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2024-08-14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共12篇)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1

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这种认识必将会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绘画。他们会用铅笔、蜡笔、水彩笔等工具, 把他们看到的事物画下来, 大多数时候是记忆画, 也有写生和想象因素。这种能力要比文字表达的能力早五到六年。十岁之前, 形象思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并且儿童绘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它有一定的传承性, 是随着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自然而然中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形象思维,绘画能力,掩饰,表现,传承性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只要智力正常,都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认识的世界。他们用铅笔、油画棒、水彩笔等工具,把他们看到的事物画下来,大多数时候是记忆画,也有写生和想象因素。这种能力要比文字表达的能力早五到六年。也就是说,儿童用文字简单地记述某一个形象,一般在八九岁以后,而用绘画表现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从三四岁就开始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和发展;二是表现形式,就是徒手草图,他们的画不管看上去多么幼稚,都是儿童美术的雏形。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地引导和鼓励,方法正确科学,儿童的这种能力就能得到顺利的发展,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美术基础,这种能力会是终身的,甚至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对少儿美术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脉络大致已经清楚,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十岁以前,形象思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从幼儿到十岁左右,孩子们通过形象思维表达认识的世界。如果没有形象作为手段,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教育几乎是无法进行的,文字的表述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很模糊的。形象思维的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他们智力的发展程度。儿童能无所畏惧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人人都是小画家。家长、教师一切接触他们的人,对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只能欣赏,鼓励和表扬,最多是在表扬的基础上略加引导,切不可指手画脚,更不能用自己的认识方式代替他们的认识,如果强行这样做,长期下去,孩子会对绘画丧失信心,从而扼杀了他们绘画能力的发展。其实家长所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绘画工具,如铅笔、纸张、油画棒等,引导他们去玩,在玩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如何观察,让他们从自然、书本、电视当中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千万不可批评他们画的不像、不好。要知道敢于把自己的认识通过画表现出来,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值得大加鼓励赞赏。这并非是权宜之计,应该真诚地这样做。至于更深层次的绘画,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步地进行。

二、儿童绘画的特点,即“注重作用,顾虑掩饰”

儿童绘画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即“注重作用,顾虑掩饰”。什么意思呢?儿童画画是伴随着他们的认识程度而逐步增长的,他们重视所画对象的功能,即所起的作用。例如他们画车,不管是汽车、自行车还是婴儿车,一定要把车轮加上去,这些有作用的东西通常情况下会画的会比较大。画房子一定要画上门和窗子,门上通常会自然而然地画上把手,不然会觉得门打不开。画人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只要是穿衣服,就不会忘记给衣服加上纽扣。因为他们学会穿衣服,扣纽扣,是一件大事,纽扣是衣服的关键结构,一定要把它画出来。画一个人的头部,他会把眼睛、鼻子、嘴巴画的占满整个脸部,而不是一半,给脑颅留出另一半空间,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脑颅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好多大一点的学生学画,总是把眼睛的位置画的过高。这正是儿童绘画时期“注重作用”在心理上的存留。儿童时期还怕画前面的东西遮挡住后面的东西。例如他画奶奶炒菜,会把房子画在旁边或者是后面,这是说奶奶在厨房炒菜,并不是如画面所说的在“院子里炒菜”。他画森林,会把一棵树放在另一棵树的头顶,像叠罗汉一样。画一辆小汽车,下面有两个轮子,车顶上也会有两个轮子,这不是说汽车有两个轮子朝天,而是另外两个轮子被遮挡住了,而它们又很重要,汽车没有四个轮子是不行的,于是就在车顶上表示出来。

三、儿童绘画有其文化继承性的一面,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教”出来的

儿童绘画有其文化继承性的一面,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教”出来的。中国儿童画画,基本上全部是先画轮廓线,然后把色彩填到轮廓线里面,而西方儿童画画,绝大数用色块来表现对象,画一个孩子,头发、面部、衣服等等都是用色块涂上去的,很少用线勾出的。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正如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他们都是由印度象棋发展而来的。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有很大的改变,都突显出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观念,对之加以改造的特点。当然,绘画不是象棋,但文化思想的底蕴是相通的。

纵观上述儿童能力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我们感到很兴奋,它的发展是那么有活力,那么自然生动,如果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就会使孩子们在中学阶段,掌握徒手草图的能力,上了高中和大学,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从事各种职业的时候,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将是无穷无尽的,那将是多么大的人力资源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特别喜欢美术的学生,会成长为艺术人才,比如画家、设计师、雕塑家,专门从事人类精神财富的生产。

但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巨大的差异,儿童绘画能力,会在10~13之间,停止发展,出现中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儿童到十岁前后,智力会发展的很迅速,可是绘画能力却不能与它同步。他们会发现自己画的东西越来越不像,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他们开始逐渐不满意自己画的作品,慢慢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当这个时候家长或同学批评他的画,给他泼凉水,他就会停止画画,转向文字表达,再也不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的认识和想象了。其他知识,不必进行技能的训练,不管他是否从事这种职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会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和发展。但是绘画能力却不再发展。即使他将来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但他的绘画,通常情况下会停留在10~13岁的水平上,不会在有所进步。记得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同样的题目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身边还有一条小狗) 请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以及许多成年人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的老师们画出,不要在画面写字签名,按名字编上序号,统一让美术系、教育系、中文系的老师们判断这些画哪些是儿童画,哪些是成人的作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作品都被认为是儿童画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儿童绘画能力中断的这一现象。

那么,能不能避免这种中断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做起来是很困难的。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画不要进行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而且要多加鼓励,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其次,要改变整体的社会氛围,要改变儿童学画画就要考艺术院校,就要从事艺术行业,否则学画就没有必要,学了也没多少用处的观点;最后,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课时量,教学大纲到高考应试制度以及师范大学的教学方针,也就是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形成一系列科学的体系,才能完成。这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儿童美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需要家长、老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像“玩”一样的画画,开发挖掘出更多的潜能,逐步的掌握徒手草图能力,让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2]杨景芝.儿童绘画与智力启蒙[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9.

[3]蒋荪生, 李永长.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2

一 前庭功能 1 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4 3 2 1 2 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4 3 2 1 3 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4 3 2 1 4 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4 3 2 1 5 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4 3 2 1 6 俯卧地板和床上时头、颈、胸无法抬高。4 3 2 1 7 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4 3 2 1 8 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4 3 2 1 9 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4 3 2 1 10 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4 3 2 1 11 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支手。4 3 2 1 12 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4 3 2 1 13 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4 3 2 1 14 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4 3 2 1 二、触觉防御 15 对亲人特别暴躁,强词夺理,到陌生环境则害怕。4 3 2 1 16 害怕到新场合,常常不久便要求离开。4 3 2 1 17 偏食,挑食,不吃青菜或软皮。4 3 2 1 18 害羞,不安,喜欢孤独,不爱和别人玩。4 3 2 1 19 容易粘妈妈或固定某个人,不喜欢陌生环境,喜欢被搂抱。4 3 2 1 20 看电视或听故事容易大受感动、大叫或大笑,害怕恐怖镜头。4 3 2 1 21 严重怕黑,不喜欢在空屋,到处要人陪。4 3 2 1 22 早上懒床,晚上睡不着,上学前常拒绝到学校,放学后又不想回家。4 3 2 1 23 容易生小病,生病后便不想上学,常常没有原因拒绝上学。4 3 2 1 24 常吸吮手指或咬指甲,不喜欢别人帮忙剪指甲。4 3 2 1 25 换床睡不着,不能换被或睡衣,出外常担心睡眠问题。4 3 2 1 26 独占性强,别人碰他的东西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4 3 2 1 27 不喜欢和别人谈天,不喜欢和别人玩碰触游戏,视洗脸和洗澡为痛苦。4 3 2 1 28 过分保护自己的东西,尤其讨厌别人由后面接近他。4 3 2 1 29 怕玩沙土、水,有洁僻倾向。4 3 2 1 30 不喜欢直接视觉接触,常必须用手来表达其需要。4 3 2 1 31 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或反应过于激烈。4 3 2 1 32 听而不见,过分安静,表情冷漠又无故嘻笑。4 3 2 1 33 过分安静或坚持奇怪玩法。4 3 2 1 34 喜欢咬人,并且常咬固定的友伴,并无故碰坏东西。4 3 2 1 35 内向,软弱,爱哭又常会触摸生殖器官。4 3 2 1 三、本体感 36 穿脱衣裤、拉链、系鞋带等动作缓慢、笨拙。4 3 2 1 37 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4 3 2 1 38 吃饭时常掉饭粒,口水控制不住。4 3 2 1 39 语言不清,发音不佳,语言能力发展缓慢。4 3 2 1 40 懒惰,行动慢,作事没有效率。4 3 2 1 41 不喜欢翻跟头、打滚、爬高。4 3 2 1 42 上幼儿园仍不会洗手、擦脸、剪纸及自己擦屁股。4 3 2 1 43 上幼儿园(大、中班)仍无法用筷子,不会拿笔、攀爬或荡秋千。4 3 2 1 44 对小伤特别敏感,依赖他人过度照料。4 3 2 1 45 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球、投球。4 3 2 1 46 怕爬高,拒走平衡木。4 3 2 1 47 到新的陌生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4 3 2 1 四、学习能力(6岁以上填)48 看来有正常智慧,但学习阅读或做算数特别困难。4 3 2 1 49 阅读常跳字,抄写常漏字、漏行,写字笔划常颠倒。4 3 2 1 50 不专心,坐不住,上课常左右看。4 3 2 1 51 用蜡笔着色或用笔写字也写不好,写字慢而且常超出格子外。4 3 2 1 52 看书容易眼酸,特别害怕数学。4 3 2 1 53 认字能力虽好,却不知其意义,而且无法组成较长的语句。4 3 2 1 54 混淆背景中的特殊圆形,不易看出或认出。4 3 2 1 55 对老师的要求及作业无法有效完成,常有严重挫折。4 3 2 1 五、大年龄儿童(11岁以上填)56 使用工具能力差,对劳作或家务事均做不好。4 3 2 1 57 自己的桌子或周围无法保持干净,收拾上很困难。4 3 2 1 58 对事情反应过强,无法控制情绪,容易消极。4 3 2 1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结果 评 定 项 目 原始分 评定结果 建 议 1.前庭失衡 2.触觉过分防御 3.本体感失调 4.学习能力发展不足 5.大年龄的特殊问题 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 原始分与标准分转换表 标准分 3岁组原始分 4岁组原始分 5岁组原始分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10 11 12 13 14 15 29 29 30 30 31 32 44 45 46 47 48 49 23 24 24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31 45 45 46 47 48 49 26 27 28 28 29 29 29 30 30 31 32 32 50 51 52 52 53 54 24 25 26 27 27 28 16 17 18 19 20 33 33 34 34 35 50 51 52 53 54 27 28 28 29 30 31 32 32 33 33 50 51 52 53 54 30 30 31 31 32 33 34 34 35 36 55 56 56 57 58 28 29 29 30 31 21 22 23 24 25 36 36 37 37 38 55 56 57 58 59 30 31 32 33 33 34 34 34 36 36 55 56 57 58 59 32 33 33 34 34 36 37 38 39 39 59 60 61 62 63 32 33 33 34 34 26 27 28 29 30 39 39 40 40 41 60 61 62 63 64 34 35 35 36 37 37 37 38 39 39 60 61 62 63 64 35 35 36 36 37 40 40 41 42 42 63 64 65 65 67 35 36 37 37 38 31 32 33 34 35 42 42 43 43 44 65 66 67 68 69 37 38 38 39 40 40 40 41 42 43 65 66 67 68 69 38 39 39 40 41 43 43 44 44 45 67 68 69 70 71 38 39 39 40 41 36 37 38 39 40 44 45 46 46 47 70 71 72 73 74 41 41 42 43 43 43 44 45 45 46 69 70 71 72 73 41 42 42 43 43 46 46 47 47 48 72 73 73 74 74 42 43 43 44 44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49 50 75 76 77 78 79 44 44 45 46 46 47 48 48 49 49 74 75 76 77 78 44 44 45 46 46 49 49 50 51 51 75 76 77 78 79 45 45 46 47 47 46 47 48 49 50 50 51 52 52 53 80 82 83 84 85 47 47 48 49 50 49 50 51 52 52 78 79 80 80 81 47 47 48 49 49 52 53 53 54 54 80 81 82 83 84 48 48 49 49 50 51 52 53 54 55 54 54 55 55 56 86 87 88 89 90 50 51 52 53 53 53 53 54 54 55 82 83 84 85 86 50 51 51 52 52 55 56 57 57 58 85 86 87 88 89 51 52 53 53 54 56 57 58 59 60 56 57 57 58 59 91 92 93 94 95 54 54 55 56 56 55 56 57 57 58 87 88 89 90 91 53 53 54 54 55 58 59 59 60 61 89 90 91 92 93 54 55 56 56 57 61 62 63 64 65 59 60 61 62 62 96 97 98 99 100 57 58 58 59 60 59 59 60 60 61 92 93 94 95 96 56 56 57 57 58 62 62 63 64 64 93 94 95 96 97 57 58 59 59 60 66 67 68 69 70 63 63 64 64 65 101 102 103 104 105 60 62 63 64 65 65 97 97 98 99 100 58 59 60 65 65 66 66 67 97 98 99 100 101 标准分 6岁组原始分 7岁组原始分 8岁组原始分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10 11 12 13 14 15 30 30 31 32 33 34 51 52 53 54 55 56 31 31 32 32 33 33 10 10 11 11 12 12 31 32 33 33 34 34 52 53 54 54 55 56 27 28 29 30 30 31 11 12 12 13 13 14 31 31 32 33 34 34 48 49 50 51 52 53 21 22 22 23 23 24 9 10 10 11 11 12 16 17 18 19 20 34 35 35 36 37 57 58 58 59 60 34 34 35 35 36 13 13 14 14 15 35 35 36 37 38 57 58 59 60 61 32 32 33 33 34 14 15 15 16 16 35 35 36 37 38 54 54 55 56 57 25 26 27 28 28 12 13 14 14 15 21 22 23 24 25 37 38 38 39 40 61 62 63 64 65 36 37 37 38 38 15 16 16 17 17 39 40 40 41 42 62 63 64 64 65 34 35 35 36 36 17 17 18 18 19 38 39 39 40 40 58 59 60 61 62 29 30 31 32 32 16 16 17 17 18 26 27 28 29 30 40 41 42 42 43 66 67 68 69 70 39 39 40 40 41 18 19 19 20 20 42 43 44 44 45 66 67 68 69 70 37 38 39 39 40 19 20 21 21 22 41 42 42 43 44 63 64 65 66 67 33 34 34 35 36 18 19 19 20 20 31 32 33 34 35 44 45 45 46 47 71 72 73 74 75 41 42 42 43 43 21 21 22 22 23 45 46 47 48 48 71 72 73 74 74 40 41 42 43 43 23 23 23 24 24 45 45 46 46 47 68 69 70 71 72 36 37 38 39 39 21 21 22 23 23 36 37 38 39 40 48 49 49 50 50 76 78 79 80 81 44 44 45 45 46 23 24 25 25 26 49 50 50 51 51 76 77 78 79 80 44 44 45 45 46 25 25 26 26 27 48 49 50 50 51 73 74 75 76 77 40 41 41 42 43 24 25 25 26 26 41 42 43 44 45 50 51 52 53 54 81 82 83 84 85 46 47 47 48 49 26 27 27 28 28 52 53 54 54 55 81 82 83 84 85 47 48 48 49 49 27 28 28 29 29 52 53 53 54 54 78 79 80 81 82 44 44 45 46 46 27 27 28 29 29 46 47 48 49 50 55 55 56 56 57 86 87 88 88 89 50 50 51 51 52 29 29 30 30 31 55 56 57 57 58 85 86 87 88 89 50 51 52 52 53 30 30 31 31 32 55 56 57 57 58 83 84 85 86 87 47 48 49 50 51 30 30 31 31 32 51 52 53 54 55 58 59 59 60 60 90 90 91 92 93 52 53 53 54 54 32 32 33 33 34 58 59 60 61 61 90 91 92 93 93 53 54 54 55 55 32 33 33 34 34 58 59 60 60 61 88 89 90 91 92 52 52 53 54 55 33 33 34 35 35 56 57 58 59 60 61 62 62 63 64 94 95 96 97 98 55 55 56 57 57 34 35 35 36 36 62 63 64 65 65 94 95 96 97 98 56 56 57 57 58 35 35 36 36 37 62 63 64 64 65 93 94 95 96 97 56 57 57 58 58 36 37 37 38 38 61 62 63 64 65 64 65 65 66 67 99 100 101 102 103 57 58 58 59 59 37 38 38 39 39 66 66 67 68 68 99 100 101 102 103 58 59 59 60 37 38 38 39 40 65 66 67 67 68 98 99 100 101 102 59 59 60 39 39 40 40 66 67 68 69 70 68 69 69 70 104 105 105 60 40 69 69 70 70 104 105 105 40 69 69 70 70 103 104 105 标准分 9岁组原始分 10岁组原始分 11岁组原始分 12岁组原始分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大肌肉及平衡觉 触觉防御 本体感 学习能力 10 11 12 13 14 15 26 27 28 29 29 30 45 46 47 49 50 51 23 24 25 26 27 27 10 11 11 12 12 13 31 32 33 33 34 34 49 50 51 52 53 54 26 27 27 28 28 29 8 8 8 9 9 9 30 31 31 32 33 33 47 48 49 50 51 52 27 28 28 29 30 31 13 13 14 15 15 16 37 37 38 38 39 40 51 51 52 53 54 55 27 28 28 29 30 31 12 13 13 14 14 15 16 17 18 19 20 31 32 33 33 34 52 53 54 55 56 28 28 29 30 31 13 14 14 15 16 35 35 36 37 38 55 56 57 58 59 29 30 31 31 32 9 10 11 11 12 34 35 35 36 37 54 55 56 57 58 31 32 32 33 34 16 17 17 18 18 41 41 42 42 43 56 57 58 59 60 31 32 33 33 34 16 16 17 17 18 21 22 23 24 25 35 36 37 38 38 57 58 59 60 61 32 32 33 34 34 16 17 17 18 18 38 39 40 41 41 60 61 62 63 63 33 34 34 35 36 12 13 14 14 15 38 38 39 40 41 59 60 61 62 63 34 35 36 36 37 19 19 20 20 21 44 44 45 45 46 61 63 64 65 66 34 35 36 36 37 18 19 19 20 20 26 27 28 29 30 39 40 41 42 43 62 63 64 65 66 35 35 36 37 37 19 19 20 21 21 42 43 44 44 45 64 65 66 67 68 36 37 37 38 39 16 16 17 18 18 42 42 43 43 44 64 65 66 67 68 38 38 39 39 40 21 22 22 23 23 46 47 47 48 49 67 68 69 70 71 38 38 39 39 40 21 21 22 22 23 31 32 33 34 35 43 44 44 45 45 67 68 70 71 72 38 39 39 40 41 22 22 23 23 24 46 46 47 48 48 69 70 71 72 73 39 40 41 41 42 19 19 20 21 21 45 46 47 47 48 69 71 72 73 74 41 42 42 43 44 24 24 25 25 26 49 50 51 51 52 72 73 74 75 76 41 41 42 43 43 23 24 24 25 25 36 37 38 39 40 46 47 48 49 50 73 74 75 76 77 42 42 43 44 44 24 25 25 26 26 49 50 51 52 52 74 75 76 77 78 43 43 44 44 45 22 22 23 24 24 49 50 51 52 52 75 76 77 78 79 44 45 45 46 47 26 27 27 28 28 52 53 54 54 55 77 78 79 80 81 44 44 45 46 46 26 26 27 27 28 41 42 43 44 45 51 52 53 53 54 78 79 80 81 82 45 46 46 47 48 27 27 28 28 29 53 53 54 55 55 79 80 80 81 82 46 47 47 48 48 25 26 26 27 28 53 54 55 56 57 80 81 82 83 84 47 48 48 49 49 29 29 30 31 31 56 56 57 58 58 82 83 84 85 86 47 48 48 49 49 28 29 29 30 31 46 47 48 49 50 55 55 56 57 57 83 84 85 86 87 48 49 50 51 51 30 31 31 32 32 56 57 57 58 59 83 84 85 86 87 49 49 50 51 51 28 29 30 31 31 57 58 58 59 60 85 86 87 88 89 50 51 51 52 52 32 32 33 33 34 59 59 60 61 61 87 88 89 90 91 50 51 51 52 52 31 32 32 33 33 51 52 53 54 55 58 59 60 61 62 88 89 91 92 93 52 52 53 54 54 33 33 34 34 35 59 60 61 62 62 88 89 90 91 91 52 52 53 54 54 32 32 33 33 34 61 62 62 63 63 91 92 93 94 95 53 54 54 55 56 34 35 35 36 36 62 62 63 63 64 92 93 94 95 96 53 54 54 55 56 34 34 35 36 36 56 57 58 59 60 63 63 64 65 65 94 95 96 97 98 55 56 56 57 57 36 36 37 37 38 63 64 64 65 66 93 94 95 96 97 55 56 56 57 57 35 36 36 37 37 64 65 65 66 67 96 97 98 99 100 56 57 58 58 59 37 37 38 38 39 64 65 66 66 67 97 98 99 100 101 56 57 58 58 59 37 37 38 38 39 61 62 63 64 65 66 67 67 68 69 99 100 101 102 103 58 59 60 38 39 39 40 67 67 68 69 70 98 99 100 101 102 58 59 59 60 38 39 39 40 67 68 68 69 70 101 102 103 104 105 59 60 39 40 67 68 68 69 69 102 103 104 105 59 60 39 40 66 67 68 69 70 70 104 105 70 103 104 105 70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一、感觉统合理论的概述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errington C.S.(1906),Lashley 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 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Ayres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结果,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1972)。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这一理论涉及了脑功能及发展、学习及学习障碍和治疗这三部分。

依据感觉统合的理论,感觉输入的控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学习障碍可能是由于对感觉讯息组织不良所致。即:当感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时,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Integrative Dysftlnction)。Ayres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学习困难儿童存有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Ayres因子分析的研究分成不同的亚型或综合征(Ayres,1974)。Clark F.A.(1985)等对Ayres的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身体运动协调障碍:指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这方面存在问题,会导致运动障碍。儿童早期会表现穿脱衣裤,扣钮扣,拉链,系鞋带动作缓慢及笨拙;

运动协调不佳;

吃饭时常掉饭粒;

由于控制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的肌肉发育欠佳,影响舌头及唇部肌肉、呼吸和声带的运动,会造成发音及语言表达能力不佳。Ayres等认为:运动协调不良是由感觉统合障碍所致;

在学习困难儿童中,较正常儿童更为多见。

(2)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可表现为不同形式,主要涉及视知觉问题,一方面可能与躯体感觉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与右脑半球的功能有关。这类障碍在儿童可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左右分辩不清,易迷失方向。儿童还会还会表现视觉的不平顺。视觉的跳动原本是婴幼儿的自然现象,人的视觉天生是不稳定的,所以婴幼儿最喜欢看车子外的移动物体,如跳动的物体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也逐渐地稳定,便能做左右或上下的移动,这也是阅读的开始。儿童若视觉不稳定,便无法做平顺移动,所以看书会跳字、跳行,严重的无法进行阅读,做功课眼睛也容易疲劳,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3)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前庭功能障碍关系密切。Ayres在研究中发现:学习困难儿童可能前庭功能未见下降,但他们往往对前庭刺激的统合存在问题。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人的翻、爬、坐、站、跑的学习与前庭功能关系密切。前庭功能影响了身体和周围环境协调。由于胎位不正、爬行不足及早年活动不足都会引起前庭功能不足。失常的儿童会表现为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常碰撞桌椅;

爬上爬下、不安地乱动;

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4)听觉语言障碍: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障碍与左脑半球功能有关,而与感觉统合过程关;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与前庭平衡功能统合障碍有关。人类的听觉神经形成比较早,但成熟却比较晚。由于儿童早年的听觉较弱,故受不了太高或太大的声音。因此,环境嘈杂声音太多、父母经常发脾气或责骂儿童,都会造成儿童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的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在儿童长大后,就会表现听力不佳,不知如何与人沟通.还会表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不佳。

(5)触觉防御障碍:近来有很多研究都证实它与不安、活动过多有关。当对这类儿童进行触知觉检查时,儿童常表现出过分防御、躯体和情绪反应过度(Ayres,1965)。Ayres的理论基础是根据}lead J.(1920)的研究结果。Head提出:人的触觉反应系统有两种:一种是自卫性或保护性反应,另一种是辨别性反应。Ayres据此提出有触觉防御障碍的儿童,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就会做出过分的触觉防御性反应。有些儿童由于早期的不良因素,如:早产、剖腹产及活动限制,这些均会引起儿童的触觉过分防御性反应。日常生活中触觉过分防御可表现为: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羞、不安、粘妈妈、怕黑;

咬指甲、偏食、挑食、独占性强。

二、量表的来源及内容:

1.量表的来源:在过去的三十年里,Ayres设计了一系列临床评定测验(1、2)为了对感觉统合进行研究,Ayres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每一亚型编制了检核表。由父母填写。由检查者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严重程度做评定。台湾的郑信雄(1985)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将几种综合症状检核表综合起来,编制成感觉统合检核表(3)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4.)从台湾奇德儿脑力开发联盟引进此表,经在国内10余地区的施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5),证明其在大陆具有较好的的可用性和可接受性。

2.量表的内容:此量表适用于6~11岁的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评定。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1~5五级评分。“从不”为最高分,“总是如此”得最低分。量表又分成五项,每一项内容如下:

(1)大肌肉及平衡:主要涉及身体的大运动能力。包括“手脚笨拙,容易跌倒”等14题。

(2)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不稳(触觉过分防御):主要对情绪的稳定性及过分防御行为进行评定。包括“害羞,不安,喜欢孤独,不爱和别人玩;

看电视或听故事,容易大受感动,大叫或大笑”等21题。

(3)本体感不佳,身体协调不良:主要涉及身体的本体感及平衡协调能力。包括“穿脱衣服,系鞋带动作缓慢;

不喜欢翻跟头,打滚及爬高”等12题。

(4)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主要涉及由于感觉统合不良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包括“阅读常跳字,抄写常漏字或行,写字笔划常颠倒;

不专心,坐不住,上课常左右看;

对老师的要求及作业无法有效完成,常有严重挫折”等8题。

(5)大年龄的特殊问题:有3题,此项包括对使用工具及做家务的评定,主要评定10岁 以上的儿童。

三、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由儿童的父母或知情人根据儿童最近1个月的情况认真填写。量表的评分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1~5五级评分。“从不”为最高分,“总是如此,得最低分。此量表又分为5大项,根据年龄及性别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T分数(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儿童的得分低于40分为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量表,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均已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感觉统合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引进了感觉统合量表后,首先对北京地区进行了测试,之后又在全国14省市地区进行了测试,得出了常模。此表的评分选用了按年龄转换的标准T分,保证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此表的评分简便,检查者很容易掌握。加之量表叙述的问题为儿童日常生活出现的现象,父母易于回答,量表的可接受性比较好等特点,这些说明此表应用性好。

我们选用感觉统合量表用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和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的评定,并作为感觉统合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的工具,均已证实此表的客观性及实用性。

姓名     性别         年龄         出生日期       检查日期 儿童主要的问题或困难: 亲爱的家长同志: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与大脑和身体运动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关,要提高学习成绩与效率,必需先了解儿童的脑及生理的发展,为此我们设计了下面问卷,请家长根据儿童最近半年的表现认真填写。

填写方法:根据儿童的情况在“从不[5]“、“很少[4]“、“有时候[3]“、“常常[2] “、总是如此[1]画圈。题中所说的情况只要有一项符合就算。

从不这样 很少这样 有时候 常常如此 总是如此(一)1·特别爱玩会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6·俯卧地板和床上,头,颈,胸无法抬高。

7· 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只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二)15·对亲人特别暴躁,强词夺理,到陌生环境则害怕。

16·害怕到新场合,常常不久便要求离开。

17·偏食,挑食,不吃青菜或软皮。

18·害羞,不安,甚欢孤独,不爱和别人玩。

19·容易粘妈妈或固定某个人,不喜欢陌生环境,甚欢被搂抱。

20·看电视或听故事,容易大受感动,大叫或大笑,害怕恐怖镜头。

21·严重怕黑,不甚欢在空屋,到处要人陪。

22·早上懒床,晚上睡不着,上学前常拒绝到学校,放学后又不想回家。

23·容易生小病,并生病后便不想上学,常常没有原因拒绝上学。

24·常吸吮手指或咬指甲,不喜欢别人帮忙剪指甲。

25·换床睡不着,不能换被或睡衣,出外常担心睡眠问题。

26·独占性强,别人碰他的东西,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27·不甚欢和别人谈天,不喜欢和别人玩碰触游戏,视洗脸和洗澡为痛苦。

28·过分保护自己的东西,尤其讨厌别人由后面接近他。

29·怕玩沙土,水,有洁僻倾向。

30·不喜欢直接视觉接触,常必须用手来表达其需要。

31·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或反应过于激烈。

32·听而不见,过分安静,表情冷漠又无故嘻笑。

33·过度安静或坚持奇怪玩法。

34·喜欢咬人,并且常咬固定的友伴,并无故碰坏东西。

35·内向,软弱,爱哭又常会触摸生殖器官。

(三)36·穿脱衣裤,钮扣,拉链,系鞋带动作缓慢,笨拙。

37·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

38·吃饭时常掉饭粒,口水控制不住。

39·语言不清,发音不佳,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40·任性,行动慢,做事没有效率。

41·不喜欢翻跟头,打滚,爬高。

42·上幼儿园,仍不会洗手,擦脸,剪纸及自己擦屁股。

43·上幼儿园(大,中班)仍无法用筷子,不会拿笔,攀爬或荡秋千。

44·对小伤特别敏感,依赖他人过度照料。

45·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队,投球。

46·怕爬高,拒走平衡木。

47·到新的陌生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

(四)48·看来有正常智慧,但学习阅读或做算数特别困难。

49·阅读常跳字,抄写常漏字,漏行,写字笔划常颠倒。

50·不专心,坐不住,上课常左右看。

51·用蜡笔着色或用笔写字也写不好,写字慢而常超出格子外。

52·看书容易眼酸,特别害怕数学。

53·认字能力虽好,却不知其意义,而且无法组成较长的语句。

54·混淆背景中的特殊圆形,不易看出或认出。

55·对老师的要求及作业无法有效完成,常有严重挫折。

(五)56·对使用工具能力差。对劳作或家事均做不好。

57·自己的桌子或周围无法保持干净,收拾上很困难。

58·对事情反应过强,无法控制情绪,容易消极。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3

一、关注儿童学习过程,还原真实灵动的课堂

1.创设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材增加了新的Grammar time 版块,如何将抽象的语法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吸纳,学会运用,需要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理解;在操练中学会应用。以Unit3 Our animal friends第二课时为例,热身环节我设计了guessing game来听一听,猜一猜动物;开展小组竞赛描述动物;回忆课文说说Nancys fish ,Mikes dog. 这些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使用句型…have…,…has…进行会话。之后过渡到语法点的学习,抛出问题:Look at” have” and” has”, What do they mean? 让学生思考,在他们的回答上做进一步总结: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but different use.随即请学生读一读表格中的句子,找出have 与has的不同点。

2.搭建语言输出平台,提高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学习One…and the other…这个句型之后,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身边事物举例:I have two mobile phones. One is old and the other is new.来促进理解, 抛砖引玉。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容小觑,他们说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I have two cousins.One is fat and the other is thin. I have two new dresses. One is white and the other is pink. I have two rubbers. One is big and the oher is small.思维一旦被激活,便如开闸之水汩汩而出。再比如在上Unit5 What do they do?一课里提到Su Hai妈妈的职业factory worker,通过开放式提问:If you are a worker,what factory do you want to work in?由此引發出一场关于factory的畅想之旅:I want to work in a car factory. I want to work in an ice cream factory. I want to work in a toy factory.每到这样的时刻,我们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欢乐轻松的氛围,大家恣意表达,任思维尽情衍生。

二、指导儿童协作学习,获得自主发展的成功体验

协作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协作,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丰富和全面的解释,才能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我将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相结合,把全班分成多个四人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小组评价竞争机制。小组协作学习,能使学习者在过程性学习中充分利用同组间的差异,变差异为资源,进行互助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儿童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值。

在教学五上Unit8 At the weekends一课时,进行到精读文本阶段,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自读课文,找出生词或不理解的词句后交流学习。个别小组讨论后仍有问题时,请他们将问题写于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解决黑板上的问题。随后通过课件,检验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共同体验通过上下文和插图学习生词的方法。

新教材的课文趣味性极强,很适合表演,我充分给予孩子们机会,尽量满足一切表演需求,让人人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合作排演。一个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达到效果,会做到互帮互助,合理分工,比如,轻的任务会分派给能力稍弱的学生,有了困难,大家会自动自发地帮助他。

形成性评价的介入,让教师从不同纬度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监控、调整和推进,强化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和成就感。评价时我会从小组整体表现出发,侧重表扬团队协作优秀的。久而久之,小组表演效果提高不少,那些能力稍弱的孩子面对表演也表现得特别积极和有自信,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协作学习给了他们团队的归属感,练习的安全感,对表演的热情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他们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在创造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我一直在反思,怎样让英语作业更有意义,既能兼顾巩固所学,又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他们所喜欢。事实上,上个学期我已经在试着做改变了,我尝试着让孩子们写配图小文章,自己整理错题等等。这些个性化的作业让孩子们萌生了对作业的期待和热情。这个学期,我尝试着加大个性化作业的比例。一开学我就让孩子准备两个英语作业本,一个小本子用来做常规的抄写作业,一个大本子用来完成个性化作业。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4

一、 关注儿童学习过程, 还原真实灵动的课堂

1.创设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情境, 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材增加了新的Grammar time版块, 如何将抽象的语法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吸纳, 学会运用, 需要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 理解;在操练中学会应用。以Unit3 Our animal friends第二课时为例, 热身环节我设计了guessing game来听一听, 猜一猜动物;开展小组竞赛描述动物;回忆课文说说Nancy’s fish , Mike’s dog. 这些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使用句型…have…, …has…进行会话。之后过渡到语法点的学习, 抛出问题:Look at” have” and” has”, What do they mean? 让学生思考, 在他们的回答上做进一步总结: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but different use.随即请学生读一读表格中的句子, 找出have与has的不同点。

2.搭建语言输出平台, 提高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学习One…and the other…这个句型之后, 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而是通过身边事物举例:I have two mobile phones. One is old and the other is new.来促进理解, 抛砖引玉。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容小觑, 他们说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I have two cousins.One is fat and the other is thin. I have two new dresses. One is white and the other is pink. I have two rubbers. One is big and the oher is small.思维一旦被激活, 便如开闸之水汩汩而出。再比如在上Unit5 What do they do?一课里提到Su Hai妈妈的职业factory worker, 通过开放式提问:If you are a worker, what factory do you want to work in?由此引发出一场关于factory的畅想之旅:I want to work in a car factory. I want to work in an ice cream factory. I want to work in a toy factory.每到这样的时刻, 我们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欢乐轻松的氛围, 大家恣意表达, 任思维尽情衍生。

二、指导儿童协作学习, 获得自主发展的成功体验

协作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 只有通过协作, 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丰富和全面的解释, 才能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我将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相结合, 把全班分成多个四人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小组评价竞争机制。小组协作学习, 能使学习者在过程性学习中充分利用同组间的差异, 变差异为资源, 进行互助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儿童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值。

在教学五上Unit8 At the weekends一课时, 进行到精读文本阶段, 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自读课文, 找出生词或不理解的词句后交流学习。个别小组讨论后仍有问题时, 请他们将问题写于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解决黑板上的问题。随后通过课件, 检验学生的学习, 与学生共同体验通过上下文和插图学习生词的方法。

新教材的课文趣味性极强, 很适合表演, 我充分给予孩子们机会, 尽量满足一切表演需求, 让人人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 合作排演。一个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达到效果, 会做到互帮互助, 合理分工, 比如, 轻的任务会分派给能力稍弱的学生, 有了困难, 大家会自动自发地帮助他。

形成性评价的介入, 让教师从不同纬度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监控、调整和推进, 强化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和成就感。评价时我会从小组整体表现出发, 侧重表扬团队协作优秀的。久而久之, 小组表演效果提高不少, 那些能力稍弱的孩子面对表演也表现得特别积极和有自信,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协作学习给了他们团队的归属感, 练习的安全感, 对表演的热情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他们回答问题,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在创造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我一直在反思, 怎样让英语作业更有意义, 既能兼顾巩固所学, 又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为他们所喜欢。事实上, 上个学期我已经在试着做改变了, 我尝试着让孩子们写配图小文章, 自己整理错题等等。这些个性化的作业让孩子们萌生了对作业的期待和热情。这个学期, 我尝试着加大个性化作业的比例。一开学我就让孩子准备两个英语作业本, 一个小本子用来做常规的抄写作业, 一个大本子用来完成个性化作业。

儿童图表理解能力发展的研究论文 篇5

【摘要】本研究选择幼儿园中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各60名作为被试,通过四种图表任务的测试考察儿童图表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5~7岁儿童对表格、饼状图、点状图和柱状图的理解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从中班到大班这一阶段是儿童图表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词】儿童;表格;饼状图;点状图;柱状图 一、问题的提出在幼儿的一目活动中,图表无处不在。如,每天的值日生安排会显示在表格中:“小餐厅”游戏中有图表式的菜单;在“自然角”,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图表记录着植物的生长变化……图表的形式一目了然,幼儿较容易理解。幼儿也可以在使用图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对应、比较、分类、集合、计数等基本的数学能力,从而促使自己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阶段发展。

“图表能力”包括阅读图表信息、解释图表信息含义和制作图表的能力。图表有四种基本类型,即图画、柱状图(或直方图)、折线图和饼状图,儿童能建构和理解的通常是图画和拄状图。帕特里夏等指出,儿童要实现对图表的理解必须关注图表中相互整合的各种信息,如图表的名称、格式等。斯特沃尔斯等总结出了儿童获得建构和理解图表的能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实物型图表(objectgraphs)阶段,即儿童会运用积木之类的真实物品来建立图表。在这一阶段,儿童通常只能将两组事物进行比较,而比较的方法是一一对应。二是图画型图表(picturepraphs)阶段,这时儿童会用抽象一些的事物代替实物来表征,如,将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贴在白纸上以示意。三是方格型图表(squarepaperpraphs)阶段,即从图画过渡到表格,这时儿童不再需要利用真实物品,而可以直接使用画有方格的纸来建立图表。到了这一阶段,儿童已逐渐能独立完成制图表的任务。

图表能帮助儿童解决很多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统计一周里每天的游戏内容分别是什么,每天有多少小朋友来上幼儿园,大家穿的衣服、鞋子有多少种不同的颜色、种类,等等。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1)5~7岁儿童对图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如何发展的?(2)5~7岁儿童对图表的理解是否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被试为上海市两所中等水平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幼儿以及一所小学的一年级儿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各60名共180名儿童作为被试。其中,中班幼儿平均年龄为56.55个月(年龄范围51~62个月,标准差3.534),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为68.28个月(年龄范围63~78个月,标准差3.751),一年级儿童平均年龄为79.00个月(年龄范围73~87个月,标准差3.853)。男孩和女孩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选用格雷厄姆斯等人针对儿童统计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的测查题中关于表征数据能力的部分题目来对被试进行测查。测查过程为:向被试出示动物卡片(小熊卡片3张,小鸟卡片3张,小兔卡片2张,小狗卡片1张),请被试按自己的方式将卡片分类后,出示准备好的表格、饼状图、点状图和柱状图(见下图a、b、c、d),请被试把图表中空缺的数字或图形补充进去。为避免记忆效应,四种图表以随机顺序出示。

在正式测查一个月后对25%的被试进行了重测,重测信度为0.83。此外,从本研究获得的数据来看,被试在四种图表任务中的得分均随年龄增长而稳步递增,可见该测查工具具有较好的年龄区分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5~7岁儿童的图表理解水平

通过对儿童在理解图表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将儿童认识和理解图表的能力划分为三种水平。

水平一: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有两种可能的行为表现。一种是儿童完全不理解这四种图表的表征方式,因而不知道怎么答题。一种是儿童无法将眼前的图表与手中的卡片联系起来,因而在图表中胡乱填上与问题无关的数字或其他内容。

水平二: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也有两种可能的行为表现。一是儿童能通过观察对图表有初步的理解。如,能意识到圆点或矩形表征的是数量,因而会将圆点或矩形填充进去,但他们对图表数据与卡片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仍不确切,因而他们所填充的圆点的数量或矩形的高度与对应的卡片数量不符。另一种表现是儿童明白要用这四种图表来表征卡片的数量。但由于对图表特点认识不足,他们仅以填充数字的方式来表征卡片的数量。

水平三: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已能理解这四种图表的特点,认识到数字、圆点、矩形是用来表征卡片数量的,也能认识到图表中的数字、图形与卡片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并能针对每种图表的特点,使用数字、圆点和矩形来正确表征卡片的数量。

对于不同的图表,不同年龄儿童的理解水平也不同。测查结果表明。儿童使用四种图表来表征数据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1 表格对于表格,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一和水平二,即大部分中班幼儿要么无法理解表格这种表征形式,要么只能理解部分内容。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二和水平三。而大部分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已达到水平三。可见,儿童对于表格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显著提高,且增速稳定,到了小学一年级,大部分儿童都能顺利完成表格测试任务。

2 饼状图对于饼状图,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一和水平二,即大部分中班幼儿要么无法理解饼状图,要么只能理解部分内容。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二和水平三,超过半数的大班幼儿能顺利完成测试任务,而大部分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已达到水平三。可见,儿童对于饼状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距大于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差距,儿童理解饼状图的能力在大班出现了飞跃。

3 点状图对于点状图,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一和水平二,即大部分中班幼儿要么无法理解点状图,要么只能理解部分内容。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二和水平三,超过半数的大班幼儿能顺利完成测试任务,而大部分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已达水平三。可见,儿童对于点状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距大于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差距。儿童理解点状图的能力在大班出现了飞跃。

4 柱状图对于柱状图,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一和水平二,即大部分中班幼儿要么无法理解柱状图,要么只能理解部分内容。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主要处于水平二和水平三,而大部分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已达到水平三。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距略小于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差距。可见。儿童对于柱状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时发展较快。

根据儿童图表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计分,处于水平一计0分,处于水平二计1分,处于水平三计2分。即可统计出5~7岁儿童在每种图表任务中的得分,相关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儿童在四种图表任务中的得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班与中班的差距大于小学一年级与大班的差距。

(二)5~7岁儿童图表理解能力的发展轨迹比格斯等人(1991)提出了儿童数据表征能力发展的SOLO模式,即儿童数据表征能力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随意期、过渡期、量化期和分析期。在随意期,儿童在尝试应对挑战性任务时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在过渡期,儿童常常只能关注到任务一个方面的特点;在量化期,儿童大体能准确地表征,也能关注到任务的各方面特点;在分析期,儿童已能稳定地完成表征任务,不仅能关注任务的各方面特征,而且能在这几个方面建立起联系。

研究者结合对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策略的分析,以及格雷厄姆斯等人总结出的6~11岁儿童表征统计数据能力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分析了5~7岁儿童图表理解能力的发展轨迹,具体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表现。(1)随意期:儿童无法理解表格、饼状图、点状图、柱状图等表征方式。(2)过渡期:儿童能认识到表格、饼状图、点状图、柱状图等表征方式的部分特点,但无法将这些图表与动物卡片的类型、数量等数据联系起来。(3)量化期:儿童能认识到表格、饼状图、点状图、柱状图等表征方式的部分特点,也能将这些图表与动物卡片的类型、数量等数据联系起来,但无法准确使用与每种图表相适应的表征形式来表征数据,仅能以数字表征或使用其他表征方式,但表征的数量是正确的。(4)分析期:儿童能认识到表格、饼状图、点状图、柱状图等表征方式的特点,也能将这些图表与动物卡片的类型、数量等数据集合联系起来,并用正确的表征形式来表征各个数据集合的数量。

(三)5~7岁儿童图表理解能力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以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5-7岁儿童在图表任务中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图表理解能力发展上,年龄主效应显著(F=69.24,p<0.001),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17,p>0.05),年龄和性别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0.40,p>0.05)。

为了进一步揭示主效应的含义,利用PostHocTests里的Tamhane进行平均差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三个年龄段儿童的图表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班和中班之间的差异大于小学一年级与大班之间的`差异。因此,从中班到大班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儿童理解图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四种图表任务中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表格、饼状图、点状图和柱状图任务。而小学一年级儿童在柱状图任务中的得分高于其他三种任务。

中班幼儿在表格和饼状图任务中表现不稳定。出错原因主要有:(1)在计算数据时便出错了,因而造成后来答案的错误。(2)不能理解表格和饼状图的意义,不明白图画边上的空格是用来填写数量的,有部分幼儿在空格中全部填上了1。(3)由于对表格和饼状图的理解水平不稳定,因此在填写单种卡片的数量时正确,但在填写两种卡片数量之和时出现错误,有部分幼儿直接填上了2。

点状图和柱状图这两种表征方式更为抽象,这对中班和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在幼儿园里用数字符号表征数量的情况是较常见的,理解表格和饼状图的难度就相对降低了。但对点状图中的圆点和柱状图中的矩形,很多中班幼儿就不能理解了,他们有的直接将数字填上去,有的甚至没有将答案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而是写在了其他空白处。此外,中班幼儿在完成柱状图任务时也会受到点状图任务的影响,会以画圆点的形式替代画矩形。还有的幼儿没能认识到柱状图中矩形的高矮代表的是数量的大小,因而直接比着左边已有的矩形的高矮来画。

比顿等人的研究发现,仅有30%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和55%的四年级学生能从一个图表中挑出数据自行建立一个柱状图。赫克曼等人研究得出,60%的四年级学生能够使用手头的数据建立一个柱状图,但当学生被要求自行组织需要的数据来完成柱状图时,成功率较低,只有42%。可见,对于儿童来说,柱状图本身便很难理解。但本研究在测试中只要求儿童根据自己对图表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将图中剩余的部分内容补充完整,而这就大大降低了任务难度。因此本研究关于柱状图任务的测试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并不冲突。

儿童的点数能力对他们的测试得分也有影响。如,中班幼儿中就有在点数卡片时正确但在点数点状图中的圆点时出错的情况。而大班幼儿不论是点数能力、分类能力,还是对抽象表征模式的理解能力,都较中班幼儿有较大提高,因此在四种图表任务中的得分自然也大大高于中班幼儿。

小学一年级儿童在柱状图任务中的得分高于点状图任务,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研究者出示的柱状图中画有横向网格线,这样,儿童在画矩形的时候可能会根据网格来数数,因而出错率就降低了。而在点状图任务中没有这样的隐性提示,儿童在画圆点来表征数量时,很可能会多画或少画。而小学一年级儿童在表格和饼状图任务中的得分低于柱状图任务,可能是由于他们往往不是用点数而是直接用目测的方式来计算卡片数量的,然而他们高估了自己的目测能力,因此出错率较高。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亲子沟通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性条件。[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沟通方式的演进,更突显了语言沟通的及时性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在4岁以前生长最快,在此阶段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刺激促使其脑神经发展。孩子从出生到一岁之间称为语言准备期也叫前语言期,以后进入语言发展期,学前儿童进入语言发展期以后,也需要大概三四年的时间方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从听懂语音开始到说出语音到掌握基本语意,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清楚、完整地转述他人的语言,最后发展到能对语言运用自如。[2]

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交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而其父母在学前儿童言语萌发之时,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对其语言能力发展尤为重要。

一、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学前儿童随时都起着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100多名孩子及其父母的调查发现:

(一)现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非常重视

调查中的家长有2%是研究生,49%是大学本科生,大专占18%、中专占12%,17%是高中文化,还有2%是初中文化。85%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学前期在早期阅读、识字等早期教育方面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视且有较高的期待。

(二)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够关心

调查显示,有27%的家长会不顾工作劳累,每天坚持为孩子讲故事、倾听孩子说话,66%的家长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会给孩子讲故事,其中有23%的家长认为自己累时则采取敷衍的态度,告诉孩子说明天再讲。7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语言发展不需要特别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三)家长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更不注意孩子的社会交往

调查中仅有34%的家长能坚持在任何时候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大多数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机会。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孩子经常有小伙伴同其玩耍;43%的孩子家中则一般没有人来,也不出去找同伴玩耍。只有50%的父母平日里愿意带孩子一起到邻居、亲友家里做客。

(四)孩子自身也存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调查中有31%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愿;25%的孩子能清楚、完整地陈述故事,语言发展水平较好;有40%的孩子能做到聚精会神地听父母说话; 77%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83%的孩子经常问为什么;这些差异和表现,说明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调查、访谈中还发现许多家长并不了解他们孩子的近期发展特点和兴趣,只是盲从社会的发展时尚和需求,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贻误了对孩子进行语言早期教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二、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的基本理念中说,学前儿童是独立的发展中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具有生存权、游戏权和发展权。因此,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要求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个体看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尽量满足孩子的当前需求。长此以往,定能促进孩子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懂得用语言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二)不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在他们眼里:孩子还小,能懂啥!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对孩子说话通常用命令的语气,严厉的声调,甚至是用消极的、禁止性的语言。对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倾诉,也会认为是些无聊的东西,毫无耐心去听。如此一来,孩子就算有什么话有什么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对父母的命令,即使心里不愿意也逆来顺受,懒得开口说,照着做就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受到了影响。

三、发挥亲子沟通技巧,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父母要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养态度、方式和措施。

(一)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关注孩子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结合孩子当前发展特征进行客观分析。

(二)把握孩子最近发展区目标,善用“语言”进行引导。

(三)当孩子能主动用语言表达身边的所见所闻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帮助孩子纠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

(四)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带孩子融入社会,扩大视角。

(五)运用语言游戏寓教于乐,引发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欲望。

(六)父母还应了解自己孩子在学前儿童期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征即语言发展阶段性,针对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提高沟通效果。

父母与孩子间的语言沟通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是亲子间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要知道,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父母不能忽略了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的语言,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速是否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口齿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温和亲切,能否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使孩子的使用语言和分析语言等语言能力方面发展在亲子沟通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红波.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4—167、171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7

关键词:父亲缺位,情绪能力,情绪理解,情绪调节

一、“父亲缺位”的相关研究

父亲缺位, 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 从而导致孩子缺少父爱、父教的现象。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儿童心理、情绪或行为问题都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邹阳 (2006) 对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发现, 父亲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时间很少, 且参与教育的形式也很有限;在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与天津市妇联对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父亲“缺位”的现象, 母亲通常扮演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造成“父亲缺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主观意识的缺乏, 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留下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观点, 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扮演着绝对主角, 而父亲的缺失则被视为正常现象。二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畸形家庭, 如随着“离婚潮”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所出现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

二、“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 幼儿的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

父亲缺位对儿童所造成的诸如情绪沮丧、急躁冲动、喜怒无常等均属于情绪情感的内容, 而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指标,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将会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以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为主要测量指标。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是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近年来, 许多研究表明, 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业成就以及问题行为等密切相关 (Denham, 2003) , 所以情绪理解与调节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

(二)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Darling和Steinberg指出, 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亲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 幼儿的重要他人, 其在参与教养的过程中对幼儿情绪的发展进行指导, 从而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良性发展。相关研究表明, 父亲参与教养的时间越长, 其对幼儿情绪发展的指导作用就越明显。在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社会情境即父子交往, 在这种交往关系中, 父亲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我国学者孟育群指出, 与其他交往方式相比, 父亲教养方式为干涉型的幼儿, 较多地表现出情绪不稳定。Kelly等人的研究也指出, 与父子关系不良或缺乏父亲参与教养的幼儿相比, 父子关系良好的幼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研究发现, 父爱缺失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 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急躁冲动、喜怒无常、感情冷漠等。

三、发挥父亲在幼儿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一) 合理的家庭教养, 转变教育观念

情绪发展不良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 因此, 父亲在教养方式的选择上, 应以民主型为主, 避免专制和放任型。欣赏、协助和引导幼儿情绪和行为。同时, 父亲也应不断学习, 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 了解并及时满足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尤其是那些缺席家庭教育的父亲, 更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主动参与并承担起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二) 选择恰当的陪伴方式, 提倡高质量的陪伴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父亲应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 不仅要有身体上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的参与。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知识和责任感引导的同时, 发掘和鼓励孩子身上的优点, 作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营造温馨、和谐、自然、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的提升。比如, 可以与孩子进行剪短的亲子谈话或沟通, 玩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等等。

(三) 及时给予情绪回应, 引导情绪恰当表达

正如Elliot等人所说:“通过平静地回应幼儿的愤怒与悲伤, 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方法同它们和平相处, 允许幼儿学习怎样去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比如, 告诉幼儿可以大声地将自己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觉得沮丧, 可以引导他说出来;如果他觉得烦躁, 就给他找个发泄的方法, 比如带他去运动, 或画出来, 或写在纸条上。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情绪管理绘本, 如《菲菲生气了》、《生气汤》、《床底下的怪物》等, 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 并在反复翻阅中, 学习和迁移别人的经验, 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丽珠, 董光恒.父教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2005, (3) :260~266

[2]邹阳.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唐荣.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现状及家庭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周润健.天津半数以上家庭子女教育父亲“缺位”.新华每日电讯.2008-10-17, 第3版.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8

据调查统计, 每年有超过20万的0至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近10年来, 全国儿童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 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原因死亡的儿童平均每天到达100余人。由此可见, 意外伤害成了威胁儿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

1.1自我保护知识不足儿童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来源渠道比较少, 自我保护的知识积累相对缺乏, 通过对100名3-10岁农村儿童的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

儿童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是家庭和学校, 而大多数家长很少或者从没有教育孩子预防或者防患安全隐患的知识, 有的家长虽然嘱咐孩子注意安全, 但是并不具体地指出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注意安全;安全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学校教育, 而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很少涉及安全教育, 通过对100所学校安全教育每学期进行的次数调查如表1显示。

从中可以看出来, 儿童在学校基本是以安全班会和班主任说教的方式进行, 很多学校未进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等活动, 而大约51%的学校从未进行如防止地震、自然灾害方面的安全实践演练活动。

1.2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儿童自我保护知识的欠缺导致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对危险的警觉性较低, 往往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也不能意识到危险的存在。通过对儿童关于路上玩耍、下河游泳、食品安全、性侵害等方面的调查, 儿童各方面的警觉度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得到, 儿童对下河游泳的警觉度较高, 而对其他常见的危险活动, 如路上玩耍、乱吃食品、性侵害的方面的危险警觉性较低。

1.3自我保护措施不足儿童自我保护的措施不足表现在, 遇见危险的时候不知所措, 或者采用不合理的应对方法。对儿童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调查情况, 如图3所示。

通过对100名3-10岁儿童的调查得知:大约52%的儿童遇见危险时不能想办法、不能正确面对, 其中21%的儿童遇见危险时只知道哭泣、31%的儿童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大约48%的儿童能够正确面对危险, 其中23%的儿童能够向周围人寻求帮助、9%的儿童能够较准确而迅速地做出反应、16%的儿童能够比较冷静地思考试图找出解决危险的办法。

2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发展较差的原因分析

2.1儿童的自身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的身体各项机能发展和身体器官发育还不成熟。心理的发展易受外界环境刺激所影响, 特别是儿童在面对意外事故的发生时情绪不稳、过于激烈反应、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较弱、会产生害怕心理。而正是因为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些特点, 对于意外事故的应对处理极为不利。另外, 儿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存在的不足, 也是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一个不利因素。

2.2家庭因素的影响儿童处于人生成长阶段, 需要家庭的呵护与关爱, 虽然有些父母已经尽心尽力, 但还是会在家庭的某个地方不经意间酿造那些追悔莫及的悲剧, 比如一个无护栏的阳台、一个尖锐的家具棱角、一个触手可及的插座或打火机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致命的伤害。上海市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姚建龙曾说, 每年暑假, 儿童伤害的事件都大量出现, 溺亡、烧伤、坠楼、性侵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疏于照管, 在国际上, “忽视”是标准意义上虐待儿童行为的一种, 和性侵害、精神虐待、身体虐待是并列的。

2.3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学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场地, 他们大部分的学习生活在那里进行, 而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已经屡见不鲜了。其主要是来源于校园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安全和潜在威胁因素, 如操场体育设备、楼道通道、校园交通安全、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人际关系及同伴关系等系列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2.4社会大环境的其他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调查显示, 车祸、溺水死亡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 特别是在自然、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过程中, 复杂的生活环境里潜在的危险系数在增加, 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机率也在不断攀升。

3农村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3.1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是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 接近60%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安全保障是他人而非自己, 他们认为有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安全事故离自己还远。这就是现在儿童的特点, 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中习惯于享受大人的照顾, 在学校中习惯于接受教师的安排, 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薄弱。这是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弊端:父母教师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儿童安全的责任, 致使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儿童需要热爱生命, 时刻重视安全, 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 并且学生要明白自己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 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 培养多种意识, 尤其是安全意识。

3.2家庭教育是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的前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表现在各个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单亲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现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教育方法不当, 导致孩子不愿听取, 因此放弃教育。尤其是在农村, 家长普遍的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多数家长很少或者从没有教育孩子安全知识或预防安全隐患。第二, 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很多家长都只看重成绩, 其他的都不重要。第三, 责任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薄弱。有家长认为, 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 学校就有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即使没有专业的知识, 也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和孩子共同成长, 掌握一些常用法律知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并教给儿童, 让他们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 依法保护自己。

3.3学校安全教育是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的关键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 要注意考虑学生的特点, 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 比如:图文并茂地解说、让学生进行小品相声的演绎、观看视频、知识竞答等形式。通过各种途径, 给学生创造一个重视安全的氛围。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强化生命教育, 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与不可重复性,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善待生命, 不轻易做出伤害自己及他人生命的事。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比如各种急救电话、各种安全标志等。除此之外, 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面对侵害时的防护措施。教育学生学会辨别复杂社会所隐藏的危险, 对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意外事故, 教师更要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办法, 培养儿童在面对意外事故时的紧急处理能力。

3.4社会环境是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的背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农村安全设施非常缺乏, 有些地方存在安全警示牌没有、安全设施不健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基本的急救电话不知道的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儿童营造一个热爱生命, 重视安全问题的氛围, 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对儿童的保护意识, 在全社会的环境中建立一种安全意识, 为儿童建立一个安全保护网。同时完善安全保障制度, 建立协助监督机构;促进安全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确实的将安全意识灌输给每一个人, 并让每个人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

4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我们期盼孩子更聪慧、更有才, 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泡影。一切都应该从小培养, 儿童正处于一个接受新知识的阶段, 同时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有效的安全意识培养, 能逐渐建立起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农村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欠缺, 对安全知识掌握不足,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均存在不足等问题, 值得引起家长、学校、儿童自己及社会各方面关注, 才能够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摘要:农村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普遍较差, 其原因与儿童的自身发展、家庭教育情况、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必须从这几方面进行反思, 促进农村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我保护,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邱连波, 林欣.家校合作强化儿童生命意识增强儿童自我保护能力[J].教育论坛, 2010 (10) .

[2]曹黔英.遵义市汇川区中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现状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3]刘淑芳.农村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以临漳县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9

关键词:音乐律动,身体运动能力

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健康发展与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儿童健康的理念, 主要是看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健康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 儿童的健康标准并不只是依据单纯的身体形态的发育指标来衡量, 而是包含了儿童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心理发育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城市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下降, 将严重影响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本文通过音乐律动活动, 对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音乐律动是指儿童在音乐伴随下, 有规律地做出富有节奏感和美感的身体动作。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 还能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音乐律动最早是由著名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提出。1900年前后, 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期间提出了“体态律动”学说, 并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1) 。他强调从音乐入手, 引导儿童通过身体去感受理解音乐的各个要素, 并且主张音乐教育应通过儿童身心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儿童不仅学习用听去感受音乐, 同时学习用整个肢体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特点、音乐的起伏变化。

一、通过音乐律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意义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律动是在音乐伴随下的韵律活动, 动作一般应该合乎音乐的节拍、节奏和艺术的美感。律动可以没有情节内容, 律动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特点要和动作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特点相符合。律动通过人的身体动作的不断产生与发展, 使人不断了解自身, 使自身的生理运动器官与心理产生互动, 使身心和谐的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简单来说, 音乐律动首先要学会用肢体对音响做出快速反应;其次要学会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再次学会身体的紧张与放松。具体来说就是音乐律动可以培养儿童眼睛、耳朵、身体和大脑之间进行快速交流的能力。由于儿童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 他们必须学会用耳朵接受音响信息, 用眼睛快速视谱同时把这些对音乐的理解、反应迅速传回到大脑, 经大脑快速加工编辑, 再把这些信息通过运动着的肢体反映出, 即在肢体与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而紧密的联系。音乐律动就是通过训练, 加快了眼睛、耳朵、身体和大脑四者之间相互联络的速度, 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迅速, 提高了大脑与身体之间合作的效率, 加强了身体对音乐进行快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音乐律动活动与舞蹈活动的区别

音乐律动活动与舞蹈活动的共同点在于音乐与动作都是两项活动中的具体内容;音乐律动活动与舞蹈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紧密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音乐律动活动与舞蹈活动也有一定的区别, 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音乐律动活动是舞蹈活动的基础。

音乐律动和舞蹈都是身体的运动活动。表面看来都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身体运动, 其实不然, 音乐律动中的“动作”, 不像舞蹈活动中的“动作”那样事先明确规定, 律动中的“动作”主要强调配合着音乐即时做出“动作反应”。律动相对舞蹈来说只是单纯的运动身体, 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但要学习舞蹈, 就必须先进行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 这样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乐感等能力, 还可以对孩子的肌肉发展、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起到一定的锻炼, 所以音乐律动是学习舞蹈的基础。

2. 音乐律动必须以“音乐”为主体。

舞蹈活动与音乐律动活动中的“音乐”都很重要, 两项活动都离不开音乐而独立存在。舞蹈活动是必须以“动作”为中心, 音乐只是陪衬或伴奏, 音乐是为了动作的需要而存在的。音乐律动则相反, 它必须以“音乐”为主体, 在律动过程中时刻都要关注音乐的变化, 并要依据音乐的强弱、快慢的不同变化做出“动作反应”。舞蹈是舞者依据编导事前的编排, 用具有美感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律动则是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动作反应, 用身体的协调动作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三、通过音乐律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方法要点

音乐律动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小乐队”, 它包含了多种乐器, 如手、手指、手臂、脚、脚趾、脚跟、腿和头等。这些乐器可以分开演奏, 也能一起合奏。音乐律动就是运用这些乐器结合音乐中的自然节奏、快慢强弱, 通过走、跑、跳、摇摆等身体动作把音乐表现反应出来。音乐律动就是通过这一过程, 训练身体各部分之间的配合, 头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 动作的控制与反应, 肌肉的紧张与放松。

音乐律动通常有二十二个基本练习项目 (2) , 分别是:肌肉放松和呼吸练习;拍和重音;拍律的记忆;通过视觉和听觉形成拍律概念;通过肌肉感觉获得节奏概念;协调自发力和意志力的练习;意识集中的练习, 发展节奏的想象力;保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连续性;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准确时值的练习;时值的细分;用身体动作再现音乐节奏;肢体的分离性配合练习;运动的中断或抑制;成倍加快或放慢时值的练习;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练习;音乐的艺术性处理与弹性速度;节奏记谱练习;即兴创造联系;节奏变化的指挥与表演;体态律动的组合表演。音乐律动在训练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1. 通过聆听音乐, 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律动活动

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从音乐本身入手, 先让儿童聆听音乐, 再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律动活动。比如, 让儿童在行进运动中听见强音立即模仿狗熊、狮子等大型动物, 听到弱音就模仿小鸟、小白兔等小动物, 通过这种体验活动, 孩子对音的强弱有了初步的印象。进行律动练习时, 始终要调动起孩子们继续“玩”下去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去听音乐, 加强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提高对声音的反应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音乐律动教学最终并不单是用耳朵来听音乐, 而是要调动启发儿童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表现音乐。

2. 在音乐律动过程中, 务必做到儿童身心的全面协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们已认识到, 音乐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学前教育是人生最初的教育, 是今后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而音乐教育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音乐律动又是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 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 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而且更能促使儿童的左右脑得以协调发展。所谓协调是指身体各部分和器官配合自然顺畅的状态。人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 (也就是接受听觉、视觉等信息) , 然后传递到大脑, 经大脑的编辑加工后发出指令, 再由肢体表现反应出来。音乐律动可以全面促进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促进通过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儿童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音乐律动就是培养儿童眼睛、耳朵、身体 (肢体) 和大脑之间进行快速交流的能力。由于儿童参与律动活动, 他们必须学会听音乐、看乐谱, 同时把这些对音乐的反应瞬间传回大脑, 经大脑整合后再用身体表现出来, 即在身体与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而紧密的联系。音乐律动就是通过感受表现音乐, 使听觉、视觉、运动觉与大脑机能全面协调起来。

3.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做到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应注意从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进行教学。由于儿童在他的年龄阶段, 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音乐进行律动活动。注意教学做到循序渐进, 应从儿童常见的生活事物出发, 从直观的事物入手, 通过启发引导教学再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教学当中。另外, 每个孩子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都有所差异, 所以教师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合理引导教学, 能力好的孩子应相应的多提供自主创编律动动作的机会, 能力稍差一些的孩子, 教师除要加强自身示范作用以外, 还应充分鼓励提倡能力好的孩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最好能逐步的在儿童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4.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仅仅是培养一种能力也是培养儿童的一种素质, 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儿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质。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律动, 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创造力。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具备了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可以辐射到其它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中, 这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律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在编创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 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与表现的能力。因为音乐律动的动作与舞蹈活动的动作有些不同, 音乐律动的动作要求儿童通过身体 (肢体) 动作, 体验感受和表现音乐的速度、力度、时值长短变化, 而不像舞蹈动作追求的是形体动作的美感。在律动过程中, 应鼓励儿童进行动作创造, 即使儿童的有些律动创作完全凭自己的感觉进行, 按照成人的思考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都应根据儿童接受音乐的心理状态, 不能以各种规定加以限制, 应保护儿童单纯的音乐情感, 多加鼓励和赞赏并给予积极地评价肯定。

总之, 音乐律动活动的创造力培养, 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借助肢体动作感受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还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音乐律动的创造力培养更是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对音乐进行探索的需要和对音乐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为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提供必需的保证。

综上所述, 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 家长教师更应该关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更积极、更愉快的茁壮成长。另外, 各种体育活动和器乐学习、音乐游戏、自制乐器等音乐活动的实施开展对儿童身体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本文旨在针对音乐律动活动对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促进及其分析, 所以笔者对上述其他活动领域暂不做论述。

注释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第61页.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10

欧美国家儿童游乐玩具产业比较重视对社交技能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设计了较多优秀儿童游乐设施产品。相比之下, 我国的游乐设施产业起步较晚, 在这些方面自主研究较少, 对如何以游乐设施的设计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认识不够深入, 导致目前产品概念陈旧、创新匮乏。由此, 本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激发儿童游戏动机

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基于儿童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前提和背景产生的, 是发动游戏的直接动因1。儿童游戏动机类型主要有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和性动机等2。儿童游乐设施应当充分认识理解这些游戏动机类型, 针对于此展开游戏方式的创新设计。今天我国很多儿童设施造型缺乏创新、玩法沉闷老套, 这对那些从幼年即沉浸在日益丰富的信息媒体中、常常闭塞独处、对室外运动缺乏兴趣的儿童来说, 游戏动机激发不足。因此今天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游戏方式。

活动性动机是儿童期望在身体运动中获得生理性的满足和情绪性体验的心理需求, 针对这种需求, 可以在运动方式与体验方面进行创新, 如美国Game Time公司设计的一款滑梯 (图1) , 即对滑梯的运动方式进行创新, 前方的滑梯两侧设置了一些凸起, 令儿童在其中的滑行动作变得曲曲折折, 别有一番趣味, 左侧的滚筒滑道在滚筒上设置了多个圆孔, 使儿童在滑行时可以看见斑斓的光影效果, 这些设计可给儿童带来生理与情绪上难忘的趣味体验。

针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事物有探知奥秘的强烈愿望之探究性动机, 可以设计一些儿童很感兴趣、乐于去了解的事物形式来吸引儿童。如从一些科学仪器或者机械设备中提取一些有趣味有内部规律的科技元素如齿轮、轨道、潜望镜、传声筒等 (如图1中美国Ultra Play公司的组合滑梯之局部) ;或者以神秘有趣的造型形式加入设施设计, 如美国阿灵顿河流遗产公园的“恐龙化石”攀爬设施, 让儿童在神秘的仿真化石骨架上体验与恐龙亲密接触的滋味, 这就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理。

针对儿童希望在游戏中通过智力、体力、技能上的良好表现获得成就感的成就性动机, 可以引入一些有一定技能难度和心理挑战的活动, 如模拟钓鱼、杠杆移物、滑索等, 如图2中的桔槔打水设施, 儿童只要用小桶打水后向小水盆中倒水, 水盆下方就会喷出喷泉, 打水倒水需要一定操作技巧, 可锻炼手脚协调能力和手臂力量, 儿童经历过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 逐渐技巧成熟即会产生极大成就感。

亲和力动机是儿童希望彼此交流、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心理, 对此可为儿童设计一些利于儿童彼此交往、新颖有趣的游戏方式, 如图3中的小直升飞机, 两个幼童可在这个半封闭空间中一起模拟开飞机的假装游戏, 使儿童在合作之中能有更多交流。

总之, 儿童游乐设施应该不断地根据时代发展和儿童心理需求特点,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方式和新颖有吸引力的造型, 不应一成不变, 形式守旧, 这样才能拥有“魅力”, 吸引儿童。满足儿童游戏动机的游乐设施会令儿童产生积极情绪, 如自信、勇敢、愉快、满足、兴奋等。这些积极情绪既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与健康, 又令游乐设施更具吸引力, 从而使儿童的游戏与社会交往顺利开展。

二、促进发展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 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儿童游乐设施应该为当今的儿童提供发展同伴关系的共融空间, 促进同伴关系发展。

儿童从6个月起开始能够开始对同伴协调自己的行为, 如注视、微笑、出声或作者对同伴做手势, 而且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共同感兴趣的物体上。从第12个月起, 儿童就非常喜欢与同伴交往。2岁起, 儿童同伴间的出现了较多的互惠性游戏, 如跑和追的行为。皮亚杰指出, 非常年幼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 既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和感情, 然而随着游戏开始, 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时, 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亦随之出现。这种交流中, 儿童认识到和谐的美好, 逐渐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 从婴幼儿起, 就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些能够一起自由活动的游乐设施, 布置一些简单的能动、或者能发声、能观察、色彩鲜亮的玩具, 让儿童能在其中练习同时关注玩具与同伴, 并产生交流互动, 让他们认识彼此的不同, 认识到各自的需要。当然此阶段的设计首要的是注意安全性, 使儿童不要被尖锐的棱角或者小零件伤害。如图4就是一款为6到23个月婴幼儿设计的游乐设施, 可供16个幼儿同时在围栏中玩耍, 在其中他们可以互相追逐, 互相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流、可以共同探索扶栏上的玩具如齿轮、转轮和滑道、可以通过透明窗进行观察等。

对于四五岁以上的学前期儿童, 此时他们开始产生联合游戏的需要, 彼此之间能够顺畅地交流思想, 分享活动的知识, 能够互相商议游戏规则, 乐于参加集体游戏。因此, 应该给他们设计能够提供开放性的游戏方式的设施, 应提供儿童自主选择、共同商定游戏规则的机会, 让儿童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表达自我的机会。多个儿童共用的沙水设施 (图5) , 组合式滑梯等, 都能给予儿童自由活动、增进交往的方式, 把有限的面积变为无限的空间。如设计组合式滑梯时, 注意提供多种多样的行为选择性, 使多条通道、多个出入口、多种空间、多种行动方式纵横交错, 儿童在其中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利用每一处装置, 钻上爬下、追逐、打闹, 或奔跑或盘踞或隐蔽, 情绪情感自由奔放, 彼此之间毫无拘束, 这样就能促使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交流积极性积极发挥出来, 促进其社交心理的成熟。

对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儿童来说, 同伴关系就更为重要了。学龄期儿童的同伴之间有着相似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兴趣, 青少年儿童的同伴群体则更成为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参照群体, 在同伴中他们才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 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需要更强的力量、技巧和胆量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造型则应比较有力量感和气势感。图6是挪威奥斯陆的一所小学中的丹麦KAMPAN的多功能攀爬架, 可供多人一起玩耍, 对同伴关系的形成很有帮助。再如图7中也是一款为青少年设计的综合类攀爬运动设施, 上面不仅有横纵交叉的攀爬网与攀爬杆, 而且还设有在上面坐倚的休憩设施, 可使儿童聚集于其上活动或聊天。设施结实高挑的整体造型加上闪亮的金属质感, 令青少年儿童觉得自己看起来“很酷”。

三、提升儿童社交技能

在儿童所需的社交技能中, 合作和竞争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合作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竞争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 激励自己做出努力, 通过竞争可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学会和他人在一起时面对压力、学会自我展现, 学会努力去争取成功。

一般来说, 儿童同伴间的合作从2岁左右就开始了, 2岁左右两个儿童能够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开展合作, 他们会为了共同目标出现暂时的协调配合, 3岁起儿童之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此时应该设计一些二人合作的简单操作设施, 可以用美观新奇的视觉感受、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儿童进行合作, 锻炼培养儿童合作意识, 使之能够享受到合作的乐趣。图8是笔者指导学生所做的设计实践, 针对2岁以上的幼儿设计, 幼儿转动转轮时, 转轮上的画片便形成有趣的动画效果, 操作需要两个幼儿进行合作朝一致方向转动, 驱动两个滚轮进行顺利旋转, 从而令儿童从中学会合作。

进入小学后, 儿童之间的合作和竞争都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此时为儿童设计的游乐设施有必要考虑推动和促使儿童正确认识这两方面关系。对于竞争, 建议设计一些需要一定技能、技巧或者速度、力量的设施, 可供二人或多人在一起并行玩耍, 期间能够通过明显的外在表现比较出孰强孰弱, 激发儿童关注彼此、并更加努力。竞争与合作可以互为促进, 可将竞争作为合作的手段, 这样可以避免竞争给个人造成过大压力。据此, 笔者指导学生设计了前面提到的图2中针对学龄儿童的游乐设施, 设计采用桔槔取水原理, 让儿童两两一组操作杠杆进行合作, 儿童的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的喷泉效果的比赛。这样, 合作与竞争都引入了设施游戏中, 使活动过程更加有趣味。

四、鼓励儿童私密交流

美国建筑师西蒙斯在《人性的场所》里说到儿童交往行为的步骤包括观看、参加、退避、隐蔽, 其中隐蔽空间是用于儿童独处休息、安静观察和反省的空间, 如果缺乏私密空间, 就会造成儿童易怒以及过激的行为。从3岁左右起, 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 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小小空间, 在这里可以帮助儿童排解不良情绪, 养成良好性情, 同时也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私密交流。

儿童游乐设施可设计在有一定就坐设施或遮蔽物的空间中, 造成舒适而充满童趣的休憩氛围, 吸引儿童聚集在自己的秘密王国里。如美国Ultraplay公司设计的两款休憩氛围的儿童游乐设施, 图3是为幼儿设计的直升飞机型半封闭空间, 可供两个幼儿在其中同时活动;图9是为少儿设计的遮阳棚, 呈盒子状突出其私密性, 可供儿童在其中休憩和交流。这样的设施环境对于帮助儿童彼此熟悉、相互了解, 锻炼交流能力应该是很有益处的。

五、结论

以儿童游乐设施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是一个现实性课题。今天的儿童由于种种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安全、信息媒体吸引等原因, 常常闭塞独处, 交往能力匮乏,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儿童公共设施设计推动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有着长远积极的社会意义。另外, 这个主题也是提升我国儿童游乐设施设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质量提升和市场开拓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摘要:儿童游乐设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角度对游乐设施设计构思进行了研究思考。文章主要从积极创新游戏体验、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供群体共融空间、发展同伴关系;提供合作与竞争的游戏方式, 提升社交技能;提供舒适的休憩氛围, 促进放松交流几个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以儿童游乐设施辅助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社交能力,儿童,游乐设施,设计

参考文献

[1]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Vol.48 No.3.

[2]孙斌丽.基于游戏行为的儿童游乐设施综合设计研究.天津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137.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11

[关键词]儿童;抑制控制;额叶皮质;工作记忆;认知转换;延迟满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42-04

一、抑制控制的内涵与意义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能力是指个体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根据抑制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抑制控制分为四种类型:注意抑制、记忆抑制、动机抑制和行为抑制。注意抑制使儿童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认知活动有关的对象和信息上。记忆抑制一方面使儿童排除长时记忆中的前摄干扰,另一方面使儿童排除工作记忆中无关刺激的干扰。动机抑制使儿童压制不合理的动机,或者为实现更长远的目标而暂时抵制当前的诱惑。行为抑制使儿童按照指示完成相应的操作,控制无关行为或者不当行为的出现。因此,抑制控制在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抑制控制可以阻止已激活但与任务无关信息的通达,压制不适宜的优势反应,制止无关信息的激活。抑制控制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前提,如果抑制控制存在困难,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将出现显著的障碍。例如,有关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的研究表明,这类儿童之所以难以完成许多认知任务,是因为他们存在着记忆抑制缺陷和注意控制缺陷。此外,有关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对注意和工作记忆的抑制控制可以影响儿童在完成数字比较任务时的认知加工效应,如影响符号效应、大小一致性效应以及SNARC效应等。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抑制控制可以调节需要、行为动机和行为反应,因而对儿童个性、行为和规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者观察了14个月和20个月大的儿童。发现其中具有极端抑制特征的儿童有一些显著的症状,如易怒、睡眠不好、习惯性便秘、害怕分离和惧怕陌生人等。在生命的头三年中具有极端抑制特征的儿童在3~6岁期间更容易为同伴所支配,更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退缩现象;6~10岁期间,他们会逃避一些危险活动,较少有攻击性行为,表现出胆小、顺从父母,尤其是具有极端抑制特征的男孩在青年期会逃避运动或其他传统的“男性化”活动,成年后不愿意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职业。

二、抑制控制的作用机制

(一)认知神经机制

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一些脑损伤和用药反应中会出现脱抑制现象和无组织行为。眶额叶系统脑区的损伤与交际抑制、行为抑制、行为多动密切相关,而前扣带回在确保集中注意的干扰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那些无法完成Stroop任务的年幼儿童往往在额叶前部背外侧皮层受到过损伤。此外,抑制控制作为执行功能的一个核心成分,与大脑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密切关联。前额叶皮层的损伤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心理的缺陷,如出现计划、决策、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抑制、对动作的监控等方面的困难。

(二)工作记忆机制

工作记忆的抑制观认为。如果个体具备良好的抑制控制能力,他就能把工作记忆中的内容限定在直接指向当前任务目标的信息上,抑制无关信息的进入。研究者一般采用负启动实验范式来证明工作记忆的抑制机制。研究者通过考察不同工作记忆广度个体的负启动差异,发现高广度个体表现出了负启动,而低广度个体却没有。这一结果表明,高广度个体具有更强的抑制控制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高广度个体在抑制分心物方面存在明显优势。Grant等人分别考察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工作记忆容量与负启动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老年人抑制效能的衰退导致其工作记忆容量的减退。抑制加工的不足导致老年人工作记忆中无关信息的增加,从而产生了干扰,使老年人无法达到最大程度的记忆和理解。

三、抑制控制的研究范式

(一)冲突抑制任务

冲突抑制任务主要用于测查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转换能力。不同的冲突抑制任务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机制,例如都涉及两种完全相反的刺激、规则或指令,从而形成显著的干扰,要求被试在不同规则或指令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冲突抑制任务主要包括Stroop任务、停止信号任务、go-nogo任务、flanker任务、Simon任务和Lufia手游戏等。这里仅以Stroop任务为例来分析抑制控制的作用机制。经典的Stroop任务是颜色一词语的Stroop任务(Stroop color-wordtask)。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向儿童呈现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绿”),而这个词语是用其他颜色的墨水写成的(如红色墨水),这时,研究者要求儿童说出墨水的颜色。在这类实验中,儿童往往受到字面意义的影响而不能正确说出墨水的颜色。其原因可能在于儿童会对字面意义作出优势反应。儿童无法有效抑制其优势反应,因此他只能错误地以字面意义代替墨水的颜色。有研究者根据需要将Stroop任务加以改编,用于测查儿童某一特定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有关儿童数学认知的研究中,Stroop任务常常被用来研究儿童在完成数字比较任务时的大小一致性效应(magnitudecongruity effect)。研究者将数字的数值大小与其形状大小之间构成Stroop冲突,例如呈现形状上比较小的“3”和形状上比较大的“2”。要求被试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儿童要正确完成该任务,就必须抑制数字的物理大小和数字的数值大小之间的冲突。董奇等人利用该实验范式对儿童的数字比较进行了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证明该效应与颜色一词语的Stroop任务具有类似的抑制控制机制和认知神经机制。

(二)规则转换任务

规则转换任务主要用于测查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以及抑制控制能力。常见的规则转换任务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isconsin CardSorting Test,WCST)、灵活选择任务(Flexible ItemSelection Task,FIST)以及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DCCS)。WCST是抑制控制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范式。实验中研究者先向儿童呈现多种维度的刺激卡片,接

着呈现与刺激卡片在不同维度上相匹配的独立卡片,要求儿童发现规则并用该规则来分选刺激卡片;在连续的正确选择达到一定次数后,研究者改变目标维度,要求儿童找出新的分类规则,重新选卡。儿童要正确完成这些任务。首先必须记住两个规则,因此工作记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儿童需要在前后两个规则之间灵活转换,因此就必须抑制前摄规则对新规则的干扰。在这类实验中,儿童常常不能灵活转换规则,从而出现持续性错误。其原因通常是维度改变前的规则成了儿童抑制新规则的优势规则,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

(三)延迟满足任务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任务主要用来测查儿童对愿望和动机等的自我控制,同时还考察儿童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重要的认知过程。延迟满足的实验范式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由社会认知心理学家Mischel于1974年设计的自我延迟满足范式。这一实验范式被认为是儿童延迟满足研究的经典范式。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首先与儿童在实验室内做一些热身游戏。然后,实验者向儿童出示两种奖励物:软糖与椒盐饼干。并要求儿童选择一种他们喜欢的。接下来,实验者告诉儿童他有事情要处理,需要离开房间一会儿,让儿童等他,并叮嘱儿童:“要是你能够等到我回来,你就可以吃这个(指向儿童选择的食品);要是你不想等了,你可以随时摇铃把我叫回来,但是你就不能吃这个(指向儿童选择的食品),而只能吃那个(指向儿童未选择的食品)。”在确认儿童已经理解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后,实验者离开房间,在室外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和记录儿童等待的时间及其在等待过程中的行为表现。15分钟以后或者当儿童摇铃时,实验结束,实验者重新回到实验室。

四、对教育的启示

抑制控制能力大约在儿童1岁时开始出现。在2~5岁之间迅速发展,在6~8岁时基本形成,但是要达到成熟水平则要等到12岁左右。儿童早期的抑制控制主要是动作和行为抑制,后来发展出对需要、愿望和动机等个性特质的抑制,最后才出现诸如工作记忆、规则转换等比较高级的认知抑制。在整个儿童期,抑制控制能力都比较弱。作为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抑制控制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中有重要意义。基于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特征及其认知加工机制和认知神经机制,我们只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此,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神经机制中兴奋与抑制之间的活动规律,据此制定作息时间,安排活动形式。背离这些规律会使儿童该休息、该安静时心情不能平静下来,该兴奋时却精神萎靡、无精打采。

其次,教师宜选择难易适中的活动内容,充分考虑认知活动的难度对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的要求,将儿童的认知负荷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同时,要考虑活动的持续时间,保证儿童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认知活动上。

再次,教师应尽量避免不同任务之间的频繁转换。因为儿童的认知转换需要抑制控制能力的参与,如果任务之间的切换过于频繁,儿童难以有效地抑制冲突,就会降低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短时间内对儿童的指导语不能太长或太复杂,也不能包含过多规则,否则儿童在工作记忆、规则转换等方面都会出现抑制困难,从而导致儿童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篇12

一、利用生活形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想象虽然是无限的、自由的、没有约束和边界的, 但是想象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也需要有生活中的原形。这样的想象才是科学的。那种没有依据性的、不切实际的想象是乱想、瞎想。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没有形象的呈现, 就没有理智的想象活动。”也就是说, 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激发幼儿去想象, 也就不会产生正确的、科学性的想象活动。因此, 想象需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幼儿的想象更需要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来促进。

为此, 我们想要在绘画课程以及在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首先需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优美的风景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体验不同季节中大自然的魅力。如春天百花齐放、柳叶抽出嫩芽的景色;夏天河水碧绿、青蛙歌唱的画面;秋天果实累累、遍地金黄的收获景观;以及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景。这样就会使幼儿领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领悟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 从而唤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在绘画时, 我们让幼儿将看到的景色绘制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样从实际的景色中来联想更加优美的、壮丽的画面, 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帮助幼儿提高自己的想象水平。或是在组织幼儿画一些实物时可以让幼儿先进行感觉和视觉上的体验。如我们组织幼儿画生活中的水果, 首先, 我们让幼儿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经常品尝的水果。其次, 让幼儿思考它们的颜色、形状、味觉等性质。再次, 教师拿出一些水果来让幼儿先看看形状、颜色, 在摸一摸它的质地, 并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后, 在这么多的感情经验基础上给幼儿呈现一些不经常见到的, 或是奇形怪状的水果。这时幼儿便会十分兴奋, 思维顿时被激发地更加活跃。这时教师再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想象, 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 这样就连没有丝毫兴趣的幼儿也会十分专注地投入到创造之中。这样我们不但会顺利地完成绘画课程, 还会收获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二、画画是幼儿情感的体现, 是幼儿想象能力发展的不懈动力

幼儿很爱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也正是表现了幼儿自己的心智。绘画虽然是艺术的表面形象, 但是支配艺术的却是幼儿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绘画课堂中, 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幼儿画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但实质上却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绘制的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这种情感的表达或发泄都是幼儿心理上的一种需求。我们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 画画也是我们的天赋, 幼儿的这种天赋更加得显著, 这种用绘画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是语言和言情表达所不能够替代的。因此, 在幼儿教育阶段, 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幼儿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不要看到自己的孩子或是幼儿在随心所欲地画画就胡乱地加以大声地呵斥, 这样只会降低幼儿绘画的兴趣, 扼杀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我们要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让幼儿成为绘画的主体, 确保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画自己想要画的画, 画自己所想的画, 按照幼儿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从自己的情感出发, 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绘画。同时, 我们也要重视幼儿的情感因素, 利用比较新颖、有趣的事物激发幼儿绘画的欲望, 加深幼儿画画的兴趣。幼儿只有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绘画才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 才能更加富有激情, 才能够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例如, 在听完优美的故事《鲨鱼笑笑》之后, 幼儿深深地被鲨鱼笑笑的故事所吸引。有的幼儿说鲨鱼笑笑刚开始好无辜;也有幼儿说鲨鱼笑笑很勇敢;还有幼儿说鲨鱼笑笑真伟大。更有幼儿说鲨鱼笑笑一定会和大海里的鱼儿们成为好朋友等等。这时我让幼儿画出他们心中的鲨鱼笑笑。幼儿兴奋地拿出手中的画笔, 按照自己心目中想象的鲨鱼笑笑的形象进行绘画, 展现出他们心中不同的“鲨鱼笑笑”。这样从幼儿的情感出发, 尊重幼儿情感的想象,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绘制图画, 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进行联想, 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

三、实践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挖掘幼儿的想象力, 使其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绘画课堂中幼儿表现得十分天真浪漫, 想象力丰富的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地作画, 内心无所顾忌。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又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什么都想学习, 什么都想知道。而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来讲大部分都体现在玩中, 他们喜欢边玩边学习, 在玩中获得知识。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幼儿从玩开始, 因此, 玩便成为了美术教学中启蒙教学的第一步。众所周知, 玩的氛围是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自由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集绘画、游戏、音乐、舞蹈等因素于一体, 积极地引导幼儿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并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笔头, 用绘画的实践方式来检验自己的想象, 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作品。这样, 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 我们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一些自由的实践空间, 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智慧能力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目标总成本下一篇:师生互动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