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10篇)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2、《新课程新理念》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案例】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师:要证明三角形全等, 至少需要几个元素?
(分情况分析, 画图、操作验证)
生:在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 一个条件、两个条件都不能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师:可能有哪些情况?
生: (1) SSS; (2) SSA; (3) SAS; (4) AAS; (5) ASA; (6) AAA.
师:通过画图、实验等途径逐一去验证、判断正误, 然后相互交流、讨论, 再达成共识.
(独立思考、画图、操作验证)
生甲: (1) (2) (3) 正确, (4) (5) (6) 错误.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甲的发言引起纷纷议论)
生乙: (站起来表示不同意甲的意见) (4) (5) 正确, (2) 是错的.
(谁是谁非, 教师没有立刻表态, 而是请甲说出不正确的理由, 并在老师的鼓励下走上讲台)
生甲:作出了不全等的△ABC和△A′B′C′, 其中∠A=∠A′、∠B=∠B′、∠C=∠C′, AB=24cm、B C=12cm、CA=16cm、A′B′=36cm、B′C′=18cm、C′A′=24cm.甲说, 这两个三角形有四个元素分别相等, 包含了 (4) (5) (6) 三种情况, 但不全等.
师:甲爱动脑筋, 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表扬, 但是对是错, 请学生自己判断.
(一番议论后)
生丙:本人赞同乙的意见, 甲画的图没有注意边的对应相等, 所以导致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事实上没有满足 (4) (5) 的条件.丙道出了该问题的症结所在!
师: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 “对应相等”几个字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边角的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即使有四个元素甚至五个元素分别相等, 也可能不全等.
师:我们已经通过反例说明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那么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 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智慧的火花被点燃, 个个跃跃欲试)
生1:若这个角是直角,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2:若这两边相等,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3:若这个角是这两边的夹角,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4:若这个角是大边所对的角,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通过同学的认真思考不但找到了使SSA成立的条件, 还加深了对SAS的理解.
【反思】由以上案例可知教师应该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让其探究, 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契机.
一、创新需要机会
所谓“创新的机会”就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和开放性,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现实的可能.所谓“问题的挑战性”即该问题的设计不能太简单, 要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难度, 能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即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要简单的预设所谓的标准答案, 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 从而寻求更加具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只有这样的问题设计, 才能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垫出坚实的平台, 提供充分的创新机会.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 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解决, 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 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 也就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如案例中, 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条件?存在哪些情况?”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学生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甲的发言引起纷纷议论”, 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思考探究后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 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如果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 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二、创新需要时间
所谓“创新的时间”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在充分的独立思考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培养创新的能力.正如大教育家沃德所言“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 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 好的老师演示知识, 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而不幸的是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许多教师都成为那个平庸的和水平一般的老师.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 他们仅仅着眼于学生能否正确解答所给的问题, 而很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愿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更擅长滔滔不绝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湮灭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后,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比如案例中, 教师提出问题“证明三角形全等需要哪几个条件”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争辩质疑, 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也不断呈现出精彩的观点, 体现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作为教师,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 学会等待, 学会沉默, 这或许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
三、创新需要探究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67-01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人才能力的培养大多是来自于教育,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为例,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等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还没有很好的实现,甚至有些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涉及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各初中学校都应加强对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1.创新能力的含义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指人类在前人的发现之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创造出全新的理论知识、新发明等。换个说法,创新能力其实就是一个人通过创新型活动、行为等努力获得创新成果的一种能力,它包括人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己发现认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等等。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由于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将会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在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的说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十分有必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初中数学学科自身有着一定的难度和逻辑思维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老师和家长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每道题目都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这种教学方法所束缚,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1.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新时期教学课堂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做到引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权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做,以“平行线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组平行线,让学生看着这组平行线自己总结出其性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样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学内容的创新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这就对初中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在素材的基础之上,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灵活使用教材。比如说在讲解“圆周角性质”这一内容时候,概念中出现了“在同弧或等弧中”,其中的“等弧”学生并不了解,而教材中也没有对这一词语概念的讲解,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加上对这一内容的讲解。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可以通过和实际生活联系来实现,由于初中数学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从生活情境入手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圆的认识”这一节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考虑,有哪些是圆形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能够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師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说在讲解图形问题时候,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极高,这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直观地将图形变换全过程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以来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由于初中数学学科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难度和逻辑思维要求,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久的任务,需要老师真正担负自身责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共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从而推动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俞艳.因势利导,提高初中数学错题订正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年49期
[2]李凡.变废为宝,初中数学错题的教学价值与利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年10期
[3]陈华英.吃“苦果”尝“甜头”——浅谈初中数学错题集的有效应用[J].黑河教育,2015年2期
[4]任科.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探觅初中数学“错题管理”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3年9期
作者简介: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抛势必趋于紧张、沉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也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时常面带微笑的善待每一位学生,若是如此,学生上课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自然就能勇于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好自己的体态语言。诸如在课堂上可通过眼神,借助手势,适当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发言精彩、朗读生动、回答正确、见解独到时,可真诚的对他微笑、点头、竖拇指,间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还可以鼓掌以示激励。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教学论文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依据学生的好问心理特点,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尤其是学生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不但要给予适时的赞扬、肯定,还要及时地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去认知、观察、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好奇是初中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好奇特点,让学生在抒说好奇、探究好奇、解决好奇中创新。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和体验。探究过程实际就是创新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造,还包括人们自身有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石春霞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教学民主氛围 心理动因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问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是通往发现和创造的入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 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注重自己提问, 而忽视学生提问的传统课堂教学习惯, 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要精心创设情景, 通过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 将学生引导到化学趣味的海洋,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形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驱使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 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穿插化学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傅鹰教授曾说过, “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 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 与学生共同吸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 经历他人的研究过程, 与学生共同感受化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空气成分的发现, 燃素学说的否定过程,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 氧气、氢气、氯气、稀有气体、氟、溴等物质的发现过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变化, 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 (铁、铜等) 的历史, 乌勒合成尿素, 苯分子、足球烯分子结构的提出等化学史内容, 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 由于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借助实验研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 高一“氯气与水反应”这一知识点, 教材是直接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教师可以将它设计为化学实验, 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
1. 观察氯水的颜色和闻气味, 发现还有氯气存在.
2. 氯水的酸碱性检测.
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 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
3. 氯水中氯离子的检验.
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用硝酸银溶液, 经实验证实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 使指示剂褪色了, 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 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 探讨氯水中使紫色石蕊褪色的物质.
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 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 后者颜色马上褪去.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 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 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l2+H2O=HCl+HClO, 至此, 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 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实验过程之中, 学生始终带着求知的渴望, 在探求知识、分析及归纳之中铸成了学生内心追求创造、追求完美的坚实基础, 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三、编设多角度变化题型, 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动力, 是发展学生联想能力, 奠定学生想象能力的基础.
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联想到其他与此有关联的东西,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直接描述某个问题,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教师要架设一个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 学生的思维想象就能借助这座桥梁得以训练, 并能以此分析方法再去接受其他新知识.课堂上要捕捉学生联想的思维火花, 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思维能力的高低, 往往和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及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的细密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学习完“硫、氮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专题后,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 用NH3做喷泉实验, 实验结束后, 若水充满烧瓶, 此时溶液的物质的浓度为多少?若水没充满烧瓶, 物质的量浓度又为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或NO2, 情况又怎样呢?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比的NO2与O2或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 若水也能充满烧瓶,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又各为多少?通过一系列多角度的设问,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再如在讲弱酸、弱碱稀释时pH的变化时, 设计这样一题:pH相同的HCl和CH3COOH稀释相同的倍数后, pH的关系如何?然后再将这一题变为:pH相同的HCl和CH3COOH分别稀释m倍和n倍时, pH仍相同, m、n的关系如何?进而再将题目拓展变为:pH相同体积也相同的HCl和CH3COOH, 它们中和碱的能力如何?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时开始时的速率和过程的速率如何、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又如何?若是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也相同的HCl和CH3COOH呢, 情况又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变式训练, 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所学内容, 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的思维.
四、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经过比较、分析, 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此时, 适当引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 对横向知识对比其本质特点, 对纵向知识找出本质性联系, 对类同知识探索其规律, 达到挖出新老知识之间潜在的“成链”、“成网”的依据, 探索出潜在化学规律的教学目的, 使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协调统一.如有机化学中讲到乙醇的化学性质之一消去反应时, 引导学生回顾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结构特点及消去后形成什么键, 对比一下乙醇, 从而可以分析得出上述两种物质之间发生消去反应时的异同点, 找出它们潜在的化学规律, 这样既巩固了旧的知识点又有了新的发现, 从而提高了运用创新能力.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O13
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情况愈来愈严峻,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数学知识更是欠缺,数学能力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在学生知识经验范围内培养学生独特、新颖和发散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推动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地去研究和探索,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发给每个学生三张三边不等的全等三角形纸片,要求将它剪成正方形以便利用。要求正方形的一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问应该如何剪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
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人人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尝试各种剪法,比较剪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后發现所剪出的正方形中,其中一边落在三角形小边上的正方形面积最大,结论自然而然的得到。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出了结论,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情绪,增强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创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迷信,不守旧,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想别人不可能的事,敢于打破常规,乐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捷径,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出有一定新颖的成分。
例如,求方程x+ 的实数解。
常规的解法是:通过移项,平方去根号,整理得到关于x的四次方程,解方程,得到x。此种解法比较繁琐,且在解关于x的一元四次方程时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学生不遵循常规,对问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探索创造,产生了一种新的解法。
解:方程可化为
(1)
注意到方程的右边是有理数4,所以可设
4x+1=a2 (2)
把(2)代入(1)得
(3)
联立(2)、(3)解得x=2,|a|=3
则x=2是方程的实数解。
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的思维模式,解题过程简捷明快,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解题方法美的愉悦,同时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实质和规律。若遇到形式特点相近的题,就会进行类比探索,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突出“过程”,使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力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数学认知活动的全面性,使学生的认识真正有机会经历“基本认知过程”,这样才能使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如在数学命题教学中,不仅要原原本本地把命题的证明展现在学生面前,强调命题本身,而且更要重视面谈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少命题证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应用。因此,我们可以对数学定理、公式的原发现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设计一个既有对定理、公式的直觉、想象、猜测,又有对它们的严密逻辑证明的教学情境,在对命题分析、探讨、归纳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实例,通过实例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具体问题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学生的技能,寓创造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个概念时,可设计如下的一些例子。
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出下列每组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A1C1和AB (2)A1C1和AD
(3)A1C1和DB(4)A1C1和AD1
让学生思考后口头回答,并要求学生完整地叙述解答过程。根据定义,学生不难回答(1)、(2),在此基础上,经过引导,(3)、(4)也不难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熟练掌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一概念,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初步领悟到求“角”的方法。因此,可进一步解决下面例子。
例2若M、N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B1,B1B的中点,求下列每组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MN与DD1 (2)MN与AC
分析:(1)只需平移一条直线,所求的角就作出。
(2)必须平移两条直线,所求的角才能作出。
作出角后,再使此角成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解三角形即得所求的角,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解题结束后,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实例,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浅入深,顺应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我们发现很多创造性人才不是单打一的而是跨学科的。数学建模不单纯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涉及到其他科学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往往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它促使学生把各门课程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促使学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围绕问题收集信息,深化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活动、强调数学知识的过程性,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耿敏志马中新《寓创新意识于数学教学之中》中学数学教学,1999、12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洪波
摘 要:“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改实验,到创新教育的初步形成,这是一次次曲折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一线语文教师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思维;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师生和语文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则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打破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十分成功了。
我结合自己长时间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极力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力的强有动力。激发兴趣,可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以便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条件。只要是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民主教学,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成功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争当课余小作家等活动,极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和教师一起进入思维佳境。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独立思考和质疑是思维的契机。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绝不是建立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能提出疑问,说明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质疑、解疑作为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求变创新不落俗套地质疑;引导学生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敢于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陋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地观察,多层次地分析,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附会权威、书本中现成的结论,即使是某些突发奇想中的问题有所偏大,也不可斥之为“跑题”“钻牛角尖”,而应因势利导,透彻进行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奇花竞放,造就一批充满创新能力,有丰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久而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三、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角度、视野展开实践活动:阅读课上,我鼓励学生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新颖、独特而有意义,看谁的回答合乎道理而又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学生的作文实践。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这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也会对学生形成束缚,尤其是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对学生的束缚更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进行这样的指导,而是指导学生选好切入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放开胆子,大胆想象,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在较大范围、广阔背景下,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中发现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特殊关系,指导他们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从而写出立意新颖、境界开阔、优秀的好文章来。在题材方面,也有偏重,多写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文章。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辛而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应致力于“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变“学会”为“会学”,使“学有所得”转化为“学能自得”,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时间为9月至6月,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统计教改结果。在这一年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4462.12,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4954.52。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 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谈谈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点12-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0
谈谈初中数学学习策略11-04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11-22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11-29
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10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1-1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