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2024-06-25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1

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 集文本、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于一体, 以其强大的直观性、表现力、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指导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特别是90后的学生,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 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 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 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 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 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 我想对您说……》等作文, 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 可在《烛花里的妈妈》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懂你》的视频,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写作欲望被激发, 情景之中进入角色,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当然, 要写出好作文, 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作文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 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 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到园地, 不必经过老师的审定、筛选、淘汰, 可以直接上传, 与同学、朋友、老师、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以把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这些积极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再写上一两句评语, 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涨都难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保持。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因此,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让大自然陶冶他们的心灵, 进而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让学生贴近生活并把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但同时又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 变“不能”为“可能”。如用视频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 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数据服, 通过数据服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一下海浪的撞击和海水的温度。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 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4. 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机的。

在作文指导中, 如果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那么,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多媒体设计的情境, 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 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 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等。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 想象也使作文丰富,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是“教师批改”, 即教师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辞辛苦地在每一篇习作上写上评语,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 再发给学生;但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早已失去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学生互评、自评”, 即首先向学生出示作文评分标准, 并联系题目略作解释。然后教师朗读或印发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为例文, 按照评分标准分项评分并作解释, 再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 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语。接着把每组收上来的作文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评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学生批改作文提供示范, 使他们掌握评改标准和方法。

传统的作文修改方法是:因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 故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或是修改后重抄一遍。但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 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 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教师朗读或印发范文, 然后指出范文在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值得借鉴之处, 也指出文章的缺陷, 并作升格指导。

但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这些例文评改与学生实际评改脱节, 既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佳, 导致作文评改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以往的作文评改, 教师的活动居多, 学生的参与太少,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欠缺。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实物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使学生“眼见为实, 动手为真”。可取得作文批改、修改、评讲“三合一”的功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自然是改出来的, 多媒体写作课的优势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从批改到修改、评讲的全过程。在交流评议中,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以接受别人提议, 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 可以取长补短。

有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三篇作文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 , 让多名学生用不同修改符号或不同颜色笔迹逐一进行修改, 直观地指出哪些用语不当, 哪些句子不合语法, 谋篇布局上的适当与否等。师生共同交流每一篇习作的选材、结构、议论、抒情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以及存在不足,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同时把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 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然后, 教师又展示了几篇习作,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再相互评价, 在讨论中提高, 在评价中进步。这节课,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又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改作文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作文单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法, 扩大了参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变单纯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感情交流为多向的交流, 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时, 这种方法统一了作文评改的标准, 加快了评改的速度, 缩短了评改的时间, 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如果评改效果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很快提高。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是大有可为的。它以富有成效、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等鲜明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纸的教学方式, 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信息技术将在作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陈玲, 刘禹主编.信息化教学系列·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2

常德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 毛光贵

内容摘要:

利用网络,收集和展示学生习作,培养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学生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多读名家作品。为了深入引导学生,我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小荷露尖》班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作文交流的容量。利用版主的修改权限,我还进行即时评改,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现自我。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作文教学、整合、体会

新世纪快速渗透的信息网络、激烈涌动的知识经济,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以强大的功能,巨大的开放性,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样,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机遇和挑战。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勤于收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网络,收集和展示学生习作,培养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刚开始学写作文,学生常常带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神秘高深的。开学伊始,我就利用信息技术课带领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优秀儿童少年网页,如“金色少年网”、“创新作文网”、“中国作文网”等,让学生阅读了大量同龄人的作文。当同学们看到许多同龄人也在网站建起了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各类习作都上了网,十分羡慕。我也积极鼓励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你的文章也能上网,并能拥有自己的主页。在惊羡之余,学生也产生了我要表达的需求,激起“我要写”的欲望。我利用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认同和赞赏的心理,改变原有作文评价标准,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平时学生优秀的日记作文,把它输入电脑,编辑成《小荷露尖》作文小辑,上传到学校网站,添加进“学生作品”栏。凡是上网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查看到我班同学的最新习作。通过查看人气指数的高低,就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不断地超越自我。为了鼓励全班每一个同学,我也把目光放在弱势同学身上,让他们也有文章“发表”的机会。从而激发群体习作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的良好氛围。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习作,我还也积极向网上作文类期刊投稿,推荐他参加网上作文大赛。这样,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片蓝天,让学生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习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当学生打开学校作文网,看到自己的习作时,自信心、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二、巧妙处理,深入引导

当学生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顺势引导他们多读名家作品。我与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凡是有机会到电脑室上课,就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章,查找一下网上其他学生作品,同时也鼓励学生查阅了许多中外名家名作。学完了《寓言两则》,学生们上网查看了许多寓言故事,如闻名中外的《伊索寓言》,还有《中国古代寓言》、《中国现代寓言》等。同时,他们还在校园网站上点击《动画点播》,观看寓言故事动画片《安徒生童话故事专辑》等,直接感知到了文学作品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魅力。为了学好每篇课文,同学们也常常自发地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学完了《海燕》一文,同学们就上网查阅了许多描写大海的名家散文,像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陈窗的《海南岛散记》、杨朔的《黄海日出处》等,都沉浸在名家笔下的海景中了。同学们还在网上诵读描写大海的儿歌,欣赏歌唱大海的乐曲。此情此景,是任何语言也无法准确表达的。为了深入引导学生,我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小荷露尖》班报。这样,样式更活泼,插图更精美,色彩更丰富,可读性也就更强了,上传也更及时了。其他班的同学也常常上网查看我班的班报,发表他们对习作的意见。我班刘文军的习作《春天的微笑》上传校园网后,就收到各种点评和建议73条。通过网络互动,刘文军同学亲历了习作交流和修改的过程,体验到了“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对他今后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作文交流的容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铺设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写作热情,乐于把自己的生活世界看成习作的资源。同时,将文章修改权真正还给学生自己,在自己动手改中体验到了修改的乐趣。信息技术在作文讲学上的适用,使学生成为了习作的主人,享受着习作的成功之乐。

三、大胆创新,展现自我

随着网上习作的传播,大部分同学都爱上了写日记,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网络,拓展了习作的途径,加强了师生交流。每次带学生上网时,总是让他们阅读自己或同伴的网上作文,相互评点一番,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我则利用版主的修改权限,进行即时评改,并鼓励学生通过“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大胆创新,充分展现自我。在进行“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习作时,我也写了一篇《赶时髦的外公》,挂到校园网上。在这篇文章里,我着重写了77岁的外公坚持学电脑的故事。学生上网浏览了这篇文章,都很受感动。他们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二次修改。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是“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才有可能凸现语言个性,展示自我风采。我班的黄雅兰同学,原是一个中等生。自从有习作在《小荷露尖》上发表后,就一发不可收,喜欢上了写日记和作文,有时一天写上了好几篇。通过网络作文,激发写的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慢慢地,学生变得爱写作了。在去年的全省校园文学大奖赛中,我班就有一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三位同学获得了三等奖。当同学们从网上看到自己获奖的喜讯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而且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扩大作文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写作的范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而且能使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都得到培养。这种效果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它强化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给每位学生,架设了一道通向写作水平稳步提高的金色桥梁。参考文献:

吴莉莉《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姚村教育网,2006-12-21

朱万森《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课件平台》大连理式大学出版社,1997年;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作文教学 整合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自己重建。”这就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如何使学生得到生动的、主动的、活泼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作文教学的热点。新课程标准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情、声、色、音俱在,能够形象和直观地作用于感官,加深学习者的理解。这一将教育信息形声化的特点,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创设了最佳情境。因此,我们在低年级作文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寻找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契机

大体说来,小学生作文一般经历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构思和起草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应该在作文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寻找契机。

“万事开头难”。的确,许多学生往往看到作文要求后不知道写什么好,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好不容易把作文完成,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工、修改。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逐步提高,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与信心。

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课件集图形图像、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能够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激发作文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网络则为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展示作文、讨论交流搭建很好的平台,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不注重观察和积累,对事物的体验不深,在写作时往往感到没有材料可写,即使有表达的欲望,也说不清道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大量素材,指导他们有序观察,有条理地叙述。

三、情景交融,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更多的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进行描摹,而素材选取的内容应由两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表象”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的再现,也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概念”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关键是有丰富的表象,这就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没有细致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习作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进行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另外,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网上相互评改。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立刻在电脑上修改,修改后的作文都会有所提高,从而使被点评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以往的学生作文,都是老师一篇篇批改,费时又费力,而且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往往不一定能真切体验到儿童心理,因此很难达到批改的目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写片段,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片段写好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自由选择批改的伙伴,给别人批改作文,很有趣味。亲身体会批改作文的滋味,就会增强他的责任感,字斟句酌,慎而又慎。在批改的同时还可学到其他学生作文的精巧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点。教师在学生批改的过程中注意巡视,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利用网络将其传到每个学生面前,共同讨论,研究修改意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当堂明确写片段的具体要求和怎样才能写好一个片段,比老师批改后再讲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增进师生沟通,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拓展资源,引导自主习作

学会积累、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规律的。丰富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小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直接的生活经历与间接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学会以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习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历毕竟范围有限,绝不能忽视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性。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从何而来?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课外看书报的途径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更便捷、更广阔的渠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根据作文题目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此外,我们还可根据作文的题材或要求搜集与之有关的网上信息,供学生作文时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实践证明,进行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想象、口语表达、表演等能力,还能为其自信心的增强提供广阔的天空,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篇4

一、储备素材, 纵横生活,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 而素材就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广泛的阅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我告诉学生“童心所及, 处处皆文章;生活小事, 事事可入文”, 鼓励他们平时要注意收集一些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如社会热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世间万态等, 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 分门别类地放入自己的写作素材文件夹里。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 间接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的见闻也是十分重要的。网络资源储备量大、信息传递快捷方便,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广泛阅读, 扩大视野, 拓展写作资源, 把自己平时上网看到的感触较深的材料复制到写作素材文件夹内, 文件夹设为共享, 同学间可以相互访问、查看、交流等。日积月累, 学生的素材库就会日渐丰富, 有如源头活水, 成为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这样,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就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选择写作素材, 思维渠道大大拓宽, 思维广度也得到提高。

二、声图引路, 引发联想,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产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图像和声音以及它们的组合来开启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通过声音想象出各种图景, 然后通过再想象建立它们之间的情节联系, 最后进行作文。例如我们把“鞭炮声”、“猫的叫声”、“老鼠的叫声”放在一起, 先后播放给学生听, 请学生进行想象作文。结果有的学生想象成过年了, 猫鼠们暂时停止战争, 在一起和和睦睦地共度新年;有的想象成猫在放鞭炮玩, 不小心被炸伤了脚, 老鼠发现后为它敷药疗伤, 从此猫鼠成了好朋友;有的学生想象成老鼠们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主动提出和猫联姻, 于是猫鼠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和亲, 过上了和平共处的日子。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或从影碟片中抓取有关图片做成课件, 让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其他图案, 进行复制、粘贴、移动、添加, 对图片进行有机组合, 引发学生由静止的画面向动态的情节延伸, 从而想象出事件的全过程。学生冲破时空限制, 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 构成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五彩斑斓的图画。在绘画的同时, 一篇篇奇思妙想的童话故事也构思完成。如《狐猫智斗老虎》、《小乌鸦整容记》、《灰太狼与喜羊羊的奇趣之旅》等。我们还可以把图片和声音组合, 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活泼多变, 善于联想推导, 随机应变, 不囿于陈规陋俗。

三、互动评议, 敢于质疑,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由此可见, 新课程标准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明确导向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一核心上。在组织作文评改活动中, 我不仅仅让他们评判自己习作的优劣得失, 而且使他们敢于评判同伴的作文, 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直观性等特点, 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 使作文讲评、修改更加活泼高效。我们可以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生共同评议作品的优劣,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 即时地在作品上进行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 直观地教给学生正确的修改方法。也可以在习作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发送到班级作文专题指导网站上, 让大家共同赏析评点。学生们互相去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亮点, 比如好的开头、结尾, 优美的句子和片段, 新颖的构思等,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有理有据地为别人点评, 提出修改意见。同一篇作文, 大家积极参与评价,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能根据一定的原则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解剖自己, 正确的批判思维方式在评改中得到了有效落实和训练。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篇5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整合

从2000年开始信息技术已成为全国各小学的一门选修课。何为“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此精神指引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开始尝试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而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实践中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概念

刚刚我们已明确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何为“作文教学”呢?即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何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即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尝试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一)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以前,提起教师就是用几根粉笔一张黑板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冠冕堂皇之曰:手持银犁耕耘在这片黑色的沃土上。现在应更新思想了,光能“耕”还不够,还要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耕”。现代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是首当其冲,从简单的幻灯片到flash、Autrlorware、到网页制作,从点滴入手到制作成功的作品,一步步艰辛走过,一次次苦尽甘来,切身体会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片面追求其先进性与新颖性而无目的的随意安排,不能喧宾夺主。总之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来说只是辅助工具,在课堂中安排要有的放矢。

(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作文教学,采用“情景——探究”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们也逐步认识了多媒体网络,并逐步学会使用它们。像我校已具备了两间微机室,一间多媒体制作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已为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作文教学,并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合作探究,进行相关知识重构。

例如,关于秋天的一次作文,我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把你感受到的秋,体味到的秋,形成口头语言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学生把有关秋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独立思考和实践结果的重构,再归纳总结。然后全班合作交流,形成对秋天的认识,老师点评。最后把口头的语言形成文字,独立成文。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了解作文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照小学作文“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再设定的情景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展开其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和动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克服了“作文是老虎”的思想,使他们知道从何处构思,何处落笔,怎样成文。使学生选材也能“选其所爱,爱其所选”了。

三、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体系封闭僵化,存在各种问题,像重“作文”轻“做人”;重“应试”轻交流、沟通等等,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老师教的方式的巨变。以前作文课总是老师负责说要求,学生写作文。顶多老师读几篇范文点拨一下,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都不去问他。现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使学生扩大选材范围,开阔知识视野,有的放矢的去做作文。同时现在的孩子已会文字输入word、windows2000的基本操作,上网也已成为小事一桩,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学习,合作进步,把作文这个难关攻克。

(二)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在时间上要快,在理解上要深,在应用上要强。像我班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爱上作文课了。这样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了,词汇量掌握的越来越多,同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非常强。像在上《秋思》这堂作文课时,学生因为在播放图片时见到图中惟妙惟肖的蚂蚱,于是就通过秋后的蚂蚱来作为秋的见证,产生对秋的思考,写成《秋思》这篇文章。像在写《我敬佩的XX》时,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散文《雨中的红蝴蝶》,选材已不局限于熟悉的爸爸、妈妈等,有一位同学写的《我敬佩的陌生人》,主要内容是写上学路上我的自行车掉了链子一位陌生人帮助她而不求回报的事。抓住了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尤其是陌生人在帮她挂链子时的动作和肖像描写很到位、很形象。

就这样我们在风风雨雨中走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中大胆地做了各种尝试,网络教学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曾陷入过误区,但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成效是那么微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我相信信息技術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会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M].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备运用现代技术速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明确“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 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丰富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良好的兴趣就是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多媒体丰富我们的教学。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学《自己游览过的景色》这篇习作时, 就可以抓住教材特点, 把学生可能亲身经历的美景, 制成若干漂亮的ppt,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实景感悟, 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 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 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 提高作文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丰富媒体资源, 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 而好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广泛阅读及生活的积累中, 课程标准指出: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生所写的作文, 更多的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的描摹, 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 凭借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齐调动起来。教学时, 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 可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 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作文动力。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随时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 并放到网上与同学们共享。

三、利用信息技术, 开辟作文天地, 促进合作交流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兴起, 使得学生使用微信、腾讯QQ等通讯软件信手拈来, 这样我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 开辟习作专栏, 在这个专栏里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动, 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实现更多的交流,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参与热情, 还提升了习作教学的效率。同学们可将自己认为好的素材放置于群空间, 方便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相互补充。同时自己及时的想法、心情也可以随时写到空间中, 供其他同学随时点评、修改、学习。学生进入了专栏的习作园地, 面对自己的空间成果, 其习作的自主性必然得到体现, 创作的欲望也大大增强了, 随之而来的创作必然是高涨的习作激情, 写作的灵感也必然如泉涌。

四、利用信息技术, 搭建鉴改平台, 提高批改效率

传统的作文批改, 是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收效不高。多媒体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 同时令教师的批改更轻松,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其实, 学生的习作完成后, 自己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 所以, 对于作文的点评, 甚至是鉴赏, 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学生得到了褒奖, 创作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其他的同学因为作了点评, 实际上是对别人的习作作了一次符合自己水平的鉴赏, 当然也提升了自己的习作能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鉴改、品味作文时, 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我点评, 互相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个性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论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篇8

1 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种整合途径

1.1 善用网络引导,实现学生写作心理转变

刚开始学写作文,学生常常带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神秘高深的。针对学生好奇和羡慕的心理,可以带领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优秀儿童少年网页,如“金色少年网”、“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儿童网”等,阅读大量同龄人的作文。当学生看到许多同龄人也在网站建起了个人主页,把自己所写的各类习作都上了网时,会让学生也产生“我要表达”的需求,激起“我要写”的欲望。这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你的文章也能上网,并能拥有自己的主页。同时,利用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赞赏这一心理,积极改变原有的作文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平时学生优秀的日记作文,把它输入电脑,编辑成电子作文集,上传到校园网站,或在互联网上申请一个专门的个人空间,开设“学生作品”专栏,面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站或个人空间,使凡是上网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查看到同学的最新习作。通过查看人气指数的高低,就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他(她)进一步写好作文,不断地超越自我。同时,也要把目光放在弱势同学身上,让他们也有文章“发表”的机会,从而激发群体习作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习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网络作文,激发学生写的欲望,调动起改的乐趣,碰撞出评的情趣,实现写作心理上由畏慎小心――慢慢接受――乐此不疲的转变。

1.2 畅开信息渠道,鼓励学生在多读中积累写作灵感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作文交流的容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铺设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利用组织学生上网的时机,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章,查找一下网上其他学生作品,把自己的生活世界看成习作的资源。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童话作文,可以启发他们上网查阅一些中外经典童话,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更加直接地感知到童话的魅力。为了学好每篇课文,要鼓励学生自发地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比如,学完了《赶海》一文,学生就可上网查阅许多描写大海的名家散文,像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陈窗的《海南岛散记》、杨朔的《黄海日出处》等,让学生主动沉浸在名家笔下的海景中去。

多过多阅读、多掌握信息素材,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写作资源的基本积累,利于今后实际写作时激发灵感,在日益壮大的信息储备库中充分发挥想象,使写作不致于空乏无力、后继乏物。

1.3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习作视野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教学过程不受时空限制,教学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且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扩大作文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写作的范围。学校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同学们上网的机会,丰富习作内容。如笔者所在地区,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学校一直蔓延,每校有2名病例全校就要强制停课,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学校教师想到了网络,让学生通过上网查寻防治手足口病的相关资料,关注疫情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变化,来感知传染病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危害,体验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心,并以《都是“手足口”惹的祸》为题,写系列日记,让学生主动搜集身边发生的点滴事件,深切感受,既加强安全防治,又拓宽写作视野,在实践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和认知。

1.4 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多途径的师生交流

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交互性强、交流方式新颖多样、易于为不同类型人员接受等特点,以作文教与学为目标,加强师生交流。每次带学生上网时,都要引导他们阅读自己或同伴的网上作文,相互评点一番,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要利用版主的修改权限,进行即时评改,还可把教师自己成型或发表的一些作品,挂到网上,供学生借鉴。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也及时回复解答。同时,应鼓励学生申请自己的E-Mail、论坛帐号等,积极与网上名校名师交流、与网上作家交流。通过摸索网络作文的途径,让学生不仅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而且习作水平、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都会得到培养。这种能力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所无法给予学生的。

2 结束语

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网络作文教学强化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才能做信息的主人,跟上信息时代的节拍。通过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把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体验的各类生活、参与的各种活动整合到习作中来,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体,彻底改变原有的“要我写”的被动局面,视习作为乐事,把习作视为学习的需要,同时,也给小学作文教学铺设了一条高速之路。

参考文献

[1]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林霖.写作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9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育、融合到各学科课程中来,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必需手段。

1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 包括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所谓“整合”, 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 表达思想感情, 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是语文“听、说、读、写”整体训练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的是高度和谐, 自然的有机融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 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学生思维和交流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 将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开放性自由写作的新作文教学模式, 能全面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2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情境型作文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情境型作文教学, 是指在以教师为主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将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系统作为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的使用为标志。在该模式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和资源, 以图形、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教师与计算机交互, 创设情境、提供范例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接受。其模式如图1所示:

2.1 操作模式

2.1.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利用多媒体的媒体优势, 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资源有机整合, 信息量大且形象直观, 能调动学生所有感官进行感受, 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情境材料可以是一段音频文字、音乐, 也可以是一副图画、一段视频剪辑, 甚至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这种情境材料的丰富生动性, 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有限的不足,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去体验、感受和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特定情境材料的刺激后, 教师要迅速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 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 学生的思维活跃, 观点在讨论中不断明晰、思路在讨论中更加清晰, 更有了用文字来表达内心万般感受的冲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 可将有争议的、有方向性或是代表性的观点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1.2 范例引路, 指导方法

优秀的范文起到了借鉴引路、总结方法的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已明确自己的写作观点后, 在多媒体课件上, 教师展示1-2篇不同角度观点的文章作文范文, 与学生一起来赏读、评析。多媒体课件用视觉刺激引起学生注意, 把文章的重点片段、写作要点、或写作思路、写作技巧等展现给学生, 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 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和有效讲解, 对学生进行技法指导、引导学生精心构思,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能使学生创作更出色的作文。

2.1.3 展示作品, 评价交流

学生在课堂完成自由习作后, 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当堂作文评讲交流, 既可以鼓励学生写作的激情, 也可以迅速地反馈学生的写作情况。教师选取数篇作文, 通过投影仪器, 师生都能通过屏幕看到被评习作的情况下, 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共同分析评价。被评价作文虽然是少数, 但能对作文进行全方位评析, 并且不光是教师点评, 更多的是让学生讨论点评, 既能充分肯定成绩, 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 巩固提高, 又能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看着被评的习作, 随着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启发, 获得更多信息, 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进行修改。这样利用多媒体在合作中学习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 使其作文水平提高, 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

2.2 模式的特点及注意问题

本模式的特点首先是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 不再是课堂上的唯一主宰, 也不能成为评判作文优劣的唯一标准。其次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合作性学习。运用情境激发学生感受, 以学生学、写、评活动为主, 在讨论中激发火花和明确好作文的标准。最后是本模式操作性强, 便于教师设计、实施和管理, 虽然整合的层次较低, 但在课堂上的实施运用有效性强。

本模式需要注意的, 一是设置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受,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必要的, 但不能完全替代作文题目的审题;二是在课堂中学生在多媒体展示范文时讨论时间较多, 要能控制好课堂, 实时进行指导和点拨, 让学生有收益。

3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探究型作文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 其前提是“硬件”设施的配套, 即学生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通过局域网与教师和同学的计算机相连, 通过服务器与因特网相连。使得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工具。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作文学习专题网站和开放的网络资源,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该教学模式下有两种操作方式, 其一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作文学习专题网站;其二是Webquest问题探究式。这两种方式都建立在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以及过程的交互性基础上,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积累作文素材、拓展写作思路、总结写作规律、培养写作自信心等。

该模式如图2所示:

3.1 作文教学主题网站探究式

3.1.1 操作模式

(1) 情境导入, 明确任务。在作文学习网站中进行作文的主题训练, 问题情境的设计很重要。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中明确作文的写作任务及要求, 也就是明确了学习目标。

(2) 网上探究, 选材构思。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网站, 学生可以在网站或网络上搜集素材, 进行作文的构思。在作文主题学习网站上,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在“写作指引”中的“方法指导”和“范文引路”栏目中获取构思信息, 激发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形成文章结构框架和确定表达的方式和手段。然后学生可以在“素材集锦”下的“名言警句”、“名人逸事”、“好词佳句”各个栏目中获取丰富的素材, 并且能通过“百度搜素”在更广泛的网络世界中获取写作资源。把这些探究的信息资源进行内在加工、组合, 并以内部语言的形式保存下来, 从而完成了写作的构思过程。构思的过程以网站和网络为基础, 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

(3) 网上创作, 表达修改。把作文构思转化为作文表达是作文学习过程的难点。在作文主题学习网站“创作园地”的“自主写作”板块里, 学生把内在的语言, 通过键盘输入转化成文字,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和完成后都可以自我修改。在线写作同时还可以点击“在线解疑”, 与教师进行单独交互, 就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咨询, 也可以在完成后请教师做单独点评, 给出修改意见, 然后学生再对文章进行修改。

(4) 网上发表, 交流评议。学生完成自主创作后, 将文章上传到“拓展交流”中的“展示天地”, 这是学生互评互改的网络平台。在这里每个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既评判他人也被他人评判, 每篇作文都能得到大家的关注, 每个人都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是评价作文优劣的唯一标准。经过大家评判后推选出的优秀作文, 由教师写好点评、总结, 上传到“美文赏析”中, 供大家学习。作文交流评改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3.1.2 模式的特点及注意问题

该模式能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交互性动态学习过程中,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为主,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次网络平台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写作热情。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能通过建立主题网站如议论文、散文或诗歌等专题写作网站, 使学生建立系统的写作知识。

本模式需要注意的, 一是校园硬件设施即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要能达到一定水平;二是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高, 网站的建立既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 更需要信息技术知识做支持。

3.2 Webquest问题探究式

3.2.1 模式的基本步骤

Webquest, 这是一种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 活动中, 学生们所用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在网络作文教学中, 我们带着问题, 到开放的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 以作文的方式呈现我们整合信息的成果。可以分3个步骤进行:

(1) 明确提出问题。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明确告诉学生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确定问题, 写作的内容与范围即确定。然后对问题进行任务说明, 既要仔细告诉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指导学生分步骤进行, 也要清楚地描述探究行为的最终结果目标。提出问题, 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起点。

(2) 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学生明确自己的探究问题后, 要向学生推介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能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网址, 并且应该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 以便于学生能明确知道通过点击能获得什么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音频、视频、图画, 也可以是文字等。这样大部分有指向性的信息避免了学习者在网络空间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当然, 如果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不足以能完成任务, 学生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搜索、整理然后加工编辑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 可以进行独立探究、建构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但更好应该是成立学习小组, 在小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 提高对资源搜集整理的效率, 发挥团队的力量。这样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3) 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完成问题的探究过程后, 将资源整理编辑, 以作文的形式作为成果呈现在师生面前。教师需要搭建一个网络平台, 让学生的作文能相互共享, 在这里能相互指正。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 构建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 从组员的成果中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3.2.2 模式的特点及注意问题

该模式特点是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明确的问题, 指引着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且探究性学习的结果不是唯一性答案, 大家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思想和文字。

本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探究学习过程的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网络, 但不能排除网络以外的资源, 而且学习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才可以验收学习的效果,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

4 结束语

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相比, 运用信息技术尝试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具有很多的优势。既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 也能在作文教学中有新的突破与改变, 所以它是未来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探索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我们需要改进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重视师生交流、更要丰富教学形式,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摘要:提出了在两种教学环境下的的整合模式, 即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情境型作文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探究型作文教学模式, 并且将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整合提炼为作文教学主题网站探究式、Webquest问题探究式两种方式, 然后对上述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并客观地提出了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力求实现整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作文教学,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郑有才, 张正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江君飞.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5]陈保德.信息技术条件下作文教学模式的重构[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信息, 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素材

写作素材是写作的主体, 学生不能凭空想象, 更不能无病呻吟。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习作的背景材料, 写作过程中需要的素材, 通过文字信息、图片资源、视频刺激, 使学生能够抓住作文主题。同时, 教师为学生筛选的有效习作资源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可以避免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书籍, 可以帮助学生搜索大量网络资源, 能够提高习作效率。

比如, 在进行“家乡巨变”的习作训练时, 很少有学生能够对家乡的具体变化有全面了解, 更不能客观地说出具体的变化情况。根据这些情况, 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家乡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网络资源再现家乡历史的文化、名人、古迹、特产等信息。学生通过对文字信息、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回顾, 深刻了解了家乡过去的源远流长, 底蕴之深, 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激发了习作的热情, 灵活了习作思维, 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揭示作品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发展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 是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钥匙, 是发展学生创作力的关键。我们在习作训练中, 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揭示材料的内涵,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作力。

比如, 在进行“描写一种你最喜爱的花”习作训练时, 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了我在外出时拍下的视频画面。如园博园里, 那些艳丽多姿、光彩夺目的鲜花, 散发着悠悠花香, 彰显高贵品质。这些视频画面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器官, 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创作埋下伏笔。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作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作品时, 应寻找恰当时机进行暂停, 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并让学生即兴表达, 说出自己的感想, 这样就能为习作奠定思维基础。

比如, 在进行“我最敬佩的人”的习作时, 我播放了自拍的垃圾清运工凌晨工作的视频, 虽然有些模糊, 但那情那景令人肃然起敬。寒冷的冬天, 刺骨的寒风, 清运工为了还给城市一个洁净的环境, 不辞辛苦地劳作着……视频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突破写作教学难点

写作教学是阅读成果的检验, 对小学生来说是个教学难点。一般的写作过程分为“确定主题—习作训练—作品评改”三步。在每一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在给学生介绍写作用的素材、写作技巧等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利用PPT课件进行图文展示, 给学生以启迪, 使学生乐写、会写。

比如, 要求学生以“感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从题目入手, 抓住感恩这个主题, 并告诉学生写作时要突出这一主题, 范围可以扩大, 体现大情怀。然后,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系列的以感恩为主题的视频资料, 如感恩亲人的、感恩教师的、感恩社会的等等。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文字、视频,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迪, 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灵感。

讲评前, 教师可用多媒体再次出示作文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评价、修改作文。为了教给学生点评、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首先结合学生习作, 利用实物展台共读学生作品, 对学生进行作文讲评、修改方法的指导。为拓展学生思维,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阿甘正传》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阿甘的艰难生活, 体验阿甘的命运与那份执著以及他所具有的一种大情怀———感恩挫折。说到这里,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升华了对感恩的理解。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五、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作用, 积淀学生的写作素养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如何发挥网络范文作用, 是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通过认真研究网络写作的理论指导, 进一步优化网上写作教学设计的构想, 学生可以借助微博、微课、电子邮件、群平台等手段, 开展网上写作学习、讨论活动, 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积淀他们的写作素养。但是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在我校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 就像在汪洋大海中寻找珍珠一样, 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

总之,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探索新途径, 尽最大努力发挥好它的优势作用, 从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

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最重要的能力, 是学生走向生活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主动担当起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任, 积极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 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整合,思考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1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储备量大,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独特的优势,给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为主,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写一种小动物》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先搜集很多有关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图片和音像。当上课时,一听说是作文课,学生会满脸的无奈,但当打开多媒体电源,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蹦蹦跳跳地出来了……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猴子多调皮啊,小白兔多可爱啊,小花猫小花狗……”作文课堂呈现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比较了解的小动物,讲述着它们的外表特征及生活习性。教师趁热打铁鼓舞学生们动笔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加上日常观察到的信息整合一一描述下来。

二、播发碟片,传递情感

运用多媒体播放碟片,将写作素材通过声、色活化画面,激发学生心底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为表达对那些奔赴一线抢救伤员的战士们、在背后默默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士的感激之情,全国上下的小学生,通过播放《英雄少年》碟片,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少年英雄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三、观察入微,展开想象

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入微,开拓他们的想象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组文章都是童话故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一遇到写作都跃跃欲试,大显身手。教师在学写童话之前,先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童话图片,在课堂上来展示并讲故事给同学们听。接着,老师主动地出示几幅图,请同桌一起来编故事,还可以观看图片人物的着装、表情、动作,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互相来分角色演一演。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们绘声绘色地自导自演着。之后,学生下笔如有神,写得非常投入。

四、深入思考,说写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内部语言。而在“想”与“写”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先做好口头作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说的情境,或再现生活画面,或拓展思维空间……是训练由说到写的最好手段。

写作前,要尽量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让学生在准备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不至于出现临渴掘井、望题生畏的现象。叶圣陶曾说过,写在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写之中,写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臆想中的听者,写,其实也是倾诉。引导学生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宽选材思路,帮助学生对所要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恰当筛选,展开真情对话,拓宽思路,唤醒生活积累,激活已有的经验,产生一种“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使他们真正做到对写作“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五、展示作品,提高评价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重在激励孩子勇于写作,引导孩子如何写作。学生自我评价是对自我作文水平的一个认识,要引导学生全方面了解写作的长处与不足。学生相互评价则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讲评作文,提高讲评的效率。具体操作可如下:在展示时,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快速阅览,再小组讨论作文的好与不足之处,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表看法:

1.作文主题是否符合要求。

2.作文内容是否具体新颖、结构是否严谨。

3.寻找作文中词、句、段精彩修辞。

4.作文蕴涵的情感、哲理能有否启发性等。

然后,由每组的代表来总结发言。

最后,由老师来归纳小组的发言,总结性地对学生们的评价的肯定和鼓励,学生。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12

我校自2006年9月承担国家级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的子课题——“生活化”作文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以来, 且行且思, 积极探索实践, 进行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法——“小学语文单元组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提出了“单元组作文”的习作教学策略, 同时汇编了学生作文集, 多名教师在市区各级研究课中展示, 在论文比赛中获奖。2012年6月, 我校在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策略研究”结题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交流。2014年, 我校继续承担国家级课题实验任务。

● 我们的新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的提出

近年来, 作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 我校在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中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将研究重点转向“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即一策略、四方法、八路径、四目标 (如右图) 。

● 我们的实践——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做法

1.从内容入手, 让学生言之有物

(1) “阅读拓展计划”积累素材。广泛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 从中汲取写作文的素材。因此, 我校提出了“阅读拓展计划”。1~6年级每个级部根据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 计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文篇目, 选择课本中经典文章深入阅读;二是同篇拓展, 结合《课外阅读》的相关篇目阅读;三是课外拓展, 推荐其他优秀书目扩大阅读量。学校充分利用人人通平台、电子阅览室、网络新媒体互动群等开设视听阅读、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 将师生阅读、同伴阅读、亲子阅读、个人阅读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体裁、词汇、语感、立意等方面都有收获, 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 丰富信息积累量。

(2) “体验实践计划”提炼素材。丰富的生活体验、实践活动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我校提出了“体验实践计划”,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体验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实践计划”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生活, 二是家庭生活, 三是社会生活, 四是自然生活。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重现、放大、渲染,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有话可说。学校将各种活动过程、自然现象变化等生活信息转化为音频、视频资料, 上传至学校人人通平台资源库中;教师们利用素材制作微视频指导学生习作;家长学生浏览素材, 找到精彩细节细致观察、认真感悟。

2.从情感入手, 让学生言之有情

(1) “蓝星星文学社”, 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蓝星星文学社”是学校与市北区作协联手成立的青少年文学创作社团, 聘请岛城作家团队作为客座讲师, 学生在这些作家及教师的指导下读书、创作、吟诗、会友……学生在这里爱上了写作, 爱上了文学, 学会了自由地表达, 也成就了自己的作家梦想。社团成员的优秀习作被《青岛当代文学》杂志收录。蓝星星文学社建立了自己的QQ空间和QQ群, 同时在学校门户网站也有自己的网页专区, 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活动图片、原创作品, 并且接受粉丝的评议, 打造了个性发展的舞台。

(2) 多种品牌活动,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敢于表达、正确地表达,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人人通、班级空间、微信、微博等广范围的网媒平台开展“上清讲堂”“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书香满校园, 美德伴成长”等社团活动,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说真话、写真情。

3.从方法入手, 让学生言之有理

(1) 翻转课堂教给方法。学校发挥无线办公网络、录播教室、人人通空间平台等资源优势, 持续推进基于微课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研究。语文教研组围绕习作教学开展翻转课堂的研究, 通过“说说我的微课设计”“亮亮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一人一堂翻转课”等系列活动做到了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的融合, 教师们还将习作课例在录课室录制并上传到学校校园网络学习空间, 利用网络空间开展课例打磨活动。

(2) 读写结合, 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前期单元组习作教学策略研究中, 教师们形成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即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统一规划, 利用读写结合进行习作训练。低年级进行写话训练, 从口语入手, 以口头语言带动书面语言的训练。中年级开始作文启蒙, 主要采用“放胆文”训练, 把文章“写开”“写顺”。高年级教会学生如何写人、记事、状物, 训练学生掌握作文规律, 进行夹叙夹抒情的儿童小品练习。近年来, 我们以此为基础, 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研究, 对校本教材进行了删减、补充、完善, 形成了新的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相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材。每个年级整合6个习作内容, 习作内容包括教学内容、习作类型、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单元组课文链接、拓展阅读链接、教学过程等。

4.从评价入手, 让学生言之有度

(1) 构建互动评价的乐园。学生将写好的作文发布到人人通平台班级空间, 教师直接登录阅读学生的文章, 进行批改、修订、反馈。对于具有典型性问题的作文, 教师可以截取下载文章制作课件指导学生点评。这一方式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又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2) 搭建快乐分享的平台。人人通平台为学生提供习作教学课堂实录、习作习题练习、阅读推荐书目、微视频资料等资源, 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随想随学, 自主学习, 发展个性。各个空间可以互联互通, 成为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分享活动的专有平台, 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习作发送到空间上, 让同伴、教师、家长通过交流欣赏相互评价, 激发自主发展的意识。

上一篇: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下一篇:中国当代动画的现状