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2024-06-09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共7篇)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1

摘 要:作为许慎的故里和终老之地,漯河市应充分利用文化名人效应,打造许慎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漯河;许慎文化;旅游开发

一、漯河开发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有助于漯河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

名人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它的存在为现代化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产。开发许慎文化旅游资源,打响许慎文化旅游品牌,对提升漯河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加强对许慎文化的传承

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抢救被遗忘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慎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其次,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开发旅游资源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获得这三大效益,企业会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宣传,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通过大力宣传,从小范围研究者扩散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增大了其传承的广度及深度。

(三)有助于促进漯河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漯河旅游业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进。外地游客的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这些因素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发动机般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景点规模小、级别低,吸引力不足

许慎文化园全园占地150余亩,约1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4200㎡,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著名的景点有翰林阁,字圣殿,叔重堂,六书广场等,2014年4月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许慎文化园对当地人的吸引力并不大,只有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扫许慎墓,许慎学堂开笔礼时客流才会较大,这对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不利。

(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许慎文化园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要素,这对于旅游者来说十分不便。许慎文化很有特色,但是缺乏创新,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

(三)旅游环境有待改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

利用名人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是立体性的去开发,而不仅仅是对单一主体的关注。具体到许慎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积极整合原有的历史遗存,加上全国闻名的南街村、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双汇集团等,把历史文化游和现代工业游串成串,从而促进漯河旅游的发展与经济进步。

三、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树立“许慎故里”形象,打造“汉字之乡”品牌

弘扬许慎文化,打造漯河城市文化品牌,以许慎文化品牌整合漯河传统文化资源。召开许慎学术研讨会,增加大批海内外汉语专家来漯河寻访文宗字祖,研讨中华文化。

(二)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提升漯河旅游品味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充分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坚持合理开发与及时保护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找出许慎文化的各种特色,兴建一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许慎文化精华。同时强化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形成不同品位的旅游产品。在把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者、开发者,还是经营者都应该有一颗弘扬优秀文化之心,有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心态,站在文化的角度来开发旅游资源。

(三)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不断强化规划先行的理念,让全市旅游业发展逐步规范。同时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创新也要取得新成效,队伍建设、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发展旅游全产业链的思路,高标准编制规划,突出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开发特色产品,做精做细产品包装,形成特色产业链条。

(四)培养周边社区居民对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延续性、长期性和全民性。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2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体系完整。与周边城市比较, 潮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古城虽历经沧桑, 但依然保留了明清时代城市空间格局, 保存了一批具有南北建筑技术和艺术相交融的府第民宅、亭台楼阁及文物古迹。潮州有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潮州方言;500多年历史、别具韵味的全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的潮剧;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分支的潮绣;两大木雕体系之一的潮州木雕;并称全国三大泥塑之一的大吴泥塑;闻名遐迩的潮州瓷器;源远流长、乡土气浓郁的潮州音乐;习尚风雅、器具精致的潮州功夫茶;饮誉中外, 色、味、形具佳的潮州菜以及风味独特的潮州小食。上述这些, 使潮州市先后荣获“全国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瓷都”、“中国潮州菜之乡”之美称。

二、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短期行为阻碍文化传承

目前很多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受利益驱使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 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视文化的持续发展于不顾。严重危及到了文化环境的良性循环, 同时还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建在文化景区内的设施目前基本处于停滞或荒废的状态, 这将导致历史文化景观的变质, 是一种对文物古迹隐形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 民俗和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粗糙性和商业化也不容回避。

2. 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上, 许多人不知道或是忽视它所蕴涵着文化的、精神的、科研的价值已大大超过狭隘的经济价值。许多人不理解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许多人不知道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都是一个累积的渐变过程, 当破坏迹象比较明显时再采取保护, 则情况往往就难以挽回了。例如一些具有独特浓厚民间建筑艺术的民居被拆毁, 取而代之的建立高楼大厦, 这是文化的破坏。此外, 缺乏文化系统观念。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同处于文化系统。

3. 缺少资金投入和系统管理

文物主管部门主要从保护的角度对文物点加以管理, 较少按旅游点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必要的配套和包装。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景点配套设施不齐全, 造成大部分文物景点规模小、档次低。虽然潮州市有700多处文物景点, 但是能作为景点开放的不多, 这大大影响了旅游竞争力。管理队伍建设虽然有所进步, 但是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尤其是缺乏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影响了整体接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缺乏系统营销战略

尽管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潮州在国内与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没有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和组合, 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此外对产品的推销宣传仍停留在较低层面。

三、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最终可以永续利用。可以将“潮文化”融入当地有形的资源当中, 结合旅游的形式推向市场。通过木雕、潮绣、瓷器这些工艺品的制作, 发展文化产业;对潮州方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使人们了解其中蕴涵的古汉语印记;推广潮剧、潮菜, 使之走向世界的舞台。此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多重选择下相互交流和学习, 实现各种文化互补中的优化和创新, 使地方文化优势得以转化为地缘优势, 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 避免了文化生态的破坏其优势显而易见。

2. 以科学开发为准则

对文化旅游资源予以发掘整理, 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 突出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主题。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 例如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 这些都是潮州古民的艺术精华。要绝对确保旅游活动不影响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每项旅游内容都能表现它的独特的内涵与功能。要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 根据潮州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客源的喜好进行“精益求精“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各项旅游内容通过时间组接和空间组接而体现出一种完整的文化、历史、美学或科学逻辑, 从而强化旅游活动的整体感, 以及尽可能使旅游者在时间与金钱方面的效益与费用的比值最大。

3. 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文化旅游是一个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活动, 因而其开发投入的资金较大, 相应的回报收益也较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之初, 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与发掘,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 都需要较大的先行资本的投入。潮州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必须多方位的集资搞建设, 如利用当地的企业投资或吸引海外潮人投资等。同时政府也应给予大力的支持以便加大对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为加快潮州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4. 重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潮剧、潮乐、潮绣、潮州木雕等世代相传, 这些非物质文化应该得以很好的延续和继承。可以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构筑文化旅游街区。潮州传统工艺品, 其生产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陶瓷、泥塑、木雕、麦秆画、抽纱、刺绣、绣球、花灯、香包等不胜枚举, 如在游客密集的地方, 建成带展示性、参与性、厂店结合的工艺美术街区, 将能大大促进潮州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枫溪陶瓷生产、研究基地建设枫溪陶瓷街区;利用“潮绣”服装富有民俗特色的优势, 构建集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服装街区;利用潮州菜、潮州工夫茶的知名度, 开辟美食一条街等等。还可以创办潮剧、潮乐艺术馆, 以便使这些文化更好的得以继承和传扬。

5.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 然后设计相对应的文化旅游产品, 并形成与之配套的宣传方式。利用传统渠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在电视、广播、Internet上形成连续宣传阵势。对印刷广告、广播广告、影视广告、实物广告、户外广告、人员推销等进行整合。注重景点门票的设计。利用广东省旅游交易会、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等方式, 促进潮州文化旅游的宣传, 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 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潮州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 西与揭阳市的揭东县接壤, 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 南通汕头经济特区, 并濒临南海。潮州可以与汕头、福建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发展互动中趋利避害、以求双赢。通过优势放大、特色互补等方式, 加强对旅游资源整合, 深入挖掘深厚饮食文化、宗教文化、重点开发宗教旅游、美食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名城游、文学、艺术修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7. 加快人才培养

要尽快制订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和岗位考核制度, 有计划选送一批人到大学旅游系进修学习, 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规划和导游人才。并加强在岗和岗前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 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和旅游学科建设, 扶持旅游科研项目, 以满足潮州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包括文化观和生态观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

摘要: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 存在的问题是短期行为影响持续发展、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缺少资金投入、缺乏系统营销战略等。为促进潮州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 政府和旅游企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科学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资金投入, 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加快人才培养, 从物质类文化旅游产品与非物质类文化旅游产品两个角度完善产品开发思路, 以达到发挥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业品位的目的。

关键词:潮州文化,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佩群, 刘耀超.潮州文化型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8)

[2]李莉, 吴雁彬.潮州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3

关键词:南岭走廊;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本文系2016广东省“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pdjh2016b086)阶段成果。

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度规划项目“旅游背景下连南瑶族村寨环境建设研究”(ZF06)阶段成果。]

在南岭,融合了很多的少数民族,也沉淀了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以连南的瑶族为代表,他们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特征。在南岭走廊一带,具有非常优越的自然资源,而且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构成了非常美丽的画面和人文景观,也带动了这里的旅游发展。但是,这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还没有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没有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连南瑶族文化资源的概况

(一)类型

1.信仰文化

连南瑶族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断地迁徙和移动。在迁徙过程中,就会融合很多地区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瑶族对宗教文化非常执着,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而且信奉各种神灵,使这个民族却不忘自己的祖宗,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瑶族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给世界和人类留下非常重要的遗产。

2.歌舞文化

第一,祭祀性歌谣总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盘王歌,它是民族文学的典范,流行非常广泛。只要有瑶族居住的地方,就会听到盘王歌的声音。它魅力十足,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底蕴,里面有很多种歌曲。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瑶族生活生产方面的歌曲,有他们娱乐的歌曲,有他们祭祀的歌曲,有他们庆祝的歌曲。歌曲的内容多种多样,为人们认识瑶族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盘王歌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他们生活的总结。

第二,祭祀舞蹈。在瑶族人祭祀神灵的时候,他们会跳长鼓舞。婀娜的舞姿,优美的线条,更加显现出舞蹈的魅力啊!节奏非常有韵律,而且动作稳健有力,再配上华丽的衣装,更显现出舞蹈的婀娜和多姿,仿佛一张美丽的画。

第三,娱乐方式。一般都采用对山歌的形式。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在做家务的时候也是边做边唱,在歌声中流露出对劳动的热爱,对感情的真挚。

3.节庆文化

盘王节。这一节日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在节日中,他们载歌载舞,他们欢天庆祝,表达出对祖先的一种敬重,更是对祖先的一种留恋。这一节日是在每年10月16日举行,也成为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瑶族人民杀鸡宰鸭,追思祖先的豐功和伟绩。这一节日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的节日,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

4.服饰文化

瑶族民族散居在各个山涧,服装在风格上各有各的不同,他们的布料大多都是染制而成的,有各种颜色,他们的布料一般都是粗布,非常得厚,穿起来非常暖和。在衣服的领子、袖子等部位都刺有非常好看的图案。而且他们,还佩戴着重要的首饰,比如耳环、项链、手镯等,而且这些首饰上也刻有非常漂亮的图案。瑶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们的头饰,他们的头型非常多样化,形状各异。在瑶族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给他们做八宝被,这种被子上有8种不同的图案,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有的是麒麟送子,还有的是富贵有鱼,等等,表达了父母对孩子们的真挚祝福和期盼。这些服饰文化各种多样,使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象征着瑶族文化富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这些特征被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饮食文化

饮食在瑶族文化中也非常具有特色。瑶族十八酿非常有名,主要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一系列风味小吃,种类非常繁多,而且味道鲜美,色味俱全,让人馋涎三尺,吃一次就忘不了,带给人无穷的留恋。主要有辣椒酿、水豆腐酿、米豆腐酿,等等,品种非常多,数都数不清,而且瑶族对腊肉和熏肉都有非常独到的研究。打油茶也是瑶族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瑶族人都非常喜欢喝油茶,几乎每天都喝。油茶有很好的功效,它可以健脾胃,也可以提精神。家中来了重要的客人,油茶是一种招待客人必备品。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烘托出主人的好客之情,也展现出瑶族人民愿意同其他民族互交朋友,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的美好意愿。

(二)特征

1.少数民族乡

在我国的土地上,共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55个少数民族,瑶族就是这55个少数民族之一。很多的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躲进了很偏僻的山区,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非常宝贵的遗产。现在,战争在不断减少,和平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个民族开始试下文化的交流与促进。在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走向最为边缘的地带。这种民族文化显得非常稀缺,很多人都开始喜欢这种以前的民族文化,把它们视为珍宝,掀起了一股旅游之风,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都被广泛开发,变成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人。

2.不可模仿性

连南瑶族南村寨由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而且生产条件、饮食条件等都具独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瑶族文化,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他是在瑶族不断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和当地天然的资源。瑶族文化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是不能被磨灭的,就像被打上了烙印,因此,它不能被模仿。如果去模仿它,虽然表面上很像,但是里面的内容却缺少了瑶族的独特韵味。当前越来越多的山寨版老祖文化出现,足以证明了瑶族文化不可模仿。

3.无形性

在岭南瑶族村寨,有很多的信仰和神灵,这种文化是无形的,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旅游开发中要善于运用这些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那种虔诚的感觉,纯净的心灵,让人回归一种空旷的感觉。这种无形性给旅游文化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二、连南瑶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连南瑶族南村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事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连南瑶族,共享连南瑶族的文化特色。

(一)对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连南瑶族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对人类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是个合作的社会,单单依靠连南去推动旅游事业是不可能的,需要加强对其他地区的合作,通过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互补,把旅游事业做大、做强、做好,实现旅游文化的进档升级。要同其他地区加强合作,推进旅游事业的整体化发展。现在的形势是合作和共赢,旅游事业的发展也要实现合作。连南瑶族不能仅仅把旅游在自己的地域开发,要把旅游推向其他地区,相互融合,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二)增强旅游品牌,设计精准路线

旅游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旅游的兴旺发达,就不会把旅游做大做强。特色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际,推陈出新。在连南瑶族,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如服饰、饮食等,这些独特的地方一定要挖掘出来,让游客眼前一亮,马上就能记住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出他的魅力。只有旅游产品有了特色,才能谈旅游,才能挖掘旅游。在路线上,也要设计精准,不能让游客感受到重复性,每经过的地方都要有不同的资源,让他们在旅游路线上也感受到不同的风光,就会使旅游感觉不到疲惫。

(三)对瑶族村寨进行开发,形成乡村旅游

瑶族村寨本身就是一個特色,因此要把旅游推向村寨,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现在大多的人都不喜欢旅游挤在一起,都喜欢一个僻静的小地方。每个村寨都能让游客们感受到宁静、和谐。因此开发乡村旅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交通路网

旅游如果没有交通为基础,再美的旅游资源也得不到利用。因此,一定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把旅游地区的道路修好,使游客畅通无阻,带着美好的心情驰骋在连南瑶族文化中。在旅游景区要对电力、水力等各项措施保障好,让游客在景区感受到家的温暖。网络盛行的今天,在偏远的连南瑶族村寨,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网络问题,把网络建设好,通过网络把连南瑶族旅游特色传递给世界各族人民,让他们都来这里旅游,都享受这里的魅力。

总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加开拓眼界,不断提高精神世界,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不断追逐旅游之风,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阅历更加的成熟,因此,旅游这一行业就变得越来越兴旺。连南瑶族旅游非常具有特色,它将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它的开发和应用必然推动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为连南瑶族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连南瑶族旅游事业会把自己的独特推向世界,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它,为旅游发展腾飞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谷显明, 张美花. 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02).

[2]李晓明.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2.

[3]黄红焰.打民族牌 走特色路——职业教育助推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区域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 2013,(11).

[4]许秋红,沈雯婷.不可移动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旅游竞争优势:以广东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5]唐莉.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07).

作者简介: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4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体验营销的概念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体验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是指企业依据其核心竞争力,提炼体验主题,进而通过顾客体验的研究和设计,借助相应的氛围、情感等因素,吸引顾客沉浸于这一情景中,以使顾客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顾客体验的管理,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值得强调的是,所提炼的体验主题贯穿于体验营销的整个过程。

2 文化旅游的概念

对文化旅游的理解是建立在广义文化旅游的基础之上的。在《浅析体验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内涵》中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为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借助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的特色个性吸引物,通过观光、学习、参与等行为媒介使旅游者体验和感悟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内涵,求同存异,寻求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和生活理想实现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3 体验营销导向下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3.1人本主义为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是指把以人为本,遵循人体生理与心理的规律,满足人类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的原则。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人在旅途,存在着大量的人与车(船、飞机、索道等交通工具)、人与路、人与景观、人与住宿、人与餐饮、人与游乐设施等量的适应性、舒适性、安全性、愉悦性等问题。我们可以称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说为旅游人体工程学。由于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尚短,这门学问只有零星的研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不过,我们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己经有一些经验,并且,只要保持用人体工程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完全可以在旅游策划中形成最符合人体身心要求的环境。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例外,整个开发过程应将人本主义原则贯彻始终,运用旅游人体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开发实践,不但满足旅游者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同时要满足游客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愉悦性等方面的需要,及既保证了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又从游客自身身体需求方面出发,以达到身心满足的目的。

3.2旅游需求为基础

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都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审美、交流等方面;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的需求;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

我们认为:五个层次的旅游需求,在理论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第一、二层次的需求,为形而下的需求,第三、四、五层次,为形而上的需求;第二和第三层次的需求在旅游历史与实践中,是旅游存在的基础,可以称该两层次为一般旅游需求,是旅游发展为产业的基础。由于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旅游是在休憩、康体、审美、修学、交流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因此,二、三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和阶段上的高低。

但其他层次之间, 存在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规律:

文化旅游属于旅游的一部分,上述旅游需求层次的划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旅游。从个体而言,人们总是从修学、审美、交流等某种需求,或几种需求结合出发,开始文化旅游生涯;当旅游多年,积累丰富以后,开始寻求不同往日生活也不同于一般旅游的体验式旅游;当体验式旅游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一部分人将会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工作、日常生活同样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实现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文化旅游的开发,就应该牢牢把握住旅游者的需求变化趋势,适时地进行开发,以达到满足需求,从而维持产品生命力地目的。

3.3创造市场为核心

在周岩、远江的《体验营销》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在体验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中,有一个核心的关于市场方面的命题是――市场永远是可以被创造的。并将产品的自然市场从时间、空间的层面上进行解析:

对应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市场,由于旅游本身受季节性、生产与销售不可分割性等特点的影响,属于受时间和空间双重限制的市场,适合开展短期促销,但由于旅游竞争机制、产品开发机制等的不完善,导致了旅游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短期促销怪圈中,同时,由此也引发了旅游业的一系列连锁反映。文化旅游虽然在季节性上不如其它类型旅游表现的明显,但其仍然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现如今,旅游已逐渐过渡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既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可将其市场归结为不受时空限制一类,这就要求旅游业经营者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产品开发以创造市场为核心,完成文化旅游开发与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成功对接,达到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目的,其实现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3.4打造全新生活体验为目的

体验营销其实是对人们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实现。我们体验的就是消费者本人对产品的最高企盼以及由产品而出发的生活理想。正是从这种原理出发,我们认为体验营销是一种个人和群体理想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旅游业的发展也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不完全在于我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到农民家里体验田园生活”、“像职业探险家一样穿越西部无人区”、“去国外入住当地人家”,到历史名城去体验古人创造遗留下来的人文环境;到现代都市体验现代的辉煌和人们的生活;到太空去体验在太空的感受……这已经成为许多旅游者共同的心声。旅游业经营者销售的是旅游者追求娱乐、审美、逃避、受教育、情感满足、健康、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等理想。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办法获得上述经历,但是通过旅游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实现这些理想。对于广大旅游者而言,理想的实现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快乐事情,所以他们便争先恐后去消费,这就使经营者变被动为主动。文化旅游也不例外,作为传承文明、缅怀历史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浓重的文化氛围,为众多旅游者所青睐。人们对古老文明、异地文化的向往,以及对其生活方式的好奇等越来越成为他们从事文化旅游的主要动机。文化旅游的开发应该抓住旅游者的这一心理特点,以产品来帮助他们“圆梦”,从而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这是旅游体验营销导向的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

摘要:在立足于体验营销概念和文化旅游概念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体验营销导向下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思路, 认为, 文化旅游开发应以人本主义为原则, 以旅游需求为基础, 以创造市场为核心, 以打造全新生活体验为目的。

关键词:体验营销,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参考文献

[1]林峰。国智旅游研究[EB/OL].www.aatrip.com.

[2]周岩, 远江.体验营销[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3 (1) .

[3]王健, 韵江.从理想到现实:企业体验营销实施七部曲[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2) .

专家眼里的“许慎文化” 篇5

有文字才有“五经”,许慎的价值,今天还没有被充分地阐述。许慎不仅作为一个个人,他更是一个符号,他代表的是中国文字的统一与定型,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在漯河举办的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承认。

黄德宽(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许慎文化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从第一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始的,我想许慎文化就是汉字文化。许慎的学术贡献及影响最重要的是《说文解字》,是许慎对汉字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许慎文化这个概念是由汉字引起的,是汉字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许慎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在文字学,而文字学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基。我们知道经典是个很全面的东西,包括语音、文字、词汇等,而经典的传承主要是文本,即语音文字。许慎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说文解字》为中华经典学说的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奠定了学术根基。但不可否认许慎在经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这和把他的主要成就定位于汉字学并不矛盾。

从许慎的著作上看,一是表现出一种博大兼容的胸怀,因为万事万物都包罗在文字中,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二是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精神,他把“一”作为《说文解字》第一个字,体现的是文字本身也是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文化。因此,他的精神应为“博大、兼容、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求真、务本”16个字。

在我看来,许慎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许慎的文字学思想是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蕴含的科学性价值与现代语言学具有相通性。这就是“许慎精神”之求真务本,他抓住了汉字之争、学术之本,使中国传统学说与现代学说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说文解字》保留了很多当时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是古文字发展过程中原始资料的保存。《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桥梁,起到了上下沟通的作用。三是对中国人传播汉字和汉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入性。至今为止,人们相信的还是许慎的说法,虽然很多的新说法对文字学说的研究能够起到补充和纠正作用,但基本的东西还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因为它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文字学术中最权威的。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许慎的学说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特性,从而也能够看到《说文解字》的伟大,最终说明了许慎的伟大。

在我所访问过的国外大学过程中,几乎每所大学都会提出希望帮助他们推广汉字教学,帮助他们建立中文系。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很多人对中国文明充满了向往。

朱小健(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灵魂所在。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漯河闹市乡间流淌的是许慎文化。

许慎文化,我们今天看来,至少有三方面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我们今天能见到许慎撰的《五经异义》,其所论条目基本都与古代礼制名物相关。是许慎关注者,正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前辈榜样被后代援例来自行明示,也需借助先觉阐释以晓后学而得到承嗣。许慎细致辨明这些礼制名物的歧说异议,既符合这些具象的文化传承之需,更体现出一份文化担当。许慎治经说字,并非学术而学术,要在阐释传承文化。正因为有这样的追求才能达到时代学术成就高峰,“五经无双”,盖有以也。在世风浮躁、传统文化相对薄弱的当下,许慎的这份担当尤为可贵。我们都应像许慎那样主动负起自己学习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参加构建中华文化的责任。

二是对世事万物无止境的探究精神。陆宗达先生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真称得上是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而其解释中蕴含的对人类本身和外部世界万物的精细探求,于我们今天振兴中华文化亦有重要启示。

三是载疑阙疑重真理的求是原则。许慎认为“‘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他解说遵循的原则是言而有据。他“博问通人,考之于逵”。马融推敬他“性淳篇”,是对许慎求实精神的肯定。与一些经学家、哲学家脱离民众不同,许慎的经学、字学适应人们的需求,故其书一出即产生广泛影响,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这一点于今天汉语汉字文化在全球传播亦有重要价值,如何用异国他族习惯接受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从许慎文化可得借鉴。

叶国良(台湾大学教授):许慎除了是字学宗师外,在当时还是“五经无双”。文字是经义之本,实际上许慎是为了研究经学才研究汉字的,他在经学方面的造诣也是一流的,并且也有不少经学著作,只不过流传下来的较少。从这方面来讲,他对经学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除了推崇他在文字方面的贡献外,还要更多地推崇他在经学方面的造诣,从而进一步丰富许慎文化的内涵。

在我看来,《说文解字》并不是单纯从文字学或训诂学编著的书,实际上里面有一部分是根据当时的“五经”解释文字,另外一部分是用文字解释经书,里面留下了许多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资料,所以它不仅是一部古文字书,同时还是一部经学书,不能完全从文字学角度看待它。

其实,汉代学者研究文字并不是从许慎开始的,但许慎通过研究收录各家成果,并予以规范和提炼,最终写成《说文解字》这一汉字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里面收录了很多经书资料和文字资料。可以说,他是当时研究古文字的集大成者,身上还表现出了兼众博采、择善而从的治学精神。

历史证明,一种民族的语言之所以能被其他民族学习,是跟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力量成正比的。目前,据估计,全球有3000万非华人在学汉语,一方面让我们感到骄傲,同时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单周尧(香港大学教授):许慎文化的核心是汉字文化,他对经学的造诣也很深。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说的语言千差万别,但使用的文字是一样的,因此汉字也是促进国家统一、民众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慎所在的年代,人们使用的文字和对经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字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穿凿附会的东西,许慎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每一个汉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求证,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从而形成了指导后世研究文字的方法。从这一点来讲,许慎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实事求是,是整个学界应该学习的精神。

《说文解字》对于如今了解古代的经典、文献、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汉字跟整个中华民族是密切相关的,跟中国文学是息息相关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到唐代,官方注意对汉字的字形统一、字型规范,都是以《说文解字》为标准的,后来又有了课本,文字就慢慢稳定下来,流传下来。

我最佩服许慎的是他坚忍不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他用20多年写就《说文解字》。当时,很多学者对经学有不同说法,很多人都希望凭自己的学说走上仕途。许慎和他们是不同的,他用20多年写书不是为了利禄,而是为了做学问,并且表现出求真求善的研究精神。他身上具有近现代学术的很多精神,比如善于归纳,能把9000多字归纳于540个部首中;还善于分析,比如按“六书”对字的分析。

古胜隆一(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我认为许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汉字学。汉字学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国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至今都保持着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传统。汉字本身比较难认,但许慎通过《说文解字》,为国外学者打通了一个学习、认识、理解汉字的渠道。

中国所有学术的源流中有许慎,因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最根本的是文献和文字学,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读懂古代学术著作及文献记录的渠道。他在文字学和经学上的贡献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开的。许慎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概括许慎精神是件很难的事情,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许慎的细节观,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了解宇宙的,表现出他的世界观。他的价值也在于他的世界观。

在日本,由于小学生学习汉字有点困难,老师都会通过小篆让学生明白为何这个字这样写,学生也很喜欢听老师讲这些汉字蕴含的经典。同时,日本的小学生还会学习隶书,了解什么是象形、指事等。

彭林(清华大学教授):我想,许慎文化就是通过准确地解释文字来简发经典的意义。中国的学书是经、史、子、集,它们是并列的关系,同等重要。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一个人的生活理念,需要一套理论的表述,而这些东西都在经典里面,即中国的核心文化“五经”。在汉代,人们都在讨论经典的本义是什么,许多人在解释经典时把文字理解错了,闹出很多笑话,而许慎开辟了一种解释经典的途径。许慎认为,只有首先把每一个字说清楚、准确,才能对经义有个准确的把握。许慎从研究文字入手,以文字解释经学,以经学解释文字,开辟了解释经典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许慎树立了中国人研究中国学的典范,创立了通过文字学研究经学的一种范式。

许慎怎样定位?我认为仅仅把许慎定位为“字圣”很不够,因为他研究经学能达到“五经无双”的地位,他本来是为研究经学才研究文字的,研究文字实际上是他研究经典的工具。因此,我认为许慎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最终应定位为经学方面。

从许慎做《说文解字》来看,许慎有种求真务本的精神,对于一部经书的解释,他不满足于随便什么人怎么讲,而要从本源上理清文字,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说文解字》。

经典对于一个民族是最高形态,要了解中华民族,就要读我们的民族经典“五经”。秦朝之后,很多社会有志之士都在考虑如何治理社会,人怎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那么,“五经”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所以到了汉代的时候,朝野都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五经”,因为法家、道家已经被用到了极致,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儒家里面讲的东西最好,这是一个宏观的认识。具体地讲,在古代,人们认为经典是圣人之作,所以,经学家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就是研究圣人之作之本意。其中,这里面做得最好的就是许慎。

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推出重大举措,就是要把“五经”翻译成八种文字(不含日文,日文译本已经存在),并邀请世界上著名汉语学家来做这项工作。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价值观念的需求越来越大。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涵盖范围广, 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在于它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形式多样性、无形性, 传承的比平衡性, 以及独特的民族性等的特征。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由此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2001年5月1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其中, 仅有四项是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 而中国昆曲则居四项之首。从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二、昆曲开发的旅游价值

昆曲的形成源远流长, 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元末, 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 称之为“昆山腔”, 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 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 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 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 通称昆曲。中国昆曲艺术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典范”。昆曲旅游开发的意义影响深远。

1. 提升旅游地的文化氛围, 调和游客们的身心。

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旅游地开发昆曲, 能使旅游地散发文化的气息, 形成当地特有的昆曲文化氛围。同样, 昆曲的声腔舒缓、婉转、细腻、轻悠……在度曲时, 只有保持心情平和才能入境, “闲雅整肃, 清俊温润”, 因而人们认为“度曲所以调和身心”。昆曲幽静、安宁、温润等的品格使人忘却烦恼, 去人之狂躁, 净化人之心灵。

2. 向游客们传播、扩散历史文化知识。

昆曲作为一种审美性娱乐并不停留于感官享受, 还会对受众心灵境界的提升, 道德理念的塑造以及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产生深深的影响。它承载的历史知识、时代信息和思想观念非常丰富, 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远不止娱乐。在许多昆曲作品中所持的观点多为“合世情, 关风化”, 即那些“褒忠扬孝”、“勉人为善去恶, 济世之良剂”等, 如《一捧雪》宣扬忠正、浩气;《翡翠园》寓劝善之意;《琵琶》赞扬女性孝敬公婆, 自我牺牲;《十五贯》中对重视人民、进行实地研究的清官况钟热情歌颂等。同样, 许多昆剧的内容也是对历史故事、文本及时务政事信息传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窦娥冤》《牡丹亭》、《鸣凤记》等。这些表演将历史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可以以一种听、看、体味的形式来深入地体验历史文化中的韵味, 从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分析

1. 昆曲院团经营困难。

主要体现在编剧人才缺乏, 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 无力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的重任, 从而导致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无米下炊, 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 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昆曲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 从清末时经常上演的剧目有800余出, 到目前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剧目也只有十余出;昆曲院团经费不足, 由于昆曲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等诸多因素, 各昆曲院团经费大多都入不敷出;昆曲生源匮乏日益成为制约着昆曲艺术继承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缺乏昆曲的演出剧场, 全国7个昆曲院团都没有一个较理想的演出剧场, 减少演出次数使昆曲的传播途径大为缩减。

2. 昆曲的表演形式及内容不符合大众需求。

戏剧的本质在于表演, 但是随着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的审美观大幅度提高, 传统的表演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目前, 昆曲的表演形式过去单一, 缺少现代化因素, 如其程序式的表演、缓慢的板腔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调等, 这些都与当代观众的需求拉开了很长的距离。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 面对各方的压力, 很难能沉下心来好好欣赏昆曲。同时现在的娱乐方式多元化, 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冲击, 相比之下人们更难接受昆曲的表演形式。

3. 昆曲文化宣传途径的缺失。

由于受大众观念、经费投入和专业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昆曲的宣传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多数人对昆曲并不了解, 有的甚至不知道, 由此看出, 其宣传并不深入。同样, 知道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的人也少之又少。可想而知, 其在宣传此事上并不到位。

4. 昆曲表演与游客间互动性不强。

在许多的旅游景点及昆曲博物馆中, 昆曲表演只是单纯的演员表演, 观众们听取, 这样两者之间缺乏沟通。而对于许多的游客来说, 昆曲比较乏味, 很多只听一会就离场, 再加上其形式的传统, 对游客们的吸引就大打折扣。而且很多游客一天的行程会安排几处景点, 这样就使他们无暇顾及昆曲表演, 两者间就更缺乏互动。

5. 昆曲的旅游市场不够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当代昆曲的旅游市场形势看来, 很多人并没有确立及深入挖掘昆曲的市场价值。而昆曲作为戏曲的一种, 由于其本身的制约, 在市场化进程中开拓一条发展之路十分不易。现在大部分的昆曲院团还是靠国家政策扶持生存, 未能真正适应市场化发展。从目前的市场来看, 热衷于昆曲的人并不多, 其缺乏观众;现所拥有的有关昆曲的旅游产品也不多, 其缺乏自身的商品市场。从这可以看出其市场发展并不成熟。

四、昆曲旅游开发的路径

1. 昆曲艺术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

(1) 昆曲与古镇资源的相互借力。巴城、千灯两镇是昆曲的发源地, 每年一届的“旅游文化艺术节”中昆曲都是其中最具魅力的文化元素, 到处洋溢着传统艺术的芳香。而在周庄古镇“游周庄古镇, 赏昆曲艺术”成为古镇形象宣传的最响亮“卖点”, 虽然周庄不是昆曲的发源地, 但周庄却有一座常年表演昆曲的古戏台。古戏台两侧厢房有“昆曲折子戏模型馆”、“戏曲脸谱馆”、“昆曲穿戴馆”等不同的展馆。古戏台虽不临水, 但观众可在“玉茗堂”戏楼中边品茶, 边观看古戏台上演绎的世态人情。古戏台柱子上的楹联写道:“泽曰南湖, 誉满摇城二千年;腔称水磨, 风靡昆山六百春”, 这上下联, 分别用“二千”和“六百”这类“准商业化”的词汇, 将“中国第一水乡”和“百戏之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2) 昆曲与古建筑的相得益彰。北京皇家粮仓所在的南新仓是明永乐七年 (1409年) 在元代北太仓基础上建造的, 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建筑群;昆曲《牡丹亭》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的一部剧目, 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而在这座皇家粮仓中上演昆剧《牡丹亭》, 二者的绝佳组合使这座埋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古建筑再一次焕发其令人折服的大气王者风范。600年皇家粮仓和700年昆曲的结合, 可谓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交融。皇家粮仓版《牡丹亭》以复归昆曲肇始状态的理念在500平米简约时空中, 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极致景观。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朦胧的意境, 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别致的剧场。

(3) 昆曲与园林艺术的水乳交融。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冠江南。”“百戏之祖归昆曲, 天下昆曲出苏州。”这两句话则道出了昆曲与园林的结合是天作之合。在园林中, 其园林意境与昆曲的曲境是相互依存的, 如拙政园的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网师园的濯纓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在现有旅游线路中, 参观园林的同时会安排昆曲表演, 让人们在园林中听取昆曲, 给人以一种意境美的享受。如:苏州网师园中夜花园的昆曲表演, 其中安排有昆剧、昆曲、苏州评弹、笛箫独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舞蹈等8个精心编排的优秀传统节目, 让游客陶醉在了彩灯旖旎的古典园林里。夜游网师园已成为苏州市经典旅游产品之一, 古典园林艺术和地方戏曲文化相结合, 为游客带来时空交错和穿越回归的美妙感觉。

(4) 昆曲与茶馆的的相映成趣。幽暗清淡的灯影, 丝丝幽咽的箫声, 轻摆如柳的姿态, 拖曳着长而轻柔的水袖, 眼神顾盼, 低吟浅唱……优美的昆曲表演场景出现在苏州山塘街上, 让人有种如痴如梦的感觉。首家还原旧时堂会风格的昆曲茶馆亮相山塘街, 古色古香的店堂, 古朴典雅的摆设, 台上是莺声婉转, 笛声悠扬, 台下是低语品茗, 啧啧称赞, 曲高和寡的昆曲首度走进了喝茶聊天的茶楼。昆曲与茶馆的结合给山塘街这一旅游地添加了不少的文化气息。茶馆不再仅仅是喝茶的场所, 更是散播昆曲文化的一个平台。

2. 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的体系健全。

首先要加强对昆曲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俗话说:“百年树木, 十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昆曲人才, 至少要十年功夫。因此, 培养昆曲人才, 要从源头抓起。在昆曲人才的教育上采取双轨制:让昆曲进学校, 借鉴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办法, 从小培养青年人对昆曲的爱好, 同时紧密地依托昆剧团的老师进行培养。昆曲剧院也可集中全国优秀师资, 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还可以以抢救、排练一批昆曲名剧为载体, 进一步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以小而特、精、专的特色, 提高教育层次, 重点培养昆曲表演、策划、音舞、研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 建设昆曲人才培养基地。要培养新一代的昆曲演员, 最要紧的是多给他们演出的机会, 给他们表演的舞台, 从而让他们能被观众认可。只有让他们有了更多表演机会, 才能给他们更多灵感创作出新的昆曲作品。

3. 扩大昆曲艺术的传播途径。

(1) 昆曲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在以舞台为中心的基石上, 应充分利用现代立体化的传播媒介, 引导信息立体化。只有对昆曲的相关信息进行延伸、扩展、深化, 才能使信息传播具有深度、立体感, 从而逐步赢得观众。昆曲要进一步进入旅游市场, 一定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明星效应进行包装: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昆曲元素, 如偶像歌手王力宏的《在梅边》。还可以将昆曲融入服装设计, 如华裔时装设计师谭燕玉的新一季时装作品于, 2011年2月12日亮相于纽约曼哈顿林肯中心的2011秋冬季时装周舞台。她大胆采用昆曲服装的华丽图案和鲜艳色彩融入作品中, 围绕“两重性”展开, 在新与旧、古老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点, 向世界展示设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昆曲文化。

(2) 利用昆曲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有关昆曲的博物馆最有名的应属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 苏州古城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国昆曲博物馆, 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批准, 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开放。它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 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其展厅主要由主戏台、大殿室内戏厅、作品作家厅等组成。主戏台构造精美, 是观看古戏台演出的最佳地方。两厢墙上挂有昆曲文木雕、砖雕等, 既是陈列, 又是装饰。两厢用竹廉隔成开放式包厢, 观众与游客既能在此观看昆曲表演, 亦可休闲品茶。木雕石刻展厅两侧向后都有走廊, 称为“昆曲艺品展”, 挂着的都是一些不同地区剧组有关昆曲故事的画, 如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 北方昆曲院《琵琶记》, 上昆《牡丹亭》, 浙昆《西园记》, 江苏苏昆《长生殿》, 甚至还有我国台湾联合昆剧团的《下山》。在这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及资料、脚色行当和传统服饰、昆曲的古老乐器, 还能欣赏到演奏员为您演奏的堂名音乐;欣赏到全国最齐全的昆曲音像资料以及著名艺术家的昆曲艺术精品等。在这里非物质遗产昆曲以一种有形的实物陈列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现了有关昆曲的各种风貌和文化内涵。

4. 开发昆曲旅游体验项目。

昆曲表演与游客之间缺乏互动, 不妨开发一些昆曲旅游的体验项目, 如:“看脸谱”、“学唱段”、“把玩乐器”等。“看脸谱”让游客能认识在昆曲中不同的人物及其性格;“学唱段”主要体验昆曲的那股昆腔, 感受其柔美的韵味;也可以穿昆曲的服饰、把玩一下乐器, 乐在其中。在游客体验这些项目的同时, 可以将其过程录制下来刻成光盘供游客们保存。笔者相信, 通过这些体验项目的开展可以使游客们的旅途锦上添花。

5. 推陈出新打造昆曲旅游品牌。

旅游产品及项目要想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现代的旅游市场中, 品牌具有文化导向力。昆曲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表演为主。在其产品形式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传统的表演形式, 应加以创新:可以将昆曲表演结合木偶、皮影等形成系列的表演模式, 同时还可以打造系列昆曲工艺品, 如戏文泥塑、桃花坞木刻年画、雕刻工艺品等, 打造昆曲特有的品牌, 形成昆曲旅游的产业链, 来促进昆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结论及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旅游资源, 地域性、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地区的宝贵旅游资源。“江南幽兰, 人间雅韵”的昆曲艺术, 其凝聚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 集传统的文艺精华于一身, 是我国的经典文化。现实的呼吁迫切需要强化对文化的深入开发, 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的发展则尤其有研究开发的价值, 这无疑是一种“富矿”, 极具诱惑力。昆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一大背景下, 昆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存在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以此为契机对其昆曲艺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通过对昆曲旅游的开发, 使其能够以一个全新的、富有吸引力的面貌走向旅游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永平.遗产化境域中的昆曲保护研究[J].文化遗产, 2011.

[2].张利群.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文化遗产, 2010

[3].陈国华, 潘薇.河南省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豫剧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10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7

关键词:文化旅游,历史村落,旅游开发

随着地域文化保护意识的苏醒, 我国历史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一方面, 历史村落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 文化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活动。⓪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村落的现状价值特色, 提出应正确认识历史村落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和作用。并以宁波市凤岙村为例, 将村落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现实需求有效结合, 以期实现历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 凤岙村的现状特色

凤岙村位于宁波平原西端, 因在凤凰山下而得名, 是宁波市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凤岙村自宋代即有居民沿凤岙溪而居, 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凤岙市”, 民国时期“西乡凤岙市”还与“东乡韩岭市”构成了宁波的两大商贸中心。村落坐拥保存完好、水系丰富、年代久远、古韵依然的历史建筑群, 是宁波市不可多得的水乡集市的典型代表。位于凤岙村的凤岙老街, 完整的保留了清代民国建筑风格的“凤岙村古建筑群”, 专家称其填补了鄞州区无历史街区的空白。然而,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村庄发展的空间演进, 凤岙村逐渐呈现出“物质衰败、活力不足、配套不完善”的现实困境。

2. 文化旅游理念的引入

2.1. 文化旅游的内涵

在20世纪末体验经济的影响下, 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不再热衷于单纯的自然山水, 更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 去体验、理解和品位多彩的文化内涵, 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文物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热潮⓪。文化旅游是一种蕴含文化知识丰富的全新旅游形式, 其以文化为核心。具体而言,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 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 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⓪由于目的地的文化价值特色构成了文化旅游的核心, 因此对历史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 必须围绕村落自身文化价值特色开展, 并通过创新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途径, 来实现历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2. 文化旅游理念对历史村落发展的意义

是地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实需要。文化旅游使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 认知、理解或欣赏到历史村落的地域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唤起民众的热爱和保护历史村落的整体意识, 也为村落的保护创造了保护资金, 为一种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 这是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趋势。随着旅游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文化与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拥有多元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村落, 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格局而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潜力。第三, 这有利于带动历史村落的全面振兴。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能为村民带来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并且能带动整个村落的交通、商业、文化的迅速发展。

3. 基于文化旅游的历史村落旅游开发思路

如何将历史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提炼、重塑并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是历史村落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本文以宁波市凤岙村为例, 围绕村落资源特色探讨历史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方法。

3.1. 纳入区域旅游体系

历史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首先应结合周边旅游资源, 将其纳入到区域旅游体系之中。因此, 将凤岙村特色旅游项目与周边旅游景点衔接, 形成“山-寺-水-田-村”为主题的旅游体系, 并形成三条主要旅游线路。如可结合灵峰寺、方广禅寺与凤岙古村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凤岙村旅游环线, 打造祈福祭祀、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等项目;可结合四明山、凤凰山脉与藤岭水库等水系资源形成山水游线, 打造山地自行车、森林氧吧、水库摄影等旅游项目。

3.2. 打造多层次旅游产品

在结合村落资源特色的基础上, 对历史村落进行多层次旅游产品开发。具体而言, 凤岙村可形成文化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三类型旅游产品。首先, 凤岙村的传统文化类旅游资源丰富, 街、弄、溪、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以点、线、面状分布于整个村落中, 使这里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遗产展示基地, 集中展示了宁绍、民俗、商贸、水运、宗教等主题文化, 可形成多元的文化观光产品。其次, 凤岙村可塑造水街相生的旅游体验产品。合理利用传统民居、历史街巷和古树, 形成商贸体验氛围, 并通过恢复凤岙溪及其支流、南塘河的生机, 塑造水街相生的游览体验场所。第三, 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 可形成生态旅游度假产品。结合西面的农田景观与远山景色塑造景观形象与旅游体验, 可结合自然田园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拓展旅游产业链, 打造旅游度假项目。

3.3. 策划不同主题旅游线路

村落旅游线路的策划, 应以不破坏村落的整体风貌为前提。基于此, 依据凤岙村旅游产品不同文化特色组织主题流线。可形成以民俗、历史、农耕、滨水休闲及水上游览为主题的五条旅游线路, 并构成“三横两纵”格局的旅游线路。民俗主题游线以富有活力的老街深巷为特色, 主要功能为餐饮游购、民俗体验、旅游接待。历史主题游线以怀旧氛围的传统宅院为特色, 主要功能为文化展示、历史体验、人文教育。农耕主题游线以淳朴自然的乡土农舍为特色, 主要功能为农家体验、农耕展览、生活服务。休闲主题游线包括水上游线和陆上滨水休闲游线两条游线, 以静谧野趣的水乡田园为特色, 主要功能为田园观光、养生保健、自然科普。

4. 结语

对历史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 应对其价值深入理解后, 对村落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配置开发。本文指出了文化旅游视角对于历史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宁波凤岙为例具体论述了历史村落的旅游开发途径, 以期完善历史村落的发展框架体系, 并为当前历史村落的旅游开发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 04:67-72.

[2]张礼刚.关于文物与旅游关系的再思考[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0 (3) :53-55.

上一篇:作文:一件小事……下一篇:让习作课堂情智飞扬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