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精选11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1
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
一、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高中地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高中地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能力,培养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 涉及史实浩如烟海,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 纵横交错, 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 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 传入大脑, 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 形成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 便产生了记忆。
近些年来, 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其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或者认为重要, 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其一,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如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时, 我作了简短的“陈胜和吴广扮狐仙”的故事情节介绍, 然后着重指出:“农民战争爆发是秦暴政的结果, 扮狐仙叫只不过起到了组织和号召人民的作用。”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讲述必须简洁, 否则会喧宾夺主。
其二,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课文内容“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 紧接着简短地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 擅长外交权术, 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 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 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 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 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篇课文的讲解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 在导入新课时, 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 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如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一节时, 我作了这样的交待: (1) 日本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日本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 (2) 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讲解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随之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 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1. 复述法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 收效不大, 特别是中学历史书六册一千多页, 所要记的内容浩如烟海, 因此, 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很重要。
2. 简单图示法
利用图示, 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 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如秦统一六国地图中一些国家地点, 学生在测验时往往张冠李戴, 我采用图示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图绘制速度快, 直观性强, 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 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 而且不易混淆。
3. 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 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 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是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6. 重复记忆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 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要巩固记忆水平, 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量。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 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 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 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 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但不彻底, 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 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 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 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 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 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62—01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身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几年来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方面笔者做了一点探究,现浅谈如下。
一、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扎实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需要学生去记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将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
例如:在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中,学习使用自由组合规律判断、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所以之后我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便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最后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就记得比较扎实。
二、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记得深刻
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也就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将英国“皇族脖”趣闻作为引言,接着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的表现型正常,有的患血友病?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产生了好的效果。讲完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对前边所提的问题自己就能解释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只有形式简练,才能记得迅速
高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我常常这样想:从生物学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体,如果有了骨架,再附以肌肉,外被皮肤,人体也就基本完整了。同样,对于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给学生一个“骨架”,再提示学生填上“肌肉”和“皮肤”。
我讲基因的分离规律时,就是先让学生记住三个要点,即三个分离: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在掌握了要点的基础上,对于完整的基因规律学生也就很容易地记住了。
在教学中,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列表比较,这样学生就容易记忆。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我便把这两个概念列表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比较,学生对这两种分裂方式就清楚了,实际上这也是把知识变换形式的一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图解也是把知识进行压缩,变成学生容易记忆的一种形式。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必须善于画图,生物学画图不是单纯的临摹,而要通过简单的图形,把复杂的知识表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便于老师讲解,也便于学生记忆,特别是在课堂上有些图形,老师可以边讲述,边画图,给学生以“动”的感觉,学生印象很深。
四、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记得主动
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 篇4
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制约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但词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头疼的一个环节.老师为了学生能掌握必要词汇想尽了办法,绞尽了脑汁;学生为了掌握必要词汇花费了不少精力,牺牲了不少时间,中、差生甚至把学习英语的`全部精力都用到记单词上去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作 者:韩平作者单位:南充市嘉陵区太和小学,四川,南充,637980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CIENCE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5
(江西省新余四中 作者:杨勇 邮编:338000)
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绝大部分是记忆的过程,中学化学的学习尤其是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知识点讲过好几次,只是因为平时用到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总记不住,遇到相应的问题仍不知从何下手。这里,就简单谈谈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改进教学方法上入手。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力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作为化学专业人员,我们教师对于很多化学实验可能会有不屑于演示的心理。但是要知道,学生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学生对于化学学科最大的兴趣就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实验。所以只要我们有时间,有设备进行演示的实验,哪怕是简单的溶液变色的反应,我们都应该尽量演示给学生,加深其认识。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化学中涉及到微观粒子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原子的结构”时,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用动画、或者是电子云图片等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比如在讲“硝酸的工业制法”时,我们可以按照课本列举的步骤一步步分析这样设计的原因,并且联系到其原料氨气的制备这一知识点,巩固工业合成氨的相应知识。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从对比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巩固知识,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时间。艾宾浩斯的 “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经常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最后,要适当地介绍较好的记忆方法给学生。
记忆方法因人而异,要引导学生从诸多的记忆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就将常用的记忆方法列举如下:
1、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内在规律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其效果远远超过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2、有意记忆法。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目标并采用一定方法和步骤,经过一定努力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要求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图集中,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脑细胞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得快且牢固。
3、分散记忆法。对于一些繁多,但必须直接记忆的化学知识,要指导学生采取各个突破、分散记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增强记忆的效果。
4、联系实验记忆法。化学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大量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5、对比记忆法。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了。对比记忆又分相似对比记忆,相反对比记忆和列表对比记忆等法。
6、归纳记忆法。将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经过综合归纳,找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连成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记忆过程,从而达到以一贯十的效果。
7、形象记忆法。用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来记忆的方法是形象记忆法。有些基本概念和是比较抽象且又难以用实验直接观察到的,可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8、趣味记忆法。通常利用谐音、顺口溜、歌诀等帮助学生记忆。
9、改错记忆法。改错能为学生提供新的深刻的信息反馈。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改错让学生加深记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1、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
2、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
3、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4、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
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激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在同中求异,遇问题多从几个角度思考,不被表象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再由本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司自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再次,在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平等性,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差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等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中、差学生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其优点、特长及创新的潜能。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加以联想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小学生应该多让小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我园就经常开展下列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谈及小学生创新,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小学生年幼无知,尚不懂事,只有玩和淘气的份,谈什么创新,这岂不是夸大事态。然而,如果你做个有心人,经常留意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活动中的言谈举止,你定会发现:在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不妨举这样两个例子,如:小学生在玩医院游戏时,会临时用一扇门做玩具,小医生举着衬板站在门里,病人站在门外,并用身体贴着门,这就是表示在拍片;再如:餐厅里的小顾客需要调味品时,服务员会用圆柱形的小积木凑着顾客的碗认会显得稚拙、简单,但只要是小学生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标准和生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小学生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通过提供富有幻想色彩的图书、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和开展一物多玩等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让小学生多参 加社会实 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讲究创新方法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创 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旦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教给小学生多种创新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方法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小学生最常用的有三种,第一:一物多玩法。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如:教师会鼓励小学生用一只皮球玩出多种花样,拍、滚、抛接、夹球跑„„一个人玩或两两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小学生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第二:组合法。不同组合也是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搭积木,同样是一套积木,不同的组合会变换出多种不同的造型,小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体验到创造出新“产品”的乐趣。由此可见,小学生可以通过搭积木、排列易拉罐等游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联想法。根据平时生活或学习中碰到的偶发事件,触发创新灵感,展开想象翅膀,通过联想而有新的突破。象牛顿推理出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平时生
活动如:添画联想。教师可以画半个圆,让小学生添上喜欢的点、线等,并说出象什么;观物联想。教师带领小学生拾落叶,并有意引导小学生用落叶拼图案,赋予落叶一定的形象„„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智慧。
四、提高创新能力
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1、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引发小学生创新的火花,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深度,而要从拓宽层面入手,从培养兴趣入手。
2、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打破教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尽可能培养 小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小学生提出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箱、评选最佳小问号等形式,形成一种能公开提问、感受提问很了不起的氛围,教师要耐心倾听、及时挖掘,鼓励和激发小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帮助小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如:为了让小学生了解筛子的用途,我们会提供筷子、镊子、调羹等多种工具让小学生去尝试,在操作中小学生发现了筛子分物的快捷、方便。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小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7
根据有关言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认为4~10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小学阶段正好处于习得外语的最佳黄金时期。语言学家经过调查也发现,12岁以前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因为在年龄较小时,大脑机能有较大的可塑性。处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若在最佳时期只接受母语的刺激,那么母语中枢以外的言语中枢就逐渐退化。当年龄较大时,母语中枢已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控制模式,这时再学习外语,母语中枢就很难接受。因此,如果我们能抓住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外语的教育,其潜力和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小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学好外语的。
二、青少年的记忆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能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所以和成人相比, 青少年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什么小学生记英语有时比成人要差呢?因为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年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成人在记英语的过程中运用了技巧和方法。所以,英语教师若能给小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凭借青少年目前的记忆能力,他们能轻松记住英语。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与他们的需要,兴趣密切联系的内容,能够激发强烈情绪体验的事情,都会被他们所识记。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来进行识记。保持阶段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尽可能多地储存识记材料。最后是重现环节。小学生对于有些识记材料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会自然而然的回忆起来。而对于有些学生自己不能够重现的材料,教师需要教给他们一些追忆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重现。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具体做法如下:
1.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和任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知道应当记忆什么,目的和任务是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牢固和完善程度,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对象,达到有意记忆。笔者曾在两个英语水平相当的两个班做过一个实验,A班的学生直接让其听完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回忆录音中出现的英文地点。B班在听录音前,事先告知学生注意录音中出现的英文地点并尝试记住它们,因为待会要填空,然后开始放录音。实验结果证明,B班的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较好的记忆效果。
2.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记忆是通过活动进行的, 当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注意和智力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记忆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3.在理解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以理解运用为基础的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有更佳的效果。机械的死记硬背是笨拙又不经济的方法。找出记忆材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以及和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之上的记忆,可以达到更牢固,准确,不易遗忘的效果。
4.通过归类和重组来进行记忆。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对那些有规律的材料能够记忆得更牢固一些。因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对于有规律可循的信息进行输入和编码时相对简易和明晰,储存起来相对长久和稳定,提取和输出时也相对准确和迅速。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A和B两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时记忆60个英语单词,A学生不给予任何提示,而告诉B学生,让其把这些单词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颜色类,动物类,职业类,动作类,食物类,然后再进行记忆。最后对A和B两个学生进行检测发现,A学生记住了28个,而B学生记住了49个。可见,通过归类和重组,能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更易于记忆。
5.通过创设强烈的情绪体验来进行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可以使脑部位的神经细胞更兴奋,能留下更深的记忆痕迹。具体可以通过趣味的,夸张的,对比的或情境联想等方法来创造强烈的情绪体验。以记忆tomato(西红柿)这个单词为例,可以把它与potato(马铃薯)进行对比,联想在KFC吃薯条,薯条是由potato做的,吃的时候还要涂上番茄酱,而番茄酱又是由tomato做的;或者把tomato想像成和三明治类似的东西,上面是一个to,下面也是一个to,中间夹了一个ma。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忆tomato,印象肯定深刻。
6.通过复习来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新材料之后遗忘就开始,并且在识记后的48小时之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已经记住的材料经过9小时之后,只有大约30%能够保留。复习要赶在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英语教师要督促小学生进行及时系统的复习来尽可能地减少遗忘。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于英语的记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英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让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起来!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经常出现这个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效果良好,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的英语。但后来检测发现学生记不住学过的英语,学过的大多数都忘记了。有些老师对此产生疑惑: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好还是差?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吗?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就这么难记住吗?若要回答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8
一、充分了解學生的认知特点、能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为了有效率的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意愿等等。当然,我们教师常年同学生打交道,对学生非常了解,应该注意几点:①学生的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就应该看到这些差别,面向全体学生,寻找有效的方法。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但思想不成熟,不稳定,有些人学习意愿不能持久,意志力较差,有些偏执。
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教育对象的充分了解,有的放矢,还应该把握记忆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针对记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记忆力培养
(1)联想与理解记忆。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相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
(2)复习记忆。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说明了复习记忆是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有效地进行复习,是克服遗忘现象,增强记忆的最好办法。
三、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记忆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1.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1)利用地图记忆。地图是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地理学科能力。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用绘图讲解。用绘图讲解的方法,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是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2.掌握地理知识的一些技巧
(1)形象记忆法。即借助人的形象思维,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构成某种实物、数字、或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记忆。形象记忆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复习中国政区轮廓时,把各个省区的轮廓归类为人们熟悉的人和动物形象,如辽宁省形似一个逗号;广西形似树叶;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云南像开屏的孔雀……
(2)顺口溜、谐音记忆法。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谐音记忆法是将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有趣的语言,便于学生想象,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 艺术 效果。如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可采取谐音:爸爸四十四岁。
(3)概括记忆法。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概括、抓知识主要特征,用简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然后再展开记忆。比如,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
(4)概念区分记忆法。针对许多地理概念知识相互之间的意思比较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采取将它们集中在一起,严格将其区分开来。如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向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流经的区域成为内流区;外流河是最终流向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流经的区域成为外流区。这样通过区分概念,就能很简单的记忆。
(5)对比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即把相反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异同点进行归纳。在比较中了解了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正确得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和联系,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总之,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上这些方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态度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只要对地理知识有了记忆,记得越多,兴趣就越浓,地理教学就能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王跃华.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Z1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9
齐家务小学陈天芝
摘 要: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知识是人类对自身经验的总结,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阅读又是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人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每7到10年就要翻一番。面对如此多的知识,要想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
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学习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如果能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学生阅读前老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白杨》一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白杨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等词语和“从来……就……”、“不管……不管……总是……”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白杨的特点。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疾飞”、“一眨眼”、“像箭一样”、等词语来体会翠鸟飞行速度的快;抓住“鲜艳”、“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来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
(三)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朗读,在方法上不给予指导,学生极易疲倦、厌烦,阅读效果不好。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从“兴趣”入手,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读书的趣味。
(1)形式多样化。只有快乐才能发展健康人性,阅读同样如此。为此,要把较为枯燥的阅读内容变成通俗的、有趣的、幽默的、有意义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阅读形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阅读内容具体变成故事、童谣、三字经、五字言、相声、小品、笑话、歌曲、快板等。
(2)内容选择要浅近。所谓“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
(3)加强朗读教学。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
再现其情其景,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的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4)阅读竞赛。学生通过竞赛、教师的点评,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同时也获取了文章的知识。
(5)演课本剧。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果将它们排成课本剧,加以演出,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有文学、音乐、美术达到有机整合,用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以便用到写作上来。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
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4)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0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四小学 苏维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五、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第二天修了全长四分之三,?”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
六、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篇11
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知觉如果没有记忆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没有记忆也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如果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记忆则是思维的仓库,没有记忆仓库中所储备的原材料,思维不过是一个“空壳”,想象也失去了基础和动力。可见,记忆在人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以优于人脑记忆效率千百倍甚至几亿倍的电脑盛行的信息时代,人脑拼死拼活才能记下的那点微不足道的东西根本无法与它相提并论,人类是否不妨把记忆的特权让位给电脑,到时直接提取便是?这种“懒汉思维”就大错特错了,信息时代不但仍需要记忆,而且更为重要。
原因之一,电脑与人脑毕竟有着机器与人之别,有你我之分。把书本上或从别处获得的知识储存在电脑中,实质上不过是换了一个位置而已,相当于物理学上的“位移”,充其量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若没有人的记忆参与,决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记忆(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参与,就难以进行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对材料进行“消化吸收”,也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无法产生新的知识。在“搬家”的过程中,它还是“身外之物”。原因之二,提取的及时性大大降低。即便是微型电脑可随身携带,但还得经过一系列程序,而人脑记忆却方便得多,随时随地都可快速提取(当然以没有遗忘为前提),甚至可“急中生智”,记忆自动浮现或以原有知识为契机点燃新的灵感。原因之三,有许多材料根本无法储存在电脑中,一经电脑程序化的图解,就会面目全非,诸如形象性的、知觉性的、感觉性的、情感性的等等,电脑不可能使之保存得“原汁原味”。难道对童年的回忆,也得在电脑中提取吗?
再退一步,从根本上来讲,电脑为人脑所制造和掌握,难以想象,一个失忆的人脑何以能主宰电脑?信息时代信息大量涌入,更需要人们掌握记忆之法,以提高速记效率。
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谈谈意义识记和整体识记这两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及其具体的培养途径。
意义识记,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维,弄清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把它记住。这种识记方式特别适用于古文的背诵。这是因为,古文特别是规定要求背诵的文章,都有着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文质兼美的特点,本身又有着深刻的意义,各部分之间还有着严密的联系。一般可分五步走,以达到熟记之目的。首先,排除字、词、句、段及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障碍,理解各字句的意思。第二步,弄清全文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全文意思梳理一遍,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达成共鸣。第三步,以现代汉语的思路贯穿文章内在联系,反复诵读。第四步,试背。边回忆边背诵,回忆受到阻碍时再看原文。第五步,在能准确地背诵出第一遍之后,再反复朗读数遍直到能既流利又快速地背诵为止。
马克思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这适合于期末总复习时的识记:即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华罗庚认为,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意义识记适合于对局部具体细节的记忆,是一个由薄到厚的积累过程,而整体识记着眼于客观的把握以及内在联系的建立,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机械记忆(在内在联系的理解中仍要有意义识记的参与),掌握主要的枝干,以便与前期识记过程中的材料建立起如树的枝叶与主干的联系,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呢?
首先,要教会学生懂得“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即指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可以使材料保持长久。克鲁格的实验也证明,学习程度100%(指被试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学习程度150%(指原学习1小时以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的材料,再用半小时进行过度学习;或者是指学习10遍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的材料,再学习5遍,其余类推)与学习程度200%相比,记忆程度之比为1:20:2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实验也表明,学习程度越高,在一定时间后回忆的百分数也越大。一般来说,学习程度在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学外语的经验也可以说是对过度记忆的实践证明。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分块记忆。它具体包含两种分法:一是对内容进行分块。我们知道,短时记忆的广度大体上说是7个单位。对多于7个单位的识记,可以把大单位进行切割,使之成为有某种联系的“小块”。1981年西蒙指出:“被试在把刺激存入短时记忆之前就已将它化成数目较少的块了。如果十个项目能够分两个块记录下来,那么,这十个项目都能记住。”譬如,电话号码05718078124352,数目为14个,但把它分解为0571(区号)80781243(单位总机)和52(分机)三个单位,就能保持在记忆中。在对课文进行识记时,也可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进行分块,如时间特点、方位特点、人物特点、对话特点、行踪特点、数字特点、对比特点等等,在进行分块记忆的同时,运用过度学习,最后对整篇课文进行“总复习”则效果会大大提高。
另一种分块是时间上的分块,也即分散记忆。这主要是用在复习阶段的。由心理学的学习,我们知道:超量集中的识记是违背记忆的规律的,事倍功半,欲速不达。相反,量力的、间隔的识记才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不难理解,从我们平时考前复习的实际体会可以证实:超量背诵会引起人精神的疲劳,产生厌倦感,大脑细胞拒绝继续工作。所以在实在不愿意再记的时候,索性就放松一下自己(很可能你已记得差不多了)。不然,一方面,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凭白为自己增加身心负担,过分压抑自己于身心健康不利。可以稍放一放,让大脑神经休息一下,间隔几小时再去识记,千万不可“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至于间隔时间长短,依个人而定,一般而言,高年级的比低年级的可稍长一点。
再次,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要与遗忘作斗争,必须及时地复习,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形象比喻那样:“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在羊还未被狼叼走之前就把破了的羊圈修补好。较多的实验结果向我们揭示,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外语学习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复习。如在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的参与。复习方法的单调,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可使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新鲜的识记状态,有利于识记,如在背诵之后,可采取对重点难点段落默写的方法,也可采取在平静时“过电影”的方法。另外,要使视觉识记、听觉识记综合参与。一般说来,80%的信息来自视觉识记,听觉识记约占10%,而视听结果,辅以形象,则能大大加强记忆。研究资料也表明,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正如巴拉诺夫说的,鲜明形象是材料,特别是困难材料回忆的支柱。这也可以从我们平时记人名的体会中获得证实,尤其在我们以多音字为一大特点的汉语言学习中,更显出两种识记结合的重要性。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可以把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得出的有效记忆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可对学生的识记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根据实验,凡有较长期识记任务的材料,保持的时间会长一点,反之亦然。因而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识记任务。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以使学生明确应识记什么材料,并且应当识记到什么程度,以免不分主次,照单全收。一股脑儿都想吞下,结果是不但浪费精力,也无利于“消化吸收”。在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应与意志力的训练同步进行,因为无论机械记忆也好意义识记也罢,都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想一步登天是不行的,作为老师,在布置任务之后要付以兑现,可以不同的方式检查识记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次的记忆任务作好“榜样”,只是以“检查”的借口吓唬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识记的方法很多,重在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可以是上述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也可采取其它有效途径。只要是有利于培养敏捷、持久、正确、备用性强的良好“记忆品质”,便是记忆之正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8-1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06-19
学生如何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09-23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6-30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05-27
创业中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能力07-0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08-14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9-21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