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题

2024-10-08

师生问题(共12篇)

师生问题 篇1

摘要:师生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小学生阶段, 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教师传输给我们的。如果我们和教师之间交流有障碍, 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尤其小学生有时候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 他们拒绝和老师交流, 堵塞了他们进步的途径。

关键词:师生交流,小学生,数学

一、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 所以这个阶段他们的情绪有时候会出现不稳定现象, 而且他们这个阶段的自尊心也是非常重的。如果一个教师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很有可能会恨这位教师, 同时对这个教师的课程失去兴趣。举例说明, 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个教师很反感, 那么他必然不会去好好学习这门学科。尤其是对于数学而言, 这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 不如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所以有些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一个学生对数学教师如果很讨厌, 那么他就会不听数学课, 不完成数学作业, 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存在的, 如何去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帮助的。例如, 我们班一个学生, 性格比较内向。在进入我们班之后, 不喜欢数学课, 数学成绩很一般。后来我主动找他聊天, 才发现他觉得我讲课风格不太好。但是通过和其他学生沟通之后, 他们都比较喜欢我的讲课风格。所以, 我找到这位学生, 跟他好好沟通了一下。他觉得我的课堂气氛太热闹, 让他心烦, 他更受不了身边的喜欢热闹的学生。我跟他说这是一个集体, 我们应该去照顾更多的人, 所以你要学会适应新环境, 我们要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 适应不能改变的。而且我还跟他说如果有问题, 我们课下多交流。后来通过多次沟通之后, 他接受了我的讲课风格, 并且还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性格也开朗了很多。这就说明, 一个人的成绩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而一个人的性格却也可以影响一个的成绩。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了兴趣, 才能够对课堂感兴趣, 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增加了他们的自信, 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信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爱面子, 有问题的时候问教师后, 无论会与不会他们都会回答会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而且这种坏习惯在授课过程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 讲一道题之后, 我们往往会问学生们会了没有, 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从表面看, 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假象, 认为他们都会了。其实这个时候, 我们只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 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的进步, 也为教师工作的展开造成了很多困难。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

只有通过和教师之间进行多交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如果闭塞那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成绩的下降。前面说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喧哗, 认为都会了。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不能给学生们侥幸的机会。[1,2,3]每当我们问到大家会了没有的时候, 如果大部分人喊会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提问了, 大概提问四五个学生, 我们就知道了学生们的实际掌握情况。而且每次问学生这样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都要进行提问。这就会让那些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不敢去滥竽充数了, 学习本就应该是一件实事求是的事,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形成这种习惯, 让他们诚实对待问题。所以这样就会给我们老师的讲课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掌握程度, 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更有重心。对于那些对教师存在不满心理的学生, 我们一定要给与他们足够的重视。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就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厌恶心理, 教师不能排除自身的原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主动去找学生进行沟通。当学生和老师成为朋友的时候, 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 他们的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如果学生见到老师很害怕, 那么他们如何才能够去塌下心来去好好学习呢?例如, 在一些数学问题上, 学生有时候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能会提醒教师的教学内容可能出现错误。例如, 我们隔壁班的一个学生特别聪明, 他的成绩虽然算不了最好的, 但他却是最积极的。他有问题就一定要找老师沟通, 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不喜欢跟老师交流, 他会组织学生一起讨论,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了, 他才会去找老师。例如, 有一次讲到了平行四边形部分。[4,5]教师说平行四边形的四边长度不变, 无论发生什么运动它的面积也是不变的。当时很多学生都惯性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记忆, 只有他当时愣了愣。他在课下找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 只有两个人对他的想法有响应。他们自己用四根木棍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他们把平行四边形压扁之后, 很明显发现它的面积减小了。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师, 当时老师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老师认为四边形压扁的时候, 虽然高度变化了, 但是长度也变化了。学生们就拿出了他们的模型, 这个时候老师被学生的聪明彻底打败了, 并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我们的思维惯性导致了我们错误的出现。在讲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学生们都很赞同, 我们也就没有去追究问题的正确与否。这就说明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还有可能会成为敦促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动力。学生们的年龄虽然小, 但是他们却用事实说明了问题, 这就说明学生们确实思考了。但是有多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这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只知道跟随教师学习, 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就会成为教育的悲哀。一个教师如果只有一种声音, 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黄文扬.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尝试[J].福建论坛, 2005, (01) .

[2]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8) .

[3]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 2013, (05) .

[4]董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师生问题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安全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过一个安全、祥和、温馨、愉快的假期,是大家同的追求。然而每寒假,总因为安全问题,产生了许多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问题,给当事者和亲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甚至是终生的遗憾。

寒假是火灾的多发时期,为了更好地防火,希望每位师生提高认识,从自我做起,做到防患于未然。个人尽量少抽烟,即使非得抽烟时一定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并把剩余的烟头及时熄灭;经常检查屋内的电线、电器,对老化的电线要更换,对大功率电器要慎之又慎,家里没人时要关掉电源;小孩玩火,一定要有大人看护;周围放烟花爆竹时,也要提高警惕,严防意外的火灾;家中在使用炉子、煤气灶做饭时,防止点燃周围物品,做好饭后不要忘了关闭。

寒假,形形色色的人纷纷回家过,走亲串友也如走马灯一般,这也给盗窃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寒假,犯罪分子单独作案或者结伙营盗的现象比比皆是,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把被盗窃的可能降到最小范围内。家中要不断人,遇到陌生人在住处周围闲逛、踩点时要适当盘问;遇到盗窃分子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要与之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电话、手机畅通,遇到紧急情况要呼叫邻居帮助并及时报案,同时保护好案发现场;晚上条件允许,要配合村里人打更,家中也要有相应的自卫工具;贵重物品、重要证件要放在一个隐秘的、犯罪分子不易找到的地方;经常留意周围发生的盗窃案件,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寒假,是一个寒冷的假期,也是一个消费的假期。为了取暖,很多农村家庭都点着炉子;为了多做几样好吃的,煤气灶忘了关也司空见惯,而大家的防范意识又普遍比较差,所以煤气中毒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师生家中点炉子的`,一定安装抽烟筒,有条件的最好屋子留有排气孔;白天,天气尚好,要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时时记着检查煤气灶,看是否关好;因风等原因废气排谢畅,门或者窗户要适当留些缝隙。

旧历老,好玩得多,好吃得多,人员聚集的场所多,烧伤炸伤的事故也多,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因电引起着火,一定要切断电源后再进行施救;自己燃放烟花爆竹,要掌握燃放常识,燃放中的烟花爆竹出现熄火等原因,切勿靠近,一定等到足够的时间后再做处理;不要让小孩子玩或者燃放烟花爆竹,带领孩子观看燃放烟花爆竹时,要站在安全的位置;不买无证经营的烟花爆竹,更不要买劣质烟花爆竹。

关注问题学生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篇3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提高。

首先我们通过两个故事对比一下两种解决矛盾的方式。

故事一:主持人患上数学恐惧症。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实话实说:一次数学公开课因为崔没有紧跟老师的思维低头做自己的事,老师用粉笔头砸他,当众训斥:“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在一群后进生的安慰中自己感觉找到了知音,彻底放弃了数学。

故事二:乐妻劝婆。一天乐羊子的妻子出去干活,邻居家的鸡闯进了他家院子,婆婆想改善生活就杀鸡做了鸡汤,吃饭时乐羊子妻很不高兴,不吃鸡,一直哭,边哭边说自己无能没有照顾好婆婆,让婆婆在自家的饭桌上吃别人家的鸡。婆婆羞愧难当,马上就不吃了,并将鸡端下了桌。

这两个故事中,数学老师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急不择言地批评学生,对学生实施心灵暴力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而乐羊子妻面对婆婆的错误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维护婆婆的面子,照顾婆婆的感受,及时调整情绪,责人先责己,以退为进,紧扣心灵,促其反省,温柔地征服了婆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策略,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我们在教育中也应该坚守师生平等两个方面的内容:1.人格。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体的人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比热爱更重要。2.态度。老师不能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有话好好说。除此之外师生不平等。因为老师要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专业知识要过硬,事儿要办得让学生和家长服气,要让他们从心底里佩服你,这样才能为今后的班级工作打好基础。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被需求。被需求是幸福的,辛苦的;而不被需求就被边缘化了,可有可无。而人的本能渴望被认同,被需要。掌握了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对我们开展工作很有帮助。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引导,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故事三:我班上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倒数,上课基本不听讲,作业基本靠家教,在学校大事不犯小事不断,每逢过生日就找父母要大几百块钱请同学吃饭,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我知道他内在的需求不是丰厚的物质条件而是想通过调皮、炫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也在找合适的机会教育他。有一天早上,我看见他在清洁区拖地特别认真,心想机会来了。于是先表扬他卫生做得好,再找他谈话:“我们班最近开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活动,有一个职位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你能帮帮我吗?”就这样他带着惶恐和感激的心当上了我们班的生日委员,制定“过生日”方案,每个同学过生日都会收到他以班级的名誉亲手写的贺卡和他的生日祝福,这样简洁淳朴的庆生方式让同学们倍感温暖和特别。在今年的母亲节,他策划了一个特别的“集体生日”——感谢全班的妈妈。他找了一段视频:从母亲怀孕到生下孩子,到陪着孩子度过孩童期、叛逆期等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母亲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再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看视频时孩子们动情地哭了。之后又安排了三个环节:讲述母亲最让我感动的事,现场给母亲电话问候表达感恩,平时调皮不守纪律的孩子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来给妈妈打电话。最后一个环节“我拿什么来报答你,我亲爱的妈妈?”将“集体生日”推向了高潮……通过这次“集体生日”,他自己受益匪浅,与同学和父母的关系也逐渐好转,花钱也谨慎多了。一个月后他竞选上了值日班长,工作负责,期末考试各科都过了80分。我们校长曾经说过“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力争做到不可替代。”也许就是老师的赏识让他在适合自己的班级岗位上感觉到被班级需要,让他产生了责任感,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变得上进了吧。

批评学生之前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下定义。这一观点对我们老师而言很重要。

故事四:数学课上一男生上课讲话被班长记载在班务日志上了,晨会课公布时他倏地站起来大声呵斥干部:我没讲话,别人讲话怎么不记,不公平!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学生胆子太大,竟然敢顶撞班长,太无组织无纪律了,简直就是一个捣乱分子,再这样班风都让他带坏了,要马上灭他威风。但我这次改变了以往的做法,问了自己四个问题:1.我们是否非要批评,换一个口气行不行?因为说话的口气比内容更重要。2.我们是否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来考虑他们的问题?3.我们的语言行为是否掺杂了自己的非正常情绪?4.我们这样做是在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是啊,其实许多青春期的冲动与道德无关,要多关注他背后的问题。我调整了情绪没有当场批评他,哲学里也有一个观点:存在即合理。他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在与他家长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家三代单传,什么事都围着他,让他养成了不讲规矩、乱发脾气、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课堂的这一幕在家里经常发生。事后我找他谈话时指出了他行为的偏执,推荐他学习《西点军校66条军规》,让他明白如何遵守规矩,他也表示要向班长公开道歉,在家里也要尊敬长辈,不乱发火。这时我拿出《新二十四孝》给他看,指导他在周日晚自习前的班会中组织大家学习并讨论:初中生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班会反响很好,我就是想让他在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做人做事的规矩,做孝亲感恩的人。试想一开始我就给他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加以怒斥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一种工作,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班主任工作累并快乐着,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道路上一路硕果蕾蕾,做智慧幸福的班主任。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新、趣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要新颖、有趣味。这样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会有很大帮助, 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教师善于质疑, 要富有启发地提问, 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激发学生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比如:“有一天, 一位学生早上起来吃蛋时, 发现昨晚不小心把熟蛋和生蛋混合了, 在不敲破它们的情况下, 他无法分辨。于是, 他急切地到校询问物理老师, 老师引导他从惯性方面着手思考。指出:熟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固体, 构成的是一个实心整体;而生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 如果我们采用同样大小的力旋转两个蛋, 可以看到他们旋转的快慢不同, 旋转时间长短也不同。生蛋里是液体与固体蛋壳不能构成整体, 由于惯性, 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于是阻碍了蛋壳的旋转, 使其转得慢一些, 时间就长一些。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 我故意带了一把吉他、一个鼓和一把二胡, 学生兴趣浓厚。同时我弹奏了一曲, 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 构造各异, 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同学们想一想, 它们为什么能发生呢?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 但在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 这个现象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振动。”然后我让学生找身边的能发声的物体一一互相示范, 总结。这样, 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论、辩

问题讨论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虽然有些讨论内容并不十分深奥, 甚至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浅显,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理解讨论的意图, 使用好每一个讨论问题, 循序渐进, 拓展问题讨论的内容, 则对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问题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索价值的物理问题, 树立敢于置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疑大有裨益。

比如在声音一章复习总结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人在哪些情况下听不到声音呢?我让同学们分8个组, 看哪个组提出的结论最多, 最合理, 并通过竞赛, 比时间哪组最快。同学们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讨论, 甚至争论, 得出了四种结果:物体不在振动, 响度太小, 频率太低或太高, 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每一次讨论其实就是学生相互提问, 相互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是作归纳总结。这样, 学生自然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就是要实际贴近生活。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生活出发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 需教有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思维, 常常从“疑”“趣”“情”入手。所谓“疑”, 即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 以激发动机, 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 即增强趣味性, 活跃思维;所谓情, 即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 引发共鸣,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述“摩擦力”时问:“有一列火车停在车轨上, 一个小孩子能不能推动它向前运动?”话刚说完, 同学们先窃窃私语, 而后哈哈大笑, 认为小孩子怎能推动这样重的火车呢, 也有的认为能推动。我又启发:“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到底推不推得动呢?”教室里静了下来, 同学们积极思考, “推得动, 能推动。”“不仅能推动火车, 还能推动地球呢。”“想一想, 什么也能推动, 但是条件得满足。”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时, 我讲述“推动还是推不动, 不是取决于外力的大小, 而是取决于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 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 理解透彻。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探、究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 他们是在自己的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现、创新的。可见, 探究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一环。探究起源于问题。因此,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两点: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多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求异思维, 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一定要营造提问的环境, 提供提问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坚持实践第一, 教、学、做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创。坚持这一原则, 一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另外,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 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对于科学家怎么使得火箭上升, 又怎么实现返回着落, 怎么克服地球大气的等高端问题, 中学生能够解决。让学生自问自答, 师生一起探究整个过程, 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觉得科学没有离我们太远, 有些问题原理我们仔细分析也能搞懂。

五、创设问题情境要主、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主和次, 就是民主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 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主体教学的重要保证。权威抑制学生, 主体教学需要民主。缺乏民主的教学, 学生无法进入主体状态。贯彻这一原则,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视学生为朋友, 平等相处, 态度和蔼可亲, 做到“导而弗牵”、“强而不抑”; (2) 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 一起讨论, 相机诱导, 不搞“一言堂”。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我们既要从共性出发统一要求, 又要从个性出发,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使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充分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师生问题 篇5

一、民主平等,和谐自由。

1、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师生的融洽、协调。

⑴师生关系的民主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教育教学上的民主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于教师、书本及他人的意见。

⑵师生关系的平等指的是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以及真理面前的平等。

2、“和谐自由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自由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自由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和谐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二、尊师爱生,心理相容。

1、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爱生是尊师的基础。

⑴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

⑵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已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

2、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有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和相互理解。在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教育教学就像一次次愉快的谈话,学生体验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

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1)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⑵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初中师生交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6

摘要:笔者对152名初中生调查发现,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之间有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学生性格胆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教师专制、对学生的误解以及教师的偏见;学生认为通过多与老师沟通、认真学习、师生间多些尊重和理解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改善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

关键词:初中;师生交往;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45-02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个性发展表现出较多叛逆、矛盾和冲突性,这些必然会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出来。一方面他们把老师的教诲视为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同时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但有时候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孩子来看待,使初中生觉得教师不理解自己,进而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并对教师的意见表现出很大的反抗性,师生关系明显下降。但是初中生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还需要教师的指导,调查表明,从初中生完成社会工作时与成人的交往情况看,30.7%的初中生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打交道,这种选择高于他们对父母或同伴朋友的选择。但是,初中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对初中生师生交往问题的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师生交往技能,改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一、初中师生交往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实验中学初中生89人,山东莒县夏庄一中、二中初中生72人发放了开放式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52份。

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含三个开放式题目:“你认为与老师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自己该如何改善师生关系?”。采用分班集体测试方式,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二)结果与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归类整理,收集到以下资料(见表1)。

1、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被问及“你认为与老师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时,57.89%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比如有的同学写到:“我不敢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有些问题不敢问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经常沟通,两者之间的性格不同”,“老师对我很凶,不敢面对老师”,等等。78.95%的学生写到师生之间有冲突,比如有同学写到:“老师讲错了,还是坚持”,“老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师说话伤人自尊”,“老师逼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老师惩罚学生,对学生不负责”,“老师听信谣言,冤枉学生”,“有时会与老师发生争吵;相互很不了解,不理解对方”,等等。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抱着师道尊严的思想,不愿意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表现较差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这让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虽然在理论上接受了平等、民主等师生关系的理念,但在实践中认为不能无原则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必须建立与自己“教师”职位相吻合的形象,和学生保持适度距离。另一方面,初中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叛逆性较强,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难时,更倾向于找同学交流,不愿意告诉老师。

师生间的冲突表现为不和谐的交往,缺少情感协调,师生间经常产生磨擦,学生很少将师生关系作为支持源。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师生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中学生身心急剧变化造成的自主意识增强、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和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的形式呈现。另外,很多教师对中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认识不足,不能客观对待,加上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高强度压力、自身素质问题等,使得学生爱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师生冲突成为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当被问及“你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时。调查结果可以概括为: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1)学生因素。34.21%的学生认为是学习因素影响了师生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我学习不好,所以老师对我的印象也不好,师生关系也就不好”,“不按时交作业,老师不喜欢我”,“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服从老师管教,不听老师的话”,“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明显感觉到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这与教师对不同学业表现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交往态度,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状况的研究结论相一致。52.63%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交往,觉得老师太严厉,怕老师批评等,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调查显示,有七成的中小学生害怕与教师进行交流,他们很少、从来没有或不敢主动找老师谈话。这表明很多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不畅,存在交流障碍。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说的话使教师不高兴;有的认为教师太严肃;有的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有的则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等。

(2)教师因素。60.5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专制影响了师生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教师有时并不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把学生的一切都置于自己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唯恐学生有任何不合既定规范的言行,并把这一切视为爱护学生的表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保护伞。但是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希望他们把自己当大人平等相待,教师的专制与学生对平等的渴望显然是冲突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总之,师生冲突与教师专制的教育方式有关,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挫伤,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密感,最终影响师生关系。

26.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偏见影响了师生关系,如“对班干部偏心”,“看不起差生”等。很多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朱桂珍、孔莉(2003)的调查显示,70.7%的学生视教师公平待生态度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有人采用课堂观察法,分析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交往中的一般指向,得出教师交往对象的职务和地位情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学生干部和地位较高者有较多的师生交往机会。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最不喜欢教师厚此薄彼,对学生有亲疏之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总是将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往往给予过高的评价,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容易给予过低的评价。这种不公平的评价,导致那些被冷落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对教师感到不满、反感,并由此滋生对教师的冲突和反抗。另外,教师对一般问题学生存有偏见,他们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要狠,必须压服他们。由此,教师在师生矛盾发生时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拿某些学生开刀,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也成为师生冲突的重要诱因。

13.1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误解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协商策略解决人际冲突,对峙性策略多发生在教师对学生误解的情景中。由此看出,教师的误解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3、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当问及学生:“你认为该如何改善与老师的关系”时,多数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多与老师沟通、认真学习、多些尊重和理解的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其中71.05%的学生认为改善师生关系,沟通非常重要,应该经常和老师谈心、多交流。26.32%的学生认为改善师生关系,学习很重要,应该认真完成作业,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多问老师问题。另有同学谈到,师生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应该与老师沟通、交流,但是由于学习因素、自己的性格以及老师的一些因素,当前师生沟通的状况还不十分乐观。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改善师生关系。有26.32%的学生认为改善师生关系,认真学习很重要,认真完成作业,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多问老师问题。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有同学谈到,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其实这也涉及到教师的专制问题,只有师生双方相互理解、信赖、彼此尊重,达到心理认同、情感相容。才能建立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初中师生交往问题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其特点均会影响到师生交往状况,影响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的问题。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之间有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包括教师专制、对学生的误解以及教师的偏见。这就提醒教师:作为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应该做到积极与学生主动沟通,当然应该是有效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训斥,通过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情感连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要有民主的作风,主动接近学生,听取学生正确的意见和要求,才能避免很多冲突,消除误解,避免偏见。

其次,学生的问题。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方面,然而学生作为交往的一方,其态度、行为也会直接影响交往的状况。比如,很多学生了解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也愿意和老师沟通,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内心比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爱、尊重和鼓励。但是他们或苦于不知如何去做,或性格胆怯不敢与老师交往等。因此,对学生进行师生交往技能指导,使他们调整交往方式,培养积极的交往策略,主动调节与老师交往的态度、方法和技巧,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问题探讨 篇7

一、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互动方式单一。最简单的互动方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分析、学生回答、教师解答”的方式,这种互动方式也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唯一互动形式。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音乐,在不同的情景中讲解音乐。在音乐互动运用中,要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主动迁移。教师单一的情境,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有偏颇,不能领略音乐的魅力,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被压制。

2.互动手段利用不充分。当前音乐教学手段单一,以提问作为互动的主要手段,但提问缺乏质量,提出的只是肤浅、简单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分析,教师的提问应有思考价值,不能让学生简单回答。提问也是教师提问,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现象,这种互动手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情感互动不充分。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情调情感的介入,因为音乐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在音乐互动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当前音乐互动教学中缺少情感因素的互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是空白的。

4.互动囿于教材。当前初中音乐教育引进了互动的教学模式,但在互动设计中,教师过多地考虑教材内容。这种互动的本质是运用音乐学科知识来构建互动,这其实是知识的互动,没有体现人的互动。教师就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欣赏能力出发设计互动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

1.欣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每首音乐都是作曲者的表情达意,学生的理解从音乐语言感知,进而达到审美要求。另一种是认为音乐感受因人而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自由发挥。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到两者优势互补的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更加合理有效。(1)情感式。教师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学生的表达,有的放矢地引导,使欣赏教学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要开拓移种活动渠道,采用律动、绘画、配乐器、即兴创作、情景表演等体验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2)体验式。学生从低层次的欣赏上升到高层次欣赏的过程是教师循序渐进的主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意,帮助学生找出新的兴奋点。

2.歌曲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普通合唱队员的身份融入学生当中,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在发声练习中,教师以普通队员和场外指导的身份参与,指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的呼吸与发声练习。

3.拓展与创作中师生互动。音乐创作教学须以教师为导引,让学生认识音乐知识和规律,并将各种已经学会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在创作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升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激情。

三、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高效的对策

1.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以宽容的态度去对等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能对学生进行粗暴的否定,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被动教育,师生之间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情感淡漠,这种关系不利于音乐课堂上的互动。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容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也会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改进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互动教学效果。教师将两个相似的音乐概念进行类比,找出其共同点,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目的。

4.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大部分的音乐概念表达都是以语言形式进行的。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音乐语言进行音乐的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价值观。教师要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将各种音乐知识传达给学生,当学生接触到音乐互动的知识时,就会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识别新的音乐知识,鉴别新的音乐与旧的音乐知识联系起来,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完成对新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研究 篇8

近年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地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特别是近几年民办高校达到了顶峰。伴随而来的则是师生关系问题的产生。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和谐与否、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形成良好的大学分为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1.1 师生关系的含义

(1)交往与关系。什么是交往?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哲学上所指的交往范畴就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改变生存环境,通过媒体中介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观点是基于社会关系来讲的。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但是交往只是从一种视角揭示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揭示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教育本质就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3)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以实现教育为目的的活动,通过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形成的关系体系。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1.2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关系,它不同于其他学段的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自身的特点:第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除了因为考试、录取制度建立起来的特定关系以外,更多的是理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很好的维系着校园人际关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第二,民办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因此形成的师生之间的长幼关系,使两者更好的成为紧密的朋友。第三,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主导学生,虽然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要保持一致,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不一定形成合力。因为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所以在思想观念和知识层次等都有着差别,这就构成差异性。第四,民办高校师生之间具有互动性。因为双方在情感上都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两者之间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的。而角色的期待在民办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两者互动能够尽快实现期待目标。

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1)依附关系。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权威依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还是以传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师生关系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了。这样权威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并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也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2)疏散关系。没有网络时代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因为在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已经弱化。比如,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主动,师生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和沟通,开始变得淡漠。因此,在网络为王的时代,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深深地被打上了“疏离性、专制性、对象性”的烙印。(3)传播关系。为了避免教师只围绕知识传递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关系减去弱化,从而保证教育成果能够积极向上。

2.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生心理距离扩大。师生交往包括课堂交往和课外交往两方面,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就造成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淡漠。目前在民办高校师生之间表现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也只是在学业上有问题时,去请教老师,其他事情是不会向老师求助等。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就很难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的想法。虽然大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但是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着本质的区别。(2)师生之间误解加深。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还是希望和老师成为朋友的,这样才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他们希望在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没有学习的热情。

3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师生关系培养不够重视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是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两者才能保持互动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保持自身该有的个性。(2)教师考核制度不科学,导致教师不去处理师生关系。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就兴起针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模式。把教师所有的劳动都与收入挂钩,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照本宣读,对教育教学没有热情,只在乎最后学生整体分数的局面。(3)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师生关系。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多样化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为了避免与多元化发生碰撞,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改进的对策

(1)民办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观念指导行动只要是从观念上入手,来构建新式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要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做到重视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关系的制度建设,从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构建新式师生关系奠定思想基础。(2)改革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民办调查为了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就要明确评价目标,把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还要正确对待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职教。(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通过了解双方才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持稳定、持久的师生关系。

5 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教育界永恒的、敏感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新兴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也不断在进行转变。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是却摒弃传统的不足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为如何实现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些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杨元业.试论现代师生关系和谐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徐洁.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师生问题 篇9

㈠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科学性,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提问应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如在学习相交线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 经历探究相交线所成角的类型、对顶角的性质的学习过程, 可以设计下列问题串,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关系怎样?试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将几对角进行分类”。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渐提高,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一步一步达到了问题的解决,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 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 没有脱离知识的单纯的能力, 而能力的形成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 涉及事实性知识、有着明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 指向教师的预设的标准答案, 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强化。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水平上, 那么学生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封闭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基础, 而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 一般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 往往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扩展思维, 进行知识建构。为此, 我们有必要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离不开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开放性问题探讨中, 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 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置于问题情境中, 学生变得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例如, 关于统计, 我们可以设计成封闭性问题也可以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调查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哪几种?”就是典型的封闭性问题, 答案指向教师预设的结果。而“怎样的统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再如, 关于二次函数, 设计开放问题, “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x=4;乙:与x轴有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 且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方案,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更深入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解决问题, 培养了探究精神, 提高了数学能力。

⒊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进行个别提问、集体问答甚至自问自答, 也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归纳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各种提问方式要结合运用, 对有确定答案且答案简短的问题应尽量采用向全班提问的方式;若需提问题答案较长或无确定答案 (如分析问题则要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答案太长的问题一般不宜选作课堂提问的问题, 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也适合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㈡课堂提问时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 可以在引入时, 也可在新授时, 还可在小结时。

复习引入时的提问, 可以借复习旧知识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建立“支架”,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新授课时的提问, 可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课堂提问还是检查教学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结时的提问, 可以借学生之口对本节课的要点作强化和使知识系统化。在小结环节, 很多时候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归纳知识:通过本节学习, 我知道了___?我学会了___?我困惑的是___?

个别提问的对象要根据提问的性质与难度而定, 复习提问一般应选择学习成绩中、下的同学, 解决问题式的提问要选择思维活跃, 头脑灵活的同学。课堂提问一般要先提出问题后进行个别提问, 而不应先是叫起一个同学再出问题。

个别提问原则上不要集中在一部分同学身上,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应使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公开亮相。同时, 这样做的结果也是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因为学生都不愿在人前“露怯”, 学生都有荣誉感, 都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得好一些。而要想在课堂上少出错, 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思维。在课堂上还常有学生不注意耐心听别人发言, 所以, 在一位学生发言后, 可以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或概括别人的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明确性, 提问问题的启发性、量力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㈢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分析和处理

向全班提问后, 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对此问题掌握的程度, 一般在学生回答较好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复述一遍, 这并不是唠叨, 而是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答案。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 则教师有必要对答案加上些解释了。

在个别提问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不很完善, 甚至于一言不发, 教师怎样处置是能否达到提问目的的重要一环。我们提问学生, 若学生不会答, 一般不应马上说“坐下”, 也不应该马上去叫另一位同学回答, 更不应该讽刺挖苦, 否则有害无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示, 提示的语言应具有诱导性、启发性, 还可以把此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小问题提出连环问题, 这样做便于学生顺利的回答提问。

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 可以组织大家集体评价, 对有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完善再提出连环问题或者举出反例, 这就要求教师有雄厚的本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需要教师有认真的精神。如:一位教师提问学生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说有“平行”和“相交”, 教师不是简单地说“不对”, 而是拿起两支铅笔, 先摆出“平行”位置, 又摆出“相交”位置, 接着又摆出了一种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位置, 问学生:“这种位置关系叫什么呢?”, 学生很快回想起来说“异面”。这位教师让该生坐下后又说, 他回答不完全的原因是空间观念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提醒同学们考虑问题要从空间出发, 不要局限在平面内, 教师这样处理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平铺直叙。

对学生的回答应进行积极的评价, 既不能讽刺挖苦, 也不能随便给学生派发什么“××专家”之类的廉价的高帽。应真诚的发现学生回答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给以肯定, 给以鼓励。

论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成因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师生问题,成因,解决,新型师生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所面临的现状, 是素质教育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 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手段也需不断要更新, 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成果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 最大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

那么, 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 传统师生关系中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在教育关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学, 复制教师教过的内容, 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知识的占有者和传达者, 学生成了被统治者和服从者, 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 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 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第二, 某些教师采取不良的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良好、恰当的教育手段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又是维护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但是,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急于求成, 一旦看到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是寻根溯源, 查找原因, 而是直接把学生“请”到办公室, 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 或是将学生“凉”在一旁, 让学生沉默不语, 垂首站立。由于不当惩罚导致的侵权、学生伤害事件屡屡发生,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不当惩罚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 引起矛盾, 导致教师与学生家长冲突。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 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标准单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把书教好, 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要育人,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体魄。但现实中, 却仍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仍以升学成绩的优劣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 导致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成绩才是可见可摸的有意义的东西;而学生的思想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做了工作也难让人知晓的无形的东西。从而导致一些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这样, 学生既得不到身心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又得不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第四, 少数教师缺乏职业道德。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作为一个教师, 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 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 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 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修养问题, 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但现实的情况同样不很乐观, 教师的“失德”现象现在也成为了一个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教师缺少职业道德, 这也导致了师生间的矛盾。

第五,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反差。

在现实中, 学生往往是家长的心肝宝贝。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力尽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对其教育亦只以表扬优点为主, 而很少触及缺点。致使学生很少受到委屈、遭受挫折, 从而形成执拗等一些不良的性格。而在学校里, 教师对学生缺点的指正和教育比起家庭严格得多。这样, 一些学生往往受不了, 不接受批评的, 与教师对着干的, 甚至私自出走的等, 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第六, 社会媒体在这一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优秀教师的典型宣传上的偏差, 导致舆论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对优秀教师的要求不切实际。部分媒体宣传的优秀教师不是累倒在讲台上就是得了绝症夺去了生命, 或者是完全不顾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全心扑在工作上。家长和学生通常会用这种教师的言行来要求普通的教师, 这容易造成师生之间隔阂的产生。学生一旦在学校、社会出了问题, 小到成绩下滑、交通安全、意外事故、心理障碍, 大到斗殴、盗窃、抢劫等等违法犯罪行为, 所有指责的眼光都投向学校, 媒介大肆宣传, 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学校, 最后问题的症结归咎于教师。学生是学校的学生, 人们却忽略了学生是家庭的孩子, 更是社会的学生。教师在担任着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重责, 但这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全部, 社会、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影响在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下一代不仅仅是教师责任, 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关注学生正确道德标准的形成、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示范, 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示范, 不要唯独让教师生活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冲突的尴尬中。

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使年轻一代不需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教师而获得知识,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逐渐下降, 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提前, 使之独立性不断增强, 自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 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以外的联系自然减少;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少, 不够成熟, 不能完全理解教师正确而合理的要求和教育, 以致产生误解, 造成意义障碍等等, 都有可能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因此,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将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那么在新时期又如何形成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呢?

(1) 转变传统观念, 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一种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的过程;上课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而是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做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

首先, 教师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有敬业精神才能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 不断汲取新知识, 充实自己,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所具有的知识量和学生获得的知识量的关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教师已经有的那一桶水中有没有学生需要的那一滴水,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今天, 作为教师的你, 可能会经常处于“被学生问倒”或在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的尴尬之中。因而,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在当今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不仅应以被学生问倒为耻, 而且更要以被学生问倒为荣。因为, 一方面, 教师应“学高为师”不该被学生问倒;另一方面, 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老师时, 作为人师应感欣慰。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因此, 教师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 由一桶死水变成活水。

其次, 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 能不断满足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需要。“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来自于读书、分享和实践。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 必须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也要不断发展自己, 升华自己;教师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 也应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不断超越。

再次, 教师要保持心理健康;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秀教师的共同点是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工作、学生的评价, 能正确对待自己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批评, 为人坦诚, 心胸开阔。因而在他的教育影响下, 学生大多数也能正确的对待名利和各种评价, 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并积极的修正错误, 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

(3) 要热爱、尊重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教育好学生, 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同时, 教师也要善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才会身心愉悦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逐步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 不仅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而且还能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意晓理、动情、导行的巧妙运用。用激励鼓励的语言, 肯定长处, 不揭伤疤。注意语言的幽默和谐, 使教育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促进学生的自我领悟。同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善于运用教育机制, 把严格要求、真诚的关心爱护、可贵的品德展现给学生, 以触动他的心灵, 引导他的思想, 鼓励他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 追求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 赏识学生。

师生问题 篇11

1.关于“冲突”的概念与认识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在本世纪初,就承认冲突与对抗是正常的现象,把冲突列为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而美国社会学家克·芬克对冲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

师生冲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从冲突产生导因,有学生过错冲突和教师过错冲突;根据行为目的指向,有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根据冲突的表现形式,有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根据师生冲突过程,有持续性冲突和偶发性冲突;从师生冲突发生环境,有课堂冲突和课下冲突;根据师生冲突性质,有建设性与破坏性师生冲突。

2.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

2.1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况与情感沟通是师生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

不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向师性”心理逐渐弱化,独立的个体化心理急速形成,加之师生年龄、代沟、生活习惯差距等因素影响,除上课接触教师外,对老师及意愿等一无所知。而许多教师只知道学生学业情况,学生思想品德、兴趣、爱好及其他情况知之甚少。有的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投入太少,与普通任课教师一样,只管上课,平时很少到班级中去,很少与学生谈心。有的教师对待学生或明或暗有亲有疏,对待学习成绩优秀,好学好问,热情有礼的学生比较关心,而对待差生则不闻不问,见到就头痛,甚至挖苦、讽刺等等,这种种态度不利于班集体建设,更不利于差生的转化。

2.2教育方式选择不当是导致师生关系冲突的导火线。

师生关系冲突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教师的责任就是运用适当方式,完成自己应尽的教育职责。在教师对学生缺乏情况沟通时,若教育方式选择不当,会加剧师生之间矛盾,直至二者冲突。如:不注意耐心教育,启发诱导,公开场合数落学生的缺点和过失,等,使他们感到难堪或无地自容,以致对教师的善意批评误认为同自己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同教师有对抗情绪。

2.3学生方面的过失也是引发师生关系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学生学业上放松;上课不专心听讲,影响他人,作业不认真等;行为上放任:逃学、旷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滋生事端;人际关系上有失检点;在同学之间挑拨是非;对教师人格进行侮辱;易冲动等。

另外,引起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因素还有师生之间的“代沟”难以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对师生冲突的产生有时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等。

3.解决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策略

3.1加强师爱修养,注重师生情感累积与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一教育。”诚然,对学校教育而言,师爱是核心,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在学校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增长、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付出的爱心及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强学生自尊、自爱,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为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反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缺乏动力。教师的爱心,集中表现为对学生的负责精神及师生之间的情感累积与交流。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不少教师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缺乏一种负责的精神,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累积与交流。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不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不钻研教法,甚至不备课;课堂教学不认真,不注重教态、板书、语言的表达,不问学生是否听课,课堂四十五分钟敷衍了事;课后更无所谓辅导与巩固工作,从来不接触学生。“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这种言行不但不可能转变差生,而且孕育着新的差生大批出现。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增强师爱修养,提倡、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累计与交流,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3.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完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教学素质直接影响到“师”的内涵的实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师生关系问题。为此,锤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方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其次,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摆正师生的角色关系。

3.3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和人格尊严

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更进一步看,教师是否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还涉及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主人的问题。大量教育失误的事实证明,剧烈而有害的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伤之后。

3.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心理不成熟,极易由于某个极小的心理障碍而走向封闭,走向消沉,走向调皮捣蛋,从而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及时由学生的细小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给予他们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

师生谈话中的问题及其应对技巧 篇12

一、中学教师与学生谈话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 谈话过程中缺乏尊重、宽容以及信任。

一位美国较为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尊重就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对于学生适度性的宽容是很有必要的。“90后”的学生最大特点是开放、非主流、不会关爱;再就是中学生涉世尚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喜欢叛逆和偏激。

作为中学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缺点和犯下的错误为什么不能抱有宽容之心呢?之所以需要谈话,就是因为有问题困扰学生,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错误过分加以指责,要明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但老师出于防御心,在谈话之前在心理上很容易觉得学生对自己所说的话只是为了敷衍,说的全是假话。而学生为了出于敬畏老师的心理或者害怕说出事实真相而遭到惩罚。因此谈话过程中缺乏尊重、宽容以及信任。

2. 谈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不均等。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被传统文化打上固定的教育与被教育、说服与被说服的烙印,在无意识中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关系的不均等。因此所出现的问题就是在谈话过程中教师一直处在教育人的位置,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而学生他不会在主观意识上把教师看成是一个能够与自己进行平等交流沟通的谈话对象,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叛逆期,想法有点偏激,对于教师所提及到的问题、矛盾,在教学生该怎样去做的时候,强制性的要求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致使谈话就此结束。

当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教师发生冲突、不一致时,传统文化里“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很可能致使教师产生防御心理而否认学生的思想,而学生可能会因为从小就形成了对教师单一的倾听或者受教育而放弃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意念。再者,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对教师有着很大的敬畏心理,害怕自己所说的话会得罪老师,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幼稚,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学生更不会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诉诸于在心理上有优越感的教师,这必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内心困惑或者二者所谈论问题的更不会得到顺畅理想的解决。

二、对于谈话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1. 爱心、信心铺垫成功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宽容,而不是一味的责备。

对于犯错了的学生,老师的指责和批评方式要适度,切忌粗暴和予以冷漠、挖苦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棒的学生。否则既有损教师风范,又不利于谈话效果的达成。再者,在谈话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于自信心的培养。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甚至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反抗教师的教育。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对于平时不敢表现和自卑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我可以”的自信心,适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譬如,初二年级的学生李某某,性格相对叛逆,该学生家庭离异,学习成绩差,不把上课当回事,老师批评便会语出伤人,对于小李的评价很多教师都显失望。但是根据同学的了解,该学生很聪明,但是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怀,有些自卑。那么,对于小李,在与其进行谈话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谈及家庭,这是为了维护其自尊心。老师:小李,老师想和你聊聊,我不管以前你的表现如何,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一笔勾销了,我只想关注你的现在和将来,你和其他每位同学一样,有聪明的头脑,你用电脑编辑制作的周市中学初二(4)班的照片就说明你很聪明,老师这方面可比不上你,这方面你可以做我的老师,现在已经初二了,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我认为你现在努力为时未晚。你现在天天打篮球,但是,锻炼身体和学习文化知识是同等重要的,男生应该有责任心,我真的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男子汉。小李:沉默,但是放下了手中篮球,像在思索。老师:现在呢,我希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上的奋斗目标,不要求高,但要有所改变,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我希望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朋友,让我帮助你。小李:没有说话,但可以感觉出他接受了我的提议。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对话,尽管小李前后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是我可以发觉其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以后的课堂上和生活上,也比较认真了。

2. 老师和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形成彼此平等的对话观念。

平等的对话观念在于充分意识到谈话二者在地位和心理上是完全平等的,需要彼此把对方置放于一个平等的位置来看待。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谈话的指导者,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聆听者,学生可以信任的朋友以及谈话环境的营造者。而学生则应该是有自己主观意识的个体,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坦率和诚实地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自由地和教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在谈话的过程中,对于和教师不一致的观点能够质疑或者吸收具有见解性的思想。同时,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需要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其置放在一个探究者和学习者的身份中去,对于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平等地了解和接受学生的观点。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困惑,可以通过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其解决。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和中学生在谈话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始终坚持把耐心、细心、爱心、信心融合到谈话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有更多的人在关心他,培养其自信心,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俊玉.“价值引导”在辅导员与大学生谈话中的运用[J].厦门广播电视学报, 2010, (3) .

上一篇:温带季风气候地区下一篇:监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