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歌曲《秋》,音乐情绪优美,活泼,表现了一个丰收热闹的秋天景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网上学习意识,动手操作,人机对话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课堂活动通过“情景导入”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说出心目中的对秋天的印象以及欣赏秋天风景时聆听歌曲的音乐,是将孩子们带入秋天的意境,感受秋天丰收的氛围,从而感受歌曲热情,欢快,活泼的情绪;底年段的孩子好动,好奇,好强,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了“森林音乐会”的故事,通过“森林音乐会”小动物庆丰收的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教学活动里,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计算机,音乐课件自主学习探究,寻找答案,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目的:1,你能听出小动物敲鼓的节奏吗是激发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敲鼓而掌握歌曲的节奏;2,听出小动物唱的歌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3,学会演唱歌曲——《秋》。是让学生尝试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4,怎样用节奏乐器衬托歌曲的情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和寻找为歌曲配伴奏的方法,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歌曲。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操作后,设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的过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相互帮助,完成学习的目的。
在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能操作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学会歌唱而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多么能干!帮助孩子们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但是在孩子们使用耳机聆听音乐学唱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演唱的音准不能让人满意,这是利用耳机学唱的不足。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教授的内容为《企鹅英语简易读物》中的《海底两万里》,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 每一个章节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在不同的海域所经历的风险。本书虽为简易读物但改编者还是用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海底世界以及海底冒险经历。通过阅读, 我们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 还可以一起分享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
1.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语言连贯、流畅的朗读作品, 学习地道的英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使学生能用所学语言概括出章节梗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分组合作并概括出一个章节的故事大意, 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分析、整理信息。
第二,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并辅助电子白板技术, 通过观看电影片段, 有声阅读作品, 总结各章节梗概, 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资源共享, 设计未来展示创意等一系列活动, 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意识。
2.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 理解各章节大意, 整体感悟作品,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资源, 提取有效信息。
难点: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作品所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 包括生物、地理、科技、历史等。这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材内容, 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 设计为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二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欣赏《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步行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时学生的情感处在“兴奋”状态, 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 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为阅读做好铺垫, 促进了探究的进行。
2. 阅读作品, 概括章节大意,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平台, 电子白板突破重点
活动一:分组合作, 有声阅读, 总结各章节大意。将学生分成七个不同的小组, 分配给每一小组读一章节的内容, 这样分工合作, 在一节课里, 我们即能够完成一本书的内容。“语感阅读法”强调以读为本,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出声朗读是很好的读听结合的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出声朗读会逐步形成英语语感。同时提供相应章节的音频、电影视频资料, 听读结合,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语言输入途径。图、文、声、像并茂使阅读生动活泼, 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然后自然过渡到小组共同学习, 讨论章节故事梗概。
活动二:上传信息,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 各小组利用关键词上传各自阅读章节的故事梗概, 其他组成员可以在线阅读。从而完整的理解作品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资源得到共享, 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是第一组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他们的章节梗概, 图像方式的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抓住文中的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及逻辑线索, 更利于理解作品内容。各小组以故事接龙形式理清了作品脉络, 同时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在画航海路线。
活动三:勾画航海路线。航海路线贯穿了整个作品, 对航海路线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我借助了电子白板技术,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清晰、直观的勾画出航海路线, 从而突出了重点, 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达到了整体认知、整体感悟, 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3. 拓展教材内容, 上网搜索, 提取有效信息——利用网络资源突破难点
为了进入深入的阅读和相关知识的探索, 从而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作品中提到了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潜水艇、海洋动物、植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涉及航海、生物、科技、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了作品内容后, 如何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欣赏作品, 拓展教材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佳途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设想“如果我是生物专家, 我将研究并保护以下生物资源”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并做成幻灯片, 进而对作品的理解更透彻了。在网络氛围下师生、生生、人机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的丰富与灵活, 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平淡与单一。在交互的环境中, 学生们学会了分享与沟通。
4. 设计未来, 展示创意——电子白板辅助突破难点
作者凡尔纳的惊人之处不只是他写的夸张, 动人而精彩的小说, 更惊人的是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性和预见性。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塑造的鹦鹉螺号潜水艇, 与作品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的潜水艇大同小异, 在今天依然让人感叹不已。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呢?在本课我们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设计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在本环节中, 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后思维被激活, 有的设计了“抗震房屋”, 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 房子戴上了翅膀, 有的设计了“空气净化器”, 还有的设计了“神奇的纽扣”在白板上的勾画与标注充分展示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电子白板能实时记录, 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利用这一功能保存了学生的作品, 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学生, 达到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送给学生一个惊喜, 使学生们充分体验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积极的互动, 突破了投影屏幕上的“一成不变”,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具多样性与创造性。课下有的学生在博客中写道::“与凡尔纳的对话, 想与凡尔纳交换自己的想法, 来完善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些权力、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向前探索。
三课后反思
第一, 网络资源在阅读指导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量及信息量, 使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利用网络具体化了。
第二, 电子白板中独有的拖放功能、及时反馈功能、涂色和拉幕功能,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网络与电子白板的结合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活化了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了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 巧抓意外, 即时生成。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教师要耐心倾听, 顺应学生的思路, 并调整预设, 根据现实情况, 运用自己的教学底蕴, 教学智慧灵活驾驭, 让课堂在不寻常中生成精彩。
今后我将不断反思改进, 为英语阅读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做出更多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程;学科内容整合;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
一、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钢琴、乐器、书籍、黑板等教学手段都非常单一。现如今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触屏式电视、MIDI软件、Flash动画等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出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例如,运用Flash软件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不但直观,而且互动性强。运用SMART电子白板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进行交互式教学。
又如,音乐教学中的民族乐器介绍,以往只能索然无味地用语言介绍,现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可以展示乐器,还可以由学生点击乐器,聆听声音。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触屏拖动图片,进行民族乐器分类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我在教学《摇篮曲》一课时,用Forntpage 2000制作了网站,师生人手一台电脑,导课时,学生自己点击“舒伯特”的链接,在优美的音乐与文字中了解舒伯特的生平简介。之后,学生在网页中点击“作品欣赏”链接,依次点击六首作品进行欣赏,音乐与画面会同步出现,通过主题网站提供的广泛的知识素材,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环节,为了解决歌曲调式及乐谱的难点,我设计了Flash键盘,学生可以上台在Flash键盘上弹击,除了亲身体验动画的乐趣,还对G大调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技术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语言传授转化为直观的传授,会让音乐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此课改革的重中之重。主题网站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效果打开了美的大门,成为沟通伟大作曲家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正如有关专家说:“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创新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飞动的灵感是很难光顾一个知识贫乏、眼界狭隘、情趣枯燥的人的。”
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学唱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会改变枯燥教唱的方式,学生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可以共享教师制作的歌曲学习软件,在电脑上跟唱练习,教师可以巡视指导,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软件资源,让学生发挥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在创作。教师可以在主控电脑上监控、指导学生的创作情况,可以直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于课堂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再以《摇篮曲》为例,在本课的创作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触类旁通”环节,由学生任意点击,欣赏六首不同国家、风格的《摇篮曲》,让学生作为创作储备。然后进入“小小作曲家”环节,在“音符认知”“创作要求”“小组创作”的流程中,利用软件进行歌曲创作。这种交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作能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将音乐教学变为声像同步、声情并茂的感官、视觉相统一的音乐世界。通过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创造美,构建出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1.互联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教师上课时能以较快速度接收网络信息,下载相关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课发布到网络上,由学生观看学习。
2.校园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将相关软件及老师制作的课件放到服务器上,做到资源共享。
3.校园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设立讨论区或论坛,教师及学生进入交流讨论。
4.互联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利用博客、QQ群、班级论坛、Email等进行讨论学习。
5.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自主学习的意愿。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拓宽思维,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将课程整合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金介明.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初探.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
[2]张宗军,刘庆红.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教师,2011(20).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音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正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优化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将给音乐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如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请学生欣赏与之相关的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目的是通过听歌曲,让学生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歌曲做铺垫。我知道单纯的听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音乐。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特点,设计了将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的MTV,以便使学生一边听一边看,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事实证明效果较好,学生兴趣浓郁,较快地说出了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对傣乡的风景也记忆犹新。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复听时我还设计了有傣族姑娘舞蹈的MTV,让学生进一边听歌曲,一边看屏幕模仿傣族少女舞蹈动作,翩翩起舞,再次通过体态动作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确,学生们看了我所播放的MTV,各个兴趣浓郁,参与意识大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短时间内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我也播放了声像同步表现歌曲内容的MTV,以便于学生在学唱前能更好的感受歌曲,并依据课堂学习需要,随时播放范唱、伴奏,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表达意思。值得肯定的是: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最好土壤。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机会。整合课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有创新的推断和结论,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有创新性的实践和发挥。除了让学生可以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尝试去创作音乐,利用一些MIDI电脑软件改编乐曲、改编配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进行一些创作性练习,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创作节奏、旋律,依次写在黑板上,既繁琐费力,又杂乱耗时。而计算机的引入,轻而一举就将此事避免了。计算机容量较大,课前教师可将创作题出现的几种情况事先存入软盘内,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创编情况依次显现,既节约时间,又可引起学生兴趣,练习结束时,再给予完整出示,做个小结,给予鼓励,还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仍以《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意识,我设计了根据所听音乐,用指定音符创编节奏,再用打击乐器选择节奏,为音乐伴奏这一环节。播放完音乐后,我击动鼠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预先存入的四个小音符。然后请学生根据音乐把这四种小音符自由组合即创编节奏。课前,我已把能出现的九种情况存入电脑中,所以课上我自然就能自如的根据学生创作的顺序,依次出示学生所组合的节奏。待九种情况学生都创作完毕,我再给予学生完整的展示。最后请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特点,从九种情况中选出相应的节奏,为音乐伴奏,由于学生一目了然,因此选择速度相对较快。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靠教师用手来“演示”,可想而知,可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节时省力,既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软件制作一次,平行班还可反复使用,可谓好处多多!
三、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景,全面增强音乐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鸭子拌嘴》是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乐曲通过合奏刻画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我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和产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如时而刮击、轮击;时而打镲叶、敲镲帮等等,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当我再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篇5
一直以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所以我选择了《season》这个课例,对本课视频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观看和思考,王老师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难点的知识目标,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本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自编自演故事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王老师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学科特点,使用语音室来辅助教学,提升了本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3)王老师在教授完单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对话练习,这两段对话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特定阶段的心理和治理特点。
(4)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喜爱游戏活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穿插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仔细阅读了王老师的教学案例,感觉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重新设计一下:
(1)教师采用全英文语言教学,作为小学生,接受能力和听力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课堂效果不算理想,希望教师在重难点知识上可是适当穿插汉语,以解决孩子的疑惑。
(2)spring , summer, fall(autumn), winter这几个单词是生词,可在教读音之前就点名学生读,如spring和winter两个单词是生词,可老师是在呈现图片后马上叫学生读,然后又带领全体同学多遍朗读,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3)Step 4:创设情境里的那段话比较难,操练时间段,学生几乎没有掌握而老师也没有再进一步讲解,不如直接去掉。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篇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表现出以下一些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传统的课堂教学讲述处于一种图像和文字组成的静态画面上,而过程则靠教师讲授,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完全靠自己的想象,而且由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是不同的,对同一现象的描述,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若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则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们引入电流的定义即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时,由于“电荷”看不见、摸不到,以往的讲法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再建立概念。若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会看到电路中的电子不断地从电源的负极出来,移向正极与正极上的正电荷中和,灯泡发光,用红色大箭头指示出电流的方向,这样由看不见到“看见”,电流的概念就具体形象了。此外,还可以用信息技术显示波动的产生、干涉的过程,演示布朗运动和电子衍射实验等,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它是教师必要的演示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实验可以
演示物理教学中难以进行的、甚至无法做的一些实验。如一些不可为实验(原子爆炸、天体运动),危害性实验(放射性衰变、托里拆利实验),过程性实验(电容器充电、放电时极板上电量的变化),原理性实验(示波器内粒子的轨迹)和需要进行微观放大和宏观缩微的实验(电流的形成、日食的形成和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运动等)。这些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成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演示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而且形象直观、可视性好,具有独特的演示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密度。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紧凑,向45分钟要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的板书、绘图要占去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若是复习课或习题课则花费的时间更多。如果在讲课前用信息技术把要讲的内容制成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在讲解时只要“按鼠标”就可以把要讲的内容显示出来,节省了书写和作图的时间;讲解时运用一些影片和动画等形式来代替教师的描述,也会节省教师的课堂时间,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把要讲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空出一些时间传授知识、加强辅导和安排练习等其它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的密度。
(四)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教学效率。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读过文字后,可以记住内容的10%,听过语音可记住20%的内容,通过看图像可记住3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可记住50%的内容,而人们可记住所做过事情的90%。信息技术教学正是力图通过的优势来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调动眼睛、耳朵、嘴、手和大脑多种器官,充分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双手,给他们提供多信息渠道的时空条件,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变换组合,相互切换,突出显示,促使学生主动记忆,积极思考,通过反复操作,不断探索,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学习变成有选择性、积极主动、有反馈的主动学习。它所唤起的“情绪和激发的兴趣”,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正如美国电脑科学家捷拉尔德埃斯特林所说:“电脑能使一个青年在几个月内达到如果没有电脑就永远也不能达到的水平。”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有教材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喜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这是因为它具有融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于一体的特点,学生通过悦耳动听的声音,艳丽媚人的色泽,优美生动的画面,学生情绪兴奋,各个感官处于活跃状态,课堂气氛很活跃。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中,用鸡鸣、狗叫、虎啸和车鸣等声音画面引入新课,而后又以动画、漫画的形式显示出声音的发生过程以及声音的传播过程,再以动画的形式观察北京天坛公园回音壁的声波反射现象,整个课堂上学生们时而嬉笑,时而凝神观察,倾听思考,课堂教学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希望大家能够与时俱进,积极行动起来,把教室内的电子白板真正的利用起来,把身边的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努力做好教育教学的电子课件,争做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先头兵。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篇7
一、对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认识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系统中,使其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完成小学音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与小学音乐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全面深层次解析、梳理、化解与原有音乐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环境的矛盾:改变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成新的教与学环境与方式的一个抛弃旧的、发扬优秀的、推陈出新的变革过程。
二、影响整合的基本因素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整合相关因素较多,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深化了认识。
1.根本地转变教育观念
实行整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转变教育观念,需要融入素质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思想,树立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媒体观、评价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应由原来的教唱,转变成为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地位应由原来处于被动学唱,转变成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媒体应由原来作为教师教的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工具,教学方法由原来的单纯教唱,转变成“情景创设”、“主动欣赏感受”、“协作学习”和“自主建构意义”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评价应由原来唱歌考试,转变成综合音乐素质的分项观察、调查、考核、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教学模式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2.信息化处理教学内容
实行整合,音乐教学内容应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地再现出来,并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我们通过对音乐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处理,让音乐教材内容多媒体化、 情景化;并从姊妹艺术、边缘学科中挖掘, 体现音乐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抓好了适应音乐素质教育的知识、技术、能力目标的重新定位,以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为前提,设计了学习主题,确定了新的教学策略、过程、结构,特别是创设了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新型音乐学习环境, 建构了促进学生欣赏、探讨、学创、表演音乐的良好氛围。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运用录音让学生抽象感受音乐和展开自由想像的基础上,再结合音乐运用多媒体再现音乐情境,营造音乐气氛,使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推进,感受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喜悦画面,并与自己的抽象感受和想像相比较,促进感受、想像的进一步深化和思维的多元化,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促进了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打造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行整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重新认识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重新认识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 教的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同伴、与教师交流互动学习,建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2培养了基于情景创设的音乐教学策略,抓好了基于 “学”的环境系统的设计,根据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创设适宜的真实的音乐艺术情景, 展现鲜明、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建构了生动、丰富、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3搞好了教与学活动方式的设计,采取“三个结合”,即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学习相结合;视、唱、奏、 听、赏、创、演相结合:坐、站、律动、表演的动与静相结合,建构了学习音乐的情景化、多样化、立体化空间。
三、基于整合环境的教学模式
我们经过研究实践,建构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情景创设的小学音乐“欣赏一表演”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理论、音乐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模式设计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环境和学习资源支持下,形成的小学音乐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较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模式的结构流程是“欣赏一探讨一学创—表演”四步。模式的四步流程贯穿了学生体验音乐的不同进程,体现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不同阶段。
1.欣赏
学生在多媒体创设情景的支持下,通过听、看、想律动等形式,初步感受音乐、 体验音乐。此时,教师提出适当问题,作好诱导,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中有指向有目的地主动聆听、主动思考,对音乐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和初始表象,对音乐形象有梗概把握, 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讨音乐的兴趣。
2.探讨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或对老师所提问题作答,使学生自主深入地理解音乐、研究音乐、建构新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里,既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3.学创
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个人或分组自主设计选择表演(处理)音乐的形式,并进行创编练。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时的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参与其中。
4.表演
学生(有时和教师一起)将学创的结果展示出来,在表演中再体验音乐,深化欣赏, 感受成功,树立自信心,形成教学高潮。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8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对学习的兴趣则是构成人们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现在的中学生爱说爱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及动画综合运用,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英语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更直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表现欲,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以来,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习惯于等待教师的讲授,比较被动。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英语主题,利用课内或课外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知识,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学习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听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强了教学的魅力,让学生眼、耳、口、脑并用,集中注意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身,通过程序控制,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直观优势,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利用其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亦可相应增大。课堂上加大练习量,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英语之美,提高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英语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储存、想象”四个智力区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教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信息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增强相互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记忆、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六、可以让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在这些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这一方面则提供了很多方便,学生在进入网络课堂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菜单随意地进行适时的练习。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听说练习,也可以在学生机中进行语言输入,然后发布到网络上去。从这一点上讲,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总之,我们应当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新的途径,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努力把英语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篇9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篇10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在呈现本课重点句型“Where is …?”及其回答
“It’s in / on / under…”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此句型形象深动地展现给学生: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it? S: It’s a pencil.T: Where is my pencil? Help to answer: It’s in the desk.课件变化铅笔的位置,教师继续呈现本课重点:
T:Look, where is my pencil now? Help to answer: It’s on the desk.It’s under the desk.片段二: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课件播放动画,本册书中的小松鼠Zip 是本段对话的中心人物。它不断地变换在森林里的位置,然后同学们和它一起捉迷藏,猜猜它在哪里。
(课件)Zip: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Zip.Can you guess where I am? 之后,画面变化,Zip 藏了起来。这时学生们开始猜测Zip的位置:
S1: It’s under the tree.S2: It’s in the house.S3: It’s on the chair.…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着Zip 的位置,而且都能运用英语的方位词来表达。课后反思:
在“片段一”中,教授英语方位词的表达比较困难,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如果没表达清楚,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运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新知,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就集中。根据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理解了英语方位词的用法,轻松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在“片段二”中,这是本课的操练和巩固环节。如果进行单一的师生操练或生生操练,学生已经提不起兴趣了。于是,此时我安排了一个表面是游戏,其实是一个操练和巩固的环节。游戏中的小动物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松鼠Zip, 它在课件的动画中和同学们打招呼,而且还不断变化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来猜一猜它藏在哪里,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们看得不亦乐乎,说的也不亦乐乎,在欢快和轻松的气氛中又一次的操练和巩固了本课句型,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咨询选择有关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化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重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景,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说,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将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钟爱,只要在整合过程注意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唐家庄中学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11
一、搜集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上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我们会觉得每一个资源都有特色,于是这个想用,那个也想用,导致一节课补充内容成了重点,而冲淡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学资源的搜集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取、舍,选择能有效补充本节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切不可笼统地将所有的资源都拿来用,这样不仅不会丰富课堂教学,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内容零乱无重点。
例如一位教师讲《端午日》这一课是这样的:首先,大屏幕呈现大量诱人的粽子,由此引出本课的课题——端午日。接着,大屏幕展示的是端午日的由来(有文献记载、民间流传的故事等),又出示了屈原的有关介绍,再呈现各地端午日的不同习俗。内容真可谓是全面而充实,学生的确也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但当集体了解完这些,再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这节课前面过多的材料及图片的展示显然已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显然已违背了教者让学生感知湘西民俗、学习场面描写的初衷。因而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最忌讳一味追求华美,忌讳为用资源而用资源,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在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一要对所选材料进行有效整合、归类,二是将所选材料与教学内容整合,使之完整化、系统化。
二、设计课堂教学
多媒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1.忽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受控于多媒体。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这点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中都不容改变。多媒体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工具,教师应该提高多媒体的利用价值而不是只做解说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一直处于教师机的位置,一味地操作机器而忽视了人的要素。适当的走动,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也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让多媒体控制了教师,就改变了运用多媒体的初衷。
2.多媒体屏幕展示完全代替了教师板书。
多媒体屏幕所呈现的文字内容的确远远超过一节课黑板所呈现的内容,但由于多媒体内容往往是教者提前设计好的内容,因而对于教师课堂上一闪念的灵感性的东西就不能及时补充,而这些突发的灵感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里闪光的精华,这样就使课堂有了缺憾;加之,多媒体展示通常是“一次过”,这对教师的课堂小结不利,对学生课后的整理巩固也不利。因此,多媒体屏幕展示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做好这两方面的补充很重要。
3.多媒体展示代替了学生练习,视听感受代替了学生想象、朗读。
多媒体的确包含了大量的声音、图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而且呈现文本信息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了板书速度,但这样却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按多媒体所创设的模式去模仿,少了自己的想象、思考和实践。
对文科而言,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的范读基本上被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所取代,课文录音固然好,但这对于指导学生的朗读反而不利,容易使学生单纯从形式上模仿,做到了形似,而并未真正掌握朗读的技巧。另外,直观的画面反而禁锢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这样,课堂上学生读的少了,想的少了,饱了眼福和耳福,而实践和思维的成份却减少了许多,这与文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是相悖的,所以多媒体教学视听感受不能代替学生想象、朗读。
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教学效果获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三原县龙桥中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篇12
●整合促使学科教学形象直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学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教学整合, 能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例如, 在《日食》一课, 利用Flash动画的动态展示, 能使学生清楚日食的形成原因、过程、种类等,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改变了过去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单一教学模式, 促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改变。通过整合,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交流”。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使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整合有助学生认知结构形成
由于信息技术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 还能按超文本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 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都非常有利。例如,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 可提前制作CAI课件, 在课堂中显示全屏幕的配乐朗读录像, 朗读感情激越, 音乐优美动听, 画面精美绝伦,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课件充分运用各种信息传媒通道的作用,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受到刺激, 调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 强化了各种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带来良好的影响。
●整合扩大了资源收集渠道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10-2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09-26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整合08-2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09-1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01-2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09-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10-20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11-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