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共11篇)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疑;
质疑能力;氛围;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更引起了我们教师深深地思考。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另一份“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是啊,有人说,“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这不只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我们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服从教育”,我们的老师也常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无条件接受非常神圣的“规范教育”,学生必须深深埋住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便形成了“奴性”的不良局面,哪还有问题可问。面对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怎能不丧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哪里还能存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再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吧,“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庆幸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已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更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而创新始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变师生狭义的素质观,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已成了培养解题熟练工的场所,而令人无奈的是,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我们的学生常常也能考出高分。试想想,这样的高分对国家和社会又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狭义的素质观,大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1、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到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但小学生却经常没有问题可问,初中生更是如此,通过调查、了解,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25%的学生怕老师和同学笑话。对提问有恐惧心理,还有45%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就行了,没什么好问!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2、要鼓励学生“每事问”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成因。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老师却令人痛心地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而老师的这样回答,实在太遗憾了。几经如此,学生的质疑火花将被熄灭,思维的心灵也将会变得麻木。我国古代孔子就鼓励学生“每事问”。达尔文也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
3、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营造质疑氛围的风向标和根本保证。教师要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表扬和保护。如可在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探究。
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1、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这些问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或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困惑或是老师激发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不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常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如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杨慧老师在设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的质疑情境时,她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般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直线,并与般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创设以下质疑情境(1)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2)女子四人双桨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般桨所在直线与四支点所在直线都交成四个角,如果你是教练,你会关注哪些角的关系?(3)类比对顶角和邻补角顶点和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教练关注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设计中,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时,学生就应产生质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这又从何入手研究呢?这时教师再适时地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变化的研究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索,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丙边之差,面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3、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追溯其所以然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题时,不仅应明白地讲清楚解法的每一步,而且应讲出得到这个解法或证法的想法酝酿过程。即这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如果老师没讲出怎么得到这个想法,学生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你的这个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随后的课堂变得非常的精彩,学生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拥有这种质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考试拿高分当然不在话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中考中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也会产生很多的联想,在课的末尾时,教师应适时地再生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外能主动去探索,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不一定是好课,三、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何掌控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深度思考?就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启始阶段,引导质疑发问,引导研判评论,引导假设探究。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疑在问题模糊处,疑在认知冲突处,疑在矛盾胶酌处,疑在解题错误处,从自己不明白处质疑。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耐得住课堂上的寂寞。更要警惕热热闹闹的发问,要克服没有深度思考的发问,要鼓励理性的、科学的发问。多鼓励和唤醒孩子反省自己提问的质量,真正提出自己经过思考而不能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波利亚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三是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多样化。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质疑的方法、技巧很多,要因课、因时等诸多因素而选择适宜,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探究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真心地希望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疑问越多,所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更有价值。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民主、自由、解放的环境,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洞开,学生的思维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崩发,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2]罗增儒 《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维刚 《孙维刚初中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田万海
《数学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2
赵凯华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 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位荣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的学生:“老师给了你什么帮助?”, 他回答是:“我的物理老师对我的最大帮助是批准我不听他的课, 回家自学, 有问题再找老师讨论。”另一陕西学生, 老师发现他有水平, 可他参加了许多次奥赛班培训后, 从未拿到名次。这位老师说你跟我学吧。他指定很多书让学生自己读, 回去自己看, 让他自己找出问题来讨论。学生提问题, 开始不正面回答, 却反问几个问题, 这就是启发, 让学生自己去想, 后来这名学生终于在澳大利亚拿到了世界金牌。“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 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教师要有高度容忍精神, 尊重学生提出古怪问题, 别出心裁的念头, 不反对猜测, 不讥笑课堂中说错的学生, 可以通过说“你再好好想一想”“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很多同学还未想到这一点呢!”等来引导学生自悟或避免尴尬, 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对权威性的说法提出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质疑
创新都源于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 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 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例如, “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 可以采用如下程序展开:
1.为了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强度, 将电流表直接串联入电路, 随着电键短促闭合, 电流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时, 这说明电流表不能测量较大的电流, 怎么办?
2.有同学提出将多只电表串联起来, 按此演示, 结果电表果真保护住了, 但灯泡L却不发光了。可见, 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
3.不少学生因见讲台上放着一些同样的电流表, 就提议把他们并联起来, 接入电路。这样一来果然解决了单只电流表量程过小的问题。但这样做显然不方便, 如果只有一只电表 (或从经济、或观察方便角度考虑) 能否作进一步的简化呢?
4.通过师生合作讨论, 很快提出了一种方案:只保留一只电流表, 其余电流表用一只等效电阻R代替, 同时改变表盘的刻度值, 经实验验证, 该方案果然可行。这样一只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安培表已初步完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和分析, 学生对“分压和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浙大副教授朱祖超说到他能取得成功有经验:是能经常在人家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试试看。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教师要改进教学设计, 创造相应条件, 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 引导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再发现”“亚研究”的过程。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 在复习电流能产生磁场的基础上, 提出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把实验器材发给学生, 让他们讨论并拟定实验方案, 再选择器材进行实验。由于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索欲望, 他们实验都非常认真, 摸索到了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并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苦和乐。之后再在老师的组织下由同学们进行比较和归纳, 总结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比如要测定某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炮的额定功率, 老师给出如下器材:恒源电压6V, 电流表、变阻器、电键各一个, 电压表一只 (量程有两档, 为3V和15V) , 导线若干。请学生连好电路测定小灯炮的额定功率, 并尽量减少测量误差。结果绝大多数同学都采用了按常规方法的电路, 用量程15V的电压表来测量灯炮的额定电压。但有少数学生, 打破常规, 充分利用给定条件, 采用不同的实验电路, 用量程3V的电压表完成了测量。为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只需调节变阻器, 使电压表的读数为2.2V。显然, 采用这种接法的电压的测量误差要比采用常规方法的测量的误差来得小。
进行学生实验探索的目的, 并不在于所得结论的宝贵, 而是重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 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意志、品格修养方面的提高。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3
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一般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只要能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再循循善诱,对发展他们的智力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之间因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辩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争论中,问题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样,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热情。
二、要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难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中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具有示范性,能促使学生触类旁通,阅读课文时应发现这样的关键问题,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创造性想象,这就培养了他们深入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深刻认识问题的智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三、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敢“疑”。“疑”是思维的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高水平的教师常常为使学生“有疑”而绞尽脑汁,备尝甘苦。要让学生敢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形成一种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乐于提问的良好风气。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出_二种能使学生都善思好问的学习风气。这需要各科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探索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觉得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
2 教学生会疑。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和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并非很难。
2.1 自问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学多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以只知其“然”而满足,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追根求源。实践表明,学生提出为什么,虽出自一人之口。但反映了多数学生的思考方向,容易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如果抓住这类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点燃他们发现问题的导火索,使他们的思路无所羁绊。纵横驰骋。
2.2 比较生疑。有比较方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间的相同或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老师先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发现更深更难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分析,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对比分析,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由此看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准确理解、灵活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求实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学总是喜欢咬文嚼字。处处落实,甚至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对喜欢咬文嚼字的同学产生反感。許多的汉语知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可能都潜藏在字里行间,咬文嚼字的质疑方式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4
(一)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质疑。(2)从插图处质疑。(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4)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5)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学生相互讨论;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联系作业中进行。
(二)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纷纷提问:是谁送给盲婆婆蝈蝈?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学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
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1 创设情境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的.引路人,又是他们的朋友,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展示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对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表扬.尊重成绩差的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从鼓励、肯定中获得成功.
作 者:房霞 Fang Xia 作者单位:大连铁路卫生学校,辽宁大连,116001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28(6) 分类号:G630 关键词: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 质疑能力 创设情境★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 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 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及解释
★ 书中人书外人-杂文随笔
★ 成语:带有悉字的成语
★ 桃花源记 翻译
★ 桃花源记作文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 桃花源记案例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6
孝昌一中马黎寒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通过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 1
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
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7
一、对中职学生质疑能力欠缺的分析
1. 缺乏质疑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习上习惯于只学不问, 对于学习上的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的答案。例如在讲解补全对话, 在讲评时说多几种表达, 学生就表现不耐烦, 究其原因, 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 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学生缺乏质疑的自信心也是造成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成绩参差不齐, 个体差异较大局面的原因之一, 在英语方面学生没有质疑信心的表现尤其突出, 课堂表现为有疑不提, 有问不答。
2. 没有形成质疑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很多疑问, 但学生都担心自己的疑问表述不清, 得不到老师的赞许, 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强烈的渴求, 没有具体的目标, 学习上习惯只听不问, 导致积累了太多问题, 不知从何问起, 所以干脆不问。因此质疑的习惯便难以形成,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没法得到正常的体现。
3. 没有科学的质疑技巧
在学习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重点, 有些问题欠缺时效, 很多时候当时不提出来, 往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提出来。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但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来。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通过教师长时间精心的培养才能形成。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质疑的机会和条件, 通过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 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 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1.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 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首先, 在英语课堂中, 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分层进行教学, 设计各种梯度,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自信心。
其次, 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疑, 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些肯定、鼓励和表扬, 保护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学生, 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 创设情景, 设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在课堂上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 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使学生生疑, 质疑, 给学生以质疑问难的机会。
例如, 在讲授主谓一致时, 先列举句子“The teacher with two students is at the meeting now.”此时学生就会很奇怪:这里谓语动词为什么用is而不用are?老师是不是弄错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时,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随后我就解释当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有插入语时, 谓语动词不受插入语的干扰, 我们采用舍近求远的原则, 依然和主语保持一致。然后在列举along with, as well as等引导的插入语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对这一语法现象就有了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了。
3. 融入生活,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设疑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 自己动脑, 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预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白要学内容的难点、疑点所在, 帮助自己发现知识的缺陷, 及时查漏补缺, 跟上学习进度, 为取得学习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提高听课效率。例如在阅读理解中让学生借助标题、关键词、情景等环节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给学生几个key words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使学生带着一些疑难问题听课, 让学生融入老师的教学思路。
4. 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 引导学生在复习总结中设疑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笔者教的高职高考班中,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 学生对于所掌握的语法知识点已具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知识仍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 因此,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 我们以能力专题为载体, 对知识进行又一次的重组和整合, 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 比一比, 评一评, 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把教学语法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讲授such和so的用法时, 列举两个句子:
They are such little children that they cannot do it.He knew so little English that he coul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这时学生就会生疑:such后跟名词, 名词前可用形容词修饰, 形容词、副词前用so, 为什么这里不用呢?趁此机会立即解释little一词有两意义, 既是“小”也是“少”, 第一句为形容词“小”修饰名词children, 第二句为副词“少”修饰so, 并通过口诀让学生记住such和so的用法, 名前such, 形、副so, 多多少少也用so, little一词有特殊, 小用such, 少用so。
5. 融入课堂, 在课堂上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释疑
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学生提问, 不过,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给予适度的点拨。学生有时只局限于他已知的知识, 对于一些未知的知识难以理解, 如果教师的作用只是一味地鼓励、简单地重复和机械地催问, 学生的认知也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回答, 课堂自然显单一, 缺少推进了,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找出解题关键, 机智引导, 适时点化,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在每次新课的传授, 认真研究教学的框架问题, 设置好内容问题, 单元问题, 基本问题, 层层深入, 逐步解决,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 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 培养训练,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预习一直到学习结束都应该少不了学生的质疑问难, 并且必须做到每教一课书、每上一堂课都是如此, 这样, 天长日久, 习而惯之, 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形成质疑的能力。
摘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方法。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8
一、有效地应用概括延伸
在结束教学课程之前,为了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需要有效地借助概括延伸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下相应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概括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内容进行质疑,以使学生在质疑中解决自身的疑问,并且教师还能够与学生以往学习的有关内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性质有关内容的时候,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质疑,其中,一部分学生质疑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也有一部分学生质疑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同时除以或者乘以相同的不是零的数时分数值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教师借助教学课堂上的概括延伸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把握分数的有关知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相应的问题教学情境
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需要实时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使学生从以往的机械式学习逐步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能够立足于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创设具备挑战性、趣味性、新意的问题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5的倍数的特点的时候,通过游戏进行有效导入,创设下面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下面我们要做一个快速答题的游戏,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个数字,不管有多大,我都可以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5整除,倘若不能,那么我也知道余数是多少?”这样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的数字,而教师需要判断“能”或者是“不能”,一些学生还写出了很长的一串数字,而教师却可以迅速地回答学生,这样,在重复性地验证之后,教师的回答都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学生会提出下面的问题:“这一系列数字的特点是什么?老师怎么计算得这么快?”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实现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进行把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多姿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9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学生在读书时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说明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说明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
近一年来,我从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质疑问难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启蒙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本学期,我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启蒙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学“j q x”和“ü”相拼的音节时,要给学生讲解小“ü”遇到“j q x”要去掉两点的拼音规则,这一规则非常重要,学生又不容易记住,而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规则并产生疑问,老师再作讲解,印象就会深刻许多。于是,上到这课时,我先出示“j—ü—ju,q—ü—qu,x—ü—xu”,领着小朋友们读一遍后问:“有没有哪位眼睛尖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漏掉了 ü 上的两点,老师写错了。”有的小朋友说:“书上的音节也没有点的,老师没有错。”这时,一些爱提问题的孩子举手发问了:“为什么 ü 上面没有点了?”我对小朋友这种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行为及时给予了鼓励,然后趁热打铁地用讲故事和表演的方式告诉了他们“j q x”遇到“ü”,两点要去掉。由于老师讲的内容,正是他们事先发现的问题的答案,所以大家听得格外用心,记得也牢。
二、培养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有了质疑意识,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会提问题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你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把老师难倒了,你们就是我的小老师。”然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毕竟抽象思维不完善,考虑问题不全面,虽然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问不到点子上。尽管如此,老师还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是非常琐碎的,甚至和课文内容无关的,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积极动脑筋的一面。
三、教给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课堂上,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外,重要的是还要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可以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明确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小猪问路》一课时,我从“问路”一词入手,结合学生实际,请学生谈谈如果自己迷路了,你会怎么样问路。再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说出读了这个课题之后最想知道什么。这一引导,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我最想知道小猪向谁问路?”有的问:“他是怎么问路的?”“最后小猪问到路了吗?”此时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格外高。
2、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句段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时,既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继续从文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更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发现主要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溪生病了》这篇课文。文章中写道因为小动物们不良的卫生习惯,让原本清清的、绿绿的小溪生病了。小动物们急了要去找医生。这时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小鸟的这句话话恰恰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读到这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导向,设计了提示性语言:“你读了小鸟的话,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立时茅塞顿开,纷纷举手,很自然地集中思考点展开思考,提出了“小鸟为什么说小动物们就是医生呢?”“如果小动物们是医生,它们会怎样给小溪治病呢?”等等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好了铺垫。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往往只会读到哪里就想到哪里,不会有意识地去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时,我们在处理教学时,就可以把前后联系紧密的自然段或词句同时出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探究、质疑。记得去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前面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讲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而难点和重点是:“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于是我放弃了传统的顺序教法,而是先让学生读全文,然后引导质疑: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学生马上就提出:为什么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一语点到正题,其他的学生也议论纷纷,于是我就用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重点内容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了以上的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在课上课下常常能提出一些或深刻或有趣的问题,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学习质疑的同时,孩子们的胆量、口语交际的能力也都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书、分组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0
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兴趣方法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1】。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物理基础不是很好,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得更加吃劲,但他还是尽努力的学习,一有问题就拿过来问,但有一次,他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说:“网球运动员击打出去的网球是一个较小的球体,为什么不可以看成质点?”我告诉他,网球之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是因击打球的不同部分,产生的效果不同,故不能忽略其形状,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但他就是不能理解,而且坚持认为网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就象扔出去的铅球一样可以视为质点,我无可奈何的对他说:“你要是实在理解不过来就记住这个结论吧。”我本是无心之语,结果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后来该同学就放弃了物理的学习,最后分班时选择了文科,这件事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
【2】各种元素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因此,作为教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认清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落后的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有错,也不能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办法使之明白自己的错。
3、实际教学中注意以“疑”激趣。
例如: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到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是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这样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提出了若干疑问,并逐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质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加强。总之,学生只有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愿意不断产生疑问,并且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如果教师构建了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也有了质疑的愿望,但是却无从问起,不知哪里有疑问,或者有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质疑,那同样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认为,就物理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质疑
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的思维状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教者拿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让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观察到了纸片同时落地的现象,然后,再把其中一张纸折叠成团,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结果却发现没有同时落地,而是纸团先落地。由此,学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纸在两种情况下下落时间不一样呢?下落时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闪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2、运用“悖论“,揭示矛盾,利用理论的自恰性进行质疑
运用悖论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出新观点,否定原有知识,建立新知识。关于悖论的运用,历史上著名的是伽利略驳斥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推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循着伽利略的思路思考,取一块重的石头和一块较轻的石头,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应该是重的石头 2 【3】
下落快,然后用一根细绳连接两者,这时重的石头要被拖慢,轻的石头要被拖快,所以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但是,用细绳连接后的物体重力却增加了,故应该下落最快,导致悖论。产生上述悖论后,学生迫切想知道矛盾原因,从而激发了探索动机,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利用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提出疑问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日常经验,当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从而引发学
【4】生的质疑。比如在进行单摆的周期方式教学时,教者根据经验,往往认为单摆的角度越大,则其运动的周期越长。事实上在摆长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摆角去测量周期会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其周期都是相等的,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疑问。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
4、利用因果关系进行质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里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才能有所发现。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屏上出现几点荧光,由于伦琴喜欢追根求源,所以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阳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他把它起名叫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上溜走。
总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61年
【2】、彭亮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上官维忠,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长兴教研网2006年2月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1
一、教给质疑方法、善于问难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并针对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容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路开放,敢于创新。学生只有抛开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顾虑,才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才能做到:敢想,甚至“异想天开”;敢问,能够“不耻下问”;敢说,能够“直言不讳”。教育学生“重课本,不唯课本”。敢于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练习划分段落时,只要学生能阐述出自己划分段落的理由,即使他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我也会尽量从中找出他思维的闪光点并予极大的鼓励,尤其是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样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维系创新热情,尝到成功之快乐。难怪有的学生告诉我:“我们最愿上您教的语文课。因为您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时间,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即使说错了,您从不批评我们,而且用信任的眼神,激励的语言,启发我们再思考。有时还鼓励我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三、多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使学生善问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条。如:1.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三味书屋》 “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 “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10.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
四、及时表扬,激发质疑问难
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这样一些词,“最具创新精神,最有學习能力,最有发展潜力” “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等等。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总之,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有利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14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11-2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07-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09-25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陈述12-13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