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2024-09-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昌黎县教育局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两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6年10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 1、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教学实验 4、2007年1月至2007年2月 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1、2007年2月至2007年3月 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2006年7月,相关市级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探索》成果结题。

2006年10月,在县自制作教具评比活动中杜永洁所制课件《自己去吧》获县一等奖。

2005年4月,杜永洁在第六届全国少年“春蕾怀”征文中被评为征文园丁奖。

2005年6月,杜永洁被评为昌黎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5年11月,在县自制教具评比中获等奖。2006年6月,在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讲《Shoes and socks》一课,获二等奖。

2005年7月,在小学英语学科新理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所讲的《Would you like some soup?》评为县级优质课。

2005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县信息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二等奖。

2006年4月,撰写的论文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 新思维 新教法》一书中中收录获优秀奖。

2005年11月,撰写的论文获秦皇岛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5年5月,撰写的案例《一次课堂辩论的思考》被评为三等奖。

2005年11月,课件在河北省教育学会学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第三届年会获优秀课件。

2006年12月,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奖。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完全小学课题组负责 课题组组长:杜永洁

课题组成员:高建成、杜永洁、魏云红、姜自伟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小学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易接收的信息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效帮助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现已圆满结题,并正试向领导提出结题申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2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本文将探讨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论述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并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探讨

“整合”的意思是融合、结合,即把不同事物归纳并凝结在一起。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灵动性,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拥有自身的研究性、创新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将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相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学课件,将数学课题的知识体系插入到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中,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在PPT中插入重点理论知识、数学历史知识和经典例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绪,为学生呈现清晰、简练的数学概念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负数的时候,教师在制作数学课间时会结合整数的部分知识,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搜集负数的发展史,使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教师可以用视频课件告诉学生:如果将海平面设为0点,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则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以卖出粮食的数目为正(可收钱),买入粮食的收入为负(需付钱);以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数学思想。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负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

老师可以适当的利用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来进行课堂教育,在PPT中融入数学教学内容,插入精美的图片和积极向上的文字,制作幽默的动画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可以帮助不同数学基础层次的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整合

要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整合,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心理特点、理解能力、生活环境、思维空间、创新实践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等。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提高整合质量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工作时应注意提高整合质量,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添加数学概念定理、必要的课外知识和经典例题,整合内容应精炼、生动、直观,特别是在讲解代数式和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件内容。例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时候要注意练习有理数,对比论述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无理数(irrationalnumber)的定义是:在实数中,无法以整数的商表示的任何数。在十进位的形式中,无理数被表示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像素数的平方根和圆周率π;而有理数(rationalnumber)是可以用两个整数的商来表示的(即分子不能为0)数的统称,全体有理数包括所有的整数以及所有的分数,在小数形式下,有理数可以是有尽小数,也可以是循环小数。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无理数和有理数弄混淆。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熟悉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是cotα*tanα=1;商的关系表示为sinα/cosα=tanα;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是sin?α+cos?α=1。教师在讲解整体代入法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典型例题让学生计算,以下例题就是用整体代入法来解方程。

例1:解方程组:

3X+4Y=16 5X-6Y=33

解:3x+4y=16 (1)

5x-6y=33 (2)

由(1)得到x=(16-4y)/3 (3)

代入(2)

5(16-4y)/3-6y=33

80/3-20y/3-6y=33

38y/3=-19/3

y=-1/2

代入(3)

x=(16-4y)/3=6

此外,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应运用PPT为学生列举各种直观化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多面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美丽的对称图案,像蝴蝶的翅膀、宫殿的大门、五颜六色的花卉和双鱼图等,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对称(symmetry)在几何学中主要是指图形或者物体的各边以一条线(对称轴)或者一个面为中心彼此反射的性质,学会判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可以从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文学教育相整合,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列举草船借箭的典故,告诉学生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曹营射箭的位置能和吴营的战船构成了全等三角形。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工作的质量。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结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完善整合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周文.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

[3]黄玲.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中旬),2013(0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整合模式、整合理论的论著很多,但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使用的整合模式在资源组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实践中缺少现实意义。2002年9月,文登第一中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普通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的子课题《高中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2006年初,该课题通过了总课题组的鉴定,顺利结题。

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性学习、工程项目式学习三种高效的整合教学模式。

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并利用因特网查阅相关资料,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或电子文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现有的专题网站上进行,如“血铸中华”系列网站(http://cycb.省略:8090/xuezhu/index.jsp)包含西安事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九一八事变博物馆等。以 “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学生采用“鸦片战争纪念馆”子网站(HTTP://ypzz.省略)为主要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战争简介”、“战争经过”、“民族英烈”,还有拓展内容如“大事记”、“不平等条约”、“研究论著”等栏目的探究,做出介绍鸦片战争问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并进行专题交流。这个探索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从而大大培养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集成与交流的能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将“向烈士献花”、“参观留言”、“纪念场所”等也做到了演示文稿中,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实现了历史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2.问题探索性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具体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技术来呈现图片、影像、动画等资料,让学生体验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答案。课件、网页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的特点,为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途径。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祝福》一课,通过网络课件呈现主人公祥林嫂三次肖像的描写,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她的肖像特征,以及联想她的遭遇,这样要比用语言直接描述形象得多。学生通过图片可以体会到祥林嫂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悲哀,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在高中理化生等学科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同样也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猜测或假设,并借助计算机课件的引导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出规律。在化学课《碱金属》、《乙醇》两节网络课中,教师事先设计好相关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围绕其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化学网络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小结,最终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问题答案。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如下工作:(1)收集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并根据教材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做成课件;(2)将与问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辅助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做好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构建网上讨论区、论坛;(4)安装局域网评测系统软件,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3.工程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学生首先体验项目并对其产生感性认识,再由学科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然后学生之间分组选择各自的研究项目,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信息技术学科“网页制作”这一节中,按照此种步骤进行教学,即:第一步,让学生体验示范项目。学生浏览教师所提供的“文登一中网站”。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操作,使学生对网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了解网页所包含的要素,并了解FrontPage的功能作用,展开讨论。第二步,分组协作学习。各小组的项目分别是一中概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工园地等网页的制作,针对本组的工程项目开展研究讨论,研究该项目所用到的技术,完成材料的收集、加工等工作。第三步,各组将完成的分项目链接成总项目――“文登一中网站”。第四步,进行评价。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要注意四个问题:(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项目的选择是学习的关键;(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的主要工作;(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收获与体会

1.课题的实施改变了教学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手段优势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2.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半年来,几乎所有教师或在新浪、网易上申请了博客,或在文登教研中心博客、文登一中博客安了家,学校收集了教师制作的课件500余个,建立了学科专题网站24个,教师撰写了整合论文216篇(已经出版论文集)。其中,有十几个课件在省课件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另外,教师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大部分被做成网络分布式资源库,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媒体素材资源库、题卷库、课件库、电子图书馆等。

3.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整合理念在课件应用和开发中得到贯彻实施。教师开发教学课件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根据高中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网络资源的呈现形式。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文登一中发现课程整合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老模式立足于“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新模式立足于“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学”;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教”的工具,而主要是学生用来“学”的工具。学校所探索使用的三种新模式都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搜集、加工、研究、处理、交流有关问题,包括实验、项目、课题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将大有帮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5

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篇7

一、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的分析

我校是黄山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2年, 申报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研究。2005年10月顺利结题, 其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肯定和推广。为进一步探索信息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 完善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 2006年我校又以《信息资源整合学科教学的模式探索与实验研究》为课题进行再研究, 旨在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同时对本地区中小学产生辐射作用。分析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可以发现: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已广泛应用, 这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师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二是培养锻炼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促进了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三是确立了“以课题促课改”的兴校思路;创建了符合数学、语文、综合等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一批优秀案例, 撰写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 开发、利用、自制了一批多媒体课件, 汇集了一批电教优质课等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在本地区推行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 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有:

其一, 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协调。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员大多是教学实践一线的教师,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课题成果的应用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他们注重的是课程教学, 缺少先进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在接受全新的教学模式方面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技术上均有一定难度。

其二,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未能同步发展。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抓好电教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为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另一面, 网络能利用的资源较少, 适用于具体学科的资源更少, 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较少, 尚未形成完整的软件教学资源库。

其三, 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费短缺。由于黄山市属欠发达地区, 财政较为困难, 进一步推广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层面简单的整合, 而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处理与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整合。我们应当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 一方面不断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与经验;另一方面, 用新的指导思想与经验来指导整合工作。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少走弯路。

首先, 要改进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求教师真正适应融入信息化教育的环境, 在教学时要转变教学思想, 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束缚。现就我地区来看,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已经广泛开展起来, 但大多仍然是传统课堂搬家, 多媒体只是作为演示的工具和教学的装饰品, 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 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 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

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的重要性, 综合考虑多媒体信息的应用特点, 构建新型教学结构。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正确认识师生以及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向学生高效传递教学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与协作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第三, 要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对硬件建设的要求比较高, 投资的力度相对比较大,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现代化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 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 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等。以满足教师更高效地构思和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第四, 要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教学模式进一步走向合理化。在课堂教学中, 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区别。目前, 我校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模式有: (1)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2) 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型教学模式; (3) 演示型和自主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要力求体现学科特色, 使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合理化。

第五, 要建立培训机制,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现代化的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不但要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教学设计水平, 具有自制CAI课件和修改网上课件的能力。此外, 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导, 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偏重, 理论研讨培训较少。而培训内容大多是培训教师如何使用教学软件、如何制作课件, 从而也造成一些教师轻视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 误认为只要会使用教学软件和操作多媒体设备就行了, 而理论学习研究是专业教师的事。因此, 在加强教师技术培训的同时, 更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培训和学习,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 从思想观念上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第六,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各种教育技术, 传统的与现代的, 各有所长。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技术仍然有用武之地。挂图、模型、标本、实物能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音像媒体依靠视频和声音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官刺激;投影、幻灯投资少, 制作简便, 而且随着胶片记录仪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幻灯片的制作质量;仿真模拟教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 培养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所以说, 教育技术的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现代化越好, 而是根据需要辅助表达的对象, 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 因地制宜, 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 达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目的。过分依赖一种技术, 而忽视其它技术, 也是不可取的。

第七, 要构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指导多媒体教学的开展, 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多媒体应用是目前教学评价一项重要指标, 但很多学校的评价仅限于是否运用多媒体设备方面, 而在多媒体运用的质量和效果方面的评价因素较少。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要看信息技术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效果是否都达到了最优化的目的, 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只有让信息技术真正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应用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 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 这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1) .

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8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课题也就进入了总结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要做的事是:整合研究成果,提升思想理念,撰写结题报告。其中,又以撰写结题报告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既是对课题研究所有成果的一次总结,又是课题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是课题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你花了数年力气,对某一方面做了深度研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成果充分展示出来,不能进一步升华提高,那该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呀!有些老师说,结题报告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是,没有经验,就像遇到瓶颈倒不出来,急死人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要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你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充分地汇总、梳理。这是写报告的前提。你可以对照当初的课题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归类总结,看看子课题是怎样操作、推进的,进行了哪些实验,有哪些材料,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子课题之间有没有进行交叉研究……如果你的材料很多,你就有必要进行一次科学的取舍,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你的科研思想、最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然后进行总结。需要提醒你的是,并非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一下就行了,你还有必要把子课题的成果进一步地整合,看看能否将你的课题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其实,撰写结题报告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常常让你在材料、成果的总结中,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的灵感,提升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思想。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撰写结题报告就是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你要把它作为一项科研工作,不是某一两个人,花几天的工夫,而是一群人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你的结题报告才会不断增加分量!

其次,考虑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课题成果不是一份结题报告就能全部展现得了的。一般来说,结题报告仅数千字,长的也不过两三万字,所以,必须用简练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达出来,具体的操作只能做简洁的概括。那么,如何让人对其意义和操作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呢?我们有必要在课题结题报告外配上附件,将成果详细地展示出来。像有些成果本身内容比较多,用附件的形式比较好,别人阅读和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其中有个子课题是“小学习作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根据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每一篇习作的要求,从“素材库、导航台、百宝箱、精品屋”四个方面为学生收集大量的习作资源,编成了《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研究者将其制作成了光盘,不仅携带方便,还便于运用,教学效果极好,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课例成果,研究者根据不同板块、不同类型的“体验”,对课例进行了梳理分类,汇集成一本《体验性学习案例集》。作为附件,它很好地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操作模式进行了注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运用。总之,我们要根据自己课题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形式,多样地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你的课题更具说服力。

最后,就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审核,当然,更是你走向广阔天地的里程碑。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结题报告的几个方面。

一、 课题的提出

也可以用“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做标题,主要交代你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在研究时,处于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中。有老师说:“在课题方案中就有了论述,把它抄过来就是了。”告诉你,不能这样简单处理。一个较大的课题一般要研究好几年,做课题方案设计时的背景,经过了几年的变化,很可能有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刚开始启动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停留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状态,当课题结题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如若你在结题报告中仍一味地谈上面落伍的教学状态,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研究的背景、问题,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到你结题时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成为大家疑难问题的话,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一下,是没有了研究的必要,还是通过你的研究,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你的“研究问题”抬得太高,动不动就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发展的牵引”,你的“研究问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的。现在你结题了,其实,还是现实一点好。我们来看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对研究问题的定性:一是努力改变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二是实现开放性习作教学的需要;三是提升习作教学生命力。实实在在地指出了该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方面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 课题的界定

一个课题不可能包打天下,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其成果也必然在某一方面行之有效。所以,有必要对你的课题进行界定,特别是对课题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尽管我们在课题方案中已做了界定,但到结题时,你有必要再来推敲一下,看看课题概念有没有变化。事实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常会对课题的一些概念界定做出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比如太仓市经贸小学的课题《关注细节,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原先他们对课题中的“细节”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本课题的细节是指教学细节,是指相对于某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来说的细小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事件等。研究者开始时是将“细节研究”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教学细节”,不仅要包含课堂教学,还应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像老师课前的备课,就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很多教学细节;而老师课后的反思、对学生的辅导,对教学也有着很大作用。所以,这个细节应是体现在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中。于是,他们将“细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包括“文本细节”“教学细节”“心理细节”“科研细节”等多方面,这样就丰富了课题中“细节”的内涵,让课题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在结题的时候,再重新去推敲课题的概念和定位。但认真琢磨一遍,看看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无变化,你的研究结论是不是与其相配,将使你的结题报告更具科学性,成果更有推广价值。

有些课题还设定了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你可以放在这里一起说,也可以单列为一个板块。

三、 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你可能会说:“这块比较好写,把教育学、心理学上的研究原则(如自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和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观察实践法、调查研究法等)抄下来就行了,在课题方案上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写结题报告,可继续放上去。”其实,你没有真正领悟课题研究的真谛。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其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极其重要,对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影响,你必须根据你的课题选取恰当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坚持遵守,在结题的时候,也应该在你的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其原则和方法应该在你的课题研究中有着典型意义,并有着具体的含义,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共性层面。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特别注重一个“开放性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开放性”,不仅指习作资源本身的开放、资源收集的开放,也指习作课堂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说,这个特点是课题的一大亮点。“开放性原则”是该课题研究中必须坚持和强化的基本原则,是重中之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块,绝不能是随心所欲地写一点,作为花瓶般的摆设,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们要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不但要使它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吻合,而且应将其作为实验的中心点和指导方向,并要与研究成果挂起钩,要能经得起课题结题时专家们的审核。

四、 课题的研究过程

有老师可能会说:“呀,课题研究好几年呢,要把过程写出来,那得写多少啊!”其实,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一块,并不是要把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全写出来,而是简单地回顾一下课题的运转情况,让人对你的课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部分一般可分两方面来写:

1. 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做一个简明介绍

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计划,在课题方案中就设计了几大阶段。不过,方案中是粗线条的,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现在,你写结题报告了,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几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看一看每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和重点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要注意的是,在结题报告中,不能事无巨细,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他们回顾了课题研究的几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指导和研究;第二阶段,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第三阶段,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这三大阶段,相互关联,拾级而上,体现了研究的循序渐进,而且各阶段中心明确,便于操作。人们了解了他们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做法后,对其课题就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2. 对子课题运转情况的介绍

一般来说,一个课题都会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有的子课题下面还会分小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你有必要将课题的主要子课题的研究侧重和运行情况做一介绍。例如宝应县实验小学的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分了四个子课题:课题一,《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研究》;课题二,《“反刍式”成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三,《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课题四,《“拓宽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研究》。这四个子课题都非常明确,涵盖了总课题的基本方面,并各有侧重:课题一重点研究学习形式,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方法;课题二重点研究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课题三重点研究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课题四重点研究成语教学的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情感浇灌学生心灵。

你可能会问:“在‘课题研究成果’一块中,不是会说到子课题的研究吗?为什么这里还要专门写一写呢?”其实,不重复。这里的介绍,侧重于对总课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也就是说,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分这几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达成总课题目标的。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条,容易让人看清课题研究的途径和脉络。至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有些成果是子课题研究所得,也有些是综合几个子课题成果得出的,其论述的角度显然不同。

总之,“课题的研究过程”这块,必须用精练的语言,对课题的整体情况做一介绍。要注意的是,所介绍的课题运转情况必须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联系得起来,让人看到,因为你是这样研究的,所以会有后面的成果。因此对这块的撰写不能掉以轻心,它是课题结题专家审核的重要内容,即关注过程。

五、 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是课题最关键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精华所在。如果说课题方案只是一种设想的话,课题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故此,你的课题成功与否,能不能通过结题的专家审核,就看你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1. 思想理念层面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纯理论型研究的课题比较少,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教育理论和思想理念的研究,恰恰相反,如果你的课题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不能将你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课题的科研价值也不会很大。所以,你就有必要对你的课题做理论层面的思考,归结出一些新的思想理念,让人能够从中得到新的认识,提高能力。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金湖县实验小学的课题《基于艺术教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着力研究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可以说,进入了课程研究的层面,其思考与做法是对综合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又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的课题《“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对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的“本位语文观”做了深度研究,并与“范式”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阐述“校园文化对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促进”研究,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更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有效研究,把课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之,你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思想理念,并能为大家所接受,这样,课题才算真正成功。

2. 实践操作层面

上面的思想理念是一种认识形态,只有辅之以具体操作,才能算完备。老师们都有体会,对于一个新思想、新口号,大家不是仅听你的解释,更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要用具体的实例让人信服、给人启示。所以,在结题时,你必须将你课题的做法表述出来。可从下面角度入手:

(1) 方法与途径。你要将课题按不同的层面、由大到小,对操作方法进行表述,不但要把方法说具体、清楚,还要介绍一下可操作的途径,能让人明白你的方法所适合的环境和可拓展的角度。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有一个“角色体验”的研究,他们在说明基本做法和注意点后,介绍了“角色体验”的有效途径:可通过体验人物心理状态来体验角色,可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体验,可联系生活来激活学生的体验,可通过活动交往来搭建体验桥梁,可抓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来反观文中的角色……这样就有效地展开了“角色体验”的丰富层面,共同诠释了这一专题研究。

(2) 模式总结。很多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上,都归结了一些操作模式,虽然它也属于“方法与途径”,但特性更强,所以这里把它单列说一说。一般来说,一个操作模式由一系列具体的方法组成,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所以,首先要说明该模式所适用的环境,因为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包打天下,只有在特定教学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次,要把模式的步骤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清楚、易记。然后,在“小标题”下面做具体的操作说明。最后,可结合具体的课例来形象地介绍模式的运用。比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在《“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课题中,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分以下几步:第一、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第二、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第三、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第四,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第五、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这“五策五动”,既是操作角度和方法,也反映出思维目标。接着,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了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给人以非常实在的指导。

(3) 数据图表统计和分析。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调查研究或专项实验,积累了许多具体数据。你应该充分珍视这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是你研究状况的真实反应,最能说明问题。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下图表和数据,你还必须进行专门的分析,让这些数据说出更多的话,为课题提供更多依据,更清楚地表现科研成果。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结题报告中就配制了课题在运转初期、中期、后期的几次重要的调查和实验统计图表,并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也有效地反映了该课题的发展。

老师们要注意的是,结题报告中的操作层面归纳,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对于方法说明中涉及到的案例也必须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并注意表述语言的简练、流畅和规范。有老师可能会问:“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了许多不同情况的案例,那怎么办呢?”可这样操作:在结题报告中,抓最重要、最典型的,同时用“附件”形式对专项成果做具体说明和展示。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就用光盘的形式制作了一个“附件”——《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如果你把这块内容全部都放到结题报告中来反映,可想而知,这份报告要有多长。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也用“附件”——《体验性学习案例集》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操作模式结合不同的课例进行了具体注解,提供了多样的操作方法。这样,点面结合,在结题报告中让人既明白了你有哪些主要成果,又在“附件”中对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借鉴。

3. 对教师、学校的影响

一个课题实验常常能够带动一批老师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属于课题研究的一个成果。要注意的是,教师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你应该侧重从科研能力和课题研究的内容角度进行总结,可以从某几位老师的成长来说,还可以从学校师资的整体提高来谈;可以介绍老师们的公开课、论文、荣誉等成绩,还可以论述学校是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方教育的。

六、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有老师会说:“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科研成果的展示,为什么还要去说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呢?”其实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事情不一定都会全部如人所愿,如果课题没有达到原先的设想,实验失败了,你怎么办?有人为了某些利益,篡改实验情况,做不真实的结题报告。我说,这就违背了教育科学实验的初衷。既然是课题实验,希望成功,也允许失败。有些情况下,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市实验小学试验了“道尔顿制”,一轮实验下来,结果是失败的。研究者进行了总结,对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第二轮实验下来,仍是失败。这次,实验者进行了充分分析和深刻反思,得出结论是,中国与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在西方盛行并取得成功的“道尔顿制”并不适合中国。试想,在这所被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盛赞为“堪与欧美一流名校并驾齐驱”的学校都实验不成功,那么,在中国普通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就更不适宜“道尔顿制”了。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这次实验,避免了许多学校走弯路,也告诫大家,不能盲目地“引进”,即使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必须进行再实验,以确定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是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由于实验者追求真实,这项失败的实验,其价值远远超过“虚假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所以,如果你的课题实验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你首先要反思一下,你的课题设计有没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对失误有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如果没有问题,或调整后仍达不到目标的,你要敢于承认实验的失败,并做深入剖析,或许会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一些成功的课题,我们仍旧要进行一些深思,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出来,看看是如何解决的。如果到结题时,有些问题和疑惑仍没有解决,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写下来。其实,这也是你的一项“成果”。我们都知道,有问题才会有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你没能解决的问题、实验中产生的疑惑,正是你思考的结果,虽然你目前还没有好办法解决,但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促进我们去深入探究。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下一个课题的起点,也很有可能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所以,把它们写出来,并不代表你的缺失,相反更能反映出你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决心,对读你课题的人来说,也会有所启示。

七、 课题的附件

一份结题报告,不可能把课题实验中每个方面都详细地写出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通过附件的形式进行补充。一般来说,附件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1. 课题成果细列。在结题报告中,只能对课题成果的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放在附件中做详细说明,如“个案集”“论文集”“学生作品集”;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录像、光盘等。

2. 师生成绩细列。用表格的形式,将教师(包括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公开课、科研论文、发表作品、获奖情况、荣誉称号等汇总出来。

3. 文献参考情况。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人的成果,并做进一步探索。你的科研成果中也包含着他人的研究心血,所以,在结题的时候,有必要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文献参考情况进行回顾,把参考文献的名录列举出来。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遵守,能避免专利权纠纷。

课题的附件是你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重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知道,每个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上面介绍的几大部分只是撰写结题报告时的基本方面,你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总的一个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充分而精彩地展现出来,以获得专家和广大老师们的认同。

上一篇: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教案下一篇:离别颂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