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2024-10-08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1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课题研究

摘要: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教与学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和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信息技术能提供一种数学实验和其他数学活动手段。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一、信息技术在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中的作用及应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题组及各子课题成员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 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奠定了基础。[ 1-4] 1.1 信息技术是处理复杂的画图、烦琐的计算和数据的强大工具, 能极大提高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作为绘图工具、画图工具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画图、计算,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机械、重复性劳动, 提高效率和效果.这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与“探究”距离较远, 但它却为“探究”提供了手段.例如, 利用几何画板[ 5] 1-15 [ 6] 1-18 , 可以方便地画出各种几何图形;利用任何一种计算器都能进行六则运算, 求对数, 求三角函数值, 进行统计运算;利用Mathematica 软件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 进行函数的迭代等重复性工作。这样, 学生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规律上,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2 信息技术是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工具[ 4] “多元联系表示”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几种方法表示同一数学概念, 不同的表示法侧重于概念的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几种表示法中的信息组合在一起, 使不同方面建立起概念性联系, 从而深刻、全面理解概念。“多元联系表示”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需要, 以组合的或动态的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图、表、文字或符号等不同的概念表示方法, 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 从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 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本质的机会.信息技术在构建“多元联系”表示学习环境上的力量是其它工具无法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多元联系表示”的潜力之所以能得到充分发挥, 重要原因是计算机使得功能强大的图形表示成为可能, 能使抽象的符号、复杂而零散的数据得到直观表示, 而且还可以对数学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如局部放大、变换研究对象的空间排列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等), 使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情境中观察数学对象和关系的变化, 这会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关系的存在, 并为理解这些本质奠定坚实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数学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可以极大地拓展数学学习空间, 有力地支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使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 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1.3 信息技术能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之所以难学, 主要原因是它的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 数学对象的形象化、数学关系的显性化对于数学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本质。几何画板、Mathematica、Maple 等数学软件具有很强的形象化功能, 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织, 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处理数学对象, 通过参数赋值、拖动等进行对象变换, 在各种表示法之间相互转换以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等等.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数学猜想进行演示、验证, 甚至直接把对象构造出来, 这就极大地提高猜想的成功率。总之, 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实验、尝试、模拟、猜想等非形式化的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 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得益彰。

1.4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在开展课题研究初期, 部分课题组教师认为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及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 就可以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搞好,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 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重要的(必要条件), 但这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人, 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部分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问题, 对学习计算机技术, 制作课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很快就发现, 仅靠教师掌握好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搞好的。经过学习及实践, 深深地体会到: 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理论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数学教师会有不同的创意和教学设计, 计算机技术与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 教师的素质显然更重要。同时, 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无法代替的。如何把计算机技术有机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要全靠教师本身。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得知识的途径远比过去广泛, 教师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 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功底, 以及教育科研意识及不断创新精神。所以,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1.5 几何画板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室[ 5] 3 开展数学实验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你脑子中出现某种数学思想(一种想法)时, 你就通过计算机去实验一下, 这就是“数学实验”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由数学软件工具构建起数学学习的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 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菜单选项, 根据问题的条件构建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操作, 探究和实验, 从而使学生能从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数学。因此, “数学实验”有可能改变学生所面对的数学对象和过程的性质, 使学生学习数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从中体会数学探究的过程。几何画板的推广普 及使用, 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数学实验室.有了几何画板, 就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做几何实验的可能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受事实, 而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数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的发现。

例1 圆幂定理[ 6] 87 圆幂定理是初中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1 的课件, 无论你把点C 拖到任何位置,几何关系CECF = CG DC 总保持不变, 从而得出相交弦、割线、切割线和切线长定理;反过来, 也正是几何画板能够在动态下, 显示不变的几何关系,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分析、找出集合关系的情境, 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认知环境。

1圆幂定理

信息技术营造的实验、发现、证明这种学习环境, 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而且更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和实践过程, 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1.6 课题的研究培养和锻炼一批教学、科研骨干

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中, 培养和锻炼一批中学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有力地推动各子课题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以点带面, 进而推动整个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观念, 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 学习新课程标准, 提高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发挥出他们的骨干作用。他们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中体会到: 1.6.1 整合促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工具不是简单地表示数学知识, 利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 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 可以用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 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树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另外, 信息技术提供的可交互的实验环境, 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空间, 通过一定的栏目, 如“信息技术应用”或“数学实验”去实现它。

例2 以函数y = ax 2 + bx + c 的学习为例[ 6] 242 , 考察参数a, b, c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过去由于没有信息技术手段, 呈现方式上通常采用“五点法”画图的方法, 图象是静止的而且个数非常有限。有了信息技术, 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注意变化参数a, b, c 的值, 观察它们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如图2 所示.图2二次函数图象

1.6.2 整合使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 信息技术与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

1.6.3 整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要关注师生的交互活动和课堂气氛的创设, 使师生的思维活动有了新的活力。

1.6.4 整合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转换自己在课堂教学教学中的角色, 由课堂的主宰者逐渐过渡到引导者、激发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程度,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的理念。

例3 作 = Rcos(nt)的图形[ 6] 128(美丽的玫瑰花)。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如图3)分别取n = 1, 2, 3, 4, 5, 6, 7, 及对任意n 作动画按钮, 可以得到= R cos(nt)的美丽图形。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当n 取不同值时得到不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这些规律: 当n 为奇数时花瓣片数与n 相同, 当n 为偶数时, 花瓣片数为2n 片。单击动画按钮, 可以观察玫瑰花的变化过程。用这个课件进行教学, 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6.5 在整合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由过去的重教不重学, 过渡到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探究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我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2.1 理论层面上 2.1.1 需要更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2.1.2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整合数学教学, 我们期望它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 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上更有效地互动? 信息技术到底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的? 信息技术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 信息技术如何才能与好的教学法融于一体, 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提供一个有力的认知工具? 2.2 实践层面上 2.2.1 如何发挥不同信息技术(如手持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的各自优势,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随时随地使用技术。

2.2.2如何解决数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与考试评价(高考)中不能使用信息技术的矛盾.2.2.3 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与 整合高要求之间的矛盾。2.2.4 评价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何正确、合理评价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虽然本课题已经结题,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就此结束, 我们将在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进一步研究下去, 我们将继续跟踪各子课题所在学校继续开展整合的研究, 使各学校在整合的研究中能取得更大成果, 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钱云.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2): 87-89.[ 2] 李瑛华.数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如何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J].数学通报, 2006, 45(8): 24-26.[ 3] 许兴业, 胡展航.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解决[ 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4): 55-58.[ 4] 章建跃执笔.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与实验[ 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 24(3): 47-52.[ 5] 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 许兴业.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微型课件制作[ 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喜爱, 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就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作粗浅的探究, 以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参考。

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作为这个平台的主导者, 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学生展现出语文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我想, 我们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大环境下, 提高信息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传统的信息基础。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 同时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如熟悉办公软件 (word, ppt等) 的使用, 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熟练地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排除一些常见的“拦路虎”, 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展。

多媒体教学素养。现代教学, 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设施, 如录音机, 幻灯机, 数码相机, 视频展示台等硬件的使用, 同时要结合所需要的软件进行教学。如计算机软件的PPT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课件, 如果要制作出更加美观的图片和动画, 教师不妨可以学习photoshop, flash, 3ds max等软件, 以更好地提高多媒体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获取网上海量知识, 了解我们的课外时事、社会百态, 洞察缤纷世界。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除了具备了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之外, 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大家都知道,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材料,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 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很好予以把握, 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要想上好一节课, 一定要先备好一节课。传统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材料, 用笔把备课资料写入准备好的“教案本”里面, 然后再结合“一张嘴+粉笔+黑板”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的备课形式既花费时间又没有任何的特色, 效率和效益都特别低。

因此, 语文教师要认真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样的自身特点,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 学会使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 扩充教学知识容量,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备课效率。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 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 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 集声音、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于一身的教学情境, 这样显然就非常单调,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 采用直观形象、活泼逼真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 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以预先选择一个车站,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可以用摄像机摄录一段在车站里送别的情境, 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先观看这段录像, 让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教师下载一些关于朱自清的父亲的图片, 激发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与父亲离别的感情, 最后可以让一些学生自述与家人分别的亲身经历, 如父亲或母亲送自己远行上学等情境, 完全与课文中朱自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 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 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亲人的关爱, 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理解“整合”本身的含义, 所谓整合 (integration) 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随机整合, 把整合变成随意的、简单的结合。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要明确整合的概念, 理解整合的真正意义, 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让教师自己首先融入到信息技术中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做到有内容实质, 不能只在表面形式上下工夫。许多语文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已经基本定型, 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可能会有些难度, 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了, 因此会产生简单利用信息技术凑合、以表面形式没有内容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所以,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能只在形式上敷衍, 要讲究实际成效。语文教师要合理地根据语文教学教材的需要, 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选用合适的信息资料, 采用得当的策略, 通过适当的途径, 运用有效的形式, 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 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信息量的把握度, 信息量不要过大, 要适中, 要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兴趣, 让他们乐于接受的信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科整合认识还不够, 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没有信心, 以为学科整合只是随便应付的事情, 今天做了, 明天就放弃了。因此, 语文教师要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个崭新的教学模式有耐心和信心, 不能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 当然对这个新教学模式的成效更不能急于求成, 要日积月累, 从点点滴滴的成果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乐趣。另外,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很快, 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能原地踏步, 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量, 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不被时代所抛弃。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它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崭新领域,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 努力探索, 我们相信,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 我们一定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檀爱民, 李开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29.

[2]李青.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天中学刊, 2004/05.

[3]吕育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河南科技, 2007/07.

[4]韩昌有.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促进学科课程整合, 科技信息, 2007/09.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3

韩芸、马岚、王宗宇、尚兴华、吴明威、吕冬冰等一线数学教师对中学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教学设计简明扼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数学真理简单秀美的风格,对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以计算机数学软件的应用为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环境,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构过程。切实重构了传统的数学课堂,创建了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

把握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大趋势——寻找中间地带

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的取中、平衡,并按本国传统来进行整合,是《进入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1997—2010)》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国多年数学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经验。由大量数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得知:以本国文化为底蕴,重新整合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取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寻找中西方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以及整个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整个国际教育改革的大策略。

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多样化的中学数学教学环境

中学数学教学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中学数学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应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方法、思想,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环境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实物环境(硬币、茶叶罐、包装盒、画板、图纸、各种规格的模块、圆规、丁字尺、三角板等)到虚拟的网络环境(如吴明威老师的《画立体图形》中的互动应用小程序Java game-Building houses),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到复杂的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学习环境,从网络资源的使用到网络课程的开设都将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个极为广泛的空间中依据课程性质和学习者的特征来设计和使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恰当的学习环境。

马岚老师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使用了Z+Z超级几何画板,从而使原本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显得自然顺畅;动画平台上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得出新知的探究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所带来的弊端,不仅使知识梯度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且尽可能地为堂内练习节省时间,有效提高了课堂质效。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充分体现了教学课件的有效利用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

我们可以建立“TI现代数学教育实验室”,它是由TI图形计算器、TI图形计算器显示屏、TI视频转换器、投影仪(光学/实物/电子)、台式计算机、各种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整合了“Z+Z智能教育平台”、“几何画板”等常用数学软件)、中学数学自动化测试系统、校园网等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各种教学信息和数据在它们之间自由传输,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为学生搜集、处理数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数学”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内涵,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学活动的创新探索中,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体系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教育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数学实验,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以计算机数学软件的应用为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展现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我们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平台,以G·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为依据,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有机整合数学实验平台和探究学习方式,切实重构传统的数学课堂,创建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以CAI课件为主轴的程序化的中学数学演播式教学模式

演播模式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模式。此模式的课堂容量大,适用范围广泛,它特别适合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的表述,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章节复习与小结,习题的分析、讲解与规范化处理,试卷的分析与讲评等。教师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突出本节课的主题,配备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要少而精,播放的时机与节奏要控制好,相关的CAI课件只是作为教师授课的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2.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的中学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虚拟实验探究模式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主题、虚拟实验、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成果交流六个环节构成。

函数图像与性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平面解析几何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难度很大,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常用数学软件以及自己开发或搜寻的有关数学软件或互动应用小程序、TI图形计算器等,指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开展数学虚拟实验。例如韩芸老师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从三个维度出发,由实例感知,通过“类比-猜想-验证-归纳”,开展数学虚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定义,并推导出其标准方程,使学生体会到定义产生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教育理念。

3.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式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式教学模式主要由提供选题、确定课题、组成课题组、实施研究、撰写报告、交流研讨、成果鉴定七个环节构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选修4系列中的优选法与实验设计、统筹法与图论、风险与决策、数字电路设计与代数运算、尺规作图与数域扩充、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对称变换与群、球面几何与非欧几何等课程以及必修1-5、选修1系列与选修2系列中的研究性学习等内容,涉及比较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得到与有关学科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常常需要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通讯手段与世界各地的有关人员联系、交流或合作,尤其同学间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安排”、“师生协商”、“学生自由组合”等具体方式引导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

4.以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为目标的中学数学冒险活动方式

G·波利亚指出:论证推理是可靠的、无可置疑的和终决的;而合情推理是冒风险的、有争议和暂时的。借论证推理来肯定我们的数学知识,而借合情推理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依据。

我们认为,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开展“数学冒险活动”,即“选择你自己的数学冒险活动”,其实施流程包括拟定冒险方案、实施冒险活动、设计解决方案、展示讨论答辩、拓展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采用冒险活动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当学生开始进行问题解决时,教师鼓励他们使用任何他们能够想到的方法,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如计算器(机),或用纸与笔运算,或利用数学模型;或与同学、家长、教师、专家,或通过电子邮件与有关大学、研究院的数学家联系。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记录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问题解决的中间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学习档案袋,及时对学生的记录手册进行评论,同时引进数学语言,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过程。

(2)一些冒险活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学生有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他们只进行一些必要的算法和步骤。如,学生甲只研究了四个多面体,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结论。学生乙感觉到选择的问题太难而无法解决,只能冒险到半路。一旦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他们尽力而为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详细描绘自己的思路,肯定其中的可取之处,此时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数学作为一个过程,一个思考解决问题的途经,一种培养学生论证推理(即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手段,而不必是正确的答案。

(3)在扮演数学家陈述各自工作的报告中,学生经常认识到自己或他人作业中的错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让报告人完成介绍,并让听众明白某一步是错误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

(4)当学生完成数学冒险活动,整个冒险过程要求用挂图或网页形式展示出来。这一阶段,学生必须自己思考如何展示他的思想以及成果。通过网络他们可以与他人(父母、兄弟姐妹、学校的其他师生、网页浏览者等)一起讨论熟悉项目,这样一来讨论就延伸到校外,他的研究成果将更加完善。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4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篇5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本文先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做出分析和探讨,再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点,谈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来为英语教学服务.同时英语教师要避免课程整合存在的一些误区.

作 者:崔巍 作者单位:海门市三星中学,江苏,海门,2261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6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作 者:杨凯悦 指导老师:杜敏华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给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生物教学有机整合,有效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整合;优势;误区

0 引言

“课程整合”是中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研究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1]。所谓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2]。

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比如,细菌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困难,往往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实现交互性教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两者的整合具有必然性[3]

第1页(共10页)

1.1 生物的微观性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1.2 生物的运动性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教学过程。

1.3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的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 优势

2.1 有利于教师收集更多的资料信息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搜集信息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灵活、不方便,没有交互性。随着科技的普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从而实现多方位的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如:谈到动植物的分类、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及不同地域物种分布的差异时,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省时省力、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获取并展现信息,让学生有机会

第2页(共10页)

深入实际地观察到不同地方典型物种的特征[4]。2.2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教师连篇的生物学术语,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生命的现象和奥秘。在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上《人的性别遗传》课之前用幻灯片展示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小鸭正对着一个孕妇,若有所思。起初学生们窃窃私语,有的会说,这是一个孕妇和一只小鸭,有的会说,小鸭在猜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学生思维将不断拓展,非常活跃,虽然可能有些异想天开的成分,但体现的正是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想出的答案越多,说明创设情境的效果越好,探究的兴趣越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越强[5]。又如教学中先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发条拧紧[6]。

2.3 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拓宽学生视野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植物细胞,大到世间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使复杂、抽象的内容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打破时空界限,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轻轻松松就把知识记牢。

例如:在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进化过程的画面,再加以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到浩瀚的宇宙中,让学生沉浸在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7]。又如在《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中,先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的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而引出课题[8]。又如:“种子的结构”中,胚的四部分发育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易观察,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胚的发育,建立关于植物个体发育动态变化的概念[9]。

第3页(共10页)

2.4 化解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生物学是细微、动态、抽象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生理现象,比如人体的细胞分裂、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过程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初中生来说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乏生动性,学生不易产生动态理解。如果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真实、艺术地再现这些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生动活泼。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转化:(1)化快为慢,化慢为快。例如青蛙捕食过程可以慢放,花的开放过程可以快放;(2)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模拟;(3)化微观为宏观。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用模拟图象放大演示;(4)跨越时空,重现实物。例如在讲海洋生物时可以把各种海洋生物有关的内容通过录象呈现给学生[10]。

比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用FLASH动画展示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又如在高中生物《DNA的结构及复制》这一节内容中,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和DNA的复制过程。教师可以一边提问一边进行一步步的演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归纳总结出DNA复制过程及复制结果的特点。再如在讲授“细胞膜——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时,首先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切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高山滑雪的体育运动情景、江河中顺水漂流的木筏以及逆流而上的船只这样的画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达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的目的[11]。2.5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数规律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多数生命活动的实验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开展,很多理论因缺乏实验基础而显得苍白、空洞。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电脑首先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在最终融合后

第4页(共10页)的细胞表面,看到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布均匀。又如:引起轰动的“虚拟解剖青蛙”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实验者可以放大或缩小图象,观察到青蛙的肌肉、骨骼,与真实的实验几乎一样,但没有呛人的气味,这种虚拟实验还可以重复操作,节约资源、避免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危险因素[12]。误区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超强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但它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发挥优势,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3]。

3.1 讲稿式的课件易引起负面教学效果

有些多媒体课件纯属一般性的讲稿,即利用多媒体系统把一页页讲稿投放在屏幕上,制作成电子化的“板书”,然后上课时用教鞭指指点点,当学生还没有跟上教师思路时,下一页的内容又被呈现了出来。由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淡化了教学语言和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不易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自然就会降低识记效果。

3.2 过分增加课堂容量,加重学生负担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采用多媒体技术,加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进度比传统教学方式快,使得课堂时间有了剩余,所以,有的教师将所有能收集的资料都塞进课件中,将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还补充和拓展大量的课外内容,认为这样做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往往是教师盯着屏幕“念课”,学生则忙着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过大,重点不突出,加重了学生负担令学生非常紧张,由于来不及思考而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3 媒体元素过于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图片文字、音像视频应有尽有,屏幕画面复杂绚丽,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特别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几乎变成课件制作比赛,认为课件做得越“漂亮”,学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实际上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

第5页(共10页)

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声音的出现会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思维,过密的视听刺激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同时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主题,对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不利,削弱了预期的目标。3.4 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是按照“教师→课件→学生”的模式进行,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局面,教师和学生被课件人为地割裂开来。许多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做得太过详细和具体,所有内容像教案一样显示在屏幕上,而且根据个人的设想和预见设计成顺序式结构,结果屏幕成了学生眼中的教师,教师则忙于点击鼠标,按照做好的顺序播放课件,关注课件的运行,讲课内容与屏幕演示同步进行,教师只是照着去念, 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和拓展,使教师的讲解被忽略,主导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学生则如走马观花一般,被动地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缺少思考机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大大减少,使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成了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是一种由“人灌”演变为“机灌”的被动的填鸭式灌输。3.5 以多媒体完全代替实验操作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中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多媒体演示实验省时省力,干脆将所有实验都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给学生听,认为这样“眼见为实”的教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其实这样做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实验操作,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实验技能,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如显微镜的使用若只用多媒体演示,不管老师讲得多么细致,学生还是很难对高倍镜、低倍镜的转换,视野中物像的调节,污点的判断等过程进行熟练操作,特别是视野中物像的寻找很难掌握,多次练习后仍有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因此如果以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实验操作,最后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很难达到培养应有实验技能的目的。

第6页(共10页)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生物教师无章可循,只按个人的理解去实践和探索,造成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下文就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析。4.1 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在教学中只有合理利用声、形、光、电等元素的有效刺激,呈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的内容,注意该用时用,不该用时不滥用,能简不繁,才能达到辅助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教育思想,不管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手段多么先进,教师始终是教学设计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应摆正它的位置,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更新,多媒体技术可能会成为高强度的“灌输”,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具。4.2 学生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教师、学生跟着程序走的现象,看似课堂结构完整,内容紧凑,实际上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只有适度的教学信息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合理的分配,善于运用适度、适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到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和接受的程度,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4]。4.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课件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教材内容而定,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编制教学软件时,尽量将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充分体现出来,精心制作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节约时间,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参考现成的课件,但不能直接使用。

2、媒体元素要合理取舍,制作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效果”,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切忌繁多。

3、精心组织教

第7页(共10页)

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选择恰当的图文、音像进行有机组合呈现教学内容。

4.4 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合理处理人机关系

研究表明,持续的单一刺激容易疲劳,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屏幕靠视觉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多媒体、黑板及其它媒体如模型、标本、实物、教具等与传统教法配合使用,就能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其中黑板是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有效媒介,教师在点点画画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多媒体教学不能摒弃板书,教师要努力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机“整合”,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并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牢牢掌控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地调整教学进度,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发挥思维潜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不能以此代彼,过分扩大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处理好“人机”对话模式,决不能忽视“人”这一根本,更不能以“机”代“人”[15]。4.5 实验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或连续的模拟,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收到较好效果,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有利的;但有些实验只让学生观察录像和动画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不可取的,用多媒体制作出来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让学生产生怀疑,也是行不通的,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入多媒体的演示,如显微镜的使用,玻片标本的制作等,让学生边看边做,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这样既容易掌握操作要领,又训练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理解课堂内容,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基本技能;如果对那些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也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可能会变得画蛇添足甚至适得其反,如通过直接观察动植物标本、生活习性等,可能比观察图像、录像会更直观清楚。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度。思考与总结

第8页(共10页)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要很好地实现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教师就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和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物学科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借鉴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更好地发挥其学科优势,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方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诸多功能有效地应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郭凯明.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学园(教育科研),2012,03:172.[2]张海渝.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4.[3]田友华.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125.[4]王晶.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58-59.[5]陈莲.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6]李丰英.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更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4,04:156.[7]林国栋.模型方法——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点[J].生物学教学,2004,03:26-27.[8]王成武.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2:30-31.[9]蒋鄂忠.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教学的整合工作之我见[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05:62-63.[10]张亚雄.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9,04:71.第9页(共10页)

[11]刘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2]Shiguo Lian,Zhu Li,Stefanos Gritzalis,Xi Chen.Guest Editorial[J].Journal of Multimedia,2011,64:.[13]袁冕.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及误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101-102.[14]B.Prabhakaran.Multimedia Information Delivery Over Wireless Channels[J].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2001,152:.[15]陈时强,胡兴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学本土化教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46-51.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uthor: YANG Kai-yue

Instructor: DU Min-hu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ag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for the traditional biology teaching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impact.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how to mak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biology teaching,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Key words: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f biology.Integration;Advantage;myth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7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 、动画乃至 声音、背景 等教学内 容需要进 行综合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 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个学科感到枯燥、无味、惧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 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1.低年级引入多媒体 辅助教学 ,生动激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在中年级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应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他们已经能较多地参与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内容时,我设计由教师剪纸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只依靠课本提供的例图,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例图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 , 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对称图形太简单了。在见识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转相等的对称图形后,学生能较深刻地认识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3.高年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放增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 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 :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 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 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个惊喜;老师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71-0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曾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乐学、爱学并主动去探索。

如教学“圆的周长”,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首先让学生自己在几何画板中任意画一个圆,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计算”的一些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可以很快地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14。为了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可以让学生再任意画几个圆,并分别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圆周上的动点,拖动它可以任意改变圆的大小。在拖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随着圆的改变而改变,而其比值却保持不变。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观察、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地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以上操作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改变圆的大小,能使学生动态地体会“圆周长与直径不变的倍数关系”,比三次、五次的测量结果更有说服力,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亲身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方便地利用平移、旋转、叠加、渐变等动态效果将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由抽象到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再动态地将平均分成的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体验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增多,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并且也感受到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用分的扇形所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接近长方形。在分、拼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看到由圆到拼成长方形的变化,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探索过程,也就能很容易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降低了教学难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充分体验了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三、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提前制作好专题学习网站,内容可包括“万年历”、“信息发布”、“知识窗”、“互动练习”、“课堂论坛”等。万年历用电子表格制作,每页可显示1900-2165年之间任意一年的年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观察的年份,并将观察到的每个月的天数和计算出的全年的天数输入计算机,在“信息发布”栏发布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由于每位学生是随机选择年份,这样学生发布的信息中有很多年份是不一样的,保持了多样性。通过对许多年份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年都有12个月,而且每一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学生在观察中还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比较特殊,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对于二月份为什么会是28或29天,学生可以在“课堂论坛”提出自己的疑问,知道的学生在此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也可以打开“知识窗”了解世界上关于年、月、日的划分以及闰年的来历及科学道理。同时,学生在“课堂论坛”可以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富有个性的评价,做出反馈;在自评、互评、师评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在这样新型的课堂环境里,学生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发现的学习方式,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经历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精神促进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数学教师应树立数学教育既是科学素养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氛围,体会数学文化品质,领悟数学文化精神,建构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史、数学美、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等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文化等学习资源,如数学家执着探索的奋斗故事,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生活中的数学等。

教师可将数学文化知识制作成专题网站进行介绍。如教学“数的认识”网站的史料链接可包括:“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教学“圆的认识”网站的史料链接可包括:“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等,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在《圆的周长》教学中,网站中的史料可包括: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公元263年,三国时候的数学家刘徽,用他自己发现的方法(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两位3.14;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圆周率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电子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等。

除了制作专题网站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外,教师还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学习“年月日”时让学生搜索“闰年为什么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学习“时、分、秒”时搜索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及工具;学习“加减乘除法”时搜索计算符号的发明等内容。

学生通过专题网站及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查找和探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lT处理,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提高,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计算机世界报: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N].1999年10月13日“专家论坛”.

[2]张谦,沙红,刘冰,孔书荣.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3]李晓梅,林小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育,2010,(7~8).

[4]王宏.小学教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2,(4).

上一篇:县人口计生局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下一篇:手动吊篮施工方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