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2024-08-13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通用12篇)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篇1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摘要

作文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的过程。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知识和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文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指导也必须进行方法上的创新。本人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深感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难度大、效率低。为此,在重视课堂作文教学的同时,还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创新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初见成效。

一、作文题目的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文的命题应追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扣展学生的思路,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作文教学的创新要从命题的改革开始。在平时的作文辅导中,我将我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情境性命题。一定的情境是激起和维持学生写作意向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一种“虚拟情境”,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连动效应”,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进入角色”,这是一种很好的命题方式。如要求学生写《未来的我》,《假如我是老师》等题目,命题本身就包含一种假定性。另外,写读后感也是一种情境性命题,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本身提供了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进而把所思所得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一定的故事进行续写也是情境性的命题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命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选择性命题。这种命题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来的,选择性命题不但使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而且也乐意写,对克服学生作文中的畏难心理,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在一次作文活动中,我提出 《记一次…》、《玩具与我》、《我的妈妈》、《今天我值日》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作文。语文教材中规定的命题虽然考虑得较全面且有序列,但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生活基础,作文质量不高。选择性命题作为教材命题的补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角度命题。这种命题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作文中让学生就同一题目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不同的思想观点,接触不同的文章体裁。如《秋天》这一命题,可以表达喜爱秋天,赞美丰收的感情,也可以表达一种悲秋的情绪。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说明文,还可以写成诗歌。采用这种命题方法,能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高写作技巧。

4、信息性命题。信息性命题的要求是范围不能太窄,习作要求不能太具体,题目中包含的信息量要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题目中找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如《难忘的一天》、《马路上》、《春天》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专门的命题,如对喜欢集邮的学生,就要求写《一张邮票》,对害怕考试的学生就要求写《一次考试》,对爱幻想的学生提出《森林历险记》等命题。

5、即兴命题。即兴性命题是指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活动时提出的作文要求。例如:在六年级一次想象作文课,我先找几个学生化妆扮演不同职业的人,让他们畅谈自己二十年后的情况,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我再要求同学把自己的想象即兴命题并写下来。这种命题是针对个体的命题,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同时,在谈话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已经对作文的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进行了指导,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二、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写作首先是在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内部言语,然后由传出神经把内部言语传出大脑,通过视动协调活动形成文字的过程。根据这一点。我认为作文首先是要使学生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表象,再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形成内部言语,然后把内部言语转化为视觉言语,形成文字。所以,作文的指导应在一定的思维水平上进行,而且要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重视观察、构思和表达的指导。

1、观察方法的创新。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通过观察,客观世界会带着鲜明的形象有声有色地进入儿童意识。细致的观察,可以使作文平中见奇,见微知著。在观察中,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现有的一切,还要作出各种假设,让学生设想过去和未来。观察还要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认识事物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在观察形状、颜色、状态等方面相近的物体。如让学生分别观察描写狗和猫,进行对比作文,观察朝阳和夕阳,分别进行状物练习等。观察中还要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眼、耳、口、鼻协同活动,看、听、说、想紧密结合。富有创意的观察能使学生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感受,全面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2、构思的创新。素质教育的作文应该是个性化的作文。作文指导的大忌是使作文形成固定的模式,学生的作文千篇 一律或大同小异。作文指导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指导,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在一次作文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个题目是《环保与我》,我先带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工厂,如漂染厂、水泥厂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动、植带来的危害,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而且表达的形式力求多种多样,这样就降低了这次作文的难度,并使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效果很好。可见,作文构思中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

3、表达指导的创新。表达是作文中最重要的一步,作文质量的高低就看表达水平如何。所以,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都特别重视表达的训练。

(1)、多角度地把握作文的对象。在指导写《××的早晨》一文时,既可按方位顺序写,又可按不同地点写,还可按不同人物的活动来写。写一件事,既可按时间顺序,又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也可按人物情感变化来写。同一件事,既可写它积极的方面,表达赞美之情,又可写它消极的一面,持批评的态度。

(2)、进行语言转换练习。学生在写好初稿后,不妨让学生将初稿中平实的语言化为华丽的辞章,将虚写的化为实写,将详写的化为略写,进行比较。在语言的转换训练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阅读的教学中,进行提高表达能力的练习,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对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透彻,我就要求将句子加入关联词成为复合句,或将疑问句改为陈述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再举一些说明时间匆匆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句子内容,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三、小学作文评改的创新

批改和讲评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反馈的作用。批改是在学生习作成型后,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对作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进行全面检查,作出口头或书面的导向、改正和鉴定的过程。讲评是对命题、指导、批改等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也是对学生构思、表达效果的评价过程。讲评既是一次作文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次作文活动的准备。作文的评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在作文教学中,评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作文要求打破常规,与众不同。对作文中的幼稚、错误之处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篇作文中,有创新精神的就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几年前,我的一个作文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写的是她爸爸出现外遇,被她无意碰见,她具体写了自己当时矛盾痛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朴实感人。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表扬了她。从此,她明显地喜爱作文了,屡屡有惊人之作出现。由此可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2、宣读学生的作品。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有较好的作文,我都会在班上宣读,或贴在学校、班级的墙报上,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有了动力,学生就不怕作文了,积极性高了,作文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3、提倡交互式评改。教师批改作文,是单向的活动。即使是面批面改,也只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多向交流。社会的发展使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文的评改建立一种交互式的模式十分必要。老师可以评论修改学生的作文,学生也可以评论修改学生的作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学生,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老师。对作文中的典型问题还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把教师作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教师与学生,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表现为教师向全班学生“满堂灌”为主,不存在教师学生间的多向交往,学生间的交互式交往更是严重缺乏。

2.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其它方面的教授,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教师问题的设计也都是一些记忆性的陈述性知识问题,学生只要略加思索就能回答,在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教师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轻视整个运算过程的推导。

3.通过完成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新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

根据传统教学的观点,课堂教学必须按照进度有计划地进行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凭个人经验或通过模仿别人的经验撰写教案,这就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不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二、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合作学习收效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问题不分难易,交流缺乏平等。

3.解决问题过程难

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建议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然后,在注重活动意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最后,我们利用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2.提出问题,激发欲望

首先在问题的发掘上,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然后我们要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需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造情景探索式学习

在普通的教学模式中,通常会在提供的问题情境时,应该要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四、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是促进评价教育功能的有效方式

谈谈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 篇3

一、良好的情景创设,是创新的前提

《课程标准》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思品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常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如在教学《身边的变化》时,之前,我事先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回去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本地群众的生活变化。课堂上,李志说“三十年前,道路很落后,全都是泥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 。黄涌接着发言:“听爷爷说,那时哪家有手表、时钟、衣车、收音机,即所谓的‘三转一响’,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富贵人家了,对于添置各种家用电器,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呀……”敏芳说“改革开放后,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不少村、屯还修了环村路呢。”廖萍抢着说“现在,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绝大部分家庭住进了小洋楼。”平时不爱说话的赵迷迷也扎嘴了“彩电、冰箱、电磁炉、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动的现实生活,自然使学生情感投入、情绪活跃。

二、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创新思维

多媒体资源在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世界,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

(1)多媒体资源提高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囿于课堂说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多媒体资源的出现,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 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多媒体资源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多媒体资源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把多媒体资源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与教师交流思想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3)多媒体资源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它既是提供多媒体逼真的、典型的画面,使人们尤如身临其境,受到更多的感染和陶冶。多媒体资源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许多历史性的、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与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多媒体资源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多作生活调查,让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成人后施展才智的天地。教师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从小养成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一课,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收集身边印象深刻的例子,还引导他们通过数据、图表、场景进行描述。结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到公共汽车、公园、街道等场所,亲身体验身边的事情,感悟文明行为确确实实要靠每一个人,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每一个细节做起,由此促成了学生课堂与实际、言与行的统一。同时,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我们要做最棒》时,我建议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为我校五年级家庭困难的覃爱同学献爱心的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创新火花不断涌现,整个活动沉浸在浓浓的爱心氛围中。

另外,我还通过实地观察、图片展示、网络浏览等引导,使学生拓展视野、广开思路、真情感悟。这些都是课堂延伸,有效地提供了创新空间。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篇4

谈谈如何利用好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中学 陈良婷

创造、创新近年来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教育家陶行之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问题比老师设计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激发、引导学生提问是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好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了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与坦然,就没有了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和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忌地提出问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树立“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提问,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经常激励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从所学的课本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查找资料(翻书、上网、请教他人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为什么冬季白天短,夜晚长,而夏季正好相反呢?”“什么是黄麻?” “为什么攀枝花市春季市场里的蔬菜比其它季节贵?”“为什么缺水的大沙漠不去运南极的冰呢?”对于学生提出的过于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不要嘲笑,要宽容他们的“异想天开”,更不能置之不理,而要满腔热忱地给予支持,及时肯定敢问多思的认真态度;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时难以解答、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我们要赞赏他们敢想敢问的精神,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讨论中,广开思路,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方案,以达到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巧妙地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向教材内容质疑,向老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经常提问也会督促老师不断提高自己。

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不敢问,还有不会问的情况,我们的应试教育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结果”的记忆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思维的.训练与激活,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提问。要使学生由不会问到会问,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找到合适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过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力。老师只有“会教”才能“教会”,学生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只有会学、乐学、想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问题会问。

1.在地理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教学,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地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尽可能启发学生根据地图和一些认知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世界气温分布及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时,让学生充分利用书中的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中北半球与南半球的等温线的数字变化,让学生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世界最冷的地方在南半球呢?”“为什么从赤道向南向北气温都越来越低?”“为什么北半球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弯曲?”……再引导学生去读图、分析、思考,从图中找出答案,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讨论。只要是同学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就有继续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强烈愿望,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效果也最好。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无疑时,应由老师适时、适量、适当设疑,这样长期示范,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问问题。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老师要经常设计一系列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如:在讲解“青藏地区”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青藏地区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自然景观有何特点?让学生看景观图片思考。③青藏地区首先要发展什么农业?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牲畜有什么特点?⑤这里的人们最适宜居住在哪里呢?⑥生活在青藏地区的人发展了什么种植业?主要种植了哪些农产品?通过课堂上反复示范和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西北地区”时,适时地引入我国政府对西部的大开发,让学生设计后的西部地区的宏伟蓝图,这样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是培养学生乐问、好问品质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提问。

让学生好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使之“生疑”,进而勤思好问。首先,在预习时,要指导通过自学,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并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在课堂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学习;其次,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他们的疑问,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比如: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河流的流向、气候会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如: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温日差较大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语句,来形容地理特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马上会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气特点?”这样,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认识。还有,在复习时,让学生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归类,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于解决新的不懂的问题。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学会提问,而且会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独特和灵活性。

总之,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敢问、会问,既是一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又是一个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师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问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问题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愿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不断努力。

谈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见解 篇5

【摘要】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中,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关键字】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因此新的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然而“识字”由于其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帮互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巧妙引趣,促进学生自主认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

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1、看一看,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直观演示识字、动作体验识字。如:在学习二年级的“拥抱”两个生字时,我首先伸出双手,稍停一会儿,再给学生一个拥抱,让学生说出我的动作可用上什么词,学生便说出“拥抱”,接着说:你们想知道“拥抱”是怎么写的吗?出示“拥抱”生字,让学生记住“拥抱”是手上的动作,有个提手旁,是个形声字,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记住生字和积累词语。又如“灭”字,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以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识字的兴趣,如“闪”字,制作成 “一个小孩进一个大门里,然后灯光开始闪耀”,从而帮助学生记住了:“人字进门金光闪”等等。也可以将形近字偏旁变换组合,让学生掌握汉字特点;笔顺较难的生字,还可以利用课件逐笔出示,对易错的笔画反复演示,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玩一玩,愉悦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因此,在识字过程中,我更注意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对口令、我说你猜、超级变变变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例如:在教授《松鼠和松果》时,我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我扮成鸽子姐姐说“让我们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出发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在游戏方法上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开到哪儿?”“火车火车开到这儿!”,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小火车、大火车。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学生愉快地识记了生字。

3、念一念,理解识字:

由于多元识字量较大,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更快地识记生字,如“心青情,弓长张,半个月亮就是胖”;爪子巴在墙上便是“爬”;颜色丰富就是“艳”;用力种田就是“男”……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些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不同,对

低年级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他们记住音、形,理解字义。例如以“尧”为声旁的字可编为:

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变阻挠。右边加羽尾巴翘,丰衣足食真富饶。

用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去掌握生字,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1、形近字比较识字法:

对于形近字,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字形的相似处,比较相异点,以消除知觉定势中的不利因素。其一是排比比较法。如“已”和“己”,“拨”和“拔”,“爪”和“瓜”,“廷”和“延”等。其二是特征概况法。如“大”和“犬”,“乌”和“鸟”,“代”和“伐”等。

2、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这字的造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即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要认识的“钢、钉、钟、铃、铜”都是形声字,都带有“金”。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金‟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认那些字带有“金”,然后进行了效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3、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字“刮”,在识记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这个说:“我知道,这个„刮‟我在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上见过,是刮风的刮”。有的说:“我也知道,„刮‟是爸爸的刮胡刀的„刮‟”,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知道,是妈妈用的„刮刀‟的„刮‟”……孩子们在实践中会自己寻求认字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信心,识字也就变得容易而且充满乐趣。

三、识字、说话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汉字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人们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学”是为生活、学习、工作更好地服务的。在教、学、生字中,我注重学生将学到的新字组成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1、课堂中将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较紧的生字,由学生自由地选择与生字有关的事物进行组词说话。如用“教室、学校”等亲眼目睹的事物、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自己能感受体验的“温暖的、高兴地”等词语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冲动和欲望,有机地将识字与说话融为一体。

2、生活发现,说话巩固。每当学生学完一课生字后,就布臵他们去发现,去找一找。比如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要求学生用“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把人物、什么地方看到的说清楚,还能用它组个词结合生活说一句话。

3、走进心里,指导写悄悄话。即:学生运用学过的字来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字写话。首先是激发写话的兴趣,我采用与学生交朋友,主动走进他们的心里的方法。如:把我自己小时候的事以及我不开心的、快乐的、高兴的事、看到听到的新鲜事和看到的儿童影视等都真心地告诉学生,为学生提供悄悄话范围,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汉字目的。

四、课外实践,广开学生识字渠道

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

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拓展识字渠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

1、营造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例如每节课抽出3至5分钟,进行“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儿歌、一首古诗”的诵读活动,并评选出“识字大王”和“诵读小能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识字的其乐无穷。利用班会举办“我爱我家”、“今天我买菜”、“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等等识字活动,把个人收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课余,与学生做做一字开花、词语接龙的游戏,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及门牌上的字,让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2、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积累生字:

我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随处可见的站台的路牌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我的识字本”,定期举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会,扩大识字量。学生在收集中识字,在剪字中识字,在贴字中识字,在交流中识字。最后评比出“识字小明星”,使枯燥的

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中认识的字记忆较深刻,再加上平时将所学的生字进行多次的运用,学生对生字的回生率就低了,避免了以往重复机械的抄写生字才能记住生字的方法,是学生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地愿望,从而达到较好地识字、说话训练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听读游戏识字游戏80例》

4、《识字教学可以这样精彩》

阳煤集团洪城河小学 刘 琴

谈谈我的妈妈小学作文 篇6

亲爱的妈妈,您好,您给予我的爱实在是太多了。您每天都接送我、每天都为我做饭、还自己一个人把几十件货给抬到仓库中,您对我真是太好了。

记得那一次我在动手术的时候,您和我的爸爸在外面等着我,等啊等,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我才出来,而我只是一闭眼一睁眼。出来之后,您和爸爸就忙到这忙到哪的,然后您每天都出去跑很远的路然后给我买来排骨、鸡、肉什么的,买来之后您就起早摊黑的烧这些营养价值高的物品,烧完了之后您却一点都不吃,还出去卖烧饼回来吃。我晚上肚子痛的时候,您慢慢的揉我的肚子,一直到我睡着的时候您才开始睡觉的。好有我想吃的`,只要我说您就会立刻去给我去买。不管有多远您多会去,我想起来的时候您立刻就来扶我起来……

谈谈语文创新教学 篇7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 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讨论、争辩,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 增长智慧和能力。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 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 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 生问师答, 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 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广泛参与。

3. 构建多种课型。

语文课也可以分成多种课型。如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社会实践, 语文活动课等。阅读也可以分为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自由阅读, 定向阅读等。写作可分为日记, 随笔, 缩写, 扩写, 片断练习, 命题作文, 非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漫画作文, 还可以口头作文。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 效率高, 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 创新, 丰富积累, 提高素养。

二、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 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 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 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 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1.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

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找相关的资料, 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扩大视野, 增进积累, 激活思维, 发展能力。其次,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批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如乞丐现象, 上门推销, 超前消费, 绿色食品等等, 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 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 创造力被扼杀, 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 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能力, 个性张扬的作业。

1. 活动类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语文, 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 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 给广告分类, 给错误的广告改错, 进行广告创意, 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 观察生活, 写游记等。

2. 拓展性作业。

就是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如学习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及其他作品, 查阅老舍其人的生平事迹, 感悟老舍的语言特色, 写老舍印象等;如学习古诗词, 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理古人写春风、春雨、春花的诗句, 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 培养想象力。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篇8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创精神,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开创意识的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际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设一种友好、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思想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钟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驰聘想象,积极思维,敢于独辟蹊径。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谨,就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思考和发挥。

一节课贵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在于是否遵守纪律,回答问题是否踊跃。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二单元“两位数口算乘法”的时候,可以先回顾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和过程,再出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这节课可以由大家自己学习,并且可以任意相互交流,发挥自己和大家的才干,看看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推演出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结果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的答案,有些甚至是书本上没有的。例如:540-370这道题,书本上给出的答案是,小强这样想:540-300=240;240-70=170。小辉这样想:500-300=200;200+40=240;240-70=170,李登科同学写到,“李登科这样做:500-370=130;130+40=170”等等。这些答案明显不是书上的,却具有相当的准确性、独立性,很是让人意想不到。尽管有些方法处于一般常识思维。但由于是学生明白的,所以也就是: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的了,经过探讨学习,他们真正明白了知识,更提升了学习的知识。这种大胆的创造正是在一种和颜悦色的环境下得到的。

二、鼓励性测评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法

学会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是自我显示、自我发展的必须。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十分的特殊。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异想天开”的现象,要充满热情地测评,用一些精炼而有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特别!”或“慢慢说,不要紧”、“你在好好考虑一下”,“老师信任你的本领”等加以称赞,也可以引用一些英语单词中的某些表扬的词语,“great”,“good!”,“very,good!”等等,让学生明白到自己是最棒的。学生体会到了思考的价值,创造的思维方式也就随之出现了。

三、善于诱导是培育学生创造意识的保证

创新性思维决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维的通达、求异也不是思考后的一种表达,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培训的行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勇于选择适当的方法创造环境,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

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总是处于顺从的角色。如果将角色相互交换一下,说不定会取得绝佳的成绩,如在上完一节课后,问问学生,“你能经过本次课的学習,提出一些问题,考考老师吗?”学生就会敏捷的思考,从而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最有难度的题,要求老师来回答,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并且是认真思考的表现。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在这里有些时候适量的“谦虚”,反而会激起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参与思考。

四、运用灵活的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解答有关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关保证

四年级《都来做做思维操》第五课“请你帮帮忙”是这样说的:阳光小学四、五年级全体同学去春游,有几辆大能坐人的车,每台车最多只能乘坐80人,请你当一次安排员,看看怎样安排最合理?(见下表)

搭配方案有多种可供选择,多数学生做得都很好,可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坐上车了,老师怎么办?每个班可都至少有一位老师呀?”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想出这道题的人可能没料思考到,他们会想的这样周密。这正是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认知的结果。

美国的一位离任总统克林顿说:“教育一直是几百年来美国进步的主要动力”,“美国的实力和财富将越来越获取于人民的创造力和智力”。

培养具有创新的水平和意识的人,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激烈比拼,这种比拼说到底主要是人的比拼,特别是创造型人才的比拼。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它是实贱素质教育的重心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改的方向。

谈谈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 篇9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法,学成于思,思源于问。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及智能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疑问就是问题的根源。现代的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以如何构建分层指导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来阐述分层指导的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理念,我就本人在日常教学的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的提问题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材为内容,学习目的、班级学生情况等,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这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表现,同时也是培养“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这样便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赏和鼓励。这样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的自主解决。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第三,讲求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首先,鼓励策略的多样化,策略的多样化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如在教学第三册《确定位置》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我先出示小动物做早操图,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小动物,然后我提出:“在这么多的小动物中,有一个是范老师最喜欢的,他在第四排第2个,你们猜它是谁呢?”学生们有的找到第四排第2个是小花猫,有的认为是小狗,…… “老师刚才说我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而你们却找到了这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小朋友你们一定能帮老师找到好朋友。学生们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们都能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室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我为了让学生锻炼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策略上的多样化,我还提出了一种模拟情节中小朋友们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鼓励他们用不同的策略。

其次,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研究策略,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并在交流当中共同形成不同的策略,不断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以帮助,同时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四,加强学习的回顾与反思来促进策略的内化与广泛应用。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反思,学习过程的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为了充分表现自己,获得同伴的崇拜,将毫不保留地你一言、我一语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形成互动的过程,正是同学反思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的过程。

如我在教学完例题后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第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第二,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第三,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篇10

教师在设计教学生时,充分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诵读的教学理念。

首先,古诗教学要注重朗读。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课堂实录中老师适时点拨之后就让学生去读,以读带悟,做得非常好;

其次,古诗教学应注重形象。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解析中,老师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看了图片来对诗本身就有了形象的理解;

再次,古诗教学学生情感的培养。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解析之后,教师也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堂实录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把诗本身所涵盖的情感当堂解析了,还适时地进行了拓展;

此外,古诗教学应注重合作探究。《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课堂实录中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答,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通过合作解析得出“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70-01

当今小学生,一谈到写作总有种恐惧心理,提起笔来重如千均,一拿到作文题目,马上报出一摞作文选来“参考”,致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还要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首先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其次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次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 或文章 ) 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作文是他們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作文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写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作文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都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谈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篇12

一、借插图引起阅读兴趣

相对于文字来说, 年龄较小的儿童对于具体可感的彩图会兴致勃勃, 对画面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阅读兴趣。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一课中可运用插图导入, 引导学生看图设问:“这个头戴礼帽、高鼻子的外国人是谁啊, 他在这些美丽的花草、漂亮的昆虫跟前干什么呢?”由于图上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富有新奇感, 教师由此一问, 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期待, 不熟悉课文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去看课文, 而熟悉课文的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其原因, 在思考中慢慢悟出课文的内容, 感受到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以及他观察的细致。

一节语文课如何导入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会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如在课始巧用插图, 因势利导, 定能引人入胜。五年级上册中《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课文配有4幅插图, 均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 引发学生遐想、议论: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它是怎么形成的?读过课文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想:滴水真的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吗?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此图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这样, 接下来的深入悟读将会水到渠成。

二、借插图激发创作热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的技巧, 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性与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牧童和狼》中写了一贯说谎的牧童喊破喉咙, 也没有村民前来帮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先观察课文的插图, 深深体会出牧童那恐惧的心理。接着老师问:“当凶恶的狼真的来了时, 却没有人前来帮助这个吓坏了的牧童, 你能写出牧童此刻的心理吗?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继而让学生扮演小作者的角色去续写这个故事。此时此刻, 心灵的感悟取代了理性的分析, 学生写出的语句都能表达出对寓言寓意的深刻理解。

充满童趣的插图尤其能引起小学生的参与热情, 《青蛙看海》中的几幅插图生动活泼, 老师在课尾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幅图:“跳上山顶的青蛙和松鼠是多么开心啊, 看它们的笑容多甜哪!谁能说一说, 它们俩会在山顶上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表述清新怡人, 有的以青蛙的口气说:“哎呀, 大海真的是一望无边啊, 真是太美啦!”“小松鼠, 谢谢你带我来看大海, 海水真蓝啊!”有的模仿小松鼠的语气:“你看, 小青蛙, 我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吧!”……在这里, 画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借插图诱发想象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也有人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 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 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一名教师是深深懂得想象力对于学生的重要的, 愿意给学生一对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尽情地飞翔。而小学语文课文中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教师应想法引导学生去推想图中未出现的内容。如教学《大禹治水》时, 观察画面, 想象大禹的儿子会跟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大禹的心中又是怎么想的呢?能从大禹的神情中体会他治水的决心, 从他的儿子伸出的小手中想到对父亲的思念。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 可要求学

生透过画面想象隐含画面背后的内涵, 使画面人物能够动起来,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在教学《嫦娥奔月》时, 让学生欣赏文中画面, 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的服饰美、夜空美等等进而体会到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灵美。在此基础上, 师问:“你能想象在冷清的月宫里嫦娥是怎么生活的吗?她又是怎么想的呢?”通过这样的问来诱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从而进一步走入人物的内心, 感受嫦娥舍己为民的高尚情操。

四、借插图感染纯真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恩科西?”生描述:“他已经奄奄一息了。”“骨瘦如柴。”“没有什么力气了。”……师追问:“想一想, 你能从他淡淡的微笑中体会到什么呢?”“他为什么能够神情镇定、坦然?”通过指导看图, 使学生感受到小斗士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以及关心其他病人的可贵品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体会, 对文本的解读就显得深刻多了。

小学生纯真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 作为教者, 应给他们抹上亮丽的色彩, 教给他们友爱、尊敬、美好……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 引导学生看图体会盲婆婆脸上的表情:“她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为什么还会这么高兴呢?”从而能感受到盲婆婆的快乐, 由此也体会到“我”给予的快乐。《一株紫丁香》中的画面亲切, 简单易懂, 在看图的同时设问:“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呀?”“你有什么歌要唱给老师听啊?”让学生能由衷地抒发出对老师的爱, 也可引申出对亲人、对同学的爱。

“苏教版小学语言教材图文并茂的构想, 不但起到了美化教材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架设了一条整合多种信息、模块输入的‘绿色通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拍摄或绘画, 它们新颖精美, 富有情趣。作为教师, 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千万不要冷落它, 应充分挖掘它的作用, 让课文插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起上画龙点睛的妙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温泉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2008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