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4-09-1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共9篇)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1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然各有要求和渠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堂是教师的,阅读也是教师的,学生主体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未能有效地完成阅读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的全过程。近年来,虽然作了一些改观,但仍存在着虚假的主体性(形式主义多,表面上热热闹闹),肤浅的主体性(在课文的表层徘徊,思维水平不高),脆弱的主体性(不是来自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惩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种情况若持续发展,无疑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改革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二期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课程,这一课程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创造力和思考力。能不能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以发挥出双向的潜能?这就有了今天我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在普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动态过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遵循,寻找到每篇教材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充分贯穿起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身心结构都得到自主地变革和发展,以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和创新教育的务实性。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及时进行成果推广。

2.实验研究法:确定自己所任教班级为实验点,在区教研室和科研室的同时指导下,对本课题先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成果

(一)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板块研读

所谓“板块研读”,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性地阅读,即个人自学整理,小小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

那么,何为“板块”呢?“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有相对独立的,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如《田忌赛马》一文,教师若能抓住“转败为胜”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组成条理清晰,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组成的三大板块,即: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失败?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胜利?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三个板块让学生研读,从而读懂课文,同时明白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调配力量,才有可能以弱胜强。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板块”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集中性。从上例可知,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较大的课文覆盖面,但只集中为一个问题情境。在传统的“问答式”中,这样一部分课文教师可能会有多达十几个问题设计。第二是独立性,即每个板块都是分解课文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可以化整为零,供学生单独研读,以分解读懂全文的难度。第三是联系性。每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都紧密联系,丝丝相扣,都要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分解板块,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最后还要取零为整。第四是灵活性。板块的分解,可以因学生实际和教学思路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篇课文在不破坏教材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个板块,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三个板块。

(二)研究性阅读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密切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研究性阅读中进行合作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适时、充分地组织小组活动。

1.个体自研为基础

我们特别强调在个体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中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养成主动倾听,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的习惯,坚决杜绝小组学习中的“陪听生”。

2.选用多种合作方式

为体现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可以让小组成员依次发言,集体比较筛选,组长汇总的方式;古诗研读就不必采用一人一句的形式,这样易破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组内可选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让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把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归为一组,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驳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在品析文章语言时,允许学生小组齐读,代表引读、轮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读、通读等。

3.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当着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是: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如:教学《小读者》一课时,老师安排学生合作筛选各自的问题,准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有一位组长请每一位组员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A为什么编者看了小读者的来信,心理乐滋滋的?学生B杂志上会登载些什么内容?学生C小姑娘为什么会把杂志当作朋友?说明了什么?学生D编辑叔叔的心情为什么会从一开始“甜滋滋”到最后“难以平静”?学生B的问题与课文无关,在组内马上被淘汰了。A的问题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小组成员马上把它解决了。学生C的问题涉及文章中心。学生D的问题涵盖了全文的内容,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小组认为有研究价值。当该组汇报员的发言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称赞时,全组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三).研究性阅读的优势

1.变“讲”为“悟”

目前的语文教学都在由“满堂灌”走向“问答式”,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上也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分析课”往往不需要学生去思考,“问答式”教学也只能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造成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禁锢。二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法。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见”,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学。三不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不单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应在读——研——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可见,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随时了解和觉察自我,明白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是怎样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到释疑;从新知的获取和新能力的形成,经历了哪些步骤,采用了哪些方法。

2.化“繁”为“简”

“问答式”的课堂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细碎的讲解。教师的讲、问主宰课堂,使学生疲于应付,“读”被挤掉了,“练”被挤掉了,“思”被挤掉了。现在教师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琐碎的提问归结为一个板块,就能保证学生有较大的空间自己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教师则有精力去关注课堂学情,从中相机诱导。

3.以“读”带“研”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机械地读还是研究性地读,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研究性读的着力点,肯定是“研”,即“读”带“研”。鉴于一个板块的跨度大,容量多,而只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来做研究,就可使学生充分地自学练习,小小组切磋,并带到全班再讲析交流,在老师指导、群体帮助下获得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以读显形,以读激趣,以读动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4.反“客”为“主”

在“问答式”课堂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客体,无主体地位而言。现在用研究性阅读,就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一转移,是阅读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5.变“窄”为“宽”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研究性学习的渗入,就可以使得我们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国内外重要新闻,本地区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佳篇、知识点等。如在教二年级的《读一读 认一认》各种鸟类时,我校杨晓华老师针对“啄木鸟会捉虫”这一知识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了它的四件法宝棗凿子嘴,钩子舌,隔木耳,铁钩爪。针对“留鸟、候鸟”这一知识点,她又补充了许多罕见的为常人所不知的留鸟、候鸟,请学生用“ 是 ;

也是 ”来说话,教学效果相当显著。最后,她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人类砍伐树木,毁坏森林,使鸟儿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勾起了学生对肆意毁木者的无比憎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爱鸟、护鸟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现研究性阅读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性阅读的教学动态过程

从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开始,选择一定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阅读,到自主互动地交流、评议、内化,从而理解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的主要流程。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展需识境,铺垫研读基础。

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初展文境,作好情趣共融、心理铺垫准备,唤起学生参与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意识。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其内容大致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了解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特点,读准、认清文中的易错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质疑问难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择定专题,进入研读境界。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阅读探讨点,关键要从“带着问题读”向 “读出问题”转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⑴ 从课题入手

课题往往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因此,从课题入手,往往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如《厉归真画虎》,根据课题,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厉归真画虎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既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渗透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生可以根据“没有虎气——虎气不足——虎气十足”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研读。

⑵ 从文章难点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确定与学生“不协调”切“可发展”的言语材料,从而提炼研读专题。如我在教《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一文时学生普遍对文中“他们的风不行,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这句话很不理解。可以说,学生是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突破口。围绕这句话,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处于抗日战争刚胜利,国民党就撕破嘴脸,扬言要在八个月中消灭共产党,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肆轰炸的大环境中。围绕这句话,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学习研讨。针对“他们的风不行”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指谁?”,“‘他们的风’指什么?”,“‘不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针对“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学生提出问题:“‘吹不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针对“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风’指什么?”,“怎么理解‘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等等,可以说是针针见血,通过对这些连锁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研讨,自我赏析,自我总结,整篇课文的结构、内容、主旨皆迎刃而解,一代伟人毛泽东那临危不惧的伟大气魄和他那谈笑风生的幽默风采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⑶ 从文章中心词句入手

围绕中心词句展开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那必定能突破主旨,击中要害。如《西沙渔人》一文中,学生找到的中心句是“这里的渔人大多是机智剽悍的海猎手”,围绕这句中心句,我们就可以确定“文章从那些词句可看出西沙渔人机智剽悍,并请说明理由”。

⑷ 从文章争议点入手

我们要求设计的研读专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迷惘,而急于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学生才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争辩中,在争辩中互相启迪,查漏补缺,深化认识。如《肖伯纳和小女孩》时,学生很容易认为肖伯纳是个自以为是的人。其实,肖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马上检讨自己的言行,恰恰说明他的谦虚。此后,他逢人就说是小姑娘教育他永远谦虚,更说明他胸怀宽广、不想遮短。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就以“肖伯纳骄傲吗?为什么?”为争议点,引导学生研究辨析。

3、引导学生深究感悟,反馈研读成果。

⑴ 自学自研。即根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可以同桌间小声议论,边读边画边注,教师则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自研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⑵ 小小组或自选学习伙伴作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

⑶ 全班组织交流。

在反馈中评议,在评议中内化。这一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自己的疑惑,抒自己的情感。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采用互帮互助的的方法进一步达到内化。教师则有重点地参与小群体的活动,相机调整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具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点拨作准备。教师的职能是①导评,教师充分根据学生的研读反馈,作精而简的疏导和点评,通过疏导、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②点拨,即教师有选择地接过学生研读的成果,自然灵活地作补充或各种深化性的训练。如在学生反馈到“作者参加工作以后,亲眼看到了荔枝,觉得它更是美不胜收”时,我抓住他们这一真切的感受,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换位练习:“假如有一天,你亲自来到了荔枝乡,亲眼看到了荔枝的美,亲口尝到了荔枝的甜,亲身感受到了荔枝主人的好客,你会禁不住想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要是把它种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上,那我们不就可以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了吗?”,有的说:“我想:要是把那良种桂味荔枝引进我们方泰,到每年荔枝成熟的季节,我们举办一个荔枝节,那我们的家乡不就能声名远播了吗?”„„多么可爱而又难能可贵的奇思妙想啊!这个练习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与作者的距离,为他们找到了情感的喷发口。

4、拓展创新,深化研读效果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言语特色、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完《荔枝》一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杨梅录象,并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今天,我来到了杨梅的故乡,远远望去,只见

,走近一看,只见它

,果树的主人慷慨地摘下良种杨梅招待我们,一尝,啊!

。望着手心里

的杨梅,我醉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章的好词好句,而且使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联系旧知进行了知识的整合再加工。

(五)研究性阅读的原则

1、主体与主导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确定的,学习的计划是自己设计的,学习的活动是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所有这些觉悟、能力和水平,都是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对自己选择的一种负责,一种责任感驱动。在这种交互融合环境中,学生体验着自己表达意愿的自由,自己权利的振奋和激动,这是一种自主性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导入阶段,教师是兴趣的关注者和激发者;在择题阶段,教师是思考的参谋者,信息的导航者;在研读阶段,教师是实践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意志的鼓励者;在评价拓展阶段,教师是课程的反思者。自始而终,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者,教师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2、参与和优化原则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不是光尖子生作小老师,中下学生作听众,而是要每个学生都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既有对知识、能力、人生、世界的再认识,也有对自己情感、意志,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前者属于智慧的存在,后者属于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丰富,两者互补互生。具体地说,在研究性阅读中,要求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知识,培养记忆、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比如:研究性阅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教师民主的作风、亲切的教态,同学间的彼此尊重、谦让、帮助,积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成效与启发

研究性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是一个不断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它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成效相当显著,既落实了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心理能力的和谐发展,潜力无尽!但同时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学会择定研读专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性急。刚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研读专题引导进行评议。因为学生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提出的问题质量难以保证,此时教师尤其要发挥好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提问的窍门。此外,不可断然否定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问题设计的典范,使学生的问题设计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

2、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教学重点,紧紧围绕研读专题做弹性处理,绝对不允许“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以累寸累匹的精神要求自己,锲而不舍地往前行,源头有活水流淌,教学就有活泼的生命力。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2

长期以来, 传统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偏向把阅读文本肢解为单词、词组、句型等所谓的“语言点”, 大都以“教单词———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种单一模式进行授课。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破坏了语篇自身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只是在课堂中孤立、分散地呈现新知。因此, 这种肢解型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开展整体语言教学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提出:“整体式语言学习是指一个‘完整的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系统性教学思维, 运用整体教学方法, 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整体语言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整体语言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整体―分层―整体―运用。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教学时, 先帮助学生对全文的结构形成一个主框架;然后层层深入, 对各段进行分析和归纳, 形成若干个点, 以充实主框架;再组成一个完整的提纲;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语言输出,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以闽教版Book 6 Unit 5“Sports Day”Part B为例, 阐述如何把整体语言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本堂课以“运动会”为主题, 通过各种活动任务的穿插设置, 力图使相对枯燥的阅读教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从易到难, 逐步完成语言任务, 领会阅读技巧,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 课前听读

在课前热身环节利用Chant“High Jump and Long Jump”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即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与情感, 同时为快速引入本课话题“Sports Day”做好铺垫。

(二) 课始分享

顺势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探讨:How many sports do you know about?What are they?What sport can you do?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从而初步建立起本堂课的讨论氛围。这里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 这也是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精髓。

(三) 创设情景, 整体导入

阅读导入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和基础, 对于建构语篇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起着引子的作用。好的阅读前导入, 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前借助PPT播放北京奥运会视频, 感知Sports Day所蕴含的魅力与精髓, 整体呈现单元话题,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单元的中心话题, 为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四) 设置任务, 整体理解

任务1:让学生听课文对话并回答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2: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判断句子正误———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3:让学生继续观看教学视频并筛选信息———从整体上学习、初步理解本课的重点。

任务4.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圈出合适的词———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疏通语言难点。

(五) 构建平台, 整体输出

活动1:复述。借助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使学生实现课文内容的整体输出。

活动2:扩展。构建展示平台, 创设或模拟“Children’s Day”“New Year’s Day”“Spring Outing”等真实、生动、实用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整体语言输出, 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

Situation 1:Children’s Day.It is Children’s Day.×××is flying a kite.×××is playing football.×××is riding a bike.

Situation 2:New Year’s Day.It is New Year’s Day.×××is singing.×××is dancing.They are having a big dinner.

Situation 3:Spring Outing.It is a sunny day.They are going for a spring outing.×××is climbing the mountain.

在以上环节中, 从引导学生紧紧围绕“Sports Day”这个主题, 经历了整体感知语篇———局部细致分析———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再次整体呈现语篇的“整———分———整”的教学过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审视语篇、理解语篇, 而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整体语言教学强调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感知, 从而促进学生学得语言。因此, 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立足整体, 突出阅读语篇, 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内化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氛围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方法不断被更新。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从教材资料出发,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以及各方面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存在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使教材中的积极因素被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并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对阅读产生正确的理解。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偏差,因此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并不断纠正这些错误[1]。阅读教学时,教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点拨,但是,教师不能过度夸张,相反的是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具有一定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孔子拜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从中找出文章的寓意,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孔子孜孜向学的精神進行分析和领悟,并引导学生感受老子诲人不倦的理念,进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较为好动,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有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例如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要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进行制止,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同时,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保有高度热情,这样,学生会充分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去,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是,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一定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开展相应活动,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例如对《画杨桃》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文章的主旨是,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分析会产生不同体验。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随意选择一个物品,如苹果、香蕉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将自己观察出来的事物用笔画出来,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小组讨论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最后,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画册,并进行课堂点评。

3教师适度参与,给予学生适当指导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较弱,即便是通过小组讨论,往往很难对全篇文章理解透彻,特别是整个小组遇到难题时,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引导和指点。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尽快进行帮助,以免降低学生学习信心。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每一位学生,适度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总结,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解决。例如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分析。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应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体验文章描绘的景象[2]。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查找《望庐山瀑布》的具体意思,对诗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分析,同时了解诗的背景,进而充分体会诗的内涵。当小组讨论出现问题时,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充分理解,同时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分析,设身处地的理解这首诗每一句的内涵,进而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雪菊.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22:225.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4

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怎样看待语文课堂呢?从“大语文观”来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阅读教学时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地阅读和大量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能爱上阅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课外阅读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是精神生活的源泉,课外阅读本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又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课外阅读的开展和阅读的有效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时间少,不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生课业不重视课外阅读是阻碍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效率的主要表现。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2、意义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研究的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已经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已经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三、研究概念界定

1、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为狭义的概念,偏向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偏向于研究人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偏向于学生、文本、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

2、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整合,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研究构思

(一)研究内容

1、学生

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阅读选择之路,并且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 的语感。②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提高其阅读水平。

③在课题的实践期间,我们将凸显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恰当的补充和延伸,巩固课内的知

识经验,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④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跨出应试教育的重围,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认识复杂的世界和多彩的人生,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学做真人。

2、研究人员

①提升关于课外阅读的理论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研究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

②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能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③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广泛丰富,同体裁的、同作者的、同写作对象的、同表现主题的、同写作风格的、同修辞手法的,处理不好会杂乱无章,必须本着“系统性”原则统筹构建,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目标体系,本着“重点性”原则逐一攻破。

④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类型。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关键。

⑤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时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我们拟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进行整合。

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落实,活动的落实,指导的落实,检查的落实,以及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协调配合。

(二)研究目标

1、激发课外阅读动机,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探索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3、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类型、时机。

4、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寻求与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课型及操作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2、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测评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要求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5

摘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重视阅读策略的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能力;新课标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导下,小学阅读教学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但这个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课堂中师生对话形式、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置问题。师提出一个问题,生回答,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反复直至教学完成。这样的交流,不够深刻,教师往往会设法把学生引到预设答案,而忽略对学生个性化见解、感悟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无法真正落实。

(二)教?W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具体甚至有形无实。比如:朗读课文,二年级教师说要读出感情,四年级教师还是说要读出感情,方式笼统,没有对各年龄段进行深入、有梯度的指导。这样的朗读指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无法实现个性化朗读,学生只能纯粹模仿老师朗读,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为片面追求成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完了,不会举一反三,也不懂不想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难以增加,阅读素养也无法提升。

二、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开展的成因

语文实践的有力开展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实践的忽视将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知识轻过程,基础知识讲得深讲得透,但忽视揣摩语言表达方法,忽视从读学写;另一种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求新求变,在教学中,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非语文活动多,把阅读教学上成品社、科学、生物课等。

(二)学生认知能力高低会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比如:文本的内涵,学生已理解,老师开展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也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理解,老师没有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没因材施教,开设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功,还会磨灭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广泛使用,网络语言泛滥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而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小学生,不懂甄别,一旦长期使用网络语言,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必然会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准确、有效开展产生影响。

三、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运用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一)正确理解语文实践的概念,树立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当今社会对语文实践有三种认识:

1.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带有自然学习性质。

2.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种。

因此相对应的,要求老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敢于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精于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巧于对语文实践进行创造性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

(二)精准地解读文本,精心地设计实践活动,灵活地实施教学。

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文本。只有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才能把握文章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才能从学生角度去把握文章的难点及学生的生长点,也才能从教师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最终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生已知基础上探求未知,寻求语文能力的最大增长。

在教学中应紧扣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对于不同类型文章进行不同处理,灵活变通。比如:文质兼美的抒情类文章开展“以读为本”的阅读实践活动,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从而更快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于现代诗歌,可开展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听一听课文朗读,说一说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读一读文本,再写一写,可仿写也可拓展写;对于剧本类或叙事比较强的文章,可创造性地开展复述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故事改编、故事续写等语文实践活动。

(三)重视阅读策略的指导,利用班班通上好阅读课。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应指导学生美美地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课后有兴趣去学习,并懂得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教学法指导,让学生懂得利用插图进行观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要抓住课文空白、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要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

(四)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网上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个人日记、博客等。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感想。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6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现在的孩子们最爱看的是诸如:《阿衰》、《冒险小虎队》等休闲性的书籍,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强调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校从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人文化”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9年阅读应该达到800——1200万字)。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除总课题外,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负责,设立了若干子课题,全体语文教师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效果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在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方面,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求每个班级做到四个“一”:布置一个书香教室;出一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介绍读书的方法的读书板报;建立一个好书交换站;继续坚持“每周一诗”活动。

2.制订详尽的读书指导计划。要让读书活动收到实效,班级读书活动的开展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准备通过召开语文教研组会议,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制订班级读书方案,商讨如何开展班级读书活动。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举办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能够有效地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还力争做到:(1)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请专家评课并作进一步指导。(2)举行年级读书汇报会。低年级童话故事表演会;中年级“冬之韵”美文朗诵会;高年级读名著、写书评活动。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知识信息的积累量多少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而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对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大量知识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探索、发展、体验的意识形态, 从而养成能主动收集信息并且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语文课相比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而言,本来就缺少让学生自主创造的优势,并且大部分的课堂还是以传授模型为主, 学生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是一味被动的接收知识信息,不会活学活用,只会把听到的知识点照搬到考试卷子上。然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不定的变化,所有事物都不是能够生搬硬套的就能适用的,因此,研究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其在教学中使用的必然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有利条件

语文这个学科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其他理科学科,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首古诗,即使是知识再为渊博的人,不论他用多么高深的解读方法,都无法将其一步到底的分析完。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语文的学习内容相比小学而言,在本质上更为立体化,这也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更多的疑问空间去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语文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且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搭建学科之间的桥梁。例如语文课与历史课之间,就有必然的联系,在学习语文时,就会用到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登岳阳楼》一文中,为了更好领悟文章的美与意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作者杜甫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从而来进行无限的研究,进而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连续的发展,也使得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也正因为语文自身的无限延伸性,使得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

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将课堂的主体从以往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将语文课的教学活动的任务牢牢的围绕着学生进行,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同时也在教学方式上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个很好的提升。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充当语文教材的传声筒,只是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主要注重“研究”二字,这种方式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转变了课堂中的主体,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对语文的兴趣度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让学生们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人物的思想特点,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所有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接下来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不会得到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题中获取新的知识,在问题中不断进行思考,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对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和不墨守陈规精神是一个提升。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故意设计一些有冲突的观点。让学生产生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到《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发表各自对范进人物特点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完全的表达出来。一些同学在读完文章之后,会有着范进是一个努力的人,范进是一个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人,范进是一个为了达成自己目标,而刻苦读书的人等等的观点。在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之后,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范进在追求功利过程中的虚伪的人物特点。这样一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教师在适当时间的引导,使学生能深入的领会文章,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鼓励学生研究精神

评价机制是人们对一些事物价值大小的判断过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初中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中,往往采取卷子检验的方法,然而卷子评价方式的答案标准过于单一,而且评价是使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容易伤害一些同学的自尊心,并且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评价。而研究性教学则运用了多种教学评价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也不在单一,这样一来,学生的天性更容易得到释放,更容易发挥其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多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对学生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的“奇思妙想”进行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去创新。

摘要: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有利条件,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说明,以期为研究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与认知。在良好的阅读能力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够更加健康,其是非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将得到树立。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在其中运用合作学习是主要的手段,合作教学的使用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合作学习的概况

(一)特点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师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对学生展开分组,此后再根据各个小组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小组竞争机制的采用,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

(二)重要性

合作学习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它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文章的阅读、鉴赏与改写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但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不足,限制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时的教学缺少启发性,在程式化的教学影响下,遏制着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制约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为了有效改变此情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应用合作学习,该教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在长期运用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更加严密,同时学生的发展将趋于个性化。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将更加准确,其阅读的效率也将有所提高,再者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与思考能力等均将得到培养。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小组的合理划分

合作学习运用前,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阅读的相关活动,并利用竞争机制,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要进行鼓励。

例如:关于人物文章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对学生分组后,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掌握将更加准确,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真实感受,最后对此项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与稳固,同时其沟通能力、交流能力、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等均将得到锻炼,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将更加浓厚,并且对于文章的感受将更加深刻[2]。

(二)目标的准确制定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合理性,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明确自身阅读、思考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受年龄的限制,合作学习的目标需要具有完整性与准确性,通过教师对阅读目标的制定,学生对于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的掌握将更加全面与精准。

例如:关于故事类型文章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此后,再展开小组的探讨,最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的问题有: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原因,故事传递的思想等。在小组积极探讨后,将对各个问题的答案有所明确,并由小组代表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保证了各组学习的高效性,同时各个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实行适当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年龄均相对较小,其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其他各个能力均存在不足,即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也难以实现对文章的精准与深刻理解,对于小组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在参与后,教师才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的观点,如果小组内部存在争论,此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让小组内成员的观点更加準确与统一。

例如:关于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篇进行阅读,让学生对诗中情感与场景等进行感受,此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对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对诗篇中的写作背景、思想情感与写作意图等进行分析,如果在小组内,对某一问题未能得到一致的答案,教师要对此小组进行指导,让组员对诗篇的思想与诗人的感情理解更加全面[3]。

(四)展开分层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每个学生均在小组中担任一定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在合作学习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与反思等,使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的解决,进而合作学习的效果才能够更加显著。同时,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要选择多元的、分层的评价,具体的方法有小组间评价、组内评价、自我评价与师生评价等。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的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作用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于自身不足的认识将更加及时,同时其阅读的能力将快速提高。

总结: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促进该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文本阐述了几点措施,相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文洁. 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黄杨. 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3,19:41.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9

播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汪中兴

交流内容: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形式 ;

(二)具体实践方法

三、实践思考与困惑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首先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某一篇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学习内容更加的广泛,阅读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完成各学年段的阅读目标。同时,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阅读拓展教学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多方面能力,是达到阅读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拓展文本的选择比较具有灵活性,在其教学的环节里,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问题将更为开放。学生也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评价,自主创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当然在拓展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所要拓展的内容要冷静思考,不可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一)形式

1、教材是基础。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先生也说过“避免‘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可以减少在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语文也像数学那样,成为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确定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2.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拓展环节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举一反三,通过筛选、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

3.老师和学生共同担当主导。老师在备课时精心收集或者是亲自创作课外补充的资料,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或升华。也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担任此任务,提升学生能力。

(二)具体实践方法综上所述,笔者在具体的中高段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课始拓展,收集信息资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其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拓展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营造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乐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查阅资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等这类文章,以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无法理解中朝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也无法深刻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共产党员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自己要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蕴义、理解课文语言服务,而且还可以要求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和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

(2)拓展作者简介,为新授课铺垫。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了解作家写作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视野,我们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林海音对逝去童年的深深怀念。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课中拓展,提高阅读兴趣。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语言的时间应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这一理念是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形成的特点决定的。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阅读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拓展重组教材,深入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如人教版第七册《搭石》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有关那搭石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成了柔美的画面,在字里行间悠悠地荡来。尤其是这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的描摹,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乡亲们团结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脚步轻快,清波荡漾,阳光云彩,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将这种节奏,这种韵味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呢?我在教学时就将这段诗化处理: 师:是的,多和谐的画面呀!这搭石本来并不好走,然而,大家一个紧接一个,走得都那么平稳,又那么轻快,再看看脚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动,轻快的音乐加上和谐的画面,有声有色。就像一首小诗(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多次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这道风景的诗意美,美就美在它的和谐、默契。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古诗《忆江南》时,补充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又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补充了其他的送别诗。将同题材,同类型的文章引入课堂,打开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输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审自己的感悟,这正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3)拓展精美的语言,读写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在品读了课文的同时,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风景。为了写好,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4)拓展背景,走进生活。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想象人物言行,感受到作者在极其苦难的境况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品质,之后我补充有关国旗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小故事,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终拓展,架设阅读桥梁。“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再将触角伸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激情。

(1)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结尾时安排了一个板块:鲁迅留给我们的„„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快七十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课件出示)1949 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曾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有的人》。学生自由读这首诗。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推荐书目,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一直没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拓展阅读语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学生默读语段后,更产生了疑惑: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少年闰土》和刚刚读的这段话,都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同学们去读读《故乡》这篇文章,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选文,你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了解我们所陌生的旧中国。(2)自主作业,延续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结尾处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课外收集“沈 石溪动物情感系列故事”丛书,选取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如《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牧羊豹》、《残狼灰满》。又如在教学《游子吟》后,让学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裳的情景,再写下来;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3)编主题手抄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编手抄报不仅能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巧妙地储存,还能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它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词,如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等等,编好手抄报 进行展示;或者收集诗歌小常识,作者的生平等,编成手抄报;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小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实践的思考与困惑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拓展时,应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脚点等问题,让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不断反思,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根据每课的特点如何选择拓展的内容?如何把握拓展的尺度?如何选择拓展的形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论证。

四、结束语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得好:“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创新,而非仅仅存储知识。”阅读拓展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已经盛行。为了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敢于创新。只要我们能多点思考,少点盲从;多点认真,少点随意,多点探索,少点刻意,让拓展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阅读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临床药学室考核细则下一篇:与你于我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