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2024-09-03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共12篇)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1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璧山县丁家镇定林小学校赵珑云

值二十一世纪,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中小学教育正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蓬勃向前。各门学科的教学也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里竞相开放,探索最优途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当前体育科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特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愿能抛砖引玉。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堂,可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素质的提高。如一位教师在室内引导课中,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学生讲述了中国体育健儿崛起于世界体坛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曾被西方人嘲笑为„东亚病夫‟,解放后,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一代体育健儿茁壮成长起来。”接着,教师深情地讲述了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如何为中国夺取了第一块奥运金牌;讲述容国团、李宁、邓亚萍、伏明霞……,如何奋勇拼搏,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由此,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大大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样,在室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跳箱动作时,应对学生进行勇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学少年拳时,应注意培养和体现武术风格等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堂,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可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动机和兴趣是教育的催化剂,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动力,就体育课来讲,兴趣越浓,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越强,劲头越足。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呢?首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根据教材韵律活动多,游戏比重大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该唱时则尽情地唱,该跳时则尽情地跳。从而取得更优化的教学环境。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组织学生用学到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巩固其所学的东西,一方面学生可从解决问题或活动过程中得到愉快。如学习了运球后,组织运球接力的游戏;又如在室内课中学习了“怎样才能掷得远”,室外课随即练习掷垒球。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应注意树立榜样,如各种技巧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学生示范,特别强调向示范的学生学习,这既让学生学有所依,也可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三、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交给学生方法。

当前,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之中,无不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首先应注意交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只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比如,教师应在引导课中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等,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时的一些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如运动前的准备、饮食、衣着等。当然,在新授课和训练课中更应注意学法指导,把交给学生方法作为一种训练过程。比如在教学“原地单手投篮”时,可在教师示范时讲授交给学法,在学生练习或学生示范后小结学法,在自由练习或游戏活动中巩固和应用学法。多次新授课可重复这种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自然地悟出学法。简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会健体,达到自能锻炼。

四、体育教学中交往素质的培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体育教学中,无时不体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如在教学低单杠动作——蹲悬垂;靠墙手倒立;跳箱动作;拔河;接力等等,教师应注意适时点拨,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融入交往素质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笔者来说,尚属一种尝试和摸索,以上拙见,贻笑大方,望专家、同行斧正。

2000年6月16日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2

一、巧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 那么, 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 科, 其高度抽象的概念, 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 严谨的逻辑体系, 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 久而久之便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地导入一节新课,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 我在教必修5《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 , 通过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情境, 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等学生想一探故事究竟时, 提出问题: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是多少呢? 如何计算? 学生被故事吸引, 激发求出数列1+2+ 4+…+263结果的欲望, 然而又发现以自身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于是激发听课兴趣。再如, 我在上《对数函数》这节课时, 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 改变a的大小, 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求知欲非常强。因此可见, 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道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具等, 知识生硬而苍白, 而信息技术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 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仅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和直观, 可以学到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 尤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演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巧用信息技术, 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 我在上必修3《随机事件的概率》这节课时, 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较抽象, 难于理解, 因此我运用flash软件, 做了一个计算机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 既避免课本中要求学生亲自抛掷硬币可能导致的课堂混乱, 又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目的, 同样达到教学目的, 突破教学难点。

又如, 对于三角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变化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是对变量φ, ω, A取几个特殊值, 在黑板上利用“五点法”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几个函数的图像, 在视觉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利用几何画板, 可以让学生观察变量在连续变化的取值下, 相应图像的变化情况, 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官认识, 从而摸索出变量对图像的影响。这样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现场画图的困难和因此带来的大量时间的消耗, 又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时, 教师根本无需过多的语言, 只借助计算机功能就可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 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三、巧用信息技术, 激活思维, 带动思考问题

数学是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 日常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点的轨迹问题往往是从静态的图像考虑得到动态的图像, 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动画功能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 如我在上《曲线方程》一课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C的坐标是 (2, 2) , 过点C的直线CA与x轴交于点A, 过点C且与直线CA垂直的直线CB与y轴交于点B, 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先作出C (2, 2) , 再在x轴上任取点A, 作连接AC的直线, 再过点C作AC的垂线, 把与y轴的交点记为B, 再连接AB, 取中点记为M, 生成A的动画, 并追踪M的痕迹, 得到M的轨迹为一条直线, 这时我们可以发问, 为什么是一条直线? 学生可以从图像上直观地感受到该直线为OC的垂直平分线, 从而应该有OM=MC的结论, 而在Rt△ABC与Rt△AOB中, M皆为斜边AB的中点, 因此结论显然成立。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较难的题目, 这时如果教师强行灌输知识, 就会感觉很生硬, 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让学生接受结论事实, 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结论成立, 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谓发挥着广泛而独到的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恰当地寻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巧妙运用多媒体, 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注重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 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 可让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秀场”, 教师活动被信息技术代替, 课堂仅是表面繁荣, 里子空洞。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上, 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总之,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选准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才能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现在小学语文面临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即语文学习的目标问题。曾有文尖锐指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什么?是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上语文点、语法知识,然后在早读课上或者晚自习昏昏欲睡的背诵强记,等到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几年的知识是用来对付测验,而脑中空空如也;还是老师在课堂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学生如痴如醉,沉浸于情感之中?”这段话揭示了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匮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显重要。

一、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情感影响和激励学生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做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情感达到一种完整的统一,形成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种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进行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三、教学过程要寓情于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学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路,重大的主题。因此,教学中,微妙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点情景之中,让学生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学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四、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借助导语,诱其入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潜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德意境,能唤起学生的无限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2.借助要用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典范性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作为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则成为传递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心绪,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丰富多彩的词汇,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意境在学生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受到美的熏陶。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3.借助阅读深化情境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绘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涵着美德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将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神领会,从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移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绪进入学生的心田。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4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 、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 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 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 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从两个 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 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 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 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5、6题略)

比较两个案例,笔者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 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 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二、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 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 的思维模式。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 ,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 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

《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 ,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我曾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这则寓言,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 ,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效果很好。下面将课堂实录的后部分 摘要如下: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 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后,学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略)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师:对,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要看用什么标准。(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略) 师: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宝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见到过这样的事没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略)

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第一,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我评价 篇6

作者:朱立平

摘要:教学中的新旧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新教育新理念新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改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新教育评价的理论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为学生传授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查、自省、自评和自强)、创设学生自我评价的环境(掌握自我评价的手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调控能力、推敲成败,增长见识)。

关键词:评价方式、评价理论指导、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评价方法、评价环境

一、教学中的新旧评价方式

1、传统评价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1)主体成了客体,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评价方式从来都是由老师决定,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甚至被迫的地位。教师只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表扬,却很少对学生的不足与学生交流,找到失败的根源。因此评价的主体成了老师。学生这个真正的主体却成了客体。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受苦刑的过程,无乐趣可言,更谈不上在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2)重严辞轻激励,丧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传统评价看分数、看重评价分出的等级。成者,固然喜形于色,以手加额;败者,却一鼻子灰甚至一蹶不振,使评价原本应有的激励功能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

(3)重结果轻过程,阻碍学生可持续发展。传统评价以评价结果为目标,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学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重整体轻个体,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重学业轻素质,妨碍学生全面发展。传统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寡言鳖步生的成长充满坎坷。

2、新教育新理念新评价

新课改的教育潮流,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规模展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传统的评价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诸多新的课程理念中,尤其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和“建立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告诉我们,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评价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对传统的评价形式作出比较大的变革,让学生的被动评价转化为自我主动评价。

二、学生自我评价改革的理论指导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从马克思哲学观点看: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尽管教育评价过程中都是人在参与,但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主体的内涵是不同。学生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评价活动,只有活动主体主动自愿地参与进去,它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反过来当人是活动的主体时,其内在力量才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当学生不是被动地解答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可以自己决定何时评价,评价什么时,他们就成了评价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意识得以发挥。

2、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

心理学对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进一步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数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3、新教育评价的理论指导。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授课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评价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全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课程实施。

(3)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全面的教学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对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

(4)是在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自我评价主体的地位。

三、学生自我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适应客观学生的自然发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而自我评价是从外部的评价转到自身的评价,从被动的评价转向主动的评价。学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测评的各个指标,自己评上相应的等级,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正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教会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与各目标间的差距,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暴露、自我调控、自我期望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以促进自我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智能素质,从而调节自己各方面的学习行为,成为真正有正确自我意识的学习主人,促进自己的学习习惯向良性循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通过列出一个简要的清单,涉及到的内容有:学习了什么?学习的程度如何?没弄清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还需要弄清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来评价所学知识原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原理的程度与存在的问题。

2、引导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时,要描述思维处于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已知知识和信息,通过试探对信息和事实进行处理和加工,逐步克服自我评价中的障碍,经过种种反复,或者获得成功、部分成功,或者失败等内容。还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优劣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及情绪情感的评价。不管取得什么程度的学习结果,总有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为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成果?是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获得的吗?自己的努力程度究竟怎样?如果自我评价结果是认知水平问题,就应该认真追究其原因;特别是在一再失败的情况下,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面临挑战,能否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和克服困难的办法,明确今后前进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五、为学生传授自我评价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1、自查: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查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自省:自我反省,通过自我观察获得的结果,或参照他人的评价结论,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以个人的成功、失败经验和他人评价结论为主形成的)检查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

3、自评:进行自我评判,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4、自强:自我强化,扬长避短,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

六、创设学生自我评价的环境

1、掌握自我评价的手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克龙巴赫说得好,“人们常常认为在制订计划时,学习目标就已确定,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他们参与的评价决定的,在评价过程中未得到反映的目标往往会被忽视”;恩格斯也说过,“就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可见,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它具有鼓起干劲和指导方向目标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的手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觉调节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较好地转入专注的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几何图形时,可让学生到实际生活当中,较直接较客观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评价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受到的启发,思想上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引入课本教学中的几何图形概念,学生的学习便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又如:平时上课时,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有意识地给学生树典范,让学生从内心加以比较、判断、评价,从而使学生主动克服各种不良习性,自觉调节好自己的学习目标。

2、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调控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大纲同时告诉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对解题思路进行剖析,提出疑问,从而启动智慧,激发多思善想,主动比较正确作出判断。在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中,不仅可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可让学生站在思维高度上思考问题,迸发创造思维火花,拓宽、拓广思维层次,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灵活、全面。

如:老师批改作业后,让学生设立纠错本,让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自己记录、改正、反思。通过这样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正确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又如:提倡一题多解。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寻求最佳最妙解法,不断训练思维的开拓性、创造性,达到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做到自我调控正确合理。

3、推敲成败,增长见识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为“豹尾”。心理学实验同时证明: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益走向,反馈越及时,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记忆越清晰,效率越好。

因此,在一节课的课尾或学习某一新知识后,或是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及时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我学会了什么知识技能?其中要点是什么?我是怎么学会的?要求学生对于模糊不清的知识要及时阅读教材,反复推敲,抓住本质属性,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效果,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咀嚼回味,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体现了在有限中求无限,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并达到与导课

遥相呼应,于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增强自我效能,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掌握知识的规范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

如:教学自然数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零有哪几种作用?最小的自然数是多少?最大的自然数是多少?这样,不仅使学生扎实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把课的教学推往高潮,并延伸到课外,从而获得丰硕的认识成果。

当然,自我评价只是多元性评价的一种,平时我们要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才能展示亮丽的自我,数学课堂教学才更显生命力。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7

马斯洛认为,人的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自信心和更有能力。美国学者乔治 ·B· 阿什福德也认为,儿童的自信心主要受到父母教师的支持及父母教师的参与、归属感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处于7至12岁的年龄段 , 是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自己实力的评估及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基本来自外部 , 即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在小学生眼里权威度尤其最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渴望自身才能和价值被发现、重视和赞扬的渴求。总的来说 , 赏识教育是教师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在学生身上寻找优点和长处 , 以激励赞赏为关键,激励学生开发更多潜能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分小组朗读,实施赏识加分的规则

分组学习是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为了促进自由学习而提出的方法。在小学阅读课上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小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然后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一次精彩的朗读都给所在的小组加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在教学上,教师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索,合作互动,在赏识中自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我在《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中 , 首先在多媒体软件中显示了太阳下一只张壳的河蚌和一只伸着嘴,准备啄肉的鹤,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通过朗读体会,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河蚌会想什么呢?”另一位学生则问:“鹤接下来会做什么呢?”还有的问:“河蚌要多快合上壳,才不被吃掉啊?”于是 , 我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很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我看哪个小组能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找出相应的答案,在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们在受到我表扬后,都来了兴致,开始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样,我只是作了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自己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而且是通过一个互动与合作的小组来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求知探索、质疑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知识时的成功与喜悦。

二、分角色朗读,用语言和眼神鼓励学生

承担角色存在于暗示教育模式的教学程序中,在语文阅读课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遇到对话式的篇章,如童话故事等,可以在课堂上找学生来分角色朗读, 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应该觉得自己很适合这个角色,从中揣摩每个角色的说话语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语文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用语言激励学生,给予正面的反馈。通过语言来表扬、肯定学生,就是教师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的成功面进行充分肯定,给学生信心和动力,让其获得被肯定的精神愉悦。在课堂教学中,表扬要及时、中肯、真诚。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目光交流是最有效的桥梁,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全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教师的眼睛。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老师的注意和鼓励。本身童话故事这种课文就很吸引小学生,如果在阅读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他们会更喜欢阅读课,更喜欢学习语文。 在教授《快乐国奇遇记》时,我鼓励学生分别读出匹诺曹和小灯芯的对话,看看匹诺曹的态度变化。某些学生在被点名回答这个问题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我会对学生投以鼓励的眼神,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帮助他来解答。

谈谈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一、 育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看作单一的知识传授地,而应该把它变成洗涤心灵的神圣殿堂,让孩子的心灵在这里得以净化,使意志更加坚强。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例如,我在教授Unit 6 Going West一课时,让学生翻译并讨论以下格言:

1. Perseverance is not a long race; it is many short races one after another.

2. Our greatest glory i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

3. Victory belongs to the most persevering.

4. 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通过以上讨论,不仅加强了他们对格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在逆境中学会生存的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培养、熏陶,就可以增强学生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免疫力,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英语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师设计的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处理学案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上课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各小组要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有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协助者、指挥者、评判员,学生是主体。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依赖心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 培养质疑与创新的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设计思考题,以发展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这样,学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利用新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设计情境和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多提一些开放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例如,在教JEFC Book 3 Unit 13 Section A 3a 时,笔者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If I am the owner of a fast food restaurant, what can I do to run it well? 然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每组由一个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仁者见仁。有的说: “I should spend much money on advertising.”有人则认为:“I should make my restaurant clean and tidy and the food should taste delicious.” 此时,学生对Restaurant Science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再进一步导入: Yes, there are many ways of running a restaurant. So how to run it is very important. Now let??s read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what the science of it is. 至此,学生充满好奇地去学习这篇文章。

四、 情商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过去人们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智商(IQ)高一定会有所成就。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的成就最多只有20%归功于智商因素,而80%受非智商因素情商(EQ)的影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经常进行以下方面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一种敏锐掌握自我内心感受,从生活中得到平静和满足的能力。自我反省是自我认识的最好途径。在自我反省中学生可以认识自己的真情实感,检查自己的能力,纠正自己的偏差,端正自己的方向,以便更加明确地确定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做过的每一份学案和每一次考试的试卷都要认真分析、总结,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在生活中通过谈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不仅要学会认真聆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学会客观地对他人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自己与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将会影响自己的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通过自知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认知他人的情感、思想、性格特点并能做出适度反应的能力。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离不开别人的帮忙。我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我不仅鼓励他们平时要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多与成人进行交流,还鼓动他们去参观、旅游,意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锻炼他们的胆识,培养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友善、助人、乐观、大方的性格。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9

一、学生成为学习主题的标志有哪些?

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靠学生“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要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下功夫,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我认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标志有:

1.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归纳或类比等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积极回答的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反思,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二、发挥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评价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结合问题评价,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 有疑问才有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高涨的问题意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

结合问题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问题是否有思维深度;问题与情境的指向是否一致;学生是否提出了驱动性问题;等等。这样我们的评价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创设要有新意;情境要有趣味;内容要紧扣教学主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形式要新颖、活泼,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加强互动评价,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以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内容、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为主的活动,教师要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当然也包含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引发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在课堂中,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对数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对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个性品质的领悟;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数学思维的精细化、深刻化,知识是否得以拓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是否得到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是否得到提高,等等。长此以往,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引导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在个性张扬过程中发展 我们培养的应是独立而有个性鲜明个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自我评价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张扬个性的有效途径,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进行常规型的自我评价,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每个孩子在兴趣、爱好、性格上都存在差异,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告诉学生

评价的目的;帮助学生设计好评价量表;指导学生明确各项评价内容;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等等。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较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四)完善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在反馈提高中发展 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学生反馈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提高评价效果。学习过程评价,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对其思路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如,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尽量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教师再有机地做好评价。评价动手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如我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根据学生摆小棒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摆法好。通过比较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动脑能力侧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动脑能力评价,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立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较佳的灵感状态。我在评价中注重寻找学生思维的发展点、连接点、生长点,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如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可以设计一道“用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篇10

关注情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浅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策略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取 科学知识”转向为“为了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⑴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⑵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又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下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⑴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在提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

我认为,造成政治课难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方面

(1)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2)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3)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动乱,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情感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下功夫。

虽然中学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從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二、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

四、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

五、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些。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有些差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不少错误思想。但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另外,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决不是光靠政治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鼓励同学场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用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成一致意见。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篇12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 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发很多张空白图案的卡片, 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力, 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教师也没提出明确的要求) 。但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 没有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效果不能代表小组水平。这种教学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还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但主要原因是, 这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提出一些要求就让学生展开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教师不管课堂教学实际需要不需要, 照搬他人的做法, 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因此时常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置之不理, 有的学生做自己的事, 有的学生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 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 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话。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代表的一家之言, 而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这种所谓的合作学习, 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 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现在的课堂有一个怪现象: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把合作学习当做灵丹妙药, 包治“百病”。有两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错, 可是学生才讨论一两分钟, 有的刚投入, 有的还在“尝试错误”, 教师就叫“停”, 这是一种“假讨论”。二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是一种为了“讨论”而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举动。这些做法都与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相违背。究其原因,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失偏颇, 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不合理及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所以无法主导和引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三、学生合作不主动, 参与学习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自主、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一位教师在上“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 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发现、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因为每个学生自己有多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但实际操作时不够用, 所以要求学生每四人一组学习, 按照要求合作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长里边摆5个、宽里边摆4个、高里边摆3个小正方体, 看看用了几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大, 并记录好。但在活动时, 有的学生自己忙自己的, 有的学生不把自己的学具拿出来与同学一起操作, 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有的甚至捣乱。在探讨总结规律时, 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思考和讨论, 少数学生还继续弄学具或是开小差, 学习效果不显著。虽然,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从这个教例可以看出, 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比较多, 往往扮演帮助者的角色, 学困生是听众, 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取信息, 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收益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行为主导不到位, 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和学生乘机开小差等问题。

四、勤于教学形式的模仿, 怠于课程内容的理解。

上一篇:篮球协会招新策划书下一篇:大连市西岗区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