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2024-10-2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共9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究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②“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③《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2001年4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2

一、我校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1. 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为了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 学校给每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实现了办公和上课的信息化; 学校专门制作了校园网站, 在网上发布各种信息, 方便了信息交流, 加强了对外宣传; 学校建立了图书资料室, 购买了为教学服务的应用软件和资料, 供教师们使用。

2.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 老师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大胆尝试, 有效利用多媒体演示环境进行学科教学。教师们主动开发课件, 参与课题研究、各类交流及比赛, 努力探索课堂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3. 教师广泛地进行了各种课题研究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老师们都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目标, 深入思考如何较好地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构建既利于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 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应用信息技术的益处

1. 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 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 教育信息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 学生便于观察和思考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使普通的教学活动, 变成了充满乐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习效率

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做到个别学生学习跟多个学生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针对性强、自主开放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 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 使个别化教学容易实现。

还可以利用网络, 进行师生网上谈心,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并解决问题, 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 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应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1. 用课件演示取代实际操作, 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时, 有些教师用课件演示代替了一些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生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锻炼。而且模拟实验比真实的实验的可信度差, 造成机械接受的恶果, 与使用多媒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2. 多媒体的应用流于形式,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部分教师过分地追求视听和动画效果, 过多地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 没有注重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规律, 使学生把主要的无意注意放在画面和音乐上, 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 课件使用太多、太频繁

有些教师认为, 课件的使用越多越好, 不用课件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只考虑了课件的优势, 没有认识到, 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不是教学的全部。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 造成了视觉污染, 教学效果并不好。

4. 在课堂上, 用课件演示替代板书

有些教师用多媒体取代黑板和粉笔, 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起辅助作用。运用多媒体, 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 只有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5. 课堂单调乏味,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有的教师上课时, 主要依赖多媒体, 课堂一开始就展示课件, 然后只顾点击鼠标, 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缺乏学生与学生直接的交流, 使得课堂太单一, 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建议

1. 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不能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含量而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 重在实用, 并非越多越好。不能片面追求时髦, 滥用信息技术, 而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否则就大大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2.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 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采用切合实际的使用方法。

教学时, 教师要对教学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以学生易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利用它所提供的学习环境, 能很好地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等,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3.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 从知识的传授者, 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牢牢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关键点, 在课堂上, 教师要有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时间。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又要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年。在这期间, 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学时, 教师如果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各科的教学中,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因而,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 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福荫, 袁锐鄂.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电化教育研究.

[4]中国电化教育.

[5]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3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例

1.教学内容与设计构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制作交互的动态网站《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分为:①美丽世界(轴对称图形的网络资源),②探索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研究报告),③在线测试(巩固练习),④作品展示(学生用“画图”软件创作的轴对称图形),⑤对称乐园(资料室与娱乐室等扩展资源),⑥交互区(学生上传作品的网页与讨论用的留言本),共六个栏目。

2.教学过程(见下表)

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保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客观规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4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亦为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的新的课改途径。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于学科教

学,笔者亦进行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领悟“整合”内涵、铸就“整合”意识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定义: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课程攺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合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环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与教学方式、以及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所包括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强化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可预见性和生成性,并运用“学教并重”的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把握“课改”理念、走出“整合”误区

1.有了多媒体或者网络等硬件就为“整合”。很多学校存在这样的现状——为迎普

九、创名牌、促课改已经或者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有少数教师,或者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为运筹教研活动的教师。先进的设备仅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原因在于懂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的太少,一些教育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只是忙于做“道路工程”,很少做“教育工程”。必要的硬件设备是物质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教师素质是能否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灵魂。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仅理解为“先进设备”,其灵魂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只重视新设备,轻视软件和忽视人才培养,“第一生产力”就会成为空话。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培养出跨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教育的现代化,依赖于提高全体教师的科技素质。不重视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向学校投入的任何现代化设备都只会是浪费投资,只会犯“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信息手段再新,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需要有人做开发和应用,以机代师、临嫁裹脚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有诸多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各种关系去处理、许多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去引导,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既能与学生紧密结合,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顺利展开,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推动教育的作用;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用现代教育理念驾御、用高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库”,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也只有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技术和网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用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就是“整合”。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多媒体教学或大部分网络教学课仅侧重于媒体的辅助作用,即考虑强化和促进某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仍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整合方略,激活感知效应,调动主动精神,否则徒劳无益。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冲淡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很愉悦,然而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静心来分析、欣赏文字材料。笔者认为: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潜心挖掘适合于学生的各科探究素材,并进行恰当地加工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预设情景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诱而有法,以达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缺少现代教育理念地,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把什么东西都往课件里装,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

3.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才是“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是新课标下的走盘趋势,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个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成了“空白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整个课堂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也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三、内化“整合”层面、聚焦“整合”效应

1、“人、机、教、学”的合一效应。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无穷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也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过程中,首先是: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使用、选择和控制信息技术内容、方式、时机、限度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这过程中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取消以机代生,强化生、机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体现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协调统一。其三是:体现师与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做到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体,机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永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不可脱离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肢体语言、教态、表情、甚至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如果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岂不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体现教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迸发。其四是:在整合中强化生与机的交流、培养生与生的合作以及信息的共享、开发意识。在生与生的协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共同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戒骄戒躁的优良品德;同时在生生互动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手势、表情、声音、动画、文体、图形、图像等,直接扶持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品德以及学法得以全面升华。

2、真实与虚拟的对等效应。

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合理选用或创设,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创设或选用时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若用虚拟的必须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亦可时实时虚,虚实结合。针对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都想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模式来吸引学生、刺激感管,如图片、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抑或把那些微观的事物加以放大,以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诚然,恰当的图片、动画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记忆的。然而,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实践的内容却偏要放在多媒体上来“整合”,这就脱离了生本教育思想,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不能观察、比较、体验,使信息技术整合课失去了基本的教学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脱离学生运动认知水平和心里需求、只会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得不到要领,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能力,这无异于传统教学上的“满堂灌”。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真实的,摸拟虚拟的,但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动手实践。在整合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宜虚宜实、虚实结合。

3、现代与传统的互补效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手段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补,而不是排斥,教学中要扬弃传统教学手段、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和兼用。部分教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不少多媒体课件从上课一直用到下课,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屏幕主宰课堂,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1)当教师教学的内在智慧、传统手段的功效远胜于信息技术手段时则不使用信息技术。如语文诗歌教学为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又如板书,传统的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还如数学中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用刀削一削萝卜、捏一捏橡皮泥,讲轴对称让学生折一折;化学中学习“金属与合金”时,将旧弃的电路板涉入课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践中探究、认识,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物理、化学、生物中的探究性实验等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的。(2)当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抽象、虚拟、复杂时可选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便可突破“可计算性理论”限制,实现了用“生动的形象信息来揭示复杂的过程”,而且在科学动态模拟基础上,让实际看不到的分析性信息和某些思考过程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解决了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统一的学习方法,教育过程也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信息技术的选用,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学科特点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原则,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3)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当传统教学手段或信息技术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时,便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发展信息技术,并不能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应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贯通“人本”教育、变革“整合”方式

1、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并服务于课程,为更好地进行教和学。其出发点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

2、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来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的不利影响,作出甄别和选择,真正做到为生所需、为教所用。

3、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更不能因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坚决杜绝“全盘信息化”。

4、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

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

6、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

7、凸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为知识呈现、师生通讯、交流、测评、以及情景展示的教学工具,要特别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结构之中;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协商学习和通讯交流、讨论、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自我评测、学习反馈、认知的学习工具,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以及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给学生真实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在其中体验,主动、积极建构自己学习经验,并通过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和营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8、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效,建交起集信息技术的效应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师生发展性评价、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整合评价体系。既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以及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目标的实现,又能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合作、创新精神和其他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5

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又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床前明月光”孤独与凄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此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静夜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把诗人床前独坐,举头望天的景象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6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早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也比较丰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效益,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我通过实践,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末,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的。一个人通过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他在社会中生存、工作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换句话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

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的课,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综合性很强,所以我们应怎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再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较多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虾》一课时,北方的孩子对虾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虾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虾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虾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笔者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有利于教学的,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昭示着一种精神,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机械地代替。

1、不是代替教材内容。以语文课来说,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教材服务的,作用是加深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多角度探讨教材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过去主宰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协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但教师决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者。

3、课程整合还必须强调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还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而使语文的地位降低,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长处,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相比,虽然手法不如现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是,它也自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等等。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五)应有所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会大量涌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进取,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宝库。

四、二者有效整合的途径

(一)注重感悟、训练思维。

多媒体所拥有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的。相反,有时需要的恰恰是一种无声、无画、无动作的空白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填补这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适当完成课文人物、景物乃至于意境的提示性再现,但这只能是为了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营造的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在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一个个抒情意境,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当然,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远不止于此,让学生获得了再现作品形象的愉悦后,还应力争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课文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心理释诠,最终对生活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体会与感悟,即进行抽象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突出重点难点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的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三)、创设交流环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创设师生双边交流环境,是教师组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关键。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草船借箭》和《天鹅》为例:《草船借箭》多媒体的使用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知识联系等方面的处理可能会起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但学生对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巧妙只有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点拨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以及周瑜的心胸狭窄、暗藏杀机等等,就只有通过讨论、感悟才能体会出来,这是典型的高年级语文课的特点。而低年级语文课,如《天鹅》就有着不同样的展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完成识记生字,写生字的基本环节,再根据大量图片的展示和老师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一种时而跳跃,时而静逸的氛围中,让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再通过读课文,说感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于理性或激情,那何愁学生说话不思路开阔、逻辑严密、流畅自然呢?从另一个角度看,低年级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更注重于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体现更为明显;而高年级在多媒体使用中更具有理性化。

五、结语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实验表明,整合是一个必然过程,而非一永逸的结果,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或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随着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手段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7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世界各国都把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大课题来研究。我国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 许多地方教育部门、一些学术机构相继举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题研讨会, 我国也加大了对教育业硬件设备的投入,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大部分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上,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最佳切入点, 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这些实践经验还很匮乏。

二、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操作

2006年初, 选取该课题后, 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 又积极进行了调查研究, 了解学校所有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 找出该课题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课题取得批准立项做好准备。2006年5月, 课题取得批准立项后, 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 选取课题组成员, 进行成员讨论、制订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案, 做到有计划, 有安排。

(一) 课题组成员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法研究。

2.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

3.“整合”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掌握和处理信息技术能力。

(二) 根据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合理分工, 搞好培训,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该阶段包括组建课题组, 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培训。

2. 实施阶段。

多方并举, 进行课题研究, 包括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开展集体备课, 推行电子备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断总结, 提炼学科经验;查漏补缺, 初步完善。

3. 总结阶段。

资源整理, 总结思考, 主要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确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等。

三、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果探索

(一) 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上课与备课模式

(二)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 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 教学效果良好。

2. 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 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 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有效性。

(三) 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从整合方式来说有三种:包括自主整合、集体整合、反思整合。从参与整合对象来说有两个:教师整合和学生整合。教师把从网络、光盘、书籍等得到的信息,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任务利用网络等媒体, 进行有用信息的筛选, 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进行有效的整合。从整合内容来说, 可以分以下情况:把声音、画面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整合, 把网络资源与所需资源整合, 把非网络信息 (如书籍、报纸、所见所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 进行整合。

(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借助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接触到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声音, 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

(五) 我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 找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最佳切入点。

2. 注重整合的服务性, 明白多媒体只是为教学服务的。

经过四年来的课题研究, 我们在该课题研究领域不断探索。有行动的快乐, 有反思的欣喜, 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 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努力, 让课题研究成果为学科教学服务。

摘要:趁着新课改的东风, 进一步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进行实验, 旨在研究发现能够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和方法, 以便有效推动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信息技术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以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见长的美术教学最为受益。信息技术深入美术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在追求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美术教学的新途径,促进了教学改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利于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现代社会倡导生态式教育: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起参与备课: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在课前我把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们去准备。学生可通过Internet、图书多方寻找资料进行探索研究。上课时。先请学生发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正是学生的一些鲜活的想法、观点、建议激发了我的教学创新热情,一个个新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们的讨论中产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因此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学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美术教学进度的优化组合

新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究的渠道。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条件。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电脑绘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使中小学生也能轻松地设计出一些精美的作品。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试着用电脑设计未来的太空、未来的海底等课题。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快速地不留痕迹地进行多次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轻松,取得了很好效果。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成就感、自信心的确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美术的积极性,保持了兴趣。使学生能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中去。成为具有设计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教与学艺术的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上广泛运用,拓宽了美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从纯艺术中走出来。得到去除烦琐制作的释放,凸现了创意的创新理念。它在教学上的成功运用,无疑促使教师调动更多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新形势下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使其思维更具有发散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投入到更深层面的学习之中,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会自主学习,为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欣赏《石雕艺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通过Internet找到石雕的相关知识(石雕作品图片。相关的评论资料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进行有选择地寻找,自主学习。有的学生了解了石雕的材料类型,有的学生感受到了龙门石窟的雄伟,有的了解了外国石雕艺术作品的特点等等,学生以网上欣赏资源为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达到了自主欣赏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它只是提供了可能,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教学效果会成为必然,它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

首先,我们要关注多媒体教学实施的时机。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人机的交互不能代替实践活动。比如一些美术综合实践课、手工课:《仙女的魔术棒》、《蛋壳玩具》等等,如果这样的课也把学生带进网络教室,那就有失偏颇了,我们一定要避免重现代轻传统的极端现象,国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国画绘画技能。光靠多媒体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要想真正实施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网络,甚至要不要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绘画作品,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没有丝毫勉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水平。在一些美术网络综合课中,需要学生对作品进行网上交流评价,试想一个连打字都不利索、鼠标都不能操纵自如的学生,如何与其他学生交流,又如何能从网上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更不可能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作品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技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篇9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因此,毋庸辩驳,信息技术整合应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而不应是技术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我们承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技术目的论”或“信息技术惟上论”,也就是说,绝不能陷入“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的,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不好的”“信息技术用的多的课比信息技术用的少的课好”等误区。用不用信息技术,用哪些信息技术,如何用信息技术完全视乎教学、学习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也绝不意味着“整合目的论”或“惟整合论”,绝不能不顾或忽视教学实效,“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地“整合”,甚至导致整合的滥用和泛化。

需要重申的是,教师应苦苦追求的是每节课或每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而不能过多考虑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先进与否。同时,如果脱离上述3个方面的实效,孤立地追求所谓的“整合的阶段”,也没有现实意义。

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实效性的关键和主要途径是教师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而帮助或引导教师结合校本实践,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整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教师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根据我的研究实践,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要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二,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尚不成熟,信息技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在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信息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第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相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第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第六,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例如,用学生在BBS上的讨论取代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等。

四、整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如何来衡量?

我们要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并以此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应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课程实效。如上所述,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如何。其次,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首先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但应注意,很多中小学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

上一篇:用音乐进行爱的教育下一篇:阿坝州公路管理局招聘工人岗位需求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