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精选8篇)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梁永双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个学科都把它应用到学科教育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内容比较枯燥而又难于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数学课堂总是令人感到枯燥和无味,教学效果也总是令人不太乐观。而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扩充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还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世界”。我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用相机录下了一个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通过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成一个课件,模仿现场进行统计,还能通过回放对不确切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让学生正确、准确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这是任何一个现场统计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又解决了学生自己去路口统计的不安全因素。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又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进行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使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可以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由于可视了,死死板板的书本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了,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对数学感兴趣了,也就激发他们学了其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减少想象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并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讲授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把多种可能的情况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重点。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小故事及证明方法,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的引导下,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信息海洋中冲浪,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也加大了课堂容量,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了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上让每个人展示自己收集的故事及证明方法,通过大量的动画、图片等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关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一)学科本位,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然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是一堂数学课,只是适时地借助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在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中来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发现真理。所以课程整合,必须以数学学科为本位,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看这节课中计算机用了多少时间,更不能依赖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技巧如何,而是首先评价这节课是不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其次再评价信息技术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一堂成功的整合课,既能“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又能“扬”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摈弃形式主义,注重教学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每天必用、每课必用,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浮华的形式主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不要抽象和证明,我们仍然需要思维的训练;需要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仍然
需要教师的“授业”“解惑”。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权衡把握。我们老师,也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恰到好处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万不可凉帽冬戴,弄巧成拙。
(三)辨证看待,正确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可能在短期内点石成金,很难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因此遭到了一些质疑和责难。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确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我们所期待的不是一个个捧着书袋子的两脚书柜。而是拥有缜密的思维推理,善于发现,勤于探索,勇于探究创新等综合实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发挥其最大功效。随着信息技术有效的使用,将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和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乐于创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天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2.王鹏远.北京市海淀区数学CAI课题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
3.硕博网中华硕博网数学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2008-5-3
4.《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中, 老师单纯讲物理课本上的知识, 这样平铺直叙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不再那么枯燥单调,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动态画面, 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 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非常愉悦的状态,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再现飞行员抓子弹的画面, 学生们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然后接着问学生们飞行员为什么能这么厉害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这时学生就都非常投入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再如, 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 教师摆脱直接亮出“光沿直线传播”结论的做法, 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现日全食的情景来吸引学生, 学生们被美丽的日全食的形成过程深深吸引, 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探究里面包含的物理道理, 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起来了, 并且能够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二、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物理难点,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很多物理知识和内容是非常抽象的, 仅凭老师的讲解和一般的演示是无法让学生深刻透彻的理解, 而通过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对物理现象进行直观形象, 而且相对准确地进行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三种条件下物、像大小变化, 物距、像距及像的虚实变化容易混淆, 这也导致学生们不能正确进行成像规律应用。而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进行动态演变, 在演变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观察二倍焦距内外是像放大、缩小的转折点的动态演示, 以及一倍焦距内外像虚实变化, 以及物体从远处到镜头近处, 像在整个变化过程动态、静态展示, 通过演示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三、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演示中, 由于受实验仪器设备的条件限制, 达不到理想的演示效果, 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信息技术具有逼真模拟等功能, 在物理实验演示中通过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将一些普通演示实验中学生们不易看清楚的物理现象, 以及一些难于操作, 甚至现实中不可能再现的一些实验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的功能, 将实验进行模拟再现、进行微观实验的放大和缩小, 从而使这些演示实验演示出来,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并对实验形成感性认识, 并为学生将这些感性的物理概念、规律转化为理性认识提供了条件, 实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内容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在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时, 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学生对这一结论存在很多疑惑, 甚至不能接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 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就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 这时候地球上也就会出现阴影, 从而形成日食。通过这样的模拟演示, 学生看得明白, 知识自然就会牢记不忘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动手实验, 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和演示一些物理实验,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动手实验, 我们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传统的学生物理实验中, 由于怕危险和意外, 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验限制非常多, 有的实验因为会产生污染物,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也被老师所限制, 还有的因为学校实验条件问题, 也限制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还能使实验变得更形象逼真,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欧姆定律”的实验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的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电学知识, 实验后我通过一个以“电路的实物连接”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有虚拟的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器件。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选连接方法, 自选器材, 组成很多不同的电路形式按不同的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接,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 不仅克服了许多硬件条件上的不便之处, 还可以进行任意次的重复, 最后让他们自己比较两次实验的结论, 从而得出欧姆定律。因此将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实验和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和便利, 有效地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道路上, 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勇于实践和创新, 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整合策略, 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整合好, 却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天宝, 等.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彭立主.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本文将探讨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论述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并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探讨
“整合”的意思是融合、结合,即把不同事物归纳并凝结在一起。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灵动性,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拥有自身的研究性、创新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将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相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学课件,将数学课题的知识体系插入到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中,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在PPT中插入重点理论知识、数学历史知识和经典例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绪,为学生呈现清晰、简练的数学概念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负数的时候,教师在制作数学课间时会结合整数的部分知识,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搜集负数的发展史,使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教师可以用视频课件告诉学生:如果将海平面设为0点,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则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以卖出粮食的数目为正(可收钱),买入粮食的收入为负(需付钱);以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数学思想。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负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
老师可以适当的利用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来进行课堂教育,在PPT中融入数学教学内容,插入精美的图片和积极向上的文字,制作幽默的动画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可以帮助不同数学基础层次的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整合
要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整合,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心理特点、理解能力、生活环境、思维空间、创新实践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等。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提高整合质量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工作时应注意提高整合质量,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添加数学概念定理、必要的课外知识和经典例题,整合内容应精炼、生动、直观,特别是在讲解代数式和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件内容。例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时候要注意练习有理数,对比论述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无理数(irrationalnumber)的定义是:在实数中,无法以整数的商表示的任何数。在十进位的形式中,无理数被表示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像素数的平方根和圆周率π;而有理数(rationalnumber)是可以用两个整数的商来表示的(即分子不能为0)数的统称,全体有理数包括所有的整数以及所有的分数,在小数形式下,有理数可以是有尽小数,也可以是循环小数。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无理数和有理数弄混淆。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熟悉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是cotα*tanα=1;商的关系表示为sinα/cosα=tanα;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是sin?α+cos?α=1。教师在讲解整体代入法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典型例题让学生计算,以下例题就是用整体代入法来解方程。
例1:解方程组:
3X+4Y=16 5X-6Y=33
解:3x+4y=16 (1)
5x-6y=33 (2)
由(1)得到x=(16-4y)/3 (3)
代入(2)
5(16-4y)/3-6y=33
80/3-20y/3-6y=33
38y/3=-19/3
y=-1/2
代入(3)
x=(16-4y)/3=6
此外,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应运用PPT为学生列举各种直观化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多面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美丽的对称图案,像蝴蝶的翅膀、宫殿的大门、五颜六色的花卉和双鱼图等,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对称(symmetry)在几何学中主要是指图形或者物体的各边以一条线(对称轴)或者一个面为中心彼此反射的性质,学会判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可以从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文学教育相整合,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列举草船借箭的典故,告诉学生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曹营射箭的位置能和吴营的战船构成了全等三角形。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工作的质量。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结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完善整合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周文.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
[3]黄玲.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中旬),2013(07).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4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依据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及课题实验的意义与要求,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用行动研究、实践、问卷、对比、测验分析等方法,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本课题研究主要过程与活动(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时间:2006年3月—2006年8月 内容:(1)、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统一思想;(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类建档;(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及研究方案;(4)、召开课题开题会,聘请专家参与;
2、实施阶段
时间:2006年9月—2008年12月 内容:(1)、制定每学年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2)、制定各阶段实验计划,做好各类测试问卷。(3)、积极撰写论文,上研讨课;(4)、随时接受省市区领导调研;(5)、进行中期成果交流,聘请省市区专家领导进行指导;(6)、及时整理研究档案,做到资料完备;
3、总结阶段
时间:2009年1月—2009年8月 内容:(1)、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按要求进行装订;(2)、整理各类影音资料;(3)、各类成果性资料编辑成册;(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5)、提交验收申请;(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统一思想。为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资料,寻求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数学教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针对各类资料,创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类建档;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相关研究成果,寻求理论指导,同时进行分类归档,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及研究方案;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具有真正的实效性,我们在开题前认真论证,寻求研究依据,找寻价值取向,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4):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聘请市区科研部门领导老师列席会议。学校在课题确定后,认真准备,并于2006年8月顺利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同时确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并做了具体分工。
2、实施阶段(1):制定每学年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我们不仅从学校角度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同时要求每一位参与人员也要做好各自的研究计划及总结,按期上交,使课题的顺利研究有所遵循。(2):实行课题例会制,定时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研讨
从开题培训开始,学校始终重视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并实行了课题例会制,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的周三下午教师办公时间为课题实验督查研讨时间,课题负责人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督查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实验研讨课展示活动(每月一次),为实验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借以发现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研讨纠正。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实验教师座谈会,明确一学期的实验任务,每学期末召开一次实验总结汇报会,实验负责人把本学期的实验情况向学校课题管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经验、提出困惑,为后面的实验铺平道路。(3):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了实践探索
为了便于研究交流,我们借助校园网设立了交流平台,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的学生能通过该平台随时进行研讨、交流。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构建了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4):进行中期成果交流,聘请专家领导进行指导;我们为了更好的开展下一段课题研究工作,于2008年5月,经过认真筹备,顺利召开了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向在座的领导展示了我校在该课题的研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类成绩及各类经验材料。(5):及时整理研究档案,做到资料完备;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积累经验,收集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形成了一整套过程性资料,使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总结阶段(1):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按要求进行装订;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时整理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切资料,并进行装订,及时上报。(2):整理各类影音资料;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记录下的各类影像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剪切,提供最有价值的影像资料。(3):各类成果性资料编辑成册;将各类成果性资料进行分类,形成教师反思、教案集锦,编辑成册。(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功,研究报告的撰写更为主要。课题主持人潘凌云同志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了使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有说服力,有科学性,他们还特意请科研部的杨永梅主任亲自来做指导,为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提供了保证。(5):提交验收申请;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能顺利得以验收,我们针对学校的研究进程情况,认真撰写课题验收申请,恳请总课题组的专家进行会议验收,我们有决心给课题组领导们展示出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拿出事例,举出例证,为我们的课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实验取得的效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如:圆周率的发现史、数的演化过程等,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通过培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学生,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发展,其中多人次在信息技术网页制作比赛中获奖。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有提高,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多人次承担、举行观摩课、优质课;课题组老师在省、市级课堂教学十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各级公开课均受到了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好评,其中刘学义老师执教的《三视图》一课与陈杰老师执教的《方程与函数》一课荣获省“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优秀课例一、二等奖,贾庆光老师《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与杨学强老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获烟台市级优质课,秦秀红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徐玲玲老师的《圆的性质》一课均获得招远市级优质课。
在科研论文方面,刘学义老师撰写的课题实验中期报告获省级一等奖,7人次获省级科研论文二等奖,4人次获市级一等奖,3人次获市级二等奖;6人次获市级三等奖。并且一些优秀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具有权威性的教科研杂志和报刊上,如《教育与教师》、《中国现代教育论坛》、《烟台教育》等。在课件制作方面,通过培训,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资源库建设,自制和积累了大量的课件、学案,为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做出贡献。其中有5人次获省级一等奖,8人次获市级二等奖。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开辟教育科研专页,设置了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网络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学生,往往因相关的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因此,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的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有些零乱。
在下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进行课题实验活动,对模式的构建和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师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时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确保实验效果有效有序地进行推广和执行,从而进一步完成新课标的要求,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执笔:潘凌云
刘学义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5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次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也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谓“整合”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诸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使系统内诸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使之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将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同的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在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又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暑假五位伙伴一起前往上海假日旅游的经济预算方案。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项目的第一步:初步商量去上海旅游的交通工具,所要游玩的景点、住宿地点、饮食等方面的问题,以达成共识。填一份五个伙伴游上海的预算报告单,并以Powerpoint(电子讲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3-5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这样一种开放性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并且每人的设计都是成功的,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6
安陆市陈店中心小学 夏心才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作用、策略与方法,并阐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应用与实践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形状、声音等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一些立体图形、统计图表等画在黑板上也比较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在教师操作的时候不注意听讲,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数学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完成画图等内容,这样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数学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增强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互动学习和交流合作的环境,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学习。在学生已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地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视屏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钢,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导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学习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互动营造激励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认识“年”、“月”、“日”及“闰年”的产生和形成对小学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认知过程,假如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单凭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剪、拼、组合或凭空想像是难以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很多教学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才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的平台。
(四)创造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长180米,若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座1620米长的大桥,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铁路、大桥以及背景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有一列火车开来,在车头到桥头时及车尾刚过大桥时,让学生观察用不同颜色闪烁的火车和大桥的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大桥长度的关
系。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过桥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对应的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演示火车通过大桥的情景,使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得出结论,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利用摄像机对每个合作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再现,学生通过现成的资源自主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从而掌握度量角的正确方法,同时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确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能力,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它是不能替代教师讲授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但教师要认真备教材,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模糊教学目标,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赵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牛世宝.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7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
1. 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基础的原则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以完成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地将信息技术当作数学教学的辅助认知工具, 进而带动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首先, 以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式整合阶段。此时, 信息技术充当教学演示与交流的工具。其次, 以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阶段。在整合中, 不能只将信息技术当作演示工具, 还应当将其当作认知工具, 加强整合的深度。
2. 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进行数学基本概念、知识的教学, 又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合中, 必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技能。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做的教学, 在教授抽象的概念之前,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思维的教学, 教师应当关注核心概念、思维方法以及能力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
教学模式的基石是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发挥其价值, 只有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完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应当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 将适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 获得式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获得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归纳, 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 形成正确的概念, 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的思维能力。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七个步骤:“ (1) 明确教学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恰当情境。通过计算机导入图、文、声等,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创设的情境应当和教授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应当接近学生的生活; (2) 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概念例子, 引导学生分类归纳; (3) 概念假设提出。当学生罗列出例子的所有属性后, 引导学生为例子命名; (4) 再次呈现概念例子, 引导学生检验假设; (5) 概括总结, 概念形成。学生提取概念包含的本质属性后, 概括概念, 规范性表述概念; (6) 概念应用, 巩固理解; (7) 反思形成概念的过程, 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获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低, 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屏幕投影设备就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在教学前, 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 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例子、材料等准备好。
2. 探究式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与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加深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概念与规律的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阶段: (1) 确定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情境。教师明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后, 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2) 问题分析, 确定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概念、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问题中的条件与要求的结果进行提取, 从而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3) 开展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4) 方案共享, 并进行评价筛选。小组讨论结束后, 将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汇总, 并展示给所有的同学, 引导学生评价筛选最优的方案; (5) 采用计算、证明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6) 汇报总结,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该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数学概念与规律, 探索式教学模式计算公式或应用教学, 例如解方程问题、相遇问题等。该模式需要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如果没有网络教学条件,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讨论。
3. 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数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出发,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相关概念与规律。具有大量资源的互联网为合作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予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七个步骤: (1) 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情景,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上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问题情景, 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情景中的问题; (2) 问题分析,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取解决问题所需用到的条件, 分析这些条件和数学知识间的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或规律; (3) 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查找。教师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网址、信息记录表等查找解决问题所需信息; (4) 交流协助。当小组成员完成信息查找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各自信息; (5) 计算证明, 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数据, 分析计算结果, 选取最佳的解决方案; (6) 汇报成果。当小组达成共识后, 让各个小组分别汇报学习结果; (7) 反思。教师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发生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中, 教师需要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Word、Power Point等文字处理工具。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应当遵循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基础、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获得式教学模式、探索式教学模式或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要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参考文献
[1]尹睿, 刘铁英.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J].中小学电教, 2003 (3) .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 .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8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如教具演示、构造模型、特殊值验证等。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更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模拟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之中。
(一)直观演示数形关系功能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中,诸如函数图像的形成、图形的变换、方程解的几何意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传统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双曲线的形成,二是对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画图软件,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一媒体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给自变量赋予更多的不同的数值,让学生自己来“绘制”出双曲线,并最终发现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这样的数学活动,不是独立地理解数与形,而是自然而然地由数到形,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二)发现和验证数学规律功能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我先让每位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并利用软件的度量功能,测量三边的长度,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猜想和发现;然后再改变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一般性验证;最后填写实验报告,用数学符号和文字语言阐述这一规律,并设法进行数学证明。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勾股定理不再神秘,不再可畏。
(三) 变被动为主动功能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我跳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教学框架,而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动绘图功能,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直线)的拖动,观察不断变化的数据,思考着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自己发现和归纳出图像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方向性的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一)制作课件设计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二)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 请学生列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例1:王旭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的电视机。王旭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1英寸=2.54厘米)
例题中出现的是学生的真实姓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期待和激励。学生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这道例题,学生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又学会了一个生活常识,原来电视机的大小是凭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并用英寸作单位来度量的。
例2:“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王青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你帮助王青算出湖水的深度。
这是一道诗意化的题目,题目本身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题目意思,利用《几何画板》,再现红莲的摇摆过程,加深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学生根据图示易知,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去解决它。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09-0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07-22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2-17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12-05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讨06-12
新课标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26
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10-22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的整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