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精选7篇)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1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承载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 是我党既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又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 其所蕴含的价值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高校师生廉洁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感染作用。
一、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这就是明确表明, 要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要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因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 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 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 蕴含着甘于奉献、奉公守法、勤俭自律、顽强拼搏的廉洁精神。 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 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廉洁的合格公民, 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作用, 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做一个乐于助人、对他人负责、严于律己、积极承担责任的人, 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并将其内涵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 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而不是贪污腐化的消极份子。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貌, 促使师生共同努力, 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气貌, 从而打造出和谐、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 红色文化有利于对高校师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载体多, 形式活, 覆盖广, 中华大地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印记。 反映我党和革命先贤崇高理想、伟大信念、激昂斗志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红色艺术都可成为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活教材。 将红色文化资源用于高校廉洁教育, 将鲜活的革命历史传授给广大学生, 使他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 有利于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反腐倡廉使命感。 青年学生越是对民族和历史有深刻了解, 越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感情, 就越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清晰认识, 越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坚定执着。 红色资源反映历史其充满内涵的感召力比课堂传授、 书本灌输更来得真实贴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红色文化的教育性、艺术性使青年人的心灵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 红色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让青年人既有所乐、又有所获。
(三) 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高校中的腐败案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经济腐败, 即高校领导利用基建、采购中的权力收受回扣或者直接贪污、挪用公款等;二是学术腐败, 即高校教师或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伪造科研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三是行业腐败, 即部分高校负责人利用自主招生权或其他职务便利违规招收不符合标准学生等。 可以说, 高校这个原本相对纯净的领域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中贪污腐化风气的影响, 而如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廉政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各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高校师生学习廉洁知识, 传播廉洁文化倡导廉洁风尚, 做廉洁表率。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虽然说红色文化是一份很好的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素材, 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可能照抄照搬。 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贴近高校师生生活, 让广大师生乐于接受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 能真真切切的进入广大师生头脑。 这就要求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进行拓展, 形成有自己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教育方式。
(一)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环境之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这就表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 一个好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对于人们的廉洁行为习惯养成、人生态度形成都会有极大影响。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为打造廉洁校园, 高校可根据本地区历史和红色文化, 开发校园廉政教育资源。 同时, 把资源转变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使红色文化更好融进校园廉政文化环境的建设中, 使师生员工在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
目前,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 结合抗战胜利70 周年等重大事件, 红色文化风靡中华大地。 高校要不失时机地作出回应, 鼓励、帮助、组织师生员工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去, 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的创作中去。 此外,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廉政文化的常态形式, 对师生员工进行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 比如, 红色廉政故事演讲、红色廉洁歌曲传唱等。 高校更要借此东风, 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历史教育, 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精神教育。 总之, 一个有文化的校园, 一个廉洁的校园, 在使师生员工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 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 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和净化。
( 二)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
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号召,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增设有关廉政教育的专门课程, 初步形成了干部、教师和学生廉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廉政党课, 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增加廉洁从教内容, 在学生入党入团培训中开设廉洁教育课程。 有些高校还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学生课堂, 开设富有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课程, 把握“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 比如: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反腐影视赏析课、反腐倡廉案例分析课等, 这些课程都包含了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 对于学生廉洁品质的养成具有指导作用。 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优势, 积极地利用红色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开发其中蕴含的廉政精神。
( 三)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实践之中
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果理论只止于语言层面, 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红色文化中所孕育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及廉洁精神, 必须借助实践这一方式才能使这些有关廉政理论“活”起来、“亮”起来, 才能增强师生员工廉政教育的针对性。 我国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师生员工赴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在参观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先烈们身上所具备的的廉洁品质, 可以使他们体验当年残酷战争中的艰苦朴素, 又可使他们直接接触大量的廉政实践史实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从而进一步加深师生员工对廉政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认识, 增强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资源的自觉性、坚定性, 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摘要: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 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 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 运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 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不断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国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肖杨伟.论红色文化在廉政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 (3) .
[3]郭少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4]程东旺,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2) .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2
当前,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培育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国家都将全民阅读推广作为基本的国策,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例如德国政府通过“全国朗读日”“朗读志愿者”“阅读起跑线”等活动, 提高了国民对阅读的兴趣, 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队伍;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用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推出了诸如“夏季阅读挑战”等读书方式, 提高了国民素质。可见, 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潮流。1997年, 我国正式提出了“倡导全民读书、建设知识工程”的口号, 将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阅读月, 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直至今日, 全民阅读的活动依然方兴未艾, 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帮助。
红色阅读是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资源是我国珍贵的、反映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 也是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历史见证。反映红色文化的红色文献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 起着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西方各种腐朽的、反动的、落后的思潮开始在互联网涌现, 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蛊惑和煽动作用, 部分群众的政治立场出现动摇, 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这时, 加大红色阅读的推广, 对弘扬正气、传播先进思想、净化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具有收藏人类文化知识、传播人类文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 更是文化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者。目前, 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加大了对红色阅读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例如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越秀区图书馆开展了“红色阅读快车进社区”活动, 在全区掀起了红色经典阅读高潮[1]。然而, 更多的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到图书资源、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的制约, 无法高质量地进行红色阅读推广活动。同时, 作为图书馆组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 有着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图书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2]。可是,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局限在校内师生, 甚少参与全民阅读活动, 造成大量红色文献的浪费。事实上, 教育部曾在文件中规定, 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在满足本校师生阅读的基础上, 要尽量向社会和公众开放,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由此可见, 为了提高城市社区红色阅读的成效, 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 进一步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高校图书馆推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整理红色文献资源, 丰富文化建设载体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 高校图书馆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 这也为其进行城市社区红色文献推广提供了基础。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资源建设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过渡, 大部分高校的文献资源采购比重向数字资源倾斜。而且随着新媒介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提高, 电子阅读成为社会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 对电子文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预见, 未来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上要远远领先于公共图书馆[3]。然而,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中的红色文献资料并不完整, 大量的红色资源散落于民间, 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 有的被损坏无法阅读, 有的直接丢失了、难寻踪迹, 搜集整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高校图书馆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不够, 红色资源建设处于较低的档次, 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渲染力, 不能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作用;有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过于陈旧, 缺乏对红色资源数据库的整理和建设, 不能发挥红色教育平台的作用, 更遑论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通过订购、征集等各种途径, 将各种有价值的红色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 尤其是一些能够反映革命年代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文献, 可在图书馆内设置红色阅读专架, 将红色资源分门别类、完整系统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 积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对图书馆的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这里注意的是,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时代性, 同时也有地域性的特征, 人民群众往往对反映本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文献更为感兴趣, 为此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献开发时, 要注重从数据库、论坛等途径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红色文献, 并利用网络技术制作出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红色文献特色数据库, 为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推广打下基础, 从而推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
(二) 推广社区红色阅读服务, 弘扬红色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师生, 对于如何服务社会和公众比较陌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大多对公众开放, 公众能够享受到完善的图书借阅和信息服务。目前,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也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成立了诸如“社会合作服务处”等部门, 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特别是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实践。首先, 高校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推广活动中, 除了发挥知识桥梁和纽带作用之外, 还要积极宣扬红色文化的魅力, 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觉地加入到红色阅读队伍中来,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4]。比如高校图书馆可定期面向社会举办一些红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由图书馆或者聘请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授为社区居民进行讲座, 讲述红色年代的峥嵘岁月、烽火连天、金戈铁马, 讲述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强国之路, 让人民群众深深地为今天祖国的发展感到自豪, 坚定党的英明领导, 坚信中国梦一定会成功。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世界读书日和全民阅读月等特殊时段, 举办红色文化专题展, 为读者推荐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一些流行红色书籍的作者到场, 进行现场的签售活动。还可以举办红色经典书籍知识竞答活动。通过激烈的比赛, 并利用社交网络, 例如豆瓣、人人、QQ、MSN等, 创建红色经典书籍讨论小组, 吸引更多居民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其次, 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红色阅读兴趣。调查发现, 很多红色图书由于年代久远、内容深奥等问题,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阅读积极性[5]。尤其是在快餐阅读盛行的当下,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 身心比较疲惫, 真正愿意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咂摸的并不多。作为红色阅读的倡导者和引导者, 高校图书馆员自身要热爱红色文化, 熟读红色经典, 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并能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为社区居民进行阅读指导, 引导更多的居民走进红色经典的世界, 爱上红色经典。固然, 城市社区居民人多且杂, 每个人的学历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也相差迥异, 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分层次的阅读指导, 能够根据不同居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红色阅读推广服务, 例如对儿童而言, 可以为其推荐《黄继光》《小兵张嘎》《王小二》等儿童读物;对老年人可以为其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伟大的长征》等系列丛书等。此外, 为了弥补人力上的不足, 高校也可以征集一些表现优异、素质过硬、成绩较好的志愿者组建服务团队, 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阅读的指导服务。
(三) 建立多样化的社区红色阅读方式, 渗透红色文化
首先, 纸质文献资源的借阅服务一直以来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 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本校教职员工、学生文献需求的前提下, 应该对社会开放。可为城市社区居民办理读书证件, 在周末等时间段内向社会开放, 允许社区居民进入高校图书馆进行红色图书阅读[6]。并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图书借阅服务, 每次凭证借阅3~5本红色图书。当然, 这会增加高校图书馆的人员、设备等成本支出, 图书馆可以进行适当的有偿收费, 收费标准在社区居民可接受的限度内, 同时也可以满足高校图书馆额外的费用支出。其次, 高校图书馆在向社区进行红色阅读推广的实践中, 可以借助现有的远程接入技术或者办理相关的校外图书证, 让社区图书馆和居民共享相关的红色电子资源及数据库, 并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共建实施方案, 对社区相关的馆员进行基本的网络技能、咨询服务的培训。当然, 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知识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 而且这种合作也应该是长期持续的, 而不是一年一度应景式的文化秀。各级高校及政府不仅要将图书馆为社区文化服务作为一种长效考核机制纳入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营, 同时也要将社区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评价体系[7]。再者, 积极推广手机阅读服务。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 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城市居民大多拥有一到两部智能手机, 他们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 电子图书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选择。且与纸质图书相比, 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安装简单方便, 而且内容丰富、容量大, 可以装载海量的图书馆资源。携带起来也十分方便, 读者可以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电子阅读的优势, 将红色经典书籍数字化, 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阅读终端新模式, 并创建相关网站或者与其他大型网站合作, 提供红色经典书籍下载服务, 使得社区居民能够方便地使用手机阅读红色书籍, 使红色经典书籍紧跟时代脉搏, 为读者阅读带来便捷与新鲜。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 加强馆员培训, 提高馆员文化素质
如果说图书馆是红色文化建设的载体, 馆员则是红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 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目前, 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人才比较匮乏, 图书馆对红色文化也缺乏较深层次的认识, 对红色文化保护和研究的意识比较薄弱, 红色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8]。因此, 各高校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培训, 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 提高馆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 参与红色文化研究, 提供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 把所学的红色文化知识应用到红色文化研究, 一方面鼓励员工积极研究红色文化知识, 探索红色文化精髓, 开辟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主动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 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项目研究, 承当起红色文化研究相关的课题, 在红色文化研究上有所作为, 多出成果;另一方面, 图书馆员还应发挥其作为专业服务人员的作用, 利用所掌握的红色文化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向研究红色文化的有关人员, 如学校老师、政府工作人员等提供红色文化研究资料, 开展个性化服务, 主动为他们进行红色文化信息推送服务。
总之, 如何引导人民群众阅读红色经典类书籍, 普及红色经典阅读已经成为我党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主力军, 高校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为此,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积极利用自身在资源、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对城市社区红色阅读的推广, 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树立起红色阅读意识, 使红色阅读取得实质性成效, 最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海英.“红色经典”文学误读现象解析[J].安徽文学, 2008 (11) .
[2]寇世珍, 王思根.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现状与构想[J].价值工程, 2011 (24) .
[3]唐晓阳, 林英.提高数字出版物使用率, 迈向数字阅读新时代[J].图书馆论坛, 2004 (2) .
[4]刘虹.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 2008 (3) .
[5]杨祖逵.高校图书馆社区阅读推广服务之理性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14 (12) .
[6]李淑青.高校图书馆社区延伸服务的难题探析[J].科技信息, 2010 (33) .
[7]李亚卓.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有效实现的若干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3
一、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底蕴, 具有强大的革命主义精神和时代意义, 传承和发扬了中华革命精神的灵魂与精髓。红色文化教育, 可以陶冶青年大学生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 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高校党建工作是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构建过程, 是高校文化生成的过程, 是高校师生员工在办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体现, 也是高校师生员工在知、行、情、意方面上的综合表现。优秀的党建工作可以保证高等学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 可以推进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及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红色文化教育具有价值观培育、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约束行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和辐射社会等作用, 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对高校党建工作起到思想导向作用, 是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丰富的载体与高质量的保证。符合高校特点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凝聚青年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属和认同感;有序的红色文化制度可以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得到高效的实施, 用以规范学生的学习秩序, 促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 不断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层需求;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载体。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传承优良传统, 还要构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维和学习动力, 从这一属性上看, 红色文化教育属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涵,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优良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促使高校党建工作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而优秀的党建工作又可对优良红色文化教育的形成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统一体。
二、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高质量跨越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建工作对高校立德树人关系密切, 优秀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接受红色历史的洗礼、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从而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融合, 利用课堂、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产生积极地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 促使学生能能够潜心向学, 全方位涉猎各类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跨越式的提高。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 它通过优良的环境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结合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党建工作, 用红色文化经典事迹、革命前辈励志故事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融合,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机制的构建
(一)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制度建设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为规范校园各项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 是确保高校稳定运转的基础, 是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前提。高校党建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 需要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与保障机制, 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也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想要真正的实现融合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起相对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 为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遵循的路径。
(二)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的创新机制
无论是红色文化教育还是高校党建工作都在随着新时期使命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变化, 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也亟需时俱进。高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办学特点, 针对高校学生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等特点,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 注重工作的实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的联动机制
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是可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人才培养宗旨, 充分激发二者融合的优势, 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协调一致。建立和完善融合的联动机制, 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强化实际工作效果, 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分割开来, 出现相互对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四、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
(一) 红色文化教育的制度与高校党建工作对接
目前, 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建工作在制度和运行机制上还属于两个系统, 两种模式, 相互之间的融合发展不足, 亟需进一步加强。
第一, 建立二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 创建一个面向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联络协调机构, 充分提升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管理部门的工作联动, 在教育导向上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思想向党建工作延伸, 又可以将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向红色文化教育反馈。在这个协调工作机构中, 应明确各部门具体的职责, 构建一套完整而快捷的工作、服务和信息平台。这个协调工作的机构, 对上能精准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生活的相关情况, 对下能有的放矢地传达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思路、具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使红色文化教育始终处于可管可控的状态。
第二, 制定精细工作规划。规划是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建工作良性发展的指针, 规划制定要综合考虑红色文化教育实际和党建工作需求, 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工作规划的制定一是要有广泛性, 二是要有连续性:规划的制定要统筹考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远期目标, 面向群体不仅包括全体在校学生, 还要扩大到全体教职员工和教学服务保障人员;无论是基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还是党建工作的要求, 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 保证工作和教育的连续性。
(二) 高校党建工作向红色文化教育倾斜
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党建工作的导向关乎意识形态, 立足于宏观, 红色文化教育则不同, 立足于微观, 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主旨与目的定位, 都应该向党建工作靠拢, 当然, 在靠拢的进程中不需要全然照搬, 而应该做到灵活多变、与时俱进。首先, 要跟住时代脚步。无论是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高校党建工作, 都存在一个随时代热点变迁的问题, 这两项工作对高校而言, 都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青年大学生思维灵活,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对社会热点话题投以更多的关注, 与社会状态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从二者工作的创新角度来说, 只有紧追时代发展步伐, 才能满足高校党建工作所提倡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要求。其次, 要提高工作者的思想层次和理论水平。红色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有文化素养, 更要有理论水平, 必须要能落到实处, 这些都可以从高校党建工作中得到启发。最后, 要紧贴红色文化教育实际。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激发民族自豪感, 传承红色精神, 这在确定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思想和未来发展目标时, 就应该清晰的提炼出来。对红色文化教育来说, 真正的理论是指引高校建立系统科学可操作又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 用以指导红色文化教育实践。
红色文化教育的导向应该像高校党建工作导向那样, 用理论指导实践, 并从实践中取得明确具体成效。从学生视角来看, 要争取做到多一些鲜活的实际案例, 少一些沉闷的说教, 多一些实践活动, 少一些空洞的口号, 使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就像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那样积极主动, 并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树立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果为红色文化教育所用
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获得凝练与提升, 为将来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思维。从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 高校党建工作始终都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创新, 用实践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内涵, 两者协同发展, 从而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红色文化教育也应该借鉴这种实践创新方式, 紧跟学校立德树人的实际, 紧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勇于开拓进取,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发展、制度创新发展和工作方法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党建的务实工作作风。正因为有了务实的工作作风, 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红色文化教育是面向高校师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 要想使这项工作打开新的突破口, 就要积极参考高校党建工作务实的工作作风。红色文化教育实施者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广泛了解师生需求, 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寻找发展规律中的长效机制, 使红色文化教育一开始就符合客观情况, 并且对于不适合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的状况, 要敢于剖析实际, 对于出现的问题, 更要以客观务实的工作作风及时更正。
参考文献
[1]胡俊生, 惠雁冰.建示范基地平台做育化人才文章[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20) .
[2]彭永彬.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客家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5 (06) .
[3]田歧瑞, 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论略[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3) .
[4]王东维, 闫影.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5]陈晓明.承红色历史图绿色崛起——瑞安职专以红色资源深化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 2014 (05) .
[6]潘松文.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及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21) .
[7]林冬妹.转化与提升:关于红色资源成为高职教育资源的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
[8]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03) .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4
关键词:红色歌曲,大学生,学校教育
中国人对于“红”这个颜色有着特别的偏爱,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是深深镌刻在灵魂上的印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清楚地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喜爱。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婚礼、盛宴、庆典等欢庆活动都采用红色,寓意吉祥、喜庆,又十分的醒目。西方国家婚礼服饰则使用的是黑、白色,相对比而言,更庄严、稳重、圣洁。
红色可以代表热情、激情,也可以代表鲜血、革命的意思。《国际歌》中有一句关于红色的歌词“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哪里有战争,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鲜血,哪里就有红色。回顾中国近代史,是一首悲壮惨烈、屈辱不堪的壮歌,在之后的抗战中,红色文化随之衍生而来。
红色歌曲是整个红色文化中最易流传,影响广泛,集聚人心人力的部分。红色歌曲由音乐家用自身的感受与体会,赞颂伟人、英雄人物,强烈的节奏感和深沉的感情,谱写了一首首在革命各个时期中,或悲壮,或激昂,或抒情的红色歌谣。作曲作词家用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采用质朴的歌词和简单却又深沉的旋律,让人们感受着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1919年五四运动有了最早的革命歌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作曲家们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革命的艺术作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思想动态,《五四爱国纪念歌》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曲雏形。1937年卢沟桥事变,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反映中国革命形势和人民期许的群众歌曲。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用黄河这一形象来呈现中国人民所受沉重的灾难,歌颂了泱泱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悲壮深刻地塑造了中华人民在饱受压迫之后百折不挠,顽强反抗的形象。庞大恢宏的音乐气势,刚劲有力的音乐符号,激励着每一个在苦难中的国人。歌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海内外,堪称我国合唱作品的里程碑。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么说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大学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开放,如今的大学再也不是当初的“过独木桥”式的教育,几十年前“大学是改变命运,毕业分配工作,基本都是国家工作单位。”也就是人们所期待的“铁饭碗”,而今每年的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一年年增长,700万以上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集体。
目前,红色文化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大学课堂,进入了高等教育的课程。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竟然怀有排斥的心理。红色文化是中国在“艰难”的特殊时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国涌向中国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正宗的本土文化造成了激烈的冲击和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全球化和高新科技影响的当代年轻人表现出矛盾心理。现在的学生会认为这些歌曲有点“土”、“俗气”,与流行文化开放自由的思想会有偏离,不适合当下,时代变了,思想变了,这些红色歌曲早就“落伍”了。红色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很难产生认同感。并且宣传红色文化是与爱国教育相结合,现代年轻人大多有种反叛心理,一味的灌输,行政化的传播,直接的按套路似的把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一股脑地给学生,教学方式没有创新,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缺少兴趣。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重视不够,当代大学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红色音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音乐是红色文化建设中最为高效的传播方式,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少不了红色音乐的加入。红色歌曲产生在特殊时期的特定年代,是根据中国现实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而发展得来。它承接着过去,提示着现在,预示着未来。对于迷茫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红色歌曲是了解中国特殊时期革命精神与理论的重要途径,学习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明辨历史,明确未来。
红色音乐文化在校园普及传播需要多方努力,在这列举几个途径。
一是开展红色歌曲主题的相关活动。大学生代表着活力,青春,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对于有组织的活动,总是会有些跃跃欲试的冲动。红色文化歌曲意义深远,在歌唱或是欣赏的时候,不仅在视觉上感到了享受,在精神方面也能振奋人心。许多电视媒体也进行过红色歌谣的歌唱比赛,重新演绎,加入现代流行因素稍作改编,更能够在习惯了流行乐的基础上去欣赏红色歌曲。校园中也可以借鉴媒体的这种类型活动,开展“校园红歌赛”等红色歌曲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方位推广红色歌曲文化。
二是开设红色歌曲文化音乐课程。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上课,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讲解歌曲抒发了何种情怀,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熏陶,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世界观。如《歌唱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等红色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情感丰富浓郁。这类红色爱国歌曲给人以积极向上、勤奋乐观的正面能量。还有一类就是在红色土地上传唱的歌曲,也称之为“红歌”、“革命歌曲”,如《十送红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在特定的地点、时期,创作赞颂红军,军民依依不舍的革命歌曲。每首歌曲都有故事,教师可以将歌曲仔细的分析,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关注红色歌曲文化。
三是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歌曲文化。现今是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的高新技术在生活中运用极其广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与休闲娱乐上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联,给人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作为使用高新技术最广泛的群体,接收到的是最新最快的消息。利用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方法,吸引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红色传统歌曲,大力弘扬主题文化。
一种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红歌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化,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着其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激励着人们积极投身民族解放的运动中。当今社会,红色歌谣对大学生也是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艺术作为非物质的财富,是需要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不仅仅是技术上,还有其特有的精神上的传承。红色歌谣中蕴含的意义符合了当代主流思想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号召,积极进取,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炳元.弘扬红色文化,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术研究,2012(5).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5
沿历史时期的不同, 可以将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大致分为三段内容。
第一段主要是共产党在重庆进行革命传播、斗争活动形成的革命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 共产主义的先驱 (如董庸生、萧楚女等人) 便开始在重庆传播马列主义并组建党团组织;20世纪30年代开始, 党在重庆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及南方局, 领导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 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迹, 如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魂革命烈士墓等。
第二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抗战文化。从1938年底开始, 重庆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国内指挥中心, 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与抗战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 重庆市抗战期间形成的有关遗迹超过700处, 如中国民盟旧部、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等。比有形的历史遗迹更为宝贵的是这期间形成的抗战精神, 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段是新中国成立后, 在共产党带领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同样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38~1944年, 日本飞机持续轰炸重庆近7年, 但重庆勇敢地坚守, 与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一起, 成为当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指挥中心, 形成了较多的历史遗迹, 以及丰富的抗战文化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但是重庆青年学生, 也是重庆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记忆与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青年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青年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 加强爱国主义信念, 激励学生们为实现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2.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崇高理想信念的缺失已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坚定的理想及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在漫长的革命时期, 无数共产主义革命先驱坚定信念、艰苦革命, 在重庆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既是白公馆、渣滓洞等地一大批革命烈士坚持真理、用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创造新中国的伟大体现, 也是共产党人在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引导青年学生, 既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各种困难, 也要坚定共产主义的高尚信念, 只要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 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阶段目标。
3. 加强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中华民族儿女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革命时期, 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从未动摇过广大共产党员及进步群众团结和斗争的意志。新中国成立后, 这一优良作风被有力地传承下来, 重庆的很多重大工程, 如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人民大礼堂等, 全都是依靠广大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使用极其简陋的原始工具, 肩挑手扛修建而成, 为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 尤其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 切身感受社会主义革命者和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引导学生在物质逐渐丰富的条件下, 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 努力进取。
4. 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
重庆的革命史、建设史是一部宏大的创新历史, 是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时期, 在白公馆、渣滓洞, 革命前辈们在种种限制下, 创造出各种各样巧妙的方法, 巧妙地与反动势力斗争。南方局结合重庆乃至南方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正确路线, 在整个南方的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 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 国家的竞争力、综合实力, 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发展的能力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当今社会, 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将是没有希望也没有前途的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创新精神教育,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4
高校教师文化视阈下的师生冲突 篇6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与类型
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文化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方式的总和。因此, 可以将教师文化定义为: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包括角色特征、行为特征、职业特征、教育理念。根据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同, 可以将教师的文化类型分为封闭型、合作型和唯崇型三类。[1]借鉴这种分类, 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特征、行为特征、职能特征和教育理念, 可对教师文化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 (见表1)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主导者, 因此不同的教师文化类型对师生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文化的不同类型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行为特征、教育理念, 不同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方式会引起学生的不同反应, 影响着学生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对教育内容的接受, 从而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师生冲突。
二、师生冲突的文化必然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直接与学生的文化特征发生作用。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 也是教师与学生从内在的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互动使学生理解教育意义, 接受教育内容, 教师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相吻合, 或者不能相互理解, 就会引起双方的冲突, 从而远离教育目的。根据本文关于教师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无论哪种类型的教师文化所表现的角色意识、行为特征和教育理念都与当前学生主流文化存在不相适应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差异, 在相互作用中势必导致冲突, 所以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
1. 合作型教师文化与学生主流文化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师生冲突
合作型教师文化的角色特征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领路人;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的行为特征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思想意识上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教师的职能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类型的教师文化与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文化相互适应的内容较多, 在师生交往中, 学生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张扬个性的特点能够得到发展。所以学生对教师文化的态度是喜欢、尊重与合作, 在师生文化相互作用中更多地表现为适应。但是合作型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也存在不相适应的因素, 比如这样的教师文化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 过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缺乏意志力的培养, 在强调民主、合作的同时减少了竞争意识的锻炼。合作型教师文化与学生主流文化的这种差异, 是不容易显现的深层差异, 它同样会导致师生的冲突。
2. 封闭型教师文化与学生主流文化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师生冲突
封闭型教师文化的特征是坚持教师的权威,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忽视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这一类型的教师与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差异很大, 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流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及张扬个性等特点的发挥, 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从表面上看, 学生保持着对教师的敬畏, 保持着统一规范的行为, 但实际上容易对教育采取不合作的消极态度。因此在师生文化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冲突很大;冲突的表现多种多样, 但是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应。
3. 唯崇型教师文化与学生主流文化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师生冲突
唯崇型教师文化的特征是认为教师是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向某一确定的方向或模式发展, 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其确定的模式相符合, 便得到认可和尊重, 否则就会受到限制。这一类型的教师文化与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它同样限制了学生主流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及张扬个性等特点的发挥, 学生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虽然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 但是学生文化的开阔性与教师文化的思维定势仍然存在较大的冲突。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文化与学生主流文化既有相互适应的因素, 也有不相适应的因素。不相适应的因素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冲突。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分析, 师生冲突的存在是必然的。
三、教师文化在师生冲突中的完善
师生之间的冲突表现可分为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两种形式, 显性冲突即师生间的矛盾通过双方公开或直接的行动表现出来, 如言语伤害, 甚至殴打等;而隐性冲突是冲突的一方通过静默、曲解指令或在冲突之外的事件的歪曲执行等方式表现出来。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经常发生, 但一般表现为后者, 即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消极抵制, 影响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则表现为上课情绪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教学效果欠佳。师生冲突直接后果是教育过程偏离了教育目的, 但是从教师文化具有发展性的观点来认识, 师生的文化冲突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因为教师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环境, 因此教师文化在与学生文化相互冲突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见表2)
冲突是表象, 文化是根本。因此无论是显性冲突还是隐性冲突, 都会引起教师群体对文化的反思, 从而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 改变行为方式和更新教育观念, 使之向能够与学生主流文化相吻合的方向发展。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作用是教育过程的必然形式, 互动就要有冲突, 冲突的必然结果就是调整与重建。
教师文化的重建并不是靠制度或指令, 而是在与学生文化的相互作用中, 教师群体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通过个体的、部分的调整最后形成群体意识。从表2中可以看出, 正在调整变化的是教师文化中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部分。
高校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冲突, 使教育结果偏离教育的目标, 当两种文化完全不能吻合, 也就是冲突最激烈时, 自然会引起主导文化即教师文化的重建和调整, 使之能够适应学生的主流文化, 从而使教育结果趋近于教育目标, 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 教师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的同时, 也是教育结果不断围绕教育目标波动的过程。
总之, 认识师生冲突的原因, 就能理解师生冲突的常发性;认识教师文化与师生冲突的关系, 不但有利于避免严重冲突的发生, 而且能够实现教师文化的重建与发展。
注释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 篇7
一、正确认识“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红色”是马克思喜爱的颜色, 是共和国国旗和党旗的颜色, 也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形象地说就是“党的喉舌”) ,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使“红色”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 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是“红色”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本色是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保持和弘扬本色, 才能创造特色。离开了本色, 所谓的特色也就会黯然失色。坚持本色, 永葆红色不变, 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本质规定性,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表现。特色则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 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稳定性、优质性的个性与风格。特色是生命, 是灵魂。特色是本色的提炼和升华。因此必须在坚持本色的基础上追求特色, 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形成的特点、优势和经验, 凝聚力量, 塑造精品, 打造品牌, 挖掘、整合、培育和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培育的特色应该是比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的“红色”。使“红色”更加纯正———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使“红色”更加鲜艳———深化教学改革,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红色”更加持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机制体制, 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红色”更加亮丽———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辐射力;使“红色”更有魅力———加强教师修养,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识魅力、人格魅力。一言以蔽之, 要在“红”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只有这样, 才能培育和提炼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特色。
二、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红色精神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江泽民提出的新时期的五种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光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 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红色精神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 永远不会过时。新世纪新阶段, 红色精神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着追求、坚守阵地、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努力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刻苦学习者、深入研究者、积极传播着、模范践行者。一要牢固树立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实事求是、敢创新路,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等红色革命精神, 并将红色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的始终。这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职责。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 熟悉掌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即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各种表现形式, 如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名言、红色格言、红色戏剧、红色歌舞、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散文、红色诗词、红色小说、红色书画、红色书信、红色藏品、红色故事等。这是运用红色精神实施红色教育的先决条件。三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深入探讨和研究红色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深刻阐明和揭示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目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结果及其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四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传播学、教学法等学科专业知识和原理, 科学把握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五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实践第一原则,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以实际行动让大学生感悟到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魅力和实效。
三、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 锻造一支“红军”队伍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08年9月23日, 中宣部、教育部各高校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指出:“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见, 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宝贵的“红色人才资源”, 并依托这一资源,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实质上就是一项“红心工程”。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旨在锻造一支“红军”, 即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 应该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应该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因此,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 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 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 了解学生, 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 提升精神境界, 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 力图实现“口红”与“心红”的有机统一。
四、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 为大学生打造成功人生的鲜艳底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抢占网络阵地, 构筑红色网站。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建立教学互动的红色网站, 把课堂延伸到网上,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2.构建校园红色社团, 凸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要依靠学生, 相信学生, 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建各种理论社团,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各种社团活动之中。3.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校园主题系列活动。如举行红歌比赛、组织红色演讲、朗诵红色诗词及红色格言、表演红色戏剧及红色歌舞、播放红色影视作品、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展示红色书画与红色书信等红色藏品、进行红色专访、讲述红色故事和举办红色论坛等。要深入挖掘蕴藏在各类红色经典当中的时代内涵, 提炼其具有永恒价值、巨大魅力和震撼力的思想精华,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红色文学经典《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红色美术经典《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 红色电影经典《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周恩来》、《焦裕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 红色电视经典《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恰同学少年》、《潜伏》、《大国崛起》、《百年中国》、《复兴之路》、《世纪伟人》等, 红色音乐经典《长征》、《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 红色经典歌舞《白毛女》、《红梅赞》、《绣红旗》等。这些红色经典感人肺腑、动人情怀、催人奋进、激人向上, 对大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魅力和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这些红色经典资源, 使其中蕴涵着的革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帮助大学生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挫折, 砥砺意志,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4.要充分发挥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尽可能创造条件, 多组织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瞻仰革命遗迹, 睹物思情, 观故思新, 以启迪心灵, 校正人生航向。开展红色之旅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 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 要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 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 力求教育教学风格和方式的“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因为当今社会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第二, 在进行红色教育的时候, 还必须对形形色色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进行改造、揭露和批判, 而不能机械呆板、一味地搞“满堂红”、“红到底”。要讲究方法策略, 坚持有破有立、注意贯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 坚持把深刻的科学真理与巧妙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认知疲劳、审美疲劳。在进行红色教育时, 尤其要注意着力增强时尚感, 要适应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接受特征, 善于将时尚元素注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赋予其新鲜的时代气息。
五、以“红色管理”为航灯, 以“黄色管理”为镜鉴, 以“蓝色管理”为参考, 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 许多高校为适应迎评创建工作的需要, 大力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突出教学过程管理, 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的文件、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譬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教学工作;实行导师制, 专门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规范教师的行为;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行听课和评课制度;坚持学生评教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应该说, 为了迎接评估, 这些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管理已实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变。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如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模式, 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一大课题。以往一些人在谈管理问题时, 采取一种“全盘西化”的态度, 对西方管理学津津乐道, 却对“红色管理”只字不提。这是有失偏颇的。著名的中西管理理论研究专家、党史专家冯成略 (冯成平) 曾提出“三色管理”概念。“三色管理”就是“红色管理”、“黄色管理”、“蓝色管理”。作为“三色管理”的倡导者、实践者、探索者, 冯成略认为, “红色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管理;“黄色管理”是中国古代帝王及皇朝管理, 黄色是中国古代皇家特权颜色;“蓝色管理”是西方现代管理。“红色管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说白了就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共产党管理模式, 其实质是从管理学角度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治党、治国、治军思想精华和实践经验的提炼, 是中国特色管理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中坚支撑, 也是新中国经济社会管理中最重要、最现代、最辉煌的组成部分。 (4)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 “红色管理”过去管用, 现在管用, 将来仍然管用。冯成略在《红色管理》这部著作中, 他主张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认为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中,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最先进、战斗力最强、规模最大、基业最长青的一个组织, 其组织形态包涵了一切管理学关于组织定义的基本要素。从西方MBA教育的理论观点来看,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 就是中国管理历史上的一个最大、最成功的MBA案例。从管理学基本观点来看,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理论体系包涵了纲领、路线、组织、干部、领导、控制、创新等核心要素, 与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不谋而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研究者、宣讲者, 具有运用“红色管理”理论的有利条件, 理应在管理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根据高校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以“红色管理”为航灯, 以“黄色管理”为借鉴, 以“蓝色管理”为参考, 积极探寻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是组织最重要资源的人本化教学管理模式。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长远战略眼光的、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的“红色”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常言道:“老大难, 老大难, 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事实证明, 拥有重要资源支配权的各高校党委行政真正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前提条件。这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过长期观察和对比思考得出的重要结论和普遍心声。
综上所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中国社会, 从红色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今中外红色文化资源, 实施红色教育, 对于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大有裨益。
注释
1 王家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www.Cn880.com, 2005年10月23日.
2 翼东祥,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2期.
3 摘自2008年7月8日至9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讲话.
4 冯成略.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版.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推荐阅读:
高校师生互动09-04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08-29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0-23
建设良好高校师生关系07-20
师生的沟通艺术08-14
师生班级文化班级管理08-13
学习《师生沟通艺术》心得05-22
传统文化对师生08-18
学习师生沟通艺术的体会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