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2024-07-0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精选9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1

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实验小学:孙利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1.观察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作了如下的探索实践。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环境和加工工具,通过在线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从而正确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我们的动植物》一课,是以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其他相关我们的动植物知识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按照以往的科学课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提供给学生有限的几盒我们的动植物标本或几张投影片,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认识几种我们的动植物,然后从动物的头、胸、腹到触角、足、翅膀,从植物的根、茎、叶到种子、果实等一一进行归类概括,从而了解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特征,形成我们的动植物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学生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始阶段的教学方式则是运用多媒体演示型课件。这种整合方式当然可以增加我们的动植物画面的能见度,而且有些课件还能根据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时把各种我们的动物的头、胸、腹,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果实分解开来,帮助学生观察、归类,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我们的动植物知识的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打破传统自然观察课的“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媒体现,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程式。而现在采取以资源为中心的学科整合发展阶段的教学,则是以现代认知理论—“发现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以及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围绕“ 我们的动植物”这一主题从网上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这种以资源为中心的在线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教学过程是采用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自学拓展,自主探究答案”的教学策略。首先,学生围绕“我们的动植物”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是怎样的?”“我们的动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我们的动植物是生活在哪里的?”“我们的动物都吃些什么东西„„”然后,教师在网上推荐部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构造的画面资料,供学生自己分析、比较;接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应用Word整理表格,对有关我们的动植物体形特点进行逐一整理、归类、填写,从而得出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到二对翅膀和三对足;最后,学生在对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在线网络自主选择教师介绍的各种我们的动植物网站,以独立自学或协作探究的方式拓展有关我们的动植物的其他知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束缚,并由课堂虚拟网扩展到课外城域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自身信息素养,又丰富了知识、学会了网上选择、检索信息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呈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有机整合。本课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商会话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运用了在线网络人机交互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构建起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学习态度“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架构,并在在线网络的资源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仅呈现教材内容和情景画面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以及由局域网扩展到与城域网或广域网之间的超链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发展精神。2.实验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诸多课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有机整合,特别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电和磁》的单元中,我对其中“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作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

“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一课的教学任务是1.通过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学会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判断暗盒内接头的通断情况。2.运用计算机研究暗盒内多个接头的连接方式,提高学生的假设、推理能力。3.通过假设推理及探究验证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课教学重点是研究暗盒内接头的连接方式;难点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找出暗合内接头的不同连接方式。按照传统的自然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先让学生动手用暗盒外接电路做个实验,以证明暗盒中接头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教师用演示图片或投影展示暗盒内接头的连接状况,讲解暗盒中几种电路连接形式。这样的先动手后观察分析,似乎是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实质上学生只作了简单的操作与判断,无需多动脑筋思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发散、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实际也是一种填灌式的教学,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质。为了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我在这节课中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将信息技术与实验过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其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本课所设计的工具型教学课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由于本课的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研发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成为本课的主体,由此,使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而且使他们做到了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创新思维的灵感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并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探索研究中的两个实例,目前这种整合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但已经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整合对于改革科学教学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必将使整合进入全方位的改革阶段,实现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科学教学也必将与其它学科一样,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好、更多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

在科学教学之外,我总是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入手,了解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并且注意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原型”和最新的信息,查询有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然后马上让学生在网上查询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和对新鲜事物及新信息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研究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现象浓缩进教室,把横山的环境状况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污染环境的成因,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称之为“课前小研究”。

教学中,我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进行教学,其中计算机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科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是要发挥计算机长处,而不是抛开传统教学的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了。

3、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重复现象较多,质量比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又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制约,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2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为现代科学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科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互动的课程整体。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再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可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有的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这样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有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整体中,可以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媒体课件。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课,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教师若是把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把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妨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了相反的作用。又如在科学“电功”一节的教学,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教师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模拟电动机提高砝码工作,无误差地得出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精确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的话语却需要教师反思,他说:“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缺乏可信度。”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物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例如必要的板书、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教育教学的一切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教师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因此教师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仅应用于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想恰当地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CAI,我认为要把握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溧阳市第二中学,江苏溧阳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着质的区别。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课件的应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科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网络化的多媒体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重复学习、重复实验,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科学教学的限制。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1.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有的科学实验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科学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科学实验来探究科学实验,与我们在科学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

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等。例如《仿真科学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科学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2.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最优化整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科学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各学科教学都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用好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使教师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合理应用,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教学,最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实验;整合探究

一、通过将模糊知识点放大化,方便学生的直观理解

科学实验课程顾名思义兼顾了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课操作等,在一定程度上想要让学生理解抽象性的概念知识点相对来讲会有很大难度,这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如视频播放,实验演示等,将抽象模糊的知识点清晰直观地让小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点,不至于让生涩难懂的文字说明阻碍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脚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情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至于同时代脱轨。在讲解科学理论知识点时,有时候会因为知识内容离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太远,学生不好理解,课堂氛围太单调无趣也会让课堂质量下降,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自然老师也完成不了教学大纲。老师要在自身教程准备的过程中,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如动画、图片视频制造出一个符合知识点的情境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定的游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游戏教学模式中学到需要掌握的知识,也点燃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建立能够体现知识点框架的演示文档

要知道科学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并不是单一的直线表达,而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化的结构紧凑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知识结构紧凑,逻辑缜密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可以体现知识点主体框架的演示文档,在表达上不会太模糊抽象,这也是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上课内容的一个良好方式。

四、打造一个让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环境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上课学习的主体就是以学校为中心,和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后学习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自报纸书籍,但这些报纸书籍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已经越來越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自己探索找到科学知识点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实际操作过,对于理论学习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理解误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一个虚拟实验平台,这个虚拟实验平台提供给学生全方面学习和探究的新途径,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想要知道的科学实验内容,利用互联网等学生还可以听到、看到国外的科学知识讲堂,让学习科学知识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等限制,这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高效整合的一个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近年来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创新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能够通过视频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难点,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规范自身操作等。学校和老师都应该对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重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它合理地运用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这样达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让小学的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稳步上涨,推动教学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李宁.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的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4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5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四段六步”教学模式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起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四段六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检测”四段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景中适度借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它们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校结合西部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四段是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阶段;六个步骤为:预习引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拓展提升;穿插练习,全面巩固;;达标检测,反馈校正。当然我校的化学学科也在“四段六步”的框架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案为载体,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面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几 点体会。

一、编写出科学的、高效的、针对学生实际的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针对一节课或某一知识点而编写。它是化学组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它充分体现“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在每一段中都具体指明了学生最好怎样学,学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要用多少时间等等。但是现在的教材编写简洁,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表格、每一幅图片都包含了许多信息,这需要学生去挖掘,但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化学实验器材相对不够充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够平衡,怎么办呢?我们想出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间、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内容尽可能变成多媒体。这样做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变换时间太快,很多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留下印象,又开始了新的信息,导致一节课课堂上学生看热闹,课后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一些对自主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比如知识链接、概念的理解,化学家的故事等等,同时还将对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题目制成PPT,待学生通过看书、看多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后,完成了检测题目,先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它同学质疑后,再利用PPT将教师的参考答案展现出来与同学们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践谈理论有些时候要犯错误的。因此化学学科强调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合作学习”这一步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在学案上体现了这方面的意 2 图,但是需要构造情景,怎样构造呢?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构造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的过程。然后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设计的实验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班上的交流,这样做效果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在教师演示实验时,由于有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离教师较远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每个同学都能看见。例如:演示CO还原Fe2O3实验时,为了看清楚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尾气处理,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班级多,实验室只有一间,有很多实验是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常识性知识都没有切身体会,而且要使“真实的情境”实实在在的进入课堂并非总是十分方便和可行的,例如:CO2与H2O的实验,这个试验在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如果学好了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道理,但由于演示效果较差,那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来完成,它能产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在“反馈检测”中的应用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自主、合作学习后,效果怎么样呢?肯定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来完成。学案上编有一些典型题目供同学们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随机抽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必然造成部分学生要么觉得内容太简单了,要么觉得内容太难了。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内容过于简单的话,存在着“吃不饱”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而对于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内容过难的话,则也存在着“吃不进去”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检测 3 内容,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五、多媒体课件与教具的关系

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和教具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们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课件色彩不能做得过分亮丽,同时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对化学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合理、适度、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在“四段六步式”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磨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去发掘,将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确信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发挥对化学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化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北京:教育研究,2001,(10).【3】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M].北京:中国 电化教育,2002, 【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欲望;突破难点;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渗入农村教育。

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这种信息技术,既能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交流、表达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化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如何进行整合呢?本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究和获得的一些经验,现就对怎样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农村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本中许多十分有趣的现象不能亲眼目睹。

自从有了信息技术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不能亲眼目睹的事物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会让学生的认知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有了信息技术,过去教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譬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时,在教学一开始,我就用当时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实况,把学生的思绪带回了1969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似乎此时此刻他们也在跟随三位宇航员正一起登月。

这种集声音、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种具有一定科普性质的文章时,由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网络资源的运用,也能够学得有滋有味。

这样就把本来枯燥的、复杂的、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化、简单化、易懂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教师所教的课堂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习变为自觉学习,心情也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更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创造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

学生本来就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的特点,能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教《苏州园林》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将苏州园林的多个图片制作成PPT,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仿佛走进了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真切地体味到了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

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让他们自主交流和讨论,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

这样既能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

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播放了一年中四个季节的不同场景,呈现了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引入了不同的冬季雪景,从而使学生对作者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大致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春节时,通过将东北的哈尔滨冰展图片与海南岛的春节作比较,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纬度是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

通过展示处在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图片,让学生总结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

而在观看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不同高度的景色时,学生总结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而这节课,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受文章内涵的同时,也对部分地理知识有了新的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情境对于知识来说,就好像汤中的盐一样,盐只有融入汤中,才能够被人们所吸收,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有融入情境当中,才能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我们的学生所理解、消化和吸收。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情境中融入知识、融入生活。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绘声绘色的具有动感的图画形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氛围,才能够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高飞翔,才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语言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也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受到了人文教育。

而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语言文化的人文教育做得更好。

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上农村学生阅历浅,所以他们的情感和体悟很难和诗人形成共鸣,他们对诗词的理解会有多方面的反应。

因此,我在设计《春望》的教学时,重点考虑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引领学生大胆的思维。

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热爱祖国、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熏陶。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得到有效的整合,我们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设计创设语文教学的情境出发,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信息技术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平台环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红.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J].当代教师教育,(S1):176~178.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7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有哪些优势

1.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有利条件。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软件, 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 让学生不断的探究和体验, 能将学生从机械、简单、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 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有多样化的特点, 学生能在动态情景空间中读取数据、观察现象、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增添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自觉性。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并训练了学生的探索研究的能力, 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农村小学由于教育经费不足,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控制。它使数据采集更精确、更理想、更智能化, 还解除了实验者繁重的劳动, 同时解决了学校经费的不足这一难题。

3.信息技术的应用, 更大程度的显示了它的自由性和开方性, 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要使“静”态变成“动”态、“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 只有通过多媒体来实现。虚拟实验、同步录像, 它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变成有“形”、有“声”、有“色”的事物, 能变抽象为直观, 变讲不清道不明为“一目了然”。它可以多次重复模拟自然实验过程, 再次呈现自然现象。用慢镜头对科技实验过程加以分析, 既有实验的真实性, 又有频闪照片的特征。在教学中, 若将多媒体和真实的实验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 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目的, 它能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展了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 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应完全丢掉传统教学的优势, 更不能过多、无限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科学实验。

1.边远山区的教育长期以来, 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得限制, 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抑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 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因而, 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加工、交流信息这一层面, 是永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所以, 要注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

3.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教学资源, 因为教师的自身知识和教材上呈现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恰恰弥补这在一不足。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在互联网上有着许多专门的科普宣传、科技博览等网站。它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 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奥秘, 以及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动态等信息。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拉近了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又增强了科学课教师教学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解决科学课程教材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问题。同时, 也解决不受时空限制, 资源共享, 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 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4.从演示实验方面看, 有些科学现象或科学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 一些科学过程不能作定量研究, 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科学现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 理解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实验仪器的局限性, 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再现, 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摆脱实验的局限性。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过程中要实现两个转变, 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整合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整合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网络, 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不忘其作用是辅助教学, 是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 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 让学生易于接受。但不要过多的使用课件, 使之成了讲课的主体, 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 起的作用只不过是电脑的操作者。如果这样其作用就本末倒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师生互动, 人机交流。因此, 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 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3.有效利用好多媒体, 关键是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 一个具体事例, 解决一个知识点, 一个具体问题, 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因为小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 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 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 在教学中, 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 将多媒体技术当做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 来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围绕教学重、难点,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而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4.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过程中,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的信息量。只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各种设备的潜力,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总之,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使本来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本来就十分感兴趣, 再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主要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 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来做科学实验, 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 主动体验、探索发现, 并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养成正确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态度, 为他们未来更远地学习、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近几年来,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 对科学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它能给科学教学内容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活化了科学课堂教学。现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 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通过正确、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科学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科学新课程标准 (3-6年级) 》。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策略

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正引领着小学教师与信息化技术接轨。在信息教学模式的带领下,教学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拥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对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讲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

具,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式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提出高效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1.教学设备匮乏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设备就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设备的普及,一些乡村小学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有计算机教师,也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设备匮乏是普遍现象,这将会阻碍我国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对整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在讲课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而现如今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并不具有广泛运用性,所以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并不习惯于整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只是偶尔运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并没有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课堂中。

3.整合能力差

整合能力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身上,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够及时地吸收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也不熟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起来,这对于信息化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小学科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多接触一些科学知识,对于外界有着更多的了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存在着设备匮乏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助申请。小学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所以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可以向政府等有关部门申请教育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教育经费,进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备。

2.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引导者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科学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去教学。不仅如此,科学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去进行一些实际的活动,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课,让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定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课件的制作,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丰富的资源信息库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体系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将所设计的课件和搜集的教学素材等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类和整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一些策略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创新式的教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只有不断地采取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菊平,张立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4):132-139.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7):198-199.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篇9

江阴市山观第二中学 许丽君 ***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教师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本文以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为基本点,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产生的作用及整合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互相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各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化学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对化学教育观念、化学课程、化学教学技术、化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资资源基础,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软硬件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实施都离不开由这些设施组成的平台。所以建设这个平台,不断完善这个平台和掌握这个平台是实施和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2.化学课程、化学教与学内容要资源化

化学课程、教与学内容资源化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 教师教的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它包括三个方面:(1)化学教材的资源化。就是通过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这方面先得化学教学资源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各种积件、教学资源素材库、网络课程等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现在出现的以任务(问题)驱动法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为课程教材的资源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充分利用网上国内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素材资源。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世界各地的你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包括视频、图像、文本、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作为掌握知识,探索所学课程的问题,进行意义建构的素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自制教学资源。信息加工工具是指文字处理、图象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平台等。利用这些工具,对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网上获取的素材和实践中取得的数据等进行处理、重组、创造和创作。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课程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要任务化、探究化、发现化、研究化。

对教学模式提出这些要求的中心思想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无法实现的。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事实上,现在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成果都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取得的。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现代化学是以实验和理论计算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化学中则强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基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因此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化学实验的长处与克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的弱点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放大或缩小实验现象、加快或减慢反应时间、模拟危险实验等化学实验现象。在新课学习中不宜用动画代替多数化学实验,当然在复习学习中可以用动画代替很多演示实验。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化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学习过程游戏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3 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1)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郎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 ;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 4 学手段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习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4.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在理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才使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镇定自若的表情,沉着自信的目光再配以用fiash制作的实验操作练习题,不仅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并调节,稳定自己实验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步骤仍掌握得不太好,常顾此失彼,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掌握了实验过程中失误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化学审美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塑造出充满激情与活力,具体可感的化学审美形象,把化学美表现出来,可使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并在探索化学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创造化学美的冲动,与教师的审美创造发生共振,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在美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塑造人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5 如《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这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而且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尤其要注意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殷实的史实,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并渴望了解化学的美好情感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化学教学的个别化和业余自学化将会得到发展。使用电脑的程序化学课程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形式。这种课程是将化学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把它们编成一系列学习程序。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呈现学习内容,完成后做自测题,答案正确,即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逐步前进,直到完全达成教学目标。

序化学课程的优点是,教材呈现的步子小,难度低;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因而学习的错误率也低。再则学生各自利用电子计算机学习,自定步调,尖子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差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延长学习期限,这样可以克服班级授课“齐步走”、教师“不管两头顾中间”的缺点,提高了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能体会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因此,在传输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和个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5.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优化

上一篇: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工作程序下一篇:从艺术方面看《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