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024-06-04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共8篇)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生之路。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2

一、让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一体

1. 语文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平台, 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 动手、动脑, 长知识, 长才干。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 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 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2. 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 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会贯通, 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 找准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

础出发, 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施网络教学, 唱主角的是学生, 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对网络知识的了解, 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 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适合、适度为原则, 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 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 搜集资料的时候, 有的学生出于好奇, 随意登录其他网站, 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 教师必须及时提醒, 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 影响了学习进度, 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 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对这些学生要多加辅导, 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尽快适应网络教学, 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讲求实效

1. 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 遵循语文学习

的规律, 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 采取相宜的策略, 通过适当的途径, 运用有效的形式, 让学生学得活, 学得好, 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 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 将是徒劳无功不足取的。

2. 使学生感兴趣, 为学生所接受。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 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 学习的劲头就足了, 自觉性就强了, 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 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

3. 相机搞好调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贵在坚持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 知难而退, 是不行的;有志者, 贵在坚持, 知难而上, 认准目标, 坚持到底, 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 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不可避免, 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是不行的。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各种手段恰当地融合于语文教学中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 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他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过程中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合作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22-02

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很好地把课堂教学从必要的教学演示转化到学生的自主地操作实践、自主地学习,并养成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是指: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信息都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养之一。首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搜索信息的技能,如:文字处理,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调整教学观念,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资源环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网络去检索、分析、评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当然,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示范一些搜集及筛选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锻炼,学生的获取语文信息的素养会逐步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在课本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又一新任务。多媒体计算机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大的处理能力,丰富多彩的对象以及生动形象的人机互动成为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佳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内容质疑,并通过网络进行解疑,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因地理及气候的关系,火烧云在北方较为壮观,南方孩子对火烧云这一景象,感受不是十分强烈,但通过阅读文本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火烧云形成的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课堂上展示交流,进而达到解疑的目的,这样会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想要把老课文上好就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展演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快、之多,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利用信息技术取代原有的讲解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上得鲜活、有趣,学生的兴趣盎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容资源库,互联网上大量的网络资源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能以生动的直观逼真的方式呈现知识,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展示目标,课堂上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课前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收集到美丽的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等知识,并收集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再者,通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就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课外了解到的知识得以展现,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途径,也就有可能逐步发展他们的质疑、探究、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維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的意识。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并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养成喜欢与人合作的习惯。例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篇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我们就设疑:要是你也在外迷了路,除了书本里介绍的几种方法外,你们能否通过多媒体或者从同学查阅的资料里了解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呢?第二天上课了,同学们找到的天然指南针可真多:树的年轮、青苔、竹林、月亮、蚁穴等都是天然的指南针。这些知识的获得途径更是多种多样,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质疑、问难、想象、发散及聚合等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走进新世纪,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如春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学校班班都装上了多媒体,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无声的教学内容、把平面的教学画面都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让学生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我们一定要把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有改进地有机结合,使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以达到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

[3]赖志奎,方善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4]邓嗣源.电化教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 篇4

摘要: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就其实质来说,多媒体教学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整合优化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对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优化的思考越成熟、探究越深入,对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就越明显。因此,现代意义的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就必须注意注重对二者整合优化的把握。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列举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优化五大注意方面,对高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 整合优化

自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功不可没。在教学手段上,它改变了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呈现出因信息技术的参与而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兴趣激发上,它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在教学情景上,由于声音、图形、图画、动画、视频等媒体因素的参与配合,它便于直捷地“设境入情”,营造热烈融洽的探究氛围;在教学效果上,它能化抽象干巴生硬为具体形象生动,有效地提高课堂容量。正因为这样,广大同仁们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探究不断深入,对二者整合的讨论更加丰富多元,这也凸显出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加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构建体系,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合笔者本人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借鉴其他同仁多媒体教学经验,我个人以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机整合需要注意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要特别注意不同文本(课文)的具体特点。

有的文本(课文)本身就便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比如写景状物、长于表现深邃蕴藉意境的散文、诗词,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李煜《虞美人》等就是。笔者曾经使用过一个别人制作的《长亭送别》(《西厢记》)节选)课件,在课堂一开始,该课件就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导入,并配以抑扬动听的曲词唱腔,伴以湛湛青碧的秋色长空、缤纷绚烂的飘飞黄叶,异常清新地渲染出一个开阔苍劲又蕴含悲凉的意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攫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迅速融入了学习情境。与此相反,有的文章根本就不适合或者不需要用多媒体上课,比如以说理见长的论说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非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浪费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预期好。

二、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贯彻完成必须要经由学生的语言实践。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经过教师的

1传授来完成的,而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本解读是一切语文课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在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中,文本解读被相当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有的教师课件做的很精致,但上课时只是按程序拨点鼠标,把幻灯片一张一张的放过去,使整个上课过程成了幻灯片不断变换的过程,使课堂呈现出机械僵化的“一问一答一显示”模式;虽然也可能有学生“解读”文本的活动,但只是象征性的让学生“浏览”一遍,就拿一些甚至是教师也需要反复精读数遍才能解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问题虽然也解答了,但答来答去似乎和教师的“理想答案”总有一定差距„„无怪乎有的教师撰文说那简直和“拉洋片”无异①。

另外,从多媒体介质和语言文字的区别来说,多媒体媒介自有其优点,文字难以企及。然而就从媒介的张力弹性这一点来说,多媒体恐怕永远也比不上文字。文字尤其是文学语言,究其实质乃是一门想像和虚构的艺术,它诉诸人的感受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从而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它呈现给人的解读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多媒体“文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确定的、静态的、单一的情状,因而它的解读方式是唯一的排它的。如果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读图”的训练而忽略了他们对文本本身的解读,长此以往,其后果必将是学生想像力的贫乏和思维灵感的干涸,必然是母语教学的失败。为此,语文教育教学大家钱梦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近年来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运用必须有助于学生对

③ 文本的阅读和对民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相反。”

再者,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阅读——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精神旅行,每个个体的阅读体验都可能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其他课型相比,多媒体课因为受演示空间的特殊限制,特别容易出现把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整合课程资源,使课堂重点与难点突出。

对于一节完整的阅读课,可能要考虑到作者介绍、背景了解、字词积累、课文赏析、重难点突破、学习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但是,如果分不清主次,搞不清重难点,每节课都要运用多媒体呈现各个环节,看起来课件内容丰富,容量很大,实际上必然冲淡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盲目被动而最终失去目标的真正意义。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主要的几个目标,重新整合课程资源,⑤④②

深入挖掘,做精做细,将更加符合高中生求真务实的思维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篇当代散文时,字词积累、作者介绍等环节没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去呈现,浅易的识记知识甚至不必在课堂上占用时间,预习指导时即可一带而过。多媒体呈现的重点是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生命的认识时,介绍大家熟悉的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的事迹,展示其《千手观音》视频片段,用邰丽华的事迹来对比理解作者史铁生,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既对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作了充分的印证与强化,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感受与探究并存。

语文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音乐、动画、影视以及语言文字等,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但是,感受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从情景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只是整个课堂学习的一小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从教学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又要使学生从感受和体验中探究出更深刻的东西。

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情境、积累个性体验,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的深刻、人格的魅力。在简单的梳理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自主质疑、合作探讨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见解,最后得出一个形成性结论,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必须使最新的技术因素和其他投影、录音等传统媒体相配合,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对一些古文的学习,当我们只需要把有关背景资料或作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时,使用胶片投影就足够了。例如笔者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就曾经只用了一张绘制了形势图的胶片,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勾勒了秦、晋分地驻扎而又联合围郑的形势,教学反响同样良好。

总之,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需要兼顾到语文学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各自特点,并力争使二者的融合达到课堂教学效

果的最优化。

引文注释

①见《<想起了“拉洋片”>——听语文公开课有感》,葛慎之文,《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②③均引自钱梦龙在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上的讲话《为语文教学“招魂”》

④⑤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6期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5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物理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以其严密的体系结构和高度的逻辑思维特性,在诸多学科中,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学、最难教的一门。究其原因,除了与物理学本身的上述特点有关之外,同时也与现行的传统教学结构密不可分。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上的难点,更难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上述四大属性,创造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

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如图[1]用鼠标拖动蜡烛在界面里面任意移动,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图1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如图[2]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让学生选择需要的器件,用鼠标拖动连线,双击开关即可观看效果。

图2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在讲机械波时,必须向学生讲明,在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质点本身并没有随着向前移动,而是在其平衡位置作简谐运动。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我是很难从现实生活和实验中观察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解决这一问题。图[3]是横波的演示实验,振幅、波长、频率可以通过加减号改变,点“播放”就可以观看振动图象。

图3 图[4]是纵波的演示实验,先点击“纵波的形成”然后点击“演示”就可以观看振动图象。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横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小球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动;纵波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中间的那条红线在其平衡位置作有运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图4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网站上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把从网上下载的“精品”送给学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电脑作品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省时省力又高效。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

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1)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2)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果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于丰满,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使得多媒体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3)不可替代物理实验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6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早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也比较丰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效益,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我通过实践,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末,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的。一个人通过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他在社会中生存、工作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换句话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

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的课,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综合性很强,所以我们应怎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再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较多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虾》一课时,北方的孩子对虾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虾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虾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虾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笔者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有利于教学的,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昭示着一种精神,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机械地代替。

1、不是代替教材内容。以语文课来说,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教材服务的,作用是加深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多角度探讨教材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过去主宰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协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但教师决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者。

3、课程整合还必须强调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还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而使语文的地位降低,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长处,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相比,虽然手法不如现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是,它也自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等等。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五)应有所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会大量涌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进取,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宝库。

四、二者有效整合的途径

(一)注重感悟、训练思维。

多媒体所拥有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的。相反,有时需要的恰恰是一种无声、无画、无动作的空白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填补这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适当完成课文人物、景物乃至于意境的提示性再现,但这只能是为了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营造的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在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一个个抒情意境,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当然,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远不止于此,让学生获得了再现作品形象的愉悦后,还应力争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课文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心理释诠,最终对生活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体会与感悟,即进行抽象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突出重点难点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的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三)、创设交流环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创设师生双边交流环境,是教师组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关键。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草船借箭》和《天鹅》为例:《草船借箭》多媒体的使用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知识联系等方面的处理可能会起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但学生对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巧妙只有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点拨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以及周瑜的心胸狭窄、暗藏杀机等等,就只有通过讨论、感悟才能体会出来,这是典型的高年级语文课的特点。而低年级语文课,如《天鹅》就有着不同样的展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完成识记生字,写生字的基本环节,再根据大量图片的展示和老师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一种时而跳跃,时而静逸的氛围中,让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再通过读课文,说感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于理性或激情,那何愁学生说话不思路开阔、逻辑严密、流畅自然呢?从另一个角度看,低年级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更注重于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体现更为明显;而高年级在多媒体使用中更具有理性化。

五、结语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实验表明,整合是一个必然过程,而非一永逸的结果,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或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随着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手段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为现代科学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科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互动的课程整体。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再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可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有的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这样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有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整体中,可以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媒体课件。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课,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教师若是把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把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妨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了相反的作用。又如在科学“电功”一节的教学,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教师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模拟电动机提高砝码工作,无误差地得出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精确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的话语却需要教师反思,他说:“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缺乏可信度。”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物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例如必要的板书、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教育教学的一切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教师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因此教师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仅应用于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想恰当地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CAI,我认为要把握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溧阳市第二中学,江苏溧阳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着质的区别。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课件的应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科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网络化的多媒体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重复学习、重复实验,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科学教学的限制。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1.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有的科学实验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科学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科学实验来探究科学实验,与我们在科学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

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等。例如《仿真科学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科学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2.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最优化整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科学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各学科教学都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用好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使教师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合理应用,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教学,最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

浅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篇8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过程等内容融为一体,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应是两者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凑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政治教学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声学的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政治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为此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与体现。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注意:(1)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即在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前,学生应当对信息技术有相当的了解,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二者整合的目的,否则,二者的融合将仅成为一种形式,根本就无效率而言。(2)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手段跳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地获取、选择、利用信息资源,使其学习的过程成为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地位。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但又不能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情况予以指导,帮助,直到他们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或课程,合理调动、组织多种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当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往往无从下手时,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引导他们能根据认知需要处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或者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供学生参考,但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3.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首先使自己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政治这一学科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之相切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三、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功效

1.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的整合不仅仅是技术性课题,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它促使政治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了转变,打破了傳统的教师黑板平面教学模式,使传统媒体(课本、黑板、粉笔、挂图、实物等)与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化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录像、网络)有机结合,产生新的政治教学体系的优化效应,构建一幅立体教学模式。

2.拓宽了信息的来源

传统的政治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大量收集时事材料、课外资料来配合教材的使用。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大量的有益信息。而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时事、社会材料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方面,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理想舞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的充分体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教师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八年级期中考试发言稿 王颖下一篇:测绘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