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2024-12-08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共10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1

5、教育技术应用论文(1)主题: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格式:①首页是封面,封面上注明论文标题、参评学科、学段、作者姓名和单位、移动电话。②第二页起为正文,正文首行是论文标题(二号宋体或黑体),正文下空二行为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附上关键词,再打印正文(小4号宋体或楷体),文末附参考文献。页面为A4纸设置,Word格式(.doc)录入,正文部分(包括文末)一律不得出现作者单位、姓名。

论文标题: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

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评学科:小学语文

学 段:小 学

作者姓名:谢 春 红

单 位:无为县实验小学

移动电话:***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早已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整合时机,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

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就能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快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精神。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以其呈现信息的便捷,学习趣味的增强,难点有效的突破等优势,让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美景。但是,在信息技术广泛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感培养的忽视,情感交流的淡化,思维想象的限制,课堂生成的抑制等等,对语文教学原有的思想、方法、形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摒弃,使语文教学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回看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让我们不禁深思: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整合呢?下面我将以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体会,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准确把握整合时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环节,起着呈现、烘托、渲染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必须找准整合的适当时机,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什么时候实现整合?怎样实施整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种途径:

1、适时呈现,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适时地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心理期待下,其兴趣与热情自然迁移到后面的语文学习中。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首先展示课件,课件播放海风吹着尖利的号角声,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向海岸猛烈地进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波涛汹涌的恢弘场面,再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然后再让同学们说说大海留给自己的印象,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教师导入,那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的吗?想不想和老师乘坐海底观光潜艇潜到海底,观赏一下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样的问题导入,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善于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令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更新手段,突破难点 分析语文教学的难点,大致可分为这几种情况,一是文本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如战争题材、历史题材和科普类的文章;二是文本语言抽象,含义深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有限,无法理解体会。如:《狼和鹿》、《“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最后一段话;三是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缺乏方法和途径,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如今多媒体素材资源各种各样,表现力与感染力独具一格,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描写沙漠环境的词语和句子,说说感受。在学生生交流后,教师出示沙漠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茫茫”、“铺天盖地”等词语的意思。多媒体的呈现,加深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沙漠环境的了解,也为理解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创设一切可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提升其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我在教学《桂花雨》第二课时,学生分组齐读“摇花乐”、“思乡情”部分,教师说作者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有这样一段话:(配乐逐行出示),听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现在琦君住在美国,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前年她又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热泪盈眶:(出示图片和字幕)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让学生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理解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念之情。利用课件,升华情感,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4、资源补充,拓展外延 有些课文,文虽完但意未尽,这时我们教师更应该利用好网络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碧螺春》一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网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上网浏览这些网页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自助地从事学习活动, 如读一读清丽多姿的茶诗、茶词、茶曲,写一写有关茶文化的研究报告,在典籍文献中追随茶文化漫长的历史足迹,体会其特有的清淡、高洁而隽永的文化意蕴。网络的应用,对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之中,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更自主、更深刻、更灵活、更快乐。

二、合理掌握整合程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在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却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多媒体的过多使用,让我们的教学简单了,教师轻松了,学生浮躁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幅下降。语文学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科学整合,要讲实效、高效,要把握整合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整合要水乳交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看课件与内容的融合度,讲究实际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教

师找来《哪吒闹海》的动画片给同学们播放,孩子们很是开心,因为看着有声音有图像的影片比阅读文字趣味性强多了,结果却忽略了这是语文课堂,是要通过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来感悟人物形象。结果本末倒置,追求趣味性,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一定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可取的。

2、整合频率要适可而止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语文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应做到适可而止。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海底动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制作精美,我一张也舍不得删掉,于是课上我将几十张图片配着音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刚开始,随着一张张海底美轮美奂的图片播放,学生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叹,到后来学生观赏的兴趣明显下降,我发现课件的出现频率过高,对后面的教学帮助不大。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声像图片很新奇,但是过多地出现,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怎能没有审美疲劳呢?教师繁复切换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效益又怎能得到提高呢?因此,在采集整合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

3、整合难度要恰到好处 因为多媒体呈现方便,分析和展示思考过程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就增加了难度,忽视了教学目标,盲目的拔高学习的要求,拓展延伸往往不加节制。如我校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体诗《江雪》时,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诗意后,向学生发问:在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段视频,讲述了诗的作者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教师告诉学生,柳宗元当时被贬来到永州,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出示课件)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这种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拓展,过分夸大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每位老师都应对教材和学生深入研究,掌握好拓展的深度和延伸的广度,做到恰到好处。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4、整合要适时调控。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在整合式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成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

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调控。比如,在预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为了课堂教学需要拓展其他方面知识,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对这些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整合时机,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就能更快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自由地进入语文学习运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刘允平,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45.[2]韩庚灵.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G]//外国教育史.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216.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2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一些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看法:相对于单一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 为小学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 即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也无法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 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甚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反之, 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图文并茂, 形象逼真, 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英语单词horse, cow, hen等动物时, 结合多媒体课件, 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来猜, 当学生听到动物逼真的叫声时, 感到十分新奇, 争先恐后的说出答案。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情景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非母语的外语教学, 英语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语境。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交际活动情境, 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也就是说,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造出生动, 形象, 有趣的教学情景, 为学生营造出类母语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轻松学习并掌握所学外语知识。在教学At a farm这部分内容时, 我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出草肥牛壮的农场, 蓝天上白云朵朵, 还能听到鸟儿叽喳的叫声, 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真正的农场之中, 在这样的情景中再教授有关农场的知识, 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并记忆深刻。

三、突出重难点, 优化课堂教学

重点、难点是教师一节课讲授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可以帮助教师处理重点难点问题更加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如遇到需要强调的重点, 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内容通过使用计算机加粗放大文本文字, 或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当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时, 单凭教师的讲解会显得很抽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难懂的概念, 变得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如:在教学The story of rain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小水滴受热变成水蒸气, 聚集成云朵, 最后形成雨滴降落, 再次变成小水滴的过程。同时配有背景音乐和英文介绍, 让学生边看图, 边听并理解故事。并试着结合图片播放, 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小故事。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 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提高了教学效率,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 相对于小学的中年级孩子来说, 背诵英语单词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如果仅仅是通过机械的反复读来记忆单词的话, 不仅使学生容易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单词加上声音、图像、动画等, 让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记忆的效果会更好。在教授art room, computer room, washroom, music room, 等单词时, 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实物图片, 并配有英文发音, 学生既听到了标准发音, 又看到了有关图片, 同时跟读, 口、眼、耳多种感官相结合, 记忆起来, 效果更佳。此外,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如在教授Christmas, Halloween等有关西方文化特色的节日时, 学生可能不太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这些节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介绍, 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这样既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势, 然而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要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不能华而不实, 喧宾夺主,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 造成注意的浪费。也不宜过多过度的使用, 以致冲淡教学主题, 影响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搞得顾此失彼, 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成为教学的干扰源。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38-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做游戏和唱儿歌来激发兴趣,还应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渠道培养学生兴趣,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知识“动”起来,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呢?

一、如何理解整合教学

整合教学是个新的概念,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使它形成新的内涵,使用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教育理念,以此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把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使学科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整合的效果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思维;把英语练习融入信息技术操作中,既训练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意。

二、如何进行有效整合

(一)字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首先要学的是26个字母,字母学习的难点是识读和书写,在识读过程中学生会与汉语拼音相混淆,书写时会忘记字母的占格位置。一般教师会在黑板上画好四线格将字母写好反复领读,并纠正发音,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让学生看笔画和占格位置。这种反复训练的方式单调,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flash)将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制成优美的动画,比如,一节课学五个字母的发音和大小写形式,可以通过网络找一些与字母相关的图片,让图片下有几个按钮:字音、字形、笔画、笔顺,让学生通过抽象的图片发挥各自的想象,然后让学生操练按钮,出现该字母的各项内容。在做这些操作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练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看屏幕,当看到自己屏幕上出现字母时便大声读,让学生拿出四线格纸书写字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这样,在学习的同时也练习了电脑的操作。这样的方式能使枯燥乏味的字母教学变得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单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学生在学完字母后,开始学习单词,而这些单词对初学者来说是一大难题。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抽象的单词利用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的方式学习词汇。其次听声音看动画显示单词,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单词的读音、拼写及中文意思等知识,还可以将单词的元音或重音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单词生动形象有趣。

教学动物类单词时,当学生学会读写以后,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大量动物的图画,了解动物的差异和相关背景,并让学生制作有关动物的电子档案。这样既开阔了思路,又增强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对话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这可利用网络优势,让学生观看活泼生动的卡通动画,配上相对应的英语对话,让学生通过声音和图文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来理解新内容。比如在学习When do you get up?At 6:00时,我们可以让两个卡通人物来进行交际,这样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师生与教材的关系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灌输者,而是教学实施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运用网络获取最新的英语教学理论,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将文、声、图、动画和影像合为一体,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发现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可借助网络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来扩充知识,使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使其更全面、更科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师生可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多媒体和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只要我们能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激情。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4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学媒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但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教和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数英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六个实验班。

(二)研究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定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进行研究。具体方式以同学科互助,异学科互补,以实验班为基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方面使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渠道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确定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有计划的、围绕教材组织的信息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通过Internet或其它信息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收集、开发教学信息,最终组合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2)无计划的、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源。Internet 上信息非常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开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4、教育实验法。本课题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具体时间安排视申报结果定): 第一阶段 课题申报(2012.5-2012.6)

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教研计划。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课题培训(2012.6-2012.7)

研究小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有关学科整合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 初步探索(2012.9-2013.3)

1、全体研究成员制定工作细则和研究计划。

2、组织实验班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实验。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3、确定研究方向、提出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步探究。

4、举行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进研究工作,收集初期优秀成果。

5、课题资料组负责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课题组的重大事件和进展记录。第四阶段 深入研究(2013.4-2014.1)

1、召开课题研讨专题会,主要总结课题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汇总阶段性成果,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整合研究方面修改了前期的研究和不足,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明确分解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2、将实验由实验班向所有教学班辐射推进。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科和教师都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方案,要在本阶段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展示课,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

3、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在前面已取得成果的课题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组的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听取各兄弟校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们的研究经验。对我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第五阶段 总结思考(2014.2-2014.5)

1、制定关于结题的工作计划,召开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

2、撰写“信息技术与语数英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对课题组提出的整合模式进行修改完善。

3、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汇编。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专著、说课材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光盘等。

五、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水平较高的教学设计,典型课堂教学录相(2)较有水平的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成果

(1)有价值的论文和课件优质课。(2)本课题的实验报告,推广材料。①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实验报告; ②总结一批课程整合教案及课堂教学实例; ③收集课程整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六、课题研究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体研究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组负责人:郑源君

课题组组长: 计延增校长 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提供课题研究资金保障 课题组副组长:冯秀云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协调、指导工作

计斌 负责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指导

冯秀云 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实验班教师:盛霜霜 负责语文学科整合实验

陈丽萍 负责数学学科整合实验

材料员:

盛霜霜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5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6

阶段性小结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标准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长虹教育立体机的使用也给我们实施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组的成员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的有效整合问题,在情境教学方面,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情境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大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积极配合课题组课题研究,完成子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子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大量的课题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撰写子课题研究计划。

子课题研究计划有我们子课题组长吕超一负责研究制定,共分四大部分:

1、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3、主要措施,4、实施步骤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子课题研究的风向标。

二、加强了理论学习。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当代数学教育界的名家的著作和网上有关资料,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提高了理论素养,有力地指导着课堂教学。

三、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我们组的成员进行了Word使用培训、qq的运用以及PPT的制作培训、网上资源的下载、修改和使用培训,现在我们组的成员已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资料,使用qq接收和发送资料,使用qq群进行交流等。

四、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和促进,实行资源共享。

我们组成员根据分工,多次进行集体备课,每人精心主备了四节课,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说课、教学反思等内容,并且进行集体评议。在集体备课中,组内成员取长补短,每位老师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研究是为了运用,我们组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精心备课,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设计多样性、具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并且围绕数学情境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和交流,并且设计数学情境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撰写论文,总结提升。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人结合自己的子课题撰写两篇论文,送到区、市教育局进行评选,我们课题组进行结集处理。通过论文撰写,提高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七、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子课题还不够深入,实施应用信息技术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研究时间短暂,下一步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努力,争取更研究的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有力的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颍东区向阳中心校数学课题组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7

一、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 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完课文后,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 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 适当的让学生从网络中再多掌握些内容, 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学完《麋鹿》后, 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一下我国还有哪些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它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去发现。在课堂上, 学生们会说出:藏羚羊、丹顶鹤、金丝猴等许多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来。

二、融入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 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 尤为重要。近年来, 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 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桂林山水》时, 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美、水美、溶洞奇异, 但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为了让学生一览桂林风景,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 一幅幅桂林山水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 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 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音乐制造了氛围, 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泛泛讲读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学《琥珀》一文时,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了解琥珀是什么,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 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琥珀的形成, 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课后延伸, 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 进行排版和粘贴, 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 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讲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教学时, 由于某些文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仅靠单纯的讲读难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这样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学生尽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音响等电教手段, 让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观材料的刺激, 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理解教材的含义, 而且易能触景生情, 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威尼斯》时, 因认识的差异, 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意大利名城威尼斯那温和明媚、美妙庄严的异国情调。我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 先放一段“威尼斯游历”的录像, 然后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 再将各个重点场景的精美图片一一展现出来, 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整体把握, 在逾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 取得很好的感知阅读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 使内容更直观有效

制作直观有效的课件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 在40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整节课教学生字, 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 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教学“网”字时, 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 慢慢地缩小, 成了一个“网”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 直观演示识字, 学生的印象特别深, 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 教学效果较好。

五、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 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 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 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 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 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此来培养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此, 适时恰当地应用电脑媒体设施, 能增强视觉动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处于高兴状态, 对学习产生兴趣, 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 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 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 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实施课程改革的多年中,教师们享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快捷与方便,亦已强烈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那么,如何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呢?

一、创设鲜活的语文情境——感受语文来源于生活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声像兼备的课件,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美,营造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时,运用优美欢快的广场舞蹈画面《天蓝蓝》渲染气氛,画面是高原碧蓝的天空:绮丽碧蓝的湖泊,高原明净的天空,还有白色棉絮飘过的云朵。教师伴着这些优美的意境,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伴着画面、音乐,有表情地朗诵,沉浸在这诗情画意中,融入到作者抒写内心深处深情的呼唤、由衷地赞美的情境之中。再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刘和刚深沉、感人肺腑的歌曲《父亲》,伴以多媒体画面:冷清的秋天,饱经沧桑的老人肥胖的背影,幽人独徘徊的意境让学生体味深沉的父爱,深入品味作者的心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创设情境达到意境美、情感美、意蕴美,营造课堂良好的情感氛围,对语文素质开发,大有裨益。

二、有效化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实现语文意象的再创造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写景美文中的画面、叙事性文章中人物形象,教材中都是以静态的、写意的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利用粉笔、黑板、普通的教具等传统手段把这些内容动态化,激发学生学生思维转向活跃时,却常因手段的限制感到一筹莫展。此时可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把难以实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效化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节时、高校地达成教学目标。

动态的事物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色彩斑斓、生动丰富的画面,将枯燥内容形象化,将静态对象动态化,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在教学《航天飞机》时,在导入新课时,课件出示“航天飞机”四字,让学生自由点击其中一字,出示航空航天有关知识的趣味选择题,学生选做,激趣。接着让学生结合图片,识别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加深了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认识。再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说到旅游,你们有时间可以与父母一起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风景如画。接着出示一组庐山云雾画面,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再出示课件:“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_______。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_。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__;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_________。”让学生结合课本语句完成填空,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象,化呆板为鲜活,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化解了语文教学重难点,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助因材施教一臂之力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观看相关电影片断,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林冲忍无可忍的情境,洪教头咄咄逼人的鲁莽,在痛快淋漓叫好声中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点评,一方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影视作品的长短,从而熟悉课文,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再如教学《推敲》一课后,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用多媒体打出,同时出示“到、吹、过、绿”等动词,让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好处,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吹过江,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

利用多媒体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如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囿于课文观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若用多媒体将有关报刊杂志上的新鲜时文,比照阅读,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进行比较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写作,又使课堂洋溢着时代气息,适合时代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达到从传统小语文走向现代大语文。同时多媒体教学远优于传统教学,不仅可加大课堂容量而且也在于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教师可以设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抢答题、答辩题,采用一题多解、改错、讨论、自测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和美好的前景,广大一线教师必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使学生由依赖课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由依赖教师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使语文教学健康愉悦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9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 小探

音乐课程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课程。音乐以音响为媒介,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作用于人的听觉,沁入人的心灵,激起人的情感共鸣。音乐教学使学生浸润在充满艺术美的音响中,愉悦身心,满足情感需求。

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课程相整合有利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提高教学效益,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建立个性学习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教育价值。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促使音乐课堂变大、变新、变活。

一、容量扩充、教学优化——促音乐课堂变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音乐教师将每一段音乐配上一幅电脑扫描的山水画,画中的诗意与画外的意蕴与音乐具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弥漫性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此曲具有的深邃意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和遐想的艺术想象与联想。如在欣赏《国歌》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唱国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体验性教学模式产生的效应,运用多媒体手段采集大量纪实性真实的历史文献,再现曲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现实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缩短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内容的历史距离,中断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艺术作品的角色,唤起学生的心理与情感的响应,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热情。

二、意境创设、方式创新——促音乐课堂变新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音乐学科教学与学习目标、评价方式与手段等提出了建立新的信息化课程的理念,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程的若干途径,为新的音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勾画了整合后所产生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本人在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实践性与探索中深感,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不是多媒体功能的密集和叠加,而是1+1大于2的整合功效发挥,是利用其整合的功效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教师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音乐学科教学规律恰当地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例如:在欣赏古筝曲《渔

舟唱晚》时,音乐教师将每一段音乐配上一幅电脑扫描的山水画,画中的诗意与画外的意蕴与音乐具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弥漫性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此曲具有的深邃意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和遐想的艺术想象与联想。例如欣赏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本人在课前布置了音乐信息收集任务:什么叫交响童话?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队基本乐器组的划分?作曲家简介等一系列音乐常识与知识。学生要完成音乐信息收集任务需要从不同的领域去查询,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音乐课上,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在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认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力。又如: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赏析和评鉴等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在课外收集大量的信息,主动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伴奏、乐器知识,甚至京剧的历史沿革,风格与流派的形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活动实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建立富有个人学习意义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三、教材得激活,效率就提高——促音乐课堂变活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

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

民间吹打乐《鸭子拌嘴》是新教材的一节内容。乐曲生动描绘了鸭子在争食、嬉戏、拌嘴时的情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听赏、创编、学唱、歌舞这四项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情绪,并对乐曲《鸭子拌嘴》进行再创作。本人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利用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此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对比变化,使学生正确感受《鸭子拌嘴》的音乐形象。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运用歌曲、动画等视听资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多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借助电脑中丰富形象的声音动画的展示来欣赏音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情为景、化抽象为具体。此学件属于“交互式”,在“随意节奏”这一界面,学生根据各种鸭子的动作,任意选择、拖曳2/4拍的节奏组成两小节的节奏型,再模仿鸭子的叫声,感受他们

不同的情绪,为欣赏作伏笔。

人机交互的友好课件,使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刘俊霞 篇10

本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一、探究的主要方面方面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不必要的环节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控制,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四)解决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学软件把这一规律设计成电脑动画,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规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五)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有差异的学生以有差异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差异的数学,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困生被动消极地跟从。这样,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要求也就无从谈起了。现代教育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例如,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钮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张扬了个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

二、具体实践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前两天我亲手为我的儿子缝制了一个小椅垫和一个小枕套,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这两件作品呢?”在学生们的一致响应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们展示出了两件作品的图案。学生们口中发出了“哇”、“哦塞”的惊叹声。此时的学生已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了,兴趣盎然。紧接着有学生说:“如果给它们缝上花边就更美啦!”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在哪儿缝花边?”“买多长的花边?”“怎样计算?”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了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因为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学习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绘图、解决问题等)、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之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指定的顺序及时调出检测题,选择相应的答案,有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计算机中设计了A、B、C三层练习题。A层:基本题。让学生利用长、正方形周长知识进行选择和判断,并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B层:变式练习。利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C层:思维训练题。这一练习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在每一层练习中,计算机中都设有提示和帮助两个按钮,点击提示按钮,计算机将会告诉学生如何利用键盘和鼠标操作每一层练习题,点击帮助按钮,计算机将会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给学生化定界线,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练习题上机操作。学生每做完一层练习题,计算机都会给出相应的成绩。当学生做完一层练习题之后,还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自由选择其他层次的练习题。

上一篇:对待子女 父母要提前打成教育的“一致性”下一篇: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