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地

2024-07-07

红色基地(精选4篇)

红色基地 篇1

2011年7月上旬,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饮水思源,寻访红色足迹”实践团以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形式走访了誉有“浙东小延安”的梁弄镇,实地考察了分散在梁弄镇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浙东银行旧址以及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等多处红色基地。

1 梁弄镇红色基地现状

梁弄,位于浙东四明山陵,姚江之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20世纪40年代,这里也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根据地的领导中心,曾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10余处红色遗迹,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岁月易逝,史迹尚存,这些集中保存的大量红色基地,构成了内涵丰富而全面的浙东革命史迹网络,彰显着梁弄镇的历史功绩。

梁弄镇红色基地是回顾我党在浙东地区的的关荣历史、学习先进个人、发扬并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载体,自国务院于2004年部署红色旅游项目以来,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发展速度也相应的提升,但是由于其红色基地大多都远离余姚市区,衣食住行皆有所不便,更由于其展出内容单调,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制约着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发展。

2 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以面向游客的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梁弄镇红色基地相关负责人为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基本概况、宣传方式、游客组成、整体规划、配套设施和免费开放后的相关情况。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7份,问卷回收率为85.7%,其中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为91.9%。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本文对梁弄镇红色基地发展现状做出以下分析和总结:

2.1 宣传模式

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是通过政府宣传了解到梁弄镇红色基地的,以上数据也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影响着当地红色基地的知名度。实地考察可知,梁弄镇多处张贴和悬挂相关红色基地的宣传标语和横幅。从当地政府营造的浓厚红色氛围可见其狠抓红色文化建设,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同时梁弄镇红色基地中的多处革命遗址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不会通过广告、广播、报纸等方式对外宣传。表格中有32%的旅客是通过旅行社了解到梁弄镇红色基地的,说明该红色基地管理部门通过加强与旅行社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了互利双赢局面。

2.2 发展策略

“红色”为主,“绿色”为辅,主辅并进

结果显示,梁弄镇红色基地有两大特色吸引游客,其一是由于红色基地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纪念意义。其二,由于红色基地远离余姚市区处在风景宜人的梁弄镇,环境优雅。曾任梁弄镇的党委副书记吴国富同志指出,“只有搞活红色旅游才是梁弄镇红色基地的新出路,像杭州的宋城、绍兴的鲁镇一样。梁弄今后会在开发红色旅游的的基础上,开展‘绿色’旅游。近年来,我们也大力开发了四明湖生态农庄、盆景园等以‘绿色’为主题的景区,力求全面建设一个融革命传统教育与风景旅游揽胜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

2.3 整体规划

结果显示,67%的游客认为梁弄镇红色基地景区的整体规划合理,13%的游客认为该景区的整体规划分散。就实地考察而言,该景区由于革命遗址占多数,整体布局规划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梁弄镇上几个主要的红色基地相互联系密切,道路及导标设施完善。

2.4 管理与维护

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游客认为梁弄镇红色基地景区内遗址和文物保存完好,3%的游客认为该景区内的遗址和文物保存效果很差。实地考察可知,自从梁弄镇红色基地逐步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游客量的急剧增加对该景区内遗址和文物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压力。讲解员李玲认为,“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更新管理设备,提高相关硬件设备的性能,比如引进现代化的室内电子监控系统等。另一方面,我们讲解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引导游客旅游的同时加强他们对景区内遗址和文物的保护意识。”

2.5 游客规模与组成

实地访谈得知,自2004年国务院部署红色旅游以来,梁弄镇的红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尤其在梁弄镇多处红色基地施行“免费不免票”制度后,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游客规模逐渐扩大。游客类型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政府官员以及老一辈革命家。

2.6 配套设施

结果显示,大多数游客对梁弄镇红色基地的配套设施都存在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为旅游交通,46%的游客认为景区内的交通状况需要改进,其次分别是旅游饭店、旅游购物、红色基地和旅行社。数据表明,梁弄镇红色基地景区内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应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对梁弄镇红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对外宣传

一是借助当地政府宣传部门,坚持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二是契合国内重要节日庆典,红色基地的客流量总体上呈波浪式发展态势,其高潮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发展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适时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3.2 丰富旅游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性

梁弄镇红色基地应该结合当地环境综合发展,突出以“红色”为主,整合生态基地、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共同发展,综合规划,使各项目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从而打破该红色基地游客面狭窄的局面,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目前该红色基地的大多红色资源开发简单,以静态观光的内容较多,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对此,该红色基地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增强体验,参与,互动等元素的挖掘,充分调动游客积极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3 加强基地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优化该红色基地的旅游路线,加强各景点之间的联系,避免游客走“回头路”,提高游客的时间利用率。

二是实现管理设施现代化。建立和完善红色基地的防火防盗等安全系统,标识、导航和监视设备,卫生休息相关设施,进一步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与现代化。一方面,缓解了旺季员工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方便游客自助旅游,在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是多样化展出方式,丰富讲解内容。多样化的展出方式可以让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视听感受,满足了大部分游客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希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为直观的了解史实。同时,导游应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选择恰当的讲解方式,也应该结合时政要问、趣味知识等综合阐述自己的讲解内容。

3.4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扩展资金渠道

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落后一直都是梁弄镇红色基地景区内存在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梁弄镇红色旅游的迅猛发展,该景区内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速度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节拍,这已经制约了该景区的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了红色基地的宜人性,满足了游客需求。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3.5 总体发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发展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结合当地环境综合发展,切不可不管环境承载能力大小,一律盲目跟风扩大规模建设。其次,梁弄镇红色基地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对传统历史的内涵应该深度挖掘,将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赋予红色基地更为丰富内涵的同时也易于现代大众对于红色精神的接受和吸收。

4 结语

通过对梁弄镇多处红色基地的实地调查,可知该处红色基地的发展状况呈稳步上升趋势,其教育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均得到较为成功的体现。其中,该基地特别重视把红色基地所弘扬的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对普及周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出巨大贡献,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到现阶段为止,该旧址的整体规划、文物保护、服务质量等板块都深受游客好评。自该旧址的多处红色基地被重新整合规划以来,游客量已经明显提升,待到2010年对外施行免费门票制度以来,客流量得到飞速提升,从而也带动了该红色基地各项配套设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 2009年全国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A].湘潭大学学报, 2009 (06) .

[2]缪金生, 红色旅游发展讨论[A].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2) .

[3]卜伟才, 外宣新亮点:红色旅游[J].对外宣传2011 (05) .

红色基地 篇2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中华的脊梁人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遗体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

十四年之后的春天,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建造上海鲁迅纪念馆,次年1月7日正式开放,馆名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

鲁迅纪念馆原与上海鲁迅故居毗邻,于1956年迁入鲁迅公园,同年,鲁迅墓迁葬于此,毛泽东主席为之题写碑文。

1998年8月鲁迅纪念馆开始扩建,新馆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传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则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个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所人物性纪念馆,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首先参观的是一楼的朝华文库,这是新馆的一个扩充组成部分,专门收藏的是鲁迅先生及同时代人物的文化遗存物,目前收藏品已五万余件。在朝华文库之中的种种手稿、著译作品都显示出了先生生前来往友人为国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楼鲁迅生平陈列区现以专题划分展区,通过灯光、声音来营造氛围,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现代化手段来展现历史,再现鲁迅精神,使参观者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而陈列框架分为“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专题展区,重点突出了先生的重大业绩和先生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的时代。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毫不懈怠地进行着“韧”的战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从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红色基地 篇3

1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

1.1 教育意义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能够传承革命精神的区域, 其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区域组织以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题的活动可以使公众在自然中游览的同时感知历史, 感受老一辈先烈的崇高精神, 如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西柏坡精神——万众一心、团结进取等。唤起其对历史的记忆, 进而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提升思想,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达到身心的净化的特效功能。

1.2 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分布于革命老区, 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 发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济功能, 对于加快老区经济建设, 促进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活动最低层次的需求。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不仅为革命老区发展旅游增添了新的产品形式, 使之可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 进而发挥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带动效益, 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对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计原则

2.1 地方性原则

设计时首先应尊重区域的传统文化和特点, 因地制宜, 体现地方特色, 因为当地群众对于其所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该场地文化的积淀, 所以设计时应考虑场所及其所居住的人们给予场地的启示。可深入调研,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 了解其日常生活的习惯以及精神寄托, 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设计应该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 不能将设计思路仅仅局限于用地红线范围内, 应结合场地的周围环境特征综合考虑, 以整个区域为背景, 同时兼顾当地的气候、水温、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特征, 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对场地进行合理定位, 维护场地的可持续发展。

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当前有些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塑造宏伟的气势, 规划设计大尺度空间做大型广场, 不吸耗资千万打造雕塑景观, 尽管看上去很有气势, 但尺度过大, 不利于人与景观的交流, 不能体现纪念景观的教育等特点, 同时也大肆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设计时应该避免追求奢华大尺度空间, 一切从场地功能出发, 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进行设计, 针对不同要素的特征、环境、地形进行规划设计, 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方式和“大一同”的景观视觉效果, 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景观。

2.3 多学科综合原则

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观设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如艺术、社会、历史等。设计不仅要合乎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及形式艺术美的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特点传达出自然景观之美, 更要注重感官之外的深层精神方面的内涵, 强调“以景寓意”, 注重红色精神传递, 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活动空间。

3 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3.1 以“历史”为设计主轴

历史遗留下来的碎片往往比整体更让人震撼, 它们更能表现出已经失去的整体的意义, 失去的整体由这些碎片更能强烈表现出来。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纪念、教育、缅怀、朝圣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游览空间, 通过一系列的展示空间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 将历史的碎片以叙事的手法表达出来, 再现历史场景, 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认识并了解历史, 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的伟大情怀, 实现历史于现代的交融。

3.2 以“文脉”为设计原则

符号象征“意义”上的承载就文脉, 其不仅是传统的继承, 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并构成一个地区形象的基础。而通过规划设计, 运用各种形式即可将这些文脉表现出来反映精神层面的文化图景。在红色景区的设计中, 尊重保护历史文脉是景区景观设计的核心, 运用景观的物质空间形态构建、诊释、发扬场地文脉的内在含义, 如雕塑、水体、植物等, 是设计文脉的最高境界。

3.3 以“文化”为发展

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观是文化的景观, 其清晰的折射了历史文化, 反映了所处时代特点, 也是人物、事件的纪念。所以空间设计应具有稳重而庄严的情感色彩。在设计中, 尽可能用规整图形, 如方和圆。规整图形在尺度、规模、形式、材料等方面能够满足设计的需求, 体现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点, 同时具有开敞辽阔且严肃的精神情感。此外, 在轴线序列的安排、植物选取、色彩的搭配、材质的肌理方面都应注重隐喻的情感表达, 其空间的基本图示应该是方和圆, 方与圆无论在尺度、规模、形式、材质、功能方面都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同时具有气质开阔且内涵神秘的精神情感。除此之外, 在轴线的安排、树种的选用、颜色的搭配、肌理的运用上都应注意其所隐喻的情感精神, 使情感、精神辅助设计本身, 并贯穿于设计始终。

参考文献

[1]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04) [1]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04)

[2]周振国, 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2]周振国, 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

大学生下红色基地心得 篇4

年 级: 姓 名:

2012

孙瑞

专 业: 学 号:

法律事务

201205720332

沂蒙精神常驻心

寻访革命旧迹,继承烈士遗志。2012年9月临沂大学2012级新生及老师共同前往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共同学习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沂蒙,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下基地”实践活动是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同时这次活动也是临沂大学深化创先争优、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八路军115师省政府旧址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红色之旅”。在115师纪念馆,我站在几十年前革命先烈们用过的简陋器具前,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硝烟的年代,同他们一起用小米加步枪,赶走那些装备精良的小鬼子…一个个惨烈事迹、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他们在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伟大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今天!

在沂蒙红嫂事迹陈列馆,展现的是一幅幅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抢救伤员的历史画面。老百姓对敌人有多少恨,对人民子弟兵就有多少爱…这里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是他们和人民子弟兵用鲜血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做出那么多榜样,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这份沉重的责任。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和平时期,既要努力的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加砖添瓦,也要给下一代做出榜样,要把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好好学习心中铭记沂蒙精神,承担起作为一个大学生所应有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观完八路军115师省政府旧址我们便驱车前往下一个地点。在途中,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山上的植物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经过长途的奔波我们来到了 沂南县红嫂故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这里解说员像我们介绍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而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自2010年,沂南县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解说员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疾。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学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带着感动,我们离开了这里登上前往下一站的汽车。几小时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学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张灵甫的74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国民党军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人员武器严重不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孟良崮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红色教育陈列室,对孟良崮战役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之后,我们瞻仰了英烈纪念碑,并向沉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鞠躬默哀。站在纪念碑前,我们举行了庄重的宣誓仪式,在这庄重的红色圣地上,誓词的声音回响澈亮,让人血液沸腾。

上一篇:小儿大叶性肺炎下一篇:元认知与高职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