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

2024-05-21

红色文化资源(共12篇)

红色文化资源 篇1

红色, 是艳丽的颜色, 喜庆的颜色, 也是华夏儿女喜欢的色彩,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染的色彩。自古以来“中国红”就代表着华夏儿女的美好向往, 因为红色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早年, 马克思被问及“最喜欢的颜色”时, 明确地回答为“红色”。当星星之火, 燎原神州大地, 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象征, 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 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范畴,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标志,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发挥教育渠道作用, 对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信仰,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忆往昔,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育人的社会价值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 “红色文化”与红歌会、红色经典剧、红色之旅等语句同样响亮, 再度掀起了“红色文化热”的浪潮, 这种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引起当代青年学生对那久远红色年代的向往。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源于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作为背景。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从文化形态学理论分析, 红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是物质的, 是可以用感官去感受和认知的, 比如我们保护的革命遗址, 保存的革命遗物, 建设的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等实物。二是制度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载体是文字的, 是以命令、决议等方式下达的, 比如我们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的政令, 开展红色旅游的号召, 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念日的活动安排。三是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突出的是人的信仰、精神世界, 是核心层, 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凝聚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弘扬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 这些精神是不同时期赋予文化的时代特征,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髓所在。

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旨在于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 而落脚点则在于教育, 呼唤广大青年学生忧国忧民、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具体分析, 红色文化到底存在哪些价值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划分:一是政治价值。体现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政治行为为主要目的, 创造和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二是经济价值。体现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动力, 奔向进步、奋斗的航标。三是理念价值。体现在养成广大青年学生人文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塑造主人翁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气魄。四是文化价值。体现在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独特功能,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业品牌, 倡导主流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事物是发展的, 不同的时期要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保持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理由。

二、展未来,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

目前,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 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逐年增多的现实, 大学生价值观念不断更新, 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 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趋于淡漠。为此,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为的宣传, 需要挖掘各种渠道,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

1.开通“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感染学生。中宣部于1997年和2001年公布了两批2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 要积极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 共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内容的展示, 创新教育手段, 挖掘教育内涵和主题思想, 拓展教育功能, 建立起基地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长久的合作关系, 实现共嬴。

2.构建“校园理论高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熏陶学生。高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高地时, 要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作为校园理论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炼和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创造红色理论宣传阵地, 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效应,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论坛、征文、演讲、话剧等活动, 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熏陶,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3.打造“两课课堂阵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激励学生。“两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毋庸质疑的重要作用。“两课”也是高等教育中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传统的“两课”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面对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他们的追求是多元化的。

三、重实践, 充分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效能

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 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信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育人成才的环境, 让大学生时刻不忘革命先辈们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甘吃苦、讲奉献的崇高精神。为此, 要装扮校园红色景观, 引领校园文化风尚, 寻找传播途径, 打造红色文化家园。

1.依托党建、团建,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建设平台。党建、团建工作是我党思想路线建设的重要平台, 加强党建、团建工作对我党抢占广大青年学生思想阵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下, 如何开展党建、团建工作, 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围绕在组织周围, 需要挖掘党建、团建工作的内涵和形式, 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党建、团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符合时代潮流和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 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组织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2.依托学生社团,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自我成长平台。大学生社团是继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学生组织, 社团可以把有共同目标、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青年学生凝聚到一起, 自发地开展喜闻乐见、增强社团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活动, 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3.依托新兴媒体,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信息平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脑、手机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得到普及,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开发, 让青年学生的生活依赖网络的程度加深。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 为青年学生开展网上公祭、红色文化论坛、红歌会等网络教育活动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

4.依托红色旅游, 搭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服务平台。红色旅游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通过红色之旅, 让高校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知识, 挖掘革命精神内涵, 陶冶青年学生情操, 提高青年学生文化修养, 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把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转化成爱国主义的行为动力,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旅游资源服务中的平台作用。

5.依托先辈模范,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直面交流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敬重的是人品修养, 学习的是精神传承。高校要充分挖掘老红军、老战士, 专家宣讲团、标兵模范宣讲团等资源的潜力, 让他们走进校园, 深入学生群体,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志愿服务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烟火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场面, 让青年学生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激发青年学生“忆光荣传统, 当红色传人”的热情,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直面交流中的平台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 对待中外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对待红色文化我们同样要坚持这样的传承精神, 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红色文化蕴藏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 还要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 让“红色之火”继续燎原神州大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瞿敬平.红色文化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13, (17) .

[2]霍曙光, 董明章, 赵南南.河北省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现状研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4, (08) .

[3]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 2013, (01) .

[4]金子艺, 陈春燕.加强培养90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几点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5]方元务.弘扬红色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02) .

[6]王洪叶, 王爱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增强学生认同的向度[J].教育探索, 2014, (07) .

[7]褚凰羽, 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03) .

红色文化资源 篇2

作者;张飞飞 孙增博

为了庆祝中国共青团建团9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一步了解台州地区市民以及广大青少年对红色旅游文化的认知程度,同时也为了增强市民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 7月5日 至8日,台州学院“追寻红色记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前往临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处进行初步了解,赴“王文庆故居、郭凤韶故居,岩坑村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文化基地进行采访调研活动,并在临海市崇和门广场进行宣传活动。

短短四天时间,所有队员获益匪浅。王文庆故居有大小房屋共计33间,占地约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双台门设置,彰显大宅门的风范,由于受损严重,日前仍在修缮之中,当地政府和村民都在极力保护王文庆故居,为弘扬红色文化而不断努力着,随后,所有队员来到王文庆烈士的陵墓前,三鞠躬以表达敬意。6号,所有队员前往郭凤韶故居进行参观调研,坐落于紫阳古街的`郭凤韶故居修建完善,院内郭凤韶烈士的塑像正气凛然,临海市古城委员会章女士介绍:郭凤韶烈士视革命为第一生命,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详尽的介绍结合真实的影片展示,在座各位队员对郭凤韶烈士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革命精神教育,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革命历史。在特别的抗战纪念日里,队员们前往河头镇抗日革命根据地岩坑村进行采访调研。村委书记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我们的活动寄予厚望。岩坑村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台州市发生的重要革命事迹,而且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因此,省市级领导都高度重视“红色岩坑,美丽乡村”的建设。队员们还与92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战士的爱国情怀。最后一天的宣传工作在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市民的强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虽然大多数市民对红色文化不是很了解,但在队员的详细讲解下,加深了市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为台州地区的红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此次“追寻红色记忆”暑期实践调研队拉下了精彩的帷幕。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 篇3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红色旅游是在传统的革命教育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对人们政治思想的教育并且还发展了旅游黄金周,因此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发展尤其迅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红色象征着革命,并且有很明显的时代性。红色旅游主要是在革命根据地以现存的革命纪念物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倾听革命故事,学习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红色文化,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及相关理念。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有很深的认识,并且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把他们的理论发扬壮大,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这些成果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中国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传承

发扬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开展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红色旅游就是纪念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可以通过建造纪念碑、遗址、纪念馆等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展开回忆。让当今社会的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纪念物或者旧址体会到中国在进行革命战争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所处的艰难境地,感受到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而更加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在全球化、经济化、区域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红色文化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帮助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更要努力保护好红色文化,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在红色旅游逐渐兴起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更加真实直观的方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中华儿女。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让更多人了解革命精神,了解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能够把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中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中华儿女。想让人们了解红色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但红色旅游是最能让大众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能够让人们亲身体验,亲眼看到一些纪念品,并通过导游的讲解进而全方位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当然,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观看红色纪律片等,借助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让游客有感同身受,进而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引起共鸣。

逐步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还是红色文化。想要发展红色旅游,关键是要明确红色文化的内在含义,将其精神传承下去。

首先,可以通过对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让纪念馆、旧址遗址等地增加一些游客可以互动参与的项目,提高旅游的体验性和创新性,让游客亲身体验,达到红色旅游真正的目的。其次,在旅游过程中,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讲解工作也至关重要,精确可以培养一些专业人员对红色旅游景区进行讲解,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旅游胜地所承载的故事更加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此外,对红色旅游进行合理规划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只有明确红色旅游的概念,明确其指导思想以及基本原则和目标,并制定了不少保障红色旅游的措施。在对红色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注重改革创新,提高旅游质量。

红色文化资源 篇4

关键词: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现状,策略

四川泸州自古为军事要塞,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有“铁打泸州”之誉, 在四川乃至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 历史文化悠久。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泸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泸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 泸州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精心打造红色文化, 对全市所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 以展览、演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展示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泸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朱德、刘伯承、吴玉章、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泸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 留下了许多革命史实、传说和文物古迹, 如护国讨袁战争遗址——棉花坡古战场遗址及指挥部、护国岩摩崖石刻、况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朱家山、川南师范学堂、龙透关、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点。据“三普”成果显示, 全市革命遗迹遗址多达1200余处, 仅四渡赤水期间, 红军辗转往返于古蔺、叙永76个场镇, 留下丰富革命遗存。从地面文物统计看, 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爱教”基地1处、省级1处, 市级1处;有“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州起义陈列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3座红色主题陈列馆。

二、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1、新世纪以来, 泸州市、县两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并取得显著成效。

(1) 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自1958年以来, 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先后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塔、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目前, 况场朱德旧居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渡革命纪念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待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 泸州还有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棉花坡护国战争古战壕遗址及护国岩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泸州起义电报楼遗址、松坡楼、二郎红军街等一批市保单位和县保单位, 构成完整红色文物保护体系。

十一五期间, 各级政府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全市用于红色文物保护资金5000余万元, 仅太平渡古镇维修斥资达4000万元, 使太平渡红色革命遗址群得到较好保护, 红色古镇风貌基本呈现。此外, 市政府用于况场朱德旧居维修资金100多万, 使旧居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环境得以较好改善, 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风景区。2010年,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成功申报全国红色经典景点, 成为我市继太平渡“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又一红色品牌。目前, 市旅游局正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旅游规划学院编制我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2) 强化爱教基地窗口职能, 深入拓展文化惠民

近年来, 泸州着力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 泸州市红色文化标志性载体中, 太平渡陈列馆已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泸州市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专题陈列馆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利用馆藏资源优势, 积极投入资金,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素养等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在增强青少年爱国感情,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0年, 市委宣传部发文, 号召全市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社会反响较好。同时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主动与周边各个大中小学校联系, 在各场馆设立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开辟学样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目前, 已有泸州医学院、四川省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江阳西路学校、况场中学等多所学校在泸州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设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每学期坚持开展现场教育活动, 或请讲解员进校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传播。

(3)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市场, 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泸州一不但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幽美的生态环境, 迤俪的自然风光, 还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 泸州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和旅游精品战略, 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促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升级。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游、红色生态游、重走长征路革命纪念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不断丰富产品内容, 创新产品形式吸引游人, 入境红色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2、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囿于现有条件和各种原因, 泸州市红色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目前还主要是政府主导, 政府操办, 市场手段介入少;经济欠发达和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等、靠、要”心理普遍;资源整合和系统开发不足。比较而言,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比较简单, 配套不足, 规模较小, 布局分散, 展示手段单一、雷同, 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差, 缺乏吸引力, 整体落后于周边其他地区建设发展水平。红色文化发展机制、模式有待创新。

三、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红色文化作为泸州重要文化名片, 点多面广, 事件复杂, 目前而言, 保护手段单一, 开发利用较为原生态。鉴此, 特提出以下措施。

1、统筹规划, 实现红色文化科学发展

根据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确立“全局一盘棋”观念, 整体编制总体发展规划, 为我市红色文化保护、抢救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确保红色文化建设在高起点上运行。对内要整合江阳、纳溪、叙永、古蔺、合江几个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 对外要对接贵州、宜宾等省市红色文化资源, 尤其对接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保护和开发。在总规前提下, 重点编制好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太平渡四处红色文物保和发展规划。

2、加大投入, 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不足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泸州红色文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政策倾斜和资金注入, 将具有传承革命传统、进行红色教育功能的文化建设部分, 纳入泸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 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阵地。十二五期间, 拟重点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护国战争遗址、太平渡和川南游击队五个红色文化专题博物馆 (纪念馆) 。通过整合各处项目资源, 高效使用资金, 建成一批高规格的精品红色文化展示区。

3、挖掘内涵, 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1) 搞普查。为摸清家底, 促进民间红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当务之急, 有必要针对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开展专项普查。通过普查, 建立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编制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图谱。

(2) 搞征集。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构成、地位、作用普遍认识欠缺,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红色文物被人为破坏毁损日益加剧。鉴此, 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红色文物专项征集活动, 将散落民间的红色物、古迹、故事进行拉网式征集, 为深化我市红色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3) 出经典。整理出版系列红色文化经典系列丛书, 以此作为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作为市情、乡情、民情教育重要内容, 让红色经典走进图书馆、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社区, 实现红色文化全覆盖, 以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在文化多样化潮流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 制作反映泸州红色文化影视剧,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宣传力度, 把泸州红色文化推向大众、推向当代、推向世界。

(4) 促交流。护国战争、泸州起义、四渡赤水是泸州红色文化内核, 涉及朱德、刘伯承和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等灵魂人物,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 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提炼其内涵, 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发展。争取得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相关单位、部门支持, 拟以护国战争胜利100周年、四渡赤水胜利80周年纪念为载体, 高规格举办“朱德与泸州暨护国战争一百周年”、“毛泽东与四渡赤水”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凝练泸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核, 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4、凝心聚力, 加快红色旅游市场开发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篇5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开放教育新模式对教育进行突破和改革,坚持“四个结合”,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开放式教育;百色起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为了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充分挖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干部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一、百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的优势

(一)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主题突出 百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一批共产党人成功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起义是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五千多名红军将士和无数革命群众在这场斗争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胜利。百色起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了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学的红色教育资源,具体包括包括“人”、“物”、“魂”三个方面。

1.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百色起义的英雄人物当中,既有“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韦拔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陈洪涛、屡受挫折而忍辱负重的雷经天等领袖人物;也有“永不叛党”的黄美伦等普通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丰富多样的硬件载体。在百色城,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百色起义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统战教育基地和全国防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田东县,有邓小平第一步踏上右江革命老区的红军码头、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有全村86户人家就有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的百谷红军村;在乐业县,有红

七、红八军会师遗址。据统计,百色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310个。

3.永不过时的百色起义精神。在百色起义斗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百色老区人民形成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一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激励着一代代左右江儿女奋勇前进。

(二)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响亮,品位极高

百色革命传统红色资源不只是文物旧址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百色革命老区长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0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习近平、贺国强、***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百色,给予百色极大关注、关怀和支持,这给了老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动力,也使“红色福地、千姿百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百色起义斗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血与火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的红色教育资源,涵盖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全局意识、组织纪律、反腐倡廉、求实作风、民族团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当前干部教育所需的内容要求。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在党的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同时,百色起义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源头”,百色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开始治党治军生涯的起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百色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说百色起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胡锦涛同志称赞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李源潮同志认为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

在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郭声琨同志指出,百色起义是“红色革命的英雄画卷,是崇高理想信念的不朽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如何增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此问题已成为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充分挖掘百色市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秉承百色起义精神,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

传统教授式教育方式缺乏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研究,对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规律没有完全掌握,所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采用开放教育的新模式,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围绕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深入挖掘和整合革命历史素材,将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员的工作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科渗透和开展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百色起义期间革命者理想信念是左右江根据地军民在与敌人的顽强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以百色起

义期间革命者蕴含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工作。要把组织学员了解百色起义的历史,参观革命文物,观看《百色起义》等红色影片,学习革命传统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加快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上也应该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

要从红色教育的光荣传统中吸取动力,把红色文化建设作为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用“红色教育”占领思想“阵地”,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把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氛围,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通过实地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一步激发了爱岗敬业的热情,牢记革命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这种形式主题鲜明、生动形象,大家又喜闻乐见,比单一的说教形式更加入脑入心,是一条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党员干部的党性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深化理论教学,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更有利于锻炼党性,以提升干部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在党员干部培训中,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引进体验式、研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教”“学”

双方积极性,通过调研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内容的生动载体,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建立比较成熟的现场教学点和体验式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学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比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纪念公园、纪念馆、重走红军路、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讲求实效,使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其中,自觉开展党性教育,真正做到让理论灌输“入心入脑”,让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它内化为信仰和理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并在创新中形成体系,更有利于党员干部锻炼党性。

(三)开放式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有利于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

应势升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实现“盲目灌输”向“按需施教”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条例》提出的重要原则。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开放式干部培训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员学习研究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党员干部的实践行动,将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作为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主线的“百色起义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革命者经受

严峻考验的精神力量。通过课程系统理论学习和参观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革命先烈,缅怀革命遗址的实践行动相结合,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样通过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培训机制等手段,能够切实提高培训效益,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和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坚持“四个结合”,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坚持“点”和“面”相结合,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 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精神宝库,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生动、深刻的教材。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将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讲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让学员在情感和理智上能接受党性的观念。要把百色起义精神放在世界史、中国近

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的背景中去理解、把握,更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深化、实化,引导学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面前,加强学员对执政意识、政权意识的教育;把百色起义精神的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把最真、最美、最富感染力的史实讲出来,引导学员继承长征史的光荣革命传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因此,要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建立长期、稳定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设计红色考察路线、成立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扩展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将课堂内的理论内容和课堂外的实地学习相结合,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通过开放的教育方式,在接受红色教育过程中,把学员的感性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自觉,在开展现场体验教学的同时,及时安排相关的课堂讲授、学员论坛、自学、小组交流等教学活动,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让学员对自己 的感悟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深化其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

(三)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研究型创新团队

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目的,还需要科研的力量。在开放式党性教育中,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学员与基地专家结合,形成师生互助、学员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员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员讨论,举办学员论坛,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党员干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四)坚持“点”和“面”相结合,构筑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红色资源教学网络

党员干部培训主题的实际需要是“纲”,重大历史事件是“点”,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为“面”,要将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其他红色资源特别是桂林的红色长征资源结合起来,体验“邓小平足迹之旅”和“重走长征路”,不仅让党员干部感悟长征精神,还要感悟百色起义精神,形成纵横交错、有机连接的更丰富、更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这样,将为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良好的载体、鲜活的场景。在教

育培训过程种,应注重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讨式、现场体验式、聆听故事式、文艺表演式等多种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亲临其境,倍感亲切,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感情受到升华,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客观上产生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取得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涛,张先彬.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 张友南,肖小明.依托独特红色资源探索党性教育的“井冈模式”——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6期

红色文化资源 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传承;作用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因素,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它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遗址、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革命精神等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红色旅游就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为引物,将红色文化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式的旅游形式,来开展组织接待旅游活动。在《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可见政府在新形势下大力扶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等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支持沂蒙、湘鄂赣、太行、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所以,通过在红色旅游资源的积极开发上,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做一个探究。

一、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

在红色旅游逐渐发展的背景下,红色旅游始终是围绕着红色文化而逐渐展开,可以说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内核。红色文化作为革命遗存,它真实的反映了红色革命时代的历史史实,传递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一些学者也不断呼吁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国之初,国家就开始有计划地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对部分破坏的遗迹和文物进行了修缮工作,文化部和内务部也联合发文要求对革命史迹、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遗迹进行修建和保护。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就规定了革命纪念地的管理部门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保护和修缮革命历史文物,也逐渐对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等实行对外开放,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红色旅游至此开始萌发并发展到今天。《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全面改善,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发展目标,提升陈列布展和革命历史文物保护水平的任务以及支持各地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列布展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措施,强调各地要加强资源普查,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的措施,并将未被纳入规划历史文化遗产要结合当地实际妥善保护。[ ]

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对红色文化保护的任务,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抢救、挖掘和保护的伟大工程,因为红色文化遗存大部分在民间,与老百姓生活的地方紧密相连,当时大多数可能是发生在当地的土房,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使得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困难加大。正是由于中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一大批革命历史遗址和历史人物与事迹被挖掘出来,将散落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整合,使得红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且将红色旅游资源有更多的内容呈现到旅游景点中来。

二、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校教育、歌曲、网络、电视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针对的人群有限,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寓教于旅游之中,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红色旅游是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 ]

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使广大国内外旅游者慕名而来参观“旅游圣地”,在游览革命历史场地、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通过聆听导游员讲述的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使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亲身体验后得到强化,这样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更加鲜明、生动和具象。按照人对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另一方面,只有发展红色旅游,提供有效的旅游平台,强化宣传的范围,让民众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地弘扬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

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但红色旅游的物质资源是红色旅游的表现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资源要素。在物质方面,所谓红色旅游的载体是指近代中国历史以来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发展时期建立的一系列的历史功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标志物和场所。红色旅游作为载体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建国初期是革命纪念地,后来有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再后来发展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世纪后期才慢慢地出现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对应的红色旅游景区也在各自基础上发展起来,红色旅游正式兴起。

红色旅游的载体存量庞大、数量较多、分类也很细,承载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总的来说,红色旅游载体可以分为:“旧址”类载体,如一大旧址、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遗址”类载体,如平型关大捷遗址、南京大屠杀遗址等;“祭奠”类载体,如天安门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等;“遗产”类载体,包括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如万里长城、自然风景区等;“博物馆”类载体,如军事博物馆等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时刻警示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它们是革命精神的载体,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经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民族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孕育出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物化在红色旅游里,形成了具有时代纪念意义的纪念地和标志物,使它们被赋予了灵魂。

红色旅游也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奇迹,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等。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熔铸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载体,寓教于乐,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更具有实效性。红色文化作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弘扬和培育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与红色旅游的实质载体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仕廷.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 传承,2012,13:74-75+96.

[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4]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7

关键词: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山东省临沂市文称沂蒙山区,是曾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著名革命老区。 这里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6姐妹更是享誉全国, 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极为丰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临沂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被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5大著名革命老区之一。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提出“派兵到山东”,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纵队、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 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从地位、影响、还是从规模上看,都具有其鲜明特点。

1.1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

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使这块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从未变色,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给沂蒙山区留下了大批诸如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目前,在山东省政府和临沂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一大批红色旅游区,主要有:蒙山红色旅游区、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等。

1.2沂蒙是华东地区革命战争的指挥枢纽

沂蒙红色旅游资源密集。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均设在临沂地区。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军部迁至临沂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前河湾村;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均在沂蒙山区组建。 长期的革命战争, 为这里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不多见的。

1.3沂蒙是“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以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为内涵的沂蒙精神。 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 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献出了生命,以致村村有烈士,乡乡有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6姐妹、陈毅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英模典型。 这里还是红色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此外,像《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均取材于此。

1.4“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沂蒙人民与时俱进,“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 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扬,锻造出一批批新的红色典型。 先后有厉家寨、高家柳沟等多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 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典型。 诸如:罗庄、沈泉庄、九间棚、刘团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的红色典型。

2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突出

2.1.1区位优势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现辖3区9县,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山东省岚山、日照及江苏省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距青岛港200千米,海运便捷; 京沪、日东等4条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 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千米,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生态优势

临沂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 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 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 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千米的水面, 形成15平方千米的滨河绿化带, 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 、100千米的滨河大道 ,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2.1.3政策优势

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2.1.4资源优势

临沂市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临沂市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资源 (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 二是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2.2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2.2.1宣传力度不够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 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3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沂蒙虽然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

2.2.2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缺乏精品

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中,除少数开发的起步较早、景区建设稍具规模、资源数量多而相对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 大多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 同时,由于各景区的红色旅游产品目前还缺乏主打精品,无论是规模、档次均不高, 缺乏鲜明的主体形象。 而部分展览内容陈旧、手段单一,未能摆脱图片加文字的简单模式,互动性、参与性不强,很难形成核心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其教育功能也大打折扣。

2.2.3开发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方面,临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缺少必要的资金。 在景区开发建设上,投资主体单一,大多以政府投入为主,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临沂市的大交通虽然已很发达,4条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各区县, 但由于沂蒙山区的地形条件,一些从主干道到红色旅游景点的连接路段不通畅,许多景区内的水、电、路等配套建设滞后,影响制约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2.2.4体制机制不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由于各景区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部分红色景区甚至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点,但在开发过程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整合串联,发展很不平衡,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

3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临沂市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 只有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才能切实确定发展目标、做好规划,打造本区鲜明的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 其次,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旅游礼仪等一般要求外, 还要对红色旅游资源有详细了解,能在旅游服务中让旅游者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到教育。 这就要求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队伍。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沂蒙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 一是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 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沂蒙精神晋京展、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 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 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临沂市出台了 《旅游奖励办法 》,并组织赴省内 、京津冀 、苏豫皖 、 长三角4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 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三是请进来宣传。 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 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做好《沂蒙》、 《沂蒙六姐妹 》、《英雄孟良崮 》 等沂蒙影视作品和 《 沂蒙山小调 》、 《 跟着共产党走 》、 《 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红色歌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传播弘扬沂蒙精神。

3.2科学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临沂市搞红色旅游应该在资源开发上更加突出自身特色。 一是沂蒙山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革命遗迹、沂蒙民俗、生态旅游等多种资源兼备,所以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应兼顾传统旅游业发展,搞好科学规划,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 突出“绿色沂蒙”自然风光游、“红色风情” 革命圣地游、“文韬武略”文化怀古游3大主题,将红色旅游做成临沂市的一大特色产业。 二是深挖资源潜力。 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量多面广,包括党政机关遗址、革命先烈和领导人工作战斗过的历史遗迹、重大战役纪念馆、英雄人物事迹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缺乏保护等,许多重要的红色资源未被认识、开发,以致于被破坏和湮没。 因此,要抓紧抢救红色历史文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加大保护和抢救力度,这是搞好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 要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外其他城市的联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品牌。 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有关地市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 逐步实现由观光型红色旅游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旅游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型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古色稳固市场、红色感召市场、绿色拓展市场,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活动内涵,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3.3多方融资,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

发展红色旅游,其资源的挖掘、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活动的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而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资金缺乏是限制沂蒙山区红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必须多渠道争取资金, 包括向国家和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 通过争取在沂蒙地区生活战斗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后代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等多种途径解决所需资金。 在这方面,沂水县另辟蹊径, 独具特色,其旅游的发展速度被国内业界誉为“沂水旅游现象”, 并且又快速实现了从 “沂水旅游现象”到“沂水旅游模式”的跨越。 沂水县针对景区多、 规模小的实际,支持旅游企业多形式、多渠道扩张提升。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沂蒙山根据地3家企业联手成立了山东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整合民营资本成立的大型股份制旅游企业集团。 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立后,借助整合后的市场资源优势,创新省内独具特色的旅游企业市场运营模式,托管了沂水县的云水禅景区,并跨区域合作外包了青州9个景区的市场运营业务,旅游景区的有机整合,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旅游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使红色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临沂市旅游局的统计调查,2013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 27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居全省前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的12.9%,高出全省平均3.6个百分点。 临沂旅游客源市场也由临沂周边300千米范围扩大到涵盖长三角、京津冀、苏豫皖地区的1 000千米范围,实现了从全省落后到“山东旅游第三极”的跨越。

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 篇8

1. 红色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生活等活动中,由学校主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经受着各种挑战。金钱至上、能力才是硬道理、一切以就业为中心等,这些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思想让大学生迷茫、困惑,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是重新塑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突破口与有效途径。所谓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红色资源为内容,以红色精神为主题,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红色校园文化的结构。红色校园文化由红色精神、红色实践、红色环境和红色习俗等五个要素构成。红色精神,是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的倡导而自觉形成的,为全体学生所认同并遵循的理想信念、道德风尚以及价值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例如,黑龙江垦区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必要将北大荒精神引入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艰苦奋斗,求真知、探真理,并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红色实践,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以红色资源为源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红色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举止,在校园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环境,是红色校园文化的成果之一,也是传播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指校园中能够体现红色精神的一切物质要素,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红色校园景观、宣传标语、红色网站、红色文化专栏、红色书籍等。红色习俗,既可以是物质性活动的习俗,也可以是思维活动的习俗。它是指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思维活动中自觉地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当学生的行为与活动成为习俗,那么,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真正实现,这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不过,习俗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其他几个组成部分的配合,在长期的红色实践活动中,在红色环境的熏陶下,逐渐用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将红色文化外化于行,至此红色校园文化才真正建成。

二、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 红色资源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形成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与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崇高的精神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以黑龙江红色资源为依托建设校园文化,不但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传承红色精神,而且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内涵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必定能增强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2. 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素材,能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当前高校精神文化倡导的主要是以各高校办学目标为主的大学精神。为了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的特色、人才的特色、发展的特色,而忽视了大学精神中一些基本要素,比如,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优质资源,承载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出对理念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真理正义的不懈坚持,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冒险的敢闯、敢拼、敢干的创造精神。这恰好弥补了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不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完善的文化环境。

3. 红色资源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红色资源形式多样,除精神资源外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如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以及纪念碑、纪念堂、纪念馆,丰富的文艺作品等。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可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既让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放光彩,增强红色资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也通过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深化红色精神文化,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1.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第一,高校领导及各部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认可、倡导,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学校领导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倡导者与培育者,他们确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红色精神也通常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提炼而成的。作为培育者,学校领导不但是红色校园文化总设计师,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以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师生。学校各部门是“后勤部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领导与各部门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第二,教师。教师不但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红色精神的提炼与传播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渗透; 红色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指导,甚至亲自参与; 红色环境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参政议政”,必要时还需要教师亲自实践; 红色习俗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觉践行成为楷模,更需要在教师的影响与工作下,帮助学生及时校正观念,纠正行为偏差,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整体化一的红色作风。第三,学生。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日常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学生是校园生活以及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他们也是建设红色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主体。如果说学校领导从宏观上把握脉搏,教师从微观上进行指导,那么,学生则是微观的实际操作者。只有当红色精神内化于学生的心理,扎根于学生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红色习俗,红色校园文化才算是建立起来。学生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所以,学生才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本。

2.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与时俱进。当今大学生出生于新时代,成长于新世纪,接受的是多元的文化教育,前卫、独立、叛逆、自我成为他们的形容词。源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与“90后”的学生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鸿沟,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红色故事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此,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但红色精神要与时俱进,与当今时代精神相融合,以起到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所接受、认同,而且红色实践也要与时俱进。红色事迹、红色文艺等要以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主题的选择也要突破常规,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第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倡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开发学生,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转移到做学生的工作。一些高校搞校园文化过多地注重硬件设施、强调物质环境以及规章制度。实际上,虽然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但他们有热情、有想象力、创造力,会思考、有想法。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工作,只有当他们对红色精神认同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红色实践,红色环境这个外因也才能发挥作用,最终成为红色习俗。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学生。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更是学校的主人,当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时,素质教育的目标才会真正达成。再次,立足本土资源。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地理上的差距与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距与差异使得本土资源更具有教育优势。一方面,本土红色资源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中,通过伟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以本土资源构建校园文化,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提高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另一方面,本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迹突破了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了空间上的扩展,无论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更加直观、更具有说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本土红色资源,历史不但能激发本地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求知欲,还能唤起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而外地学生则通过本土资源既拓展了认知,增强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又能让本土红色资源得到传播。总之,本土资源在构建校园文化当中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篇9

为了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近两年,延安市加紧了对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延川黄河乾坤湾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按照延安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年前,延安市还将培育“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江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等六个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南泥湾、清凉山等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年来,延安红色旅游宣传成效显著,确立了“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主打红色旅游牌,唱好“两圣两黄一绿”戏,使红色革命旧址和古代文物遗址、自然生态景观、黄土风情文化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红色旅游”山西省启动仪式、陕西省春节文艺晚会“延安过大年”大型电视节目录制、“红色圣地、魅力延安”《同一首歌》和欢乐中国行《走进延安》大型演唱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10多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旅游局在延安举办了旅游合作交流洽谈活动,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首都50家旅行社负责人免费来延安踩线考察。

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延安的景区到底都有哪些吧。

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革命纪念馆心花墙有为纪念毛泽东党中央进驻延安60周年敬塑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花木。花坛前新扩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草坪,广场上有由柏树组成的八个大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游览和休息场所。

三、枣庄革命旧址

红色文化资源 篇10

一贵州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1930年~1936年, 先后有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在贵州省开展革命活动,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内涵, 如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 永不退缩, 实事求是, 依靠人民, 集体领导等。铭记红色历史, 践行红色传统, 发扬红色精神, 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贵州构筑“精神高地”, 冲出“经济洼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贵州省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据记载, 从1930年4月~1936年4月, 贵州先后有1万多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 而中革军委1934年作的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 贵州子弟成为革命红军的主要来源之一, 贵州也被称为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福地”和“圣地”。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 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不久, 贵州的革命志士也是英雄辈出, 其中有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有马列主义翻译家周达文、有洪湖赤卫队的创建人之一周逸群等。除了这些坚信马列、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外, 还有许多社会贤达也倾向共产主义,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 38岁率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 41岁还组织王若飞等赴法国勤工俭学, 一生为救国不屈不挠, 终年为革命宣传奔走, 直到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叶挺等空难遇害。遵义的蔡光举, 本来主张“科学救国”, 在厦门大学攻读理工专业, 后来受了革命思想影响, 投笔从戎, 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讨伐军阀陈炯明时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已决心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倘若不幸牺牲, 乞兄善事双亲, 弟媳亦请多加照顾。”次日午后六时发起总攻, 蔡光举身先士卒, 率敢死队勇猛冲杀, 不幸英勇牺牲, 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是什么力量让贵州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力量使贵州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 是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 爱国主义正由低向高, 由浅入深, 向着国土的广度, 向着时代的高度不断递进。但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仍有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因此, 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是当前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2. 贵州红色文化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不仅给贵州留下了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更为贵州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当前少数大学生功利性强, 疏离社会理想;进取动力不足, 精神生活贫乏, 终极关怀迷茫, 社会共同价值体验缺失。通过活泼生动地宣传“长征精神”, 可以很好地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和纪律观念教育, 引导当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贵州红色文化是求实创新的精神升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之地, 贵州, 有着太多革命史上的鲜亮记忆。如黎平会议否定了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作出了向遵义方向前进的战略决定, 是遵义会议的基奠;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精神, 并加强了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是遵义会议的前夜;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鸡鸣三省会议继续巩固和扩大遵义会议成果, 完成了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苟坝会议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地位, 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拨正了革命航船的方向”,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一经典性文件, 根本原因就是全党大多数同志认识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正确性。“实事求是”既是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路线, 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偏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也才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贵州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 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对人的行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理想信念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也是一种支持人民克服困难, 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 没有动力, 没有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让红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与挫折、处于低潮的今天,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 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 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 物质充裕, 生活条件优越, 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 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教育使之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 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 体现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既见物、见景, 又见思想、见精神, 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堪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的课堂, 游览其中, 如临其境, 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 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爱国信念, 增强爱国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红色文化本身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部革命史、创业史和奋进史, 集中体现了共产党、解放军、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踏步红色之旅, 漫步革命道路, 亲眼看一看当年留下的遗物、遗迹, 想一想当年的情况、情景, 既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亦能陶冶他们苦中作乐、难中求进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近几年, 兴起的红色旅游集红色美、绿色美、古色美于一身,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红色之美集中表现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遵义会议精神。古色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蕴涵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以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内容, 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绿色之美体现在祖国各地风光旖旎的锦绣河山, 大学生在感受、欣赏祖国壮丽河山之美时, 不知不觉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从而受到美感教育, 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达到陶冶性情的精神愉悦, 最终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红色旅游正是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创新载体。

三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贵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价值, 充分运用好贵州红色文化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 将贵州红色文化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贵州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涵着诸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广泛的思想教育内容体系性, 对于这笔财富最好的拥有方法就是要让红色资源进入课堂。

因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 探索和构建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 (2) 为此, 我们可以将贵州红色文化内含着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包含着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群众史观和实事求是等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基础。教师可以结合红军在贵州期间先后有1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红军, 这些熟知山地习性的战士为红军顺利走出贵州立下了大功, 在乌江渡口老乡们拿出门板给红军搭浮桥, 在茅台镇老百姓用茅台酒给战士们清洗伤口等史实说明紧紧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对学生重点介绍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旷继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通过这些模范人物榜样, 让大学生去感悟革命先辈不畏生死的精神, 唤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从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 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确立相应的教学专题, 适度讲授贵州红色文化, 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 掌握该课程的历史脉络、内容和精髓,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爱国情感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可以选取下列专题: (1) 长征第一捷:娄山关大捷; (2) 革命圣地:遵义; (3)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 (4) 长征精神。事实证明, 只有确立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该门课讲好、讲透。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对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合组织教学活动, 进而揭示其渊源关系, “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适时性的教育教学内容。 (2) 贵州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留下的党的先进性在文化方面的高度概括, 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讲解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动力的支持作用,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绝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

2. 将贵州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李水弟教授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 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3) 为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也可以从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入手, 一是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 讲革命传统故事。二是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流动展览牌等, 大力宣传贵州红色文化, 弘扬长征精神;三是加强同有关媒体的合作, 开辟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新渠道、新形式。如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歌舞剧大家赏等。四是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 如五四运动纪念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日、抗战周年纪念日等开展相应的缅怀和教育活动。总之, 当大学生身处红色文化校园, 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时, 红色文化内含着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价值、道德力量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将贵州红色文化带入到社会实践中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进程的一项有力举措。2010年6月, 温家宝在与浙江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到:“我觉得, 学生了解社会十分重要, 如果对社会不了解, 到社会中去工作, 感觉什么都生疏, 什么都害怕。所以, 学生就要主动地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在依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亲身体悟优良革命传统, 坚定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念。

注释

1赵俊涛.贵州红色文化得天独厚[J].当代贵州, 2012 (6)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7)

“红色文化”育英才 篇11

【关键词】红色文化 爱国意识 吃苦耐劳 拼搏进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在新的形势和时代条件下,积极探索利用“红色文化”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2012年5月,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之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向有关部门申报了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策略,完善制度,细化措施,以提炼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认真展开课题研究工作。经过近三年的专门研究和探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就“红色文化”课题实施之后,我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转变方面,作如下的分析。

“红色文化”课题实施之后,纵观我校学生道德品质现状,成绩令人振奋,他们的品德现状呈健康向上的态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方面:

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许多成人都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能被消解了。其实不然,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发现:高中学生都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他们认为“周围大多数高中学生非常爱国和比较爱国”,这说明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尤其是随着“红色文化”课题的推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到“四度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名族自尊心、自豪感。

2、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精神,能够吃苦耐劳。

谈到红色文化,不能不提到过雪山草地、吃草根树皮的那段艰苦曲折的红军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通过对学生进行那段悲壮历史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事迹,播放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影片,学生们无不受到深深的震撼和启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再次被激发。

3、百折不饶、勇于争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在课题推进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长征精神,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些,对于中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乃至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诚实守信,无私奉献。

长征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也是一部充满着一言九鼎、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些,70多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需要这样。在课题推进的实践中,学生们深受启发,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以之作为自己的价值信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我校“红色文化”课题的有序推进,“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不断挖掘与运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学生们,尤其是后进生的言行逐渐端正了,思想逐渐上进了,学习风气也逐渐浓厚了。

当然,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负面因素影响下存在的消极问题。

培养高中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有明显的收效。当然,在这许多因素中,学校是主阵地,发挥着主导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科学的发展观理性地研究和分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高中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充分整合社会的德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我们肯定能够不负时代赋于我们的重任,探索出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之路。

红色文化资源 篇12

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关系百姓生活的热点问题, 联合在网上开展调查。截至目前, 在众多热点选项中, “反腐倡廉”名列众多网友关注热点榜首, 这也是继2008年以来, “反腐”连续3年成为最受关注热词。遏制腐败, 为党分忧, 为民造福, 成为必需, 但反腐败谈何容易。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要有效地治理腐败, 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腐败发生发展的规律。现在的问题是, 腐败已经从具体的腐败事件转化为腐败文化。

腐败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 是因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其复杂、深刻的文化背景, 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 一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为官者享有特权, 高高在上、独断专行、利益优厚。官本位文化形成以后, 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权力的变相运作——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腐败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二是利本位的经济文化。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追逐利润, 它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本身不经商, 无法获得利润, 但是他们拥有可以交换金钱的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领导干部们面临着钱与权的诱惑, 存在着较大的腐败可能性。三是情本位的关系文化。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人情社会”的现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人治”往往取代“法治”, 在纷繁复杂的人情面前, 法显得苍白无力, 常常大打折扣, 徇私枉法也就不难理解了。上述三个因素中, 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和情本位的关系文化,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 而利本位的经济文化, 在更大程度上属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一旦形成,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腐败文化同样如此。不消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 腐败现象就不会消失。惩处一个个的腐败分子, 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果把党政干部比作鱼的话, 腐败文化就是水。水被有毒物质污染了, 再健康的鱼也很难生存。常言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必须用文化的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建立一种廉政文化, 占领文化阵地, 来抵御、战胜和取代它的对立面——腐败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出现“廉政文化”的表述, 说明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2010年初, 中央纪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 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 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 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

据百度百科,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 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 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 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政者正也”, 为官从政要正;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了法律, 还要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来执行法律;主张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把教化放在前面, 等等。腐败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研究腐败这一历史性课题, 多管齐下来反腐倡廉,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 如不断丰富和调整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 注重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等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 廉政文化建设任务还必须在深刻总结和吸取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来完成。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意见》强调,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而红色文化则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这与廉政文化的理论渊源是相吻合的, 正如前述,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 又涵盖革命传统文化, 而红色文化就其内涵来说, 同革命传统文化是基本一致的。

红色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 具有丰富的内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广义的红色文化则在时间跨度上有了更大的延伸, 它不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还涵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来说, 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提供直接的资源和素材, 在方法论层面, 又可供借鉴。

3.1 教育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从内心深处不想腐败。

在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 带来了异质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和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 广大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方面都经受着新的考验。在物质层面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同时, 在精神层面, 党内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 为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到处烧香求神拜佛, 精神空虚, 生活腐化。时至今日, 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以至于当下不少国人发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的呼声。我们的回答是: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改变, 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再者, 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把奢侈享乐奉为人生的信条, 就会脱离群众, 被群众所抛弃, 最终会亡党亡国。

而红色文化则为我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理想信念教育是红色文化的一大亮点, 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和坚定, 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后代难以想象的。在条件极为艰苦、环境极为险恶的革命战争年代, 面临着反动势力的围剿和屠杀的威胁, 革命前辈们对自己认定的奋斗目标矢志不移, 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同时又以苦为乐, 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豪情, 这同当时的党中央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反腐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以中央苏区为例, 1932年12月17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0期发表了中执委副主席项英署名的社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 标志着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以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腐化为主题内容的斗争中, 党和政府针对“预算不确实, 浪费贪污严重, 危害革命”的现实状况, 选择贪污浪费为突破口, 齐头并举、扎实深入地开展斗争。一是运用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动员。《红色中华》积极号召苏区人民共同起来“反对贪污浪费”, 倡导切实可行的“节省运动”。提出了“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每月节省三十万来帮助革命战争”等响亮口号。翻看《红色中华》可发现, 几乎每期都有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学校开展节省运动的内容。二是提出了节俭反腐的具体要求。《红色中华》131期发表了《本报号召全苏区革命群众实践六项节省规约》:“一、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二、不进馆子不吃小食;三、节省办公费用百分之三十;四、普遍建立节省箱;五、每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六、开展向一切浪费的官僚主义者的斗争。”三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机关领导干部响应最为热烈, 中央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国民经济部、财政部、教育部、总务厅、中共中央局、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每人每天节约2两米, 油盐菜钱由4分减到3分, 不要政府发夏衣……陈云、博古、邓颖超、毛泽覃、罗迈、陆定一等23位从白区到苏区来工作的同志联名致信《红色中华》, 表示“每天少吃二两米, 今年不领热天衣服。”等等。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对革命胜利经验的深刻总结, 又是对我们党能否成功执政的鞭策与警醒。

3.2 制度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章立制, 并切实贯彻执行, 做到有法可依、令行禁止, 不徇私情, 从严治党, 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不敢腐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一直重视在制度上建党, 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集中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甚至遭到破坏, 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 原因复杂, 制度的缺失是主要的方面。单纯依靠教育来保证党的纯洁是很难的, 因为人的品质是会变的, 人在诱惑面前很容易动摇。坏人变好很难,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好人堕落很容易。现在被曝光的腐败分子, 刚涉足政坛时应该是廉洁的, 甚至是优秀的, 否则不会得到提拔重用。但随着地位的提高, 权力的增大, 外界的诱惑, 一旦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很容易蜕变。所以, 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 人是靠不住的, 但制度却是靠得住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在制度反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来说不无启示。一开始中央苏区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这给贪污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党和政府及时总结了教训, 注意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制定了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比如为了严惩贪污浪费行为, 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 训令规定, 凡苏维埃机关、国有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 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 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 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 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同时, 对上述犯罪者还得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 并追回其贪没之公款。对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罪。对于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 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 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销职务以至1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二是重视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的贪污腐化案, 中央总务厅苏大工程所主任左祥云的贪污案, 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侵吞公款、公债、谷票、公物案, 雩都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经商案, 都是中央直接进行查处的。当时虽然对一些案件的处理存在着扩大化或偏重的倾向, 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是正确的, 对加强中央苏区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中央的决心和采取的果断措施, 有力地震慑打击了腐化堕落分子, 教育了广大群众, 密切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 监督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 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2009年以来, 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 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许宗衡, 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朱志刚, 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 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上述高官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相当一部分是在现任职务之前进行的, 也就是说, 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 并没有影响升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从我国现有的制度构架来看, 对官员的监督可以概括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就专门机关监督而言, 每一名官员都面临着组织、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三个部门的监督, 但这依然难以避免“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现象的出现, 多重保险似乎并不保险。究其原因, 除了腐败官员的违纪手法日渐高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有关领导不动真格之外, 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其实不难发现, 监督比制度更有效——只有在有效的监督之下, 腐败分子被曝光之后, 制度和法律才会起作用——如果监督不到位, 腐败分子未被揭发, 再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也毫无意义, 这就是“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的实质。据报道, 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70%来自举报, 群众举报成了反腐败主渠道。但是, 由于反腐举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缺失, 举报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往往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全国每年发生逾千起举报人致残、致死案件。尤其耐人寻味的是, 有争议的干部比没有争议的干部更容易被提拔任用, 理由是没有争议的干部往往是不去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殊不知有争议的干部极有可能是潜在的腐败分子或已经腐败了,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监督工作的软弱无力。

我们再回到当年的中央苏区, 看看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是如何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克服政府中的不廉洁行为。1932年3月初, 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在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反对浪费, 严惩贪污》的文章, 指出“我们号召工农群众起来, 帮助政府, 来反对各级政府浪费政府的钱, 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为了监督和防止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发生官僚腐化, 加强工农检察工作, 设立各级控告局, 规定突击队的组织与工作”。通过设立控告局, 受理群众的举报;通过组织突击队, 及时查清群众检举揭发的问题。为加强对群众检举运动的领导, 1932年12月1日,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发布第二号训令, 要求各级工农检察部都要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 由工农检察部长任委员会主任, 由职工会、雇农工会、军事、少共等部门派人参加。训令还对检举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及需求作了指示。随着群众检举运动的深入, 中央又及时总结经验, 加以指导。大多数的贪污案件是由通讯员的通讯而检举, 由群众的参加与揭发。中央互济会财务部长谢开松的贪污案, 就“是由本会通讯员的报告与该会主任的控告”而被揭露出来的。运动开始,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收到群众的控告信, 说中央印刷厂、造币厂和军委印刷所三个厂的会计科长都有贪污腐化行为。但监察机关派人去查账时, 查了几次也查不出来。后来,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的监察人员发动群众, 在三个工厂分别组织了轻骑队、突击队, 吸收他们参加审查委员会工作。经过仔细检查, 最后终于查出了三个会计科长的贪污罪行, 1934年2月11日和17日两天,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召开群众大会, 将杨其兹、凌全香、路克勤这三个犯贪污罪的会计科长移交苏维埃法庭依法制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部分, 强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监督合力”。当年的中央苏区已经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威力, 要求舆论工作者要在反腐败斗争中营造浓厚而积极的舆论氛围, 使腐败现象曝光露丑, 成为众矢之的, 遭到沉重打击, 从而得到有效遏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红色中华》的影响下, 时刻注意检查督促自己的言行规范, 自觉投入反腐败斗争的洪流中。纵观《红色中华》, 它从未放弃或放松对反腐败这个“焦点新闻”的采访报道, 这些内容常常被发表在醒目的头版头条, 有时占的篇幅很大。如《红色中华》168期共有10版, 其中7版涉及反腐败斗争, 项英写的《于都检举的情形和经过》洋洋洒洒, 整整占了6个版面。《红色中华》还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件的跟踪追击, 举一反三, 深化认识, 如“于都事件”一案, 《红色中华》159、161、176期就连续作了系列跟踪报道。从《红色中华》栏目来看, 辟有反腐败斗争的专版专栏, 如“突击队”、“铁棍”、“警钟”等专栏, 针锋相对地揭露和批判一切腐败现象, 同样一目了然的“光荣的红板”和“可耻的黑板”栏目则分别报道先进或落后典型, 相应给予表扬或批评。从体裁来看, 《红色中华》充分运用社论、消息、通讯、布告、训令、评论、杂文、漫画等众多形式, 多层次多角度对腐败现象开展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斗争。从文风来看, 《红色中华》的文章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常常引用描写、议论、夸张、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对标题特别注意斟酌, 别出心裁, 让人过目不忘, 如《节省经济、帮助战争》、《官印》、《大梦沉沉的区苏主席》等。

不难发现, 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许多政策措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在党的幼年时期已经出现,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比当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 继承其中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宝贵经验, 同时要与时俱进, 结合本地域、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 创新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摘要: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 在当前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林华.廉政文化:遏制腐败的基础防线[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 6, 17.

[2]、李洪峰.从战略上思考廉政文化建设[J].文汇报.2008, 9, 1.

[3]、尧都龙仔的空间《.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J].百度空间.2009, 8, 3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王关兴, 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秦亚洲, 范春生.中国今年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升迁前即已腐败[J].中国新闻网.2009, 7, 28.

[7]、王关兴, 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校审计发展趋势研究下一篇:服务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