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2024-06-13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1

摘要: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 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络环境,知能整合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 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可能。历史学科其特性在于内容丰富, 涉猎领域广泛, 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的思维方式,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尝试着针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一堂教学课, 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具体表现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使干巴巴的历史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开始, 我没有去讲太多的知识, 而是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的视频作为开场, 学生看完之后不仅对本课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而且通过看教材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的要点及答案都能整理出来。学生不仅会思考问题, 还能根据所看内容发现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的含义本身非常丰富, 而传统历史教学却淡化了历史的多重意义, 使历史课变成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说教。网络教学极大地克服了历史教学上的这一缺陷,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看书思考阶段, 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事先做哪些准备呢?这一问题一提出, 立刻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了茫茫的大海上, 学生各显神通, 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我又不失时机地点拨, 学生顿时领悟到郑和的伟大、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情感渗透

使学生在情感震撼中, 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新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方面, 特别强调, 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 采取一切有效手段, 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 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讲对外冲突时, 讲到了澳门问题, 我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歌曲《七子之歌》, 大屏幕一显示, 稚嫩的童声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音乐结束, 老师紧接着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作“妈港”?等学生弄明白之后, 再问, 我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了没有?层层提问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使本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 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学生没有任何直接经验的历史概念, 仅凭死记硬背不仅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还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运用多媒体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往在讲郑和航行路线时, 学生由于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 所以讲半天也弄不明白, 这次在制作课件时, 我运用FLASH设计制作了一幅地图, 然后画了一艘小船, 让小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航行, 并且标出了所到地点。这样, 学生在了解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同时, 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航海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

五、知能整合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 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新课程要求, 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体现出来。在学生学完本课内容后引导学生归纳: (1) 明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属于友好交往; (2)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 倭寇入侵, 倭患猖獗, 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 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 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 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然后运用示意图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 从而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体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2

历史科组:朱铁甲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仅就应用计算机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三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类型,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体教学(Hypermedia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设备呈现教材内容,以及进行展示资料,模拟情境,提出问题,评定答案等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超媒体教学则不仅包括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与学习活动连结起来,提供浏览检索工具,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可以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自己的学习系统,以及进行相互交流.这三种类型实际是反映出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机演示发展到各种设备的联机操作,进而发展到运用电子技术创建编辑环境,形成所谓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ICAI),使学习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其基础设备是计算机,其关键是计算机课件的编制.在编制历史课件时,要确定教学课题及其重点内容,选择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编辑课件脚本,设计界面图形,连接方式,流程控制等,还要在制作完成后进行预演操作以便验证,加以修改和补充,并熟悉课件演示的方法和过程.历史的多媒体课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要点归类,练习巩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的实用材料,在课堂上即时使用;或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下自学.当前也有一些计算机公司制作和发行历史教学的软件,如备课系统,教学课件等,在使用时要注意进行再编制,以适应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二)网络教学

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一大促动.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1].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验,虽然刚刚起步,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师也在进行着网络教学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网上参观.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2.网上阅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3.网上搜索.结合教学内容和重点,选定关键词,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和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搜索.网上搜索要有具体的目的,但无论是进行资料查寻,汇集,还是进行资料加工处理,都是把网络的搜索作为工具,是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为了理解信息而对其熟练地进行组织和处理.在历史课堂中能够存取和检索信息是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处理网络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使他们在存取信息后有够进行分析和整理” [2].4.网上讨论.这是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的方式.利用有关网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园网的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以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在这种虚拟的网络论坛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甚至容许学生以化名登录,在讨论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网上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现场在线介绍和交流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6.网上答疑.教师利用网络的论坛和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电子邮件,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这样就使电子邮件具有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反馈的功效,成为师生联系的又一通道.7.网上课堂,即“空中课堂”,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录像,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或是在网上同步进行.网上课堂既可用于远距离教学,实现异地,异校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校内进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各种选修课的教学.以上所举的这些网上教学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中运用;既可以用于集体学习,也可以用于个人学习.另外,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进修等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的.例如,历史的教师开展网上备课,可以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商议,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现在有不少省市的历史教研机构已经建立了教学网站,汇集各种历史课件,提供给教师进行备课,这样就利用网络技术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过去的“人自为战”,转变为“大兵团作战”,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二,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教师反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进行文字处理,但能够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利用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源的还只是少部分[3].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操作设备和演示课件时手忙脚乱,遇到技术障碍时束手无策,讲述与演示不协调甚至脱节等.这些都说明,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态度.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4].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进修,加强实践和总结.这里,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亦是如此.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才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首先是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国外的学者认为:”历史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性质对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充分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就要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传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认识到历史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5]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2.合理设计.无论是单一课件的编制,还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设计,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把设计工作做得科学而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简明清晰,而不是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3.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如果过于偏离教学重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所以,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上网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4.综合使用.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5.调动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学实际也反映出现在的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等技术上是学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6.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是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并且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以及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或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进行学习.从教学理论方面讲,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引自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2]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Routledge,London.2000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优越性;注意问题

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与课程学习要求快速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大大帮助历史教师实现这一愿望。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必要性

历史新课程的要求是:“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育专家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越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并快乐着

一位哲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动。由于传统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其结果是讲者乏味、听者索然。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我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录像片段,配合解说,很快就吸引了学生,而且通过观看画面,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调动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历史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在讲“西安事变”时,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1.张、杨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如何?

3.小组讨论:蒋介石杀了那么多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资料,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填鸭式”教学不行,计算机唱戏更不能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信息技术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作用。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而如今我在期中督查时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坐在凳子上,手按鼠标点点,学生看着画面,听听笑笑就完了。随后他进行了课堂提问,学生一问三不知。这位教师当时非常尴尬。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紧扣教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一些情境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教学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外表漂亮不够,课件实用方行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表面。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的印象虽深,却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这样的课件其实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信息技术与现代历史教学整合初探 篇4

一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 可以运用音像图画等直观材料, 实施再现教学

简单地说, 历史就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不可能再现、重演。那么, 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各种文物、文字及音像资料, 而传统历史教学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 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干巴巴的讲述, 使学生误以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 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 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实施再现式教学。

开课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好日子》, 同时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银川市貌发生变化的图片, 银川市的变化日新月异, 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由此导入新课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材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为此, 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视频资料, 让学生走进历史 (视频结束后) 结合课本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如此一来, 既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解答材料题型的能力。

可见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多种形式, 实现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 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学生既可以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 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发现问题进行思考, 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再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 同时容纳大量史料, 做到知识重点清晰, 从而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这些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二在网络历史教学中运用内容丰富的历史网站, 大大扩展教学空间

如何让学生感知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呢?单凭教师所掌握的那点有限史料, 根本无法满足对历史学科有浓烈兴趣的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那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 利用网上的资源教师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还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 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网上的资源虽不能说应有尽有, 但可以说极为丰富。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 我通过互联网查找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 根据史实分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作用。在《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补充了从网络中搜索到的有关史料图片和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有这样的顺口溜——“头遍哨子我不买账, 二遍哨子我伸头望, 三遍哨子我还慢慢晃”。使学生充分理解“穷则思变”, 小岗村农民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摆脱困境的?看看这些网站, 不仅可以学到外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试题试卷, 下载现成的课件, 还可以学到制作课件和网页的技术。其次, 众多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个人业务进修的平台, 也为学生课余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学习, 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开展研究性学习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 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而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就增加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感知历史, 还要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但学生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对于一些需要亲身实践的研究过程无法实施, 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文化古迹很少的地区更是如此。而我们通过互联网络, 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更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师生之间的研究交流。

在讲授完本节课后, 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 要求学生登录网站, 收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己所在的城市 (银川市) 发生巨变的图片、音像资料, 请父辈谈谈对改革开放的感受。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 历史与现实是紧密关联的。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解各种信息, 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 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求教师的指导。

综上所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 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 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信息,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现代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且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证明, 在这种环境里, 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避免“人灌输”变成“电脑灌输”, 即把教学内容简单地制成课件。因此, 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发挥优势, 要以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发展为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发点, 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弥补不足, 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 不能喧宾夺主, 主要还是要围绕着教学实践来选择设计多媒体信息,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所说:“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5

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孙秀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本文拟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课程整合的过程离不开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应用了双主教学模式,教师者对教学活动起组织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历史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的统一》这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的整合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了如下问题:“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是不是侵略行为?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版图建基于秦朝吗?”、“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我从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让学生获得探究、发现、解答后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环境中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可以使用所学方法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累知识和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6、教师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电子板书的形式总结全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发掘德育切入点,升华主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因此学习历史要与现实、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媒质,使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动积极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展现历史珍贵的瞬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启发其想象和思考,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摆脱了被动式地接受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探究发现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有效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的优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信息量比较丰富、合成性比较强,同时还有较强的交互性,它的使用将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内涵、以及结构变化巨大,能够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有益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他们主动学习、愿意学习。

虽然信息技术有这么多优点,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直接看到和感受到历史的画面和历史的存在,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但还是会有美中不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某位教师在教授“冷战中的对峙”时将涉及到冷战的相关知识要点全部都制作成了课件,如历史背景、意义、成因、国际形势、引发问题等,同时将相关知识要点所对应的照片、评论、资料等都做了链接,并把多个相关视频嵌入到了课件中,这个课件的知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生动、具体,总计四十余页。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明了、知识点过多,整个课程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讲说,学生跟不上老师飞快的思路和大量的灌输,这种方式方法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教师都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先把问题交于多媒体,然后再返回来去考虑整个教学安排,但这样刚好主次颠倒了①。

(二) 画蛇添足,生搬硬套

部分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把一些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小问题制作到课件上,把一些应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复制在课件上,将原本简单的教学过程越改越复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选其精华,挑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应让学生分得清主次,而不是混淆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这种胡乱混淆、盲目抄用,只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更严重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压力。

(三)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

这是现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上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不易处置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当前还盘桓在单纯的演示层面上,欠缺加工与再创造,不重视抽象归纳,忽略思维指点。信息技术资源无法与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收效甚微。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其是有效的辅助,并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必然会出现一定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不注重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过多的关注。

二、解决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层次分明

某位教师在讲授“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图片来讲述“九色鹿”相关的故事,接下来进行了补充说明:投影中的3幅漂亮图片是源自敦煌石窟257号窟内的壁画,然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敦煌灿烂文化的影片,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与自己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并思考敦煌文化有哪些艺术价值。通过具体的视频,敦煌丰富多彩的壁画清晰可见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且伴随着悦耳动听、恰如其分的解释说明使敦煌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崇高与伟大。最后让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总结归纳:它是我国的艺术宝库,现在国际上都有人着手研究我国的敦煌艺术等②。

上面讲到的教学实例中,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图片到视频,以及最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结构明朗。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使信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真正体现重难点问题,切实为教学服务。

(二)加工创造,突出重点

某位教师在讲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后,就开始讲关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与汉人的区别,他们生活在元朝之前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影像介绍了蒙古族的发源地、生活习俗、经济发展情况和各个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一些视频、图像、背景音乐,依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搭配解说而制成的。这样声情并茂的画质不仅能把较多资料呈现给学生,塑造历史的气氛,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概念时,资料集中,明确精准,省时省力,使教学的进度加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从而明显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能力对资源进行搜集、分析、重组和加工使其更適合要求,以缩短历史和现实的差距,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有效互动,激发火花

有的学生对于科举考试相关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熟悉当时的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关小游戏的设置以导入课程,比如举办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等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兴趣。然后,教师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则能够更容易理解所讲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讲解历史,指引学生按照一定的问题设置搜集答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帮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显了该课的重点,并给下面更好地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做了一个十分具有成效的铺垫。

三、结语

在历史授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双刃剑”,强化该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应遵循有利于教和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原则,努力探索,取长补短,以使历史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具有活力。

注释:

①朱海涛.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6):38.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7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课内容离现代久远,穿越时空,有的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如何使教学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史教学内容,一般很枯燥、抽象,学生不易配合参与。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久远的东西呈现出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秦汉文化史”一课,我课前收集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介绍华佗的医学成就时,把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生动展现东汉名医华佗为减轻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刻苦钻研,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研制麻醉药剂麻沸散的经过。这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令同学们感动不已。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自制课件复合活动式“五禽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面的医疗体操动作也激起了学生在课堂中模仿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忘我地投入,改变以前厌学的局面。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东汉名医华佗有哪些成就?学生都愿意举手回答,回答很全面,而且也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二、内容点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我们应运用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插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把每个小问题逐个击破,然后再把内容串联起来。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进行灵活、合理地整合,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利用信息技术不是老师就不管了,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是应该对课堂进行总体把握调控。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流互动的功能,创设情景,挖掘学生自主自学、思考和分析的潜能。

三、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

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有效利用时机,避免受教育者走马观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积极、有效、活跃的课堂氛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现代技术能展现出大量的图片、表格等信息,要避免学生不断地欣赏图片而忘却了本课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战略大决战”时,不但要把基本史实用地图、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要善于运用图片理清脉络,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图表的方法,通过了解战局的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德育

空洞枯燥的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非但不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举要的灵活、直观等特点,则使教学中渗透品德教学的情形大为改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而积极主动参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犹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述“唐朝的经济”一课中,介绍先进农具曲辕犁,使用绘图工具制作“曲辕犁”。刚一展示,学生马上反应说:农村很多地方仍使用这种犁。我因势利导: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这种铁农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学生们积极看书回答:唐朝。我再次提问:“我们现在仍使用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农具,你有何感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回答: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太落后。在肯定学生正确认识的同时,我又乘势指出:我们自然应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骄傲和自豪,更应从现在起、从自我做起,争取早日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面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种由事入情的品德教育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情感升华,达到共鸣的境界。

五、教学课件要灵活、实用

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利用课件进行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教学课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学生喜欢什么,如何呈现,有何效果,学生如何活动等都要涉及其中。另外,还需要教师掌握好信息技术,课件软件的使用、绘图工具的使用以及上网收集材料等,都要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制作的课件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许多资料不要我们自己会做,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收集和整理就行了。我常使用的资料有《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等。只要我们多留意,把需要的资料收集保存,利用起来就很方便了。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8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文献方面, 在万方数据库中, 输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作为主题, 共搜到从2003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382篇, 其中期刊论文333篇、学位论文45篇、会议论文4篇。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出十多年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趋势, 我们将历年的文献篇数绘制成走势图, 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2010年以来, 文献篇数陡然增长。这333篇文献在公开出版期刊的分布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27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有23篇, 《教育信息技术》有11篇, 《考试周刊》有12篇, 《历史教学》 (上半月) 有4篇, 其他的分布在《教师》《读写算》《新课程》 (中学版) 等许多杂志上。其中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8篇, 占文献总数的2.40%。在这些文献中, 叶小兵教授的《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引用率最高, 具有奠基意义, 成为该课题研究的经典文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现有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研究者认为, 信息资源的科学性, 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需遵循的首要原则。[1]网络资源纷繁复杂, 难免良莠不齐, 教师和学生在选择网络资源时, 要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此外, 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整合应遵循目的性、时间性和指导性原则;[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核心。避免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了双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辅助性原则。[3]这些原则的提出, 对规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带来的教学风险,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对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方式的总结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运用方式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称CAI) 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它的特性也决定在历史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字、图像、数字等信息比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4]正是基于这些特性, 叶小兵教授指出, 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来实现的。[5]网上参观、阅读、搜索、讨论、展示、答疑、课堂等网络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6]其他学者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分析。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存在教师简单地把多媒体当作演示工具、盲目增加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等错误。[7]这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起到了规范和警示的作用。

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

针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有学者提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其与历史教学加以整合, 创建一个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8]也有学者提出构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CAI模式, 即教师单机的演示模式, 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 将信息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过程中。[9]还有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体验, 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为五种教学模式:课堂演示模式、情境学习模式、随机学习模式、资源学习模式、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模式。[10]当然, 以上各种教学模式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以服务于历史教学最科学、最合理的需要。

4. 信息技术促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教育教学的变化, 学者和教师普遍认为, 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原有的教科书观念和课程资源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 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 历史课程资源被分解为六类: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 将互联网列入了课程资源, 并指出收集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 实现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直接、全面、迅速的了解, 实现了共享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优势。课程标准的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 是历史课程时代性的体现。

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以及课程资源观念变革的背景下, 有学者探讨了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整合和最大化利用的策略, 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下, 我们建立数字电子化的乡土课程资源, 例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等, 突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地域特色, 打破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空间局限性。[11]

5.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2012年2月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在“专业知识”层面提出, 教师要“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实施”层面, 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这对教师提出了掌握信息技术最新动向、提高自己教学技术的要求。同时, 信息技术加速了学科渐渐向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学科与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知识并应用于教学中的能力。[12]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职后研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视以及“国培计划”的开展, 历史教师充分获得了职后培训的机会。其中, 网络在线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打破了时空界限, 能够让教师在课余或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聆听高端的学术讲座, 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并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在线研修, 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历史教师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也是信息技术带给历史教学的一大变革。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1. 对如何规避教学失败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时, 如何规避教学失败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历史传统教学产生的问题时, 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例如我们在运用过程中, 不能够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 过度地运用信息技术,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但是某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 简单地将完成教学任务寄托在信息技术的身上, 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不能将自己的讲解、引导与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出现人被机器所控制的现象, 让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网络中自学而不监控, 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向;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有的没有经过价值判断与考证, 错漏之处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引发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 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对于这些有可能带来历史教学失败的风险, 广大教师有所认识但是缺乏有效的规避机制的研究, 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对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课堂上, 历史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资源提供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更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在历史课堂中的信息共享机制里, 如果把普遍意义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抛开而谈, 教师和学生还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课堂上使他们已有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并进一步获得发展?这些问题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3. 研究缺乏层次性

在原有的研究中, 研究者大多从我国历史教师的整体素养情况出发思考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问题, 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等历史教师的教学特点, 缺乏层次性、精细化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 不同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具有层次性, 而且限于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成效, 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这种分层的、有强烈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在目前看来还相对匮乏,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对未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展望

信息技术带给教育教学的变革有目共睹, 而且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趋势也毋庸置疑。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信息设备的进一步更新都将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气息。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中, 对人的研究———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从目前历史教师的素质结构看, 大多数的教师掌握简单的基本操作, 能够进行数据、图形的处理, 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编辑, 或更为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薄弱, 况且广大历史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了解较少, 无从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 需要加强职后历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 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以应对风云变幻的变革趋势。

另外, 还需要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最大基地, 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课程设置上要重新思考,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及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考虑如何构建有效的、实用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课程, 为历史教师队伍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杜娟.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袁凌云.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董艳.陈锦模.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

[4]单倩.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6]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历史教学, 2003 (9) .

[7]徐丽君, 董立英.关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8]林炎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刘成业.构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CAI模式[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2004 (5) .

[10]李卫东.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1]黄凯洲.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3.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9

一、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重要性

1.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利用影视资料, 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动静结合的多媒体素材的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 营造历史情境, 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剖析历史事件, 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在历史传统教学中, 往往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来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却经常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色、声、动感相结合的优势, 可以使学生观其象、闻其声, 从而更快、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

3.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增加课堂容量,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历史新授课教学中, 基本史实和一些较难表达清楚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等可以在课前收集筛选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一方面能拓宽视野, 另一方面材料丰富, 论证准确, 省时省力。在历史复习课中,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复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效果, 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 找准整合点, 提高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性。所谓“整合点”, 通俗来说, 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1) 导入新课, 走近历史。教师展示纸币实物并出示PPT (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钞票图片、实物) 。学生思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个国家?整合点:将实物和图片媒体整合起来, 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触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快速融入课题环境。

(2) 策划展览, 感知历史。教师出示唐宋时期经济成果图片, 引导学生策划展览。学生结合教材, 合作探究, 将图片分类, 布置展厅, 拟定各展厅的主题, 并说明分类、命名的依据, 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整合点:PPT图片与文本知识的整合, 图文结合形成放大效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图片归类整理, 厘清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成鲜活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3) 分析原因, 解读历史。 (1) 教师出示《耕获图》, 播放《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然后小组展示。 (2) 教师演示经济重心南移的动态图及“苏湖熟, 天下足”、“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总结提升。学生由此加深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整合点:将文本与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有机整合, 补充静态文本所缺失的动态信息。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性, 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 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抽丝剥茧、深入理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从而轻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4) 出谋划策, 感悟历史。教师播放MTV《南通好家园》, 请学生为南通快速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出谋划策。整合点: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心理情感点有机结合。设计意图:通过入情入境, 引起学生心理共鸣, 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增强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认同感。实现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达到知行统一。

(5) 总结归纳, 结束新课。

(6) 牛刀小试, 当堂反馈。用抢答、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再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神奇。

从这个课例中, 我们可以发现:整合点可以是知识点, 也可以是支持能力发展的过程和方法, 还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或结尾处,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一节课中可以有几个整合点, 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寻找“整合点”的落脚点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因此, 我们要找准确的整合点, 做精彩的整合。

2. 剖析整合点, 提升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层次。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低级层次是情境激趣, 即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这一层次的整合点容易操作, 使用广泛。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中级层次是突破重点难点, 即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整合点”落实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本身, 使“整合点”直指课堂教学核心, 优化课堂, 突破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瓶颈”。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10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历史课堂后,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 包括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 优美动听的声音, 色彩鲜艳的图片, 生动的文本文件等, 给学生提供或设置历史场景, 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历史, 并把他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真正变成历史的主人,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中, 制作了一幅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 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 统一天下的过程, 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 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 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学生如临其境。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引发出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2.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更好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难点, 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距离学生是遥远的, 单靠传统教学方式, 很难让学生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使学生更具体地, 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感性的材料, 使枯燥的历史概念直观化,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 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 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 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既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认识, 又便于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创设情景,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 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 喜欢就事论事, 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 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探寻规律、启迪方法。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 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 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 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 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增大了课堂容量, 增加了学生信息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 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并且字迹工整美观, 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 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 信息量增加约20—30%, 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 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 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5.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使历史再现, 加大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人。授课中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挖掘历史所蕴涵的思想素材,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在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中, 心灵受到震撼, 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 我补充了一些儿历史图片:砍头、杀人取乐、杀人比赛、活埋等图片, 这些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触目惊心, 加强了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 然后播放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 使学生认识到日军的凶狠残暴以及法西斯的丑恶嘴脸, 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加强了情感教育, 从而使学生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切忌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 教学密度过大, 屏幕切换过频。繁多的资料只能使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多余的动画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时间在这些因素的白白流逝, 教学的重点、难点未得到解决, 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在多媒体演示教学中,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11

摘 要: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里有许多繁杂、不好阐明的历史知识点,只凭借老师单一的言语分析是难以奏效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契机,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缺陷,使学生获得更形象、更直观的历史知识。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科目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结合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

兴趣是学好历史科目的前提。在初中的历史授课中,唯有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科目的有机结合,可以应用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致。例如,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播放《鸦片战争》电影的相关情节。如此,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沉重的历史情境,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当时情势下,林则徐是如何销烟的。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可以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每当学生遇到历史知识重难点问题时,通常难以自己解决。此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分解难点。并且它可以给学生创设直观的过程,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有效地得到刺激,强化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更透彻地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重点,而战争最后是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让学生关注的热点。但是,单靠老师用言语讲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要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要了解的战争片段并让其展开思考及研究,那么,学生则能够明晰、直观地看到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对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并且,凭借课件交互功能,能够突破空间的束缚,动态展示历史战争的全过程。如此,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战争的全过程,从而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科目的有机结合对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金兰.如何运用多媒体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4(52).

[2]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12

一、合理确立教学主题, 增强教学目标意识

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策略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服务于教学内容的, 故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就要围绕教学目标, 开展“主题化”课堂教学。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 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 往往也是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

在设计《抗日战争》活动单时, 根据历史学科思想和历史课程模块专题式的结构特点, 采用“一课一中心, 一教学内容一主题”的“主题教学”策略。课程标准将抗战史归入政治模块之“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具体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政治模块的核心价值是:民主代替专制, 法治取代人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我根据课标理念、模块思想和单元价值合理确定了《抗日战争》的三维学习目标, 并以“全民族的抗战”为课时主题, 设计了四个专题活动:“太阳旗下的罪恶”———认识日军的滔天罪行;“众志成城, 共赴国难”———探究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对抗日战争的反思。

二、用好用活教材, 合理开发整合教学资源

知识的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有些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时缺乏系统性, 冲淡了情境主题和主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用教材教, 精选恰当的史料创设整体性的教学情境既是教师课程教学理念是否真正转变的体现, 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首先, 要用好用活教材,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 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学习活动“在数轴示意图上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或罪行”和“阅读课本归纳整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主要活动并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其次, 要精选恰当的史料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并非意味着要让教材牵着走, 我们要依据课标, 依托教材, 合理开发整合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学习活动观看视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大事件及其根本原因观看视频 (抗战的胜利) , 列举抗战取得胜利的力量要素, 小组讨论分角度归纳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观看图片《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等, 思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地位。观看表格《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统计简表》, 思考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结合, 拓展教学思维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 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 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在“以学为主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学习模式中, 教师以“创设情境→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总结评定”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拓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国民政府的抗战”时, 要求分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四大会战》表格, 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学生提出“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失败是由于他们不会打仗”的观点。我及时介入, 向学生介绍国民政府提出的“持久消耗战略” (“积小胜为大胜, 以空间换取时间”) , 帮助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作出正确评价:四大会战尽管相继失败了, 但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同时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四、注重教学技术优势互补, 促成整合相得益彰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 任何先进的教学技术都不可能取代它, 而只能够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与活动单都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 各具特色。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容量大但是制作内容不能复杂, 要有所取舍;活动单集“学、研、考”于一体, 可操作性强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在二者整合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不能冲突。如用多媒体技术去展示图片、视频资料、知识结构小结等, 那么活动单就可以以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为主。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原则是要因人制宜, 因课制宜, 应是锦上添花, 而不能喧宾夺主。多媒体技术与活动单导学的有效整合, 要做到相得益彰。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活动单导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 更是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模式适应了课堂教学范式由记忆型 (内容中心模式) 教学文化到思维型 (任务中心模式) 教学文化的变化, 体现了“为学习设计教学”“为学习者的学而教”的理念, 必将提升师生的历史素养和信息素养,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进而大大推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金海清.小课堂演绎大课改——活动单导学实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2]黄牧航.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三个层次——兼论2005年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命题的主题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 2011 (4—5) .

上一篇:抗菌药物耐药率下一篇:信息资源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