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1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孙秀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本文拟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课程整合的过程离不开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应用了双主教学模式,教师者对教学活动起组织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历史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的统一》这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的整合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了如下问题:“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是不是侵略行为?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版图建基于秦朝吗?”、“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我从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让学生获得探究、发现、解答后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环境中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可以使用所学方法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累知识和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6、教师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电子板书的形式总结全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发掘德育切入点,升华主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因此学习历史要与现实、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媒质,使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动积极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展现历史珍贵的瞬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启发其想象和思考,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摆脱了被动式地接受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探究发现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对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网络技术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架了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2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课内容离现代久远,穿越时空,有的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如何使教学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史教学内容,一般很枯燥、抽象,学生不易配合参与。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久远的东西呈现出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秦汉文化史”一课,我课前收集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介绍华佗的医学成就时,把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生动展现东汉名医华佗为减轻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刻苦钻研,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研制麻醉药剂麻沸散的经过。这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令同学们感动不已。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自制课件复合活动式“五禽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面的医疗体操动作也激起了学生在课堂中模仿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忘我地投入,改变以前厌学的局面。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东汉名医华佗有哪些成就?学生都愿意举手回答,回答很全面,而且也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二、内容点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我们应运用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插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把每个小问题逐个击破,然后再把内容串联起来。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进行灵活、合理地整合,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利用信息技术不是老师就不管了,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是应该对课堂进行总体把握调控。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流互动的功能,创设情景,挖掘学生自主自学、思考和分析的潜能。
三、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
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有效利用时机,避免受教育者走马观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积极、有效、活跃的课堂氛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现代技术能展现出大量的图片、表格等信息,要避免学生不断地欣赏图片而忘却了本课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战略大决战”时,不但要把基本史实用地图、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要善于运用图片理清脉络,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图表的方法,通过了解战局的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德育
空洞枯燥的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非但不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举要的灵活、直观等特点,则使教学中渗透品德教学的情形大为改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而积极主动参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犹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述“唐朝的经济”一课中,介绍先进农具曲辕犁,使用绘图工具制作“曲辕犁”。刚一展示,学生马上反应说:农村很多地方仍使用这种犁。我因势利导: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这种铁农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学生们积极看书回答:唐朝。我再次提问:“我们现在仍使用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农具,你有何感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回答: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太落后。在肯定学生正确认识的同时,我又乘势指出:我们自然应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骄傲和自豪,更应从现在起、从自我做起,争取早日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面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种由事入情的品德教育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情感升华,达到共鸣的境界。
五、教学课件要灵活、实用
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利用课件进行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教学课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学生喜欢什么,如何呈现,有何效果,学生如何活动等都要涉及其中。另外,还需要教师掌握好信息技术,课件软件的使用、绘图工具的使用以及上网收集材料等,都要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制作的课件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许多资料不要我们自己会做,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收集和整理就行了。我常使用的资料有《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等。只要我们多留意,把需要的资料收集保存,利用起来就很方便了。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3
一、扩充学习资源
为了扩充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以校园网语文教学平台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语文教学、语文知识两个资源库。
1.构建语文教学资源库
目的:让学生对中专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和总体把握。
整体框架:语文学习的目的、学习内容、教学要求、考核办法。
构建方法:教师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中提出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特点,确定内容,构建网站。
2.构建文学知识资源库
目的: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文学知识。
整体框架:轶事栏——文人生平、文坛轶事;翰林路——试题宝典、学习方法、学习精神;蓬莱阁——精品诗词赏析、名家名篇选读、文学形象评介;学士府——文学常识、语文知识;习作台——学生的优秀作品;逍遥塔——对联、谜语、成语故事、诗词新唱;千言堂——学生留言;若比邻——友情链接经典语文知识网站。
构建方法: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辟了网站的8个基本栏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栏目相关的资料。学生积极参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联、谜语、成语故事、优秀文章、文人生平、语文学习方法等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成网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长了文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
1.优化阅读训练过程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选择课件,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修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对课文内容、背景知识的感性认识及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运用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设计合理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工合作,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编排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等。
在进行上述尝试后,学生具有极高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乐于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且互相交流。有的学生仅仅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很轻松的查找到课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此外,运用网络等资源,学生还可以随时分享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2.优化应用文写作训练过程
课前,学生借助教材、多媒体助学课件、教师博客、网络资源等进行个人自学、开展小组学习,将每个文种的基本知识进行预习,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采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为自身的写作奠定基础。实践训练部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助学。教师选取贴近于中专生生活的案例,创设情境,布置实践训练题目。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巩固各类文章的格式与写法、掌握写作技巧。课后,学生通过思考、动笔、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和电子报等不同方式完成作业。师生一起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通过对应用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学生真正成为应用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在应用文写作学习中,我们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很有好处。”
3.优化口语训练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课前5分钟演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再为学生指定统一的题目,而是为学生安排了“中专生活点滴感受”、“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阅读优秀文章的感想、体会”三大类内容,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上网查找资料,并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及演示文稿,在语文课上进行演讲。演讲后,学生将演讲稿提交到校园网语文教学平台的班级讨论区,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开展教师评价与学生分小组互评。运用校园网语文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自动统计、生成学生的演讲综合成绩。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4
----分数的初步认识
温宿镇六校
李薇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技术,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应自己水平的联系,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如何把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作了如下的安排。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练习内容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力求为学生数学学习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将教学流程预设以下版块:认识二分之一,我的学习我做主,分数名称,勇闯智慧关。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实现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创设情境;“老师这有4个一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移动鼠标任意选一份把它分给两个同学,看看谁得最公平。”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紧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当学生得出每人得到半个后提问?“一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一半该怎样表示呢?由此自然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1)初步认识概念
学生只要操纵鼠标点击二分之一这个板块,½的演示过程就成现在眼前,一目了然。看这样的显示多直观,比用学具、教具的操作方便,科学得多了,而且还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这里我设计了一下活动 活动一,我的学习我做主
在“我的学习我做主”这个版块里,设置了“小熊分饼”的演示过程,此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你想学习哪些内容,让鼠标动起来吧!”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落实新理念。
活动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充分展示自己。
谈谈自己都认识了几分之几,学生可能会说“我在小熊分饼”这里知道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三分之一,也可能说认识了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使几分之一的含义得以充分理解,在这里再次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活动三,我来创作
要求学生打开“画图”程序,确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操作,创作一个几分之一。在这里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得到锻炼,达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活动四,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学生通过点击“分数名称”这个版块,完成自学,交流汇报,以二分之一为例。
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想的重要手段。打开“勇闯智慧关”这个版块,学生操作鼠标,回答正确,会对学生表示表扬:“噢,答对了!”并到下一关,如果学生答错了,会说:“嗯,答错了”,并要求重新进行操作,这不仅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活泼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于学,从而体验成功快乐,既保证了全体的达标,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由于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并且在这个教学网页中,每次返回首页,学生都会看到“你在专心听讲吗”这个界面,避免了教师生硬、强制的约束、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以此课为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个别差异,提供弹性学习空间,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中以教师演示、概念整理、习题巩固的单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5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 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3.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上复习课时,师生活动总结出Na2CO3和NaHCO3在性质上的异同点,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别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1.CO32-、HCO3-在水溶液中都可以发生一个什么反应?2.HCO3-在水溶液中除了水解还有没有其他反应?3.NaHCO3-溶液酸碱性如何?其原因是什么?4.Na2CO3也显碱性比 较等浓度两种溶液的碱性强弱,为什么?5.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两个平衡,当向其中 加入酸或碱时,对两平衡的影响是怎样?如果加入酸碱是足量的,HCO3-将分别转化为什么?并用信息技术模拟离子的运动。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 优越性,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 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值得提出的是我校今年被推荐为我区唯 一的一所《上海市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建立校园网。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提 供了方便,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下考虑,不断提高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共同发展,如何使两者整合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内涵并归纳了两者整合的理论基础,继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50-02
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同的专家和研究者对其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认知和情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还有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就是指为了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把多媒体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诸多要素,即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具体实施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理念的基本思想是把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成为新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综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工具,也作为学习对象融人到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并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呈现。这种整合融知识、素养、工具于一体,体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相应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可以概括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把有关英语语言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和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理、组合,共同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两个转变,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而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帮助学生在一定情景背景下,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传播学理论。教育传播学指出:教育传播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系统,把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文字形式、图解形式、数学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教育传播的模式。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开发或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无可取代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因其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等特点,能把图、文、声、动画等中的音频和视频形式与网络连接起来,并将这几种媒体形式进行逻辑连接,从而更丰富、更生动地传递知识,达到教育传播最佳效果。
(三)生理学理论。在人的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中,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使用比率方面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在注意力集中效果方面,视觉媒体要高于听觉媒体;在记忆效率方面,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存储更持久,学习效果更好。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图文并茂的知识呈现还是创设的各种仿真练习情景,都是最大化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也是其他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初形式,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形式。教师运用PowerPoint、Word、Adobe Flash、PhotoShop等软件,选取教材和多媒体素材库中符合主题的内容,编写演示文稿进行课堂讲解。教师结合讲解、演示来传授教学内容,而学生主要通过视听获取信息。这种教学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而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也明显优于课本+粉笔+黑板的模式。
此外,Acereader Pro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Eno则有丰富的听力材料,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可下载,可在线测试,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听力水平。各类针对学生专项技能训练的软件因其方便性、高效性,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二)积极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因特网,校园网,英语精品课程网站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后作业等可以组成一个学习资料库放到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依赖FTP技术进行上传,同时借助电子邮件或网络专设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个别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以就某个专题布置任务,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和网址,并划分小组,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后,相互讨论,撰写专题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的平台有三大类:学习系统(网络课程)、测试系统、网络辅助平台(管理系统)。这一整合层次是基于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将现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信息化处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光盘等立体形式,在学习的平台上跟学生实现交互性,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新内容、练习巩固已学内容、单元测试、人机对话、知识延伸。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BBS,微博、QQ群、微信群等也是当前学生课后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这些平台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交流,使英语的“教”与“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些数字化平台因其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成为了学生天然的语言环境,成为了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单纯把信息技术用作是教学辅助工具或教学信息的来源都是孤立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的整合的最大化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前提,以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为保证,在每个教学要素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优势,提升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贡献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 篇7
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呢?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火烧的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像圆明园这样的世界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想问,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
三、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见,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合作。合作交流实际上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的社会性的标志。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中,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怎样抗击洋枪队?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呢?等。其中网页课件的参考资料有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生可以了解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近代名人。例如曾国藩,有争议的大名人。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实现“教师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提高,实在可以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化学学科;多媒体;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逐渐走入了学校教学工作当中。计算机,投影机,实物投影,录像机等现已经逐步走入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也能达到学习提高、课程扩展延伸等教学目的。现就多媒体在化学学科的应用问题,总结一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一言堂”、“满堂灌”、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对初中化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化学教学中,既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极大地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的各种设施的不齐全,对于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说有很多实验就无法进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充分激发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两大问题:
1.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或学科教学论也要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应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2.软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由教师自己开发软件,但是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对这些软件还不大了解,或是对如何应用这些软件还比较迷茫。其实,只要让教师接触到这些软件并有组织的探讨,那么在一些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非常有希望的。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②“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10-25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讨06-12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05-25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6-0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07-09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讲座稿10-22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09-03
新课标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