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通用11篇)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1
1、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群文阅读” 是在引导儿童开展课外阅读这一大的课改背景之下,”如何切实提高儿童的阅读量,反复思考,大胆尝试后提出来的。班级读书会”的重要内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当前国内的新教材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而且加强了“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同一个主题进行整合。比如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感动”为主题组织课文的。“群文阅读”就是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从操作层面上看,是“班级读书会”的课内形式,它也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
1、适应主题单元教学。它以相同主题的一组文章为阅读和交流对象,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班级读书会”往往是师生课外共读一本书或几本书,然后利用课内进行交流。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很难在一学期内让班上每个学生买上一本或几本相同的课外读物。
3、使课内、课外、生活得到有效的衔接。孩子们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二者是分离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延伸到生活。比如在课内学习了“童话”这一主题单元后,再在课外同步阅读中阅读相关文章,在以后生活中阅读到童话时,学生也能联想到课内学过的相关知识。
以低段为例,一年级拼音教学单元的《同步阅读》承担了练习拼音、巩固拼音方法、熟悉汉字、提前阅读的任务,多读、多拼、多练才能学好拼音。我们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诉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阅读老师布置的《同步阅读》的篇章,与孩子共读,帮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每篇读三遍,流利准确的记三颗星,其次为二星、一星。一周进行一次班级展示,被家长评为三星,在展示朗读中表现优秀的孩子获得一张喜报,由于《同步阅读》的加入,课本的拼音单元掌握得特别好。
一年级下期,学生可以读有几个自然段的短文了,也要求写一两句通顺的话了。这时,通过《同步阅读》指导学生巩固识字,圈画好词、好句,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在交流展示课上,告诉大家认识了哪些字,朗读选出的好词、好句、好段,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懂得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从勾画、朗读、表现、讲述等方面做星级评价,小伙伴也对同学的表现做星级评价。综合评价授予孩子“阅读小能手”的称号。
(二)读说结合,感受阅读真谛。
二年级,孩子们爱上了《同步阅读》,只要一布置作业,他们就高声喊道:“读《花的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课上,老师或选择一篇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的文章、片段,合着优美柔和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请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文章,或用阅读的文章来口试、抢答,或老师示范朗读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关键处嘎然而止,让孩子们接读,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每周在阅读课上朗读、讲述、表演、答问、交流、发言等的孩子都可以在教室的阅读角上的小树上贴上一个红苹果。一期下来,阅读角上一棵棵小树挂满了果实,让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才会有满意的回报。从“一篇”到“一群”,“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2、通过学习“《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反思所在学校校本研究实际,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校本研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教师所认同,校本研训是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自己研究,同伴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讲,校本研训的目的是发展,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训活动在学校也逐渐得到开展,但是我发现,校本教研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行动上和观念上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校本研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极不理想。
一、开展校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校本研训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合称,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活动。它具有以特征:教师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终身发展,让学校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多老师对校本研训的目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停留在“活跃教学教研气氛”这一肤浅的表层上。没有认识到校本研训的目的就是从实践中找出问题,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校本研训形式相对单一
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是听课、说课、评课,校本研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种校本研训的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然而从目前校本研训的形式与手段来看,缺少个体研训、集体研训、校际研训,缺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的共同参与活动形式。而各个学校的校本研训还只是停留在听课、说课、评课上,对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去研究。还有就是只研不训,或者是只训不研,不能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3、校本研训不务实
真实的研究必须指向常态下教学,其中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在研究中注重注意维护教师的职业自尊心,不能直率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造成“真话不言”,“心灵封闭”。另外,教研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迎合学校检查而做的不务实的研究,所研究的课题大,范围广,时间长,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去研究,也没有研究的基础。
二、对开展校本研训的几点建议 针对校本研训中的实际情况,引发我们思考,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索的中心,传播知识,科学探索将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特征,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是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因此开展校本研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研训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认清目的与作用,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校长要不断吸收新信息,自觉实践新理念,开展研训活动,从而架起一座“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做理念与教学双层面结合的促进者。面对新课程,教师不是用教材,还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等等,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探索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学校要因地制宜,立足发展突出特色,必须切实把教学研究与教育培训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以校为本的合作的、对话的教研文化。
2、创新研训方式 在新课程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是创导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方式,鼓励教师个性教学;灵活运用参与式,课例分析等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教研方式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和谐、互助、友善的互动场所,改过去的“一枝独秀”为“百家争鸣”。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力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大多数教师,经过培训,学历基本上都合格了,但质量偏低,素质和能力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数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育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学校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
4、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
任何研训主题要得以实现并取得良好效果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体现校本研训的整体视野。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研训。
(1)个体性研训。个人自主学习与研究是校本研训最常见一种形式,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向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主题内容,并每学期提供必读书籍,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想方设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学习。
(2)群体性研训。主要是在个体研训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再与同科教师集体研究,经过多次研究交流和学习、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全员性研训。是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研训主题,如课程培训、师德培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集体备课等,它除了一定时间的讲座外,还辅以较多的其他形式,以达教学目的,体现校本特点。
5、立足课堂,提高研训效益,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是教师校本研训的基地,也是学校教科研的源泉。校本研训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扎实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等。要观察课堂,思考和研究课堂,改进和改善课堂。
(2)要围绕课堂实际,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教学问题当做课题来研究。
三、开展校本研训的措施
(1)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反思”形式归纳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方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研训”。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研训”。
(3)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种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研训”。
总之,我们要将教学与校本研训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质量,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校本研训做实做好。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2
一、网络课堂学习的优势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更加突出讲解重点
网络课堂学习因为其独特性所以对学生的自主性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而且因为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公共学习,所以学生在过去的课堂中的依赖性也会有所降低。他们会变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优势,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难题将视频反复播放,这是过去的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在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与回顾上,网络课程学习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当然这一切是要在学生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作保证的。
(二)网络课程学习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过去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主动问个问题可能需要犹豫很久。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课堂上胆怯、害怕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但是如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话,学生看见的只是老师制作好的视频,再加上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基本都有互动留言的版面,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会及时处理。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在的学生对互联网有着很强的敏感度。这一系列的因素放在一起,那么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的交互性,肯定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所没有的。
二、网络课程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改变过去的教学结构,同时为学生营造出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图文并茂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这是我们将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之一。其次,网络课堂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的碰撞,这对于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督促我们对于过去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要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这项新技术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网络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及优势才能对过去的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推广网络课程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工作本身就是对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综合素质的考验!
三、网络课程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讨论
(一)完善的网络技术支持
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完善的网络技术支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保证万博服务器与互联网站点的连接正确,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次,我们需要评定教学方案设计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能够提高原有课堂的互动性。在视频当中运用的多媒体展示课件能否真正表达清楚教学的重点,这是我们首先需要保证的。
(二)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的考核要具有针对性,要看学生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引入课程教学之后的整体学习效果,以及网络作业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必要老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监测。还有就是在引入网络课程这一元素之后,对于遇到的难点学生是不是能够主动进行信息检索,这项评价标准是脱离课程目标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很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旧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主人”的角色,整个过程是不会按照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方式,因为视频是事先制作的,在学生水平不一样的情况下他们在接受知识之后加工处理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能力强的学生这个时候会自己解决好有困难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稍弱的学生就只能寻求老师的及时讲解了,所以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也应该是评价体系的关键。
网络课程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这两者究竟该如何结合,这也是我们对该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以上根据笔者日常的工作经验对网络课程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评价体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改善目前的现状有所贡献。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从发展自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针对网络课程的探索工作也是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如何将网络课程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在一起,怎么样保证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需要一个评价体系来保证的。针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评价体系为研究方向,对以上问题做出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改善工作状况有所贡献。
关键词:网络课程与课堂学习,结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严巍.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3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且体现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习作的外延是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了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这样学生就有意识地留心生活并主动融入生活,即留心周围的一切,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我在习作教学课中,以课文要求习作的内容为基础,慢慢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因为学生主动注意,亲身经历,所以有内容可说,写起来也觉得非常的容易。这就说明了在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生有内容可写,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写作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开展课外活动,能使孩子们的“泉源丰盈”。重要的还是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去留意去表达。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如: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到野生动物园烧烤活动。到了野生动物园,参观完动物园后,烧烤开始了,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忙的不亦乐乎,这可是他们头一次头一次野外烧烤啊!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把食品烤得色香味样样俱全,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我让他们以《快乐的烧烤》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学生作文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写作兴趣也会自然提高了。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可以大胆的引导学生去做,去写。这样学生们就会有事可做,有话可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而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作文。
三、鼓励学生分享习作乐趣,学习修改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只重视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4
我想到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于是我在上课时,创设情景,利用远程资源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快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没有了水,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生成和升华。
二、轻松识字,引发自主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采用同桌合作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自悟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识字,体会到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积累了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效果。
三、引导朗读,诱发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5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落实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兴趣入手、方法引领、多种朗读、历史短剧表演等形式深入贯彻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自由交流方法的传授更使枯燥的历史教学环节充满了生气,学生都成了一个个小历史专家,课堂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一双双高举的手,一声声大声的争论,一张微笑的笑脸,这一切不正是“主体”的最好诠释吗?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四人一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如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形式多样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后,历史教学学习更达到高潮——采用历史短剧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表演中喜欢上了历史,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快乐。老师深入贯彻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理念,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历史课程特点进行了尝试,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的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6
通过学习课程,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固然重要,导入亦不可小觑。好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一节课的开端,我们就要注意使自己提前进入角色,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运用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这样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之中,激起他们活跃的思维。
(1)、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课堂导入要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明确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学习基础状况,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2)、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为进入到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导入新的语言和技能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
(3)导入要新颖,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导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引起学生关注,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服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采用提问形成悬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或具有挑战。这是因为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导入要简洁,概括性强。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果时间过长,内容复杂,就势必会影响教学时间,造成喧宾夺主,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7
我认为现代文学作品在初中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既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现代文学作品的整体来看,作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又以自己特有的手法和方式将枯燥的繁难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
所以我认为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是:
1.对社会生活的反应,通过文学作品,颂扬真善美,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感悟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态度,让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会做人。
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
一、必要的现代文常见文体知识二、一定的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三、对著名作家的了解和对经典作品的拓展阅读
四、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典语段解读
五、现代文学作品的精妙的写作手法
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
七、文学性现代文所蕴含的价值。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8
通过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课程的学,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字词教学方面的一些策略:
1、众所周知,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再回想自己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在字词教学中我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a.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并理解汉字、词语。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他们已经事先通过其他渠道认。但不见得一定就认识得那样透。如果老师把这类学生当作一无所知显然不合理,那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一点,比如我们可以让这些学生当别人的“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认字,当然这时老师一定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能让这些“小老师”教错读音或字词的含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只要学生能尽可能记住汉,不能要求其方法统一,这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才不会感到无趣。
b.上课时,老师可以模拟一些轻松活泼生活场景,这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为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识字空间。在学生识记生字后,老师可以及时让学生用这几些字组成几个词,并用这些词语造一两个句,或者自由地说一两句话。在这种较为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发挥。
2、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让我觉得课外延伸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策略。语文教学原本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在结合课本的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路边的广告牌、横幅标语、超市招牌等。让学生慢慢养成“看见字就去认,认不出就问”的习惯。这样既能加深对所学字、词的记忆,同时也让他们产生想学字的良好愿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班的同学认识字词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群文阅读学习体会 篇9
大同中心小学 杨春香
阅读意味着改变。小语协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曾提道,要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阅读现状,最终提升我们全民族的精神境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我们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督促孩子不断地阅读,但是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如何阅读,忽视了如何为孩子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忽视了课堂教学对于孩子阅读的重要作用,忽视了让孩子通过阅读而爱上阅读的初衷,使得孩子离我们期望的阅读越来越远。这两年,群文阅读这个概念在我们身边悄悄出现,我们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也开展了群文阅读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实上,我们对群文阅读还不够真正了解,这次学习,让我近距离走近了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的方向引导下,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群文阅读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儿童阅读的希望之光,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将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将如何实施呢? 要想很好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弄清“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的区别,“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三者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三者都是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的把握和处理等,都是以“群”的形式出现。但深究之,不难发现,三者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主题阅读”的文本组合,往往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而“主题”,只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结构——在“群文阅读”的语境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也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主题的“退隐”,可以让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在比较、分析、判断中去提升阅读能力,相对“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单元整组”呈现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整组”了。而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却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它既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坚持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让我们的教学闪耀创意的星光,阅读会使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姹紫嫣红,我相信,坚持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春色满园!
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悄悄的革命 大同中心小学 杨春香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表示,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和“少、费、差、慢”。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所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对群文阅读进行了阐释,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本,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理念,进入课堂教学,当属国内首创。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群文阅读”和单篇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群文阅读”的课堂里不强调字词了,不做繁琐的分析了,也不一味感情朗读了,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群文阅读有自己的教学取向:
1.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啊,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
2.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教育观点:在学校里往往只发现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而一个记忆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们的“课文教学”不能否认还是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缺少质疑和发现。我们在课文教学的课堂里,即使有问题,问题大部分是老师的问题,即使有发现,发现大部分是老师的发现。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操作出了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自身的局限。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10
本人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的一名政治教师,参加工作已进入11个年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亦或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通过自己这些年教学实践谈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获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理解,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与路线,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这种“探究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不允许学生失败,这样的探究多半是有名无实的伪探究、假探究。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讲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篇11
一 研究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我们深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仅靠课堂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由其可知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指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人才的需求特别大,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只有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祖国才能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3)是改变学校教育现状和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子、音响、影视、游戏等正充斥着一大批学生的阅读学习,在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阅读学习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与书本打交道,不愿独立思考。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退化,长期以往,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此特定时期,我们认为应该大胆的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使他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为建设祖国献计出力。爱茵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林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向导和推动力。”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要达到这个目的,培养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正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的现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学习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可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广,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丧失了那片广袤肥沃的土壤。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我校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有的是随父母打工辗转南北,学习方向不明确,知识面狭窄,发展极不平衡,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提高国民的素质呢?因此,研究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也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实验依据:
(1)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2)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前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时时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愉快的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4)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也认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亦如此,通过自主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二 课题界定:
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又称“阅读学习的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阅读,喜欢阅读和坚持阅读。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阅读兴趣可分为直接阅读兴趣(指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间接阅读兴趣(指孩子对学习过程本身没有兴趣,而对学习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所谓策略研究,主要是指对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探究。它可以促使学习
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顺利进行;这是研究者的认识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语文的阅读学习,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学习,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不同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题将借鉴他人和前人的先进经验,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使之爱语文、学语文,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去阅读,去表达,去写作,并主动地探索新知,自主学习,以求主动发展。
三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借鉴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借鉴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年级学生特点,针对个体差异的特点:制定如下研究内容:
1、展开对本校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
2、探索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原则、培养方法、培养途径。
3、研讨如何创设读书环境,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探讨开展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
5、探讨教师对学生阅读学习引导方法的研究。
6、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
四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阅读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采取一系列举措,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交流,快乐阅读。本课题的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进行总结和交流,并提出下一阶段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条件。观察学生是否进入了阅读学习的情景。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阅读学习带来的不同
变化,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坚持终身学习的人。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五 课题目标:
(一)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并以本课题为载体,形成学校创新教育新特色。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
2、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确立小学生健康、正确的阅读取向,学会选择阅读,在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视野,积累知识,陶冶情操,能够形成涵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
六本课题创新点:
(1)本课题的研究,不只局限在语文方面的阅读,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带动思品、科学、数学等学科的阅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帮助学生树立,通过阅读探求事物规律或基本理论的志向。
(3)结合阅读内容、情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并形成文学记录下来,为提高写作打基础。
(4)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博览群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营造“书香校园”,让校风更纯、学风更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重视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力争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家庭、社会等对学生阅读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终身学习。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历时定为一年。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整理课题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培训研究人员,做好试验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初始阶段(2012年9月)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2、中间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1)通过听课、座谈、观察等方式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找出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对现状进行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
(2)邀请特级教师、教研专家等到校作专题讲座。
(3)完成调查报告《我校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和初探计划《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从何做起》。
(4)以《新语文课标》为依据,对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A)低年级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诗文,乐于与人交流。(B)中段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自己的爱好摘抄文中的优美词段。(C)高段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根据需要收集信息,学会写读书笔记。
(5)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6)收集优秀读书心得。(2013年3月---2013年5月)
(7)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
(三)总结阶段(2013年6月)
1、撰写总结报告。提出结题申请,请专家评审。、经验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措施:
首先,认真加强对课题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和学校骨干老师组成。1、分析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方法。
2、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群策群力,营造读书环境。
3、阅读室增添儿童读物,吸引学生眼球。
4、拓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巩固阅读教学成果。
九研究具备的条件:
(一)历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对在研究中财力、物力、人力的需求上都能提供保障。前不久,学校顺利完成了《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研究一课题,并获得了市教科所教育成果奖。因此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该课题的研究。
(二)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科研兴教理念扎实。我校何校长等领导多年来,在强化校园管理的同时,一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乃至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三)本课题研究人员能自觉、深入地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全身心投入研究活动;学校荣光旭主任,沙帮富,刘正富、廖万军、廖万泉、官玉铭、廖光菊、韩丽等中青年老师他们多次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他们的多篇论文在县、市、省教育教研刊物上发表。
(四)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新课程的推广中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五)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虽然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他们天真、朴实,敢于大胆探索,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十预期的成果:
学生方面:
(1)可以通过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从多角度来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方面:
(1)老师们将更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目的,带领学生走上健康积极的人生轨道。
(2)课题的研究,将大大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3)本次《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一课题的探讨,扩大老师的视野,丰富老师的学识,让他们思维变得更敏捷,语言变得更生动,课堂变得更灵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以后更好地、更有成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学校方面:
(1)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习型校园。
(2)让学校书声朗朗,更充满朝气和活力,把我校兴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学校。
总之,以这次课题为契机,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让阅读走近每个孩子,走进每个家庭,走入每所学校,让阅读融入社会大生活,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十一:本课题的人员:
组长:王耐霞(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成员:郭晓玲 贾瑞军 梁华丽 朱晓燕。
专家指导:李银玲(阳城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
十二: 参考文献: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推荐阅读:
通过学习袁书记的讲话05-28
通过学习陈老师的课09-08
通过学习文件我们07-26
思想汇报--通过对党章的学习08-02
安全通过学习、居民小区07-30
群文阅读策略学习11-19
考研 通过做题找数学学习技巧06-06
谈谈学习“概论课”的几点收获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