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精选7篇)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篇1
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可加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一个人的交往意识便开始萌发了,比如玩耍时看见玩伴会组合在一起,幼儿间互换玩具或互赠礼物,就是例证。对于这种最初的交往意识,如果家长引导不够或者过问的方式不当,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父母长辈过分娇惯,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在家是个“小皇帝”说一不二,在幼儿园蛮横霸道,常常与小朋友合不来,闹矛盾,学会动手打人,另一种则正相反,因家庭管束过严,三代人同看一个孩子。父母长辈代办了一切幼儿逐渐变得胆小怯懦,性格孤僻,成长集体中孤立的成员。
平等、正确的亲子交往,直接影响着幼儿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墨森(P.H.Mussen)指出:“亲子关系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发展为两个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正像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样”。而吴放、邹泓(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同样高的预测性和积极的影响。由于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家长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反应基础上的,在与家长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用家长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同伴。这种情况反映到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通常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良好社会行为及内部行为模式成为潜意识中指导幼儿社会行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主导因素。可见,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态度,行为及其对幼儿行为的指导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形成不同性质的同伴关系。因此如何改进家庭教育,用正确的教育观来加强对幼儿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2、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喜爱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去交往,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带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玩沙,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再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戏时,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3、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首先,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机会。如:节日游玩时,发现行乞的残疾人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的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4、扩大范围,走出家庭,扩大幼儿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形成了过于依恋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影响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饿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基石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交往生活中的一大内容。乍一看,幼儿时期的师生交往似乎比较简单,但如果细细琢磨的话,就会发现它有比小学、大学的师生交往所不同的独有的特点。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正因为他们之间过于亲密,反而容易造成子女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现的最好,因为他们知道,无需表现太好,一般就可以获得父母的宠爱,表现再差也可以获得父母的谅解。而作为家长来说,往往不论自己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会疼爱有加,再加上工作、家务繁忙,家长一般很难细心地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塑造孩子心灵品质,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任务便大量地落在了专职教育的教师身上。
1、师生交往具有短期性、多变化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幼儿自入园后,所接触的老师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便是在同一班级里,幼儿与不同的教师交往的频率也是不同的。这种变化性和多样性对幼儿发展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
2、师生交往还具有平等与崇拜两重性。
孩子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孩子,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特有的地位及心理状态,学生对教师又有着盲目崇拜性。
在这一时期,幼儿天真、单纯、不谙世事,开始渐渐崇拜有知识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老师的言行举止和所实施的教育,能够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渴求老师给予他们一份母亲般的疼爱。所以,教师又同时扮演了父母温暖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幼儿喜欢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讲给老师听,与老师进行感情交流这一切都是在信任老师,喜欢老师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基石。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不同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情绪,都将直接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不可忽视的课题。下面就谈一谈我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对其进行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一)在一日活动中,积极提供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为了使幼儿初步了解有关合作性的要求,我同幼儿共同制定出交往合作活动规范,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其次,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帮熊猫拾玩具”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第三,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再图书角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
2、多提供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的下午活动中,我以培养合作性为目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性培养的具体目标。例如:图书角、美工角、音乐角等,让幼儿合作分发餐具、课堂用品等;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系扣子等。
(二)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于同伴发生冲突,因此在中班我主要设计一些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学习合作的方法,从而习得交往的技能,如游戏《请你接着摆》。
2、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规定每周两天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绍给同伴。
3、通过节日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4、幼儿互相活动“大带小”制度。
为了扩大幼儿互相活动的范围,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还在中班建立了“大带小”活动制度。活动一般为1—2周进行一次,每次选出四至五名幼儿到小班去,内容让幼儿自定。可以是为小班幼儿表演节目,也可以带小班幼儿做游戏。
在游戏交往中对孩子们的争执,教师不要充当“裁判”,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作为教师,不能习惯性的去注意幼儿之间的消极社会行为,而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教大规模的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构造游戏“快乐的动物园”、“帮帮小动物”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合作完成的美丽图画和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任何说教。
(四)培养幽默乐观的品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幽默感在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幼儿时期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成功,因为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比一个呆板枯燥的孩子更受人喜欢。幽默感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办法,比别人更轻松地应付来自生活中的苦恼和压力;幽默感可以使孩子在尴尬的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帮助他们对付愤怒的情绪,委缩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减轻压力,增强凝聚力,解决困难和矛盾,应付特定的恐惧、忧虑等。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和幽默的动作,来引导、启发、影响幼儿。在一日常规中多给幼儿讲一些幽默的故事,看一些幽默的漫画,有意识的挖掘孩子本身的天性,并把生活趣味化。培养幼儿的阳光性格,为一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三、同伴交往是促进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幼儿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其交往对象的年龄、心里发展水平和他们等与自较为接近,它是幼儿交往活动的主要渠道,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最大的特点在于幼儿与同伴之间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必须面对班级、老师和小朋友等集体与个人,为了适应这个小世界,他必须与班级、老师、小朋友等组织与个人产生关系。也就是说,他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家长不曾教过他,他必须在伙伴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与具有同样经验的人一起探索,在实践中与小伙伴一起学习逐步完成。
对于幼儿来说,同伴交往有助于个体适应班级生活,尽管在同伴交往中,没有正规的老师,没有成文的教材。但幼儿从中学到的东西却往往比老师讲的丰富的多,比教材具体的多。通过与伙伴的共同活动,幼儿不但满足了自己的交往需要,而且懂得了班级的章程与道德规范,学会了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养成与别人协调一致,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人际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交往技能,为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往往在效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品德和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关心幼儿的交往活动,并针对其特点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教师应从点滴入手,以身作则,有意识的结合自己的交际实践,经常为幼儿介绍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并敢于放手,让孩子去“闯”,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场所。因为只有靠自己的实践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是多麽重要。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只要我们给以足够的关注和有益的指导,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这样,当他们走出幼儿园,走向更为广阔天空的时候,就会迅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需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他们应有的力量。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篇2
加强家园协作, 让单亲儿童感受双倍的关爱
幼儿园和家庭及时有效的沟通, 及时发现并解决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 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关爱的环境, 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对单亲家长育儿方式的偏差, 教师要主动、诚恳、婉转地指出。儿童的家庭离异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教育的复杂化, 这就需要教师讲究与家长沟通道方法和策略。
首先, 建议父母本着对孩子终身幸福负责的态度, 双方尽可能多与孩子一起生活和活动。对孩子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与家长共同商讨, 制定出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养对策。其次, 建议家长尽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与家长应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给予幼儿关爱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建议其家长用更多的时间陪一陪孩子, 和孩子交流, 玩亲子游戏, 用亲情来抚平儿童创伤的心灵。再次, 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 鼓励他 (她) 与人交往, 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
二是教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 给予单亲儿童胜似亲人的关爱。教师可以从照顾起一日生活细节着手, 了解幼儿的情感需要, 使幼儿每天都在充满关爱、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学会与老师交往, 感受交往所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家长的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幼儿园则应该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 引领家长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由于单亲家长常常产生补偿心理, 格外地娇惯、放纵孩子。过度的溺爱使幼儿形成依赖性强、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冲突。单亲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应该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及各项交往技能的培养。
一是在幼儿入园、离园等环节中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和礼貌习惯。二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让孩子懂得关爱和分享, 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三是在盥洗、饮水、如厕、自由活动等环节中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协商等交往技能。
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篇3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度对他们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但他们将来要适应的终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懒汉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重要观念养成之初便进行必要的引导。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态度
家长要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独自游戏和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家里有好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配人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鼓励孩子先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社交、游戏、玩耍、唱歌,使孩子们从中学习待人接物,克制自己。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和谐的生活、优良的环境以及自由发展,还更需要自由交往。
其次,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洞察力
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寻找并确定合作伙伴。有诚意、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孩童世界中尚无多少涉及根本利益的合作行为,不外乎是一块游戏、玩耍之类的事。事虽小,然而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捕捉正确的合作时机同样事关合作的成败,因此孩子在一定情境中对人的观察和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
观察同伴的兴趣点,把握适宜的合作时机。人多之时孩子很自然地想找人玩,但若不管他人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而强行要求其参与,则很可能遭到拒绝或是玩不起劲,降低了游戏的乐趣。家长应适时地指导孩子先静心观察他人当时的行为表现,当别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东西或正入迷地看书时,告诉他这不是孩子邀请其从事其他活动的恰当时机;当孩子观察到周边的人无所事事,这时若主动邀请对方合作游戏,则会得到积极的响应,一拍即合;若孩子一心一意地想与那个“小书虫”共同从事某事,则宜待对方当时的活动告一段落,兴趣发生转移之时发出倡议。万一等待不及,可上前试探询问,得到赞同则万事大吉,遭到反对意见亦不能强求。此中原则之一便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再次,帮助孩子选择伙伴
父母帮助孩子选择伙伴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今天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转,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总是过度保护。父母更应该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种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榜样与儿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对榜样演示的行为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会增强榜样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并向孩子作出解释。家庭是孩子尝试合作行为的实验场。家风专制,孩子对成人唯有服从,难以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家风太散漫,每人各行其事,缺少关爱,孩子难以模仿真诚的合作,就会养成“自扫门前雪”的孤立习气。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怀、尊重、民主、协作,才有利于孩子在这个实验场中自由酣畅的体验相互依存的滋味,萌生正确的合作意识,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经验上的准备。
最后,教会孩子交往的技能
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有些社会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等。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简单地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合作过程中必须伴随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既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推进合作活动的开展,又能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影响他人。在孩子能够用口语表情达意的同时,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修养,包括:用自然温和的态度文明地说话,不粗暴地命令、呵斥他人,不撒娇,不以哭闹威胁同伴等。这既是合作的自然要求,也是有效沟通感情信息所必需的。
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国外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研究者让儿童在一个由木偶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他人解释参与到这场冲突中去的所有当事人的心情,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作出的攻击性的解释就越少;而且,由于他们在开始就能够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他们较同伴的表现具有明显改进。
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态度。有研究表明,对孩子过于保护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和成人打交道时表现得非常善于交际,但他们在周围同伴中常显得不安和拘束。因此,对孩子过分保护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一)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交往中对同伴采取友好的态度,不逞强、不霸道。例如,不要和同伴争着做游戏中的主角、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用商量、请求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伤人时会道歉、请求原谅;玩他人的玩具时应说:“请你把玩具给我玩一玩,行吗?”别人给了自己玩具时应说:“谢谢!”把别人的东西碰翻了要说:“对不起”。
(二)要教会孩子学会忍让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能暂时克服自己的欲望。服从多数人的意志。例如,几个孩子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过家家”,而自己却想玩另一个游戏,此时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过家家”的游戏。
(三)遵守集体规则
孩子们在交往时,制定一些规则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便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能够遵守集体规则的孩子,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四)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孩子在交往中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应支持孩子帮助他人克服,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有许多朋友。例如,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的过程中,李?菖小朋友突然肚子疼,王?菖小朋友赶快送他去医院看病并送他回家,这种互助行为使李?菖愿意和王?菖交往。
(五)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独立性是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各个环境因素和各项教育措施来培养的。独立性差直接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睡眠、起床、(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9页)穿衣服、洗手绢等。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篇4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段话: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当读到此处时,不尽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经历:教一年级时,上课举手的学生很多,到了三年级举手的学生相对少了,那些举手的学生,应该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眼中的优秀生。当时的评价是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我认为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但把所有思维正常的学生都培养成人是必须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高科技领域的工作,多数人还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我们应该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多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优点,捕捉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敢与跟教师交流,敢与向老师提问题。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给时间让学生辩解、陈述,教师的高声指责,虽然能在瞬间让学生哑雀无声,但受了委屈的学生心中是什么滋味呢?他还愿意与我们交流吗?教师的怒吼,并不能显示我们的伟大,只能说明我们无计可施;轻声细语的沟通,并不说明我们的无能,而是反映出我们对学生的尊重,更能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说出真心话。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
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要形成这样一种教育氛围,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认为只要一个字就足够了,那就是“爱”。
1、我们要爱学生。缺少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他、保护他,用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品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平等的、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给予教育和惩戒,惩戒学生应尊重学生人格、要有教育意义、要客观公正。惩戒是管理教育方法之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惩戒,也正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2、爱学校、爱岗位。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维护学校的荣誉,维护学校的形象。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我们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我们是在培养人,是在为国家、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正是有了我们,才有了祖国的富强繁荣。在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我们热爱她,也能开出绚丽的花。在目前教师待遇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能坚守教育岗位,这本身就是奉献,就是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从认真备课、上课、批改开始,从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捍卫教育的尊严,用我们的爱托起教育的辉煌。
3、爱读书。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是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多、更好。要教好学生,我们应该多读书。多读一些名著,让优秀的作品感染我们,祛除心中的烦躁,保留那一份清纯之地;多读一些名著,深深领会其中的意境,领略华丽的词句,激荡起我们的激情,激起我们书写的欲望。多读教育书籍,不断充实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崭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教育书籍,可以提高我们对教育现象的敏
感性。多读教育书籍,可以不断丰富教育手段,能让我们在教海中自由驰骋。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伴随我们成长。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篇5
王立香德州市妇儿中心幼儿园院长小教高级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如何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培养孩子的好心态
平时培养孩子的积极地心态,当孩子摔倒或与小伙伴产生纠纷时,不要埋怨他人或者物体,有的家长在孩子摔倒时就对孩子说“都是某某不好”,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消极怨他的心里。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其实,孩子能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当孩子去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才是家长要帮助的时候。让孩子遇到问题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会和同伴交往时正确处理一些纠纷或挫败,才能更快乐的和小伙伴交往。
多创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鼓励孩子和伙伴玩游戏。比如让孩子邀请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到外面去找小伙伴玩耍,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家长还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从中孩子学会一些做客人、做主人的道理。还有,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总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忽略孩子、侮辱孩子、厌恶孩子、或是虐待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孤僻,因为孩子像大人一样,她们需要被爱、被尊重。
让孩子懂得容忍与合作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大人不要干涉孩子选择伙伴。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受人喜欢的,什么样的孩子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玩。但是,假如孩子选择的伙伴不是家长所喜欢的也不要干涉,可以帮助他分析。
孩子之间万一闹矛盾家长家长不要马上出面解决,给孩子自己解决的空间。他们本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应该让他们从不断地打架、生气,这种过程中去了解这个社会交往的规则,而他们的规则往往是我们家长不懂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教会孩子什么,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去尝试,假如你给孩子解决了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遇到事情就找家长,没有朋友了也会找家长,看似孩子当时开心了,其实这样更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之间的事情有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只要给与孩子指导就可以了。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学会观察理解幼儿, 创设宽松交往环境
1. 观察理解幼儿, 因势利导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就应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做个有心人, 用心观察孩子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行为取向。留心并发现有哪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是孤立的、不合群的, 哪些幼儿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或者是富有攻击性的。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 自我封闭型的孩子, 教师就应该以自身的热情去感染他, 可以采用捕捉兴趣点、放大优点等方法,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肯定, 从而不断积累成功体验, 增强自信。
2. 树立教师形象, 创设宽松交往环境
在幼儿园里,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是让幼儿放松的第一良药, 让幼儿打消顾忌, 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 把对爱和安全需求放到教师身上, 适应幼儿园集体,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 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才能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赞许、一次抚摸、一个拥抱等, 都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 教师更应该细心地解读孩子, 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决不能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和情感依托。我们必须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引导方式, 要在满足孩子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逐步引领他们走出自我封闭后与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继而形成交往能力。因此, 教师应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感需求、行为特征、个性特点, 在顺应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选择适宜幼儿的游戏, 创设文明交往平台
1. 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诱导幼儿使用文明用语
在幼儿活动中经常会有孩子与同伴之间出现争执和纠纷, 这时,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幼儿礼貌的解决问题, 让他们懂得一个人没有礼貌是受别人喜不喜欢的最大区别。在日常活动中, 我不仅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还利用自己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礼貌文明的重要性, 感受礼貌用语的“美”。每天早上, 我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的到来, 亲切和蔼主动与幼儿打招呼“早上好”让孩子在和老师打完招呼后进入教室;在上课或活动中, 与幼儿平等交往, 注意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如在每次一个幼儿帮完另一个幼儿之后, 会说“不用谢”, 久而久之, 孩子就能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交往。
2. 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
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入手, 选择适合本年龄组幼儿的游戏玩法, 同时查找不适合的地方, 共同帮助改进, 确立了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 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 进而提高自己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 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储备能力。进入大班, 孩子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 所以在活动中, 我们都会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 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内容, 进行游戏。孩子可以自己选择, 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也可以挑战自己, 即使不成功, 他也不会感到挫折。在游戏中, 孩子们逐渐学会等待、独立、合作、公平、诚信等最基本的美德, 更能照顾到每个孩子, 满足他们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进行发展。
三、培养幼儿交往兴趣, 提高正确交往能力
作为一名老教师, 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组织各类活动, 克服老师包办代替的现象, 克服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学轻游戏的现象, 坚持为幼儿创设自主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友善的群体氛围中体验集体的温暖, 感受人与人和谐相处, 友好交往的温馨和快乐。我们坚持每天晨间让孩子把自己的新鲜见闻与同伴交流, 让孩子有与别人交流的话题才能有交往的可能;在自由活动时, 我们鼓励孩子自由结伴玩游戏、交换玩具、表演节目等, 让孩子学会和不同的人合作交往;在轮流做值日生的过程中, 我们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 让孩子懂得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要主动为别人着想;在学习活动中, 我们安排了许多分享交流的机会, 设置了合作互动的环节, 让孩子在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积累多种经验, 获得整体协调发展。
2. 将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活动的核心要素设计主题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和随机教育使孩子们之间建立了友善亲密的同伴关系, 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自己熟悉的老师、同伴、亲人交往, 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心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孩子普遍表现出情绪稳定愉快、待人热情友善、交往积极主动的行为特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 了解和亲近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坚持每月设计组织一次专题性活动, 旨在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加强家园联系沟通, 同步培养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园单向进行的, 需要得到家长的统一教育和配合, 才能做到最好。
1. 开展一系列活动, 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各个阶段研究的教育内容以及家长应配合的工作。让家长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榜样作用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选择, 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 他们根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 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可见拥有爱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家长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的点滴事情, 以便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 指导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 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做父母的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许、鼓励孩子去邻居家串门, 与邻家孩子共同玩耍, 还可有意识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
总之, 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 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 并进行细心指导, 一点一滴中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只要我们给以足够的关注和有益的指导, 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那怎样使幼儿积累交往经验, 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应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与人交往的前提
人们都是在共同的劳动、工作、游玩中产生联系和交往的,一个人若孤僻内向,事事都不感兴趣,就很难和他人交流。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然、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因势利导,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让幼儿乐意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积极主动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有意识的在班上设立了互换玩具区、操作区、语言区、益智区等,在这些区域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积极的交往。如,幼儿可将家里带来的玩具,在区域里交换着玩,但交换时有规则:要借玩具的幼儿应该用礼貌的语言求借,允许后,借出玩具的幼儿应向借方介绍玩具的玩法,玩后物归原主时要道谢。
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开展每个月的“评优活动”、“家庭小分队活动”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开展“自助餐厅”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还开展游园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玩,他们一方面要帮助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清楚地介绍游戏玩法让弟弟妹妹玩。这些活动促进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发展了与众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的能力。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乐意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有一条重要的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一种游戏。由于幼儿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觉”的能力,而角色游戏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所以角色扮演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在活动室里,教师可设立娃娃家、医院、商店、饮食店、菜市场等区域,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爸爸”、“妈妈”、“客人”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既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又增添了交往兴趣。
四、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技巧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是很愿意与人交往的,但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技巧,采取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因而事与愿违,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如有的幼儿用拍别人的肩和背来打招呼,或是为了玩具与同伴争抢不休,还有的随意推推妞妞,甚至互不相让,大打出手,伤害同伴。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幼儿掌握和运用各种良好的交往技能,提高交往能力。如:来园和离园能向老师、同伴问好、道别,平常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用“请”、“谢谢”等等,使幼儿知道只有懂礼貌的孩子,别人才愿意和你一起玩,互相之间才能成为好朋友。针对交往过程中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组织周围的幼儿讨论,让幼儿想出解决的办法,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一起玩,交换玩,先让年龄小的同伴玩,或先让女同伴玩等,并督促、鼓励幼儿自行解决类似的问题。
五、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教师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开展小分队活动,请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家长还可以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中做客,让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伙伴家长玩等,用各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05-09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08-03
培养孩子的七种能力06-12
提高孩子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08-28
经验: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应用能力06-28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培养07-06
农村孩子写作能力培养11-04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08-19
怎样培养孩子读题能力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