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歌

2024-08-10

红色诗歌(共11篇)

红色诗歌 篇1

二年级红色诗歌5首

杨超:《就义诗》

吉鸿昌:《就义诗》

满天风雪满天愁, 恨不抗日死,革命何须怕断头。留作今日羞。留得子胥豪气在, 国破尚如此,三年归报楚王仇!我何惜此头!

夏明翰:《就义诗》

陈毅:《梅岭三章》节选

砍头不要紧,南国烽烟正十年,只要主义真。此头须向国门悬。杀了夏明翰,后死诸君多努力,还有后来人。捷报飞来当纸钱。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色歌曲

红星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可怜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了蓝的天。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他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信牛郎

红色诗歌 篇2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篇3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本文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探析在诗歌阅读中如何有效渗透“红色文化”。

一、知人论世,感受“红色”意味

新的阅读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诗歌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自身特定处境之下的情感外露,离不开文本的作者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阅读诗歌要注重诗歌本身的写作意义和社会意义,知人论世,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沁园春·雪》入编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等历史只在小学生活中有一些肤浅的了解和认识,但他们并不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更不能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环境和背景下的内心情怀。因此,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去揣摩诗人的创作意图。教材在文本标题下面标注“1936年2月”,这仅仅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对学生解读文本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可以借助辅助资料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特有的情怀:1936年1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准备渡过黄河东征的战备步伐。同年2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这时恰好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他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沁园春·雪》。而这首诗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被公开传抄,它以宏伟的意境、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博大的胸怀赢得了世人的推崇,令国民党非常震惊,有诗赞:“主席弘词一首,抵过百万大军;大军征服敌人,弘词赢得民心。”学生有了对这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一方面初步感受到文本的“红色”意味,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一方面又认识到这首诗的历史意义、“红色”价值,为进一步感知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深刻主旨奠定了丰厚的情感基础。

二、口诵心惟,品味“红色”意趣

诗词一般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倡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口诵心惟,方能品味出诗歌本身的意趣。

“口诵”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正字音、读懂意思以至熟读成诵,更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韵律节奏的和谐优美。“心惟”就是要求学生“沉浸醲郁,含英咀华”(韩愈语),能够联系作者思想、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融入其情感世界,忘却自我,融入诗境,富有感情地诵读。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所说:“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情趣和理趣)。”《沁园春·雪》“整首词多用四字短句,使句式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最适宜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张国生先生在教学中发挥到了极致,他通过投影显示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

女领:沁园春·雪 /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风流人物——,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通过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诵读,感受到诗歌文本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愉悦的审美诵读中进一步体悟到诗人胸中燃烧着的“红色”激情、澎湃着的“红色”憧憬,自然而然地品味着、享受着诗歌语言符号下蕴含着的“红色”意趣。

三、咬文嚼字,赏读“红色”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复合体,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诗歌中许多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特定的情趣,如:杨柳——惜别,大雁——思乡,浮云——远游等等。阅读诗歌,准确抓住意象,在咬文嚼字中品味意象,赏玩意象,不仅能在语言赏析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思想情趣,领略整首诗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曾经说过:“体悟语言和灵活运用语言都得从咬文嚼字中来。不‘咬不‘嚼,语言的味道就出不来,语文的魅力也出不来。”诗歌最讲究语言的凝练,更需要读者深入文本去“咬”,去“嚼”,这样,方能体悟出诗歌语言的魅力。咬文嚼字是语文寻美的必经之路,但要真正入味,教师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去感知文字的温度。《沁园春·雪》意象丰富,语言凝练,很值得学生去“咬”,去“嚼”。例如赏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句中基于“山”“原”两个意象,还延伸出“银蛇”“蜡像”“天公”等意象,这本身就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如此,原本不动的“山”怎么会“舞”起来了?“原”怎么会“驰”起来了?怎么还“欲与天公试比高”?学生们经过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发现这里不仅赋予了诗中所描绘的“山”“原”雪景的动态美,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山”、这“原”在诗人激荡起伏的胸中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这一切都是诗人生命内在情感的外溢,随之喷薄而出的是一种“红色”的愿景和冲动。

四、披文入情,探析“红色”意境

“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歌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歌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就是情理形神的有机融合、合理统一,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探析、体味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阅读中真正实现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重要途径,而在诗歌阅读中探析、体味意境,深刻领悟作者情感,就不能架空分析,必须披文入情,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实现。

《文心雕龙》曰:“披文以入情,如沿波以讨源。”古诗文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溯源性的解读,唤醒语言的生命活力,进而踏入深奥的文化殿堂。又如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所说:“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他们都强调了在文本阅读中读者只有“披文”方可“入情”,方可“入境”“探境”“悟境”。《沁园春·雪》的上阕展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生活图景,意象丰富:长城、大河(黄河)、山、原、红装、素裹。教学中,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意象的表面进行分析,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以说是完全游离于诗歌文本的“意境”之外。学生通过阅读辅助资料发现,毛泽东创作这首词时所在的袁家沟,距离黄河尚有半天的路程。作者为什么将本来根本看不见的“长城”“大河(黄河)”等景象展现在诗歌文本之中?这个问题让七年级的学生独立思考确实有些难度。我们知道,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来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为此,我们引导学生还原作者的创作情境进行审美探究,不难发现如果作者只写当时的雪景,无非是白茫茫的一片,相反也许还会带给读者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作者只有借助想象虚拟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实现意境的空间延伸。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展开意象品析和意境想象,很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自己视觉的延伸来达到视野的开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而表现了自己胸襟的开阔、精神的开阔。下文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意象同样是作者为了寄予自己的情感而想象虚拟出来的,充满生命的跃动、愿景的美好,更洋溢着诗人宏图大展的冲动和豪情。学生在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毛泽东笔下的雪也已经不单纯是自然界的雪,而是纯洁、博大胸襟的象征”,对诗歌“红色”意境的探析、体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红色文化”的策略多多,让我们以“文”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作者,欣赏品味语言本色、意象本真,探析体悟诗歌意趣、意境,在汲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操守。

[本文系江苏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jks-yblx129。]

红色诗歌积累 篇4

【篇一:《带镣行》】

作者/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篇二:《太行春感》】

作者/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篇三:《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四:《血字》】

作者/殷夫

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记录着冲突的经过,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今日他们的天堂,他日他们的地狱,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我也是历史的长子,我是海燕,我是时代的尖刺。

“五”要成为报复的枷子,“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五”要分成镰刀和铁锤,“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两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这个日子应该即刻消毁!

【篇五:《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六:《囚歌》】

作者/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革命红色诗歌朗诵 篇5

民族复兴之路,

越走越宽越通畅。

合:啊!梦向东方。

女:不怕路区时间长。

合:啊!梦向东方。

男:有理想就有方向。

第二章 美丽新长海

男:神秘北纬三九线,小屿洲屏列画卷。

潮涌碧波色万千,黄海明珠耀海天。 女:广鹿小珠山遗址,辽南先民第一烟。

倭寇犯边何时止?止于岛众戍疆边。 男:钟声悠悠三元宫,青松翠掩数千年。

凤鸣啾啾朝阳塔,碧浪轻拍万年船。 女:黑幕苍穹观星雨,海神静伫祈祥园。

青天飞桥南北岸,大小长山无天涧。 男:银滩喜迎东西客,赶海童叟意流连。

夕阳海天帆点点,海岛渔娘情绵绵。 女:玉盘桂树影片片,风清夜广星遥远。

深海龙宫鱼虾肥,天蓝水清海无限。 男:海底银行名南北,度假名村响内外。

金蟾戏水望新月,五虎闹

女:断崖陡石风怒号,海角天涯浪助帆。

牧场旅游伴两翼,新区奋翅舞蹁跹。 合:放歌美丽新长海,海蓬迎风艳金滩。

第三章 我的中国梦

女: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穿荆越棘不畏难,

迎风踏雪不惧寒。

昼夜更替星斗转,

煌煌九州映长天。

身披彩霞万里光,

向着幸福的方向。

男: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勤勤恳恳少年郎,

兢兢业业能力强。

双手高举吾理想,

广渺天空任我翔。

今天我以中国傲,

明天国家因我强。

合: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海常啸天。

更多相关诗歌推荐:

1.革命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2.爱党红色诗歌精选

3.红色精神诗歌集锦

4.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5.经典红色诗歌集锦

6.经典红色诗歌七月

7.纪念红色革命的诗歌

8.儿童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9.适合朗诵的红色诗歌短

南京红色英雄诗歌 篇6

(南京大屠杀七十三年纪念)

文/诗意水儿

一根带着锯齿的长鞭

一鞭就划伤了亿万中国同胞七十三年

面对纪念馆里的冤魂

我如何写,我该先从哪里着手入笔?

从南京内外所有填满尸体的沟渠?

还是从长江一夜间荡满的鲜血?

从上千人上万人被机枪扫射与活埋吗?

还是从一个月内全城两万起奸污?

从日寇刺刀上还连着母亲肚子里脐带的婴儿?

还是从疯狂屠夫的杀人比赛开始?

时隔七十三年

我们重新翻开这本史册

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滔天血债

是三十万具白骨的`磷光催着我们

激荡着长江的涛声

由远而近

排山倒海般地碾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我的祖国!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这个让中国人痛得揪魂的日子

在隆隆的坦克声中

把南京铺天盖地变成一座

鬼神共泣的人间地狱

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

在地狱里用支离的碎骨

擂响血的控诉

中国人的尸体!

瞬间,用一座山的姿态横亘南京

泪在流,血在沸腾

一群死不瞑目的冤魂

一起天怒:

不,决不能再沉默

在被鲜血染红的长江的咆哮中

觉醒的苦难人

正以万钧雷霆的雄风

站起来了,站起来了,那共同的呼声

挟带着被践踏之后的一股熊熊烈火

在镰刀斧头带领下的中国军民

冲进了隆隆的炮声中——

树立起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自信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七十三年啊,我们忘记了吗?

当年长江那血红的怒吼声,我们没有忘记

当年日寇杀人后的狞笑声,我们没有忘记

不论是七十三年后的今天

还是再过七十三年后的明天

由一盘散沙聚集起来的中国人

再也不是路边芥草

任由侵略者践踏一寸国土

但是,在庆幸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过去的同时

东海日渐的波涛在提醒着我们

军国主义的幽灵

正用阴冷的目光在说:

红色诗歌 篇7

整合红色资源

据史料记载,1930年,为输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中央开辟了“上海-香港-汕头-大埔-福建永定、长汀-江西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沿途水陆并用、城乡交错,蜿蜒曲折达数千里。其中,位于大埔西北部境内的青溪交通站就曾安全护送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党政要员和绝密文件、紧缺物资。

据革命后代范细英介绍,他的阿婆曾在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接应周恩来和200多名革命干部。

青溪镇作为革命老区,几乎村村都有“红色故事”、“红色印记”。“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这正是青溪人民沿着红色交通线,护送人员和物资到中央苏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青溪镇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以修缮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打造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纪念馆,保护和完善多宝坑小站、邹日祥故居缵诒堂、棣萼楼秘密仓库,打造国家级3A景区“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还原青溪原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风貌,让青溪镇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明珠”。今年,青溪镇将整个红色交通线的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大埔中站纪念园、多宝坑邹日祥旧居3个站点串珠成链来统一打造。目前3个站点已经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3个站点的总投入初步估计要将近2000万元。

据青溪镇镇长谢彦博介绍,大埔中站纪念园的展馆已经布展对外开放。展馆共分三部分,展出相关党史人物、文献档案等18个展版共14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历史贡献。展馆的建成,不仅回顾了在这条秘密交通线上战斗过的革命前辈艰苦曲折的革命道路、寄托了苏区人民对革命先辈的无尽怀念,更能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已完成征地拆迁、土坡挡墙、排水系统,正在建设洗手间、景观墙、排水系统、休闲广场、村道、人工湖;多宝坑邹日祥旧居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路桥建设、村道扩宽、停车场等项目。

老区面貌日新月异

在许多人记忆里,革命老区青溪镇路难行、信息闭塞。但笔者一路走访,发现该镇已旧貌换新颜。在“十二五”时期,青溪镇公路建设里程达50多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955万元,将红色景点和多个生态景点串珠成链,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投入4470万元,完成了农田灌溉陂头、烟区水圳道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投入资金2635万元,完善电网、饮水工程、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该镇还全力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累计投入扶贫“双到”资金6213.65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26万元,贫困村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据统计,到2015年底,青溪镇农村经济收入4.0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9702元。如今的青溪,不仅村村通公路、网络进万家,而且新房林立,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江畔人家灯火辉煌

悠悠汀江水,浪花淘英雄,汀江见证了当年革命力量的大转移。青溪人民经常传唱的两句山歌“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就是当年的历史写照。如今在青溪的汀江河畔,依然可以听到水上的汽笛声偶尔打破江面的宁静,但这再也不是当年革命者送别的情景,而是新建水上乐园的游船为游客放飞心情而鸣响的号子。

位于汀江河畔溪口村、在建中的“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是该镇最大的旅游开发项目,也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4年12月,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就被获批为国家3A级景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5亿元,按“游客接待中心、绿色产品加工区、健身休闲娱乐区、农业观光体验区、自然风光景观区、大森林别墅区”6大片区划分,分3期投资建设。目前,第三期的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了观光亭、人工湖、大型会议中心的建设。2016年,该景区计划继续投入资金5000万元,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青溪镇的红色资源,以红色交通线为亮点,进一步规划千亩生态果园、双层木屋别墅、八角客栈、长寿村住所的建设,打造一系列的红色景点和生态观光景点,推动原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里,白天,停泊在汀江水上乐园风情游船,随时迎接来此度假的客人。夜晚,跨江而建的度假村两岸,华灯绽放,照亮江畔人家;水上霓虹闪烁,泛出五彩波澜。这里,就像汀江河畔升起的一颗魅力四射的夜明珠。

如今的青溪,以现代化“红色小镇”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有旅游古村落、古民俗区、革命纪念馆、还有休闲度假村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红色精神的诗歌 篇8

我,埋怨,

我不是一个琴师.

祖国呵,我是属于你的,

一个大手大脚的

劳动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地,深深地爱着你!

我呵,虽不能,

像高唱马赛曲的歌手们一样,

在火热的阳光下,

在那巴黎公社战斗的街垒旁,

拨动六弦琴丝,

让它吐出震动世界的,

人类的第一首最美的歌曲,

作为我对你的祝词.

我也不会骑在牛背上,

摸着短笛.

也不会呵,

在八月的禾场上,

把竹箫举起,

轻轻地轻轻地吹;

让箫声飘过泥墙,

落在河边的.柳荫里.

然而,

当我抬起头来,瞧见了你呀,

我的祖国

那高蓝的天空,

那辽阔的原野,

那天边的白云悠悠地飘过,

或者

那红色的小花,

笑眯眯的从石缝里站起.

我的心啊,

多么兴奋,

有如我们家乡的

苗族的女郎,

在明朗的八月之夜,

疯狂地跳在一个节拍上.…………

祖国呵,

我是属于你的,

一个紫黑色的年轻的战士.

当我背起了我的

那枝陈旧的「老毛瑟」枪,

从平原走过,

望见了敌人的黑色的炮楼,

和炮楼上飘扬着的血腥的红膏药旗,

我浑身的血呀,它激荡,

有如关外那积雪深深的草原上,

大风暴似的,急驰而来的,

祖国健儿们的铁骑呀……

祖国呵,

你以爱情的乳浆,

养育了我;

而我,

也将以我的血肉,守卫你!

也许明天,我会倒下;

也许在砍杀之际,

日本鬼子的枪尖,

戳穿了我的肚皮;

也许吧,

我将无言地死在绞刑架上,

祖国,

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我不会滴一滴眼泪,

我高笑,

因为呵,

我——

你的大手大脚的儿子,

你的守卫者,

他的生命,

为你谱写了一曲

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我高歌,

祖国啊

在埋葬我的骨灰的黄土堆上,

红色诗歌 篇9

【摘 要】红色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中传承了我国优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信仰,融合了我国人民的勇于斗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本文主要是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红色爱国经典现代诗歌 篇10

敌人的马蹄践踏着的,是我们的领土

遍地的狼烟燃烧着的,是自己的家园

锋利的大刀残害着的,是万千的同胞

百姓们把愚昧当做认知

统治者把欺凌当做常态

侵略者把杀戮当做赏玩

那个时代

黑暗的潮水吞噬漫漫天际

肆虐的狂潮席卷整个中华

暗夜里

看不见丝缕光明

看不见分毫希望

身上束缚着层层镣铐

耳边回响着讥讽嘲笑

摸索,触到的却是冰冷围墙

鼻嗅,闻到的却是血腥铜臭

我不知道

不知道你如何挣扎着起身

那挣脱的绳索上一定血迹斑斑

我不知道

不知道你如何嘶哑着呐喊

那怒吼的咽喉中一定血腥弥漫

但是

我确乎看见了

看见你坚实的臂膀顶托着飘摇的桅杆

看见你坚实的脊梁承载着历史的重担

看见你沙哑的喉咙蕴藏着清醒的呼喊

此刻

光明似乎也听见你的长唤

她终于竭力露出几分侧脸

亮了!亮了!

匍匐喘息的周遭再也顾不得蓬头垢面

他们睁开猩红的双眼

指着你

指着你身后的光明

急切地呼喊:

红日!红日!

红色诗歌 篇11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分类;分析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州红色旅游正稳步发展。红色文化景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理应受到重视。因此对于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开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红色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1)红色文化。“红色”是中华的传统色彩,更是中华民族的典型代表色彩之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活动的遗留和产生的影响,是中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源头。

(2)红色文化景观。虽然国内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景观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产生和建造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园林等,记载革命历史事迹,开展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传承希望和革命精神的纪念物或纪念地。包括红色革命事件、活动遗址,革命伟人、名人故居和旧居(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等),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寓所,陵园墓祠,纪念馆以及主题公园等。

(3)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与一般的纪念性景观如坛庙、陵墓等有所不同,又区别于其他旅游景点或景区,如风景名胜区、公园等,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景观具有的特征外,红色文化景观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既能保留或唤起某种特殊的记忆,其本身又富含特殊的精神含义,是能够使人回忆或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活动的区域,具有特殊精神内涵和纪念意义,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故事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点。

二、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1.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

2.广州红色文化景观的特点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广州的红色文化景观,除了具有教育性、纪念性、文化性等特点外,还具有稀缺性、不易识别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

(1)教育性。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代表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浓厚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同时也担任着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2)纪念性。广州的革命史是广州市人民的集体记忆,因此红色文化景观的开发不仅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纪念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更是为了留住这些人们心中的记忆,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3)文化性。在繁多的文化当中,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红色文化景观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自然具有“文化性”。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因而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也具有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4)稀缺性。广州的革命活动比较丰富,但大多是国民党的活动。自1938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广州不再是抗战活动的主战场,只有部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名人、事件、活动遗迹等相较其他地区较为稀少,而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景观更为稀缺。

(5)不易识别性。广州的革命景观多与国民党有关,国共合作的也是从广州开始,因此一些活动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又有国民党的身影,这就造成了红色文化景观的不易识别性。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广州再近代史,对于国民党、共产党的活动区分不大的话,很难认识到某些景观为红色文化景观。

(6)包容性。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也体现岭南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在景观类型和风格上,既有广州传统园林风格也吸收容纳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7)参与性。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先进的技术被用到景观营造当中,红色景观不仅能观赏,游览者还能参与其中。如广州起义纪念馆中,通过数字化的媒介,游览者可以亲自动手去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8)地域性。作为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其设计营建时除了突出红色文化的特征外还融入了广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纪念碑四周的密林和广州市树红木棉也起到点景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前身为番禺学宫是典型的学宫式建筑格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

(9)生态性。除了突出红色这一主题,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建设上开始提倡生态这一主题。红色的纪念性和城市的生态性相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景观不在单调乏味,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广州市的几条城市绿道把一些红色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绿地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广州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三、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的不足

1.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

广州并不是全国闻名的革命圣地,也不是具有意义重大的战略要地,知名度远不如井冈山、西柏坡等著名的红色景区。在国家公布的十二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里,并没有广东省的名额,而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也没有提到广州市。在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属于广州市的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市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属于红色文化景观。可见,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特别突出。endprint

2.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广州红色文化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对于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虽然一些景观场所已经尝试用和游客互动的方法增加参与性和趣味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烈士陵园这种面积较大、功能性比较齐全的景观,主要是靠烈士陵园本身具有的纪念性或者纪念碑等大型的纪念物来吸引游客,而园林区的游船、儿童游乐场等项目主要吸引的是本市市民;而一些展览馆、博物馆等有的虽然有一些小游戏区、互动区,但是只是针对参观的游客设置,对外形不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而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红色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因为场地有限所以即使有参与互动的,也仅限于馆内小范围的,小型的游戏互动。

四、广州红色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1.加强资源整合,“红”“绿”结合

加强资源整合,景点串联开发,形成景观片区,中共三大会址片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红色”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爱国教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绿”在这里有多重含义,一指景观本身。红色文化景观提倡的是景观,是“绿色”主题。二指绿道,广东省的绿道建设近几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用绿道将各红色景点(区)连接起来,形成“红色绿道”。这样既可以改善红色景观分散的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又可以形成红色景观一条线,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2.完善交通,开辟多条红色旅游线路

广州市2市10区均有红色文化景观,除了越秀区相对集中以外,其他市区的景观均相对分散,不容易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路线。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越秀区,可以考虑针对其集中性,分区开辟参观线路。如红色一条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海珠广场线路;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线路;北伐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孙总理纪念碑—黄埔军校纪念馆线路等。

3.突出广州国共合作的特色

广州曾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发源地。因此,广州市有着大量国共合作的印记,挖掘并充分发挥国共合作的资源优势,突出“国共合作”的主题,增加吸引力。

4.全面保护与重点开发相结合

广州市的红色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本来就少,更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开发。要在加强全面保护的同时开发影响力重大的红色景观。对暂没有开发倾向的红色景观(物)要先保护起来,确保红色资源不会流失。如除了大力宣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外,对于像王福三烈士墓、各村级党支部旧址、村级工委旧址等可以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措施留待以后开发。

5.丰富景观内容,开发多种体验形式

对现存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进行筛选,优先选择出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客源市场的景观产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精心设计和开发出符合当代民情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 建设不同主题的产品。例如红色景观和农田景观相结合,开辟红色农家乐模式;红色景观和都市生活结合,发展现代红色文化模式;红色景观和广州传统民俗相结合,突出地域优势;红色景观和生态体验相结合,突出“红绿”主题等。还可以推广使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文化的内容。

上一篇:结算审计经典案例下一篇:信息系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