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作文训练

2024-08-14

师生互动作文训练(精选8篇)

师生互动作文训练 篇1

以往的作文训练中, 大都是学生写、教师改, 忽视了作文语言的强化训练和营造良好的作文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心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 我有说话的愿望, 便想倾吐。”要使学生善于倾吐, 并用优美的语言形之成文, 就要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以灵活多变的手段增添学生的作文兴趣。

1. 教师“练功”, 学生练笔

这两方面需要协调进行。首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 不论是阅读课、讲析课, 还是作文课, 都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作文前, 教师应多写“下水”作文。同时要求学生从句子到篇章勤于练笔。对于小学生, 应多给学生布置造句的作业, 不能只满足于是否用进去了词语、句子通不通, 还要从思想性、生动性、精练准确性等方面提高要求。能写出好的句子后, 再练日记、短文。对于中学生, 要求他们坚持写日记, 并且学会写随笔、读后感等。若学生作文中有闪光的思想、精彩的文句, 可集中成册, 展览交流,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由会写而乐写, 进而要写。此外, 课堂上, 还应多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 每节课腾出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一个小故事、作一篇小讲演、复述当日新闻等, 这样既督促了学生拓宽了阅读范围, 扩大了知识面, 更使学生的表述能力大为提高。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作文就是说话, 作文就是用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言为心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说得出来, 写出来自然会流畅生动。最后, 建立师生作文训练互动的“资料库”。平时要求统一图书分类笔记、积累知识卡片, 这样作文时就能巧引妙摘, 做到妙语连珠。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辨析, 准确地运用这些词句, 让他们不但知道用, 而且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阅读, 自然就会模仿一些名篇笔法进行作文, 这可以说是学生学写作文的第一步。模仿不是目的,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 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 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2. 发散思维, 独辟蹊径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不仅要指导各种体裁文章的一般思路, 更要启发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独辟蹊径, 极力写出与众不同、富于个性甚至有灵性的文章来。写作过程中, 让学生以全新的自由和全部的主动来审题、立意、选材、布局, 使学生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手写我口”, 而不是过去的以学生之“手”写教师之“指导”。另外,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 不要过多地给学生造成心理定势, 特别对文章的内容绝不能给学生造成定势, 而使作文千篇一律。学生习作时, 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他们, 充分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使其思维达到空前活跃, 以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发挥其创造力, 从而写出不同的作文来。我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题目一般出自学生熟悉的生活, 根据题目, 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有条件的话, 还可把电教媒体引入作文教学中, 根据命题要求, 制作相关的幻灯片、录像、视频资料、录音等。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而且为打开作文思路做了很好的准备。

3. 灵活评改, 鼓励引导

评语是对学生习作的总评, 但评的方式方法不同, 收到的实效也截然不同:有时你评了很多却可能劳而无功:有时寥寥几笔, 却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 燃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对于教师,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 更会受益匪浅, 终生难忘。

那么如何借作文评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打评语时, 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尽可能地去肯定、鼓励, 因为, 大多数习作都是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的, 教师的评语可以说是一种期待, 他们看评语时, 不仅仅是拿它当作文评语来看, 更要透过评语看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给学生的作文下评语时应尽量给他们鼓励和引导, 对于学生作文的缺点和努力方向, 应委婉提出, 避免直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即使面对一个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 如能连续几次在评语中肯定其长处, 他就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作品,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每次习作中, 久而久之定会诞生出一篇篇比较优秀的作文来。

学生喜欢从教师身上去寻求做人的道理, 这种寻找也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他们往往在作文中提出一些咨询性的问题:其中有对温暖的渴求, 也有寻求帮助和理解。面对这些灵魂“饥渴”的学生, 教师应在评语中给他们足够的精神食粮, 否则就很可能打击他们习作的积极性, 失去积极进取的热情。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倾诉类似的苦衷时, 我们就应对症下药, 在评语给他一剂渡过难关的“良药”。

作为语文教师应用真情和心血去关注学生的作品, 在评语中既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指导, 使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也注重情感的感染, 使他们树立信心, 主动去探求作文的成功之路。

评改后, 教师应及时对作文作以综合讲评。讲评时, 教师要重在正面引导, 发扬优点。好的作文可以在讲评之前张贴传阅, 也可以让写得好的学生朗读作文, 作自我讲评, 起现身说法的作用, 还可随时汇编“作文选”, 鼓励学生观摩交流, 进一步激发他们乐于作文的热情。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师生互动新探 篇2

【关键词】师生互动  作文教学  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85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学习写作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大大小小的作文不下百篇。然而到了高年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写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的作文。在内容上,要么“言之无物”,拖沓冗长,记“流水帐”,要么“言之无序”,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内容不真实,“无病呻吟”,说大话、假话、套话、空话;在形式上,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文是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师生互动。

一、师生互动共积累

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得心应手,技高一筹,以及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笔者认为,那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师生共同注重积累,主要包括写作知识、素材、方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引领者、参与者,就更要注重积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井水”,才能让学生“吃饱喝足”。师生互动积累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摘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二是涉猎。从电视、广播、互联网上等新闻媒介里汲取写作知识和素材,让自己添才强智。三是背诵。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背诵下来。四是批注。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技巧的积累。在每天上课前抽出3—5分钟,教师和学生都把自己所积累的东西说一说、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并对积累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积累多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有话可说。

二、师生互动共练习

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笔者认为教师自己绝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写下水作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并就此撰有专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写作。教师下水能营造一种写作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从“岸上”下到“水里”,自然亲切起来。此时老师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师生是平等的,互相欣赏,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和老师比赛,有的学生心里一定在暗暗和教师较劲:“我写出来一定要超过老师”!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从写作心理角度分析,教师的下水文章是很好的刺激物,它对于形成学生写作的“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有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很有体会,他说“当我写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教师给学生规定的写作题目和内容,究竟是否恰当,学生是否有话可写,在下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倾向等等这些问题,通过自己亲自参与,亲自实践,动笔写一写,做到胸中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师生互动共批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大凡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是经过几易其稿最终成为不朽之著作,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最终完成。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作文的传统改法就是教师单方面修改,当把辛辛苦苦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关注的是分数或等级,好的分数,一笑了之,反之便立即塞进课桌和书包里。至于老师的增删改动、旁批眉批、要求建议,学生很少去认真研读。可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只是“一厢情愿”,十有八九是徒劳无功。

要改变这一常规,笔者认为应从“改”上下工夫,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修改,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上上策”。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四种作文修改方法:一是面改。即当着学生面对面批改,边讲边改、边启发边指导、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优点,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会更加显著。同时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面改要有计划,每次面改要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作文,这样学生收获会更大,教师的劳动也取得了事半功备倍的效果。二是互改。由教师进行指导,将全班分为几个大组,大组里面套小组,通过“圈”、“点”、“批”、“画”等方法,主要是看主题是否明确,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结构层次是否严谨、清楚,语言是否通顺、连贯、得体,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格式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三是自改。即老师修改一篇作文,然后指出这样改的理由,让学生照着样本自行修改。四是带改。针对班上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带着他改,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哪怕是只有一小段、一句话、甚至是只有一个词用得好,都大张旗鼓的表扬。让这些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唤醒他们的写作欲望。通过这四种修改方法,能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共同体验。同时教师还从繁重的批改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写作。

四、师生互动共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评判和评价。可从作文题目、语言、修辞、内容、结构、立意、包装形式等方面去赏析,师生互谈体会,各抒己见,看题目是不是新颖,语言是不是精练,修辞是不是用得到位,内容是不是真实,结构是不是合理,立意是不是有深度,外包装是不是别致。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求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就行,一篇文章有一两处闪光点就应该值得肯定。话说回来,在赏析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只褒不贬,教师在指出学生作文不足的时候,多用肯定句,慎用否定句,从侧面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多给学生一些自信和鼓励。赏析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遴选出较好的作文和有进步的作文,上墙报、出班级小报,并将佳作邮寄一些报刊杂志发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赏析是“互动”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在实践中,笔者认为通过赏析作文至少有五点好处:1.激发了(下转第49页)(上接第85页)学生的浓厚写作兴趣。2.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3.起到了以好促差、以差警好的作用。4.加深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理解的“深度”。5.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通过师生互动,能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和共同参与下,整个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打破了教师“给水喝”的局面,让学生学会了“找水源”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陈秉章.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3期.

[3]《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第1期.

师生互动作文训练 篇3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

1. 在实际准备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的就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的设计。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所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老师科学合理地让学生手脑并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的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的教课方式依然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虽然有课堂互动环节,也有问题的讲解和训练,但是课堂精讲精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草率,虽然通过提问讲解问题等方法进行了课堂互动,但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讲授高中数学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设计问题并且进行练习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而且在提问问题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获得答案,不要问题一提出来就立即给学生解答,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无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2. 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计划好的教学任务,部分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讲解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欲望。

有的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觉得自己给出的题目有些难度,就不管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在讲解时也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没有听懂。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课堂师生之间互动讲解的目的,而且还给那些学习一般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受挫感,让他们觉得即使自己能够解答出难题老师也不会关注他们,从而降低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班里数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3. 还有一部分高中数学老师在课堂讲解和训练的环节中,所设置的训练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理解能力,从而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老师在进行当堂训练的时候,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自己想当然地进行问题的设置,结果导致学生训练的效果不太理想。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比如,老师在进行二次函数的讲解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初中所学的二次函数掌握到何种地步,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训练的设置,不能过于困难,让学生一筹莫展;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一听便得出答案,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当堂训练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做了具体规定。课堂精讲精练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体现,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精讲精练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和了解的问题。

1. 对课堂训练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下,老师只顾自己讲解,拼命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从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课堂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课堂训练核心问题的讲解,老师可以明白学生的知识漏洞在哪里,从而可以弥补这个漏洞,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但是,老师一定要正视课堂提问的作用,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整节课过多地用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和过于简单的训练来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样做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挥。

2. 老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刚提问完问题就急着给学生做出解答。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在进行问题讲解时,应该充分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确保自己讲解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听懂。同时,在学生解答问题进行当堂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在班里进行巡视,查看学生的解答情况,这样能够更进一步地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把握。

3. 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不能专门针对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而忽视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

老师的课堂精讲精练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对问题进行解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只看到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只有那些数学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才能解答出来,而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看到这些问题望而却步,一筹莫展,这样就不可能会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真正有效的课堂讲练应该充分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4. 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讲练时,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如果老师设置的数学问题根据课本上的现有公式就能够解决出来,那么就说明训练的题目过于简单,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如果老师设计的数学问题过于困难,全班懂的人寥寥无几,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无法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当堂训练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堂训练,另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后也能够明白。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既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需求。老师的当堂训练应该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推理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增加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一小部分学生虽然之前不能理解,但是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也可以明白和了解,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和容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才是有效的数学课堂。

总体来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进行课堂的精讲精练,还要使自己设计的当堂训练变得合乎科学,变得合乎情理,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发挥课堂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琛.有效数学课堂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扈希峰.高三数学复习课“题组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篇4

【关键词】互动  创新  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生刚接触物理,学生的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限。因此,积极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首先,很多物理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讲授法,从而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考试前,学生翻出笔记本,背背笔记,考试中的实验题基本上就能应付过去了,丝毫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其次,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不重要,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完全就是应付,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致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了完成教学计划的空架子,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的系统性。

另外,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做分组实验的需求。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欠缺,物理教师兼任实验员,加大了物理教师的工作量,物理老师无力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那么,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时,力图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准确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通过合理的语言引导来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1.在每次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做一次实验。这样,教师可以熟悉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课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和检查好实验课上要用到的器材,考虑好演示实验前、中、后的语言引导、过度和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2.演示实验要简单明了、现象清楚,方便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和结果。

3.有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在这样单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免觉得无趣,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可以选择让学生配合一同进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能使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例如,在讲述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地变化的实验时,铅笔芯可以直接从学生中获得。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把知识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4.教师可以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强它的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力压桌面,桌面的形状并没有变化。怎样将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呢?我认为可以作如下的改进:把激光笔放在桌面上,按压桌面,观察远处墙面上的激光光斑即可。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做好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头戏,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的实验。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对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做实验前,首先是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原理的讲解。教师在讲解实验相关器材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为详尽地了解实验相关的器材,为实验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应当尽可能地形象生动,而不是简单地陈述。

2.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示范,教师铺垫得越好,那么,学生在实验时才会错误越少,实验的正确率才会提高。这样,实验教学的吸引力才会更大,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学习好书本上的知识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上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力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能研究出适用于生活的小发明。真正落实“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标。从而更深层次的领会和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更完整地构建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1.科学地选取探究性实验的课题。探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切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科学、合理、有趣、创新。因此选题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脸盆,眼药水瓶,胶带纸,铁钉,软管,以及医用针筒做成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动手去探究,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2.认真地组织探究性实验的活动。

教师在选择好探究性实验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去假设,引导学生动手去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激励学生在失败中找出问题,不断地去完善,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升华物理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实验技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构建起更为完善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 即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能动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作文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讲授作文知识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表现为“一放”和“一收”的辨证存在。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它的成效与接受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一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与本单元的文体样式或主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 当然现在的作文教学趋向于只规定题目或给出材料, 淡化文体, 但即便如此, 也要求教师先介绍有关的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 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 即在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文要求基础之上, 能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写出明白晓畅、言词达意的文章。而写作文的过程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心智活动, 作文则是学生个性的直接展现, 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综合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真细致地介绍有关文体和表达方面的知识, 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学生相应的作文训练, 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其意义在于启迪而非束缚。因此, 作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另一主要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即教师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进行引导, 以促进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学原理如兴趣、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等, 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利用学生某些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诸多心理因素中, 我认为, 兴趣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 它决定了人的想象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展开, 对于作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掌握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效果, 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诱导, 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能不能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趣, 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 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良好作文习惯的能否形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设想、推理, 选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描写论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乃至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的另一方法则是让学生多看、多读好的范文, 它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 提供给学生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示范, 增强学生的语感, 从而使他们由别人的成功作文激发起自己的尝试欲望, 激活自己的兴趣动机, 在头脑中建立起注意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情志, 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另外, 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开阔思路, 对于一件事物, 引导他们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 而是从各种可能出发, 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利用学生的某些心理因素进行正面诱导, 提高作文质量方面, 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 即教师在把握学生个性心理变化基础上, 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 认清好坏善恶, 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的批阅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认可或否定其意见、观点, 对于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认识事物、树立正确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作文习惯、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课程, 还是师生行为关系、心理关系存在的舞台。它所包含的这两种主要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及师生关系的拉近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把握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两种微妙可观的主要关系, 摆正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 恰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适时利用学生心理因素, 实现作文教学与师生的双重进步。

摘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对每次的练习有一定指向性, 又不能在辅导上过于死板、具体、统得过死, 更不能用条条框框去套学生的习作, 要恰当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在教师和知识技能的引导下进行大胆实践, 积极尝试, 并自觉向所学知识靠拢, 实现主体的自由性和自觉性。

提高作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篇6

一.通过互动教学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 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体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一般用3年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背熟《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诗经》等。杜甫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来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说:“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可见训练语感的重要。

训练语感应从课内课外方面进行, 在课内语感教学上, 我们应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全篇或重要语段) , 采用演讲比赛或朗读表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教学,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会大有好处。

课外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主。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广泛的阅读, 难以在语言构思风格方面有独到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课外必读书目, 旨在让学生从中汲取文字营养, 丰富语言, 增强语感。我们有必要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 教师不做任何讲解, 只做适当点拨引导, 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朗读精彩段落, 品味关键语句, 当堂熟读成诵。相信只要坚持师生互动阅读, 认真训练语感, 积累活水, 学生的文思定会似清澈山泉汩汩流出。

二.通过互动教学激发兴趣

唐代韩愈有“不平则鸣”说, 认为好的文章是在胸有怨愤不平之气时写的, 事实上也确如此, 古代文学史的千古佳作很多处于被贬文人之手,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刘禹锡的《陋室铭》等。因为他们在文中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才达到了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学生作文也是如此。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求, 爱护学生敢想, 敢说, 敢写的热情, 随时随地地引发学生创造灵感, 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 使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发实感, 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当然, 命题作文也是必要的, 这便于考察学生的审题构思, 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能力, 平时应将命题作文与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接合起来。

三.通过互动教学倡导个性化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个性化作文的倡导, 呼唤着作文的新举措,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让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 深入生活,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赤诚爱心, 鼓励写“放胆文”, 允许学生发散思维, 张扬个性, 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具人格力量, 更具个性风采。比如四川一位考生在以“美丽”为主题的作文中命题《遗憾, 真美》。再比如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中, 将贫穷、苦难作为财富是个性新颖的作文。当然, 个性化并不是绝对地写作自由, 也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必须把握好度。应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 既有创新, 又符合历史与逻辑, 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 这样的作文才有生命力。

四.通过互动教学评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节中明确指出,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表达真情实感, 体验人生。”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追求率真的表达、灵性的闪现, 倡导开放和创新是教师们的共识, 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其是教师对问题作文的指导改进不大, 造成学生“写”和教师“导”脱节的局面。传统的作文批改习惯上由老师完成, 学生仅是看批语而已, 这就造成老师批改得很累, 又因时间少而不细致, 学生被动接受又无兴趣, 若让学生分成若干作文小组, 在老师指导下相互评改作文, 既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又可使他们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作文训练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教育学认为,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交流和观念碰撞等方式, 进行有效双边互动的过程, 具有互动性、双向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教育实践学指出, 有效的师生互动, 不仅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 还有认知互动和观念互动等内容.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为追求高效率,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课堂成为教师的“阵地”, 学生成为“听众”, 出现“一言堂”的单向性教学活动形式, 限制和降低了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形式, 提升教学活动效能.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年来, 本人在如何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把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使师生互动更趋合理

互动性、双向性, 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抓住师生互动的有效切入点, 是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活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强制的师生互动活动, 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宗旨.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联系教材、紧扣内容和贴近学生, 在适宜的教学时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使教师和学生在有效、合理的教学互动中, 教学活动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如在需要探究新知内容时开展师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指出, 初中生在对新知探求过程中, 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采用探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开展.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时, 学生通过预习, 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此时, 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 设计了具有师生互动特性的探究环节, 请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并猜想有什么性质, 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对角线平分, 但忽视了“互相”两字, 也有猜到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等错误结论, 这时, 教师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 将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合作探究小组,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 (刻度尺、剪刀、图钉) , 要求学生在动手中交流探知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采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得出结论, 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对折, 看能否对折后重叠, 得出结论以及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四个小三角形, 尝试能否重叠等方法.但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不知道选哪两个三角形重叠、分不清三角形哪两边是原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一半和不知道绕交点旋转180°后在什么位置等情况,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进行合作探究.这样, 就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互助的乐园、师生彰显个性的舞台.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 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提高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使师生互动更贴实际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活动, 面向的是每一名学生个体, 具有群体特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将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时, 要将每一名学生个体集中到双边互动活动中, 把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以及整体性教学理念渗透贯穿到整个师生互动活动中, 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整体提升.如在“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 (-1, -5) , 且与正比例函数y=21x的图像相交于点 (2, a) .求: (1) a的值; (2) k, b的值; (3) 这两个函数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辨析解题过程互动中, 教师改变以往部分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 将辨析互动的重点放置在中等、后进学生群体身上,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 结合自身在解答一次函数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 开展合作探析活动, 辨析出该案例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 从而实现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三、凸显师生互动的能力性, 使师生互动更加高效

能力发展是有效教学活动实施的归宿和根本.初中数学教师在师生互动活动中, 应将能力教学和素养培养作为其基本要求,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活动, 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中, 教师将判定定理内容渗透到学生自主探析问题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有效活动中, 运用探析手段, 获取判定定理的内涵和要义, 同时, 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目标要求, 设置出具有典型性、概括性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新知进行思维扩散活动, 对新知内容进行迁移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在高效互动过程中, 数学思想和素养得到再次提升.

师生互动 引导探究 篇8

[关键词]师生互动 引导探究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59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出现了很多弊端,影响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们主动发现和探究。为此,教师需要分析实验整体,在实验之前,可以设法创新实验内容,让学生提出一些假设,借助实验,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有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与探究,这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磁场》时,就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将一块儿布包在条形磁体的外面,怎么样才能找出它的N极呢?如果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放置几只小磁针,磁针会指向相同的方向吗?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且将问题的答案给找了出来。

二、积极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样方可盘活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将挂衣钩带到课堂中来,做与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实验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容易拉开两个挤在一起的吸盘?在生活中,使用吸盘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考虑过可以采取哪些改造方法?因为这些东西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学生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有效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物理实验,学生都比较感兴趣,且操作欲望都比较强;但是这种兴趣往往集中体现在操作对象身上,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此,我们教师应重视物理实验,除了要增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本质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透镜一章时,教师可自制器具来引导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对光的传播路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凸透镜可以会聚平行光,因此会聚作用是其一大特点;而凹透镜则会发散光。让学生先写出实验感受,然后经过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自增加了学生实验之后,在理解一些物理知识时,学生们就会开展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同时,如果有问题出现于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会积极探究,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比如,在用内能转化机械能实验中,压缩气体用活塞来制造,随之升高气体温度。但是实验很难成功,主要就在于活塞没有较好的封闭性。诸多因素的作用,其也容易出现损坏,无法有效燃烧里面的棉花。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将一块白磷加在里面。实践表明,有着较好的效果。长期下去,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做实验解决,这样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

此外,还需要对课后实验作业进行科学布置,对操作性内容的比例适当增加。比如在对小孔成像章节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个小孔照相机,然后课堂结束之后,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内自己也制作一个。学生非常积极地完成了作品。在第二节课开始之前,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互相观看和评价彼此制作的小孔照相机,并且小组之间探讨小孔照相机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迅速检查,对学生多多鼓励,激发学生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不容忽视,通过实验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还可以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应科学组织实验教学,合理引导,强化交流,鼓励探究,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儿童绘画能力发展下一篇:以学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