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2024-05-09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精选12篇)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1

摘要: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进一步挖掘开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自身优势,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是摆在沂蒙人民面前一个值得认真思考、深入探索的课题。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根据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山东省临沂市文称沂蒙山区,是曾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著名革命老区。 这里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6姐妹更是享誉全国, 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极为丰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临沂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被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5大著名革命老区之一。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提出“派兵到山东”,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纵队、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 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从地位、影响、还是从规模上看,都具有其鲜明特点。

1.1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

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使这块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从未变色,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给沂蒙山区留下了大批诸如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目前,在山东省政府和临沂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一大批红色旅游区,主要有:蒙山红色旅游区、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等。

1.2沂蒙是华东地区革命战争的指挥枢纽

沂蒙红色旅游资源密集。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均设在临沂地区。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军部迁至临沂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前河湾村;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均在沂蒙山区组建。 长期的革命战争, 为这里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不多见的。

1.3沂蒙是“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以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为内涵的沂蒙精神。 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 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献出了生命,以致村村有烈士,乡乡有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6姐妹、陈毅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英模典型。 这里还是红色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此外,像《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均取材于此。

1.4“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沂蒙人民与时俱进,“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 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扬,锻造出一批批新的红色典型。 先后有厉家寨、高家柳沟等多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 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典型。 诸如:罗庄、沈泉庄、九间棚、刘团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的红色典型。

2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突出

2.1.1区位优势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现辖3区9县,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山东省岚山、日照及江苏省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距青岛港200千米,海运便捷; 京沪、日东等4条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 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千米,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生态优势

临沂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 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 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 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千米的水面, 形成15平方千米的滨河绿化带, 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 、100千米的滨河大道 ,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2.1.3政策优势

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2.1.4资源优势

临沂市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临沂市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资源 (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 二是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2.2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2.2.1宣传力度不够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 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3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沂蒙虽然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

2.2.2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缺乏精品

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中,除少数开发的起步较早、景区建设稍具规模、资源数量多而相对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 大多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 同时,由于各景区的红色旅游产品目前还缺乏主打精品,无论是规模、档次均不高, 缺乏鲜明的主体形象。 而部分展览内容陈旧、手段单一,未能摆脱图片加文字的简单模式,互动性、参与性不强,很难形成核心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其教育功能也大打折扣。

2.2.3开发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方面,临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缺少必要的资金。 在景区开发建设上,投资主体单一,大多以政府投入为主,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临沂市的大交通虽然已很发达,4条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各区县, 但由于沂蒙山区的地形条件,一些从主干道到红色旅游景点的连接路段不通畅,许多景区内的水、电、路等配套建设滞后,影响制约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2.2.4体制机制不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由于各景区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部分红色景区甚至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点,但在开发过程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整合串联,发展很不平衡,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

3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临沂市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 只有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才能切实确定发展目标、做好规划,打造本区鲜明的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 其次,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旅游礼仪等一般要求外, 还要对红色旅游资源有详细了解,能在旅游服务中让旅游者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到教育。 这就要求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队伍。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沂蒙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 一是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 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沂蒙精神晋京展、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 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 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临沂市出台了 《旅游奖励办法 》,并组织赴省内 、京津冀 、苏豫皖 、 长三角4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 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三是请进来宣传。 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 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做好《沂蒙》、 《沂蒙六姐妹 》、《英雄孟良崮 》 等沂蒙影视作品和 《 沂蒙山小调 》、 《 跟着共产党走 》、 《 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红色歌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传播弘扬沂蒙精神。

3.2科学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临沂市搞红色旅游应该在资源开发上更加突出自身特色。 一是沂蒙山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革命遗迹、沂蒙民俗、生态旅游等多种资源兼备,所以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应兼顾传统旅游业发展,搞好科学规划,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 突出“绿色沂蒙”自然风光游、“红色风情” 革命圣地游、“文韬武略”文化怀古游3大主题,将红色旅游做成临沂市的一大特色产业。 二是深挖资源潜力。 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量多面广,包括党政机关遗址、革命先烈和领导人工作战斗过的历史遗迹、重大战役纪念馆、英雄人物事迹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缺乏保护等,许多重要的红色资源未被认识、开发,以致于被破坏和湮没。 因此,要抓紧抢救红色历史文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加大保护和抢救力度,这是搞好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 要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外其他城市的联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品牌。 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有关地市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 逐步实现由观光型红色旅游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旅游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型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古色稳固市场、红色感召市场、绿色拓展市场,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活动内涵,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3.3多方融资,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

发展红色旅游,其资源的挖掘、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活动的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而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资金缺乏是限制沂蒙山区红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必须多渠道争取资金, 包括向国家和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 通过争取在沂蒙地区生活战斗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后代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等多种途径解决所需资金。 在这方面,沂水县另辟蹊径, 独具特色,其旅游的发展速度被国内业界誉为“沂水旅游现象”, 并且又快速实现了从 “沂水旅游现象”到“沂水旅游模式”的跨越。 沂水县针对景区多、 规模小的实际,支持旅游企业多形式、多渠道扩张提升。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沂蒙山根据地3家企业联手成立了山东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整合民营资本成立的大型股份制旅游企业集团。 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立后,借助整合后的市场资源优势,创新省内独具特色的旅游企业市场运营模式,托管了沂水县的云水禅景区,并跨区域合作外包了青州9个景区的市场运营业务,旅游景区的有机整合,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旅游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使红色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临沂市旅游局的统计调查,2013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 27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居全省前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的12.9%,高出全省平均3.6个百分点。 临沂旅游客源市场也由临沂周边300千米范围扩大到涵盖长三角、京津冀、苏豫皖地区的1 000千米范围,实现了从全省落后到“山东旅游第三极”的跨越。

“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百姓”。 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当地农民创业致富带来新的机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 蒙阴、沂水、莒南等县依托其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农家乐”致富靠旅游,旅游旺, 农家忙,农家富,农家乐。 孟良崮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九间棚、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大大小小近百家农家乐、旅游购物点、采摘园都在红色旅游中收入颇丰;“红嫂”、“沂蒙6姐妹”、 “拥军鞋”、“拥军煎饼”等一批特色红色旅游产品畅销市场。 目前,临沂红色品牌产品已达数百个,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2

日前,根据安徽省直工委机关党委有关通知要求,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 (文明办)党支部召开“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警示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专题警示教育有关的重要著作。党支部还通过组织参观《红旗飘飘》珍贵档案展、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强化专题警示教育效果。

持续推进省直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今年以来,省直机关工委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同时,以鲁炜案为镜鉴,认真开展“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深入开展“三查三问”,努力形成常态化解决问题、督查问责的长效机制。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载体和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认真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督查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作风效能专项督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安徽省直机关工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 “六稳”的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实”字打底,深入开展省直机关“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自觉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省直机关党的政治建设。 ”省直机关工委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五个纯粹”,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固本强基 着力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

今年8月,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对照省委巡视组对有关省直单位的巡视反馈内容和意见,梳理归纳出涉及机关党建方面的四大类15个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省直机关工委印发通知,要求省直各单位深入对照检查,全面自查自纠、举一反三,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持续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效。

近年来,省直机关工委以提升党的组织力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着力打造自身建设强、群众工作强“双强”型党支部。推动省直各单位坚持落实机关党建约谈和述职评议制度,形成了“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开展“双联系”(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三结对”(结对共建、结对帮扶、结对服务)、“五个一”共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开展一次互访活动、共同过一次组织生活、组织一次慰问帮扶、为共建单位办一件实事)、“百村百区志愿行”、“百名厅局长下基层”、“万名党员进万家”等活动。

推动省直各单位机关党组织从 “管理型”逐渐向“服务型”转变。 127个省直单位与818个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基层厅局长联系点900多个;机关14000多名在职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或贫困学子结对帮扶。省直及中央驻皖各单位共选派700多名驻村帮扶干部,组成250支扶贫工作队,开展精准帮扶,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榜样引领 创新开展机关文明创建和群团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照亮我们的心灵,驱散我们前进中的迷茫。 ”安徽省地矿局青年党员李赟聆听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模范事迹报告会后说,身边人说身边事,让我们深受感动,看到榜样就在身边,平凡而不平庸,更容易让我们把这种正能量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直机关工委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扎实开展机关文明创建和群团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省直机关工委定期组织开展 “青春建功十三五”主题报告会、“青春助力中国梦”主题教育、寻找“最美家庭”、“春蕾计划”等活动;组织青年党团员扎实开展“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实践,省直机关200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近万名党员干部,携手开展“太阳花爱心助老行动”“百村百区志愿行”等活动……

截至目前,省直单位中有15个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79个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277个被评为省直文明单位。此外,还催生了一大批“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省直机关十大女杰”“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价值观;探索

1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红色文化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前夕解放28年的历史阶段,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革命纪念馆、纪念物和革命精神的承载者。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革命基础领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自由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红色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传承上。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都起到了引领和精神的感召,并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敢前进。

2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2010年,在中央研究室的组织、指导、推广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党史部门的广泛参与下,全国的红色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广泛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普查的红色革命遗址近5万处,相关联的其他遗址5000余处。其中新发现了很多的革命遗址和相关的资料,填补了历史空白。如山西省共普查出3400余处革命遗址,是以前掌握数据的一倍多;安徽省新发现300多处革命遗址,而以淮南市为例,淮南市在市委常委的号召下,也进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确认淮南市现共有红色革命遗址79处,现存的革命遗址中,如淮南市凤台县抗日政府纪念园、凤台县白塘庙革命纪念园,淮南市大通区“万人坑”——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侵华日军三里沟大屠杀纪念园,还有新建的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等,对于进一步加强淮南市的党史宣传,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淮南市新四军纪念林作为该市红色文化革命的典型代表值得推广。新四军纪念林是2002年10月,在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际,由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倡议,并和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组织兴建。纪念林位于上窑森林公园花果山上,占地65亩,紧靠206国道,南临窑河,北倚北洞山,交通方便,四面环山,景色优美,气势壮观。该林共植银杏树千余棵,是该市目前最大的银杏林。颂扬新四军精神的纪念碑矗立在山岗的至高处,下面书写着“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背面是《新四军简介》,记述着新四军浴血奋战,抗日救国的光辉历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著名战役,警世名言和捐资建林纪念碑等碑刻,置于主路台阶“东进长廊”、“北上大道”两侧,供人们观赏、思索、遐想。新四军纪念林周围已建淮化苑、人才林、学子林、夕阳林、人大林、记者林、国税林、地税林、财政林等十多个纪念林,形成了纪念林园区,号称“千亩园林”。新四军纪念林作为淮南市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党性教育的培训基地,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并体现了非凡的价值。

以淮南市为例,该市现存的革命遗址中,由于保护的力度不够,有些遭到破坏,甚至已经不复存在,遗迹难寻;有些遗址建筑面貌破旧,缺乏观赏性;有些遗址还仅局限于家族式的管理,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面临随时消失的困境;还有的只有残缺不全的图片和遗留物,这些都需要在调研过程中到每个遗址去测量,走访当事人,深入资料档案,收集综合信息,核实该遗址查询网站的活动顺序。

3 弘扬红色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伴随着她的成长和发展历程,红色文化已经走过了九十个春秋。现在,红色文化在全国各地上又一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迅速地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季节的红色文化现象。其原因是,在本质上,是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优良的品质的传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相结合,在革命建设中艰难实践和不断创新发展。它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吸收世界正直和人类文化创造活力无限的智慧。在多样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需求中,红色文化不仅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具有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因此,它对当代中国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1]

作为一种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以其巨大的思想魅力与精神张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红色文化的感召和激励下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宏伟的发展目标。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及到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我们一直发扬和传承民族红色文化,主要原因就是要让大家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给养,不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参考文献:

[1]张梅龙.论红色文化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1月.

作者简介: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 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起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2月,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 对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开展红色旅游工作做出了专题部署。

一、红色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游客, 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 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1. 可观性差。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迹。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流动性, 加上反动势力在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红色旅游地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量小、陈旧、分散, 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 一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 与其他风景旅游景点相比, 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人的内容有较大差距, 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2. 时效性强。

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 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 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重大政治教育活动及重大纪念日前后。

3. 旅游形式单一。

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 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 内容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要发展红色旅游, 需要在引入体验营销的基础上, 突出红色主题, 注重红色体验, 用生动化的方式深化教育主题, 做到寓教于“游”。

二、旅游开发突出红色主题

主题是旅游活动的灵魂, 体验的关键在于找到产品与体验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制定出“体验主题”。好的主题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 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 是伟大革命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红色旅游, 其实质就是对伟大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崇和颂扬。要做好红色旅游规划, 必须突显这些文化特征, 必须将不断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 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策划方案中。因此, 在红色旅游中, 要处处突出红色这一主题。

红色旅游策划应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在突显红色特性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手段积极开发健康向上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有意识地开发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线路, 使之主题鲜明突出, 别具特色。如果不突出红色旅游的主题, 随心所欲地安排旅游内容难免使旅游者眼花缭乱, 对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不了深刻的印象。文脉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 是革命传统的延续。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是构成红色旅游资源地文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挖掘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就是挖掘地方文脉, 强调文脉决不是复古和怀旧, 而是要拓展其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之适应时代的潮流。如“红岩联线”以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为核心, 整合革命文化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集中宣传、展示、开发“红岩文化”。这种创新, 将“红岩文化”作为独特的主题融入红色旅游, 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重庆红色旅游精品模式。

红色旅游的形象是整个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所在, 所以要特别给予重视。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设计应包括反映红色旅游主题的整体标志、宣传口号、主题歌。其中, 旅游标志可以以当地的革命名人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元素设立, 以红色和绿色为标准色;而形象的宣传口号可以采取面向广大游客进行征集的方式, 既可以扩大影响, 同时也可以海纳百川, 征集到最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旅游口号。

三、围绕红色主题设计产品

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规划是红色旅游规划的重中之重。设计红色产品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突出红色主题, 营造红色氛围。从构成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出发, 精心营造一个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环境和氛围, 加大红色主题的鲜明度和知晓度。二是打造红色精品, 提升文化内涵。抓住一两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 深度挖掘其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努力开发成标志性的红色旅游产品, 避免遍地开花, 分散财力、物力、人力和客源。三是把握地、史、文脉, 纵向深度设计。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革命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 理清各自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度开发, 突出文化特色。四是与周边互补、联线, 横向广度设计。树立大旅游观念, 打破行政区划局限, 实行横向联动, 将区域当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景点作为红色旅游线路节点来组织线路, 联点成线、串线成网。应主动将本地区纳入周边的旅游线或旅游网中, 借船出海, 避同求异, 形成规模效应, 共创互补、双赢局面。五是把握节奏与韵律, 做到有张有驰。将红色旅游产品串点成线时, 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 适度安排旅游兴奋点, 使旅游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红色旅游要与旅游体验完美地结合。为了让旅游者更真切地了解红色革命时期的生活, 可从体验入手, 对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使其重走“红色”之路, 追寻“红色”足迹。可以给旅游者提供当年的“红色”服装, 腰背水壶, 手拿红缨枪, 沿着划定的路线 (如分布在各地的长征路) , 徒步走向目的地, 体验当年的情景。在整个行程之中, 导游可以给旅游者讲述该景点和该段路程上所发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的参观地点是红军当年所经过的地方, 也是旅游者路过并且休息的地方。如此一来, 可以开放部分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 将之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或者从保护文物的立场出发, 仿造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提供给旅游者。如陕西的窑洞, 至今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 但由于资金的缺乏, 有些窑洞现在处于荒废和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然后用旅游者所付出的费用用于窑洞的修复, 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用体验让红色旅游生动化

体验营销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验为重点, 来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活动, 并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心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式。在体验营销中, 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 又是旅游体验营销的一部分。体验营销能够在产品成本没有显著增加的条件下, 使下顾客体验的附加价值大幅增加, 进而使顾客愿意为了这种额外体验付出高价, 因而体验营销能够给旅游企业创造出高利润。而目前红色旅游营销中最缺乏的就是体验营销。就红色旅游的红色内涵而言, 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及其革命精神传统是其客观内涵, 当其作为旅游产品时, 应成为“活”的产品, 所以要充分发掘和适当运用这些内涵。要营造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氛围, 首先就必须创造一个革命时代的红色文化大环境, 使游客深刻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的魅力, 认识到红色旅游的独特性。可以在机场和火车站出口就开始营造与红色旅游区相融的气氛, 暗示游客, 让其一踏入旅游区的土地就感受到即将进入中国共产党人战斗过的圣地。同时, 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要注入红色旅游的因素:如在吃的方面, 可以提供给游客红军餐———红米饭和南瓜汤;在导游讲解时可以穿着红军军装, 适当背诵毛泽东语录及革命烈士诗歌等;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 可以开发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光碟、书籍、像章、服饰等;而在娱乐方面, 可以借助现代娱乐设施重现革命激情, 如举行“红色”卡拉OK大奖赛, 在人流较多的文化广场举行扭秧歌表演, 邀请游客参加等。比如, 井冈山市投资数千万元, 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行州红军标语群”、“步云山练兵场”等革命旧址进行抢救和改造;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室, 编著出版了《天下第一山》、《走向井冈山》、《将帅从这里诞生》、《血泊罗霄》等书籍;编排了《红色歌曲大联唱》、《八角楼上的灯光》、《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传统革命歌舞节目;推出了“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项目。

为了更生动地制造体验, 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声像技术, 给人以直接的真实的感官刺激, 还可邀请一些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见证者直接现身说法, 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二是要将革命历史片段编成戏剧 (话剧或地方戏剧) , 使其生动活泼,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要撷取革命历史片段, 让游客参与模拟其人物、事件, 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 寓教于乐。这样, 使红色旅游产品顺应当代游客的心理、时尚, 从而使红色旅游产品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目前, 许多红色景点讲解人员身穿红军装、唱着革命歌, 却忽视现场气氛的营造, 往往显得生搬硬套, 很难真正打动游客。如果成功营造出一种现场氛围, 效果就大不一样。例如在西柏坡纪念馆长达56米的“电报廊”, 一进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战斗的紧张氛围。“嘟嘟嘟”的电报声在耳旁回响不绝, 游客好像置身于当年党中央指挥千军万马的情景。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首部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每晚都在五十多年前的真实地点, 再现当时情景, 用景区讲故事或用故事烘托景区。通过这种方式让现代人从历史中找到共鸣。2000年开通了“数字红岩”, 更扩大了红岩红色文化的影响。尤其对以网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青少年, 红色文化上网既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 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目前贯穿于重庆市区“红岩文化一日游”旅游线路, 已经成为“魅力重庆游”的重要线路。

五、红绿结合延伸产品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5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动

力,因此在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应重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阐述了井冈山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在旅游深度开发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旅游是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的形

式,融教育性、政治性、观赏性、休闲性、娱乐性于一 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没有红色革命文化 资源也就谈不上红色旅游,所以科学合理的开发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一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 概况

革命历史“红”,一直是井冈山文化资源的优 势。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 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巍巍 五百里井冈山,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 物馆。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灵魂在于它独特的红色革 命文化资源,即它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井冈 山精神。它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两方面,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类:

第一,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24个字:坚定 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 于胜利。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培育出来的革命的民族精神。

第二,革命歌舞、文艺。红色革命歌舞、文艺作 品是革命年代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精神风貌的反映,收稿日期:2006_04_09 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 斗不息。

第三,革命故事、传说。我们党和红军在井冈山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 志艰苦奋斗,带头参加劳动,如今“毛委员背粮过黄 洋界”和“朱德的扁担”等动人的故事仍被人们传诵 着。

第四,革命标语、口号。革命标语、口号如“红 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要革命的,跟我走”、“只有 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 失败时的英雄。”等曾鼓舞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前 赴后继。

第五,革命伟人、英雄。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的伟大斗争中,井冈山上汇聚了一大批中国革命 的杰出领导人和革命英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 怀、陈毅、膝代远等等。

第六,革命诗词、歌赋。镌刻在岩石和墙壁之上 革命诗词成为了井冈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毛泽 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等诗词尤其深入人心。

第七,革命遗址、文物。迄今仍保存完好的革命 遗址、旧址有100多处,其中黄洋界保卫战、朱毛会 师地、龙江书院等21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省级保护遗址6处,市级保护遗址35处,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历史

万方数据86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照片3000多张。

二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及优势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工农革命斗 争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 又相继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04年,井冈山被国 家命名为“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高、数量多、开发维护较完好、革命文化沉淀深厚、主 题鲜明等特点,而且相对于其他红色旅游地的最大 优势在于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 革命中的无与伦比的独特地位,是“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第一部土地 革命法、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色军事院校、第 一家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第一家红色 造币厂、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第一次提出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这些独特的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是井冈山红色旅游 开发的支柱,所以要深度开发这些无形的或有形的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保证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三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 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缺乏保护意识和行动

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如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可 以重复利用发展的。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经营 者和开发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有意忽视、漠视对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知识,导致不合理、盲目的保护;由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 其自身的脆弱性(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是无形的或是 散落在民间,加大了收集保护的难度)等原因,很多 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这不 仅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损失,也是党和国家的 不可弥补的损失。

2粗糙的规划、设计,缺乏吸引力

第一,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专业的设 计专家等原因,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片面 追求经济效益和当地政绩,不考虑当地旅游红色文 化特色,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互相低层次抄袭。盲 目的重复开发建设使红色旅游文化氛围丧失,文化 的独特性丧失。第二,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 转化为红色旅游产品时,缺乏创意的构思和新颖的 表现手法,形式多表现为单一化、粗糙化,如红色旅 游产品多为橱窗展示,只是简单地把革命遗址标示 出来,加以说明,观光内容多为静态,缺乏足够的吸 引力。

3简单、低层次的开发,缺乏红色文化内涵 第一,在开发过程中,仅限于对现有资源的简单 利用,对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红色革命精 神的锤炼不够。有的甚至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严 肃性,歪曲历史,扭曲事实、调侃英雄人物,在红色形 式的表面附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第二,井冈山 主要以开发革命遗址类有形的文化资源为主,缺乏 对无形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 设计,缺乏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 挖掘。第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致使有的红色革命 文化趋向庸俗化。由于旅游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和有些旅游者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将有红色文化 特色的东西进行不正当的舞台化、庸俗化,满足旅游 者追求新奇感以及认同感。四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深 度开发对策

1进行专业、科学的保护

我们应该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我们党发 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不加强保 护或是保护不当,就会遭到破坏。’而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加强旅游经 营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社 会公众的保护意识,还包括多方筹集资金,实行更有 效的保护;组建强大的专家队伍,实行更专业化的保 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行更科学的保护;加强法制 建设,实行更合理的保护等。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的保护应包括两方面:

第一,对有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将井 冈山的革命历史遗址、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 资源强化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办法,对 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资 源,进行原真性的保护。

第二,对无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对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时,不能只偏重 有形红色资源的保护,还应对革命歌舞、口号、英雄 事迹等无形的红色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加强井冈 山无形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组织力量,广泛

万方数据第l期 刘建平,等: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87 搜集井冈山斗争史料,英雄事迹,革命歌谣舞蹈等。还应该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艺人进行组织 和扶持,因为他们是无形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者。2。实施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

第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旅游 的发展,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制定规划,不可无序开发、盲目建设,甚至乱搭滥建,造成资源 破坏和资金浪费。在建设项目上,充分考虑利用当 地现有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不能搞劳民伤财的所 谓“形象工程”。第二,在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有效的转化为有形的红色旅游产品时,要科学 设计,开发多种类型的红色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 产品的吸引力。如开发革命纪念地观光、修学、会议 旅游,红军战斗、生活的探险、竞技、体验型旅游等多 种类型的旅游项目。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就 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观赏性、趣味 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可以举行红军会议、红军 生活等场景模拟表演;举行井冈山革命文艺表演,由 专业演员和游客共同演出;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 场景再现;策划攀爬、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 目,提高游客的兴趣。3提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才能产生 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注重对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提升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升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价值,极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注入恒久的思想精神光芒,展示 红色旅游深层次的魅力。

因此井冈山红色旅游项目开发要以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分清良莠,把纯洁、文明 和表现民族先进文化的东西提供给游客,摒弃各种 文化糟粕,防止消极颓废甚至是封建迷信反动的东 西充斥到旅游文化中来。同时要注意从井冈山红色 文化资源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不断创新、提炼和升 华,使得红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加强对无形 的文化资源的提炼,因为正是有了革命英雄精神、故 事、传说、轶事等特有无形文化的浸润,山水草木才 有情,雕塑建筑才有神,旅游才更有意趣和内涵,才 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由于红 色旅游的经济属性,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市场化是不 可避免的。但是,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提升红 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 游者的文化品味,倡导更有文化内涵和品味的红色 旅游等,尽量防止和限制市场经济对其的负面影响。红色革命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内涵的升华是一个 长期的工程,短期经济效益是违背红色革命文化的 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克服经济短期行为的影 响,实行文化、经济、政治、生态一体化的长期协调发 展战略,实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参考文献:

[1]井冈山精神概述bnp://cn.news.yahoo.c砌/040930/5526182一 1.html [2] 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老区建设,2004(11).

[3]党宁.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J].小城镇建设,2005(2).

万方数据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作者: 刘建平,刘琼艳,LIU Jian-ping,LIU Qiong-yan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名: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 2007,7(1)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1.井冈山精神概述

2.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 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4(11)3.党宁 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 2005(2)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黎明辉.刘锦云.龚勇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15)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不断升温,井冈山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本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入手,提出了井

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2.期刊论文 涂沁 红色旅游背景下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3)

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本文在分析井冈

山森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策略.3.学位论文 刘锦云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探讨 2006

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井冈山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开发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红色旅游开

发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需要红色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来指导红色旅游的开发。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从井冈山红色旅游开

发研究的实际,特别是存在的理论研究的不足出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现阶段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结合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情况,探讨井冈山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导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研究情况作了说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构建了理论平台,界定了有关概念,提出了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3、第三部分,运用Sw0T分析方法,对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4、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提出了井冈山红

色旅游发展战略。

5、第五部分,提出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提了思路。

6、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作了

总结并对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4.期刊论文 卢丽刚.卢静 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定位及其营销策略-老区建设2008(10)

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红色旅游的目标市场.依据目标市场的定位,建议井冈山旅游景区应精心打造红色品

牌,注重资源整合,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形象.5.期刊论文 詹素平.叶金茹 试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商场现代化2007(27)

井冈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使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树立大井冈旅游理念,在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同时,重点与本区域内的其他

资源相结合,形成大井冈旅游格局,使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继续处于全国的前列.6.学位论文 钟国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探讨 2007

红色旅游近年在我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国内众多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已经或正在从初期的开发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影响红色旅游发展

和红色旅游发展所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已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保障体系之上,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不仅迫切需要旅游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基于

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和新公共管理三大理论,这种变革是合理而可行的,那么旅游管理新模式即利益相关者和谐管理模式应该如何构架?其具体内容

应该包括哪些?本文从以上三大基本理论概念出发,结合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主体、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绩效四个方面分析了

和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而阐述了和谐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和谐管理模式管理主体:政府一企业一居民一游客共同参

与:(2)和谐管理模式管理过程:原因导向的预防式治理;(3)和谐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和谐发展;(4)和谐管理模式管

理绩效:实现旅游目的地整体利益最大化。

7.期刊论文 刘锦云.丁依群.习宁英 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33)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红色资

源精神文化内涵、与多种产品形式相结合、倡导参与体验式经营、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开发及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性对策.8.期刊论文 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 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8)

井冈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解决老区 “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9.学位论文 贾浩华 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以井冈山为中心 2006

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

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从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

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文化遗传,而且为解决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井冈山市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的革命老区之一,其“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好许多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提供着新鲜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色旅游”在井冈

山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环境的改善,积极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等

等。毫无疑问,“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引起井冈山革命老区农民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地变动。同时,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急待

解决的多种“隐忧”,本文对如何解决好这些“隐忧”,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此外,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对扩大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经济辐射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带动井冈山周边地区农民经济生活的变动提供参考。10.期刊论文 朱多生 红色旅游开发中“井冈山模式”的提出-职业技术(下半月)2006(8)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的启动,各地拥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和省份,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

.使得某些开展红色旅游的地区,正在进行盲目的投资建设,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会给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浪费和生态破坏,进而给我国的红

色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本文在分析井冈山开展红色旅游的资料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提出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 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证文献(1条)1.吴洪成.张阔 论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期刊论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本文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6

如何保护和传承桂东的红色文化遗产?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是桂东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亟待正确认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桂东县被人们誉为“军规颁布地、红军长征始发地之一”。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农民赤卫队员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人民军队有了铁的纪律,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1934年8月12日,从江西突围出来的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官兵9700余人,来到桂东县寨前圩,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高级将领按中央训令,宣布红六军团正式组建,并誓师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桂东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是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活动区域,是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南征北返战斗过的地方,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是一个红色文化遗产的富矿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王震、萧克、任弼时、邓力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些财富承载着革命老区的精神,富含着我们党的为民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

据统计,桂东拥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上百处,主要的红色文化遗址27处。其特点表现为:一是量大,二是影响深远而震撼。

红色文化遗址按类别分可分为4类:1.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万寿宫、红四军军部舊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唐家大屋与杨岸、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2.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1处。即:大岭坳战斗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沙田戏台,同益店,寒岭界战斗旧址,城隍庙,毛泽东警卫排驻地旧址——母公祠,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方维夏牺牲地——仙背山,桂东武装起义旧址石围里,陈奇烈士故居。3.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即邓力群故居。4.纪念设施4处。即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塑像、第一军规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

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桂东县历来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把红色作为亮丽的品牌来凸显桂东县资源,把红色桂东作为重头戏来谋划、来打造。特别是今年,以2015中国(湖南)红色文化节在桂东举办为契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即便如此,桂东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保护开发不平衡,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一是全县的红色文化遗产缺乏“一盘棋”战略思维。保护开发不平衡,沙田、寨前、县城的红色文化遗产取得了实质性保护与开发,而其它一些乡村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偏弱,有的没有置换产权,有的甚至还没有基本保护,比如省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军部(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朱德居住旧址;陈奇故居;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等。二是公众参与意识薄弱。乡村两级保护意识薄弱,乡村两级没钱,无力保护。村庄上的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中有人在红色遗址保护的屋内、屋外堆放农具、杂物等,看到红色文化遗产房屋漏雨,墙体坍塌,认为与己无关,没有人去维修。同时,一些人对革命史迹、革命人物及其精神开始淡薄,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也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桂东是国家贫困县,县级财政收入只能保运转、保工资,没有专项资金来抢救、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桂东没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也没有国家保护资金来实施保护。省、市没有固定的文保经费下拨,每年靠写报告争取经费,对于拥有点多面广红色遗址、遗迹的桂东来说,争取来的经费用于保护是杯水车薪。所以,桂东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保护乏力,保护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一些馆藏红色文物已移放到国家、省、市妥善保护与管理。一些散件红色文物也无钱收购。一些馆藏的文物急需修复,却因经费短缺无法修缮。

为了破解保护与开发资金瓶颈这一难题,桂东县采用融资、BT模式举债保护、开发。重点开发了沙田军规颁布地、寨前长征始发地、县城纪念馆等地。通过举债方式,加大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步伐,但“举债开发”面临着压力。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对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指导, 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而执法权分别由文物、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多头负责。以《文物保护法》为例,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处罚,执法权有的属于公安,有的属于工商、环保。即使属于文物部门执法的,也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县级无执法权。面对“拆旧建新”的城市开发、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县级执法不到位。

(四)机构有待健全,专业人才匮乏

没有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和部门。桂东有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它与纪念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7个编制,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所2 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与所承担的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化遗产执法等繁重的保护工作任务极不相称。

由于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所以,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不够,开发研究不透,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到位,没有争取到一个单位。

(五)区域协作不够

桂东与井冈山、瑞金等红色区域的协作,与大湘东红色文化区域的协作不够。

三、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一)把保护与开发放到重要位置,增强全民参与保护意识

一是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放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

编制好桂东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即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中。实施保护与开发“一盘棋”战略,既重点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产的精品,又对其它红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为将来长远开发、利用“遗产”提供基础。

二是加大保护开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保护意识。

“好酒也怕巷子深”,具有丰厚红色文化遗产的贫困桂东,更需要增加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场电视墙等媒体,加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升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观念与责任意识。并通过宣传加大红色桂东文化对外的推介力度,提高影响力,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

(二)广筹资金,慎用“举债开发”

要广筹资金保护,要慎用舉债开发“遗产”的模式,这就要求:

一是要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国家级文物保护资金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桂东来说,这是解决“遗产”保护与开发经费严重短缺的主渠道,也是缓解其债务压力的路子。

桂东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纪念地旧址群、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和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群、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群,这些都是影响深远,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文化遗产,完全符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因此,加大申报力度是当务之急。

二是向上争取红色文化旅游资金,做活、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篇文章,把桂东重要的、有影响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旅游发展优势。

三是以奖代拨,由民间社会资金开发,政府不举债。比如寨前朱氏宗祠、扶氏宗祠等红色文化遗址,由社会贤达人士维修。维修好了,政府拨款进行奖励。

四是政府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对红色文化遗产实行基本保护,对没有置换产权的进行置换。

五是举债开发要慎用。在开发“遗产”过程中,要警惕开发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挂着文物的“头”,卖房地产的“肉”,要注意开发建造的楼盘不影响红色景点。

(三)建议立法

要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建议制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法》或《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了法律、法规,就可加大红色文化遗产执法力度,对保护区内乱堆放杂物,任意搭建的现象进行提醒,并进行执法整治。

(四)理顺体制,加强文保管理机构力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建议设立桂东县文化遗产保护局,防止多头管理与执法。机构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红色文化遗产的挖掘、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工作。

(五)区域共进,共同发力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好?桂东应对红色“遗产”资源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动态”影像、光盘作品、电视作品宣传与“静态”的纪念馆陈列相结合,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展示手段相结合。同时,与周边井冈山、瑞金,及大湘东实行区域对接合作,开辟桂东县与井冈山、瑞金、古田及与大湘东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游,制定区域内的共享信息平台,拓展红色旅游市场。

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地开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新时期廉洁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红色桂东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促进美丽桂东、开放桂东、幸福桂东的建设意义非常大。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困境解读 篇7

尴尬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遭遇资金匮乏的瓶颈。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奋斗历程中所保存下来的遗迹、遗址及纪念物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迄今为止的九十余年的积淀使得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 近十年来不断兴盛的旅游热潮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遂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

改革开放以前,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遭遇的资金匮乏主因在于经济不发达, 当时的资金积累主要投入方向为生产资料领域, 由此造成许许多多的红色文化资源长期处于无保护状态,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年久失修、人为损毁等因素双重作用下, 无不濒临“褪色”“变色”、乃至消失的严峻后果;改革开放以后, 从中央到地方均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转移, 只是受制于传统思想的约束, 加之民众兜里缺钱的状况, 旅游经济的作用难以彰显,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由于有关部门领导的短视自然也成了水中月;其后, 伴随旅游经济的不断升温,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但红色文化资源多分布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 且点多、面广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确在客观上增加了保护难度, 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一时间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尴尬之二:红色文化资源遭遇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后, 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一些变化, 旅游成为人们越来越热衷的一种时尚的生活休闲消费, 旅游经济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凸显, 地方各级领导在筹措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资金方面煞费苦心, 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投资者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违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科学规律, 致使其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度性开发。

其一, 红色文化资源要树立形象和品牌, 必要的宣传、适度的包装都是可资借鉴和利用的, 但有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经营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为创收不择手段, 原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基地, 商业气息浓郁, 甚至有灯红酒绿的高档会所充斥其间, 使得红色经典的东西变质、褪色;其二, 红色文化资源是先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其遗址、遗迹及遗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有些地方领导由于思想认识的偏颇, 存在短视行为,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从经济角度着眼、一味迎合游客市场需求, 随心所欲地改建扩建, 对红色文化资源以开发之名, 行破坏之实。

尴尬之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遭遇冷热不均。红色文化资源遍布祖国神州大地, 已成长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对凸显自己光荣历史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然满怀情感,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 只能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少数的几个区域, 冷热分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腾飞、形势变化, 各级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优势资源, 对各自辖区内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 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保护和开发, 然而因为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仍有冷热不均现象出现。

表现形式:1.红色文化资源所涵盖的人物、事件等要素因在中共党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度不同, 红色文化资源的级别也有所不同, 级别高的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高, 反之亦然, 因此造成政策倾斜度、资金扶持力度也大不相同, 红色文化资源的区别对待导致保护与开发遭遇冷热不均。2.红色文化资源带动的旅游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众所周知, 旅游经济需要的是人气的累积, 有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形式单一, 以至于渐渐地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 而有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整合优势, 甚至打破行政辖区束缚, 实现了跨区域合作, 红色旅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实现了良性发展。3.在中央政策的引领下,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但受制于有限的地方财政,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融合更多的公共财政之外的资金, 由此形成有关部门领导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热情高涨, 而公共财政之外的多元化资金来源迟迟没有下文。

综上所述,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统筹兼顾, 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行政资源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既注重其经济效益, 更注重其社会效益, 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彰显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在思想上端正认识, 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人为破坏, 同时也应抛弃旧有的传统观念和本位主义, 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过程中, 注重整资源合, 加强区域合作, 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结合, 打造综合型旅游产品, 以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制约,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或多或少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尴尬困境, 影响着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体现。本文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遭遇的资金匮乏、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过度开发以及冷热不均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以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困境

参考文献

[1]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cnta.gov.cn/2005.2.

[2]曾善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吴清江, 戴淑雯.红色资源开发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4]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求实, 2010 (3) .

桂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篇8

一、桂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桂林作为革命老区, 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经济, 现已初步形成以桂林市牵头, 辖内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合围的红色旅游经济圈, 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产业圈为桂林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2014年, 桂林市旅游接待人次从2007年的1, 530.64万人增长至2013年的3, 584万人, 年均增长15.23%;旅游业总收入从2007年的85.5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48.48亿元, 年均增长26.38%, 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21%, 其中红色旅游综合总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不足10%, 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中办、国办在2004年及2011年颁布的两个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五年规划中相继将桂林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博物馆、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两处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 将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旅游路线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中。2011年自治区出台《2011-2015年广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其中更是明确以打造桂林红色旅游基地, 建设以桂林为核心的桂北红色旅游区, 推出重走红军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设立湘江战役觉山铺阻击战旧址景区 (全州县)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旧址景区 (灌阳县) 、老山界景区 (资源县、兴安县) 为自治区级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二、桂林发展红色旅游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 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优势。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有包括抗战遗址、墓地、故居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红军遗留物品等物质资源, 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为桂林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红色历史遗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37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中, 仅桂林地区就占有56处, 被列入国家级层面的则有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在政策层面上, 2011年国家及自治区红色旅游规划的相继出台也为桂林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全国各组织、各地区也更加重视红色教育, 体验革命生活, 感悟红色精神成为时下潮流, 无疑也为桂林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契机。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自2013年12月桂林开通动车以来, 截至2014年, 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 870万人次, 增长8%;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1亿元, 增加20.5%。动车的开通使桂林的交通格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不仅意味桂林旅游将会遇到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更意味着这个西南旅游重镇将成为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桂林的旅游文化将会更加便利地为世人所接触。

(二) 桂林发展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桂林仍存在红色旅游产品单一等景区建设类问题。以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为代表的部分景区旅游产品单一, 馆内旅游产品以静态景观陈列的方式, 简单的陈列物品以及展览图片, 电子展板老旧, 缺乏新意与活力, 难以让游客在参观中深刻感受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功能。

由于桂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零散, 部分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仍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以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纪念馆为代表的部分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公园周边仅有一座加油站而无一家酒店、餐厅、超市与其配套, 公交线路虽有4条却无专线, 且园内修缮不太理想, 无旅游工艺品发放与售卖, 整个景区基础及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是其发展核心之一, 因此红色旅游景区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是景区建设的一大重点。但是, 以桂林李宗仁故居为例的部分景区宣传力度不够,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几乎没有在公共媒体中露面, 其宣传方式目前仅仅是通过口碑宣传, 力度较小且效果不佳, 景点开发纵深有待加强。

红色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其不可再生性及独特性等特性要求相关部门更加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修缮, 但桂林仍有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仍存在问题。以桂林八百壮士墓为例的部分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与开发, 坐落在七星景区内的八百壮士墓碑文风蚀严重, 保护措施仍欠完善。桂林全境的28处历史文化名人旧居中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的仅占75%, 即21处。即便是列入了名录, 目前也只有李宗仁官邸 (包括临桂两江镇的李宗仁故居) 一处成立了专管单位来管理, 仍然有大部分故居亟待保护。

三、桂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习近平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指出红色旅游发展应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 可见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桂林市红色旅游资源主要聚集在市区以及资源、龙胜、兴安、灌阳、全州五县, 其中市区、资源、全州主要以自然景观旅游产品为主, 龙胜、兴安、灌阳主要以人文景观旅游产品为主, 两者发展均初具规模并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根据桂林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开发红色旅游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开发策略:

(一) “红绿结合”复合型旅游。

“红绿结合”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是指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旅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桂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有漓江风景区、资江猫儿山景区、天湖景区等, 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旅游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在桂林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从而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发展红色旅游产品, 如红军帽、红军水壶、红军人偶等衍生工艺品及真人CS游戏类等体验服务,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红色旅游产品嵌入到绿色景区内, 从而形成自然景观旅游带动红色旅游经济增长, 达到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目的。这样开发的优势在于, 将红色旅游的功能和内涵与自然景观旅游相连接, 在完成游客审美休闲需要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既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又丰富了旅游内涵与形式, 整合了地区内的两种优势旅游资源, 充分地发挥出各类旅游形式的功能, 有利于地区内旅游深度开发。

(二) 加强“红民”旅游产品的开发。

“红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具体是指将当地历史建筑、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兴安县以灵渠、秦家大院、秦文流觞、天韵阁、秦城遗址等人文历史景观资源, 龙胜少数民族自治县以龙脊梯田、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寨落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 灌阳县以农具文化、茶食文化为主的农俗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灌阳—兴安—龙胜”先的民俗文化旅游;龙胜平等龙坪一兴安—灌阳文市、新圩这一条线与湖南的三关交接, 包含了平等民族红色旅游景区, 龙胜旅游红色矮岭温泉景区、华江—老山界红绿旅游景区、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文市古民居红色旅游景区的绝大部分景点, 同时此三县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当地人民脱贫的愿望越加强烈。这就给当地通过发展“红民”旅游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整合修缮县内红色旅游资源, 例如兴安推出灵渠—湘江半日游, 导游讲解结合实情实景, 深化游客对于湘江战役历史事迹以及灵渠景观的印象, 从而推动建设以红色旅游和人文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济增长点;龙胜建设博物馆系统展示少数民族抗战历史, 从而加强游客对于西南地区多民族抗战史实的了解;灌阳县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与革命精神推出特色农家乐, 如体验红军第六、第七军三出灌阳的经历设计重走红军路徒步路线, 结合灌阳茶食产品设计忆苦思甜餐等形式, 从而深化游客红色感悟。以红色历史与少数民族、农民的渊源为轴线, 着力将红色文化打造成当地的旅游文化符号。“红民”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利于帮助当地人民脱贫, 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也有力保护和发掘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旅游资源。

(三) 建设“五县一市”红色旅游文化圈。

桂林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桂北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桂北五县虽然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仍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带处于桂林市区, 各种旅游开发资源偏向于市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 必然会造成城市拥堵、资源浪费、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与保护等问题, 这也就为建设五县一市红色旅游圈提供了契机。

所谓五县一市红色旅游圈, 是指以桂林市区为核心, 以305、322国道, 201、202省道等路政交通为轴带, 以资源、龙胜、兴安、灌阳、全州为新兴增长点的红色旅游圈。形成旅游圈的措施主要有:经济措施为整合圈内红色旅游资源, 发掘抢救文化价值高但未被重视的红色资源, 开通红色旅游专线, 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七星公园半日游、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一日游等;文化措施主要在成立市级红色旅游文化研讨会, 加强县市间的红色文化交流活动。从而逐渐将开发重心由市区分散到县, 缓解城区压力, 有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促进区域红色旅游产值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王树茂, 刘高平.开辟红色旅游发展新境界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 2014.11.28.

[3]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编修.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5]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2015年广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6]唐晓燕.桂林5月28日起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行6天过境免签政策“一站式”畅游桂林更便捷[N].南国早报 (数字报) , 2015.5.27.

[7]梁亮.桂林现有历史文化名人旧居或故居28处亟待挖掘保护[N].桂林生活网, 2015.3.13.

[8]禹玉环.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研究[J].青年与社会 (下) , 2015.5.

[9]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 1998.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9

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沂蒙革命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我国三大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山东省临沂市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辉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方法(200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包括3大主类、9大亚类、10种基本类型,有200余个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见表1。

临沂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名列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中,属“东进序曲,决战淮海”这一主题。

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评价

2.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内在价值评价

2.1.1定性评价

作为全国3大革命老区之一,临沂下辖1类老区4个县(区),2类老区8个县(区),而且还是全国少有的从未变过色的革命老区,可以说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2.1.1.1资源丰富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精品多,品位高。 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2.1.1.2知名度高

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英雄的沂蒙6姐妹及几十万沂蒙人民参军支前 ; 高家柳沟 、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全国先进典型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2.1.1.3内涵丰富但缺乏吸引力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来看,临沂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还有一定差距,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忽视其他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把红色文化与临沂悠久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组合起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吸引力。

2.1.2定量评价

2.1.2.1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

根据 《旅游资源 分类 、 调查与评 价 》( GB/ T18972- 2003) 的评价系统 , 临沂拥有优秀级以上红色文化资源共5级资源单体2个,四4级资源单体13个。

临沂主要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优秀以上)结果见表2。

2.1.2.2整体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价值评价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关于资源等级划分标准,临沂整体红色文化资源达到国家Ⅰ级资源标准。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内在价值评价见表3。

2.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评价结果综合分值为82分,旅游区开发利用质量等级为Ⅱ级。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条件(含潜力条件)综合评价见表4。

2.2.1区位条件评价

从交通区位来讲,临沂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枢纽城市。 境内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沪、日东、青兰3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前列;市区距岚山、日照、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 距青岛港200千米;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 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从经济区位上讲,地处鲁东南大门,南与江苏省接壤,是山东省对外形象的窗口。 东临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和连云港, 西连鲁南西部能源基地,南临苏北经济发展区。 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 临沂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 就红色旅游区域而言,临沂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中转站,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红色旅游既可自成体系, 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这些条件都为临沂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社会环境评价

2005年 ,临沂 、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7年,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 2006年的山东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将临沂列为全省3大文化区之一,成为红色文化核心区,在“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 从临沂被列入红色文化聚集区,成为全省3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同时,山东省还将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为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 临沂自身发展来看,2007年临沂出台了《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这是全国第一部地级市的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2.2.3与同质旅游区对比分析评价

横向比较来看,井冈山有“革命摇篮,绿色家园”之称,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延安是 “圣地”,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临沂则是“两战圣地”、“华东延安”,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可以说,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融齐鲁文化、汉晋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3.1加强旅游区域协作

目前临沂旅游市场仍以近程旅游市场为主,目标客源市场集中在省内和周边3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且呈现县域市场热、市区市场偏冷;高端团队数量少,以经济型团队居多;一日游团队数量多,二日游以上团队占比不高这3个特点。 外省客源的省内主要景区固定连线没有形成。 来山东旅游的省外游客主要是泰山、曲阜和海滨,临沂作为西来、南去的必经之地,没有借势形成连线优势。 在下一步开发中,临沂应按照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客源互动、互利互惠的原则,立足临沂,继续本着巩固省内市场、培育京津冀市场、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和苏豫皖市场的原则,重点开拓5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的旅游直通车市场,加大临沂市“二日游”以上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3.2重视旅游资源整合

红色旅游要科学规划,重视资源整合,把不同规模、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资源连接起来,以红为主轴,以“绿”为补充,借助红色旅游知名度拉动绿色旅游市场量。 比如省内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熟知度太高,市场吸引力有限,而省外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省内客源,那么借助绿色旅游的产品优势以及红色文化的市场知名度强力开拓省外集团消费市场,将会带来红绿互补的最佳效果。 同时红色产品的宣传很容易借助政府的市场推动力,争取国内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 可以将沂蒙红色文化作为全国实施革命教育的基地,吸引党政单位、事业团队、学生教育、各大企业集团来临沂进行红色革命教育, 并将绿色旅游融入红色线路,从而使红绿达到最佳市场互补。 这样就最大程度的实现区内区外资源的优化组合, 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形成整体效应,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3.3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临沂市最具优势的软实力。 把“沂蒙精神”这张红色王牌做得更强硬,更为人熟知,更有吸引力是临沂下一步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着妙棋。

3.4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临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强红色文化。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3.4.1制作文化精品

制作文化精品,传播沂蒙精神,丰富群众生活, 提升城市品牌。 先是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沂蒙热”,继而2009年3部文艺精品重磅出击,把“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推向了新高度,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电视剧《沂蒙》获央视 “首播优秀剧奖”和“最高收视率 ”奖;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山东首部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国家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

3.4.2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煎饼、花生、绿茶、布鞋等当地土特产品进入产业化发展, 致富当地百姓。 依托红色旅游, 临沂市现有500多个专业村、100多万人制作各种“红色商品”,这些当年革命的见证经过精心包装都成了响当当的产品品牌。 如“沂蒙小调”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拥军布鞋”、 “沂蒙老区酒”等。 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10万人走上致富道路。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10

关键词:桂西,红色旅游,开发保护

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

1.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通过对桂西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个主类、7个亚类共9个基本类型, 3个主类分别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三类;7个亚类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居住地与社区、交通建筑、人事记录、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桂西共拥有红色旅游单体景点143个, 其中百色62个, 河池81个, 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价值较大。

1.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几乎每个县都有单体红色旅游景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广泛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 (区) , 百色境内各类重要旧址、遗址、陵园、纪念碑有近百处, 与百色起义有关的历史遗存有40多处。在空间上以百色市区为中心, 以右江区为起点, 向北延伸到凌云和乐业, 往东南延伸到田阳、田东和平果, 往西南经德保延伸到靖西, 大部分资源点集中在城镇内或城镇附近。因此,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形成了以右江区为核心, 以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为轴线, 以乐业县、凌云县和靖西县、德保县为两翼的合理分布格局。河池市在空间上则以东兰、巴马、凤山及金城江为中心, 向北延伸到天峨、南丹, 向东延伸到环江、宜州, 向东南延伸到都安及大化。因此桂西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色市右江区及东、巴、凤为核心, 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格局。

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1 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指政府正确发挥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 以政策措施、投资导向和强大的规划、协调能力,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广, 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如果政府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将很难做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导致区域分割、各自为营, 就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和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第二, 根据红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宣传和促销工作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以政府的力量组织旅游企业促销, 形成联合促销的局面, 并且要加大促销宣传的力度才可以提高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2.2 分期分批重点开发战略

桂西是革命老区, 山区面积大、耕地所占比重少、区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应分期分批有重点地开发, 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 对条件允许的重点旅游项目、见效快的旅游项目先行开发, 如先开发百色市及东、巴、凤和金城江区已经有些知名度的景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 再对其他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2.3 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开发战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应先对已经有知名度的景点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如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 模拟战争场面, 并且通过一定的音效、施放烟雾、场面再现让游客有如身临其境;在东、巴、凤或金城江区可开辟一块模拟战场, 让游客穿上“红军服”套上粗布鞋、手持五星红旗、高唱红色歌曲、玩战斗游戏、军事迷宫等;还可在面积比较大的红色景区开展拓展训练场, 以提高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及团队精神。

2.4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桂西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 一些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之间, 也常常夹杂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 如澄碧湖、珍珠岩至金城江、古龙河至白龙洞三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因而需要把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 把桂西建设成为以百色起义为红色旅游品牌,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 包括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的重点红色旅游区, 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百色是中国红色旅游12大景区中心之一, 与其他红色景区进行了“合纵连横”, 准备将“红色之旅”做大、延伸。

2.5 区域合作开发战略

桂西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是只靠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显然吸引力不足, 就要在区域联合上下功夫。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进行宏观调控, 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联合营销和宣传, 旅游营销人员要经常培训交流、进行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等。如广西和广东签署了《两广红色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提出, 两省 (区) 将组织媒体及旅行社互相推介对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区域合作首先应考虑桂西境内各县区的合作, 在广西境内, 桂南、桂北、桂东也都有自己的红色旅游路线, 应先搞好这些区域的合作;其次是与临近省份的合作, 通过区域联动, 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共谋, 使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带动交通、商业、农产品和地方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护桂西红色旅游资源,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应做到桂西旅游资源开发一项, 保护一项, 使桂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为桂西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为到桂西的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空间。游客前来红色景点就是来感受革命精神, 了解革命历史的, 如果人满为患不仅对景区造成破坏, 游客也达不到学习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2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就先后通过并发布实施了多种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如人意。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 也是一种行为约束。桂西地区旅游局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法规, 可以让想破坏环境和旅游资源者在做出决定前有所顾虑。如乱扔垃圾、乱刻画罚款100元, 或留其在景区义务劳动或宣传保护环境一天, 对不同的破坏程度要做不同的处罚, 破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旦开发不当遭受破坏, 轻则造成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削弱和影响红色旅游点对游客的吸引力;重则导致红色旅游资源遭受巨大损坏, 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即使能进行恢复, 也无法再恢复到原有状态下的价值, 使红色旅游失去发展的基础与机会。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仅仅只靠政府、开发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3.4 搞好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在以往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 桂西缺乏全局性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 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把目光只放在本地, 强调本地的资源优势, 盲目开发, 很少从全局、全自治区甚至全国考虑, 各地资源重复开发、低档次开发等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 发挥各地优势,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桂西应该主动和区旅游局及当地各市县旅游局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规划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开发方向, 又要从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如不要在红色景区内建设索道及现代化的建筑等, 以免影响整个景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雯雯, 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0 (1) :78~83.

[2]张先智, 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 (5) :125~127.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11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建设

一、新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新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是“红色首府”,全县共有2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是鄂豫皖革命首府的根据地,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新县先后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发生在境内的著名战斗共有17起,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也曾在这里留下的战斗足迹。这里有抗日名将、飞骑将军韩名柱的铜铸雕像,还有三跪辞母,尽忠尽孝的许世友将军陵墓。

(二)良好的地域组合条件。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地跨江淮分水,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上。这里四季分明,水清峰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境内有连康山,金兰山,香山湖等多处国家级自然旅游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新县物产丰富,其中板栗和银杏在国内享有声誉,有板栗之乡和银杏之乡的美称。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这样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红色旅游人文景观,是观赏自然风光、学习革命思想的理想胜地。

(三)国家政策及发展的倾向。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对发展红色旅游给予了高大重视和支持,投入了大量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全面发展红色旅游,在中央确定的“1231”红色旅游工程中,新县作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重点县被列入其中。《河南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指出要将以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培育建设成河南省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六省得到高速发展,新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部六省的中心,这将会给新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巨大的机会。

二、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设施不完善。新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多位于大别山区,许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较僻远的地方,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基础设备不健全,有一定的缺失,许多景点停车场场地较小,旅游咨询服务站时常无人,旅游厕所难寻,景区内的标识牌不足,运用不灵活,景区与景区之间标识不清,缺乏有效的道路标识牌,总体来说新县在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却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新县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静态的旅游展示项目的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故居等为主,这些景点静态展示居多,动态演绎较少,展示内容单一,多为图片加文字的简单介绍,这些传统的形式布置,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新县在红色旅游产品宣传、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营销活动极为有限,目前主要采取横幅纸质宣传册,地方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传播其红色旅游形象,在网络新媒体上运用较少,而新县各个景区的渠道推广单一,直接渠道是该地红色景区的主要销售方式之一,同时新县的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新县首先要推动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安防消防、应急救援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和旅游信息服务。其次是优化的景区旅游路线设计,设计不用的游览路线。最后是围绕各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的设计,完善游客咨询。

(二)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新县可以以黄麻起义作为一个的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让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等重现,构建一个3D的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切身去感受,参与到这个革命会议的过程,帮助游客获取更多的红色旅游信息。新县可以将革命历史场景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结合,创建一个虚拟的

3D旅游场景,构建成一个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历史和现实的空间维度。在开发红色产品的过程中,要注重丰富红色旅游纪念产品,旅游景区的纪念物不能简单停留在木制的大刀、长矛、人物纪念像等形式上,要注重提升品位,形成自己独特品牌,创意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

(三)注重产品营销。新县要红色旅游独有个性来展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实施品牌战略,确立旅游品牌的相关内容,根据市场以直接销售渠道为主,扩大直销渠道的散客来源,重点搞好社会团体的直销,降低销售成本,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也要提升市场人气,为新县的红色旅游造势,建立专门的举办红色旅游发展论坛来拓宽销售渠道,新县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营造红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市场变化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篇12

中国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核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初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体育发展史的光耀篇章。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时间不断的流逝,老一辈革命先烈者不断的减少,我们更要珍惜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足迹和宝贵的精神文化。中国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二五”教育规划精神和落实“中央七号”文件,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境内新农村改造中红色体育文化遗产怎么去保护,怎么去开发进行了分析,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并继续在下一代青年人身上体现出新的光耀。

新农村建设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表现。目前在全国各大新农村陆续进展,为了让红色体育精神永存及传承,在新农村改造中对红色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主要以河南省区域内豫南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革命老区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十多种期刊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国家体育咨询网,中国知网,围绕红色体育文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国内正式出版的期刊选二十余篇。

问卷调查法:对豫南四市区革命老区共发放问卷690份,收回有效问卷647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性统计。

逻辑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新农村与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豫南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阐述及现实价值

豫南红色体育是大别山地方文化和物质文化及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全民参与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在艰苦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党在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给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豫南红色体育文化是指在1921年至1949年之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实践,并在豫南苏区革命根据地、长征时期及解放期间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传播。红色体育文化具有全面提高红军身体素质,增强抗战斗争精神意志力,体现了人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为:教育、凝聚、健身、传承、 和谐等价值。

3.2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类型表现形式

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有很多红色体育文化实物及战史都成为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部分。豫南是红色体育文化起源地和生存地,早在1927年11月就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30年建立了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解放后留下了大量的红色体育文化实物样品。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类型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型、图片文字和遗物三种形式。由表1得知,南阳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生前使用过的体育用品50余件;驻马店竹沟革命根据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留下了革命将士作战的体育器械共计340余件; 豫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或鄂豫皖首府旧址—新县,这里革命战士曾经使用过的体育用品物件600多,目前这些实物都存放在各大红色旅游景点陈列室。这些都是中国宝贵的物质文化。图书文字、遗物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看不完的故事片等,具体如表1。

3.3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

3.3.1资源开发分析

( 1 )历史人物

在豫南境内走出去了无数的革命儿女,在革命战斗中牺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例如新县当时不足10万人口,为了革命牺牲了5.5万优秀儿女宝贵生命地,其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吴焕先、 高敬亭、叶成焕、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等,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留下了徐向前、董必武、李先念、徐海东、王树声等先辈的足迹,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2]。为新中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红军的故乡,是将军的摇篮所在地。

(2)历史转折

1917—1927年初期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拉开了中国红色体育思想文化的序幕,标志着正式形成[3]。1927年11月,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的黄麻地区的农民起义,在豫南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这是中国豫南共产党武装政权的建立,是红色体育诞生兴起产生的基础。

1927—1935年发展时期

红色体育从1930年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特别是反围剿、 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时期,发展迅速。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 自身防卫、锻炼身体,提高自身体质等特点。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锻炼、练习为主,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例如彭雪枫、杨靖宇、许世友等将军以及地方武装分子通过体育运动学会了一身好本领, 组织了地方武装积极分子及人民群众,队伍逐渐壮大,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游击战争,粉粹了国民党及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豫南开辟了三十多个革命根据地,最大的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1930年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在苏区革命战斗中,毛泽东提出了“锻炼工农阶段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为苏区体育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成为苏区体育工作开展的方针[4]。这个时期红色体育的开展对共产党未来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性意义。

1936—1949年抗日解放时期

1936年工农红军主力军到达陕北,在延安诞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正面豫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为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诞生起到了保障作用、贡献巨大,侧面豫南革命根据地大大消减了反围剿的力量。“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老百姓遭受耻辱,民间组织了大量的抗日武装分子,随着他们的出色表现,一部分参加了地方武装组织。由于长征时期,为了逃避国民党围剿,一部分红军留守在豫南根据地打游击战,再加上民间武装分子的加入,豫南根据地红军迅速扩大。在豫南,为了加强提高军队作战身体素质,开展了大量的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强了抗日战争的力量和作战能力。这个时期的红色体育运动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体育物品如刀抢剑棍等。

(3)红色体育文化融入新农村

新农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得必然表现。豫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怎样科学合理利用,突出地方特色的新农村,这是豫南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和特殊点,发扬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烈士陵园、博物馆、将军故里等革命遗址,有利于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了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 增强了一代代居民对给共产党的认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3.3.2利用与保护

(1)构建红色体育新农村

新农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具有代表性时代特色的农村住宅区,是居民生活、居住、休闲的活动场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的要求需求水平越来越高,豫南新农村可以借助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地方特色红色体育新农村, 红色体育文化蕴含丰富,是豫南新农村建设的首先文化,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能继承发扬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永存。

(2)发展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旅游

豫南自然环境优美,以大山和山丘为主,有山有水有文化, 气候温馨,适合人们休闲健身度假、旅游观光、修心养性,加强大别山红色体育文化与豫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相结合,加强红色文化与红色区域民族体育相结合,加强旅游景区与红色体育文文化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地方新农村红色体育旅游村。为了更好地丰富游客居住、休闲、观光质量,新农村通过各时期历史人物,先进事迹,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体育活动,吸引大量游客的眼球,大力发展豫南区域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3)新农村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

豫南是共产党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先烈的足迹,这里献出了许许多多革命战士的鲜血,培育了许世友等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人物。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里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保护地方特有文化,红色文化最为重之,新农村不断的兴起,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已成为现实。新农村开展社区红色体育运动会,有利于加强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及传承,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让更多的豫南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突出各社区红色体育文化品牌的发展。

4建议

(1) 豫南新农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地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断的挖掘地方红色体育文化特色特点。

(2)构建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体育新农村,加强社区红色体育管理机构, 健全制度。

(3)豫南新农村社区之间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突出各社区红色体育特点,围绕红色文化区域建设新农村,构建红色体育品牌,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观光和体践。

参考文献

[1]刘显,熊晓正.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2).

[2]史进,刘晓莉,于学岭,王珂,吕欣徽.红色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

[3]范维,黄正廪,王波.贵州红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5).

[4]张娟.红色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价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

上一篇:养护规划下一篇: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