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2024-10-2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通用10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篇1

(1)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新课改对英语教师有这样的要求:学习掌握信息技术, 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习渠道;更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新型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 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3)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新课改使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信息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实施的关键因素, 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环教学模式促进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例分析

由于学校规定每位英语教师必须带两个班级, 学校分配给我的是八年级1班和2班。为了研究和对比的需要, 我决定在八年级1班采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五环教学模式, 在八年级2班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2 What should l do? Section A第一课时 (1a—2c) 为例进行了以下五环教学模式教学的设计:

1.教学对象 Class 1, Grade 8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新的单词和词组, 并学会听、说单词和词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学会用“should/Could”给出解决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3.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是一堂听说课, 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本课中所用到的句子时态为—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这两种时态学生都已学过, 所以用这两种时态来描述学生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难度, 对于句型What's the matter?已在八年级上册里学过, 所以对学生进行情境构建引导学生说出此句型应该没有问题。

4.教学步骤

(1) 情境构建。

在情境构建这个环节里, 毫无疑问, 主要内容就是情境构建。我先用一首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引发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身同感受, 从而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烦心事。等歌曲播放完毕, 问学生是否也有烦恼,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说自己的烦恼, 下一步, 我也说出自己的烦恼, 让学生给些建议,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 再以—个老朋友Erin的烦恼为话题引入本课。在这个环节里, 周华健的歌曲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 问题探究。

在此环节里, 我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语言, 让学生既直观地看到语言所表达的Erin面临的问题, 又可以形象地看到他在各种烦恼下的表现, 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句子表达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些图片和语言的展示, 让学生探究出询问某人烦恼的句型:“What’s wrong?”等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环节里, 用图片学习英语既让学生感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学习英语的印象。

(3) 交流提高。

在本环节里, 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通过对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总结出了给建议的句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我创建了若干个幸运大转盘, 在转盘中写出了八个常见的problem, 通过转动转盘让学生随机练习矩形框中的句型。通过转盘的使用,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应用拓展。

在这个环节里, 我设计了三个应用。首先, 我解决了课本上的听力问题, 也就是应用1和应用2。由于在上一个环节里学生对听力中所要用到的句型进行了反复训练, 所以, 在此处听力的解决比较容易。在听力的处理上, 可以使用多媒体音响设备来用计算机播放电子语音的听力, 方便快捷。在应用3里, 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西部地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图片, 当然, 也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西部儿童的视频放在此处。不论是图片还是视频,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西部儿童的同情,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让学生珍惜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 好好学习。

(5) 反思升华。

在这个环节里,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北京雾霾天气的视频。北京的天气是当前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大problem, 所以, 此处我用了这个材料, 既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 关注热点话题。在此处, 我通过北京雾霾天气视频的使用, 既将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进行了整合, 也将有关地理、环境的学科知识进行了课堂渗透, 实现了英语、信息技术、地理、环境学科的整合和融合,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和升华。

5.教学效果

本人在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后, 对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英语学习效果的测试,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篇2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不是看是不是进行了多少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使是使用了信息技术,也可能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要处理好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我们要考虑: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吗?虽然鼠标一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纷纷进入课堂,但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何时使用的时机最好?我们知道,教学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其展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切勿滥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效果不能片面夸大。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其固有的特性和优势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改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把技术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反而削弱了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过分的意境化反而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数理课程中过分的形象化反而影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摈弃,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该教师板书、板图的,教师仍然需要板书、板图。教学中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要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渴望与教师的眼神互相交流的,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及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板书时书写的动作及速度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可听的有声语言和可视的肢体语言减少了,取而代之是由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组成的网络资源。即便教师热情高涨,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教师身上,对计算机的关注远多于教师。教师的热情得不到回应,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出现了障碍。虽然新型的技术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整体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惟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功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篇3

肖力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由此,我们知道: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加、重叠,更不是替代,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其目的是服务于教与学。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价值。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积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

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式。

1、合理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丰碑》一课,通过创设漫天大雪下军需处长的身体巍然屹立的情境,配以生动的音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如教学生字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

2、合理利用因特网,搜集积累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教材中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能够补充教学信息资源的不足。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能开拓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实现多维互动。

利用即时交流平台,如:互动论坛、OICQ、留言板等,能迅速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甚至编者与师生等之间的多维互动,对疑点、难点、重点的理

解显得更加简洁高效。

4、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教学评价对时空的依赖,教师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过深入。网络日记,读书论坛,甚至文学博客,都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注意事项。

1、处理好整合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的关系。

我们应当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媒体强大的功能、物尽其用,避免媒体在教与学的环境中仅仅起点缀作用;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技术只起“提高档次”等花架子现象的发生。

2、处理好高效与安全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 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突破重难内容,锻炼学习思维

初中语文中确实存在一些艰涩之文和隐晦之句,这些既是文本的重难点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又着实难以触摸与捋顺,往往令人感觉束手无策。艰涩之文着实令人束手无策,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不容忽视。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选取适当的多媒体形式协调统一,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了本节内容他就可以做什么、对他以后有什么好处(从个人教育到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明确给出阅读后所能达到的目的: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能照着课本上的步骤进行电脑操作,如果学生顺利完成就对他们给予鼓励“你真行!自学本节内容已入门”。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就采用合作方式,让其他同学或老师给予帮助已至完成。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并灵活运用:学生关上书随着老师的提示默默回忆刚才课本上的知识并观看老师对此的操作步骤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然后老师稍着改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便灵活运用,采用游戏竞争的方式,看谁又快!又准!又好!最后由学生与老师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然而在本部视频中很好的采用实物教学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实践表明:如果采用一般的讲读形式,则学生难以令人满意地完成习作任务。这恰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我们可以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PPT影像资料,让他们从中了解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了解和看法。如

此,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文学习一向讲求博览群书和广积薄发的良好做法。由于中小学的学习科目较多、任务较重,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视野比较狭窄,只是根据课文有选择地录用一些信息,而不能充分展示所有相关知识点,这就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深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大幅提高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储藏丰富、操作简洁方便的优势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补充查阅其他资料,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空有效地拓展到课堂教学活动外。这样,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导学成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在此部视频中就是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老师在一旁督促的方式完成了此种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效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环节中的两大人力性因素,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合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实现良性的师生教学互动呢?比如,在教师的认真设计和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师不曾教学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许多未知空间,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有

效补充,从后台走向前台,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逐步赢得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再如,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也可通过发E-mail等形式与学生同步沟通或异步交流,还可以开展网上教学或“故事接龙”等活动,及时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综合状况,从而把师生双向互动不断推向深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部视频教学大最大优点就是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交流,然而教师也扮演了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的提升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本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力拓新”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科技素质,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巧妙而积极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2月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5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教学材料不再是相对固定而无法增补改变的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教材编入新的语文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

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2、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

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思考 篇6

思潮一:新技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人怀着对新技术的畏惧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 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各种电脑技术、多媒体课件都是哗众取宠, 现代化设备只是一种华丽的摆设。他们担心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 担心网上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担心学生陷入游戏和聊天交友的漩涡, 于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确保学生考试成绩, 不便采用信息技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一些学校的领导要求教师的教案必须是手写的纸质教案, 上课必须有严谨设计的粉笔板书, 浪费了教师很多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思潮二:唯技术主义

和第一种观念相反, 此种观念持有者追求华丽、复杂、全面的教学课件, 高度重视公开课和各种评选活动中教学课件的制作, 往往为此耗时数周。但是他们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甚至会“看不起”其他教师根据个人和学生特点随意制作的“简易”课件。这些教师多数会因为人力和资源成本的关系, 仅仅在“重要场合”才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而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根本就没有课件。这种为做秀而“整合”的教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整合。也不否定有些极具能力的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技术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软件, 但这些技术层面的工作在备课过程中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反而缺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思索, 有舍本逐末之嫌。

思潮三:媒体中心论

主张这种观念的教师认为,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情境, 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于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图片和音视频技术, 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环境, 殊不知过犹不及。如在音乐教学中, 适当点缀具有音乐意境的图片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但过多的图片、视频就会令学生用眼睛替代耳朵去欣赏音乐, 违背了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基本规律和非唯一性的基本特征, 也剥夺了学生音乐想象的权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要想我们的教学真正地受益于课程整合, 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基本点。

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 这些行为的实施者都是教师, 对象则是学生。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 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近年来, 随着教师对建构主义的了解和学习, 我们的课堂开始颠覆传统模式,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需要的知识要通过自己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去建构。然而,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原本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 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于是, 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顾主题的现象。其实, 无论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 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课堂结构的作用。这里我们提倡, 因学生制宜, 因教材制宜,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即教学情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然而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 一味追求在课堂伊始展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 正如前文的“媒体中心论”者。我们相信, 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相应的学习环境, 但是过犹不及, 一定要恰当地掌握“度”, 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环境设计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探究准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情境, 仅仅是搭建了课堂教学的外部因素, 我们更需要完善教学工作, 探究准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但是肯定有一条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只有根据客观情况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如对于主题性比较明确的教学单元, 我们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 则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基于课堂讲授的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等。学习模式千变万化, 教师务必记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教无定法, 在实际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教材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去灵活施教, 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篇7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发现探索;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5-02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教育产生很大的冲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堂教学创新创造了契机。多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推进了中学教学改革的进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应,这就涉及到“课程整合”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笔者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情况,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整合要凝聚初中数学教学发现、探索的精髓。利用信息技术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勾列出探索数学知识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在知识的迁移中有所发现,再对新的发现进行探索,总结出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规律和技巧。这种整合,是以完成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

2、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教师一人操纵鼠标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展开讨论,自行解决问题,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好导演,诱导点拨,剖砖引玉。

3、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产生的源头。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都适用,但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效果更明显。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三大优势: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主要课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教科书中的曲线、表格以及在统计教学中采用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呈现;采用计算机来演示函数的变化趋势,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函数的存在,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3、丰富课堂容量 提高练习强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讲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可节省出一定的时间。如在新授课结束后,总有一些跟进性的练习。若把这些题用电脑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大了教学容量,使尽多的学生得到练习机会。在练习巩固阶段,运用媒体可相应的设计一些闯关题,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游戏、竞赛题。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有的教师以为整合,就是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整节课都是计算机操作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

3、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

5、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和学生的思维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时间差”,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

总之,数学教师应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用心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合理而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8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 篇9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

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最近几年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无论照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走进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又如《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教学的难点是五幅图景的差异和写作角度的不同。但靠纯粹的讲解是不行的,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动画,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把草的“嫩绿软”、花的“艳多

争”、风的“暖柔轻”、雨的“细密亮”、人的“喜旺美”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真正的英雄》这篇里根总统悼念七名宇航员的演讲词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有关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全部遇”的有关新闻报道和资料照片,又让学生查阅有关里根总统的资料照片,理解这次事故在美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感受当时里根总统和美国人咨情悲痛的心情。这样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里根发表这次演讲态度和重心,所以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无形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讲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时,引导学生查阅斑羚的图片及相关文章,了解斑羚的生活习性和善跳跃的特性,另外还让学生查找动物界为了种族延续勇于自我牺牲以及人类残

害滥杀杀动物的图片资料。,最终促使学生自己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3、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篇作文比较好写,但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补课呀看病呀这类题材。为此,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山村教师》《烛光里的妈妈》《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多媒体。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例如:有个语文教师讲歌剧《白毛女》一课时,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放映剪接的影视资料,意在使学生对剧本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歌剧的特点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电影艺术课。所以,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一定能发挥出它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 篇10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尝试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并从与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模式整合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整合

当前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具体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信息方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整合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多种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使某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更清晰化与具体化,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探究。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感知、理解及应用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则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及过程形象具体地向小学生展示。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是教学中难点,而借助多媒体则能够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此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结合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正确认识并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火花。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处理数学信息,培养其信息搜索、加工及利用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其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因而教学中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组织应当重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则能够满足此要求。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强及多元化等特征,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更丰富,与生活实际更贴近,让教材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之后,教师可组织“低碳节约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家中每月的用电量、用水量;在网络上查阅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资料。结合对资料的整理,自主完成调查报告。完成调查报告之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任务,让每个小组利用PPT等软件制作调查报告,并于课堂中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交流与体会。如此可将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与社会中,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搜集,利用网络查阅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应当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空间与几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几何图形特征、位置关系等内容非常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构建起空间观念是教学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点时,可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移”,思考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进而推导其面积公式。

2.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是教学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讲,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创新教学的理念出发,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构建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解决问题阶段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等方式落实解决方案;归纳总结阶段则可组织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过程进行评价检验。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某小学操场长80m,宽50m,现在为满足学生运动需要,操场长度与宽度分别增加30m与20m,求操场增加了多大面积?”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先画一画、想一想并动手计算,学生会出现“30×20=600”的错误解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操场延长后的情况,并将扩大部分的面积涂色,学生便能够直观发现其面积并不是长方形;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图形思考与讨论如何求取面积,在多媒体图形的协助之下,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解答出来,教师最后可对每一种解答方式进行点评。

3.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而信息技术在其中则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习周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系统吸收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认识负数”时,在进行正数与负数认识的教学后,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吐鲁番盆地及喜马拉雅山脉的相关资料,利用课件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出其海拔图,向学生构建起鲜明的正数负数的形象;同时利用网络搜索一些与负数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电梯上的负数、温度表上的负数等,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负数知识点。其次,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后教学方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可将QQ空间、校园网等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征,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教师可在网络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也可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课件、视频资料及课后练习等上传到网络空间当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4.与学习方法的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创新及合作探讨等方式获取知识上的认知与学习技能的提升,从而满足学生情感、兴趣等各方面的需求。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上,例如可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师可将数学教学中枯燥的内容动态化与形象化,给予学生更生动的视听体验,同时其内容应具备一定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将微课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等网络空间中,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其整合有多种途径与方式,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总结,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盈盈.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9.

[2]代振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63-64.

上一篇:护理护士医学论文写作要注意的情况下一篇:村联系服务群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