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探析

2024-10-12

资源开发探析(精选12篇)

资源开发探析 篇1

人类已迈入21世纪, 我们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人类正走向信息化社会, 知识经济引导社会的发展, 因而信息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薄弱。其主要表现:

(一) 信息产业体系不健全。

信息资源产业是指以信息资源为生产劳动对象, 提供信息形态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我国还没有明确界定信息资源产业内涵和产业分类。

(二) 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不畅。

一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局限。政府的信息资源, 尤其是统计信息资源, 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它应当向社会免费提供。统计资源向社会提供只能有出版成本, 而不能有信息费用。更不能将政府资料划归某些专有部门经营, 这样就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统计资料无信息费地向社会提供是繁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政府资料向社会提供除了原则外, 还有很多具体问题, 应当逐一解决, 应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志, 鼓励政府信息向社会发布。二是电信网与广电网间的政策屏障。电信不给广电以因特网的进入权, 广电不允许电信网进入视频服务。这项政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未来通信、网络与信息的发展, 会拖后国民经济的增长。两网间的障碍, 将会严重损害信息产业的明天。三是信息服务业不够开放。当今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服务也应当是开放的。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国外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 这将有利于中国信息企业的成长。将使中国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扩大, 信息人员的素质逐渐增强, 信息用户的收益不断提高。

(三) 信息产业资源统计不规范。

我国还没有规范的信息资源产业统计体系, 无法确切地了解信息资源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同时, 信息资源目录与定位体系的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途径

(一) 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实质是信息服务业的繁荣问题, 应当是政府、用户、从业者几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规范运行规则、建立符合国情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展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以及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 尽可能为提供、鼓励、引导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服务。目标是:加快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步伐, 建立国家支持、市场推动的运行机制, 开发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资源, 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形成主要业务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是指全面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着手编制地区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加强法制建设。信息资源产业部门主要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 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以及技术方法, 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重点主要集中在推进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信息产品的商品化, 信息流通的市场化和信息开发的产业化。目标是:围绕政府、事业、企业等领域的重点需求, 实施国家信息库工程, 通过公共和专用信息网络, 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 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机制。

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结构机制和程序机制。合理的机制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理顺机制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顶层政策的设计来说, 理顺运行机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市场机制。计划经济时期, 政府的信息需求多通过行政办法来解决。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脱钩和企业化, 政府的信息需求要尽量多的通过市场渠道来满足。政府机构应有足够的信息预算, 并要更多地通过公开招标等办法, 解决服务的需求问题。政府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用户, 将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结构机制。信息开发的社会化、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存储、转换、分析等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以及人们智力创意活动生成信息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指将信息用于管理、决策、生产、学习以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以实现信息价值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一是形成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即信息资源产业, 二是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此, 结构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贯穿着产业化和资源配置的思想。

程序机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支撑, 需要将信息加工成信息库, 需要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和定位, 需要加强对信息交换、服务标准的制定, 需要可靠的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多方面的条件。因此, 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

(三) 完善企业改革, 创造企业发展机会。

企业需求信息是一种投资行为, 因为信息服务能为企业带来竞争能力的提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利用机会发展的可能性, 以及社会提供有现实的市场机会。搞好企业, 经济繁荣才可能有更大的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机会。

(四) 鼓励信息企业的创新。

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产业创新问题, 是一个供给导向的产业。是要由创业者来发明新业务, 并宣传、培训用户, 发展用户。在很大程度上, 用户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我们的政策要鼓励企业家创新, 企业家也要加强自已的创新能力。发现机会, 创造机会, 让用户队伍成长起来。信息化的宗旨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个性化的方式, 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把各种门类和形式的大量信息有组织地装在联网的计算机中, 是必要的技术和基础;市场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社会和人类的必然需求, 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法宝。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 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提高审批效率, 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 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将成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摘要:社会要进步, 经济要发展, 都必须注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已迈入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资源,系统开发

资源开发探析 篇2

2012年08月14日 09:38 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2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02

摘 要:赣州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能够开发出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本文论述了赣州旅游资源概况及其特点,分析了赣州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进行赣州休闲旅游产品线路设计,以期为赣州休闲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旅游资源,休闲旅游,旅游线路,赣州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课题(2011年重点项目):“赣州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曾经或正在经历一场休闲的革命[1]。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休息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或自由地安排个人生活状态的总称。2010年,我国GDP达到39.8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休闲已成为我国人们精神与物质的重要需要。旅游业作为休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立足点,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今,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热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东接福建省,南临广东省,西靠湖南省,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赣州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京九铁路斜跨全境,4C级的黄金机场可容大型客机降落。赣州拥有105、206、319、323国道,赣粤、赣韶、鹰瑞、石吉等高速公路,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这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棋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面对休闲时代的来临,如何开发好赣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赣州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自然(山水)旅游资源

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宁都县的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三百山为东江源头,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示范基地,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连山是我国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被列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龙南的小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阳岭和齐云山等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

1.2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宋代文化景点,被专家们誉为“宋代历史博物馆”[2],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古浮桥、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七里镇古瓷窑址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宋代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是我国唯一保存到现在的、有可靠纪年铭文的宋代砖城,是我国宋代文化古迹的一件孤品。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隅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距今已近千载。章江与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始建于秦、唐的梅关古驿道,是我国古代沟通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

1.3 红色旅游资源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将军县。

1.4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赣州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全国设区市中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3]。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岩彻成,非常坚固,易守难攻。赣南围屋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其中龙南县为全国之最。赣南围屋一般有3~4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最具代表的有:燕翼围、关西新围、桃江龙江围等。同时,赣州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客家民俗最完整的地区。漫步赣州,人们不仅能听到亲切的客家乡音,看到典型的客家民居,还能感受到有着浓郁客家传统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风水文化。客家宴席、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九狮拜象”等民俗传统或表演,让人充分领略到赣南客家独特的文化魄力。

总之,赣州的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率达77%,并且品位高、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开发潜力[4]。赣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旅游开发品牌多而不强,应突出重点做大特色品牌

赣州旅游资源可谓群星闪烁,宋城文化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带、还有红色旅游区等。赣州旅游时而打“红色牌”、“生态牌”,时而打“客家牌”、“古色牌”。但满天的星星,却没有月亮。赣州的山水虽好,但比不过桂林,比不过九寨沟;赣州的宋城虽故,但名气不如开封。所以赣州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找准定位,做大做强。只有树立起鲜明形象和特色品牌,旅游发展才有方向。如今,赣州在红色游与客家游两大特色品牌已做出较好的成绩。赣州是客家的摇篮,这一地位,已经在2004年11月赣州召开的“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所确认,为许多专家和世界客属乡亲所认可。赣州客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今后应重点开发客家围屋(关西新围、乌石围和燕翼围等几大特色围屋),进一步完善赣县客家文化城接待能力和接待方式。同时,更应该重视客家风俗习惯的开发,包括饮食习惯、传统婚礼仪式、赣南采茶戏等,此外还有客家酒文化、擂茶文化、节庆文化等具有客家特色的乡土文化。同时继续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2006年10月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在瑞金拉开序幕以及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中国红歌会”,这些活动都充分展示了“红色故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故都”品牌是赣州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她代表了赣州旅游的形象和地位[5]。这一品牌已经定位,但还需要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投入,深挖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增强红色景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策划更加丰富的红色旅游主题产品,着力培育赣州红色旅游品牌。

2.2 旅游资源疏散,需整合联动开发,推广自驾游项目

赣州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分布比较疏散不集中,分散在20个县市区中,有些旅游资源相对孤立,不利于旅游开发,不利于集中人流、物流。但随着赣州区域内交通的不断完善及国内私家车的不断普及,有利于开展自驾游。赣粤高速公路通车后,珠江三角洲到赣州的距离是300公里至500公里左右,赣州的方圆里程也在千里范围内,完全符合自驾游的空间和交通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赣州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港澳等地。在珠江三角洲,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目前,赣州的自驾车旅游网络已十分完善,达到了“串联主要景点,衔接周边城市,沿线风景优美,道路畅通完好,旅游标识清晰,应急救援及时,加油维修方便,停车休息便利,食宿条件齐备,信息服务完善”的标准。通过自驾游,将分散的旅游景点串起来,可以体现赣州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近几年来,赣州自驾游逐年升温,已成为国内最具观赏、最适合自驾游的最佳旅游胜地,自驾游将成为赣州旅游新的代名词。

2.3 旅游开发的硬件条件薄弱,需要加强

从大交通来看,目前还没有开往珠三角地区的始发列车,游客进来容易出去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从住宿接待能力看,赣州的住宿接待能力还不很完善,宾馆酒店总量小,节假日、黄金周等高峰期找房难的问题相当突出;高星级宾馆少,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酒店的结构不合理,高档次宾馆、主题宾馆、经济型宾馆、度假型宾馆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旅游者旅游休闲的需要。

目前应抓紧完善以赣州为中心的“十字型”旅游公路网络,切实做到“路为景开,景随路建”;尽快修建赣州—龙岩、赣州—韶关或郴州铁路,争取开通赣州或者瑞金至广州、深圳的始发列车,进一步沟通赣州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联系;要提升赣州站的级别,开通赣州至各大城市特别是深圳、北京的旅游列车。赣南森林蒸汽小火车是世界珍品,风情特别,要维修保护好,并改造成旅游车,使之成为赣州休闲旅游的一个亮点[6]。住宿接待方面,要适度发展星级宾馆的数量,增加2~3家四星级宾馆,下大气力建设1~2家五星级宾馆,同时有选择性的发展一些主题宾馆和度假宾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单体宾馆的建设容量,以适应接待大型会议和大型团队的需要。

2.4 旅游商品开发薄弱,应提升旅游产业链

旅游商品开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赣州旅游开发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通过走访赣州几处著名景点后发现,各主要景区(点)为数不多的几家商店、摊位销售的几乎是外地产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没有真正代表赣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且旅游商品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如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里面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小摊,就摆了一些佛珠、挂件等,纪念性鲜明的旅游商品极少,令人非常失望。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提升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作设计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内容新颖、外观精美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应与地方农副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开发一系列绿色产品,如著名的赣南脐橙。中国(赣南)脐橙节至今已举办了十年,反响非常好,还有南康月亮花生巴、赣南名优茶、保健竹凉席、笋干、玉兰片、酸枣糕、板鸭、石鱼、烫皮等独具赣州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以及山货、水产等旅游商品,特别要扩大赣州本地的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注意独特和多样性,改进包装,拉开档次。在重点旅游县市和景区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街,逐步在全赣州形成旅游商品销售网络。赣州休闲旅游产品线路设计

目前,省内各主要旅行社推向市场的赣州旅游产品线路普遍存在着线路不科学、过于单调乏味、行程奔波劳顿、一些潜在的旅游景点未被关注等不足。笔者认为,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旅游资源应从它的旅游资源特色方面入手,顺应休闲时代的发展,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需求。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三方面,笔者设计了三条线路,如图1所示。这三条线路区别于以往的线路,它突出了品位高、景点丰富、依托现有主干公路、交通便捷,真正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等特色,具有提高赣州旅游知名度、打造其旅游品牌的价值。如下就是所设计的三条线路:

图1 赣州旅游线路设计图

A.红色旅游线路:赣州—兴国将军广场、将军公园—宁都翠微峰—宁都起义旧址—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会昌汉仙岩—寻乌调查纪念馆。如图1中A线所示。

这条线路以红色景点为主,赣州是革命老区,“红色故都”品牌是赣州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以往的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得都不完全,而且显得枯燥无味。这条线路是在红色景点的基础上添加了自然景观,让游客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外,还能领略优美的自然环境。且这些景点都处于交通道路上,交通方便,相距不远,另外这条线路虽然景点多,但门票都不贵。

B.生态人文旅游线路:赣州—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古浮桥—上犹陡水湖、五指峰(漂流)—崇义阳岭—崇义聂都溶洞—大余梅关古驿道—赣州峰山—宝葫芦农庄—通天岩石窟群。如图1中B线所示。

这是一条为体验赣州优美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游客而设计的。线路中这些景点都处于主要交通道路上,交通方便,景点密集,相距不远,适合于黄金周期间推广,建议开发为三、四日游。这条旅游线路使游客有足够的时间放松身心,真正的休闲度假,免于时间短促,路途奔波。线路中前几日主要是以游览、参与性项目为主,欣赏赣州的古城风光,参与惊险刺激的漂流,还能呼吸阳岭的新鲜空气,而后几日主要是娱乐性项目,宝葫芦农庄诸多娱乐项目让人流连忘返。这样的安排不会让游客感觉疲惫。崇义阳岭空气负离子含量特别高,被称为天然氧吧。宝葫芦农庄是一座具有郊外田园风光、浓郁乡村气息的现代绿色生态农庄,也是江西省最成功的主题公园,是广大游客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理想休闲娱乐场所。而最后一站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C.古城、客家风情二日游:第一天:赣州古城墙—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八境台—八境公园—古浮桥—寿量寺—文庙—七里镇古瓷窑址。第二天:赣州—龙南关西新围、龙南燕翼围、乌石围—安远东升围—赣县白鹭村(客家文化城)。如图1中C线所示。

这是一条专为对宋文化与客家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将带人们完全领略古城赣州千年宋城魅力及独特客家风情。赣州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赣州有我国唯一保存到现在的宋代古城墙,是我国宋代文化古迹的一件孤品。第一天的行程让游客沉醉于赣州的古城风情中,第二天的客家文化游,领略风格独特的客家围屋,这条线路将让游客回味无穷。两日的行程,不会让游客感觉匆忙,且交通方便,让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享受赣州古城、客家风情。

作者简介:李良杰(1978~),男,江西高安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休闲与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析 篇3

摘 要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也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重点。当前存在开发资源缺乏、教师业务能力滞后、开发态度消极、合作组织缺位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旨在增强学校管理人员和体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向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中央集权制课程体系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国家课程开发表现出周期长、实效性差的弱点,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多样,民族文化传统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致使国内各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开发地方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的课程或替代部分国家课程,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国情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忽略了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代局限性愈加明显。

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内在的学术价值无疑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的不同地区,对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要使统一的课程开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就必然具有相当的概括性,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两者难以兼顾。因此,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域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使体育课程资源反映出各自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二、制约因素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一直受到相关程序的制约,所以一旦教师进入课程开发时才发现很多流程无法及时把握。众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开发程序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一般认为实施最为重要;其次为目标。对课程开发程序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这些细节还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其实,这是对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错误理解。

(二)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高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多数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且所开发的也往往是某一门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教师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的工作方式过于独立和自我,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同时,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还不到位,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而是根据教师“特长”来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往往是“师自为本”,无法体现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长。

(三)高校体育研究人员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课程研究的轻视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高校体育教研人员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各个高校自身研究水平只停留在表面,至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完全脱节。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一线教师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及业务水平断层严重,理论知识欠缺极端恶化了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把握。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的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于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体系的建立在课程开发当中其重要程度无可撼动,只有总结与评价我们实施的项目,对其进行监督与改进才能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建议

(一)把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理念

从体育校本课程发展趋势看,各国都在力图克服“统一性”的缺陷,但同时又不是完全地脱离国家或者地方的作用,从整体上都追寻着在国家指导下给予学校更大的灵活性之路,尽管这种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还有待完善,但趋势是一致的,即根据体育校本课程的需要,构建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资源开发体系,这也是中外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的异途同归。因此,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拓展观念,把握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尺度,构建正确的开发理念,实现校本课程的合理、有序开发。

(二)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

在众多课程开发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将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教师不但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显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说,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应的水平。

(三)总结经验,共享课程资源

通过举办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总结推广经验,共享课程资源,将高校体育课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 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5-19.

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4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体系完整。与周边城市比较, 潮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古城虽历经沧桑, 但依然保留了明清时代城市空间格局, 保存了一批具有南北建筑技术和艺术相交融的府第民宅、亭台楼阁及文物古迹。潮州有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潮州方言;500多年历史、别具韵味的全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的潮剧;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分支的潮绣;两大木雕体系之一的潮州木雕;并称全国三大泥塑之一的大吴泥塑;闻名遐迩的潮州瓷器;源远流长、乡土气浓郁的潮州音乐;习尚风雅、器具精致的潮州功夫茶;饮誉中外, 色、味、形具佳的潮州菜以及风味独特的潮州小食。上述这些, 使潮州市先后荣获“全国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瓷都”、“中国潮州菜之乡”之美称。

二、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短期行为阻碍文化传承

目前很多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受利益驱使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 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视文化的持续发展于不顾。严重危及到了文化环境的良性循环, 同时还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建在文化景区内的设施目前基本处于停滞或荒废的状态, 这将导致历史文化景观的变质, 是一种对文物古迹隐形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 民俗和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粗糙性和商业化也不容回避。

2. 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上, 许多人不知道或是忽视它所蕴涵着文化的、精神的、科研的价值已大大超过狭隘的经济价值。许多人不理解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许多人不知道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都是一个累积的渐变过程, 当破坏迹象比较明显时再采取保护, 则情况往往就难以挽回了。例如一些具有独特浓厚民间建筑艺术的民居被拆毁, 取而代之的建立高楼大厦, 这是文化的破坏。此外, 缺乏文化系统观念。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同处于文化系统。

3. 缺少资金投入和系统管理

文物主管部门主要从保护的角度对文物点加以管理, 较少按旅游点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必要的配套和包装。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景点配套设施不齐全, 造成大部分文物景点规模小、档次低。虽然潮州市有700多处文物景点, 但是能作为景点开放的不多, 这大大影响了旅游竞争力。管理队伍建设虽然有所进步, 但是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尤其是缺乏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影响了整体接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缺乏系统营销战略

尽管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潮州在国内与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没有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和组合, 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此外对产品的推销宣传仍停留在较低层面。

三、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最终可以永续利用。可以将“潮文化”融入当地有形的资源当中, 结合旅游的形式推向市场。通过木雕、潮绣、瓷器这些工艺品的制作, 发展文化产业;对潮州方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使人们了解其中蕴涵的古汉语印记;推广潮剧、潮菜, 使之走向世界的舞台。此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多重选择下相互交流和学习, 实现各种文化互补中的优化和创新, 使地方文化优势得以转化为地缘优势, 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 避免了文化生态的破坏其优势显而易见。

2. 以科学开发为准则

对文化旅游资源予以发掘整理, 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 突出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主题。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 例如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 这些都是潮州古民的艺术精华。要绝对确保旅游活动不影响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每项旅游内容都能表现它的独特的内涵与功能。要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 根据潮州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客源的喜好进行“精益求精“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各项旅游内容通过时间组接和空间组接而体现出一种完整的文化、历史、美学或科学逻辑, 从而强化旅游活动的整体感, 以及尽可能使旅游者在时间与金钱方面的效益与费用的比值最大。

3. 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文化旅游是一个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活动, 因而其开发投入的资金较大, 相应的回报收益也较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之初, 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与发掘,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 都需要较大的先行资本的投入。潮州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必须多方位的集资搞建设, 如利用当地的企业投资或吸引海外潮人投资等。同时政府也应给予大力的支持以便加大对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为加快潮州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4. 重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潮剧、潮乐、潮绣、潮州木雕等世代相传, 这些非物质文化应该得以很好的延续和继承。可以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构筑文化旅游街区。潮州传统工艺品, 其生产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陶瓷、泥塑、木雕、麦秆画、抽纱、刺绣、绣球、花灯、香包等不胜枚举, 如在游客密集的地方, 建成带展示性、参与性、厂店结合的工艺美术街区, 将能大大促进潮州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枫溪陶瓷生产、研究基地建设枫溪陶瓷街区;利用“潮绣”服装富有民俗特色的优势, 构建集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服装街区;利用潮州菜、潮州工夫茶的知名度, 开辟美食一条街等等。还可以创办潮剧、潮乐艺术馆, 以便使这些文化更好的得以继承和传扬。

5.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 然后设计相对应的文化旅游产品, 并形成与之配套的宣传方式。利用传统渠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在电视、广播、Internet上形成连续宣传阵势。对印刷广告、广播广告、影视广告、实物广告、户外广告、人员推销等进行整合。注重景点门票的设计。利用广东省旅游交易会、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等方式, 促进潮州文化旅游的宣传, 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 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潮州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 西与揭阳市的揭东县接壤, 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 南通汕头经济特区, 并濒临南海。潮州可以与汕头、福建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发展互动中趋利避害、以求双赢。通过优势放大、特色互补等方式, 加强对旅游资源整合, 深入挖掘深厚饮食文化、宗教文化、重点开发宗教旅游、美食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名城游、文学、艺术修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7. 加快人才培养

要尽快制订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和岗位考核制度, 有计划选送一批人到大学旅游系进修学习, 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规划和导游人才。并加强在岗和岗前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 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和旅游学科建设, 扶持旅游科研项目, 以满足潮州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包括文化观和生态观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

摘要: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 存在的问题是短期行为影响持续发展、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缺少资金投入、缺乏系统营销战略等。为促进潮州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 政府和旅游企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科学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资金投入, 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加快人才培养, 从物质类文化旅游产品与非物质类文化旅游产品两个角度完善产品开发思路, 以达到发挥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业品位的目的。

关键词:潮州文化,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佩群, 刘耀超.潮州文化型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8)

[2]李莉, 吴雁彬.潮州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资源开发探析 篇5

【内容提要】  文章探讨了开发利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源的有关问题,分析了学位论文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可能,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来,我国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6月止,全国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共6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8361个,学位点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截至我国共培养硕土486558人。另外全国还有388个单位开展了授于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工作,通过这条途径已有25599人获得硕士学位,特别是近两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连续以30%年增长率递增,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而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水平。

1 现状分析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学位制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经过导师的指导、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的评审等步骤,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二是这种文献经过打印,数量有限,一般限于内部交流,属非卖品不易获得,由于极其分散,不利于科学信息的交流。

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作的学位论文,不同于本科毕业生作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有专业研究方向,并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不同于博士研究生所作的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大多数已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社会可利用的资源。而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就业与原学习的方向不一致,或攻读博士改变了研究方向,所以使该部分研究成果在完成学位答辩之后成为只生产而很少传播的知识信息,使资源封闭甚至遗弃并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开发利用好这一特殊的信息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资源开发探析 篇6

关键词: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7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陕西地处西部内陆腹地,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合理,已成为制约陕西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西水资源的特点

(一)总量不足

陕西年均降水量686.8毫米,仅占全国的2.3%。全省水利年取水量85.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7.25亿立方米、地下水38.12亿立方米;在风调雨顺年份,年用水量84.43亿立方米。农村及城镇生活用水11.51亿立方米,基本解决了用水难问题,但遇到干旱期稍长时,水资源则供不应求。

(二)人均量低

全省人均年拥有水量128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的51%。亩均耕地可利用水资源量为772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42%。其中陕北、关中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0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200多立方米。

(三)分布不均匀

陕西以秦岭为界分属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占全省面积的35.4%,但水资源量却占全省总量的71%;而黄河流域占全省面积64.6%,但水资源仅占全省总量的29%。其中关中地区,水资源总量只有78亿立方米,人均年拥有水量380立方米,比国际上公认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20立方米。从降水来看,分布也很不平衡,陕北一般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关中地区一般为550—700毫米,陕北一般为800—1000毫米。

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陕西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7%,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和全国水平的12.5%和51%,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6.1%和42%。足见陕西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陕西山、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0%以上。山高坡陡、原高沟深的地貌特点,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6.9%。

(三)河堤防洪标准偏低

部分地区缺乏防洪意识,河道堤防防洪标准偏低,使水患依然存在。如西安市境内多数河道防洪标准仅为20—30年一遇,难以抵御较大洪水冲击。

(四)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差、地表水利用率低

截止1999年底,陕西建成各类水库1100多座,总库容45亿立方米,机井约20万眼;全省总的供水能力为81.82亿立方米,但因老化、失修、淤积,有效库容仅为21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径流量的5%左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仅占45%左右。工业用水及居民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且大水漫灌,浪费严重。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难度大

陕南秦巴山地,地形复杂,地质破碎,建议成本高;陕北黄河流域植被差,河流含沙量高,成为陕西水利工程建筑的“拦路虎”。

三、加快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弥补水资源的不足

要以蓄水工程为重点,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骨干,坚持“四水”(降水、地下水、江河水、山涧水)齐抓。其具体措施:一是继续抓好在建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二是实施关中九大灌区更新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宝鸡峡、冯家山、交口、泾惠渠、洛惠渠、石头河、羊毛湾、桃曲坡、石堡川等九大灌区以及3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问题,省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基金,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以增强投资力度来加以解决。三是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以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用水问题,有关专家已提出了南水北调的8条线路方案:引嘉(陵江)济渭(河支流清姜河)、引红(岩河)济石(头河)、引胥(水河)济黑(河)、引乾(佑河)济石(砭峪)、引金(井河)济灞(河)、引嘉(陵江)入汉(江)再入渭(河)。这些方案应尽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四是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五是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力争保住现有水力资源

一是加速治理沙漠,实现人进沙退。对于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要实行“引水拉沙筑渠坝,造林种草锁风沙”的措施,在风沙滩区边缘种植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固沙林块、在固沙林块中种草绿化。二是对于坡地要工程、植物措施齐抓,减少水土流失。对坡度较小的耕地,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和经济园林,保证水土流失地区农民的收入、吃饭问题;对坡度较大的耕地,要实施退耕还林(草),大力发展林业;对建造梯田时修建的淤地坝进行加固改造,消除工程隐患,消灭泥石流。三是要用较优惠的政策,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沟、荒地进行拍卖,调动社会各届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发“五荒”,营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nlc202309011515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目前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节水灌溉。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技术,衬砌灌区的主要干、支渠道,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改变大水漫灌习惯,争取将现在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7的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在工业用水方面,禁止建设耗水量高的低技术、传统型企业。大力推进电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大幅度降低工业万元GDP耗水量,加快工业污水治理步伐,提高重复利用率。三是在城乡居民饮用水方面,要提高收费标准,改造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的利用率以及提高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四是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在关中九大灌区实现水源联网调度,这样就可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减少水源因汛期排水滞洪造成的损失。

(四)全面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切实管好现有水力资源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因而全面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尤为重要。一是尽快完善落实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强化依法治水。依据国家《水法》,抓紧修订现行地方水规章制度。结合陕西实际,制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陕西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和措施,推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计量、监测和监控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要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要不断完善陕西水资源统一管理法律体系,实现“一龙管水”,明晰水资源的权属问题,实施发放取水许可证制度,依法制裁违反水利法规者。三是建立权威性的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实施水源开发综合规划,监督检查实施情况,进行全省水资源阶段性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五)尽快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促进水利工作顺利开展

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二要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三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陕西日报,2011—03—03.

[2]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2011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探析 篇7

地方高校作为隶属于地方政府、从事高等教育的组织, 其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后勤和校办产业人员, 其进行的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也必将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智力以及创造力”, “提升组织整体绩效”, 进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学历层次逐步提高,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等,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面临诸多挑战。

一、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 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紧迫性不强

1. 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不强。

其一, 重“引进”轻“开发”。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于是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不惜“血本”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但对校内人才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开发, 结果使校内人才积极性受挫、稳定性受到影响。其二, 重“管”人轻“开发”人。地方高校虽然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上, 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 工作中常常用现成的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 而不是致力于现有人力资源开发。

2. 人力资源开发紧迫性不强。

近几年,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不小成绩, 如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等, 但其人力资源队伍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历不高、高层次人才 (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 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一些地方高校却在成绩面前显现出“沾沾自喜, 逐步放缓人力资源开发进度”的苗头, 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 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

不少地方高校因担心人力资源开发会增加员工要求提高待遇和跳槽的筹码, 而不愿或不敢开发。因为, 近些年来, 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地方高校通过鼓励员工外出进修、加大科研投入、提供良好科研环境等方式, 使员工增长了知识, 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 但有些员工一旦有所成, 便跳槽到经济更发达、办学层次更高、地处中心城市、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高校或海外企业。据统计, 近5年来某所高校流失的教学科研骨干就有数十人。那些沉淀下来的老师, 不少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 这些跳槽的教师中不乏因原单位人际关系恶劣、工资待遇不公、科研条件缺乏、学校所处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被迫”离职者, 但频繁的人才流失确实给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增添了不少成本, 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1. 重学历职称提升轻能力开发。

一些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认为, 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本校人力资源学历和职称。于是, 他们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向了员工学历学位的提高以及与职称评审有关的项目上。而对员工实际能力, 如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则缺乏系统规划和培训。

2. 把开发等同于培训。

许多地方高校认为,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培训。但我们知道,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培训, 它包括“使全体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各种方式, 如有效的激励、科学的考评、有序的竞争机制等, 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员工潜能。但许多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都将这些有机组成部分排除在外。即便是培训, 也仍然存在“学历教育多, 业务培训少”“教师无下岗之忧, 进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 人力资源开发资金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 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地方高校的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组成。然而, 各地方高校所处地域不同, 很多处在经济欠发达的非中心城市或边远地区, 地方财力有限, 所得政府拨款较少。据统计, 最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平均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只有部属高校的50%, 其中生均科研经费拨款只有部属高校的7%。而在社会捐赠和资助方面, 地方高校由于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所得社会捐赠收入和科研经费也不多, 学校发展资金常常捉襟见肘。此时, 能够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就更少了, 常常出现“师资培训经费扣除学历学位培训费后, 所剩业务培训经费寥寥无几”“由于经费紧缺送不出教师进修”等尴尬局面。

二、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 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1. 树立全面开发理念。

经过教育培训提高了的知识、技能、智力以及创造力, 还必须依赖于管理机制 (如激励机制、薪酬机制、考评机制等) 、学校内部环境 (如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员工的动机与态度 (如对学校的忠诚度、满意度等) 等要素, 才能使员工产生有利于学校的行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广义的人力资源范畴, 我们应从更广义的范畴来理解人力资源开发, 树立全面开发的理念。

2. 树立柔性开发理念。

柔性开发是指在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员工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制订出针对性开发方案, 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而不是整齐划一地“一刀切”。其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员工的个性特点, 以人为本。此外, 柔性开发因为是有针对性的开发, 能极大地提高开发实效, 使地方高校有限的开发资金用在刀刃上。

3. 树立优先开发理念。

科学规划前提下的人才引进, 对地方高校来说, 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师生比居高不下、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并有力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无论引进人才数量多寡、质量高低, 均不能忽视对校内人力资源 (包括引进人员) 的系统开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推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而且, 从长远看, 加强在岗教师的培养远比引进教师更为重要。

(二) 正确处理流动与开发的关系

1. 正确对待人才流动。

人才或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我们应该认识到, 人才流出学校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不能因为怕“流”而高筑“堵坝”或不进行系统开发。

2. 认真反思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不是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 相反, 很多员工离职正是因为缺乏系统开发, 感到在学校提升无望, 才不得已离开。因此, 我们一方面应认识到后续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当人才流出学校时, 应认真反思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开发的针对性或力度不够, 还是开发系统中的其他变量 (如激励机制、薪酬机制等) 出了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3. 保持合理人才流动率。

人才流动虽然是正常现象, 但也应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一般说来, 10%左右的流动不会给学校发展带来损害, 而且还明显地具有提高劳动者工作热情、改变和增进生产效率的功能。

(三) 建立科学开发机制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

其一, 科学规划是前提。教育培训应有5年长期规划和1年短期规划。而且, 还应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不能盲目进行。其二, 科学界定教育培训内容。除了要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能力的培训外, 还应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行师德教育, 解决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和敬业精神不强的问题, 从而使员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三, 教育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如, 对教学为主型教师应重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方面的培训, 助其提高教学质量;对科研为主型教师应重点进行研究能力培训, 助其成功申报并出色完成各类项目。其四, 丰富教育培训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指导、案例教学、问题探索、自主学习等形式外, 还应多借鉴体验式培训、互动研讨、现场诊断、组建学术梯队、出国进修等多种形式, 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2.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环境机制。

其一,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是薪酬制度、职称评审、奖优评先的基础。各地方高校可借鉴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记分卡等绩效管理工具与技术, 设置科学考评体系。当然,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克服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其二,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各地方高校应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制, 逐步降低基于职务、职称等相对固定部分在工资中的比例, 加大基于绩效的工资的比例, 以解决地方高校存在的报酬与贡献脱钩、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平现象。此外, 还应逐步提高员工收入水平, 让其收入在当地、同类院校之间有一定优势。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使分配重心向一线教师倾斜, 较大幅度地提高一线教师的福利待遇。其三, 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刚性的监督和控制不仅难以调动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 而且极易产生消极作用。因而地方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精髓不是表现为监督和控制, 而是服务和激励。除了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以收到良好激励之功效外, 地方高校还应做到真正推行聘用制, 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流动机制, 使学校人力资源结构及素质在流动中不断优化和提高;坚决破除职称评聘、学科带头人遴选、干部选拔、奖优评先等活动中的凭学历、职称、教龄的现象, 要凭实际业绩;坚决破除工资分配和人员晋升上的“能高不能低、能上不能下”的现象, 使“能者有其岗、庸者混不过”;要采用物质激励、目标与愿景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法, 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人才基金, 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生活条件, 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热情;要建立强有力的学术管理机制, 精简党政管理人员, 压缩行政开支, 在舆论宣传和待遇分配上, 充分体现教学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

(四) 明确开发投资主体

1.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当然主体, 但其组织本身应有所变革:其一, 地方高校“人事处”应更名为“人力资源部 (处) ”。“人事处”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 将其更名为“人力资源部 (处) ”, 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其二, 在人力资源部下应设置专司人力资源开发之职, 具有主动性、长期性和多维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 从而有效改变过去培训开发工作“被动和单一”的局面。

2. 人力资源使用主体。

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受益方的各院系、各部门, 理应成为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 为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并为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

3. 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任, 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 作为受益者的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 也应成为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 通过加大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投入、积极接受并为教师到本单位锻炼提供条件、设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并积极为其捐赠或拨款等形式, 积极支持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

4. 三类开发主体的关系及职责划分。

在上述三类开发主体中: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居于枢纽核心地位, 承担着总体规划设计、提供开发技术支持、多方筹集并提供开发资金等职责;作为人力资源直接使用主体的各院系、部门, 承担着具体组织实施、监督考核员工知识技能提升情况等职责;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提供各种形式资金及辅助便利条件的职责。

(五) 满足关键人群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基金有限, 要想用有限的资金开发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 就必须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即要满足关键人群——通过科学绩效考评体系测出的骨干队伍和优秀拔尖人才的开发上, 这就是所谓的关键人群满足模式。

临潼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析 篇8

一、临潼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临潼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大都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如提到临潼,大多数游客首先想到是兵马俑、华清池等较为成熟的人文旅游景区,却鲜有游客了解临潼的骊山之秀岭苍翠,温泉之富养温润。目前,临潼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地质、地貌景观

骊山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南部,由东、西秀岭组成,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海拔1302米,属花岗岩地貌。远望之“绣岭”之誉名不虚传,且骊山山势陡峭,森林植被丰富,断层地貌独特,一年四时景观差异较大,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地热资源是临潼又一重要自然旅游资源之一,临潼的温泉优质天然,富含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且依此三种阴离子所占的比例可将临潼温泉分为氯化物泉、碳酸氢盐泉、硫酸盐泉,目前临潼温泉以中性氯化物硫酸钠型水为主要类型,更显温润宜人。

2、水域风光

位于骊山西侧的芷阳湖是临潼重要的水域风光资源,濒临华清池,湖面长1500多米,最宽处100多米,水最深处10多米。芷阳湖两岸高山耸立,平静的湖水仿佛镶嵌在山谷之中的铜镜,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漫天,“骊山晚照”的美景便尽收眼底,为华清宫增添了几分华彩,也为骊山注入了几分灵秀。

3、生物景观

临潼的生物景观类型多样,尤其是森林景观独具特色,千亩侧柏林、拧拧柏、八戒显形树、松柏将骊山装点得郁郁葱葱,翠色喜人。而朱鹮、白鹭、大雁、七彩山鸡等不时出没于茂密的森林,更为骊山增添了活力和情趣。另外,临潼果树资源也很突出,石榴树、火晶柿子树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果实更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使驰名海内外的果中珍品。

二、临潼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1、开发意识薄弱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垄断,自然资源的开发意识相对薄弱,然而临潼之所以能成为人文旅游圣地,和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从历史经验上看,帝王的皇陵、离宫等都会选择风光秀美有灵气的地方,而临潼正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灵气的地方,但由于人文旅游资源先入为主,开发程度较高,致使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且鲜有宣传造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浪费,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开发。

2、温泉资源定位较高

温泉是最突出、最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临潼温泉旅游的定位较高,尤其是打造出“中国御温泉之都”的品牌形象后,主要走国际化路线,吸引海外游客。尽管大多数游客能够在华清池里体验温泉的乐趣,但大多只是供游人观赏或洗手,项目较为单一,而专门建造的洗浴场所大都在旅游景点里面,价格昂贵,一般的游客都是望而却步。而同样作为温泉主打产品,蓝田汤峪温泉却定位适中,当地的温泉浴场、温泉酒店等已初具规模,集观光、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最关键的是能够迎合大众的需求。相比之下,临潼的温泉旅游处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

3、自然风景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

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华清池相比,其开发程度较低,由于未能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引导,游客关注的仍是历史、人文层面的景观,对于自然景观层面忽略的多,领略的少,且和同类型旅游资源相比,其休闲观光吸引力不足,如位于西安以南23公里的翠华山,海拔约1500米,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同样,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有“秀岭”之美誉,二者都在西安近郊,地理位置相似,海拔相当,但对于游客的吸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对于重游率的影响较大,骊山森林公园的潜在客源市场尚未挖掘,仍需进一步开发。

三、临潼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加强薄弱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应加强对临潼自然资源的宣传力度,扬长避短,进行深度开发。临潼作为旅游地已经具有良好的口碑,要做好相应的产品设计和产品宣传,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充分利用临潼人文资源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把临潼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如开发度假式酒店,吸收天地灵气,把骊山风景区的品牌打出去,以人文旅游资源带动自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改变临潼“一坑一池”的旅游形象。

2、细分温泉旅游市场以准确定位

要想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本地客源市场,实现其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当地的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首先针对支付能力较高的旅游团体或个人可以着重打造贵妃浴、皇帝浴,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皇室体验。在旅游已经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许多游客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利用和推广温泉资源,可以在景区内外修建不同级别的温泉洗浴场所来满足大众需要,如温泉浴场、温泉度假酒店、度假村等适合举家休闲放松的场所,借助旅游地产来提升临潼的休闲体验氛围。不仅能够增加景区娱乐、住宿等层面的旅游收入,更使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潼的自然美景,陶冶性情。

3、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和谐的发展道路

开发临潼自然旅游资源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当地的环境承载量,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持续利用临潼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走绿色旅游之路。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在旅游旺季有关部门就要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来保护景区内的环境,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一旦景区里的环境受到破坏,景点对游人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发展临潼旅游业要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重要依托,不断地提高临潼旅游的知名度,努力实现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把临潼打造成观光型与度假型相结合的旅游胜地,树立临潼新形象,打造临潼品牌旅游。

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探析 篇9

一、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档案包括两大部分:其一, 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研活动中所形成的直接反映科研 (教研) 过程及其成果的科技资料。其中主要包括在进行科研教研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的资料以及研究结束后的一些成果资料。按照形式的不同, 还可将其分成论文、图表、著作、方案等一系列的科研资源。其二, 在进行科研与教研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相关仪表等, 都属于档案材料。尤其是科研设备, 其在科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属于一种生产手段。

二、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 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无全面的认识。

在针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可能会存在部分人员难以了解科研档案重要性的情况, 对于其作用和地位不能明确的认知, 导致难以有效开发与利用科研档案, 使得科研档案的潜在价值难以彻底地呈现出来。而且, 当前多数高校对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都比较落后, 无专业的编研人员, 即使少数单位存在此类人员, 也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深层次的开发工作上, 而大多只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 科研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程度较低。

受知识产权和传统的重管理轻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大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多数高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 都将重心放在了整理、收集或者是保管等方面, 未给予借阅等服务足够的重视, 多处于被动开展的情况, 只对有利用的给予管理, 对于一些长期未被借阅的资料便不过问, 长期沉寂在档案柜中, 信息的有效价值未得到重视与体现。在功利主义取向的考核体系诱导下, 科研档案编研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 忽视内容质量, 造成了编研工作与现实相脱节, 人为地割裂了开发与利用之间的有机联系, 导致编研成果利用率低下。

(三)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与真正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相比, 不但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综合素质方面也相对较低, 难以适应高校科研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利用高校科研档案的主要策略

(一) 转变观念, 提高对科研档案资源价值的认识。

新时代的到来,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观念, 改变从前的看门守摊的片面思维, 将“利用”与“保管”并重,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控制好档案管理工作, 培养主动服务的理念, 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将服务逐渐变为主动, 以便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使得其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二) 健全制度, 保证科研档案信息的管理质量。

高校档案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 按照国家规定的同时结合工作自身要求, 努力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的多种规章制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科研档案收集制度, 保证各个单位的所有档案文件可以完整地交到档案部门;完善保管制度, 保证高质量的库房管理, 档案在流动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防护和技术处理;建立健全的整理工作制度, 保证档案的组合、分类、排列的标准化, 建立高校的档案利用基础。

(三) 开拓创新, 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对于高校而言, 科研档案是其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为了能够尽快将科研成果合理地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上积极寻求创新, 通过对资料大量的搜集、整理及挖掘, 将档案中所存在的科研信息加以提炼, 使其更加准确。进而实现别具特色的网络服务, 开展文献传递、帮助复制和检查信息等有偿服务, 为档案管理积累日常维护资金, 从而使档案信息摆脱以往的滞后状态, 甚至可以成为超前服务;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可以更好地对科研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 从而发掘出蕴含在其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成果;与此同时, 可以凭借媒体出版物以及新闻报道等, 来加强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档案信息的宣传, 使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的作用, 在适当的时机进入市场, 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 提高技能, 积极构建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相对完善的校园管理网路系统的建设, 并开始实施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在传统的文件处理方面, 新的管理系统可以将整理、检索、编目、归档等一系列的繁琐工作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操作, 使之不再成为“工作负担”。同样, 新的管理系统还能够将传统档案通过自身的处理, 成为电子档案。在使用过程中, 通过计算机的检索, 能够方便、快捷地从数以万计的档案中搜寻到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档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 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 使借阅、信息的发布等均实现智能化, 从而使信息的共享性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实现信息的异地借阅、查询和编研服务, 使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 技术转让, 提高科研技术成果的社会效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研档案信息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因其对于商品价值的推动作用, 人们逐渐意识到并开始承认科研档案信息可以作为商品的事实了。科研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基本对等的, 将其价值与一些普通的物品价值进行对比, 即将其物化, 会发现其价值非常大。因此在高校中, 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 将其做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存储基地, 在适当的时机流入市场, 以发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科研成果转让的过程中, 需要很多部门的服务支持, 其中最先涉及到的就是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由于科研成果的著作权是归属于研究部门或个人的, 所以他们对科研成果是具有自主权的。档案室作为科研档案的存储部门, 其不仅了解档案中科研成果的内容及使用情况, 还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的进行整理和再加工, 从而使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由此不难看出, 档案室虽然是科研档案的辅助部门, 但其在科研成果的管理中则是不可或缺的, 其工作的效率及工作水平的高低, 都会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让, 所以档案部门在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 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更好的形成知识产业化结构, 高校的档案部门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有效改革, 建立一套能够为知识产业化提供优质服务的档案信息中心, 以便将知识与经济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六) 强化培训, 努力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养。

在高校中, 无论是对于普通档案的管理, 还是科研档案的管理, 都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 能够高效、保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其工作能力挂钩。所以在现代高校中, 应该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素质管理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使其能够快速地扩展自身的知识面, 以具备信息化管理的相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9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析 篇10

一、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 音乐教材是国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育专家进行整理、 筛选编写而成的, 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但是, 初中音乐教学过于依赖国家规定的教材, 教学的实施主体没有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这样就导致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化。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和文化, 而且不同地域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因地制宜, 将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学生结合起来,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音乐课程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重要问题, 目前很多中学对音乐学科忽视, 音乐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 就是老师敷衍了事。 一些中学生反映, 学校配备的音乐器材, 比如, 钢琴、电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老师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讲理论而已, 这些音乐器材知识是用来应付检查的, 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部分学校将这些音乐设施仅仅作为一种摆设, 由于常年不用, 年久失修, 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就这样浪费了。

3.忽视潜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多样的、丰富的, 不仅局限于教材, 它们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文化也息息相关,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音乐课程资源。 比如, 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歌曲、戏剧、乐器可以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课程。再者, 多媒体也是辅助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

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想开发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课堂, 首先要转变音乐学科的教学观念。 学校要认识到音乐陶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 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不乱占用音乐学科的课时, 对于教学需要的音乐设备要配备齐全, 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监督和考核。 老师要认真对待音乐教学,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 学生要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音乐学科,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2.科学管理, 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 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 因此, 钢琴、古筝、吉他、二胡等重要的音乐器材是必备的。 一方面, 学校要科学管理, 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增加用于音乐器材配备的财政资金, 并严格监督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于滥用资金和不配备相应的音乐器材的学校要根据规定合理治理。 同时, 对于学校的音乐设备和设施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看管, 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防止出现常年不修废弃的现象, 造成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 改善音乐学科的评价机制, 从管理机制上提高老师和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 调动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 学校可以建立一些课程资源开发的奖励机制, 对于积极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和学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音乐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3.促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 中提到, 要多种途径开发音乐课程资源, 促使教师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教师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体, 是最了解学生差异性与需求的人, 因此要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单一, 主要以教材为主, 但是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愿意学, 老师的教学热情不高涨。 要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就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从生活的细节中开发课程资源。 同时, 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老师合作, 编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 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4.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我们在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音乐方面, 有些学生可能比较有天赋, 喜欢组织一些歌唱比赛, 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合唱团, 进行音乐的交流和创作。 这些都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推动音乐课程的发展。

比如, 学校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音乐氛围, 精心选择一首符合自己校园风格的校歌, 由音乐老师教给每一位同学, 在重要的活动中让学生们集体合唱, 课间利用广播、电台、多媒体为大家播放音乐, 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 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另外,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 定期举办一些歌手大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于喜欢音乐创作的学生, 学校聘请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 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

三、结语

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因此, 积极开发和利用初中音乐课程资源, 丰富音乐课堂至关重要。 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管理机制、鼓励老师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除此, 还可以通过建设课外音乐活动小组, 增强师资队伍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具体措施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希望能够对初中音乐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摘要:长期以来,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教材, 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限制初中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获得音乐知识, 必须对初中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具体措施, 希望对音乐教学和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黎婷婷.浅谈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舞台, 2011, 05:195-196.

[2]张大海.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9:27.

[3]高丽.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文学教育 (下) , 2012, 10:134-135.

[4]王雅坤.浅谈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戏剧之家, 2015, 08:218.

资源开发探析 篇11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整合;问题

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使长吉图地区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开发中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在具体开发中,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对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开发调查资料中,重点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详细论述,从而为今后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开发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一、长吉图区域各种文化产业资源需整合

(1)民间艺术整合。在长吉图地区,其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大多数都处在各自为战状态中。因此,我们要将把同一类民间艺术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重新组合,加強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为使提升民间艺术品的品味,使其发展成为特殊的文化产业,扩大根雕艺人合作和交流,从而将各种信息、资源等进行共享,扩大它的影响力。(2)历史文化整合。在长吉图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在敦化、安图等地区,都有渤海遗址与遗迹。为使这些文化遗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除对各地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外,还必须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将其形成一个文化带,可以说,这对进一步提高同类文化遗产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3)自然文化整合。在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时,除需要对同类自然文化进行整合之外,还需要将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整体开发的目的。(4)民族文化整合。在长吉图地区,所生活的居民其是来自多个不同民族,因此,此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的密集,因此,在对各个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时,特别对各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属性加以合理化区分,要把同类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从而收到良好的开发实效。

二、长吉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的几点表现

在对长吉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其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开发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其中,对于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偏多,而对人文文化资源开发则是非常少的,对短期且见效快的项目十分重视,而对见效慢且长期的项目开发则容易被忽视。(1)文化资源开发思路狭窄。在对长吉图地区各种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某些地区政府部门只是看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开发价值,而却没有看到文化资源潜藏的价值,这样一来,在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开发时,容易出现开发失衡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能为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然而,若将不同地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紧密相结合,那么其效果则会更好。只有善于借助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才利于开发,不断进步,赋予自然景观旺盛生命力。(2)未对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当前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才是做好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在长吉图地区,大多数特色文化资源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其开发价值未凸显出来,因此,它应有的作用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未来对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引起高度重视。(3)文化资源开发资源没有及时落实到位。开发资金未及时落实到位,成为影响文化资源正常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漂河烟曾经为清朝朝贡的主要特产。据有关史书记载,从清朝开始,漂河镇便开始大量种植晒烟,至今已经有400年发展史。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喜爱烟草文化的人,例如:蛟河市李怀珠,几十年来自费收集有很高收藏价值的烟具与资料,他筹建一关东烟民俗展览馆,其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但是,因资金不足,最终未能建成。

总体来说,近年来,尽管长吉图地区在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开发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时解决的不足,我们不仅要看到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存着的问题,科学进行统筹,认真进行规划,使长吉图地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得到均衡发展,确保长吉图先导区各项建设项目和谐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又能够对加快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郑喜淑.长吉图战略与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研究[J].满族研究.2012,9(4):66~68

[2]孙守朋,刘世彤.长吉图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4):78~80

民航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探析 篇12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功能性, 也就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中具有何种存在的现实意义, 功能性是考量一个制度或者一项政策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

首先,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增值的重要途径。与其他众多的有形资产一样, 人力资源也存在着增值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力资源来说, 增值意味着公司或者企业的增值。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主要是增长员工的各项素质和各项技能, 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 为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更多有用的人才。使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做保障, 应对其在激烈竞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毕竟市场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 对企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就连美国的《财富》杂志也曾说过:“未来最成功的公司, 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由此, 不难看出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重要性。与其他的资产增值方式明显不同的是, 人力资源增值的最好费那个发就是培训, 并且这种无形的投资方式对人才知识的充实、经验的扩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出发, 在制定人力资源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的同时, 可以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为参考依据, 实现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机的融合。

其次,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员工在企业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社会,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流动性极高的资源。这种流动性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对企业的认知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工作不再是为了满足最简单的生存需求, 而是个体实现其人生追求的一个过程。对于在很多企业中上班的人员来讲, 虽然薪资待遇是他们判断一个岗位是否有工作必要的重要条件, 但是在岗位上积累和晋升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的提升会让他们有更强的归属感和创造感, 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不注重满足员工在自我发展上的需求,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对与企业来说, 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在根本上是可以避免的, 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实现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在利益上的趋同性建设, 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科学选择。

二、民航业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 它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 在众多的民航企业中,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整个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工作无论是在执行力度上, 还是在最终的实施效果上都与原本预期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培训与开发的侧重点存在偏差。企业培训与开发的侧重点存在偏差主要是指在当前的众多企业中, 重视对管理知识的培训, 而忽视了对技术知识的培训。这种偏差的表现方式一是体现在培训的内容上, 二是体现在培训的人员上。对于管理阶层的人员来讲, 他们获得培训的机会比基层工作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要多很多。诚然, 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当然是一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抉择,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 一个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单独依靠管理层的各项工作来得以实现。企业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技能人才。一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赖这三类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如果单独依赖某一个类别的人才, 是难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而言, 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一个企业中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强度和竞争地位, 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会给企业的发展进步带来最直观的功能体现。因此, 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中, 过度的偏废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和浪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开发方案, 使这项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第二, 培训的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培训的目标设置, 也就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的动机和目的。现阶段, 企业的目标设置并不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过度的重视短期利益, 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 急功近利。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本身的结果就存在着一定的隐藏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可能使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立竿见影的改进效果, 但是对于其他人员而言, 培训的知识无法通过一种快捷迅速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会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质疑。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并没有一定的规划, 而是往往在某个项目或者某个工作需要某些知识、某项技术的时候, 匆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粗糙的培训, 以应对眼前的工作。这种做法虽不算错, 但是一个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如果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如此杂乱无章毫无规划的话, 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的确是令人堪忧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固然要兼顾到眼前利益的保护, 但是站在大局的高度对后续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同样是一个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重要问题。企业必须有长远的眼光, 不过度的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 而是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合理分配, 如此才能使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第三, 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在岗培训。按照一个员工在企业的发展阶段, 对其的培训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的原因和作用都是各不相同的, 岗前培训是一个员工在入职之初要接受的一种培训, 通过这个培训员工要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培训主要是为了加速新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与融入而做的一个不分专业性的培训。对于很多企业来说, 对员工的培训仅停留在入职培训阶段。在岗培训则是在员工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员以后, 对公司的发展、对自己岗位的职责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但是由于岗位职责的需求, 其自身的知识应该得到进一步更新和丰富, 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中在岗培训往往是被企业所忽略的, 因为这种培训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每一个岗位的培训知识和培训要求都各不相同, 兼顾好每个岗位的在职培训, 对于企业来说, 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要投入的更多, 并且人员的高流动性使得企业对这种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产生质疑。所有在当前的社会, 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岗前培训, 忽视在岗培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民航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 涉及到的人员很多。要想真正的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发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强大功效, 就必须协同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个机构给予支持, 以此来完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一, 提高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认识。提高对培训的认识是当前正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 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尚未能发挥其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认识, 不仅仅是企业要有正确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员工个人也应当对这一问题有比较科学全面的认识。企业对培训与开发要有正确的认识, 其首要性的条件就是企业的领导阶层对这一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知态度, 承认这项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然后才能在工作中对这个内容予以关注和重视。企业要正确的认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意义, 要把它摆到一个足够的高度, 把它当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当今社会的知识资源更新得越来越快, 而正是因为如此, 企业就更加要端正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认识, 企业领导更应该把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双赢目的。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 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 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 提高职工素质, 首先要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 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职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其次, 企业领导要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并加大教育的思想资金投入, 多一些职教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使职工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给员工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同高薪吸引顶尖人才同样重要, 经营即教育。教育和培训是立足未来经营的投资。避免经营政策上的“近视”, 把人力资源开发当“资产”而不是当作“成本”。

第二,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每一个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时, 都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及员工的自身素质来选择不同的培训与开发方式。例如对新入职员工的入职培训, 对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其日后工作的性质和类别来选择合适的入职方式对他们来说有助于迅速及时的了解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模式, 帮助他们快速上手。对于在岗培训, 其形式则是更具有多元化。按照工作于学习是否同时进行可以分为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 脱产学习是一种更加规范的培训方式, 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氛围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成本较高, 一般的企业对这种培训与开发方式比较慎重, 对于岗位特别特殊的或者员工个体有显著才能的, 才适用此方式。另外, 培训与开发不仅限于课堂培训的形式, 对相关工作进行参观访问、或者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或者辩论, 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等等方式, 这些方式都可以用来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创新企业培训方式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人力、财力、物力。而人力是最具创造力, 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 要想对于人力实效有效管理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通过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可以传达企业对人的重视程度, 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员工的价值观念, 更是使员工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 这样员工管理水平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第三, 创建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 学习一直是一件需要不断保持与更新的事情。企业要进步, 员工作为个体也需要进步。除了企业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外, 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就是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塑造良好的培训文化。不论是企业还是员工, 都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而员工的进步, 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因此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就变得那么重要, 而良好的培训文化, 更是使得员工自觉的去发起, 并在培训工作中不断进步, 员工进步了,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提高了。特别是现在, 不仅与国内的企业竞争, 还要和外资企业竞争, 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 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 加强员工的培训便成为企业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 形成良好的培训文化, 让一切都有规则、有顺序。不仅管理者要正确认识, 员工也需要端正被培训的态度。正确的培训理念和良好的培训文化是培训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有了正确的培训理念和良好的培训文化, 员工才能正确地对待培训, 从而使培训工作在企业中得到大家的认同, 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培训对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

摘要: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当前的社会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同时对于整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事业来说, 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对于民航这种对于人力资源质量要求高、更新换代较快的行业而言, 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更是有着其独特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意义,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丽, 宁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5. (12) .

[2]、申彩芬.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 (03) .

[3]、闫树全.民营企业需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J].行政论坛.2005. (06) .

[4]、李昌明.企业人才培训的目标途径及对策措施[J].中国培训, 2007.

上一篇:学科专业素质论文下一篇:象征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