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4-09-29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通用13篇)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1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文章摘要: 智障儿童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残障者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于重视“人尽其才”,使每个人的资赋潜能应充分发挥发展出来,让他们融入生活回归社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加强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培养

去年我校招收了5名智残儿童。这些儿童中,他们动作笨拙,语言表达差,还有的患自闭症。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和实施目标。首先从培养智残儿童的自理能力着手---打扫、擦抹、整理。手把手的教,一次次地练,每次教师们陪在旁边,一边指导,一边督促。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具有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在初次尝试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我校教师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有了更高的信心。决定对智残儿童的语 言交往能力进行训练。智残儿童作为社会上的一群弱势团体,是智残儿童特殊教育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开展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残障者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于重视“人尽其才”,使每个人的资赋潜能应充分发挥发展出来,让他们融入生活回归社会。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智残儿童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交往的兴趣,以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展现自我,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提高交往的技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与别人交往。而交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基于这一理由,我们应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使他们尽快融

入生活,回归社会。

首先,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收集各种成功案例,增强教师训练的信心。

由于某些弱智儿童的言语器官已受损害,那么注意保护其它完好的言语器官是很有必要的。弱智儿童的喉头、声带、口腔、咽喉、鼻腔等都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我们必须为他们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预防各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并也因象聋儿一样进行嗓子、呼吸、舌位操的训练,使嗓子发出所要求的声音。模仿发音感觉操——如他把“花”说成“瓜”时,我就告诉他“花”的气流大,“瓜”的气流小,通过多次反复比较练习后便能发准这两个音了。在训练时采取: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评价法。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能使儿童掌握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语言的词汇量,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但对于弱智儿童来说要接受、理解《新纲要》的教学内容,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各种简单的游戏活动,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开展“手拉手”的找朋友活动,为每一个弱智儿童找一个好伙伴,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在合作活动中,提高

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

三、采用生活实践活动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社会实践活动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靠无味、单一的训练方法,让儿童掌握语言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得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社会

实践来加以训练:

1、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成儿歌、绕口令或拟声故事帮助儿

童正音。

2、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丰富说话的内容。

3、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游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开商店”、“看病”、“送信”等游戏。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在学校让弱智儿童有一定的时间参加融合教育,让他们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5、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用爱去换取信任,让学生成为

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四、为弱智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的好坏对弱智儿童言语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言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言语缺陷得到充分补偿。相反则会仿碍儿童的言语活动,使弱智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因而家庭教育较重视的儿童语言明显优于家庭忽视的儿童,如:我班的甜甜与守斌相比,前者智力落后与后者,但语言发展却落后于甜。这都因家庭教育重视与否所造成的。甜的家长经常带她到公共场所或亲友家里、公园走动,并正对实情实景进行训练交流。并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孩子一起看一些动画片,与孩子共同讨论动画片的内容等等,他的家庭不因孩子的缺陷把他封闭在家里,相反尽量多带她出去。因此,在学校,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掌握语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言语环境:第一,教师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则;第二,教师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只有这样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当然父母的配合也是必须的,实验结果表明,孩子从“伊”“呀”学语到能叫“爸爸”、“妈妈”开始,就应该特别注意教孩子学习某些简单词汇或说话,最好结合具体实物联系起来教。例如,看电视时应指着电视机去教孩子练“电视”的发音。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和物去教孩子说话,如让孩子指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或者让孩子说出鞋、袜、帽、奶瓶、桌子、椅子、筷子、饭碗等物品的名称,并要结合玩具,图片或看图认物等进行语言训练。父母要有计划地去和孩子交谈,并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和正常的小伙伴玩耍交谈,这样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就能较快地发展起来。

六、“爱”在语言交往中的升华作用

我们都知道“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这些特殊的儿童需要的是身边每一个人特殊的“爱”。对于他们作为老师应进行特殊的“爱”的教育,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被人深爱着,也能学习着去爱别人,在这一情感的趋势下,增加他们语言交往的意识:帮助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人当好伙伴,与好伙伴进行各种区角游戏;与家长共同合作,在学校与小朋友一起为他们庆祝自己的生日,并送上真诚的祝福。参观敬老院,鼓励他们与那里的爷爷、奶奶交谈,为爷爷、奶奶做一件简

单的、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对儿童在游戏、生活、教学三环节中的交往训练,分阶段培养智残儿童交往的习惯、交往的意识、交往的技能,以提高其自身的交往能力,为今后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2、《心理学原理》

3、《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标准汇编》

***

032300

电话:邮编: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2

一、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

1. 语音训练。

儿童语言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模仿,学习的一般规律是:从听说话到模仿说话,准确地感知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分辨不同的语音结构。教师可以让智障学生通过游戏、朗读儿歌等方法,做各种听辨语音的训练。如,听猫叫、狗叫声,听风声、雨声等来分辨动物声和自然的声音。另外,还要进行元音训练,强化容易发错的zh、ch、sh、z、c、s等几个辅音的训练,同时要特别注意听辨四个声调的训练。

2. 词汇训练。

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是我们理解概念、表达概念的基本单位,智障儿童词汇贫乏,教师应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尽可能建立完善的词汇系统。在教学中,可以将意义相关的词放合在一起进行训练。这种训练使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大量接触某一类物品名称,做到集中记忆。也可以利用卡片看图学词,用讲故事、念儿歌等方式调动他们的感官参与,丰富词汇。

3. 句子训练。

句子是表义的基本单位,智障儿童表述完整的句意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进行简单句、句子扩展、复杂单句的训练,也可以从简单句开始向复句扩展训练。如,教师出示实物“球”,先教智障儿童学习球的发音,指导智障儿童先用“球”字组词,说出球的种类——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师再演示“打篮球”、“打羽毛球”的动作,最后指导学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谁在做什么。”并通过替换练习,使智障儿童很快掌握更多的句型。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字词,丰富了智障儿童的词汇量,又增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达到了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使所教内容生活化

1. 教材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儿童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儿童只有在广泛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情感、经验、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也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逐渐地习得言语。因此,智障儿童的学习更应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使所教内容更加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

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习,智障儿童的思维会比平时活跃,主动交往的积极性会提高。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智障儿童更加有效的学会知识,学会语言交往,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从而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2. 生活内容实践化。

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教师应引导智障儿童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把生活融入课堂是为了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智障儿童的语言需要在沟通和交往中培养,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教师应尽力创造机会,鼓励智障儿童与健全人交往,在生活化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使学校的操场、寝舍、餐厅、校外的小超市等都成为智障儿童语言交往的场所。

例如,在认识“快餐店”这一单元中,教师可把学生带到快餐店,让学生进行点餐、付款、取餐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真正认识了快餐店而且也学会了用钱等,学得既实用又深刻。在“认识交通工具”这一单元,教师可带智障儿童去马路上观看各种车辆,并利用多媒体认识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让他们在看、说的基础上,再亲自去乘车,通过乘车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乘车的过程,并学习认站牌、说车次,上车、买票等。在真实的情景中,可以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调动参与学习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3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交往的态度

交往的态度直接影响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师生经常一起游戏、娱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活,儿童渐渐地就会形成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而他们在遇到挫折和苦恼的时候,也会因有这样的大家庭温暖而很快愈合。在我近二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学生刘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学期,刘军在我任教的七年级学习,他十五岁了,一米七的个子,性格内向、腼腆。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刘军同学上课时总是低着头,有时甚至趴在桌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不喜欢和同学说话、玩耍。当我和他谈话时,他总是低着头或看着别的地方。后来我通过了解其家长、以前的任课老师,判定刘军同学有一定的自闭倾向。根据这一情况,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改变刘军的态度,帮助他克服与他人交往的自卑心理,乐于和他人相处。带学生外出参观、旅游,见识社会、接触大自然,既新奇又有趣,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活动。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到南通狼山旅游,在汽车上我注意到刘军面色异常,我摸了摸他的头,感觉好烫,原来他感冒发烧了。我立即拿来预备的感冒药让他服下,同学们听说刘军有病,都转过头来看他,表示关心。刘军旁边的两个同学主动去和其他人挤座位,把他们的座位空出来让刘军躺下来休息。到了狼山,刘军从座椅上起来,面色好多了。鲁友龙同学在我的暗示下搀着刘军上山。爬山的时候,刘军的裤子被树枝钩住,撕了好长一道缝,鲁友龙喊着告诉了我。我们出发前预备了食品、水和药品等,就是没有想到要预备针线。看着刘军撕开的裤腿,我不禁着急起来,突然,有一个声音传来:“我有办法!”原来是调皮鬼陈彬彬,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粘错字的透明胶带,跑到刘军身边蹲下身子,用胶带小心地把裤腿缝粘住。同学们都欢呼起来,刘军看着暂时修补好的衣服,很是感动。从狼山回校以后,刘军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有什么事能找我商量,我鼓励他把头抬起来,面对面地和人讲话。此外,在一些游戏活动中我常常请他扮演一个角色,回答几个预设的问题,要求他如果会就大声回答,不会就告诉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刘军低头不敢讲话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转变。

二、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交往的欲望

智障儿童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口齿不清、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明,教师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给智障儿童制造一些说话的机会,矫正智障儿童的语言障碍,激发他们与人交往的欲望,提高交往的能力。老师可设计一些必须通过说话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实践活动,这是鼓励智障儿童主动语言沟通、交往的很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必须说话才能得到那个东西,如去超市购物,就是练习说话的机会。老师可以一边走一边指着所看到的东西,要求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如:我领着刘军和同学们来到食品架前,大家看到琳琅满目的食物都很兴奋。我问刘军:“你看到了什么?”刘军捏着衣角就是不开口。我对他说:“今天,老师问个东西,你能答出来,我就把这个东西奖给你。”刘军的眼睛顿时有了光彩,指着货架回答:“方便面。”我告诉他:“说话的时候要把句子说完整。你应该说‘我看到了什么’。”刘军学着说:“我看到了方便面。”我露出赞赏的目光,继续问:“你看到了什么?”他回答:“我还看到了巧克力。”我高兴地叫他把方便面和巧克力都放进了购物篮。后来我们到收银台结账时,我又问刘军:“东西卖好之后,要对收银员说什么,来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激之情?”刘军在我的鼓励之下,红着脸对收银员说:“谢谢!”这天下午,全班同学都品尝到刘军的奖品——方便面和巧克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接触面,让他们有机会和各色人等交往,激发了他们与人交往的欲望,并能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在实践活动中训练交往的技能

交往技能是指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与人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交往、合作,掌握社会规则及语言或非语言性的交往技能来逐步适应社会的一种技能。智障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身心的缺陷,造成交往的困难。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交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智障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增强他们在交往中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使他们在交往合作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个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与熟人交往的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自卑、胆怯,交往技能的训练需要从他们周围熟悉的环境人手,让他们与熟悉的人交往,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能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勇气。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智障儿童朝夕相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友好和谐的客观环境,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行为,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提高。如讲故事、球类、棋牌类等活动,教师引导孩子们自由组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逐步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儿童与同伴的实践活动,是训练交往能力的大好时机。在愉快的活动中,不仅建构了智障儿童的交往语言,培养了智障儿童的交往技能,也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与陌生人交往的训练

在与熟人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经验后,老师可以鼓励智障儿童与陌生人说话,敢于独自去新地方办事,并给予赞许和欣赏。在实践活动中引导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规则。如:对人要有礼貌,会合作;教育孩子以诚待人,尊重别人,别人讲话或提建议时,要集中精神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遇事应由大家一起来商量解决,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在教学生使用计算器时,我组织学生到菜市场参观。教师事先布置了任务;每两人成一组,要向小商贩询问五种物品的名称和价格,并记录下来以便计算。我故意把刘军和一名女生分在一组,逼使他主动与小商贩说话。尽管刘军这一组是最后完成任务的,但总算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交往的信心

要彻底改变像刘军这样的学生,让他敞开心扉,乐于与他人交往,应从树立信心人手。教师要真诚地尊重每一位智障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消除了智障学生的自卑感或者可能出现的逆反心理,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上进心。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多次为刘军创造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刘军热爱劳动,从保育员那儿我了解到刘军在宿舍里做好事,经常帮小同学叠被子、穿衣服、系鞋带。为此,我设计了铺床、叠被子的家务劳动比赛。在班会课上,我把同学们带到一个预备的宿舍,四个人为一组,哨声为号,一齐开动。刘军以娴熟的动作第一个完成了铺床、叠被子的工作。我当众赞扬了他,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使刘军同学认识到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他的头抬起来了,自信的笑容常常出现在他的脸上。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4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中班余珊珊

学前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各年龄阶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强,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处于词汇积累的阶段。而中班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是一种语言积累转向语言输出的过程。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可以进行语言的交往。但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发现班中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发展不均衡,通过资料的查找,加上自己平常的观察发现全班孩子大致可分为四大群体:

群体一:能说会道,任何活动中都能找到他们欢快的身影,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语言交往能力强,会主动邀请别的孩子参加自己的活动,玩伴非常多。此类孩子约占总人数的25%。

群体二:平时很少开口,与群体一恰恰相反,角色游戏、户外游戏大多是一个人安静的玩,从不主动邀请别的孩子、或与他们交流。此类孩子约占总人数的10%。

群体三:胆小畏缩,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抖抖索索。此类孩子约占总人数的30%。

群体四:上课注意力分散,老师讲的有趣的他会听,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相当出色,但在其它时间一直心不在焉。此类孩子约占总人数的35%。

从以上的分类情况进行分析:幼儿之间语言交往能力差异较大,并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其它能力的发展。群体一中的幼儿适应性强,已能较好地将语言积累过渡到语言输出。群体四中的幼儿较群体一中的幼儿则缺乏良好的倾听能力。而群体二和三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语言交往的能力,害怕与人相处,害怕与人竞争,适应性差。以上分析,无疑可以看出群体二、三、四这样的孩子任其发展下去,他们的成长道路会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心里不免忧心忡忡,恨不得能立即扭转乾坤。然而,一旦孩子形成了,要想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务之急是多多关注这些孩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通过实践以及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查找,发现有三个措施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培养幼儿说话的主动性,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

一、巧设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幼儿的讨论往往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此时,教师提供的话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提供的话题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那么幼儿就能很快地投入到话题中,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乐于表达心中想法。如:让幼儿讨论“你喜欢看《西游记》吗?为什么?”,每个幼儿都能说出各自喜欢的理由。有的说神奇的金箍棒等等,甚至讨论到最后他们自己将话题深入下去,变成“我最不喜欢谁,为什

么?”,总之,他们把各路神仙、妖怪全都说了个遍,讨论气氛热烈、活跃。

二、创设环境,鼓励幼儿有话敢说

这一步骤的顺利实施,先决条件是要创造良好的群体关系。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要发展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的交往,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幼儿越来越愿意说,而且愿意说给大家听。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氛围,成为每个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摸一摸孩子的头,拉一拉孩子的小手,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架起孩子们交流情感的桥梁。慢慢地,孩子们愿意和我们交谈了,而我们也不失时机地为幼儿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自由交谈。如:用餐前、下课后、穿脱衣服中与同伴轻轻地交谈。久而久之,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变得无话不说了。

三、丰富活动,启发幼儿有话会说

幼儿有话可说了、敢说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丰富幼儿的词汇势在必行。

首先,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采取了词汇与动作结合的方法进行,请幼儿用各种形象的动作表示动词,进行理解识记。

其次,扩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这些小圈子,去拥抱大自然,丰富知识经验与 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使他们想说就说,且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

开展以上三个步骤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倾听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在各科教学中设计了相关环节,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美术活动中,请幼儿仔细听清老师提出的要求再下笔;语言活动中,请个别幼儿回答或讲述相关内容,其余幼儿做“小小检查官”,发现错误的给予奖励;数学活动中,多采取“听数字拍手”的形式进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听”的专注程度。同时加强家园联系,经常请孩子们用口信回家告诉父母,如:请你们把今天春游时看到的、听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记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给智残儿童爱心捐赠活动策划方案 篇5

主题:奉献爱心、伸出援手、送出温暖、传承美德、温暖智残儿童。

策划人:xx

策划书制作时间:xx

活动背景:

扶贫济困,用行动构建和谐社会:解囊相助,让爱心传承中华美德。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展开当代小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关爱,我们特展开义务捐献活动,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送给需要它们的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志愿者精神。在此,我们向全班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为他们送去一缕缕阳光,一滴滴甘露。金钱有价,爱心无价,事实无情,人间有情。我们热情期待你们的参与,请用悠悠爱心,点燃他们希望的曙光;请用点点甘露,滋润他们弱小,受伤的心灵。在2014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能尽我们一份薄力,给智残儿童送去温暖!

活动意义:

为了让每一个智残儿童医院的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个孩子有衣服穿,有玩具玩,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开展此次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增强我们对智残儿童的了解,同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活动目的:

激发当代小学生的爱心,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智残儿童。同时也给有爱心的同学一个平台,让他们传递爱心。

活动方式:

公益活动,义务捐赠。

地点:四二班教室

时间:六一前

活动方案:

1. 通知四二班活动的时间、地点由班主任负责。

2. 捐赠物品有个别家长负责。

3.主持人有冯成红和蔺升担任。

4. 捐赠者签字和捐赠的物品清单记录由家长负责安排。

结束后工作:

1.装捐赠品的袋子有班主任负责负责。

2.当天结束后的物品分类送往致残儿童医院负责发放。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6

[摘要] 语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语言障碍会影响幼儿各个 方面如情感、交往等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幼儿可塑性强,由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语言障碍经过矫治,都有可能得到提高。本文通过研究一名单纯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并找出其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为个案进一步矫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单纯性语言障碍语言能力发展矫治

一.引言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者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学前儿童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异常现象。

根据不同的表现状态,我们把语言障碍儿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儿童,即儿童其他方面发展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另一类是伴随性语言障碍,这类儿童智力落后或存在视觉、听觉、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同时伴随语言障碍。

语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语言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调节,作为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他人和 自己的认识,促进社会化的正常进行。语言障碍容易导致儿童交往困难及社会适应不良。语言障碍还将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语言障碍的存在会令儿童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敌意、自我贬值、焦虑等,从而使其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可能恶化。

而学前阶段是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幼儿可塑性强,由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语言障碍经过矫治,都有可能得到提高。而目前单独研究单纯性语言障碍儿童的研究少之甚少。本文笔者通过通过收集一名单纯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材料,以期确定其语言发展能力特点,为个案进一步的语言矫治提供依据。

二.研究

(一)研究对象

小辉,3岁10个月,现上幼儿园小班,家庭成员为其父母,父母大专文化,做房产生意,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小辉早产两个月,两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幼儿园时才发现异常,后去医院测试,其智力发展正常,记忆力强。由于语言障碍,小辉喜欢自娱自乐,而且精力不够集中,遇到不平常事件,如打针、大风等,会异常焦虑、恐惧。

(二)研究方法

1.语料收集

笔者每周去个案幼儿园(同合华彩美地幼儿园)见习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连续取了13周。笔者每次回观察记录个案与教师、同伴的交流情况、自言自语情况,并在自由活动时适当与其会话,这些都是在自然的情境中完成的。

2.访谈

对个案主班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与个案母亲进行电话访谈,侧面了解个案的语言发展水平,获得一些影响个案发展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1.名词。通过观察,个案使用比例较高的是与其周围环境相关的词,对能接触到事物进行命名,表述时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个案不会主动使用寒暄的社交词汇,如需要说“谢谢”时,他必须在成人的提示下,模仿成人的语言才能说出。

2.动词。个案最常使用的是表示动作一类的动词,如打、吃、跑等。这也与他生活有关,在幼儿园进餐时,同桌的同伴经常揪揪他,或对着他说“好吃”等。而他很少使用表示趋向的词,如上来、下去,或表示能愿的动词,如要、帮、会,据了解,这可能与其家庭环境有关,父母过度宠爱,使孩子经常不用说话便可满足要求。

3.形容词。个案很少使用,只在教师或同伴说时,模仿他们说。

像其他如介词、副词等就用得更少了,甚至不用。

(二)句子使用情况

1.个案使用非主谓句的数量明显高于同伴。常常是电报句,这是1.5岁

至2岁幼儿就开始出现的断续的、简略的、不完整的句子,而三岁儿童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这说明个案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2.在语用方面,个案语言较多的是机械地模仿他人,社会化的语言几乎没有。如在父亲送其来园时,教师跟他说:“跟爸爸说再见。”他也向爸爸摆摆手说:“跟爸爸说再见。”在交流意图上,他其实是有交流意图的,他很想跟同伴玩,说话,只是其不会说,然后只能对着你笑,或会揪揪你。

3.在理解能力上,个案都能听懂说话者的意思,其理解能力明显优于表达能力。这可能与其认知 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关。

(三)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个案早产两个月,早产引起脑发育迟缓,从而导致语言发展滞后。

2.家庭环境。家庭亲子交流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案父母由于工作忙,常常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在家也是父母自己在谈工作,无暇顾及儿子。而且父母为了弥补儿子,就特别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常常不需要说话便可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样亲子交流不足,个案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语言刺激,从而无法从交流中不断模仿和在创作语言。

四.矫治建议

(一)要给个案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

社会相互作用的语言获得理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强调儿童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幼儿园集体环境。在家里,家长要抽出时间和个案谈话,和个案一起读书、看电视,给其充分的语言刺激,让幼儿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当孩子有需求时,要时时注意让孩子学着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耐心倾听。常带个案到大自然、游乐园玩,丰富其经验,激发其情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幼儿园要给他创造一个民主、接纳、充满爱的集体环境。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他学会自己用完整的话表达;引导其他幼儿也积极与个案交流、游戏。当个案对某物或某一现象感到害怕、焦虑时,教育者要适时转移注意力或向其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让其感到安全。

(二)个别指导

主班教师现在也在用这一方法,她发现个案从刚入园还不会说道现在已能模仿表达了。个别指导时,要特别有耐心,每天要抽出时间跟其交流,而且所用句子要符合其年龄特点,要清晰具体。还要制定计划,始终坚持。

(三)将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

教师还应注意将教育贯穿于个案的日常生活中,做好计划,有意识的培养其语用能力。比如,个案在主动使用寒暄的社交词汇方面比较弱,教师可在接待来、离园时,耐心引导其自己说出“妈妈再见”“老师再见”等。

(四)要注意几种关系的结合矫治要融入个案的全面发展中,与各类有关人员密切配合,与良好的环境相结合,这样才会让孩子真正发展,并融入社会,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样福义,刘春玲.语言障碍儿童词汇表达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2]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7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始终坚持:随时随地让幼儿处于一种最佳的语言环境之中,有效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切实提高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前提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想法

幼儿是与教师对话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每次活动开展前,我都组织孩子们充分讨论,广泛发表见解,认真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索。在这种平等对话中,师生互动会更愉快和谐。

2.有效跟踪,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在实践活动中,我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如果孩子表情特别专注或异常激动,就说明孩子对当前活动特别感兴趣,在洞察他们的心思和动机之后,我有效引导他们去寻找活动的乐趣,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表现,适时给予支持引导。

3.创设环境,激发幼儿自主交流

狼孩儿的故事告诉我们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开放的语言环境。首先,我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在交谈中与幼儿建立感情,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使孩子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交流,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其次,我注重墙面语言环境的创设,师生定期共同创设班级主题墙,它如同一幅幅大的广告牌,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孩子直观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多样的活动是提升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载体

1.语言课

(1)巧设问题,让幼儿有话可说

幼儿的讨论往往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此时,教师提供的话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提供的话题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那么幼儿就能很快地投入话题中,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乐于表达心中想法。如:问题“你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每个幼儿都能说出各自喜欢的理由。他们把各路神仙、妖怪全都说了个遍,讨论气氛热烈、活跃。

(2)丰富活动,启发幼儿有话会说

幼儿有话可说了、敢说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丰富幼儿的词汇势在必行。我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我以一个“宝”字为扩散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孩子们说出“宝贝、宝宝、宝藏、珠宝、珍宝”,还说出“我是妈妈的宝贝”“我想去宝岛台湾”。渐渐地我由一个词逐步引导孩子用多个词完整地说一段话,孩子自然越来越有话会说了。

2.其他学科中渗透语言交往训练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将语言交往训练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数学活动中,请个别幼儿回答或讲述相关内容,其余幼儿做“小小检查官”,发现错误的给予奖励;在绘画活动中,我让孩子画前说说想画什么,画时说说在画什么,画后说说画了什么,最后一幅幅作品都会变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唱歌活动中,从唱前的讨论,唱时的讲述,到最后的评价,我不断给孩子提供潜在的语言材料,在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下,孩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3.游戏中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游戏能有效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如角色游戏中每次我都为孩子准备大量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玩“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市场、银行、娃娃服装店”等自己喜欢的游戏。游戏过程中积极创设一些与同伴、老师交流的机会,使孩子获得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最后通过讲评、讨论,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螺旋式发展。

三、家园配合,共促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以外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为幼儿提供了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的良好资源。例如充分利用家长园地宣传和个别交流,让家长学会与孩子交往的方法。经常让孩子们用口信回家告诉父母今天学习的诗歌、儿歌,并请他们记录下来,孩子与家长的交往自然发生。

平时父母也要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与环境,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如: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招待客人,或者把孩子的小伙伴请进家门,热情相待。只有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让孩子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总之,对中班幼兒而言,培养其语言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篇8

王立香德州市妇儿中心幼儿园院长小教高级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如何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培养孩子的好心态

平时培养孩子的积极地心态,当孩子摔倒或与小伙伴产生纠纷时,不要埋怨他人或者物体,有的家长在孩子摔倒时就对孩子说“都是某某不好”,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消极怨他的心里。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其实,孩子能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当孩子去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才是家长要帮助的时候。让孩子遇到问题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会和同伴交往时正确处理一些纠纷或挫败,才能更快乐的和小伙伴交往。

多创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鼓励孩子和伙伴玩游戏。比如让孩子邀请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到外面去找小伙伴玩耍,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家长还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从中孩子学会一些做客人、做主人的道理。还有,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总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忽略孩子、侮辱孩子、厌恶孩子、或是虐待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孤僻,因为孩子像大人一样,她们需要被爱、被尊重。

让孩子懂得容忍与合作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大人不要干涉孩子选择伙伴。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受人喜欢的,什么样的孩子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玩。但是,假如孩子选择的伙伴不是家长所喜欢的也不要干涉,可以帮助他分析。

孩子之间万一闹矛盾家长家长不要马上出面解决,给孩子自己解决的空间。他们本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应该让他们从不断地打架、生气,这种过程中去了解这个社会交往的规则,而他们的规则往往是我们家长不懂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教会孩子什么,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去尝试,假如你给孩子解决了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遇到事情就找家长,没有朋友了也会找家长,看似孩子当时开心了,其实这样更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之间的事情有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只要给与孩子指导就可以了。

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9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通过交往有利于生活和心理的健康。如果交往被剥夺,会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冷漠、敌意,从而影响儿童情绪及整个身心的发展。当儿童进入学校成为班级的一员后,便摆脱父母的“纵向”依附关系,“横向”与同学建立起黑板关系。让小学生学习社会交际,培养交往能力是班级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学生交往的现状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中间形成交往关系的,有的是因为座位相近,有的是因为性格相同,有的是因为学习刻苦,成绩均好,而交往失败的学生则常常是欺负别人或成绩不良或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应当从交往的言行、交往的心态、交往的机会三方面去引导。

一、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礼仪

在指导交往中要让学生先知而后行,通过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礼貌用语,观看电影录相,让他们知道交往礼仪的几点要点:一要大方,二要尊重。然后进行交往言行的操练,让学生明白交往应注意场合,分长幼。

二、注意交往的心态,传播交往本领

通过对一个班的调查,发现有23%---34%的学生交往有障碍,他处于交往不利的地位,这些同学内向,沉默,情绪不稳定,在集体中表现出依赖性,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遇事畏惧,不敢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这些同学加以重点指导,调整他们交往的心态。

1、为他们找个伴。

交往孤独者不善于找小伙伴玩耍。教师可助他们一臂之力。为他们挑选性格开朗,较能接受别人的同学作伙伴,下课同学习,活动同行,在不断接触中消除交往障碍。

2、教他们交友方法。

交往孤独者有了老师为他找的伴,心里特别高兴,但又害怕失去,有时又会陷入无人交往的状态,此时教师可适当授于交往方法。如对伙伴笑脸相迎,主动问候,别耍脾气,尊重别人的爱好,建立初步和谐友爱的关系。

3、组织交往活动。

在交往孤独学生获得交往初步成功之后,还要不断扩大他们交往的范围。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引导他们开放自己在试着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试着了解你,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友谊,逐步走出低谷,走到集体中去。

三、配合家庭教育,增强家长培养子女交往能力的意识。

学校教育一定要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对家长如何培养子女的交流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如要让孩子学会与长辈,家人交往。既懂关心又懂尊重,培养孩子与社会上人们交往的能力。做到大方、得体,明辨是非。作为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家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讨论家庭中的有关问题,促进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对其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一、积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为了使幼儿初步了解有关交往的要求,我同幼儿共同制定出交往活动规范,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其次,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帮熊猫拾玩具”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第三,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图书角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与此同时,多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我以培养合作性为目标,建立幼儿活动区,明确了在各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性培养的具体目标。例如:图书角、美工角、音乐角等,让幼儿合作分发餐具、课堂用品等;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系扣子等。

二、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家长也越来越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更少,独门独户的家庭居所也使得孩子生活空间变得更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变得害羞,见人不说话,以自己为中心,处处盛气凌人,无法去和别人友好交往。

2、教师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而且每天照顾管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教给他们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孩子都把老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把老师当成学习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模仿中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性知识。

三、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利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引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使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从而产生的安全感。教师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为孩子增加交往的机会。比如,对刚入园的孩子教师可以让孩子之间自我介绍一下,使他们消除紧张害怕的心理。教师引导孩子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如:一个孩子跌倒,教师可以让其他孩子把他扶起来;一个孩子在画画中,一个图形画画不好,教师可以让会画的孩子教他画。教师还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谢“谢谢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过节的庆祝会、生日会等活动来使孩子增进友谊。如:我们曾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另外,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个性腼腆或者孤僻的幼儿,平时不知道怎么跟同伴表达想交往的意愿。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创造各种机会让这些孩子与同伴广泛交往,如在班内的一面墙上,我们布置了“我和我的好朋友”主题墙,请孩子们按意愿选择想要结交的朋友,然后把自己和好朋友的自画像放在一起贴到墙上。这种孩子能看到的交友方式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使他们大胆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画画等,使他们在交往中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同伴。

2、培养交往自信心

交往能力弱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交往等发展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鼓励和肯定(当然肯定和鼓励应该适当、具体、有根据),同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害羞胆小的孩子,教师要随时关注他,可以把他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和他多谈心,对他喜爱的东西也表现出兴趣,不要摆出教师的权威对他下结论,平时也不要强迫他去干什么说什么,利用一些活动方法来具体帮助他,增强交往自信心,克服害羞的心理,参与同伴交往,敢与同伴

交往。

四、借助家庭环境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和别人交往,但是只要大人给予一定的指导和鼓励,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父母虽然不能左右孩子社会交往的方向,但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提高社会技能,这会对孩子未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作为家长应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每天下班后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游戏,唱唱歌,玩一玩,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光。家长应努力让孩子学会快乐地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寻找到快乐。家长更要注重身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家长平时还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父母是想听他说话的。尤其是那些平时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父母就要更加耐心,不要因为孩子说得慢而显得不耐烦并打断他的话,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且父母可以提醒他:“慢慢说,不着急,想好再说!”要尝试着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和其表达的意思,帮孩子理清思路。

最后,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远离一些和暴力和不良行为有关的游戏,电视作品,书籍等。孩子的行为形成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他人,对事物的观察学习模仿。而一些不良游戏和电视会给孩子提供了攻击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暴力凶杀画面的“污染”。父母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玩的游戏加以控制,从而使孩子成长在一个纯净的环境里。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通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小结-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篇11

小结-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人际交往的最大特点是自我中心,他们的语言仍在发展中,当交往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用语言表达来解决,容易出现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动作,比如,孩子们在活动时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别人友好,总是通过动作与同伴接触,有时拉拉衣服,有时摸摸头发,有时拍拍手臂等。可是有些小朋友不喜欢别人碰他,总以为这是小朋友在打他、欺负他,有时甚至回家告诉家长,弄得我们每次总要解释,让家长们理解孩子们的行为,爸爸妈妈还好说,碰到爷爷奶奶时真是不好办啊。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做,来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我们是这样做的比如在日常生活环节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在幼儿刚入园的几天里我们总是以小动物的口吻和幼儿交往,问问幼儿的名字,和他们拉拉手,消除他们对我们的.陌生感,增加亲切感。还有就是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和小朋友们聊一聊,早上来的时候亲切的和每个小朋友打招呼,拉拉他们的小手,问问他们今天是谁送来的,开不开心,喜不喜欢上幼儿园等等;游戏时抱抱他们,说说话,可以说说心情,也可以说说开心的事,或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吃饭前聊聊今天的小菜;午睡时边帮助他们脱衣裤边和他们亲亲热热说说话;拉裤子时抱一抱表扬表扬。一两句简单的交流无形中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变得想交往、敢交往、会交往。第二个就是让幼儿在各类游戏中积累交往的经验: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是一个皮球两人玩,一起滚,一起踢,有时是一条尾巴一起抓,有时是两个秋千大家一起玩,在运动的游戏中,幼儿的互动增强了,交往也密切了;区域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有效的,同一个操作材料大家一起玩,一起想办法完成,体验到一起玩的快乐,特别是在娃娃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不仅可以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中来还能增进朋友间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各个活动游戏中幼儿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我们应当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同伴交往。

5点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12

(1)自动自发

情商高的孩子,懂得自动自发,自动做事、自动读书、自动做功课……因此,他们的智商虽不比别人高,但成绩却比别人好。由于他们的自发性很强,决定做一件事后,没有完成决不罢休。他们做事不需要靠外在推动力,学习也好,做事也好,都是自动自发的,他们往往都能取得成功。

(2)自我认识

每一个人都有某些个性上的盲点,是自己看不清楚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自我反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就很难建立自信心。没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感情,也就不可能了解别人的感情。

(3)控制情绪

控制自己的情绪,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是情商的一个重点。在很多时候,人们很容易被激怒,其实发脾气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能够给不好的东西一个好的解释,保持头脑冷静,就可以压制激动的情绪,使自己心情开朗。另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适度地发脾气,是情商的另一特征。

(4)眼光放远

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是情商不高的表现。戈尔曼告诉一批小孩:“这里有棉花糖,你们可以马上吃,但如果你们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才吃,你们可以得到双份棉花糖。”结果是:那些能抵抗短暂诱惑,有耐心等待的孩子,不但在学习上表现优异,长大后,比较能适应环境,比较讨人欢心,比较敢冒险,比较有自信,比较可靠;而那些要满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克制自己,情商比较低,长大后,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低。

(5)人际技巧

提高情商水平,包括搞好人际关系。人际技巧(即社交技巧),是与他人交往的才能,是一种掌握好自己情感的特别的才能。要搞好人际关系,就要了解别人的心态、尊重别人的想法。即感觉别人的感受。

情商的上述5个重点,有人(如乔・卡洛)称其为5种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自知(知道自己当前的感受,使人际关系成功)、移情(了解自己的情绪、感知周围人的情绪。移情能培养我们的同情心和无私精神,带来合作)、自律(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从人生的挫折和低潮中恢复过来)、自强(即自动自发,不满足于现状,不靠冲动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动)以及社交技巧(即人际技巧,是能与他人自如地交流,来掌握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培养智残儿童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13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门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计算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语言能力,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数学科组老师的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语言表达不完整,条理不通顺,思路不清晰,有的学生怕说,不想说,还有的学生极少举手发言,依赖性强。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多说”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教师较少创设学生语言锻炼的平台,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示。

2、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受班级生额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相对来说,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覆盖面较窄。

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思想理念下,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学校数学科组选定“有效性学习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作为实验研究的分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意义:

1、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利用数学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培养能促进情感教育

第一、数学语言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已才能的机会,交流讨论、汇报小结中,即可以看到自已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已的潜力,自信心增强,从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中。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又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分析、判定别人的方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数学语言的培养能弥补传统数学教育中的不足

数学语言的培养,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作为独立的学习者,又可以成为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意识,从而激励了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

三、理论基础:

1、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向语言的运动和从语言向思维的运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抽象,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

2、教育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体现面向全体,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展。

3、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内容:

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计算方法,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

(2)、空间与图形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3)、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作出分析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

(1)、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清楚性、完整性,初步的条理性,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2)、中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练性。(3)、高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灵活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理念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的内在联系,认识并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是。

2、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使他们的语言更完整、清晰、科学、准确、简练、有条理,具有逻辑性、灵活性;思维更新颖、独特、灵活、敏锐。

3、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使大多数学生想说、敢说、积极说、有信心说。

4、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课程目标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实验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段,将整个实验研究分成低、中、高三个实验小组展开实验。各小组在学校课题的统一安排下,分别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具体操作方法等。

2、调查跟踪法

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选出优良中差部分学生,教师收集实验前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试验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3、阶段分析法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小组实验交流汇报会。通过各小组的研讨课,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展示实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统计比较法

实验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实验中期、结束时,对实验情况,各种数据,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成果。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10 至2006、1)

(1)、召开实验教师动员会,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调查现状,收集资料。(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学习、讨论、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3 至2008、6)(1)、初步实施

①各实验小组写出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②各实验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③各实验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研究研讨课展示。④实验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或论文。(2)、调整阶段

①召开实验研究汇报会,总结前期工作,积累经验。②分析前期工作不足,找准问题,商量措施。③布置下阶段研究计划、研究目标。④汇编中期研究资料。

(3)、推广总结(2008、7 至2008、10)①召开实验总结会,回顾实验研究情况。②对实验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展示实验成果,推广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总结。

2、实验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心得等。

3、实验研究系列丛书。

4、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

5、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成绩对照表。

6、其它资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廖柏灵 副组长:陈德福、黄炯标

成员:赖景添、黄冬梅及全校数学教师 赖景添: 黄冬梅:------

十、经费保障: 每 学 年:3000元

书籍资料:500 元

音像电子:1000元 外出学习:1000元

上一篇:交通补助的请示下一篇:【真账实操】新手会计300问!(16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