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体系

2024-06-24

师生互动体系(共6篇)

师生互动体系 篇1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缺乏教师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二是不平衡的互动。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极端,要么绝对控制,将预设好的信息指向学生;要么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更高水平的引导。本文将针对以上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活力课堂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有效的提问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一)提问应把握要旨,拈精取要

《孔乙己》一文,它有两千多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我们就要用睿智的眼光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课文的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抓住“快活”两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这一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1.孔乙己使那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你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提问应由易到难,化难为易

难和易是相对的,所谓“难”,是问题较难,思维的工序多了几道;所谓“易”是问题相对容易,思维工序相对较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从高处出发,从整篇课文来谋划,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不能马上解答,教师可以在这几道工序中引导他们解决一两道,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

(三)提问应旁敲侧击,注重启发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谁?”学生马上会回答:“父亲的孙子”。教师接着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挂牵,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惦记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过程。

二、灵活的教学机智,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灵活的调适能力

调适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的听讲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调适。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调适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

听过一位老师教《春望》一诗,有位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溅泪?为什么恨别?”那位老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顺势问:“谁在溅泪?谁在恨别?”学生们思索着,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作者杜甫,因为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安史之乱途中的耳闻目睹。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花、鸟,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情。学生在思考问题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睿智的幽默能力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有一精彩例子:钱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上课,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位同学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钱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接着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顿时,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给课堂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

三、分层教学是师生有效互动的保障

(一)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

语言教学训练应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得。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孔乙己身份地位时,可以设计下列三个层次的问题:(1)他外貌、穿着分别怎样?(要找出原句)(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3)这些交代与小说后面的情节有何关联?(要联系结局分析)上述三个训练层次,可以让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同一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训练题,教师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训练,对在反馈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从他们实际水平出发,实施针对性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才能切实达到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互动式语文活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体系 篇2

本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上所列举的科学数据以数据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还借助小实验、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总结出水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其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进而利用资料分析这个部分,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相互帮忙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则在当中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并能及时地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评价,同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讨论的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谁的意见更合理,增强学生相互评价的意识,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并给出一个趋向性的答案,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整节课节奏紧凑,有放有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性比较强,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1.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该顾及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对缺乏组织的小组要加强引导,并能给予指导;2.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力度还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强。

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篇3

【关键词】互动  创新  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生刚接触物理,学生的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限。因此,积极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首先,很多物理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讲授法,从而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考试前,学生翻出笔记本,背背笔记,考试中的实验题基本上就能应付过去了,丝毫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其次,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不重要,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完全就是应付,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致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了完成教学计划的空架子,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的系统性。

另外,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做分组实验的需求。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欠缺,物理教师兼任实验员,加大了物理教师的工作量,物理老师无力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那么,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时,力图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准确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通过合理的语言引导来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1.在每次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做一次实验。这样,教师可以熟悉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课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和检查好实验课上要用到的器材,考虑好演示实验前、中、后的语言引导、过度和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2.演示实验要简单明了、现象清楚,方便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和结果。

3.有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在这样单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免觉得无趣,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可以选择让学生配合一同进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能使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例如,在讲述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地变化的实验时,铅笔芯可以直接从学生中获得。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把知识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4.教师可以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强它的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力压桌面,桌面的形状并没有变化。怎样将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呢?我认为可以作如下的改进:把激光笔放在桌面上,按压桌面,观察远处墙面上的激光光斑即可。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做好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头戏,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的实验。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对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做实验前,首先是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原理的讲解。教师在讲解实验相关器材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为详尽地了解实验相关的器材,为实验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应当尽可能地形象生动,而不是简单地陈述。

2.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示范,教师铺垫得越好,那么,学生在实验时才会错误越少,实验的正确率才会提高。这样,实验教学的吸引力才会更大,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学习好书本上的知识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上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力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能研究出适用于生活的小发明。真正落实“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标。从而更深层次的领会和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更完整地构建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1.科学地选取探究性实验的课题。探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切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科学、合理、有趣、创新。因此选题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脸盆,眼药水瓶,胶带纸,铁钉,软管,以及医用针筒做成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动手去探究,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2.认真地组织探究性实验的活动。

教师在选择好探究性实验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去假设,引导学生动手去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激励学生在失败中找出问题,不断地去完善,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升华物理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实验技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构建起更为完善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篇4

摘要:21世纪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世界意识以及国际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工具,作用越发明显,在我国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所以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质就是要求师生通过不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英语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中,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一、国内外对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课堂的师生互动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对认识和了解课堂的师生互动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中,有专门研究师生互动的行为。对于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根据互动的主体地位来划分,英国B.J.Ashley等学者依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观点将师生的课堂互动分为知识中心式、教师中心式以及学生中心式这三种。利比特与怀特利用动力学中的一些原理将教师在课堂的互动行为分为权威式、放任式以及民主式。而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则将课堂上师生互动分为“浪漫型”互动、“娱乐型”互动和“训狮型”互动这三种类型。从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研究,弗兰德斯则将师生的互动行为分为教师接纳学生感受、提问、发出命令、表扬、讲解、延伸学生想法以及批评、维持纪律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1]。

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的课堂互动情况和依据相关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有意识互动和无意识互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则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实现的工具以及师生互动的结果显示。

对于课堂师生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关系。根据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Siberman 将处于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依恋型、关怀型、冷漠型和拒绝型。而R.C.Pianta则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分为亲密、依赖和冲突。有更多的学者认为要想使得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感到学习有所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快乐,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则有很多,有的学者研究侧重于教师,发现教师的言语和交流方式对课堂互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的学者也对教师的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喜欢经常鼓励学生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欢,而经常采取惩罚手段的老师则导致了消极的师生关系。我国学者佐斌则把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分为四类:观念因素、背景因素、特质因素和任务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课堂师生互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内涵和实质

互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互动起初是指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关系,后来被逐步引入到语言的教学当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教学的过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课堂的互动曾被定义为在语言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之间各种性质以及各种性质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

互动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于交互。传统的师生问答只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并没有达到互动需要的效果,这种问答的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对流,教师在提问之前往往会预设答案,而对于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教师很少参与学生思维过程。创新的师生的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和思维产生共鸣以及不断交锋的过程。

师生互动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互动的主体,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共振性,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思考的过程,并且表现在行为或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反馈出来,而教师借助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推进教学的过程;交互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单向交流;多样性,师生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提问形式,互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发起,通过问答、讨论或是开放式的形式进行互动;连续性,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不在是独立简单的提问过程。

三、初中课堂师生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一)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课堂师生的互动是一种语言交际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课堂师生的互动有助于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载体,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来进行英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互动是一种双向交流,创造了双方可以进行意见交流的机会,促使双方进行协商和调整,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的互动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需要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意思。理解和表达正是英语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师生的课堂英语互动借助于阅读教学和听力,师生互动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英语听说读写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互动是人与人交流的活动,能够促进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交流,课堂互动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进课堂的互动,而良好氛围的课堂互动也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4.提高教学的效果,英语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表露出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也会期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民主的互动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二)影响英语课堂互动的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对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包括特质因素、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因素、知识水平因素和观念因素。特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龄、智力水平和性格等。情感因素则包括教师对所有学科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学生以及对同事的情感等。知识因素包括教师的文化程度以及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教学措施和手段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观、教育观以及评价观等。

2.学生因素,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主要有特质因素、观念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行为因素等,特质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智力水平、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观和同学观。知识因素则包括课外知识、原有的学习基础等。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师、对生活以及对同学的情感。

3.背景因素,背景因素是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微观因素是指学校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室环境的布置、家庭氛围以及所处社区的环境等。宏观因素是指社会历史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特点等。

4.教材因素,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教材的内容,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趣味性以及难度直接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效果。自从新课改以来,教材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贴近学生的学生,适合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促进课堂的互动。

四、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关系将师生互动分为:

1.师个互动,就是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个体的互动,目的和对象都比较明确的互动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教师要求与学生的反应、教师进行评价则学生给予反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个别的辅导等行为上。这种类型的互动明显的显示出了教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偏爱以及偏见,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和评价[1]。

2.师组互动,这种互动行为主要是指教师行为向学生小组的互动,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和评价。这种互动形式在我国初中课堂教学中占得比例很小。

3.师班互动,是指教师行为面向全班学生群体的互动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中,学生可以反应教师的行为,属于集体的一种行为,而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一般这种互动在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和课堂授课中常见。

(二)根据师生互动行为的属性,可以分为:

1.控制-服从型,这种类型是师生行为的主要属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控制,控制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一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但是归根究底主要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而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就是对教师控制行为的回应,称之为服从。服从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行为的`一种控制规定。

2.控制-反控制型,这种互动建立在学生服从的基础之上,学生以自身的服从行为和教师进行互动,这是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服从的情况,这时候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转化为控制与反控制,如果学生的反控制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发展为相互的对抗行为。

3.相互协商型,这种互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为了到达学习的效果或是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由相互对抗转化为相互协商。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的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受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规定性影响。

五、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比较频繁,而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则较少[2]。教师在安排互动的内容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并在评价的时候给予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评价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给予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内容。一旦互动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就会立即转而提问其他的学生。这些做法看似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是这种存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的不平等性,是一种小范围、有条件的互动,这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很不利。

(二)非语言互动行为的缺乏

课堂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互动上,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讨论、提问、回答等,而非言语互动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手势和身体姿态的语言等。在我国初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言语的互动,而忽视了非言语互动的重要性。非言语互动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是对言语互动方式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或是身体姿态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师生的互动中,充分利用非言语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师生互动的模式比较简单、互动存在的差异较大、并且非互动言语未得到有效的重视等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和内涵后,不断反思教学中互动教学开展的实际效果,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大大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等,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也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季薇薇,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16期:35-39

师生互动 引导探究 篇5

[关键词]师生互动 引导探究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59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出现了很多弊端,影响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们主动发现和探究。为此,教师需要分析实验整体,在实验之前,可以设法创新实验内容,让学生提出一些假设,借助实验,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有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与探究,这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磁场》时,就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将一块儿布包在条形磁体的外面,怎么样才能找出它的N极呢?如果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放置几只小磁针,磁针会指向相同的方向吗?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且将问题的答案给找了出来。

二、积极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样方可盘活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将挂衣钩带到课堂中来,做与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实验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容易拉开两个挤在一起的吸盘?在生活中,使用吸盘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考虑过可以采取哪些改造方法?因为这些东西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学生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有效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物理实验,学生都比较感兴趣,且操作欲望都比较强;但是这种兴趣往往集中体现在操作对象身上,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此,我们教师应重视物理实验,除了要增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本质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透镜一章时,教师可自制器具来引导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对光的传播路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凸透镜可以会聚平行光,因此会聚作用是其一大特点;而凹透镜则会发散光。让学生先写出实验感受,然后经过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自增加了学生实验之后,在理解一些物理知识时,学生们就会开展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同时,如果有问题出现于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会积极探究,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比如,在用内能转化机械能实验中,压缩气体用活塞来制造,随之升高气体温度。但是实验很难成功,主要就在于活塞没有较好的封闭性。诸多因素的作用,其也容易出现损坏,无法有效燃烧里面的棉花。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将一块白磷加在里面。实践表明,有着较好的效果。长期下去,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做实验解决,这样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

此外,还需要对课后实验作业进行科学布置,对操作性内容的比例适当增加。比如在对小孔成像章节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个小孔照相机,然后课堂结束之后,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内自己也制作一个。学生非常积极地完成了作品。在第二节课开始之前,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互相观看和评价彼此制作的小孔照相机,并且小组之间探讨小孔照相机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迅速检查,对学生多多鼓励,激发学生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不容忽视,通过实验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还可以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应科学组织实验教学,合理引导,强化交流,鼓励探究,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师生互动共创和谐 篇6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教学中只有“讨论”才是课改的体现,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起来难度较大,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问题讨论起来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教师该讲的知识未讲清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者。同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的碰撞。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内容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学生在球场上各司其职,努力拼搏。之后,在课堂上学习该内容时我请几位同学谈了赛后感想,并巧妙设问:比赛要想成功缺少任何一个位置的队员行吗?如果各位置的队员齐备,比赛以杂乱无章的次序进行,还能成功吗?学生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回答,归纳出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中的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进行说明,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似无疑可设。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如果能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正确,有的说错误。我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去积极思考,多数学生作了否定回答,我趁机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了学生的热烈争论,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就使学生在“无疑一释疑一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通过不断地设疑,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下一篇:女性主义媒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