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通用13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2
从爱因斯坦的话中, 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如何主动认识未知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能力的学生, 是知识的奴隶、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创新大潮中的失意者。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症下药, 才能事半功倍。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分析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对未来的思考是什么。这样, 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
现在的高中生, 思维活跃, 充满朝气, 兴趣广泛, 个性张扬, 藐视权威。但是, 遇到挫折, 容易自我消沉, 缺少坚强的韧性。所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树立信心, 敢于质疑
积极的心态, 坚定的信心, 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有信心就有勇气, 有信心就有力量,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 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信心着手,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课下等各种场合, 提醒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知识中体会到质疑在其日常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质疑, 就没有创新, 就没有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明白,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提出一个新的可能, 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教师指导, 乐于质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质疑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他们才肯埋头苦干, 才肯下工夫, 有了这样的学习动力, 学生就能够勤于思考, 乐于质疑。那么, 怎样去指导学生呢?
“亲其师, 信其道”, 老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高品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 让学生信服;高尚的人格, 让学生尊敬。所以, 教师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人师表, 让学生从内心里佩服。这样, 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能够在常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知识, 如何质疑, 如何解惑, 同样也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疏导。教材是最好的范本,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考纲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 激发矛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化学教材选修五第51页实验3-1和图3-4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能否用饮用的白酒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
2. 浓硫酸的量为什么比乙醇的要多?
3. 沸石或碎瓷片防止爆沸的理由是什么?
4. 缓慢加热的后果是什么?
5. 生成的气体为什么先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呢?不处理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6. 温度计里水银泡的放置为什么很有讲究?
这些问题的提出, 会让学生明白:质疑就在平常的学习中, 在教材中, 在习题中, 在反思中, 在生活中。
另外,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教材, 针对教师的讲解, 针对习题, 大胆向同学质疑, 向老师质疑, 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质疑, 在质疑中求真理, 在质疑中进步。
三、体现价值, 善于质疑
人类的伟大在于有梦想, 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所以, 学生的每一次质疑, 就是一次进步。通过质疑, 学生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 体现自己的能力。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 学习的动力就会像永不停息的发动机一样, 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材, 挖掘教材, 应用教材的知识, 解决教材之外的难题。学生也有了时间去思考, 思考越多, 问题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这样, 学生就会由刚开始的围绕着教材提出自己的问题, 升华到自己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从而体验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后,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 构成原电池的两极金属中, 活泼的金属做负极, 那么有没有反常的呢?”我反问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他说:“自主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我又问他:“有没有一种溶剂能和较不活泼的金属反应, 却不和活泼的金属反应?”他想了一分钟左右说:“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但镁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我笑了笑, 提议说:“我们到实验室吧。”在实验室中, 这名学生亲手做实验, 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做完实验后,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创设氛围;培养兴趣;给予时间;教给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仅不能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比如,教《荷塘月色》时对“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问题,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学生总结出的原因有:(1)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2)生存困境,经济问题;(3)家庭的龃龉和矛盾;(4)知音难觅,无人理解……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答案,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怎么读,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祝福》,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为什么以“祝福”做题目?作者为什么让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比如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有个比喻非常精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我问学生哪些词用的好?这两个比喻好在什么地方?经过反复揣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问:邹忌直接向齐王提出建议不就得了,干吗绕弯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讽谏手法的妙处,理解了《战国策》中游说之士的说话特点。
4.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把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我问学生封建社会讲究“三从四德”,焦仲卿真的是迫于母命休妻吗?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讨论,最后给出了圆满的回答,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语文教材中把《再别康桥》第四节的标点点为: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而最早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几种版本,“是天上虹”后面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经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我们一直认为教材错了。这让学生很是兴奋,我们还能给课本纠错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4
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孩子从小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美国家庭经常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向老师质疑,向权威质疑,也就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提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注重以下几点:
启发学生敢于质疑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关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向“教科书”提问,向“真理”、“科学结论”提问,并鼓励学生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教师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质疑。
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解疑
解疑就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师生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师生在研究探讨中,如果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必要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但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不是放手不管,任其吵闹,而是要很好的组织指导,使讨论紧紧围绕着问题有序开展。课堂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且符合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使其失去自信心。教师应给予鼓励大胆地想或说,同时引导学生可通过课外书、电视、网络、老师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再次质疑
起疑—质疑—解疑—再起疑—质疑—解疑……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疑结论中再次产生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代表着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下课而代表着本课内容学习的结束,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探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6
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初级中学唐斌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是主本,而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引导的辅助位置上。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自己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正是一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提出问题必然是其知识结构中的空缺处,因此,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筛选已有知识并通过思考找出空白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定然是不能完成的。这里谈几点我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并非天生就是“闷葫芦”,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在这样一个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打消顾虑,解除心理压力,轻松地思考,大胆地质疑。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气氛的营造,以此来解决学生质疑的基本心境:
合作互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之一,它能够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因此,我常常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小组中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也可以通过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解答疑问。
每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不同意见时,我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而是鼓励学生更大胆、更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
此外,我们在课堂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发言时一旦答错或停顿,马上会有一些同学把手越举越高,甚至嘴里喊着:“不对,不对!我来,我来!”恨不能立即取而代之。这时这些学生的举动对发言者便形成了集体压力,使其心慌意乱,无法正常地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应注意调节好课堂的集体心理,以眼神或手势示意举手的同学把手放下。与此同时,应以关怀的态度适当地给予点拨,使之有信心把话说完。过后,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同学,让发言者在安静的环境中边思考边发表意见,使每一个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
二、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
教师应在课堂中通过启发性教学,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以必要的外部刺激,使学生的创造需要得到满足。光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不够的,还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刺激。就好比“投石激水”,创造性思维的一潭泓水被激活了,满足创造需要的快乐情绪也就会油然而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其方法有:激趣生疑;以疑激疑;课文难点处引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抓矛盾提问题;抓关键词句提问题;定范围找问题;调动情感因素,利用学生“希望胜过周围人”的心理,暗示有疑。如:教学中一旦学生没有发现隐藏在文章中的问题,我便对学生说:“读了这一节(这一句)后,我脑中产生了一个很深的疑问。怎么你们没有发现问题吗?”以此来激将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围绕某一句、某一词甚至于某一个标点来提出问题。
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步掌握各种质疑方法,提高质疑能力了。
三、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
情感具有强化功能,“表扬”、“奖励”则是一种正强化,它能够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竞争、奖励机制的运用(开展小队评比、评选“质疑小博士”),来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到善待学生的随机提问,保护他们的提问积极性。多年来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学生们的提问,决不是简单地代替老师的提问。众所周知,我们老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往往是围绕文章中心或写作方法来思考的,局限性较大。而学生的提问则不然,他们的提问更为自由,只要是他心中不明白的,他都会问。作为老师,要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千万不可轻易地将学生的问题做有价与无价之分。
当然,对于那些能够将课文理解导向深入的随机提问,教师在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的同时,更应下工夫引导学生释疑。
例如:在学习《谁该照顾》一课时,一位同学针对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提出了疑问:“当总理看到乡亲们都站了起来,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时,他浓黑的眉毛为什么要抖动一下?”我当即表扬他:“你不但读得仔细,而且很会思考。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接着,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能不能联系上文展开想象,总理浓黑的眉毛抖动一下的同时,他心里在想什么?”通过合理的想象,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使他们对周总理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秀品质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由此,我感受到,积极的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它能促使更多的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形成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曾经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随意提问,然后由老师进行筛选,或通过小组讨论筛选问题。结果,由于学生对课文缺乏精读,而且,理解与提问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五花八门的,使得教师往往在引导学生整理问题,寻找突破口上耗费了许多时间,从而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
因此,近一年来,我们尝试着采用了定范围找问题的方法,即在学生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针对课文重点内容提出质疑。这样,使提问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了,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提问,更快地寻找到组织教学的突破口,大大地缩短了提问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定范围找问题有时会造成学生“应命而问”的现象,但是,我以为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更有效的组织教学,而且,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逐步达到“应疑而问”的理想境界。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采用质疑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提问,教师的提问应体现为一种有机的追问,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导向深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质疑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亲切、平等的关系, 构建一个安全的课堂, 才可能激起每个学生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在每一堂课上, 我都是亲切和蔼、面带微笑, 笑容能够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 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教师。
在课堂中敢于质疑、能够质疑的往往是那些“优生”, 而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保持沉默, 这里并不是这些学生没有发现问题, 而是没有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我经常在课堂中设置“当小老师”的环节, 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 把教师做的事让学生来做。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 在集体交流环节, 我请了张雨昕同学到讲台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她走到讲台上, 说:通过刚才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结果。第一个问题是你把角分成了几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请第三小组先来回答, 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补充……就这样, 一场气氛热烈的辩论开始了……也许是因为没有老师介入的原因, 学生都非常兴奋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行了充分的质疑。像这样宽松的氛围, 不仅让同学们能够进行大胆的质疑, 更激发了他们对探究的欲望。
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质疑, 也许问题非常简单, 非常幼稚, 甚至还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 这时候, 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教学中, 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总是赞扬、鼓励。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课时, 我出示了主题图:两件上装和三条下装, 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在小组内先交流, 然后集体汇报, 得出了6种不同的穿法。我总结了一下,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时, 王鑫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不同的穿法。我迟疑了一下, 还是让他回答了。他说:短袖穿里面, 长袖穿外面, 再配一条裤子。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让全班同学讨论讨论。全班同学经过激烈的辩论, 最后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不同的穿法, 因为要求每次都要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 不能两件上装同时配一件下装。同学们讨论结束后, 我肯定了大家的想法, 接着说:我们大家应该感谢王鑫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 他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搭配的方法。
二、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求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质疑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为学生创造各种质疑的机会, 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巧妙的情境, 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 能够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进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质疑。
例如, 我在上“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就出示了以下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看了这些图形,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有几个直角?在哪里见过角?哪里见过平行线?这时, 陈明说:“老师, 我可以给这些图形分类。”我请他具体说说。“圆分一类, 其他的分一类。”“为什么?”“因为圆的线是弯弯的, 其他的都是直直的线。”“同学们同意吗?”“同意!”看到学生兴趣盎然, 我赶紧趁势问:“那在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一类图形中, 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时, 大家都惊奇地看着我, 齐声回答:“想!”就这样, 一场探究活动开始了……这样巧妙的情境, 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乐趣。
三、教给实用的质疑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好问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小学生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天性。只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不知道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让他们善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我出示了主题图:公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 长是4米, 高是3米, 现在想给这块空地铺上草皮。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吗?通过我这样细心的引导,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块空地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多少?需要买多大的草皮才够铺?平行四边形的斜边长是多少米?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然后我请学生从上面的问题中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而杂”。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讨论, 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很恰当?通过质疑到析疑, 学生逐步从“多而杂”到“少而精”。常常这样做, 学生就能学会从多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 逐步学会质疑。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8
关键词:质疑能力;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提问题开始的。
学生提问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是体现学生求知的能力。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的问题“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
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
1.个人方面
许多学生从不主动向老师提出。主要是学生的害羞心理,缺乏信心导致不敢提问题。
2.学习方面
有的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提出质疑。
3.教师方面
学生回答时教师轻描淡写,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解决学生不会提问题的策略
1.鼓励提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提出,通过小组讨论可使问题趋于成熟,所提出的问题体现了组内成员共同的智慧,增
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教师采用适当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2.勇于提问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无处不在。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如瓦特发现开水可以将壶盖顶起来,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领了工业革命,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如为什么停车时我们会向前倾斜?为什么在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长发的女同学用梳子梳头为什么头发会被梳子吸引?旋转的雨伞上的雨滴为何沿着伞的切线方向飞行?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具有势能吗?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行探究。
3.敢于提问
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如:小烧杯中盛水,观察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实验前,可让学生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再观察,光照到玻璃上前后,亮度有什么变化?光在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总结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和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总结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异侧);(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再如: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试验中,探究:指出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怎么来改进一些不妥的地方呢?怎么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探究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最后总结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中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中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字词的理解、运用、阅读的训练掌握等学习过程中,善于生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而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意识,让学生乐问学生的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及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而中低年级学生的缺陷正是不敢质疑、不会质疑和质疑不好。首先,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消除因质疑错误或质疑不当被老师、同学批评讥笑的现象。其次,巧置质疑障碍,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克服学生由于不屑于质疑,认为自己全懂了,没必要质疑的心理,让学生在“疑”中设疑,在“疑”中生奇。再次,巧设课堂“空白”,提供发挥质疑意识的时间,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做好质疑、思考、探索的心理准备。我们用激情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趣味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的所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意识,实现从“不敢、不愿质疑”到“乐于质疑”的突破。
2.教给确切的质疑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A、从课题切入
a、抓课题中的重点词语质疑。这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
b、演示、比较,紧扣课题质疑。通过课题中两个事物的演示、比较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有的放矢。
c、总结归纳,围绕课题再质疑。通过总结归纳再质疑,让学生揣摩语言文字,思考思想内容,更深地体会感情。
因此,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的过程,既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注意质疑时要使对方产生阅读课文的要求和兴趣,学生能从课题切入提出种种问题时,钻研课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B、从关键词切入
a、抓体现人物动作、感情的关键词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对准确、生动、形象、有感情色彩的词进行质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描写人物的能力。
b、抓突出课文中心的词质疑。学生对课文关键词的质疑,体会该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了字、词、句与课文中心的联系,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基本功。
c、抓领悟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质疑。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从质疑中理解重点词语。“比较”质疑既是分析课文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学会思维的一种方法,质疑时,一般问“这词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词?说明了什么?”等,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训练、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C、从难句的矛盾处切入
句子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引导学生抓住难句,前后对照,联系比较,发现矛盾处提出问题,一般问“怎么会这样?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等,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加强合作,注重实效,开展丰富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善于质疑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篇10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也就不会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大门的钥匙。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质疑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那么,如何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创新从这里出发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花工夫。
一、善待质疑,营造氛围 案例:《月光曲》教学片断
教学《月光曲》的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的这首曲子,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上是‘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学生说:‚小峰同学很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这时,小文说道:‚老师,教科书上也会写错吗?‛‚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吧。‛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就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却没有改变。‛ …………
反思:以上案例中,对于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学生小峰的发现,教者并没有一味执行自己的教案或‚扼住‛他的咽喉,而是积极鼓励他‚滔滔不绝‛。师生互动又引发了其他更多学生新的发现和质疑,从而让学生尝到了‚疑则问,问则通‛的甜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上案例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中的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影响的,在学生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思、所想、所惑。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质疑的快乐。
二、教会质疑,指导方法
当然,学生光有质疑的欲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真正动起来,提出许许多多问题,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总结,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还不太理想,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质疑。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学生能否打开‚窗户‛,将决定着他们能否透过‚窗户‛很好地探其内容。
案例:《石头书》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们要学习一篇与书有关的课文。(板书:石头书)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指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知道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石头书上有字吗?
生:石头书真的是一本书吗? 生:石头书是谁发现的?
生:我们平常的书上都有字有画,石头书上有字有画吗? …………
师:三(4)班的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石头书是谁发现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石头书上是否有字有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去发现吧。反思:这节课中,教师导入揭题后,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明白哪几个问题是重点。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有目标地去读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2.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案例:《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大家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了,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黎明‛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只羊是怎样‚涌出了圈门‛的? 生:我不懂‚回荡‛这个词。生:‚无边的草原‛是什么样子?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草原,所以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先不告诉大家,待会儿我会带大家到草原去看一看。看了以后,你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了。你想看看草原上的什么呢? 生:我想看看草原上的羊和马。生:我想看看草原到底有多大。生:我想看看草原的蓝天和白云。生:我想看清楚牧羊人甩的鞭子。
…………
师:你们提的这些,我们马上就能看到。看的时候,你们要仔细一些,每一个画面都不要放过。
(师播放录像,录像是根据课文内容编辑而成的。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有目的地指导。)师:录像看完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
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教师没有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而是让他们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样,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上仅仅是两种质疑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围绕重难点质疑、针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三、培养习惯,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因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高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善待学生的质疑,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再加以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有质疑才有求知,有质疑才有发展,有质疑才有创新。所以,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见解,让学生的创造力在质疑中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篇11
关键词:数学;质疑能力;小学生
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培养小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展开讨论、争辩,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至于质疑什么以及质疑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只要提出的质疑有根据,目的在于探求真理,教师就应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允许质疑“出错”。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请一位学生上来计算它的面积,这位学生看了看,问:“图形上又没有标注长和宽,怎么计算面积?”我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建议只要动手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二、创设情境,培养质疑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好的质疑情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容易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更加自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商店”,摆放了若干学习用品,请几位学生分别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有的学生就对每一种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有了疑问。通过模拟购物,学生学懂了元、角、分的知识并学会了实际应用。
三、善于发现,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有学生发现和之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两者在叙述上有区别:分数的基本性质叙述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而商不变 的性质叙述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位学生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弄懂并掌握了这两个性质。
参考文献:
[1]李斌.敢问能问善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
[2]李其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山东教育科研,2002.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2
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 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 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 我们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 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于肯定, 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 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 很“愚蠢”的, 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 积极给予解答,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决不可嘲讽打击, 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 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 并力求建筑答案。
二、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有时, 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 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这一现象后, 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 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像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 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 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 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置疑问, 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 猜想, 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 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 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 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 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 当老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兴趣, 引发质疑, 继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三、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 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 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 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 里面很有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 由于伦琴治学严谨, 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 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的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 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 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 都是像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 应该教育学生, 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 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 这时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 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 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 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 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 提出很多的问题, 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 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问套一问, 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 应积极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 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 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 那些现象是“不奇”, 到达了这种程度就可能捕捉到“奇”与“细”, 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 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 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 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 很熟练, 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 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 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 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 创作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 为使全体学生关注, 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 后又排斥两个小球, 且两个小球也分开了, 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 不断刺激学生, 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开发学生动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学生自觉学习的需要、是师生互动性原则的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一直是我们备受困扰的问题,根据皮亚杰学说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Piaget,1970)。也就是说在现代的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质疑的法方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材料证实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着学生走。面对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知识掌握的层面也越来越宽,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实施者”和“完成者”。作为教师在端正了教学新理念的同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心灵去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标新立异,理解他们的质疑发难。尽管他们的质疑不成熟,偏激,不合常理,甚至会向教师提出挑战,教师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鼓励、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对语文理解能力较强,他们认为已经学会,不必再问,还有的学生根本不敢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此不能质疑,何谈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呢?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必须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我认为学生“出声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曾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名字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质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4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①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自由上台表演读,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山”和“海”在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的扩写作文。
②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罗敷模样。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造,用自己的美学经验去补充丰富罗敷的形象,使每个学生都在心中创造出了一个罗敷的形象:有丰盈健美的,有苗条俊秀的;有鹅蛋脸,有满月脸:有杏核眼,有丹凤眼;有柳叶眉,有卧蚕眉……总之,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这样比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形象更完美。同时也可让学生想象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材和新教材都出现的《曹刿论战》一文,教授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平民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我认为此过程可鼓励学生养成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要宽容,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看法,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当然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不要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推荐阅读: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8-1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08-15
学生如何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09-23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6-30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05-27
创业中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能力07-0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08-14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