行考察。培训经常只流于形式, 没有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大多属于“填鸭式”的培训, 让员工感到厌烦, 从思想上不重视培训。

三、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 明确培训目标, 创新培训理念

树立培训为本、安全为天和培训不到位就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理念, 明确培训职责, 强化培训管理, 健全培训机构, 创新培训方式, 扎实推进培训内容规范化、方式多样化、管理信息化、方法现代化, 尽快形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按需施培、各学所需的全员培训格局。

(二) 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煤炭企业在管理上, 仍停留在“管物主义”阶段, 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井下工人认为“胆大就是师傅, 力气就是技术”, 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把能否出煤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未在管理者头脑中扎根, 口头上强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实际工作中忽视科学技术、不重视培养技术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首先要真正认清和区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力管理”的实质区别;其次要真正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三) 严格落实培训投入制度

要按照文件要求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并保证专款专用。加强煤矿企业培训机构建设, 配备足够的专职培训管理人员, 配备满足实际需要的专用培训场地, 配备投影仪、DVD影碟机等完整的教学设施设备。切实建立培训考核, 坚持正向激励, 以促进员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行对标管理, 对工作完成好、亮点新、创新力强、质量好的单位予以大力表扬、奖励;对工作不力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和惩处, 特别是对于职工学习期间的各项待遇要给予保障, 制定并执行员工学习工资制。对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以促进培训工作均衡开展。

(四) 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

员工培训要有效地实现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 做到培、用结合, 将培训结果同员工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 同岗位报酬结合起来。

一要实现有效的培训, 必须要有专业讲师和兼职讲师队伍, 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教育转向注重能力提升的现代培训;二要改善培训手段, 既要开展书面讲授, 也应开展音像教学, 同时开展网上培训;三要加快培训频率, 随时保证企业10%以上的员工处在培训状态;四要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 选择合适的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分层施教, 分批学习, 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培训;五要改进培训方式, 既要开展企业内部培训, 也要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 也可开展业务骨干外派的学历培训, 但必须坚持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 采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师徒签订合同的培训等有效方式;六要抓好实操培训, 以岗位知识“零漏洞”、岗位技能“零缺陷”、岗位操作“零失误”为培训目标, 规范员工操作行为, 要举办实操教师培训班, 完善实操培训师资队伍, 规范实操培训方式、方法, 提升实操培训的规范性, 实实在在做好实操培训工作。

(五) 创建学习型组织

构建“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工学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从培训学习型职工开始, 培养学习型区队、学习型企业, 形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氛围, 引导职工在学习中充实自己, 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在竞争中提高自己, 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根本性转变。

(六) 抓好教师队伍培训

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优化师资配备, 不断加强师资培训。

1.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 完善内部培训师晋级工作, 充分调动内部培训师的授课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内、外部培训专家信息库, 整理培训专家信息, 分类建库, 形成一支“业有专长、课有特色”, 对多层次培训起到重要作用的师资队伍。

2. 做好培训师资质培训。

认真选拔教师参加相应的安全师资培训, 达到专职教师全部持证上岗;组织专兼职教师、培训管理人员到培训先进单位观摩学习、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脱产培训;加强培训教师现场调研, 强化专职教师实践锻炼;定期开展教师讲课大赛, 强化专兼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七) 力求实效, 创新培训形式

按照“立足实际、注重实用、力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开展培训创新工作。

1. 创新培训方式。

要变持证培训为素质提升培训, 变全理论培训为应知应会、必知必会培训, 变实际操作培训为操作过程、问题处理培训, 变手写考试为计算机考试, 要以学习交流、岗位锻炼促进常规培训;积极运用定餐式、走动式、体感式、案例式、研讨式、角色互换互动式、菜单式、专题研修式等教学方式, 增加3D、4D、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实施多样化培训, 不断提高培训效果;以基础知识培训为依托, 运用“手指口述”帮助员工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 确保正确操作行为;以实操基地为教具, 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培训, 突出危险预防预知、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和正反案例教育。

2. 创新考核方式。

上一篇:石油期货价格下一篇:知识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