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024-10-17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精选11篇)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来源: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2011-04-06 责任编辑:wanghui 我要评论 我要提问 进入育儿论坛

【导读】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就常常产生冲突。

究其原因:

1、4—6岁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友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2、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3、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我认为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我在对幼儿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1、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

幼儿交往的过程应该是自愿的、轻松愉快的。因为他们在与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善于交往的幼儿性格是乐观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儿,性格显得压抑、孤独。因此,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让幼儿从家里带图书与同伴分享,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图书内容。在这过程中,幼儿之间必须进行交流。

其次,根据我班幼儿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如:在集体活动中,常常有意识的创设机会和空间,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使他们的交流、交往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题活动《我很特别》,我们让幼儿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或自己心爱的玩具到班上并在集体面前介绍,并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心爱的玩具,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第四、通过“六一”节日的游园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游园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第五、利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一起游戏。对于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引导他们加入到别人的游戏里,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和产生与友伴交往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幼儿增强了交往的意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要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自己处于他人境地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性行为。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通过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的引导、讨论,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他人处境时的情感,大家对同伴的“犯错”都能以谅解的心态进行对待,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提高良好行为的发展。

3、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的幼儿在言语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已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如果我们能正确训练,幼儿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注重环境的创设,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投放骨牌,让幼儿尝试一起协商要摆放什么图形并进行合作,最后尝到合作的快乐。再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比赛的特点,采取竞争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中,游戏大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龙舟”“抬轿子”等游戏。这些游戏需要配合、协商、合作才能取胜的。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有意让幼儿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让幼儿懂得要玩得开心,玩得好,就要必须相互讨论,相互谅解。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解决问题,交往中学会合作。

4、“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机能仍未成熟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它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而结构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游戏的自由多变、材料的具体、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它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也让幼儿获得交流、合作所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建构《嘉庚公园》,陈棋、李羽雯、黄筱丹、郑秉政等几个小朋友商议建游泳池,他们用积木围成游泳池后,陈棋说:“要在这建一个高的地方让人跳水。”羽雯说:“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秉政说:“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筱丹说:“游泳池里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的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也是在这个过程,幼儿分工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

二、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1、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

2、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三、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

1、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2、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2

首先, 要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伴间的相互交往能为幼儿提供改变自身行为的动力, 能为幼儿的观察和模仿提供机会。因此, 教师要注意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时间、空间, 并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和游戏, 从而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节日活动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 因为“六一”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 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应当把这天传统的表演节目改为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 让大班、中班和小班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 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 无拘无束的他们会感到特别有趣, 无形中幼儿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 同时又享受到了节日的快乐, 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愉悦心情, 这有益于发展交往能力。

其次, 观察幼儿在交往中的表现和特点。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特点, 教师要抓住幼儿总体的行为倾向和典型的性格特征, 看他们在交往中谁的行为消极, 谁的行为有攻击性, 谁的性格较孤僻, 谁能进行成功的交往。同时, 要特别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 从而发挥他们的特长, 扬长避短, 树立其自信心, 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再次,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教师在了解每个幼儿的交往能力后, 应当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流, 以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交往能力差或行为不当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强的幼儿组织到一起进行游戏, 使前者通过模仿而改进交往技巧。另外还要多开展角色游戏活动, 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 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是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教育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对社会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 不但能够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 而且能迁移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中, 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最后, 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幼儿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教师可指导幼儿讨论并采取更适当的行为选择, 启发他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结果。在这基础上, 教师要培养幼儿在离开成人的情况下, 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引导他们友好相处, 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3

其一表现在初为人父母的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力求孩子尽快进步。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表现,已是种畸形的表现。孩子每天惊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性格自然会趋于内向,不擅言谈。而且有的孩子很会看大人的眼神。久而久之他們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觉得很累,不愿意说话,变得孤僻内向;有的变得会根据家长希望的说话,有时会撒谎。

其二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多,太仔细。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要什么就给什么,当孩子长大一点,家长已经习惯“包办”孩子的生活琐事了,慢慢的孩子只能被动接受,不用自己动手,孩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变得懒了。更有甚者,家长带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给孩子找好了伙伴,不用孩子去交流,孩子已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感受,无法自由、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种限制,在社会交往方面,就形成了被动的局面。

孩子生病时,家长更是事无巨细,紧张得什么都预先为孩子想到。往往是孩子想到的事情,没等他开口,就已经为他送到手边、嘴边,根本无须出口请求。在这种呵护下,孩子自然不愿与人交流。然而,当他走进园校和社会时,却已没有了这种呵护的环境,此时,再学习与人沟通,也就显得晚了些。所以就造成了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有的家长怎么问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有的就猜想是老师对孩子不好,这样就更不喜欢来幼儿园了。而且幼儿也很有自尊心,发现自己的自理能力不如别人时,就无所适从,又没有家长帮助,所以不喜欢去幼儿园,和同伴的话题也不多,不懂得怎样和小朋友玩。

其三,有的孩子本身内向,家长又特别怕孩子被别人欺负,所以不让幼儿和别的孩子多接触,总是教给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孩子自己没有主意,又不懂大人要自己怎样做或者做不到大人要求。慢慢的失去了和同伴互动交往的机会,就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了。

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一家长不要太多地关注照顾孩子,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学习的机会。第二就是多送孩子去幼儿同,增加孩子和同龄人的交往,要多和老师沟通,慢慢地进步,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正,所以不要太心急,要给孩子时间学习,慢慢地你会感受到孩子的变化。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4

单位: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

姓名:陈鑫

2014年4月1日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被人看重。影响人一生的合作精神应该是从幼儿抓起,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结构,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幼儿、合作意识、合作交往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合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如南师大幼教专家曾对100余名3-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约25%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75%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0%左右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而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会面对的课题。

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包括学会分享与共享、合作与交流、等待与轮流、关爱与抚慰等。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也必须遵循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为此,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教会幼儿尊重别人、遵守规则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前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或很少有与他们同龄相仿的小伙伴与他们一起游戏、交往,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这就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就认为我是最大的,每个人都得听我的。部分在家养成了那种自私、专横、不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不良情感,使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因此在幼儿游戏中要多给幼儿灌输换位思考的意识,多问问幼儿,如果别人也对你这样,你会不会生气。另外也要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被接纳的感受,在矛盾、摩擦中学会通过尊重别人,学会了给予和接受,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学会遵守规则,这也有助于矫正幼儿任性自私和行为,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委屈,但这些也是他所必须学习的。

二 教会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游戏也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因此老师应合理开展创造性游戏,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

老师应在日常活动中常留心观察,发现哪些幼儿在交往中是积极的、有影响的,哪些幼儿是孤立的、不合群的,或是富有攻击性的。因为有时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性格、自身特点,设计出设计相应的游戏。

三 提供机会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如: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和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该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尽量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可以请中班,大班的幼儿为他们讲故事、唱歌、表演节目、跟他们交朋友。在和哥哥姐姐的交往中,慢慢的使幼儿消除孤独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了交往。这样,还使大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的互助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交往带来得欢乐。丰富多采的区角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班内设置许多活动区,并且把它们设置成半开放型,材料丰富,拿取方便。各种有趣的操作内容吸引着幼儿。像音乐角的打击乐器、漂亮的服装等各种表演用具,手工角的手工材料,新颖独特,操作自由,大大刺激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愿望与别人交流,使所有的孩子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幼儿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幼儿在说、笑、打、闹中相互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老师应提供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而自己仅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刚开始幼儿只要遇到冲突,便会大声争吵或告状,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协调与同伴间的关系和矛盾。

四 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交往过程中的乐趣,进入愿意和人交往

合作与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愈显得重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不仅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和激发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有好处,还能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意识和习惯。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自觉地感受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五 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参与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 “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委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儿成长册”中粘贴最近孩子学习的内容及孩子的表现行为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不仅如此,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多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应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朋友,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学会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我”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往习惯。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行为。或者在家开展一些有利于孩子合作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游戏中初步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愿意与别人合作。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分不开的,只有家园合作共同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好我们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幼儿在合作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平等、愉快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气氛,采取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初步与人交往的合作技巧。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的是教师不断的探索、正确地引导,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合作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2007年7-8月

2、《学前教育》张彦春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2005年12月

3、《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郑福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从现实问题入手,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

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

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幼儿产生了

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

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

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

与对抗。

第三,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因

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

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

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

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幼

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第五,不同家庭结构存在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

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六,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第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三、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 老师只能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各个击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整体推进:

第一、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设身处地的诱导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基础: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第二、让幼儿在交往合作中感受到愉快的体验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

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在游戏时也经常出现交往缺失,如有的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虽坐在一起却很少相互合作和交谈,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出现吵闹现象。遇到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会交往。

利用平日合作好的小朋友为大家讲一讲他们合作的方法,请大家参观他们合作后完成的作品。同时利用故事、诗歌的形式,如《人多力量大》、《我们的小手真能干》等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活动中看到合作的好现象时,在总结时我一定会讲给大家听,同时还经常请小朋友们来讲一讲“你今天跟谁合作了,做了什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为什么要合作呢?”等等,帮助幼儿树立合作意识。有了合作就会有交往,就会学习商量着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也掌握了新的交往技能。但是许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儿,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谦让。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象“趣味接龙”、“你拼完了我来接”等游戏放在语言区或益智区,首先请两名幼儿玩儿,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玩开了。若游戏特别好玩儿,三、五人都来玩了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谦让也是一种本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我设计了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又在相互的谦让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同时,在游戏中教师会制定一些基本规则,而孩子们也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新的、临时性的规则,所有这些都需要参加游戏的孩子来遵守,否则就会出现矛盾。遇到这些情况,我会提醒幼儿严格遵守规则,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是玩这个游戏时必须做到的,从而帮助孩子们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以便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

第四、正确对待幼儿交往冲突,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我觉得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交往的新技能。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因此我在处理幼儿交往冲突时经常采取冷静、淡化的态度,鼓励和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比如,有一天玩活动区时,建筑区的楠楠跑来告诉我说东东不让他搭房顶还拆了别人的建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而东东见楠楠来告状,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我问清了情况,知道是两人意见不一造成的,当时我就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么个小问题呀,你们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吧,我想用不着我帮忙,对吗?”说完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那好吧”。过了一会儿他俩兴奋地拉我去看,嘿,一座很漂亮的大厦建成了。试想如果我当时强制性地批评楠楠或东东,或者是主观上提出指导意见,那么我想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件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交往的机会。

第五、举办亲子活动,增加交往的机会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平台。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第六、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是提高交往能力的必由之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第四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6

例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教师可以教幼儿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怎样做,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最后要教给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了“玩具的新家”,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在入园前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幼儿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体验交往的乐趣。

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7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然而在我们周围,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 同伴交往的现状

第一, 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 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他幼儿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 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 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第三, 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 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 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 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 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 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 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穿着不够整洁, 则遭到排斥。

第五, 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 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 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 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第六, 不同家庭结构给予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 家长的抚养方式, 过度包办, 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七,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 家庭、生活环境、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场所,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 (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 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 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 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在家庭结构中, 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 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 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 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 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 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 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幼儿与伙伴间的自由活动, 也给幼儿的交往生活带来了影响。现代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 使过去那种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游戏团体解体了, 从而导致了他们游戏交往方式的改变。

3. 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较正规地集体生活环境, 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 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 会使幼儿在心理上造成压力, 产生不安全感, 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以幼儿在幼儿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 首先现代幼儿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 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交往空间的窄化, 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 拉大了幼儿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 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4. 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 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 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 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会、理解、学到, 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

三 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实际练习, 培养交往技能

第一, 在活动中练习。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 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 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 我们在安排活动时, 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 让他们自由搭配, 自己选择区域, 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 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第二, 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只有在实际情境中, 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 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 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 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并且帮助分析幼儿成功的原因, 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一是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移情又叫感情移入, 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 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实验表明,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 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要让幼儿敢说话、爱说话, 家长应适当地带幼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 有老人的家庭, 家长应教育幼儿先让给老人, 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幼儿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2. 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 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 强弱搭配,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 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和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一起,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 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 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 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离不开成人的培养, 但主要还是幼儿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 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努力提升家长认识, 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员, 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思想培养工作, 确保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 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 对幼儿来说, 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 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三岁以后, 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 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集体生活对克服纠正幼儿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 2000 (9)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2)

[4]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2 (1)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8

关键词:中班幼儿;交往能力;语言环境;特色活动

中班幼儿的年纪一般处于四到五岁,这个年纪的孩子,刚刚掌握的语言技能通过小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中班的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下面本文就对如何培养中班幼儿交往能力进行探讨。

一、创造语言环境

要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首先就要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语言环境。在适合学生锻炼交流能力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可以受到环境的渲染,进而锻炼交往能力。为中班幼儿创造语言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教室的环境,教室的环境要轻松而温暖,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朋友会感觉比较放松。在放松的时候,他们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给他们提供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别人交流。例如,可以让幼儿与身边的每个小朋友说一句话,然后这个小朋友要回复对她讲话的小朋友一句话。再如,可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圈,老师在一个小朋友耳边说一句话,然后让小朋友们穿下去,最后又传到老师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小朋友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锻炼语言能力。

二、开展特色活动

四五岁的孩子,天性的表现比较明显,爱动爱玩,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加强与别人的沟通。并且,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胆怯,需要鼓励,所以,教师要更多地观察幼儿,鼓励幼儿,培养幼儿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自信心。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内容,小朋友天性爱玩,好动,这个时期又非常愿意模仿。所以,可以在活动时间开展更适合锻炼小朋友的活动。例如,在学习“找朋友”的时候,可以将小朋友分成两队,练习学习内容,让小朋友之间增加交流的机会。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可以增加小朋友表达自己的环节,如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等等。

提高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要在小朋友生活的环境中点滴渗透。教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通过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以及开展锻炼语言能力的特色活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朋友的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今社会家庭模式大多是“6+1”的比例,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们都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让他们在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下成长。所以,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膨大,容不下别人,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不会化解矛盾。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每个幼儿都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而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游戏手段从小班幼儿开始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促进幼儿交往的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2.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

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幼儿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在园生活中,经常是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也许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性格上较胆怯,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该说对不起,但却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所以总是不主动去说,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永远不会获得做错事主动道歉的礼貌习惯,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没有朋友。那怎样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呢?如何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我刻意去扮演一个“冒失”的老师:组织排队时手臂“不小心”碰到孩子、给配班老师递东西时掉在地上、游戏时“故意”与孩子发生轻微碰撞。。每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我都第一时间微笑着主动的去道歉,在得到原谅时我都主动的跟孩子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碰到自己犯错误时,已经渐渐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主动道歉,接受别人道歉时也会说“没关系”。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使我班幼儿的友好关系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间“告状”的声音总会此起彼伏的出现。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使劲在我耳边大声喊”、“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等,这是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我会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首先,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玩玩具时,我会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用平等友爱的笑容和语气与她们一起合作建构,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幼儿做作出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当“小主角”说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大蛋糕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话时,我定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早上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也更会面带微笑主动热情的与孩子和家长问好、告别。久而久之,渐渐地带动了幼儿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最后,我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的表演角,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篇10

王立香德州市妇儿中心幼儿园院长小教高级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如何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培养孩子的好心态

平时培养孩子的积极地心态,当孩子摔倒或与小伙伴产生纠纷时,不要埋怨他人或者物体,有的家长在孩子摔倒时就对孩子说“都是某某不好”,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消极怨他的心里。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其实,孩子能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当孩子去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才是家长要帮助的时候。让孩子遇到问题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会和同伴交往时正确处理一些纠纷或挫败,才能更快乐的和小伙伴交往。

多创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鼓励孩子和伙伴玩游戏。比如让孩子邀请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到外面去找小伙伴玩耍,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家长还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从中孩子学会一些做客人、做主人的道理。还有,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总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忽略孩子、侮辱孩子、厌恶孩子、或是虐待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孤僻,因为孩子像大人一样,她们需要被爱、被尊重。

让孩子懂得容忍与合作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大人不要干涉孩子选择伙伴。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受人喜欢的,什么样的孩子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玩。但是,假如孩子选择的伙伴不是家长所喜欢的也不要干涉,可以帮助他分析。

孩子之间万一闹矛盾家长家长不要马上出面解决,给孩子自己解决的空间。他们本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应该让他们从不断地打架、生气,这种过程中去了解这个社会交往的规则,而他们的规则往往是我们家长不懂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教会孩子什么,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去尝试,假如你给孩子解决了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遇到事情就找家长,没有朋友了也会找家长,看似孩子当时开心了,其实这样更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之间的事情有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只要给与孩子指导就可以了。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11

关键词:合作;交往;幼儿;培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7-01

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创设适合幼儿合作的条件,促进幼儿愉快发展;通过实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必须要重视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合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给予儿童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体验活动乐趣和成功感的机会,通过合作研究式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进行学习等,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儿童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主动合作、愉快发展的实践者和体验者。

一、良好的兴趣能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获得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玫琳凯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新世纪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应是自由、愉快的。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

二、创设适合幼儿合作的环境

1、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

《纲要》指出:“教师应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只有当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来到幼儿中间,与他们融为一体时,幼儿的主体参与才能够发生。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见、爱好,保护幼儿的自由权利,才能够使幼儿敢于合作、乐于合作。

2、提供合作的物质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合作的桥梁。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发挥出教育功能,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有目的的营造合作的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为幼儿创造一切合作的机会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 , 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为重要。

1、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合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2、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各个环节当中。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使幼儿在朋友中找到“最近发展区”,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

4、随机抓住教育契机。每个人的活动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运用启发、鼓励的语言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学习合作的方法,使幼儿的行为趋于协调,从而进行良好的合作。

四、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正确的合作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

1、要学会用语言交流。经常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的同时,还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交往时学子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

2、教幼儿简单协调关系的方法。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伸手去拿同伴的游戏材料,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其观察别人的需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么做?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你要怎样才能让别人把不需要的材料给你用?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与同伴友好协商合作。

3、培养幼儿解决合作问题的能力。现代多数孩子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对抗、攻击等性格特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幼儿这间的矛盾问题。教师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就需要采取一种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五、积极引导激励,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讲评能够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引发更多的合作行为,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成果展示法、表扬法、激励法。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也要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河北理工大学在哪下一篇:交通安全教育观后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